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行偃1

    諸葛明知道,如果法正還在,他一定會支援劉備伐吳!不但支援伐吳,很有可能能夠避免夷陵慘敗。

    法正幹別的不行✋,看劉備清澈見底!就連曹操都看不透劉備,劉備的城府深不可測?法正就能投其所好、對症下藥,讓劉備對他五體投地!(煮酒論英雄)

    法正不算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他的實際軍事水平一般般。這個從劉備在漢中之戰中的定軍山之戰的態度上就可以印證,黃忠斬殺夏侯淵,劉備卻稱“當得其魁,用此何為耶”!說明劉備對定軍山之戰相當不滿意。法正難辭其咎。

    軍事上法正不行,政治上同樣也不怎麼樣!法正懷才不遇,又被州邑中的人誹謗;法正掌握大權後恩怨分明、睚眥必報。曾經對他有過小恩惠的人都受到他的照顧,他有過小矛盾的人都加以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有人向諸葛亮告發,希望他能夠稟報劉備,不要讓法正作威作福。

    一個連劉璋都不重用他的人,他能有什麼能耐!有,法正是典型的投機分子!他就能看穿劉備的心思。

    劉備佔據益州後,急需與蜀中大族豪強結納關係,法正就勸劉備迎娶劉璋舊將吳懿之妹吳氏;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壹、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擯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有志之士,無不競勸。”

    法正就能看出來,劉備需要大量的蜀中士人,不用管他是不是劉璋的人,只要不是劉璋,一概重用!

    他做什麼都對劉備的心思,為此,劉備賜予諸葛亮、法正、張飛及關羽四人黃金各五百斤,白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作為諸將中最高賞賜。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

    對於法正的這些小伎倆,瞞得過劉備,在諸葛的眼裡真是不屑一顧!諸葛深知法正是深得劉備寵信的肱股之臣,勞苦功高,因此不加過問。但是,對於原則問題,絕不讓步!

    (諸葛、法正《蜀科》)

    《蜀科》制定後,由於嚴法治蜀,打擊了地方豪強勢力,豪強十分不滿,以消極態度牴觸蜀漢政權,為此,法正提出用當年漢高祖入關與民約法三章之事向諸葛亮進言,認為成都初定,宜“緩刑弛禁”,放寬約束。但諸葛亮認為不能盲目沿用漢初的法度,應當因時制宜,懂得變通,於是寫了封信《答法正書》給法正,曉以大義,告訴其更深一層的意思(見《答法正書》)。治國理政,是諸葛的重要職責,法正休想染指!

    劉備信任法正或者說是寵信法正的原因,是法正投其所好,並不是因為法正說的或做的對!劉備才寵信他。劉備一生波瀾起伏、勵精圖治,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他當然有能力判斷。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劉備比誰都清楚!

    既然是這樣,那麼劉備要討伐東吳,法正能反對嗎!當然不能。法正非常清楚,劉備現在需要的不是對錯!而是支援!!!趙雲給不了,法正一定會給。(蜀常勝將軍趙雲)

    而且法正沒有失去理智,放棄水路進攻的優勢,法正是清楚滴。他再怎麼一般,也不能讓劉備放棄水路進攻的優勢。

    諸葛是絕不可能去打他哥哥諸葛瑾滴!劉備知道、諸葛知道、法正也一定知道。因此,諸葛的原話也是從戰術角度去說滴!如果法正還在,劉備就不至於吃這麼大的虧了。

  • 2 # 迷你影視剪輯

    法正是鳳雛龐統臨死前推薦給劉備的,他本人也確實很厲害,曾經幫助劉璋把西川治理的井井有條。但這裡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治主上”並不是說法正比諸葛亮厲害,而是他起到一個第三方調解的作用:

    當時劉備執意要攻打東吳,諸葛亮因極力勸阻,已經失去了劉備對他的信任,並且跟隨劉備的趙雲也極力勸阻,而趙雲平時非常聽從諸葛亮的指揮,現在跟諸葛亮站在一起,反對劉備攻打東吳,這更讓諸葛亮徹底失去了劉備對他的信任。說白了就是這時候諸葛亮說的再有道理,我就是不聽,就像現實中夫妻吵架一樣,明知道他說的是對的,有道理,但正在氣頭上,我就是不聽,就是一種叛逆行為,劉備此時就是這種心理,我不相信沒有你諸葛亮我就滅不了東吳,沒有你我就不行,所以這時就需要一個第三方來幫忙調解。

    而這時如果法正在,就充當了第三方的角色,從中向劉備說明厲害關係,也許劉備就能聽從他的建議。所以諸葛亮說:“法孝直鎖在,則能制主上”

  • 3 # 農村孫哥

    公元222年七月劉備大敗退回白帝城。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講如果法正在就能勸止劉備東征。就算是東征有法正在,蜀漢大軍也不至於全軍覆沒。三國志講:諸葛亮與法正,雖說二人志趣不同,但都能以大義為重互相取長補短,諸葛亮常常驚奇法正的智術謀略。也就是說諸葛亮認劉備指揮不行。劉備征戰多年勝少敗多。陸遜也是這樣認為的,三國志陸遜傳:尋備前後行軍,多敗少成,推此論之,不足為奇。

    夷陵大戰如果劉備帶上諸葛亮,應該仍然無法取勝東吳奪回荊州,但不會敗得那麼慘。至少有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在身邊,劉備不會犯低階失誤導致被陸遜火燒連營一敗塗地,劉備也不會元氣大傷含恨病死在白帝城,仍然有東山再起一統天下的可能。有人擔心諸葛亮與劉備一起離開四川,會被曹丕趁虛而入,這完全是多餘的。曹操活著的時候都被劉備打敗奪走漢中,何況曹丕,正如劉備說的那樣諸葛亮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即使諸葛亮與劉備一起離開四川參加夷陵之戰,有趙雲魏延等名將留下防禦曹魏,曹魏也無機可乘。

    諸葛亮之所以反對攻吳,是因為他對局勢的掌握,在當時魏蜀吳雖然天下三分,但卻是曹魏最強,如此孫劉是需要聯合抗曹而維持三足鼎立局面的。同時蜀漢是東漢的延續,而東漢是被曹丕所篡,如此曹魏才是蜀漢的最大敵人,如此劉備攻吳諸葛亮覺得是錯誤的決定。諸葛亮的本意是聯合東吳抗曹,就算劉備帶上諸葛亮,諸葛亮也會以這個原則的基礎上去和東吳相戰,當然這樣話的,他就不會把戰事擴大,是希望把戰事控制到最小的程度,這樣的話,當然不會有如劉備在夷陵之戰中的慘敗,同樣就算勝利,也不會是很大的勝利。

    劉備本就軍事才能有限,一生征戰敗多勝少:赤壁勝了,主要靠周瑜;益州勝了,劉璋太弱,還有法正、張松做“漢奸",法正出奇謀,還折了軍師中郎將龐統;奪漢中,純粹是法正奇謀,曹操孤軍深入、糧草不濟。沒有龐統、法正的劉備竟敢欺軍事奇才陸遜年輕,妄自尊大,蜀軍全軍上山,成了豬頭三,全軍被火燒。如孔明隨行,諸葛一生唯謹慎,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絕不會上陸遜這種當,犯這種低階錯誤,最多打個平手,無功而返。

  • 4 # 詫寂說史

    法正字孝直,右扶風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法正跟隨同鄉孟達來到益州,希望闖出一片天地。但是卻未能得到劉璋賞識,多年來一直在失意中度過,為自己懷才不遇苦悶不已。

    最終法正選擇離開劉璋,投入到劉備的麾下。劉備在法正的支援下,陸續取得益州和漢中兩大軍事要地,並且在漢中擊敗曹操,自立為漢中王。

    自此劉備的事業到達了頂峰,法正也憑藉在這階段表現出的高超謀略成為了劉備手下第一文臣。如果沒有法正的支援,劉備或許難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所以劉備對法正也是極其信賴。

    “先主復領益州牧,諸葛亮視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法正的厲害之處

    法正具有戰略眼光,擅於穩定局勢

    法正在政治上具有戰略眼光,在劉備以武力取得益州之後,內部集團並不服從劉備統治,導致政權不穩。在這種背景下,法正採取了一系列舉措,迅速幫助劉備獲得了各方勢力的認同,穩定住了局面。

    建安十九年,劉備進軍圍困成都,蜀郡太守許靖私下向劉備投降,但沒有獲得成功。此事被劉璋知道,但劉璋因為成都即將失守,所以沒有對許靖許靖處置。劉璋投降後,劉備因為許靖背主求榮的行為,對他並不重用。

    在這個時候,法正勸告劉備,“許靖是天下名士,在士子中間擁有很高的聲望,雖然德行淺薄,但我們不能如此對待他。因為如果我們不能對他以禮相待,那麼就會讓天下士子寒心,他們會認為我們不會對待賢良,便不會投奔我們,然我們失去人心。尤其我們剛剛取得益州,這樣做的話會對穩定局面造成不利的影響。”

    於是劉備採取了法正的建議,厚待許靖,以迎合天下士子之心。

    正說曰:“天下有獲虛譽而無其實者,許靖是也。然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靖之浮稱,播流四海,若其不禮,天下之人以是謂主公為賤賢也。宜加敬重,以眩遠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先主於是乃厚待靖。

    法正料事如神,看透人性

    法正料事如神,參透人性。能夠準確預測對手的決策和行動,最終也如他所料。這是因為他看透了這些人,所以才能夠料事如神。

    建安十七年,劉備聽從了法正的計策,領兵沿長江逆流而上,西進與劉璋相會於涪城。隨後劉備率軍北上葭萌,接著又率軍掉頭南返進攻劉璋。

    益州從事鄭度針對劉備的軍事行動,建議劉璋採取堅守不出的政策用來對付劉備,等到時間一長劉備糧草斷絕時,自會退軍。到時候我們派兵對他們進行圍剿,就可以獲得勝利。

    鄭度說璋曰:“左將軍懸軍襲我,兵不滿萬,士眾未附,野谷是資,軍無輜重。其計莫若盡驅巴西、梓潼民內涪水西,其倉廩野谷,一皆燒除,高壘深溝,靜以待之。彼至,請戰,勿許,久無所資,不過百日,必將自走。走而擊之,則必禽耳。

    劉備聽到這個訊息後,十分忿恨,於是詢問法正該如何應付。法正深知劉璋為人,雖然為人懦弱,但不是一個對百姓殘暴的人。所以法正告訴劉備,完全不用擔心,劉璋不會採取這樣的行動。劉璋果真如法正所料,不僅沒有采納這一計策,而且還罷免了提出建議的鄭度。

    璋果如正言,謂其群下曰:“吾聞拒敵以安民,未聞動民以避敵也。”於是黜度,不用其計。

    法正在劉備集團中的作用顯著

    法正給劉備制定奪取益州的戰略和規劃

    赤壁之戰後,佔據荊州四郡的劉備,對於如何實現《隆中對》中佔據益州的意圖,始終沒有好的藍圖和計劃。在這種情況下,法正給劉備帶來了具體的實施思路和規劃。

    建安十三年,劉璋讓法正出使荊州去聯絡劉備。透過這次跟劉備的見面,法正發現劉備雄才大略,是一位可以託付的明主。於是回到益州後,法正和張松謀劃,決定投入到劉備的麾下。

    建安十六年,劉璋得到曹操征討張魯的訊息,害怕影響到益州的穩定。張松見此機會趁機建議劉璋迎接劉備入蜀,藉助劉備的力量來對付北方的威脅。於是法正再次被任命為使者,前往荊州迎請劉備入蜀。

    法正見到劉備後,幫助劉備分析如今的形勢,提出佔據益州的必要性,列出奪取益州的戰略規劃。劉備認可了法正的戰略規劃,於是率領軍隊進入益州,數年後終於完成了佔據益州的夙願。

    “以明將軍之英才,乘劉牧之懦弱;張松,州之股肱,以響應於內;然後資益州之殷富,馮天府之險阻,以此成業,猶反掌也。”

    法正力勸劉備奪取漢中要地

    東漢時期,劉焉統治益州後,安排張魯進駐漢中,隨後張魯反叛,割據漢中。後來張魯歸降曹操,面對剛取得益州的劉備來說,較之之前的張魯,曹操的威脅更為嚴重。這種威脅甚至嚴重影響到了益州的政局穩定,並且出現動亂,劉備雖以武力鎮壓,卻仍然不能制止。

    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

    在這種危急的情況下,法正勸說劉備趁著曹操只留下夏侯淵和張郃留守,我們應該趁機奪取漢中。如果能夠奪取漢中,不僅可以消除蜀中動亂,割據一方,而且也可以透過漢中作為跳板,尋找時機進攻關中。劉備對法正的建議相當欣賞,於是率領諸將領兵進入漢中,拉開了漢中的爭奪戰。

    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正亦從行。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採用法正的建議,率軍擊敗夏侯淵並且將其斬殺。隨後曹操率軍前來,也被劉備擊敗。自此,劉備完全佔據漢中,並在眾人的勸說下,進位為漢中王。

    總結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尚書令職位宣告了法正在蜀漢文臣中的超然地位,成為劉備手下的第一文臣。

    先主立為漢中王,以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

    法正去世後,劉備悲痛欲絕,連哭數日。追諡法正為“翼侯”,這也是劉備唯一賜予下屬的諡號。

    所以諸葛亮才會說出只有法正能夠勸阻劉備進行伐吳,因為法正不僅深得劉備寵愛,更因為法正有極強的謀略和能力!

    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 5 # 想跟你聊故事

    法正對於劉備的意義很大,在諸葛亮和劉備隆中對,確定三分天下的戰略後,是法正讓這一戰略從空想變為現實的,半生浮沉的劉備也因為法正得以有落腳之地。

    可以說在法正沒死之前,諸葛亮的無論是權勢還是地位都不及法正。

    法正擁立劉備入蜀,讓益州氏族接納劉備,在政治上法正是劉備政權的核心,基本上蜀國的政務都是法正一手操持,諸葛亮此時因為荊州派系還很脆弱,基本上很難佔據主導地位。

    當時劉備不管是軍隊還是補給,都離不開法正背後的益州氏族的支援,而且當時法正還是劉備手下第一謀主的身份。法正出謀黃忠計斬夏侯,這場勝利給劉備身心都是鼓舞,在軍事上劉備對法正的意見很看重。

    正是因為法正不管是功勞,在政治上的地位,和在軍事上的智謀,亦或者背後代表的益州氏族力量,都決定了法正在劉備政權的特殊地位。

    所以諸葛亮才會感嘆:“若法孝直還在,便能夠制止主上東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隨行東征,一定不致大敗而歸。”

  • 6 # 正史漫談

    正史中是有這麼回事,《資治通鑑·魏紀一》:

    諸葛亮與尚書令法正好尚不同,而以公義相取,亮每奇正智術。及漢主伐吳而敗,時正已卒,亮嘆曰:“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東行。就使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裡有三層意思:

    諸葛亮認為法正的頭腦比自己厲害;

    法正若活著,很有可能阻止劉備東征;

    即使無法阻止,若法正跟隨劉備出征,那蜀漢也不至於落敗。

    其實諸葛亮的這段話還是非常客觀的,體現了他一貫公正公平的為人處世態度。

    第一,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像演義中那樣神機妙算,更別提呼風喚雨

    諸葛善治國(賈詡);

    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劉曄);

    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楊洪);

    真乃天下奇才也!亮慮多決少(司馬懿);

    諸葛亮誠一時之異人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傅玄)

    ......

    若翻看正史,檢視諸葛亮同時期以及後世士大夫對他的評價,我們會發現,諸葛亮的最大特點是善於治國理政,為人處事公平,克己奉公、殫精竭慮,即使他的對手也對其欽佩不已。但說要行軍打仗,他的特點也是持重、求穩,決不冒險,雖難以大勝,但也絕不會大敗;甚至即使在形勢不利之時,也能全身而退,所以司馬懿對他大讚。

    而法正則是真正的詭道家,劉備北取漢中時,法正作為軍師隨行,諸葛亮則留在成都負責後勤;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定軍山之戰,更是法正的手筆。當時劉備移營於定軍山,居高臨下,俯視曹營;夏侯淵親自帶兵來奪,法正觀察形勢,眼見時機成熟,讓劉備下令出擊,這才成就了老將黃忠陣斬夏侯淵之名。

    第二,由於身份的不同,法正能勸阻劉備,諸葛亮不行

    我們首先搞清楚三個要點:

    法正是劉璋的老部下,也就是益州的老人;

    諸葛亮雖是山東琅琊人,但他的成長、出仕都在荊州,是典型的荊州派,這一點從他與馬良等人的交情就能看出來;

    劉備入川,骨幹基本上是從荊州帶過去的。

    因此,關羽丟掉荊州,實際上等於劉備手下那些荊州的骨幹丟失了故土,自己的祖墳、宗廟都淪落於孫權之手。這才是劉備不得不東征的原因:他需要給手下一個交待。

    這個時候,諸葛亮能勸阻劉備嗎?他若開口,就背上了忘本的罪名。

    而法正不同,以他的局外人身份,他可以客觀的陳述事實、列舉利弊,以蜀漢政權大局出發,以文臣武將們的長遠利益著眼,再加上他機智的權術,很有可能改變劉備騎虎難下的尷尬處境。

    所以諸葛亮說法正很有可能阻止劉備東征。

    第三,即使劉備堅持東行,但有法正做參謀,陸遜可能不是對手

    當初劉備爭奪漢中,法正是這一戰略的推動者、策劃者,以及隨行的智囊。他陪同劉備,先與夏侯淵、張郃、徐晃相持超過一年,以相對弱勢的實力,在定軍山大敗曹軍;其後曹操親自前來對陣,最終也鎩羽而歸。

    那麼問題來了,陸遜有上面這些名將、老油條厲害嗎?比得上久經沙場的曹操以及他身邊的謀士群嗎?而且蜀漢與曹魏的軍力對比VS蜀漢與東吳的軍力對比,是打曹操難,還是打東吳難?

    所以啊,如同諸葛亮感嘆的那樣,如果法正活著,一定是劉備東征參謀的首選;而以他的智慧,即使受制於政治格局以及後勤,最終難以取得大勝,但也絕不會落敗。

    只可惜,劉備先失龐統,後失法正;落得壯志難酬,白帝城悲憤而死,也許這就是宿命......

  • 7 # 蒼茫大地顧煒斌

    法正是劉備集團為數不多的戰略家、戰術家,劉備對他極為倚重。劉備三顧茅廬,孔明獻上《隆中對》,是對劉備集團未來的頂層設計,而在付諸實施過程中,法正功勳卓著,可以這麼說沒有法正的具體謀化,就沒有劉備的基業。

    法正字孝直,扶鳳郡郿縣人。建安初年,天下饑荒,法正與老鄉孟達投奔劉璋,劉璋有眼不識金鑲玉,過了好久,法正才當上新都縣令,後回成都代理軍議校尉,其間還被同鄉人誹謗品行不良。(誹謗不實,他先賣主求榮,得志後又驕橫放縱,品行確實不咋地)他和益州別駕張松惺惺相惜,決定背璋求榮。張松到荊州見過曹操,曹操對他傲慢,張松轉而勸劉璋與曹操斷絕關係,與劉備結盟。張松薦法正去見劉備,法正見劉備雄才大略,和張松密謀擁戴劉備,待機而動。兩人想睡覺,有人送枕頭來啦!劉璋聞曹操要進攻漢中張魯心生憂懼,張松乘機勸劉璋迎劉備入蜀以討張魯,再次薦法正為使,法正見劉備,勸他襲取益州,以作興復漢室的基地。直言:劉璋懦弱,張松是內奸。劉備然之,率軍逆江西進,與劉璋會於涪城。之後劉備先北上葭萌關,又掉頭南行攻擊劉璋。鄭度勸劉璋將巴西、梓潼兩地百姓遷往涪水以西,燒光兩地田裡糧倉的糧食,高壘深壕,避劉備銳氣,擊劉備孤軍惰歸。劉備聞訊焦頭爛額,法正斷言:劉璋定不用鄭度之計。劉璋果然如法正所料,劉備在法正策劃下率部包圍雒城,法正又用攻心計,寫信勸降,曉以利害。建安十九年,劉備進兵圍成都,蜀郡太守許靖竟準備越城投降,事洩,劉璋無暇收拾他。劉備終於成了益州之主,法正功不可沒。法正被任命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在外統領都城及附近地區。(相當於首都市長兼衛戍總司令),在內充當劉備的主要謀臣。劉備對他極為倚重,幾乎言聽計從。

    劉璋投降後,劉備鄙視許靖的為人不肯任用,法正說:天下多有許靖輩浪得虛名者,主公剛創大業,如對他禮數不周,會落下輕視賢才的惡名,您可仿燕昭王厚待郭隗故事,厚待許靖以招天下人才。劉備信之,果然人才廣進。

    法正得志,睚眥必報,有些任性胡為,孔明治蜀,因劉備倚重法正,功勳卓著,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偶爾旁敲側擊,法正有所收斂孔明就點到為止,兩人作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兩人惺惺相惜,各有所長,相處融洽,孔明負責內政、後勤,法正擔任總參謀長,成為劉備的左膀右臂。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勸劉備收漢中。他說:曹操迫降張魯平漢中,因後方不穩回軍北去,他沒能趁機奪巴、蜀,卻留夏侯淵、張郃鎮守。夏侯淵、張郃的才幹謀略,不是我軍將帥對手,我軍可重兵討平。取勝後,鼓勵農桑以積糧,同時尋隙北進,上可滅寇,中可蠶食雍、涼二州開疆拓土,下可固守關口要塞以自保。機不可失。於是劉備、法正率軍進漢中。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從陽平關南渡沔水,順山勢推進,在定軍山依險紮營。夏侯淵領兵爭奪,法正說:可出擊。劉備令黃忠居高臨下,擂鼓猛攻,斬殺夏侯淵,曹操正西征烏丸,得知是法正奇謀,評道:織草鞋的劉備是想不出這樣的計策。

    劉備被擁立為漢中王,令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明年,四十五歲的法正去世,劉備為法正之死流淚多日,贈法正諡號為翼侯。賜法正子法邈為關內侯,後官至奉車都尉、漢陽太守。孔明常對法正的智慧、謀略感到驚奇。

    劉備稱帝后,準備復奪荊州,順帶為關羽復仇,群臣勸阻不聽。章武二年,劉備敗撤永安城。孔明長嘆:法孝直如在,就能勸阻主上放棄東征;即便東征,不至慘敗。此言不虛啊!法正軍事上的才能不亞於甚至超過孔明,絕不會像劉備一樣輕易被陸遜“紅燒"!

    如法正晚死幾年,三國的歷史可能會改寫。劉備在世時,只有法正一人死後獲得諡號,連關羽、張飛、黃忠、馬超、龐統均無,可見劉備對法正的倚重!但歷史從來不帶假設!

  • 8 # 瀾石記

    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曾感嘆道:如果郭嘉還在,他一定不會讓我這樣難堪。這說明,郭嘉作為主要謀士,對曹操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或缺的作用。那麼,法正對劉備的作用也是同樣的。

    要知道,劉備和諸葛亮是魚水關係,諸葛亮未出茅廬就獻上“隆中對”,讓劉備豁然開朗,知道了自己的努力方向。但後來關羽失了荊州,劉備為報仇去打東吳,這與諸葛亮”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的策略是相悖的,所以諸葛亮並不同意劉備出征,但沒能勸住。這時,法正已經去世了。所以諸葛亮感慨道:如果法正還在,應該可以阻止東征,即使出兵,也不會有這樣的敗局。

    從法正對劉備的貢獻看,有他輔佐,劉備確實闖關奪隘、一帆風順。在劉備未入川前,法正是益州劉璋的部下,被派去荊州和劉備聯絡。法正在劉璋手下並不得志,看到劉備有英雄氣概,就願意追隨劉備,並獻計道:將軍要施展才幹,不能光有荊州,劉璋是平庸之人,希望將軍儘快收取益州,別被曹操佔先了。法正的話正與”隆中對“相符,於是劉備留下諸葛亮等人守荊州,帶兵向益州進發了。

    在劉備謀取益州的過程中,有人向劉璋建議堅壁清野。劉備聽說後非常憂慮,因為劉璋如果這樣做,劉備必將陷入困境。但法正讓劉備放心:據我對劉璋的瞭解,他不會用這樣損害百姓的辦法。事情果如法正所料,劉備順利進軍,拿下了益州。

    劉備做了益州之主後,法正首先建議劉備收服人心。一是大量任用原益州的文武官員,包括名不副實的許靖和閉門不出的劉巴。二是和益州計程車族聯姻,迎娶武將吳懿的妹妹、劉璋哥哥的寡妻。一系列動作後,劉備凝聚了人心,安定了益州。

    法正先後被劉備任命為蜀郡太守、楊武將軍和尚書令,但他最突出的是戰略眼光和謀略。在劉備的指揮部裡,諸葛亮當然是中流砥柱,前期主要管行政和後勤,為劉備當行軍參謀的開始是龐統,法正在龐統死後充當了他的角色。劉備得益州後,漢中的張魯歸順了曹操。奇怪的是,曹操並沒有繼續向劉備進攻,進一步奪取益州。法正敏感地判斷出曹操有後顧之憂,所以留下夏侯淵、張郃守漢中。於是,法正對劉備說:夏侯淵、張郃不是我們的對手,這是我們取漢中的好機會。劉備聽從了法正的建議,向漢中發兵。在法正的策劃下,夏侯淵和張郃顧此失彼,老將黃忠趁機斬殺了夏侯淵。

    待曹操帶領大軍來增援後,法正又建議劉備依據險要的地勢,以防守為主,並派兵掠奪曹軍的糧草,讓曹操沒法堅持。曹操約劉備決戰一場,又是法正獻計劉備,既和曹操正面接戰,又從側面攻擊,曹操頂不住,只能退兵了。曹操敗得鬱悶,知道法正的存在後說:我就覺得劉備沒這麼厲害,肯定有能人幫他嘛。

    試想,假如法正還在。他一定會勸劉備忍辱負重,韜光養晦,等待最佳時機。退一步說,如果劉備依然要討伐東吳,有法正在他身邊運籌帷幄,劉備不會陷入被動,步入險境。所以,法正的作用不是諸葛亮能替代的,諸葛亮確實有感而發。

  • 9 # 我是梅乾菜

    三國演義中,法正的戲不多,所以造成很多人以為他不厲害。其實歷史上的法正非常厲害。可以說,蜀國最強的謀臣就是諸葛亮、龐統、法正。法正完全可以和諸葛亮、龐統並列。尤其是軍事才能,更在諸葛亮之上。劉備兵敗夷陵,諸葛亮曾說:可惜法正沒在(已死),如果他在,一定能勸下劉備不去打,即使去打,也不會敗成這樣。

    這裡可以看出諸葛亮對法正的肯定,其軍事才能出色,有他輔佐,不會敗成這樣。還可以看出,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如果有他在,一定能勸下劉備不去打。說明劉備聽法正的話。趙雲勸了,無用。諸葛亮勸了,無用。只有法正勸才有希望。可惜法正已死。還有一事,可以說明法正在蜀國有多重要。劉備活著的時候,法正是唯一見諡的大臣。唯一啊!!!!!其他所有大臣,包括諸葛亮在內,都是劉備死後才見諡的。連關張趙黃馬都是死後才追諡的。可見法正的重要性,在劉備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 10 # 煮茶道史

    法正之於劉備,就相當於陳平之於劉邦。論軍事才能,法正當在諸葛亮之上。

    在《三國志-先主傳》中有載:

    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

    可見法正是以善奇謀而深得劉備敬重和信任的。巜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為他德行有虧,卻暇不掩瑜,將他比作曹魏陣營的程昱和郭嘉,這個評價不可謂不高。

    在法正死後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222年,劉備東征孫吳失敗,退守白帝城,諸葛亮不由感慨道:"若法孝直在,則能止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這句話中涵括了兩層意思,道出了法正其人的兩大長處:一是善於勸諫,可以讓劉備在重大問題上對他言聽計從;二是智計超群,有挽大廈於將傾的軍事智慧。

    關於他的軍事智慧在漢中一戰己有印證,我們不遑多論。倒是他的勸諫之術,我們不妨探究一番,看個究竟。

    為了讓劉備起用名士許靖,法正和諸葛亮都對劉備有過勸諫,術有高下之分,效果自然不同,這或是諸葛亮對法正如此推祟之故。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伴君如伴虎",身為人臣,敢於向人主提出不同的意見,等同於批龍鱗,逆聖聽,不是真正的大勇之士是不可能去做的。而要讓人主虛心採納,勸諫如流,若非真正的大智之人又不可能做到。因此,自古以來,但凡能讓君上虛懷若谷,善於納諫的人臣,無一不是大智大勇之人。

    諸葛亮和法正無疑位列其中。

    建安十九年,也就是公元214年,劉備率部圍打成都。當時蜀郡太守許靖企圖逃出成都投降劉備,卻被劉璋發現而未遂。等到劉璋投降之後,劉備認為許靖臨陣變節於大節有虧,將他擱置不用。

    這原本無可厚非,但這許靖雖揹負不忠之名,也無能臣的本事,卻是天下盡知的名士。他的弟弟便是當世創"月旦評"而名著天下的人物鑑賞名家許劭。

    許劭最為著名的,就是為曹操所下的評語。"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雖只有區區十一個字,但識人之精準,幾乎無人能出其右。

    因此諸葛亮找到劉備,勸他起用許靖:"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宇內。"意思是說許靖名氣很大,不能擱置不用,應該藉助他的名望來提高主公在天下的聲望。

    劉備淡淡一笑,不置可否。

    這個時候法正站了出來,笫一句話就是"主公不用許靖是有道理的,因為說到天下有名無實之徒非許靖莫屬"。

    繼而他話鋒一轉:"但是主公你現在剛剛才開創大業,正是用人之際,許靖的名聲四海皆知,如果您將他一人棄之不用,恐怕會讓天下的才子賢人誤以為您薄待名士,侮漫斯文而改投他處,這樣一來,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最後,他還引用了戰國時期燕昭王重用郭隗的故事,來說服劉備對許靖另眼相看,加於重用。劉備欣然接受。

    由此可見,同一件事情,同樣的目的,由不同的人來表述卻產生了不同的效果。單就勸諫之術而言,法正實在是比諸葛亮高出太多。

    論忠義之勇,諸葛亮不在法正之下;論總理政務,諸葛亮更在法正之上。唯有在人情世故上,諸葛亮有名士固有的清高,法正卻幾經宦海沉浮,養就了一身的圓滑。

    所以,當他們面對劉備時,就會有著截然不同的相處之道。

    我們看諸葛亮的勸諫,那是端著名士應有的架子,堂堂正正,點到為止。而法正卻不同,第一句話就讓劉備相信法正是站在自己的陣營,繼而分析利弊,最後再引經據典,自始至終都讓劉備覺得法正是為自己說話,從而心生親近,欣然接納。

    當然,僅從這一件事情並不足以證明法正勸諫之術的高明,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發生在漢中之戰中的一件小事,也許就能知道諸葛亮何以要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了。

    "孝直避箭"的典故告訴我們一個顛撲不破的道理,那就是行動永遠比語言更有說服力。

    公元217年,在法正的力勸之下,劉備親征漢中。漢中之戰由此打響。

    戰事激烈,一直延續到公元219年的正月,劉備率部南渡沔水,在定軍山與曹魏的夏候淵部相望而峙。

    法正獻聲東擊西之計,提出先攻駐守東線廣石的張郃部,以調動駐守南線走馬谷的夏候淵的主力分兵增援,待走馬谷兵力空虛再實施偷襲,便可順勢佔據漢中之戰的主動。

    於是戰爭甫一開始,劉備便將萬餘精兵分成十隊,輪番向廣石展開攻擊。戰事並不順利,受地形所限,數次攻擊受阻,傷亡很大,本應暫時退兵避其鋒芒,但劉備卻殺得興起,不肯撤退。

    當時情況萬分危急,萬千敵箭漫天飛來,疑似蝗雨,隨時對劉備構成生命威脅。只是劉備暴怒之下,身邊的一干文臣武將無人敢勸,只得把法正找到陣前。

    法正一見,二話不說,快馬擋在劉備身前。

    劉備大驚,喊道:"孝直避箭"。

    法正淡然回道:"主公尚且不懼飛石箭雨,置個人安危於不顧,我身為臣子,怎能怕死避讓?"。

    劉備罵道:"我有武功防身"。

    法正答道:"我有忠義壯膽"。

    劉備無奈之下,只得允諾道:"我和你一起撤退吧!"。

    當下鳴金收兵,退出了戰鬥。

    由此我們可見,法正善於審時度勢,更能權謀機變。在當時那種情況之下,任你舌燦蓮花,盛怒之下的劉備都不可能聽得進去半點意見,而法正的這一手卻端地漂亮,既顯了自已的忠義之心,又顧全了劉備惜才愛才之名,劉備自然就坡下驢,讓法正達成了他勸諫的目的。

    這也怪不得諸葛亮會對法正如此推祟倍至。就連一代雄主曹操聽聞其名其事,都忍不住要讚歎一句:

    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

  • 11 # 小葉過河

    與其說法正善謀略,不如說他更懂人心

    法正出現的比較晚,死的也比較早。但是為劉備奪取益州,建立蜀漢根據地立了大功。深得劉備的器重,對其重視程度,絲毫不遜於諸葛亮。法正能力體現在他知人心,識人心。

    識劉備

    法正早年跟孟達一起投靠劉璋,但是不被重用。還被同來客居蜀地的同鄉排擠,說他品行不好。真是老鄉見老鄉,背後打一槍。法正心想,說我品行不好,我就不好一個給你們看看。

    他跟益州別駕張松是鐵哥們,別駕是州刺史身邊一個有實權的官職,位高權重。

    有一天張松去拜見曹操之後,就勸劉璋和曹操斷絕關係,跟劉備結盟。然後就舉薦法正去荊州當使者,拜訪劉備。

    法正一見劉備,就看出劉備胸懷大志,比鼠目寸光的劉璋強太多,馬上回來暗通張松準備擁戴劉備入蜀,並且為劉備順利入蜀立下了汗馬功勞。

    取信劉備

    劉備無論內事外事,都非常依賴法正。入蜀之後,劉備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對外主管京都地區,對內也是重要的謀士。不過法正這個人品行確實差點,睚眥必報。把以前得罪他的人都殺了。這件事被人報告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卻說:

    “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啥意思呢?就是說:“主公太難了,北有曹操,東有孫權,還得防著枕邊的孫夫人,進退兩難。

    只有法正能帶他裝叉帶他飛,不讓主公受制於人。咱們怎麼能不讓法正為所欲為呢?

    諸葛亮作為蜀中丞相這是對法正重要性的認可。

    識曹操

    法正不但懂劉備的心思,更懂曹操的心思。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平定漢中,卻不乘勝進取巴蜀,而是派張郃和夏侯淵屯兵駐守。法正斷定一定是曹操後院起火,這是奪取漢中的天賜良機。劉備依計,派老將黃忠出戰,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大破曹軍。曹操也料定劉備沒有這種計策,才敢託大,沒想到被法正識破,心生佩服。

    跟諸葛亮惺惺相惜

    法正和諸葛亮的立場和追求都不相同,但是同為蜀中重要的謀士,兩個人都能著眼大局,和諧共生,還經常商業互吹。這就有了劉備東征的大敗,諸葛亮也沒能勸阻他,所以諸葛亮才會說: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法正雖然人品被人詬病,但是有謀略,懂人心。《三國志》裡把法正比作程昱、郭嘉那樣的人物。有言道“郭嘉不死,臥龍不出。”這麼來看的話,法正比諸葛亮還略勝一籌。

    一家之言,貽笑大方。

    (圖源網路,侵刪)

  • 12 # 漩渦鳴人yy

    劉備遠征東吳這件事情說事劉備要復仇,但實際上明眼人都明白劉備具體要做什麼,如果劉備真的只是為了單純的復仇,那為什麼不帶上蜀國所有的精銳去攻打東吳呢?只要派個魏延守住漢中不就行了嗎?至於把諸葛亮和趙雲都丟在成都嗎?

    其實大家心裡都懂,劉備帶了一幫小將出去,說白了就是削弱這些能成干將對於自己權利對於自己政治團體的影響力,這是一次權力的大洗牌,而劉備這麼做無非就是為了自己的兒子做鋪墊!

    這個事後諸葛亮真的有點兒懷念法正法正這個人,雖然說諸葛亮一直感覺跟他不大對付,但最起碼法政十分懂得劉備究竟是一個什麼的人,可能從外表上來看劉備是一個人一隻金,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劉備性格野心而真正跟劉備臭味相投,並且徹底瞭解劉備這個人本質的。就是法正!

    這也就是為什麼法正能夠取代諸葛亮成為劉備手下的第一謀士,我當然這只是在某個暫定時期裡面!而且法正這個人確實也有能力,不僅制定了數率!也就是蜀國的法律,而且他還參與到漢中之戰的決策裡面,並且幫助劉備戰勝了曹操,當然這個戰勝也必須得打引號,劉備實際上跟曹操打了個平手,最後曹操自己選擇撤了!

    總體而言,法正這個人第一,他懂劉備,劉備也是溫喜歡他,第二這個人有能力,所以打夷陵之戰,劉備如果能帶著法正一起去了,很多次錯誤都可以規避掉!蜀國也不至於敗得這麼慘,如此心血全部付之東流,被陸遜一把大火燒了個精光,劉備天天在那裡哭爹喊娘撤有什麼用?諸葛亮的心簡直就是在滴血呀!

    所以真的要回到過去,諸葛亮也只能夠感嘆一句法正死的太早,就算在這之前諸葛亮跟他不對付,但這個時候諸葛亮還是十分懷念法政的,為人還是十分喜歡法正和劉備之間那種無話不談,劉備對他信任有加的那個態度,如果諸葛亮能做到二者之一,也不至於劉備在最後把他扔在成都成!

  • 13 # 山河明月

    這句話,三國演義和三國志的記載略有出入。

    三國演義中是在劉備出師東吳時,群臣從天下大義的角度為無法說服劉備不出徵,諸葛亮無可奈何說了這麼一句話。把這句話提前到這裡講,其實是為了弱化法正、突出諸葛亮,這麼一說,法正似乎只是善於勸諫。

    三國志中這句話寫的是劉備兵敗還住白帝城後,諸葛亮發出了這麼一句感嘆,原話是“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才是真正對法正進行了一個客觀評價。

    因為法正確實有過人之處。

    一、法正絕對是個非常厲害的謀士,為劉備立下兩個不世之功

    一是勸降劉璋。

    劉備聽從張松之計,要拿下成都作為立國根基。法正從天下形勢出發,寫信給劉璋,勸說劉璋從國家利益出發,把成都讓與劉備。為後面劉備和平解放成都做了很好的輿論鋪墊,這是第一個功勞。

    二是智取漢中。

    三國志記載,是法正審時度勢,認為曹操從漢中撤兵是因為後方不穩,建議劉備趁機奪取戰略要地漢中,並親自參與指揮了整個戰役,縷出奇計,最終大獲全勝,直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功勞不可謂不大。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面壓根沒諸葛亮什麼事,是三國演義為了突出諸葛的光輝形象,把法正降為了次要謀士。

    二、法正善於勸諫

    劉備進駐成都後,對蜀郡太守許靖不感冒,認為他徒有虛名且無真才實幹。法正認為,像許靖這樣的人,雖然沒有真才實學,卻虛名傳天下,不用的話,天下人會以為劉備輕視賢才。說的入情入理,同時擊中劉備禮賢下士、要面子的要害,不聽不行啊。劉備當即重用了許靖。

    三、法正與劉備關係不一般

    《三國志法正傳》記載了一個故事,法正這人恩怨分明,睚眥必報,擅自動用公權力處死過得罪自己的人,有人去諸葛亮那告狀,諸葛亮的說辭大意是,法正是有大功於劉備的,這點小事就算了吧。諸葛亮為什麼這麼說?三國志認為是諸葛亮知道劉備喜歡法正,所以才這麼說的。

    總體上來說,法正的能力是比較全面的,陳壽甚至稱讚他可比魏國的程昱和郭嘉,若非英年早逝,蜀國的歷史會不會被改寫,也未可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月薪七千的家庭準備要二胎,這種想法是否不現實?該如何做合理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