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古論金

    周培公的下場肯定談不上是兔死狗烹。

    首先一點,歷史上周培公與二月河筆下的小說人物形象不是一回事:二月河的著作有各種傳統民間演義那種傳承,喜歡誇飾一個運籌帷幄的書生當帝王師,周培公被選上了充當這個角色。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消滅了察哈爾叛軍,勸降了王輔臣。因朝中滿洲親貴重臣忌憚周培公開始排擠他,康熙帝無奈之下,只好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南方人周培公在冰天雪地之地,難以承受惡劣的天氣,最終病倒。康熙來到盛京之後,見到了重病已久的周培公,周培公向康熙獻上他花費十年之久繪製的大清疆域圖。康熙悔不當初,在周培公死後,輟朝一日,為其守靈。

    真實的周培公其功勳勞績差相彷彿,但總體不是這麼一回事。

    《清史稿》本傳記載:

    昌,字培公,荊門諸生。好奇計。佐振武將軍吳丹有勞,以七品官錄用。圖海次潼關,以策幹之,客諸幕。輔臣所署置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皆昌鄉人,屢勸輔臣反正,以蠟丸告昌,昌白圖海。圖海即令昌入城諭降,輔臣遣其將從昌出謁,圖海聞上,上許之。乃假昌參議道,賚詔往撫。輔臣使榮遇上軍民冊,子繼貞繳三桂所授敕印,顧猶觀望,覆命昌偕兄子保定諭之,乃薙髮降。因令吳丹入城撫定。

    《清聖祖實錄》記載:

    差去招撫王輔臣之周昌乃七品錄用職官,隨振武將軍吳丹、來在潼關。臣知其人才能、帶至平涼軍前。臣與參贊軍務諸臣會商、欲遣周昌前往招撫,而周昌欣然應命、並無難色,遂給以參議道銜。臨行之時、周昌訴伊父亡時,母孫氏剜目破面、觸棺盡節而死,未蒙旌表。今情願為國捐軀、表揚母氏。語畢。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將皇上浩蕩之恩、與招撫之意、盡行宣佈。往來數次。實獲成功。伏乞皇上俯念周昌為母捨身之孝、為國忘軀之忠,敕諭該部、旌表周昌之母。優加恩恤、以酬周昌之功。則人知鼓勵、遠近鹹服矣。得上諭曰:周昌之母孫氏、著遣官致祭,給銀建坊旌表。  

    簡單的說,周昌(也就是周培公)本來是所謂“諸生”,等同於普通老百姓,因為“好奇計”,最初是參謀型人才,也只是一個非實職的縣處級幹部(以七品官錄用),後來能夠升官,最主要是招降王輔臣成功。

    這個功勞固然和智謀籌劃有關,但最主要是有膽量豁得出去——周培公正是用“如果前去說服了王輔臣,那是大學士(指圖海)的福份;如果遭到不測,自己則死而無怨”這個姿態,得到了圖海的賞識,事平論功,為了招降王輔臣給予周培公的道臺職務落實,從官場職位升遷角度,最早康熙十三年(1674)42歲的周培公才以七品官錄用,康熙十五年(1676)就當到道臺——最多3年時間就從老百姓變成地市級幹部(四品道臺),冒死所立功勞固然大,康熙帝對他也不錯。

    後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期滿到山東任登萊道,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鄉——這固然是官場矛盾,但並不說明其根源是滿漢矛盾,康熙帝也談不上打壓他。

    其次,到盛京當提督某種意義上是他自己設法求來的。

    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仍不忘關注時事,希望復起,康熙二十九年(1690),準噶爾首領噶爾丹反清,周培公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陳送到京城,被康熙帝採納之後,周培公被任命為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

    康熙四十年(1701),周培公卒於任上。一個湖北人年近古稀在北國病故,也許不無氣候寒冷工作勞累等因素的影響,但這絕談不上是康熙帝打壓他,更談不上是“發配”——要知道盛京提督官居武職從一品,是一省最高軍事長官,這不是重用什麼是重用?

    總之,我個人意見,從清朝臣子的角度,周培公不但不是兔死狗烹,而且堪稱求仁得仁,至於值得不值得,大家可以各自保留意見。

  • 2 # 你無法想象的草根

    小說演義和王朝正史是不能混淆的,特別是影視作品更是慎之又慎,因為普通民眾對於紛繁複雜的歷史最多也是個模糊的概念,如果小說和影視作品不夠謹慎一味參雜作者和導演的偏好,就容易誤導大眾,但凡記錄歷史的修史學家必須要在中立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否則這段歷史就是不真實不客觀的

  • 3 # 犀利的舟桑

    周培公 為何被康熙兔死狗烹?

    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尤其是一個手握重兵 想反隨時都能反的的異族人;這個很好理解吧,想想為啥周邊的國家 對中國, 總是一面倒的迎合歐美 防範中國 黑中國了,還主動送上門去 弄什麼第一二島鏈?拋開歐美等國的所謂亞太戰略,最根本的 就是我們的強大,讓周邊這些國家 慌了,慌什麼了?想打你 隨時都能打你,因為有這個軍事實力在這裡。

    再者 滿清半身就是一個滑稽的朝代;愛新覺羅家天下的私慾,根本容不得異族做大,所思所想 只是滿人永享江山,所以 不僅僅只是 周培公是這個下場,晚清時期的曾左李張都是這樣;

    而且不僅如此 晚清八國聯軍打過來的時候,南方各省督軍(因為長毛,允許地方財政自主,有了人事和軍權 其實就是軍閥了)直接和洋人協商 中立,北京民眾甚至給洋人帶路,在當時的仕商民眾眼裡,所謂的滿人 其實跟八國聯軍一樣,都是異族而已。

    之所以 沒鬧翻天的 到處造反起義啥的,最最根本的 還是有一口殘羹剩飯吃,吃不飽 但也餓不死,想想就朱元璋這種本身就一窮二白,還反社會反政府(仇視蒙元)的天然社會不安定因素,造反前 都慌的不得鳥,就別提 各種只想踏實平安生存的勞苦大眾了。

    而康熙算是 滿清皇帝裡比較英明神武的了,但是防民愚漢的根本“國策” ,那也還是絕對不能動搖的了,縱觀近300年的整個清朝史,滿清讓漢人掌權 尤其是軍權,都是在已經快歇菜了的時候,自己人太少不說,百年養尊處優的養豬生活,全養廢了;國破滅種的危機 被逼的 只能啟用漢人,三藩之亂 多方用人,缺口太大,沒辦法 只能用周培公來搞得王輔臣;雍正時期的 年羹堯和嶽鍾琪就不說了,一個是堪比童養媳的包衣、一個戰戰兢兢的幫著改土歸流,稍微風吹草動 直接就給關起來了,心慌的咧;

    再後來的 曾李袁,尤其是曾國藩和李鴻章,太平天國鬧的多兇啊,晚清差一點就成南北朝了,甚至有可能被消滅,曾國藩對於清朝 真真是“挽狂瀾於既倒 扶大廈之將傾”,慈禧忽悠人幹活的時候,畫大餅的封王獎賞;事兒辦成了,先逼得曾國藩原地解了 湘軍舊部,然後堪堪封了個侯,要不是曾國藩不失為千古第一完人,功高震主之下,又有滿清貴胄那一幫垃圾蛆蟲的眼紅構陷(老子不行 就是看不得你行),完全可能 有堪比于謙(不是說相聲的那個)的那種兔死狗烹的下場。

    李鴻章更是可惜,比他師傅曾國藩都差不了多少,當然不算結局的話,組淮軍、打太平、剿東捻、辦洋務、建北洋海軍,可以說晚清最後一個堪稱“頂樑柱”的人才了,後來袁世凱的北洋六鎮、再再後來的直、奉、皖等等的北洋鎮府,根兒 就是李鴻章的淮軍舊部,可以說真正在有大功於社稷, 甲午戰敗 李鴻章知道家底不敢打,硬是被慈禧放任 翁同龢等一幫垃圾 逼著去打仗,賬打輸了 就躲一邊 攛掇李鴻章去收拾爛攤子去。

    可憐的李鴻章 在日本被襲擊了,半臉都是血 還靠這個減了不少 甲午戰敗的賠款,於國於家的 真真是嘔心瀝血了,反觀慈禧這幫渣渣了?人利用完了,最後一絲精力也給壓榨盡了,就直接被罷官了 不久慼慼然的死了,而當時的滿清政府 還攛掇放任一幫戲子“楊三已死無蘇醜 李二先生是漢奸”的攻擊李鴻章的身後名聲,垃圾蛆蟲如慈禧 也需要李鴻章來背甲午戰備的黑鍋嘛 呸,還真是“物”盡其用,死都不放過。

    這已經不能叫卸磨殺驢、兔死狗烹?這叫良心都讓狗給吃了

    最聰明的莫過於 袁世凱,曾左李張的前車殷鑑之下,為國家建立功業的同時,也在防著滿清,培植私人勢力;從直隸、北洋六鎮 、到熬死光緒 慈禧,一直到聯合孫文共和,趕走隆裕宣統、推翻滿清帝制,竊取民國勝利果實,過了自己的百天皇帝癮

    袁世凱 可以說是 僅次於曾國藩,有個好下場的功臣了,畢竟沒有被兔死狗烹的 讓載灃隆裕給點了天燈;

    而且如果不當皇帝,估計他的名聲 不亞於 曾國藩了,不過按照袁世凱一貫務實不務虛的準則,也不太可能了。

  • 4 # 鐵男春秋

    周培公確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怪才。未平叛之時,周培公還是個小小人物,府裡只有一群雜牌兵,打仗根本毫無經驗。康熙萬般無奈之下,冒險動用漢人周培公擔任平叛主將。在非常時期只好用霹靂手段了,周培公重整軍紀,雷厲風行,所定軍規為了震懾士兵,怕他們偷懶不上戰場殺敵。臨陣退縮,所以動用“斬字”來強迫士兵約束自己,但奇怪的是有一條軍規這樣說“搶劫老百姓財物者並沒有說斬字”意思是縱容士兵可以搶奪財物不犯法,周培公怕士兵上戰場殺敵所得到的軍餉不夠分而餓肚子,軍心一渙散怎麼能戰勝敵人,所以周培公就漠許了,他哪管老百姓的死活呢?

    為了破京城之圍,他管不了那麼多,周培公要破察哈爾的銅牆鐵臂便使出一計以一千兩黃金為餌,對著眾將士說只要能打勝仗,那一千兩黃金就歸大家所有,不出幾日就集結了一批虎狼之師了,很快就打敗了察哈爾,聲名大震,然後他揮師南下,平了吳三桂,勸降了王輔臣。

    然而,清朝必竟是滿人的天下,滿漢勢不兩立一直存在著。周培公勝利凱旋之時就是被貶之日,康熙讓圖海接任周培公大將軍職務,就把周培公貶到盛京(今瀋陽)11年之久。由於水土不服,身患重病,後來就死了。

  • 5 # 遊遊呦呦又又

    題主說的“兔死狗烹”難道是指被康熙發配盛京當盛京提督,然後病死在任上?這個結局並不慘,如果你認為這都算慘,那麼漢朝開國功臣韓信算什麼?

    周培公是在圖海出征平涼的時候,向圖海獻策,被選為軍中幕僚。周培公提出的“說降”之策由圖海上奏康熙,並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召見。最後周培公單槍匹馬進入王輔臣軍營,成功說降了王輔臣。隨後周培公就因功升到山東當道臺了。期間守孝了三年,任職了三年,因為和總兵不和,辭官回家了。到葛爾丹進攻喀爾喀蒙古的時候,周培公又上書朝廷顯平叛之計,重新被起用,任盛京提督戍邊,最後死在任上。縱觀清史,周培公只是一個小人物,參贊機樞之類的事情肯定是沒有的,至於獻那個什麼地圖更不可能。

  • 6 # 星野南北

    康熙這樣做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處於朝廷大臣的輿論壓力,索額圖、明珠等左右煽風點火讓一個漢人掌握大權是斷不可行的;二是:處於康熙的私心,畢竟大清的天下是從漢人手裡奪過來的,如今讓一個漢人掌握天下軍馬也是萬萬不行的,一個漢人即使軍功壘壘,與大清天下相比那也是微乎其微,只能兔死狗烹!

  • 7 # 香姐逛歷史

    無論是在影視劇《康熙王朝》中,還是在真實歷史中,周培公都沒有被處死。《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在東北病死的,而在真實歷史中周培公則是在荊門老家默默無聞而死去,擔任盛京提督是杜撰的。讓我們透過《清史稿》來認識一下週培公。

    清朝康熙年間,周培公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他深諳治世之策,深知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重要的謀士,然而這樣的一個人,在官場上如此知進退,如此為自己保身,但還是落得了貶謫的下場,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周培公是湖北荊門人,生於公元1632年,他自幼喪父,隨母親一起生活,雖家境貧寒,但也能勉強度日,但好景不長,在周培公十歲時,母親在李自成作亂時喪命,自此周培公無依無靠,在衙門中做一名小吏。

    後來周培公依附進入京城,結識了康熙的老師伍次友,伍次友很賞識周培公的才華,就把周培公引薦給了康熙。

    康熙實行削藩引發了吳三桂起兵反清,吳三桂策動陝西總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康熙認為陝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因此康熙把主要精力放在西部戰場。

    康熙十五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出兵,王輔臣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沒當一回事。

    圖海一到平涼,諸將勇氣頓增,紛紛請命攻城,周培公是圖海的副手,還是重要的幕僚,他挺身而出向圖海提出“說降”之策,由圖海上奏康熙,並因此得到了康熙的召見。

    周培公看準了王輔臣反叛乃形式所逼和被利所誘,他憑自己三寸不亂之舌單槍匹馬孤身入敵境,最終勸降首鼠兩端陝西總督王輔臣,王輔臣一投降,清廷西北大患消除,局勢轉危為安。

    周培公就回家為亡父亡墓守孝三年,期滿後到山東任職,在山東任職期間與山東總兵意見不合,只幹了三年,就辭職歸隱。

    公元1690年閒賦在家的周培公仍不忘朝中大事,他得知西北蒙古噶爾丹反叛,便主動向康熙提出鎮守邊疆的任務,其實他還是最想到前線戰場上效力,康熙同意了太多請求,只是封他為盛京提督,調到東北去任個閒職,盛京也就是滿清的老巢,連他滿清的將領都不願意去的地方,肯定是條件相當差的地方,周培公心灰意冷,硬著頭皮就去了。

    由於水土不服,又身患重病,周培公在那裡苦苦支撐了十一年,於1701年病逝,享年69歲。

    周培公之所以不被康熙重用,這樣的原因就是周培公是個漢人,周培公很有才華,有勇有謀,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謀臣,但康熙還是對漢人有不相信的原因,因此周培公在立了大功之後就棄用了他。

    其實在電視劇《康熙王朝》裡,誇大了周培公的功勞,在征討王輔臣的過程中,圖海本來就是撫遠大將軍,而周培公是圖海的副手,在七進七出招降王輔臣的過程中,周培公確實有功,全國的地圖也不是周培公所繪,康熙就是一個滿人,對漢人就是不信任。

    公元1676年,周培公在家為母親守孝三年,之後去了山東任職,因為與當地官員意見不合,最後辭職回到荊門老家,後來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周培公希望康熙派自己前去平叛,康熙同意之後,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公元1701年,周公陪在上任途中去世。

    《清史稿》對周培公的評價非常高,就是說周培公喜歡用奇計,總能想出最好的辦法。而電視劇《康熙大帝》裡則是因為被康熙因滿臣不滿將其調往盛京,最終病故,和歷史記載還是有一定差距。

  • 8 # 小編虎哥

    在清朝康熙年間,有許多能力出眾的大臣為康熙帝出謀劃策、南征北戰。他們共同輔佐皇帝,公而忘私,立下汗馬功勞。我們常常會說到“康乾盛世”,假如沒有朝臣們的鼎力支援,恐怕那個時代就會黯然失色。

    年幼的康熙繼位後,鰲拜、吳三桂、噶爾丹、鄭經等許多強大的對手猶如阻擋在前進路上的巨石。但康熙憑藉自己對局勢的判斷,加上任用了一批智謀雙全的大臣,大清社稷化險為夷,實現了平穩過度。

    康熙十三年(1674年),割據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發動叛亂之後,其它各方勢力紛紛響應,大有席捲清廷的架勢,人們把這一事件稱為“三藩之亂”。

    康熙大帝剛剛親政不久,如何處理這個問題,化解危局,是對他執政能力的考驗。

    在這場持續了八年的叛亂中,康熙任用了一些有能力、敢擔當的人才,把大清王朝成功帶出困境。

    周培公便是眾多立國功勳的人才之一。他幫康熙平定三藩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周培公最後卻被處死,這是為什麼呢?

    據《先賢詩佩》記載,明崇禎五年(1632年),周培公出生於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宛城區一帶,一說他出生在湖北省荊門市一帶)。周培公從小喪父,生活艱辛。在他十歲的時候,闖王李自成作亂,他的母親孫夫人不幸遇難,周培公無依無靠,前往州郡擔任了小吏。

    在州郡跑龍套期間,周培公結交了一個地位顯赫的人,並依附著他進入京城,被任命為內閣供奉。雖然沒有接受過系統培訓,但是周培公憑藉聰明的天資,贏得了振武將軍吳丹的喜歡,病立下功勞,被封為七品官。

    吳三桂發動叛亂後,唆使陝西提督王輔臣響應。王輔臣盤踞陝西,勢力座大,對首都北京構成巨大威脅。

    為了贏得先手棋,康熙派出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調兵遣將,對王輔臣形成了圍剿態勢。兩年後,康熙皇帝又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領十萬大軍進攻陝西。

    大將軍圖海兵臨潼關,周培公趁機獻上自己的計策,“陝西關中一帶梁山夾峙,地勢險要,可謂天下脊樑,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吳三桂不從四川北上進攻陝西,卻將重兵陳列在湖南、湖北一帶,在那裡和官府對峙,實在是下策。如今,王輔臣非常重要,他的舉動關係著天下的安危。”

    “現在,王輔臣因為一時激動而叛投吳三桂、耿精忠,其實他心中是感念國恩的。這就像盲人渴望能看見東西,癱瘓的人想要站起。如果派遣能言善辯的人去給他講明道理,他一定會歸降朝廷。”

    是呀,圖海一聽,周培公所言極是。他採納了這個建議,對周培公高看一眼。從此,周培公成為圖海的忠實幕僚。

    王輔臣手下的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二人是周培公的同鄉。周培公透過他們多次勸說王輔臣歸降。王輔臣的心裡七上八下,很是糾結,拿不定主意。

    黃九疇、龔榮遇二人將這一情報告知周培公,周培公又將這一重要資訊上報給圖海。看來還得加大說服王輔臣的力度。誰去合適?圖海這次選擇了周培公。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周培公明知道這一去凶多吉少。但是,他“欣然應命、並無難色。”

    一個以大義為重的人,往往在關鍵時刻表現得越發沉靜,越發堅毅。“周昌訴伊父亡時、母孫氏、剜目破面、觸棺盡節而死。未蒙旌表。今情願為國捐軀、表揚母氏。語畢。遂冒矢石、挺身入城。將皇上浩蕩之恩、與招撫之意、盡行宣佈。往來數次,實獲成功。”

    有內線策應,能言善辯的周培公很快帶著王輔臣和他的大臣們出城拜見圖海。

    周培公一戰成名,為清廷解決了心頭大患。朝廷按照事前的承諾,滿足了他的願望,將他的母親追封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他的父親被封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

    康熙大帝封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

    在地方任職,因為與山東總兵常常意見不一致,分歧劇增,周培公於是憤然辭官。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噶爾丹反清,周培公以賦閒之身提出了平叛建議,上呈康熙帝。於是,他受封盛京提督。

    就是在盛京,周培公逝世了。

    有人認為周培公死於氣候寒冷,乾燥不堪,水土不服。

    有人認為周培公前往盛京,是康熙皇帝為了處死他而採用的一個技巧“卒於家”,成為人們猜測不斷的一個話題。

  • 9 # 娉娉伊人

    這個問題有問題。

    在二月河的巜康熙大帝》中,周培公不但在平定三藩立了大功,就是後來康熙親征準葛爾時,周培公繪畫的地圖和調兵蓄糧的建議也是大功。

    但是,周培公的死,不是康熙處死的,而是病死在盛京(今瀋陽)!

    一,周培公的文韜武略,那是經天緯地之才。

    在《康熙大帝》中,能人異士多多,但是說到文韜武略,最厲害的非周培公莫屬。

    其實,周培公在進京時,由於沒有銀兩,加上生了一場病,幾乎是山窮水盡了。

    幸得阿瑣姑娘搭救才轉危為安,再在茶樓幸遇微服私訪的康熙,機緣巧合之下進入皇宮。

    在康熙決定撤藩時,周培公第一個支援。

    而且康熙還聽了周培公的意見,並且面對四面楚歌時,周培公挺身而出,尤其是罵死吳三桂的謀士汪士榮,勸降王輔臣,都是周培公的文韜武略!

    二,手握100000大兵,周培公遭人嫉妒,無奈之下,康熙叫周培公去守衛盛京。

    撤三藩成功,周培公立了大功。

    而且手握100000大軍,招來了別人的嫉妒,尤其是八旗子弟。

    於是,有人上奏康熙。

    周培公是漢臣,為了未雨綢繆,康熙就安排他去守盛京。

    聰明的周培公當然知道康熙的意圖,也欣然接受。

    但是,在盛京,周培公管理得井井有條,還繪製出精確度高的大清地圖。

    三,情傷讓周培公大受打擊,身體健康每況愈下。

    周培公原本計劃在平定三藩後迎娶救命恩人阿瑣姑娘。

    沒有想到,阿瑣被別有用心的明珠把她強嫁給了太監頭子何桂柱。

    這個打擊對周培公非常大。

    加上調往盛京,長期冰天雪地,南方人周培公好不適應,很快就病倒了。

    在康熙決定親征準葛爾時,康熙特意去盛京徵詢了周培公意見!

    周培公不但獻上地圖,還告訴康熙與準葛爾作戰主要是糧食供應上,還有如何調兵都獻計獻策!

    不久,周培公病死了!

  • 10 # 君臨天下Q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滅、謀臣亡!這是歷朝歷代帝王的帝王之術;縱然“千古一帝”的康熙帝,在他的眼中,大清江山重於一切,只要可以穩固江山,別說犧牲一個周培公;縱然犧牲“萬骨枯”也會在所不惜;當然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周培公是漢族,清朝入關後,雖然實行“滿漢是一家”,但是清朝帝王在重要官職任職上,始終對漢人官員保持戒備之心!

    周培公縱然在康熙朝平定三藩上立下戰功,但周培公始終改變不了他漢人的身份,用一個形象的比喻:“滿族在清朝屬於上流社會,縱然周培公換了一身上流貴族的服裝,但是卻根本得不到滿族清朝上流貴族的認可”

    當然周培公的結局相對來講算好的,他並沒有被處死,而是病死的,屬於鬱郁不得志,壯士未酬而死!

    周培公何許人也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自幼家貧,但是頗具才華,成年後的周培公因緣巧合下,結識到康熙帝的老師伍次友,伍次友很欣賞周培公的才華,於是就把他推薦給了康熙。

    周培公為大清立下何許功勞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首的吳三桂起兵反清,同時吳三桂策動老部下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響應。

    三藩叛亂之初,由於康熙帝準備不足,很快大清江南半壁江山淪陷了,此時的康熙帝這個心裡著急啊!表示直接要遜位,最終還是他的祖母孝莊老太太出來穩定大局!

    從慌亂中恢復元氣的康熙,面對此時局面也是束手無奈,此時的周培公以他敏銳的戰略眼光,指出了陝西提督王輔臣的重要性!

    一旦陝西地區失陷,那麼叛軍就可以直接威脅京城的安全,反之則可以對吳三桂形成戰略優勢!

    此時的陝西提督王輔臣雖然被吳三桂遊說過,但始終保持擁兵自重,靜觀其變!

    最終康熙帝拜海為大將軍,周培公為副將,統轄陝甘征討大軍。

    驍勇善戰的王輔臣也不是吃素的,面對朝廷數十萬大軍兵臨城下,依舊面不改色。

    清軍和王輔臣就這樣形成對峙,但康熙帝在後方這個心裡急啊!不斷地催促前線決戰!

    周培公向圖海獻上取平涼策,以招降為主,平叛為輔。

    周培公向圖海陳述眼下的局勢,結合王輔臣擁兵自重,靜觀其變的態度,他認為王輔臣雖然反叛,但被形勢所迫的可能性非常大,朝廷以招降策略,若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皆大歡喜。

    周培公這一計策很快得到了康熙帝的認可,周培公則親赴平涼和王輔臣談判,陳述當前的天下局勢和朝廷的態度!

    最終周培公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勸王輔臣歸降大清!

    一代英才,黯然隱退

    周培公因平定王輔臣而立下赫赫戰功,受到康熙帝的加封,在守孝3年後到山東任職,因和當地官員總是不和,最終辭官隱退!

    重出江湖,卻抑鬱不得志,最終病死他鄉

    康熙二十九年,葛爾丹起兵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聞訊後,立刻上書陳述康熙,提供策略,同時表示願意重新披甲上陣,再次馳騁疆場。

    周培公提出的策略被康熙採用了,周培公也被康熙帝重新啟用,但給予的是一個有權無實的盛京提督。

    周培公在盛京提督上苦熬十一年,最終病死他鄉。

    周培公為大清平三藩立下赫赫戰功,最終為何會被投閒置散,以至於客死他鄉?

    周培公為康熙朝平定三藩立下赫赫戰功,但其根本,周培公是一個漢人。

    三藩之亂引發康熙帝多年的平叛,這一點康熙帝和清朝滿族大臣都深知利害。

    周培公在平定王輔臣的戰爭中,他的才華雖然得到施展,但也同時也讓康熙心中有了忌憚。一則功高震主,二則手握數十萬兵馬,難保不成周培公會成為第二個吳三桂!

    江山代有才人出

    康熙二十九年,葛爾丹叛亂,此時的康熙已經不是平三藩之亂時的康熙,大清面臨的局面也不是三藩之亂時的被動局面。

    此時的康熙已經深知帝王之術,大清的國力也充足。

    新一代的年輕將領也早已經取代原來的老將。

    無論從穩固江山長治久安,還是其他方面,此時周培公的餘光幾乎已經發揮殆盡,沒有多大的利用價值,但為了時刻提防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把他投放在滿族的發源地,這樣康熙帝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 11 # 雜文鋪子123

    周培公平定三藩立下戰功,為何仍被處死?

    常言道:“狡兔死,良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前有劉邦殺韓信,後有康熙發配周培公。在戰亂之時,將軍是幫扶君主的治世能臣;在盛世之中,強將是對皇位最大的威脅。因此,歷史上,曾經幫扶皇帝立下赫赫戰功的能臣,因為功高震主或是意見相左而被殺的情況屢見不鮮。

    曾經大火的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與康熙之間的利益糾葛與權利衝突的情節設定尤為精彩。今天就讓我們一同回憶,這一代能臣究竟為何,立下赫赫戰功之後仍被處死。

    一.才能初顯

    周培公其人,本身的出身並不高,在幼年時就已喪父,母親也在李自成起義中遇難。孤苦無依的他勉強長大,成年後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做了一個小小的州卒。若是周培公就此消沉,甘於平庸,那麼恐怕他的一生就會這樣過去。然而,周培公是一個極有志向之人。他透過職位之便,在工作中結交了許多達官顯貴,憑藉著自己的高智商以及高情商,他在官場中也是層層高升,最終成為了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和勝景的提督。

    周培公不僅在官場中長袖善舞,卻絕不是一個只知道滿口大道理的白面書生。在康熙十三年吳三桂發動的三藩之亂時,他作為當時統轄陝西甘肅的大將軍圖海的幕僚,上書分析了當前的戰事以及對手情況,並且自告奮勇願意擔當遊說之人勸敵投降。這種英勇行為使得圖海極為讚賞,在戰事結束之後立刻向康熙上書極言周培公的果敢與膽識。康熙得知後龍顏大悅,立刻將他升做了銜一品,御賜黃馬褂。

    之後,手捧著皇帝諭旨,冒著生命危險進敵營招降的周培公,在對手王輔臣面前言盡了跟隨吳三桂謀反的害處,最終不戰而勝。平定三藩,可以說是絕對離不開周培公的才能。

    二.被貶離鄉

    王輔臣歸順之後,陝甘的叛亂也很快被平息。在戰後,周培公可以說是一時之間風光無兩,成為了康熙身邊赤手可熱的紅人。然而,也就是這份出眾,才給他引得了殺身之禍,為之後他被康熙流放苦寒之地埋下了隱患。在當時,朝堂之上以滿人與漢人為界限分為了兩大陣營。在由滿族大臣主導的朝堂之上,出身貧寒、沒有背景卻又過分優秀的周培公自然是引起了不少滿族大臣的嫉妒,因此針對他的明槍暗箭一向不少。

    如果這份同位大臣之間的嫉妒不足為重,那麼皇上的態度,可以說是最大的致命傷了。在當時,身為漢人的周培公手握幾十萬精兵良將,足以對皇位造成威脅。更何況有不少大臣頻頻進言“周培公就是第二個吳三桂”這樣的言論。因此康熙對他的防備之心也就日益嚴重,最終藉口對抗羅剎國,任職其為盛京提督,時刻監視著周培公。盛京苦寒,身為南方人的周培公在到達之後水土不服,生了大病,到最後甚至無法下床。這位一生坎坷,能文能武,有著治世之才的能臣,就這樣在一個落雪的冬天,孤苦伶仃地死在了遠離故鄉千里之外的北方。

    周培公之死實在是令人唏噓。身為一個漢人,在當時滿族大臣當道的朝堂上能夠生存已屬不易,卻因為功高震主而被康熙忌憚而被遠調。儘管在其死後,康熙表現地十分悲痛,並且親自為其守靈,表示自己是出於對其的信任才將守衛盛京的重任託付給他。但是古來帝王一向無情,其中的真真假假,大概也只有康熙本人才真正清楚。

  • 12 # 聊奇論史

    在康熙一朝,康熙皇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解決藩王獨大帶來的隱患,決意進行削藩。削藩令一出,立即激起了吳三桂等人的反抗,引發“三藩之亂”。

    三藩之亂持續八年,終於被平定,而在平叛的過程中,湧現出了這麼一個人物,那就是周培公。

    周培公因為平叛有功,很受康熙皇帝的器重,一路平步青雲。但是,令人意外的是,就是這樣一個功臣,最終卻沒能落得好下場,死在了邊遠之地。

    周培公影視形象

    一紙削藩令,血火滿江山

    清軍之所以能夠入關,很大程度是因為漢族地主的幫助,這其中,吳三桂就是典型代表。

    因為“衝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憤而投降清軍,並在山海關之戰中擊敗了李自成的大順軍。隨後,吳三桂更是為清廷南征北戰,平定南明,縊殺永曆皇帝。

    因為這些功勞,吳三桂得以守封平西王,鎮守雲南。在當時,以平西王吳三桂為代表的三藩勢力非常之大,其實力幾乎可以與清廷相抗衡。

    這樣的一股勢力盤踞地方,中央不可能坐視不理。於是,康熙皇帝決議削藩,但因為康熙皇帝操之過急的舉措,直接激反了藩王。

    吳三桂影視形象

    三藩之亂震盪天下,吳三桂率兵出雲貴,下湖湘,屢戰屢捷。

    與此同時,孫延齡在廣西造反;羅森等人在四川造反;耿精忠在福建起兵;盤踞臺灣的鄭經也起兵響應,攻略福建;吳三桂的心腹王輔臣也在西北起事。

    一時間,清王朝的半壁江山都陷於戰火之中,形勢一度十分危急。

    而清軍自入關以來,久疏戰陣,各方勢力又虛與委蛇,在叛軍面前節節敗退。此時的康熙皇帝才意識到,自己早先的舉動有些過於莽撞。

    但是,事已至此,已經沒有了回頭路可走,只能孤注一擲與叛軍決戰。

    三藩之亂

    三寸之舌,攪動天下風雲

    周培公本是荊楚之人,其父早亡,其母殉節而死。自幼孤苦的周培公長大之後成為了一個官府的小吏,因為依附於權貴而走入仕途。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亂爆發,而王輔臣在陝甘地區起兵以策應吳三桂。吳三桂的策略就是打通湖湘之地與陝甘地區的聯絡,與王輔臣連成一片,從而形成對清軍的包圍之勢。

    作為康熙皇帝,他也看出了吳三桂的這一意圖,因此接下來的戰爭的重要關節,就在於是否能夠解決王輔臣。

    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率軍平定王輔臣的叛亂。而此時,周培公就在圖海的軍營之中效力。

    王輔臣影視形象

    作為幕僚,周培公給圖海獻策,他認為王輔臣叛亂的緣由不過是貪圖權勢以及為形勢所逼,只需要曉之以形勢,動之以情理,就能說服王輔臣,輕易解決西北戰事。

    圖海對周培公的建言十分感興趣,就連夜報告給了康熙皇帝,康熙皇帝也覺得有理,就立即召見了周培公,並任命他為參議道臺,還賜給了他黃馬褂,讓他前往說服王輔臣。

    事情進展的十分順利,舉棋不定的王輔臣果然聽從了周培公的諫言,同意出降。

    三藩之亂平定示意圖

    如此,西北戰事不戰而解,也使得吳三桂失去了一個重要的依憑,三藩之亂的轉折點因此到來。

    很快,清軍一反頹勢,發動了對吳三桂的反撲,終於在康熙二十年攻陷昆明。此時的吳三桂早已病逝,他的孫子吳世璠自殺而死,三藩之亂最終平息。

    樹大招風,晚景不勝悲涼

    因為周培公在推動戰爭程序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來論功行賞,康熙皇帝問他想要什麼獎賞,而周培公卻說,自己只要給為父殉節的母親一個旌節。

    周培公影視形象

    最終,朝廷追封周培公的母親孫氏為貞烈恭人,他的父親為朝烈大夫,還親自給他的父母寫了祭文,周培公為此還回家守孝三年。

    此後,守孝期滿,周培公得以出仕,供職于山東。但是,因為和當地總兵不和,周培公在任上工作不久就辭職返鄉,回到了湖北老家。

    在康熙二十九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起兵反清,成為國家大患,周培公憂心國政,立即給康熙皇帝寫了奏表。

    此次,康熙皇帝雖然啟用了周培公,但是卻並沒有讓他前往西北戰場,而是任命他為盛京提督,讓他為國戍邊。

    康熙皇帝影視形象

    這個盛京也就是今天的瀋陽,雖然是康熙皇帝的老家,但在當時也是苦寒之地,周培公到此上任,在世人眼中,無異於流放。

    周培公為國盡忠,康熙皇帝為什麼卻要將他流放到苦寒之地呢?其實,任命他到盛京,本來也不是他的本意,只是無奈下的權宜之計。

    當時的清政府才剛剛坐穩天下,對外人的提防之心十分之重。而周培公作為漢族官員,無法融入到當時的清廷貴族中去。

    不僅如此,清廷貴族還十分忌憚像他這樣的人威脅到自身的地位。此時的康熙皇帝雖然是九五之尊,但也不能忽略這些人的意見。

    病入膏肓的周培公

    可見,周培公被髮往盛京,實則是朝中有人刻意排擠。但沒料想的是,周培公此去,卻再也沒有回來。康熙四十年,時年六十九歲的周培公病逝於任上。

    一代名臣,晚景若此,實在讓人悲嘆。據說周培公在病重之時還向康熙皇帝舉薦了姚啟聖,自身已經淪落至此,還能為國薦賢,周培公的胸襟也是讓人敬佩,他也無愧於一代名臣。

  • 13 # 讀史觀察局

    不管是歷史還是電視劇中周培公沒有被康熙處死而是病死在了任上。

    周培公可謂是康熙的肱骨之臣。周培公在清軍入關時就已經在清軍中謀生,周培公自身也是一個謀臣,能夠看清亂世之關鍵,多次為康熙出謀劃策,給康熙帶來了希望,周培公去世後,康熙為周培公守孝,天子為臣守孝這是多麼大榮幸。周培公到底有什麼功勞,讓康熙守孝?

    周培公憑藉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打消了王輔臣的反叛之心,並且為大清收編了一支虎狼之師。

    康熙十三年,康熙下達了削藩令,由於自己準備不足,導致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聯合反叛,以平西王吳三桂為首。三藩在大清入關後一直是暗中發展軍力,實力已經超過大清。平西王一面向北開進,一面向陝西重臣王輔臣發信,要他一起出兵,這樣就可以以合圍之勢拿下紫金城。看到虎視眈眈的反叛軍,康熙已經有了退位的念頭了。這時周培公就站出來為康熙獻策:“欲要解決三藩之亂,必要先解決王輔臣,王輔臣大軍離京城最近威脅最大”並且告訴康熙自己願意率軍前往平定王輔臣。

    周培公算準了王輔臣根本沒有真正下定決心反叛,因為王輔臣沒有理由。圖海主張以暴力解決王輔臣,但是周培公主張勸諫王輔臣。周培公的計策得到康熙准許,周培公隻身前往王輔臣大本營進行勸誡,對王輔臣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加上王輔臣反叛之心不堅決,王輔臣在周培公的勸諫下向康熙表忠心,並且願意率大軍平叛三藩。周培公算是給康熙解決一大難題,還給康熙拉了10萬大軍外援。

    周培公率軍平定蒙古察哈爾王的叛亂。

    察哈爾王布林尼為了恢復自己黃金家族的榮譽,在康熙十四年的時候,布尼爾選擇起兵反清。這時大清國的軍隊都在防備三藩,根本沒有多餘的兵力。這時周培公成了康熙的無奈之選。

    康熙給了周培公一些滿清家奴,周培公也沒有埋怨深知現在朝廷沒有多餘的兵。周培紅接手之後頒佈最嚴軍令,十三個“斬”字,有人憑著家裡跟宮裡不俗的關係挑釁周培公,結果被當場處死。當然光有軍令還夠,還應該有承諾,周培公許諾下屬擊敗察哈爾王后,除了交給國庫的金銀後,剩下的會發給各位論功行賞。這幫家奴聽見有銀子兩眼發光,一點都沒有質疑周培公畫的大餅是不是真的,最後,周培公憑藉這樣一支家奴部隊取得勝利解除康熙北方的憂患。

    總結

    周培公一生就是這兩大功勞,但是這兩大功勞都是挽大清大廈將傾之時,或者說沒有周培公,大清的歷史將會重寫,康熙或許沒有機會平定準格爾成為千古一帝。

    周培公功勞如此之大,論功行賞應該封個一品官也不為過。可是康熙在周培公勸降王輔臣後,功勞全部全部歸於圖海,在平定三藩快要勝利之際調開周培公到山東任職。康熙不給周培公賞賜,後來周培公調任盛京提督,11年間康熙幾乎沒有理會過周培公。

    這就是帝王術,大清國是滿清的國,康熙雖實行“滿漢一家”但是漢人就是不得認可。他周培公雖然穿著滿清的官服,但是就是不得滿清朝廷的認可,康熙無奈將他發配盛京養老。

    周培公的功勞足以震懾整個大清,所謂的功高震主無外如是,康熙在大清江山與周培公之間毫無疑問的選擇了大清江山,如果選擇周培公,整個滿清都將會對康熙有意見,況且康熙心裡也絕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後來周培公鬱郁不得志死在了任上。

  • 14 # 歷史的豪情

    其實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

    首先,真正的周培公根本沒有為康熙平定吳三桂,他只是在大將軍圖海賬下當了一個謀士。康熙王朝中把他的功勞誇大了,真正在平三藩的戰鬥中,圖海的功勞是最大的。

    其次,周陪公這個人出身很低,早年間很苦,後來遇到了貴人進入了京師。真正讓他嶄露頭角是在圖海賬下當謀士時,幫圖海出了許多主意。最後圖海為他請功受封。

    最後,周培公這個人是自己告老還鄉的,由於他和同僚相處不合,自己又沒有背景,主動辭職回鄉。

    二月河小說把周培公這個人物誇大,可能是作者比較欣賞他。也可能與作者有淵源吧。

  • 15 # 輝說BOOK

    《康熙王朝》是一部深受觀眾喜歡的歷史正劇,形象聲動地演繹了千古一帝康熙作為有血有肉的平常人的一面。其中,漢臣周培公,於“大廈將傾”時力挽狂瀾,由一個落魄的書生蛻變為清王朝的救命恩人,最後被“囚禁”於盛京,仍心心念念著為大清做貢獻的故事,讓人尤為感動。但是,由此產生的除了嘆惋,更多的是對這種無私奉獻的不解,甚至認為這是康熙皇帝的敗筆,辜負了一個功臣良將的赤膽忠心。當然,作為普通的觀眾這些想法無可厚非,可從皇帝的角度就沒那麼簡單了。

    第一,不叫周培公做大。

    周培公,無論功績如何,始終是一位漢臣,手握重兵的將軍,這個身份是否似曾相識?對,這就是三藩的由來,甚至吳三桂的功勳並不亞於周培公。當時的清朝,只是雄踞華夏版圖的東北一角,正是吳三桂的倒戈,才使漢人的江山被滿人佔據,所以才有後來的平西王,而周培公除了一身的清朝官服,與次並沒有什麼不同。有人會說人心不同,周培公親近清朝,可是當年的吳三桂又何嘗不是呢,最後一位南明皇帝就吳三桂用弓背勒死的,這又是如何的堅決呢?所以,人心是最不可靠的,在周培公立足未穩的情況下,把他擼下來,從政治上來說是最恰當、最穩妥的時機。

    第二,為了維護滿漢團結。

    三藩之亂的時候,清朝入關不久,康熙也才是第二位全國性的帝王。由於少數民族的緣故,清朝對滿漢的政策一直小心翼翼,既要保證朝廷的團結,也要照顧到本民族的優勢。所以,此時的政策主要是拉攏漢族官吏,同時凸顯照顧滿族的優越性,模糊矛盾,強調團結。但是,周培公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平衡,這位救命恩人的出現,嚴重的傷害了滿族貴族的自尊心,畢竟“漢人重文,滿人重武”是當時平衡滿漢自尊的共識。於是,在不緊要的情況下,挑起矛盾的周培公自然成了清王朝的眼中刺,拔出了他,起碼能換來朝廷短暫的和平。

    第三,增加皇帝的權威性。

    自古以來,將軍和皇帝都是一對難以調和的矛盾,因為一個意味著最高軍事統帥,一個意味著最高政治統帥。不能正確處理這對矛盾,就會有亡國禍國的危險。譬如董卓、霍光廢黜皇帝,或者朱元璋大肆清除功臣,就是這對矛盾激化的表現,這導致嚴重的削弱國家的實力。但是,皇帝廢大臣、將軍,總要比將軍廢皇帝好的多,畢竟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帥,否則朝廷就會變得名不正言不順,地方勢力就會出現輕視中央的局面,譬如東漢末年的諸侯割據。而且,皇帝廢了將軍,還有敲山震虎的功效,康熙晚年精力微弱,甚至能贏得軍隊將領的敬佩,就是恩威並濟的結果。試想,倘若鰲拜、周培公這樣戰功赫赫的將領就要服從皇帝,更不用說那些寸功未立後輩小生了。所以,這第三層,是康熙與周培公未說明,二人卻心知肚明的內涵。

    綜上所述,康熙皇帝對周培公的處理確實很絕情,但是最理性、最合適的,比起那些歷史上不得善終的將領,周培公能死在病榻上又何嘗不是一種福氣呢。

  • 16 # 華哥雜談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出身寒門,才華極高,既有很高的戰略眼光,又能上馬馳騁疆場。然而周培公的結局並不好,雖然談不上兔死狗烹,但他的貢獻與獲得並不匹配,最終身死寒冷的北國。周培公有這樣的結局,與滿清高層長期以來對漢人的防範與猜疑有關。

    清朝靠馬上起家,後金時實行的是奴隸制的漁獵傳統,十分羨慕中原文化,入關以後,在對待漢文化問題上,除了保留少數的服飾、頭髮等本民族特色外,基本上一邊倒地學習和融入漢文化。政治上主要沿用前明的制度,同時也吸收各朝代部分好的制度。

    然而,在對待和使用漢人的問題上,滿清統治者基本上既用且疑,採取各種措施進行防範。

    一是用八旗貴族全面取代漢族地方勢力。吳三桂等三藩起兵失敗後,漢人地方勢力不再佔有優勢,特別是負有掌兵之權的全國八大總督中,大部分為滿族勢力所佔。這一狀況直到太平天國以後才有所改觀,此時因鎮壓太平天國,漢族勢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勢,滿清想除之而不得。

    二是在滿漢通婚問題上,對漢族女子進入後宮有嚴格限定。滿清皇室在對待蒙古族和漢族女子上有很大區別。雖然康熙及後繼的帝王也陸續聚漢族女子為妃,但在後宮的地位是比較低的,她們的兒子沒有皇位繼承權,永遠只能當庶出的皇子。

    《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在平三藩過程中立了大功,但卻在最後關頭被康熙用圖海取代他,隨後又貶到東北去。雖然周培公死是康熙為他守靈,但這僅僅是電視劇情而已,現實中不可能這樣的。

  • 17 # 三多學歷史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周培公這一角色被二月河先生刻意誇大了,其實真實的歷史上週培公只是一個小人物,他的一生基本可以用三件事來概括:一是說降王輔臣,二是為母親請旌,三是任盛京提督,其餘都沒有什麼光彩的事蹟,更沒有什麼獻地圖、病死盛京等事蹟,甚至有學者懷疑周培公並未就任過盛京提督,因為在《清史稿》上並未有過這樣的記載。

    那二月河先生為什麼要如此誇大周培公呢?我分析有二個原因:

    第一:清初時期的朝廷漢臣並沒有多少存在感,而二月河的小說必須要體現漢臣的作用,不然小說的定位就歪了。從清順治時期到康熙平定三藩之亂之間,清廷是對漢人防範非常大,漢臣根本進不朝堂核心,如果小說寫出來的都是滿人的奮鬥史,那讀者第一反應就是懷疑這一小說的定位問題了,而這顯然不符合小說對讀者群體的期望。

    第二:小說必須要有主線和輔線,相比於康熙這個主角,估計讀者更喜歡裡面的伍次友、周培公、姚啟聖等人,他們或大才隱士,或令人惋惜,或大氣晚成,相比於枯燥的歷史和皇帝,有血有肉的人才更吸引讀者。

  • 18 # 傻客氣

    臣子太能幹了,皇帝擔心威脅皇權,一般是砍頭了事。周培公還可以活下來,康熙還不錯。還有雍正王朝的烏先生,也是明白人。和皇帝是同患難易,共富貴難,功勞太大的,賞不了了,只能殺掉,雖然殘忍,但是這是權力執行的規則,負責會出現內戰的,有的人會說這些人挺忠心的,不會叛亂,這個不能絕對,權力的誘惑會使人改變,吳三桂投降的時候也不可能想到以後會叛亂,世事難料,權力的遊戲有自己的法則。

  • 19 # 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周培公不是被處死的,根據歷史資料是在上任期間病死在赴任的路上的,清朝初期各地藩國四起動亂不安,周培公身為漢人將領為清朝鞠躬盡瘁,康熙在他死後也是悲痛不已為他守夜何來的加害之說,清朝初期的漢人能得到康熙的重用的已經是實屬不易是莫大信任了,僅僅讓周培公掌握一定的兵權康熙也要承受國內外輿論的壓力,好在周培公帶兵有方對清朝又是忠心耿耿最終不負眾望平定四海,周培公在為人處事方面要比雍正年間的年羹堯低調許多並且懂得進退,不干涉王權不拉黨結派。

    在為康熙打穩天下之後,1不求權力,只求為自己的父母正名盡之孝道.2在立功建業之後在官場之中處處受人排擠,無奈任期三年之後選擇辭官而去。受排擠原因只有一個為正直不服小人不拉黨結派所致,能夠放下全身而退也實屬不易,康熙是什麼人清朝一代明君也,能看不出其中端倪嗎?

    論忠義兩全清朝也只得周培公一人,奈何為人處事低調奉獻度高過年羹堯功勳也比年羹堯大,但歷史的知名度總是比年羹堯小,康熙重用周培在戰爭結束之後康熙頂不住輿論的壓力自然而然的要冷落一下週培公康熙是在救他而並非害他,把他安排到北方去就是要讓周培公遠離朝廷明爭暗鬥,周培公內心也深知康熙的良苦用心,到死也一直為康熙王朝盡忠職守為康熙征討蒙古蒐集了大量糧草雖不得往但心意已到,因此在周培公病死之後,康熙不顧眾人反對仍舊為周培公守夜。康熙親自為故臣守夜在歷史上可有幾個,從中不難看出康熙對一代忠臣是何等牽掛與心。

  • 2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周培公被處死?從何說起?電視劇中沒有,真實歷史上更沒有。不知道提問者是怎麼想起這個問題的……

    說起周培公這個人,很多人都被電視劇《康熙王朝》給忽悠了。這部電視劇絕對可謂天雷滾滾!活著的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一口一個我孝莊、內務府包衣出身的魏東亭(這人壓根兒不存在)被冊封為毅親王等等就不說了。圖海和周培公的關係也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翻轉,周培公不過是大將軍圖海手下的幕僚而已,一轉身,成了圖海的上級了,還成了平定三藩的首功……就連在西方傳教士們技術指導下繪製的全國地圖都成了周培公畫的了,一個人有能力繪製全國地圖?全國性的測量這一關就無法解決。哥也是醉了……

    下面就來簡單說說這個周培公。周培公,名周昌,字培公。在準正史《清史稿》中無單獨列傳,附於《圖海傳》之下,可見其地位並不顯赫。此人一輩子唯一出彩的一件事就是平定三藩之亂時憑藉三寸不爛之舌勸降了首鼠兩端的陝西提督王輔臣。 周昌生於明末清楚的亂世,自幼喪父,由寡母撫養長大,後寡母命喪李自成叛軍之手。孤獨無依且身逢亂世的周昌並沒有走科舉之路,也沒法走。從州縣小吏幹起,因為卻又才能,後來依附高官入京,擔任了內閣供奉,一個地位不高卻可以接觸高層的職位。之後一段時期記載很少,大概是在苦巴巴熬資格吧。

    康熙十五年,大將軍圖海出征陝甘,周昌作為幕僚或者屬官,隨軍出征。大軍遭遇在朝廷和吳三桂之間首鼠兩端、擁兵自重的陝西提督王輔臣。周昌因與王輔臣手下一些將領、屬官有同鄉之宜,便與之秘密聯絡,掌握了王輔臣的動向,之後請命冒死隻身前往勸降。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合清聖祖之意,於是便提升熬資格的周昌為道員(算是介於現在的副省級與正廳級之間吧),賞穿黃馬褂,以欽差身份,入平涼城勸降王輔臣。因為有內應,周昌掌握了王輔臣的動向和要求,勸降時得心應手,很快便將這位擁兵自重、首鼠兩端的將領拿下。不戰而屈人之兵,解決了朝廷的後顧之憂,也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地區的一個重要臂膀。

    此後,周昌受圖海舉薦,因功被授予山東登萊道。其已故父母也跟著水漲船高,被予以追贈官位、命婦。之後,周昌為已故的多年父母重新丁憂守制三年,期滿後赴任。 可能由於以功臣自居,也可能因為恃才傲物,周昌到任後與駐防當地的綠營總兵關係不甚融洽。在任三年便辭官歸隱,是否自願很難說。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反叛,賦閒在家將近十年的周昌聞訊後責任心再起,趕寫平叛策略,以“條呈”形式送到北京,被清聖祖採納。之後,已經被清聖祖忘在腦後多年的周昌被重新啟用。可能是因為處理同僚關係的短板,又或許是因為行政能力確實不行,周昌此次由文職轉任武職,被任命為盛京提督。但是,終究並沒能再上西北戰場。在滿洲故地擔任綠營主帥,發揮空間可想而知,非常有限。周昌在赴任之後並沒有太多作為,最終於康熙四十年病逝於任上。

    這就是真實的周培公,一生除了勸降王輔臣,並沒有其他什麼出彩的事情,甚至在正史上連單獨的列傳都沒有。可在三百年多後,確因為一部電視劇火遍了大江南北,不能不說是一個異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提高自己的為人處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