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王頭談歷史
-
2 # 老梁有看法
劉邦能夠在鴻門宴脫險,其實是項羽根本沒把劉邦當回事。否則劉邦就算有貓的命,也死多回了。那我們看整件事的前因後果,劉邦進入關中後,聽從了手下一個小嘍囉的話,竟然封住了函谷關。可是即便就是封了關,劉邦也是知道封不住項羽嘛!為什麼?實力懸殊太大,劉季那時有十萬兵,人家項羽四十萬,那你還封個毛線?其實在我看來,當時劉小四還真的就沒有別的什麼想法,人家就是信了楚懷王的話,關起門來做他的秦王。
倒是項羽一來,便展開攻勢,直接拿下函谷關,他叫劉邦來鴻門赴宴,實際是有炫耀的意思,其實是在告訴劉邦,你小子給我注意點啊,別以為楚懷王說的話就能當真,不好使,現在是我項羽說了算。要不各位想想劉邦手下曹無傷告密了的,明確說明劉邦有想要當老大的嫌疑,項羽能輕易放過他嗎?至於說什麼劉邦怎麼怎麼解釋啊,樊噲怎麼闖帳啊,張良怎麼獻禮啊,那都是扯淡!還得說在鴻門宴上主要還是項羽沒有殺劉邦的想法,不過這也說明項羽是個沒腦子的人,你說他沒想過這個事也就算了,那你不該不聽你自己人的建議吧,而且因為這個事,你看把個老范增氣的把玉璧都給摔了。正是錯失了這次機會,沒有一舉幹掉劉邦,導致後來的的垓下之戰,讓自己無顏見江東父老。這真是,時也運也命也。
所以說,鴻門宴不是什麼劉邦勝出,而是項羽的短視,另外就是當時劉邦50來歲的人了,閱歷也比項羽強多了,項羽畢竟才20多歲,那人家老劉吃的鹹鹽比你走的路也多。
所以人啊,在你弱勢的時候,該低頭就低頭,不要不識時務,人家老劉就是會當孫子,我不如你的時候,那咱就認慫,不丟臉!
-
3 # 哇哦你好美
透過項羽的行動,可以充分證明此點。項羽當年倔起江東,領導農民起義隊伍,掃平各地動亂。“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這是當他行為符合客觀規律、符合人民群眾滅除暴秦政權願望時,他受到了群眾的擁護之故。因為如此,他的舉措行為,也便能符合客觀要求,能以透過形式看到本質,而處處取得主動,最後獲得成功。
而當他“勝利”“成功”之後,便妄自尊大,倒行逆施,“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他幾乎是完全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被一片歌頌、崇拜、畏服的聲音所淹沒,蔽塞了他應有的理智與聰明。更因為到處屠城殺戮,他就迅速地喪失了群眾的擁戴。在行動舉措上,也是處處用主觀臆斷客觀,變得十分被動而愚蠢。
用《鴻門宴》上的項羽形象,來印證此點,就更為鮮明。由於項羽的“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他竟然為劉邦的一套卑詞厚幣所欺哄,輕輕放走了自己送上門來的強大的敵人。
他經不起紛至沓來的諂言和諛語,不但容忍自己營壘內部的資敵臣僚,也不聽信忠誠而有遠見的策謀勸告;甚至“率直”到把敵方為自己遞送情報的人隨口供出。劉邦對他所講的話和劉邦的行為,本來有許多矛盾和漏洞可以察尋,但他卻完全漠視了這些。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埋下難於挽救的敗亡種子。
第二點,本文說明了不自覺的資敵行為是最為可怕也最為可恨的。項羽集團的項伯,可以作為最好的說明。他的一系列資敵行為,基本上都是處於不自覺狀態。但從其影響來看,應該說是存在內部的可怕的利敵現象。因為它分明起到削弱和分裂自己營壘並且切實幫助了敵人的嚴重作用。項伯凡事從封建貴族道德觀念出發,以致弄得不識真正的大體。客觀上協助了敵人,還不自覺。敵人用各種手段利用了自己,不但不覺察,還自以為處事深合“義”“禮”。這種人的思想行動最可怕。因為不只他自己不識是非,別人也往往受其左右而不以為怪,因之墮壞大事。
第三點,本文說明,凡事必須依靠多數人,和衷共濟,步調整齊,才能成功。劉邦之所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原因是在於他善於用人,處處依靠周圍的臣僚。上下團結一致、步調劃一,互相輔助、互相支援,形成一個堅強的集體力量;相反地,在項羽方面,本來事情的成功象探囊取物一樣的容易,但是項羽卻師心自用不納善言。以致在如此嚴重的關頭,扮演了顢頇失敗的可悲角色,劉邦後來批判他說:“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說到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認為張良、蕭何、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也在說明這個道理。
第四點,本文說明凡屬嚴重事情,必須有膽有識,充分分析客觀實際,依據之制定周詳計劃,在進行上要有嚴密的措置安排,才能突破艱難,獲得勝利。 透過本文中劉邦集團的一系列活動,可以印證此點。劉邦在接到項羽要擊破他的訊息時,雖然顯得有些慌亂,但他的一些心腹臣僚,大都是有膽有識,能細緻地分析客觀,進行周詳的計劃和嚴密安排的人物。《鴻門宴》雄辯地說明劉邦集團在處理這樣一個嚴重事件時,是如何做到了知己知彼,有條有理,並且能順理成章,因敵制勝,所有舉措都是符合客觀實際,從而獲得最後勝利。《鴻門宴》一文,就是如此在三大段十五節文字當中,包孕著極其豐富的思想意義。寫出來從秦崩潰到漢建立的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片斷;描繪了劉項兩大集團勢力的不同陣容,塑造了兩種不同型別的統治人物。它不只預示著項羽個人功業的重要轉折,它也是整個秦末歷史變化的重要關鍵。
《鴻門宴》一文,它的本事雖然發生在二千多年前(公元前206年),但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鮮明的教育意義與認識價值。
-
4 # 夀輿天齊
不能夠叫勝出吧,用詞不當吧,鴻門宴中劉邦的定位是弱者,一直在躲避強者和尋求逃亡。
鴻門宴的本質就是找藉口誅殺政治對手。只不過范增千算萬算,沒有算到項羽並不真心殺劉邦。
項羽,西楚霸王。沒落貴族,有貴族的驕傲,有貴族的思維習慣,有貴族的粗心大意,有貴族身上不切實際的行為方式,更有封建諸侯時期的遺風舊習。對他來講,靠無端猜測和陰謀詭計殺人,是很沒有面子的事,不光彩,更何況是殺掉結拜同盟。項羽骨子裡沒有一個統治者和人民利益代表者的標準。氣得范增後來罵他豎子。
劉邦正好相反,他來自於基層,明白人民群眾的疾苦和想法,信任部卒,深知天下人的理想藍圖,懂人性,懂時局,不固執,順應形勢,實事求是。圍繞在他身邊的全皆當時有名的精英,如張良、樊噲、蕭何,以及後來的韓信,連他的老婆呂氏也都是出了名的厲害角色。而劉邦很會運用這些人才,很會操控他們,很會把這些人才的各種需求和能力集合起來,從而滿足自己的需要。
後來的局面大家也都知道了,劉邦如同一頭猛虎歸山,厚積薄發,等待項羽失敗的那一天越來越近,直到霸王烏江自刎。
我們從這些能看出來什麼道理或者叫總結出什麼人性的東西。我覺得就只有一點:
變則通,通則變,善於變通是幹成很多大事小事的不二法則。劉邦沒有多少如同項羽貴族般想復辟舊制度的想法,沒有多少實質效能力,前期沒有過硬的政治資本,更沒有項羽那樣沒用的豪氣和傲慢。但他就是因為善於變通,放棄那些遺風舊習的虧本方式,把各種人士的各種目的、需求和能力綜合集結為他所用。
-
5 # 王大牛樂談
劉邦之所以可以逃脫下面四人是關鍵點:
1.項伯,作為項羽的叔父,在楚營的地位自然很高,故而宴席上的座次也是僅次於項羽的。那麼他對劉邦的出逃產生了怎樣的作用呢?其一,就是在宴席前夕項伯主動將項羽的計劃洩露給了張良,讓他出賣項羽的動機則是當年張良於他有救命之恩,因此他連夜趕來告訴張良就是希望他趕緊撤,不要被劉邦所牽連遭罪。而項羽的企圖被張良知道了,自然也就相當於劉邦知道了。因此,為了討好項伯,劉邦當場允諾項伯,二人可結為兒女親家,目的就是希望項伯出面斡旋此事。而項伯確實是一個守信義的人,在宴席上,項莊舞劍多次想刺殺劉邦,但是都被項伯擋下來了。要是項伯不出手阻擋的話,想必劉邦早就死於項莊的劍下了。
2.項羽,很多人可能會覺得項羽明明是要殺劉邦的,為何他卻成了救劉邦的人呢?這不是矛盾嗎?看起來是有點前後矛盾了,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劉邦為了保住性命,不惜在宴席上鼓吹自己多麼的有情有義,絕不會做對不起兄弟的事情等等,其目的就是為了讓項羽心軟。看著劉邦一副情真意切又十分軟弱的樣子,項羽確實開始心軟了,殺了他感覺自己倒成了不仁不義的小人了。所以項羽性格上的弱點,讓劉邦大大增加了活命的機會。要知道,以項羽的絕對優勢,不管怎麼殺劉邦都是輕而易舉的,但項羽卻沒有果斷將其殺之,正是他的性格救了劉邦一命。
3.張良,當項伯叫他趕緊逃跑的時候,張良並未為了個人的安危棄劉邦而不顧,反倒拖住了項伯,叫來劉邦一起想辦法說服項伯從中幫忙。這不僅讓劉邦有了足夠準備的時間,還多了項伯這樣一位暗中援助自己的人。同時,當劉邦找上廁所為名開溜的時候,張良坐在宴席上善後,拖住了項羽和范增,為劉邦的逃脫贏得了足夠的時間。要是沒有張良最後的周旋,即使劉邦逃走了,恐怕也會被項羽的追兵抓住,那麼一樣是性命難保。
4.樊噲,樊噲的突然闖入軍帳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一番慷慨陳詞的訴說,不僅讓項羽十分喜歡他,而且還賞了他酒和肉。而樊噲的出現也並不是偶然,這當然是有計劃有目的,想必前一天劉邦就已經開會研究過了。樊噲說的一番話,總結起來無外乎也就是告訴項羽:劉邦是有功之人,殺他是不義的行為,必然會遭到天下人的恥笑!故而,樊噲的出現再一次的加強了項羽不殺劉邦的決心。
故而,他們四個人的表現,為劉邦的成功脫逃鋪平了道路,使劉邦最終能活命成為了必然。
-
6 # 文刀木公
劉邦在“鴻門宴”上勝出,這個提法有點意思,不能說是勝出吧,只能算是完美脫身。
司馬遷《鴻門宴》原文節選: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劉邦先是“尿遁”:“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自己跑還不放心,還拉著猛將樊噲保護自己。
更假意為難:“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讓樊噲主動說出:“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這樣跑了,還不失自己顏面。
跑就跑吧,還叫來張良,讓他去項羽告辭,還特別交待張良:“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意思就是:“阿良啊,咱家不遠,就二十里,你能多拖會就多拖會,等我到家再說啊!”
其實類似的事,劉邦可幹過不少,但是為何最後“楚漢相爭”,劉邦能把項羽逼得烏江自刎呢?
這就要說說劉邦的成功之道了。
結拜異性兄弟
是劉邦常用的計策,年輕時與盧綰,得到了他的資助完成學業;與鄉人喝酒成為兄弟,得到了他們的擁護;後來劉邦還跟項伯結拜,在鴻門宴中得到他的保護,因此他靠著與人結拜拉攏了不少人。
劉邦與項羽也是結拜兄弟,他的結拜完全是看中了項氏集團的勢力,可以依附這股勢力成就大業。
另外在用人方面
劉邦絕對是一把好手。他善於“自黑”,對有用的人大膽授權“用人不疑”,曾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在性格方面
其一,劉邦寬容大度、心性豁達,能容納不同的人和事。他在當亭長時押送過犯人,當不斷有人逃跑時,他乾脆把犯人都放了,還與他們一同喝酒。
在垓下之戰前夕,劉邦沒有把握打敗項羽,但是他在張良的建議下以利益拉攏了英布、彭越、韓信等勢力,最終合力打敗項羽。
其二,劉邦冷酷無情,他被項羽追趕時,為了自己活命,三次把自己的孩子踢下車,登基後對待異性王也絕不手軟。
其三,劉邦能屈能伸,早年還沒發家之前,就被鄉里人和父親看不起,但是他依然喝著他的酒想著幹大事業。
政治遠見方面
劉邦有長遠的眼光,能看清當時的局勢,夠腹黑,他先入的關,不殺投降的嬴子嬰,收買當地民心,等項羽一來,知道自己的勢力不足以抗衡,就立馬拱手相讓,送禮請罪。
心理素質方面
劉邦面對失敗,能夠冷靜思考應對,項羽曾經綁了劉太公威脅劉邦要煮了他,但是劉邦卻用一句“吾父即乃父”化解了。
所以說,劉邦能勝出項羽,贏得江山,成一世偉業,並不是偶然的,“鴻門宴”中的他看似懦弱,其實卻心有萬壑,只是他成功人生的一個插曲而已。這正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有道是:英雄休問細處,且看誰贏江山 -
7 # 唯一的知新
秦朝末年楚漢之爭,很容易讓人想起鴻門宴。那為什麼劉邦才是最終的贏家。
首先他深謀遠慮,胸懷大志,劉邦入關的真正意圖是建立自己的政權。而項羽貪於財貨,好美姬。劉邦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從這點就能看出劉邦志在遠方。他嚴於律己,深謀遠慮,入關後的表現贏得關中父老的一致好評,為以後戰勝項羽打下了群眾基礎。鴻門宴上,項羽一味地向劉邦示威,而劉邦不以為意,大智若愚。在項羽面前故意貶低自己,為了自己以後掌權故意卑躬屈膝。使項羽放鬆了對他的警惕,更別說殺他了。其次他知人善用,虛懷若谷,籠絡人心。身邊許許多多的臣勇士都對他忠心耿耿,為以後打下天下儲備了強有力的力量,他不恥下問,遇事喜歡跟身邊的謀士商量,商討出合適的對策。鴻門宴就是聽從身邊人的良言才能平安度過的。最後他遇事冷靜當機立斷 。他入關後被項羽知曉,項羽大怒,整裝待發準備討伐劉邦,然而項羽並沒有因此自亂正腳,相反他與身邊人商討出好的對策,他自知以目前實力自然不敵項羽,因此向項羽故意示弱才是上策,這樣也能讓項羽放鬆對他的警惕之心。後在鴻門宴藉口上廁所逃跑。足以看出他的聰明才智。 因此從這些可以看出劉邦的智慧,相反項羽只是匹夫之勇不能成事。
-
8 # 玉潤萬古
鴻門宴首先是有鋪墊的,這裡要提到項伯,項伯獲得了項藉的原則上的信任的,所以項伯的一番話對項藉改變主意起到了決定性的效果。再次說到劉邦在見到項伯的第一件事情是許親,這樣就拉攏項伯,當然張良對項伯是有救命之恩的,項伯在鴻門宴上與項莊舞劍保護劉邦起到了巨大作用。劉邦參加鴻門宴一見項藉就先闡明道理,他抓住了項藉心理的弱點(這和項藉的出生、教育及家庭背景有關係),導致項藉反而有點內疚,更不可能縱容範增去殺劉邦了。樊噲作為單純保護劉邦性命的人物,同樣是武夫明白的道理,由他直面項藉並從他口中告訴項藉,讓項藉感到了慚愧,無言應對。甚至對劉邦藉口以上廁所為由逃回壩上也容忍了。
不能說劉邦是在鴻門宴上轉敗為勝,最多是個轉危為安。結合生活,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單純從劉邦集團的角度出發): 1.在面對強大對手的時候,沒有戰勝的把握就要示弱,弱而存。無論是留得青山在也好,臥薪嚐膽也罷,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等等等等都是再說好漢不吃眼前虧,要避其鋒芒。 2.面對突發事件,要冷靜,沉著面對,在自己沒有辦法的時候,要多請教別人的幫助,當然這個幫助是需要你付出利益的,一旦聽從了別人的意見就要轉變思想執行下去。 3.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將自己的損失降低到最小。鴻門宴的誘因是劉邦一時驕傲自大,錯誤的聽信了諫言而防禦函谷關,導致項羽進入關中遭遇函谷關戰爭,從而大怒要殺了劉邦集團,然而鴻門宴已經是取消了大規模軍事行動從而轉為赴宴的小規模刺殺。劉邦的赴宴也是勇敢的。 4.放下臉面,直擊敵人的心理弱點。項藉作為鉅鹿之戰的勝利核心領導,已經是各諸侯對他俯首稱臣了,當然他這時候也是比較驕傲,不但是行為上已經是第一了,名號上的第一也必須是名正言順的,劉邦這時候去說給他說自己怎麼聽話,怎麼還要殺他。導致項羽心軟了,也說明項羽是希望別人看自己是正人君子,師出有名,得天下民心的。劉邦也抓住了他的虛榮心,心理戰上完全戰勝了項羽 -
9 # 懷愁不寐齋
首先,劉邦在“鴻門宴”上的表現,不能算作勝出,只能算暫時脫離了危機。
劉邦的運氣一直不錯。自劉邦西向攻秦以來,一直以較少的兵力對抗腐朽的秦朝軍隊,最後得以順利進入關中,可以說完全是秦朝的襯托。如果換成項羽走這條路線來攻秦,恐怕還要容易得多。
雖然有“先入關者王之”的約定,但在軍事場合中,還是要靠實力說話。項羽能夠突破劉邦在函谷關設立的壁壘,在客觀上雙方的軍事實力已經高下立判了。
因此“鴻門宴”之時劉邦不可能以“勝於”項羽而目標,完全是出於自保的措施。從宴會之上的眾生相來看,劉邦可以說是表現平平,和他一方的張良、樊噲等人,也只是將計就計而已。
之所以最後劉邦得以藉著上廁所的名義遁去,是因為項羽不能聽從范增的建議,沒有下殺劉邦的決心。
而決定整個鴻門宴前後走向的關鍵人物,是楚軍陣營中的項伯。兩方軍中都存在奸細。先是有劉邦軍左司馬曹無傷跑到項羽那裡告密,才有項伯連夜找到張良把項羽的計劃和盤推出。故而才有了“鴻門宴”的計謀。
在宴會之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可謂步步殺機,也是項伯能夠出手相救,在不聲不響之中保護劉邦。
如果說鴻門宴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的話,就是在關鍵時刻一定要有一位靠得住的夥伴。尤其是在雙方競爭的關係中,結交一位瞭解競爭對手的朋友是無比重要的。
劉邦得以脫身,並非依靠他自己有多麼聰明,完全是有了“知己知彼”的先決條件。在日後楚漢相爭相持的階段,劉邦也充分依靠著項伯在對方陣營中的作用,終於完成以弱勝強的戰爭。
-
10 # 冰中火9228079551
危機處理高手劉邦在殺機四伏刀光劍影的“鴻門宴”上成功逃脫,體現出劉邦比項羽的高明之處。在那異常激烈的殺氣騰騰的氣氛中鬥智鬥勇,劉邦在戰略戰術、心理和識人用人等方面比項羽強勢的多,正是這些巨大優勢的進一步發揮使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戰勝項羽,奪取了天下。
第一戰略目標清晰戰術運用正確。劉邦知道為了實現奪取天下的遠大目標,就必須戰勝強大的項羽。要戰勝項羽首先要生存下去,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就要最大限度的儲存自己的力量。為此偽裝示弱、訴苦表忠心、吹捧等手段(戰術)矇蔽和瓦解了項羽的殺心。這個能伸能屈是難能可貴的,本來劉邦當時是僅次於項羽的第二大力量(項羽有四十萬軍隊,劉邦有十萬軍隊),楚懷王和天下義軍有約:先入關者為關中王。劉邦見到項羽壓根不提,而是自我貶低自己: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史記項羽本紀》)言辭卑微,態度謙恭。孫子兵法雲: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強而示之弱……為了實現戰略目標,劉邦堅定的實施既定正確的戰術。以後為了戰勝項羽,他給韓信、彭越、黥布封王儘管是權宜之計,都是為了達到戰略目標採取的戰術。
第二,心理戰的勝利。劉邦對項羽的性格特徵集勇猛、殘暴和婦人之仁於一身肯定是非常瞭解的,再結合當時的形勢,在鴻門宴上自卑中訴苦:……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隔。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史記項羽本紀》。劉邦柔中帶剛指責項羽輕信小人之言,項羽心虛承認輕信小人曹無傷,並自己無意害沛公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個開場白應該是打亂了謀士范增要項羽殺掉劉邦的佈署,使項羽猶豫不決。加上楚懷王有約:先入關為關中王。這是天下皆知的,道義的力量項羽也不能不忌憚,劉邦心理是不是也有所持?!以後垓下的四面楚歌唱的霸王別姬,拋棄軍隊倉惶而逃,不也是心理戰的繼續?
第三,識人用人,隨機應變,從善如流。本來項伯去救張良,劉邦從中認識到了危機,並覺察到項伯是個忠厚之人,馬上不計成本收買了他:許親成為兒女親家、送金等,利害捆綁在一起。才有了鴻門宴上項伯為劉邦擋項莊舞劍等。張良指出他封函谷關的錯誤後,他知錯就改,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就範增一個謀士,還半信半疑、疑心疑鬼最終范增離他而去。
雖然鴻門宴是時間短暫的臨場發揮,但劉邦項羽性格才能表現的淋漓盡致,是他倆人較量的縮影。可以說項羽的失敗是從這次酒會開始註定了的。
蘇軾《留侯論》說:古之所謂豪傑之時,必有過人之勇。人情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相鬥,此不足為勇也。世上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必其挾持者甚遠,其志甚大也。何況漢高祖劉邦是個雄才大略的帝王!
-
11 # 酒中狂歌
比較有名的故事
講什麼道理?
道理就是;
劉邦花的錢到位,選的人也準。
懂得屈服於命運,而又不甘心於命運。懂得屈服,那是因為鴻門宴後他去了巴蜀。
不甘於命運是,他又離開了巴蜀。
錢到位呢?
錢到位!
錢到位就是,他收買了自己的敵人啊!
那為什麼把錢和人放在一起?
有的時候不是你花錢了就行的!而是你要選對人。
-
12 # 江湖夜雨載舟行
劉邦為什麼在鴻門宴上勝出,就在於項羽的狂妄自大,更在於劉邦的語言天賦、溝通能力,可以說“一宴定天下”,下面,詳細來分析一下鴻門宴的整個過程,以及其中人物的是是非非。
鴻門宴的真相:劉邦主動赴宴,耍了項羽
發生鴻門宴之前,劉邦的漢軍中間出了個叛徒,左司馬曹無傷。左司馬大概相當於現在部隊的副參謀長啊,應該是個高階輔佐將領,這個人有小心思,他知道現下項羽狠,他想要得到分封,所以他派人來就告訴項羽,說沛公想在關中稱王,想讓子嬰做相。其實他說這個無所謂了,這個其實就是楚漢王講的,誰先入關中誰當關中王。他還添油加醋說,劉邦珍寶盡有之,秦王嬴政統一天下稱秦始皇的時候,他把六國的珍寶都給拿到關中來了,關中那時候是全國最好的財富集中地,全國的財富珍寶就被劉邦給佔了。曹無傷這麼一說,就把項羽氣壞了,他說,哎呦我忙活半天給你忙活的,再說項羽一直也看不上劉邦,劉邦年紀又大出身又低,過去在他手下幹。於是項羽大怒說,你們飽餐一頓,明天早晨起來我們去打漢軍,這就是鴻門宴的前身。
為什麼鴻門宴不是項羽設宴,資治通鑑裡面有證明,當時項羽軍40萬號百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10萬到20萬,在霸上。范增就跟項羽講,他說沛公這個人,在山東的時候,在沒入關之前,貪財好色,現在入了關以後呢,財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因為他聽了張良樊噲的話,此其志不在小,說明他有天下。他還說,說劉邦那裡有天子氣,趕緊去攻打,所以從戰略的角度,這人是你最大競爭對手,你把他幹掉。那麼項羽要打劉邦,劉邦能是對手嗎?事實證明他打不過了,那劉邦危在旦夕是不是?這時候有人救了他,項伯。
項羽的伯父,跟張良有過交往。張良在下邳隱居的時候,讀他的黃石公略兵書的時候,項伯犯了罪,被秦兵追趕,是張良救了他而且給他盤纏,讓他到蘇州找兄弟項梁避難,所以呢,他就記住這個話,說將來必報答此恩。張良在劉邦軍中,項伯就跑出去,連夜把張良找出來了,說我侄子項羽明天早晨就殺來了,你快跑。可是張良能跑嗎?不但不跑,還把他介紹給劉邦,劉邦說我哪有謀反之心啊,府庫都封得好好地,一點沒動,就等沛公來呢。張良也說,你看人家打到關中,把秦的首都拿下,你去殺他,這個這個確實講不過去。所以現在看來啊,項羽真正殺劉邦啊,也不好動手,因為你沒有理由嘛,對吧?項伯就說,那麼為什麼你把關卡封了,劉邦說,我還要防盜賊呀。這時候就看出劉邦的這個這個交往能力了,很厲害,劉邦說,唉呀,聽子房講,你是個講義氣的好漢子,這個呢,我也特別重視講義氣的,我有個小女兒,一個兒子一個女兒還沒婚配,你兒子還沒婚配,那我們就結成親家把,你看倆人剛見面就結成親家了。來的時候是敵人,去的時候就成親家了。項伯回去以後就跟項羽講,劉邦講了,我明天早上當面負來荊請罪。
第2天早晨呢,劉邦本人就來說明問題了,項羽當時就不好動手了,所以鴻門宴其實不是項羽來設宴,來糊弄劉邦,而是劉邦呢,前來糊弄項羽。但在酒席上,范增不甘心,就派項莊舞劍,項莊是楚國的舞劍高手,一流的劍客,處處對著劉邦,所以說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成語就這麼來的。項伯急了,他也說一個人沒意思,他說我跟你一塊對舞,就護著劉邦。看到刀光劍影,劉邦嚇壞了,假裝上廁所一去就不回了,悄悄就溜走了。走之前悄悄跟張良講,說你估計我到了軍中你再告訴項羽,也不敢坐車,騎著馬走小道回到軍營。估計劉邦到了回到軍中了,張良就說了,沛公啊,他不勝酒力,怕你批評他,所以呢他現在回去了,讓我留下禮物。玉璧一雙送給項羽,送給亞父范增一雙玉斗,項羽就把這玉璧收下了,范增就特別生氣,把玉斗往地下一扔,把它摔破了,那個時候的玉啊,很不容易很珍貴,都是新疆那邊運來的上好和田玉。范增就說了一句著名的話:豎子不足與謀,奪將軍天下者必沛公也。范增,他就不懂說話的藝術,所以為什麼項羽跟范增的關係不親切,跟項羽為人有關係,更重要的,是范增不懂得處理跟領導的說話藝術。
那麼接下來項羽怎麼辦?軍隊開進咸陽城,屠咸陽,在咸陽大肆殺掠,首先把子嬰給殺了,把宮室燒了,大火燒了幾個月,把金銀財寶美女全部擄走,秦人大失所望。
我想古人在寫這些歷史的時候,他是有對比的,在那邊寫劉邦約法三章,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另一邊寫項羽,火燒咸陽殺子嬰。還有一點比較可惜,就是秦國的國家圖書館裡所有的檔案檔案都被他燒了,秦王的墓都給挖了,挖了好多陪葬品,幸好沒挖乾淨,要不然我們就看不到今天的兵馬俑了。秦民大失所望。
這時候一個性韓的讀書人韓生,來見項羽,說關中四塞之地,土地肥沃,可攻可守,這個地方都是山區形勢很險要,你怎麼把它燒了呢。確實是這樣,在冷兵器時代,關中的形式,進攻退守,四塞之地,周邊都是邊塞,西邊一個路通向河西走廊,東邊的出路就是函谷關,在冷兵器時代,這是非常險要的地方。項羽這時候說,富貴不還鄉,如衣繡夜行,就是說成功人士不回家,就像穿漂亮衣服在夜裡走路,誰人能看得見,成功的人士都是回家,人家才知道,才能感受你的成功。所以項羽的格局比較低。劉邦這時候聽了張良的話退出宮室,還軍霸上,張良告訴劉邦不能享受秦國的富貴,你要天下你就應該把這些東西還回去。所以劉邦是心裡有天下的,項羽呢,心裡有個什麼富貴不還鄉,猶如衣繡夜行。韓生從項羽那裡出來以後,罵了一句,人家說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項羽聽說以後,就把這個韓生給烹了,就是活活給煮了。
所以,夜雨分析總結鴻門宴,得出以下結論。
一是鴻門宴是劉邦主動赴約,給項羽設了個局,而不是項羽佈下鴻門宴等劉邦上鉤。
二是鴻門宴“一宴定天下”,決定了楚漢之爭的結局,那就是劉邦贏得天下,項羽烏江自刎。
三是從鴻門宴能看出劉邦的情商智商都非常好,特別會籠絡人才,能夠吸引一批人在他身邊,死心塌地跟著他,而項羽身邊只有一個范增,還被陳平佈下反間計給離間跑了。
-
13 # 小生奕軒
一,說明沒文化真可怕,不讀書識字真不行。
二,說明朋友多路子廣,多交朋友。
三,情商高真可怕,情商高的狐狸精更可怕。
四,不要信什麼假情意,那隻會害死你。
五,提防自己身邊的人,他是會背後捅你刀子的人。
六,遇事自己要有基本的認識,別聽人瞎指揮。
-
14 # 史無眠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欲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項羽的鴻門宴本來是對劉邦的“審訊逼宮”宴,更是亞父范增給劉邦準備的斷頭宴;由於項伯的從中營救,攀噲的臨危護主,項羽的猶豫不決,劉邦的藉機開溜,張良的機智掩護,致使劉邦在鴻門宴中全身而退,最終上演楚漢之爭。
鴻門宴是天下第一名宴,危機四伏、殺氣逼人。這場差點改變歷史脈路的飯局,最終以劉邦全身而退收場。劉邦的成功,或多或少有運氣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對未來楚漢之爭的結果進行了先期的預判。
鴻門宴所折射出的劉邦之優與項羽之劣一、天賜“鴻門飯局”,擺脫“團滅”危機:
劉邦先天下諸侯而得咸陽,以楚懷王約定,“先得關中者稱王”,此時的劉邦完全可以佔據關中,裂土封王。
劉邦想的美,項羽不答應。四十萬楚軍開到鴻門,欲對劉邦興師問罪。劉邦漢軍定不能敵,眼看就要團滅。
危急時刻,項伯前往漢軍中為張良報信,張良不忍獨自逃命,將項伯引薦給劉邦,並告知劉邦當下危局。面對項羽前來討伐的危局,劉邦向項伯陳述了項羽對自己的誤解,並懇求項伯為自己在項羽那說情,給自己一個解釋的機會。
正是項伯的通風報信,才使劉邦擺脫被團滅的厄運,也給自己爭取了一個解釋誤會的“鴻門宴。”
鴻門宴的發生,不僅使劉邦立馬擺脫被團滅的厄運,給了自己一個與項羽“和平”共處的機會。同時,劉邦爭取鴻門宴機會的到來,恰恰也說明了項羽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決策不統一,這為後來楚漢相爭時,劉邦使用離間計成功分化項羽內部,提供前期參考。
二、項羽相信劉邦“鬼話”,亦有劉邦優點之功:
劉邦在鴻門宴上向項羽解釋自己本無佔據關中之意,對關中財物不加佔有,都是收集起來等待項羽的到來。從項羽在鴻門宴中對待劉邦的態度看,顯然是相信了劉邦的“鬼話”。
劉邦“鬼話”之所以能被項羽相信,除了巧舌如簧之外,更多的是“事情確如劉邦所言”。劉邦佔領咸陽後,約法三章,對百姓秋毫不犯,財物也不貪佔。正是劉邦的高瞻遠矚的行為,不僅使項羽信以為真,取消對劉邦的鴻門之殺,更使劉邦深的天下民心。
三、眾人力保,彰顯“將相之和”,劉邦以“鐵拳”對項羽之“內亂”。
范增看出項羽放棄對劉邦的鴻門之殺後,私招項莊舞劍,意圖誅殺劉邦。項伯看出利害,亦提劍對舞,以身護劉邦。項羽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項羽、范增、項伯的各種行為凸現出了楚軍的內部矛盾,實為一大劣根。
反觀漢軍,攀噲的仗劍護主,張良的獨自掩護,劉邦的藉機逃跑,可以說是無縫連線,配合默契。這就是漢軍陣營的優點。
四、欲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劉邦在面對項羽擺出的鴻門宴時,假借方便之名,不打招呼就逃跑了,失禮之舉。項羽卻因劉邦的“鬼話”,相信了劉邦的“忠誠”,不忍范增斬殺劉邦,看似仁義,卻失良機,縱虎歸山。欲成大事者,不必拘泥小節;劉邦做到了,項羽沒做到。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一場鴻門宴危機,更是一場楚漢相爭的提前預演。劉邦鴻門宴的成功,就是項羽衰敗的開始。
-
15 # 圓豆子
人心齊,泰山移。獨腳難行,孤掌難鳴。
公元前209年,24歲的項羽跟隨叔父項梁起兵造反。一年後,項梁兵敗被殺。項羽羽翼未滿,一無經驗,二無謀臣。卻接連殺卿子冠軍奪權,渡漳水破釜沉舟救趙,攻鉅鹿九次決戰封神,坑秦軍二十萬威震天下。平均每三個月做一件驚天動地大事。而緊接著,便是定格在公元前206年年底的鴻門盛宴。彼時項羽只有26歲。前後不過三年時間,便從一個只是力能扛鼎的愣頭青,蛻變成統帥四十萬大軍的西楚霸王。“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果然名不虛傳。
而他的對手劉邦,鴻門宴之前,大概也只做過一段時間泗水亭長,多少熟絡了些為官之道;娶了個野心勃勃的女人為妻,勉強維持著個人體面;斬白蛇自詡為真命天子,頂多不過是造了幾分輿論攻勢而已。
從鴻門宴的表現也能看出劉邦個人能力的平庸。張良據實已告,他只知道“為之奈何;項伯讓他去道歉他唯唯諾諾;宴會上怕的連準備的禮物也“會當怒,未敢獻”;偷偷溜走還是藉著樊噲的振聾發聵。
但就是這樣一個近乎窩囊廢的人物,強人呂雉願意為他生兒育女,神人張良願意替他運籌帷幄,猛將樊噲願意為他出生入死。至於後來的韓信蕭何,更是為他嘔心瀝血肝腦塗地。這幾可稱之為玄學的團隊領導力,真是強大的可怕。他自己不也說麼:我事事不如人,但卻總有辦法讓比我強的人為我所用。這足以說明,與項羽的神勇相對照,劉邦帶隊伍的能力同樣稱的上千古無二。
而鴻門宴看似是劉邦與項羽的個人對決,但仔細研究就會發現,推動整個事件發展走向的,從始至終都是雙方的團隊成員。項羽一方的項莊,范增。劉邦一方的張良,樊噲,以及迷一樣立場的項伯。
具體來看,相比較於劉邦團隊的各個用命,項羽的叔父項伯洩露軍機敵我不分,亞父范增不懂變通一味強諫,舞劍的項莊做起事來也是不疼不癢,敷衍了事。
所以,這就好比田忌賽馬,論單打,個人能力不行的劉邦必輸無疑,而比群毆,團隊領導力欠缺的項羽則毫無勝算。所謂乘眾人之智,則無不任也;用眾人之力;則無不勝也。” 畢竟這鴻門宴乃是楚漢爭霸,不是街頭打架。
回覆列表
團結就是力量,無疑是一個真理性的命題,早已為人認可。但是,人們在實際行動中,想真正做到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其實很難。如果你是一位領導者,能夠讓部下以自己為核心,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則會收到“三人成虎”、無往而不勝的效果。否則,將難有成就,甚至一敗塗地。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一切。
劉邦在“鴻門宴”上,其實就是處於龍潭虎穴之中。他之所以能成功逃脫,不是因為有上天眷顧,而是因為他有一個精誠團結、齊心協力的團隊。而項羽一方不但不能目標明確地和諧共處、凝心聚力,甚至有人吃裡扒外,幫助對手。
實際上,“鴻門宴”上的項羽,不但要與劉邦集團鬥,還要與自己一方的人鬥。下面就回顧、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先說項羽一方:貌合神離其一,主帥不能與謀臣相輔相成。
當時,劉邦的部隊率先入咸陽,搶了頭功。隨後,戰勝了秦軍主力的、強大的項羽也駐紮在了鴻門。之後,項羽聽說劉邦有稱王的野心,大為光火。於是,項羽就與謀士范增商議著除掉劉邦,以絕後患。項羽(劇照)
但是,當劉邦帶著張良、樊噲等人來到他的營地後,項羽見劉邦態度謙恭有禮,怒氣頓消,隨即宴請劉邦。酒席之上,范增多次暗示項羽趁機殺掉劉邦,項羽卻視而不見。無奈的范增只好偷偷地安排項羽的從弟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伺機殺掉劉邦。但沒能成功。
後來,當張良告訴他們劉邦已離開時,項羽沒吱聲,范增的臉卻氣青了。隨之,范增憤怒地說道:唉,將來奪你項羽天下的,必定是劉邦。那時,我們就都成了他的階下囚了!范增(劇照)
其二,主帥不能與部屬同心同德。
項羽的叔父項伯得知項羽要攻打劉邦的訊息後,急忙偷偷跑到劉邦的軍營中,通知自己的生死之交、劉邦的謀士張良,讓他趕緊躲避,以免殺身之禍。
到劉邦處找張良的項伯(劇照)
不願捨棄劉邦的張良為項伯引薦了劉邦。劉邦見到了項伯,並高效地與項伯結成了兒女親家。
溝通完感情後,劉邦對項伯述說了自己的苦衷:我攻破咸陽後,不敢私自動一點東西,天天盼望項羽將軍到來,以便把咸陽移交給他。現在卻被他誤會了,希望你回去後幫我在項羽將軍面前多加解釋。
返回鴻門的項伯,向項羽轉述了劉邦的話,並誇大了劉邦對項羽的敬畏之情。於是,項羽的火氣漸消、殺心漸去。
隨後,成了劉邦親家的項伯,見項莊在宴席上舞劍欲殺劉邦時,立即拔出佩劍與之對舞,並時時以身體掩護劉邦,導致項莊無法達到目的。項莊與項伯舞劍(圖景)
再看劉邦一方:團結一心其一,張良智謀應對。張良得知項羽即將攻打劉邦後,不但沒有“獨善其身”、沒有偷偷跑掉,而是趕緊把訊息告訴了劉邦,並幫助劉邦積極籌劃應對:利用項伯,化解危機。
而且,當張良發現酒宴上的情況不妙時,立即偷偷跑出賬外,對擔任警戒任務的樊噲說明了裡面的危機狀況後,讓他立即進去護衛劉邦。
其二,樊噲捨身救護。得知劉邦有危險後,樊噲毫不畏懼,立即闖入項羽的軍帳。樊噲闖入軍帳(圖景)
項羽一見樊噲強行進入帳內,問明情況後,賞給了他酒、肉。樊噲在無所顧忌地吃、喝的同時,譴責項羽不但不獎賞有功的劉邦,還聽信小人之言,準備加害他。項羽聽後甚是尷尬,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隨後,劉邦在張良的暗示下,藉口上廁所,離開酒宴,帶著樊噲等人抄近路潛回了自己的營地。
其三,張良勇於善後。留在項羽軍營的張良估計劉邦已經返回軍營後,對項羽說:劉將軍有點醉了,沒法向您辭行。他特意留下了玉璧和玉斗各一對,玉璧送給將軍您,玉斗送給范增先生,請你們收下。項羽問:劉邦呢?張良說:劉將軍怕將軍的手下人難為他,已經先走了。於是乎,“鴻門宴”啞然終結。張良(劇照)
一點認識:人心齊泰山移。這場“鴻門宴”,其緊張激烈程度不亞於血肉橫飛的戰場。在宴會上,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的表現可謂截然不同。
項羽集團,首領優柔寡斷,三心二意。雖然有謀臣范增助陣,但兩人不能默契配搭。加之那個吃裡扒外的項伯,先是洩露機密給敵人,後是在關鍵時刻搗亂,變相護衛劉邦,使得項羽方“鴻門宴”的目的落空。
反觀劉邦集團,領導者英明果斷,知人善任,見機而作。謀士張良全力幫扶,忠貞不二。壯士樊噲更是捨身救護,英勇無畏。他們文官出謀、武將出力,一心一意,全力配合。劉邦(劇照)
劉邦能贏得“鴻門宴”鬥爭的勝利,是他的團隊團結進取的結果。項羽之所以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是他雖有團隊,但沒有實際效用的結果。
兩相對比之下,項羽最後落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也似乎預示了“楚漢戰爭”的最終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