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檔案館
-
2 # 每日精彩科技
為什麼俄國火箭發動機這麼厲害?
冷戰期間,蘇聯在空間發展領域創造了許多歷史記錄。它是第一個成功發射衛星、成功進行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發射空間站和部署反衛星武器的國家。軌道轟炸系統的一部分)。這些成就為蘇聯贏得了榮譽和威望,為其成為太空強國奠定了基礎,並在太空領域與美國競爭。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90%的太空力量,並於1992年成立了國家航天局。然而,隨著總體經濟衰退,該國的火箭和衛星訂單急劇下降,航空航天公司“痛心”,大量科學家、工程師和熟練工人流失,航空航天工業的整體水平迅速下降。俄羅斯的太空實力也在急劇下降,突出表現在無法補充的衛星老化和在軌衛星數量減少。2001年6月,當時的太空主任尤里·科普夫在俄羅斯杜馬說,在軌道上的90顆衛星中,有68顆接近設計壽命;43顆軍事衛星是舊的是的;24顆導航衛星中只有14顆執行正常。太空力量的衰落嚴重影響了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危及其大國地位。在此背景下,俄羅斯向美國提出削減戰略核武器數量,以削弱美國戰略核力量的反擊能力。
為了恢復國家聲譽,確保國家安全,保持國際戰略平衡,普京總統上任以來,俄羅斯政府加強了俄羅斯航空工業的實力,積極調整航空工業,增加空間預算,爭取更多的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機,以恢復其空間實力。
目前,俄羅斯航天工業體系健全,發展潛力巨大。俄羅斯航空工業有100多家公司,其中大部分是蘇聯時期由設計部門和工廠製造的,主要包括兩類有限責任公司(OAO型)和聯邦實體(fgup型),以及科研和生產協會,如航天建築公司(PKK),協助生產載人航天器)、衛星製造商rehetnev資訊衛星系統(ISS)、國家R&D和生產空間中心是聯盟進步火箭進步,而Klinichev國家R&D和生產空間中心是運載火箭“安加拉”系列的未來發展
俄羅斯有多個運載火箭系列,目前正在開發新的研發專案。大多數俄羅斯運載火箭都是基於彈道導彈。目前的運載火箭主要包括聯盟號、質子號和天頂號。聯盟號主要發射載人飛船、聯盟號飛船和其他型別的衛星。“質子”是蘇聯時期大型宇宙飛船的主要運載工具。退役後,“能源”火箭成為俄羅斯最強大、頻率最高的火箭。“天頂”是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開發的。它主要在烏克蘭生產,用作軍事衛星。此外,俄羅斯還在使用其他運載火箭發射衛星,如宇宙號和洛克特號。安加拉是俄羅斯目前正在開發的一種新型運載火箭。
俄羅斯對航空航天專案進行了大量投資,以促進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在軌道科學公司和空間探索技術公司等美國私營航空航天公司的參與下,該公司的貨運航天器和載人航天器逐漸獲得成功。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租用了一傢俬人公司的廉價太空系統來運送人員或貨物到國際空間站。俄羅斯在載人航天技術領域的優勢將被削弱,面臨更大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需要積極研究和開發新的載人航天系統,並透過發展軍事衛星、地球遙感衛星、通訊衛星、月球和火星探測等多元化專案,擺脫對國際商業運載火箭的依賴,人民發射並賺取外匯投資,同時重點發展俄羅斯的重點國防安全、經濟利益、民生和聲譽空間專案,加快rid並生產新材料和新工藝,拓寬了航空航天工業的發展道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3 # 小虎科技
【前蘇聯在幾十年前的技術,我們到現在還在追趕,說明前蘇聯那時候的實力真的很強】
就俄羅斯的經濟和科技發展來看,並沒有發展處多少升級的新技術,甚至可以說是在吃老本。它的主要航天技術都是來自於前蘇聯,所以與其說俄羅斯的火箭發動機技術厲害,還不如說前蘇聯的火箭發動機技術厲害。
在前蘇聯使用N-1型火箭進行登月的時候,連續多次發射失敗,輸給了它的對手老美,於是投入大量資金開始研發RD-170系列的火箭發動機,這個發動機一舉讓俄羅斯在太空領域遙遙領先,RD-170發動機採用的是兩個預燃室和4個噴射管設計。
美國使用土星5號火箭F1讓阿波羅號完成登月的時候,採用的是液氧煤油式的發動機,美國覺得這種型別的火箭發動機已經沒有任何優勢了,不光是汙染環境,重量太重。在其他方面也略顯不足,於是轉頭開始研發液氫液氧和固態火箭的時候,沒想到蘇聯在老式的液氧煤油式的發動機上做出瞭如此巨大的突破。
其實在固體火箭和氫燃料的火箭上,俄羅斯的技術還是沒有美國強,但是因為液氫和固體燃料價格昂貴,將近的沒有的20倍以上,而且氫氣的狀態及其不穩定,很容易產生爆炸。對環境的要求也非常高,導致美國的發射成本非常高,單次發射將超過7000W美元。
俄羅斯的RD-170的成功,主要在其改進了燃燒室,為了防止燃燒室壓力過大,出現燒結的現象,俄羅斯將燃燒室壓力增加,並且將煤油提存,降低煤油的含硫量,大大的避免了故障的發生。
總結一招鮮吃遍天,俄羅斯就是依靠著前蘇聯的RD-170型的火箭發動機吃老本吃到現在,依然保留著世界第二科技強國的地位。
-
4 # 鐵男說經濟
俄羅斯航天工業仍處於復甦和發展階段,但發動機一枝獨秀,深刻影響著世界航天發射領域。
至今,俄羅斯始終佔據重型火箭發動機領域第一寶座,其研製的RD-170發動機推力達790噸,之後才是美國大名鼎鼎“土星五號”火箭的F-1發動機。
RD-170分級燃燒高壓補燃發動機承接自前蘇聯的天頂號和能源號火箭專案,在同類發動機中引數和效能指標最高,具有在各使用階段可靠性高、維修和檢測方便的特點。RD-170衍生出RD-171、RD-180、RD-191等若干構型,成為俄羅斯運載火箭後續崛起與發展的重要籌碼。
RD-180大推力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優秀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之一,地面推力約390噸,地面比衝311秒,無論是對比推力、比衝還是成熟度、可靠性都是液氧煤油發動機中數一數二的傑作。
RD-180發動機在過去20年中藉助美國“改進型一次性運載火箭”(EELV)專案和“宇宙神”5火箭大放異彩。EELV旨在確保美軍進入太空、增加可靠性和降低成本,洛馬公司引進RD-180研發的“宇宙神”5火箭承擔了大量EELV發射任務,實現100%的發射成功率,讓RD-180發動機更加炙手可熱。
當前,俄羅斯和美國掌握著世界上的最為成熟的液體和固體大推力火箭發動機,很多在研的大推力火箭發動機技術仍然沿用上世紀的技術遺產,主要研發目的側重於節省成本,新的顛覆性火箭發動機技術尚未出現實用案例。
航天新時代已揭開帷幕,各國積極推進新型發動機研製和試驗,開發新型大推力運載火箭。美國SpaceX公司測試“猛禽”發動機,計劃2023年實現將人送入月球軌道;日本下一代主力火箭H-3的主發動機LE-9完成燃燒實驗,火箭將在2020年進行首次發射;印度和南韓也在近兩年完成測試火箭發動機,為本國即將開展的發射試驗奠定堅實基礎。
經歷多年研發和試驗積累,各航天國家新一代發動機和運載火箭研製逐漸走向成熟,並將在未來幾年踴躍登場。這其中,俄羅斯的RD-171MV發動機引數最強,將繼續維持俄在火箭發動機制造領域的領先地位。
-
5 # 老祖宗還沒起床
說俄羅斯火箭發動機厲害只是針對液氧煤油發動機,前提還是美國自己放棄了發展液氧煤油發動機,而歐洲日本也不用煤油發動機。在氫氧發動機、固體發動機以及下一代的甲烷發動機都是美國遙遙領先。
最常拿來對比的煤油發動機就是美國土星五號的f1和蘇聯能源號的rd170,f1海平面推力680噸,rd170海平面推力760噸,而且比衝更高,但別忘了rd170有4個燃燒室(發動機噴管),而f1只有1個燃燒室,巨大如土星五號,十米直徑的箭體也裝不下5臺rd170;f1是1968年首飛,rd170是1987年首飛,兩者相差20年還能拿出來比一下,本身就很有意思。它們的履歷就更不用說了,土星五號13次發射65臺f1全部成功,讓美國打贏了登月競賽,可謂功成身退。而蘇聯能源號僅2次發射1次成功,成功保送蘇聯解體: )後來改成天頂號,68次發射(由於推力大,每次只需要使用1臺)就有10次失敗。
最絕望的還在於f1早已被美國丟進了博物館,而俄羅斯未來幾十年的PPT火箭,如“葉尼塞“、“頓河“,依然要仰仗rd170。但俄羅斯現在沒有財力和能力恢復生產rd170,那麼可能的接盤俠在哪呢。。。有興趣的可以關注下昨天(7月14日)俄媒報道的航天新聞: )
美國後來購買俄羅斯的rd180以及私營企業重新撿起煤油發動機主要還是出於成本和防止俄羅斯發動機技術擴散的考慮。
“90年代末,美國政府請求公司(洛克希德)為阿特拉斯火箭購買RD-180發動機,以便俄技術不進入cx和yl。”——俄官方通訊社《今日俄羅斯》2020年4月19日原文。(文章雖然沒說,但提防的物件肯定還包含中國,自從90年代初的rd120之後中俄就再也沒有火箭發動機交易。)
在美國正式宣佈重返月球的“阿爾忒彌斯計劃“後,俄羅斯那反目成仇的小表弟也坐不住了,同樣是《今日俄羅斯》的訊息:烏克蘭航天署署長弗拉基米爾·烏索夫表示烏克蘭可以把俄羅斯“趕出”美國航天專案,“我們可以生產它們,因為在蘇聯時期,此類發動機是我們的設計局製造的。”
——
土星五號之後美國直接進入了太空梭時代,使用氫氧和固體發動機的組合。氫氧發動機是世界火箭發動機技術發展的趨勢之一,掌握氫氧發動機技術是一個國家成為航天強國的標誌,俄歐日的氫氧發動機的海平面推力在100~150噸之間,中國50噸,這些年長征五號就是卡在氫氧機上。美國現役德爾塔4使用的RS68A氫氧發動機推力320噸,太空梭所使用的rs25雖然推力為240噸,但它是難度更高的可重複使用發動機,明年又將披掛上陣作為下一代超重型火箭SLS火箭的芯級發動機進行發射。
美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力1380噸,最新的五段固推更是達到了1600噸,冠絕全球。
下一代的甲烷發動機也是美國絕對領先,BE4和猛禽兩型300噸級甲烷發動機已經量產,裝備BE4的火神及新格倫計劃明年首飛。
——
最後,俄羅斯現役的各型火箭並不使用它最拿手的煤油發動機,而是老式的偏二甲肼燃料,其中推力最大的rd275推力僅160噸,其心心念唸的下一代主力火箭安加拉a5使用的rd191煤油發動機推力也只有190多噸,真是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6 # 咖哩咖哩醬
據說俄羅斯火箭發動機僅針對液氧煤油發動機,但前提是美國已放棄發展液氧煤油發動機,而歐洲和日本不使用煤油發動機。在氫氧發動機,固體發動機和下一代甲烷發動機中,美國遙遙領先。比較常用的煤油發動機是美國土星V的F1和蘇聯能源的rd170。 f1的海平面推力為680噸,而rd170的海平面推力為760噸,比衝更高,但不要忘記rd170的燃燒室為4個(發動機噴嘴),而f1只有一個燃燒室,它的體積和土星V一樣大,直徑10米的箭體無法容納5枚rd170。 f1於1968年首飛,rd170於1987年首飛,兩架飛機本身的確很有趣,可以相差20年。更不用說他們的簡歷了。土星V的13次發射65架F1全部成功,使美國贏得了登月競賽。蘇維埃能源僅成功發射了2次,併成功地保護了蘇聯免於瓦解:)後來改為Zenith,進行了68次發射(由於推力大,每次僅使用1個單位),失敗了10次。最令人絕望的是,美國已經將F1扔進了博物館,而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俄羅斯的PPT火箭(如“ Yenise”和“ Don”)仍將依賴rd170。但是俄羅斯沒有財力,也沒有能力恢復rd170的生產,因此潛在的接受國在哪裡。 。 。感興趣的人士可以關注俄羅斯媒體昨天(7月14日)報道的航空新聞:)美國後來購買了俄羅斯rd180,而私人公司再次購買煤油發動機主要是出於成本和防止俄羅斯發動機技術擴散的考慮。“在1990年代後期,美國政府要求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購買用於Atlas火箭的RD-180發動機,以便俄羅斯技術不會進入cx和yl。”-俄羅斯官方通訊社“今日俄羅斯” 2020年4月19日,日本原版的。 (儘管文章沒有說,但謹慎的物件還必須包括中國。自1990年代初的rd120以來,中俄之間沒有達成火箭發動機交易。)在美國正式宣佈重返月球的“阿耳emi彌斯計劃”之後,俄羅斯的對立小表弟不能坐以待still。來自《今日俄羅斯》的同樣訊息:烏克蘭航天局局長弗拉基米爾·烏(Vladimir U)表示,烏克蘭可以“將俄羅斯趕出美國”太空計劃,“我們可以生產它們,因為在蘇聯,這種發動機是製造的由我們的設計局負責。”-在土星五號之後,美國直接使用氫氧混合氣和固體發動機進入了太空梭時代。氫氧發動機是世界火箭發動機技術的發展趨勢之一。掌握氫氧發動機技術是一個國家成為太空大國的象徵。俄羅斯,歐洲和日本的氫氧發動機的海平面推力為100至150噸,而中國為50噸。近年來,長征5號被困在氫氣製氧機上。在美國目前的Delta 4中使用的RS68A氫氧發動機的推力為320噸。儘管太空梭使用的rs25的推力為240噸,但它是更難重用的發動機。它將於明年作為下一代超重型火箭投放戰場。 SLS火箭的核心級發動機啟動。美國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推力為1,380噸,最新的五級固體火箭達到1,600噸,是世界上最大的。下一代甲烷發動機也是美國的絕對領導者。 BE4和Raptor 300噸甲烷發動機已經量產。裝備有BE4的瓦肯(Vulcan)和新格倫(New Glenn)計劃於明年首次飛行。-最後,目前在俄羅斯服役的各種型別的火箭彈並未使用其最佳的煤油發動機,而是使用了老式的不對稱二甲基肼燃料。推力最大的rd275推力僅為160噸。使用其下一代主火箭Angara a5。 rd191煤油發動機的推力只有190噸以上,對於英雄來說確實很難。
-
7 # 從何而來
美帝幹不過蘇修?這說法是哪兒來的……這牛逼也吹得太尬了吧。
RD170的富氧燃氣渦輪泵是很難的設計,但是比起SSME的可複用氫氧渦輪泵,技術水平是不如的。
圖:太空梭主發動機(Space Shuttle Main Engine,SSME)普惠公司稱RS-24,每臺起飛時提供180噸推力。每次飛行歸來後,發動機被卸下交給太空梭主發動機加工廠進行維護檢測,替換一些部件。
燃料泵一般是渦輪泵,是用部分燃料在獨立燃燒室裡面燃燒,產生燃氣驅動渦輪運動,渦輪再帶動泵把燃料加壓噴入主燃燒室。火箭發動機又存在簡單迴圈和分級燃燒的區別,簡單迴圈就是這部分燃料產生的燃氣,驅動渦輪泵以後直接排入空氣,所以溫度低點也無所謂。
而分級燃燒一般也叫高壓補燃,燃燒後的氣體需要排入主燃燒室內一起工作為火箭產生推力。分級燃燒主燃燒室本身壓強比簡單迴圈也要高,簡單迴圈一般10MPA,分級燃燒往往20MPA級別。這樣的話,需要渦輪泵的燃氣尾壓也要超過20MPA才能排入,不然會被反灌回來,這樣驅動泵的功率也得大,不然燃料加壓的強度不夠。
所以分級燃燒發動機的渦輪泵,需要功率更大,轉速更高,工作溫度更高才行。而代表冷戰時期最高水平的,蘇聯煤油機RD170、氫氧機RD0120,美國太空梭主發動機SSME都是分級燃燒的。
圖:RS-25發動機的結構圖。
渦輪泵實際上相當於一個燃氣輪機,跟航發很類似,所以使用的技術也類似。RD170的燃氣渦輪是從AL31的高壓渦輪基礎上發展的,採用了粉末冶金渦輪盤和定向凝固葉片,SSME則是從F100基礎上開發的,也是粉末冶金渦輪盤,葉片用的是單晶材料。
圖:阿利亞納5火箭芯級火神2液氫液氧主發動機的渦輪泵。
圖:SSME採用雙預燃室方案
代表蘇聯最高水平的發動機是RD0120,而不是微博啊知乎啊吹得最多的RD170,RD170只是在一個品類裡面做到了世界第一,但是這個品類本身就不是代表了技術最巔峰,也是美華人早就放棄的品類,RD0120和SSME代表的才是世界最頂級發動機。而比起推力更大,比衝更高,還能重複使用的SSME,只能單次使用的RD0120是要差一截的。
圖:RD0120是蘇聯發射太空梭的能源火箭的芯級發動機,這是其同軸式渦輪泵。
問:堂主你好,最近重溫《大決戰》,有一些疑問:東野號稱百萬大軍,而解放軍與國軍的編制相比,師對師,縱隊對軍,一個縱隊撐死也就三萬人,那東野至少也該有30個縱隊。但《遼瀋戰役》一片裡,東野前前後後動員的也就十來個縱隊。這還不是重點,《平津戰役》裡說東野入關是“十個步兵縱隊加特種兵七十萬人”,這樣算來一個縱隊要七萬人,這都是兵團級的兵力了。到底是拍片不嚴謹,把兵團當縱隊了,還是東野的編制與別的野戰軍不一樣呢?
我是一個人,七十幾公斤,奧尼爾也是一個人,小二百公斤。縱隊也一樣,窮的和富的差距巨大。最小的兩廣縱隊那只有幾千人,西野的縱隊往往也就萬人上下。但是正經真要有三個師的縱隊,本身就該有六、七萬人才對。而且還有陳賡太嶽縱隊這種獨立的戰略叢集,也叫縱隊,那規模更大。
圖:1940年1月晉西事變後,八路軍第386旅集總部特務團進入太嶽區。6月成立太嶽軍區,由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兼軍區領導機關,對外稱太嶽縱隊。解放戰爭時期,太嶽縱隊下轄4-5個軍分割槽,先後組建了3個縱隊。
七萬人,放到一野那都不是一個兵團級,而是整個西野全部了,放到東野那就只能算是一個縱隊。畢竟戰區之間的富裕程度差距很大,真要給西野幾十萬人,光是軍糧就得逼死後勤機關和地方政府了。
圖:1947年3月20日西北野戰軍成立,下轄第1、第2縱隊,教導旅和新編第4旅,共2.6萬人。8月初,晉綏軍區第3、第4縱隊入建,總人數達4.5萬。10月11日, 由教導旅、新編第4旅組成西北野戰軍第6縱隊。總兵力達5個縱隊和1個直屬山炮營,共7.5萬人。
另外,七十萬人也不是隻有十個步兵縱隊和特種兵,還有野戰軍機關司政後,若干個騎兵師,還有雜七雜八其他部隊,單個縱隊平均下來也就是五、六萬人。遼瀋戰役開打之前,是十二個步兵縱隊,一個炮兵縱隊,15個獨立師,3個騎兵師,加起來也就70萬兵力而已。
圖:遼瀋戰役前,東北野戰軍下轄2個兵團部,12個步兵縱隊,15個獨立師,1個炮兵縱隊,1個鐵道縱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團等共70餘萬人。不算炮兵和鐵道,以一個縱隊3個師計算,總計54個師級單位,加上指揮機構是70萬,一個師那就是一萬多點的兵力。
圖:解放戰爭初期,共編成27個野戰縱隊(含相當於縱隊的師)及6個野戰旅。1948年11月起,全軍野戰縱隊改稱軍。解放戰爭初期,縱隊一般是2-3個旅(師),很少超過2萬人。中期滿員縱隊在3萬人左右,主力縱隊也不過3旅6團1.5萬人,二線縱隊萬餘人。西北8縱在47年底前只有2個旅7千人。大決戰時期四野縱隊有5萬人,華野只有2.5萬左右,中野1.5萬。
問:之前講1800年前後大清的軍力和平涼固原重要性時,都提及清代在陝甘維持了一支直到清末都能戰的軍隊,請問清代西北邊患主要是準噶爾、大小和卓,戰場在新疆,為什麼重兵不直接佈置於新疆或外蒙西部呢,省得萬里馳援?
清代在雍正時期還真就在外蒙西部大量駐軍,奈何那成本就嚇人了……
哪怕一個人一年只要五石米,轉運到科布多的營地需要的就是二、三十石米的運輸成本,加起來一萬多部隊一年要燒掉兩百多萬白銀。後面乾隆初把部隊撤回來到杭愛山一代,一石米需要九兩銀子,也是非常貴了,但是比起在科布多部署那還是省了無數開支。
圖:科布多在蒙古國西部,杭愛山在其東南方向,臨近中國國境。
圖:杭愛山的方位。
古代可沒有現代的汽車,二戰時期一個卡車的運力能相當於幾十匹馬,而且距離越遠雙方效率差異越大。畢竟牲口哪怕拉車也就能拉三百公斤,而每天牲口自己就能吃掉十幾公斤,走幾十天的路,拉的全部貨物都能吃光了。所以穿越絕域作戰還行,長期維持就困難了。
圖:西北和東北是遊牧/漁獵部落入侵中原的主要通道,但是吃乳酪為生的遊牧部落可以慢慢走,一路放牧就過去了,給軍隊送補給品的車隊不行。也不能指望駐軍在那就改吃乳酪,畢竟能打的部隊更得好好養著。
至於新疆,在平定準噶爾後,陝甘地區的很多部隊就已經移屯到新疆駐紮了,比如佟麗婭祖上就是調去戍邊的錫伯族軍人。
圖:錫伯族原居東北地區,乾隆年間清廷徵調部分錫伯族西遷至新疆以充實當地。今錫伯族多數居住在遼寧省(70.2%)和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和霍城、鞏留等縣。佟麗婭雖然是新疆人,但其實是東北大妞。
問:堂主,你說過只有先用航母掌握制海權,才有可能談兩棲登陸。那毛子為何執著於購買兩棲攻擊艦呢,對只能用來勉強自衛的海軍有什麼用,有這閒錢多整點護衛艦或者導彈艇不好嗎?
制海權本身也是分割槽域的,中國面對的登陸任務主要是臺灣地區和南韓方向,都是具有很強海空戰力的戰場,所以要先有強大的海空力量壓制才能執行登陸任務。而且對方地面力量也很強,那需要製造登陸場的能力更強,輸送規模更大。這樣搞下來就得是大規模戰役,奪取整個戰區範圍的海空控制權才行。
圖:臺海戰役時,海軍需要控制的海域在臺灣以東幾百公里,只有航母群可以有效執行任務。
而俄羅斯的所謂兩棲作戰,就是08年戰爭打喬治亞那水平,對方可能也就一兩個步兵營分散在幾百公里戰場上,需要的就是突襲、上岸、宣佈勝利就夠了,就像德華人襲擊挪威,驅逐艦用舢板解除安裝士兵都行。
俄國對高加索國家也需要短促突擊能力,要在幾天內解決問題,而這種速決戰把戰場寬度拉大算是很常見的做法,利用兩棲力量從側翼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沿海大城市,對俄軍來說很重要。但是黑海很小,用傳統登陸艦、艇即可。
圖:2014年3月5日符拉迪沃斯託克號開始海試。當年俄國要買4艘西北風級,北方艦隊和太平洋艦隊各2艘。這就是利用兩棲船塢登陸艦巨大的載荷空間和登陸能力,對北冰洋、鄂霍次克海沿岸地區分散部署的部隊進行補給。在太平洋,這還可以震懾日本對北方四島的企圖。
圖:俄國兩棲攻擊艦模型。這船可以攜帶多架卡-52武裝直升機,為登陸部隊提供航空火力支援,提高垂直登陸能力。北極航線越重要,完全開通的日期越近,俄華人對兩棲投送能力的需求越大,這可以讓他在本國北極圈內快速部署兵力,以保護本土。這種需求和中美都不同。
圖:俄國購買西北風級時,法華人進行了大量技術轉移,現在他們打算自己仿製西北風。
中國和美國對兩棲戰的要求,跟其他國家完全不同,所以武器裝備的選擇和部隊的構建也沒有啥好拿來直接對比的。
問:新護應該是使用新型動力,提升舒適性、自持力,降低後勤保障頻率,以沿途基地代替艦船補給,攜帶雙直升機,增大排水量,提高多工能力和空間,強調資訊化,可以作為補充節點,成為戰力階梯的支撐!那麼,唐主認為多大排水量合適?
看你這一串要求提下來,大航程,大自持力,大居住空間,大裝置空間,那我尋摸著八千噸至少吧?一萬噸也不是不行,尤其是現在直升機甲板都大了,伯克那種甲板尺寸都已經算半殘廢了,得至少搞個FREMM那麼大才行。現在空調之類用電量也太大了,尤其是遠洋任務那往往得跑印度洋,這需要的尺寸空間又大了。
圖:符合你要求的是……德國F125薩克森堡級護衛艦,標排8000噸連一個導彈垂髮都沒有傢伙,已經被人噴成狗。
問題是做到這麼大了,那這個作為“護衛艦”的意義在哪兒?當年條約時期,英華人搞殖民地任務巡洋艦,那好歹也就是四座炮塔拆一座來減重增程,本身作戰能力只是削弱而不是降級。
圖:不接受對抗能力降級,那就得是DDG1000這個級別的大艦了,不過他也是DD21降級的產物,滿足要求的話需要把區域防空、反導和反潛能力加回去。
現在要搞個大艦,那自然是要以全能力盾艦為基準了,那這個基礎上削弱也就是最多減少垂髮數量,相當於以前戰艦主炮的戰力核心是雷達,這塊省不掉的話噸位也下不去,所以何不乾脆直接造055算了……
圖:未來護衛艦要滿足這些任務,關鍵看相對054A要提高多少。如果多的話,不可能不增加噸位,那就接近052C了。既然如此,為何不在052C基礎上改呢?這就是護衛艦定位的問題了,到底要他做什麼任務。
問:之前說過70年代3代坦克技術預研的時候,有增壓柴油機和燃氣輪機兩條路線走,說燃氣輪機相對柴油機最大的好處是啟動快(特別是冬天),而柴油機啟動需要半個小時 。為啥坦克的柴油機啟動需要半個小時呢,而不能跟民用車輛那樣啟動預熱個幾分鐘就走
預熱幾分鐘就走?這個,你是沒在東北待過吧……
說的低溫啟動問題,指的是在零下20度以下的溫度怎麼啟動的問題。在這個溫度下,大量潤滑油都凝固了,甚至蓄電池都沒法用了,柴油本身的凝固性也是大問題。
圖:低溫啟動,首先是看防凍液效果,燃油、冷卻液凝固必須先加溫才行。
現在東北的卡車,在冬季預熱往往也是要半個小時左右慢慢的加溫、化凍才行。所以東北的卡車往往有火焰預熱、熱水預熱等裝置,要透過緩慢的加溫程式才能開機使用,避免拉缸等故障出現。
圖:用烤火來提高發動機艙溫度的坦克。
燃氣輪機的優勢不只是在冷啟動,他本身不需要冷卻,所以能節約大量冷卻功率。像豹2和M1,發動機輸出功率是相當的,但是反應到輪軸功率M1要大10%以上,就是冷卻系統省出來的,這樣冷卻系統功率低了,整個冷卻系統體積也能縮減下去。同時在高溫高原環境下,渦輪機的功率衰減比柴油機要好很多,更適應複雜的戰場環境。
圖:T-80的燃氣輪機很奇怪,高溫、高海拔時功率不行,加速性還不行,這本來應該是其強項的。
迷你踢館
問:堂主,看毛子裝在無畏級驅逐艦上的艦載版道爾,在作戰中會打一種拋物線彈道,請問這種彈道有什麼優點嗎,和道爾的悲劇射程有關嗎?這種彈道和防空導彈直接追上去打哪個好?
這是垂直髮射的標準彈道因為發射出去的時候都是直著向上的,需要轉個彎對準目標方向。所以打低空目標肯定是從高往低飛行了。
圖:固定在直升機甲板上的道爾,這一段看不出彈道來。
問:塘主,潛射洲際導彈為什麼一定要水下發射,直接海面發射不行麼?是因為水下核潛艇姿態更穩定麼?
海面發射容易被反潛兵力發現而遭到打擊,尤其是以前導彈射程不足,還得逼近對方防區才能打。
潛艇的水面抗風浪能力都非常差,而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都是風高浪急的地方,水面發射確實非常不穩定。
問:有個人說超空泡魚雷加光纖制導,能實現高速和制導,請問堂主可行嗎?
不能,超空泡魚雷不像導彈可以靠指令制導,潛艇的聲吶精度可不夠遠距離直接瞄準,打軍艦都是要打扇面靠蒙的。
超空泡魚雷射程太近,重量還和普通魚雷差不多,要是搞成二級結構,巡航段用線導+電動,末端超空泡,這造價和體積就無法接受了。
圖:一發超空泡魚雷和普通魚雷一樣大,射程卻近得多。
圖:德國和美國聯合開發的超空泡魚雷具備聲自導潛力,目前還在技術研究階段。
圖:聲自導超空泡魚雷的難點。
問:糖煮,坦克炮塔兩側的煙霧發射裝置是一次性的還是可多次發射的,再裝填是在炮塔內部裝填還是要在外面裝填?一直很疑惑,望解惑。坦克用煙霧彈有底火的嗎?
發射筒本身可以多次用,但筒裡面只有一發彈,用電擊發,打完了要重新裝。
圖:這個結構一看就知道要從外面裝。理論上煙幕彈是可以單放的,但是一般坦克遇到危險至少會把一側的煙幕彈全部打出形成足夠大的煙霧。
圖:也有像大嚶帝國這種喪心病狂的,把步槍截短用空包彈打煙幕彈,還要連根繩子拉線開槍……
問:本人突發奇想,有沒有反艦導彈能在接近目標後鑽到目標下方爆炸,以達到或者接近魚雷攻擊效果的?導彈要達到這樣的效果主要什麼樣的條件呢?
現在的半穿甲戰鬥部實際已經是這樣子了,導彈命中的高度也就5米左右,導彈戰鬥部在卡在艦體的一瞬間爆炸,再加上自鍛破片,可以在軍艦艦殼內,水線高度附近炸出很大一個洞,這一下是足夠殺傷軍艦的水下結構。
想在龍骨底下炸就別想了,為了應對戰鬥部入水時的衝擊力,導彈的載荷要加重幾倍,用高超武器不香嗎?
問:請問最近臺灣的漢光演習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跟其他軍演有什麼可比性?
漢光每年都來一次,主要就是為了公關宣傳,所以你看那些規規整整的佈陣,都是為了擺拍。
圖:漢光軍演分為兩部分,即計算機模擬和實兵擺練,計算機模擬把我軍的戰力模擬成啥樣堂主不知道,但是擺練能擺成這個造型想必也沒什麼技術含量。
問:尊敬的堂主,請問我們有沒有可以部署洲際導彈的內陸湖,這樣做是不是比較安全!
不安全,目標是死的沒法機動,你大興土木搞發射井還會被情報機構盯上,直接就暴露了。
問:塘主,看到你說俄羅斯軍用半導體都是靠南韓,那麼俄國為什麼不找兔子買呢,量大還便宜。
因為南韓也能借機搞一些自己的型號,所以配合起來你儂我儂郎情妾意啊
-
8 # 來看世界呀
二戰結束後前蘇聯和美國接收了大量德國的技術儲備,迅速推行工業化。現代工業是航空航天的基礎,凡是推動工業化晚於美蘇的,航天技術均不如美蘇,這就是佔了先發優勢。
如果認真看一下如今哪些國家和地區在高航天,其實就能明白個大概。如今全球玩航天搞航天的也只有中美俄、歐洲、日本、印度,其它的都排不上號,為什麼呢?就是因為這些國家和地區推進工業化比較超前。最為超前的就是美蘇,作為二戰後唯二的超級大國,美蘇網羅大量的人才,迫切地將科研結果實用,促成了很多先進技術的誕生,或許也有很多是二戰德國思想的啟迪,但總之他們佔據了先發優勢,美蘇在二戰結束後的十年間就開始大高航天。這也源於二戰時英國遭受的一些事端,人類意識到利用空間監測地面的重要性。
而航空航天是綜合性的工程,基礎科學強搞不起來,農業強也搞不起來,必須是綜合實力強的國家和地區才能搞得起來。美蘇在1950年代要技術有技術,要人才儲備有人才儲備,所以航空航天迅速發展,前蘇聯1959年發射了第一枚繞月衛星,美國1958年就發射了第一個名為“Explorer”的人造衛星,就在於二戰結束後美蘇、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非常重視工業建設。中國是後來的,1972年才發射了第一個東方紅衛星,主要是因為中國建國後爛攤子太大,花了很長時間整頓。但是如今大幾十年過去了,搞得起航天的還就是中美俄、歐洲、日本、印度等率先完成或者工業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和地區。
發動機是航空航天的一個核心,作為首先進行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美蘇當然佔盡優勢,雖然科學家無國界,但是技術卻是有國界的。美蘇早期獲得相應材料的製造和發動機的設計和製造能力後,相應的技術一直是被封鎖著的,別的國家無從獲得,只能從基礎科學等層面慢慢發展,起步比人家晚,而從零到一的突破是最為艱難的,後續有經驗之後就能更有系統地測試材料、設計和製造推進器,想要彎道超車是很艱難的,以中國目前的實力追了幾十年依然還有落後,咱不確原材料也不確人力初備,可就是技術初備還稍微差一些,以至於發動機尚不能和美俄相提並論。
不過反過來說,這個事情也是很消耗人力物力的,這種集中多方面學科的尖端產物,並不是隨意就可以突破的,而且高等裝置的製造和裝配需要經濟技術的支撐,現在也就美國基本上可以毫無顧忌地發展各類事業,美國也確實是各類技術更新換代比較快的地區。而俄羅斯現在可以說是在吃老本,經濟規模不說萎縮吧,起碼和他們的國土不匹配,這就造成俄羅斯的總體實力稍微差一些,厲害就厲害在光腳的不怕穿鞋的,人家橫,也就是現在還有橫的資本。可是隨著歐美的封鎖,俄羅斯本身經濟也比較差,總有一日入不敷出,俄羅斯也難以為繼。
中國的不少技術雛形來自於前蘇聯,這沒什麼丟人的,大家都是相互學習。不同於俄羅斯,中國一直強調經濟建設為中心,如今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了就有更多的餘力發展技術,在技術還沒有徹底革新、甚至有些停滯的基礎下,追趕並不是夢想,而是有一定的可能,關鍵是一直保持經濟、保持航空航天的投入,這種投入無疑會非常巨大。彎道超車就在於新材料的研發和應用,可是這也將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歷史,人家從無到有提前發展了二三十年,咱就只能跟著後邊追,不是說超過不可能,只是會更為艱難。
和上圖對比,經濟技術差的地區,都是工業化推行落後且緩慢的國家和地區
佔據先發優勢帶來的影響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中國因為是最先一批有核彈的,因此現在是五常之一;中國是稍落後美蘇、日本、歐洲推行工業化的國家和地區,如今在工業方面,咱認第二,很少人敢認第一,因為中國的工業規模龐大、工業型別最為齊備。而工業化推行緩慢的非洲、東南亞、南美洲等地區,如今都挺慘的。
-
9 # zhouma730
俄羅斯最牛的火箭發動機液體火箭發動機,那就不得不說俄羅斯的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是俄羅斯一家專門從事液休推進劑火箭設計生產公司。其建立者是前蘇聯20世紀20年代從事火箭發動機研究的瓦朗坦.格魯什科。
該介司成功設計了眾多的火箭發動機有RD-107和RD-108火箭發動機驅動R-7火箭將衛星號人造衛星送入太空,為能源號火箭設計RD-170火箭發動機,為質子號火箭設計RD-233火箭發動機,為天頂號火箭設認RD-171和RD-120火箭發動機,給宇宙神和安加拉火箭設計RD-180和RD-191火箭發動機,為第聶伯火箭設計RD-264火箭發動機,為旋風火箭設計RD-261火箭發動機,是動為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造就了今天俄羅斯火箭發動機的輝煌RD-180以煤油和液氧為推進劑,使用高壓分級燃燒迴圈,美國的現役宇宙神5號火箭也使用RD-180火箭發動機。俄羅斯1997年與美國簽訂合作協議。要求俄羅斯到2018年年底向美國交付101臺,每臺價值1000萬美元
美國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製水平落後俄羅斯,俄和RD-180火箭發動機成本較低,價效比高,因此美國放棄自行研製液氧煤油發動機,改為進口俄羅斯火箭發動機。中國也和俄羅斯談過購買RD-180火箭發動機,但是俄羅斯擔心中國,本身就是航天大國,學習消化技術能力太強,把技術給中國,中國很快就造出來。所以俄羅斯拒絕了向中國出售火箭發動機俄羅斯規劃的《2016-2025年航天4規劃中》俄羅斯要在2025年研製出超重型火箭發動機,
-
10 # 五嶽掩赤城
牛的不是俄羅斯,是前蘇聯。
RD-170系列火箭發動機,是目前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的最高水準。當年前蘇聯在登月的N-1火箭接連失敗,輸掉太空競賽後,痛定思痛,投入巨資研發RD-170系列火箭發動機,這個發動機完全可以用神器來形容。RD-170火箭發動機,一臺發動機2個預燃室4個噴管
而美國在搞完阿波羅登月的土星5號火箭的F1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之後,認為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已經沒有什麼潛力,轉攻攻液氫液氧火箭和固體燃料火箭,萬萬沒想到蘇聯人居然可以在在液氧煤油火箭領域可以玩出新花樣,做到如此之強的地步。RD-170火箭發動機與F1火箭發動機對比。
實際上美華人在氫氧火箭發動機和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領域是遠領先於俄羅斯的。但是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比衝較低,不利於做大型火箭發動機。而液氫比重小,佔用結構體積太多,而且火箭的泵機速率氫泵要比氧泵快8倍,難以協調。而更重要的是缺點是,不管是固體燃料還是液氫的價格都很貴,液氫價格是煤油的將近20倍,而且因為液氫是非常危險的易爆品,發動機整體可靠性要求高。所以儘管美國有氫氧火箭發動機最牛逼的神器SSME,但是價格昂貴,不算燃料,每臺發動機造價高達5500萬美元。美華人搞SSME這種是給可回收的太空梭用的,要是像德爾塔火箭這種打法,NASA會破產的。
而毛子的RD-170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突破,其一是增加燃燒室壓力。美國認為液氧煤油燃料燃燒室壓力過大的,容易出現燒結現象,進而導致事故,所以把燃燒室壓力限制在7MPa。但是毛子經過研究發現,如果在煤油提煉技術上下功夫,降低煤油的含硫量,可以大大減少燒結現象發生,所以RD-170燃燒室壓力可以達到F1的4倍多。
而最大創新就是應用的高壓補燃技術,即使增加燃燒室壓力,所能參加燃燒的液氧煤油依舊有限。而毛子相出高壓補燃技術,即在燃燒室內加註過量的氧氣,產出的燃氣中依然含有大量的氧氣,然後再噴管中層層加註補充燃料繼續燃燒,從而增大推力。不要小看這一技術,這需要對於火焰控制以及燃料加註有非常高的造詣才能實現,蘇聯是進行艱苦卓越的研究才攻克。RD-170火箭發動機最初是給暴風雪號太空梭的能源號火箭用的
正是依靠這技術,RD-170的比衝值可以比美國自認為極限的F1火箭依舊高出11%,從而價效比非常突出。所以,在蘇聯解體後,美國才會對這個火箭如此感興趣,出資贊助了適合美國型號的改型RD-180(單預燃室雙噴管),還同意該發動機生產線放在俄羅斯,美國只買成品這樣“不平等協議”,只為獲得這一神器,將其應用在ATLAS火箭上,降低發射成本。ATLAS-5
至於前段時間很火的馬克斯SpeaceX的重型獵鷹火箭的梅林-1D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馬克斯自己也承認是個弱點,其用27臺梅林-1D小發動機(比衝282,77噸的推力)幫一起湊的大推力完全是個作死行為啊,幫越多,可靠性越渣,當年毛子的N-1火箭就是死在這種情況下的啊。重型獵鷹火箭結構圖
-
11 # 橫浜村菜農
俄國只是液氧煤油發動機比美國強而已。而液氫液氧發動機是美國的最強。 原因是俄中國產高質量煤油。而美帝當時的煤油品質不如俄國,所以發展液氫液氧了。液氫液氧發動機的比衝比煤油高,但成本太貴,技術要求也更高。話說煤油液氧能實現的,液氫液氧也可以,而且效能更強,如果蘇俄停止供應發動機的話,美帝了不起繼續用液氫液氧就是了。
-
12 # 寶寶的奶爸
因為他們底子好,因為他們發展早,因為他們的現代基礎材料學早了我們幾十上百年,因為他們在冷戰時在拿全世界的資源在研究。
回覆列表
就目前說來,火箭發動機技術水平最高的可能是俄羅斯而不是美國,俄羅斯的rd170發動機每臺的地面推力就達740噸,是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液體火箭發動機。一臺發動機就幾乎相當於中國長征系列採用的火箭發動機如YF-20B的十臺以上,而且比衝更高rd170可以重複使用。
蘇聯在80年代中期左右終於攻克了花重金的富氧燃燒和廢氣補燃技術,特別是惰性合金的研製,成果就是有史以來正式裝備火箭的最大推力發動機——RD-170/171,RD-170/171可以稱之為劃時代的超級發動機,其不僅達到了7500KN的真空推力(超過土星5號的F-1),而且利用了富氧燃燒和廢氣補燃技術,大大提高了比衝,換句話來說,RD-170/171看似不比F-1推力大多少,但是效率高的多,同樣的燃料可以飛的遠的多。(F-1的真空比衝為264.72s,RD-170/171達到驚人的338s)
當然了,RD-170/171並不是沒有缺點的,其一個發動機採用了四個獨立的燃燒室,不僅提高了重量,而且提高了結構的複雜程度。不過瑕不掩瑜,RD-170/171的確是火箭發動機的,憑藉著極高的效能藐視一切所在。
由於美國一直沒有攻克煤油火箭發動機的補燃技術和富氧燃燒技術,而此後專攻固推,所以煤油火箭發動機基本落下了,而蘇聯的解體提供了一個契機,使美國能夠一窺神秘的RD-170/171背後的秘密,瞭解蘇聯是怎麼攻克相關技術的。
因此NASA以及洛馬和通用動力共同找到了解體後成立的俄羅斯動力機械科研生產聯合體,要求購買RD-170和衍生型號RD-180的技術專利,俄羅斯當時設計局連工資都發不出,咬到這條大魚自然是滿口答應。
因此,美國的宇宙神火箭採用了許可在美國國內生產版本的RD-180發動機。
當然了,永遠不要低估美華人的野心,美國的確是對富氧燃燒和補燃技術很感興趣,但更想完全掌握相關技術,繼而在火箭技術的所有領域獲得絕對的霸主地位。所以在90年代末期,美國開展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研究下一代的超級火箭發動機,備選方案主要有富氧補燃的煤油發動機RS-84和比SSME效能更優良,推力達到5000KN級別的超級液氫發動機RS-83。
其中RS-84除沿用富氧燃燒技術和補燃技術外,還採用了結構更簡單的單燃燒室設計,可謂是相比於RD-170/180更加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了。
RS-83/84另外一個變態之處是要求可回收,大家知道,一般只有固體火箭發動機是可回收的(比如太空梭的SRB),而液體火箭發動機一般是直接拋掉,成本非常高,美國雄心勃勃的SLI計劃試圖將液態火箭也一併回收,並且在90年代中期首次回收了一枚德爾塔1型火箭,開創了液體火箭回收的先例。然而測試是一回事,回收穩定性又是另一回事。隨著美國伊戰的爆發和經濟形勢的吃緊,美國最終不得不放棄了堪稱史上最強的RS-83/84計劃,但是兩者其實都已經造出樣機,轉入技術儲備,並非沒有成果,所以取消還是比較可惜的。
俄羅斯在RD-170的基礎上發展出了RD-190,其中摻入了部分液氫,使得液氫、煤油和液氧穩定複合燃燒,進一步提升了RD-170的效能,在RS-84取消後,RD-190/191是當之無愧的最強煤油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