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隱雲i

    海防派

    陸上有湘軍、淮軍只要不爛掉再此基礎下也可以與列強陸軍一爭高下(不過兩支軍隊都爛了,少數淮軍精銳改編成新軍)

    陸上,只要有練習。有裝備。戰術不過時。只要全國動員,可以快速組成戰鬥力量!

    可海軍,要長期發展。甲午一戰後北洋與廣東水師都沒了。之後海軍發展幾乎止步不前。

    到了海圻與寧海的出現,才有了一絲希望,不過這小小的希望卻被一航戰的戰機無情的毀滅。

    新中國海軍也一樣,要從蘇聯,用黃金買四艘憤怒級才有了像樣的軍艦。

    海軍是要百年織累經驗才會有戰鬥力的。

  • 2 # 視聽風雨

    洋務運動時期,發展船堅利炮是主流,但是對於當時的清政府來說,我覺得是隨波逐流的末流。第一,中國長久以來都是發展陸軍為主,極少有海軍,不成體系。第二,中國的海岸線太長了,對當時的經濟來說,根本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戰船來佈防。第三,外部環境,西方列強不可能給中國發展海軍的優勢。雖然有一段時間,在亞洲裡我們的船支的總噸位是第一的,但是在全球裡還是排不上號的,而且付出的代價是極高的。第四,船隻的建造維修都在西方國家的手裡,我們不能獨立自主。甲午海戰時,炮彈裡面居然是沙子,不是火藥。結果只能用船去碰撞敵艦。後勤保障根本沒有。

    而塞防,只能是在當時的環境裡矮個子裡調高個了。第一,清政府長期閉關鎖國,這個“閉”應該很擅長吧。陸軍的發展也是一定的經驗教訓了,而且中法戰爭的勝利,也說明我們是可以戰勝西方列強的。第二,炮臺的建設,相對來說更便宜些,建造維修更方便些。第三,中國的家族群落,對外打擊習慣性的是塞防戰。因為塞防總的來說是以弱勝強的機會,而拿著敵人生產的退役的船機和敵人拼刺刀的完全不可能勝的

  • 3 # 漯河小史哥

    回答這個問題,

    讓我們先看看海防塞防爭論中左宗棠和李鴻章觀點的分析。

    左宗棠的奏摺中理由歸納

    1,新省為西北屏障,拱衛京師,百年無警,現九邊界城腹地,皆先朝削平準部,兼定回疆,建立軍府之所始,是故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衛京師,若新疆不守,蒙古不安,菲特陝甘山西邊域聖諭,即直線關山亦將不保。

    2,各國志在通商,知敗約必將國用,商賈計日求贏,知敗約必疑生計,非有不得已,何至折發難端。

    3,海防無需借塞防之餉,現在浙江辦法餉不外借,兵有實用,非一無可恃者比。

    4,如海防之急,倍於今日之塞防,備軍之餉賒於今日之海防,尤可言也,今隴軍協餉到營即盜,各省積欠已達三千餘萬,如此希絀,實難通融。

    第一條,左宗棠說到了平準格爾以及蒙古,這觸動了清ZF核心圈的心理,平準格爾是先朝皇帝功績以及蒙古是滿族的大本營這個理由,是清ZF最終做出決定塞防優先的重要因素。

    第二條,左公指出如果新疆失守不僅僅對領土產生影響,對通商及各國對中國的判斷以及今後戰略都有影響,這是非常正確且長遠的著眼。

    第三條,實際上說白了就是不同意海防影響到塞防的經費(畢竟海防不是當時左宗棠負責的)

    第四條,說出了經費上的事實,已經耗費並積欠3000萬兩,實在是沒錢。但又迴避了海軍裝備和部隊維持是高技術的,困難得多需要時間長也的多,真有急事撥款過去根本來不及的問題(這一條是缺乏對新事物的理解和戰略高度的。但是正常,還是這句話,畢竟當時海防不是由左宗棠負責。到底是真的不知還是裝不知,我也不得而知)

    李鴻章奏摺所持之理由歸納:

    1,新疆與內地不及海防關係之密切,海防密集京師,一旦有事,京師動搖,新疆若不守,亦不至危及京師。

    2,自軍與以來,殫竭財賦,以甘肅未靖,不得不竭力維護,乃關外用兵,駱駝之費,轉運之資,較關內增數十倍,其事果有把握,各省即設法籌措,尚冀有日息肩,無如西征非剋日成功之舉,設拖延幾月,關外之徵需需未已,內地之羅掘先攻。

    3,新疆強鄰窺伺,斷難久守,而喀什回受土耳其之封,並與俄英立約通商,不獨伊犁為俄久據而已,俄先麉食,英必分其利,皆不願中國得志於西方,而中國目前之力量,勢不能專顧西域。

    第一條,新疆到京師相比渤海天津口岸,戰略空間更大,不會那麼緊急(這一條也是對的)

    第二條,闡述了新疆軍費由於當地(關外)自己無法徵集籌措所以軍費特別高昂的客觀事實,和左宗堂的套路一樣,也是說目前看不到那麼急可以拖延,如確有把握再集中籌集軍費。

    第三條,這是李鴻章最被人詬病的一條,認為新疆難以久守,英俄土的勢力中方無法抗衡。這裡面李鴻章沒有提到的是英俄土各自都有自己的內外部問題,也不是鐵板一塊。是有條件可以分化瓦解並儘量爭取中國權力的。(這一條是缺乏對外交技巧的理解和戰略高度的。但是正常,還是這句話,畢竟當時塞防不是由李鴻章負責。到底是真的不知還是裝不知,我也不得而知)

    總結

    透過對比可以發現,雙方採用的套路都差不多,強調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而回避不利的地方,或有避重就輕,或有選擇性無視。這當中都有戰略短視的內容(是真不知還是裝不知,不得而知),也有戰略正確的內容,目的都是為自己負責的方向爭取資源。

    如果讓我選的話,我覺得:如果根子爛了,建什麼軍都無疑於是杯水車薪,無濟無事。

  • 4 # 綠洲書苑

    我支援塞防派。

    首先宣告,歷史沒有假設。但是歷史的教訓必須汲取。所謂“前世之事,後事之師”。

    根據當時候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和潛在的敵人以及國家綜合國力,優先發展陸軍較為穩妥。

    第一,財力角度分析。中國當時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雖然已經接觸西方先進的生產力,但是農業經濟仍然是主力。以農業經濟提供的財力,很難長期維持一支強大的海軍。而裝備和編練一支陸軍,所需要的財力遠遠低於海軍(以現在角度分析,製造一艘052D艦的錢可以製造50萬支以上的步槍)。

    第二,從技術和人才角度分析。發展海軍需要工業、技術、人才的長期投資,中國當時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製造可以作戰的先進軍艦,無疑是老漢吃春藥。而陸軍所需裝備的製造要求,相對來說對技術要求低的多,洋務運動中,中國也的確能夠用緊張的財力造出了一批管用的陸軍裝備,只是在制式化方面做的不到位。陸軍所需的指揮人才培養也較海軍容易。前期可以聘請外國退役軍人來華或者派遣軍官去學習。陸軍對於普通士兵的素質要求也不如海軍,不識字計程車兵照樣能操作陸軍裝備,也能聽懂口令。根據後來外華人的描述,華人的體質並不差,甚至更加有耐力更靈活。

    第三,從潛在敵國角度分析。中國陸地上當時最危險的潛在敵國是比較“嗜土”的俄國,後來才是日本。和俄國接壤的西北、東北領土已經被它掠奪了很多,雖然被侵佔的地方物產貧瘠,人口稀少,但是大大壓縮了中國的戰略縱深。發展一支能打仗能野戰的陸軍,可以抗拒俄國的進一步侵略。陸軍強大了,敵人可能就不會選擇在陸地上和中國開戰,這個已經在建國初期的軍隊建設中得到應驗。

    英美法等強國多從海上來,對領土的渴望不是那樣劇烈。相反,他們對中國的市場、原材料、廉價勞動力還是有興趣的。海上只要把臺灣、海南一帶保住,保持貿易暢通,陸地領土暫時不會讓列強覬覦。列強之間對中國出海口的爭奪,一般也不會讓某個強國一家獨大,比如後來日本對山東半島的佔領,就遭到了干涉而放棄。

    第四,陸軍和陸軍所需要的軍工製造業發展好了,也能保衛一些重要的碼頭。大戰時,只要有幾條國際通道暢通,中國所缺乏的物資,就不會被完全截斷。只要內陸保衛好了,陸上經濟建設好了,再逐步再大力發展海軍不遲。

    第五,太平天國運動也足夠給不堪一擊的地面部隊敲響警鐘了。如果清政府能夠集中力量建設能打仗新式陸軍,那麼再後來的對日中,也不至於潰敗的那樣慘烈。

  • 5 # 劍客斷刈

    肯定是站在海防!

    大清第一次鴉片戰爭從哪裡打響?從廣州!

    第二次鴉片戰爭從哪裡來打?也是從廣州!

    甲午中日戰爭最著名的戰爭是哪一場?黃海海戰!

    大清為何一敗再敗,要從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手段說起。究其原因,都是因為海防的鬆弛。如果海防夠強大,西方列強就不容易登上本土。沒有海防,相當於把海疆直接拱手讓人,這不是非常過分的一件事情嗎?所以支援海防,義不容辭!

  • 6 # disoncu

    你好,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如果我在洋務運動時期的話,我是一個海防派,還有一個塞防派?這個問題,我想從另外一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論是海防還是塞防,都是很重要的。國家的國防不分海防和塞防,都很重要。關鍵的問題在哪裡?其實,關鍵的問題,是在國家的綜合實力上。當時經過了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等等。我們國家割地賠款,損失很大!發展海軍是需要很多錢的。國防支出需要國家有強大的經濟後盾。但是當時,我們國家因為經歷了幾次不平等的戰爭,失敗了,以後割地賠款,所以經濟方面很差!所以不管是海防還是塞防,我們關鍵的問題當時有兩點:第一是經濟要搞上去,必須改革開放,必須改革那個政治。當時的朝廷應該進行改革,就像日本進行明治維新一樣。日本經過了明治維新以後,國家綜合實力提升特別快,很強大。所以我們國家從戰略角度上來說,當時應該,朝廷進行改革;另外還有一點,就是要派人出國留學,去學習海外技術。這才是最根本的辦法。不管是塞防還是海防,關鍵的因素還是人!在八路軍領導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過程中,我們的人民軍隊是小米加步槍的,是很窮困的。但是,我們形成了很強大的戰鬥力啊。清朝的時候,國力還是比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時候強大的。但是沒有形成那麼強大的戰鬥力,這是人的因素的問題。所以我認為,不論是塞防還是海防,都重要。關鍵的問題是,朝廷要改革政治,發展經濟,跟上世界的潮流。把經濟提升上去,抓好人的因素,提升部隊的戰鬥力。

  • 7 # 長島男爵

    塞防。

    魚和熊掌可以兼得最好,不可以的時候還是必須挑重點的,再說失去了也能奪回來,至少先保一個,總比兩失強。

    選塞防原因在於:

    一、中國是傳統陸權國家,保陸就是發揮自己所長,沒道理以己之短擊敵之長。

    二、陸地邊境上的主要假想敵是俄羅斯,俄羅斯是對土地的慾望堪稱世界之最,一旦被奪走以後想拿回來就難了。而海岸線的假想敵是西方列強,他們大多數只是想要商業利益,佔領港口也只是要一個據點而已,面積很小,不會出現大面積領土喪失。

    三、陸地邊境地廣人稀,人口置換簡單,很容易出現要地不要人的結果,這種結果也增大的失地要回來的難度,事實上俄羅斯就是這麼做的,而海岸人口眾多,避免了上述情況,即使失去了也有機會要回來,香港就是如此。

    四、鍛造強大的海軍需要的金錢、時間遠比陸軍要多,而且陸軍除了抵禦外敵,還有維穩的作用,穩定的發展對國力增長有利,國力增長財政充裕了,發展什麼不行?

  • 8 # 三江一道

    兩派必須一齊,所以先討好慈禧,參李鴻章:借洋務運動和建海防之名,私與門下商家佔有大清財富和控制大清經濟命脈,門下徒屬雖沒有擁兵自重,卻已擁金自重,富可敵國,治軍不嚴兼且通番賣國。由湘人、閩人、粵人、浙人、魯人建海防,塞防海防同等對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韓國名圖汽車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