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全能百科書

    董卓雖然殘暴,但是對蔡邕禮賢下士,蔡邕心存感激,董卓死後,蔡邕幫董卓說話,王允認為蔡邕和董卓一夥,斬草除根一併殺了,以免成為禍患。

  • 2 # 四川達州人

    王允殺蔡邕,主要兩個原因。

    一、蔡邕只有比較高的文名,沒有什麼大的家族勢力。

    二、蔡邕為董卓發出哀嘆,只是表達對董卓起復自己及五封官的感激,但以誅殺董卓而掌握政權的王允自詡世家、忠臣,哀悼董卓就是質疑自己的合法性,所以王允拒絕旁人勸說以董卓餘黨名義殺蔡邕。

  • 3 # 閔遊記

    王允殺害文學家蔡邕出於什麼心理?

    從王允的一生履歷來看,王允是一個剛直的人,忌惡如仇的人,在他眼裡不容沙子,性格孤傲,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當他可以左右大局的時候就必然成了他的性格缺陷偏執這就害死人了。

    人一旦偏執就聽不得任何自己不認同的聲音,往往就認為自己怎麼做別人就應該怎麼做,自己的標準就是別人的標準,當王允用連環計除了董卓,和呂布控制了朝局,皇帝也對自己言聽計從,自己志得意滿居功自傲,認為別人都不如他,他一直隱忍於董卓這些就造成他膨脹了。

    蔡邕是個文人,書法家研究文化歷史在行,不是搞行政的料,沒有眼力勁,雖然董卓對他不錯,剛開始強迫他出來為官,然後加官進爵,但是董卓的罪行之惡,死了給點了天燈,而蔡邕竟然還表示了同情,雖說蔡邕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但是最終逃不過實局大勢,碰到膨脹的王允,再多人求情也是罔然,作為掌握大權的人搞政治的你隊伍站錯了,同情敵人那你必然是要被打擊的物件。還有可能文人相輕的原因吧。

    (圖片採用網路)

  • 4 # 考古軍中馬前卒

    王允殺蔡邕,在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裡的確算不上什麼著名事件,但是在中國歷史上,在中國的文學史、書法史上還是頗具影響力的。至於王允為何要堅持殺掉蔡邕,我們需要從多個角度來分析。

    第一,大局。

    王允殺蔡邕,發生在董卓剛剛被誅殺之時。董卓之亂,是東漢王朝自從建立以來面臨的第二大威脅,第一是黃巾起義。但是從對統治集團的威脅來說,董卓則遠勝過了黃巾。

    這是因為,黃巾雖然在地方上造成了混亂,但畢竟不能威脅到皇室,而且相對容易就被討平了。可是董卓就不一樣了,他所做的是“劫持漢帝,殘暴生靈”。董卓趁著十常侍之亂直接入主了東漢政局的核心地帶,把洛陽的皇室成員一網打盡,真可謂起到了“打蛇打七寸”的效果。皇帝說廢就廢,皇太后說殺就殺。上上下下都是他說了算。

    原本董卓也未必不能做成曹操這樣的一番事業,他個人也未必不想,可是他的軍閥習氣不改,身邊又沒有多少真正的聰明人,因此沒有長遠的戰略規劃,只是在貪圖一時的享樂。所以董卓的統治沒能支撐多久,也就忽喇喇似大廈傾了。

    從大局上來講,董卓所作所為,給東漢皇室乃至整個東漢帝國都帶來了災難。而且,他開啟了東漢諸侯帶兵入京把持朝政的惡行之端。故而,董卓的罪行必須被徹底清算,否則何以殺雞儆猴呢?黃巾之亂以後,逐漸看出東漢朝廷外強中乾的那些個州牧、刺史們原本就各懷異心,要是再生出個董卓怎麼辦?

    而蔡邕在這個時候哀嘆董卓,其實就是“不識時務”,抓不住主要矛盾。

    第二,蔡邕的矛盾性

    明末清初的文學家顧景星寫過一篇《蔡邕論》,我們未必完全贊同他的意見,但有些觀點未必沒有道理,摘抄如下:

    邕有何功?遂封侯食五百戶、祿五十萬?夫無故之利,聖人惡之。邕初議卓不可受尚父之稱,而自出顯位,何也?

    邕,卓之囮也,邕未始樂為是也,而厚祿高位,將以風天下為邕之類者,而邕甘心受之,謂非邕罪不可。

    這裡有一個生僻字,囮,讀為鵝,意思是什麼?人們抓鳥的時候,會找一些訓練好的鳥作為誘餌,這就是囮。

    在顧景星看來,蔡邕其實被董卓當成了囮。

    董卓對蔡邕是真好,史書記載: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臺。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短時間內,蔡邕被不斷升遷,董卓簡直不知道該讓他做什麼官好了。當然,董卓這麼做,有很大成分是出於收買天下士人的因素,而且蔡邕也是被他逼迫才出來做官的。

    既然如此,蔡邕自己就該拎得清,知道以自己的功勞,原本不會如此,所以在關鍵問題上,理應不犯糊塗才對。

    可是蔡邕很矛盾,他是一代大儒,寫字好,又懂音樂。可惜在董卓進洛陽之前,蔡邕的仕途並不順利,跟很多人搞不好關係,所以被排擠。反而是董卓這個竊國大盜給了他足夠的尊敬和禮遇,那麼隱隱約約地,董卓成了他的“知音”。

    漢人重義,矛盾的蔡邕仍然選擇了以對知音的態度來對待董卓,只可惜,董卓哪裡真的是他的知音呢?

    第三,王允過於剛強

    有些人認為,王允殺蔡邕是出於嫉妒。答主以為這是把王允看低了。

    王允出自望族,自己能力也不差,曾被名士郭泰譽為“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就是說,王允犯不上去嫉妒蔡邕。

    王允曾經參加鎮壓黃巾,也曾與宦官作鬥爭,這兩項都給他增加了政治資本。董卓進京之後,王允被封為三公之一的司徒,這已經是莫大的尊榮。可是王允沒有因此而甘心賣命,他一面對董卓虛與委蛇,一面也沒有忘記自己是漢臣,史書記載,在這個困難時期,王允“扶持王室於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

    兩相對比,不得不說,同樣是在董卓統治期間做官,王允的表現優於蔡邕遠矣。

    殺董卓是一件危險的事,在王允之前,其他人也幹過,結果都沒成功還搭上一家人的性命。王允敢於做且做成了,這本身就需要大智大勇。

    作為誅殺董卓的“總規劃師”,王允自然功不可沒。他本來就是一個很剛強的人,嚴於律己,嚴於待人。如今元惡已除,但是他並不覺得可以有任何的同情。對於董卓的舊部如此,對於有著遠近聲譽的蔡邕,更是如此。

    所以,王允是一定會殺蔡邕的。

  • 5 # 94310417小云

    王允乃東漢未年的王公大臣,士族大家,名門旺族。位列三公,權高位重。然何進庸才,為剪除十常侍勢力,何進密謀董卓勤王進京,多位重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仍無動於衷。終發生了何進在宮門中被慘殺的惡劇,董卓也順理成章的進京攝政,開啟了暴劣暗無天日的統治,對皇帝獨形廢立,屠殺朝中文武大臣,廢了何太后,淫穢後宮佳麗,真是無法無天。然董卓也深知人心向背,娛論攻勢,為收買人心,提撥了久居人下的文海大儒蔡邕,對蔡邕而言真是救命神仙,懷才有遇。麻雀飛上了梧桐樹,其連升三級,成為名澡一時的異類紂徒。然玉司徒乃一名文人雅士,老謀深算,文韜武略,利用女兒誘董卓入局,有假意許呂布於終身。終離間了董卓和呂布關係。終於心高氣傲,傑傲不遜的呂布和王允達成共識,在董卓回京時一戟之擊刺死了萬惡暴劣的董太師。但王允無謀,呂布寡義,隨殺了匪首董卓,但其勢力依舊寵大。將董卓屍首暴屍街頭,被奮怒的百姓砸的屍成泥染,被餓狗野貓分食。這個蔡邕不分清紅澡白,仁義道德王化,僅出於報恩心態,在街市董卓暴屍處,燒香送錢了以哀悼。被怒不可遏的羽林侍衛軍尋見,惹下了殺身之禍,憑心而議,董卓十惡不赦,必有此報。身為朝中大臣,蔡邕不分忠奸白讀了聖賢書,僅然給萬劫不復的董卓感恩待德,是昏了頭,豈可活也,與封建禮法不容。因此王司徒站在正義的尖頂上,對這種不倫不類,價值觀缺失的逆徒絕殺,亦無大錯。最終王允被張濟,李氾,郭肆,屠殺與皇宮中。寧可無這種狗雜種寫史,也許以正視聽以正國法。

  • 6 # 春光明媚58845711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董卓最初是邊陲西涼的一個大軍閥。後來奉大將軍何進之命率部進京,旋即掌握了朝中大權。因其嗜殺成性,倒行逆施,禍亂朝綱,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流離失所,最終引得天下諸侯聯合討伐。但是董卓手下大將呂布英勇非常,加上諸侯內部出現分歧,最終沒有成功。於是,司徒王允設下“美人計”,利用美女貂蟬從中挑撥董卓和呂布的關係,才借呂布之手將董卓誅殺。

    卻說董卓被殺之後,拋屍街頭,直接被軍士們點了“天燈”。全城百姓拍手稱快,紛紛手擲董卓之頭,到最後連腦袋都給摔爛了。而整個長安城內外,無論男女老少,皆載歌載舞。即便是那些沒有錢的窮人,為了慶賀董卓被誅,以王允為首的幾個大臣也擺下宴席,喝起了慶功酒。就在這時,突然有人來報,說有一個人正伏在董卓身上痛哭呢。王允一聽,頓時大怒,立即吩咐武士將此人擒來。 不一會,武士就推著一個人進來了,大家一看,原來是侍中蔡邕。王允一見非常生氣,怒斥道:“董卓是國賊,差一點就亡了漢室江山。你身為漢臣,世受重恩,不去同心協力誅殺反賊,反而去為國賊痛哭,是何居心?”蔡邕一聽,趕緊謝罪說:“我已經知道錯了,請給我一次機會,讓我繼續修漢史。”別的大臣也認為蔡邕有才,替他求情。但王允此時正在氣頭上,考慮再三,最後還是將蔡邕下了大獄,並在獄中將其殺死了。享年60歲。

    雖然董卓為人殘忍,弒殺成性,他卻能夠忍耐本性,積極選拔人才。而蔡邕就在董卓的選拔之列,董卓很看得起蔡邕。《後漢書·蔡邕列傳》中提到“卓重邕才學,厚相遇待”,董卓對蔡邕“甚見敬重。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臺”。

    但是王允為什麼要殺他?

    以下有四個原因,僅供參考。

    一、蔡邕身為漢朝臣子,不為國賊董卓的死歡慶反而痛哭,大逆不道;

    二、蔡邕有才,主修漢史,王允如果不殺他就相當於使佞臣執筆於幼主左右,根據蔡邕現在的表現以後還會使王允之輩蒙受誹謗。

    三、殺了董卓之後,朝廷裡就屬王允把持著朝政。然而,當他要殺蔡邕的時候,眾大臣卻為蔡邕求情,實際上已經威協到他在文武百官中的威信。此時殺死蔡邕還能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來樹立自己在朝廷的威信。

    四、王允恨董卓,而這個時候蔡邕偏偏往槍口上撞,王允匍匐在董卓腳下已久,此時站在權利的頂端,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不燒你燒誰?

    可悲的是作為一代文豪,卻沒有政治頭腦,白白犧牲了自己的性命。

  • 7 # 裡外雅堂

    王允,東漢末年董卓亂國時期的司徒,與太尉、司空一同被稱為三公,可見地位不低。位居高位,卻能在董卓掌權之際穩居司徒之位,可見王允不簡單。就是這個王允,在人生末年,幹了兩件驚天動地的是,一件是除掉權臣董卓,另一件是誅殺文人蔡邕。

    若說殺董卓,可謂大快人心,畢竟董卓為人兇狠殘暴,除掉他,也是為民除害;可是蔡邕是個幾乎不怎麼問政的文人,眾人仰慕的知識分子,王允在除掉董卓之後卻將之逮捕入獄,縊死其中,令人惋惜,更讓人費解。

    王允為什麼要殺蔡邕,一個直接原因是蔡邕自己

    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對著錯誤的人,作出錯誤的舉動(當然,這個錯誤是針對當時的大多數人而言)。董卓被誅,舉國歡慶,漢室終於恢復正常了,大家也不用生活在董卓的陰影之下了。然而,蔡邕此時卻抱著董卓的屍首大哭。雖說董卓對蔡邕禮遇有加,蔡邕也能借用董卓對自己的禮遇為天下人謀福祉。蔡邕此舉可以說是感恩之心,也可以說是感嘆自己失去了為天下謀福祉的機會,還可以說是擔憂天下的未來走向…除掉一個董卓,還會有第二個。然而,蔡邕此舉不能說情商低,能得到董卓禮遇,肯定也不是泛泛之輩,但此舉有自我中心之嫌,畢竟蔡邕有才,偶爾會恃才傲物,也可能是一時過於悲痛,不能自己。從蔡邕的角度看,他當時所作出的舉動有很多種可能的動機。

    王允的性格使得他眼裡容不得沙子

    王允和蔡邕,兩個人性格截然不同。王允雖然性格剛直,嫉惡如仇,但也氣量狹小,思想偏執。蔡邕則思路開闊,豁達開朗,傲氣疏狂。兩個人的性格形成巨大的反差。雖說性格有時可以起到互補作用,但倘若互補不成,迎接而來的便是往往是你死我活,王允和蔡邕大概就屬於這種型別。

    王允是文人也是政客,玩弄權術堪比郭泰和許劭,能在董卓亂國之間穩居高位,並且疑心重的董卓還時常去串門,甚至想都不想便帶走貂蟬,要麼是董卓少根筋,要麼是王允裝得厲害,把董卓給忽悠了。可見,王允不但能避其鋒芒,伺機而動,還獲得了董卓一定程度上的信任,甚至於後來王允利用貂蟬在董卓與呂布之間挑撥離間,兩人也沒有覺察,足見王允城府之深。

    然而,往往城府越深、還喜歡玩弄權術的人,往往眼裡越容不得沙子,越受不了別人作出在他看來忤逆的舉動,這觸及了他的控制慾。當蔡邕“伏其屍而泣”,註定會觸犯王允的逆鱗,他容不得這樣的舉動。如果不殺,他覺得起不到震懾董卓餘黨的作用。所謂政治大抵是殘忍的,必要的時候總有人要當炮灰。

    兩人均在董卓手下做事,王允為何抓住蔡邕這一舉動不放,一定要趕盡殺絕,為什麼不是別人?

    王允的嫉妒

    蔡邕是當朝太傅馬日磾口中的曠世奇才,更是東漢末年一位能夠駕權經史、天文、數學、繪畫、書法、音樂等門類的文化全才。在文壇上,蔡邕擁有如此優勢,足以俯視當時大部分的大師級人物,可謂居高臨下。

    而王允卻不是,論文學,他還差點火候,論經史子集、琴棋書畫,他與蔡邕比,更是相形見絀,根本不在一個檔次。

    如此巨大差距,加上王允的氣量不足,其失落感和自卑感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長期在董卓的陰影下討生活,王允自己也漸漸變得多疑,或者說他本就有點多疑。王允本身做事有點一意孤行,眼看蔡邕如此有才,又如此德高望重,他不得不擔心起自己來,因為自己除掉董卓的手段也並不光彩。因此,在王允看來,蔡邕必須死。

    最終,王允不聽勸告,馬日磾曾說,“王公其無後乎”,但王允此時已經被權力和嫉妒衝昏了頭腦,殺了蔡邕,他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董卓餘部譁變,反攻長安,讓好不容易恢復安定的東漢王室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就此陷入更大的兵變,從此漸漸拉開三足鼎立的局面。

  • 8 # 蕭武

    我們現在對董卓有個刻板印象,就是董卓這個人就是個壞人,從一開始就壞,一直到死,都是壞人。

    其實這個印象是後來形成的印象,也就是歷史記錄留給大家的印象。就董卓本人來說,至少是在剛入洛陽的時候,並不算特別壞,也還是有人支援的。

    如果他從一開始就壞,一直都名聲很差,何進怎麼會招他入京,來幫他剷除十常侍呢?

    後來證明董卓壞的一個理由就是,進了洛陽之後,廢了少帝辯,改立獻帝協,然後又逼死了何皇后,也就是何進的妹妹。

    但這其實忽略了一點,就是在靈帝晚年的太子之爭中,董太后支援獻帝協,也有不少世家支援獻帝協,而何皇后和何進因為出身低微,所以不少人是反對立少帝辯的。

    靈帝死後,何皇后和何進強立少帝辯,不少世家也是不滿意的,只是沒有發作。所以何皇后也逼迫了董太后,不斷的打壓她。

    董卓進京的時候,何進已經死了,董卓廢少帝立獻帝,也不是當時所有世家和大臣都反對,也還是有些人是支援的。而且,董卓一度是以董太后同族自居的。

    王允和蔡邕其實就是在一開始支援董卓廢立皇帝的這種人,而丁原等忠於何進和少帝一系的人,要麼死了,要麼出逃了,王允和蔡邕就繼續留著。

    蔡邕的經歷中,現在說得比較多的就是他在董卓時期的表現,但卻經常胡適他在黃巾之亂之前的表現。總體來說,他在之前因為和司徒劉郃不和,受到了中常侍的打擊。

    王允也是同樣的情況。王允在黃巾之亂中表現非常突出,受命出任豫州刺史,以荀彧的叔叔荀爽、孔融等人為從事,在討伐黃巾軍的過程中立功受獎。

    但因為王允在征討黃巾的過程中,繳獲了中常侍張讓和黃巾軍的往來書信,上奏皇帝,靈帝只是批評教育了張讓一番,就拉倒了,並沒有處罰他。之後,張讓就找機會報復王允,王允也因此下獄。

    也就是說,王允和蔡邕一樣,都是在靈帝時間收到了不公平對待的人,而他們又都有比較好的聲望,所以在董卓入京之後,就把他們都起復了,而且加以重用。

    在獻帝繼位後,王允也升了官,從河南尹升任太僕。按照東漢的制度,太僕一般就是副宰相了,地位相當高。在董卓挾持獻帝遷都長安之後,因為楊彪不聽話,罷免了楊彪,王允就升任司徒了。

    王允和蔡邕不同的地方在於,王允雖然遭受了打擊,但還是在當官,而且參與了何進密謀誅殺十常侍的活動,在董卓到洛陽之前,他就已經是河南尹了。獻帝繼位,他只是升官,和董卓之間不算有太密切的私人關係。

    蔡邕就不同了。在桓帝時期,蔡邕就受到打擊,被罪下獄,之後又流徙朔方。桓帝死後靈帝繼位,蔡邕才在靈帝登基大赦的時候被赦免無罪,之後他就浪跡江湖去了,曾經遠到吳會,一度依附泰山羊氏十二年。

    也就是說,在董卓入京的時候,蔡邕已經被罷免十多年了,也就是苟且偷生罷了,早已不復當初。董卓入京後,特地以司空徵辟的名義將他召還洛陽,不斷升官,而且還特別信任,甚至算得上言聽計從。

    打個比方說,蔡邕和董卓的關係有些類似荀彧和曹操,沒有曹操就沒有荀彧,而王允和董卓的關係就不同了,王允最多算是降漢不降曹的關羽和曹操的關係,你給我升官,我給朝廷幹活,但我不是你的私人謀士、幕客。

    東漢的舉主和被舉者之間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甚至舉主死了,被舉的人還要服喪。比如孫策殺了許貢,許貢的門客明知道刺殺孫策很危險,但還是去刺殺孫策了。

    這也是董卓死後蔡邕一定要當街臨吊的意思,因為他本身就是天下名士,他和董卓的關係又人所共知,這時候如果他轉而唾棄董卓,對他來說,就是不仁不義了。

    王允和蔡邕其實是不反對董卓廢立皇帝的,甚至可以說一定程度上是支援的,因為他們這種世家不一定能看得上何進兄妹這種屠戶家庭出身的人。王允開始反對董卓,也是在遷都長安之後,董卓的篡逆之心越來越明顯之後,他才開始密謀反對董卓。

    但即便董卓篡跡已明,蔡邕也還是沒有任何反對董卓的行動。這一點也很像荀彧和曹操的關係,他會私下勸諫董卓,但不會公開反對,因為他本身就是依附於董卓的。

    王允殺蔡邕,其實也是把他當成董卓餘黨來處理的。因為當時董卓留在長安的親信多數都已經倒戈了,其他人都在外面領兵,王允能殺的其實也沒多少。在這個意義上,王允殺蔡邕,多少有些震懾董卓餘黨的意思。

  • 9 # 一葉小舟168521774

    王允成功策反了董卓手下的大將呂布後,又策反了李懦。以迅雷手法一舉誅殺大惡賊董卓。如果,王允接下來處置待當的話,大漢王朝雖不致於能夠中興,致少會少了許多生靈塗炭的機氣。然而,書生意氣的王允,先是對西涼軍閥殘餘勢力處置乏力激起了兵動,後又執意殺掉大學者蔡邕失去了民心,終又招致天下大亂。

    蔡邕是東漢末年的大儒,曾經和宦官集團做過不懈的鬥爭,董卓當政期間,對王允和蔡邕都禮遇有加且都待到重用。

    當蔡邕聽到董卓被殺的訊息時,情不自禁地長嘆了一口氣。其實,以蔡邕的意識並非對董卓之死有多大惋惜的意思,只不過是文人氣質的一種自然反應,畢竟,董卓對他也有過知遇之恩。

    然而,王允聽到後對蔡邕大加指責,王允說:今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並把蔡邕關押在廷尉處審理。王允這樣處理,明擺著是把蔡邕和董卓歸為一黨了。

    蔡邕在獄中,表示認罪,願向史馬遷一樣受黥首刖足之刑,以保全性命,讓他完成當代國史<<後漢紀﹥﹥。但是,王允不允。

    太尉馬日嘽聽說後,面見王允說:蔡邕是當世大才,如續成後史,將是一部大典。況且,蔡邕以忠孝著稱,治他的罪名並不充分,如果,非殺了他恐失人心。

    王允說:當年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完成了<<史記>>這樣的謗書,流傳後世。現在國祚中衰,不能讓他這樣的佞臣在幼主左右,既對聖德無益,又使我們這些人受到他的無端批評。

    王允這席話聽起來大義凜然,其實暗藏了他的部分私心,也正是這種私心斷送了蔡邕的性命。

    董卓執政期間,王允也受到董卓的禮遇,得到了重用。這期間,王允斷不了曲意奉承,少不了,說一些違心話,做一些違心事。這些,蔡邕都知根知底瞭如指掌。如果,讓蔡邕寫<<後漢紀>>一書,勢必把這些見不得光的東西記入史冊。這是王允不願看到的事。基於此,蔡邕必須死,他死了,王允才能心安。

  • 10 # 微史春秋

    王允和王允殺蔡邕,這樣的人和這樣的事,任何時代都有。

    一、王允的性格:剛稜疾惡,一朝得志有些忘形

    《後漢書》記載了王允的性格;

    “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面對董卓,王允雖然不滿,但是曲意逢迎,等殺死董卓之後,大權在手,加之有大功,他就不是那麼好說話的了,不知變通,所以不得人心。

    這樣的人,你在現實生活中是很常見的。起初可能禮賢下士,對人和顏悅色,一朝得志,便可能不認識你了。

    二、蔡邕撞槍口上了

    董卓專權時期,對蔡邕的個人際遇是有巨大幫助的,儘管董卓此舉是為了裝點自己,但是對蔡邕才說,必須要感謝董卓。

    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即收付廷尉治罪。

    董卓被殺後,蔡邕言辭間有所嘆息,這導致王允很不滿。

    王允指責蔡邕同情奸賊,忘了大節,是董卓同黨。

    從大義上來說,蔡邕的表現的確不合時宜,但是王允未必為了私心。

    王允要立威,他殺掉董卓,大權在握,你蔡邕還在同情前老闆,這在職場中也是大忌。

    覺得多數人站在王允的角度都會很生氣的,何況還有那麼多人為他說情。

    留蔡邕一命,哪怕處以肉刑,讓他完成漢史。

    但是王允不同意,“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王允認為蔡邕是奸佞,不能讓他寫史,蔡邕寫史一定會醜化自己的。

    四、王允殺蔡邕,一時衝動,但後悔無用了

    王允殺蔡邕帶有感情用事的色彩,一時失去理智,做出了草率的決定。

    “邕遂死獄中。允悔,欲止而不及。”

    沒有後悔藥,王允只能接受事實。

    這樣的事情,在現實不也是屢見不鮮嗎?

    若是換個人,也可能如王允那樣,一氣之下處死蔡邕,隨即後悔,但木已成舟。我們在批評王允的時候,其實,很多人可能正是王允。

  • 11 # 尋根拜祖

    蔡邕遇害,是中國歷史上的巨大損失!細數歷史上的才子,後有蘇軾,前有蔡邕。董卓被誅後,王允極度膨脹,以救世主自居,他期望透過塑造與董卓在政治上的勢不兩立形象,來獲取天下門閥士族集團的認可,進而樹立個人政治權威,而蔡邕恰恰給了王允強化形象的機會。

    事實證明,王允的極端做法,不光沒有起到團結豪門士族的作用,反而與他們愈走愈遠。

    蔡邕為何對董卓之死感到哀傷

    蔡邕是東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史學家、藏書家和音律大師,大才女蔡文姬就是他的女兒。

    生逢亂世,蔡邕對政治總的來說是躲避的態度。由於不諳政治,他在漢靈帝時期多次經歷磨難。董卓掌權後,為了拉攏士族階級,強徵蔡邕入朝為官,由此給自己的悲劇埋下伏筆。

    1.蔡邕與董卓的交往

    董卓的失敗,根子上在於他與豪門士族集團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董卓不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他掌控朝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拉攏士族集團。為此,董卓平凡了黨錮之爭中的冤案,起復了大量遭到迫害計程車人。

    可惜的是,董卓西涼軍閥集團的身份,並不能得到以關東士族集團為首的門閥認可,所以,很多士人採取不合作的態度,蔡邕就是之一:

    “董卓為司空,聞邕名高,闢之,稱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舉邕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見敬重。”

    蔡邕以生病為由,拒絕徵召,董卓以滅族威脅,強迫蔡邕到京出仕。不過,蔡邕到任後,董卓對他真不錯,創下了“三天遍歷三臺”的升遷速度:

    “舉高第,補侍御史,又轉持書御史,遷尚書。三日之間,周曆三臺。遷巴郡太守,復留為侍中。”

    第二年,因為遷都有功,蔡邕被封高陽鄉侯,董卓也經常就一些問題諮詢蔡邕,對他禮敬有加,也給予了蔡邕足夠的尊崇。

    不過,在很多政治建策中,董卓其實很少接納蔡邕的建議。為此蔡邕很不開心,曾經跟堂弟商量,出逃長安,他說:

    “董公性剛而遂非,終難濟也,吾欲東奔兗州,若道遠難達,且遁逃山東以待之。”

    可惜一直未能如願,就等來了王允誅董卓。

    2.蔡邕之死

    董卓被誅後的訊息傳來,蔡邕“殊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他情不自禁地大發感慨,為董卓之死而嘆息,說到情深之處,一臉動容。王允見狀,勃然大怒:

    “董卓國之大賊,幾傾漢室。君為王臣,所宜同忿,而懷其私遇,以忘大節!今天誅有罪,而反相傷痛,豈不共為逆哉?”

    你蔡邕顧念私情,忘記了董卓是國之賊,反而為他傷痛,忘記了自己的大節,簡直是同逆之犯。於是王允下令,將蔡邕送交廷尉治罪。

    蔡邕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說話的場合不妥,他給王允上書請罪,自願斷足贖罪,請求保留性命,以完成寫作中的漢史。朝中士大夫們也都替蔡邕求情,認為殺蔡邕不祥。

    王允鐵了心,他說,當年漢武帝就是心慈手軟,沒有殺了司馬遷,結果留下一部謗書《史記》,造成了很壞的影響。所以,蔡邕必須死。

    就這樣,蔡邕死於獄中!蔡邕的死給當時的社會帶來巨大震動,很多士人聞之嘆息,經學家鄭玄的說法最具代表性:“漢世之事,誰與正之!”

    3.蔡邕對董卓的複雜感情

    蔡邕為何要對千夫所指的董卓,報以傷痛呢?王允的這個指責其實並不全面,準確說,蔡邕對董卓的感情很複雜,既有傷痛,又有嘆息,也有個人的感念。

    ①蔡邕對董卓的感念之情

    董卓對蔡邕的賞識、尊敬與超常的擢拔,對一個文人士大夫來説,難免會產生“知己”的感覺。想想蔡邕一生仕途不得志,幾次入獄,受盡欺凌,而董卓作為掌權人,以謙遜賞識的態度,給蔡邕在冰冷的世道里,帶來絲絲暖意,這份感激難道不是油然而生?

    ②蔡邕對董卓的傷痛之念

    中國自古就有“士為知己者死”的說法,豫讓為了智伯的賞識,不惜自殘回報,雖說這個“義”狹窄了一些,不也是最本能的發端麼?

    面對董卓的突然死亡,蔡邕發乎人性之源,對他的死表示傷痛哀嘆,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了。只是蔡邕忘了,人,除了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董卓的社會屬性決定了自然屬性必然被扭曲!

    除了感念和傷痛之外,蔡邕對董卓還帶有幾分惋惜之意。客觀來說,董卓也是有政治理念的,並不像歷史描述的那樣不堪,他也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這個事實,蔡邕最清楚。

    當初,蔡邕也向董卓提出了不少建議,只是董卓沒有采納。由此蔡邕為自己的理想不得舒展而生怨,一度想逃離董卓。因而,蔡邕才會嘆息:假如董公當初採納我的建議......。

    以上才是蔡邕對董卓感情的完整表達,而不是王允認為的只有傷痛。

    王允殺害蔡邕的政治圖謀

    王允難道不知道蔡邕與董卓的交往?難道他完全不能理解蔡邕的心理?其實也不是,王允本身就是個大學問家,也是大政治家,朝中的各色關係,逃不過他的眼睛。也就是說,“蔡邕顧念私情忘卻大義”,只不過是他殺蔡邕的藉口。

    對政治家王允來說,誅殺董卓之後,首先要做的是,將自己與董卓置於兩個對立的階級立場,宣揚誅殺董卓的正義,以此樹立個人權威,並吸引門閥集團重建新的政治結構。

    1.蔡邕受寵董卓的經歷成為王允的靶子

    看清了王允的政治目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即便蔡邕沒有對董卓的傷痛之意,也很難逃脫被清洗的下場!除非他能主動站出來,以實際行動表達與董卓勢不兩立的態度。

    王允會做得這麼決絕嗎?一定會的,政治清洗歷來就是代價最低的重塑形象之手段,這也是民眾情緒被調動的最簡便方法。

    蔡邕顯然不諳此道,主動往槍口上撞!

    2.誅殺蔡邕也是王允樹立個人威信的手段

    王允與蔡邕的仕途其實有共性:都受到董卓賞識和提拔。在漢靈帝時期,王允也同樣遭受磨難,幾次入獄,差點丟了性命,他的仕途快車道,也是董卓鋪就的。

    所以,也可以說王允指責蔡邕,有點五十步笑百步。不過王允組織策劃了誅殺董卓,所以他被當做了忍辱負重的形象代表。這個視野,我們是從歷史的角度觀察的,但是在當時,恐怕王允還需要自證,以洗白自己。

    殺蔡邕就是最好的證明手段!同時朝中還有一批文人士大夫,蔡邕的血也是統一他們思想的最好手段,更是樹立王允個人權威的利器。

    3.殺蔡邕是王允取悅門閥士族集團的訊號

    蔡邕本人其實也是門閥士族的一員,不過他比較另類,包括他的叔叔蔡質,他們是典型的書生氣濃郁的文人,離政治家太遙遠。最典型的特質就是,他們光看到事,看不清人,腦子裡永遠一根筋,處處得罪人,把自己搞成人人喊打的老鼠!

    蔡邕幹過兩件很無腦的事,第一件事在五原郡,太守王甫為他設宴送行,他竟然高傲地在宴席上讓王甫下不來臺!你既然看不起人家,為何參加宴請,既然參加了又讓人家丟面子,這不分明給自己樹敵麼?還有一次在漢靈帝諮詢時,蔡邕一次性彈劾了十來位大臣,導致他成了“公敵”。

    這就是蔡邕顛沛流離的根子,除了少數文學之士,他不容於門閥集團!王允誅殺蔡邕,我覺得存在取悅門閥士族集團的意圖。

    蔡邕之死,人文與政治的衝突

    我們以今人的視野,剖析蔡邕的悲劇,很容易看出這是一場人文與政治的衝突,蔡邕踏進了一個本不屬於他的世界。

    蔡邕看待董卓之死,完全是發乎人性最底層的本能,迸發出愛恨交加的情感,完全看不到政治才是董卓的第一標籤。

    客觀講,董卓對蔡邕的尊敬與擢拔,其實目的不純,蔡邕只是他的政治工具,用來替自己粉飾太平,吸引天下士族階層的招牌,而不是國器。但是蔡邕錯誤地以人文的眼光,看待政治事件,以為董卓是自己的政治生命恩人,所以產生了“士為知己者死”的衝動感。

    而王允恰恰相反,在他的眼裡只有政治,沒有人文。董卓對王允的欣賞與依賴,絕不是當做門頭上的店招,而是付以國政。王允走上東漢歷史舞臺中央,就源於此。

    好玩的是,董卓敷衍蔡邕,蔡邕用情過度,王允又敷衍董卓,董卓痴情地在王允身上浪費感情!政治家與政治家的撕咬,就像武士之間的決鬥,公平。人文與政治的碰撞,怎麼看都像是男人與女人的扭打。

    現代人總會忍不住要問:蔡邕為何不躲著政治,安心地做學問呢?

    那是一個時代的特性,就像現代人需要透過賺錢體現個人價值一樣,那時候讀書人的最高價值體現,就是“治國平天下”,讀書人都逃不掉這個藩籬。就算想逃,也逃不掉,比如蔡邕,原本也不想出仕,被董卓近乎綁架拖進了漩渦,這就是蔡邕之死的歷史宿命。

  • 12 # 雲清說史

    蔡邕之所以被殺,至關重要的是因為他說錯了一句話,以至於讓王允痛下殺手 總有很多人認為,蔡邕被王允誅殺,是因為他為感念知遇之恩伏董卓之屍痛哭。果如是乎?其實不然。 感知遇之恩 引來殺身之禍 在《後漢書·蔡邕傳》中記載:及卓被誅,邕在司徒王允坐,不意言之而嘆,有動於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 董卓被誅殺,蔡邕正好在王允家府上坐談,聽到訊息後憶及董卓對自己的信任和重用,不由得長嘆一聲,並且臉上流露出悲傷的神情。於是王允勃然大怒,呵斥之,將蔡邕收付廷尉治罪。 欲面上刺字刖足而不得 只為續修漢書 蔡邕知道事情的嚴重性,於是請求哪怕在自己的臉上刺字,或者接受刖足這樣的酷刑,只要能夠讓他續修完成漢史就夠了。 諸君知否,其實正是蔡邕的這句話,讓王允更加堅定了堅決殺掉蔡邕的決心。蔡邕海內知名,好多士大夫為之說情,王允一概不允。太尉於是騎著快馬去見王允,對他說:(蔡邕是當代少有的奇才,對漢朝的史事很熟悉,應該讓他續成後漢史,修成一代典籍。況且他一向以忠孝著名,所犯罪行又無確切事實,殺了他恐怕會失去人心吧?’ 畏青史謗書傳後世 痛大賢身首異處而魂銷 到這個時候,王允才說出最真實的想法:“昔武帝不殺司馬遷,使作謗書,流於後世。方今國祚中衰,神器不固,不可令佞臣執筆在幼主左右。既無益聖德,復使吾黨蒙其訕議。” 太尉退而告人曰:“王公其不長世乎?善人,國之紀也,製作,國之典也。滅紀廢典,其能久乎?” 其實這兩段已經將王允堅決誅殺蔡邕的原因,蔡邕被誅殺後的惡劣後果剖析的再清楚不過了。 王允說::“過去漢武帝不殺司馬遷,讓他寫出毀謗的書,流傳於後世。現今國家中途衰落,國家政權不穗固,不能讓奸邪諂媚的臣子在幼主旁邊寫文章。這既不能增益聖上的仁德,又令我們蒙受毀謗議論。” 太尉退出來對人說:“王允大概要不久於人世了吧?善人是國家的楷模,史著是國家的經典。毀滅楷模,廢除經典,國家難道能夠長久?”當王允意識到自己的決策有重大失誤後悔時,蔡邕已經死在獄中了。果然如太尉所預料的,董卓被誅殺,其部曲希望投降,王允也是堅決不允。於是李傕郭汜張濟樊稠等人擁兵犯闕,王允敗亡。 李世民曾經喟然嘆道“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關注雲清看世界,點贊轉發留言,分享歷史煙雲背後的故事。

  • 13 # 文史學徒夢九霄

    王允殺害蔡邕主要原因是出於嫉妒,記得《閱微草堂筆記》裡面有個故事,說狐仙最怕什麼?答案居然是狐?為什麼?因為同類才可怕,王允蔡邕本屬於同一類人,但是真實的王允卻是一個氣量狹小之人,且王允和蔡邕恩怨由來已久,具體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被《三國演義》美化的王允

    王允這個人在《三國演義》裡面屬於完全的正派人物,巧使連環計,離間計,美人計,借呂布之手,殺死了禍國殃民的董卓,被看做了憂國憂民,足智多謀的正人君子。

    而蔡邕呢?《三國演義》裡面說蔡邕知道董卓死了,“伏其屍而大哭”。王允知道了後,就派人把蔡邕抓了起來,最後問罪處死。

    還有一種說法,說的是蔡邕知道董卓死了,情不自禁嘆息了一生(殊不意言之而嘆),這一聲嘆息也讓王允知道了,王允表現出一派維護正統的立場,那意思就是你是漢臣,應該和大家同仇敵愾,怎麼能如此失節,今天殺個董卓你就嘆息,你肯定和董卓是一夥的,抓起來治罪問斬。

    不管那種理由,王允都以一個高大上的正面形象掌握了“品德不端”的蔡邕的罪行,並藉機問罪。

    二、那個不為人知真實的蔡邕

    蔡邕是東漢末年的大學問家,女兒蔡文姬也是一代才女,蔡邕這樣的人哪怕不精通政治,還不至於一點政治覺悟都沒有,所以董卓死了之後,蔡邕無論哪種記載都不會表現出和董卓是一夥的狀態的。

    真實的蔡邕和王允其實有點相似,都是憂國憂民的,都在為江山社稷漢室天下盡力,不同的是當他和王允一起在董卓手底下做事的時候,王允看來自己就是臥薪嚐膽,等待機會懲惡除奸,而蔡邕就是沒有節操,董卓讓幹什麼就幹什麼。

    其實蔡邕雖然董卓交代做什麼都是積極配合,但是離開董卓之後,蔡邕就曾感嘆,董卓這個人性情殘暴,終究死於非命,我想要回到兗州去,可是路途太遠,真不知道怎麼辦呀。

    可見蔡邕早就想離開這個是非之人,另謀出路,與虎謀皮的事情蔡邕這樣的聰明人不會不明白什麼結果。

    三、王允蔡邕由來已久的恩怨

    王允和蔡邕很早之前一起在胡廣府裡共事,王允呢是胡廣的首席幕僚,但蔡邕是胡廣的得意門生,二人可以說是知根知底,但就是關係一般,不怎麼來往,王允好動,蔡邕好靜,王允路見不平一聲吼,蔡邕則是唯唯諾諾明哲保身,這個時候王允就很看不慣蔡邕了。

    誅殺董卓這件事上王允雖然沒有《三國演義》裡面描述的那麼精彩,但是確實有著不小的功勞,而隨著由此帶來的權利,王允這個知識分子就有點膨脹了,趁著這個機會對蔡邕就有點公報私仇了,藉故就把蔡邕殺了。

    有的史書上曾說王允殺了蔡邕立刻就後悔了,這基本不可能,蔡邕被關進大牢的時候馬上就給王允認錯悔過,還說自己願意做司馬遷那樣的人,留著他一條命他去寫史立傳吧。

    因為這件事還專門有人找王允來為蔡邕求情,王允知道了不但不同意,連司馬遷一塊罵了,認為漢武帝就該把司馬遷殺了,讓他們這些人寫史,在那胡說八道。

    其實在我看來,王允是怕真讓蔡邕就寫史了,自己在董卓當權時候的事情,肯定也暴露了,自己依附董卓的時候不可能沒有做過阿諛奉承的事情,這點蔡邕肯定心知肚明。

    總結:作為士族中人,這個文人一旦狠起來,比武將還可怕,王允和蔡邕雖然都是有名的知識分子,但是因為性格不合,蔡邕的名氣又絕對遠遠大過王允,王允圈子冷清,活的比較累,蔡邕交友廣泛,活的輕鬆,放現在來說就是世界觀價值觀不一樣,妒由心生,王允終於抓住機會,假公濟私,對蔡邕除之而後快,只可惜了一代文學大家最終慘死獄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家寶寶3歲想教她識字應該從那些字開始,有什麼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