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攬遍群山意未休

    鐵鉉在靖難之役中,要重重的書寫筆,因為靖難軍始終沒有突破鐵鉉防守的防區濟南,後掘黃河水淹濟南城,而鐵鉉詐降,在城門上置千斤閘誘殺朱棣,等其入城而置千斤匣落,砸中馬頭。朱棣也差點傷命於此。後來靖難軍繞過濟南,直搗南京,大將李景隆開城迎敵,致使南京陷落,鐵鉉被殺,現在濟南鐵公祠就是記念其人的,在大明湖景區。

  • 2 # 炒米視角

    在“靖難之役”中,鐵鉉原本只是山東參政,負責給李景隆50萬大軍運送糧草的“地接”。

    但是李景隆這個草包竟然當了“運輸大隊長”,敗得幾乎剎不住車。若不是徐輝祖替他斷後,朱棣能一口氣追到南京。

    但關鍵就是在朱棣在濟南城外大敗李景隆的時候,包圍了濟南城,而濟南城就只有都指揮盛庸所部的幾千人馬。這陣勢是鐵定守不住的,但是山東參政鐵鉉來了。

    之所以說鐵鉉厲害,到如今濟南城裡還有很多鐵公祠。是因為參政是文官,此前鐵鉉根本沒打過仗,最最終守住了濟南,使得濟南百信免遭塗炭。

    書生出身的鐵鉉做了一個決定,抵抗朱棣。所以朱棣射進城中的勸降信,很快得到了迴應。看完信,朱棣差點鼻子都氣歪了,鐵鉉反過來勸他要學一學周公輔政,勸朱棣做建文的忠臣。

    朱棣一怒之下,下令攻打濟南城。結果非常意外的是,攻了3個月,愣是攻不下。每天看到鐵鉉在城頭督戰。

    朱棣打這麼久打不下來,思維也容易定勢,容易鑽牛角尖。就一定要攻下濟南,還揚言攻下之後要屠城。

    於是朱棣決定掘黃河大堤,引水灌濟南城。這個決定若是真的實現了,不要說濟南城的百姓都得去餵魚蝦,周邊很多城市都得遭殃。

    朱棣竟然鬼使神差地信以為真了,於是還真就去了。結果一去之後,鐵閘一放,直接把朱棣騎的馬的馬頭砸爛了。也就差那麼幾公分距離,朱棣差一丟丟就有去無回,歷史就此改寫。朱棣魂都嚇沒了。

    逃回去之後,下令把大炮全架起來把濟南城給轟了。結果炮剛架起來,發現城頭上到處掛的都是朱元璋的畫像和主靈牌位。

    差點喊出開炮的朱棣,嚇得立馬下令把大炮全撤回來。朱棣就算殺紅眼,也不敢衝著他老子的牌位開炮啊。

    朱棣氣瘋了,那也沒辦法。朱棣不打鐵鉉吧,鐵鉉還派並出城襲擾朱棣。趁朱棣退兵,逐步收復此前南軍丟掉的城池。真是把游擊戰術運用到了極限。

    後來姚廣孝知道朱棣思維定勢了,立馬寫信告訴朱棣,你跟濟南城較什麼勁?你的目標是哪裡?朱棣此後就繞開濟南走。

    後來朱棣奪了天下之後,回來再攻打濟南,那性質就不一樣了,鐵鉉被朱棣凌遲處死了,父母家人發配海南。一直到萬曆年間才允許其後人返回故地,給他立廟。

    朱棣雖然殺了鐵鉉,但是內心中還是非常欽佩他的忠義的。但是不能為己所用,只能殺之了。

    其實更關鍵的是鐵鉉還不是一個漢人,他是色目人的後裔,卻如此忠義不屈,為百姓所紀念,所以不存在誇大其詞。

  • 3 # 瀾石記

    在“靖難之役”中,與朱棣作戰的大將李景隆大敗,守城的將領敗退或投降的很多。而原本督運糧草的山東參政鐵鉉,在濟南城危機之時,趕來與都指揮盛庸守城。他不但守住了城池,還打退了朱棣大軍,是“靖難之役”中表現比較出色的大臣。

    朱棣在濟南城下吃了大虧,一是勸降不成,反被鐵鉉送他《周公輔成王論》,要他像周公輔佐侄子周成王一樣,輔佐好自己的侄子朱允炆。二是三個月攻不下,發狠要掘黃河時,鐵鉉假意投降,朱棣單槍匹馬入城受降時,差點被城門上的千斤閘砸死。三是朱棣要用大炮轟城時,鐵鉉又把朱元璋的畫像和靈位放在城頭,讓朱棣無法開炮。同時,鐵鉉襲擊朱棣的軍隊,取得了勝利。最後,朱棣無計可施,不得不繞過濟南城,直接去攻打南京,而鐵鉉和盛庸隨後收復失地。因為在濟南保衛戰中立功,鐵鉉被建文帝升為山東布政使和兵部尚書。

    朱棣攻下南京稱帝后,回過頭來攻下濟南,捉住了鐵鉉。而鐵鉉寧死不屈,被朱棣凌遲至死。還有說鐵鉉被割掉鼻耳,煮熟喂他自己,並下油鍋炸了,但他仍然沒有拜朱棣。鐵鉉的父母、兒子被髮配,妻女被送去當官妓,下場非常悲慘。

    朱棣非常恨鐵鉉,殘酷地對待鐵鉉和家人,但朱棣也讚賞鐵鉉的忠義。明神宗時,為鐵鉉等建文朝忠臣平反並建廟紀念。

  • 4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就要看看鐵鉉在靖難之役之中做了什麼,做了怎樣,以及給朱棣造成了什麼麻煩。下面就讓日航君帶你去看看鐵鉉這位阻擋了朱棣的狠人吧。

    一、鐵鉉的出場

    鐵鉉在靖難之役出場的時候,面臨的並不是一個好時機。當時鐵鉉出身國子監,擔任山東參政,可以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文官,打仗這種事情看上去離鐵鉉很遠,但是他偏偏碰上了。當時白溝河之戰剛剛結束,李景隆率領的幾十萬大軍被朱棣打得潰不成軍,而朱棣則是士氣高昂。換成一般人的話,這時候應該聞風喪膽了,當時的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史書上記載:

    “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鉉。德州陷,燕兵收其儲蓄百餘萬,勢益張。遂攻濟南,景隆復大敗,南奔。”

    得了,李景隆此時已經被朱棣嚇破膽了,絲毫沒有他父親李文忠的神勇,反而像一隻喪家之犬一樣,一路敗退,不僅丟了好幾座城池,還丟了無數糧草物資。朱棣的大軍一路進攻到了濟南城下,可以說打下了濟南城,再往南就是南京了,然後就是建文的滅亡。因此此時朱棣可以說是意氣風華,豪氣滿滿,似乎已經坐上了皇帝的寶位了。

    鐵鉉登場的時候,可以說是朱棣實力最為強大,氣焰最為囂張的時候。可能英雄的登場總是需要一點困難的。在這種危機四伏的情況下,鐵鉉登場了。此時鐵鉉的登場,將會打碎朱棣的迷夢,並且給朱棣製造無數困難。

    二、鐵鉉死守濟南城

    我們可以想象,鐵鉉作為一個文人,怕是之前從來沒有過帶兵打仗的經歷。但是似乎軍事天才往往都是天生的,在濟南守衛戰中,鐵鉉爆發出了自己的軍事天分,與另一個軍事天才朱棣基本上是打得有來有回。依靠著士氣低落的軍隊以及並不堅固的城市與朱棣的大軍周旋。

    回合一:朱棣攻城,鐵鉉防守。

    第一回合的較量在史書中是如此記載的:

    “燕兵堤水灌城,築長圍,晝夜攻擊。鉉以計焚其攻具,間出兵奮擊。”

    朱棣上來就是殺招,放水灌城,建造長堤圍困城池,不讓城裡人出來,並且白天黑夜都在不斷進攻。這裡面短短几句話,卻道盡了古人攻城戰的精髓。

    首先是放水灌城。在古代,“水火無情”,可以說放水以及放火是最為有效但是最傷天和的方法,一般來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是不會用的。例如說曹操在下邳之戰放水淹呂布,就是實在沒辦法的辦法。從朱棣直接就放水灌濟南城可見當時朱棣時間緊迫,需要馬上攻下濟南城,因此上來就用了攻城上的大殺招。因此鐵鉉的堅守延長了時間,恰恰就給朱棣製造了大麻煩。

    其次是建築圍牆圍城。對於攻城,兵法上曾經說:

    “固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

    朱棣肯定是一個熟讀兵法的統帥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朱棣採用了圍城的方式。我猜想此時朱棣新勝,兵力強大;鐵鉉收攏的都是殘兵敗將,自然兵力、戰鬥力方面都是比不上朱棣的。因此朱棣在攻城的時候就採用了圍城戰術。圍城戰術一方面讓城裡的鐵鉉部隊難以突圍或者是偷襲;另一方面給城外的增援部隊提供麻煩。

    最後是晝夜攻擊。這也是攻城戰中常用的方法,也就是疲兵戰術。我們可以想象,鐵鉉的人馬遠遠少於朱棣的人馬,而且鐵鉉要防禦的是四面城牆。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將自己的兵馬分為好幾隊,有的人休息有的人進攻,這樣鐵鉉的軍隊只能疲於奔命,不久之後就會因為太過於疲憊而被朱棣擊破。

    因此鐵鉉的對手就是這樣一個曉暢軍事,老謀深算的將軍朱棣。

    但是第一回合朱棣並沒有佔到便宜,他的佈置都被鐵鉉給打亂了,鐵鉉不僅焚燒了朱棣的攻城器具,甚至還有剩餘兵力殺出城外給朱棣來一個反衝鋒,可以說是讓朱棣措手不及。因此這第一回合,應該算是鐵鉉贏了。

    回合二:鐵鉉詐降,險捉朱棣

    俗話說得好,久守必失。鐵鉉防禦久了,那麼士兵疲憊,一定會出現漏洞。我猜想此時鐵鉉守得時間太長,可能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因此鐵鉉想出了詐降的計謀來捉拿朱棣,來一個擒賊先擒王。史書上記載:

    “又遣千人出城詐降。燕王大喜,軍中皆歡呼。鉉伏壯士城上,候王入,下鐵板擊之。別設伏、斷橋。既而失約,王未入城板驟下。王驚走,伏發,橋倉卒不可斷,王鞭馬馳去。”

    鐵鉉派了千餘人出門詐降。朱棣以為鐵鉉打不動了,非常開心。朱棣手下計程車兵也因為鐵鉉的投降而開心,大家沉浸在這種幸福之中,誰也沒想到鐵鉉是詐降。然後鐵鉉埋伏士兵在城牆上,在朱棣程序的時候扔下鐵板來抓朱棣,結果鐵板扔早了,沒有抓到朱棣,朱棣大驚,連忙逃跑,最終這一次抓捕行動以失敗告終。

    在這其中,鐵鉉很好地利用了朱棣的心理。我們上面猜測過了,鐵鉉這個時候應該是快堅持不住了,因此才用了這樣的計謀,而鐵鉉利用的恰恰就是朱棣想要迅速攻下濟南的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朱棣勢必會自己前往濟南城來檢視自己的成果,這樣鐵鉉就可以捉拿朱棣了。

    這一場詐降行動設計得不錯,但是朱棣運氣太好,因此這次行動以失敗告終,但是也給朱棣以非常大的心理陰影。可以說第二回合的較量因為朱棣及時逃走以朱棣的勝利告終。

    回合三:援兵來襲,朱棣敗退

    在第三個回合,濟南保衛戰終於拉下來帷幕,根據史書記載:

    “憤甚,百計進攻。凡三閱月,卒固守不能下。當是時,平安統兵二十萬,將復德州,以絕燕餉道。燕王懼,解圍北歸。”

    這時候朱棣基本上是把能用的攻城的方法都用了,經歷了三個月的時間濟南城一直都是拿不下來。這個時候建文帝手下的大將平安率領著二十萬大軍來援助濟南城,收復德州,斷絕了朱棣的糧道。面對著這種情況,朱棣只得放棄對於濟南城的進攻,倉皇北逃。

    這一回合,鐵鉉以自己的才能和堅持獲得了勝利。在濟南守衛戰之中,雖然鐵鉉是一介文臣,沒有帶兵經驗,但是鐵鉉憑藉著自己的天分、堅持和忠誠打敗了曉暢軍事、不可一世的燕王朱棣。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濟南保衛戰的鐵鉉

    在濟南保衛戰後,鐵鉉的軍事天分算是被開發出來了。他步步高昇,先是做了山東布政使,然後做了兵部尚書,並且開始參與軍務,繼續戍守濟南城。面對著濟南這座啃不下來的城池以及由文入武的新兵部尚書鐵鉉,朱棣不敢再從山東進攻,因此選擇了繞道徐州。

    然而此後朱棣的軍事行動日益順利,鐵鉉似乎也無能無力了。據史書記載:

    “比燕兵漸逼,帝命遼東總兵官楊文將所部十萬與鉉合,絕燕後。文師至直沽,為燕將宋貴等所敗,無一至濟南者。”

    面對著朱棣軍隊繞道徐州,直逼南京的軍事行動,建文帝命令遼東總兵楊文率領十萬大軍與鐵鉉回合以斷朱棣的後路,結果楊文似乎戰鬥力差了一些,被朱棣的軍隊打敗,十萬大軍沒有一人到達濟南城下。

    此後鐵鉉、盛庸等人追擊朱棣的軍隊,紛紛以失敗告終。朱棣最終攻克南京,建文一朝滅亡。

    朱棣勝利之後,自然是要清理建文一朝的舊人的,其中鐵鉉等人作為建文一朝的強硬分子,自然更是要被清理的。史書記載:

    “燕王即皇帝位,執之至。反背坐廷中嫚罵,令其一回顧,終不可,遂磔於市。年三十七。”

    也就是說,鐵鉉被捉到了之後,不願意正面看朱棣,就背對著朱棣大罵朱棣。朱棣讓鐵鉉回頭看看他,鐵鉉始終不願意回頭,一直大罵不絕。最終鐵鉉被處死,年僅37歲。

    至今濟南城仍然有紀念鐵鉉的鐵公祠。如果讓我給鐵鉉下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忠誠、勇敢、堅持。

    以我來看,鐵鉉以一介文官的身份與朱棣這樣曉暢軍事、久居邊關的藩王大戰良久而不敗,已經足以證明鐵鉉的軍事才能;鐵鉉後世蒙受濟南人民的敬仰與愛戴,足見其忠誠與勇敢。這樣一員大臣的表現不僅沒被誇大,反而鐵鉉很多時候還被小看了。

  • 5 # 追逐歷史的光

    鐵鉉(公元1366~1402年),鄧州(今河南鄧縣)人。他深受明太祖朱元璋賞識,賜字為“鼎石”,任都督府斷事。朱元璋死後,長孫朱允炆登基,任鐵弦為山東參政。

    作為一場戰役的指揮者,他只是一文弱書生,確阻擋了朱棣;作文大臣,他一直戰到最後一刻也沒有退縮,所以我認為鐵鉉名留青史是應該的。

    鐵鉉,他的履歷並沒有什麼引人注目之處,在被認命為山東參政前都是中規中矩,他是一個沒經歷過戰事的知識分子。

    但當“靖難”來臨時,他的人生改變了,當時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被朱棣打的落花流水,整個山東只剩下濟南一城,鐵鉉若是投降,雖有失讀書人風骨,但也沒人會怨他,並且以他的官職,獲得一個不錯的出路也並不難,但他最終堅持了自己的信念。

    因為在他的眼中,朱棣並不是什麼遭受奸臣迫害,被逼靖難的英雄,而只是一個攪亂太平盛世,圖謀不軌的亂臣賊子。他的道德觀念使得他無法去接受這樣的一個人成為國家新的主宰。

    面對強大的敵人,鐵鉉抱著必死的決心,毅然而上。

    朱棣在準備妥當後,派遣士兵向濟南發動了進攻,北軍日夜攻打,鐵鉉親自在城上指揮戰鬥,身先士卒,他的這種行為感動了原本垂頭喪氣計程車兵們,在這些戰敗者的眼中,鐵鉉是一個可以信任和依靠的人。在鐵鉉的鼓舞下,防守官兵士氣大振,連續打退朱棣多次進攻,北軍在城下徘徊數日,始終不得門道,每天除了抬回無數具屍體,再無任何進展。

    在僵持中,鐵鉉又想出一個計策,就是詐降,他相信,在危機時刻的投降,朱棣是不會懷疑的。

    當朱棣入城,從城門上會突然降下類似中機關的鐵板,將朱棣困在城內。本來可以說是絕妙的主意,但因實際操作的人操之過急,鐵板降下打到了朱棣的馬頭,嚇得朱棣奪路而逃,功虧一簣。

    而後,為了打下濟南城,朱棣拉出了他的秘密武器——大炮。而鐵鉉乾的更絕:把朱元璋的牌位在了城頭上。這一舉動差點把朱棣氣死。

    朱棣的野心雖然人盡皆知,但總要有塊“靖難”的遮羞布,打的口號是為皇帝清理奸臣,這要是把自己老爸的牌位都打了,那可真是把自己的想法大告天下了。打不下濟南,只能收兵了。

    後來,大勢已成的的朱棣復攻濟南,擒獲鐵鉉,但鐵鉉寧死不屈,遂受磔刑而死。

    朱棣當上了皇帝。他雖然痛恨鐵鉉,但每每激賞他的忠義,還對群臣稱讚他。 明神宗初年,下詔“祀建文朝盡節諸臣與鄉”,修鐵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廟。在山東各地,有許多“鐵公”祠廟,都是祭奉鐵鉉,濟南人民更視其為鄉土神或城隍爺。

  • 6 # FrankTafei

    相信去過濟南大明湖畔景區遊玩的人,會看到一建於清乾隆年間的建築屹立於湖岸-鐵公祠,紀念的人便是明朝濟南城的守將-鐵鉉。大明湖,這個看起來很反動的名字,卻在清朝保留了下來。或許是由於乾隆皇帝對於錢鉉忠君精神的推崇肯定,能為其在大明湖修建祠堂,也願保留大明湖的名字(待考,大明湖石碑上刻的是大目月湖,清文字獄緣故)。所以,去大明湖遊玩的時候,不能只記得夏雨荷。

    鐵鉉,鄧人。洪武中,由國子生授禮科給事中,調都督府斷事。嘗讞疑獄,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為山東參政(摘遠自明史·鐵鉉傳)。《鐵鉉傳》中,詳細的介紹了他抵抗朱棣靖難之役中濟南守衛戰以及後期和燕軍的作戰情況。他也因功擢升為山東佈政史,隨後兵部尚書。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靖難,先後擊敗了長興侯耿炳文和李文忠之子李景隆的六十萬大軍。兵峰所指濟南城時,早已擠滿了人心惶惶逃難的百姓和打了敗仗的殘兵敗將。鐵鉉此時挺身而出,他是在軍心,民心都渙散的情況下,接受濟南城的防禦的。真可謂,時窮節乃現。朱棣南征一路所向披靡,沿路府縣聞風或降或逃。南軍都督李景隆更是丟盔棄甲,自己一路南逃,丟下幾十萬將士不顧。這樣的情形下,多少人不看好他,他接手的是個爛攤子,雖千萬人吾往矣。需要的是多麼強大勇氣和擔當,更讓人佩服的是他是一個此前從未打過仗的知識分子。戰前他只是一個負責督運糧草的山東參政, 按說鐵鉉根本沒有必要固守濟南,他既不是地方最高行政長官,不負守土有責的使命,也不是率領軍隊行軍打仗的軍事將領,然而,鐵鉉以一介文臣沿途蒐集散兵潰勇,並將他們組織起來鎮守濟南,並最終取得了勝利,使得濟南全城百姓免遭戰亂之苦 。這份功績足以為他贏得了後世的尊敬和愛戴。

    他和盛庸共同領導的濟南保衛戰,讓朱棣在起兵後第一次體會到了失敗的滋味。也是朱棣起兵南征後的第一塊硬骨頭。朱棣一開始想勸降鐵鉉,勸降不成便改為強攻,可大軍連攻三個月不克,惱羞成怒的朱棣想掘開黃河大堤,引水灌城。這時,鐵鉉派人向朱棣表示願意投降,但請燕王單騎入城受降。一向以老謀深算著稱於世的燕王,這次竟然相信了鐵鉉,當他騎著馬走進城門時,守城將士兵高呼“千歲”,可這聲高呼卻是暗號,頓時,從城門上突然降下一塊鐵板一下砸在朱棣坐騎的馬頭上,朱棣這才意識到上當受騙了,慌不擇路的逃離了濟南城。被騙後的朱棣怒火攻心,下令用火炮轟開城牆,濟南城頓時岌岌可危,可鐵鉉用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化解了這場轟城危機。他準確的掌握了朱棣的心裡和弱點。和朱棣打了心理戰,他派人做了十幾個大牌子,上面工工整整的寫上“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幾個大字掛在了城牆的四周。

    朱棣投鼠忌器,不得不放棄攻城並準備撤退,沒想到,鐵鉉發覺朱棣大軍撤退,他和盛庸率軍出城追擊,痛打了一把落水狗。所以單單憑藉此次處理炮轟濟南城的危機,表現出臨危不亂的智慧。有資格被後人崇拜和供奉,沒有誇大。朱棣自起兵後敗在鐵鉉這個無名小卒的手裡,這令一向以名將自居的朱棣痛恨不已!靖難成功以後,朱棣派人將鐵鉉的鼻子和耳朵割了下來,煮熟後塞入他口中並問他:甘否?鐵鉉回答道: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朱棣聽後大怒,下令將他凌遲處死,妻女沒入教坊司為妓。山東百姓為了紀念鐵鉉的功績,為他修建了鐵公祠,流傳至今!

    可能有人會說,鐵鉉是和一個叫盛庸的武將互相配合,才有這麼大的功績。“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在此就不得不提及下他的合作伙伴了。盛庸是個武將,可以說是職業軍人。率部和朱棣鏖戰于山東,河北,蘇北,皖北等地。靖難之役的四年中,可說是和朱棣苦戰次數最多最久的。奈何統帥者無能,阻擋不了大勢所趨。作為朱棣的對手,他也在戰場上得到了屬於自己應得的那份來自對手的尊敬和認可後,選擇了一個古代軍人都會選擇的方式,那就是投降。投降並不一定是可恥的,有時候投降要比戰鬥更需要勇氣和智慧。至於此後他的人生結局(被誣告冤殺),或許並不比被朱棣烹了的鐵鉉更好。說到底做為武將,沒有像霍去病那樣封狼居胥的不朽佳話,沒有像徐達,常遇春那樣驅逐胡虜,收復燕雲的歷史功績。

    中國封建社會,自古有文死諫,武死戰的說法。鐵鉉和盛庸,一文一武。文人為君王社稷而死,是明朝讀書人所認為的最高榮譽。鐵鉉死得其所,也被後人銘記。盛庸為武將,贏得對手尊敬,以他們個人視覺來看他們都很值了。可他們兩個所進行的抗爭並沒有阻擋住歷史的車輪前進,都是作為朱家叔侄爭權的犧牲品而已。置身在權力的漩渦中,為皇權爭奪賣命,為政治遊戲犧牲。乾隆為鐵鉉修祠堂,何嘗不可理解為彰顯出他做為帝王的廣闊胸襟,或是明清朝代更替,是乃大勢天意。忠臣良將,歷史上從來不缺少。也從來不該被低估,也沒有被誇大。他們都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人氣節和脊樑,都有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武人鐵血和擔當。中國歷史千年傳承下來的,鐵鉉是其中一個踐行者。

  • 7 # 青鑑

    鐵鉉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可圈可點,多次給予朱棣的靖難軍以沉重的打擊。

    鐵鉉(1366年—1402年),河南鄧縣人。太祖時期,因為在國子監讀書時成績優秀被授予禮科給事中,後來調都督府斷事,主要是審理軍中的刑事案件。在這個職位上,他審理了多年的積案,受到了朱元璋的賞識。

    建文初年,他為山東參政,參政是布政使的屬官。在李景隆率軍抵抗靖難軍時,鐵鉉負責運輸糧草。在白溝河之戰時,李景隆被打敗,隻身逃到了德州,其他各城望風而逃。

    鐵鉉與參軍高巍跑到了濟南,率領盛庸、宋參軍等誓死守衛濟南。建文二年(1400年)六月八日,靖難軍兵臨濟南城下。朱棣派人用箭將一封勸降書射進城內,城內的書生高賢寧作《周公輔成王論》請求朱棣退兵,沒有迴應。

    見勸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而鐵鉉督眾,矢志固守。致使朱棣久攻不下,只好將濟南合圍。

    朱棣攻打濟南三個月,沒有絲毫進展,便下令堵塞城外的河流,準備水淹濟南。濟南城內的軍民都很害怕。鐵鉉決定以詐降之計,誘殺朱棣。鉉率眾詐降,派壯士偷偷地在在城門上放了一塊大鐵板,又讓守城士卒大哭哀嚎:“我們要成為水中魚了,離死不遠了”。

    不久,為了讓朱棣放心,撤出了守城的工具。然後派城中百姓,到燕王大營跪伏請降,百姓們先稱讚了朱棣一番,然後提出了請朱棣單騎入城,百姓們拿著酒肉來迎接朱棣。

    朱棣不知是計,聞言大喜。如果濟南城降,那麼朱棣就佔有了整個中原地區。因此,朱棣只帶數騎護衛,過護城河橋,徑自西門(濼源門)入城受降。守城明軍都齊聚於城牆上。燕王朱棣剛進城門,眾士卒高呼“千歲”,門拱上的鐵板突然落下,可惜的是隻砸爛了朱棣的馬頭,朱棣換馬逃跑了。

    朱棣大怒,以重兵圍城,鐵鉉令守城將士大罵朱棣。朱棣大怒,並用火炮轟擊城內,城將破,鐵鉉書寫許多的大批朱元璋神主靈牌,放在城牆上。古人講孝道,朱棣不便開炮。

    相持之間,鉉又募壯士,多次騷擾襲擊朱棣的靖難軍。朱棣對濟南城束手無策。此時,平安率20明軍進攻德州,朱棣的糧道收到威脅,姚廣孝向朱棣建議暫時返回北平。於是朱棣撤軍了。

    建文帝聽說了鐵鉉的事蹟後,提拔他為山東布政使,後又升兵部尚書。以盛庸代替李景隆為平燕將軍,命鐵鉉參其軍務。這年的冬天,盛庸在東昌大敗朱棣靖難軍,斬其大將張玉。朱棣返回北平。

    後來朱棣靖難成功後,鐵鉉被抓,他背對朱棣大罵,後被凌遲處死。

  • 8 # 二胎暖暖滿滿

    至於鐵鉉的功績來講,最後都沒能阻止燕王朱棣靖難成功,因此都是徒勞了,任何一個試圖阻擋歷史前進的人一定會被碾碎。但是又如文天祥所說,留取當心照汗青也是好的!鐵鉉雖功敗被朱棣殘忍殺死,但是朱棣卻時時以忠臣義士尊稱於他。神宗時又追封了鐵鉉,可見無論當時還是後世,大家都是認同並肯定鐵鉉的。

  • 9 # 雙人魚說歷史

    鐵鉉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沒有被誇大,他的表現讓我看到的是他的決心和智慧。

    一朱棣進攻濟南府,不分白天和黑夜,攻勢很猛,鐵鉉都親自在城牆上指揮戰鬥,往往都是第一個衝在最前線,鼓舞士氣,守軍彷彿在一瞬間看到了希望,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戰鬥,多次打燕王的進攻,朱棣久攻不下,士氣低落!

    二朱棣久攻濟南府不下,就打算在濟南府的上游掘堤用水去淹!水淹是成功了,這時鐵鉉彷彿看到了燕王的企圖。他一反常態,居然派了一千軍士去“詐降”,也就是開啟城門,讓朱棣進城收降,並趁機在城內活捉他,燕王居然相信了!後來由於在城內操作不當,高空落物只砸中了燕王的坐騎,讓燕王溜掉走了!

    三 燕王打算用大炮去轟炸濟南府,鐵鉉就是不停地用弓箭和火銃還擊也是抵擋不了的,這時最精彩的部分上演了,這是一場“心理戰”,他用多張牌子上面寫著“太祖朱元璋神牌”掛在城牆頭上!燕王無論如何都不敢用大炮去打這些牌位的,那是大不敬!你燕王不是要“靖難嗎”?你不是說皇帝身邊有奸臣要“清君側”嗎?那你要是敢用大炮轟打這些牌位,就是告訴天下人你是在造反!哈,有意思吧,氣的朱棣直咬牙,再久攻不下的情況下,只好選擇撤兵繞過濟南府!

    四 朱棣在撤軍的時候,鐵鉉又命令城中的將士出城追擊,朱棣被他跟在後面追著打,損失慘重!

    五 總之這是一種智慧的較量,拼的不是硬碰硬的去打!

  • 10 # 四季文史

    鐵鉉在靖難之役的表現是不是被誇大了?

    鐵鉉,又被人們稱為“鐵公”,這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此人在“靖難之役”中,成功地抵禦了燕王朱棣的多次進攻。鐵鉉的輔政,對於鞏固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雖然他最後兵敗被俘,但其表現出來的忠君事主、寧死不屈的氣節,讓人為之欽佩。我們從三個層次來細分析。

    一、文有文正、武有鐵公。

    明太祖朱元璋也許做夢都沒有想到,自己隔空傳位的結局,最終還是讓四皇子朱棣給奪了自家江山。

    在燕王發動靖難之役之前,朱元璋決定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即建文帝。朱允炆自幼聰慧,而且極其孝順。在其父朱標過世的時候,朱允炆因過度哀傷而日漸消瘦。

    朱元璋:“而誠純孝,顧不念我乎”。

    此時朱允炆的身份已經是皇太孫。朱標去世以後,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翻閱歷史我們知道,對於朱允炆治國理政的一些功績,我們無從查起,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文獻和檔案都遭毀滅,還有一些散落民間的記載也被禁除。但有一點我們知道,朱允炆的心腹當中就有方孝孺(即方文正)。在文官當中,方孝孺是一介書生,此人算是大器晚成型。在朱允炆治理朝政時期,他經常在幕後為建文帝出謀劃策,制定制度,著書立說,凡此種種,朱允炆也都會讓方文正親自擔任執行長。與之對應的武將心腹當中,就屬鐵鉉了,其實鐵鉉一開始也並不是行伍出身。

    在建文帝帳下,方孝孺主內,負責皇室智囊,而鐵鉉則主外,為建文帝護國禦敵鞍前馬後。

    二、靖難之役中的鐵鉉。

    我們知道,鐵鉉是元代色目人的後裔,是明初名臣,歷任山東布政使、兵部尚書。此人性格剛直,聰明敏捷,其過人的才幹和果敢,深得朱元璋的喜愛。建文帝繼位以後,升任山東參政。

    建文元年,燕王朱棣揮師南下,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嚴格來說,這場皇家內部的皇位之爭,是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因為朱元璋隔空傳位,就為叔侄間的爭奪埋下了隱患,這是意料之中。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建文帝上臺就開始削藩,這是明目張膽要除掉朱棣這位叔叔,這乃意料之外。所以,對於心狠手辣的朱棣來說,這豈能容忍呢,於是這才有了靖難之役。

    靖難之役伊始,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抵禦朱棣大軍,此時的山東參政鐵鉉負責糧草輜重的督運。隨著李景隆兵敗,河北及山東北部諸城將士無不望風歸降,建文二年四月,朱棣大軍包圍了濟南城。此時鎮守濟南城的是都指揮盛庸。鐵鉉與盛庸一起歃血立誓,誓死保衛濟南城。

    在此期間,鐵鉉與盛庸殊死抵抗,加上鐵鉉使用詐降計,導致朱棣久攻不克。最後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朱棣認為取道濟南根本就是個錯誤,遂班師回北平,再圖長久之計。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改變攻打策略。這次他避開防守嚴密的濟南,轉而從側後方取道東阿至徐州線路,一舉破開京師大門。建文帝朱允炆在戰鬥中不知所蹤,有的說他逃到南方做了和尚,有的說他被戰火燒死。總之,在此時此刻,朱棣已自立為帝。迅疾間,他又轉頭劍指濟南城。最終,濟南城被攻陷,鐵鉉因寡不敵眾而被俘。

    素聞明成祖朱棣心狠,也知鐵鉉盡忠。想當年朱棣給過鐵鉉機會,讓他歸降,他不但不降,還變著法戲耍朱棣,這口氣又怎能讓這位永樂大帝咽得下呢,最終,鐵鉉被朱棣凌遲而死。

    三、忠臣不事二主,輸戰不輸人。

    世人透過鐵鉉誓死保衛濟南城就可以看出,此人是盡忠為國之人,也是人臣之典範。自古烈女不侍二夫、忠臣不事二主,被俘的鐵鉉面對朱棣的殘酷重刑,始終面不改色、心坦然。

    鐵鉉死後,其父母被髮配,兒子被充軍,妻女被賣到妓院。直至明神宗初年,鐵鉉才被昭雪。自古以來,忠臣烈女也不在少數,他們身上所表現初來的氣節讓人為之欽佩。

    現在在濟南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鐵公祠”,這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錚錚鐵骨的硬漢所建立的,他的精神和氣節,讓人肅然起敬。

    有時候不禁讓人思索,這些以生命為代價的付出,有多少是名垂青史的呢,我認為更多的犧牲只是帝王家天下戰場上的犧牲品罷了,甚至只是微不足道的天地塵埃。

    《明史》:燕師之南向也,連敗二大將,其鋒蓋不可當。鐵鉉以書生竭力抗禦於齊、魯之間,屢挫燕眾。 乾隆帝:其他若景清、鐵鉉等,或慷慨捐軀、或從容就義;雖致命不同而志節凜然,皆可謂克明大義。
  • 11 # 皮叫獸說古

    老四講歷史,今天來說一下靖難之役的那些事兒。

    明朝傳承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朱重八是也。到了年老的時候,畢竟是身不由己,話說這些皇帝都好像在追求長生不老,什麼秦始皇嬴政,唐太宗,包括朱元璋,都在苦苦追求長生不老,可惜,事與願違,長生不老哪裡有那麼容易得到,你以為在看《神話》裡面的胡歌嗎?那套電視劇說的易小川和趙高都吃了長生不老不死的藥丸,然後在漢朝活到了現代,看個趣味就好了。都是比較扯的。

    話說回到明朝這邊,朱元璋原來想把皇帝位給大兒子,不過這個大兒子體弱多病,早早就去世了。沒辦法只好給他最寶貝的孫子朱允炆。按照才幹以及輩分,其實應該把皇帝位置留給朱棣的,可是朱元璋比較疼這個孫子。

    明朝皇帝叔侄

    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有一個人比較器重,名為鐵鉉。鐵鉉足智多謀,英勇善戰,深得朱元璋器重。

    朱元璋很早就想到了除去皇帝以外其他子孫的去處,就是封他們為藩王。隨著時間的推移,藩王的勢力與日俱增,建文帝做了皇位的時候,就想把藩王去掉。

    藩王最厲害的就是自己的四叔朱棣,建文帝把朱棣視為眼中釘和肉中刺。

    各種明的暗的手段給朱棣使去,朱棣當然不願意了,就反了,這對叔侄都是明朝的皇帝,他們的反目成仇是明朝最經典的戲碼。

    鐵鉉戰朱棣

    鐵鉉可是忠心耿耿的一個好將領,有一次他們打仗,朱棣在濟南這個地方,久攻不下,氣急敗壞。於是,就想出了一些陰招。

    朱棣指揮一些士兵去把黃河堤部給弄開,引來很多水,打算水淹。鐵鉉為了百姓的安危,假裝投誠,其實鐵鉉是個忠心耿耿的將領,當年忠於朱元璋,後來忠於建文帝。

    鐵鉉在城門上面佈置千斤閘,然後讓人假裝在城門哭泣。然後說好話恭維朱棣,說濟南人很膽小,害怕這些官兵,希望朱棣退兵。朱棣一聽有道理,就相信了他們。

    然後一個人大馬金刀,單槍匹馬打算去接受百姓的擁護。鐵鉉知道朱棣中計了。剛剛進去城門,直接把鐵閘放下去,朱棣真是命懸一線,中了的話得變成肉餅,幸運女神光顧朱棣,朱棣沒事,可是他的馬變成肉泥了。幸虧附近還有他的馬,趕緊換馬逃跑。

    然後朱棣派出大炮,打算攻打城門,鐵鉉心生一計,把朱元璋的畫像掛在城門口,朱棣看到,就停止了。好幾次交手,朱棣都吃虧了。

    朱棣登基

    後來朱棣就換地方打,鐵鉉畢竟只有一個人,沒有朱棣那麼多的謀士。終究是支援不下去。後來朱棣直取京師。建文帝逃亡失蹤,聽說做了和尚,朱棣直接登基。

    鐵鉉苦苦的維持也是毫無作為,主子都跑了。然後整個國家被朱棣控制了,鐵鉉肯定鬥不過。朱棣直接將鐵鉉處死,不過後來經常讚賞鐵鉉忠心耿耿,鐵骨錚錚。

    這鐵鉉也是鐵骨錚錚的一個將領,如果多幾個他這樣子的將領,可能朱棣不一定可以上位。老四他的功勞很大,沒有被誇大,例如濟南一戰,差點就可以取了朱棣的性命了。可惜後來死得太慘,朱棣將鐵鉉的耳朵,鼻子割下來煮熟再給他吃。還直接把鐵鉉炸透炸幹了。朱棣真是太狠了。

  • 12 # 曹城少年

    鐵鉉是近乎要終結朱棣的帝王夢的“鐵公”。在靖難之役的表現有沒有被誇大可以看看那些精彩的瞬間。

    第一個精彩瞬間是“收殘兵,援濟南”。

    鐵鉉的第一個職位是運糧官,給庸才大將軍李景隆負責後勤,主將無能,累死三軍啊。五十萬的大軍被朱棣輕而易舉的擊潰,兵敗如山倒啊,敗軍不斷逃散,朱棣是欣喜若狂乘勝追擊,直到濟南腳下,這個南下路上的重要關隘。若攻下濟南基本上算是拿下了半壁江山了。濟南守將盛庸兵少將寡,難以抵抗朱棣大軍。此時,在城破危難之際,收拾潰敗散兵,火速支援濟南,並於守將盛庸歃血為盟,誓死守衛濟南。朱棣做夢都沒有想到這個書生如玄鐵一般釘在了濟南,讓人難以撼動。

    濟南無疑成了朱棣的一場噩夢,而現在只是個開始。

    第二個精彩瞬間是“計殺朱棣,惜敗嘆息”。

    朱棣大軍看到濟南城感覺整個江山就在自己的眼前了,拿下濟南,帝位只是一步之遙。隨即下令攻城,沒想到濟南城就像鐵公的名字一樣,玄鐵一塊,難以攻破。三個月來,朱棣是人困馬乏,不得不另外想辦法,此時,腦海中想到一個惡毒的計謀,決定決黃河之歲,以破濟南,鐵鉉身系全城人的身家性命,很快久做出了對策,決定詐降。為了做到更逼真把城牆上的一些防禦撤下來,兵將減小,讓年長的民眾到兵營中“乞降”。還要求朱棣大軍後退十里,以約束大軍對城中百姓有傷害之舉。一時的欣喜讓朱棣衝昏了頭腦,來不及認真思考救帶著幾個親信,入城接受民眾的朝拜了。燕王朱棣剛進城門,眾士卒高呼"千歲到",預先置於門拱上的鐵閘轟然而落砸爛了朱棣的馬頭,朱棣方知是計,換馬回逃,撿了一條命。

    第三個精彩瞬間是“計退朱棣”。

    朱棣回到大本營,任然驚魂未定。稍有回過神來,就命令大軍瘋狂進攻濟南城。並用大炮狂轟城牆。憤怒的朱棣恨不得馬上攻進城內把鐵鉉活颳了。持續的轟炸讓城牆和城門岌岌可危,眼見就要城破,朱棣的臉上也有了難得的欣喜。這時候鐵鉉只能用最後的一張底牌,可以說是制勝的法寶——“朱元璋的牌位”。朱棣看到城牆牆垛上的牌位,一臉的黑線,一個兵也不敢上了,一發炮也不敢發了。兒子打老子,簡直是罪大惡極。如果朱棣想繼續打只能懸掛他爺爺朱五四的牌位了。還好朱棣還有點清醒,不然就是歷史上的鬧劇了。朱棣不得不退兵,在南下的路上再也未敢打濟南。

    最後,朱棣繞過濟南,直取南京,做了皇帝位後,鐵鉉被抓到南京見朱棣時,罵不絕口,立而不跪。朱棣令人割下鐵鉉的耳朵、鼻子,煮熟後塞入他口中,問他滋味如何?鐵鉉厲聲說忠臣孝子的肉有什麼不好吃?鐵鉉仍不屈服,後來被凌遲而死。可謂是鐵骨錚錚的“鐵公”。

    從這一系列的瞬間,可以看出鐵鉉是一個臨危不亂,能統兵的大將。書生統兵,比草包李景隆要強上何止一百倍。鐵鉉在靖難之役的表現不用被誇大,已經很奪目了。

  • 13 # 闡釋君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但是如果勝利者所傳歷史依然書寫,戰敗者的偉大,那麼這名戰敗者的史蹟多半是真的。

    永樂大帝一生神武,但是對於靖難之役,建文朝忠臣的處理上卻是其一生的汙點,功是功過是過,不可相抵。而對待建文朝忠臣鐵鉉卻是現在看來是朱棣的不對,那麼為何朱棣對於鐵鉉如此恨意。

    濟南保衛戰可以稱為守城戰的典範

    在朱棣在北京宣佈清君側造反後,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統兵五十萬前去平叛,此時滿朝文武都認為這不過是一場地區叛亂成不了氣候,李景隆也是朱元璋稱讚的大將,山東又有像鐵鉉這樣穩重的布政司官員負責後勤,但是誰也想不到北京在只有幾千的情況下居然在燕王世子朱高熾的指揮下守住了,燕王藉此回防北京,裡外夾擊,五十萬人大敗,將士們四散而討,李景隆討到山東後不久緊接這南討,鐵鉉在此情況下應該知道朝廷已經無法派兵北上了,距離北京十分近的濟南就成為了一座孤城,要麼南下往安徽江蘇跑,要麼只能死守,而鐵鉉的偉大就是明知是死局,依然不顧個人生死,這世界多的事知道趨禍避災的聰明人,像鐵鉉這樣立於危難的有智慧,有總義的人卻很少,于謙算一個,鐵鉉算一個,但是他們的下場卻都十分悽慘。鐵鉉清楚只要守住濟南,燕王兵,南下之路一旦受阻,他在偷襲後勤補給,燕王必敗,只可惜。結局不是他設想的那樣。

    從圖可見朱棣如果比攻破濟南府,那麼南下時攻打南京有可能被合圍的危險。鐵鉉也是認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他認為,濟南城要死守,只可惜鐵鉉贏了戰役,輸了戰略。

    朱棣的大軍在濟南城下猛攻三月沒有成功

    濟南在鐵鉉和都指揮使盛庸的帶領下,頑強抵抗,朱棣看久攻不下,出策要堵塞黃河在引黃河水水淹濟南,如果此計成功,那麼濟南將成為一座死城,濟南百姓會鐵鉉一起赴死,這是鐵鉉不願意看到的,於是他詐降,有假裝的誠意騙取,朱棣進城,在將提前安裝好的重型鐵板,捆綁在城門上,想借此砸死朱棣,只可惜只砸到了朱棣的馬,朱棣在眾人的掩護下得以逃脫。

    久攻不下朱棣只得班師回到北平。

    正在愁眉不展時,黑衣宰相姚廣孝出了良策,直接放棄濟南,一路南下,拿下徐州,江蘇,進而直接攻入南京,兵貴神速。

    朱棣採取了這個計策。一舉成功。在得到江山後有合圍濟南,鐵鉉知道在守下去沒有意義。投降,被朱棣施加極刑死時才38歲。朱棣晚年也承認,鐵鉉是忠臣,是人才。明仁宗時期為鐵鉉平凡

    明神宗初年,下詔“祀建文朝盡節諸臣與鄉”,修鐵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廟。南明弘光帝時,追贈鐵鉉為太保,諡忠襄。清高宗追諡曰“忠定”。

    如今在山東依然有很多鐵公廟都是百姓為紀念他的功勞建立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2012年的科幻電影《普羅米修斯》被嚴重低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