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小學鳩
-
2 # 山城夔妹兒vlog
三歲孩子正接受啟蒙的時候,一個對世事一竅不通的小孩子怎麼能擔此大任。慈禧自然清楚滿清正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但是她還是固執的扶持3歲的孩子(傅儀)。只是傅儀易於掌控,年少無知。因為當時正是內憂外患的境地,必須選一個年級比較大,在處理各種政務得心應手的人來主持大局。這個時候,這個大權就自然落入慈禧手上。慈禧最初的意思,是想著自己的餘生裡掌控傅儀,然後垂憐聽政。然而,歷史沒能給她機會。就這樣,載灃父子一人成了皇帝,一人成了攝政王。
-
3 # NANA
因為攝政王載灃是一個成年人,有思想有能力。如果是直接讓載灃繼位的話,慈禧會擔心載灃手裡的實權會更加多,久而久之可能會和自己分庭抗禮,不利於自己掌控。而讓一個三歲小孩繼位,他什麼都不懂,更適合做慈禧手中的傀儡,達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
-
4 # 乘風破浪V5
讓一個三位的孩子來當皇帝,其實是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慈禧的想法,這也是主要原因、二是載灃自己也不願意當。
溥儀是載灃的兒子,讓一個三歲小孩來當皇帝做國家領導人,慈禧之所以這樣立溥儀為皇帝,而不立載灃,首先還是權利,我們都知道溥儀上位時只有3歲,字都不識幾個就更別提是當皇帝了,但這正是慈禧想要的,只有這樣他才能繼續的控制朝政。而當時若是25的載灃登上皇位的話,根本就不會任由慈禧的控制,說不定還會上演一出慈禧與光緒的鬧劇。還有就是與她的家族葉赫那拉氏有關。載灃的嫡母(不是生母)是慈禧太后的親妹妹,也就是說溥儀是慈禧太后妹妹的嫡孫子。再有當溥儀繼位後,雖然攝政王是載灃,但宮中實際權力在隆裕太后手中,隆裕太后是誰?她是光緒的皇后,但還有一個身份,就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她的父親是慈禧太后的親弟弟,也是屬於葉赫那拉氏家族的人。
說句實話,慈禧太后其實不願意將權力交給任何人,但能立的人必須得是愛新覺羅氏,這個她改變不了,同時又得是與葉赫那拉氏很親近的人,那就只有載灃和溥儀兩人。
說到這裡我們外講個題外話,載灃為什麼不願意當皇帝。載灃作為滿族上層權貴,慈禧與光緒歸天后,他才25歲左右。在當時各色勢力膠著下,不可能不明白“形勢不明”這個道理。
光緒去世後,載灃一系是血緣關係最近的。1909年,溥儀三歲,載灃26歲,已經承襲醇親王爵位19年。自1901年出使德國,已站在大清的政治舞臺上,1909年時已任軍機大臣。
以當時的內外形勢,載灃可以做到大權獨攬,卻做不到稱帝自立。原因很簡單,如果稱帝自立,一定會遭遇列強幹涉。八國聯軍當初就是保衛光緒而來。最關鍵的是,北洋新軍明面上是清廷的實際上是袁世凱的,載灃如果自立打破平衡,袁世凱帶著各省各地實權派殺入北京,讓他攝政王也當不成。
-
5 # 師明禮
看看慈禧和載灃的關係圖,就很容易知道了。
先看看為什麼慈禧選擇光緒做皇帝。
光緒的生母和慈禧是親姐妹,慈禧是光緒的親姨,加上光緒年齡幼小,所以他以咸豐過繼子嗣的名義做皇帝,容易被慈禧控制,繼續獨攬大權。
而光緒和載灃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光緒死的時候,載灃已經25歲了,他的生母劉佳氏還尚在人世(一直活到1925年),這個年齡不可能讓他再作為咸豐的過繼子嗣了,加上這個年齡做皇帝,慈禧根本不能控制他,自然不會選擇載灃。
宣統年齡小,做皇帝自然是極好的,因為還在吃奶的孩子,可以任意控制,這是最優選擇。
實際上,宣統不是以載灃之子的名義做皇帝的,他是以同治的過繼子嗣,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的名義做皇帝的。
-
6 # 猴格大人
因為慈禧不但是太后,還是一個身份是母親,同治帝的母親,她不可能讓兒子一脈絕嗣,所以, 得給兒子立嗣子傳承。首先說慈禧是太后身份,雖然光緒帝眼看沒什麼熬頭,但慈禧認為自己還能堅持,當然還是立個兒皇帝由她繼續垂簾。因此,雖然命嗣皇帝本生父載灃監國,但所有軍國重事還要報告給她裁決後才能施行。“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其次,就是為了兒子同治帝考慮,當初立光緒帝的時候,就是讓光緒帝生子過繼給同治帝的,但光緒一個都沒生出來,不但導致同治帝絕嗣,他自己也絕嗣,這也標誌著咸豐帝絕嗣,所以,為了兒子和丈夫,慈禧也得繼續立嗣,立溥字輩,可以完美照顧到咸豐和同治帝。
假如要立載灃,肯定是讓載灃過繼給咸豐,這樣的話就不得不考慮宗廟的問題,連續三個兄弟輩,在太廟裡沒法安置,本來清國的宗廟問題積累到末年,各種弊端都出來了,再為咸豐立嗣已經不合適,除去宗廟問題,還有就是要面臨同光二帝絕嗣的問題。
所以,慈禧不可能立載灃,只能立溥字輩。就是這樣。
-
7 # 魏青衣
瞭解清末政治的人,大多知道慈禧太后去世的前一天,光緒皇帝也去世了,而被選出來的皇位繼承者正是溥儀,溥儀年幼,僅三歲,當時的朝堂,自然不可能由溥儀控制,真正控制清末政權的人,是攝政王,載灃。
載灃稱為攝政王的時候,溥儀的年紀明顯太小了,僅僅三歲的年紀,成為一個國土上前平方公里國家的一國之主,明顯是不夠資格的,攝政王載灃的年紀其實也不算大,當時僅僅二十六歲,但這樣一個年級恰好是一個當皇帝的最佳年紀,為什麼慈禧會選擇讓溥儀成為清末皇帝,而不是選擇讓載灃即位呢?
其實慈禧的選擇,依舊脫不開利益這一點。首先一點,慈禧去世以後,真的沒有為自己留下繼承人嗎?慈禧當然有繼承人了,那便是光緒帝的皇后,隆裕太后,慈禧太后是咸豐帝的老婆,隆裕太后是光緒帝的老婆,更是慈禧太后的親侄女。
其實當初慈禧選擇了光緒帝即位,也有培植自己勢力的打算,光緒皇帝本就是慈禧所培養出來的,雖然不是其親生的,但卻是慈禧一派的人所生的。
慈禧是自私的,並不想將權力移交給其他人,但皇位卻只能屬於愛新覺羅氏,但屬於愛新覺羅氏的同時,還必須是葉赫那拉氏的繼承人,很明顯的,載灃和溥儀都是其中人選,為何載灃不能被選擇成為皇帝呢?
可能有人會說,載灃跟光緒是一個輩分的,所以載灃不能即位,只能選擇年紀更小的溥儀即位,然而歷史上像這種弟承兄皇位的事情其實早已經屢見不鮮,幾乎哪個王朝,都要有幾件這樣的事情,更可況,當時皇子們年紀普遍較小,無論選擇哪個,都不見得會是好的選擇,更何況其他人與葉赫那拉氏沒那麼深的關係呢。
將溥儀趕上皇位,其實是在光緒帝去世以前就已經被慈禧決定了的事情,光緒帝聽說了自己的親侄子將要成為新帝,心裡別提多開心了,怎麼說都是自家人,讓其他人成為皇帝,光緒心裡也是不願意的。
選擇溥儀的最重要原因,也是因為溥儀的年紀慈禧之所以能掌控大清皇權,不是因為慈禧多厲害,而是因為新帝太弱,立幼,更方便慈禧掌控皇位,就算是慈禧不在了,隆裕太后也能更輕易的控制住溥儀。
當然了,不管怎麼說,實際上控制朝政的人還是載灃與隆裕太后,載灃沒有意見,而溥儀什麼都不懂,稀裡糊塗的就當上了皇帝。
-
8 # 歷史課課代表
其實在慈禧太后歸天之前,她在選擇繼承人時可以挑選已經成年的人,例如載灃就是一個很好的人選,畢竟要比年幼的溥儀好很多,在處理朝政時這樣的人可以馬上獨當一面,黃口小兒當皇帝其實危險重重,那麼慈禧太后為什麼放著載灃不用,而是讓溥儀繼位呢?
1、 慈禧當時還有一絲僥倖
雖然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慈禧也猶豫了很久,而且她當時已經得病,但是即便身體已經很虛弱了,她對於權力的掌控欲依然沒有停過,她當時還依然在幻想著自己如果可以病癒,那麼一定要選擇好掌控的人繼承皇位,當時載灃已經二十五歲,這樣的人自然不會一直聽從慈禧的話,但是溥儀就不同了,他還年幼,慈禧可以一直將權利握在自己手中。所以當時慈禧一定要讓溥儀繼位是有這層考慮的,當時慈禧可能認為自己可以熬過病痛將來繼續把持朝政,沒想到她的這些想法後來終將成為了空想。
2、 載灃在朝堂上沒有什麼勢力
雖然在慈禧選擇讓溥儀繼位時載灃已經二十五歲了,但是當時的載灃在朝堂上還是一個資歷尚淺的人,載灃當時沒有什麼實力,而且以往也沒有為朝廷做出多大的功績,他的能力非常一般,這一點朝堂上的大臣們都看在眼中,所以即便載灃的年紀相當,但當時讓他繼位是不合適的。選擇溥儀繼位雖然看似冒險,但是溥儀在成長的過程中還可以進行教育,但是載灃就不那麼好改變了,讓他繼位並不合適,慈禧自然也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沒有選擇載灃。
3、 載灃對皇位沒有任何慾望
如果說以上提到的都是一些客觀因素,那麼這一點就是主觀因素,載灃自己沒有當皇帝的想法,透過他平時的表現就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而且載灃是溥儀的父親,在中國歷史上,一般只有兒子爭奪皇權的,似乎沒有父親要從兒子手中搶奪皇位的,所以溥儀在被選為皇帝后,載灃心中應該是很驕傲自豪的,他的兒子都當了皇帝,他自然會感到榮耀。另外溥儀繼位後,他作為父親勢必要干涉朝政,所以無論他當不當皇帝,到時候皇帝應有的權利他都享受到了,何必要去爭搶這個位置呢,所以載灃並沒有強烈的想法要坐皇帝的寶座。
-
9 # 清史宴
公元1908年,執掌大清最高權杖長達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自知時日無多,於是開始著手安排身後之事。
對於慈禧不斷惡化的身體,被囚禁已達十年之久的光緒,心中暗自竊喜,因為屬於他的時代即將到來。然而心狠手辣的慈禧,為了避免自己成為第二個多爾袞,所以無論如何不可能讓光緒在自己死後執掌皇權的,但又廢不了他,怎麼辦?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其暴斃。
這也是為何光緒皇帝恰好比慈禧太后早走一天的原因,鑑於光緒皇帝一生並未留下子嗣,所以光緒的皇位由誰來繼承,成了慈禧的一大難題。
此時晚清的四大中興之臣,僅剩下張之洞一人了,病榻之上的慈禧曾私下詢問張之洞,光緒之後,由誰來繼承皇位,張之洞直言應立一長君,因為當下的大清內憂外患日益嚴重。但慈禧太后直接搬出了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說了句那我親兒子的皇位由誰來繼承?慈禧的這句話,張之洞根本沒法接,便說了句立儲之事乃太后家事,臣不便多言。
光緒皇帝即位,是以咸豐之子的身份繼承的,當時慈禧太后曾宣佈,待光緒生下皇子之時,則過繼給同治皇帝,將來該皇子以同治皇帝之子的身份來繼承皇位,然而可悲的是,光緒一生未能生下一兒半女。
進入二十世紀的大清帝國,已經搖搖欲墜,隨時都有傾覆之危,尤其是革命黨領袖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反清勢力,已成清政府垮臺的急先鋒。無論是滿洲親貴還是文武大臣,都是希望慈禧太后能夠立一位年長之人為帝國的新君,但慈禧為了避免自己的兒子同治皇帝不絕嗣,堅持要立年幼的溥儀為皇帝。
由於溥儀年幼,無法佐理朝政,慈禧便任命溥儀之父載灃為攝政王,在溥儀親政之前,軍國大事皆由攝政王處置,並留下遺命,在此之後,女人不得干政的祖訓。
事實上,八國聯軍侵華之後的晚清,若不是慈禧太后苦苦撐著,清王朝根本不可能活到1912年,所以慈禧死後,無論立誰為君,都不可能改變清王朝覆滅的命運。
回覆列表
其實由載灃直接繼承皇位這個事確實是當時對清朝來說更好的選擇,也不是沒人提過,但是被慈禧給否定了。現在就來詳細瞭解一個各種原委。
光緒皇帝病重時,慈禧召張之洞等人商議為光緒立嗣。在立嗣的人選上,慈禧提出立載灃年僅三歲的兒子溥儀為皇帝,載灃為監國攝政王。據史料記載,慈禧的這個提議當時遭到了張之洞等人的反對。張之洞等人覺得溥儀年齡太小了,而光緒的皇后裕隆正值盛年,擔心到時候清朝會再次出現垂簾聽政的局面。於是,張之洞等人提議不如直接立載灃為帝。而事實上,當時的載灃也確實是皇帝的合適人選。
載灃是醇賢親王奕譞的第五個兒子,也是光緒皇帝同父異母的弟弟,還是慈禧的外甥。光緒十六年,年僅七歲的載灃就世襲了父親的爵位成了醇親王,地位顯赫。但是僅憑這些,還不足以支撐載灃成為皇帝的人選,直到載灃十八歲時,他終於迎來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重要轉折點。
公元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中,德國駐中國公使克林德被殺。隨後,清政府向英、美、法、德等十一國同時宣戰,但最終卻以八國聯軍佔領北京紫禁城皇宮,清政府和十一國簽訂了屈辱的《辛丑條約》結束了這場戰爭。戰敗後,清政府需要派遣使臣為克林德被殺事件到德國致歉。當時德國為了羞辱清政府,特別指定光緒皇帝的親弟弟醇親王載灃前往德國道歉。
第二年的農曆四月,載灃被慈禧任命為“頭等專使大使”,奉命出使德國謝罪。這顯然是個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載灃到達德國柏林後,德國突然要求載灃跪拜德皇遞呈國書。事實上,當時的歐洲並沒有跪拜禮儀,德國之所以要求載灃跪拜,主要目的是為了侮辱大清國體。據史料記載,雖然當時的載灃還只是一個年僅十八歲的少年,而且還是第一次出訪外國,但卻表現得十分沉穩。載灃始終堅持底線,冷靜應對,最終德國讓步,同意載灃不需要行跪拜禮,只向德皇三鞠躬。
對於這次的出使任務,載灃在自己的出使日記中平靜地寫道:“大局保全,國體無傷。”而當時的媒體卻對載灃表現了極大的熱情,甚至稱讚載灃為大清未來的希望。從這一事件後載灃開始受到慈禧的重用,剛滿二十歲就被任命為隨扈大臣,二十五歲時就成了掌管軍國大政的軍機大臣。這樣的資歷,在當時的皇室親貴裡算得上是出類拔萃的。所以,當慈禧商議立嗣時,張之洞、世續等人才提出立載灃為皇帝的建議。那麼,對於立載灃為帝這個提議,慈禧是怎麼想的呢?
據史料記載,慈禧聽到張之洞等人提議讓載灃當皇帝時,沉思了一會兒,但最終還是否定了這個提議。慈禧的理由是,同治、光緒都是兄弟相繼,如果再立載灃為皇帝的話,就變成三代都是兄弟相承。這可是史無前例的,很不合適。所以,最後慈禧還是堅持了自己的決定,立三歲的溥儀為皇帝。那麼已經垂簾聽政了近五十年的慈禧,真是這麼想的嗎?
實際上慈禧有她自己的打算。載灃的弟弟載濤在後來的回憶中做過這樣的分析:慈禧自認為身體尚好,很快就可以痊癒,三歲的新皇帝又容易控制,加上載灃性格溫和、順從聽話,慈禧準備在接下來的新皇時代繼續垂簾聽政,所以最終選定溥儀繼承大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尊祖母慈禧太后為太皇太后。
末代皇孫啟功曾回憶,1908年農曆十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命太監給光緒送去一碗酸奶,沒多久隆裕皇后的太監小德張就向太醫院正堂宣佈光緒皇帝駕崩了。光緒死後當天,慈禧立即下懿旨,宣佈立溥儀為帝,改元宣統,載灃為攝政王。當奕劻回京奔喪時,大局已定。為了穩住奕劻,慈禧又下了一道懿旨,封奕劻為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直到這時,慈禧才終於放心。但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統治中國長達47年的慈禧也駕崩了。
半個多月後,溥儀在生父攝政王載灃的陪同下舉行了登基大典。但這場本應莊嚴肅穆的登基大典,卻被溥儀的大哭大鬧攪得大煞風景。原來,皇帝登基必須要經過一道道煩瑣的程式,他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內務府大臣及侍衛們的叩拜,緊接著要到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相關程式一個都不能少。而此時的溥儀還只是一個三歲的小孩子,注意力有限,經不起這樣來回的折騰。
據溥儀《我的前半生》中回憶,那天天氣非常寒冷,北風呼嘯。在中和殿時,內務府大臣們剛開始行三跪九叩禮,溥儀已經放聲大哭,最後只能匆匆行禮,再由太監們強行抱到了太和殿又高又大的皇帝寶座上。太和殿裡,文武百官濟濟一堂,場面莊嚴肅穆。載灃單膝側身跪在寶座下面,雙手扶住溥儀連聲叮囑:“別亂動,一會兒就好了。”可是溥儀卻掙扎著哭喊:“我不在這兒,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載灃在一邊急得滿頭大汗,連忙命太監上來按住溥儀,然後招呼大臣們趕緊行三跪九叩禮。但是,大臣們的三跪九叩沒完沒了,溥儀的哭叫聲也越來越大。載灃只好安慰說:“不要哭了啊,一會兒就完了,快完了啊!”
末代皇帝溥儀的登基大典,就這樣在哭鬧聲中草草收場。事後,大臣們私下議論,說攝政王怎麼能在皇帝登基時說“快完了”這樣的話,實在是太不吉利了。不久,這個事情流傳到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民間甚至開始流傳起“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今年豬吃羊,明年種田不納糧”這樣的童謠。不祥之兆如同烏雲一般壓在眾人心中。不過,這些都不能改變溥儀登基為皇帝的事實,清朝正式開啟了攝政王載灃執政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