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眼鏡哥說魚
-
2 # 漁趣
其實躺底和到底的表現形式就是我們釣鈍還是釣靈,我們選擇躺底和到底需要根據作釣水域的魚情來決定,魚喜歡如何吃,我們就選擇哪種形式來垂釣,同時黑坑的魚情和野釣的魚情又不同,黑坑的魚往往都是搶食,警惕性也沒有野生鯽魚那麼高,我們選擇到底會比躺底更加的有效率,躺底太鈍影響我們最終的魚獲。
但我們要是野釣,我建議還是躺底也就是釣鈍一點,野生的鯽魚吃食都是低頭撅屁股,我們躺底更加方便野生鯽魚吃餌 野生鯽魚的魚情相對來說也沒有黑坑那麼快,躺底可以說既方便了野生鯽魚吃餌也降低了野生鯽魚吃餌的警惕性。
-
3 # 小黑的漁途
題主這個問題的本意應該是蚯蚓釣鯽魚哪種狀態好是不是?這個問題相信很多釣友也都非常感興趣,小黑今天就來說下這件事。
蚯蚓和餌料有何不同
我們所謂的調釣其實就是透過浮漂來改變底下鉤餌的受力狀態。操作得當的話魚吃得舒服,漂像也比較明顯。蚯蚓與餌料在作釣最大的區別就是前者是活餌後者是死餌,所以對於蚯蚓來說一個好的狀態甚至能起到“誘魚力”加成的效果,下面的話我就從調釣、誘魚兩方面來說這件事。
調釣
釣魚人透過調與釣兩個方面對浮漂的浮力進行分配,大體上分為靈、不靈不鈍、鈍,當然了這種表述只是相對而言。上述三種情況所對應的鉤餌狀態也是大有不同,靈的釣組(調目高於釣目),子線相對來說比較受力,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子線較直。鈍的釣組(調目小於釣目),子線相對來說子線受力較少,形成了常說的子線彎曲的情況。至於不靈不鈍的話就介乎於兩者中間了。
魚情對調釣的影響
釣魚人調釣時要充分考慮到具體的魚情,針對性的採取措施有利於我們獲得更高的上魚率。
釣鈍:鈍意味著子線的彎曲程度會加大,魚吃口的第一動作無法第一時間得到反饋,這一特點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魚情較好的話底下會形成一種搶食的場景,這時讓子線彎曲可以避開魚兒搶食引起的虛假上魚訊號,保留下魚餌進嘴的正確訊號。
釣靈:子線彎曲程度加大對於過輕的魚口是相當無力的,魚兒連動的慾望都降低了,更別說吸取魚餌的同時還要扯動子線。所以魚口輕的時候應該選擇釣靈,真的別讓魚太累了。
發揮蚯蚓最大的“誘魚力”
蚯蚓作為活餌有著獨特的動態誘魚效果,在魚情和水流允許的情況下好的狀態可以最大程度的加大這個“誘魚力”,而小黑認為野釣蚯蚓最好的狀態就是一鉤躺底一餌懸浮。
下餌躺底:下鉤躺底的話蚯蚓在水底保持蠕動的姿態,野釣情況下走水在所難免,下鉤躺底可以起到類似於錨的作用,釣組不穩的話調釣無從談起。
上餌懸浮:蚯蚓在水層活動可以將活餌的“誘魚力”最大程度發揮出來,尤其是冬天氣溫比較低,蚯蚓的蠕動可以激發魚兒的活力,從而提高上魚機率。
蚯蚓等活餌和餌料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前者是“會動的”,我們調釣在滿足魚情、水情之外,還應該充分考慮到如何將蚯蚓的動態誘魚充分發揮出來。這裡順帶說一句,老釣手在使用蚯蚓作釣的時候,絕對會將浮漂調整留有餘地,讓它可以支援雙餌離低這種釣法。
-
4 # 工作之漁
蚯蚓釣鯽魚是躺底好還是到底好?
蚯蚓是很多釣魚人喜歡的餌料之一,尤其是在冬季氣溫較低時,做釣鯽魚最好的魚餌除了紅蟲就是蚯蚓了。關於釣魚用餌,很多釣魚人都經歷了從蟲餌到商品餌這樣一個階段,所以對蚯蚓的用法相對熟悉,用弄懂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白魚和蚯蚓之間的關係,以及蚯蚓做釣的優缺點,結合我自身的經驗談談蚯蚓做釣的相關技巧和注意事項。
魚為什麼喜歡吃蚯蚓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都有考慮過,但是不一定知道答案,因為魚生活在水裡,而蚯蚓生活在陸地上,兩者並沒有直接的聯絡,甚至都沒有見過面,難道它們是天生的敵人?其實不然,魚吃蚯蚓並不是因為蚯蚓本身,而是魚身體所需,也可以理解為本能反應。魚真正喜歡的是腥味的食物,加上吸食的進食習慣,需要食物的入口性要好,恰好蚯蚓具備這兩個條件,首先蚯蚓分泌的粘液腥味濃郁,這對魚來說就是天然的誘魚劑,無法抗拒,蚯蚓身體細長,表面光滑,符合魚吸食的特點,具備很好的入口性。
蚯蚓釣魚的優勢經常聽到釣友們說蚯蚓是萬能餌,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從側面反應出蚯蚓的通用性,其實不僅如此,我認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蚯蚓是入門級的餌料,原因有以下幾點:
1、不講究味型和搭配,相對商品開餌來說可以直接用,方便!
2、附鉤性好,只要用有倒刺的魚鉤,基本不會脫鉤,這樣就不用經常換餌,省事!
3、獲取方便,一般釣魚的水邊都比較潮溼,可以挖到蚯蚓,省錢!
4、腥味濃郁,是很多肉食性魚類的最愛,這是商品餌無法比擬的。
5、作為活餌,身體在水下扭動,能夠起到很好的誘魚效果,加快魚吃餌進度,提高做釣效率。
關鍵點一:選擇活蚯蚓,讓蚯蚓動起來。鮮活的蚯蚓在水下襬動的幅度和頻率更高,更容易被魚發現,誘惑力更大。活蚯蚓被魚鉤掛住後身體表面或不斷的分泌粘液,這種粘液散發的腥味對魚有很強的的誘惑力,會隨著蚯蚓身體的擺動很快散發出去。
關鍵點二:蚯蚓在水下的狀態以方便魚發現和吸食為主蚯蚓在水下是躺底還是離底,其實主要考慮魚是否能夠快速發現蚯蚓,由於魚的眼睛是長在頭的兩側,無法看到正前方的物體,對於水下的食物主要是依靠嗅覺辨別大概的方向,之後才會用視覺進行定位,據水下攝像機的試驗發現,懸浮在水中的物體更容易被魚發現。其次,水底醬層和雜物較多,魚在吸食蚯蚓時為了更加準確,避免被其他雜物掩蓋遮擋,需要蚯蚓在水底上浮,由此可見,用蚯蚓釣魚時,最好的狀態是一鉤離底,一鉤躺底或者觸底,這樣可以起到誘釣結合的目的。
用蚯蚓做釣如何調漂為了使蚯蚓達到上面的狀態,需要在調漂是下功夫。蟲餌由於比重小,調漂一直是個難點,但是如果掌握其中的原理,其實也很簡單,主要注意兩個方面:
1、選擇吃鉛量小的浮漂。上面說到蚯蚓的重量輕,相對浮漂的浮力來說不對等,經常會出現掛上後浮漂壓不下去,沒有反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需要選擇吃鉛量小的浮漂,建議在1g左右,目數在13目,這樣每一目對應的浮力值就非常小了,在找好調目後掛上蚯蚓後浮漂會出現下降。
2、帶蚯蚓調漂,調低釣高。有了上面的前提,在調釣時為了更加準確,能夠出現一鉤觸底一鉤離底的情況,帶餌調漂相對簡單。並且蚯蚓不像餌料,不用擔心調漂時會脫鉤,具體操作是先找底,下拉浮漂一個子線的長度多5釐米,掛蚯蚓,修剪鉛皮確定調目,下拉浮漂,當釣目略大於調目半目到一目時時下鉤觸底。
寫在最後綜上所述,蚯蚓釣魚最好的狀態是一鉤觸底,一鉤離底,這樣不僅能夠充分誘魚吃餌,還便於吸食。為了達到這種狀態,我們在選擇浮漂和調釣技巧上需要掌握,這是本文的重點。在冬季魚口輕的情況下用蚯蚓釣魚更是要主要靈敏度,這種狀態恰好也適用,為了方便蚯蚓擺動,掛鉤時儘量從脖子處穿入,留出頭尾,這樣的效果才是最好的。
-
5 # 釣魚人老高
蚯蚓素有“萬能餌”之稱,適用範圍廣且四季皆可使用,得到一種釣友的認可。與其他餌料相比,價格低廉、容易飼養儲存,鉤掛方便,深受年齡較長的釣友的喜愛。回到釣友的問題,蚯蚓到鯽魚,躺底還是輕微觸底好,這是使用蚯蚓釣餌的細節問題,預估釣友應該是對蚯蚓有足夠的研究,那麼到底是哪個好,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層層推進,來回答這個問題。
蚯蚓是如何引起鯽魚的注意的1、首先,蚯蚓屬於葷餌,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土壤裡,自帶一股淡淡的土腥味,氣味談不上濃烈。不同環境下的蚯蚓,食物不同,有的蚯蚓顏色紅潤,有的顏色呈暗紅色;有的肉質生脆,魚鉤輕易便可刺穿,而又的韌性較高,鉤掛魚鉤後可在水底長時間保持活性,另外釣魚會透過各種手段、方法強化一下蚯蚓的誘魚效果,總而言之,蚯蚓作為一款釣鯽魚的餌料是合格的。
2、再說鯽魚,鯽魚屬於雜食性魚種,像浮游生物、植物碎屑、藻類等都是鯽魚所喜愛的,對腥味特別是水溫低的時候非常敏感。鯽魚覓食主要透過它的嗅覺,頭部兩側有鼻孔,鼻孔內有褶皺的鼻囊,大量的感知氣味分子的神經末梢佈滿表皮,所以當鯽魚靠近蚯蚓時,土腥味的氣味分子透過水流進入鼻孔,刺激神經末梢,引起鯽魚的注意,順勢將其吞食。另外鯽魚的視覺也會起到一定的作用,儘管視力微弱,而蚯蚓在水中蠕動的效果,挑逗鯽魚,動感十足,同樣有良好的誘惑力。
蚯蚓到底是輕觸底(到底)好,還是躺底好上文介紹了蚯蚓作為釣餌的特點以及鯽魚的食性特徵,那麼釣底是輕觸底好,還是躺底好呢?筆者認為需要結合具體的使用場景,具體如下、
蚯蚓輕觸底(到底)在以下情況佔優勢
如前文所講,蚯蚓輕觸底的話,蠕動的效果會給鯽魚視覺刺激,再結合蚯蚓的土腥味,很快發現它的位置,從容將它吞食,在下列條件、場合、環境下輕觸底的蚯蚓效果會強於躺底。
1、水溫低的情況下:冬季水溫低,鯽魚的活性差,覓食不積極,相比躺底的蚯蚓在那裡一動不動,輕觸底的蚯蚓不斷扭動、蠕動腰身,所以這種不斷挑逗的行為,能對覓食不積極的鯽魚,有個強烈的刺激效果,激發它的攝食興趣,從而提高上魚率。
2、氣壓低的情況下:氣壓低時,水體的溶氧量低,鯽魚在低氧環境下,覓食慾望受到抑制,不積極,如何溶氧量太低是,甚至出現魚浮頭的情況,所以在這種條件下,輕觸底、豎立、不停蠕動蚯蚓更容易被發現吞食。
3、在釣草窩的情況下:長竿短線配合朝天鉤釣草洞被廣泛使用,朝天鉤鉤尖朝上,這種情況下,鉤刺蚯蚓,這樣凸出水底,加之蚯蚓不停的蠕動,更容易引起鯽魚的注意,上魚更快。
4、在橋下水底有碎石的情況下:如果此時魚鉤鉤刺蚯蚓躺底,常有掛底現象的發生,損壞鉤子不要緊,關鍵是太佔用時間了。所以這種情況下,魚鉤輕觸底,會大大減少掛底的發生。
蚯蚓躺底在哪些情況下更適用呢?上文介紹了幾種情況下蚯蚓輕觸底佔用優勢,但並非躺底就沒有優勢。下面幾種情況下蚯蚓躺底。
1、河流、湖泊走水的情況下:走水時候通常會採用跑鉛釣法,而蚯蚓屬於“被迫”躺底,儘管如此,但蚯蚓的腥味也透過會吸引鯽魚的吞食。
2、小鯽魚太多、鬧窩時:此時主動把鉛墜包裹一層鉛皮,鉤掛蚯蚓躺底,當魚輕觸魚鉤後,會過濾掉一些微小、雜亂訊號,浮漂一旦有大的動作,往往提竿上魚。
3、遇到滑口鯽魚時:像一些老釣點、乃至黑坑,鯽魚被多次鉤掛後,變得謹慎,對蚯蚓多次試探、涮餌,所以此時讓魚鉤、蚯蚓躺底,浮漂改為釣頓,會把一些虛假訊號過濾釣,此時,提竿上魚率有明顯效果。
釣魚使用蚯蚓的幾個技巧上文是蚯蚓在不同情況下,躺底、輕觸底釣底哪個佔優勢,筆者在這個基礎上做一個延伸,分享幾個蚯蚓使用的技巧。
1、鉤刺蚯蚓用活蚯蚓:不少釣友在使用時,先用手掌將其拍死,流淌出它的汁液,認為更有利於誘魚,其實不然,儘管尤其蚯蚓的腥味比較淡,但鯽魚嗅覺靈敏,足有人的500倍,所以還是能發現蚯蚓的,保持它的活性,透過它的蠕動對鯽魚的吸引力更大一些。另外蚯蚓的汁液在水裡容易擴散,不一會就剩下蚯蚓的表皮,得不償失。
2、強化蚯蚓的誘魚效果:為增強蚯蚓的味型,在使用蚯蚓的時候,可適當輕蘸一下丁香油或豆粉,這樣蚯蚓的味型層次更豐富,對鯽魚的吸引力更大。比如用豆粉,鉤餌入水後,一分部豆粉會在蚯蚓身上脫落,分散在窩點,恰好起到誘魚、留魚的效果,一箭雙鵰。
3、增強蚯蚓的韌性:有的蚯蚓比較脆,鉤尖鉤刺容易坼裂,所以可事先將蚯蚓放到沙土裡,大約放置24小時之後再使用,期間蚯蚓會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韌性增加。
寫在後面綜合上文不難看出,蚯蚓不管是輕微觸底還是躺底,都有適用的場合,都是優點和缺點,所以釣魚人在實際應用中,結合具體環境,才能發揮它最大的效果。
-
6 # 野釣手小孟
以實戰經驗傳遞知識,為釣友解答疑問
對於樓主的問題:蚯蚓釣鯽魚躺底好還是到底好?
蚯蚓作為一款萬能餌來說,做釣鯽魚的效果自然不在話下,但是對於蚯蚓在水底到底是處於一個什麼樣的狀態,是兩餌懸浮、一餌懸浮一餌到底、一餌到底一餌躺底還是兩餌躺底,每一種可能性都有其自身的特點
躺底和到底屬於兩種形態,我們要熟知其在實際應用中所突出的特點一:躺底狀態
1:不易被小魚發現:因為蚯蚓處於躺底的狀態,所以它更貼合於水底,使的蚯蚓在被小魚發現的機率上就降低很多,但是這種情況多發生在做釣有一定水深的情況,對於淺水適用性不大
2:可用於走水情況:對於蚯蚓躺底來說,它所受到外界的衝擊性就會減少,有時候在配上重鉛的情況下,效果特別明顯
二:到底狀態
1:可充分發揮蚯蚓活性:對於蚯蚓處於到底狀態,所蠕動的蚯蚓還是可以對魚起到一定的誘導作用
2:浮漂訊號明顯:因為蚯蚓處於到底狀態,所以鯽魚吃口作用在蚯蚓的訊號可以在第一時間傳遞到浮漂上,進而產生浮漂訊號,提醒我們提竿
在選擇躺底和到底之前,我們要學會判斷魚情,魚情不同,我們選擇的狀態不同對於魚情不同,蚯蚓的狀態選擇也是不同的
一:躺底適用的魚情
1:夏季做釣小雜魚過多的魚情
對於夏季來說,小雜魚的活性增加,而蚯蚓又作為一款有腥味的活性餌,自然避免不了小雜魚的搶食,這個時候我們在選擇蚯蚓的狀態時就可以選擇躺底狀態來有效的減少小雜魚的搶食行為
2:滑魚,吃口比較謹慎的魚情
對於在同一釣點做釣,經常會出現滑魚的可能性,這種魚在吃餌上更為謹慎,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選擇蚯蚓躺底的狀態來進一步降低滑魚的謹慎性,進而讓滑魚能夠更加大膽的吃食
二:到底所適用的魚情
1:輕口魚,特別是冬季做釣
對於到底來說,蚯蚓還是可以表現出它特有的活性,雖然說冬季溫度低蚯蚓活性差,但是既然是活蚯蚓,它的活性雖然降低,但是還是會斷斷續續的蠕動,正是因為蠕動的效果,才能更好的誘魚,而且到底的情況所表現出來的靈敏度也相對較高
2:活性差的魚情
對於一些活性差的魚情來說,我們就要儘可能的將我們的蚯蚓處於一個可以活動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的餌料儘量要在水底之上,也就是一鉤蚯蚓到底,一鉤蚯蚓懸浮,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發揮蚯蚓的活性,來刺激魚的活性
小結:躺底和到底是不同的水底狀態,我們一定要根據不同的情況而選擇
筆者個人的實戰所認為的狀態最佳選擇:一鉤蚯蚓懸浮一鉤蚯蚓到底或者躺底筆者所認為的觀點是:兩個魚鉤上的蚯蚓處於不同的狀態
因為子線鉤距是不統一的,所以有時候就會存在一鉤懸浮,一鉤到底或者觸底的情況
不管到底還是觸底,它所在水底體現出來的狀態是和上鉤子線的夾角問題,也就是說夾角越大,它躺底的可能性就越大,夾角越小,它到底的可能性就越大
那麼為什麼筆者認為這種方法最實用呢?
1:上鉤浮選可起到誘導作用,同時兼顧離底的鯽魚
對於蚯蚓懸浮,它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它能夠很好的展現它的活性,而蚯蚓的活性是做釣鯽魚的關鍵所在,而且蠕動的蚯蚓也可以最大限度的進行誘魚,同時處於懸浮狀態的蚯蚓也可以兼顧已經離底的鯽魚,可以底釣和半水釣
2:到底和躺底可以不失靈敏性
對於下鉤蚯蚓的這兩種狀態,主要就是夾角的問題,但是不管是到底還是躺底,都可以很好的體現魚口的訊號,到底就不用說了,是處於最靈的狀態,而躺底來說,因為鯽魚的吃餌方式是頭底尾高,在將蚯蚓脫離水底的時候浮漂會因為缺少蚯蚓那一部分的力進而出現回升現象,也就是頂漂,此時提竿,中率很高
總結一下對於蚯蚓釣鯽魚來說,我們首先要考慮的不是到底和躺底的問題,我們應該要提前分析所影響的因素,只有掌握了可影響的因素,我們才能對到底和躺底進一步的選擇
-
7 # 牛城狙鯽手
垂釣法則:有法無定法,勝於應變敗於教條!
一起來看一下釣友的這個問題:蚯蚓釣鯽魚是躺底好還是到底好。這個問題的題意稍稍有點不明確這裡先做個補充,蚯蚓躺底這裡預設為是指子線彎曲,魚鉤躺底的狀態。那麼哪種狀態是最好的呢?其實這是要結合魚情等一系列因素來判定的,首先可以告訴你的是:沒有最好,只有適合。在合適的魚情下對應上適合的狀態,是可以相對提高魚獲量的。下面咱們就結合這個問題做出深入的分析。
本文脈絡一,躺底和觸底各自的優缺點分析。
二,選擇躺底還是觸底的影響因素總結。
三,躺底和觸底各自適應的魚情舉例。
躺底和觸底各自的優缺點分析。躺底:躺底情況下子線是處於彎曲狀態。
優點:優勢之一不擋口,更利於鯽魚的入口,蚯蚓狀態狀態更符合鯽魚的吃餌習慣。優勢之二可以過濾一部分小魚的吃口訊號和鯽魚在餌料旁遊動時由於水壓變化造成餌料晃動而出現的虛假訊號。
缺點:缺點就是魚入口的訊號不能及時反應到浮漂上面,並且餌料入口以後如果鯽魚活性低不出現大的作用浮漂就表達不出來訊號,出現所謂的無口中魚現象。
觸底:觸底情況下子線處於繃直狀態。
優點:它的優勢在於:一,靈敏度高,能看到鯽魚的入口訊號,二,能察覺到魚進窩的訊號,此時浮漂會出現一些特別虛的動作。缺點:子線處於餌料正上方,餌料狀態和魚鉤大小還有魚的活性狀態都會影響到中魚率。並且小雜魚的吃口較多時會造成較高的空杆率。
本篇小結:透過以上分析不難看出,靈敏度和入口性其實是不可兼得的兩個重要因素,而咱們在野釣中結合魚情選出側重點才是重中之重。
選擇躺底還是觸底的影響因素總結。小雜魚:當窩中小雜魚密度較高時,應優先選擇躺底的狀態,甚至要釣到跑鉛。浮漂出現很多誇張的動作,但是抬杆卻不中魚,這就是小雜魚鬧窩的一個訊號。如果堅持用蚯蚓作釣,一定要配合釣頓,否則出現一些下頓的訊號會控制不住自己似的強行去抓口,結果還是抓不到。
蚯蚓的掛法:在蚯蚓的掛鉤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但是如果選擇掛整根蚯蚓時,一般都建議選擇躺底狀態。因為整根蚯蚓掛鉤時會有一部分裸露到外面,鯽魚吃餌時也會優先吃露出的部分,此時如果釣的過靈,會導致魚還沒吃到鉤上的部分浮漂就出現訊號,降低中魚的機率。
鯽魚自身的活性:鯽魚自身的活性同樣也是影響狀態選擇的一個因素。野生鯽魚來講,活性的影響主要是來自於水溫。其它因素比如氧含量如果影響到了鯽魚的活性,基本都是不開口的狀態,這裡不考慮在內。當鯽魚活性偏低時,推薦一鉤觸底,一鉤躺底的狀態,這種狀態下的魚會優先選擇躺底的那根蚯蚓,不失靈敏度同時入口性也有保證。
觸底和躺底各自適應的魚情舉例。觸底適合的魚情:蚯蚓觸底子線繃直,自然是適合釣靈的魚情下才會優先選擇的狀態。首先是不能有小雜魚過多的干擾,當窩中聚集的都是鯽魚的情況下才適合觸底,釣靈抓鯽魚的入口動作能夠提高魚獲。再就是冬季水溫低活性差的時候選擇觸底,也利於訊號的傳遞。
躺底適合的魚情:野釣當中躺底其實應用的範圍是非常廣泛的,可以說絕大部分魚情下都適合躺底的狀態。一個是因為小雜魚的干擾,另一點是因為水底的結構大都是不平整的,適當釣頓適應性更廣。因為蚯蚓比重太輕,強行追求觸底可能下一杆就出來了離底的狀態,觸底偏理想化。夏秋季節鯽魚的活動不受水溫影響時還是建議首選躺底,但是子線的長度不要過長,否則就會過於影響靈敏度了。
本篇小結:野釣當中一味追求觸底狀態偏理想化,躺底適合的魚情更加寬泛。其實躺底也要看子線的彎曲程度,並不是只要躺底狀態浮漂收到的反饋就是一致的,應結合魚情做出調整。
最後總結一下本文關於釣鯽魚躺底好還是觸底好的問題就做出了以上三點分享,其實觸底和躺底就是差一個推漂的操作,野釣中結合魚情做出調整找到中魚頻率更快的那個位置就可以,這也跟釣手的抓口水平有一定關係,如果新手釣友,還是建議釣稍頓魚口更穩更實,度過新手期靈活調整即可。
-
8 # 魚偶白
蚯蚓釣底一定是底鉤接底而不躺底,上鉤懸浮。原因是底鉤躺底時,蚯蚯蚓擺動較難引起魚的注意。當底鉤接底,上鉤懸浮時,蚯蚓的擺動就去相當明顯了,能夠引起魚的注意力,並提升魚吃餌的慾望。
-
9 # 荊京農家
我是一個有三十多年釣齡傳統釣老釣手,就把我平時用蚯蚓釣鯽魚的方法,來試著回答一下你這個問題。
我在野河釣魚時,是單鉤通線,因為野外地形環境複雜,樹枝,水草很容易掛底。大多數情況下餌料用蚯蚓。河道魚種繁多,特別是黃桑,鯰魚,甲魚,是不會吃商品餌的,蚯蚓基本上所有魚種都好這口,萬能餌不是白叫的。
多數地方河水流動,容易走漂,所以必須重鉛大漂,必然蚯蚓躺底了。鯽魚底層覓食時是吸食蚯蚓,躺底有一截子線長度是自由擺動的,各個方向更容易吸食入口。而觸底的子線是垂直狀態,鯽魚吸食時,子線只會一個方向擺動,而且還有漂的浮力拉扯,有一種擋口的感覺,鯽魚生性膽小,一但有子線擋口,很快吐出蚯蚓,對於滑口魚或者口輕時,最好是躺底釣。
當然了,觸底釣漂相靈敏,蚯蚓隨水流擺動,魚更容易對活餌發生興趣。
蚯蚓躺底還是觸底,各有好處。要根據環境和魚口靈活變通。
走水嚴重時,必須躺底釣,或者盲釣。靜水區魚口好時可以觸底釣,上魚速度快。碰到魚口輕,經常碰線,或者滑口魚時還是躺底釣頓一點吧。總結:蚯蚓躺底或者觸底釣鯽魚,根據水文環境,魚情酌情處理,靈活運用,總體魚獲區別不大。個人意見,僅供參考,謝謝!
-
10 # 魚樂趣記
對這個問題,題主描述的不是很清楚,我猜是想問釣底好,還是釣浮好?
我的觀點是蚯蚓躺底比懸浮要好。理由如下。
我們都知道,用蚯蚓釣魚之所以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個是因為它自身的腥味,另外一點是因為蚯蚓屬於活餌,在水下會自己擺動,從而起到的誘魚的作用。平時我們臺釣,中魚的往往是下鉤,上鉤中魚的機率比下鉤要小很多。也就是說,鯽魚是喜歡吃躺底的食物的。我們用調漂的方式將魚鉤調到一鉤躺底一鉤懸浮,其上鉤就是用來誘魚的,真正用來釣魚的主要靠下鉤。
有人會說釣浮也能釣到魚,不錯,但這裡有個機率問題。蚯蚓和餌料在水下的狀態是完全不一樣的,餌料呈球狀,而蚯蚓我們在掛鉤的時候往往掛的是頭部,在水下呈一條直線狀左右擺動。我相信大部分的釣魚人都聽說過擋口這個詞,用蚯蚓釣浮的時候,擋口猶為明顯。看過一個影片,魚總是從蚯蚓的中間部位往嘴裡吸,很難吸進去。如果把蚯蚓躺底,魚則是從蚯蚓的尾部開始吸,只需幾口就能吃進去。
所以綜上所述,蚯蚓躺底比起釣浮要好。
-
11 # 釣魚人無為
首先說蚯蚓釣鯽魚時,如何掛鉤。一可以掛整條掛,直接掛蚯蚓頭部,此方法是大毛老師的掛法,特點是蚯蚓活性強,目標明顯,適合釣大個體鯽魚。二分小段掛,露出鉤尖,特點用餌節省,一條蚯蚓分幾次使用,適合釣小個體鯽魚。三纏繞掛法,先掛蚯蚓頭部在魚鉤上繞一圈再穿過腰部再纏一圈,穿過尾部,特點掛鉤牢固,不容易被小魚拉走,適合有小魚鬧的窩點。
再說蚯蚓釣鯽魚如何調漂。用蚯蚓釣魚,由於蚯蚓質量比較輕,甚至對浮漂目數影響甚微,一般採用調平水釣一目或兩目的調漂方法。具體調漂過程,重鉛找底,標記水深,多次修剪鉛皮,使浮漂露出水面一個漂尖,掛雙餌,上推浮漂,使浮漂露出水面一到兩目,注意使用加粗尾浮漂時,調目和釣目要避開加粗尾部分,調漂完成。
然後說蚯蚓釣鯽魚躺底好還是到底好。根據以上用蚯蚓釣鯽魚的調漂來看,以釣鈍為主,雙鉤躺底,鯽魚更容易發現並吃到蚯蚓,只有在水底有障礙物或有醬層時才釣離底。
綜合以上分析,蚯蚓釣鯽魚躺底要好於到底。
-
12 # 愛釣鯽魚的老哥
蚯蚓釣魚,個人認為躺底甚於輕觸底。魚鉤躺底時,蚯蚓也接觸泥,一部分蚯蚓在鉤子上,一部分在泥上,泥上的蚯蚓一直在動,誘惑力較大。魚發現躺底的魚鉤後,吃鉤時不存在左右晃動的問題,即使吃餌也很穩,因為泥在託著鉤子,一旦吃囗,比較牢,吃口深,不容易脫鉤!
而你說的鉤子到水底,其實就是輕觸底,在這種情況下,雖然鉤子上的蚯蚓也是活的,遊動的,魚吃囗時,由於只是輕微接觸水底,魚嘴碰到鉤子時,鉤子會晃動,經常會產生吃囗不牢,如吃鉤不深的情況,還經常會發生偏囗,吃到嘴角處了,如果你提竿稍有遲疑,即使上鉤,拎出水面就掉了,口偏了自然就吃囗嫩。
就像我們朝天鉤釣魚,它就是躺底的。而輕觸底時,只要魚嘴碰到魚鉤或蚯蚓,左右擺動,非常正常,這就像一個穩定不動的物體,你想拿起它非常的方便,如果有一個一直在擺動的,必須要精力集中,手很穩,才能拿到是一樣的道理。
-
13 # 釣神
我覺得要看季節和水域而定,如果是野釣,野外的鯽魚警惕性比較高,且吃口輕,宜釣靈,可釣到底。如果是養殖塘的,人類投食喂習慣了,警覺性較低,可鈍一些,釣躺底。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個季節魚兒的吃口都不一樣,比如冬春兩季,天氣較冷,魚兒的吃口較輕,且少小雜魚鬧,可釣到底。夏秋兩季,魚兒吃口也猛一點,也是小雜魚比較鬧窩的時候,為過濾掉一部分小雜魚的訊號,可釣鈍一點,釣躺底。
-
14 # 茶城小康
蚯蚓釣魚是所有垂釣者都喜歡使用的一種餌料,應該說沒有那個釣魚人,沒有用過蚯蚓釣魚!
你的提問是躺底好還是到底好?!
從你字面的意義來解釋的話,“到底”是不是意味著輕微的“觸底”為到底?
如果單純的從觸底來解釋的話!我應為直接躺底會更好一些,因為蚯蚓雖然對於鯽魚有非常大的誘惑力,而且也非常好用,但是同樣不要忘記了鯽魚吃的東西,其他魚更喜歡吃,比如小白條,小螃皮!
其實問題根源最好還是說釣浮釣離底十公分好和躺底比較好!我認為應該躺底會比較好一些,沒有那麼容易去遭小魚,因為蚯蚓是非常遭小魚的,各種各樣的小魚都會去吃,如果你垂釣的地方小魚很多的話,基本上可以讓你崩潰,你的浮漂基本上會出現在水面跳舞的狀態,或者瞬間拉黑的狀態,你提竿以後會覺得,哎呦……又是小鰟鮍!
另外一個原因,躺底的好處,其實鯉魚它也是非常喜歡吃蚯蚓的而且鯉魚都是拱食的,我們都知道鯉魚吃食的習慣,他喜歡在水底拱食,另外,塘底很容易釣獲黃辣丁,鯰魚之類的魚,黃辣丁,鯰魚是最喜歡吃蚯蚓的,而且像這些裡魚類基本上都比較喜歡從水底弄食還不是在裡底的地方吃食!嗯
所以說呢,如果想釣獲大個體點的魚,最好就是躺底,如果只是單純的想要釣魚,那你釣離底就肯定能釣到魚100%不會出現空軍!怎麼樣都會能讓你能釣上魚?只不過來說是什麼魚罷了?但是釣獲鰟鮍等小雜魚,如果你沒有把它弄死的話,最好把它繼續放流河裡吧!
當然了,想把它弄回家裡來養,放在魚缸裡來做觀賞魚也是非常不錯的,最近幾年在網路上也很多人拿來售賣,而且這種魚作為觀賞魚也非常的漂亮,只不過養殖這種魚的話,對水質的要求非常高,非常嚴格,而且搞不好幾天就會“翻白”了,所以說養殖這種魚,做觀賞魚的話,你可能需要有一定養魚經驗,還要有優質的水!
好啦,話不多說,再說就越扯越遠了!
總之一句話,蚯蚓作為釣魚界的萬能餌料主要還是看你作釣的目標魚,來選擇調離底,或者是釣躺底!
-
15 # 野釣晨陽
這個不絕對吧,你可以從到底開始釣啊,不行就上推浮漂,一目一目的去找口。找到合適的位置就行了,因為魚情說不準,即便你釣到鉛墜躺底了也沒關係,只要這個位置上魚可以那就這麼釣!
一般掛蚯蚓了,就不考慮那麼多了,萬能的餌料,對魚吸引力特別大。整段掛也行,魚多了分開掛也行,我見他們老年人釣魚分的更多,有時候鉤上都是一點點,不也釣的挺好的,也不調什麼漂,直接鉛墜到底去釣,浮漂動了就提杆,抓的都是死口,也不少釣魚啊!
所以掛上蚯蚓,我們很少去關心鉤子在下面什麼狀態,怎麼調漂,壓幾目的問題,我感覺沒啥必要,特別在野外釣魚的時候。考慮這些不如多去打幾個窩子來回走釣,反正這些東西都是活的,這不行就換地方試試!
有人看不慣這種漂跑了在中魚的,這種釣的頓一點也沒啥,不用去理會這些,上魚才是王道,讓魚安心的吃到嘴裡,一抓一個準兒。多拋竿多逗魚,能解決不少問題了。
-
16 # 最好的一直都在身邊
蚯蚓釣鉛墜到底好還是懸墜好。無法定論。我覺得也沒有必要去用科學物理學來解釋。因為從魚情角度上來講。它想吃。管你是到底還是躺底。
舉個例子,今年七月十號左右。在我們這裡附近水庫野釣鯽魚。那幾天突降暴雨,氣溫下降。水面白條鬧窩。水底偶有趴地虎、麥穗、鰟鮍。酒米打窩蚯蚓作釣。調平水釣一二目無口。三目四目五目也無口。連小魚口都沒有。可以排除蚯蚓被雜魚吃光。因為每次提杆換餌蚯蚓都在。而且沒有半點損傷跡象。
重鉛(十克以上)直接到底。直接連桿爆護。漂相輕微點動,主抓一目上頂或者兩目下落。有時候就是直接黑漂。都是死口。每天釣七八斤。四兩以上板鯽佔一半。釣雙杆,四米五的杆躺底跑鉛連桿。旁邊四米八的杆就是懸墜釣。但的確無口。兩杆距離五十釐米。鯽魚群來了也沒有小魚鬧。確實無法解釋。
後來天氣回暖,就沒用這麼好的魚口了。每次去都是和趴地虎搏鬥一早上之後徹底放棄治療鎩羽而歸。
八月,同樣暴雨幾天,同樣氣溫下降。相同釣點。相同釣法,但魚獲慘淡到直接不好意思說出來。也無法解釋。
最後總結,釣魚只要學習了基礎知識。其他的神馬都是浮雲。越調整越慘淡。瞭解了杆鉤線餌天氣和釣位之後。其他的都交給天意吧!
-
17 # 小魚的世界
蚯蚓也好,紅蟲也好,單獨使用一般釣鈍,即調平水釣1一2目為佳。
懸墜講究誘釣合一。只用蟲餌效果並不理想,建議一鉤粉餌,一鉤蟲餌效果比較好。
作釣前要做窩,一般酒米,
子線建議短點,不超過十公分。
-
18 # 那龍小李
中秋過後想用蚯蚓釣鯽魚的一定要看完,讓你釣到鯽魚的機會提高一倍。
釣魚作為一項身心健康的運動,一直以來受到很多群眾的喜愛,釣魚沒有門坎之分,入門容易,精通難。釣魚人人都是老師,人人又都是學生,今天能爆護,明日可能是空軍。釣魚人的歷程是天天釣魚天天學釣魚,釣到老,學到老,老來不知釣。
我是一名釣魚愛好者,一天不釣魚心裡就不舒服。我以釣魚人老師的經驗談談我的體驗。從我釣魚多年的經歷得出不少的感悟,釣魚的人要明白。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水域不論是江河水域還是湖泊,都是羅非魚的天下,只要是羅非魚聚集的地方其它的魚類很難相螎在一起。而羅非魚的活動活躍期從清明到中秋後,此時羅非魚無處不在,在這段時間裡無論你用什麼餌料來釣魚,釣到的大都是羅非魚,其它魚類很少。要釣鯽魚根本不可能,除非在專門放養鯽魚用於垂釣的黑坑或魚塘。相反,過了中秋到清明,這段時間來說溫度相對要底很多,到了此時羅非魚受底溫影響,活躍度變差。而鯽魚受底溫影響並不大,釣鯽魚正是時候。故有:羅非釣半年,鯽魚釣半年的說法。但由於溫度低,其它魚類活性都較底,故空軍是經常有的。
-
19 # 大王的釣魚日記
閱文之前,溫馨提示:快樂出釣,安全第一;文明作釣,愛惜環境;為娛而釣,幼魚放流!
蚯蚓可謂釣魚界的萬能餌,特別是在作釣鯽魚、黃骨魚等,小型肉食性、雜食性魚時。另外,氣壓偏低或氣溫偏低,造成魚類活躍度與覓食積極性較低時,使用蚯蚓會有不錯的誘釣效果!
至於蚯蚓釣鯽魚,是躺底好還是到底好?這除了看是為誘還是釣外,更要從魚情決定!
首先:蚯蚓釣鯽魚,以誘為主的時候,蚯蚓以離底好!這時釣友沒提到的第三個狀態。
以誘為主,主用於作釣前期的誘魚階段,中後期魚口明顯變差時也可使用。誘魚階段,要求蚯蚓有較高的鮮活度,掛鉤後在水中有較長的存活時間,並且蠕動性要高。一般是下鉤觸底,上鉤掛蚯蚓離底兩鉤距的高度。
其目的是:利用鯽魚對動態食物的追餌習慣,透過蚯蚓在水中的蠕動,達到動態誘魚的效快。
其次:蚯蚓釣鯽魚,以釣為主的時候,一般分下鉤掛蚯蚓躺底、上鉤掛蚯蚓觸底,上鉤掛蚯蚓觸底、下鉤掛蚯蚓離底兩種。
這兩種狀態在作釣中,主要用於誘魚進窩後的正釣,並且小雜魚鬧窩較輕時。誘魚前期可用酒米類或粉狀餌料打窩,最好是確定窩中有魚時,再開始掛餌作釣。
原因是:蚯蚓在水底呈現這兩種狀態時,除了能更好的誘魚,線組及浮漂調釣的靈敏度也較高,更利於我們觀漂抓口。不建議提前下竿,是防止鯽魚進窩前,先吸引來小魚鬧窩。
再次:雙鉤掛蚯蚓躺底,子線彎曲鉛墜懸浮,或子線躺底鉛墜觸底。蚯蚓在水底呈這兩種狀態時,線組及浮漂的調釣較鈍!
這兩種狀態在作釣中,一是用於小魚鬧窩時,使蚯蚓有一定隱蔽性,降低小魚的吃餌機率!同時較鈍的調釣,也可以放過一些雜魚的吃餌訊號,讓漂相更真實。
二是用於風浪較大,或有水流的水域。這類水域中作釣,往往會出現走漂現象。雙蚯蚓躺底,子線彎曲或鉛墜躺底,能有效的抗風浪走水。
以上蚯蚓在水底的三種狀態,便是我們在野釣鯽魚,使用蚯蚓時最常用的!希望個人的分析,能為釣友們帶來幫助。
最後,在此呼籲釣友們:小魚、母魚、籽魚請放流!如需帶走,僅取一餐便足矣!為以後有魚可釣,切不可多貪!
-
20 # 10號小強
蚯蚓比重輕,躺底就會頓一點,有時候魚吃口輕漂像就會不明顯。
觸底浮漂就會靈一些。口輕也能顯示出來,但是也容易出現空槍。如果雜魚比較多,就讓他觸底,能過濾一些假訊號。
主要還是靈活運用,沒有一成不變的。用蚯蚓要注意衛生。手上有傷口的儘量不用蟲餌。
回覆列表
其實你問的問題就是使用蚯蚓釣鯽魚的時候是釣得偏靈好還是釣得偏鈍好。我想說的是,釣靈還是釣鈍和餌料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取決於魚的狀態。
首先要明白一點,調目大於釣目時,子線在水底彎曲的幅度小,調目等於釣目或者是小於釣目的時候,子線在水底的彎曲幅度大。同時,調高釣低時,浮漂對鉤餌的上牽力大,調低釣高時,浮漂對鉤餌的上牽力小。清楚了這些基本原理之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具體的魚情來做出靈活的應變。
一、小雜魚較多時適合釣鈍小雜魚較多的時候會聚集到水面附近來攔截鉤餌,所以應該調低釣高,讓浮漂對鉤餌的上牽力減小,這樣一來鉤餌沉底的速度就會更快,能夠降低被小雜魚攔截的可能性。另外,小雜魚較多的時候,鯽魚吞餌的動作幅度會更大,因為小雜魚會和鯽魚爭搶食物,所以鯽魚吞餌就會更果斷,也更容易吃死口,魚的吃口重甚至是吃死口,釣鈍自然是首選。
二、季節對鯽魚狀態的影響所有的魚都會受到水溫的影響,夏季水溫較高的時候鯽魚的吃口重,所以夏季可以釣鈍。冬季水溫較低的時候鯽魚的吃口輕,所以冬季應該釣靈。
三、含氧量的高低對鯽魚狀態的影響除了水溫之外,水中含氧量的高低也會對鯽魚的狀態產生影響。水中含氧量越高,魚的食慾越好,吞餌的動作也會越大。水中含氧量低的時候,魚吞餌的動作就會明顯變輕,當含氧量低到一定的程度,魚就會完全停止覓食。
氣壓較低,氣溫較高的時候水中的含氧量就會降低,此時就需要釣靈。下雨或者是颳風的時候氣壓高,水中的含氧量就會偏高,此時可以釣得偏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