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史小學鳩
-
2 # 愛做夢的大魚
第二代恭親王溥偉,他是載澄去世之後被過繼奕訢。而不久奕訢也逝世了,而年少高傲的溥偉自以為祖父功高,本以為自己可以登上帝王之位,沒料到慈溪太后竟讓3歲的溥儀繼位。
民國二十五年,第二代恭親王溥偉就這樣匆匆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孤獨地死在了新華旅社裡。
-
3 # 勇戰王聊歷史
恭親王是清朝分封的12位“鐵帽子王”之一。
其中,清初時8位,爵位名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清中後期四位,爵位名分別是:怡親王(胤祥)、恭親王(奕訢)、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
這12位鐵帽子王,爵位名稱都不一樣。可以“世襲罔替”(等級不降),傳給子孫後人。
題主說的恭親王,共計傳了4代3位。第一位恭親王是“恭忠親王”奕訢。奕訢死之前,其長子載澄早已經去世。於是,1898年,奕訢死後,傳給了他的“嫡長孫”“恭賢親王”溥偉。浦偉死後,(1936年)傳給他兒子毓嶦。
題主說的溥偉,就是鐵帽子王恭親王爵位的第二任襲承人。
溥偉生不逢時,又被日本人利用,最後死的時候,有些悽慘。溥偉算是趕上了清朝的尾巴,在1898年世襲爵位,18歲就成為滿清上層的領導者之一。當時,未來的“攝政王”載灃也才15歲。
1908年,因光緒帝無嗣,慈禧考慮為大清選一位“溥”字輩繼承人。論功績:溥偉的父親奕訢是慈禧的得力幫手,溥偉也是眾多“溥”字輩中年齡最大的,能力在皇家子嗣中也比較突出。論血緣,溥偉是道光皇帝嫡孫,光緒皇帝的堂侄兒。所以,溥偉自己都覺得自己贏面很大。
但是,慈禧為了繼續垂簾聽政,選擇了3歲的溥儀當繼位人選。比溥偉小3歲的皇叔載灃成了攝政王。溥偉因此,還大病一場。也是因此,溥儀和溥偉也算是有“皇位之爭”了。
清朝滅亡後,溥偉就開始和日本人勾結,想借助日本人勢力搞復辟。1917年張勳擁護溥儀復辟時,溥偉沒有參加。溥偉可不想再給溥儀當臣子了。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佔領東三省後,就把溥偉請了出來,讓他當"四民維持會"會長。並且,日本人還給溥偉畫了一張餅,揚言要以溥偉為首建立"明光帝國"。當然,日本人是在忽悠溥偉。
日本人真正目標是末代皇帝溥儀!畢竟,“宣統皇帝”的名頭怎麼說也比“恭親王”的名頭更大更響。而且,溥偉閱歷豐富,沒有年青的溥儀好糊弄。
所以,雖然,日本人對溥偉很支援,派日偽警憲簇擁溥偉穿著“王服”去祭陵。但,這都是做給溥儀看的。日本人這麼對待溥偉確實讓溥儀很著急,溥儀可不想讓溥偉搶了他的“復辟大業”!於是,溥儀慌忙從天津潛赴奉天(瀋陽),給日本人當傀儡,生怕這個美差被溥偉搶了。
溥儀來了以後,溥偉就失去了利用價值。日本人對他也冷淡了,溥儀更是對他也是心存防範,非常苛刻!溥儀不僅不給他一官半職,還不給他錢花。1936年,溥偉死在了一個旅館內,死因不詳。
-
4 # 好奇心探秘
愛新覺羅.溥偉,出生於京師順天府,曾爺爺是道光皇帝,爺爺是恭親王奕訢,爸爸是載瀅。
光緒二十四年,承襲了爵位,被朝廷重用,歷任議政大臣,正紅旗滿洲都統,禁菸事務大臣等等。慈禧在皇帝去世後,曾把溥偉列為繼位候選人,雖然最後沒有繼承大統,但是受到了慈禧太后的高度評價“溥偉是一個可以承擔重任的人”。
慈禧太后去世後,清朝迅速瓦解。隆裕太后帶著小皇帝在退位詔書上簽字,溥偉帶頭拒絕簽字。光緒三十四年與溥傑等滿清貴族密謀刺殺袁世凱,組織袁世凱稱帝,失敗了。
後日本侵略者佔領東北後,溥偉與日本人勾結,想借助日本人的力量,意圖恢復清朝統治,與肅親王家的川島芳子想一塊去了。溥偉在東北發起滿蒙獨立運動,不盡如人意,之後去大連定居了。
但是溥儀被逼退位之後,很不情願與日本人合作。溥偉與日本人勾結,帶領滿清遺臣在瀋陽進行祭祀,最終促成溥儀與日本人的合作,讓溥儀心裡很不滿,對溥偉存有戒心,後來溥偉日子過得艱難,溥儀不聞不問,甚至連一點零用錢都不肯借給溥偉了。
溥偉年僅五十六歲,死於新華旅社。溥儀想廢除他的鐵帽子王,但在偽滿大臣的壓力下,讓溥偉的兒子繼承了鐵帽子王。溥偉死後,他有一個妾室日子都快過不下去了,沒辦法帶著自己的兒子改嫁了,一代鐵帽子王就這樣隕落了。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啊~
回覆列表
小恭親王溥偉可以說晚景淒涼,最後是在旅順一家旅店裡貧困交加地離開人世的。
溥偉繼承了鐵帽子王中最有權勢的一個恭親王的爵位,可以說家大業大勢大,本來能風風光光無憂無慮地過完一生,卻由於自己的權力慾望,而走上了歧路。
溥偉曾經也是皇位的有力爭奪者,但由於各種原因,與皇位失之交臂。溥儀登基時,袁世凱幾乎控制了北洋六鎮的權力,手握重兵,並與慶親王奕劻為首的元老派連成一派,企圖壟斷朝政,袁世凱的所作所為,引起了載灃和溥偉等人的極度不滿。溥偉的爵位名譽,甚至身家性命都與朝廷的命運息息相關,可以說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為了掌握更多的國家權力,溥偉決定先除去袁世凱這個眼中釘。他準備帶著祖傳的白虹刀,親自斬殺袁世凱,沒想到因為張之洞等人的阻撓,未能成功。
儘管殺袁大計沒能完成,溥偉依然不屈不撓,朝裡朝外大罵袁世凱為“曹操”,並且四處張揚“袁氏不除,江山不穩”。經過他的鼓動,皇親大臣紛紛上折,奏請誅殺袁世凱,一時間朝堂之上流言四起。老謀深算的袁世凱在審時度勢之後,以退為進,請辭迴歸故里釣魚去了。溥偉暗自後悔,沒有一鼓作氣殺掉袁世凱,這是放虎歸山了。他認為袁世凱有稱帝的野心,必須要斬草除根。
而得知溥偉一再辱罵袁世凱時,袁世凱的親信外務大臣胡惟德認為,恭親王溥偉有才識、有主見,請求除掉他。袁世凱大笑道,溥偉只不過讀了幾年書,沒有兵權,何況載灃等人也不喜歡他。胡惟德卻堅持除去溥偉,以絕後患。
就在雙方爭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武昌城的一聲炮響打亂了溥偉的計劃。1911年,經過一夜激戰,武昌起義的革命軍攻佔了總督府,訊息一出,舉國震驚。清政府內部瞬間亂作一團,不知所措,不知道應該派誰去掛帥,北洋諸鎮能否靠得住?攝政王載灃和大臣們徹夜難眠,朝廷一時竟然無人可派。此時,北洋軍閥和朝廷中的袁氏舊部,提出了請袁世凱回北京主持大局的主張。
攝政王載灃
攝政王載灃明知這樣袁世凱就更難對付了,可形勢逼人,只能孤注一擲。於是,釋出一道聖諭,召袁世凱回京。沒想到袁世凱奉命回京後,卻向隆裕太后提出了實現議和、讓皇帝退位的主張。溥偉等皇族一聽到這個訊息,頓時火冒三丈,堅決拒絕在退位詔書上簽字。
隆裕太后在袁世凱的逼迫下,和攝政王載灃緊急召軍機大臣、宗室貴戚進宮開御前會議,商討退不退位的問題。
1912年1月17日召開的御前會議,是在一片悲涼的氣氛中進行的。
貝子溥倫首先提出清帝“自行遜位”而讓袁世凱為總統的主張。慶親王奕劻也主張清帝退位,表示除了在優待條件下退位外,別無其他安全辦法。
此話一出,溥偉等人堅決反對。溥偉說:“想當年捻軍勢力強大,我們都能力挽狂瀾,這些革命黨不足為患。如果現在宣佈共和,無疑等於繳械投降,斷送了大清幾百年的江山,我們都是罪人。”
隆裕趴在地上,抱著宣統皇帝溥儀邊聽邊哭,最後沉默良久說:“你們先下去吧。”雙方爭論了很久,最終不歡而散。
兩天後,再次召開御前會議。溥偉一邊叩頭,一邊說:“優待條件不過是欺人之談,以朝廷之尊而受臣民優待,豈不貽笑千古,貽笑列邦?請太后賞兵,我情願殺賊報國。”肅親王善耆也說,朝廷有的是忠勇之士。此時,太后轉過頭問一直不說話的軍諮府大臣載濤:“你管陸軍,你覺得我們的兵力怎麼樣?”“奴才練過兵,沒打過仗,不知道。”正是載濤這句含糊其辭的回答,讓隆裕徹底放棄了抵抗的想法。
私下裡,載灃對溥偉說:“你在御前會議上的言語太激烈,愛說冒失話,太后很不喜歡,她告知,以後不準再如此。我也處在嫌疑之地,也不能說話。”溥偉說:“太后既有此旨意,沒有違旨說話的道理,但是目睹朝廷處於將要滅亡的危險境地,政體改變,這是古今未有之大恥辱也,實在沒有臉面對列祖列宗,我怎麼能夠忍住不說話呢?”載灃說:“我也沒有辦法。”幾天後,隆裕太后和載灃再次召集軍機大臣開會,單單把溥偉排除在外。
得知訊息的溥偉十分寒心,他意識到眼下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扭轉乾坤了。於是,1912年1月12日,為了對抗袁世凱和革命黨,溥偉與其他清室貴族良弼、載濤等秘密召開會議,成立了宗社黨。所謂宗社黨,就是大清宗親組成的政黨,他們以君主立憲維持會的名義,釋出激烈宣言,攻擊袁世凱。溥偉甚至派人給袁世凱送去了一封信,信中說:“欲將我朝天下斷送於漢人,我輩絕不容忍,願與閣下同歸於盡。”
當袁世凱接到這封信後,為了表示自己的不滿,以內閣全體辭職的手段,要挾清廷接受退位條件。溥偉一看袁世凱的舉動,正中自己的下懷,他立即向朝廷主張批准袁氏內閣辭職,另組皇族內閣,以良弼出任清軍總司令,準備孤注一擲與革命軍決一死戰,雙方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袁世凱也被這些皇族的少壯派搞得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就在這時,年僅二十四歲的四川籍革命黨人彭家珍的一枚炸彈,幫了袁世凱的大忙。
1月26日晚,北京城金臺旅館的大門口,革命黨人彭家珍掏出炸彈扔向良弼,一聲巨響,血光四濺。良弼被炸斷左腿,兩天後不治身亡。而彭家珍也被一塊彈片擊中後腦,霎時喪命。這顆炸彈使得宗社黨惶恐不安,徹底摧毀了宗社黨人的信心。
聽說革命黨已經進入了北京,皇戚貴族們人人自危,如鳥獸散,聞風而逃。那些聲言與大清國共存亡的宗社黨們,看到危險真正來臨,卻紛紛把家財存入外資銀行,有的攜家帶口躲進租界,有的在六國飯店租下房間,不敢出來。溥偉和善耆等皇族宗室也心灰意冷,宣告解散。
1912年2月12日,六歲的溥儀和隆裕太后在各方壓力下,釋出退位詔書,清朝滅亡。那麼,那個說有他在大清就不會亡的溥偉就這麼放棄了嗎?
為了恢復清朝的帝制,也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溥偉到處活動策劃復辟。
關於溥偉的復辟,有多種說法,有人說他是為了自己當皇帝。
溥偉為了用武力與袁世凱對抗,立即利用變賣古董得來的錢聯絡各方力量,等待時機復辟。而此時回到北京的袁世凱,在新成立的中華民國內依然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當袁世凱得知溥偉的計劃後,大為不滿。1912年2月的一天夜裡,袁世凱派兵包圍恭王府,準備捉拿溥偉,誰知卻撲了空。原來,溥偉在袁世凱部隊中的舊友給他報了信。
此時的溥偉深知一旦被抓,自身難保,於是與母親連夜逃往山東青島德國租界避難。接連失意的溥偉發現手中無兵,僅僅依靠幾個清朝遺老,也不能成事,因此,他決定利用軍隊的力量。但是,依靠誰呢?遜清大臣劉廷琛提出了一個人,就是手下有一萬多辮子軍的張勳。
當時盤踞徐州的張勳是公開承認的復辟派,他的辮子就是一個招牌。他一次次發表“民國不如清朝,大清朝深仁厚澤”的公開言論,掀起復闢之風。在溥偉看來,這是一個不二人選。對張勳的策動,由劉廷琛親自出馬。他透過曾任過濟南知府的黃曾源與張勳建立了聯絡。因為兩人是江西同鄉的緣故,張勳很快把劉廷琛視為心腹,在給溥偉回信中,張勳寫道:“忠心未改,當為王驅使。”得到張勳的支援後,溥偉加緊了密謀策劃復辟的腳步。
為了籌措軍費,溥偉計劃將他在北京價值200萬兩白銀的土地,押給日本正金銀行,以借款50萬兩白銀。他們決定在癸丑年,也就是1913年的農曆三月一日這天,在濟南舉旗起事,計劃由張勳、山東民政長田中玉率兵北上,還聯絡了直隸總督馮國璋一起配合。
1913年初,溥偉看時機成熟,萬事俱備,命人擬定討袁匡復檄文,準備即刻發動兵變,一舉奪回清朝江山。然而,就在大家緊鑼密鼓地籌備時,卻突然發生了巨大變故。
袁世凱軟禁了馮國璋,派兵抓捕準備兵變的溫肅,而在青島溥偉的府邸周圍,監視的人瞬間多了幾倍。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溥偉始料未及,他想不通,如此完美的計劃,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原來,田中玉將計劃暗告袁世凱,袁世凱迅Superb兵一面加強濟南戒備,一面誘許張勳高官厚祿,授上將軍之銜。張勳見事已洩露,就停止了一切活動。
各地失利的訊息接踵而來,在青島府邸的溥偉如坐針氈,可他手裡沒有一兵一卒,兩個關鍵大臣都在重要時刻倒戈,費盡心力的他知道,這次兵變計劃失敗了。
這次耗費了溥偉大量金錢的鬧劇,歷史上稱為癸丑復辟。
溥偉總結了經驗,他認為軍閥的背叛是兵變失敗的根本原因,因此,他再也不相信北洋軍閥了。那麼接下來一直為復辟傾家蕩產的他還會堅持嗎?如果堅持,這個失勢的王爺又會依靠誰呢?
溥偉和日本人
1914年11月16日,日軍接替德國佔領青島,在入城儀式上,人們發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恭親王溥偉。自從兵變失敗後,溥偉很少出門,更何況參加這種閱兵式了,不僅如此,人們還發現恭親王在青島的府邸門口,有日本士兵把守,出門的隨從排場都比之前大了,溥偉也一掃之前的陰雲,神氣了起來。
原來,皇帝溥儀退位後,日本人有意拉攏他,但是溥儀對日本人的態度一直模稜兩可,所以日本人急切需要一個後備人選,而曾經身居清朝高位的恭親王溥偉就成了他們的首選。對溥偉來說,日本人的這一想法正與自己不謀而合,他所希望的軍隊和夢寐以求的皇位,眼下只有日本人能給他。原本想借德國勢力和北洋軍閥挽救大清的他,在蟄伏了一年多後,轉而想把自己的命運交給日本人了。
在日軍的支援下,溥偉和肅親王善耆發起“滿蒙獨立運動”,重建已被解散的宗社黨,還在遼東一帶召納土匪,秘密組織勤王軍。兩人還加快了復辟步伐,並預謀六月中旬在遼南一帶起事。可是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又讓這個計劃泡湯了。
6月6日,溥偉的宿敵袁世凱突然病死,日本政府隨之改變了對華政策,將宗社黨軍隊和蒙古騎兵解散。得知軍隊解散的訊息後,心灰意冷的溥偉從青島前往旅順。
不過,由於溥儀擔心溥偉有自立的企圖,始終不肯重用他。居住在旅順後,溥偉的生活更加艱難,政治上的失意讓他的健康狀況也每況愈下,後來變賣了旅順的房子,寄居在長春的一家旅社裡。
1936年1月,這位56歲的小恭親王,在貧病交加中告別了人世。而在他逝世後,他的兒子毓嶦為了有口飯吃,帶上父親生前最喜愛的白虹刀,到偽滿洲國追隨了溥儀,並承襲了恭親王的王位,成為最後一代偽滿朝廷的恭親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