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羅蕭弋
-
2 # 唐明國亮
你說的劉三應該是道光年間閩浙總督劉韻珂。
劉韻珂(1792—1864),字玉坡,號荷樵,又號廉訪,山東汶上人。因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三,故村人多以“劉三”呼之。仕至高官後,覆在“劉三”後加“大人”二字。時至今日,汶上人提起劉韻珂時,輒親切地以“劉三大人”稱之。
劉韻珂是嘉慶十九年(1814年)朝考第一,以七品小京官分刑部用,期滿,升額外主事,又升員外郎。道光八年(1828年),出任安徽徽州知府,道光十年(1830年)調安慶知府,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雲南鹽法道,道光十三至二十三年(1833~1843年)先後任浙江、廣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浙江巡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五月,升為閩浙總督。
劉韻珂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定海被英軍攻陷後接任浙江巡撫。任職第一年,曾積極設防備戰,並與閩浙總督顏伯燾聯銜奏請起用林則徐、鄧廷楨。自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定海再陷,鎮海、寧波失守,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和欽差大臣裕謙相繼陣亡後,劉韻珂對抗戰的信心動搖,認為英軍“炮火器械無不猛烈精巧,為中國所不及”,亟欲謀求妥協。及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揚威將軍奕經對浙東三城反攻失利、浙江軍事形勢進一步惡化,劉韻珂對時局便更加悲觀,在《慈溪失利事勢深為可慮折》中,提出所謂“十大焦慮”,竭力主張對英求和。劉韻珂在擔任閩浙總督7年中,為保持“撫局”,對外一再妥協退讓,以求“華夷相安”。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二月,廈門英國領事記里布姆以英商販來的貨物不能全銷,要求按照實際銷數輸稅,餘貨準販他口分售;又以廈門人口稠密,時有火患,請求讓英華人在鼓浪嶼居住。劉韻珂對後者婉拒,而對前者則認為“尚合情理”,同意辦理,“以示體恤”。
同年五月,英國領事李太郭到福州開市,住在城外南臺鴨姆洲。八月,英國公使德庇時到福州察看碼頭,稱領事住宅過於“卑陋”;接著,李太郭便要求到城內白塔寺附近租屋居住。紳民李有年等聞訊聯名到藩司請阻。劉韻珂和布政使徐繼畲最初也以“民情不順”加以拒絕。由於英方一面從外交上施加壓力,一面由李太郭私自向烏石山積翠寺僧人租屋數間,擅自遷入居住。英國領事強行入城後,劉韻珂、徐繼畲便承認既成事實,一面與李太郭面約:“嗣後惟領事官准租城內房屋,其餘英商俱遵約住城外港口”;一面向道光帝上奏道:自李太郭到任後,英國貨船很少來到福州,“該領事並無應在城外查辦之事,……其住城內與住城外,系屬同一閒居”;而《中英南京條約》對領事“在五處城邑居住”一事,“並未分別內外”,若必令他們住在城外,難保英人不以我們“違約”相稽,“於大局所關非淺”。竭力為自己的妥協辯解。
同年十一月,兩名受英華人僱用的華人,因在戰爭中以食物濟敵,在廈門被捕。英國領事阿利國提出抗議,劉韻珂等居然承認領事有權保護英華人所僱華人,將囚徒釋放。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三月,福州英商恃強行兇打人,官府派兵護送英商回商館。民眾不服,到商館與之評理。英國通事開槍打傷兩名過路人,群眾憤怒,衝入商館,毆傷黑人一名。有些不法之徒乘機搶劫。劉韻珂害怕事態擴大,親自審問,判罰群眾28人;而對滋事的英商及其通事(華人),僅照會英國領事“自行查辦”。
同年十二月,英國兩隻商船在泉州洋麵遭海盜襲擊,死了一些人。劉韻珂聞報,即令將有關巡洋員弁“摘頂棍責”,並限期緝兇。而對中國商船被盜,卻從未如此認真。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卒。咸豐帝繼位後。因受當時廣州人民反對英人入城鬥爭的鼓舞,對外態度稍微強硬了些,諭令劉韻珂和福建巡撫徐繼畲“留心察看,擇要密防”。劉韻珂、徐繼畲接諭後,認為閩江港道寬闊,廈門港口寬深,“限於地勢,智勇皆無所施”;而福、廈“華夷”雜處,“我有所動,彼皆知之”。若無事演炮,“夷人定啟猜疑。……是防夷而適以招夷,未免失計”。為了避免外華人猜疑,二人竟自願放棄防備。
同年二月,英國代理領事金執爾有意違背協議,把兩名英國傳教士引入福州城內神光寺居住,激起民眾強烈反對。林則徐倡議驅逐,並領導福州士紳仿效廣東紳士致英國公使書信做法,繕寫公啟,要求英國領事令傳教士立即搬出城外,聲勢相當浩大。但劉韻珂不予支援,強調“福州民氣散弱,心志不齊”;此事只能“緩圖”,“急則生變”,結果拖了將近1年,英國傳教士才從神光寺搬出,遷入道山觀,仍在福州城內居住。
劉韻珂因處理神光寺事件不當,受到福州紳民的猛烈抨擊,只好在道光三十年(1850年)十一月間稱病請假。咸豐帝對劉韻珂也不滿意,趁機令其開缺,“毋庸賞假”,回原籍。同治三年(1864年)病故。
-
3 # 香洲謝霆鋒
劉季平(1878~1938),名鍾,字季平,別字離垢,以字行。行三,自署“江南劉三”,上海華涇(今屬龍華鄉)人。
-
4 # 高臺民俗博物館鄭
博物文化旅遊
劉韻珂(1792—1864)字玉坡,號荷樵,山東省汶上縣劉樓村人。嘉慶十一年(1806)中拔貢,朝考又得第一,授予刑部七品官職,後擢升到員外郎、郎中。道光六年(1826)京察列為一等,又被授予道府級官位。歷任安徽徽州知府、安慶知府、雲南鹽法道、浙江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職。
劉韻珂自幼學習用功,成績優良,寒窗苦讀十年,已是滿腹經綸,才學出眾。這一年朝廷開科,劉韻珂赴京趕考,所帶盤費雖不甚豐,但若節儉著用,亦不致途中受難。而劉韻珂自幼在家讀書,沒出過遠門,不善於掌管錢財,上路以來,不論吃住,出手都很大方,遇著同窗好友,一律由他出錢請客。因此,所帶盤纏沒到京城就全部花光,困在了一個店中。
一天,劉韻珂正在店裡發愁,這時來了個山西客人,和他住在了一個店內。這客人是珠寶商,這幾年生意發財,腰纏萬貫。客商洗漱完畢,與劉韻珂聊了起來。二人寒暄一陣後,客商問劉韻珂:“我看你面帶愁容,氣色不佳,莫非身體有些不適?”
他這一問,劉韻珂的臉刷地一下紅了,不好意思地說:“實不相瞞,進京趕考,所帶盤纏用盡,正為此而苦悶.”
客商問:“舉子家住哪裡,高姓大名?”
劉韻珂答道:“鄙人家住山東汶上縣劉樓村,賤姓劉,名韻珂。”
客商聽劉韻珂談吐文雅,再仔細一打量,見他相貌堂堂,人才出眾,就知道是一個有才之人。這客商也略通文墨,有意試試劉韻珂的才學,就說:“你我現在無事,舉子何不寫詩一首,好教在下領教領教。”
劉韻珂毫不猶豫,磨墨鋪紙,揮筆寫出一首詩:
大鵬展翅萬里求,
不意中途落荒丘。
世上若有憐餘者,
飛黃騰達助高樓。
客商見劉韻珂雖在難中,但詩寫的氣魄不凡,字更是遒勁大方,此科必能得中,就有意周全他。說道:“我觀舉子相貌不凡,才高志大,若誤了考期不耽誤一生前程。我這裡有紋銀百兩,你拿上速去趕考吧!”
劉韻珂聽了驚喜交集,忙問:“萍水相逢,怎能承客官如此厚賜!”
客商說:“這有什麼關係,俗化說,相逢何必曾相識。患難相助,理所應當,只是你以後不要忘了我就行了。”說罷取出一百兩銀子交給劉韻珂。
劉韻珂千恩萬謝地接過銀子,又拿過紙筆遞與客商說:“請恩兄將高姓大名,家鄉居住留給小弟,容小弟日後報答。”
客商說:“我姓吳,單名一福字,家住山西洪洞縣。”說著,將自己的姓名住址寫好交給劉韻珂。劉韻珂將銀子和客商住址收好,對客商說:“你我相識實乃前生有緣,恩兄若不嫌棄,我二人結為金蘭之好如何?”吳福欣然同意。二人擺上香案,磕頭盟誓,結為異性兄弟。吳福長韻珂兩歲為兄,韻珂未弟。之後又要了酒菜,二人盡興方休。
次日一早,吳福為劉韻珂交上店錢,二人上路分手。臨別時,吳福對劉韻珂說:“賢弟,此去一路保重,祝你到京師一舉成名,日後別把為兄忘了也就是了。”
劉韻珂忙說:“兄長放心,小弟日後中與不中,都永不忘兄長大恩大德,若小弟忘恩負義,天理難容。”
吳福忙道:“賢弟言重了。天色不早,你我後會有期,趕快上路吧。”說吧二人揮淚而別。
劉韻珂到京城後,果然一舉成名。後來,官職越來越大,直至任浙閩總督代管江南。此時的劉韻珂已不是當年的落難舉子,而是聞名全國的劉三大人了。
-
5 # 天外客
劉季平(1878~1938),名鍾,字季平,別字離垢,以字行。行三,自署“江南劉三”,上海華涇(今屬龍華鄉)人。[1]
中文名
劉季平
別名
名鍾,字季平,別字離垢,署劉三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華涇
出生日期
1878年
逝世日期
1938年8月26日
職業
教授,藏書家
畢業院校
東京成城學校
-
6 # 風迷一史
劉三,應該是劉韻珂。
劉韻珂,字玉坡,山東汶上人,生年不詳,拔貢生。嘉慶十九年(1814年)朝考第一,以七品小京官分刑部用,期滿,升額外主事,又升員外郎。道光八年(1828年),出任安徽徽州知府,道光十年(1830年)調安慶知府,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雲南鹽法道,道光十三至二十三年(1833~1843年)先後任浙江、廣西按察使,四川布政使,浙江巡撫。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五月,升為閩浙總督。
劉韻珂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七月定海被英軍攻陷後接任浙江巡撫。任職第一年,曾積極設防備戰,並與閩浙總督顏伯燾聯銜奏請起用林則徐、鄧廷楨。自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定海再陷,鎮海、寧波失守,總兵葛雲飛、鄭國鴻、王錫朋和欽差大臣裕謙相繼陣亡後,劉韻珂對抗戰的信心動搖,認為英軍“炮火器械無不猛烈精巧,為中國所不及”,亟欲謀求妥協。及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正月,揚威將軍奕經對浙東三城反攻失利、浙江軍事形勢進一步惡化,劉韻珂對時局便更加悲觀,在《慈溪失利事勢深為可慮折》中,提出所謂“十大焦慮”,竭力主張對英求和。劉韻珂在擔任閩浙總督7年中,為保持“撫局”,對外一再妥協退讓,以求“華夷相安”。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二月,廈門英國領事記里布姆以英商販來的貨物不能全銷,要求按照實際銷數輸稅,餘貨準販他口分售;又以廈門人口稠密,時有火患,請求讓英華人在鼓浪嶼居住。劉韻珂對後者婉拒,而對前者則認為“尚合情理”,同意辦理,“以示體恤”。
同年五月,英國領事李太郭到福州開市,住在城外南臺鴨姆洲。八月,英國公使德庇時到福州察看碼頭,稱領事住宅過於“卑陋”;接著,李太郭便要求到城內白塔寺附近租屋居住。紳民李有年等聞訊聯名到藩司請阻。劉韻珂和布政使徐繼畲最初也以“民情不順”加以拒絕。由於英方一面從外交上施加壓力,一面由李太郭私自向烏石山積翠寺僧人租屋數間,擅自遷入居住。英國領事強行入城後,劉韻珂、徐繼畲便承認既成事實,一面與李太郭面約:“嗣後惟領事官准租城內房屋,其餘英商俱遵約住城外港口”;一面向道光帝上奏道:自李太郭到任後,英國貨船很少來到福州,“該領事並無應在城外查辦之事,……其住城內與住城外,系屬同一閒居”;而《中英南京條約》對領事“在五處城邑居住”一事,“並未分別內外”,若必令他們住在城外,難保英人不以我們“違約”相稽,“於大局所關非淺”。竭力為自己的妥協辯解。
-
7 # 豐融加業
劉韻珂(1792—1864)字玉坡,號荷樵,山東省汶上縣劉樓村人。嘉慶十一年(1806)中拔貢,朝考又得第一,授予e79fa5e98193e78988e69d8331333337396237刑部七品官職,後擢升到員外郎、郎中。道光六年(1826)京察列為一等,又被授予道府級官位。歷任安徽徽州知府、安慶知府、雲南鹽法道、浙江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職。
一 報恩
劉韻珂自幼學習用功,成績優良,寒窗苦讀十年,已是滿腹經綸,才學出眾。這一年朝廷開科,劉韻珂赴京趕考,所帶盤費雖不甚豐,但若節儉著用,亦不致途中受難。而劉韻珂自幼在家讀書,沒出過遠門,不善於掌管錢財,上路以來,不論吃住,出手都很大方,遇著同窗好友,一律由他出錢請客。因此,所帶盤纏沒到京城就全部花光,困在了一個店中。
一天,劉韻珂正在店裡發愁,這時來了個山西客人,和他住在了一個店內。這客人是珠寶商,這幾年生意發財,腰纏萬貫。客商洗漱完畢,與劉韻珂聊了起來。二人寒暄一陣後,客商問劉韻珂:“我看你面帶愁容,氣色不佳,莫非身體有些不適?”
他這一問,劉韻珂的臉刷地一下紅了,不好意思地說:“實不相瞞,進京趕考,所帶盤纏用盡,正為此而苦悶.”
客商問:“舉子家住哪裡,高姓大名?”
劉韻珂答道:“鄙人家住山東汶上縣劉樓村,賤姓劉,名韻珂。”
客商聽劉韻珂談吐文雅,再仔細一打量,見他相貌堂堂,人才出眾,就知道是一個有才之人。這客商也略通文墨,有意試試劉韻珂的才學,就說:“你我現在無事,舉子何不寫詩一首,好教在下領教領教。”
劉韻珂毫不猶豫,磨墨鋪紙,揮筆寫出一首詩:
大鵬展翅萬里求,
不意中途落荒丘。
世上若有憐餘者,
飛黃騰達助高樓。
客商見劉韻珂雖在難中,但詩寫的氣魄不凡,字更是遒勁大方,此科必能得中,就有意周全他。說道:“我觀舉子相貌不凡,才高志大,若誤了考期不耽誤一生前程。我這裡有紋銀百兩,你拿上速去趕考吧!”
劉韻珂聽了驚喜交集,忙問:“萍水相逢,怎能承客官如此厚賜!”
客商說:“這有什麼關係,俗化說,相逢何必曾相識。患難相助,理所應當,只是你以後不要忘了我就行了。”說罷取出一百兩銀子交給劉韻珂。
劉韻珂千恩萬謝地接過銀子,又拿過紙筆遞與客商說:“請恩兄將高姓大名,家鄉居住留給小弟,容小弟日後報答。”
客商說:“我姓吳,單名一福字,家住山西洪洞縣。”說著,將自己的姓名住址寫好交給劉韻珂。劉韻珂將銀子和客商住址收好,對客商說:“你我相識實乃前生有緣,恩兄若不嫌棄,我二人結為金蘭之好如何?”吳福欣然同意。二人擺上香案,磕頭盟誓,結為異性兄弟。吳福長韻珂兩歲為兄,韻珂未弟。之後又要了酒菜,二人盡興方休。
次日一早,吳福為劉韻珂交上店錢,二人上路分手。臨別時,吳福對劉韻珂說:“賢弟,此去一路保重,祝你到京師一舉成名,日後別把為兄忘了也就是了。”
劉韻珂忙說:“兄長放心,小弟日後中與不中,都永不忘兄長大恩大德,若小弟忘恩負義,天理難容。”
吳福忙道:“賢弟言重了。天色不早,你我後會有期,趕快上路吧。”說吧二人揮淚而別。
劉韻珂到京城後,果然一舉成名。後來,官職越來越大,直至任浙閩總督代管江南。此時的劉韻珂已不是當年的落難舉子,而是聞名全國的劉三大人了。
回覆列表
劉韻珂(1792—1864)字玉坡,號荷樵,山東省汶上縣劉樓村人。嘉慶十一年(1806)中拔貢,朝考又得第一,授予刑部七品官職,後擢升到員外郎、郎中。道光六年(1826)京察列為一等,又被授予道府級官位。歷任安徽徽州知府、安慶知府、雲南鹽法道、浙江按察使、四川布政使等職。
劉韻珂自幼學習用功,成績優良,寒窗苦讀十年,已是滿腹經綸,才學出眾。這一年朝廷開科,劉韻珂赴京趕考,所帶盤費雖不甚豐,但若節儉著用,亦不致途中受難。而劉韻珂自幼在家讀書,沒出過遠門,不善於掌管錢財,上路以來,不論吃住,出手都很大方,遇著同窗好友,一律由他出錢請客。因此,所帶盤纏沒到京城就全部花光,困在了一個店中。
一天,劉韻珂正在店裡發愁,這時來了個山西客人,和他住在了一個店內。這客人是珠寶商,這幾年生意發財,腰纏萬貫。客商洗漱完畢,與劉韻珂聊了起來。二人寒暄一陣後,客商問劉韻珂:“我看你面帶愁容,氣色不佳,莫非身體有些不適?”
他這一問,劉韻珂的臉刷地一下紅了,不好意思地說:“實不相瞞,進京趕考,所帶盤纏用盡,正為此而苦悶.”
客商問:“舉子家住哪裡,高姓大名?”
劉韻珂答道:“鄙人家住山東汶上縣劉樓村,賤姓劉,名韻珂。”
客商聽劉韻珂談吐文雅,再仔細一打量,見他相貌堂堂,人才出眾,就知道是一個有才之人。這客商也略通文墨,有意試試劉韻珂的才學,就說:“你我現在無事,舉子何不寫詩一首,好教在下領教領教。”
劉韻珂毫不猶豫,磨墨鋪紙,揮筆寫出一首詩:
大鵬展翅萬里求,
不意中途落荒丘。
世上若有憐餘者,
飛黃騰達助高樓。
客商見劉韻珂雖在難中,但詩寫的氣魄不凡,字更是遒勁大方,此科必能得中,就有意周全他。說道:“我觀舉子相貌不凡,才高志大,若誤了考期不耽誤一生前程。我這裡有紋銀百兩,你拿上速去趕考吧!”
劉韻珂聽了驚喜交集,忙問:“萍水相逢,怎能承客官如此厚賜!”
客商說:“這有什麼關係,俗化說,相逢何必曾相識。患難相助,理所應當,只是你以後不要忘了我就行了。”說罷取出一百兩銀子交給劉韻珂。
劉韻珂千恩萬謝地接過銀子,又拿過紙筆遞與客商說:“請恩兄將高姓大名,家鄉居住留給小弟,容小弟日後報答。”
客商說:“我姓吳,單名一福字,家住山西洪洞縣。”說著,將自己的姓名住址寫好交給劉韻珂。劉韻珂將銀子和客商住址收好,對客商說:“你我相識實乃前生有緣,恩兄若不嫌棄,我二人結為金蘭之好如何?”吳福欣然同意。二人擺上香案,磕頭盟誓,結為異性兄弟。吳福長韻珂兩歲為兄,韻珂未弟。之後又要了酒菜,二人盡興方休。
次日一早,吳福為劉韻珂交上店錢,二人上路分手。臨別時,吳福對劉韻珂說:“賢弟,此去一路保重,祝你到京師一舉成名,日後別把為兄忘了也就是了。”
劉韻珂忙說:“兄長放心,小弟日後中與不中,都永不忘兄長大恩大德,若小弟忘恩負義,天理難容。”
吳福忙道:“賢弟言重了。天色不早,你我後會有期,趕快上路吧。”說吧二人揮淚而別。
劉韻珂到京城後,果然一舉成名。後來,官職越來越大,直至任浙閩總督代管江南。此時的劉韻珂已不是當年的落難舉子,而是聞名全國的劉三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