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道於史
-
2 # 追蹤歷史腳步
馮道(882~954)字可道,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共十個皇帝,拜相二十餘年,人稱 “不倒翁”。馮道德政治生涯開始於後唐,後唐末年他在劉守光手下做參軍,後來投靠張承業。張承業把馮道推薦給李克用。
到公元923年,後唐莊宗李存勖即位,馮道任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明宗李亶時,任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其間上書明宗徽號,寫文三章,“其文渾然,非流俗之體,舉朝服焉!”石敬瑭建立後晉政權後,馮道出任宰相,其後他出使契丹,被封為魯國公。後晉少帝即位,封馮道為燕國公。契丹滅唐,馮道又事契丹,被任為太傅。劉之遠建立後漢政權,馮道出任太師。郭威建立後周,又任命馮道為太師,並且對他敬重有加。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劉崇反叛,世宗要親征,說“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當自擊之”。
馮道認為不該親征,於是苦諫,結果觸怒了世宗,被世宗派去監修郭威陵墓。郭威陵墓修好後他就去世了。除了從政,馮道也好學能文,其曾主持校定《九經》文字,並將其雕版印書,其所校訂版本被稱作 “五代藍本”,是中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的開始。
馮道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但對於其傳奇的一生,後世史家對他的評價確頗不一致,本文擬就後世史家對馮道評價的演進做一概略性介紹。
一、《舊五代史》對馮道的評價
《舊五代史》也稱《梁唐晉漢周書》,是由宋太祖詔令編篡的官修史書,薛居正監修,盧多遜、張澹、劉兼、李穆等人同修。編篡《後五代史》的人,對五代時期的很多事都親身經歷過,且可參考的史料齊備,內容比較真實可信。
《舊五代史》說馮道“少純厚,好學能文,不恥惡衣惡食”,年輕的馮道喜歡學習,能寫一手好文章,艱苦樸素。做官後的馮道,經常進諫,敢於提出不同意見。事劉守光時,“守光引兵伐中山,訪與僚屬,道常以利害箴之”,馮道覺得引兵伐中山不妥,就提出不同意見,結果“守光怒,置於獄中,尋為人所救免”。提出不同意見,觸犯皇帝,結果被打入獄中,幸好有人替他說話才能脫離危險。儘管如此,馮道仍然多次進諫。他進諫後唐明宗勤於政事、居安思危、戒躁戒驕,都得到了明宗的認同。
《舊五代史》中的馮道不但善於進諫,而且關心人民疾苦,這在戰亂不斷的五代時期,是很難得的。契丹滅後唐,馮道隨契丹北行。沿途見到被契丹士兵俘虜來的中原人民,就出錢贖買過來,然後想辦法送他們回家。
《舊五代史》對馮道有諸多讚揚,說他關心士兵,謙虛,有學識,提拔士兵將士不論出身等等。但是,《舊五代史》的修撰者也發出這樣的疑問:“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這句話表明,修撰者對於馮道的“忠”是存有疑問的。其依據不是馮道的所作所為,乃是他“事四朝、相六帝”。
二、《新五代史》當中的馮道
《新五代史》是歐陽修主持修撰的一部正史,原名《五代史記》,後世為區別於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稱之為《新五代史》。《宋史·歐陽修傳》說:“(歐陽修)自撰《五代史記》,法嚴詞約,多取《春秋》遺旨。” 相比於《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多了雜傳部分。《新五代史》共有雜傳十九卷。列入雜傳的都是些什麼人呢?對此,歐陽修明確指出:“其餘非仕一代,不可以國系之者,作《雜傳》。夫入於雜,誠君子之所羞。” 雜傳中的大臣,都是在兩朝以上為官,無法將他們歸入某一個政權。由“君子之所恥”五字,可知把這些大臣列入雜傳是明顯地貶低這些大臣的。馮道正好列在雜傳裡。
《新五代史》所記馮道事蹟與《舊五代史》所記基本相同。歐陽修還給馮道寫了一段評語,原文如下:
《傳》曰:“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彰,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儀,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
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亂敗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豈有不亂,國家且豈不亡乎!予讀《長樂老自序》,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予於五代,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學古自明,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於武夫戰卒,豈於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歟?孔子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豈虛言也哉!
在歐陽修這種正統士人眼中,禮義廉恥是國家立國的根本,沒有這四點,國家必然滅亡。不知禮義廉恥的人,無所不取,無所不為。這樣的人多了,國家必然深受其害。馮道在四朝為官,正是不知廉恥者的代表。五代時期國家政權更迭頻繁、內亂不斷的原因,是國家缺少高節之士。
從歐陽修對馮道傳的歸類及他寫的批評中可知,《新五代史》對馮道是全面否定的。否定的依據,是馮道在四朝為官。
三、范文瀾筆下的馮道
范文瀾(1893年——1969年)字仲雲,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曾在南開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學、輔仁大學等校任教。編有《中國通史簡編》,後來他將其擴充為《中國通史》,全書只完成前四冊即逝世,其後六冊由蔡美彪完成。該書是中國近百年來最完整、最系統的一套中國通史。它透過記敘各個歷史時期的歷史事實與歷史人物,闡明中國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全書觀點鮮明、體例嚴謹、文筆流楊,是受到社會各界普遍歡迎的優秀通史著作之一,是公認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
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裡稱馮道是“奴才的奴才。” 前一個奴才是指石敬瑭,後一個指馮道。這和歐陽修稱馮道為“無廉恥者”如出一轍。在《中國通史》中,范文瀾先生花了不少篇幅對馮道進行了批判。他說:“馮道第一次打錯算盤。不免煩惱,葬事完了,這條醜惡的生命也同時完了。”
范文瀾還進一步評價到:哀莫大於心死,馮道就是心死透了的人。他在五代、宋初有極高的聲望。
《新五代史》載馮道死後,“時人皆共稱歎,以為與孔子同壽,其喜為之稱譽
如此。”範質稱馮道“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改變),人無間言,豈若巨石,不可轉也。”《舊五代史》馮道傳贊說“道之履行(行為),鬱有個
人之風,道之宇量(氣量),深得大臣之體。”這都是怪異的議論,說明北宋初的文官們與馮道同樣是心死之人。
四、南懷瑾心目當中的馮道
南懷瑾(1918年——),國學大師,詩人,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其著作多以演講整理而成,內容往往將儒、釋、道等思想進行比對,別具一格。南懷瑾對馮道,有特別的好感,曾在其著作中多處提及。
馮道在歷史上的形象,多是負面的。評價也是貶低的。留下的名,以罵名為主要。但是,到了南懷瑾這裡,情形有了不同。南懷瑾在多次講演中替馮道“鳴不平”。他覺得馮道的這個罵名背得很冤枉。他認為馮道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
在一次演講中,南懷瑾這樣說道:唐末五代時,中國亂了八十多年。當中,這個當皇帝、那個當皇帝,換來換去,非常的亂。而且都是邊疆民族。我們現在所稱的邊疆民族,在古代都稱為胡人。當時,是由外華人來統治中國。這時有一個人名叫馮道,他活了七十三歲才死。在五代那樣亂的時候,每一個朝代變動,都要請他去輔政,他成了不倒翁。後來到了宋
朝,歐陽修寫歷史罵他,說中國讀書人的氣節都被他喪盡了。他曾事四姓、相六帝,所謂“有奶便是娘”,沒有氣節!看歷史都知道馮道是這樣一個人,也可以說馮道是讀書人中非常混蛋的。
我讀了歷史以後,由人生的經驗,再加以體會,我覺得這個人太奇怪。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但是,在那麼一個大變亂的八十餘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第一點,可以想見此人,至少做到不貪汙,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是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古今中外的政治總是非常現實的,政治圈中的是非紛爭也總是不可避免的。可是當時沒有一個人攻擊他。如從這一個角度來看他,可太不簡單。而且最後活到那麼大年紀,自稱“長樂老人”,牛真吹大了。歷史上只有兩個人敢這麼吹牛,其中一個是當皇帝的——清朝的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做了六十幾年皇帝,活到八十幾歲死,樣樣都好,所以自稱人生已經十全了。做人臣的只有馮道,自稱“長樂老人”,這個老人真不簡單。後來儒家罵他喪盡氣節,站在這個角度看,的確是軟骨頭。
但從另一角度來看,歷史上、社會上,凡是被人攻擊的,歸納起來,不外財、色兩類,馮道這個人大概這兩種毛病都沒有。
南懷瑾心中的馮道,不貪汙、品行端正。南懷瑾覺得,這也是馮道能夠在五代這樣的亂世中立於不敗之地的原因。在他看來,儒家罵他“喪盡氣節”,是有一定道理的,站在歐陽修等儒家學者的立場上,馮道“的確是軟骨頭”。
從這裡很明顯地看得出,南懷瑾判斷評價歷史人物已經不僅僅只用一種眼光,而是多角度地去看這個人物。
在另一場演講中,南懷瑾又說:
我們想起有一個人,永遠在歷史上留下了罵名,就是五代之間的馮道。我很替他不平,如果有姓馮的朋友在這裡,應該替他申申冤。
……
我們年青時受老前輩的影響,都知道馮道把中國讀書人的氣節喪盡了。後來,人生的境界經過了,尤其在我們這一代活了七八十年,所看的太多了,我想起來,現在找一個馮道很不容易,再一讀歷史,發現馮道真了不得……每一個政權更替,每一次大動亂,還非請他出來不可,當然得有他本身的條件,第一點,他本身的行為沒有缺點,至少做到不貪汙,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它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爐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歷史上,社會上,不管是上至皇帝,下至挑夫,
凡是被人攻擊的,歸納起來,不外兩件事情:一個是男女之間;一個是錢財……
但是馮道大概這兩種毛病都沒有,沒有缺點抓在任何人手裡。他本身非常正,冰清玉潔,沒有嗜好,真的是學佛的。
南懷瑾是把自己放在了馮道所處的歷史環境裡面,設身處地地替馮道著想,而不是用單純的價值觀來衡量。南懷瑾重在用歷史事實揭示做人道理,以達到借鑑歷史、警醒世人的作用。他更多的是從做人方面來解讀馮道。在南懷瑾看來,馮道是一個做人做事都很成功的人,真正做到了完美,沒有瑕疵。做到這一點是很難的,多少帝王都不能,而馮道成功了。
五、葛劍雄筆下的馮道
葛劍雄,歷史學博士,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並任國際歷史人口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副會長、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等。主要從事歷史地理、中國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的研究。他寫過一篇文章,叫《亂世的兩難選擇》,是關於馮道的。
當代很多學者都寫過很多關於馮道的論文,但是大都傾向於他的為官之道、做人之道,真正論及評價的很少。葛劍雄的文章,從多個方面論及對馮道的評價問題,很有代表性。葛劍雄總結了之前人們對馮道詬病的兩個方面,一是政治道德,二是對契丹的態度。針對這兩個方面,葛劍雄的文章都做了細緻分析,他得出的結論是,在馮道所處的環境中,馮道的所作所為都是正常的,值得肯定的。針對歐陽修對馮道的批評,文章用史實給以了反駁,指出歐陽修的批評是沒有道理的,歐陽修所提出的標準是一個自己都沒能做到的標準。在這裡,葛劍雄從史實出發,把視野放到了馮道所處的社會環境中,進行評價,得出的結論完全不同,甚至相反。
從上述歷代史家對馮道這樣一個人,同樣的事蹟,不同的人得出的結論卻有天壤之別。這是為什麼?綜合了以上幾種對馮道的評價,我們不難看出,問題的關鍵在於是否是以政治的眼光來衡量歷史人物。
馮道最主要的問題集中在政治品德上。傳統認為,馮道在四朝為官,當過六個皇帝的宰相,嚴重違背了儒家忠孝觀,不符合國家對士人的教育理念。傳統的儒家觀點認為忠的標準是對人君的過錯必須強諫力爭,國家敗亡之後必須殉國陪葬。如果做不到,退而求其次,當國家處於亂臣當道的時候,應該退隱山林,做一個不問世事的隱士。這只是傳統的儒家觀點。歐陽修之所以一再強調,是因為他寫歷史的目的是為了維護政權的穩定,從道德上訓誡人民——更多的是訓誡廣大讀書人。在歐陽修那裡,史學是依附於政治的,是國家統治的一個工具,而不是一個專門的學問。時間到了范文瀾所處的時代,歷史學的現狀仍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轉變。人們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往往不是根據事實本身,而是根據現實需要,從現實的角度去解讀和評價。這是不妥當的,得出的結論也是有問題的。
時下,我們應該回歸歷史學的本源,按歷史唯物主義的要求客觀評價歷史人物,具體說來,就是要遵循以下兩點原則:首先,要把歷史人物放到他所處的歷史條件下去理解,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和現代人的標準去要求和衡量古代人。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時代的特殊環境和特殊的處事原則,只有把人物放到那個環境下去看待,看法才能做到客觀。其次,歷史學是科學,是老老實實的學問,提出每一個觀點,得出每一句評語,都要以史實為依據。脫離史實,依照政治需要,對歷史人物進行毫無根據的道德批評,甚至是謾罵,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歷史學應該脫離政治,它和物理學、化學等一樣是一門科學,而不是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
3 # piupiu拳
這個可不好說了因為現在社會這種人吃的最開時代不同人們的任知也不同就象過去我們常誇得老實人現在稱傻子是一樣的
-
4 # 老醉聊故事
歐陽修與馮道不是一個朝代的人,那麼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隔閡?下面我們來看一看
01|生平簡介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漢族,吉州永豐(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且在政治上負有盛名。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後人又將其與韓愈、柳宗元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被世人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
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五代宰相。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那麼歐陽修為什麼會罵馮道,這兩個人不是一個朝代,可以說沒有任何關係,也可以說沒有任何利益關係,這個衝突是怎麼產生的?
02|矛盾產生原因
來看歐陽修,這是一個什麼人,八大家之一,骨子裡那就是一個書生,書生講的是什麼,那叫一個氣節,從下面這幾句詩詞之中就可見一斑
1、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3、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4、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5、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所以你看看,這個氣節對於一個書生來講多麼重要,尤其是這第五句,光是讀一讀就能感覺到但是作者對這些尋歡作樂之人的恨意,恨到牙癢癢啊
所以氣節這東西對於像歐陽修這種大家來說,是比生命還重要的東西,那馮道不為君王復仇也就罷了,竟然還談戀權勢身居高位,怎麼能不讓人憤怒
那麼馮道就真的是一個貪生怕死之人,他就沒有一點氣節,那麼為何會成為這樣一個人,我覺得還是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有關係
03|時代背景
五代十國那個時期可以說是最亂的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對於天下文人最黑暗的時期,沒有之一
因為五代對於文人、世家而言確實是最黑暗的時代 比漢末 隋末都要黑暗的多 這是中國唯一一個武官徹底打壓文官的時代 文人起不到一點作用,想自保都有一些力不從心,看看後漢的將相之爭就會明白 文人在那個時代是多麼的憋屈
區區五十三年間,天下更易五代九姓十四帝,這種帝王交替的頻率誰頂的住?只有手中有刀兵,就敢讓那皇帝驚
所以在那個年代,不能說貪生怕死,得說生不如死,文人想談氣節,誰跟你談,所以氣節是一回事,現實又是另外一回事
04|馮道為官
在他一生為官之中,事親濟民、提攜賢良,在五代時期卻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的聲望。
可以看出,在當時他的聲望很高
如果說在那個時代文人一個不遂心願就英勇就義,那天下文化可能就此中斷
所以我覺得他們倆人沒有誰對誰錯,只是生活的時代背景不同罷了
-
5 # 人生六十
我覺得馮道是得道高人,常伴猛虎而不傷,老子莊子也不過如此。反觀歐陽修政治不行做官不行做人也不行!好在寫的資治通鑑還行。
-
6 # 無為5931487874
謝邀回答:凡是在歷史文化中有爭議的人物,我們都應該有一個客觀的評價。顧陽修罵馮道,從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來說,罵的也許是對的。但是,經過了歷史漫長的歲月,當我們在回頭、總結、正確的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大背景。那麼,我們又會肯定的說馮道是對的。對此,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也有過對馮道這個歷史人物的正確評價。
-
7 # 國史記聞
馮道是五代十國時期的“官場不倒翁”,除了後梁之外的五代中,他曾經先後給十位皇帝效力,並且曾經向遼國稱臣。
所以,歐陽修在修《新五代史》的時候引用了《左傳》中的話,說“禮儀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彰,國乃滅亡。”很明顯,在歐陽修眼中,馮道是“無恥”的,而司馬光在修《資治通鑑》的時候也曾經把他貶得一無是處,稱他為“奸臣之尤”,即天下第一奸臣。
但是呢,在馮道生活,或者說在馮道被諸多政權任用的時候,他卻一直有著崇高的地位,甚至“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也就是說,馮道活著的時候,是所有人的榜樣!
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呢,那就離不開五代十國的歷史背景了——幾十年中改朝換代太容易了,動亂是當時的常態。難道每一位皇帝被弒,每一個朝代被推翻,天下人都要跟著殉國嗎?所以,馮道的作為是無可厚非的,他是在用自己的能力讓百姓過得更好。但是後世偏偏要在一個人的能力之上加上“忠君愛國”以及“仁義道德”甚至“禮義廉恥”的帽子。
戴上這個帽子之後,除了個別的“聖人”之外,普通人就不是人了,即便是你曾經給這片土地,以及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老百姓做過貢獻。
-
8 # 張正才中醫健康講師
要想回答好這個問題,我們先得弄清楚馮道的基本情況。馮道生於公元882年,逝於954年,享年73歲,與孔子同壽。字可道,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東北)人。歷任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共十個皇帝,拜相二十餘年,人稱“不倒翁”。馮道的政治生涯開始於後唐,後唐末年他在劉守光手下做參軍,後來投靠張承業。張承業把馮道推薦給李克用。到公元923年,後唐莊宗李存勖即位,馮道任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明宗李亶時,任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其間上書明宗徽號,寫文三章,“其文渾然,非流俗之體,舉朝服焉!”石敬瑭建立後晉政權後,馮道出任宰相,其後他出使契丹,被封為魯國公。後晉少帝即位,封馮道為燕國公。契丹滅唐,馮道又事契丹,被任為太傅。劉之遠建立後漢政權,馮道出任太師。郭威建立後周,又任命馮道為太師,並且對他敬重有加。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劉崇反叛,世宗要親征,說“善用兵者出其不意,吾當自擊之”。馮道認為不該親征,於是苦諫,結果觸怒了世宗,於是苦諫,結果觸怒了世宗,被世宗派去監修郭威陵墓。郭威陵墓修好後他就去世了。除了從政,馮道也好學能文,其曾主持校定《九經》文字,並將其雕版印書,其所校訂版本被稱作“五代藍本”,是中國官府正式刻印書籍的開始。
馮道的一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一生,後世對其評價很不一致。宋太祖詔令薛居正等人編篡官修史書《舊五代史》說馮道“少純厚,好學能文,不恥惡衣惡食”,馮道做官後,經常進諫,敢於提出不同意見,不怕冒犯皇帝。馮道不但善於進諫,而且關心人民疾苦,這在戰亂不斷的五代時期,是很難得的。契丹滅後唐,馮道隨契丹北行。沿途見到被契丹士兵俘虜來的中原人民,就出錢贖買過來,然後想辦法送他們回家。《舊五代史》對馮道有諸多讚揚,說他關心士兵,謙虛,有學識,提拔士兵將士不論出身等等。總之《舊五代史》對馮道是正面的評價,褒揚為主。當然它也對馮道“事四朝、相六帝”存有疑問。編簒《舊五代史》的人,對五代時期的很多事都親身經歷過,且可參考的史料齊備,內容比較真實可信。《舊五代史》對馮道的正面評價符合歷史真實。
歐陽修出生於1007年,比馮道晚125年。歐陽修42歲時做了翰林學士,開始修《新唐書》,《新五代史》是在公務之餘自修的。無論是權威性還是公信力,《新五代史》是不如《舊五代史》的。歐陽修罵馮道是透過他主持修撰的《新五代史》來體現的。歐陽修將馮道列入較《舊五代史》多出的雜傳中。列入雜傳的都是些什麼人呢?歐陽修明確指出:“其餘非仕一代,不可以國系之者,作《雜傳》。夫入於雜,誠君子之所羞。”雜傳中的大臣,都是在兩朝以上為官的,無法將他們歸入某一個政權。由此,歐陽修的觀點很明顯,馮道“事四朝、相六帝”的“君子之所羞”者。在歐陽修這種正統士人眼中,禮義廉恥是國家立國的根本,沒有這四點,國家必然滅亡。不知禮義廉恥的人,無所不取,無所不為。這樣的人多了,國家必然深受其害。馮道在四朝為官,正是不知廉恥的代表。五代時期國家政權更迭頻繁、內亂不斷的原因,是國家缺少高節之士。
從歐陽修對馮道的評價可知,《新五代史》對馮道是全面否定的,否定的依據,是馮道在四朝為官。無論是宋初的大臣還是平民百姓都是讚譽馮道的,沒有鄙視其四朝為官,說明馮道人品德行不虧。在五代那樣的年代,馮道所事四朝的統治者都是邊疆少數民族入主中原,與沙陀集團直接或間接相關,無論朝代如何更迭,統治者如何頻繁更換,都是以藩鎮割據為基本特徵,沒有改變中華文明和中央集權制度,馮道事四朝不是“做奴才的奴才”,不存在“變節”、“喪失氣節”或者說是“投敵”。評論歷史人物一定要根據當時的歷史環境,客觀公正,“觀大節,略小故”。我們要進行這樣的反思和類推,為什麼四朝10個皇帝都用他,一直任職很高?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一是馮道確實有治國的才能,對國家乃至黎民百姓有利無害;二是馮道人品道德不錯,不貪汙不亂搞女人不做引起職位不穩的壞事。在亂世竟爭極為激烈,不可預料的事情多得很,從政幾十年,經歷無數的傾軋惡鬥,能一直居於高位,成為“不倒翁”,真是奇蹟。因此我認為歐陽修罵馮道沒有道理。不用說歐陽修,即使是此後的歷代大儒,都不可能做到歐陽修制定的政治道德行為規範標準,不可能實現像馮道這樣的讀書人或者儒生所創造的非凡成就。
-
9 # 尋根拜祖
馮道在歷史上是個非常獨特的人,當世的人把他捧上了天,誰坐上龍椅都要把馮道當拉出來裝門面,所以他四朝為相。從北宋開始,馮道又被踩進地獄,所有的文人士大夫都罵他大節有虧,不知羞恥。
我們看《舊唐書》,基本對馮道持褒揚立場,而《新唐書》和《資治通鑑》則充滿了對馮道的鄙視和鞭撻。歐陽修評價馮道說:
“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他直接罵馮道是“無廉恥”的人!這個評價對文人士大夫來説,恐怕沒有比它更惡毒的了!那麼,馮道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歐陽修對他的評價到底是否客觀呢?
歷經四朝十帝的馮道,有什麼傳奇經歷?《舊五代史·馮道傳》開篇就介紹了馮道的出身及品性:
“其先為農為儒,不恆其業。道少純厚,好學善屬文,不恥惡衣食,負米奉親之外,惟以披誦吟諷為事,雖大雪擁戶,凝塵滿席,湛如也。”馮道耕讀出身,典型的寒門仕子,自幼除了讀書和侍奉雙親外,對物質生活毫不在意,家裡即便大雪封門,滿地灰塵他也照樣樂在其中。這說明,馮道是一個精神世界很強大的人。
馮道出仕很晚,第一次做官是被劉守光闢為掾屬(行政助理人員),因為進諫得罪劉守光,被關進監獄,被人營救出獄後,他逃亡太原,投在還未稱帝的李存勖帳下,為掌書記。四十一歲那年,他被後唐莊宗李存勖任命為中書省郎官、翰林學士。
三年後,服喪期滿的馮道受李存勖徵召前往洛陽,被兵變後登基的李存勖任命為兵部侍郎,第二年升任宰相:
明宗曰:“吾素知之,此真吾宰相也。”拜道端明殿學士,遷兵部侍郎。歲餘,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此後,馮道又歷經後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四朝八帝,加上後唐莊宗和後唐明宗,共計十帝,除了唐莊宗期間外,其餘他都是宰相身份。
馮道何以成為不倒翁?因為“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不光四朝皇帝對馮道禮敬有加,以國事相托,就連契丹也想得到馮道。後唐莊宗期間:“時契丹方盛,素聞道名,欲掠而取之,會邊人有備,獲免。”馮道在出使契丹期間,還被耶律德光扣留在遼國兩年多。
周世宗柴榮繼位後,發生高平之戰,馮道因阻止柴榮親征,被留在開封負責郭威的葬禮,葬禮還沒完全結束,馮道就病逝了。
當世人為何把馮道捧上天?馮道在當世為何受到追捧,主要是如下幾點原因:
一、優良的品性
除了開篇交代,馮道安貧樂道外,低調是他一貫的作風,他一輩子身居高位,卻從來沒有優越感,受到別人壓制諷刺,他也能坦然受之,胸懷寬廣得可以開軍艦:
“時久無正拜三公者,朝議疑其職事;盧文紀欲令掌祭祀掃除,道聞之曰:‘司空掃除,職也,吾何憚焉。’”“馮道出鎮同州,饒時為副使,道以重臣,稀於接洽,饒忿之,每乘酒於牙門詬道,道必延入,待以酒餚,致敬而退。道謂左右曰:‘此人為不善,自當有報,吾何怒焉。’”當掃除司空心理不失衡,即便對小人,也盡到該有的禮數。
“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床蓆,臥一束芻而已。所得俸祿,與僕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卻,置之別室,訪其主而還之。”睡覺睡稻草,與僕役同鍋吃飯,別人獻來的美女妥善安置,併為她們尋找家人。等等,類似的事件很多,無不映襯了一位修養高深的道德君子形象,甚至是完美的形象。
二、敢言直諫
後世有人批評馮道尸位素餐,不給皇帝進善言,這話有失偏頗。史書至少記載了兩次他犯顏直諫的事件:
一次是唐莊宗因為受到郭崇韜批評發怒,讓馮道寫詔書出發郭崇韜,馮道:
“執筆久之,莊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對曰:‘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韜入謝,因道為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還有一次就是勸阻柴榮親征:
“道乃切諫,以為不可。世宗曰:‘吾見唐太宗平定天下,敵無大小皆親征。’道曰:‘陛下未可比唐太宗。’世宗曰:‘劉旻烏合之眾,若遇我師,如山壓卵。’道曰:‘陛下作得山定否?’世宗怒,起去。”雖然結果證明,柴榮親征是對的,但馮道敢“切諫”,敢用這樣的語氣對皇帝說話,哪兒有一絲媚態?
除此而外,馮道還有多次勸諫唐明宗謹慎治國、以德治國等。
三、守護百姓不受殺戮
遼國入侵後,中原百姓遭到了契丹人的屠戮,馮道竭盡所能地周旋於耶律德光,為百姓少受殺戮做出了大貢獻:
契丹入汴,道自襄、鄧召入,契丹主從容問曰:“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道曰:“此時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其後衣冠不至傷夷,皆道與趙延壽陰護之所至也。趙延壽是漢奸人物,《舊唐書》這段記載很客觀,站在公正的立場,將趙延壽與馮道拯救百姓的事蹟記錄下來。
可見,在當事人眼中,馮道無論是品行還是個人作為上,似乎都無可挑剔。
歐陽修為何痛罵馮道?歐陽修、司馬光等人為何要對馮道惡語相加呢?原因就是,馮道歷經十帝,無論誰當皇帝,他都帶頭擁戴,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一點臣子該有的忠誠!
李存勖徵召馮道,馮道到達後,皇帝變成了李嗣源,他立刻接受了李嗣源的宰相任命;唐閔帝逃往,他立刻出迎唐末帝。石敬瑭稱帝建立後晉,馮道又毫不猶豫地成了石敬瑭的宰相;石敬瑭剛剛駕崩,他又矯詔拋棄石敬瑭幼子,迎立石重貴。
甚至,契丹滅後晉,馮道跪在耶律德光腳下,連眉頭也不皺一下。反正,一姓之內,誰做皇帝他都拜,改朝換代他同樣拜,完全不顧前朝和先君對他的恩情。《資治通鑑》還用了四個字記載了馮道的自我辯解:事當務實!翻譯過來就是識時務者為俊傑。
完全是一個對皇帝沒有忠誠度,甚至道德嚴重虧缺的人,所以司馬光痛責馮道是“奸臣之尤”,歐陽修罵他是“無廉恥者”。
基本上,從北宋之後,馮道就被踩進了道德的地獄!
站在現代人立場,我們該如何看待馮道?馮道怎麼看待自己的行為呢?似乎這些行為,與他良好的品性完全不像一個人所為。馮道在迎奉唐末帝之前,有人指責他不該如此,馮道說了這麼一句話:
“主上失守社稷,人臣惟君是奉。”意思是,皇帝自己丟失了社稷,跟我們當臣子的無關,我們的責任就是誰當皇帝,我們就侍奉誰!明白馮道的精神核心了吧:皇帝有皇帝的責任,臣子有臣子的義務,誰當皇帝不是臣子的事,所以如果皇帝丟了皇位,那是他自己的事,活該,跟我們無關。臣子唯一要做的就是,盡到責任,侍奉好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
原來馮道不是道德虧缺,人家很有道德,不過跟北宋之後的文人價值觀相左。真是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個有自己的理念的人做什麼事都會振振有詞,哪怕是萬人唾罵的事。
那麼歐陽修罵得對不對呢?我認為放在歐陽修的歷史環境下,罵得對,放在今天就罵得不對。
歐陽修所在的環境,是一個強調臣子對君主絕對忠誠的時代,所謂忠臣不事二主,主人遇難,臣子就要陪葬,否則就是“貳臣”。
在那種價值觀下,馮道有一萬個理由,也改變不了他對君主的背叛事實。
可是,放在今天,古人的絕對忠君思想還值得讚揚嗎?不是說今天“忠”沒有任何價值了,而是絕對忠於君主本就是封建糟粕。
同時,我們又不能脫離馮道所處的特殊歷史環境:五代十國大動盪時期,哪一位皇帝上臺是合法的?都是靠野蠻的殺戮,強令所有人對他們低頭而已!
既然如此,馮道憑什麼要對他們絕對忠誠?如果你有能力保住皇位,臣子盡力幫你治國安邦,讓老百姓過好日子,如果你不是這塊料,被更狠的角色趕下臺,也不值得可惜!馮道這麼想有錯嗎?
所以,馮道未必沒有儒家的“忠”,只是在那個特殊的歷史環境,過度的“忠”其實就是“愚”,對皇帝的“忠”,莫不如拿出幾分來對待百姓。因而馮道的濟危救困,贏得了普遍讚譽,也只有當世的人,最能理解馮道的思想和處境。
-
10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馮道這個人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他生於晚唐,唐昭宗天祐年間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啟用、闢為掾屬。在劉守光兵敗後,馮道投奔了時為晉王的後唐莊宗李存勖,正式開啟了仕宦生涯。之後,馮道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一直屹立不倒、在四朝為相併於後周顯得元年以七十三歲高齡壽終正寢,死後被周世宗郭榮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諡“文懿”。
歐陽修與馮道的過節馮道亡於五代後周時期,歐陽修生於宋王朝建立之後,二人之間根本沒有交集。那麼,歐陽修與馮道的過節從何而來呢?熟悉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宋王朝建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命薛居正領銜編纂了官修《五代史》。 隨著價值觀的改變,成書於北宋初年的《五代史》已經不太符合彼時的主流價值觀和政治需要。於是,由彼時文壇領袖歐陽修領銜編纂的《五代史記》出現了。原本歐陽修版的《五代史記》並不屬於宋王朝的官修正史,但因為傳輸的價值觀更加符合彼時的政治需要,因此後世越來越推崇這部史籍而排斥薛居正版的《五代史》。久而久之,這部私修史書也被列入了正史之中,取而代之以《新五代史》與薛居正版的《舊五代史》相區別。
而歐陽修與馮道的過節恰恰就源自於這部由歐陽修領銜編纂的《新五代史》。在歐陽修之前,無論官方結論還是各種史籍對馮道的評價還是相當高的,甚至有“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偁譽”這樣的讚譽。但是,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卻對馮道給予了非常負面的評價,歐陽修甚至指責馮道“不知廉恥”!後來編纂《資治通鑑》的司馬光更是“上綱上線”、斥責馮道為“奸臣之尤”……
馮道為何被“拉下神壇”關於馮道為何被“拉下神壇”這個問題,還要從宋太祖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說起。五代時期,群雄逐鹿、扯下一面黃旗往身上一裹便可以自立為帝!周太祖郭威是這麼幹的,宋太祖在“陳橋兵變”時更是照著周太祖的模式來了個有樣學樣。這在五代時期不算什麼,是大家都能接受的事情——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沒有誰是真正的“天命所歸”!
但是,宋王朝建立之後、尤其是成為大一統的正統王朝之後,老趙家不樂意了!雖然自己是透過篡位搶來的江山,但是別人想要搶老趙家的江山就萬萬不行!於是,各種粉飾、各種造神出現了——宋太祖出生時,滿屋飄香……難道這還不是“天命所歸”嗎?為了強調自身的合法性、正統性,宋王朝自建立之後就一直在向民眾灌輸“忠君”思想。久而久之,“一臣不事二主”的理念也在宋王朝計程車子心中根深蒂固了。歐陽修作為文壇領袖,飽讀聖賢之書,自然對馮道這行不斷改換門庭的行為嗤之以鼻,痛斥其“不知廉恥”也就沒有什麼可奇怪的了。
薛居正編纂《舊五代史》時,不少五代時期的舊臣還在人世,甚至不乏官居高位者。即便宋太祖本人,也是從那個時代而來,更曾經是篡位的“逆臣”。這就註定了《舊五代史》不可能對五代時期不斷改換門庭的舊臣作出過於負面的評價。但是,隨著宋王朝不斷強調“忠君”思想,《舊五代史》也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隨之而言表示歐陽修主持編纂《新唐書》,順帶著歐陽修又弄出了那部《新五代史》。說白了,這一切都是在配合宋王朝的“忠君”教化,歐陽修自然不會對馮道有太高的評價。這不僅是個人好惡,更是政治覺悟問題!作為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宋王朝的副宰相,歐陽修必須與朝廷、與皇帝保持高度一致。即便他心中認可馮道,嘴上也必須斥責馮道“不知廉恥”!
馮道錯了嗎如果單純從傳統封建道德而言,馮道的確錯了!他不僅沒有“忠君”,而且接連三次改換門庭、歷經四朝為相,甚至還跟隨後晉高祖石敬瑭一起當過“漢奸”、自降身價以“兒皇帝”侍奉遼太宗耶律德光……從傳統道德層面而言,馮道不僅是“貳臣”,已經不知道是“幾臣”了,歐陽修那句“不知廉恥”也不算罵錯了。
但是,馮道這個人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在亂世之中,想要有一番作為、想要對得起百姓,首先你得保住自己的腦袋和官位,否則一切都無從說起。忠臣是當上了,腦袋卻丟了……一個死人,難道還能拯救黎民於水火嗎?馮道是個明白人,他深諳亂世生存之道,只有保全了性命和官位,才能真正做出一番事業。在四朝為相期間,馮道不僅沒有隨波逐流、仗勢行不法之事,反而對所侍奉的君主基本都盡到了人臣之道,甚至不惜犯顏直諫。對於百姓,馮道也基本上盡到了作為宰相的職業。如果單從行為來看,馮道還算是一個相當合格的封建官僚!
綜上所述,歐陽修沒有錯,馮道也沒有錯!錯就錯在時勢,歐陽修所處的時代是大一統的王朝、是和平時期,統治階層更需要的是士子百姓能夠無條件“忠君”,而馮道身處亂世,保住性命和官位才是第一位的,只有如此方能有所作為、才能拯救黎民於水火!從馮道的不斷改換門庭也能看得出,他一直是在順潮流而動,並沒有倒行逆施。
-
11 # 南方鵬
這兩人處於兩個不同時代,看事對事均有不同之外,罵馮道之狠,不唯歐陽修,司馬光也以列女不事二夫,忠臣不侍二主來諷刺痛斥他。這兩人都是北宋之臣,並都經過宋仁宗的寬仁治國時期,感受到的東西是忠君愛國,卻沒想到馮道所處的時代,正是華夏有名的唐末到五代亂世,治世易立身,亂世立身難。如果以傳統儒家一套看,馮道當然是不容於世俗的。
蘇轍也曾感嘆說,後世議論沒有體察到他的時代,有點苛責他了,把他比作管仲晏子等人,可惜沒有修成不世功業。宋朝一掃五代歪風,讓王朝存續走上正道,君正則臣賢,君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歐陽修正處於這一時期,所以堅持忠君,也是由於環境使然,各有道理,從引出這句罵語的馮道自述文,其實也可以看出馮道的隨遇而安,心有苦衷的。
回覆列表
馮道,字可道,五代瀛州景城人。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共十個皇帝,拜相二十餘年,人稱 “不倒翁”。
在歐陽修這種正統士人眼中,禮義廉恥是國家立國的根本,沒有這四點,國家必然滅亡。不知禮義廉恥的人,無所不取,無所不為。這樣的人多了,國家必然深受其害。
馮道在四朝為官,正是不知廉恥者的代表。五代時期國家政權更迭頻繁、內亂不斷的原因,是國家缺少高節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