-
1 # 潮哥1495582530712
-
2 # 揚生解史
關羽奪取湘關糧草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孫權攻打關羽的真正原因是其戰略眼光不足。他沒有意識到荊州只有在蜀國手裡才是最符合吳國的利益。
荊州在蜀國手裡1、荊州在蜀國手裡,東吳就可借蜀國之手,防住曹操順流而下進攻東吳之路。
2、吳、蜀互成犄角之勢,魏國無法單個擊破兩國。
3、吳、蜀聯盟可共同進退,確保三國之間的勢力平衡不被打破。
荊州在東吳手裡1、吳、蜀兩國不能互成犄角之勢,魏國可分別從東、西兩個方向擊破兩國。
2、東吳在荊州需要單獨承擔防守魏國的壓力。
3、如果東吳進攻合肥,曹操就進攻荊州進行牽制。實際上東吳已對魏國構不成實質性的威脅了。
總結當關羽進攻襄陽時,孫權的正確作法,應是主動送糧食給關羽,然後趁機進攻合肥,這樣就有可能攻佔合肥。
可惜孫權戰略眼光不足,他錯誤地認為東吳的敵人是劉備。實際上,東吳、蜀國的共同敵人是魏國。
-
3 # 劉坤忠120
這個問題無關緊要,就是關羽奪取東吳湘關糧草十次,東吳又其奈他奈?關羽悍然發起襄樊戰役,又不是策應漢中之戰,此時漢中之戰早已結束,劉備自立漢中王,大封文武,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眾同僚多有大功,自自己不能坐視不理,也應該建功立業。以區區三萬荊州之軍大舉進攻樊城,還要防禦東吳,關羽是自己做死。要不是曹操決策失誤,由徐晃代替于禁率七軍救援樊城,徐晃與龐德配合,關公早就掛了,哪有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振華夏之舉,也不需東吳動手了。。。荊州是劉備的根據地,也是劉備軍事集團的基礎,是北伐的視窗,易攻難守,干係何等重要。關羽意氣用事,置大局於不顧,以微弱力量對抗兩國聯軍,實在不敢想象。若關羽保持平常勢態堅守荊州,防備東吳偷襲,對曹軍以軍事牽制,憑藉劉備集團漢中大捷的威勢,借曹操孫權幾個膽都不最進犯荊州。何況曹操尊重關羽武藝人品,短期內不可能冒犯荊州。東吳,鼠輩也,只要好好防守荊州,吳下阿蒙又能怎麼樣?
-
4 # 風雨中的梅雲
關羽盜米只是三國時期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一次作戰(說偷襲也無償不可)行動了。說實話,這也只是孫權對關羽開戰偷襲的一個理由。理由而已。事情的關鍵還是在於孫劉聯盟的可靠程度。坦白說。當初魯肅之所以提議將荊州借給劉備,就是想讓劉備替孫權擋住曹操的南下大軍。而孫權只需要專心致志的防守住合肥一線的東路魏軍就行了。可惜,魯肅死後,東吳再無能有像魯肅那樣具備戰略眼光的人了。要知道,整個三國時期,最具備戰略眼光的前兩個人,第一,諸葛亮。第二魯肅。而且他們兩個的排名並不分先後。這麼說吧。魯肅之前的周瑜,雖然英姿風發,但也十分任性。魯肅之後的呂蒙乃至往後的陸遜。甚至包括孫權。都不具備戰略眼光,更別說長遠了。用鼠目寸光形容都不為過。縱觀三國時期笑到最後的魏蜀吳三國。主要是曹操和劉備在爭奪天下的支配權。因為他們都是大一統的堅定執行者。再看東吳,從始至終,他們有過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他們只想裂土稱王,偏安一隅。所以說,曹操和劉備,最終只有一個能笑到最後。這是歷史的必然結果。而孫權奪取荊州的愚蠢行為,是直接導致了劉備蜀漢政權的塌臺的。劉備的政權滅亡後,東吳也就跟著滅亡了。要知道,自從關羽進攻曹操以前,孫權就已經在內心盤算著要收回荊州了。因為在他看來,荊州是東吳的。只是借給劉備而已。所以,劉備借荊州,在孫權看來,這是生意往來。既然你劉備不給,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所以,無論關羽是否盜取孫權的糧草。孫權都會發動奪取荊州的戰爭的。當時的孫權所缺的,僅僅是對荊州開戰的理由而已。再加上呂蒙的白衣渡江,手段的確上不了檯面。所以,東吳事後就更需要託詞了。畢竟是孫權先動手不說。而且手段極其卑劣下流。因為在任何時候,對自己的盟友下黑手,背後捅刀子。到哪裡都說不過去。縱觀三國時期。第一,劉備軍的將領謀士非常厲害。大家看,五虎上將,他們每一個人的能力普遍都強過曹操和孫權的任何一個將領。諸葛亮一個人的謀略碾壓東吳一國的每一個謀士。第二,曹操的軍隊比劉備孫權的都厲害。大家看,青州兵,突騎兵,虎豹騎。甚至是收編董卓的西涼鐵騎等等等等,在正規戰場上碾壓對手如同兒戲。第三,孫權方面的無恥下流碾壓劉備曹操。大家看,赤壁大戰。孫權方面斷子絕孫缺大德的主意一個接著一個。縱觀三國時期。孫權方面在正面戰場上的勝算幾乎為零。逍遙津一戰,更是被張遼的八百人強暴的連最後的褲衩都找不著了。再看東吳的一生。偷襲(夷陵之戰,陸遜。赤壁之戰,周瑜),陷害(蔣幹盜書),綁架(劉備和孫尚香的婚事)甚至是打悶棍(白衣渡江)。總之是怎麼噁心怎麼做,怎麼下流怎麼來。難怪經歷百多年的變遷,從沒有國家高看過東吳。這也是江東鼠輩的來由了。謝謝。
-
5 # 江湖小曉生
導語:
關羽奪取湘關的糧草,這件事發生的時間點非常重要。我們在關羽傳裡看不到這件事,在吳主傳中也看不到這件事,只有呂蒙傳裡面有相關的記載。
如果這件事非常重要而且促成了孫權集團偷襲荊州,那麼我覺得至少應該要在兩大主人公的傳裡提及這件事。很可惜的是並沒有,這就足以說明,這件事或許發生過,但是無足輕重。
01水淹七軍後,關羽白得了三萬降軍,威震華夏。關羽發動北伐,這件事是三國的轉折點,在三國主人公的傳記裡都有提及。強大的劉備集團自此走向了下坡路,沒有理由不詳細敘述一遍,而陳壽至少提到了三遍。
北伐的過程中,曹仁有些力不能支,所以請求曹操救援。這個時候曹操派遣了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作為主將,西涼降軍大將龐德作為副將,帶領七軍前往荊州。
結果於禁大軍剛來不久,便遇上了大雨連綿的天氣。關羽把握住了這個關鍵的氣候特徵,放水淹了于禁大軍。結果於禁被擒獲,龐德被斬殺,三萬多的降卒全都投靠了關羽。
從這時候開始,關羽的大名便銘刻在了歷史上,威震華夏。曹操嚇得擦汗打算遷都,而這個時候關羽所面臨的問題當然也不輕鬆。他只准備了自己手裡人的糧食,莫名其妙多出了三萬多人,他們的口糧該如何解決呢?在這種情況下,關羽選擇擅自打開了湘關的糧倉,將這裡的糧食做為降卒們的口糧,這才化解了這次問題。不過對關羽來說,擅自開啟湘關的糧倉,絕對是得罪了孫權集團的。因為這裡的糧食是屬於孫權集團的,後來孫權也因此而大怒,決定發動對荊州的偷襲活動。那麼關羽為什麼要收容這三萬多將士呢?難道他不知道降卒很難管理嗎?如果他知道的話,這麼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汎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三國志》
關羽並沒有學習白起和項羽,他不打算坑殺降卒,因為他知道人多力量大,知道這是他北伐成功的重要資源。劉備集團的戰鬥力雖然強悍,可是人數不夠,一直都是比較傷的地方,這回有了這三萬多人馬,關羽自然捨不得輕易放棄。
02孫權為了這點糧草和劉備開撕?當然沒這麼簡單。曹操這個時候有點慌,於是連忙寫信給孫權,希望孫權偷襲荊州,將來荊州就都是孫權的了。孫權恰好又遇到了關羽搶掠糧草的事情,自然是要考慮這件事了。
於是他一方面讓呂蒙假裝病倒回家,一方面將白面書生似的陸遜派到前線接替呂蒙的職務。陸遜不知名,而且裝作十分崇拜關羽,隔三差五寫崇拜信給關羽,所以迷惑住了關羽。呂蒙則在關羽帶兵外出的時候,策反了糜芳和傅士仁,偷襲了荊州。
魏使于禁救樊,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舳艫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遂到南郡,士仁、麋芳皆降。蒙入據城,盡得羽及將士家屬,皆撫慰,約令軍中不得幹歷人家,有所求取。---《三國志》
那麼這件事爆發的最初原因是什麼呢?真的是因為關羽搶了孫權那點糧食嗎?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早在劉備拿下益州以後,孫權就曾經索要過南郡的控制權,他當然打算鯨吞整個荊州。而劉備不答應,所以雙方劍拔弩張,都派遣了軍隊,差點就打起來了。要不是劉備這個時候揮師漢中,割讓桂陽、長沙和江夏部分地區給孫權,結果還真的不可預料。試想一下,連三個郡的土地問題,都可以坐下來商量,這點糧草會成為孫權跟劉備撕破臉皮的原因?包括孫權向關羽求親,關羽聲稱虎女安能嫁犬子的事情,雖然孫權非常生氣,卻也不可能成為孫權和劉備集團鬧翻的原因。孫權不是一個不顧大局的人,他做任何事情當然要考慮得失利弊,既然偷襲荊州的好處比壞處多,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其實孫權早就想著要奪取荊州了,他只是擔心兩件事,一來關羽的戰鬥力強悍,會成為重要的阻礙。二來劉備集團會前來支援,到時候不好收拾。
現在這兩個問題似乎都不存在了,關羽被曹操拖住了,劉備剛剛跟曹操打了一場漢中之戰,還沒緩過來。這個時候不拿下荊州,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
03蜀漢的滅亡,跟關羽搶糧食,半毛錢關係都沒有。蜀漢是三國第一個滅亡的諸侯國,可是你非要把這件事跟關羽搶奪孫權的糧草聯絡起來,那也是挺為難的。
因為關羽搶奪糧草,不是孫權奪取荊州的藉口,所以荊州的丟失,跟關羽搶奪湘關糧倉沒有任何關係。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將軍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輕己。---《三國志》
既然荊州丟失跟關羽搶糧沒啥關係了,那麼蜀漢的滅亡又怎麼能扯上這件事呢?蜀漢的滅亡原因非常複雜,最重要的一個原因那就是連年征伐,國力衰弱。
劉備集團的戰鬥能力雖然強悍,精兵強將也比較厲害,可是劉備集團遭受的重創是三國最大的。
首先劉備集團失去了荊州和關羽。因為關羽的失誤,導致孫權偷襲荊州成功,最終荊州落入孫權手裡,而關羽本人也被孫權手下所斬殺。其次劉備集團在伐吳時損失慘重。關羽被殺荊州丟失之後,劉備一直悶悶不樂,恰逢張飛又被殺了,所以劉備在這種情況下登基稱帝發動伐吳之戰,結果被陸遜擊敗,損失慘重。再者蜀漢內部叛亂風起雲湧。很多人還在擔心諸葛亮掌權以後會不會篡位的問題,這根本就是多餘的,因為劉備半死不活的時候,蜀漢到處都是叛亂,他們能掌控的地盤除了漢中,只有成都周圍這一圈,壓根就不像個正兒八經的國家,就連曹丕都看不上。所以說蜀漢集團是遭受了千瘡百孔的打擊以後,在諸葛亮力挽狂瀾的情況下,幾乎是重新建立起來的。這樣的蜀漢哪裡能跟曹魏相抗衡呢?再加上後來姜維九伐中原的消耗,蜀漢只有死路一條。
總結:不要誇大關羽傲氣的影響力,打仗不是過家家。很多人表示,因為關羽太傲氣了,先把孫權稱之為狗,後又將孫權的糧草搶走。所以關羽被孫權集團斬殺,那是活該。
我覺得十分好笑,關羽作為蜀漢集團的二把手,作為荊州地盤的總指揮,他的脾氣真的可以影響到孫權的判斷?當然是不可能的。
關羽的傲氣早就聞名天下,他鎮守荊州六年半的時間,孫權都沒打算動手,所以這些所謂的原因都是大家的一廂情願。
沒有合適的機會和動機,孫權不會輕易地發動一場對盟友的戰爭,這才是關鍵所在,而關羽的脾氣,可沒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孫權早就看中了荊州,這是東吳的戰略方針,一直以來都在等待機會。而這個機會是關羽主動送上門的,所以孫權只是在合適的機會,做了一件預謀已久的事情罷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
6 # 一貳一橙
《三國志.呂蒙傳》裡有記載這麼一段話:
遂稱病篤,權乃露檄召蒙還,陰與圖計。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魏使于禁救樊,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知道兩點:
呂蒙和孫權建議,以自己生病為藉口,把自己調回後方,將沒上過戰場的陸遜派往陸口鎮守,關羽果然上當,將多數留守荊州的軍隊調往前線,給呂蒙白衣渡江創造了機會;關羽因為收編了于禁的三萬軍隊,軍糧稀缺,於是擅自奪取了湘關米充作軍糧,給孫權出兵創造了藉口;或許有人會認為:關羽擅取了湘關米惹惱了孫權,給了他一個藉口出兵,這才導致了荊州之失,引發了後面張飛被殺、夷陵慘敗、劉備去世、蜀漢成為三足最弱的一方,才會最早地被滅。可事實上,所謂“關羽擅取湘關米”一事,是建立在呂蒙和孫權制定了“惑羽奪荊”策略之後,並不是導致荊州被奪的原因,更不是蜀漢最先滅亡的原因,江東一早就有奪取荊州的心思,“湘關米”一事並不是孫權出兵的一個藉口,而是一個難得的時機。
關羽取湘關米一事,給了孫權一個訊號,讓他看清了關羽久戰的短板:糧食缺乏湘關所在的地界,因為劉備割三郡給孫權時,雙方曾“以湘水為界”劃分勢力範圍,所以我認為湘關所在應該是長沙境內、在湘水所建的兩座關口,由於是雙方前線,這裡自然囤積了雙方的軍隊和糧草,關羽在軍糧供應不上的時候,派人去拿了屬於自己關口的糧草,順便把江東關口的糧食也拿了一些。
需要留意的點是:如果關羽真的把手伸到了江東境內,而孫權又不允許的話,那關羽計程車兵和守關計程車兵為什麼沒有發生過沖突呢?同樣的,如果關羽拿的只是自己關口的糧食,那孫權又有什麼藉口派呂蒙去奪取荊州呢?所以我認為:關羽確實是把手伸向了孫權的關口,也就是過界了,但孫權並沒有阻止,相反可能還下令給守關將領,讓他盡力提供糧草給關羽,不準阻止,也不準發生矛盾。這樣做的目的,其實就是孫權在等待一個時機,關羽拿糧很明顯給了孫權一個訊號:北伐軍在襄樊曠日已久,雖然軍隊沒有出現過大的損耗,但糧食已經見底,連關口預備糧都要拿,這時就是履行和曹操的約定,出兵荊州的最好時機了。
我們都知道,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軍糧對於出征軍隊來說是最重要的成功因素,像諸葛亮數次北伐,多次都是因糧食不繼才撤退的,關羽雖然前期準備充足,可他在收編了于禁的三萬大軍後沒有采取殺俘的做法,而是把他們全部運往後方江陵,代替原先的荊州部隊守城,並把多數留守的軍隊調往前線,加緊攻城。這樣一來一往一加,自然加快了糧食的消耗,加上他在襄樊一帶被拖了半年之久,糧食不夠是理所當然的事。
關羽前線糧食供應不上,這一切都在呂蒙和陸遜的預料之中早在劃分荊州的時候,呂蒙和陸遜就有過一段關於荊州的對話:
遜曰:"羽矜其驍氣,陵轢於人。始有大功,意驕志逸,但務北進,未嫌於我,有相聞病,必益無備。今出其不意,自可禽制。下見至尊,宜好為計。"蒙曰:"羽素勇猛,既難為敵,且已據荊州,恩信大行,兼始有功,膽勢益盛,未易圖也。"雖然呂蒙把關羽誇了一頓,但同時也說了他是“未易圖也”,只是時機不到,暫時不好和關羽開戰而已,之後呂蒙回去建業見孫權,立刻就推薦陸遜接替自己的位置,“若用之(陸遜),當令外自韜隱,內察形便,然後可克(關羽)”,孫權就召回陸遜,任命他為偏將軍右督部,代替呂蒙守衛陸口,全權負責荊州事務。而陸遜到了陸口前線後,寫了好幾封信給關羽,極力誇獎關羽的威望,把他拍得都快上天了,對於江東這不尋常軍事調動也就不放在眼裡了,“羽覽遜書,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所以陸遜和呂蒙從一開始就看準了關羽的弱點:“矜其驍氣,意驕志逸”,關羽從呂蒙時期開始,就處處陷在江東的算計之中,以有心算無心,關羽又焉能不敗?荊州又焉能不失?
尤其是陸遜給關羽的信中,寫著這樣一句:“僕書生疏遲,忝所不堪,喜鄰威德,樂自傾盡,雖未合策,猶可懷也。”明確說明了只要關將軍您有什麼需要,書生陸遜自當“樂自傾盡”來幫忙。陸遜守衛的是和關羽接壤的陸口前線,而湘關則是荊南前線,這關羽拿湘關米如果沒有和江東守關將領發生過沖突的話,那他肯定是和荊州方面最高負責人商量好的。我認為,在關羽一開始派了人去湘關取米,陸遜馬上就屁顛屁顛地獻上軍糧,甚至可能是主動送上去的,陸遜用懦弱無能來麻痺關羽,讓他自認為已無後顧之憂,才會把軍隊全部調往前線,造成後方空虛。
所以,擅取湘關米一事是江東預先埋伏好的圈套,關羽看輕陸遜才會中了這個圈套,並不是蜀漢最先滅亡的原因之一,荊州之失才是,但荊州之失的主要原因較多還是在孫權方面,人家擺明了要來搶,前有狼後有虎的,關羽還能怎麼辦?
而且就算沒有“關羽取湘關米”的事,難道孫權就製造不出一個藉口來進軍嗎?“湘關米”給了孫權一個出兵的時機,至於藉口嘛,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二十世紀一小瓶洗衣粉都可以出動導彈部隊了,何況孫子兵法玩得賊溜的三國時代,找個出兵的藉口還有什麼難的?
-
7 # 江雨燕
都別搶,我來答。
蜀漢滅亡和關羽在襄樊之戰時攻打孫權部,盜取對方的糧食沒有關係,這個問題應該表述為“關羽攻打孫權是否為自己的失敗埋下了禍患”?答案是必然的。凡事都講究一個因果關係,孫權方面不會無緣無故的去攻打關羽,就算是為了利益也有他的藉口。
在襄樊之戰中,關羽在處理和孫權部的關係時,出現了兩個嚴重的問題,其中一個就是攻打孫權。據《資治通鑑》記載說:
羽得於禁等人馬數萬,糧食乏絕,擅取權湘關米;權聞之,遂發兵襲羽。這件事說的是關羽擊敗於禁以後,俘虜了對方數萬的人馬,但是自己的糧草不夠吃,而成都方面又對荊州方面支援不力,兩者之間的資訊交流陷入斷絕,關羽基本上等於是孤軍作戰。在這種情況下,關羽襲擊了孫權部的湘關,取走了對方的糧草,以至於激怒孫權。
但話說回來,僅僅只是襲擊孫權的地盤並不足以讓孫權做出偷襲關羽的決定,這其中還有很多原因,但總體來看,毫無疑問是關羽在把自己的大後方暴露在孫權兵峰所在的情況下,沒有妥善處理和孫權方面的關係,安撫孫權方面,以至於為自己埋下失敗的禍根。
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劉備和孫權在荊州出現了利益衝突,種種矛盾的激化最終導致關羽的失敗。
未處理好和孫權方面的關係,導致襄樊之戰的失敗
先簡單說一下當時關羽的形勢,他屬於孤軍作戰,並沒有和成都方面建立有效的聯絡,這讓關羽在襄樊之戰中一出現失利就兵敗如山倒,成都方面缺乏對荊州的有力支援,也是襄樊之戰失敗的一個原因。
此外就是關羽在孤軍作戰的時候,沒有處理好和孫權方面的關係,簡單來說,關羽並不信任孫權,雖然他們一起聯合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曹操。當時關羽北伐時,並沒有把全部的荊州軍隊帶走,而是留下重兵防備東吳,以至於攻打樊城時自己面臨兵力不足的尷尬處境。
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資治通鑑》防備很正常,這無可厚非,但關羽還做了兩件惡化和孫權方面關係的事情,這導致劉備政權和孫權方面本身就不牢固的盟友關係破裂,可以說襄樊之戰的失敗根本就是各種矛盾的集體爆發。
例子
據《三國志》記載,在赤壁之戰後的幾年,孫權曾經派人到關羽那裡為自己的兒子求婚,關羽有一個女兒,不過關羽非但沒有同意,反而辱罵了吳國使者,這讓孫權內心對關羽憤恨不已。
先是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但也足以成為壓垮關羽的一根稻草。同時又為劉備政權和東吳政權之間增添了一絲矛盾,因為當時劉備和東吳之間還有一個大的矛盾,就是劉備把東吳的荊州借走之後一直不還給對方。
這導致雙方頓生間隙,當時的情況是赤壁之戰後荊州被瓜分,曹操佔據南陽、襄陽兩郡,出大頭的東吳方面卻只有南郡,而劉備一個人佔據了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所以當時借荊州指的是劉備借南郡這個地方,出於戰略需求,東吳方面同意了這一點。
後來劉備奪取益州以後,孫權派人向劉備討要南郡,以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但是被劉備拒絕,為此雙方之間一頓劍拔弩張,劉備一度親自到荊州督戰,孫權派呂蒙出兵攻打關羽駐防的荊州。當時戰爭一觸即發,恰好曹操攻打漢中,劉備為了避免兩線作戰,因此同孫權合議,割讓了荊州東部給孫權。
是歲劉備定蜀。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備不許,曰:“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以荊州與吳耳。”權曰:“此假而不反,而欲以虛辭引歲。”遂置南三郡長吏,關羽盡逐之。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蒙到,二郡皆服,惟零陵太守郝普未下。會備到公安,使關羽將三萬兵至益陽,權乃召蒙等使還助肅。蒙使人誘普,普降,盡得三郡將守。因引軍還,與孫皎、潘璋並魯肅兵並進,拒羽於益陽。未戰,會曹公入漢中,備懼失益州,使使求和。權令諸葛瑾報,更尋盟好。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三國志·吳主傳》總之這是孫權和劉備方面在荊州產生了利益衝突,是一個大的背景和矛盾。在此基礎上,關羽雖然說拒絕了和東吳方面通婚沒有什麼值得批評的,但是侮辱東吳使者的做法顯然激化了這種矛盾,顯然是不可取的。
例子
此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上文談到的關羽擅自取用孫權方面在湘關的糧草,這自然讓孫權更加無法忍受,實際上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的時候,孫權方面就調整了自己的戰略方向,前期是這樣的,周瑜還活著的時候,孫權方面本來打算自己去攻打益州,然後北定漢中,進而擊敗曹操統一中國。
當時劉備雖然反對,但是孫權沒有理睬他。周瑜死後,在比較親近劉備的魯肅的建議下,孫權才將南郡借給劉備,同時放棄了攻打益州的計劃。
周瑜、甘寧並勸權取蜀,權以諮備,備內欲自規。仍偽報曰:“備與璋託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竦懼,非所敢聞,願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於山林。”後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場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三國志·周瑜傳》後來由於劉備已經佔據了益州,孫權只好調整戰略計劃,退而求其次準備把荊州佔為己有。建安二十二的時候,孫權秘密依附曹操,還準備和對方聯姻,開始為收回荊州做打算。
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三國志·吳主傳》這為以後孫權偷襲關羽打下了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以後,由於以上種種矛盾的集中爆發,最終導致孫權投向曹操的懷抱,做出了襲擊關羽的舉動。
權內憚羽,外慾以為己功,箋與曹公,乞以討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與權相持以鬥之,驛傳權書——《三國志·吳主傳》可見,當時東吳偷襲關羽絕不僅僅只是由於關羽擅自取用孫權的糧草導致的,而是孫權和劉備在荊州方面出現了利益衝突,同時關羽又沒有妥善處理好和東吳的關係。因為在那樣一種局勢下,僅僅只是防範東吳方面並不保險,最穩妥的方法是要妥善處理好和東吳的關係,以免對方橫插一腳。
最不濟,關羽也不應該做出種種刺激東吳方面的事情,導致雙方之間的關係惡化。此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就是荊州方面自己也是矛盾重重,如關羽和糜芳、博士仁之間的矛盾,導致人心不穩,也是東吳能夠順利奪取荊州的一大因素。
而上庸、房陵兩郡的劉封和孟達又採取冷漠視之的觀望態度,成都方面的劉備和諸葛亮更是和荊州方面處於“失聯”狀態,各種各樣的矛盾集中在一起,關羽焉有不敗的道理?
-
8 # 南方鵬
這問題暗藏的邏輯是,關羽由於拿了盟友的糧食,激怒孫權,導致背盟,襲奪荊州。關羽擅取東吳的湘關米出自《三國志吳書呂蒙傳》“羽盡禽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權聞之,遂行,先遣蒙在前”,說由於關羽自大不問自取盟友的糧食,所以孫權忿怒,起兵奪荊州,《資治通鑑》對此也有記載,但它的前文是陸遜向孫權陳述荊州可以偷襲而得,孫權正猶豫,得到湘關米被擅取的訊息,才決定行動“權聞之,遂發兵襲羽”。
陸遜接任後,繼續哄騙盟友,大拍關羽馬屁,說他取得的戰績,連盟友也感到歡欣鼓舞,“小舉大克,一何巍巍!敵國敗績,利在同盟,聞慶拊節”,這些動作,說明對付關羽奪取荊州,是圖謀已久的行動,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不在於關羽取不取湘關米。蜀漢的三分之一荊州,在強敵環繞下,長時間鎮守幾乎無法守住,但沒有荊州,只要益州政通人和,有山川之險,人心歸附,並不意味著蜀漢必然先滅亡。
-
9 # 斌哥居丹霞
盜取孫權糧食這事也給孫權添了堵,孫權奪取荊州是蓄謀已久的目標,正好關羽出去攻打襄樊,給了東吳奪取荊州鑽了空子。關羽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原因,受到曹操的牽制,孫權的偷襲,成都方面的失聯沒支援,以及劉封、孟達的不救援,還有關羽屬下糜芳、博士仁的叛變多方因素導致荊州失守,關羽的側翼呂蒙所部攻擊,幾萬將士就這樣被殲滅導致失敗,關羽父子也陣亡了。
多種根源導致襄樊之戰失敗(217年)孫權秘密依附曹操,還想和關羽聯姻,開始為收回荊州做打算。這時期劉備已經佔據了益州,孫權只好調整戰略計劃,想把荊州佔為己有。
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綜詳詣曹公請降,公報使修好,誓重結婚——《三國志·吳主傳》
關羽拒絕和東吳通婚,並且又侮辱東吳使者的做法,顯然是不可取的。
周瑜還活著的時候,孫權本想去攻打益州,然後管過頭來北平漢中,進而擊敗曹操統一中原,沒想到中途又被劉備奪取益州,這又給孫權增加了記恨。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襄樊之戰以後,以上種種矛盾的集中爆發,導致孫權投向曹操的懷抱,合謀對關羽做出襲擊後各自獲利。
劉備和孫權的聯盟協議早已經有了破裂痕跡,再加上利益衝突,又沒有妥善處理好和東吳的關係,引起事態進一步的發展。
荊州方面集中因素爆發加速荊州失守關羽據守的荊州內部產生矛盾,尤其是關羽和糜芳、博士仁政見不合,關羽又是高傲自負,有時聽不進去下屬的意見,導致人心不穩。這件事情讓東吳也知道,利用這件事情早早收買了糜芳和博士仁,在關羽率軍去攻打襄樊地區時,他們跟東吳林外合奪取了荊州,並且集中兵力側翼攻打關羽。
劉備和諸葛亮成都方面,沒有收到關羽攻打襄樊地區的訊息,處於失聯狀態,關羽孤軍奮戰的時候,沒有及時補充糧草和補充兵力支援。
上庸、房陵的兩郡劉封和孟達也收到關羽攻打襄樊的訊息,卻採取了冷漠觀望態度,沒能及時出手救援關羽,就這樣一位叱吒風雲的名將,和幾萬官兵死傷耗盡,造成荊州失守,蜀國進出東大門被切斷。
結語
關羽在攻打孫權部的湘關,取走了糧草,不至於孫權出兵直接來攻打關羽。
最關鍵的因素是孫權蓄謀已久想要奪取荊州,積極策反守將等待時機理應外合攻下荊州,又同曹操合謀聯合襲擊關羽,從各點選破殲滅關羽部眾。另外一點是,劉封、孟達不救援,朝廷失聯沒有及時增援,關羽面對曹吳兩國大軍孤軍奮戰,必然會被擊敗殲滅。
從關羽的襄樊之敗,荊州失守,劉備的夷陵之敗,讓蜀國承受了沉痛的打擊,再加上長年的不斷征戰,使蜀國兵力不足,國力衰退從而也引起蜀國的漸漸衰退。
回覆列表
孫權在十月時就上書曹操,要求要討伐關羽,而早在關羽水淹七軍後,孫權的君臣就已經協商好要出兵攻打關羽了,可見關羽奪取湘關米,和孫權偷襲關羽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畢竟國家的戰略絕不會因為一點小小的意外就改變的。
關羽在水淹七軍之後戰功太盛,勢力發展太快了,如果放任關羽這樣發展下去,蜀漢的勢力就會逐漸超過東吳,身在東吳上游的關羽也有可能因此順流而下攻打東吳,如此一來,東吳恐怕制止不住。而所謂的擅自奪取湘關米,也不過是發動戰爭的藉口罷了,畢竟孫權這是違背盟約在前,總是要走一下過場的。
以當時的情況看,關羽無論奪不奪取湘關米,孫權都是會發動討伐關羽的戰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