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辦法很簡單,曹操不願意

    孫劉聯盟並非牢不可破,否則關羽也不會被東吳給陰死了。

    但要想總體上破壞孫劉聯盟,只有兩個辦法:

    1. 直接擺平他們,但赤壁之後,曹操沒這個能力了;

    2. 曹操讓出最強的位置,比如如果劉備成為最強,實力最大,很可能馬上就是魏吳聯盟了,但曹操願意嗎?

  • 2 # 糊塗小葫蘆

    其實不是不想,而是不屑於。

    曹操當時什麼段位,挾天子以令諸侯,手裡一把猛將謀士。幹掉袁紹,北驅烏桓,整個長江以北都是曹操的地盤,兵馬數十萬。而劉備呢,還在為了找地盤到處狼狽,吳國也是剛剛立足,兩國的整體實力,跟曹操根本不是一個檔次。曹操第一次揮師南下,就把劉備殺的四處逃竄,帶著樊城百姓一路逃命。若不是張飛長坂坡一聲吼,曹操弄不好把劉備趕盡殺絕。所以赤壁之戰時,曹操所帶兵馬如果順利過江,那吳國蜀國都玩完,最後緊急關頭,諸葛亮、龐統、周瑜聯合施策才把曹操打了回去,這是啥計謀水平。那時候單論硬實力,曹操根本不把他們放在眼裡,所以他不屑於去挑撥這兩家。

  • 3 # 郭思秦

    我的答案,曹操是想過並做過破壞孫劉聯盟的事的。曹操挑撥孫權得荊州就是很好的例子。

    首先,在談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簡單說說,孫劉為什麼聯合?

    眾所周知,建安十三年(即208年),發生了一件大事,赤壁大戰。

    208年,於三國曆史上,是很重要的一個年份。在此之前,曹操已經將袁紹遺留下的地盤,整頓消化完畢。同時徵烏桓的勝利,讓他解決了遊牧民族的威脅。

    電視劇,曹操形象

    208年,劉表死了。劉表一死,荊州無人能扛起大梁,劉琮呢不戰而降。最搞笑的是,劉備當時作為荊州勢力的盟友竟然沒有在第一時間,知道隊友降了。

    曹操何等人物,在他眼裡,此行只要收拾完劉備、孫權,天下一統就在眼前。

    這個時候的東吳呢,聽說曹操要打來了,孫權問張昭,你有啥意見,張昭說投降。在當時東吳內部,投降派不少。

    大敵當前,內部統一不了意見,孫權很猶豫。他總不能指望著一盤散沙,去跟曹操鬥吧。

    關鍵的時候,魯肅來了,說了一句狠話“其他人投降了,不過換個主子。主公你投降了,人頭可就沒了”。

    電視劇,孫權形象

    在這種情況下,孫劉開始聯合抗曹。因為,面對生死存亡,所以置之死地於後生的,劉備和孫權,贏了赤壁之戰。

    可是天底下,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很快,孫權和劉備鬧的不可開交。原因是什麼呢?我們都聽說過,“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可真實的歷史,劉備只借了半個南郡。

    因為孫權和劉備早前有約定,等到劉備佔據了益州。你就還我地盤。

    可真到了要地盤的時候,孫權獅子大開口,他要整個南郡再加荊南四郡。這等賠本的買賣誰幹?一時間孫劉兩家僵持著。

    可很快,曹操又要打漢中了。劉備擔心益州,孫權因為和劉備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他也害怕。就此,兩家重新劃分了荊州。不過最重要的南郡。劉備還握在手裡。一時間,孫劉相安無事。

    安撫好孫權的劉備,開始反擊曹操了。於是乎,關羽水淹七軍,圍困樊城。

    電視劇,關羽形象

    因為英勇表現,此時的關羽當真算的上天下聞名。

    眼看己方壓力越來越大,曹操坐不住了。有人給他出主意,勾搭孫權,前後夾擊劉備。

    關羽敗走麥城之前,還得提一件事,孫權曾替自己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

    在後世的演義裡,有人說,關羽目中無人,說什麼:“犬子焉能配虎女”,惹的孫權大怒。其實我們應該這麼想,一個在外鎮守的大將,和另外一個割據勢力的頭頭要是結了姻親,劉備晚上還睡不睡覺了?

    就這樣,在關羽,在前線攻擊曹軍時,呂蒙趁關羽後方空虛白衣渡江,偷襲荊州。東吳政權,藉此機會有了完整的長江防線。從此天下正式三分。

    總結

    因為魏蜀吳國力差距較大的的原因。有危機時,吳蜀怕被曹操吞併,因此結盟報團取暖。

    但曹操不可能一直準備大規模行動,去時刻準備打孫權和劉備。這時候,平日裡孫劉被掩蓋的矛盾就會大爆發。

    就整體而言,孫劉兩家和平共處居多,但要說,有嫌隙,且被曹操利用的最好的,就是東吳政權奇襲得荊州了。

  • 4 # 明月西西

    三國時期,魏國主要控制了北方九州,吳國割據揚州、交州和荊州大部,蜀漢只據有益州。魏國實力遠超吳蜀兩國,但是吳蜀聯手則和魏國可以勢均力敵。

    那魏國為什麼沒有破壞吳蜀聯盟呢?

    一、 魏國統一北方,是透過一系列的戰爭,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就有了思維慣性,認為滅蜀滅吳也可以透過同樣的方式,自我感覺良好之後,非要強擼赤壁,兵臨城下後導致孫劉聯盟。

    二、 曹操當時年進六十了,感覺自己時間耗不起了,所以想來個直接點的,結果沒有想到大敗而回。

    三、 孫劉聯盟達成以後,渡過了很長時間的蜜月期,但是孫劉聯盟都是利益關係,脆弱不堪,“夷陵之戰”打得昏天黑地,蜀軍全軍覆沒,兩國元氣大傷。也讓雙方認識到都沒有能力吞滅對方,之後又是為了利益,走到了一起共同抗魏。

  • 5 # 會奔跑的金絲魚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孫劉聯合對抗曹操,曹操起初也非常苦腦想了很多辦法來對付孫劉,比較出名的有蔣幹盜書,蔣幹乃曹操帳下謀士,和東吳周瑜大都督乃是幼年同窗,一日毛遂自薦說是能睡服周瑜來降曹,曹操大喜故命前去,誰知周瑜早已知曉曹操計謀將計就計,使蔣幹盜得假文書計謀敗漏。還有曹操讓蔡帽弟弟詐降欲裡應外合,均被周瑜識破都將計就計。所以說曹操想了很多辦法但終無法逃脫慘敗的命運。

  • 6 # 韶華傾夢

    孫劉聯盟,一直是曹操的“眼中釘”。面對這一聯盟,曹操也曾有過針對性的破壞。但是,三分天下的侷限性,註定了一方勢大,必定會引起另外兩方的抱團取暖。再者,孫劉聯盟,也是因為利益的關係才能聯合。所謂天下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孫劉聯盟有著利益糾紛時,就算沒有曹操的插手,雙方也會展開攻伐。

    原因如下。

    三分天下的侷限性,造就另外兩方抱團取暖

    所謂唇亡齒寒,孫劉聯盟的首次聯合,就是在曹操南下荊州之時。當時劉備整體實力最末,又處在荊州的新野一帶,若曹操率軍南下,劉備勢力必定是首當其衝。因此,為了保留實力,避免和曹操碰撞,但又不想被吞併。這個時候,只能拉江東的孫權入局。

    所以,劉備勢力在戰略性撤退後,便派遣諸葛亮去江東聯合。而在諸葛亮一番利害之說下,孫權答應聯盟。於赤壁之戰後,曹軍打敗,而劉備勢力開始搶佔荊南四郡。也因為這,孫劉聯盟埋下了關係破裂的惡因。

    但在當時,曹操損失的多數為荊州投降過來計程車卒,但其根基未有損傷。所以,孫權只能被迫的接受了劉備的舉動。但是,為了噁心一下劉備勢力,孫權還把江陵送給劉備,讓劉備勢力直面曹操,分擔了江東的壓力。

    在整個210年——218年,孫劉聯盟一直在互相配合著牽制曹操,使得曹操勢力不得不東西連線作戰,苦不堪言。

    因關羽的襄樊之戰,逼迫魏吳開始聯盟,對其進行前後夾擊

    孫劉聯盟在劉備搶佔荊南四郡時,就埋下破裂的惡因,而在關羽襄樊之戰後,孫權更是有了更深的想法。

    在公元219年左右,鎮守荊州的關羽,在得到曹操打敗孫權,迫使其投降後,認為雙方的長久作戰會產生疲倦,正是蜀漢“坐收漁翁之利”的時機。所以,在還未來得及向漢中的劉備申請作戰,關羽就發動了襄樊之戰。

    在襄樊之戰中,關羽攻襄樊,擒于禁,水淹七軍等一系列軍事舉動,逼迫的曹操都開始考慮是否遷都。而孫權就更有想法了,他一直想把荊南給收回江東,且又有打壓劉備勢力的想法。所以,孫權便一邊暗中聯絡曹操,一邊派遣呂蒙等人去進攻荊州。

    因此,孤軍深入的關羽很快被魏吳聯盟的前後夾擊所敗。關羽在求援無果之後,也不得不敗走麥城,最後被孫權所殺。但是關羽這一位蜀漢重臣的死亡,也讓孫權一度害怕劉備勢力的拼死反擊。所以,孫權又一邊向蜀漢求和,一邊派使者去許都聯絡曹操,支援曹操,且開始向曹操進貢。

    孫劉聯盟有著核心的利益爭奪,無需曹操過多插手

    劉備勢力前期的主要核心發展戰略,就是諸葛亮在南陽和劉備交談時的“隆中對”。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明確指出了劉備勢力想要發展,就必須要扼守荊州,穩佔益州,以待天時之變。另外,諸葛亮還特意的交代了,荊州這一塊地盤的重要性遠遠不是益州能夠比得上的。

    至於江東前期的主要發展戰略,主要的就是魯肅的“榻上策”。在“榻上策”中,魯肅向孫權表示,江東目前不適宜出頭,主要的就是以長江為天險的同時,不斷的穩固江東的統治,以及掃平南越,收服交州,逸待天時之變。

    而且,魯肅對於荊州的看法和諸葛亮差不多,而且更進一步的想要囊括益州。

    因此,劉備勢力和江東勢力,在前期的發展過程中,他們都是想著穩佔已有的地盤,然後不斷地積攢實力,以待天時有變便展開攻伐。而最為主要的是,雙方似乎都對荊州和益州有著驚人的相似想法。所以,當雙方因某種利益不能夠均衡時,必然會導致孫劉聯盟的破裂。

    總而言之,孫劉聯盟之所以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曹操勢大,讓兩者不得不抱團取暖。所以,當孫劉雙方要不斷的積攢實力時,無論是曹操的何種舉動,他們都會在合理的聯盟之內對曹操進行牽制。(當然,當曹操的實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征服其中一家時,又會是另外一種情況)

    但是,還有著另一種相對的可能,那就是利益的糾紛,而這利益的核心爭奪點就是荊州這一塊富饒的地盤。事實上,當孫劉為荊州而反目時,也不需要曹操的插手,靜觀其變就行。

  • 7 # 日暈三更雨

    此問,我來答

    曹操是有意瓦解孫劉聯盟的,而且以襄陽為根據佈局了多年。

    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因此,曹操對對孫劉聯盟是恨之又恨的。說曹操不想毀掉聯盟,那是不可能的。

    因為利益的爭奪,聯盟瓦解是必然的

    我們都知道,曹操斬袁術、滅袁紹,統一了北方,然後率領幾十萬大軍南下,而此時,落魄的劉備和勢弱的孫權面對曹操的大軍根本就是以卵擊石。在這種情況下,聯盟是孫劉兩家唯一的出路。

    赤壁之戰,孫權費力不討好,劉備撿了便宜,就實際結果而言,孫權在赤壁之戰前就奪得了江夏郡的一部分,戰後,南郡還是自己費力打下來的,更主要的是,在防線上,孫權集團幾乎是憑自己一方主力獨自抵抗曹氏集團,劉備呢?在孫權的庇護下倒是趁機擴大,劉備成為了赤壁之戰的最大的贏家,本來戰前真的相當於是喪家之犬了,沒想到一年的光景,就瞬間成為可以染指天下的一方勢力,你讓孫權怎麼想,本來荊州就應該是孫氏集團的,現在卻被盟友一口氣吞了大半,這誰心裡能受得了,所以曹操更是雞賊的在孫權心頭點燃了一把火。

    曹操是沒事就去招惹孫權一下,而且都是在江淮一線,曹操沒有一次是從襄陽發動進攻的,這段時間相當於是孫權自己獨自抵抗曹操,劉備倒是悶聲謀發展,也是趁機奪取了益州。孫權向呂蒙徵詢北上攻佔徐州的軍事計劃時,呂蒙也是表示反對,的確就當是孫氏集團的實力,即便經過惡戰拿下徐州,地處平原,面對曹軍鐵騎,孫氏集團即便投入重兵也難以守住徐州。

    於是,孫劉聯盟不可調和的矛盾就被曹操暴露出來了,無論是孫權還是劉備,都是希望抓住曹操暫時不會大規模南下的時機擴充自己的實力,可是江淮戰區孫權一點甜頭都佔不到,那麼就只能向劉備下手了,而劉備自然也不想將吃到嘴的肥肉吐出來,因為利益而聯盟的雙方,也終究因為利益而分裂。

    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就是在曹操和孫權兩方的密謀下,最後身死,聯盟破裂。

    曹操的佈局,瓦解聯盟的手段——襄陽

    赤壁之戰後,曹氏集團丟失了到手荊州的大部分,最後只是保下了南陽郡,以及荊州重鎮樊城和襄陽,後來曹操和分割了南陽郡的一部分,設定了襄陽郡,所以在10年間,荊州都是三方勢力交錯的情況,曹操“玩弄”孫權劉備,也是圍繞著襄陽計劃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襄陽的地理位置是何等重要,可以說曹操劉備孫權三方誰佔據誰就佔便宜。

    《讀史方輿紀要》夫襄陽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者也。

    曹操要讓荊州這塊大肥肉成為孫權劉備兩虎相爭的動力,而且是無法化解的,曹軍一直在襄樊一線保持守勢,不主動進攻,因為曹操知道,一旦自己由襄陽發動進攻,那麼孫劉聯盟必然又會再度緊密結合在一起,自己在襄陽施壓越重,雙方的結盟也就越牢固,所以曹操果斷在丟擲荊州這塊肥肉後,在另一個方向上,製造孫權和劉備難以消除的矛盾,在江淮一線對孫權極度施壓,逼迫孫權不得不擴大勢力,在長江以南,劉備和孫權都在擴大自己的勢力,不免兩虎相爭。

    最後,聯盟也確實破裂了,蜀漢和東吳也的確滅亡了,雖然不是曹魏,但曹操為了對抗聯盟所做的一切卻永遠印在了歷史上。

  • 8 # 一壺清茗品春秋

    曹操作為孫劉聯盟的對手,當然想過要破壞孫劉聯盟。

    聯合抗曹是孫劉聯盟的唯一目標。孫劉聯盟成立的背景就是當時形成了曹魏一家獨大,孫劉兩家任何一家都無法與之對抗,不得不聯合起來抵抗曹操,以求的生存。當時,曹操佔領荊州,劉備幾乎無立足之地,同時,曹操又給孫權寫信,“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面對曹操的八十萬大軍,同樣讓孫權壓力山大。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上,孫權和劉備結成了聯盟,共同抗曹,而且在赤壁戰中打贏了曹操,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荊州問題是孫劉聯盟的脆弱紐帶。

    孫劉聯盟的鞏固。孫劉聯盟可以說是成也荊州,敗也荊州。魯肅是東吳孫劉聯盟的堅定支持者和執行者,赤壁之戰後,正是在他的操作下,孫權將到手的南郡以及荊州的支配權借給了劉備。看到自己勢力即使吞併荊州,也無法與曹操對抗,就透過向比自己更弱小的劉備,作出大幅讓步,來扶植起曹操另一個對手。無疑這對於孫權來說也是十分必要的。據說曹操在聽到這個訊息時正在寫信,他驚愕得連筆都掉在地上。由此可見,孫劉聯盟對曹操的威脅。

    孫劉聯盟的裂痕。但是,這樣的認識在整個孫吳集團中,也僅魯肅一人。很快,兩家因為荊州問題就起了衝突,建安二十年(215),也就是劉備取得益州的第二年,孫權向劉備索要荊州未果後,派呂蒙襲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劉備感到事態嚴重,從成都回到公安,命令鎮守江陵的關羽奪回三郡。孫權也親自趕到魯肅駐守的陸口,派魯肅率兵抵禦關羽。吳蜀大戰一觸即發。但由於曹操進攻漢中,劉備只好與孫權講和,兩家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湘水以東的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所有,湘水以西的零陵、武陵、南郡歸劉備所有。雙方暫時以重新劃分荊州暫時維持了瀕臨破碎的孫劉聯盟。

    劉備做大給了曹操打破孫劉聯盟的機會

    劉備取得漢中之戰勝利後,佔領益州、漢中以及上庸諸郡,再加上之前的荊州一部分,勢力已經超過了東吳。特別是這時,關羽發動了襄樊戰役,並透過水淹七軍,全殲了于禁、龐德的援軍。《三國志》記載”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可以說,此時劉備的事業達到了頂峰。曹操商議遷都,以避關羽鋒芒。這時,司馬懿和蔣濟勸諫曹操,劉備與孫權外親內疏,現在關羽做大,孫權必定不高興,把這事告之孫權。讓孫權牽制關羽,減輕襄樊壓力。於是,曹操派遣使者聯絡孫權,雙方一拍即合。孫權寫信給曹操表示願意襲擊關羽,又要求曹操替他保密。但曹操故意把孫權的信用箭射入樊城城內和關羽營中。得到訊息,被關羽和洪水圍困的樊城守軍士氣大振。關羽只得從樊城撤兵。曹仁想趁機追擊抓獲關羽,但謀士趙儼勸他不要追,曹操也命令放走關羽。曹操本意想讓關羽和孫權互鬥,自己好坐享漁翁之利。可是,曹操的如意算盤落空了,他沒料到關羽這麼快就失敗被殺,孫權這麼不費力就取得了荊州。

    曹操正是利用了孫劉聯盟外親內疏的本質,在劉備志得意滿之時,以荊州為突破口,最終破壞了孫劉聯盟,從而導致孫劉聯盟全面破裂,導致了之後的夷陵之戰。孫劉聯盟的破裂,雖然因為關羽迅速敗亡,沒有取得曹操預期目的,但是對他來說,與孫權講和使他從既要對付劉備又要對付孫權的東西兩線作戰裡解脫出來,能夠騰出手來處理內政,給曹丕在第二年稱帝即位創造了條件。

    但是,只要曹魏一家獨大的局面不改變,孫劉聯盟就仍然有存在的必要,在夷陵之戰後,曹丕三路大軍伐吳。逼迫孫權只得再派使者到白帝城與劉備商談聯盟事宜。劉備死後半年,諸葛亮派鄧芝出使吳國,正式恢復了孫劉聯盟,一直維持到了蜀漢滅亡。

  • 9 # 維摩詰de花雨滿天

    曹操最有名也是最成功破壞孫劉聯盟的事就是遊說東吳,背後襲擊關羽,最終導致關羽丟失荊州、敗走麥城,諸葛亮“跨有荊益,保其巖阻”的計劃直接落空,間接上來說,這是司馬懿第一次算計諸葛亮一回。

    遊說東吳的使臣正是魏國的滿寵,關羽圍樊城,時大水至,滿寵勸曹仁固守,以待援軍,不可棄城。而後,經司馬懿舉薦,曹操令滿寵為使節去遊說東吳襲取關羽後方。關羽傲慢自大,單刀赴會輕視魯肅、呂蒙等東吳將領,諸葛瑾討還荊州大失所望,東吳君臣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誓要奪回荊州,關羽意氣用事,看似膽識過人,魄力非凡,實際上能伸而不能屈,實在不是大丈夫所為,種種失當行為為其失敗埋下了禍根,這是孫劉聯盟破裂的根本原因。

    在滿寵的一番遊說之下,孫劉聯盟頃刻間土崩瓦解。關羽前線英勇作戰,圍樊城、斬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後面正在攻打合肥的孫權轉手派呂蒙偷襲荊州,傅士仁、糜芳投降,關羽進退失據,最終敗亡。

    所以說這是曹操最成功的一次策反孫權,也是給了劉備集團致命一擊,相當於削去了劉備的右手。這麼說,為了保住江東基業,孫權選擇孫劉聯盟,後來為了取得荊州,孫權選擇和曹操聯盟,狠狠地擺了劉備一道。

  • 10 # 幾世浮沉幾飄零

    荊州是孫劉聯盟的蜜月期也是破裂期為什麼那?首先我們要知道東漢時期荊州是下轄七個郡的,分別是: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

    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守荊州北部(襄陽郡、江夏郡北部及以北地區)。劉備則是趁勢奪取荊南的武陵郡、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孫權奪取了南郡南部(江陵)。

    歷史上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實際上只借到了南郡,南郡對劉備集團極為重要,西進益州需要借道南郡,於是,劉備兩次向孫權提出暫借南郡的江陵給他,而孫權方面考慮如果借出南郡,可以讓劉備集團替他分擔面對曹操荊州方面的壓力,從而能夠全力防守揚州,所以,劉備借南郡其實算是雙方的利益交換,這算是孫劉聯盟之間的蜜月期。

    建安二十年劉備奪取了益州,這時候孫權集團感覺到了威脅,原來那個弱小的劉備集團現在居然可以和他並駕而驅了,孫權變要求收回南郡,劉備自然是一萬個不願意的,於是劉備就是用拖字訣,可以孫權不同意呀!於是派呂蒙準備武力奪回南郡,魯肅牽制江陵關羽,劉備也自提數萬大軍支援荊州,雙方隔江對峙,劍拔弩張,一場大戰好像隨時會爆發,這是第一次孫劉聯盟即將破裂時期。

    就在這個時候曹操出兵進取漢中的張魯。漢中被稱為“巴蜀咽喉,益州門戶”,一旦曹操奪取漢中,則益州門戶洞開。劉備急忙提議與孫權講和協議瓜分荊州以回師抵禦曹操。

    劉備和孫權協議,以湘水為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也就是說劉備用零陵郡和武陵郡,再加上之前的漢昌郡和孫權交換了南郡的江陵部分。也算是曹操自己挽救了孫劉聯盟。

    漢中之戰結束後,關羽攻打曹操襄陽也比較順利,水淹七軍,名震天下,打的許都有些人奉勸曹操遷都避其鋒芒,大有二分天下趨勢,本來的三足鼎立反而孫權自己成為最弱小的一方,在從地裡上看南郡處於長江上游,對東吳的威脅太大。

    曹操派遣滿寵遊說東吳,於是便有呂蒙白衣渡江使關羽的烽火臺毫無作用,荊州被破,關羽身死,吳蜀聯盟正式宣告破裂。

    由此可見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 11 # 朝陽白露

    提到三國時代,相信絕大部分人都很孰知。在東漢末年,漢室勢微,各路軍閥混戰,皇帝說的話都沒人聽了。到最後,就連皇帝自己都成了一個“傀儡”皇帝,沒有了實權。經過各大勢力的激烈角逐,這不,漢末“三劍客”曹操、劉備、孫權閃亮登場,其他勢力不是被滅就是被收服,他們終歸成了笑到最後的人。

    不過,俗話說的好“一山不容二虎。”何況現在是三個“虎。”因此,戰爭還遠遠沒有結束。一般情況下,都是孫劉兩家聯手抗曹(曹操勢力最強),。畢竟曹操創業又早而且“挾天子以令諸侯,”更氣人的是佔據的地盤還是開發程度較高的地兒。要錢有錢,要人有人。弄得孫劉哥倆不聯手都不行(單挑還真幹不過️️️)

    雖說曹操兵強馬壯,還不差錢兒,但是想徹底擊敗孫劉聯盟還真不容易。孫劉哥倆因為一點小事正爭的不可開交呢,看見曹操要打來了又馬上好的跟一個人兒似的,每會都是這樣。曹操動一下都不行,一動“他們”就馬上聯合,做好戰爭準備了。對此,曹操也很無奈,心想:誰叫哥是名人呢️️️。

    記得有一次大戰……哦!記起來了,名字叫做“赤壁之戰。”起因是什麼呢?原來啊,是曹操看上別人的女人了。有些人可能會說:“不就是女人嗎,曹操這麼有錢,還怕找不著?”開玩笑,這可不是普通的女人,不是一個,而是倆呢。是誰呢?她們就是江東喬公的女兒:大喬和小喬。大喬嫁給了孫策,而小喬嫁給了東吳“智多星”周瑜。這兩人那才叫真正的美女,“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等讚美之詞都不足以形容她們的美貌。這也勿怪乎曹操把持不住了。

    曹操也是被美色衝昏了頭腦,管他三七二十一,為了得到這兩個美人兒,據說出動了八十萬大軍攻打孫劉聯軍。但是以東漢末年那點人口,估計是曹操為了唬人而編造的,實際人數定沒有這麼多。但是虛虛實實的誰也不敢保證是真是假。這麼一看,曹操也是夠壞的(看把他們嚇得️️

    在最開始的時候,聽說曹操要發兵準備打來之時,東吳之內什麼聲音都有。有主戰的,有主和的,甚至是還有主降的。這還得了,估計是東吳還不知道曹操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吧,不然,誰敢主降?孫權(大喬的小叔子)和周瑜的面子往哪放?難道真把自己心愛的女人拱手相讓(妥妥的綠帽)?若真的投降了,又把二喬送給了曹操,不說其他人,恐怕孫策都能被氣活過來。所以,東吳對曹操的目的是不知道的。還以為人家是來串門的呢。(開個玩笑️️)

    這邊東吳還在為是戰是降而爭吵不休呢,而那邊劉備可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急得團團轉”了。如果東吳降了曹操,就自己一方對上曹操的話,曹老闆想對付他的話,還不像碾死一隻螞蟻一樣簡單。這不,嚇得劉備馬上召集“智囊團”成員開會商議應對之策。於是乎,在智囊團老大諸葛亮的建議下,一個遊說東吳的計策就議定了,具體執行人還是諸葛本人呢。也是,像這麼艱鉅的任務捨我其誰?於是乎,擇定了良辰吉日,他就往東吳而去了。

    諸葛亮到了東吳,他也不著急,先去拜會了自己的兄長諸葛瑾,然後又去拜見了江東主戰派代表魯肅。這才在魯肅的帶領下見了吳王孫權。既然是遊說聯手抗曹之事,當然要對孫權說明其中的好處了。但是諸葛亮巴拉巴拉說了半天,孫權硬是無所表態,搞得諸葛亮都尷尬無比。

    孫權聽他說了那麼多道道,也還是拿不定主意,既然如此,那開個會吧!看看大家的意見。

    好的,硬核開始了。在朝堂上,諸葛亮舌戰群儒,把那些主降派說的啞口無言,一無是處。在這裡好好威風了一把。哎!可惜啊,雖然別人說不過他,但是還是不聽他的(這更尷尬了️️️)

    當然,這些只是他的計劃之一,其實他早預料到了這些情況。因為諸葛亮早把突破點選好了,他就是――周瑜。

    諸葛亮眼看時機差不多了,就馬上去見周瑜。在交流中,他故意把曹操真實目地說給周瑜聽,還故意裝作不知道的樣子。這不,一聽說“曹老闆”要搶他老婆,周瑜就氣不打一出來,頓時拍案而起,恨不得吃了曹操。得了,這事有周瑜力挺的話,他說要打,孫權肯定會聽。事實也果真如此,最後在兩家聯手之下,各種計策都往上使,所有兵士都往上衝,打的曹操媽都不認識了……。

    經過這場大戰,曹操損兵折將,是再也不敢小瞧孫劉聯盟了。曹操帶著殘餘人馬退回老巢消停了好一陣都沒敢再提再戰孫劉之事。這還真有點“一朝被咬,十年怕井繩”的意思呢。

    但是曹操也不會閒著,和他的謀士們無時無刻都在想著法兒地破壞孫劉聯盟,這樣才有可乘之機。俗話說得好“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孫劉聯盟畢竟不是鐵板一塊,互相之間也有許多矛盾。還真別說,還真被他逮著了機會。導火索就是“荊州事件。”本來這個地方是借給劉備的,結果他有借無還,賴賬了。於是兩方人就圍繞著這件事明裡暗裡的搞鬥爭。曹操一看這情況,嘿!頓時來勁了,暗地裡慫慫孫權的火,說說劉備的壞話。還告訴孫權:我也看不慣劉備的為人,你放心把荊州奪回來,我暫時不打你。好嘛,孫權一聽,這還等什麼,馬上開會討論代號“奪回荊州”的秘密㊙️行動,在一番騷操作之下,嘿,還真成功了。而劉備的蜀國集團不僅失去了一大塊地盤,連帶著荊州一把手,號稱“武聖”的關羽都被幹掉了,其它高層領導也是損失殆盡。劉備一知此事,悲憤交加,失去地盤不說,連自己的結義兄弟都死了,那還了得,不揍東吳一頓還真咽不下這口氣。誰勸都沒用。

    在戰爭初期,劉備還是打的不錯的。只不過到後期就不行了(東吳能人出馬了)。打到後面實在幹不過只能退守“白帝城”了。哎,想想劉備也挺可憐的,本想借這個藉口把東吳拿下,不成想竟弄成這樣,真是沒臉見人了。

    後面的事情想必都知道,劉備在白帝城託了孤之後就見上帝去了。這時,一直在旁邊看熱鬧的曹操忍不住出手了,趁你病,要你命,迅速調集重兵向劉備集團攻來。這時,諸葛亮當機立斷,馬上修書給孫權求援,並且闡明利害關係。必須盡釋前嫌,重歸於好,共抗曹操。孫權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反正“欠款”也拿回來了,就這麼著吧。因此,在孫權的授意下,兩家又和好了,而且一致對外(曹操)。這次,曹操的計劃又該落空了。

    不得不說,曹操的如意算盤打的挺好的。只不過事與願違,孫劉兩家無論發生什麼矛盾,只要有曹操在旁虎視眈眈,就不敢徹底撕破臉皮。畢竟論單打獨鬥,誰都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曹操也只能望江而嘆了。

  • 12 # 海力布

    曹操當然想要破壞“孫劉聯盟”,可誰都不是傻子,孫劉都明白如果不聯合,只有死路一條。

    漢末天下十三州(後改為十四州),曹操佔有冀州、幽州等十個州,東吳三個州,劉備佔益州一個州,很明顯曹操是老大,東吳是老二,劉備老三。三方的實力對比,使得孫劉必須聯合才能存活,三方對此都心知肚明。三國不是戰國,孫劉沒得其他盟友可以選。

    曹操也不是沒有去搞破壞,比如赤壁之戰後,劉備佔領了荊州幾個郡,曹操就以漢獻帝的名義任命孫權的手下做那幾個郡的太守,就是想引得他們互相廝殺。這一招確實也加深的孫劉聯盟的裂痕,可有曹操虎視眈眈,雙方都不會死戰,只是點到為止很快就平息,還得槍口一致對曹。三國能共存也得益於此,類似於圍棋上的連環劫,形成了一個平衡態。此時三方各自發展,等對方犯錯。如果三方都不犯錯,就繼續耗著。

    後來孫劉聯盟破裂,有了夷陵之戰,蜀國元氣大傷,孫權也沒有討到什麼便宜,兩敗俱傷。三國之中,無論哪兩個國開戰,第三方都是坐收漁翁之利。只有孫劉l聯手,才能保持衡。何況,劉備打出的口號是“匡復漢室”,決定了他只能打曹操才體現正統性,如果打孫權就是明顯的搶地盤,違揹他一直以來的口號。

  • 13 # 老袁侃歷史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劉聯軍以火攻大敗曹軍,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為三國鼎立的最終形成奠定基礎。對於曹操而言,“孫劉聯盟”是其統一天下的障礙,只要有機會,曹操都會盡量加以破壞。

    以靜制動,坐等孫劉聯盟出現裂縫

    赤壁之戰後,孫劉聯盟進入了蜜月期。為了交好劉備共同抗曹,孫權把南郡借給劉備,劉備佔有荊州7郡中的5郡,曹操和孫權兩家各佔一郡。

    赤壁之戰雖然以曹操的失敗而告終,但曹操並沒有元氣大傷。此時的曹操心裡明白,如果繼續南下,只會讓孫劉聯盟更加牢靠,自己討不到一點便宜。只要以靜制動,沒有自己的壓力,孫劉一定會因利益不同產生裂痕。於是,曹操暫時把注意力轉移到了北方。

    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得知劉備奪了益州後,就派魯肅索要荊州,遭到劉備的拒絕。孫權就派人攻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奪得長沙、桂陽二郡。

    劉備得知二郡被奪後,立即帶兵前來救援,正當雙方準備大戰時,因曹操進攻漢中,劉備不得不與孫權協議平分荊州,這就是三國著名的湘水劃界。孫劉因荊州歸屬產生的矛盾越來越大,雙方已經貌合神離,兵戎相見只是遲早的事。

    主動將江南之地封給孫權,促使孫劉聯盟破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軍攻打襄陽和樊城,殲滅曹操援軍,包圍樊城。而曹操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也投靠了關羽,使得曹操在荊州遭到重創。

    曹操一方面再次派出重兵救援,另一方面以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孫權出兵攻打關羽的後方。雖然實際上江南已經被孫權佔據,但以朝廷的名義封給孫權,就會讓孫權擁有大義的名分。

    孫劉聯盟共同抗曹,但孫權也不願看到劉備實力過大,而且孫權一直想佔據荊州,最終完成“全據長江”的戰略構想。於是,孫權就不顧孫劉之間的協議,趁關羽圍困樊城之際,趁機偷襲關羽後方,奪取荊州,孫劉聯盟實際上已經破裂。

    孫劉聯盟相互猜忌和提防,聯盟很難持久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孫劉作為兩大政治軍事集團,雙方都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彼此之間也是相互猜忌和提防的,“荊、吳雖外睦,而內相猜防”。

    孫劉迫於曹操的壓力,不得不聯合起來,但誰也不會真的把對方當作真心盟友。“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作為一個老練的政治家,曹操明白,一味的逼迫,只會讓雙方聯盟更加牢靠,而適當的放鬆,就會讓雙方的矛盾放大。當沒有曹操這個共同敵人的威脅時,孫劉聯盟就變得非常脆弱,雙方只會考慮自己的利益得失,聯盟自然就會瓦解了。

    實際上,當劉備的勢力完全趕出荊州後,孫劉聯盟實際上已經完全破裂,即使雙方再次結盟,雙方也不可能再次聯手抗曹,這使得蜀漢最先被魏國所滅,最終三家歸晉。

  • 14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曹操當然採取了措施,試圖拆散孫劉聯盟。

    為此,曹孫劉之間,產生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謀略之爭。

    曹操第一招:驅虎吞狼

    曹操利用“挾天以令諸侯”的優勢,試圖挑起孫劉的紛爭。

    他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

    這一手,暗藏殺機!

    這基本是無本買賣。曹操幾乎沒有任何成本。

    南郡,此時本就在孫權手中,而江夏郡,此時主要由曹操、劉備、孫權分治(劉備佔多)。

    這些任命,就是以朝廷之命,製造孫劉紛爭,“驅虎吞狼”。

    驅虎吞狼的要義,在於挑起聯盟強勢方發起對弱勢方的進攻。

    更重要的是,這麼做,非常符合聯盟強勢方孫權的利益,很可能得到執行!

    當時,孫權的南郡,北邊是曹操,南面是劉備的南四郡,東面是曹、劉分治的江夏(程普的沙羨等地在江夏東)。南郡與江東之間的聯絡,幾乎都要過江夏。

    因此,孫權,確實很需要江夏!

    曹操抓住了孫權的需求!

    孫劉化解之策:換地,狼虎共生。

    不過,孫權劉備,可不是呂布袁譚袁尚之類的人可比的。

    這個時候鬧翻,幾乎等於自殺!

    孫劉之間透過一系列換地,化解了這場危機。

    劉備,讓出了夏口(江夏郡治)等一部分江夏地盤,並將長沙郡分出一個漢昌郡,讓給了孫權。

    作為交換,孫權將南郡南岸的公安讓給了劉備。

    如此,孫劉不但沒有因為曹操的挑撥而分裂,他們還透過換地鞏固了聯盟。

    由於夏口、漢昌等地劃入孫權地盤,江東與南郡之間聯絡暢通,孫劉發生摩擦的機率反而降低了。

    而劉備得到公安,地盤也更為緊密,統治更為便利了。

    再後來,隨著形勢發展,孫權將南郡“借”給了劉備。

    如此,劉備的力量被釋放了出來,承擔起了西線的防禦重任。

    曹操得知劉備“借”南郡的事情時,正在寫字,當時驚得筆掉在地上。

    看來,孫權、劉備都是梟雄,比曹操之前的對手厲害。簡單的“驅虎吞狼”難以奏效。

    要離間兩家,還需慢慢來。

    曹操第二招:東重西輕,“緩之則相攻”。

    “驅虎吞狼”不能奏效,曹操遂轉取“緩之則相攻”之法。

    荊州,三家在此的地盤犬牙交錯。這裡更是孫劉兩家利益交集之地。

    因此,曹操在荊州方向採取了守勢,只以樂進、文聘等人在此相持,企圖令孫劉在此“緩之則相攻”。

    曹操進攻的重心,放在了淮南方向。

    自208年底到217年,曹操“四越巢湖”用兵於淮南,卻未曾在荊州方向大規模用兵。

    如此,孫劉之間的出現了極大的不平衡:孫權仍然承擔著主要的抗曹任務,而劉備卻得以在相對寬鬆的環境下尋求發展。

    “緩之則相攻”的危險,開始出現。

    孫劉應對之策:剋制

    劉備入川后,孫權大罵劉備“猾虜”。

    彼此的裂痕已經出現。

    從後來呂蒙兵不血刃取得南三郡來看,孫權並不是沒有能力干涉。

    可是,劉備入川,耗時三年。孫權並未加以干涉,仍然以和平交涉為主。

    到劉備取得西川后,雙方矛盾終於激化。

    215年,孫權、劉備各以數萬大軍對峙,劍拔弩張。

    不過,此時雙方雖各懷不滿,但兩位梟雄均能基本上以大局為重。

    得知曹公攻漢中,雙方議和。劉備讓出零陵、長沙、桂陽三郡,雙方以湘江為介面,孫權也未趁機“敲竹槓”,保持了剋制。

    孫劉聯盟雖然破裂,但曹操計未得逞。

    “白衣渡江”,孫劉聯盟還是走向了破裂。

    某種程度上說:孫劉聯盟的破裂,與曹操“緩之則相攻”的策略有一定的關係。劉備獲得了遠超過孫權的發展機遇。雄踞上游的劉備,成了對東吳的巨大威脅。

    可是,要說曹操計劃得逞,則過於牽強。

    孫劉破裂之前,劉備取得西川、漢中;孫權取得交州。他們與曹操的鼎足之勢,已經形成!

    想來,這樣的結果,絕非曹操所希望看到的。

    孫劉的破裂,只是形勢發展的必然結果,並非曹操離間所至。

    孫權、劉備,成為三足鼎立的一員,不是沒有原因的。

    劉備,梟雄,把握時機,迅速做大。同時,在大部分時候,能夠適當讓步,維繫關係。

    孫權,人傑,長時間保持了剋制,維繫著“兩強抗一弱”的格局。

    因此,曹操的分化之策,長期未能得逞。

    但是,孫權、劉備,未能從根本上擺脫“兩弱之一”的窘境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劉備,對利益衝突認識不足,未能及時預防;關羽,甚至連盟友的情緒都不照顧,顧前不顧後,留下空虛的江陵給人可趁之機!

    孫權,襲擊南郡雖能實現他“全據長江”的企圖,但卻失去了向北發展,進一步打擊曹魏的最佳機會。

    各有企圖,各有失算。三國的歷史之所以精彩紛呈,正在於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勇士隊得到維金斯,下賽季能重返總決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