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雨中傳說
-
2 # 我是高宏偉
四阿哥胤禛雖然和十四阿哥胤禵是親兄弟,但十四阿哥卻是八爺黨,支援的是八八王爺,而不是自己的親哥哥。四阿哥登基的時候,十四阿哥確實手握兵權,但有幾個原因註定他不能起兵奪權。第一,西北距離京師距離遙遠,四阿哥登基已經是既定事實了。第二,當時西北大軍的糧草掌握在雍正親信年羹堯的手中。第三,雍正派了重兵防守京城,十四阿哥的家眷也在京城。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看看這幾個原因。
十四阿哥一生下來就是冰雪聰明,與四阿哥不同,十四阿哥是由德妃親自撫養長大,所以與母親關係極為親近。後來,康熙皇帝派十四阿哥負責西北軍務,可謂是重兵在手。首先,康熙繼位之後,十四阿哥身在西北,距離京師距離遙遠,而且雍正登基已經無法改變。如果這個時候,十四阿哥起兵反叛,就是亂臣賊子。實際這個時候,十四阿哥是鞭長莫及。其次,雖然十四阿哥掌握著西北軍權,但是糧草卻被年羹堯所掌控。年羹堯是雍正的大舅子加親信,沒有糧草,十四阿哥壓根沒有勝算。
最後,雍正派了重兵在京師防守。如果十四阿哥敢出兵,很可能是一場惡戰,誰勝誰敗都說不定。鎮守京師的也是雍正的親信隆科多。十四阿哥和四阿哥之間並無多少親情。等到四阿哥成為皇帝,他便把弟弟胤禵幽禁。
所以說,不是十四阿哥不奪權,而是他奪權也沒有多少勝算。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說起來,胤禵和胤禛是一母所生的親兄弟,不過兩人的兄弟感情非常淡薄,並且在奪嫡之中還是政敵。那麼在胤禛繼位時,統兵30萬的胤禵為何沒有領兵造反呢?
(胤禵畫像)
在康熙晚年的時候,九子奪嫡已經非常殘酷了。像大阿哥、八阿哥等人都因為捲入奪嫡風波,遭到了康熙沉重的打壓和圈禁。可是同樣被捲進奪嫡風波的胤禵卻愈發得康熙看重,甚至還被封為統兵30萬的大將軍王,這可是諸皇子活了一輩子都得不到的風光。
其實胤禵從小就比其他阿哥幸運。
胤禵出生的時候,生母烏雅氏已經因得聖寵被封為了德妃,按清制具備撫養皇子的資格,因此他從小是在德妃的呵護下長大的。
胤禵從小聰明過人,長大後不僅才華橫溢,而且他在騎射上也是諸皇子中的佼佼者。因此就連最有心計的九阿哥都感嘆:“胤禵聰明絕頂,才德雙全,我兄弟皆不如也。”
對於曬娃狂魔康熙來說,能文能武的胤禵當然最值得他帶在身邊。所以胤禵在年少時,就頻繁地隨康熙出巡。這不僅增長了他的見識,同時也讓他得到了更多表現的機會。
由於對胤禵特別寵愛,康熙對他的生活也特別關照。比如胤禵在分府而居後,康熙恩准他享有支取官物的符權,這樣府中的飲食物品等就全由內務府供應了。
其實得到這種殊遇的皇子並不止胤禵一個,不過他們所享有的時限大多隻有一年。唯有胤禵從康熙五十四年起,直到康熙駕崩,他一直享有這獨一份的恩寵。
單是寵愛,這還只是做父親的本能表現,但有一件事卻讓康熙重新認識了胤禵。
事情發生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廢且已幽禁於鹹安宮。
大阿哥胤禔在奪嫡之爭中最先敗北。
眼看奪嫡無望的他於是向康熙推舉八阿哥胤禩,並且告訴康熙,有個叫張明德的看相人說胤禩是大貴之人。除此外,胤禔還主動要求願意代康熙殺死胤礽。
(康熙)
胤禔的舉動讓康熙勃然大怒,他認為胤禔之所以會這樣說,顯然是胤禩為了儲君之位在背後鼓動。於是他將諸皇子們都召到乾清宮,並痛斥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並把胤禩鎖拿治罪。
胤禵素來與胤禩關係親厚,於是他便上前阻諫,其間還和康熙發生了爭執。衝動之下,康熙拔刀要殺他,最後還是諸皇子跪求,才化解了這場危機。
後來,康熙查明胤禩是蒙冤獲罪,於是一場誤會才算解除。不過這件事讓康熙看到了胤禵對兄弟的情義之深,同時他也感受到了胤禵的表裡如一和心直口快,這讓康熙頗感安慰,也就愈發更加疼愛胤禵。
九子奪嫡到了晚期的時候,爭奪儲位的皇子們幾乎都遭到了康熙的打壓和責罰,此時唯有胤禛和胤禵沒有受到奪嫡風波的連累。
不過,比起受寵愛的胤禵,做哥哥的胤禛就太失敗了。他不僅在諸皇子中資質平平,少有存在感,而且康熙認為他“為人輕率,喜怒不定”,也不太喜歡他。
此時其他阿哥在奪嫡之爭中已經喪失了優勢,胤禵的優勢就尤為突出了。
(雍正畫像)
康熙五十七年,遲遲不立太子的康熙放出一個訊號。
原來,這年準噶爾入侵西藏,需要派兵平定叛亂。
顯然,騎射了得的胤禵是最佳人選,所以康熙封他為大將軍王,還以天子出征的規格為他送行。
除此外,康熙又下諭旨給青海蒙古王公,表示“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
顯然,康熙此舉有重點培養胤禵的想法,而且登基稱帝,想要樹立威望,出征立功就是個好辦法。
於是,朝中大臣紛紛認定胤禵會是未來新君。
胤禵更是意氣風發,認為自己能笑到最後,成為康熙的指定接班人。
然而,計劃趕不上變化,康熙六十一年,康熙駕崩於暢春園了。
胤禵在西寧,山高路遠,訊息傳通本就快捷,等到他知道康熙駕崩時,胤禛的登基大典已經結束了。
還不待胤禵有所反應,胤禛召他回京的諭旨和接替他的人已經一併來到。
儘管胤禵心有不甘,但由於胤禛動作太快,他根本沒可能有時間籌劃造反的事情。
再說,就算胤禵想統兵造反,也並不容易。
因為,想把30萬兵力帶到京城,一路上糧草問題就很關鍵。
然而康熙駕崩時,胤禛不僅迅速封鎖訊息,全城戒嚴,而且還命負責糧草的川陝總督年羹堯一次只給3天的糧草,這樣一來,胤禵就算想反,也無濟於事。
何況胤禛繼承皇位,是有憑有據的合於禮法的。胤禵想造反,拿什麼來說事呢?
沒有辦法啊,這就是命!
(參考史料:《清史稿》等)
-
4 # 阿邦行走在文化長廊
康熙一去世,甫登龍位的雍正第一時間就“關照”這個在前線征戰的一母同胞的十四弟了。
那就是派人去“接”十四阿哥回京奔喪。
而十四阿哥的兵權和大將軍王,在離開軍營回京時就沒有了!
那麼沒有了兵權,十四阿哥有什麼資本造反?!
雍正一登基,康熙去世,第一步就是解除十四阿哥的兵權。其實,在十四阿哥領兵出征時,無論是八阿哥,還是老四,都知道老十四手握10萬精兵意味著什麼。
康熙一出世,雍正第一時間要辦的是:讓老十四回京奔喪!
當然,要老十四遠離軍營遠離兵權隻身回京!
而且,為求萬全,如果老十四不乖乖回來,甚至是仗著手中兵權搞事情,那麼第二步棋也布好了。
總而言之,老十四回京,必須是一個人!
那樣無權無兵,老十四能興什麼風浪?!
老十四也是有勇少謀。其實不只有老十四,還有老八也希望搞事情,尤其是在康熙葬禮上,最好有機會把雍正從皇位上擼下來。
後來,莽撞的老十四,無兵無勢的老十四,也像潑婦一樣發洩而已。
哪裡對雍正皇位有衝擊力?
連隔鞋搔癢都算不上了!
總結:老十四不是不想造反,只是無權無勢又無兵,沒有那個資本了! -
5 # 路之意
起兵造反對他是沒有優勢的,何況他們倆確實是親兄弟同一個同父同母的。雙方還是有一定的感情基礎。然後雍正的話,還有年羹堯等手握重兵。就算是他的軍隊裡面也有其他的重臣監視著他。他手下的這支軍隊並不完全是他一個人的。
而且他所處的地理位置並不好,經濟比較落後,是邊疆地區。起兵造反的話,需要一個好的經濟基礎作為依託,否則的話糧草用盡這個軍隊也沒有什麼威脅了。
首先我們來看十四阿哥那麼受康熙寵愛,為什麼卻沒有當上皇帝?一、在性格上
康熙認為十四阿哥為人待人還算和氣,以禮為先,但有時過於恃才傲氣,性格上不太沉穩,面對巨大的政治壓力,十四阿哥未必能經得住這種壓力,且面對咄咄逼人的官員,十四阿哥將可能無法招架而縱容他們。康熙認為如果他是皇帝,一旦經不住壓力,那後果對帝國來說將會是場災難。
而四阿哥恰恰與其相反,性格沉穩,喜怒不形於色,且手段強硬到足以對付食國而肥的官僚士大夫,不怕得罪人,能夠有效去推行有利於清朝的新政,康熙認為這一點胤?還沒有辦法做到。
二、十四阿哥與老八屬同一黨派。
其中又以老八為首,如果選擇了十四阿哥,那麼老八將在大臣的位置上發揮出特殊的影響力,而當皇帝的十四阿哥勢必又會深受這種影響。康熙深知老八的為人,以「仁賢」為名,但事實上,是以仁賢來收買人心,放縱官僚士大夫欺壓百姓製造了大量問題。因此,為了不讓老八在十四阿哥稱帝后能發揮影響力,因此選擇了四阿哥。
其實,關於儲君之位,在康熙命令雍正去奉天祭祀祖宗陵寢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了,這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政治訊號。
康熙去世後,十四阿哥為什麼不領兵造反?一、士兵不願意。
老十四不敢推翻雍正皇帝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是清朝的軍事力量組成,其實在康熙年間清朝的軍事實力是非常強大的,而且他們歷經了很多的戰役,比如說剿滅明朝、鎮壓農民起義、削三番戰吳三桂等等。在清朝的軍隊當中大部分都是滿清的弟子,非常的厲害。他們都是跟隨著滿清貴族進來享受勝利果實的,如果說要跟隨老十四一起造反的話,可能大多數士兵都不太願意。
二、康熙皇帝去世的時候,十四阿哥遠在大西北打仗。
在得到通知時,雍正皇帝已經繼位了,而且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奪取十四阿哥的兵權。此時,十四阿哥,可以選擇交出兵權班師回朝,也可以選擇起兵奪取政權。
但此時朝中大勢已定,自己遠在西北,就算帶兵趕過去,風塵僕僕,再加上如果年羹堯掐斷糧草,不能速戰速決,很有可能會失敗。而且雍正皇帝登基是名正言順的,而自己的所作所為反而成了亂成賊子,就算殺回去也很少有人會支援自己,所以他最終選擇了承認雍正皇帝。
三、十四阿哥沒有勝算。
雖然十四阿哥掌握著西北軍權,但是糧草卻被年羹堯所掌控。年羹堯是雍正的大舅子加親信,沒有糧草,十四阿哥壓根沒有勝算。雍正派了重兵在京師防守。如果十四阿哥敢出兵,很可能是一場惡戰,誰勝誰敗都說不定。鎮守京師的也是雍正的親信隆科多。十四阿哥和四阿哥之間並無多少親情。等到四阿哥成為皇帝,他便把弟弟胤禵幽禁。
所以說,不是十四阿哥不奪權,而是他奪權也沒有多少勝算。
那麼康熙帝傳位給雍正帝,為何不擔心十四阿哥造反呢?事實上,十四阿哥胤禵雖然軍權在握,但是負責後勤補給的是年羹堯,年羹堯又是四阿哥胤禛的心腹,能文能武的年羹堯駐守陝甘,而且又有大量補給在手,這等於扼住了命脈。打仗打的是補給,是後勤,也是糧草。雖然康熙帝和四阿哥遠在京城,但是對於胤禵的控制不見得就少了,而且當時的情況,所有的人都覺得胤禵大有機會能繼承皇位,但是事實上並不是。
雍正在康熙去世後第二天,就任命延信接替胤禵的撫遠大將軍之職。此時,胤禵面臨兩個選擇:
一、不承認雍正繼承皇位的合法性,發動兵變奪取皇位;
二、回到京師,承認雍正為皇帝。 不過,胤禵最終還是沒有選擇以極端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而是快馬加鞭地趕回北京。
只要有人向雍正皇帝洩密,胤禵有造反之心,年羹堯就會切斷糧草的輸送,到時候胤禵還是要妥協。畢竟胤禵雖然站在八爺一派,但是家國大義還是瞭然於心的,不會因為自己的緣故,損害國家的利益,所以一旦糧草短缺,戰場上局勢瞬息萬變,到時候因為糧草的原因而失利,就會使清朝陷入不利的境地。
結語雍正帝繼位之後,老十四按兵不動,並非他想如此,而是沒有條件行動,所以按兵不動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了。
-
6 # 歷史堆中的胖子
造反死的更快,就這麼簡單。
雍正怕老十四造反嗎?擔心但不怕。雍正擔心老十四造反很正常,畢竟十幾萬大軍呢,但雍正可不怕啊。因為這些大軍的糧草供應是年羹堯和李衛負責的,而這兩人聽誰的?百分百聽雍正的啊。
看過《雍正王朝》的應該有個印象,那就是雍正在登基之後就把大軍的糧草供應給卡死了。而西北又地廣人稀,單靠一地是無法供應十幾萬大軍吃穿用度的。沒有後勤糧草,十四阿哥胤禵是沒有辦法起兵的。
更何況雍正已經繼位並昭告天下,西北大軍也必然知道現在的皇帝是誰。十四阿哥胤禵一旦起兵,那就是亂臣賊子,這支西北的大軍未必會聽胤禵的命令跟著造反。
現在雍正已經繼位,佔據正統名義,還卡死了大軍糧草,那對胤禵來說起兵已經是下策了,不但沒用,還會把自己陷於死地。既然這樣,那還不如跟著回京,至少還能保住一條命。
-
7 # 少俠說影片
根據《康熙王朝》的講述,十四阿哥根本沒有機會去造反。三軍打仗,糧草先行,別看他這個大將軍王很是風光無限,可是他的命運卻掌握在四爺的手中。
當時四爺保薦十四阿哥出任大將軍王的時候,就同十四阿哥商量好,由十四阿哥推薦年羹堯出任陝甘總督,就是因為這一看似不起眼的職位,要了他的命。因為清朝時期,所有去往西北的軍響糧草,都是需要經過陝甘總督這個位置轉發出去的。如果陝甘總督扣住不發,你就是有100萬人也無濟於事。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點,四阿哥才放心讓十四阿哥出任大將軍王。
所以,當四阿哥登機之後,十四阿哥就算想造反,也反不起來,雖然說有30萬的軍隊在手,可是沒有錢啊,也沒有糧食,怎麼反?而且他手下也有很多人是老十三的舊部下,不一定會附和造反。
-
8 # 翰林冷知識
胤禵,康熙帝的第十四個兒子,雍正帝同父同母的弟弟,從小就倍受寵愛。在康熙一朝的中後期,爆發了極為慘烈的九子奪嫡,當皇太子、皇長子、皇八子紛紛退出歷史舞臺之後,皇十四子成為最被看好的人選。
▲胤禵及福晉吉服像
在康熙晚年時,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進攻西藏,拉藏汗向清廷求援。康熙帝任命文武雙全的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進駐青海。
因為胤禵是皇子身份,所以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可見他在康熙帝心中地位之高。
▲清朝職官表
撫遠大將軍儘管是為作戰而設的“臨時性”崗位,但戰區內的駐防將軍、總督、蒙古王公、都統等封疆大吏均要受其節制,權力極大。
後來,在康熙帝駕崩之時,胤禵依然在西北地區作戰,手握重兵。雍正帝自然非常擔心胤禵起兵造反。
▲九子奪嫡派系
所以,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雍正帝就認命豪格的孫子延信,接任胤禵撫遠大將軍。還給延信下了一道密諭,大意是要其將胤禵所有奏摺、硃批諭旨、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
之所以如此,主流歷史學家認為,這是雍正帝害怕胤禵手中有“康熙帝想傳位胤禵”的證據,這會讓胤禵起兵成為“正義之師”。
▲八旗
因為雍正帝的嚴密封鎖,胤禵無法得知京城已被雍正帝控制到什麼程度,不敢貿然起兵自立,所以只得乖乖回京。
另外,胤禵儘管手握重兵,但糧草排程,卻掌控在雍正帝心腹年羹堯的手中。一旦年羹堯切斷胤禵的補給,他的數十萬大軍將迅速譁變。
▲年羹堯畫像
即使胤禵造反的糧草可以自給自足,也很難與雍正帝對抗。畢竟雍正是合法繼承的皇帝,即便根基不穩,全國大多數兵馬卻依然聽其差遣。
而且,胤禵的家人都在京城,一旦他起兵,家人會成為人質,讓胤禵不敢輕舉妄動。
▲清朝宗室爵位表
胤禵與雍正帝二人是同父同母兄弟,儘管政見不一,但胤禵並沒有遭到太過慘烈的清算,在各位阿哥中算是比較好的。
後來乾隆帝即位後,還恢復了胤禵的自由之身,爵位也逐步得到恢復。
以上。參考資料:《清史稿》。
-
9 # 敏敏的歷史枕邊書
康熙皇帝執政晚期,對十四阿哥胤禵十分器重,在西藏發生戰事後,康熙皇帝將十四阿哥胤禵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在胤禵領兵出征之時,康熙皇帝還為十四阿哥胤禵舉行了隆重的歡送儀式,可見其十四阿哥胤禵在康熙皇帝心裡地位之高。
不過,還沒等十四阿哥胤禵的大軍歸來,康熙皇帝就去世了,康熙皇帝去世後,四阿哥胤禛繼位,也就是後來的雍正皇帝,雖然雍正皇帝下令封鎖了訊息,然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強,後來十四阿哥胤禵還是知道了父親康熙皇帝去世的訊息,以及親哥哥胤禛繼位的訊息,得知訊息後的十四阿哥胤禵帶著隨從趕往京城,到了京城後,十四阿哥胤禵見到親哥哥雍正,拒不下跪,雍正皇帝雖然十分不滿,但是並沒有對十四阿哥胤禵的不敬行為進行懲罰。
那麼十四阿哥胤禵既然對雍正皇帝如此不滿,手中又統領著三十萬大軍,為什麼在當時沒有選擇造反呢、十四阿哥胤禵之所以不造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因為十四阿哥胤禵並沒有造反之心,在康熙皇帝晚期,康熙皇帝之所以會重用十四阿哥胤禵,一是因為十四阿哥胤禵的能力,第二個原因就是看中十四阿哥胤禵的重情重義和個性直爽,早期在廢太子之時,因為朝中大臣舉薦八阿哥胤禩為新太子人選,使得康熙皇帝大為惱火,除了把火發到一些大臣身上,更是對八阿哥胤禩十分不滿,康熙皇帝怒斥八阿哥胤禩意圖謀奪儲君之位,並且還要企圖加害廢太子胤礽之時,十四阿哥胤禵挺身而出,為八阿哥胤禩仗義直言,十四阿哥胤禵挺身而出的行為,使得康熙皇帝更加的憤怒,一氣之下的康熙皇帝,抽出身邊的佩刀要殺了十四阿哥胤禵。
好在五阿哥胤祺跪著抱住康熙皇帝的大腿攔住了康熙皇帝的行為,加上其他皇子們也為十四阿哥胤禵求情,康熙皇帝的怒氣稍微減少了一些,康熙皇帝命人將十四阿哥胤禵帶下去打了二十大板,此事便就此作罷了,在這件事情過去不久後,康熙皇帝的怒氣早已經煙消雲散,康熙皇帝再想到此事時,不僅沒有對十四阿哥胤禵產生厭煩之心,反而還欣賞十四阿哥胤禵對兄弟的有情有義,因此才會對十四阿哥胤禵大加重用,這樣一個有情有義之人,不會產生任何造反之心的,即便是他看不上他的親哥哥胤禛坐上皇位,他也只是會表示出他對親哥哥的不滿,而不會做出任何損人不利已的事情。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軍中的將士,雖然十四阿哥胤禵是統領三十萬大軍的主帥,只要他下達的命令,軍中的將士們都會無條件的去進行執行,但是有一點需要明白,軍中將士之所以聽命於十四阿哥胤禵,並不是完全的聽命於十四阿哥胤禵這個人,而是朝廷賦予十四阿哥胤禵的這個身份。
軍隊是朝廷的,並非是十四阿哥胤禵私有的,這些軍中將士們,最主要還是聽命於朝廷的號令,他們拿的也是朝廷的俸祿,假設十四阿哥胤禵造反,也就只有一小部分的將士們會選擇跟隨十四阿哥胤禵,這點兵馬並不能成什麼事,那麼其他選擇不跟隨的十四阿哥胤禵造反的人,也就成為了十四阿哥胤禵的敵人,即便是十四阿哥胤禵能力再強,也可能以一當百,還沒打到京城,恐怕就得讓曾經手下的人剿滅了。
第三個原因是因為朝廷抓住了十四阿哥胤禵大軍的命脈,軍隊打仗勝利靠的是什麼呢?一是靠能征善戰的將領和過人的謀略,二是靠充足的糧草供給,軍隊沒有充足的糧草供給,軍中的將士們就沒有力氣打仗,更別提能夠忠心賣命的問題了,這樣的軍隊勢必會成為一團散沙,風一吹過,就消散了,而朝廷恰恰是抓住了十四阿哥胤禵大軍的命脈,自然十四阿哥胤禵也就不會選擇領兵造反了。
想當年,吳三桂兵強馬壯,吳三桂起兵造反,最終吳三桂還是失敗了,十四阿哥胤禛的實力遠遠差於吳三桂的實力,十四阿哥胤禵要是起兵謀反,只會失敗的更快,雍正皇帝不僅不會畏懼,反而還會嘲笑十四阿哥胤禛有勇無謀和衝動,自古謀反的下場,結局都比較慘,十四阿哥胤禵是個聰明的人,什麼事情他也會心裡有數,不會貿然行動,尤其還是這種毫無勝算的行動,否則就真的有負於十四阿哥胤禵自幼聰明的美名了。
之所以會有十四阿哥胤禵造反的這個問題產生,只是因為他是八爺黨中,行動最為自由,且掌握著兵權的人,加上十四阿哥胤禵對於雍正皇帝不滿,覺得十四阿哥胤禵統帥三十萬大軍,只要振臂一呼,軍中的將士必然會跟隨他造反,憑藉十四阿哥胤禵的能力必然會造反成功,這個只不過是臆想罷了。
-
10 # 玄坤文史
康熙皇帝駕崩時,十四阿哥胤禵正駐軍於西北,當時準噶爾蒙古大汗策妄阿拉布坦出兵西藏,胤禵在康熙五十七年被封為大將軍王,進駐青海,討伐策妄阿拉布坦,康熙皇帝駕崩後,雍正皇帝立刻讓延信接替了胤禵的職務。
胤禵
胤禵帶大軍出征,四年有餘,在軍中頗有威望,延信等人也和胤禵私交很好,當胤禵得知康熙皇帝駕崩,並傳位給胤禛時,從他後來回京拜謁康熙皇帝靈柩,卻不向雍正皇帝下跪,我們不難看出,他並不服胤禛繼承皇位。
那麼當他從前線趕回京城的時候,應該就考慮過回京之後他將會面臨的遭遇,最糟糕的是身首異處,情況好點恐怕也難逃圈禁的命運。當康熙皇帝封胤禵為大將軍王時,在朝臣,諸位皇子們看來,這是要傳位給十四阿哥胤禵了,最後卻是胤禛登基繼承皇位,手握重兵的胤禵,為何不直接領兵叛亂,而是老老實實的回京了?
胤禵得知噩耗,選擇回京時,顯然就已經深思熟慮過,而他沒有選擇叛亂,正好說明當時的情況,他根本就沒有能力領兵叛亂,當時清朝征討策妄阿拉布坦,調動的實際兵力約十萬人左右,這些包括了甘肅,新疆,到青海的八旗,綠營等等,由胤禵統一排程。
策妄阿拉布坦
但是當康熙皇帝駕崩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就以延信為例,延信是豪格的孫子,康熙五十七年和胤禵一同征討策妄阿拉布坦,駐守西寧,進軍西藏,他和胤禵的關係非常好,但是當康熙皇帝駕崩後,延信第一時間就倒向了胤禛,把胤禵和他家眷從陝西回京一路的訊息,全部密奏給雍正皇帝,收繳康熙皇帝時期,寫給胤禵的所有硃批諭旨。
連延信這種和胤禵出生入死的部將,在得知康熙皇帝傳位給胤禛後,都立刻轉變了風向,可想胤禵手下那些指望朝廷加官進爵的將領們心裡會不動搖,如果是一般計程車兵,可能鼓動兩句,腦子一熱就跟著反了,但稍微有些經驗的將領就會明白,造反根本就不成立,單是錢糧一條就能耗死胤禵。
胤禛早就防備著胤禵了,要想把皇位坐穩,他不可能不注意自己的競爭對手帶著十萬大軍在外面閒逛,不過好在這十萬大軍並不難應付,首先這十萬大軍遠征西藏,新疆,這些地方環境惡劣,地處偏僻,大軍行進中,糧草排程全都途徑川陝,而胤禛一黨的年羹堯在康熙六十年升任川陝總督。
年羹堯
胤禛繼位後,立刻下令,調遣軍兵、動用糧餉均由年羹堯辦理,年羹堯的作用在於他手握重兵,掐斷往西北供應的糧草,同時可以制衡胤禵起兵叛亂。在康熙皇帝駕崩後,京城形勢未定,又可以領兵逼宮,而在京城裡隆科多也已經被胤禛拉攏,年羹堯只要制衡住胤禵的十萬大軍就行了。
而正如前面所說,跟隨胤禵造反,這十萬大軍將面臨沒有軍餉,沒有糧草的窘境,軍隊隨時有譁變的風險,即便胤禵可以解決錢糧上的問題,年羹堯這一關也不是那麼好過的,更重要的是,這和明朝燕王朱棣起兵不同,朱棣那是有根據地的,胤禵能把青海,新疆當根據地嗎,估計策妄阿拉布坦也不答應。
所以胤禵他沒有領兵造反,主要還是因為根本就不具備造反的條件,雖然說回京後前途也是一片灰暗,但是好死不如賴活著,胤禵最後還是被圈禁了,但他也把雍正皇帝給熬死了,在乾隆年間再度獲得了自由,晚年也算善終了。
-
11 # 雍親王府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成為了“九子奪嫡”的最終勝利者,就此成功登上皇位。然而,在不少民間野史和影視文學作品中,都將雍正的“繼位”描述為是“篡位”,而雍正“篡取”的正是原本“屬於”他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的皇位。
當然,也有不少人產生過這樣的疑惑,此時的胤禵身為“大將軍王”,手中掌握著十數萬的軍隊,如果雍正真的是“篡取”了他的皇位的話,那他為什麼不帶兵殺回北京將皇位重新搶回來?況且,即便康熙真的是將皇位傳給了雍正,胤禵也完全可以憑藉自己統領著這支在當時整個國家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軍事力量去實現武裝奪權。可胤禵卻最終也沒有選擇如此去做,反而是“乖乖”奉詔回到了北京,被雍正剝奪了兵權,同時就此失去了人身自由長達十三年的時間,直至雍正去世才被放出。
這裡我們就來談談胤禵為什麼沒有起兵造反,殺回北京去搶奪皇位。
康熙真的是想要傳位給胤禵麼?答案其實並非如此。歷史上的十四阿哥胤禵,確實是康熙皇帝非常喜愛的皇子,尤其是在胤禵大婚之後,康熙依舊讓其住在宮中,這樣的安排縱觀整個清朝歷史都實屬罕見。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發動叛亂,康熙正式冊封胤禵為“大將軍王”,並且在給諸位蒙古王公的旨意中,絲毫不掩飾對於胤禵的信任與器重。
“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爾等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
胤禵當然沒有辜負康熙皇帝的厚望,成功平定了叛亂,並且將準噶爾軍隊趕出了西藏,大清王朝也就此將整個西藏地區納入到自己的版圖之中。
也正是因為康熙皇帝對於胤禵的如此安排,讓不少人認為,康熙這是有意讓胤禵建功立業,從而為日後將皇位傳給胤禵提前做好鋪墊。
然而,就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胤禵平叛結束,回到北京覆命的時候,康熙僅僅讓胤禵做了非常短暫的停留,便又命其返回了西北大營之中。
要知道,此時距離康熙去世只有一年的時間的,康熙的身體狀況也是每況愈下,如果康熙真的有讓胤禵繼承皇位的想法的話,那麼他就應該將胤禵留在京城之中,好讓其做好權力交接的準備,而不是將其迅速“趕”出了京城。
與之恰恰相反的是,也就是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康熙將雍正之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接進宮中,由他親自進行培養。到了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又在去世前三天的時候,讓雍正前往天壇代其祭天,在此之前,如此重大的祭祀儀式除了康熙自己親自前往外,只安排過還是儲君的皇太子胤礽代其前往。
所以,從康熙對於雍正和胤禵這樣截然不同的態度與對待方式,我們不難發現,相比之下,康熙真正心儀的接班人就應該是雍正,而絕非十四阿哥胤禵。
十四阿哥胤禵領兵造反,殺回北京奪位,也是根本無法實現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禵被康熙冊封為“大將軍王”,開始掛帥西北,而此時他麾下包括了新疆、甘肅、青海、四川等地的八旗駐軍和綠營官兵,總數達到了十多萬,是當時整個大清王朝兵力最多、實力最強的一支軍隊,同時他還得到西北地區蒙古部落的擁護與支援。也正是靠著這股強悍的軍事力量,胤禵不僅平定了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亂,並將其驅逐出了西藏地區,在這之後還數次擊退了準噶爾部的反撲與其他少數民族部落的叛亂。
然而,在康熙去世後,胤禵卻無法率領這支他已經統御了四年的軍隊殺回北京,去與雍正爭奪皇位,原因有以下四點。
其一,胤禵缺乏“合法性”的基礎。
關於雍正是搶奪了原本屬於胤禵皇位的說法,僅僅是民間傳說以及野史之中記載,即便是在當時,這種說法出現也是在胤褆回到北京被雍正剝奪兵權並囚禁起來之後的事情了,所以胤禵並沒有輿論的支援。況且,這個時候的雍正已經登基,成為了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如果胤禵在這個時候帶兵殺回,那就是徹頭徹尾的叛亂,雍正無疑將佔據“合法性”的制高點。
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就算是胤禵有著率兵起事的想法,可他真正得到的擁戴卻是非常有限的。
前文中也提到了,胤禵手中的這支軍隊,並不是由他招募和訓練的,而是由西北各省的八旗以及綠營官兵組建而成的,胤禵只能算是個“空降領導”,真正的影響力確實非常的有限。除此之外,在整個平定策妄阿拉布坦的過程中,胤禵更多的也是在做一些綜合性的事務,比如軍事排程、拉攏蒙古部落、安撫藏區活佛與百姓等工作,並沒有參與直接的前線指揮。於是乎,包括嶽鍾琪、葛爾弼等,這些真正在前線統兵的將領,以及那些實地操辦政事軍務的地方官員們,真的願意與胤禵一起發動一場“師出無名”的叛亂麼,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其二,年羹堯將成為胤禵無法逾越的“鴻溝”。
眾所周知,年羹堯是雍正的“藩邸故人”,其整個家族也全部歸雍正統領,不僅如此,年羹堯的妹妹年氏也嫁給了雍正並深受寵愛,這就使得年羹堯與雍正之間,既是主僕,又是親戚,關係自然非常的密切。
而就在胤禵掛帥“大將軍王”的期間,年羹堯也被康熙升任為川陝總督,在協助胤禵進行平叛的同時,更是直接承擔起了西北大軍的糧草、軍需、輜重等重要戰略物資的轉運工作。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年羹堯手中掌握的正是胤禵手中軍隊的“生命線”,茫茫西北荒漠,軍隊沒有了接濟,別說行軍打仗了,就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很難維持。況且,此時的年羹堯手中還掌握著西北各省的防務,手中也有著一定的兵權,進而形成了對胤禵軍隊的第一道“阻擊線”。
因而,只要是年羹堯坐鎮西北,便可對胤禵形成足夠的震懾與牽制,胤禵斷不敢在如此情況下貿然反叛。
其三,從西北到北京的距離實在是太長了。
胤禵的“大將軍王”行轅,是在青海西寧,和北京之間有著超過1600多公里的路程,十多萬大軍,就是正常的行軍,到達北京也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更何況,還要經過甘肅、陝西、山西、直隸等省份,沿途地形環境複雜,有著眾多的山川大河,同時也要面對朝廷層層的防衛與抵抗,胤禵如果真的要率兵殺來,能夠達到北京城下還真的是個未知數。
而即便是胤禵能夠突破重重阻礙,來到了北京,可經歷了一路的征戰,他的兵馬早已是人困馬乏,戰鬥力大打折損,而他在這時要面對的,除了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的部隊以及駐防在京畿地區的八旗精銳外,還有關外以及其他地方的勤王部隊,胤禵也很難有取勝的把握。
由此可見,讓胤禵從西北帶兵殺回北京與雍正爭奪皇位,確實是非常不現實,並且是難以成功的。
其四,就是胤禵的家人全部都在北京,這也讓雍正手中有了進一步牽制胤禵的籌碼,胤禵的造反也自然會有所顧忌。
綜上所述,遠在西北的胤禵,在雍正已經順利登上皇位的情況下,還敢公然率兵回京,無疑是徹頭徹尾的叛亂,如此“大逆不道”的舉動,並不會得到前往全體西北大軍將士的響應與支援。與此同時,即便是胤禵真的有這樣的心思,他也必然是將受到年羹堯與沿途地方的極力阻擊,而最終的結果也只能是失敗。於是乎,胤禵只得放棄反叛的想法,或者說,他確實也真的沒有想過要起兵反叛。
而奉詔回到京城之後,胤禵先是被雍正安排到馬蘭峪去看守皇陵,隨後又被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直到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皇帝登基之後,胤禵才被放出,重新獲得了自由。
-
12 # 春去秋來未著花2020
首先這是個錯誤的觀點,不是代表誰手裡有兵誰就具備造反的可能。康熙去世後,十四子雖然手握重兵,但是未能也未敢造反,原因有下:
第一,沒有起兵的理由。所謂師出有名。你要造反,必須有個天下認同的理由,比如皇太后給你的懿旨,或者老皇上留下的遺詔,名正言順。而這些沒有的話,那就是造反了,造反就是不正。
第二,後勤補給不足。當時年羹堯管理十四子大軍的後勤,一單造反,後勤立馬被掐斷,十萬大軍馬上就不戰自亂。
第三,軍隊支援十四子有分歧。為平定叛亂,十四子出任大軍統帥,但是軍隊裡面還有很多派系,尤其是十三爺在軍隊多年,遍佈親信,一旦造反,大軍自己就分崩離析。
所以不是不想造反,實在造反不成功機率太大。
-
13 # 蟈蟈的文史原創
康熙晚期兩度廢掉太子,進而導致了“九子奪嫡”的混亂局面,讓康熙大帝對於立誰為太子始終拿捏不定,這更加加劇了皇子之間的明爭暗鬥,而自從八王爺胤禩被父皇康熙訓誡之後,自此胤禩失去了奪嫡的可能,而康熙帝心目中究竟傾向於立誰為太子呢?其實從康熙帝很多行為來看,他應該更傾向於皇十四子胤禵,也就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
之所以這麼說,就在於在兩度廢掉太子之後,康熙帝對於眾皇子之前為了太子之位明爭暗鬥也很瞭解,而隨著事態的發展,康熙帝更加傾向於十四子胤禩:
一方面這個兒子非常的講兄弟情義,有情有義。康熙四十七年即1708年,康熙訓斥八王爺胤禩妄蓄大志、企圖謀害胤礽時,就是十四子胤禵出面向皇帝求情,為八哥辯解,就因為這件事情,胤禩被打二十大板,康熙十分生氣,但是康熙帝同時也看到十四子這個人對兄弟有情有義,表裡如一的品質,對他更加的寵愛。
另一方面,準格爾部在邊疆發動叛亂時,胤禵被康熙委以重任,任命其為撫遠大將軍率大軍進駐青海,討伐準格爾部,而且出征的規格是以天子親征的標準來舉行,足可見十四子胤禵在康熙心目中的位置。
當時所有的朝中大臣,以及眾皇子們都看出了康熙帝的這種傾向,就連八王爺胤禩在自己無望爭奪太子之後,轉而支援十四弟爭奪太子之位。
但為何康熙帝心目中的儲君之人選,為何最終是皇四子胤禛奪得帝位呢?這個歷來就是有爭議的,大家都解釋不清,不管如何最終的事實是胤禛繼位為雍正帝。就如題目問的那樣,既然康熙帝看中胤禵,為何在雍正帝繼位後不領兵造反呢?胤禵之所以沒有領兵造反,是因為沒條件、沒能力和沒機會。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即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駕崩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而此時胤禵還遠在甘州,當時的通訊也沒有電報、電話或者微信的,全部要靠派專人快馬加鞭去送達。在雍正帝這裡,父親剛剛駕崩,宣佈自己繼承大位,他首先做的必然是穩固自己的地位,確保自己這個皇帝能夠坐穩。而他當時除了面對在京的八爺黨的挑戰之外,對他有最大威脅的就是自己的弟弟十四子胤禵。
於是,在康熙帝駕崩的第二天,雍正帝就派延信赴甘州掌撫遠大將軍印信,說白了雍正的目的就是把弟弟手中的兵權給剝奪了,安插自己的人,讓十四弟回京奔喪,進而能夠控制住他,避免他在外聽到父皇駕崩訊息而發生兵變,威脅到自己的帝位。
所以,當十四子胤禵回到京城的時候,他的兵權早已經被剝奪了,沒有兵權他如何發動兵變,而且從他收到父皇駕崩的訊息,一直到回到京城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雍正帝在這段時間內圍繞鞏固自己的帝位做了很多周密的部署,何況內有十三弟胤祥和隆科多的輔佐,外有年羹堯的配合,胤禵根本就沒有能力進行反抗。
-
14 # 優己
在清朝,沒有哪個人可以在有皇帝的情況下謀反成功的!這是清朝特殊的軍制造成的!清朝是職業軍制度,前線將領只管領軍作戰,不負責人員調配,除了八旗鐵帽子親王,所有兵源來源於全國各地,一旦大將謀反,士兵不得附逆,否則罪誅三族!來自全國各地也就意味跑不了!十四阿哥雖然是領兵西北的大將軍王,可是依然沒幾個人願意以賠上家小性命的方式來賠他玩!如果十四阿哥在西北領兵造反,很可能會被手下以擒拿反賊的名義拿下,因為擒反可是大功一件,封侯萬戶!十四爺總算有點自知之明!但也不能說帶兵將領完全沒有機會!比如,皇帝過世,新君大位不定,這時候,就存在皇帝大位不定,這時候,造反不算附逆,才有機會成功,比如,八爺調兵豐臺大營(沒成功)。所以,十四爺進京的時候才會大罵八爺蠢豬,竟然沒法將政局拖住。
-
15 # 酒翁
作為“八爺黨”的一員,作為手握十萬大軍的大將軍王,在自己的對手登基之時,為什麼沒有領兵造反呢?這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在回答這這個問題之前,咱們先來聊聊當時的背景,康熙在京城去世,而手握十萬大軍的胤禵卻遠在大西北,也就是說,康熙駕崩之時,胤禵壓根就不在京城。
那麼這時,我們就會說到一點:關鍵時刻,時間就是金錢。雖說你擁有著十萬大軍,可是你身處遙遠的大西北,離京城可謂路途遙遠,以當時的條件,從大西北趕往京城,那可不是現在,買張飛機票或者高鐵票,幾個小時就能到的事兒,在當時,少則兩到三個多月,多則好幾個月。試想,有誰會在京城等著你胤禵領著大軍回來大打一仗?除非胤禛腦子秀透了。
第二點,咱們還是說說著十萬大軍的事兒,咱們假設胤禵的十萬大軍如有神助,為了能夠幫助自己將軍奪得皇位,十萬大軍快馬加鞭,馬不停蹄,日夜兼程的往北京趕,但怎麼著這些人都得吃喝拉撒,領兵打仗,有過一條古語: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你胤禵再怎麼如有神助,大家總得吃喝吧,可當時的後勤保障是誰,正是胤禵的對頭胤禛的手下親信年羹堯,而年羹堯能夠在這麼重要的位置上,正是胤禛老早就想到你胤禵的不安份,你親哥哥早就想到了要提防著你,所以,安排自己的親信,掐著你的命脈:你動啊,你回京啊,你走啊,你只要敢動,我老年就敢斷你的糧食,我讓你在大西北喝西北風,到時候看你手下十萬大軍還會死心塌地的跟著你回京造反嗎?所以,胤禵不是不想動,而是動不得,動一動自己就會被困死餓死在這鳥不拉屎的大西北,別說回去搶皇位了,自己餓死在大西北,埋在哪都說不準呢。
第三點,咱們再往京城說說,說完了胤禵在大西北的苦,我們再來說說京城,我相信說完京城,胤禵會更吐一口老血,我們都知道胤禵是回京奔喪的,但讓他回京奔喪的詔令是誰發的?是宗人府,為啥是宗人府而不是皇帝呢?為的就是保密,保住胤禛登基的秘密,所以,改用宗人府的名義要你胤禵回京奔喪,且詔令裡壓根就沒提新君登基的事兒。等你胤禵帶著十幾個口人離開大西北,往京城方向走時,這時候你的親哥哥,也就是大清國的新君在一封詔令告訴你:我是大清國的新任皇帝胤禛,老弟你辛苦了,你也別太急,父親的遺體還在皇宮內,肯定會等著你回京,讓你見最後一面的。這就是胤禛的高明瞭,先將你騙上路,當你在路上,也許你還懷著一絲夢想時,再告訴你,國家已經有新皇帝了,真是讓你一口老血吐到底。你回嗎?你造反嗎?你若這時候回去造反,那就是你胤禵不在理,你若是不回去,回大西北,你也晚了,因為大西北的大將軍王的位置,胤禛早已安排年羹堯去當了,也就是說胤禵回大西北已經沒你的位置了,你只能往京城走,你不想走也得走,而你只要回到京城,那就只能乖乖的被我胤禛管制了。
說完上述這三點,咱們就知道,胤禵壓根就沒有造反的機會和實力,十萬大軍在大西北也許是你的,可你一旦離開大西北,你就只是個阿哥,其它什麼都不是。而你一個阿哥,一個還在路途上往北京奔喪的阿哥,又怎麼能知道京城內部的部署呢?畢竟你的對頭所有人馬都在京城,而你所謂的“八爺黨”裡的胤禩胤禟胤俄,不僅人在皇宮內被關押著,而實際上這三人的心,早在你胤禵領兵去大西北之時,就與你生分了,也就是說,你表面上是“八爺黨”的人,可人家八爺有沒有真心實意的考慮你,那可未必。
所以,對於胤禵造反不造反,這件事,我是這麼看的:其實胤禵造反,這都是後來人對他的瞎想,瞎安排,其實胤禵就是造反路上的一個“假想敵”,其原因可能就是因為他是八爺黨裡,唯一一個沒有被控制在皇宮內院的人,所以,覺得可能有機會。而其實呢?他和胤禩胤禟胤俄一樣,孑然一身的孤獨之人啊,造反也就想想吧。
-
16 # 我是一個小書蟲
“造反”可是個極其複雜的技術活,歷史上的朱棣是造反的成功者,但是大多數造反的人都以失敗告終。十四阿哥從各個方面說,都沒造反成功的可能。
首先,沒有造反的思想準備。
歷史上的造反都是有所準備,或者說心理有所準備,比如朱棣,寧王朱宸濠等,造反這等大事不是頭腦發熱,一啪大腿就能決定的事。
十四阿哥在西北打仗屢立戰功,在很多人眼裡,十四阿哥是康熙看重的接班人,此時的十四阿哥志得意滿,哪裡會想著造反,準備造反。康熙去世,雍正登基,一切突如其來,十四阿哥一時亂了陣腳,此時造反已經來不及了。
其次,沒有造反的條件。
第一,師出無名,十四阿哥是康熙的兒子,也是朝廷的臣子。康熙去世,雍正繼位,這是朝廷,特別是康熙一手安排的,雍正合法繼位成為新皇帝,十四阿哥起兵造反找不出合適得理由,或者是藉口。
第二,十四阿哥雖然統兵,但是那是朝廷的兵,並不是十四阿哥的兵。他沒有袁世凱對北洋軍閥的絕對控制力,很多軍官的家屬還在京城,他們還指望升官發財,他們不可能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隨十四阿哥造反,他們是十四阿哥起兵造反的第一批反對者。
第三,十四阿哥軍隊的糧草控制在朝廷手裡,控制在陝甘總督年羹堯手裡,沒有糧草,十四阿哥的兵會一鬨而散,十四阿哥成為光桿司令。
最後,造反實力不足。
即使士兵願意起兵造反,以十四阿哥那點兵力,和朝廷長期對抗消耗下去,十四阿哥也是必輸無疑,一代梟雄吳三桂何等神勇,結局也是失敗。
所以說,從造反的思想準備,造反條件等等來看,造反無疑死路一條。
-
17 # 巴顏鵠09
康熙去世的時候為啥老十四不造反,原因很簡單,妹有機會啊!
一、資訊不暢通。當時老十四遠在西北距離北京大約1500公里,我們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裡面經常都能看到這個橋段,600里加急、800里加急奏報什麼什麼事,我簡單的科普一下什麼叫600里加急,什麼叫800里加急,古代公文奏報的郵遞都是透過驛站來傳遞的,你比如從瀋陽到北京,要經過錦州、秦皇島(當然這中間還有很多城市,我們在這裡就不一一陳述了。)等,那麼從瀋陽發出來的文書,由快遞員送到錦州,錦州的快遞員送到秦皇島,秦皇島的快遞員送到北京,這其中在哪換快遞員要取決於這馬一天能跑多遠,還有換乘城市的大小,也就是說如果一般的公文傳送,那就不要求嫩麼緊張了,如果緊急重要的戰報那就是換馬不換人,而且還要優種馬匹,這就不難解釋600里加急就是一天一宿要能跑也必須跑六百里的快遞員,800里加急就是一天一宿要跑八百里,那麼我估計資要是有小學三年的水平,都能知道康熙崩逝的訊息到西北需要多長時間,很有可能剛知道皇帝身體尚好的訊息,四天後(當然了最快四天)就迎來了皇帝駕崩的聖旨,更何況老十四幾乎是同時接到了康熙駕崩的訊息和調他回京奔喪的聖旨,我們這位大將軍王一點準備的機會都沒有,你不管誰當皇帝,你要是不奉召就是抗旨不尊,如果你帶兵進京那就更不得了了,無旨意私自調兵,部隊聽不聽你的另說,假設聽你的,你這也是犯上作亂,師出無名。
二、沒糧食。我們都知道,造反最需要的就是糧餉,你沒有錢行了,你可以說兄弟們只要打進北京城榮華富貴響之不盡、用之不絕,但是沒有糧食你讓這十多萬的部隊怎麼往北京城開路,在這裡我給你們講一個知識點,帶兵打仗的將領可以只考慮你這次戰役成不成功,用什麼計謀攻城奪寨,你的軍需糧草都有專門人員負責,但是一個元帥不光是考慮軍事戰略的事,他更多的要考慮軍需糧草的事,十萬人,你就別說讓你去領著打仗了,就是讓你帶著去旅遊,一天用多少糧食,喝多少水,估計你都算計不過來,而這都是元帥考慮的範圍內,這你就明白了為什麼韓信嫩麼厲害,劉邦曾經問過他,“我能帶多少兵!”韓信說“漢王能帶十萬兵。”劉邦說“那你呢?”韓信說“我帶兵越多越好。”這就是所謂的“韓信將兵多多益善”的典故,彭德懷在抗美援朝回來的時候也說了,“我在北韓能打贏美國鬼子,要靠兩個麻子呀!”一個是高崗,另一個是洪學智。高崗當時是東北局書記負責對北韓輸送軍需糧草、輜重車馬,而洪學智是志願軍副總司令,分管後勤補給。那麼我們看看負責十四爺軍需物資的幹部都是誰,負責統一賙濟調配的是陝甘總督年羹堯,而負責接收中央政府金錢物資的單位是陝西布政使司衙門,這部門的老大是李衛,這倆人想必都知道是誰的人吧!老十四接到聖旨那時候,其實年羹堯也接到了聖旨,供給大軍的糧草變成了每三天一給,你讓老十四怎麼造反?人家李善長給朱元璋的戰略綱領上都提出了“深挖洞、廣積糧、緩稱王”,什麼意思?多儲備糧餉物資之後,才考慮別的。
三、思想不統一。老十四的部隊屬於各地方抽調匯合成的人員,有十萬的兵將是北京帶來的,剩下的都是臨近省份抽調的,那麼各地方的兵將肯定不能把腦瓜子卡褲腰沿上跟你幹吧,平時你也不待見母門,髒活累活都是母門給你幹,現在你要造反讓我們打頭陣,誰給你幹呀!那你說人家不還有十萬在北京帶出來的部隊嗎?那麼好就這十萬北京帶出來的部隊人心也不統一,將領中有各個黨派安插的“敵特份子”,就算是沒站立場的將領們,他們的家人也都在北京呢,誰會把爹媽、老婆孩子扔北京跟你造反玩呀,關鍵是你師出無名呀,新皇帝已經登基了。
所以說以上幾點就完全可以解釋老十四不造反的原因了,因為他連百分之一的可能都沒有,事實上雍正都巴不得你造反呢,這好給殺你找到合適的理由。
-
18 # 蘆雪庵史論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駕崩於暢春園,時任“撫遠大將軍王”的胤禵正在西北征戰。胤禵接到康熙駕崩的訊息後火急火燎的趕往京師,結果被雍正安排為康熙守墓,直到乾隆即位之後才將他苦命的十四叔赦免釋放。在出任“撫遠大將軍王”之時,胤禵總督節制西北八旗、綠營兵,總人數多達三十萬,作戰人數也有十餘萬,那麼胤禵為什麼不帶兵造反打回京城呢?
撫遠大將軍王胤禵的出征是對準噶爾部入侵西藏所做出的反擊。康熙五十七年,被大清擊敗兩次的準噶爾部將侵略的手伸向了西藏,西藏拉藏汗向中央政府求救。康熙命令皇十四子胤禵為“大將軍王”,以天子規格出征西北。
此時的八爺黨因為“斃鷹事件”也已經完全失去了奪嫡的可能性,轉而支援胤禵,胤禵也將這一次“大將軍王”的任命當做是對未來儲君的考驗。康熙的一舉一動更加確定了胤禵對於未來猜想的可能性。康熙先是下喻:
“大將軍王是我皇子,確係良將,帶領大軍,深知有帶兵才能,故令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鉅細事項,均應謹遵大將軍王指示,如能誠意奮勉,既與我當面訓示無異。爾等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
隨後又搞出了一個隆重的天子規格的歡送儀式:
“出征之王、貝子、公等以下俱戎服,齊集太和殿前。其不出徵之王、貝勒、貝子、公並二品以上大臣等俱蟒服,齊集午門外。大將軍胤禵跪受敕印,謝恩行禮畢,隨敕印出午門,乘騎出天安門,由德勝門前往。諸王、貝勒、貝子、公等並二品以上大臣俱送至列兵處。大將軍胤禵望闕叩首行禮,肅隊而行。”
一切都好像在告訴胤禵,贏下了西藏保衛戰,你就會成為儲君。於是胤禵放開手腳,在西寧統籌規劃,一舉擊敗入侵的準噶爾部。西藏人民歡呼雀躍,為胤禵立碑,讚譽道:“惟稱大將軍胤禵公德”。獲勝之後,他曾回京向康熙述職,並且提出了一舉剿滅準噶爾的戰略企劃。但是康熙考慮到戰線過長、軍費高昂而採取了和平手段。胤禵回到甘州屯兵,繼續防範。
康熙駕崩回京述職一年後,康熙駕崩。甘州距北京路途遙遠,訊息傳到之時雍正早已繼位好幾天。雍正在繼位第二天就將矛頭對準了自己手握兵權的一母同胞的親弟弟胤禵。雍正密令延信前往甘州接替胤禵兵權,並且將所以有胤禵與康熙的來往書信、奏摺、硃批等全部封存運往京城,而且這件事要瞞著胤禵進行。
“你(延信)抵達後,將大將軍王所有奏摺、所有硃批諭旨及伊之家信全部收繳封固後奏送。如果將軍要親自帶來,你從速開列緣由,在伊家信帶至京城前密奏。你若手軟疏怠,檢閱奏文後,並不全部交來,朕就生你的氣了!若在路上遇見大將軍,勿將此諭稍有洩露。”
胤禵得知訊息後火速趕往京城,在陝西榆林遇到了延信。延信按照雍正要求並沒有透漏訊息。到達甘州之後,延信發現檔案都被胤禵家眷帶往京城,於是延信連發密信給雍正,讓雍正在胤禵家眷可能出現的道路上攔截。
胤禵得知雍正如此對待他時,十分氣惱。到達北京之後,雍正禁止他進入京城,而是直接讓他去拜謁在景山壽皇殿的康熙靈柩。胤禵見到雍正之後需拒絕下跪,而且一度和侍衛發生爭執,直到胤禩出現責令胤禵,胤禵才跪下。
“(胤禩)向允禵雲,汝應下跪,胤禵寂然無聲而跪。”
這一跪不要緊,卻成了將來扣在胤禵頭上的帽子。雍正後來在給胤禵議罪之時,就將這件事情抬出來,說他“阿其那見眾人共議允禵之非。乃向允禵雲,汝應下跪。便寂然無聲而跪。不遵皇上諭旨。止重阿其那一言。結黨背君,公然無忌。”
之後,胤禵被罷官削爵,永遠囚禁在了景山。值得欣慰的是,雍正一直沒有對胤禵下死手,雖然兄弟兩關係很不好,但至少是親兄弟。胤禵比起胤禩、胤禟來,那是幸運太多太多了!
如何造反?胤禵為什麼不造反?這個問題我們的多方面考慮。從人物、條件上綜合分析,得出的結論就是胤禵不可能帶兵造反。
人物分析胤禵是皇儲競爭者中胤禛的最後一位對手,在此之前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八爺黨依次完敗。胤禵出任“撫遠大將軍王”時受到的千般高規格待遇已經在西藏獲得的巨大軍事成功讓胤禵名聲大噪,胤禛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
胤禵的性格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膽大直率,做事情不考慮後果。就連康熙都說胤禵“膽子太大而胸襟狹小”。胸襟大小無所謂,胤禛也不見得就心胸寬廣,主要是膽大直率,這一個特點把他坑壞了好幾次。
我們從史料上可以得知,胤禵在康熙駕崩後至少是三天之後得到的訊息。因為延信是在雍正繼位之後第二天啟程去甘州,胤禵與延信相遇是在陝西榆林。也就是說,延信都已經走完了大半個中國,胤禵還沒走出西北,由此可見得到訊息很晚。
最為要命的是,胤禵在得到訊息之後第一念頭是去京師。弔喪也好、懷疑也罷,沒有任何準備的就離開了甘州,而且趕在家眷之前先行離開,說明很急切。這就凸顯出胤禵膽大直率的特點。或許他身邊的人不止一次的告誡他雍親王已經繼位,讓他小心,可他還是單槍匹馬過去了。因為他膽子大,他覺得不就一死嘛,他要和胤禛幹到底。典型的莽夫行為。
所以,從人物性格上面分析,胤禵舉兵謀反有可能,因為他膽子大,但卻又不會在當時實現,因為他在急切之中變成了愣頭青。
2.條件分析
條件分析就是看看胤禵有沒有起兵謀反的條件,顯然是沒有條件。
前面已經說過,胤禵在毫無準備或者準備不足的情況下直奔京師,延信在胤禵還沒到京師的過程中就接管了“撫遠大將軍王”兵權。就在胤禵離開甘州的那一刻,他已經失去了軍權,他拿什麼造反?
其二,打仗就是打錢,胤禵在西北擁兵十萬,但是西北物資匱乏,後續糧草兵馬後勤供給都得依靠東邊各省。在胤禵作戰的幾年內,直接供應糧草的是陝西與四川,而此時的川陝總督正好是四爺黨成員年羹堯。如果胤禵起兵謀反,西面有剛剛被胤禵得罪的準噶爾,東面是年羹堯川陝大軍,並且沒有糧草供應只能自給自足。胤禵就算不被餓死,論打仗,年羹堯可不遜色於他,被抓是遲早的事。到時候,胤禵可就不是給父親守靈那麼簡單了,謀朝篡逆、蔑視祖宗,等著被凌遲吧!
所以,綜合考慮,胤禵不造反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
19 # 小冬觀察
準確來說,不是十四阿哥不想造反,而是四阿哥沒有給他這個弟弟機會。康熙皇帝死後,朝廷中的局勢處於一邊倒的狀態,幾乎沒有人能撼動四爺的儲君地位。我們簡單來梳理一下九子奪嫡的各位,處於什麼境地。大阿哥被終身軟禁,二阿哥被廢,三阿哥有野心,沒勢力,很早就出局了。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這個時候,猶如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十三阿哥是站在四阿哥這邊的,剩下的只有十四阿哥了。然後我們再來看看四爺的實力,這個時候的四爺實際上已經是老大了,前面兩位,一個被廢,一個被軟禁,另外一個閒雲野鶴。過去冊立儲君,有立長子的規定。從身份上來說,四爺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從法律上來講,他有康熙皇帝的傳位詔書。從勢力上來看,當時的九門提督是隆科多,整個紫禁城都在四爺手裡。四川總督年羹堯也是手握重兵的地方實力派,這還不算,在軍中有很大影響力的十三爺,也是四爺的籌碼之一。三個軍方高階將領支援四爺,誰敢反抗?有身份,有依據,有實力,憑這三點,沒人敢與之抗衡。從個人能力來說,其他阿哥也不是對手。四爺拿到傳位詔書,命令隆科多先把眾位阿哥控制起來,然後封鎖訊息,嚴防九門,以迅雷不及俺耳之勢登基稱帝,牢牢掌控主動權,遠在邊關的十四爺,還被矇在鼓裡,走到半路想反悔已經來不及了。四爺一邊讓他快馬回京城,一邊讓年羹堯,嶽鍾琪等人收繳兵權,控制十四爺的人馬。這個時候的十四爺已經騎虎難下,回去吧,等於是送死,不回去就是抗旨,也會死你說這個時候,他還怎麼造反,誰又會跟著他造反?不過他的壽命夠長,活到了乾隆皇帝繼位的時候,也算是善終了。
-
20 # 阿珍說史
康熙臨終前布了好大一盤棋,把老十三雪藏,關鍵時刻放出來,臨終前把近臣張廷玉一頓罵,還趕出去了。又把老十四弄到前線去,給封了一個風光無限的大將軍王,只給軍隊不給糧草,糧草在年羹堯手上,還是被牽著鼻子走。又把小舅子隆科多提拔為九門提督,掌握京城的大門鑰匙。這樣就給新君創造了一個良好條件,讓新君政敵不知道底線,被迷惑了。康熙是下棋的,其他人都是棋子,其中佈局環環相扣,相互制衡。像隆科多一樣康熙把遺詔給他,說明對新君有擁立之功,這是大功臣,這是心腹中的心腹,稍有不慎就完了,而且還要跟新君關係特殊。就這樣康熙還是不放心,讓張廷玉一起,張廷玉這個人忠心耿耿,做事穩重,公平不會謀私,這才放心。
我們來看看雍正跟隆科多什麼關係,電視劇裡面雍正叫他舅舅,這是非常正常的。隆科多的親姐姐是康熙的皇后,而雍正是佟佳皇后帶大的,關係如同生母,這層關係隆科多就會死保雍正。老十三是雍正鐵桿兄弟,康熙已經跟心腹打好招呼了,自己駕崩就放出來震懾其他有異心的兄弟。老十四雖然是雍正親兄弟,但是他跟雍正從來不是一條心,兩人也不在一起長大,老十四是雍正生母德妃親自帶大的,雍正小時候基本很少跟母親見面,沒什麼感情,跟佟佳皇后一家關係最好。
康熙把老十四調走是因為他是八爺黨核心人物,表面上是威風凜凜的大將軍王,其實是把他支走,他手上有兵,但糧草要靠年羹堯支配,況且年羹堯手上還有兵,想鬧事沒那麼容易,而且年羹堯是雍正心腹。而且軍隊裡將領多半出自老十三門下。康熙把這個局佈置的滴水不漏,任你老十四多大本事也鬧騰不起來。
回覆列表
首先從軍備方面看,雖然十四阿哥手握大軍,但是打仗需要糧草武器的供應卻在雍正的親信手中,十四阿哥要是兵變了,糧草武器等軍備物資一定會切斷,想要成功難如登天。
然後十四阿哥的兵是國家從各處調遣集結而來的兵,並不是他自己拉起來的私人隊伍,想造反沒幾個人會跟著他,況且十幾萬大軍絕大部分來自內地,家眷都不在身邊,誰敢造反?再說雍正繼位名分已定,昭告天下,造反就是“叛匪國賊”,老十四當然不會造反了。
最後,當時領受統兵,是獲得四哥和八哥的聯名推薦。而他倆又互不信任,所以康熙死後,他作為領兵在外的局外人,理應成為各方爭搶的重要力量。沒有必要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