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虎符,中國古代帝王授予臣下兵權和調遣軍隊的信物,為虎形,在中國歷史上是權力和身份的象徵。擁有虎符就相當於擁有了半壁江山的說法屢見不鮮,那麼古代軍隊只認虎符,只要誰擁有虎符誰就能調兵了嗎?

    我們先看士兵為什麼只認虎符。在古代,軍隊是統治者的,士兵必須服從皇帝的排程。但皇帝是在皇宮裡的,調遣軍隊不可能次次親臨現場。其次,古代的通訊條件也是較為不發達的,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有機會見到皇帝。但是他們能做到觀望虎符,認清皇帝的信物。

    再者,軍隊在訓練中是一級服從一級,士兵在過程中是隻認識上級的,一個高階軍官來排程軍隊需要拿出授印。不然一個人隨便跑來就說是高階軍領,這口說無憑,是不可能調動軍隊的。

    最後,服從君主是當時的觀念,作為皇帝信物的虎符是士兵平日就能見到的圖形符號,統帥將領處的一半虎符也能見到實物。即使虎符是小物件,在軍隊中卻有震懾的力量。士兵只認虎符不認人這樣做也是為了增加虎符的權威。

    我們再看虎符的調兵作用。在古代,一國之君通常是最高的掌權者。而政治力量的強大離不開軍事力量的支撐,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也需要能調配軍隊的最高兵權。就像沒有兵權的漢獻帝在皇宮內是一具傀儡,稍有不慎,可能立馬就會被篡位者改朝換代。

    虎符一共分為兩半,在使用上,古代帝王通常會將左半虎符授予地方官吏或統兵將領,待要即派使臣持右半虎符前往駐地。只有兩半虎符對合,驗明無誤,才能發兵。也就是說必須得到君王的允許才能調兵。

    而君王的允許不僅僅是右一半虎符:與虎符配套使用的還有蓋了御璽的詔書。古代調兵,詔書裡會寫明統治者的安排意願:此次出兵的統領人、用兵人數、用兵目的、用兵地點等。

    戰國信陵君“竊符救趙”中,魏公子將虎符拿給武將晉鄙驗證完後還是不肯發兵調軍,最後是其門客朱亥趁其不備一錘下去殺死了晉鄙才發兵。信陵君雖拿到了虎符,但最終還是靠他的威望和權力調動軍隊。帶虎符未能成功調兵的關鍵原因則在於缺少詔書。

    再一方面,古代發兵與詔書配套來的還有糧草。“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一方面則配有竹使,攜帶符印等證明通知到後勤總務處官員,下放軍隊用兵需補助的糧食、冬衣、馬匹。

    就算沒有虎符一樣的兵符,建立過赫赫戰功的武將一定程度上靠自己的威望也能調動軍隊。維護君主統治的前提下,“清君側”“救駕”等理由也能安排調兵。所以為了維護兵權,宋代皇帝實行藩將輪換、安排監軍也是於理的。

    而如果擁有虎符就想調兵,就想造反,從軍隊內部服從君主順從天子的觀念來講,造反派想成功也是寥寥無幾的。

    虎符從本質上看,是君主的信物,是加強中央集權的工具,是維護至高無上皇權的需要。它的使用是為了軍政大權集中於最高統治者手中,維護其軍隊調動的最高權力

  • 2 # 歷史紅塵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是帝王授予兵權調動軍隊的信物,又稱為兵符,多為銅質虎形,象徵軍隊威猛,上面刻字標明虎符的用途!

    關於虎符最出名的故事應該就是信陵君竊符救趙了,秦趙長平之戰後,秦國繼續進軍趙國,在公元前257年,秦軍來到邯鄲城下,趙國向魏、楚兩國求救,魏國派了大將晉鄙率十萬大軍去救趙,不過晉鄙卻只是駐軍觀望,趙國的平原君急忙寫了封信給妻弟信陵君 魏無忌,信陵君雖然是魏國的相國,可是苦於沒有虎符,無法調動軍隊,幸得魏王的妃子如姬得過信陵君的大恩,便冒死偷走了魏王手上掌握的半個虎符,信陵君拿著半個虎符跑到晉鄙大營,與晉鄙手中的另一半虎符對上,晉鄙仍是將信將疑,魏無忌的門客朱亥見狀掄起藏在袖中的大鐵椎,砸死了晉鄙,以虎符之力調動軍隊,擊退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虎符這個小小的物件,威力非同一般,分為左右兩半,古代是以右為尊,右邊符通常是掌握在帝王自己手裡,左符留在統兵將領手中。左右兩邊有子母口,相合無縫才可以調動兵馬,這也是“符合”一詞的來歷!虎符一般長度在10釐米以內,這是由於涉及軍事,小巧以便於藏匿。虎符多盛行春秋戰國與秦漢時期,到唐代時因為避諱李淵祖上李虎,改為魚符或兔符和龜符,南宋時又恢復為虎符!

    因為古代山高水長,通訊不方便,虎符就成了帝王與統帥之間的信物,也成了士兵服從皇帝的信物。作為一國之君必須要保證軍事力量掌握在自已手中,但是帶兵打仗卻又只能派大將前去,皇帝在調遣軍隊上不可能每次都親臨現場,為了保證軍隊的最高調配權在自已手上,就規定了認符不認人,這樣做是為了讓士兵都只聽皇帝的排程,也因為不是每個士兵都能見到皇帝,但他們卻可以知道虎符的存在,認清這個代表皇帝的信物!

    在古代,官場和軍中實行的是層層依附制度,就是低階軍官依附中級軍官,中級軍官依附高階將領,再加上關係盤根錯節,一般只要符合軍法慣例,下級沒有質疑的餘地,而地位十分低下的小兵,虎符跟他們沒什麼直接關係,按照軍中慣例,他們只有聽令的份兒,也就是說虎符只要給軍中高階骨幹知道就可以,然後這些高階軍官再發下命令,層層調動,只不過必要時可以出示虎符給士兵知道,以免兵譁!

    虎符是一地一符、專符專用的,一個兵符只能調動一個地方的軍隊,不過作為發兵的信物,虎符還必須與詔書配合,作戰之前,欽差會帶著半截虎符和現場的虎符對上,還要出示整套規定文書或者聖旨,以明確將領的職權和任務,還要公佈給軍中的高階骨幹,這也是晉鄙接到信陵君虎符不見詔書而猶疑的原因!所以說只拿個虎符就想調兵打仗還是不太可能,象信陵君這樣在國內的地位與威望的才有機會,並不是隨便什麼人只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兵!

    右虎符是一國之君的信物,是調兵的信物,但是必須保證它的來源是合法的,就象信陵君這種身份的人拿著虎符,因為他所命令的跟魏王的命令是相左的,晉鄙就懷疑虎符的合法性,才會被魏無忌叫人殺死,可見虎符不代表可以隨便調兵,還是要與最高領導人的命令相合才可以,而且軍中也會派有監軍,虎符合並時需要監軍在場,然後向國君回報,看看情況是否如實!信陵君能夠成功,是因為晉鄙被殺,底下人沒必要否定信陵君的權威,不想參與魏王與信陵君的破事,反正有虎符,對魏王也有交待,到時候自已沒麻煩,如果不是信陵君,相信晉鄙就夠他吃不了兜著走了!當然如果沒有虎符,就算殺了晉鄙,下面的將士也很難聽魏無忌的話。

    所以說有虎符可以調兵不假,但不是任何人拿著虎符就可以調兵!

  • 3 # 小小嬴政

    虎符,聽起來就霸氣外漏的神器,在事實上,也的確相當霸道。

    在很多民間傳說和演義故事中,一般會認為,虎符可以調動很多軍隊,甚至是千軍萬馬,有著無上的權力。

    而關於虎符的故事,很多人第一反應應該就是竊符救趙,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虎符在軍隊中的地位。

    而從一些出土的虎符中看,和史料中記載的一樣,採用金或者銅做成,形式如同一隻臥在地上的猛虎。

    另外,這件信物一般分成兩份,把兩份拼在一起,才有效力。

    這種信物,起源於先秦時期,到了戰國時期相當盛行,一直到宋朝,都有它的身影。

    在使用之時,一般會留給君王一半,另一半則會給地方將領,如果君王需要調動部隊,會安排人帶著詔令和虎符,一起到軍營,和將領會面。

    將領需要看到虎符,並且接到詔令,確認無誤,才可以出兵。

    因此,這也說明了,只是看到虎符,或者只是聽到命令,將領是不會出兵的。這就最大限度避免了假傳聖旨的可能。

    在信陵君救趙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細節,那就是當信陵君偷到了虎符,卻沒有得到君王的詔令。

    所以,他的虎符是沒有用處的。這就是為什麼,信陵君除了帶上虎符,還要帶一個大力士朱亥的緣故。

    當信陵君見到晉鄙,謹慎的晉鄙對信陵君手中的虎符產生懷疑。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書面的命令。所以,信陵君才會採取刺殺晉鄙的方式,來獲得軍權。

    由此可見,虎符雖然有調兵的權力,但並不是說只要看到虎符,就可以調兵。

    從考古發現看,虎符並不只有一個,除了中央軍的虎符以外,地方軍隊也有虎符,而且這些虎符是有所區別的。因此,如果想僅僅憑藉一個虎符,去調集千軍萬馬,是很不現實的。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虎符以外,調動兵馬的信物還有很多,唐代的魚符、龜符,也有和虎符一樣的效力。

    在宋朝,金牌也可以作為一個調兵的信物來使用,和虎符有著很多相似的作用。最為著名的就是宋高宗連發十二道金牌,調岳飛回軍的故事。

    由此可見,虎符的作用,只是一種調兵的信物罷了,而真正能調兵的還是詔令。換句話說。有了詔令,然後再用虎符證明詔令是真的。這樣將領才會放心調兵。因此,這兩個缺一不可。

    另外,還有一句話,叫做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也從另一個角度看,虎符或者詔令,可以調動兵馬,但對將領的軍事部署,沒有太多效力。

    這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如果是皇帝對軍事將領有過多幹預,下場很可能就是李隆基,趙光義一般。

    而當將領確定虎符和詔令無誤,那麼,具體怎麼做,就是將領自主決定的。和現代軍隊一樣,古代軍隊也不是一窩蜂的群毆,有著嚴格等級劃分,從最小的伍長,一直到萬夫長。層層劃分,層層聽命,才形成一個完整嚴格的軍事體系。

    所以,在軍隊內部,上下級的絕對服從,才是正理。虎符和詔令,只能影響到主帥,如果拿著虎符,隨便找千夫長,百夫長髮號施令,是毫無意義的。

    綜上所述,虎符的確有它獨一無二的作用,但歸根到底只是一個信物而已。它必須要配合詔令使用,而且只能對最高軍官使用。因此,並不是誰拿著虎符,就可以隨便調動軍隊。

  • 4 # 花木童說史

    虎符是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的信物,一般分左右兩半,皇帝掌管右符,將軍掌管左符。由於古代交通不便,資訊不發達,所以軍隊將領只認符不認人,無論是誰,只要手中有虎符,都能調動軍隊。

    三國時期,蜀將趙雲攻打南郡,城破後俘虜了魏國守將陳矯。諸葛亮就取了陳矯手中的虎符,然後用這個虎符,調動荊州和襄陽城中的魏國守軍,前去救援南郡。

    由於軍隊只認虎符,所以魏軍不知有詐,兩城將士就中了諸葛亮的圈套,前去救援南郡。而後張飛、關羽就趁著城中空虛,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荊州和襄陽兩城。

    在戰國末期,長平之戰趙國大敗,之後秦軍直逼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王害怕秦國,為求自保,拒不借兵。

    而魏國的信陵君,認為一旦趙國滅亡,魏國也就危險了。他想出兵救趙,可是他沒有調兵的權利,調兵的虎符被魏王隨身攜帶。

    於是信陵君找到了魏王的寵妃如姬,對她曉之大義,讓她去盜虎符。信陵君拿到虎符後,調動了魏國十萬軍隊,這才解了邯鄲之圍。

    當然,虎符是皇帝為了集權而產生的,所以對一些地方藩王作用是不大的。比如漢朝的吳楚七國之亂、北濟王劉興居起兵謀反,那都是沒有虎符的。

    再比如康熙削藩時,吳三桂為了麻痺康熙,假惺惺地上書朝廷,請求撤藩,並交出了平西王的帥印。但後來他還是一樣起兵謀反了。

    那為什麼沒有虎符也能調動軍隊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對於士兵來說,誰給自己飯吃,誰給發軍餉,就替誰賣命。在藩屬國,軍隊都是藩王發餉,將士自然不認皇帝,只認藩王。

  • 5 # 小小小百科全書

    在古代封建王朝時期,一直都崇尚武力,有兵才有權。所以帝王對於軍隊的把控是最為嚴格的。在古代軍隊的調動權只會在皇帝手中。歷朝歷代的大將軍雖然名義上掌管天下兵馬大權,但實際上只有指揮作戰的權利。平時大將軍並沒有權利調動軍隊。但是帝王可能每調動一次軍隊就去一次軍營。所以虎符應運而生了。透過虎符,帝王就可以放心的指派他們信任的人去調動統帥大軍。而統治者對於軍隊士兵的宣傳就是,見符如見人。也就是說虎符代表著皇帝。只要是掌握了虎符任何人都可以調動軍隊。而且軍隊也會無條件的服從於掌握虎符之人的命令。而且這種情況有過很多真實的案例。

    《史記》中記載。公元前257年,秦國派兵進攻趙國,並且成功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城,趙國危在旦夕。而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國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心想不看僧面看佛面,所以派人向信陵君和魏王求救。收到求救資訊之後,信陵君一方面擔心姐姐的安危,另一方面也不願意看見秦國做大,所以信陵君幫助趙國使者遊說魏王救援趙國。後來魏王派老將晉鄙率10萬大軍救援趙國,但晉鄙畏懼秦國的強大,根本就不願意救援趙國,所以晉鄙雖然接受了命令但依舊不見行動。信陵君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但是信陵君也沒有絲毫的辦法。所以信陵君為了馳援邯鄲,就聯合魏王的夫人如姬用計迫使軍隊快速救援趙國。信陵君唆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偷到了虎符,之後信陵君拿著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之後快速馳援趙國,並一舉擊破了秦軍的包圍。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大軍只認虎符不認人。雖然晉鄙是軍隊的實際統領,但是在虎符面前已經命令不了士兵。

    有人可能會有疑問❓既然誰都可以用虎符,那麼可不可以偽造虎符呢?實際上虎符是可以偽造的。但難度實在太高了。高到基本上沒有誰成功過。因為如此重要的東西肯定在製作的時候會預先做一些防禦的手段。而且中國古代兵符都是專符專用,一地一符、一事一符,絕不可能出現使用一個虎符同時調動兩個地方軍隊的情況。就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古代的虎符制度之所以能使用上千年是有它的道理的。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虎符推出了歷史的舞臺。但之後出現的印信以及令牌等物基本上也是和虎符一個原理。換湯不換藥罷了。

  • 6 # 慕容鑑史

    虎符作為一種古代君王調動兵馬的信物,的確能夠調動千軍萬馬,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虎符是每一處都會有一種不同的,而且單憑虎符是不能調動軍隊的,任何人的確都可以調動兵馬,不過還需要一件更為重要的東西,二種物件一統拿去見統兵將軍才能夠調動軍隊。

    1、虎符與詔書

    說起虎符相信大多數讀者都會想到竊符救趙的故事,信陵君當初偷盜虎符後想要直接去命令軍隊,這樣去了的話只會被軍隊殺死或被羈押等待將軍派人去請問君王這件事情的真實性,相信若真是這樣信陵君必然會被殺死。

    在古代虎符是第二道憑證,第一道憑證是詔書,沒有君王的詔書就算是手持虎符也沒有什麼作用,如若這樣說的話,當初信陵君是怎麼成功的呢?慕容說的話是不是在騙人呢?我來為大家解釋這個問題,認真看過竊符救趙的故事就會發現信陵君去調動軍隊的時候帶了一個人。

    (信陵君)

    他帶的人是朱亥,當時的有名的大力士。信陵君知道沒有詔書自己這樣去是沒有用的,只會徒增大將晉鄙的懷疑,因此帶去了大力士就是在等晉鄙不同意的時候,命令朱亥出其不意殺死晉鄙奪得軍權。

    由此可以見得,單憑虎符是無法調動軍隊的,並且虎符分為多種:中央軍、地方軍。這些虎符魚龍混雜除去製作虎符的人與經常使用虎符的人(君王)才會熟練的使用,至於信陵君竊符救趙這件事情的真實性,慕容認為有待考察。不過可以展現出的問題是可以告我們大家即使是單有虎符也不能調動千軍萬馬。

    2、虎符的作用

    虎符真的有用嘛?慕容任何物件在特定的時期是有不同的作用的,例如虎符在戰國時期就能夠配合詔書一統使用,可逐漸演變虎符逐漸演變為魚符、龜符、金牌等物件。不過可以肯定一點的是:虎符不一定有用。

    例如:吳三桂謀反,為了迷惑他將所有的虎符,平西大將軍印全部託人給了康熙。即使是這樣吳三桂照樣最後還不是反了,虎符是在康熙的手裡但是沒有發揮出一點作用。因此慕容才會說任何物件在特定的時期是有用,有時就算是皇帝的聖旨都可能沒用。

    虎符的使用是看使用的物件以及實際,不能直觀的說虎符有用或者說是虎符沒有用。不過慕容相信大多時候虎符的作用還是非常大的,如若信陵君沒有虎符,晉鄙是不會給朱亥機會偷襲的。

    (魚符)

    總結:古代虎符的確能夠調動千軍萬馬,只不過需要配一道君王詔書。軍隊不會只認虎符而不認識皇帝,當然是看在什麼情況之下。至於最後一個問題,君王會在詔書上寫清楚緣由讓誰去統領這支軍隊或是由本營將軍帶其他地區,所以只要手持詔書虎符的人的,本營將軍是會乖乖聽命的。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關注慕容更多精彩內容!

  • 7 # 血染戰旗紅

    說到虎符,瞭解歷史的和喜歡看古裝劇的朋友都不會陌生。在古代中國,這個東西可發揮了大作用了。影視劇裡虎符一出現,準會伴奏著一段拉風的音樂。此時,持符者瞬間有了皇帝般的威嚴,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千軍萬馬由我調動。

    虎符作為古代皇帝調兵遣將的憑證,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它是由銅製成的,因為外形像老虎

  • 8 # 當朝大學士

    虎符是地方將領行使軍權的直接信物,但並不是有了虎符你就可以隨心所欲的調動千軍萬馬。軍隊是認虎符,但絕不是隻認虎符。老祖宗的智慧絕對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天真”,對調兵的提防措施是十分完備的。

    《孫子兵法》中寫道:“兵者,兇器也,戰者危事。”

    對軍隊的控制關係到國家的興亡,所以,在古代,君權往往牢牢的掌握在統治者手中。但是統治者久居深宮、深居簡出,如何調配天下之軍馬呢?這時候,虎符便應用而生了。

    虎符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為兵符之一種。其他兵符如鷹符等等,使用方法與原理以虎符相似。中國古人認為,老虎為叢林之王,常常能夠立於不敗之地,所以用虎的形狀做成兵符,圖個吉利。漸漸地,使用的朝代多了,就造成了一種兵符只有虎符的假象。

    或許有人會想,要是有人偷了虎符或者是虎符不慎丟失,被人撿到,那天下豈不是要大亂?

    其實這種想法太過於童話了。若要調兵遣將,使節必須手持虎符右半部分(右半部分為皇帝所有)、前往指定的駐軍地點、與駐軍將領所持有的虎符對接無誤,完成以上三件事還沒有結束,必須拿出蓋著國璽的詔書。

    為什麼調兵遣將都需要詔書?詔書可以說是軍令的書面版本,這是為了防止傳令官篡改或者誤傳軍令。詔書上一般會明確的寫清楚戰爭目的、戰爭人數及參與將領等等。

    相比之下,虎符更是一種憑證,就像是接到命令之後下摁的enter鍵,有了虎符就可以直接執行命令。但是兩種種情況例外,一種是皇帝親臨,可以不需要詔書與虎符,畢竟天下兵馬都是皇帝的,皇帝說的話就是口諭,還需要詔書虎符幹什麼?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外敵入侵,由於古代交通不便,很難實時傳遞資訊,戍邊的將領有權利在沒有命令的情況下組織自衛反擊。當然這是在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才能執行的特殊權利。

    為了防範因為制度疏忽而造成的叛亂,古代一般會將兵力分散駐紮,每一處駐軍都有相應的虎符。也就是說,根本不存在或者極少存在統一節制全國兵馬的虎符。就算是你偷了虎符,矯詔調兵,你也只能調動某一部隊,而不是天下兵馬。

    結束語:毛主席曾說到:“槍桿子裡出政權”,作為古代的槍桿子,皇帝自然是萬分小心,層層保障。虎符沿用數千年,利用盜竊虎符來調兵得逞者屈指可數,可見其可靠程度。

    【文 / 楚南青史君】

  • 9 # 沉墨I方之城

    不要天真的以為,你拿到了虎符就可以調動一切軍隊,為所欲為。虎符的調兵制度不是那麼簡單,虎符只是調兵流程中的一個信物而已,也只是最重要的信物之一。

    虎符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國君為了方便管理、排程軍隊,制定了虎符這種調兵信物。虎符形似如虎,一分為二,左邊一半在駐軍將領手中,右邊則在皇帝手中,皇帝如果要對軍隊進行調動,就會派人手持右邊的這一半虎符前往軍營。

    不要以為皇帝隨意派個太監拿個虎符就能把事兒給辦了,前去調動軍隊的人必須還有另外一件信物——聖旨。

    其實,聖旨才是關鍵,虎符只是信物。

    聖旨的內容很重要,要想駐軍將領詳細說明軍隊調動的細節,出擊、撤退、調防等等,這才是軍隊將領最為關心的,宣讀了聖旨,宣旨者才會拿出虎符與軍中虎符對應,完成這道流程後,軍隊將領才會按照聖旨的旨意行事。

    另外說一句,虎符調動軍隊必須要有聖旨,連皇帝的口諭都不行,隨便找個太監拿上虎符嘴上宣口諭,將領是不認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其實聖旨比虎符更重要。

    歷史上著名的“竊符救趙”的故事中,信陵君偷了魏王的虎符前往魏軍大營調動十萬大軍,雖然有虎符,卻沒有魏王的旨意,魏軍大將軍晉鄙發生了懷疑,拒絕交出兵權,還是信陵君的門客朱亥錘殺了晉鄙才奪了軍權。

    如果有了聖旨,也有虎符,是否就可以調動天下兵馬呢?

    這種機率很小,除非去調動兵馬的人揹著一揹簍的虎符和聖旨前去,虎符的使用是一符一兵,也就是一個虎符對應一營兵馬,一道聖旨對應一個虎符。一個帝國的那麼多的兵馬,要調動所有的兵馬,你得拿多少虎符和聖旨才行。

    虎符調兵制度其實是皇權加強對軍隊的管控能力,軍隊去王朝來說,那絕對是命脈,要把這條命控制在自己手裡,如果單純的憑一個信物就管控了,風險也太大了。

    皇帝調動兵馬也不是說任何一個人就能拿著虎符、聖旨前去就行了,駐軍將領也不是豬腦子,如果來一個宮女,拿上虎符、聖旨,把兵權交給這個宮女,你覺得駐軍將領會答應嗎?這明顯的不符合邏輯。

    別說宮女了,就是皇帝親往,有時候都不一定有用,正德年間,明武宗朱厚照偷偷的跑到了大同府,以皇帝的身份讓大同守軍開關,他要外出,大同守軍將領郭登寧死不尊皇命,理由很奇葩,雖然你是皇帝,可以馬上下道聖旨,但卻沒有帶虎符,明武宗出來得匆忙,那玩意兒沒有帶啊。

    皇帝來了都無法調動兵馬聽令,可以想象皇權對軍隊的掌控有多麼的嚴格。其實所有的駐軍將領都有自己的原則和基本的判斷,因為另外還有一句中國古代流傳千年的名言——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一般來說,全國的軍隊都是分散駐紮,調動任何一個駐軍都必須要有皇帝的親自命令,這個命令必須是有實證可查,一方面是虎符作為皇帝唯一的信物,一方面是聖旨作為調動的文字記載。

  • 10 # 子不是魚

    虎符,傳說是姜子牙所發明,是中國古代金屬製的虎形調兵憑證。由政府發給掌兵大將,同時需要兩半合對銘文才能生效。虎符專事專用,每支軍隊都有相對應的虎符。 虎符有左右兩半,右半存於朝廷,左半發給統兵將帥或地方長官,調兵時需要兩半合對銘文才能生效。所以【符合】這個詞語原本的意思是兩塊虎符合為一個整體。除此之外還需要聖旨等法律文書,有專門的驗符官勘驗,確認無誤後,才能起到率領千軍萬馬的作用。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的應用

    虎符在古代戰爭中有著巨大的作用,也發生了很多與其相關的故事。《史記》中記載,戰國時期,秦國發兵圍困趙國國都邯鄲,趙平原君因夫人為魏信陵君之姊,乃求援於魏王及信陵君,魏王使老將晉鄙率10萬軍隊救援趙國,但後來又畏懼秦國的強大,又命令駐軍觀望。魏國公子信陵君無忌為了支援邯鄲,遂與魏王夫人如姬密謀,使如姬在魏王臥室內竊得虎符,並以此虎符奪取了晉鄙的軍隊,大破秦兵,救了趙國。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中,曹操因赤壁之戰兵敗北退,諸葛亮則趁南郡空虛,命勇將趙雲奪城成功,並且俘獲守將陳矯,取得虎符,然後以此虎符詐調荊州守軍出救南郡,趁勢又由張飛襲取了荊州,接著再用同樣的方法調出襄陽守軍,乘機由關羽襲取了襄陽。

    諸葛亮僅憑一個小小的虎符,便將曹兵調開,兵不血刃就奪取了三處城池,相反耗費許多錢糧、兵馬的東吳周瑜卻一無所獲,如何不生氣?由此也可見當時虎符作用之大。 在歷史上,虎符的形狀、數量、刻銘以及尊卑也有很多較大的變化。

    虎符材質的演變

    從漢朝開始至隋朝,虎符均為銅質,騎縫刻銘以右為尊。隋朝時改為麟符。唐朝因為諱虎,改用魚符或兔符,後來又改用龜符。南宋時恢復使用虎符。元朝則用虎頭牌,後世演變為銅牌。

    結語:在中國古代,由於陰陽學影響,西方主刑,也是戰爭的象徵。白虎為西方,屬金,旺相主性格猛烈、勇敢、轟轟烈烈、氣勢宏大,白虎休囚持世主人性格沉穩、城府深、善於心計,為人嚴肅有殺氣。白虎主兇災橫禍、主病傷之災、牢獄之災、血光之災、主風波或者來勢兇猛之勢。自虎還代表堅硬之物、金屬物、石頭、為猛獸、兇器。所以歷代兵符皆以猛獸雕刻。兵者,兇也。

  • 11 # 冰哥聊史論古今

    在很多電視劇和野史中,為了突出虎符的重要性,所以說調兵的時候將只認虎符,而皇帝的聖旨都不如虎符管用。事實上事情根本不是這樣,很多時候虎符只是其中一樣,另外還有其他的東西還有很大的作用。

    當然虎符在調兵的時候確實能夠起很大的作用,它就相當於是一把鑰匙,首先必須擁有了這把鑰匙才能夠去調動軍隊。而不同駐地的虎符是不一樣的,皇帝在要調動哪一支軍隊的時候,就會把相應的虎符交給調兵的人。如果不清楚這裡面情況的人,估計拿著虎符都不知道該到哪裡去調兵。

    而且調兵的時候也不僅僅是一隻虎符,只不過虎符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樣東西而已,同時還應該有皇帝的聖旨,或者是其他的一些證明。否則只有虎符而沒有其他東西的話,說不定當場就會被抓起來。最有名的就是戰國的時候,信陵君竊符救趙。信陵君雖然取得了虎符,並且到了當時魏國大將晉鄙軍中,要求晉鄙交出軍隊,但是因為沒有魏王的聖旨,所以晉鄙就有疑慮。

    晉鄙當時就對信陵君說,準備派人去請示下大王,看大王是否這個意思。而信陵君當時來這裡就不是魏王的意思,所以情急之下只能夠把晉鄙給殺了,搶奪他的軍隊。也虧得信陵君的身份特殊,所以晉鄙雖然對信陵君的虎符相當的懷疑,但是也不好對信陵君他們做什麼,所以才使他們有了可趁之機,否則是一個普通人的話,早就被晉鄙給抓起來了。由此可見,光靠虎符調動軍隊還是不夠的。

  • 12 # 楊朱學派

    【杜虎符是現存唯一的完整虎符。由一個小學生在路邊發現。之後一直給年幼的妹妹當玩具。後來玩具一分為二。還顯示有文字。家長才交給博物館】

    虎符是古代君主調兵的信物,分左右兩半。君主持右半個,將軍持左半個。君主調兵時,使人持右半邊,至軍隊駐防地。與將軍所持的左半邊能夠完全契合。才能調兵。

    除了虎符外,君主調兵還會寫一份詔書。使者持虎符和詔書,去調兵。

    虎符用來調兵,詔書用來說明行動的內容,兩者缺一不可。

    例如:敵人大舉進攻北部邊境A郡。A郡一邊堅守數,一邊向中央求援。針對敵人的侵犯,天子與兵部尚書、兵部侍郎等大臣商議對策。最終認為,除了A郡外,邊境的B戰略地位更加重要。

    於是,皇帝下令了兩道命令:

    一是大後方C郡駐防的10萬大軍,抽出3萬,由使者帶領。支援邊境的A郡。大軍主將率領其餘7萬原地待命。

    二是在D郡駐防的10要大軍,由主將帶領8萬,支援B郡。主將到B郡後,節制所有軍政大權。副將帶領其餘兩萬,在原地待命。

    天子派兩路使者,分別攜帶詔書和虎符。達到C郡和D郡。詔書寫的是此次軍事行動的內容。虎符是調兵的憑證。

    C郡主將接到詔書和虎符後,把三萬大軍交給使者,由使者帶領支援A 郡。

    D郡主將接到詔書和虎符後,親自攜帶詔書和虎符,帶領8萬大軍支援B郡。到達B郡後,D郡主將向當地行政長官和軍事長官出示詔書和虎符,所有軍隊由D郡主將接管。

    假如D郡主將沒有虎符,會被當地官員將領認為是擅自調兵,涉嫌謀反,可能被滅族。如果D 郡主將沒有詔書,一會被拒之門外。二無法指揮當地軍隊。

  • 13 # 帶志逐夢

    我是逐夢,我來解答。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來講個真實發生的事。

    公子從其計,請如姬。如姬果盜晉鄙兵符與公子。  公子行,侯生曰:“將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國家。公子即合符,而晉鄙不授公子兵而復請之,事必危矣。臣客屠者硃亥可與俱,此人力士。晉鄙聽,大善;不聽,可使擊之。”於是公子泣。侯生曰:“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公子曰:“晉鄙嚄唶宿將,往恐不聽,必當殺之,是以泣耳,豈畏死哉?”於是公子請硃亥。硃亥笑曰:“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親數存之,所以不報謝者,以為小禮無所用。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遂與公子俱。公子過謝侯生。侯生曰:“臣宜從,老不能。請數公子行日,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以送公子。”公子遂行。  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於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硃亥袖四十斤鐵椎,椎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史記》

    從《史記》的原文中,我們可以將這件事的經過概括一下。

    1、信陵君偷盜調兵的虎符

    2、信陵君帶領虎符前去調兵

    3、負責的將領應驗虎符是真的

    4、但是負責的將領懷疑此事,想不聽調遣

    5、信陵君殺了負責的將領才能掌握軍隊

    透過這個故事就可以直接說明,光靠虎符不能直接調兵的。其實在古代調兵除了虎符這一信物外,還需要一份通知書(可以是皇帝的詔書,或者是相關部門的出兵文書),在這份通知書裡需要告知出兵的數量、出兵的地點、出兵的時間、出兵的原因等等一系列內容。

  • 14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沒錯,軍隊只認虎符,但並不是每一個人拿著虎符都能調兵。

    調兵的大概順序

    我們先來講一講普通的調兵順序,這個順序肯定不專業,漏洞百出,因為每一個朝代都沒有辦法做出一個系統的覆盤,我們只能講一個大概順序。

    平時的時候帝國沒有戰役,所有將軍所有士兵他們的權利統統都放到了皇帝那邊,皇帝擁有著一個完整的虎符。

    與此同時,如果某個地區敵人來襲,如果某個地區緊急調動部隊,那麼這支部隊的將領會有一半的虎符。

    與此同時皇帝將會指派一位大將軍,這位大將軍將會統籌這些所有的軍隊,而這個大將軍將會拿著另一半的虎符,只有這兩個虎符相互重疊在一起,才證明這個大將軍說話做事都是極其有效的。

    等這位大將軍把這些事情都辦完搞定之後,便需要拿著這個虎符再遞交給皇上,皇帝再一次掌握軍權。

    虎符的極大限制

    首先這個識別符號也僅僅就是個標識,給你就給你了,不給就不給了,將軍們是沒有權利向皇帝索要的。

    其次,大家可千萬不要覺得皇帝把這個虎符交給你,就代表著皇帝信任你,事實上在古代實行的是文武約束,一般情況下皇帝會派遣一位將軍前往某某地區,然後守護這一大片區域,與此同時他會派遣一個文臣,這個文臣悄悄的跟著這個大將軍。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這個大將軍所有的舉動一言一行都會時時刻刻的遞交給皇帝,皇帝如果發現他有謀逆之心,直接把他拿下。

    為什麼要這樣做?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做,他的調動兵力是很受限制的,而且有的時候皇帝如果想要調動兵力的話,或者大家想調動兵力的話,還要來回的請示,請示來請示去,就有可能貽誤戰機。

    可即便如此,皇帝也必須這樣,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讓皇帝手中牢牢掌握所有權。

    皇帝時時刻刻的在向士兵們傳授一個理念,這個理念是你的將軍不一定是你的將軍,所有計程車兵必須依靠虎符,而不能單純地依託將軍的命令。

    這樣的一種做法可以很好的抵消軍閥割據帶來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它能夠讓士兵做到聽從虎符的號令,而不是聽從將軍的號令,省得到時候跟將軍一夥把皇權拿下。

  • 15 # 正一品貴妃

    在電視劇當中,總有奸詐小人從皇宮中盜竊虎符,從而達到調遣某地軍隊的目的。

    確實虎符是統治者和軍隊之間的信物,但軍隊並非只認虎符,虎符只是統治者作為遠端指揮的媒介。

    當某位將軍接到上頭的指示要出兵時,就需要有虎符來震懾軍隊,除非是統治者本人前往現場調兵。

    虎符只是古代為了精準傳達軍隊產生的

    早在春秋戰國以前,虎符就已經出現在統治者管轄地方的制度當中,一塊虎符分為左右兩半,一左一右,右半塊留在中央,左半塊留在軍隊當中,當統治者需要在某地發兵,出示右符,由軍隊檢驗,確認無誤之後便可以出兵。

    如果虎符是真的,但軍隊認為前來調兵的人並不是統治者指派的,也可以拒絕出兵,向上頭確認,但這要是真的還好,這要是假的,那就是耽誤軍情。

    所以一般都不會有軍隊懷疑,只會驗證虎符的真假,所以也算是軍隊只認虎符,只要有虎符便能調兵。

    虎符雖然重要,但主要是符合統治者的旨意

    由於虎符是分為左右兩塊,並且一塊虎符對應一個地方,想要非法調兵,只能偷竊放在中央的另一半虎符,還要精準無誤,一般都不會有出錯的可能性,所以漸漸地演變成軍隊只認虎符,但還是有存在軍隊不受虎符調遣的案例。

    就像戰國時期有名的“竊符救趙”,魏無忌拿著如姬盜來的虎符前去向晉鄙調兵,晉鄙心有懷疑不肯接受調遣,最後還是朱亥一把捶死晉鄙,才成功地調取了八萬精兵。

    這個事件可以說是拿著虎符調遣不到軍隊,倒是一錘子下去才調走八萬精兵。

    結語

    虎符只是作為一種信物而產生的,開頭是虎符,到後面更出現了兔符、魚符甚至是龜符,到宋朝以後漸漸演變成令牌,他們的出現從始至終就是代表統治者的旨意,旨意與虎符到位,軍隊自然接受調遣,但如果很明顯就是非法調兵,就算是真的虎符也是調不走一兵一卒的。

  • 16 # 太陽知識局

    各位親愛的讀者,我是歷史直通車!

    第一 導語

    說起虎符,無論是瞭解歷史還是愛好古裝劇的朋友們都不會陌生,這好比現在的審批檔案,只要拿到了虎符就擁有了調兵的權力,所以說,虎符在古代的中國是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的。

    既然如此,很多朋友們就會有所疑問,既然虎符是一個可以調兵的“法寶”,那麼如果我竊取了虎符不就相當於擁有了可以調兵的權力了嗎?那麼,如果我竊取了虎符以掌控軍隊進行造反,此時的軍隊面對皇帝時又該聽取誰的呢?

    第二 竊符救趙

    «史記»記載,在公元前207年的時候,如日中天的秦國發兵圍住了趙國的國都邯鄲,企圖一舉滅亡趙國。此時,經過長平之戰的趙國哪裡還是秦國的對手,國力十分衰弱,趙國趕緊派使臣前去魏國,希望魏國可以派兵解圍,但是,魏國因為懼怕出秦國,雖然出兵10萬,但是卻遲遲停留,沒有下一步的行動。在這種危機關頭,信陵君魏無忌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如果趙國被滅,魏國滅亡的日子就不久矣了。此時他的門客侯贏想出一個的計策,透過魏王的其中一個姬妾如姬盜取兵符,奪取魏國的兵權,這樣就可以出兵攻打秦國了。信陵君採納了他的計策,拿到了兵符,掌控了軍隊,出兵擊敗了秦國,救了趙國。

    從這則故事中我們不僅瞭解信陵君以國家利益為重,個人生死榮辱為輕的優良品德而且還知道了兵符的巨大作用,擁有了兵符就可以掌控國家的軍隊。

    第三 實際情況

    皇帝是中國古代的最高統治者,而維護統治最有效的保障就是軍隊,但是,由於皇帝的事務十分繁忙,不能時時刻刻都去軍營掌管軍隊,於是,軍隊往往都是由皇帝最為信任的人掌管的。可以說,軍隊的管理者是皇帝最信任的人,也是最為了解皇帝的人,兵符只不過是一個程式而已,尤其是中國古代人治高於法治的情況之下,他是可以懷疑手握兵符的人的。在“竊符救趙”這則故事中,因為信陵君在魏國的地位不低,所以具有一定的聲望,但是即便如此,信陵君還是殺了軍隊的將領才掌控軍隊的,所以,你擁有了兵符只是證明你有權力調兵,但是並不是證明了你就可以隨便調兵。

    第四 總結

    說到底,虎符就是中央集權增加之後的產物,讓地方的將領受制於中央,防止將領擁兵自重。但是,如果此時的中央已經沒有了實權,那麼這個虎符也就可有可無,因為歷史上並不缺乏沒有虎符依舊可以調兵的將領。至於在皇帝擁有實權的時候,有人竊取虎符以造反,軍隊該聽取誰的?虎符由皇帝所造,虎符的權利由皇帝賦予,代表的是皇帝的命令,皇帝的真人難道還比不上虎符嗎?如果此時軍隊還不聽從皇帝的命令的話,那麼就是皇帝已經失去了民心,造反已經成為了必然,只是缺少一個領頭人而已!

    虎符,不過只是一個程式而已,切莫被其欺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只有宋朝沒有宦官作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