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垣商務

    如果朱元璋接任天啟成為皇帝,那麼以朱元璋的眼見和智慧他必定能看清當時的朝局是需要制衡的,所以他會合理利用魏黨來平衡朝局,而不是輕易殲滅魏黨導致文官集團勢力過度膨脹。

    另一方面,朱元璋也不會像天啟皇帝那樣過分放縱魏黨為所欲為,天啟皇帝放縱魏黨主要是因為他自身不夠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也不夠,而朱元璋則不同,他不僅勤政而且能力和魄力都很高。

    所以如果是朱元璋替代崇禎,那麼他既不會像天啟那樣過分放縱魏忠賢,也不會像崇禎那樣一上來就殺魏忠賢,朱元璋肯定會合理利用魏黨的。這點很重要,因為只有先穩住政局才能更好的開展其他工作,崇禎當初就是沒處理好這個事,導致後期出現不少問題。

    戰事問題

    朱元璋自己是軍人出身,帶過兵打過戰,他的軍事才能比崇禎高很多,崇禎應當沒啥軍事才能。

    明末並非沒良將,戰事失利一是因為軍費不夠,二是因為軍隊腐敗,三是因為崇禎指揮失誤,當然還有許多方面的原因。

    如果讓朱元璋替換崇禎,那麼良將將不會被冤殺,打戰也不會被亂指揮,再加上有魏忠賢在保障軍費問題,那麼明末對外戰事情況必然會是另一番景象。

    此外,若是朱元璋替代崇禎,那麼明末武將的地位應當也會有所改善的。朱元璋雖然在開國後大殺功臣武將,但是他心裡是知道武將的重要性的,尤其是在戰事頻繁的年代。

    朱元璋會如何處理農民起義?

    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是民不聊生,朱元璋自己曾經就是元末的難民,他當然知道民不聊生將會帶來的嚴重後果,所以他會很重視安撫因天災人禍而受災的百姓。

    當初崇禎其實並不是不重視災民問題,而是朝廷沒有那麼多錢賑濟災民。朝廷為什麼沒錢呢?

    一是因為官員貪腐,二是因為有些官員以階級利益為重干擾朝廷徵稅,加上連年戰事這才導致國庫虧空。但是如果魏忠賢沒被殺,那麼情況就不一樣了。

    魏忠賢如果沒被殺,那麼朝廷的財政收入情況將會改善許多。一方面,魏忠賢在任期間是支援朝廷稅收工作的,尤其是徵收工商業等稅,魏忠賢死後有些稅收就收不上來了,這直接影響到朝廷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被魏忠賢抄家的貪腐官員的家產大部分都充公了,這也是國庫收入之一。

    所以若是朱元璋替換崇禎,他不僅能利用魏黨來平衡政局,還能透過魏忠賢來解決朝廷的財政收入問題。朝廷有錢了,打戰和救災的錢也就有著落了,災民得到安撫,爆發農民起義的可能性將大大降低。

  • 2 # 楚霸王歸來

    朱元璋,朱棣在世也不可能挽救危局。

    一.制度問題,中央集權過度。開國取消丞相制,一切問題全全由皇上處理。宣宗時設立秉筆太監,造成太監可以處理政務宦官亂政一直以來是個問題。後期朝廷基本上是東林黨人,只是口頭道義沒有實質處理問題能力。

    二.經濟問題,後期土地兼併嚴重。大量土地在貴胄手裡,農民手上沒有多少土地。東林黨人是大地主階級利益代表。

    三.自然災害嚴重。明朝後期正直小冰川時期,災害不斷,糧食嚴重減產。朝廷還不停增加農民稅收,導致農民起義不斷。

  • 3 # 劉文廣

    明朝建立於公元1368年,滅亡於公元1644年,傳帝十六代,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明朝末年,崇禎皇帝即位後,立刻緝拿閹黨,魏忠賢的倒臺讓明朝無法再從江南的世家大族手中獲取足夠的賦稅,遼東前線的軍費成為了巨大的問題。崇禎皇帝為了減少財政開支,於是開始裁撤各省驛站,為的不過是省下三十萬兩白銀,卻不想更釀成了驚天巨禍,李自成原本就是驛站小廝,卻因為一下子失去生活來源而揭竿而起,最後發展為巨大的農民起義。當時負責剿滅農民起義軍的湖北左良玉、山西姜驤等軍團開口便是問朝廷要錢,不見朝廷軍餉甚至拒不出兵,遼東前線對抗滿清的皮島毛文龍軍團甚至做起了倒賣軍用物資的勾當,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朝廷財政不足所導致的。是故明朝滅亡最主要原因是朝廷財政不足朝政衰敗。

    但是如果明朝後期的帝王有像朱元璋或者朱棣的,那麼明朝一定可以繼續下去。

    首先朱元璋是領導元末農民起義戰爭的領袖之一,自然過得是刀尖舔血的生活,經歷大小戰爭無數,作戰經驗豐富。朱棣生於戰火,死於征途,自幼隨徐達,李文忠等名將南征北戰,在名將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熟悉,瞭解並掌握戰爭,後擔任大都北京戍衛,常與蒙古人刀兵相見,並殺伐果斷。兩人都是精通軍事戰術,這在古代憑軍事實力才能立足是最基本的基礎要求。憑二人之能力,消滅區區起義軍是不在話下的,他們的目標應該是擴大多少疆域,戰爭勝利的果實即也能幫助增加國家財政。

    其次二人在施政中遷民落戶,獎勵開荒,在道德上推舉忠孝,不行就在村裡直接設定大白話的佈告教化人民,殺的是功臣貪官,剷除的是豪強,禁止宦官,樹立道德風氣,目的性非常明確,亂世用重典,經濟文化都要抓。雖然非常之專制,但從大局來說不會影響民生之根本,甚至鼓勵民勤民生,國力加強即使統治穩定。

    還有二人都是勤於政事。二人勤政是世人皆知,是中國歷史少有的勤政皇帝,且都體力充沛,精力過人,事必親躬,無遺鉅細,幾乎從不知道休息。此外,朱元璋還是一個歷史上少有的簡樸皇帝,他的簡樸並非出於吝嗇,而是出於愛惜民力的真誠。有了如此認真的做事態度和能力,施政結果毋庸置疑,二人的斐然業績世人皆知。

    所以明朝後期有帝王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麼明朝會繼續進行下去。

  • 4 # 南看天下

    歷史圈常說的一句話:明亡於流寇!但流寇是怎麼形成的,這就要說一說明朝的財政制度,明朝的財政制度一直很糟糕,這個問題在沿襲明朝財政制度的清朝身上也得到了體現,尤其是後期清朝的財政也是糟糕透頂!西方資本主義終止貸款後,清朝得不到輸血,很快就滅亡了,明朝比清朝還要糟糕!如下:

    1明朝的財政重心基本上一直是農業。明朝這個國家不能說窮,我們都知道明朝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工商業發達,當時世界白銀透過貿易,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中國,當時的工商業一直把持在權貴階層,士大夫手中。這就造成了貧富兩級分化,有錢的不交稅,沒錢的,多交稅。

    2沒有徹底的將農業政稅收轉移到工商業稅收。張居正改革雖然將財政重心部分轉移到工商業,但是並不徹底。張居正死後,把持工商業計程車大夫權貴階層形成了東林黨,而東林黨自始至中都在喊著一句話:減稅!魏忠賢上臺後,東林黨被壓制,魏忠賢認錢不認人,開始將財政重心又一次轉移到工商業,所以明朝能苟延殘喘。

    3崇禎的錯誤決斷。將魏忠賢殺掉後,並沒有看清楚明朝財政問題的本質,讓東林黨從新掌權後又回到了原來的老路子,財政重心轉移到農業,農民賦稅加重,只能跑去當流民,造反。跑去造反的人越多,對農業破壞更大,財政更加緊缺,這就造成了一種惡性迴圈。

    所以說,明朝後期的糟糕情況,並不是一兩個強勢人物能改變的,畢竟沒有錢,帶著一群餓肚子的小弟是平不了流寇,驅逐不了建奴的!

  • 5 # 愛鏟史的貓

    首先說一下答案,並不會。至於為什麼,咱們可以來嘮嗑嘮嗑。

    首先,每一個封建王朝都有其執行的軌跡,越是到末期社會矛盾越是突出,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一個封建王朝的後期已經不是一個英雄人物所能挽救的,正所謂創業容易守業難,是一個道理。

    其次,明朝後期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在開始萌芽,但是在農耕文化的影響下,中央的統治者仍舊採取保守的政策來抑制其發展,這個勢必會引發更為嚴重的社會衝突,而逐漸收緊的國門更是將貿易的範圍收緊,這使得國內市場出不去,商人階層不滿。

    最後,由於明朝統治者採取高壓的文化政策,大興文字獄,使得民間思想停滯。而程朱理學的發展和正統性,加上科舉制度的推行,使得知識分子呆若木雞,這對於社會的發展來說簡直就是壓制的。加上明朝後期賦稅加重,官場貪腐嚴重,民生問題已經擺在了政治檯面上。

    所以假如朱元璋和朱棣生活在明後期,也只能感慨子孫不孝,對於明朝滅亡也只能眼睜睜看著。

  • 6 # 青史有銘

    明朝後期,吏治敗壞,社會矛盾激化,再加上小冰河時期的自然因素,導致農民賦稅過重,民不聊生。除了後金的矛盾以外,民間多次發生起義暴亂的活動,明政府之間內耗嚴重,官員把持朝政,投機倒把,貪墨腐敗,排除異己。再加上本來優秀的統兵將領就少,不是受不到重用,就是被陷害了。崇禎皇帝面對風雨中飄搖的大明王朝,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明後期有朱元璋或朱棣一樣的帝王,本人認為,還是很有可能繼續下去的。首先,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都是殺伐果斷,有著超強軍事能力的君主。

    朱元璋對官員的貪腐或者謀反那可是“零容忍”的,比如震驚朝野的郭桓案、空印案、藍玉案等等。另外,太祖起於草莽,愛惜民力,恪守勤儉。如果讓太祖和成祖知道明朝後期,內政混亂如斯,貪腐如此嚴重,只怕又是“君王一怒,流血千里”了吧。

    明成祖朱棣能夠靖難成功,五徵蒙古,遷都北京,改革吏治而使明王朝走向強盛,如果明後期有這樣的帝王,朝政又怎麼能腐敗如斯。

    再加上朱元璋和朱棣都有著優秀的軍事領導能力,那麼勢必更重視邊軍及優秀將領的培養,文治武功都不能落下。這樣,面對明後期各地的起義,後金的挑釁,只要內政不腐,外有鎮守大將,大明王朝又怎會風雨飄搖。

    但是,歷史是不可逆轉的,只靠一個人的力量,又怎麼能改變歷史前進的方向呢。

  • 7 # 嘗古研今

    首先,明朝的滅亡是一歷史規律,不是哪一個做皇帝所能避免的,但一個明君不會造成立即滅亡,會延續一段時間。

    明朝後期主要問題是宦官專政,朋黨之爭,農民起義與後金的興起與入侵,皇帝的懶政也是一個原因,萬曆皇帝二十多年不上朝,

    明熹宗酷愛木工,信任魏忠賢閹黨,不臨朝,任由客氏與閹黨胡作非為。如果是朱元璋與朱棣不可能出現這個問題,朱元璋每天批閲奏章十幾個小時,他不相信任何人,事事自己親耕,不會有宦官專政。另外,朱元璋與朱棣都是馬上皇帝,很有軍事指揮才能,有他倆一個在,努爾哈赤的後金肯定會被剿滅。

    朱元璋與朱棣時代是明開國時期,重視民生,他們用同樣思路在明後期執政,農民生活有保障,不會出現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會出現李自成打破北京城,皇帝煤山吊死的悲劇。所以,朱元璋或朱棣這樣的帝王在明後期出現,明朝會延續一個時期。

  • 8 # 曉看歷史

    縱觀歷史,明朝滅亡主要原因在於“人禍”,本質上說是由明朝多位帝王連續不理朝政、昏庸無能造成的,因此假如明朝後期有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樣雄才大略的帝王,完全有機會將明朝統治繼續延長,具體原因有以下三點。

    明朝滅亡在於“人禍”而非“天災”。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發展非常畸形的朝代,從朱棣開始,其兒子朱高熾和其孫子朱瞻基都是非常有作為的帝王,其子孫三代之後,明朝基本上少有正兒八經的皇帝,有二十年不上朝的嘉靖、沉迷豹房的朱厚照、潛心木匠的朱由校等等奇葩。就是因為這些庸庸無為的皇帝,一步一步在透支明朝的國力,最終造成內憂外患、國力虛弱,任憑崇禎勤勤勉勉,也未能保住明朝基業。

    透過以上分析,基本可以得知明朝的滅亡主要原因歸咎於統治者的無能,假如,明朝晚期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或者朱棣般的皇帝存在,完全可以為明朝續命。

    明末晚期不乏重兵良將,奈何崇禎無法駕馭。

    明朝晚期,遼東局勢在袁崇煥鎮守的時代,一直牢牢把握在明朝手中,即便皇太極文韜武略也奈何不了袁崇煥,後期崇禎沒能識破皇太極的離間計,將一代名將袁崇煥凌遲處死,從此遼東局勢陷入被動局面,這完全歸咎於崇禎皇帝的用人存在問題。

    袁崇煥在明末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曾數次擊敗皇太極,崇禎二年袁崇煥統領的關寧鐵騎,以數千人的兵力,擊敗皇太極圍攻北京的數萬清軍,使得明朝壽命延續十幾年。除了袁崇煥之外,祖大壽、吳三桂都是明朝末年優秀的軍事人才,可惜最終降清,如果崇禎皇帝具備朱元璋或朱棣般的果敢大略,完全可以延續明朝統治時間。

    明朝滅亡時,南方仍有大規模軍隊。

    崇禎皇帝在李自成和多爾袞攻破北京後,選擇以死明志,有人認為崇禎並非走投無路,因為當時在南方仍然擁有大規模的正規軍,而且在南方沒有農民起義軍隊,如果崇禎南遷應該具有一線生機,在南方的軍隊也可拱衛明朝政權,為復業做準備。

    綜合分析,如果朱元璋或者朱棣面臨如此局面,應該不會斷然放棄,一定會充分調動可用資源,繼續為明朝鬥爭,為明朝續命。

  • 9 # e蘇曉曉n

    如果明朝後期的帝王像朱元璋或者朱棣那樣絕對會延續而且會重煥生機,別說朱元璋了,即使有朱棣一半的能力也能讓明朝起死回生。

    為什麼這麼說呢?政治說到底就是對官僚機構的精細控制,控制能力越強組織協調能力就越強,所以說團結就是力量,朱元璋控制能力超強、見解獨到、敢想敢幹。朱棣雖不如朱元璋也絕對不差。明末的帝王太差,已經被官僚機構反控制了,皇帝有心無力,官員只想貪,不想做事、擔責,要知道明朝滅亡時官員們富的很。如果皇帝赦免流民的罪,殺幾批貪官汙吏,啟用一些知民情的基層官員,不用一年就可重塑輝煌,畢竟天下之大不是所有地方都有天災,而且難關再難終將過去。

  • 10 # 愷寶2015

    換成朱元璋和朱棣最多是續命幾年,無法避免改朝換代。中國歷史上,往往一個王朝開始時,吏治清明,開拓進取,由於戰亂和災難導致人口大幅減少,此時朝廷有充足的土地分給百姓耕種,經過一段時間休養生息,王朝快速進入上升期,到達盛世頂峰後,王朝就開始走下坡路,到了王朝後期,吏治腐敗,土地兼併,人口大爆發,人民流離失所,活不下去,此時王朝走向末路,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都無法逃出的規律。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有近三百年壽命,已經是做的很好了。

    明朝滅亡的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1.外有強敵

    這個強敵就是後金,明朝有戰鬥力的軍隊,基本是都被後金給滅了,明朝滅亡前,後金總共六次入關,擊敗大量明朝軍隊,掠奪大量人口和財富,松錦大戰後,明朝已經無力迴天了。同時持續在寧錦防線給明朝放血,使明朝在此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使原本財政問題嚴重的明朝雪上加霜。

    2.財政問題

    東林黨上臺後,原本經濟發達的東南地區稅務收不上來,因為東林黨就代表東南大地主和大商人的利益。

    還有就是當時權貴有特權不用繳稅,明朝時秀才就可以免除徭役,考上舉人後,當地不少村民為了想要減輕稅負就把他們名下的土地全都報在中舉的人的名下,當時為了賄賂中舉的人往往人們會給他非常多的錢財,這就是范進中舉後為什麼會瘋的原因。這樣就造成權貴有錢有地卻無法收稅,底層人民沒錢卻要繳大量的稅,底層人民特別是廣大北方農民在活不下去後,只能起義來尋求生存,東林黨大佬們怎樣看待農民起義的呢?東林大佬候洵在河南鎮壓闖營的時候,曾經憤怒地質問被俘虜的闖營士兵:“你們為何不老老實實地在家餓死,而要出來給朝廷搗亂?難道你們以為造反就不會死嗎?” 當然不是隻有東林黨是這樣,當時明朝的楚黨,閹黨基本如此。

    明朝有大量的王爺需要供奉,這些人往往要耗費國家一半的財政收入,這些王爺佔據肥沃的土地和商賈雲集的市鎮,不僅不交稅,每年朝廷還要拿大量財政來供養他們。福王朱常洵就是典型的代表。

    3.政治黑暗

    封建統治日益腐朽,宦官專政,統治階級內部之間黨羽林立,鬥爭也連續不斷,朝堂上拉幫結派,互相拆個臺搞個黨爭,嘴裡江山社稷,謀的卻是自家利益,享樂奢靡風氣更是大起,不管百姓死活,連賑災款都是層層盤剝,到百姓手上,所剩無幾了。

    4.自然災害

    而到了後世的清朝初年,不僅中國北方受到影響,就連江南也因為氣溫的異常,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當時的一位歷史學者談遷曾在著作中記載,1654(順治十一年)陽曆11月,吳江運河冰厚三尺多,而且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曆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可見順治年間,江南天氣的寒冷。另外,當時,也出現了長江結冰的記載。

      就連氣候一向溫暖的珠江三角洲也遭遇了異常天氣,廣州等地頻繁遭遇降雪,並出現牲畜凍死的現象。

    小冰河期自然災害頻發,造成糧食減產,老百姓無法填飽肚子,加上統治階級黑暗,不能有效應對,百姓揭竿而起了。

  • 11 # 瀾僡小世界

    如果真的有這兩個這麼有本事的帝王,應該可以延續。因為明朝的滅亡的原因主要是內憂和外患,其實就是內外交困之下被熬死的。但如果我們分開來看,兩者都不是什麼大事。

    首先來看外患,其實清兵一直所求都是財物,就是在最後關頭,如果朝廷能夠拿出錢來,皇太極也會退兵。可惜的是,朝廷就是拿不出錢來。如果有朱元璋和朱棣那樣的猛人,沒錢也硬把他打回去。

    再來看內憂,這是一個更加複雜的問題,內憂主要是農民起義,農民為什麼起義,因為沒飯吃了,為什麼沒飯吃,因為天災(持續幾年的旱災,土地顆粒無收)。一般情況下,受了災朝廷會賑災,賑災就是讓大家能夠活下來,不造反。可是朝廷沒有錢賑災,所以大家就只能造反。說來說去,還是錢的問題。可大明當時是不窮的,江浙一帶還非常的富庶,但朝廷就是沒有錢。

    朝廷沒有錢是因為殺了魏忠賢,魏忠賢是一個奸臣沒有錯,其實也真是該殺,可當時的大明殺了魏忠賢的結果就是沒錢了。因為魏忠賢當時實行的政策是向江浙一帶的工商業收稅,魏忠賢一死,稅收政策就不執行了。明朝又回到了以前向農民收稅的模式,大家都明白,農業的收入是無法和工商業比的,這樣一來,一個國家沒錢的人要向國家繳稅,有錢的卻一邊快活,說拉大貧富差距那是輕的,把弱者逼上絕路才是嚴重的真實。

    這樣的財政制度,不出問題是不可能的,連續的天災,只能說是催化劑。

    如果是朱元璋這樣的人當政,根本就不可能讓這樣的事情出現,看看他對沈萬三的態度就知道,你有錢拿出來都討不著好,可能會允許你不拿出來嗎?他對商人從不客氣。

    滅明朝的不是李自成,是農民起義軍。而農民,只要能夠活下來,是不會造反的。所以,財政稅收政策才是明朝的大問題。而不管是朱棣還是朱元璋,都是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因為,明朝始終是中央集權制,皇帝改政策還是辦得到的。

  • 12 # 淡淡雨意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王朝,但是依舊逃脫不了王朝更迭的規律,最終被清朝取代。然而,滿清三百年的統治,將中國從世界頭號強國,變成半殖民之地,讓無數人惋惜。因此就有這樣的設想,假如把崇禎皇帝換成朱元璋,明朝會中興嗎?

    我認為完全沒問題。先來看看朱元璋是個什麼樣的人?

    中國歷史4000年來,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無數,大多都失敗了,只有劉邦和朱元璋成功了。而且朱元璋作為歷代皇帝中出身最低的,也是唯一能實現由南至北統一全國的君主,更是唯一一個既能建國又能治國的開國帝王。元末農民起義,群雄並起,山頭眾多,朱元璋最終贏了天下。從一個出身貧苦父母雙亡25歲還在乞討化緣的和尚,一躍而就,用了短短的15年的時間在他40歲的時候在南京登上大寶,締造了一個持續了276年的大明王朝,重新恢復中華文明,並用了30年時間,把一個一清二白、民生凋敝、內憂外患、斷壁殘垣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國強民富欣欣向榮的大國,並開創了洪武盛世,給中國文明之進步發展提供了更堅實更有韌性的骨架。無論後世對他的評價如何譭譽參半,誰也無法忽視他的傳奇,誰也無法否認他是個有“色彩”的人。他奇特的個性、傳奇的身世、跌宕起伏的創業史以及獨樹一幟的治國馭人之術,都令人佩服。

    這段傳奇幾乎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從這段傳奇中,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個英明神武,堅毅強硬,霸氣果敢,殺伐決斷,善於隱忍和行動果決的人。他心智極高,有非凡的大局觀,洞察力和領導力極強,有謀略心機,知人善用,能拼敢打,眼光長遠,既沉得住氣,又出手狠準快,所以才能成了最後的勝利者。

    明朝末年,局面並非想象中的那麼差。崇禎即位之時,流寇還沒成氣候,地方府兵可以輕鬆圍剿;關外的滿清還只是小部落,沒想過會入主中原;朝廷還有很高的威望,臣民打心裡敬仰和畏懼。然而,僅僅十七年,明朝就覆滅了,崇禎有難以逃脫的責任。崇禎剛愎自用,窩囊無能,眼光短淺,識人用人和治國理政能力遠不如魏忠賢,缺乏領導力,洞察力差,心機手段也不行,是他治國無能,促成了李自成的造反;被人忽悠,除去魏忠賢,自毀臂膀;又不肯南遷或者把太子送到南京去,一次次把機會喪失了,最後一步步把明朝拱手讓給了滿清。

    明朝末年,破局的關鍵是什麼?崇禎在位十七年,一直沒有找到,或者找到了,也一直沒做,反而不斷向農民收稅,雖然明軍屢次圍剿李自成,可是農民軍卻越來越大。向農民徵收的稅越多,李自成的軍隊就越大。

    以朱元璋毒辣的眼光,就會很快找到問題的癥結,一是錢,二是糧。如此一來,東林黨、晉商、朱氏宗室就成為他破局的祭品。許多人以為朱元璋會向文官階層大開殺戒,其實並不然,這樣容易將人逼反,明朝會提前分崩離析。從明初的三大案中,就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位權謀大師,分化瓦解,恩威並施,歷史上估計沒有哪位皇帝比他強。

    對於東林黨人,朱元璋不需要親自出手,楚黨、浙黨、魯黨就是最好的刀子。等到東林黨被處理得差不多了,再把跳出來最歡的那群人殺了,既能平民怨,也能平官憤。至於朱氏宗親佔據大量國庫錢糧的問題,在朱元璋的眼中,宗室諸王是維護朝廷的統治力量,如果到了反噬朝廷的地步,那就該清洗一波,以朱元璋的狠辣,這並非難事。

    有了錢和糧,對於朱元璋來說,李自成和滿清就不是問題。

    換個角度,以朱元璋的治國能力,根本不會有李自成的逼反。再一個即使走到最後清兵圍城這一步,朱元璋也會南遷南京,或者提前把太子送到南京,利用南京完善的官僚配套體系,完全可以保住半邊江山,再圖北上。愚蠢的崇禎直接選擇了自殺,名聲是有了,卻國家無主,直接導致了吳三桂倒向滿清和南明內鬥。

    有人會說,開國容易中興難,這純屬扯談。朱元璋能從0級號白板裝備,最後成就滿級神裝。如今,直接給他滿級號,憑他升級打怪的能力,還會有問題嗎?

    老朱開局一個碗,裝備全靠打,而崇禎卻把好好的江山丟了。兩人的能力雲泥之別,不可同日而語。可以說朱元璋強悍的的性格優點能力長處,崇禎一點都不具備。兩人如果互換位置,明朝再次中興,滿血復活,朱元璋無論從哪一步開始,都不會有崇禎丟失江山的解局。而元末農民起義中的崇禎在還沒得到郭子興賞識時就被砍頭了。

  • 13 # 凌煙閣論史

    絕對可以繼續下去。

    大約能延長100年左右吧,也很可能就沒有清朝的事了。

    明朝後期的問題在哪裡?

    1、內部問題:非常嚴重的土地兼併,以及天災。

    中國古代王朝有一個最大的通病:土地兼併。明朝也不例外。

    明朝的土地兼併還獨具特色,因為皇帝帶頭兼併。

    按說皇帝富有天下,整個國家都是他的,他幹嘛還要直接佔領土地呢?因為明朝皇帝私房錢不夠花,就開始在民間圈地,直接搶佔百姓良田,圈起來叫“皇莊田”。

    藩王呢,在享受國家豐富的俸祿基礎上,也跟著皇帝學,圈佔民田,叫做“王莊田”。

    接下來公主、勳戚、太監紛紛加入搶地隊伍。

    皇帝和權貴們佔了多少地呢?

    到萬曆時期,全國皇莊田共佔地76000頃(佔全國耕地的1.1%),藩王莊田僅河南一省即有77000頃(佔河南省耕地的10%)。

    加上其他權貴地主,這極少數的人佔了全國40%以上的耕地。

    這種兼併的嚴重程度是空前的。

    除了土地兼併嚴重,到崇禎初期還發生了大規模的旱災。

    這兩點合在一起,讓老百姓失去了生計,最後只能造反。

    2、外部問題:滿清進攻

    明清戰爭從1618年就開始了,打了幾十年。明軍是屢戰屢敗。

    除了戰場的直接失敗以外,戰爭還對大明內部產生了一個重要影響:加重了人民負擔。

    因為明朝為了戰爭,向百姓加徵了遼餉、練餉。

    後來為例對付農民起義,又加徵了剿餉。

    剿餉實際上是飲鴆止渴,這將把更多人推向起義軍一方。

    小結本段:

    明朝皇帝和皇族,奢侈無度,搶奪民田,使百姓失去生計;已經很重的賦稅負擔了,還要加稅;再加上遇到了天災,終於天災人禍一起爆發,大明風雨飄搖。

    在這種局面下,如果皇帝是朱元璋或朱棣,他們會怎麼做?

    一個人的性格是很難改變的,我們就以史實中朱元璋或朱棣的性格來進行推論,看他們面對明末的困局將怎麼做。

    首先,這兩人做事是不受任何條條框框制約的。

    朱棣更是不得了,為了奪皇位,什麼皇明祖訓,什麼太祖遺命,全都不管,就要起兵奪位。朱允炆的一個愚蠢命令---勿使朕負殺叔之名---就被他用得十足,經常在戰場上單騎斷後。

    這兩位做事,為達目的,是沒有什麼能束縛他們的。

    其次,這兩人做事手段毒辣乾脆利落,從不拖泥帶水。

    朱元璋殺功臣,唯恐牽涉不廣、唯恐殺的不多。朱棣為了強迫方孝孺,唯恐恐嚇手段不夠,說殺十族就殺了;遷都這麼大事,說遷就遷了。

    第三,關鍵是這兩位老於世故,熟知人情,能發現問題的關鍵在哪裡。

    像崇禎,不知世情,書生意氣,用起人來前一刻還把你捧在手心,可一轉眼就把你下獄或處死。抓不住問題的關鍵,胡亂立威,導致失去了人心。

    好,有了上述性格做基礎,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

    明朝當時面對滿清和農民起義軍,最難的地方是缺錢。

    去哪裡找錢呢?

    現成的啊!皇族子孫、勳戚、權貴、太監等等,他們都是為大明存錢的一個個小金庫啊。他們家裡,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地有地。

    他們一個個錦衣玉食,享受了大明福廕二百多年了,現在也該他們為大明做貢獻了。

    抄家!

    李自成抄了河南福王的家,據說糧食和白銀裝了幾千車。河南還有其他八位藩王,李自成在河南賺了個盆滿缽滿,隊伍從1萬多人迅速擴大到幾十萬人,這些都是河南藩王們的貢獻。

    他們的錢糧,與其留著給起義軍,不如拿出來拯救大明。

    崇禎岳父周奎僅用十幾年時間,就聚斂了300萬兩白銀(一說是70萬兩),那些藩王們,地盤大、積累了200多年,每個藩王家裡抄出300萬兩應該不成問題,還有無數的糧食。因此,僅河南一地,朱元璋或朱棣就能抄出來2700萬兩白銀。

    全國還有其他幾十位藩王、還有幾萬名的各級世襲將軍、還有大太監、還有勳戚、公主,合計抄出白銀1~2億兩、糧食幾千萬石不成問題。

    同時,還能獲得數十萬頃土地。

    這樣,整個局面就完全改觀了:

    明朝有錢、有糧、有土地了;對付滿清、消滅起義軍就有資本了。

    關鍵一點,有土地可以進行重新分配了。流民和起義軍都是無地或無力承擔稅負的百姓,現在幾千萬畝土地,每人分幾十畝地,可以安排幾百萬人;這樣幾百萬個家庭就安頓下來了,也沒人願意再冒殺頭危險去起義了。

    朝廷有錢糧,還可以給百姓免幾年稅賦。這樣,天下瞬間大治。

    然後,大明可以專心對付滿清。或和或打,大明完全掌握主動權,趁勢大舉出擊把滿清徹底消滅了也很可能。

    結束語:

    歷來改朝換代戰爭,主要原因都是土地兼併導致農民起義。比如漢末黃巾大起義、唐末黃巢起義。戰爭的結果是,推翻舊王朝、重新分配土地,建立新王朝。

    而如果一個王朝能進行自我革命,自己把土地進行重新分配,那麼改朝換代戰爭就不必要了。

    本文的假設就是基於上述這個邏輯。

    以朱元璋朱棣做事果決的性格來看,他們必定能看出問題的癥結以及解決辦法。他們主導了自我革命之後,整個明朝將迎來一次煥然新生。

    但是,因為他們及時採取了措施,這將導致農民戰爭的規模不夠大、影響不夠大,導致人口減少的不夠多;這將使得明朝當時的人口依然很多,人口基數比經歷真正改朝換代戰爭以後的情況要大得多。因此,新生明朝的土地容量將在更短時間內達到飽和,這也是我預計大約能延長100年左右的原因。

    大明延長100年,那清朝基本就沒戲了。

  • 14 # 君臨格史

    引言

    回答這個問題,需要分析明朝後期面臨哪些問題,再看朱元璋或者朱棣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如果朱元璋或者朱棣也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那麼明朝將沒有機會繼續下去。

    明朝後期面臨的問題分析

    1、黨爭問題

    有人說,明朝亡於黨爭。此話有一定道理,明朝的文官集團在歷朝歷代中最為出名,文官們以師承或區域的不同組成了不同的黨派集團,明朝後期最出名的當屬東林黨了。在朝廷當中存在不同的黨派本也不是壞事,即便在當代社會,也同樣存在多個黨派。黨派之間的良性競爭對社會有益無害,但明朝後期的黨爭恰恰變成了惡性的競爭,只要是競爭對手的政策,不管對錯都要反駁,導致許多好的政策得不到執行,朝政絮亂,明王朝也在內耗中一步步走向滅亡。

    那麼,如果朱元璋或朱棣在位,能不能夠解決這一問題呢?答案是:能。

    黨爭什麼時候都存在,明朝初年也有黨爭。明初最有名的兩大黨派當屬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和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雖然這兩大黨派勢力強大,但是並沒有給明朝掀起太大的風浪,原因就在於朱元璋皇帝。在朱元璋的鐵腕手段下,兩大集團頃刻煙消雲散。因為,皇帝擁有絕對的至高無上的權力,朝臣的意見再多,也需要皇帝來一錘定音,只要皇帝英明,黨爭從來不是問題。

    2、內憂外患問題

    明朝後期,吏治腐敗,內有憂,外有患。

    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一會兒出來個張獻忠,過會兒又出來個李自成,明朝的軍隊疲於奔命,農民軍殺不盡、斬不絕。

    外部,後金在關外強勢崛起,不斷的騷擾明朝的邊境。

    內憂外患下,崇禎皇帝拆東牆補西牆,最終明朝的大廈轟然倒塌。

    如果朱元璋或朱棣在位,能解決這一問題嗎?我認為:問題不大。

    明朝後期的各股勢力雖然龐雜,但是與元朝末年的各股勢力相比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元朝末年,朱元璋要面對的不僅有元朝的政府軍,還有張士誠、陳友諒等農民起義出身的梟雄人物。然而,不管是元朝還是張士誠、陳友諒,最後都被朱元璋消滅乾淨。

    明朝末年,明軍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擁有曹文詔、盧象升、孫傳庭、洪承疇、左良玉、袁崇煥等一大批傑出的將領,但是最高決策層戰略失誤太多,良將不能盡其才,最終顧此失彼,錯失各種機會。

    對於從戰爭中拼殺出來朱元璋、朱棣來說,不管是農民起義、還是後金軍隊,這都不叫事。

    3、貧富差距及土地兼併問題

    明朝末年,社會貧富差距巨大,土地兼併問題嚴重,其實這並不是明代所特有。

    所有的封建王朝,其壽命很難超過300年,這屬於封建王朝制度的痼疾(東漢與西漢實質是兩個朝代)。封建制度下,農業是根本,土地私有情況下,和平日久,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不可避免的造成土地兼併嚴重。土地向少數富人及權貴集中,大量農民則流離失所,如遇天災,再加上朝廷腐敗,社會動盪是其必然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唯有戰爭之後的改朝換代、土地重新分配,社會秩序才能重新走向下一個迴圈。

    面對這一封建制度的痼疾,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我想他們都是無能為力的。

    結論

    綜上所述,明朝滅亡雖然有其特殊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封建制度的必然結果,所以,不管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沒有機會讓其繼續下去。

  • 15 # 二凰士

    明朝後期出現了相當多的問題,政治腐敗,財政入不敷出,土地兼併極其嚴重,導致明朝後期的君主都無法掌控國家。

    如果出現一位像朱元璋或者朱棣一樣的人物,是否可以力挽狂瀾,改變明朝後期的社會情況,讓明朝中興呢,還是有可能的。

    一、明朝後期境況

    1、土地高度集中

    明朝中後期,特別是後期,土地高度集中。其中皇室佔據的土地極其龐大,動輒以萬頃計。

    比如萬曆年間,潞王有田四萬頃。皇室成員的數量不知道有多少,佔據的土地數量可能是天文數字。

    除了皇室成員,還有官員貴族,各自侵佔,並利用各種方式隱瞞了大量的土地。

    於是明朝中央政府所能佔據的土地越來越少,失地的農民也越來越多。社會變得極其不穩定。

    2、賦稅高企

    明朝中央政府所能佔據的土地越來越少,但是政府開支卻不會變得越少。為了保持正常的開支,只能向現有的土地上的農民加派賦稅。

    張居正改革就是希望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張居正死後的明朝末年,“一條鞭法”又變成了一紙虛文,農民的賦稅壓力越來越大,農民被逼起義越來越多。

    3、黨爭嚴重

    明朝後期政治黑暗,黨爭極其嚴重。

    其中包括了以官員為首的東林黨和以內廷太監為主的閹黨。

    其實本質上就是官員和皇帝在進行黨爭。

    官員們靠著科舉制度,互相聯絡,成為了一整個利益群體,他們透過隱瞞的手段,從國家那裡獲得了大量的土地。而皇帝則希望從官員隱瞞的土地那裡將國家的土地拿回來。兩邊就有了天然的利益之爭。皇帝就靠著他宮廷內的奴僕——太監來幫他與官員們進行爭奪。

    政治不清明,各自都想著自己的利益,下層的農民的生活自然越來越糟糕。

    二、朱元璋、朱棣似的人物可能的改革方案

    如果出現了猶如朱元璋、朱棣一樣的繼任之軍,那麼這個人肯定得有一些特質。

    首先他得有朱元璋、朱棣那種強大的精神力量,不怕可能出現的地主階級集體反叛,不怕可能出現的暗殺。同時,他要很清楚整個國家的弊病所在,要有足夠清醒的頭腦知道怎麼去改變這些弊病。

    大膽猜測,可能有以下方案:

    1、改革內閣制度

    朱元璋是一個“勞模”,他本人能力強,每天能處理大量的政務。

    因為擔憂丞相分權,所以改革了丞相制度,集大權於一身。但他的後繼子孫沒有他那樣強健的精力,無法處理這麼多的政務,於是靠內閣來幫助處理,內閣因此分權。

    因此首先,要以大毅力改革內閣制度,必要時,對整個東林黨的官員進行大換血。

    2、全國清丈土地

    朱元璋時期,用二十年的時間,第一次實現了對全國土地的清丈和人口普查。實現了六百年來的朝代沒有做到的事情。

    封建國家,土地第一,清丈土地,將所有被皇室、貴族、官員悄悄隱瞞下來的土地收歸國有,分給失地農民,這是幾乎所有的封建王朝開國之君做的第一件事情。

    要改革,清丈土地收歸國有最重要。

    3、改革賦稅

    在清丈土地的基礎上,實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簡化稅收,減輕農民負擔,增加國家收入。

    總結:

    明朝中後期,國家出現了大量的危機,土地高度集中,因此底層農民的賦稅越來越嚴重,導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而國家則財政入不敷出。如果出現了一位像是朱元璋或者朱棣一樣的人物,應該是可以改善狀況的,但首先,這個人得有朱元璋和朱棣一樣強大的精神力量以及極度清醒的頭腦。

  • 16 # 歷史飛凡觀

    其實像朱元璋、朱棣這樣的創業英主,基本是不可能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所以這個純粹是一廂情願而已,不過既然是假設,那我們就再來看一下明朝末年究竟有哪些問題。

    首先是黨爭問題,明朝後期的朝廷基本陷於黨爭之中,做事根本不論對錯只看派別,尤其是禍國殃民的東林黨,處處以自己的利益為先而損害國家利益,“平時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那都算好的,更多的是錢謙益那樣的“水太涼”之輩。

    其次是土地兼併問題,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加上明朝末年小冰河時期糧食減產,越是災年越容易出現兼併土地的問題,像華亭徐家就因為出了徐階這位內閣首輔,竟然擁有整個華亭縣三分之二的土地,而且都是不繳稅的,最後國家的稅收全落在了那些沒有能力逃稅的人口身上,像張居正那樣清丈田畝得罪了許多地主官僚,所以他死後被清算,“一條鞭法”也被廢除,還是直到清朝雍正年間實行“官紳一體納糧”才有所好轉。

    還有就是漕糧海運和對外貿易的問題,運河用來走漕糧消耗巨大,但是由於這條線上有太多的利益團體,所以官僚們還是逼著皇帝走運河而不是開支更小的海運。

    還有就是宗室藩王等的問題,藩王等人不事生產專門巧取豪奪不說,還做買賣偷稅漏稅、侵佔民田,最氣人的是還能生養,明朝滅亡時竟然有整整兩百萬宗室,可是他們不但不團結,而且守城時都捨不得拿錢出來犒賞軍隊,最後連城帶人被農民起義軍抓獲,比如被做成“福祿湯”的福王朱常潯,後期南明的第一任皇帝朱由崧就是朱常潯的兒子,只是朱由崧也沒過兩年就被清軍抓獲處死了,而剩下擁戴唐王、魯王和桂王的軍隊竟然不顧清軍在側,竟然自己內訌起來了,可見這幫人蠢到什麼程度。

    歷史上的中興皇帝較少,同樣的計策在不同實力的人手上使用出來效果截然不同,最起碼也要有李隆基、劉詢那樣的實力,才能夠將明朝後期盤活,朱元璋的才能也許可以,朱棣都不一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曲酒應該怎麼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