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zz虛空索敵

      沒有被限制,這個是沒辦法的事情,曹操的班底裡一大半其實都是擁護漢的,比如說最重要的荀彧。最簡單而言,漢獻帝的身邊,當時圍繞著眾多舉足輕重的豪門大佬,你把皇帝接到你的地盤上,就意味著可以和皇帝身邊的豪門大佬建立起合作關係;而實現這一點,就可以把自己的勢力迅速的滲透到中原、關中地區;而且與別的地方大佬競爭時,價值也是非常巨大的。

      我們必須得知道,一直追隨在皇帝身邊的豪門大佬,都不是普通人,雖然經過從洛陽到長安,再從長安到洛陽這一番折騰,這些豪門大佬的實力都損傷非常嚴重,但是他們的影響力、社會關係卻依然是驚人的,你只要取得這些人的合作,就可以讓自己的勢力更容易的向各地滲透,尤其是向中原、關中滲透時,價值就更大了。

      事實上,那些豪門大佬一心東歸洛陽,就是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價值;而張濟、楊奉、董承、韓暹、段煨等不遠千里,冒著生命危險幫助漢獻帝東歸,也是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漢獻帝一行人的價值;當然了,張楊、劉表在漢獻帝加到洛陽後就跑過來提供各種援助,也是因為他們知道漢獻帝一行人的價值。

      問題是,皇帝不是菜,不是想挾就能挾。

      最簡單而言,漢獻帝能從關中回到洛陽,是楊奉、董承、韓暹等人不遠千里,冒著生命危險護送而來。你想從這些人手裡,把皇帝的監護權奪走,這些人不和你玩命,那叫有鬼了?別的困難且不說,僅這種困難,也是難以克服的。

    漢獻帝一行人,是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這個利益集團,有漢獻帝這種法理上的天下共主,又有楊彪、鍾繇、趙謙等眾多豪門大佬一直追隨,還有董承、楊奉、韓暹等軍從西部過來的軍方大佬。從實力上、影響力上,這個利益集團都也是不容低估的。

    曹操終其一生都沒踏出那一步,其實他心裡也是有大漢的。

    而且他這一代的人才都是大漢培養出來的,他統一北方以後培養的下一代人才才真正是屬於大魏的,比如楊修,司馬懿,鍾會,鄧艾等,所以他選擇讓下一代再取代漢的位置,這也是跟那一群老兄弟的妥協和交代。

  • 2 # 非驢非馬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本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瞞,豫州刺史部譙(今安徽亳州)人。

    公元194年 曹操假借獻帝名義,給袁術和劉備都發了假詔命想駁倒他們相殺。這道假詔書可以看作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的"開始,之後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漢獻帝的名義號令四方。

    他這樣做法只是一種政治策略,而且相當高明,相當合理,因為他當時的力量還不足和大諸侯們正面對抗,而且諸候數量相當多,如果群起而攻,他立刻就要完蛋。

    採用這種策略,他可以儘可能多地動員號令漢朝的軍隊,同時對各諸侯在道義上佔優勢,能最大限度地避免被打擊。雖然大多數人都知道他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戲,但總有一些人,或因為力量太小,或因為頭腦不清楚而會相信他,這樣對他就大大的方便了。

    不能認為"他禁錮住了自己",這種策略是必須,這種策略類似於"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如果他當時就稱帝,他就要面對袁術、袁紹、孫權等人討伐他的理由,而他那時還沒有力量對抗幾路大軍。

    所以,對於曹操來說"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類把戲是必須的,他只能把皇位讓他子孫去做,這是沒辦法的事,也是唯一對他最有利的方案,他要是自己想當皇帝,那也就不是歷史上的曹操了,他就成了袁術、袁紹第二了。

    另外,我覺得中國目前對曹操抬得太高了,他其實就是一個普通的野心家而已。但在當下的影視作品中,他就成了英雄,了不得的人物了。

  • 3 # 誠意很多很多

    從上帝角度來看到後面確實是禁錮了曹操更進一步的想法。不過正如你今天都快餓死了,你還拿什麼來談明天?

    當時曹操處於四戰之地,危機四伏!如果不迎接獻帝以令諸侯,估計早就敗亡了,還何談更進一步?

  • 4 # 古今博學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漢室名存實亡。曹操,三國梟雄,當時聽說漢獻帝到了洛陽,召集眾謀士開會研究。《三國志》中記載,謀士毛玠曾勸曹操,使其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荀彧在會上也闡明瞭厲害。曹操採納了荀彧等的建議,那麼奉天子以令不臣,或者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不是把自己禁錮住了,總得來說利大於弊。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曹操將漢獻帝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客客氣氣地供奉起來,以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諸侯投鼠忌器,有時不得不違心的接受命令。

    其次,曹操控制了朝廷,他自己的軍隊就等於是政府軍,中央軍。其他諸侯的部隊就成了割據力量,甚至是軍閥。曹操征討各路諸侯,以朝廷名義進行,名正言順。

    再次,曹操本人的政治地位和名望得到提高。曹操是宦官之後,討伐董卓又打了敗仗,被人嘲笑,現在控制了朝廷,各路諸侯都不敢輕視,相對於一般諸侯,曹操政治威望高一截。

    最後,由於漢獻帝的來到,許都成為當時國家的首三國時期政治中心,對各地的諸侯形成了一種政治上的輻射效應,江東任職的王朗、華歆最後都歸附了曹操。就連四川的張松首先想到的是獻圖給曹操,不能不說這和漢獻帝帶來的政治效應有關。

    當然,“奉天子以令不臣”也有弊端,表現有:

    一、戰亂時期,加上自然災害,糧食匱乏,把天子接到許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供養這些人,皇親國戚的府邸等更是一筆大的開銷。

    二、漢朝的忠實擁護者,一是皇親國戚,以國丈伏完、國舅董承為代表;二是世代享受特權計程車族階層,這些人都和漢獻帝形成了利益共同體,他們和曹操的政治鬥爭一直不斷,對曹操的後方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曹操對外要和各路諸侯作戰,對內要防範和鎮壓擁漢派可能發動的政變。

    可以這樣說,“奉天子以令不臣”是一把雙刃劍,不過曹操舞得還算遊刃有餘。

  • 5 # 雪域雄鷹001

    給皇帝報仇的旗號誰都能打,幹掉皇帝的黑鍋誰都不敢背,皇帝就在那兒,你不要有人要,到時候就是操色厲膽薄,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不請自來,什麼叫“獻帝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了曹操一個為皇帝的旗號。但是這也導致曹操集團劃分了兩個勢力,擁漢集團,和擁曹集團”,看看當時人對漢獻帝是什麼看法:

    《三國志:武帝紀》太祖將迎天子,諸將或疑,荀彧、程昱勸之,乃遣曹洪將兵西迎,韂將軍董承與袁術將萇奴拒險,洪不得進。

    袁術接不了,但還要派黃巾軍、萇奴阻撓曹操,

    《魏略》:父衝,宿與太祖善,時隨乘輿。見國家未定,乃與太祖書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志,今其時矣。”

    丁衝也建議。

    《英雄記》:初,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遣使上書。朝廷以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

    呂布根本去不了。

    郭圖有兩個相矛盾的記載:

    《後漢書》:紹將從其計。潁川郭圖、淳于瓊曰:“漢室陵遲,為日久矣,今欲興之,不亦難乎?且英雄並起,各據州郡,連徒聚眾,動有萬計,所謂秦失其鹿,先得者王。今迎天子,動輒表聞,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非計之善者也。”授曰:“今迎朝廷,於義為得,於時為宜。若不早定,必有先之者焉。夫權不失幾,功不厭速,願其圖之。”帝立既非紹意,竟不能從。

    《三國志:袁紹傳》:圖還說紹迎天子都鄴,紹不從。

    《袁紹傳》了郭圖實際上是有勸說袁紹迎天子,但《後漢書》卻說郭圖否定,實際上應該和當時情況有關:

    《英雄記》:袁紹以臧洪為東都太守。時曹操圍張超於雍邱,洪始聞超被圍,乃徒跣號泣,並勒所領將赴其難。從紹請兵,而紹竟不聽之,超城遂陷,張氏族滅,洪由是怨紹,絕不與通。紹增兵急攻,洪城中糧盡,廚米三升,使為薄糜,遍頒眾。又殺其愛妾以食。兵將鹹流涕,無能仰視,男女七八千相枕而死,莫有離叛。城陷,生執洪

    《後漢書》:是歲,袁紹遣將曲義與公孫瓚戰於鮑丘,瓚軍大敗。

    袁紹因為拒絕臧洪進攻曹操救援張超而背叛,北面又有公孫瓚跟鞠義、閻柔等交戰,可以說陷入進退兩難的狀況,應該是時間不同導致的,實際上曹操自己也很難接送,也需要楊沛送糧、董昭、鍾繇等幫忙才成功:

    《賈逵傳》注引《魏略·楊沛傳》: 三國魏馮翊萬年人,字孔渠。漢獻帝初平中為公府令史,除新鄭長。時人飢窮,課民畜幹椹。會曹操西迎漢帝,過新鄭,乏糧,沛進幹椹。

    袁紹主要是沒有把獻帝接到境內,但有提供不少資源給曹操:

    《討賊檄文》: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並,五毒備至;觸情任忒,不顧憲綱。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義有可納,是以聖朝含聽,改容加飾。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國。

    《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下》: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

    《討賊檄文》:時冀州方有北鄙之警,匪遑離局,故使從事中郎徐勳就發遣操,使繕修郊廟,翼衛幼主。

    《後漢書:應劭傳》:二年,詔拜劭為袁紹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然嘆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多劭所立。

    曹操有接駕漢獻帝的功勞?接送的張濟、楊定可戰死了!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傕等復來戰,奉等大敗,死者甚於東澗。自東澗兵相連綴四十里中,方得至陝,乃結營自守。時殘破之餘,虎賁羽林不滿百人,皆有離心。承、奉等夜乃潛議過河,使李樂先度具舟舡,舉火為應。

    《後漢書·卷七十八·董卓列傳第六十二》:張濟飢餓,出至南陽,攻穰,戰死。

    《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濟飢餓,至南陽寇略,為穰人所殺,從子繡攝其眾。

    《三國志》:濟屯弘農,士卒飢餓,南攻穰,為流矢所中死。繡領其眾,屯宛,與劉表合。

    《後漢書·卷七十二·董卓列傳第六十二》:既到大陽,止於人家,然後幸李東營。百官飢餓,河內太守張楊使數千人負米貢餉。帝乃御牛車,因都安邑。河東太守王邑奉獻綿帛,悉賦公卿以下。封邑為列侯,拜胡才徵東將軍,張楊為安國將軍,皆假節、開府。其壘壁群豎,競求拜職,刻印不給,至乃以錐畫之。或齎酒肉就天子燕飲。又遣太僕韓融至弘農,與傕、汜等連和。傕乃放遣公卿百官,頗歸宮人婦女,及乘輿器服。

    《三輔論》:走袁術於西境,馘射貢乎武當。遏孫堅於漢南,追揚定於折商。

    沒漢獻帝能招的到這麼多能士?

    《三國志·卷十》: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太祖問彧:“誰能代卿為我謀者?”彧言“荀攸、鍾繇”。先是,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唯嚴象為揚州,韋康為涼州,後敗亡。

    《三國志:荀彧傳》: 彧又進操計謀之士從子攸,及鍾繇、郭嘉、陳群、杜襲、司馬懿、戲志才等 宜奉天子以令不臣,

    沒漢獻帝能讓關中軍閥稱臣!怎麼逼馬騰入朝為官?

    《典略》:“十年,徵為衛尉,騰自見年老,遂入宿衛。”

    《三國志張既傳》“太祖將徵荊州,而騰等分據關中。太祖復遣既喻騰等,令釋部曲求還。騰已許之而更猶豫,既恐為變,乃移諸縣促儲偫,二千石郊迎。騰不得已,發東。太祖表騰為衛尉”

    《三國志·鍾繇傳》:時關中諸將馬騰、韓遂等,各擁強兵相與爭。太祖方有事山東,以關右為憂。乃表繇以侍中守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委之以後事,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長安,移書騰、遂等,為陳禍福,騰、遂各遣子入侍。太祖在官渡,與袁紹相持,繇送馬二千餘匹給軍。太祖與繇書曰:“得所送馬,甚應其急。關右平定,朝廷無西顧之憂,足下之勳也。昔蕭何鎮守關中,足食成軍,亦適當爾。”

    《三國志·馬超傳》:後騰與韓遂不和,求還京畿。於是徵為衛尉,以超為偏將軍,封都亭侯,領騰部曲。

    《典略》:及騰之入,因詔拜為偏將軍,使領騰營。又拜超弟休奉車都尉,休弟鐵騎都尉,徙其家屬皆詣鄴,惟超獨留。

    田豫以“曹氏奉天子以令諸侯,終能定天下,宜早從之。”為由勸鮮于輔歸順曹操!

    《資治通鑑》:漁陽田豫說太守鮮于輔曰:“曹氏奉天子以令諸侯,終能定天下,宜早從之。”輔乃率其眾以奉王命。詔以輔以建忠將軍,都督幽州六郡。

    《魏略》:輔從太祖於官渡。袁紹破走,太祖喜,顧謂輔曰:“如前歲本初送公孫瓚頭來,孤自視忽然耳,而今克之。此既天意,亦二三子之力。”

    李傕不是關中軍閥滅的?

    《董二袁劉傳》 : 建安二年,遣謁者僕射裴茂率關西諸將誅傕,夷三族。

    《太平御覽·卷三百六十三 人事部四頭上》引《典略》:李傕移保黃白城,梁興、張橫等破之,送其首。初,傕兄子循及利等侍上無禮,及傕頭到,有詔高懸之。

    《後漢書·孝獻帝紀》:三年夏四月,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以段煨為安南將軍,封閺鄉侯。

    沒漢獻帝呂布為什麼稱臣幫曹操打袁術?

    《英雄記》:初,天子在河東,有手筆版書召布來迎。布軍無畜積,不能自致,遣使上書。朝廷以布為平東將軍,封平陶侯。使人於山陽界亡失文字,太祖又手書厚加慰勞布,說起迎天子,當平定天下意,並詔書購捕公孫瓚、袁術、韓暹、揚奉等。布大喜,復遣使上書於天子曰:“臣本當迎大駕,知曹操忠孝,奉迎都許。臣前與操交兵,今操保傅陛下,臣為外將,欲以兵自隨,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進退未敢自寧。”答太祖曰:“布,獲罪之人,分為誅首,手命慰勞,厚見褒獎。重見購捕袁術等詔書,布當以命為效。”太祖更遣奉車都尉王則為使者,齎詔書,又封平東將軍來拜布。太祖又手書與布曰:“山陽屯送將軍所失大封,國家無好金,孤自取家好金更相為作印,國家無紫綬,自取所帶紫綬以藉心。將軍所使不良。袁術稱天子,將軍止之,而使不通章。朝廷信將軍,使復重上,以相明忠誠。”布乃遣登奉章謝恩,並以一好綬答太祖。

    《後漢書·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袁術怒布殺韓胤,遣其大將張勳、橋蕤等與韓暹、楊奉連勢,步騎數萬,七道攻布。布時兵有三千,馬四百匹,懼其不敵,謂陳珪曰:“今致術軍,卿之由也,為之奈何?”珪曰:“暹、奉與術,卒合之師耳。謀無素定,不能相維。子登策之,比於連雞,勢不俱棲,立可離也。”布用珪策,與暹、奉書曰:“二將軍親拔大駕,而布手殺董卓,俱立功名,當垂竹帛。今袁術造逆,宜共誅討,奈何與賊還來伐布?可因今者同力破術,為國除害,建功天下,此時不可失也。”又許破術兵,悉以軍資與之。暹、奉大喜,遂共擊勳等於下邳,大破之,生禽橋蕤,餘眾潰走,其所殺傷、墯水死者殆盡。

    官渡之戰桓階以曹操“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為由,策反張羨!

    《三國志:桓階傳》:後太祖與袁紹相拒於官渡,表舉州以應紹。階說其太守張羨曰:“夫舉事而不本於義,未有不敗者也。故齊桓率諸候以尊周,晉文逐叔帶以納王。今袁氏反此,而劉牧應之,取禍之道也。明府必欲立功明義,全福遠禍,不宜與之同也。”羨曰:“然則何向而可?”階曰:“曹公雖弱,仗義而起,救朝廷之危,奉王命而討有罪,孰敢不服?今若舉四郡保三江以待其來,而為之內應,不亦可乎!”羨曰:“善。”乃舉長沙及旁三郡以拒表,遣使詣太祖。太祖大悅。會紹與太祖連戰,軍未得南。而表急攻羨,羨病死。城陷,階遂自匿。久之,劉表闢為從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階自陳已結,拒而不受,因辭疾告退。

    賈詡家人還在段煨那呢!段煨不也歸順朝(曹)庭了嗎?

    《三國志:賈詡傳》:是時將軍段煨屯華陰,與詡同郡,遂去傕託煨。詡素知名,為煨軍所望。煨內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備,詡愈不自安。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詡將行,或謂詡曰:“煨待君厚矣,君安去之?”詡曰:“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原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詡遂往,繡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

    《三國志:賈詡傳》:是後,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並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強曹弱,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原將軍無疑!”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重於天下者,子也。”表詡為執金吾,封都亭侯,遷冀州牧。冀州未平,留參司空軍事。

    《後漢書·孝獻帝紀》:三年夏四月,遣謁者裴茂率中郎將段煨討李傕,夷三族。以段煨為安南將軍,封閺鄉侯。

    再看看曹操是怎麼對待漢獻帝的!

    《討賊檄文》:操因緣眥睚,被以非罪;榜楚參並,五毒備至;觸情任忒,不顧憲綱。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義有可納,是以聖朝含聽,改容加飾。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國。

    《後漢書:皇后紀第十下》: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

    連袁紹派來的人都能殺掉。

    曹操在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期間濫殺賢臣!

    《後漢書:孝獻帝紀》: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

    《後漢書:皇后紀》: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俛仰求出。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復朝請。

    早期漢獻帝還是有兵權的,曹操馬上被嚇出一身冷汗,不敢再“復朝請”。

    這就是所謂的大漢忠臣曹操?

    《後漢書:皇后紀》:董承女為貴人,操誅承而求貴人殺之。帝以貴人有妊,累為請,不能得。後自是懷懼,乃與父完書,言曹操殘逼之狀,令密圖之。

    《後漢書:皇后紀》:操追大怒,遂逼帝廢后,假為策曰……遂將後下暴室,以幽崩。所生二皇子,皆酖殺之。後在位二十年,兄弟及宗族死者百餘人,母盈等十九人徙涿郡。

    《後漢書:孝獻帝紀》:十一月丁卯,曹操殺皇后伏氏,滅其族及二皇子。

    《後漢書:孝獻帝紀》:是歲,立故琅邪王容子熙為琅邪王。齊、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濟陰、平原八國皆除。

    《後漢書:孝獻帝紀》:是歲,曹操殺琅邪王熙,國除。

    《漢紀》:立後數言於帝曰:“天命有去就,五行不常盛,代火者土也,承漢者魏也,能安天下者,曹姓也,唯委任曹氏而已。”公聞之,使人語立曰:“知公忠於朝廷,然天道深遠,幸勿多言。

    曹魏方把曹操專權美化為委政,這也就是春秋筆法吧:

    《魏略》:是時,漢帝委政太祖,遇旦夕侍講,為天子所愛信。

    投降曹操的可都是漢室忠臣!

    《檄吳將校部曲文》:則廬江大守劉勳,先舉其郡,還歸國家;呂布作亂,師臨下邳,張遼、侯成,率眾出降;還討眭固,薛洪、樛尚,開城就化;官渡之役,則張郃、高奐,舉事立功;後討袁尚,則都督將軍馬延、故豫州刺史陰夔、射聲校尉郭昭,臨陣來降;圍守鄴城,則將軍蘇遊,反為內應,審配兄子,開門入兵。既誅袁譚,則幽州大將焦觸,攻逐袁熙,舉事來服。凡此之輩數百人,皆忠壯果烈,有智有策,折衝討難,芟敵搴旗,靜安海內,豈輕舉措也哉!誠乃天啟其心,計深慮遠,審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勇不虛死,節不苟立,屈伸變化,唯道所存,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貲之祿。朝為仇虜,夕為上將,所謂臨難知變,轉禍為福者也。若夫說誘甘言,懷寶小惠,泥滯苟且,沒而不覺,隨波漂流,與熛俱滅者,亦甚眾多,吉凶得失,豈不哀哉!

    一堆降將被稱為“計深慮遠,審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勇不虛死,節不苟立,屈伸變化,唯道所存”,畢竟有朝(曹)庭照著,投降我也是棄暗投明。

    曹操被眾叛親離怪誰?

    《三國志:胡昭傳》:建安二十三年,陸渾長張固被書調丁夫,當給漢中。百姓惡憚遠役,並懷擾擾。民孫狼等因興兵殺縣主簿,作為叛亂,縣邑殘破。固率將十餘吏卒,依昭住止,招集遺民,安復社稷。狼等遂南附關羽。羽授印給兵,還為寇賊。

    《三國志:關羽傳》: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曹瞞傳》:是時南陽間苦繇役,音於是執太守東里袞,與吏民共反,與關羽連和。

    《三輔決錄》:以禕慷慨有日磾之風,又與王必善,因以聞之,若殺必,欲挾天子以攻魏,南援劉備。時關羽強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許中事。文然等率雜人及家僮千餘人夜燒門攻必,禕遣人為內應,射必中肩。

    《晉書:宣帝紀》:魏武以荊州遺黎及屯田在潁川者逼近南寇,皆欲徙之。帝曰:荊楚輕脫,易動難安。關羽新破,諸為惡者藏竄觀望。今徙其善者,既傷其意,將令去者不敢復還。從之。其後諸亡者悉復業。

    《魏略》:時太子在鄴,鄢陵侯未到,士民頗苦勞役,又有疾癘,於是軍中騷動。群寮恐天下有變,欲不發喪。潛夫論實邊:民之於徙,甚於伏法。伏法不過家一人死爾。諸亡失財貨,奪土遠移,不習風俗,不便水土,類多滅門,少能還者。

    曹操這算“奉天子以令不臣?

    袁紹就是如你所說這麼做的,可曹操展示出了漢室的正確用法後,袁紹後悔了,提出要與曹操平分獻帝的影響力。

    你以為是禁錮,實際上是放開了。

    雖然有個正當的名分去做事,但是也阻礙了曹操的野心,漢獻帝最大的作用就是給了曹操一個為皇帝的旗號。但是這也導致曹操集團劃分了兩個勢力,擁漢集團,和擁曹集團。

    是啊,漢獻帝和那枚缺了一角的玉璽的作用是一樣的,關鍵看誰能拿到它,誰就有發號施令的權利。所以曹操必定要拿的,袁紹也想,可惜想的有點晚。

    所以這思路沒毛病,毛玠讓“奉天子以令不臣”,荀彧讓“奉天子以從民望”,沮授讓“挾天子而令諸侯”,這幫各路諸侯手下最有眼光的謀士,在那段時期都不約而同地想到這個點子,說明挾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至於擁漢集團和擁曹集團,你要搞清楚啊喂,擁漢的人是為了擁漢才去投奔的曹操,實際上是投奔皇帝去了,只是朝廷大權都在曹操手裡,所以為了給皇帝搶回權利,才有的董國丈衣帶詔事件。

    擁曹派跟的就是曹操,管他皇帝是誰,這幫人都會死忠於曹操。

    題主覺得是先有挾天子,後出現擁漢擁曹的不同陣營,實際上卻是,擁漢的人一直在而且一直在減少(被殺了),擁曹的人卻逐漸增多。

    感覺曹操一開始就不該去接(或者去接,但是故意晚去一步),讓皇帝自生自滅吧。然後再打著為皇帝報仇的旗號,再去招攬漢朝舊臣,然後再爭天下。

    這個想法很幼稚,題主難道沒想過,即使皇帝死了,還有其他王室啊,東漢的皇室跟他孃的小商品批發市場一樣,又賤又多,隨便拉過來一個漢室血脈都能當皇帝。皇帝又不值錢(笑),劉協就是這樣來的。

    搞了半還是要另立皇帝,整這些彎彎繞,曹操累不累?反正他要的是名正言順的代行權利,皇帝姓嘛名誰長啥樣有幾個老婆老婆好不好看重要嗎?

    而且為皇帝報仇這個旗號太老土了。劉邦說給秦王子嬰報仇,一是為了討伐項羽師出有名,二是而且當時已經確定秦朝滅亡,下一個能當皇帝的,一定是要能得民心且名正言順的人。所以披麻戴孝,當了回金雞獎影帝。

    關鍵是這個理由誰都可以說啊,袁紹這個四世三公的人如果打著報仇旗號,影響力和噱頭遠遠不是曹操這個宦官之後可比的吧。

    不光要喊報仇,這幫諸侯肯定各自擁立新帝,都說自己手裡的皇帝才是真正的皇帝,到時候曹操哪裡還有優勢可言。(這個場景有點眼熟,好像哪個朝代出現過?)

    所以曹操能有那麼多智囊、人才投靠,全賴挾天子這個優勢。

    這哪裡是禁錮了,明公都可以在朝堂上撒歡了......

    #青雲計劃# #歷史趣聊# #歷史真相# #三國演義#

  • 6 # 周郎顧天下覆

    “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並非曹操首創,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諸侯以“尊王攘夷”之名行君主之實。春秋時期,雖然周天子勢力範圍還不及一般諸侯國,但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所以,一些強大的諸侯國只能借用其名才能順利得到其他諸侯的擁護。東漢末年也是一樣,儘管天子沒有了任何的實際權力,但漢家天子仍然是國家的象徵。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正是借用天子之名行天下共主之實。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路是不是把自己給禁錮住了呢?我想是沒有的,曹操本身就只是想借用天子之名行君主之實,而並非自己當皇帝,曹操務實不務虛。而且曹操早間年就身為漢臣,他受的教育是不允許他背叛漢朝的。當時天下尚不太平,他也不能自己當皇帝。所以曹操沒必要自己做那個沒有任何意義的出頭鳥。

    一、身為漢臣

    曹操早年間以孝廉入仕,在洛陽擔任北都尉時就敢於執法不顧勳貴。黃巾之亂時,曹操立有戰功受封濟南相,任職期間大力改善當地政治,“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但當時政治腐敗,曹操不願同流合汙而隱居。後來董卓亂政時曹操首倡義兵,聯合十八路諸侯反對董卓。但因為各諸侯各顧自己,人人人心懷鬼胎而未能有進益之功。

    縱觀曹操的前半生,他是一個願意為國盡忠而且有理想抱負的人,但因為朝局敗壞而漸漸對朝廷失去信心。但曹操一生一世願為漢臣的心沒有變過,曹操曾誠懇地和身邊的人說,有一天他死後,墓碑之上能刻有“漢古徵西將軍曹侯之墓”。對於漢朝臣子來說,這可能就是他們一生追求的殊榮。

    二、務實不務虛

    曹操迎回漢獻帝之時,天下正是群雄割據。曹操剛剛打敗呂布,從其手中奪回兗州等地。北方的袁紹忙於北方的戰事,暫時無暇顧及曹操。但曹操周邊割據勢力林立,如徐州的劉備、呂布,宛城的張繡,淮南袁術……可以說曹操身在多個勢力的包圍中心,形勢並不樂觀。那時的漢天子是曹操征伐天下的利劍,也是保護曹操的盾牌,因為曹操就代表著天子。

    在後來的不斷征伐過程中,曹操消滅了絕大多數割據勢力成為北方霸主。那麼就開始有人認為曹操不需要天子了,曹操之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思路限制了自己。事實呢?當時雖然天下大半都掌握在曹操手裡,但南方還有孫權、西南還有劉備,而且曹操陣營中還有不少漢朝遺老。孫權曾勸曹操稱帝,曹操說“孫權是想把我架在火爐上烤呀。”天下大勢尚不穩定,曹操既然已經在行君主之實就沒必要圖虛名了。

    三、願為文王

    曹操至始至終都只是想“奉天子以令不臣”,而非自己當皇帝。他曾對勸進的臣下說他願意為文王。這時所有人都明白了,也不再勸他了。因為大家都明白了曹操自己不想當皇帝,但是兒子會成為皇帝。

    身為漢臣的曹操的策略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他雖未有天子之名但卻行天子之實,而且為兒子稱帝鋪好了道路,這才是奸雄的聰明之處。

  • 7 # 孝公渠梁

    我認為曹操並沒有因為這個禁錮了自己的思想,只是由於當時自己的實力不夠強大,只有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樣一個政策,當時他並沒有能夠達到稱帝這樣一個條件,而且他也特別的聰明。

    他知道如果他要稱帝的話,肯定會面臨更大的挑戰,那就會群起而攻之,他也不願意稱帝,當時就用屬下勸他稱帝,他就說了一句話,你們就是把我架在火盆上面烤嘛,這時候曹操,心裡十分明白,稱帝的事情只能交給他的兒子來進行,因為他不能帶這個頭,如果他一旦開始稱帝,那肯定其他各路諸侯也會進行稱帝,不利於全國的統一,可以看得出曹操非常的睿智,可以把它當成一種政策,或者是一種口號,當他不在時,其實這個就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曹操死後就他的兒子曹丕就稱帝了,建立魏國。

  • 8 # 杏林帥哥

    漢獻帝劉協,九歲即皇帝位,雖然還只是個小毛孩子,卻代表著當時的最高權力,老百姓有句俗話:蘿蔔不大長在埂上,誰要是掌握了漢獻帝,誰就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

    雄心勃勃的曹操,當時雖然力量單薄,但當漢獻帝在你爭我奪之中好不容易回到洛陽時,曹操立即率軍趕到,朝見皇帝,裝出一副正氣凜然的忠臣的樣子,從而得到朝廷的信任。不過由於當時曹操的力量沒有袁紹強大,只好作出某些讓步。把大將軍的職位讓給袁紹,他自己任司空。但他對漢獻帝卻毫不放鬆,並清除了潛伏在漢獻帝周圍的各種反對派。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自封魏王,達到了位極人臣的地位。不過因為有董卓、袁紹等人的前車之鑑,他考慮到自己的實力不夠,條件不成熟,只好把最後一步留給兒子去完成了。他自己只能自比周文王了!

  • 9 # 撫琴觀史

    曹操這個“民營企業家”為什麼要收購一家“嚴重虧損的國企”?現在再看曹操的發展之路,也許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幫助自己快速崛起的策略,也註定了自己的結局。

    作為一個創業成功的民營企業家,曹老闆要考慮的是如何透過一個IP打響市場,提高知名度,吸引更多融資,所以收購“漢獻帝”這個老“國企”品牌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時對收購這個“老國企”感興趣的,除了曹操還有袁紹。然而袁紹本身資本雄厚,再加上袁紹天生有點小傲嬌,和各個士族集團這些“資本方”關係也不錯,所以對收購國企這個事情不太感冒,想自己打造自有品牌,走上人生巔峰。

    而曹操不一樣,初創公司,發展還可以,但是和投資圈的VC們還尿不到一壺裡,當時比曹操做的好的初創公司也比較多,況且曹操的出身了不是太好,VC們也不是太看好這種草根創業的CEO。所以曹操對於收購這個事還是非常有興趣的。

    但是收購國企,也會有一系列的問題:

    1、首先你得全盤吃下國企那套班子和體制,保留較完整的編制,這會對初創公司的財務帶來非常大的壓力;

    2、再者,國企嘛,有編制啊,對於曹操原來私企裡的各種中層幹部還是非常有吸引力,收購意味著會造成團隊的分化,這一點曹操也非常清楚。

    3、另外,要打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品牌營銷,就意味著曹操對公司理念要發生變化,要以“匡扶漢室”來吸引人才,包裹自己吞併江山的野心,還是有些難度的,搞不好就會造成企業內部的人心不穩。荀彧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衝著編制來的,結果發現曹操最終的目的是要IPO,心裡想臥槽這不坑爹麼,給曹操帶了那麼多兄弟,無顏見江東父老啊於是悻悻的領盒飯了。

    當然最終曹操還是選擇了收購,雖然是一把“雙刃劍”,但事實證明曹操這次運作還是利大於弊的,不僅成功拿到了B輪融資,而且也把自己的公司打造成了市場上的超級IP,各路英雄衝著國企這塊牌子跑來加盟,曹操也順利吞併了袁紹的公司。

    不過,凡事必有代價。曹操選擇“奉天子以令不臣”這條路,在公司發展的路上,就一定會伴隨著公司理念的分歧,為他的集團最終分裂,被司馬家族趕著董事會埋下了伏筆。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現在再看曹操的發展之路,也許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幫助自己快速崛起的策略,也註定了自己的結局。

  • 10 # 始終先生

    我覺得在當時的情況下,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奉天子以不臣的思路是非常明智的。

    自漢高祖劉邦推翻秦朝後,直至公元191年董卓篡權,漢朝已經有了將近400年的歷史,在這400年裡,處了和周邊的少數民族有偶爾爭端外,漢朝經歷了相當長的空前繁榮時期,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開闢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設立“西域都護府”,史稱“昭宣中興”。

    400年,按照漢朝男人人均壽命48歲來推算,九代人,深深將自己是大漢子民的觀念刻在腦中,烙在心底。

    大家還記得董卓吧?189年,十常侍作亂,董卓因為救駕有功受到了受到了重用,但很快,董卓便廢了少帝,立劉協繼位,並弒害了少帝及何太后。隨後,190年,十八路諸侯便集體討伐董卓。

    由此可見,當時天下的民心還石站在漢朝這一邊的,大家普遍認為火德未滅。

    曹操在洛陽迎駕漢獻帝時,雖然自身實力已經躋身第一梯隊當中,和袁紹並駕齊驅,但涼州的馬騰韓遂、益州的劉璋、荊州的劉表、揚州的孫策,依然虎視眈眈的盯著中原的局勢,且劉璋、劉表那可是正經的漢室宗親,如果曹操當時打算自立為王,一定會受到其他勢力的共同敵視,董卓的下場就擺在眼前了。

    所以當時曹操很明智,既然自己不能自立為王,那就要將漢獻帝變成自己手中的砝碼。各路諸侯雖然做的是不臣之事,但表面上還都是要臉面的人,誰都不敢先邁出那一步。曹操抓住了這個把柄,開始奉天子令諸侯。

    他先是完全按照漢朝禮儀對待漢獻帝,飲食起居照顧的很是周全,這讓皇帝頗為感動。漢獻帝給封曹操為“大將軍”,總理朝廷大小事務。隨後,他又對各路諸侯進行安撫,特別是面對北方最大的競爭對手袁紹,曹操直接上書,為袁紹討了個“三公”的頭銜,後又將自己的“大將軍”之職讓與袁紹。

    這一系列操作,曹操向其他諸侯表明了立場,“我曹操和董卓是不一樣的,我依然是天子的臣子,依然鞏固大漢朝的江山”

    與此同時,曹操以朝廷的名義,提拔了一大批自己的心腹,荀彧被任命為侍中,守尚書令,專門負責軍國大事;程昱則被任命為尚書、領濟陰太守,負責鎮守兗州等等。這是其他諸侯沒有辦法做到的。在當時,名分、名節這個東西是相當重要的,有朝廷官方的受封和沒有朝廷受封是完全不一樣的,因此,大量的人才加入到曹操勢力當中。

    可以說,曹操是利用了民心和當時自己權利上的便宜,急速發展了自己的勢力,充實了自己的人才儲備。

    而在三分天下後,曹操已經嘗慣了奉天子以不臣的甜頭,自然不會在天下未定的時候做出自立天下的蠢事了。

    當然,也許曹操本就沒有篡漢的想法。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像曹操、袁紹這類的“新青年”看不慣當今朝廷的汙濁之氣。曹操入職洛陽北部尉時,對於皇親國戚聚集之地的洛陽,進行了嚴格的整頓,皇帝寵幸的宦官蹇碩的叔父蹇圖違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將蹇圖用五色棒處死。由此可見,曹操是一個不畏強權,心有理想的人。曹操統治時期,並不是一味的進行勢力擴張,還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對外,還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

    所以我覺得曹操並不是心中有野心的軍事家,而是一個心中有理想的政客。他的願望,並不是自己坐上那把龍椅,而是能透過自己的一系列治國觀念,讓政壇更清明,百姓更富足罷了。

  • 11 # 泰林說

    這正是當時袁紹沒把漢獻帝接回家的原因!

    史書記載的原話是這樣的:“從之則權輕,違之則拒命!”(《後漢書·列傳·袁紹劉表列傳》)

    當時袁紹的情況,可比曹操好多了!

    從董卓禍亂朝綱,導致大家紛紛藉機割據各地,袁紹可是佔了好大一塊地方,

    另外,大家所熟知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原版可是袁紹這邊的。

    聽聽,這格局就不咋地,明擺著就告訴大傢伙,純粹是把漢室當做工具來用。

    關鍵是,袁紹還嫌麻煩,覺得,有事還得給漢獻帝打報告,

    萬一漢獻帝發神經,批覆了報告咋辦?

    要是聽吧,自己的權利就小了,不聽呢,就有抗命的嫌疑。

    這不是給自己請回個祖宗來嗎,算了吧。

    於是,建安元年,曹操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的中心思想,到洛陽迎回了苦孩子漢獻帝。

    同樣把一手好牌打爛了的,還有董卓。

    董卓,威風啊,他才是第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實操版本。

    可惜啊,他的操作步驟是糊塗到換上一個聰明的漢獻帝換下一個膽小怕事的漢少帝劉辯。

    呂思勉先生評價的好啊,你給大傢伙選個好皇帝的心是好的,但麻煩你先自省一下,你有沒有那個資格好不好啊!

    這可真的是捅了馬蜂窩,沒這件事,大家都沒有藉口割據地方,有了這件事,

    大家只要給獻帝發個通知書,自己想當啥官就當啥官,只要,你有那個實力。

    可以說,牌攥在董卓手裡,卻愣是被割據的諸侯們打得歡天喜地。

    至於董卓死後,有機會但沒資格沒智力沒魄力的李傕郭汜之輩,不足論!

    重實利輕虛名的曹操,成了下漢末這盤大棋的高手高手高高手!

    袁紹覺得請回個獻帝不方便,曹操卻覺得很方便。

    先把獻帝請回許縣好好的供奉起來。

    然後,大將軍?司隸校尉?你袁紹想做?給你給你統統給你!再次一等的左將軍?劉大耳朵來投奔我,給他做去!

    自己呢,只做一個“行車騎將軍”!

    啥叫“行”車騎將軍?

    就是代理的唄。

    但是,最具備實權的一個官:錄尚書事,曹操可是至死都沒撒過手。

    錄尚書事是幹啥的?就是替漢獻帝批閱奏章的!批完了還不用給漢獻帝看!

    那不就等同於皇帝了!

    往前數,西漢權臣霍光,使這個職位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實權官位。

    向後看,蜀漢的諸葛亮,除了領益州牧,丞相之外,也擔任了錄尚書事這一職位。

    可以說,這是君弱臣強的標誌性官位!

    奉天子以令不臣,體現了曹操的胸懷和格局。

    一個“奉”字,體現的是對漢室正朔的尊重,

    這贏得了忠於漢室的一大批人才的忠心。

    比如荀彧,比如孔融。

    使曹操從一股比較弱的諸侯力量,成為了有資格爭霸天下的棋手之一。

    而且,他從不為虛名所累,只要有需求,立刻斬釘截鐵的除去那些“不臣”,

    比如荀彧,比如孔融。說殺,也就殺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3年卡慕布特尼價值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