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什麼是閱讀書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2
回覆列表
  • 1 # 李澤俊

    本人是一位閱讀重度熱愛者,每年高質量閱讀50本左右,並且記錄讀書筆記,從我個人經驗來說,如何高效閱讀一本書,有以下方法:

    1、主動閱讀,帶著問題去閱讀。

    當你帶著某些問題去閱讀時 ,你的專注程度跟被動閱讀是完全不同的,你會有點如飢似渴的感覺,因為驅動你的是對於問題答案的尋找和理解。

    2、積極思考。

    在閱讀過程中保持活躍的思考,比如思考這些內容主要講的是什麼,能解決我的問題嗎,它的說話的依據是什麼,有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呢?

    積極的思考,能讓你閱讀的質量倍增,並且大大加深你對所讀內容的記憶。

    3、先了解作者,讀序言

    先百度下作者(外國作家要用谷歌),瞭解作者的寫作特點、專業方向等,對於接下來的閱讀非常有好處。

    閱讀前,最好先瀏覽下全書,特別是封面、目錄、前言(或序)。透過封面你會知道這本書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針對的人群,確定你是否需要閱讀這本書。透過目錄你會了解書中的重點,梗概,以及根據自己的問題確定自己需要著重閱讀的章節。透過前言(或序)瞭解作者寫書的目的和初衷,以及書的整體結構、重點,把握整本書的邏輯。

    4、閱讀時要進行批註、隨手記筆記

    批註和記短筆記的方法,目的是讓我們能夠高度集中於閱讀,不分神,另外,這對於第二次閱讀也有很大的幫助。

    5、有條件時要輸出你讀的內容

    就是將自己閱讀的內容理解之後經行加工、整理輸出以文字,聲音,ppt等形成自己的文字。

    這裡推薦費曼技巧進行單點突破,當你學到一個知識點之後,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並且保證語句的通順、易懂。透過不斷的輸出你會對內容的理解加深,同樣也便於解決自己的問題。

    6、主題式閱讀,讓你更高效

    何謂主題式閱讀?

    可以集中閱讀某一位作者的作品,比如魯迅的作品,你可以在一段時間裡沉浸在他的文字世界裡,能夠很好的找到閱讀的感覺。

    或者集中閱讀某一個主題的書籍,比如關於創新教育的書籍,集中閱讀,你可以讀到不同的作者對於一個主題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描述,會讓你大大擴充套件和加深對於這個主題的認知。

  • 2 # 伊文老師

    把書讀透要改變以前從細節到整體的習慣。按照“總——分——總、評”結構的“分析閱讀”法來讀,做到“縱覽全域性,深入細節”。

    很多人讀書總是先讀各個部分的內容,再把零碎的知識組成整體,這種從細節到整體的閱讀方式問題很大,需要整理的資訊量大而且無組織,不符合人類大腦的思考邏輯。

    讀書需要從全域性到細節,把握全書結構和組織方式,再分析作者想要詮釋的內容,瞭解內容之後,最後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經驗,對比全書書中講述的核心內容,做出自己的評斷。這種“總——分——總、評”的讀書結構,才算完成“主動閱讀”。

    ————————————————————

    分析閱讀:縱覽全域性,深入細節。

    1. 第一階段,整理內容大綱。

    ·四個問題對應四個規則

    a. 這是一本什麼型別的書?

    b. 這本書講了什麼?

    c. 書中重要篇章怎麼組成一個結構的?

    d. 作者解決了什麼問題?

    ·(分類)對書籍分類

    a.不同的書有不同的讀法:實用性VS理論性

    b. 越早知道讀的哪類書越好,讀之前一定確認

    ·(結構)找出書的骨架,用一句話,最多幾句話,敘述全書內容(整體性)

    a. 書名和前言

    b. 重點摘要

    ·(關聯)將書中重要篇章列舉出來,說明他們如何組成一個整體架構(複雜度)

    ·(問題)找出作者要解決的問題:理清問題的主次和先後順序

    2. 第二階段,詮釋內容:

    ·(共識)找出重要關鍵詞,透過它們與作者達成共識

    a. 那些讓你頭疼的字

    b. 專門用語,特殊詞彙

    ·(主旨)圈出書中關鍵句,找出主旨

    a. 主旨代表問題的答案

    ·(論述)從相關主旨句的關聯中,架構一本書的基本論述(前因後果)

    a. 一本書通常包含了一個或一連串的論述

    b. 主要核心在於他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斷,以及做出判斷的理由

    ·(答案)找出作者的解答

    3. 第三階段,公正評判:

    ·要點:先做好前面兩個階段。

    a. 閱讀是一種交談,一種互動,他說的不一定對。

    c. 最能學習的讀者,就是最能批評的讀者。

  • 3 # 高太爺

    曾經有段時間,我瘋狂地讀書,可是讀完之後,幾乎什麼都不記得了。

    是我智商太低?理解能力太差?還是記憶力不行?

    起初,我的解決方法是翻回頭重新再讀一遍,可這樣做的結果,既延緩了閱讀的速度,又喪失了閱讀的耐心。

    這樣的感覺曾一度讓我痛苦,甚至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古人云“開卷有益”,然而這樣的開卷,說到底,只不過是浪費時間罷了。

    那麼,怎麼才能在閱讀之後真正有收穫呢?在長達數年的閱讀中,我認為有三點非常重要:

    一、讀書的目的

    自古以來,就有人倡導“萬般為下品,惟有讀書高”,彷彿閱讀是一件很神聖的事情。我們拿起書本,逐字逐句去誦讀,便飄飄然以為自己高大上起來了。

    其實,閱讀只是一個我們用以獲取資訊的工具而已,就像吃飯是為了攝取營養、運動是為了保障健康一樣,閱讀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單從這個角度來講,不能促進自我成長的讀書,沒有任何意義。

    我的這個看法,曾受到許多同學的質疑:這種紅袖添香、雪夜閉門的雅事,若是和目的性聯絡在了一起,未免就等而下之了。

    呵呵,豈不知古人又云,“書中自有千鍾黍,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工資、美女、房子,這哪一樣不是目的?

    哪怕是單純為了閱讀而閱讀,其本身也是有目的性的。

    記得有人曾經做過一個比喻,知識就像是未經打磨的珍珠,一粒一粒散在地上,並不值什麼錢。但是如果你用一條線將它們穿在一起做成項鍊,那麼它們的價值就會倍增。

    這條線是什麼?是我們的目的,往細了說,就是我們究竟想透過閱讀,建立怎樣一個知識體系。

    我們之所以“過目即忘”,就是因為缺少了目的性。

    我們開啟一本書,發現滿眼都是知識的珍珠,可是我們卻不知道應當怎樣從裡面挑揀,不知道要怎麼把它們穿到一起。這個時候的大腦,並非項鍊加工廠,而是垃圾回收站。

    我們到底是要作一個串項鍊的,還是要作一個撿破爛的?這就是我們首當其衝要搞清楚的根本問題。

    閱讀,應當抱有怎樣的目的?或者說,怎麼才算真正“讀過”一本書?

    只有做到這樣“深度”閱讀之後,再去追求“速讀”、“多讀”,才是促進自我成長的讀書之道。

    二、讀書的選擇

    根據資料統計,2016年一年,我國總共出版書籍319147種,按中圖五級分類法劃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類圖書565種,哲學類圖書8106種,社會科學類圖書248355種,自然科學類圖書58802種,綜合性圖書3319種。

    曾飽受爭議的某新東方前任教師,是我知道年讀書量最多的一個人,他最巔峰一年的讀書量,是1057本。

    不用算都看得出來,單單是我國一年的出版量,就夠他讀300年。

    正如莊子所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己”。

    這個時候,就愈發顯出選擇的重要性來。

    金克木先生的《書讀完了》裡,曾經就選書寫過這樣一段話:

    “就書籍而言,總有些書是絕大部分的書的基礎,離了這些書,其他書就無所依附,因為書籍和文化一樣總是積累起來的。因此,我想,有些不依附於其他而為其他所依附的書,應當是少不了的必讀書,或者說必備的知識基礎。舉例說,只讀《紅樓夢》本書可以說是知道一點《紅樓夢》,若只讀紅學著作,不論如何博大精深,說來頭頭是道,卻沒有讀過《紅樓夢》本書,那隻能算是知道別人講的《紅樓夢》。所以《紅樓夢》就是一切有關它的書的基礎”。

    金先生的邏輯很明顯:目的是什麼,就要選什麼方面的書。

    知識體系就像是一棵樹,這些“元書籍”就是大樹的根,少了它,什麼都無從談起。而選書,就要沿著根慢慢往上走,主幹類書籍是重點,而個人感興趣、喜歡的書籍,不過是些枝枝蔓蔓罷了。

    一個好的園藝師,會限制主幹的數目,剪掉多餘的枝杈,只有這樣,這棵樹才會健康成長。

    而一個優秀的讀書者,也會控制閱讀的數量,避開無用的書籍,只有這樣,知識體系才會簡單高效。

    畢竟能夠改變人生的,並不是讀了多少書,而是讀了多少對自己有用的書。

    三、讀書的方法

    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我們的大腦是具有選擇性的。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在儲存機理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我們之所以“過目即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這些閱讀,是以短期記憶存在在我們腦中的。

    如果想要形成長期記憶,就必須滿足兩個標準:重複使用、感動自己。

    為什麼我們直到現在,仍然記得小時候學習的漢字?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它們,這些漢字由於我們的反覆使用,已經從海馬體到達了顳頁中,刻成了深深的溝回,從而變成了長期記憶。

    為什麼我們能夠記得初戀的長相,卻忘了大多數初中同學的名字?因為初戀對於我們是刻骨銘心的,後葉催產素將初戀的印象傳遞到了杏仁體內,映成了那個我們終身難忘的人影。

    對待讀書,就要像對待漢字、初戀一樣。

    腎上腺素也好,多巴胺也好,內啡肽也好,這些能夠強化記憶的腦內物質,並不只是虛無縹緲的化學方程式,而是讀書時切切實實需要調動的東西。

    那麼,具體如何調動呢?

    也許有人會問,我文筆很差,根本寫不出像樣的東西,如何輸出?

    提出這樣問題的同學,其實並沒有瞭解輸出的真正意義。

    輸出的本質,在於利用一切手段和機會,把讀到的內容讓大腦重新加工一次。

    其次,是要學會利用碎片時間。

    歐陽修曾在《歸田錄》裡寫道,“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謝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亦篤學如此。餘因謂希深曰:餘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馬上、枕上、廁上也。蓋惟此尤可以屬思爾”。

    無獨有偶,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生讀書無數,而他所提倡的,就是要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這個詞是季羨林自己創造出來的,並稱這個詞是怪名詞。在季羨林看來,會前、會後,甚至在會中,以及乘坐各種交通工具時,都是可以利用的時間。

    然而如今看來,歐陽修的“三上”也好,季羨林的“邊角料”也好,指的都是碎片時間。

    為什麼碎片時間用處這麼大?第一,是因為碎片時間本身的限制,第二,則是由於我們自身專注力的限制。

    巧用時間限制為自己設立目標,能夠有效提高記憶力。在我們上下班坐公交、地鐵時,既然時間有限,那麼不妨就給自己定一個目標,“下車之前讀完這一章”。這樣的小目標不僅能夠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提升我們對書中內容的記憶,更能夠培養專注意識。

    專注力限制無可避免,但是也可以妥善利用。研究顯示,人類維持高專注的極限是15分鐘,而維持普通注意力的界限是45分鐘。那麼,我們用4個15分鐘來讀書,效果肯定比連續1小時讀書要好。

    閱讀是件簡單的事,只要你有時間,有本書,大可以拿起來就讀。

    然而怎樣內化,看的則是細處的功夫。

    也許這些道理、這些方法你都瞭解、清楚,熟稔,可為什麼一本書看完了還是記不住?

    很簡單啊,因為你從來沒有踏踏實實地按照這些細節去做過。

  • 4 # 夢歸秦淮

    我想我們都需要牢記讀書的最基本目標:“每讀完一本書,都要有實實在在的收穫”。

    至於讀書有多快,一個月甚至一年能讀多少本書,這個速度和數量在這個目標前都是蒼白無力的。

    只有把書中的知識轉化為“智慧”和“能力”,融入身心,變成無形的財富,這才是我們讀書追求的要義。

    在讀書方法上,日本傳媒業出身的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創造了一元化筆記讀書法,涵蓋了從選書、購書、讀書、記錄到檢索以備重讀這五個步驟,提供了一整套科學高效的讀書方法。概括起來就是“讀書過程結構化”和“筆記資訊一元化”。

    一、如何選書購書?

    現在的書籍琳琅滿目,商家也採用各種營銷手段誇大宣傳,致使我們走進書店以後,經常被一些包裝設計精美的封面和一些推薦語所吸引,一時衝動把書買回家以後,發現並不是自己所需要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妨在買書之前列一個購書清單。就像我們去超市採購一樣,提前寫好需要購買的物品指名購買,這樣不僅節省了時間,避免不必要的支出,最主要的是幫我們看清讀書需求,把真正想讀的書帶回家。

    確定書單的幾種方法:

    1、隨時記下自己的靈感和想法,從而確定讀書需求;

    2、看雜誌、電視、網路、書評或者他人推薦確定書單;

    3、從喜歡的或者正在看的書籍當中,尋找書中提及的書單;

    二、如何讀書做讀書筆記?

    很多時候我們所謂的閱讀,都是盲目且低效的。隨著數碼產品的發展,為我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滋生了懶惰。比如,我們經常習慣於用電子筆記取代傳統的手寫筆記,不能說這種方法不好,因為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情況是不方便開啟電腦或者手機隨時記錄的。手抄筆記直接刺激大腦,這和電子筆記複製貼上對於記憶的保持效果是不一樣的。就像現在有很多讀書會,讀書達人都會把書中精華的部分拆解出來進行分享。雖然幫助大家節省了時間,看似是一種讀書的捷徑,但是這和自己去咀嚼一本書之後再提煉輸出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讀書和做筆記,該花費的時間還是要花費的。

    那麼具體怎樣讀書和做筆記呢?《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給我們一套篩選重要資訊實踐方法。

    1、通讀。一邊閱讀,一邊把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

    2、重讀。就是重讀第一步中那些被折的部分。如果重讀仍覺得有趣,那就把那一頁的另一個角也折起來。

    3、標記。重讀折角,如果還感到有趣,就用筆標記一下,把無法捨棄的內容記錄到筆記上。

    關於做標記,這裡推薦三種不同畫線的方法對內容進行區分:

    “普通直線”:用來標記“重要”、“客觀上很重要”的語句; 波浪線。用於“非常重要”、“自己認為很有價值”的語句;圓圈。一般用於專有名詞的標註。

    關於做筆記,這裡推薦“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

    第一步:先寫上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和作者名;

    如【17050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日]奧野宣之

    摘抄:對自己來說重要的內容,摘抄部分前面用“圓圈”表示;

    這部分我本人在實際操作的時候,通常會在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和作者後面增加一些必要的資訊:出版社、豆瓣評分、閱讀時間(以番茄鍾計算),還會增加一些必要的關鍵詞。

    比如:【170503】《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日]奧野宣之 /江西人民出版社/7.6分/ 4個番茄鍾/ 閱讀方法、筆記術。

    用“蔥鮪火鍋”法記筆記時,我通常用黑色筆進行日常的摘抄記錄,用紅色或者藍色的筆寫下當時的感受評論,如果實在沒有可寫的內容,就在下方留白,日後用到類似的情景有感時,再補充說明。剛開始記讀書筆記的時候,可能會覺得發散性的評論不多,或者乾脆不知道該寫點什麼,隨著閱讀數量的增加,同一主題不同書籍的積累,可以寫的話就會越來越多。這本獨一無二的筆記書,將成為你隨時隨地尋找靈感,真實做自己並且建立了只屬於自己的知識庫。

    關於紙質筆記的檢索

    紙質的讀書筆記相對於電子筆記而言,也有一定的弊端,就是不方面檢索查詢。這裡我們可以用EXCEL製作一個電子的索引目錄,把每本筆記都編號,這樣幾百本筆記就編成了幾百行文字。比如:

    【12】080811/ 讀書筆記/ 《局外人》/ 科林 威爾遜 / 集英社

    以上代表的資訊依次為:“筆記本編號”“閱讀日期”“筆記型別”“書名”“作者”“出版社”。這樣上條資訊就可以解讀為“第12本讀書筆記 2008年8月11日那一天閱讀圖書為《局外人》”。EXCEL的關鍵詞檢索能夠很方便地查詢需要的資訊,隨時隨地的呼叫,這樣就完美解決了紙質筆記不方便查詢的弊端。

    三、如何活用讀書筆記?

    1、重讀

    重讀頻率:一週一次或者三天一次。

    2、在網上寫書評

    在做好讀書筆記的前提下,你會發現把全文的關鍵內容提煉組織成一篇文章會變得非常的容易,把全書的價值展現出來,並融入自己的思考,讓讀過此書的人對這本書有新的認識,讓沒讀過的讀者根據你寫的書評決定是否需要購買這本書。

    3、參加讀書會,講給別人聽

    教是為了更好的學,只有把所學的知識給別人講懂了,知識才真正內化為自己的。

    學以致用是關鍵,希望今天的方法能幫到你,我們下次聊!

  • 5 # 做書

    “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地成為自己”,赫爾曼·黑塞的名言提醒我們讀書的意義在於成為發現自我。當然啦,這是比較終極的目的,是無法“高效”地實現的。日常生活中的我們,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為了獲得快樂,要達到這樣的目標,終歸是有跡可循的。

    首先,找到最佳的閱讀時間

    由於早上咱們都想睡個懶覺,晚上回到家還要吃飯/做飯、洗澡、休息,所以基本上早晚的時間用來閱讀都不大可能(當然,如果你有鋼鐵般的意志除外),那麼,剩餘的偏大段的時間,實際上就是在公交車或地鐵(先彆著急反對說早晚高峰那麼擠,怎麼讀書,這個問題接下來會寫)等交通工具上花費的時間。這是我身邊很多同事共同的體會——尤其在地鐵讀書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在公交車上如有座位則效果更佳,因為那漫長的四十分鐘或一個半小時,除了等待、玩手機和聽音樂之外,也沒有別的事可做。

    不要小看這種“等待”的時間,我有個同事姐姐,一去銀行必裝本書在包裡,因為在銀行排號的時間也單純是等待,這類時間被多次證明是閱讀的最佳時間。

    其次,選擇合適的閱讀工具

    在公交/地鐵閱讀時,kindle確實要比紙質書方便得多。首先當然是體積小,質量輕,一手拿,另一隻手還可抓扶手,人流擁擠時也不會佔用太多空間,且隨時開關機也方便,加之kindle電池十分耐用,待機時間長,也沒有隨時需要充電的擔憂。

    因此,kindle的優點就不言自明瞭——除了閱讀之外別無它用。如果你讀不下去當前這一本書,至多換成另外一本,它們都在你的閱讀清單之內。且kindle記憶體夠大,足以存放幾百本書。

    如果你是堅定的紙書愛好者,或是想要閱讀的書沒有出kindle版,又或者你在kindle上也無法集中注意力(快速的手指點按翻頁也是焦躁的來源之一),建議你在購買紙書時一定記得要選擇小開本、輕型紙、軟裝書,這樣至少你的揹包不會太沉,且手持書閱讀時也不會太累。正如《讀庫》版本的改變,其實上是更便於隨身攜帶閱讀了。我個人在買書時,喜歡選擇書頁可以折轉360°的書,因為這樣可以單手拿書,另一隻手可以用來抓扶手。但這種握書方式不適合十分愛惜書、不捨得折書的朋友。

    現在出版社做書也十分人性化,儘量輕、薄、柔軟,有朋友推薦我一本三浦苑紫的《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介紹此書時特別說明:這本書軟軟的,特別好摸。好讀那是必須的。

    然後,一定要做讀書筆記

    kindle有個功能是“我的剪貼”,它會將你劃線的部分自動整理在一份文件裡,方便你隨時檢視。如果你閱讀的是紙質書,不特別愛惜書的人可以直接選擇折角,愛惜書的人可以先用手機拍照留存,也有朋友將一條彩色書籤粘在書封內頁,隨用隨貼的,取決於個人習慣。但是,做筆記/標記是十分重要的,經常通讀了一遍的書,想找到書中最喜歡的一段,翻來覆去的找不著,那種感覺也挺鬧心的。

    偏專業性和知識類的書更是如此,下班回家後或週末須將讀書筆記整理、總結、回顧,方算讀完一本書。

    其實,也可以選擇聽書哦

    早晚高峰,人都擠得瘦了一圈,哪裡還有書和kindle的空間?如果你還是想讀書,不妨下載些播客APP如荔枝FM或喜馬拉雅,下載有聲書或是訂閱書籍介紹類節目,這樣總比逐一點開手機APP玩一路要有收穫得多吧。弊端是可供選擇的書種類較少。

    且現在很多優質講座也會出音訊節目,如一席、TED、哈佛公開課、看理想頻道等等,還有些個人製作的詩歌電臺、讀書電臺等,都是不錯的旅途伴侶。

    五、最好還是要讀原文

  • 6 # 吉姆妮成長日記

    答:堅持做讀書筆記,是對書籍最高效的閱讀方式。

    我知道這個問題下面一定會有人推薦一本書叫《如何閱讀一本書》。

    送題主四字忠告:最好別買。

    先看封面

    這個男的一看就很欠打對不對?

    就問你像不像大話西遊裡的唐僧?

    我知道這本書有用,被稱為 “讀書方法聖經” 。

    但真的是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太磨嘰了。

    如果封面這個男的戴眼鏡,那我一定會一拳打爆他的眼鏡。

    (好像對戴眼鏡的人士有一些偏見)

    所以針對這本書,建議大家去找讀書筆記、高度濃縮版等等,不用親自受折磨了。

    接下來由脾氣暴躁の吉姆妮,給大家推薦一本教你如何真正高效閱讀,又不磨嘰的書。

    看書名,帶 “實用” 倆字,說明作者比咱們還怕麻煩,是個功利的實用主義者,我喜歡。

    他的觀點是:讀書,讀完要記住,要讀到腦子裡去,把作者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東西。不然,你只是浪費眼睛,徒增近視度數而已。(毒舌大叔,喜歡程度再加一分) 他的方法是:

    用讀書筆記管理讀書質量。

    寫讀書筆記,不僅可以讓我們記住更多內容,還能加速我們將知識內化為自身能力的過程。

    如何做高效讀書筆記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

    當你為了輸出(記筆記)而輸入(讀書)時,你的輸入質量會得到大大提升,因為你是帶著目的、帶著問題去讀書的,這就比隨便讀讀要強多了。

    比如我最近在構思小說,所以讀小說的時候,我會觀察他的對話、情節、衝突、高潮都是怎麼體現的,這些都是以前看小說時注意不到的東西。

    摘抄+感想

    有時候你會覺得,這書寫的很一般啊,我真的是沒什麼感想啊!!!

    完全可以理解。根據二八定律,市面上大部分書都很一般,沒感想是正常的。

    但是再不好的書,總會有一些可圈可點的觀點、金句,就可以把這些部分摘抄出來,這本書就不算白讀了。

    從一句話開始

    如果你以前從來沒寫過讀書筆記,你肯定會覺得:無從下筆。

    該寫點兒什麼呢?你會這麼想。

    作者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先寫下你最想記錄的一句話。

    比如:這本書真不錯。

    接下來不妨多想一步:哪裡不錯?都說了什麼?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哪個段落?哪個觀點?有哪句話我覺得特別美?哪個角色最討厭?

    自己引導自己,不斷的發問,一篇像模像樣的讀書筆記就出爐了!

    讀書筆記的好處你會回收更多的成本

    假如一本書30塊錢,如果你記住了80%,就等於收回了24塊錢的成本。如果只記住20%(大部分人都如此),只能收回6塊錢——這錢跟扔了也沒區別。20塊說扔就扔?那麼闊氣?

    所以,當你在讀書過程中,產生的想法,無論多麼簡陋,也要把這些想法,落實到文字上。因為這是屬於你自己的思考。

    也許最開始會思考的很淺薄,很簡陋,但沒關係,這只是開始。

    誰在開始不這樣呢?哪個成功人士沒經歷過傻X兮兮的階段呢?

    如果有一天,回頭看自己以前的筆記,覺得那時候思考的好幼稚,好傻X。

    就說明,我們真的進步了,至少比以前強了。

    你覺得自己懂的太少,就是因為你讀書太少;

    你覺得別人懂得好多,也是因為你讀書太少。

    PS:

    這本書,關於如何做讀書筆記的精華部分在第三章,其他部分一般,都可以略過。

    PPS:

    也許,你會覺得做筆記很麻煩。

    你會覺得隨便買本書,隨便看看,然後忘掉,這樣最輕鬆。

    嗯,輕鬆是輕鬆了,但你的錢也白花了,書也白看了,時間也白浪費了。

    有時候,笨笨的堅持,才是最高效的啊。

  • 7 # 張萌萌姐

    我現在應該說一年讀一百本書,一百本應該是沒有什麼問題。因此如何高效的閱讀,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否則,讀完可能就會忘完,那麼你就是在浪費時間。在這裡,我推薦大家可以借用工具的力量,實現高效的閱讀。

    因此讀書如果不用工具的話,你什麼都讀不懂。我認為最重要一點就是,讀書在讀什麼?我強烈建議在座的各位同學,大家一定要能夠去去應用好你相關的這一系列的讀書筆記。

    我認為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書的目錄,他是作者的思想靈魂。你讀完一本書,你把它合上,你能不能重新去寫一下這個目錄,能把它寫下來了,如果你跟作者的思想可以達到同頻的話,ok,這本書主要觀點已經吸收了。

    此外在閱讀的過程當中一定要跟大家建議去畫一個思維導圖。每讀一遍都做一次思維導圖,每次用不同的顏色。每一次你的思維導圖一定是不一樣的,如果都是一樣的證明,你還停留在一個基礎性的思路,當你進步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你能理解的更深。之所以能更加深刻,其實是因為你的認知也變得多了,那你能解讀作者的語言能力能提升了。

  • 8 # 妖精

    我平時我閱讀習慣是這樣的:等車、等人的時候,看一些休閒讀物,比如短篇故事,旅遊雜誌這些。因為看專業性比較強的書,肯定是要一邊查資料,一邊用筆在書上或者本子上記筆記的。

    怎麼讀一本書,我覺得,也得看這是什麼書。是為了休閒、放鬆,還是為了學習專業知識呢?如果是前者,自己看得開心就行。如果是後者,可能要準備一些同類書,來補充知識,幫助自己更深入、更系統地消化知識。比如說,之前看一本關於冥想的書,不是雞湯那種,而是比較深入地講解心理調整等專業知識,讀這書的時候,就準備了一本同類書,兩本互為補充。

    最後,不論讀休閒娛樂類的書,還是專業性比較強的書,還是純文學類,只要自己覺得時間沒浪費就好。

    祝閱讀快樂!

  • 9 # 夏末口袋

    我們快速閱讀的目的,是為了找到書中的乾貨、重點,自己最需要解決的部分,所以在快速閱讀之前,先明確自己閱讀一本書的目的。

    比如我手上有一本時間管理的書,這本書在購買它的時候是為了幫助我規劃好我自己的時間,那麼我就先看目錄。

    第一章的理論部分:我們的時間為什麼不夠用,我們真的很忙嗎?

    這個章節在我生活中已經感觸頗深,不需要有人再告訴我我的時間不夠用。

    第二章:時間管理從提高效率開始,我對其中的方法感興趣,就會認真閱讀這一章節。

    至於後面的,如何在企業中運用時間管理,因為和我的生活銜接度不大,所以我可以忽略不看。

    所以明確自己看書的目的,看目錄找重點,就能快速吸收這本書能給你的乾貨部分,當然如果是有前後銜接度的小說類書籍,有些觸動心靈的書籍,我們儘可以放慢速度,快速閱讀只適用於乾貨類書籍,享受閱讀的樂趣則要放慢速度,因為閱讀也可以不功利。

  • 10 # 拆書家小琦

    作為一個資深的三級拆書家,覺得很有必要來回答這個問題

    什麼是高效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來定義這麼個概念:什麼是高效?

    高效指的是高效能還是高效率呢?

    兩者有什麼區別呢?

    效率指的是讀一本書需要多少時間。而效能呢,指的是為了解決自己的問題花了多少時間讀書呢?

    看明白這兩者的區別嗎?

    筆者認為只有真正瞭解這兩者的區別,我們所學到的方法才真正能創造該有的價值。

    很多人關注的只不過是讀書效率,也就是用最短的時間內讀完一本書,並且把內容都記住,這就代表掌握了書中的內容。

    所以市面上出現了各種講快速閱讀的書籍和課程。這樣的產品一出來,大家都爭先購買,因為掌握了這些方法後,一年讀幾百本書就不是夢了。

    而有少部分人呢?他們並不關注自己一年讀了多少本書,他們在乎的實際上是自己讀的每一本書是否可以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和事業中,並實實在在的創造價值。比如《好好思考》作者成甲老師,比如百度曾經最年輕的副總裁李叫獸,以及拆書幫的創始人趙周老師。

    而我今天對於這個問題的定義就是:“如何高效能閱讀一本書,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我們閱讀的內容被我們內化及運用到生活和工作中?

    我接下來的回答都是基於這個問題來的。

    以解決問題為核心

    當我們重新定義了問題以後,再來看這個核心,就不難理解了。

    我們讀書之前首先需要做的是從心態上跳出書籍本身,以自己真正想解決的問題為出發點來完成閱讀。

    什麼意思呢?

    很多人買了一本書後,心裡會有一個信念:“我如果不從頭把這本書讀到尾,我就對不起我花的錢。”

    所以他們讀書更多的像是完成一個任務,讓自己的內心有一種充實感,而真正為什麼讀這本書,很多人心裡並不清楚。

    而那些真正的讀書高手是如何做的呢?

    無論是拆書幫的幫主趙周老師,還是成甲老師,他們都強調讀書之前,心中一定有一個想要解決的問題,而自己讀這本書,讀多少,讀哪一部分,都是以解決該問題為核心需求的。

    這就是所謂的跳出書籍本身,以解決問題為核心的思維。

    我們確定了這個核心後,在確定選擇哪本書來閱讀的時候就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本書的目錄是否看過?

    我是否能從這本書的標題和目錄中判斷出它解決的問題是什麼?

    這是否跟我想解決的問題相匹配

    可見,越要做到高效能閱讀,越要在選擇閱讀哪本書的時候慎重,因為選擇了一本根本無法解決自己問題的書,就意味著選擇到能解決自己問題的書的機會成本增大了。

    碎片讀書法

    這類讀書法,有兩類,一類是拆書幫的RIA便籤讀書法,一類是成甲老師提到的字典讀書法。

    這類讀書法有一個共性:都不需要讀完整本書,只需要在讀書的時候找到自己印象深刻的一小段甚至一句話即可。

    所以即使在碎片時間,也可以運用這些讀書法來閱讀。

    RIA便籤讀書法

    該讀書法是由拆書幫創始人趙周老師發明的一種讀書方法。

    該方法包括四步驟:

    R(閱讀)

    指的是我們找到和我們待解決的問題相關的段落後,重點閱讀該段落。

    I(複述)

    指的是我們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對段落內容進行復述詮釋

    A1(反思經驗)

    回顧自己過去有沒有和該內容相關的經驗,自己當時遇到什麼事情,自己是怎麼做的,結果如何,自己如何來反思,學習了今天的內容後有沒有新的想法

    A2(規劃應用)

    問問自己,讀了這部分內容後,從明天開始,自己可以開始從哪方面開始行動起來

    這就是RIA便籤法,之所以叫便籤法,是因為我們可以把I,A1,A2三部分分別寫到三張便籤上時刻來提醒自己。

    字典讀書法

    這種讀書法,很類似於拆書幫的RIA 便籤讀書法。

    它指的是,我們在讀書的時候如果發現某個有價值的知識點後,應該停止繼續往下讀了,而需要把書合起來。

    接下來的時間就是對自己進行一連串的靈魂拷問:

    為什麼剛才這個點讓自己有啟發?

    它在解決什麼問題?

    生活中還有類似的問題嗎?

    自己能把這個啟發點用在生活中嗎?

    這個啟發點有沒有其他類似的知識?

    我呢,把它進一步擴充套件,把它做成一個個知識卡片,就像下面這樣:

    我會把知識點分為幾個類別,每個類別用不同的知識卡片來梳理。

    有些人想解決的問題可能很簡單,比如他想了解目標應該怎麼制定,會更容易實現。

    這個時候,他可能只需要瞭解什麼是SMART原則就足夠了,所以當他做出一個SMART原則的知識卡片後,也就足夠了。

    一切以解決問題為目標!!!

    關鍵詞讀書法

    當我們想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甚至不是一本書就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可以採用關鍵詞讀書法來解決。

    比如我想解決一個問題:如何讓自己真正變得反脆弱?

    這個問題可能就不是一個知識卡片能解決的了,這個時候我就可以以我這個問題為錨點,從《反脆弱》這本書,或者其他相關書籍裡找到與這個問題相關的關鍵詞,比如主動試錯,又比如冗餘備份,以及不對稱黑天鵝等。

    這每一個關鍵詞都可以做成相應的知識卡片,然後根據書籍的描述,推出這些關鍵詞之間的邏輯結構。

    我一般是透過思維導圖的形式來把這種邏輯結構表示出來,比如:

    知人論世讀書法

    那關鍵詞讀書法是不是就足夠深入了呢?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麼一個奇怪的現象,我們學了很多東西,不思考倒也沒什麼,可有時候思考的時候發現有些東西是矛盾的。

    比如有的書告訴我們,要快速成長,一定要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可也有的書在講,我們要想成功,一定要守住自己的甜蜜區,只做甜蜜區的事情就好。

    這可真是好壞都讓你們給說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成甲老師指出,這就需要我們在讀書的時候不僅要看出作者講了什麼,而且還要看出作者沒講什麼?

    這怎麼能做到呢?

    這就需要我們除了讀這本書以外,還需要透過網路資源來查一下作者這個人,以及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從而能分析出他的思維方式,並最終能推出該思維方式的適用邊界是什麼?什麼條件下適用,什麼條件下就不適用了?

    成甲老師舉了一個例子:

    巴菲特曾經提出了他的時間管理法,就是把自己的目標縮減到五個,他所有的行為都專注在這五個目標上面,所以他幾乎不參加什麼行業大會或者內部會議。

    有個剛畢業的年輕人看了後,就覺的特別有道理,想效仿這個方法。

    可仔細想想就會發現,巴菲特提出這個時間管理法的背景和這個年輕人所處的背景天壤之別,一味效仿,未必是好事。

    可見,當我們學到一個知識點後,再用一些時間挖掘這個知識點被提出來的背景和條件也是非常必要的。

    另外,在一期羅輯思維裡,羅胖提到了一個二元學習法,也能幫助我們挖出各個知識點的邊界來。

    所謂的二元學習法,指的是我們在學習了某個知識點後,可以刻意問自己這麼個問題:“有沒有和這個知識點相對立的知識點仍然成立的呢?”然後再根據這個問題去探索答案。

    比如我們學到了突破舒適區的方法後,問問自己“有沒有不需要突破舒適區就能取得成功的情況呢?”

    我們學到了巴菲特的時間管理法,問問自己:“有沒有不需要如此極致專注也能管理好自己的時間的情況呢?”

    不是有一句話嗎:“一個人同時擁有兩個截然不同的觀點,還能很穩的行事,這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 11 # 周少說

    「經常閱讀的人頭腦更清晰」

    01

    現在的我們可以很愉快的談論一部電影,一首音樂,甚至是某個明星的八卦。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談論上幾乎是不被提及的話題,在母語面前“如何閱讀”也漸漸讓大家所忽略。

    面對“閱讀”這兩個字,我們既熟悉又像是陌生人。從小到大我們一直在處於閱讀的狀態中,回過頭來想,我們真的會閱讀嗎?

    以前,在“如何閱讀一本書”這個問題上,我是沒有去想過,更別提去專門研究。直到最近讀到莫提默·J. 艾德勒、查爾斯·範多倫寫的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讓我大開眼界,深受啟發。

    在該書序言中,1939年,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詹姆斯·黑塞爾教授文章《學校教育的失敗》,給我極深的印象,不妨轉引如下:

    學校是否有效地教導過學生如何閱讀母語?到了五六年級之前,整體地說,閱讀是被有效地教導過,學習過之後,閱讀的學習曲線就跌入了死寂的水平。學生進入中學之後成績很差,就是因為讀不懂書中的意義。

    這表明了當今社會的一個現象,我們大多數人的閱讀水平仍然停留在小學6年紀的水平。

    大多數所謂讀書人其實並不掌握讀書的方法,因為他們很少受到這方面的訓練,也很少作這方面的科學的研究。

    02

    閱讀是一門藝術,是每個人都必修的一門功課。

    這本書正是入門指導,為那些想把讀書的主要目當做增進理解力的人而寫。

    閱讀是一種主動的活動,不只是對閱讀本身有用,對我們的工作或事業有幫助,更能幫助我們的心智保持活力不斷成長。

    那麼如何做到真正的閱讀?

    透過現象看本質,透視一本書。

    每一本書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為一個分析閱讀的讀者,你的責任就是要找出這個骨架。

    我將本書的主要內容概括為四部分:如何主動的閱讀,閱讀的四個層次、不同型別的書的閱讀方法與重點、閱讀與心智的成長。

    前幾天,跟一位好朋友聊天,她說她得了一種病,我特別的驚訝!

    她說得了一種一看書就想睡覺的病。

    這個通病我想發生在大部分人身上,因為我們都沒有去真正的研究過如何閱讀一本書,不知道有什麼閱讀方法。

    在戰場上就像沒有將軍指揮,哪能打贏這場戰鬥?

    那麼如何去治這個病,作者也給了很詳細的解答。他說主動的閱讀者會提出讀書四問去看一本書。

    1.這本書講了什麼?

    2.這本書解決了什麼問題?

    3.這本書說了什麼道理?

    4.這與我有什麼關係?

    當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去看一本書的時候,意味著是不是我們需要去找答案。這個讀書標記的重要性就出來了,還有三種筆記法。可見閱讀是需要方法與習慣培養的。

    「主動閱讀思維導圖」

    03

    我們從小,學走路到說話,都是一步步階梯走。

    閱讀也是如此,閱讀有四個層次,也是由淺入深的四個方法,分別叫做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

    1.基礎閱讀;瞭解文字的意思,擺脫文盲的狀態。(這個句子在說什麼?)

    2.檢視閱讀;略讀或粗讀,在一定時間內,瞭解書名、目錄、中心思想,並抓住這本書的重點。(這本書在談論什麼?)

    「檢視閱讀思維導圖」

    3.分析閱讀;就是迷宮,需要一步步去探索發現,提出問題,尋求理解消化。比檢視閱讀更詳細,綱要、關鍵字、架構等,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沒有解決或無法解決,並作出評價。

    「分析閱讀思維導圖」

    「主題閱讀思維導圖」

    這本書讀起來有點枯燥乏味,偏向邏輯性理論。一直去驗證自己的閱讀理論,骨架。相比於其他書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充滿了很多細節,寫的非常清楚。目錄就是內容核心,一本好書重要的內容會出現幾次,這本書最後每一個章節都會重複概括出章節的重點內容。

    04

    閱讀不同的書,目的也會不一樣,也就有不同的方法。作者也做了特別詳細的解答。

    1.如何閱讀實用性的書

    2.如何閱讀想象文學

    3.如何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

    4.如何閱讀歷史書

    5.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

    6.如何閱讀哲學書

    7.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書的分類思維導圖」

    05

    好的閱讀,也是主動的閱讀。

    在閱讀這本書期間,我是出現了一個意外,閱讀了兩本不同版本內容的書籍,感受也是大相徑庭,內容各有千秋,算主題閱讀的一種過程。

    分享梁文道先生的一段話。

    同一本書,我可以很迅速的,很簡略的讀,我也可以很認真,很細緻的去讀。那麼這種把閱讀的層次區分出來的這種想法,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裡邊我覺得最了不起的一個說法。當然,像這樣的說法從古到今都很多人講過,並不足為奇。可是我覺得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它的好處就是它充滿了很多的細節,寫的非常清楚。這本書,我覺得是本大家想學閱讀方法不錯的一本工具書。

    這本書值得大家去多次閱讀,你會有更好的認識與質的飛躍。

    最後用10句話概括這本書的內容

    1.每本書都有自己的骨架,我們的責任就是找出骨架

    2.真正的閱讀,是把閱讀當作理解能力的工具

    3.閱讀有四個層次,有淺入深

    4.閱讀的讀書四問

    5.閱讀不同的書,閱讀的重點也不一樣,也有不同的方法

    6.讀書筆記與三種筆記法

    7.閱讀時,你所需要的“閱讀輔助工具”

    8.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

    9.閱讀可以提升閱讀能力

    10.閱讀提高學習方法,可以伴隨心智成長

    「《如何閱讀一本書》思維導圖」

  • 12 # 行走在鄉間的風景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讀書不僅可以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更是陶冶情操的最為重要的手段和方式。讀書可以讓人濾除浮躁,堅定信念,可以讓人靈魂純潔,明辨是非,提升才華,修身養性,充實思想,豐富情感,享受人生。主要的是可以豐富知識,能夠正確的認知這個世界,我們在讀書中找到自我,走出自我的狹小,投身到更加廣闊的世界中。閱讀一本書,要提高其質量,須注意幾點。

    1、有選擇性的進行閱讀。要明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獲得資訊?為了消遣?為了理解力的提高、心智的成長?要結合興趣愛好禾自身實際,可以讀報刊雜誌、古今文章、歷史小說、傳記文學、散文等,在沉澱之中,厚積薄發,博彩眾長。

    2、注意閱讀的層次,瞭解閱讀分為四個漸進的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第一層次是熟練識字階段;第二層次是一種系統化的略讀,強調在規定時間內明確一本書所屬的類別與基本架構;第三層次是全盤、完整地閱讀;第四層次也稱比較閱讀,就某一主題閱讀與之相關的許多本書。

    3、掌握閱讀的方法。閱讀方法有很多:傳統閱讀法、整體閱讀法、快速閱讀法、帶題閱讀法、未讀先思法、掩卷凝思法、鉤玄提要法、厚書讀薄法、口誦筆述法、三抓背誦法、全讀法、分讀法等等。對資訊式閱讀,文學作品,經典著作的閱讀都要掌握方法,如閱讀報紙、廣告、說明書等時要善於捕捉自己所需的內容,捨棄無關的部分。

    4、學會安排閱讀時間,善於利用零星時間去閱讀。在快的生活節奏中, 在繁忙的工作中, 擠出時間,化零為整做時間的富有者, 善於把時間的“邊角餘料”和“零碎布頭”拼湊起來, 充分利用。要科學分配好時間,適時閱讀,調節頻率,加快節奏,提高效率。

    5、調整讀書的速度。 讀不同的書應該有不同速度,讀書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慢越好,即便是讀同一本書,也不能自始至終採取同樣的速度。若要達到閱讀的所有目的,就必須在閱讀不同書籍的時候, 運用適當的不同速度。

    6、閱讀時要理論聯絡實際。要在閱讀實踐過程中鑑別真理與悖論,去偽存真,瞭解作者的立意,汲其精華,去其糟粕。走出書本,在實踐中去探索和發現,解決實際問題,關鍵是要繼承知識,培養技能,發展智慧,讓讀書的價值真正的得到體現。

    有人說:人要適應社會,瞭解社會,符合社會,不得不為自己汲取豐富的營養,最好的方法就是讀書。由此可見閱讀的重要性。腳無法到達的地方,文字可以;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文字也可以。今天多看一點書,也許明天就少一點求人的話。讓我們真正走進書中,潛心閱讀,淨化心靈,增加底蘊,走出自我,在閱讀中重新融入世界。

  • 13 # 遠古解夢師

    讀書分兩種情況,一是我要讀,二是要我讀。我要讀,興趣所在,自然會細心品味,認真體會。要我讀的情況下,就要用點辦法了。辦法因人而異,不好一概而論,需要自己揣摩實踐,適合自己的就是好辦法。

  • 14 # 聯者

    怎樣才能高質量的閱讀一本書。

    我的猜測可能是後者,所以切題回答:

    所謂高質量的閱讀,表象分為主動閱讀和被動閱讀;但心理具象實際正好相反。

    為了應試、升遷等必須參考的資料或閱讀相關書籍,迫於無奈必須“主動”、積極的去讀。這種閱讀,需要強迫自己走進去,假如能轉換成“被動”閱讀,就是被書裡面的知識深深吸引,欲罷不能,則質量就自然很高;反之就很弱。

    現在說說“被動”閱讀。我想去看一本小說並被故事情節深深套牢,這就是“被動”。記得初中的時候,看過一部《烈火金剛》,吃飯的時候就把書放在桌上,讀完之後,能從頭到尾的講給不識字的人聽。另外,當年讀過《水滸傳》之後,120回的標題都能背誦出來。

    從結果看,這也算是深讀或者是高質量。不過,真正的高質量還不是這些,應該從毛澤東主席的讀書習慣得到正確答案。那就是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

    真正高質量閱讀,一定會有筆記,其中包括啟發和質疑等點評。

  • 15 # 禪雲的故事之家

    之前參加過不少領讀的活動,那些大佬的讀書方法簡直不要太多,但是我想說不管說的再好,都對自己的讀書沒有特別大幫助。

    越是講的複雜的讀書方法越是難以實施,什麼分層閱讀,整理脈絡越多,分類閱讀,快速閱讀。會告訴你第一步幹什麼,第二步幹什麼,怎麼總結讀書的方法,我想說作為初學者或者說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這些方法會讓我們的頭腦變成漿糊,那些方法是那些讀書達人的方法,不一定適合自己。

    怎麼去讀書?不要考慮太多,對於剛剛想汲取知識的我們來說,就是要多讀,一本兩本,到五十本,一百本,現在我們就像乾涸的海綿,無論哪一種知識,那一本書都能獲得營養。

    怎麼樣讓自己在讀書時快速轉化成自己的輸出語言和文字?

    我們的讀書就是為了更好的輸出文字,起碼我是這樣。其實我們不應該把一個領域看的神秘,如果我們認準一個領域,例如美食,美髮,金融,在這個大分類上進行細分,就看美食中火鍋的書,就看金融中炒股的書,看上四五本,看完再梳理一遍,寫出自己的一個想法,再之後寫出幾篇文章,這樣下來你已經是這個小領域的資深研究者,因為對一個小領域研究比你深入的人已經很少了。在這個時候你寫出來的分享就是乾貨,在外行人或者小白看來你就是專家,起碼是一個資深老手。

    講的太多沒用,不如從現在開始動起來,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小領域讀上四五本,之後你在看自己的文字輸出,天差地別!

    最後我想說我讀書現在不多,一年才十幾本,今年我的目標是五十本,你們新目標呢?

  • 16 # 五香加皮

    很多人曾經經歷或者正在經歷著讀過的書記不住的情況。我就是這很多人中的一員。我在讀書的時候總想把每個字記住,總想著去背誦,這大概是和我們從小的教育環境有關係。

    我們從上小學開始,老師要求我們背誦古詩詞,等我們大一點的時候,背誦好詞好句、背誦單詞、背誦課文……想一下,我們都是怎樣把這些內容記住的呢?我想很多人是和我一樣——死記硬背。

    那麼,死記硬背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就是現在,我們看什麼東西都好象記不住,覺得只有背下來才能把書讀透。可是要讀的書太多,內容太多,就算我們是三頭六臂也總有不夠用的時候。

    那麼,怎樣讀書才能把書讀透呢?

    這個時候就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什麼才是把書讀透?顯然這個答案絕對不會是死記硬背。我的答案是——理解,用得上。

    我們的閱讀目的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娛樂消遣、收集資訊、做出判斷。

    這篇文章不完全是用於以娛樂消遣微閱讀目的的人群,因為消遣閱讀只要使我們感到娛樂就可以了,我們不需要完全理解作者的意圖、文章的結構、文章的主旨……本文著重講的就是以收集資訊、做出判斷為主要閱讀目的的人群要如何讀透一本書。

    一、SQ3R閱讀法

    英國作家尼基·斯坦頓在《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一書中提到了SQ3R閱讀法。

    步驟一:縱覽(Survey)步驟二:問題(Question)步驟三:閱讀(Read)步驟四:回憶(Recall)步驟五:檢查(Review)

    縱覽即把文章瀏覽一遍,這遍不需要我們把所有內容都讀完,只讀對我們有用的那部分就可以了。讀完這邊之後我們就可以想一下,在剛剛縱覽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問題。例如:標題裡說有三個觀點,我只找到了兩個,剩下的那一個是什麼?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重新閱讀。這遍閱讀的時候記得找出問題的答案。做完這些內容後,把書合上,梳理一下這本書的脈絡,我個人建議最好做一個思維導圖(為什麼要做思維導圖我會在下部分談到)。最後開啟書檢查一下是否有遺漏,是否有錯誤。

    做完這些這本書或者你讀的內容就已經被記住得差不多了。不要強求把書裡的每個字都記住。

    二、“便籤法”

    “便籤法”是拆書幫趙周老師發明的,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裡升級指南》裡提到的方法。我對這個方法的簡單理解就是“拆為己用”。書,只有自己用到才體現了它的價值。只有這樣才能證明我們這的把這部分內容“吃透”了。因為明白再多的理論都不如我們親身實踐一次。

    仔細看圖片,圖片裡介紹了“便籤法”的基本使用方法。

    掌握了“便籤法”就掌握了一門時刻把書“吃透”的能力。

    “便籤法”可以只針對一個片段也可以只針對幾行文字,所以“便籤法”是身份靈活的。

    三、思維導圖

    在“SQ3R閱讀法”部分我提到了思維導圖,現在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問什麼認為思維導圖是十分重要的。

    胡雅茹在《我的第一本思維導圖入門書》提到:人類有三種不同的溝通與學習方式——視覺型、動覺型、聽覺型。而思維導圖剛剛好都符合這三種學習形態的需求。

    同時,思維導圖符合跟自己溝通、跟他人溝通的原理。思維導圖還可以加速大腦的思考,可以增強我們大腦的觀察、聯想、邏輯、創造、專注等能力,可以讓記憶力得到全面的提升,迅速掌握重點之間的邏輯關係。

    思維導圖用到的工具也是十分簡單的:一張A4白紙或者任何其他白紙,這裡十分強調白紙是因為帶有線條的紙張會在我們畫圖的時候限制我們的想象力,限制我們思維。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準備幾支帶顏色的筆。準備好這幾樣我們就可以開始繪製思維導圖了。

    當然,現在有很多APP是可以直接生成思維導圖的,但我還是推薦手繪,再收回的過程中我們又把書裡的內容重新梳理了一遍。

  • 17 # 你好哇姑娘

    閱讀是快速獲得深入的、廣泛的理解一個主題或學科的最好方法。浩如煙海的書籍,需要我們提高效率來閱讀。

    1. 找一個閱讀的理由

    讀一本書應該是一種能給你帶來快樂和價值的經歷,而不是讓你付出勞動的經歷。

    仔細選擇你的書是很重要的。

    找一個閱讀的理由。它可以是自我提高,更好的利用時間,提高你的職業能力等等。

    2. 利用餘光快速掃讀

    利用你的餘光,你可以用較少的時間來閱讀,因為你的視野更寬,你可以看到、閱讀和處理更多的字。

    當你用你的周邊視覺來閱讀時,你會在幾個詞之間的空間裡尋找,而不是看一個特定的單詞,試著讀這兩個字,然後把你的眼睛移到下一個。

    3. 資訊組塊閱讀

    組塊是幾個相鄰資訊塊的集合,透過訓練,你可以一眼就看出它們。當你閱讀時,你會自然而然地提高你的速度。

    4. 找一個理想的地方

    一旦你學會了以適當的速度閱讀,並且有一些你想要完成的書,你需要一個理想的閱讀環境,主要是指能把你自己從分散你注意力的事情中分離出來。

    關上手機,讀書去吧!

  • 18 # 芒來小姐

    今年年初的時候,我關注了一個讀書達人,某天看見她發了一條微博,貼出9張書單,介紹9本她覺得不錯的書,並表示這9本書都是她這個月內讀完的。

    博主很耿直,對大家的懷疑表示了懷疑:為什麼做不到?

    是啊,為什麼做不到?一個月30天讀完九本書,3天讀完一本書,假設一天有一個多小時的讀書時間,三天四小時,對真心喜歡讀書的人來說,不做筆記、不寫摘要,四小時粗讀完一本書,真的不難做到。

    與其說做到的人寥寥無幾,不如說堅持每天讀書的人寥寥無幾,每個人都能讀書,但不是每個人都願意為讀書這件事花一些時間。比如我自己,今天花一小時讀書,明天可能只願意花半小時,後天偷懶不想讀,把書本拿出來翻幾頁,就算自己讀過了,一個月後興致勃勃的到豆瓣裡找到這本書標上“已讀”,炫耀一番見解,就算自己讀過書,然後就把書扔到角落裡積灰去了。

    這種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做法,和每天堅持讀書的人根本不能比,我很快就意識到這樣的讀書方法行不通,因為當我接到一份約稿,需要在約定時間內給出稿件時,我首先想到最近讀過的書,但因為不熟悉書本,我要花很多時間來再次整理書的內容。因為沒有做好筆記,當我想到某一段精妙絕倫的文字,我還得開啟書櫃,去查這段文字到底出自哪本書。

    囫圇吞棗的讀書方法非但沒有給我帶來價值,還讓我花了更多時間去填補讀書時留下的知識漏洞。我很快意識到自己讀書的方法錯了,為了找對方法,我關注了讀書博主,發現“一個月讀完9本書,還能精確的說出每本書的大概內容與作者背景”才是我理想的讀書目標。

    雖然找到目標,但具體怎麼做呢?

    為了制定適合自己的讀書計劃,我開始分析自己的情況:

    但我每天花兩個小時上下班,其中一個小時15分鐘是在地鐵上。這一個小時15分鐘的空閒時間,我是否可以利用起來讀書呢?

    很值得一試。

    我開始行動,要求自己每天花一小時在地鐵上讀書,15分鐘做筆記。為了保證這個計劃是可行的,我精心挑選自己每週閱讀的書,好使自己保持對閱讀的興趣,保證我不會半途而廢。

    零零散散的實驗了一段時間後,6月初,我要求自己這個月讀完9本書。給自己選了10本書,其中有3本日本和挪威的推理小說(我最喜歡的)、4本心理學讀物、1本民國文學、2本暢銷書。

    我每天帶kindle坐地鐵,先開啟1本推理小說、1本心理學讀物、1本民國文學,一個小時內同時看3本書,哪本書讀得有些惰了,就換一本來讀,保持大腦的活躍度和新鮮度。

    讀書的過程中,我把有意思的段落標記出來,掃描成文字,然後做成精美的摘要卡片,貼在微博裡和網友互動,好使自己有動力讀下去。

    幾天後,我發現自己不但完成了1小時15分鐘的閱讀量,而且週末的閱讀量也增加了。為了配合心理諮詢工作,我開始閱讀一些心理學專業工具書,讀這些書的過程並不愉快,經常讓我感到枯燥難懂。

    堅持的動力在於興趣,只要一感到枯燥,就難以堅持下去,為了讓自己始終保持閱讀的興趣,我買了不少小玩意兒,比如手辦公仔、素描本、啞鈴、瑜伽墊……好使自己讀累了能放鬆一會兒,但又不會偏離閱讀的軌道太遠。

    這樣做了一個月後,我完成了目標,超額讀完10本書,另有兩本在讀,做了12張摘要卡片,成了微博讀書話題達人。

    驚喜的是,我不但一個月看完了10本書,而且一點也不覺得一個月讀完10本書很吃力。

    整個閱讀的過程我都很愉快,以往無聊的上下班時間變得有事可做,我工作日的精神比以前活躍了很多,並且養成了一進地鐵就會下意識的開啟kindle的好習慣(也發生過三次讀得太投入結果坐過站的情況)。

    我曾以為我不可能一個月讀完9本書,以前從未嘗試過堅持每天讀書,最大的原因在於,我很喜歡喝酒,一直在嘗試釀酒,但喝酒和讀書是衝突的,為了保證讀書時頭腦清醒,我一直壓抑著喝酒的衝動,直到我上個月讀完了10本書,我發現喝酒和讀書是沒有衝突的,喝酒的衝動一下就消失了。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突破,按照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只要潛意識的心理過程轉換為意識的,其症狀就會消失。讀書這件事,讓我渴望喝酒的潛意識的心理過程轉換為意識的,我意識到了自己為什麼渴望喝酒,我害怕喝酒會影響我的日常生活,一直壓抑喝酒的衝動,衝動在壓抑中變得越來越強烈。當我一個月讀完10本書,我發現喝酒並不會影響我進行閱讀,渴望喝酒的症狀馬上就消失了。

    這既是書本帶給我的知識積累中得到的解答,也是讀書這件事本身給我帶來的意外收穫。我的生活因此有了質的改變,由於讀書時間都在上下班的路上,我騰出了更多的時間做其他的事。對身邊的人來說,我這個月可以算是“憑空的”讀完了10本書,因為如果我不主動說,沒人會發現我在每天都堅持在“偷偷讀書”。

    由此我發現,我並不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讀書,也不需要逼迫自己去完成這個枯燥的過程,只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保持最佳的閱讀狀態,從閱讀這件事上得到儘可能多的樂趣。

    只要方法找對了,哪怕互相矛盾衝突的兩件事,也可以並肩前行。

  • 19 # 白若姝

    對於這個問題,有以下五個方法可以解決——

    一,確定閱讀目的

    有一個心理學效應叫視網膜效應,也叫孕婦效應,講的就是一個人懷孕以後,她每每走在街上,總是能看到更多的孕婦。其實馬路上懷孕的人的數量和她沒懷孕時沒有什麼變化,只是由於她的關注,所以變得很在意。

    把這種孕婦效應用在讀書上,便有助於提高我們的閱讀速度。

    當你拿起一本書的時候,你首先要清楚自己為什麼要讀它?是純屬消遣、收集素材還是想要從中獲取知識,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

    弄清楚自己想要從一本書裡得到什麼,帶著這種主動意識去讀,就能集中注意力,也更容易有所收穫。

    二,給自己一個舒適的閱讀環境

    讀書的速度和效率其實還受到閱讀時的姿勢、心情、光線以及外界噪音的影響。所以我們還要還要給予自己一個舒適的閱讀環境。

    首先,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閱讀姿勢。有的人喜歡躺在床上或者沙發上閱讀,有的人喜歡端坐在書桌前閱讀,不管採取什麼姿勢,反正怎麼舒服怎麼來。

    其次,要休息好,吃好喝好,要精神飽滿、心情愉快地去閱讀。

    再次,不要在光線昏暗的地方閱讀。

    最後,找一個安靜的地方讀書,比如家附近的圖書館。實在不行,可以關閉門窗,在家安靜地讀書。

    三,有意設定讀書時間

    現在很多人下班以後,習慣性地窩在沙發上或者舒服地躺在床上刷手機,各種各樣的手機app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我們也很容易就淪陷了進去。等到突然想起還未來得及讀的書時,卻沒有了時間。

    所以,我們有要意識地設定讀書時間。

    例如,把晚上八點到九點半的這段時間定為讀書時間,那就要在八點的時候關掉手機或者斷網。

    這樣做的目的不但能夠集中注意力,提高閱讀速度,而是還能克服拖延症。

    四,速讀的基本技巧

    具體方法,如圖所示——

    五,黑體字讀書法

    大部分實用類、工具書類書籍都會把作者想要著重表達的意思用“黑體字”進行強調。

    所以,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只需要迅速掃視標題——黑體字——標題——黑體字——標題——黑體字就可以了。這樣一來,再厚的書也能在15分鐘內讀完了。

    參考書籍:

    1.【日】齋藤孝《深閱讀》江西人民出版社

    2.【日】原尻淳一《高效能閱讀》江西人民出版社

  • 20 # 笑薇讀書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快速閱讀的能力,推薦你去讀 《快速閱讀術》,這是我目前讀到的關於提高閱讀能力最好的一本書,讓我獲益匪淺。這本書的作者印南敦史一開始和大多數人一樣也是一個慢讀者,甚至可以說是一個閱讀有點障礙的人。

    他9歲的時候出了一次意外,導致閱讀和理解能力都不理想,20歲以前的人生是非常灰暗的,但當他真正開始大量閱讀,併成為一個專業的書評人的時候,他的人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被他人嘲笑腦子壞了的人,讀一頁甚至要花5分鐘時間的人,到最後平均一個月要讀60本書,一年讀完了700多本,併成為了日本著名的書評人和作家。

    所以他的讀書經驗是非常值得借鑑的,和大家分享一下讀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收穫。

    1、流水式閱讀法

    造成我們認為閱讀緩慢的原因,其實不在於能力的問題,而是對讀書的認識不正確。一年讀7本書和一年讀700本書的人,他們的根本差別在於是否能夠擺脫仔細閱讀的束縛。

    讀書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複製100%”的原文,而在於“邂逅1%”的收穫。如果讀書僅僅意味著把全部的內容裝進腦子裡,那麼讀書就變成了一件很沒有意義的事情。

    印南敦史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讀書方式-流水式閱讀法。他認為讀書和聽音樂很相似,我們聽音樂的時候並不會刻意地去記住它的旋律和歌詞,而是任由它如同流水般流淌進自己的耳中和心底。這是一個非常輕鬆、愉快且自然的過程。儘管並不曾刻意用力,但其中某一兩處動人的旋律和歌詞,依然會觸動到我們,並久久留存於記憶之中。

    流水式讀書法就如同聽音樂一樣,讓書籍內容從心中”流過“,只要“流過”便有意義。在如今網路資訊大爆炸的時代,這種閱讀方式無疑可以幫助我們實現高效率讀書。

    2、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很多人將讀書少歸結為沒時間讀書,其實根本上是因為沒有養成有規律的閱讀習慣。當我們把讀書 融入到生活規律之中,把它當作吃飯、睡覺一樣必不可缺少的事情的時候,就不會存在沒時間讀書。

    培養閱讀習慣要做到兩個方面。

    一是在固定時間讀書,比如說清晨或者睡前一小時,都是很適合讀書的時間。開啟讀書模式以來,每天晚上睡前,我都會看一會兒書,睡前的這段時間基本上不會被其他事情干擾,而且讀完一兩章的書再入睡也特別踏實和安心。

    其次,養成閱讀習慣要以“可以快速閱讀的書”為主。印南敦史將書籍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不必讀的書、無法快速閱讀的書、以及可以快速閱讀的書。

    “不必讀的書”並不是否定這本書的價值,而是說要選擇當下對自己有用的書,閱讀不適合自己的書是浪費時間,所以不必讀。“無法快速閱讀”的書包括小說、隨筆、漫畫、繪本等。這些書最精華的就是情節,因此是無法進行跳讀的,就像我們很少用快進的方式看電影一樣。像工具書、商務類的書就屬於“可以快速閱讀”的書籍,有選擇性地閱讀並不會造成理解的障礙。

    那麼是不是隻讀可以快速閱讀的商業書和工具書就可以了呢?當然不是,印南敦史建議這兩種書都要讀,而且應該同步進行。它們大致的比例是9:1,也就是說可以快讀閱讀的書佔九成,無法快速閱讀的書佔一成。讀書就像吃飯一樣,也要講究葷素搭配、營養均衡。在大飽口福的同時,更要學會細嚼慢嚥。

    3、學會跳讀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跳讀會導致錯過重要的內容,首先我們要明確既然是可以快速閱讀的書,那麼一定是可以跳讀的,而且不會影響閱讀效果。

    要學會跳讀,能否合理利用小標題是關鍵,小標題揭示了每一小節的內容,所以如果看了小標題之後,覺得沒必要閱讀或者不想讀,就可以毫不猶豫地跳過去。

    判斷是否可跳讀內容的三個標誌:

    一、 作者自述。有些書為了吸引讀者購買會加入很多作者自述,當我們希望縮短閱讀時間的時候,這一部分可以捨棄。

    二、引入的案例或者經歷。一般來說,論證的過程都是首先丟擲一個觀點,然後再給出一些案例來論證,最後再總結,回到觀點。中間的案例或者經歷都是輔助的支撐材料,即使我們跳過不讀,也能夠理解作者的觀點。

    三、 誇張表達。有些書會充斥著大量筆墨闡述讀了這本書將會給你帶來哪些改變,部分內容甚至很誇張,對於讀者來說,沒有太大意義,可以直接略過。

    最後, 關於提高閱讀速度的幾個方法。

    方法一:仔細閱讀序言和目錄。合理利用序言和目錄是確保高校閱讀的鐵則。序言一般會介紹一本書的寫作目的和背景,以及大概內容,有助於我們瞭解一本書的寫作意圖和內容。讀書之前,先讀序言可以幫助自己判斷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本書。目錄是整本書的框架和論述過程, 讀懂了一本書的目錄往往會讓我們受益匪淺。透過目錄,還可以選出自己需要閱讀的章節。

    方法二:僅讀開頭和結尾的5行。在每一個話題和章節的開頭,一般都會提出要論述的主題或觀點,儘管篇幅可能長短不一,但一般來會所都在5行左右。結尾的時候再次總結和回顧作者的觀點和主張。中間的論證案例可以忽略跳讀,即使這樣也可以完全輕鬆把握整本書的整體結構和推進。

    方法三:確定了關鍵詞之後再閱讀。用關鍵詞搜尋是為了只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比如說,當你關注的是閱讀的速度和技巧的時候,翻閱書的時候就留意提到的這兩個重點地方。關鍵詞搜尋有助於幫助我們大幅度提高閱讀的速度。

    方法四:使用多種閱讀節奏閱讀。快速閱讀並不意味著從頭到尾都要快速閱讀,即使是商務書或者工具書,雖然很多部分需要快讀,但其中的核心的觀點依然需要我們仔細閱讀並消化。 閱讀的時候要注意調整閱讀節奏,有意區分濃淡,才能避免閱讀感受過於單調,而陷入茫然拖沓的刷字閱讀狀態。

    如果你希望提高自己的閱讀效率,成為讀書達人,或許你應該記住一點:讀書的時候,你就是主角,所以儘管自我一點,甚至任性一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役NBA球員一說到偶像就全都是科比,為什麼沒有詹姆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