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波波的貓
-
2 # 竹史鐵驪
之所以有“明亡最可惜”這種說法的存在與盛行,竹史認為主要源於幾個方面。
首先,明是宋垂八百年來,唯一由漢族人統治的統一大朝代我們梳理一下時間軸:
清軍入關,奪取北京城是1644年,而清亡於1912年,滿清的在位歷史為二百六十八年,有些學者認為,應從皇太極定號為清起算(1636),甚至由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起算(1616)時間跨度是二百九十六年。
明之前元,我們通常會說元短暫,是按九十七年算(忽必烈1271年—1368年)實際上如果從1206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起,蒙元史是一百六十三年,明興之後,還有北元殘存延續到1388年,共一百八十三年。
溯蒙元之前,康王南渡建立南宋是1127年,宋遼檀淵之盟是1004年。再之前,遼攻佔汴京,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遼”是947年,再上溯,遼建立是907年。
我們既不用遮醜,也毋庸諱言,在這八百年乃至一千年歲月裡,北方草原民族的軍事力量,總體是全面壓倒中原漢族文明的。
其中唯有明,由朱元璋1368稱帝,到1644崇禎自盡,共276年。處於蒙元和滿清之間,是華夏這段非常漫長的被草原少數民族欺負、蹂躪、統治、奴役史上唯一的一段光彩時期,佔總時長約四分之一稍多,三分之一不到。
畢竟身為華夏子孫,不為漢人這段逆行史驕傲,是很難的。岳飛百戰百勝的驕傲也在於此。大勝仗太難得了!
其次,明的繼任者滿清,實在表現太爛,所以加深了惋惜感清的爛,自然反襯出明之一朝,好像並沒那麼糟糕。尤其晚清的無恥跪舔,對比上晚明的剛烈不屈,實在有云泥之別,天地之懸殊。
這令華人每每羞愧萬分,許多人情不自禁會生出惋惜之心:“那時候,這種事,要是明還在就好了。”諸如類似這種感覺。
也正是因為清的廢,“不割地、不和親、不賠款。”還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些虛話,才會被誇誇其談說得那麼響亮。實際這和“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之”,還差得有相當距離。但我大強漢也是卑躬屈膝忍對匈奴,和親了好幾代,才出來個劉徹的。
實際上明有點燥,絕對不完美,反倒有許多缺點,比如在領土野心上,就遠不如清。清沒打進北京前,它的勢力範圍已經遠達青海與北韓了。清的最主要歷史貢獻,也就是跨過明朝,實現了對元大部分領土的繼承。當然,還有兩點,實現人口增長,民族政策處理得當。
但這都是國家歷史層面的事,和老百姓幾乎一毛錢關係也沒有(大概有半毛錢),所以對普通人而言,從各方面來講,清真是非常糟糕的一朝,明的好感度碾壓暗清毫無懸念可言,所以才會有這個“最可惜。”
之三,明的滅亡包括南明覆滅,過程中有太多偶然因素其中最大的偶然性,莫過於明末處於小冰河時期,發生了許多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變化。如合同中的不可抗力條款。
有人解釋為明火德,清水德,清得天下,運氣好到爆棚,實乃天授神賜。個人不同意這個觀點,因為這是滿清殘留的愚民教誨,才教會他們這麼說的。
就像我們開始所說到的,由於騎兵這個兵種的發展和高速進步,近一千年,漢族打贏遊牧是偶然,遊牧打敗漢族是常態。這沒什麼難為情的,打不過就是打不過,沒野戰力就是沒決戰力。
歐洲也是一樣,作為冷兵器戰爭之王,騎兵這個兵種退出歷史核心舞臺,是重機槍規模出現後的事。
所以,雖然過程可惜,但是結果幾乎必然。不用太糾結。
最後,明的文化影響力,與本身悲劇般的魅力明朝二百七十六年,有非常多的裂隙與缺憾,這反倒帶來有一絲悲劇美學的意味。
而且近千年文化繼承主要來自於明國,二百多年的文化出產如《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西廂記》《桃花扇》唐伯虎,解縉,楊慎,都深深地影響著直至現在的華人。在思想上,現代中華民族與明是最較有同理心的。
這也是明讓人覺得可惜的感性一面。
但是,歸根到底,說明朝的覆滅“最”為可惜,竹史確實不一定認同。明從朱棣那裡,就已經走在獨木橋上,作為一個朝代,明對華夏做出的貢獻,比它原本能做到的少得多。
所以,喜歡歸喜歡,但明朝顯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最可惜。
-
3 # 張向輝52
亡於天災,亡於人禍!
亡於天災是小冰川季,各種天災不斷,糧食欠收!吃不飽穿不暖,大家就要造反!這是導致人禍的根源之一!
亡於人禍,排第一的是東林黨之禍,有明一朝,東林之禍,禍比天災高,東林文人之下作無恥,之禍國殃民為我大中華五千年之最!集體沽名釣譽,為自己利益殘害忠良,殘害皇帝,殘害百姓!絕我中華漢人最後之希望!
回覆列表
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互相交流一下感受!
明朝的滅亡讓人感到可惜的就在於,他好像有機會實現自我救贖的。從李自成西安出發東征開始談,當時李自成只有六萬人,就因為在陝西實在窮的待不下去了,因為明末李自成也好張獻忠也罷都是流寇,佔了地方也不會或者懶得恢復生產,只能靠搶。陝西搶完了就去搶山西,當時出兵號稱五十萬,嚇得山西明軍直接投降。然後一路到達河北,河北重鎮基本上也是望風披靡啊!結果李自成沒費啥力氣就到了北京,這時他發現一個嚴重問題:他本部才六萬人,而投降的明軍就有四十七萬人,這樣降軍都找他要糧要餉!闖王根本負擔不起,而且他人少,一旦不發糧餉鬧出兵變,後果很嚴重。所以他到了北京後就要求和崇禎帝和談,態度一次比一次好,最後也不造反了,主動要求歸降,只要讓自己帶著原來的部隊回陝西就行。就是這種條件崇禎帝也拒絕了,闖王是被逼無奈才進的北京。也就是說其實崇禎帝是可以選擇收編闖王不至於上吊的。
南明就更是狗血了。本來靠著江北四鎮是能固守江南的,可是東林黨一旦得勢又開始作死,內部攻擊馬世英,同時還離間高傑和黃得功,致使四鎮內鬥不止,結果被清軍各個擊破!南京失陷。
後來滿清無力繼續南下,就這點空,桂王和唐王自己就幹起來了。內訌基本就是南明的主旋律!明朝其實就是自己作死的。
但是分析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有一條主線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裡面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明朝中後期,東林黨活躍在明朝的政治舞臺上,他們其實就是江南士紳的代表,是為了維護江南大地主利益的,凡是觸犯江南大地主利益的事情和人都被他們幹掉了。就看看他們乾的好事吧!首先壟斷沿海的貿易,本來隆慶帝開放海禁後國家對外貿易發展迅速,為國家積累了大量資金,雖然基本都進了皇帝的內庫。在崇禎帝之前,國庫雖然空虛但是皇帝的內庫有錢,經常是內庫補貼國庫。所以那時,明軍對滿清和農民軍都處於上風。結果東林黨忽悠崇禎禁海,他們自己可以大肆走私,而國家少了海貿這條財路後沒錢養兵剿匪,只好加稅,百姓更窮,起義軍就開始徹底失去控制。對滿清也步步失利。甚至為了防止崇禎遷都南京,他們不擇手段杯葛此事,導致最後崇禎上吊。關於東林黨的事沒法說太多。
可以說江南士紳已經成了大明身上的惡性腫瘤,慢慢吸乾大明的血。後來滿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花了近百年的時間不斷的打壓,手段包括文字獄、攤丁入畝等手段逐步將控制在江南士紳手中的話語權和財政權收回。國家和民族也在這場拉鋸戰中元氣大傷,導致白白錯過了工業革命。
明朝滅亡是是有深刻經濟政治原因的,看起來可以,實際上卻是無法阻止,後人只能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