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小學鳩
-
2 #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這和漢朝的政策有關,其背後是皇權和相權的爭奪。
1、一個王朝的最初的時候總有那麼幾個厲害的人,唐朝的長孫無忌,明朝的李善長,宋朝的趙普,到漢朝就是蕭何曹參,這些人確實厲害,所以皇帝很是依賴他們,所以丞相的權力啊職責啊都是很大的。而慢慢的隨著一代人的老去,從一個主明相賢的一端到後來的局面下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主昏相庸。在這個漸變的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不同的局面,比如主明相庸。
2.漢文景帝的時候,皇權和相權就已經有所爭執,但是總體雙方還是剋制但是到了少年天子漢武帝的時候,其一因為竇太后用丞相牽制他,二是他自己有自己的抱負,需要更大的權力,不受丞相制約的權力。故而他喜歡的是頻繁更換的幕僚式的丞相。
-
3 # 何為翡冷翠
在下不才,對於漢武帝深刻的印象還停留在幾年前,高中時記得讀過一本漢武帝大傳,合上漢武帝便第一次在腦海裡深深領悟到了什麼是恢宏的人格。這種感覺此後我在讀《毛澤東傳》(迪克,威爾遜),以及讀張居正,讀曹操,讀朱元璋,讀王安石等等人的時候有著相似的感覺。
漢武大帝何許人也?
秦皇漢武略失文采——毛澤東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侈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為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者無幾矣.——司馬光(稱其不作為的地方堪比秦始皇)《漢書·武帝紀》給予漢武帝“雄才大略”的評價,但具體在論述的時候,只講漢武帝的文治,不提漢武帝的武功,只稱贊漢武帝“罷黜百家,表章《六經》,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表章《六經》。遂畤諮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肯定其文治事業,但對漢武帝的煌煌武功則不讚一詞。這種不提本身就是一種委婉的批評。縱觀歷史,可以說漢武大帝是一個複雜的人,後人對其譭譽參半。他多疑,專橫,這離不開其從小到大成長的背景。他迷信,欲求長生之術,盲信巫蠱,濫殺無辜,這有一部分是當時的人的思想囿於時代的侷限性所致,縱使皇帝也不能倖免。另一方面,他雄圖大略,在政治軍事上頗有建樹,他試圖掃除周邊威脅,達到一勞永逸的目的,因此現在也有了他用40年的征戰,差不多打出了中國的雛形的說法。他重用儒術,從此華夏文明有了一個文化上的正統觀念。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功蓋千秋,漢這個概念也因此成了華夏文明精神核心裡的一個不朽的符號。
說了這麼多,我現在就想思考一個問題,皇帝和丞相究竟是什麼關係?
皇帝和丞相是像甲方乙方籤合同一樣然後一起為了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鐵哥們關係嗎?
皇帝和丞相是像一對貧賤夫妻一起同心同德過日子共同建設幸福美滿小康生活的關係嗎?
想想就知道並不是這麼單純的,在我看來,皇帝和丞相是一對特殊的合夥人關係。特殊在哪裡?特殊在這裡面牽扯到了政治。
政治是什麼?政治那就是掌權者對秩序的絕對把控,或者用那句有名的話來套:政治不是小事情,政治是要死人的。
君主專制君主專制,你一個丞相跳出來翻手為雲覆手為雨還怎麼專制?
所以從漢到隋唐到宋元一直到明,朱元璋直接都把丞相制度給掐死了。(雖然後來出現了有實無名的丞相,感興趣可以看看明朝那些事裡面專門分析了丞相與帝制的矛盾),說明丞相的出現本身就是一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一個矛盾。
因而在封建時期的一開始,丞相的影響力那是超級大的,既然漢武帝是如此雄才大略之人,那麼他會甘心讓權力在一個丞相那裡生根發芽下去嗎?最好的辦法恐怕就是用君主的絕對權威,把威脅消滅在搖籃裡,一時半會消解不了丞相的權力,那就想法設法折騰丞相達到目的,在局外人看來也是可以理解的。
好像有點跑偏,總之,你看朱元璋的丞相,你看張居正的下場,李世民對魏徵好吧,結果魏徵呢,其實強勢皇帝哪怕並不那麼強勢皇帝下的丞相都不好當啊,何況漢初丞相強勢期在劉徹手下當宰相呢。
《漢書·武帝紀》中有關漢武帝手下丞相的下場摘錄幾段文字: ——(元光)四年冬,魏其侯竇嬰有罪,棄市。春三月乙卯,丞相蚡薨。 ——(元狩)五年春三月甲午,丞相李蔡有罪,自殺。 ——(元鼎)二年冬十二月,丞相青翟下獄死。 ——(元鼎)五年九月,丞相趙周下獄死。 ——(徵和)二年春正月,丞相賀下獄死。 ——(徵和)三年六月,丞相屈氂下獄要斬,妻梟首。 所以在漢武帝手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居然成了高危職業。 -
4 # 文史磚家
漢武帝是一位雄猜陰刻的皇帝,在他手底下做官的風險性極大,一著不慎就掉腦袋的比比皆是。丞相作為百官之首,地位最尊崇,風險自然也最大。武帝在位54年間,曾更換過13位丞相,除1人託孤留任外,其他12位丞相被免職者有7人,因罪自殺者有5人,而被免職的丞相當中,有2位最終也橫死。
丞相得善終率還不到50%,這資料實在是可怕。而且那些得以善終者,在任時不是忍辱偷生,便是死後遭受汙名,很少有名實俱保者。那麼,武帝朝歷任丞相都有誰?他們各自都得到什麼樣的結局呢?
首任丞相衛綰是景帝留給武帝的輔政老臣,此君在任三年時間(前143-前140年),尸位素餐、毫無建樹,終因碌碌無為被罷相。九年後衛綰病故,可謂善終。
接替衛綰出任丞相的,是竇太后(武帝的祖母)的侄兒、魏其侯竇嬰。竇嬰雖然跟竇太后關係親密,但由於同御史大夫趙綰一起崇儒貶道,觸怒竇太后,在任僅一年時間便去職(前139年)。八年後,竇嬰被政敵田蚡誣陷,因“偽造詔書”罪被處死。
接替竇嬰出任丞相的,是竇太后的親信、柏至侯許昌。許昌在任4年時間裡(前139-前135年),事事都聽從太后的指示,毫無作為。太后駕崩後,許昌因“坐喪事不辦”被罷,若干年後病死。
接替許昌出任丞相的,是武帝的舅舅、武安侯田蚡。田蚡在任五年間(前135-前130年),獨斷專橫、黨同伐異,因與前丞相竇嬰不和,誣陷其犯有“偽造詔書”罪,導致後者被斬首示眾。事後不久,田蚡患上精神分裂症,經常看到竇嬰在身邊索命,最終竟被嚇死。
田蚡死後,御史大夫韓安國出任代丞相,可惜在“轉正”之前遭遇車禍,跌跛了腳,因毀形象不佳被武帝罷免,而由廣平侯薛澤出任丞相。薛澤在任6年間(前130-前124年),尸位素餐、毫無建樹,終因碌碌無為被罷相,若干年後病故。
接替薛澤出任丞相的,是靠儒學起家的公孫弘。公孫弘在任三年間(前124-前121年),廣納天下賢才參與國事的商議,躬行節儉,並勸說武帝罷西南夷、蒼海郡工程,頗有建樹。公孫弘卒於任上,虛齡八十歲。
接替公孫弘出任丞相的,是“飛將軍”李廣的堂弟、樂安侯李蔡。李蔡軍功、政績皆顯著,在任三年間(前121-前118年)頗有政聲。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佔景帝陵園前路旁一塊空地而被問罪,隨即自殺。
接替李蔡出任丞相的,是太子太傅、武強侯莊青翟。莊青翟在任三年內(前118-前115年),與御史大夫張湯不和,兩人相互構陷,勢若水火。前115年,有人盜挖文帝皇陵中陪葬的錢幣,事發後武帝問責於丞相、御史大夫,張湯、莊青翟相繼自殺。
接替莊青翟出任丞相的,是太子太傅、高陵侯趙周。趙周在任三年(前115-前112年),因在“酎金奪爵”事件中,明知列侯所獻黃金成色不好或斤數不足卻不上報,被捕下獄後自殺。
接替趙周出任丞相的,是御史大夫、牧丘侯石慶。石慶在任九年間(前112-前103年)唯唯諾諾、毫無作為,但儘管如此,還是多次被武帝申斥。石慶卒於任上,享壽不詳。
接替石慶出任丞相的,是太僕、葛繹侯公孫賀。公孫賀在接到任命時,害怕會引禍上身,所以遲遲不肯接受丞相印綬,直到武帝動怒後才上任。公孫賀在任11年時間(前103-前92年),儘管每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最終還是倒在“巫蠱之禍”中,被誣下獄而死。
接替公孫賀出任丞相的,是武帝之侄、涿郡太守劉屈氂。劉屈氂由涿郡太守直接被提拔為左丞相,次年又受命討平太子劉據發動的叛亂。最終太子被殺,牽連而死者多達數萬人,劉屈氂由此引起武帝不滿。前90年,劉屈氂暗中勾結貳師將軍李廣利,準備立昌邑王劉髆為帝,而其妻又有詛咒武帝的行為,事發後劉屈氂被判腰斬。
接替劉屈氂出任丞相的,是大鴻臚、富農侯車千秋。車千秋本是護衛漢高祖陵寢的郎官,因冒死上書為太子劉據伸冤,令武帝非常感動,以故不到一年時間,職位火速提升。劉屈氂被殺後,車千秋出任丞相,並在武帝臨終前,與霍光、金日磾等人一同接受託孤重任。
車千秋在任12年時間(前89-前77年),輔佐武帝、昭帝,雖然沒有學問才能,但能以謹慎忠厚自守,以故得以長期在位。車千秋卒於任上,享壽不詳。
-
5 # 杜少說歷史
一.西漢初年的丞相:副皇帝
漢承秦制,設相國、丞相,總領百官。相國地位要高於丞相,在有相國的時候,丞相就是相國的副手。雖然漢承秦制,但是漢朝的情況又比秦朝複雜。因為秦朝在統一全國之前,就是一方諸侯,相國、丞相為公是政府首腦,為私是秦王家臣。再加上秦國特殊的唯才是舉的制度,自商鞅變法起,秦國丞相就多由山東諸國有識之士、布衣擔任,而不一定是秦國的貴族,著名的如范雎、蔡澤、呂不韋均如此。可是到了漢朝,情況變得不一樣了。漢家天子劉邦起於民間,能得天下是因為身邊一眾軍功重臣輔佐的緣故。故,在西漢初年,漢家的相國、丞相通通由軍功集團及其後代壟斷,既統領百官,又參與決策,權力極大,甚至可以封駁皇帝的命令。漢代首任相國就是上將軍韓信,之後著名的相國還有蕭何。哪怕到了漢景帝時代,周勃之子、曾經平定七國之亂的將軍周亞夫都擔任丞相。雖然最終被漢景帝以陰謀造反的藉口除去(怕年輕的漢武帝駕馭不了),但在漢武帝之前,丞相均在軍功集團產生。直到漢武帝元朔五年,任命公孫弘為丞相開始,漢家丞相才第一次由平民擔任。因此,西漢初年的丞相近似副皇帝,位極人臣,地位尊崇,是真正的國之柱石。
漢書: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二.丞相權力大打折扣:漢武帝設立內朝漢武帝幼年登基,一直活在竇太皇太后的陰影裡,甚至一度準備廢帝。竇太皇太后死後,漢武帝生母王太后和武帝親舅舅武安侯、丞相田蚡開始專權。漢武帝雄才大略,權利慾極強,於是設立“中朝”,也稱“內朝”,開始架空丞相的權利。“中朝,內朝也。大司馬、左右前後將軍、侍中、常侍、散騎諸吏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為外朝也。”漢武帝將一些卑微之人冠以“侍中、尚書”等稱號,使其成為天子近臣,可以在宮內辦公決策。這些人出身卑微,地位低,品級遠不如外朝的正規官員,近似天子家臣,但是權力卻極大。尤其是尚書,在內朝成為了擁有決策權的權利中樞,剝奪了丞相的決策權,使得丞相淪為完全的政策執行者。並且尚書對外朝之首的丞相擁有彈劾監察權。內朝領袖是大將軍,漢武帝時期,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均為內朝領袖,武帝在漠北大捷後在二者官銜前加“大司馬”,使得二人不僅為內朝官,更躋身外朝官。大司馬雖然在外朝的地位上依然排在丞相之後,但是實際權力已然超過丞相。霍去病就曾以大司馬的身份,領銜上奏請求分封武帝三子劉閎、劉旦和劉胥為諸侯王,而丞相則在其後。
內朝大將軍徹底成為決策者,外朝丞相徹底淪為執行者是從武帝託孤大臣霍光(霍去病同父異母弟)以大將軍錄尚書事身份輔政開始的。從此以後,只有內朝“錄尚書事”的大臣才是實際的權臣。漢武帝的託孤大臣是大將軍霍光、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前三者均為內朝官),受遺詔輔漢昭帝。而丞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遺詔。這再次說明,丞相地位的降低。所以,在漢武帝中後期,丞相地位嚴重下降,這也導致了漢朝就算沒有丞相,也並不妨礙政府的執行。這也是為什麼漢武帝一朝一共換了十三任丞相,又好幾位沒有善終的原因。漢武帝為了自身設立的中朝的絕對權威,有意打擊外朝的丞相。丞相沒有了西漢初期那種軍功重臣的地位,自然就會被隨意清算。
“大司馬臣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陛下過聽,使臣去病待罪行間。宜專邊塞之思慮,暴骸中野無以報,乃敢惟他議以幹用事者,誠見陛下憂勞天下,哀憐百姓以自忘,虧膳貶樂,損郎員。皇子賴天,能勝衣趨拜,至今無號位師傅官。陛下恭讓不恤,群臣私望,不敢越職而言。臣竊不勝犬馬心,昧死願陛下詔有司,因盛夏吉時定皇子位。唯陛下幸察。臣去病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三月乙亥,御史臣光守尚書令奏未央宮。制曰:“下御史。” 史記《三王世家》三.漢武帝一朝十三位丞相的結局漢武帝一朝十三位丞相:衛綰、竇嬰、許昌、田蚡、薛澤、公孫弘、李蔡、莊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田千秋。其中七人被免職,五人自殺、下獄。被免職中,魏其侯竇嬰被免職後被殺,武安侯田蚡抑鬱癲瘋而死。下面簡單介紹下他們的結局:
(1)衛綰:漢武帝的老師,著名大儒,主動辭職,善終。
(2)竇嬰:竇太皇太后之侄,外戚,平定七國之亂時任大將軍。後任丞相,是一時賢相,但由於為竇家人,卻支援漢武帝,被竇太皇太后貶斥。竇太皇太后死後,又被漢武帝生母王太后和武安侯田蚡不容,罷相後以“矯詔罪”被殺。武帝一朝第一個被殺的丞相。
(3)許昌:竇太后親信,碌碌無為,被罷免,但善終。
(4)田蚡:武安侯,外戚,王太后之弟,漢武帝之舅。與竇嬰相鬥兩敗俱傷,被漢武帝免職,瘋癲而死。
(5)薛澤:同許昌一樣,碌碌無為,被罷免,善終。
(6)公孫弘:西漢第一位平民丞相,漢武帝對其極為信任,學問好,八十歲高齡老死在任上,是結局最好的丞相。
(7)李蔡:李廣堂弟,本為將門,出將入相,後因私自侵佔漢景帝園寢的空地而被問罪,自殺身亡。和李廣一樣的命運。
(8)莊青翟:能力很強,但是和酷吏張湯(就是喊出了中華五千年最強音“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那位)相愛相殺。文帝皇陵陪葬錢幣被盜挖,莊青翟和張湯約好一起請罪,結果張湯想當丞相,沒有請罪,並且找人羅織罪名彈劾莊青翟。莊青翟反擊,結果武帝勃然大怒,二人最後同歸於盡,雙雙自殺。
(9)趙周:明知列侯所獻黃金不足卻不上報,被捕下獄,自殺身亡。
(10)石慶:碌碌無為,曾經打算懲辦武帝親近的大臣、酷吏,但又沒有證據,因此獲罪,後來只能出錢贖罪。變相善終。
(11)公孫賀:出將入相,在對匈奴戰場上表現尚可,後娶了皇后衛子夫的姐姐衛孺,當上了丞相。作為衛家勢力一員,死於巫蠱之禍。
(12)劉屈氂:唯一的宗室丞相,漢武帝的侄子。也是最作死的一位。巫蠱之禍中害死大量無辜大臣,間接逼死戾太子劉據,並且和貳師將軍李廣利合謀為昌邑王奪嫡,陰謀敗露後被武帝腰斬。
(13)田千秋:在戾太子劉據死後,為戾太子伸冤,被武帝擢為丞相。為人樸實能幹,劉弗陵繼位後,死於任上,善始善終。
回覆列表
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總共換了十三位丞相,善終者寥寥最主要的原因是相權與皇權的衝突太太。漢武帝本人權力慾極強,又有雄才大略,像他這樣的皇帝,是決不允許權力掌握在別人手中的。那麼他想搞事,就得從限制相權這條野路子開始。相權在反抗中,自然會惹得皇帝不滿,而難以善終。
可以說,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實在屬於“高危職業”。那麼究竟是不是相權的發展嚴重影響到了皇權,或者是如郭嵩燾所講“西漢與宰相共天下”的局面,更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趨勢,導致這丞相之位經常三年一更換呢?還是漢武帝就是這麼一個喪心病狂的屠夫?我們從以下幾個維度加以分析:
(一)相權的職責設定“過度”寬泛,確實影響到了皇權的“高度”集中
請注意“過度”和“高度”這兩個詞語。相對於漢朝之前的丞相制度,我們在講漢代官僚機構時,提到過丞相之職責除了外治天下,還透過御史中丞對皇室之事多加干涉。可以說除了軍事之外,全國之內,事無鉅細均歸丞相總管。
在漢初時,皇帝們都以無為而治為重心,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改革,照著老制度走就是最好的發展。丞相此時也是無需作為,惠帝時期的丞相曹參曾經因為“無作為”被彈劾,他對於皇帝的問責,也是用“蕭規曹隨”以回覆。丞相職責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是與民休息,的確不存在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但是到了第七任皇帝劉徹這裡,國家經濟達到“京師之錢累百鉅萬,貫朽不可校也;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於是這時的漢武帝想開始作為了,對他來說,首先就是需要大量成立自己的人員體系。因為武帝繼位之初,國家大權掌握在竇太后群體手中,他需要選拔大量的人員以輔佐自己收回皇權。
這時最尷尬的事情發生了,我們之前提到丞相的秘書處有東、西兩曹,工作職責是掌人事選拔、任免,雖然最終的抉擇權歸皇帝本人,但是其人員的選擇範圍和最大建議權均屬丞相。因此皇帝想作為的話受到的最大限制恰好在於“人事任免權”上,例如《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記載:
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田蚡非常受武帝信任,但他所安插的同僚太多了,有的甚至從閒居一下子提拔到二千石級,把皇帝的權力轉移到自己手上。因此武帝說:“你要任命的官吏已經任命完了沒有?我也想任命幾個官呢。”
如果非要說此時皇權和相權的最大矛盾和衝突,那便是這人事任免的問題。
(二)“常以列侯為丞相”嚴重影響到了漢武大帝工作的開展
武帝繼位之初,國家權力集中在竇太后手中。竇太后一直主張的是“黃老之道”,而漢武帝遵的是儒家學說,兩人根本的信仰不同。當時恰逢衛綰年老退休,武帝一心借竇嬰、田蚡之力以對抗竇太后。但是此時武帝集團力量單薄,不足以抗衡竇氏勢力,故竇嬰、田蚡先後被竇氏罷免,而中間的許昌則是作為竇氏代表被武帝所罷免。
如果說前期四位丞相的更替命運是劉、竇之間對於皇權的角力。那麼接下來的幾位便是能力不足,不能協助武帝大展宏圖而被誅除。
自田蚡之後的薛澤、李蔡、莊青瞿、趙周、石慶不是列侯家族就是紈絝子弟。其能力才幹較漢初七十年裡的丞相,簡直是天壤之別。因此這些在武帝眼裡白食千邑的列侯丞相,經常在三年之內,就因“犯事”而被下獄,或自殺,或被武帝幹掉。從表面上看是這些庸才不符合雄心勃勃的漢武帝的用人準則,事實上這是皇權與舊制相權的交鋒。
武帝繼位之初為了從竇氏手中拿回權力,曾想大肆培養自己的嫡系團體,故在第一年時就釋出招賢令“召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並“親策問以古今之道”。在一時半會兒改不了丞相舊制的不足這一情況下,這個舉措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此時大批士人出現,如主父偃、東方朔等人,為武帝提供了不少謀略。
武帝透過賢良對策等方式,在身邊集中了一批有才幹的近侍之臣。他們由庶僚加銜侍中、諸曹、諸吏、給事中,從而成為入侍武帝的內臣。他們名為侍從之臣,實際重點參與謀議。這些中朝官員的秩爵並不顯要,但是身份特殊,他們不僅參與軍國大事的謀議,有時奉命與公卿大臣論辯,以致面折廷爭而詘大臣。同時武帝破格將士人公孫弘提拔為丞相,隨後封侯。
這種做法就是用小官管大事,而這些小官又易於控制,從而達到以卑制尊、以輕馭重、以中御外、尊君抑臣的目的。
特別是當時為適應對匈奴作戰的需要,同時為進一步加強皇權,減少廷議決策對皇帝的影響,劉徹設立了以衛青為首的內朝。這樣軍事作戰保密的目的達到了,而皇權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從此西漢的政治制度便形成了內朝的尚書機構與外朝的三公九卿一起管理政務,以及分工又相互制約的雙軌行政管理體制。此項重大改革一步一步地將丞相的權力限制到了外朝,並且只有執行權,而決策大權終於回到了漢武帝手中。
(三)漢武帝的極端性格
漢武帝人生的前期,在收回皇權的路上,一步一步地運作,終於將本該屬於皇帝的決策權拿了回來,此時的爭權措施屬於政治鬥爭的手段。而到了晚年,慘死於“巫蠱之禍”的這些丞相,不再是因為權力鬥爭而死,而是由漢武帝的性格導致。
雖然丞相一職在漢武帝時期被看作高危職業,漢武帝的治理手段也顯得頗為偏激。但是出於國家發展的目的以及結合漢武帝自身的性格,也就不難理解這種“一朝十三相”情況的發生了。
故此,總述西漢與宰相外戚共天下,並非指的是某位宰相的職權有威脅皇權甚至取而代之的趨勢。而是在於一開始的職責設定太過寬泛,丞相君主制用於漢初是符合社會背景和國家發展的,遇到這些垂拱深宮的皇帝也不會產生太大的矛盾碰撞。但是制度的運作還是需要人來實施,遇到漢武帝這樣雄才偉略、好大喜功之人,加之社會發展到相應階段。這種舊制度下的“丞相職責”(相權)便與現實顯得格格不入,改革創新自然而然就會發生。
以上內容主要引自《皇權共天下》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