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村許三刀

    一,茶文化意為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徵

    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聯、茶書、茶具、茶畫、茶學、茶故事、茶藝等等。茶文化起源地為中國。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

    中國是茶的故鄉,華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但歷史文獻資料最早追溯至春秋),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

    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喜愛品茶,各國茶文化各不相同,各有千秋;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和禮儀。

    二,道得酒中,仙遇花裡,雖雅不能離俗。雅過頭了就是俗,反之,大俗即是大雅,茶文化其實是雅俗共賞的。

  • 2 # 味蕾奇遇記

    茶文化從廣義上講,分茶的自然科學和茶的人文科學兩方面,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著重於茶的人文科學,主要指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由於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因而,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於人文科學。

      一、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1、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採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2、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

      3、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陸羽著《茶經》,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標誌。其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

      4、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製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5、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6、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中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宏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臺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份份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巖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湖北英山、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列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雅過頭即是俗。

  • 3 # 茗韻業主心聲

    “茶文化”是什麼?茶文化當然是圍繞茶相關活動形成的文化,包含茶種植過程,茶葉製作過程,茶葉有效利用過程和利用過程中周邊活動形成文化;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文化歸總

    “雅過頭”通俗辯證地理解為,大俗則大雅,大雅即俗,所以,雅過了頭當然就是俗。

    首先、個人認為“酒醉英雄漢,茶引博士文”在中國文化中確實傳承有序。武松打虎就是對酒壯英雄膽最好的闡述,不必細述。

    而“茶引博士文”則略顯文學修飾的誇張,個人認為“茶引文人思”更加貼切,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長篇大論。追其本質,茶的最先應用,是老祖宗為治療和預防疾病而引入生活;從開門七件事可知,茶更多地是尋常百姓日常生活,飲茶能提神醒腦是事實,但“博士文”畢竟少數。

    當然,當茶的應用上升到文化的時候,文化就賦予了茶事眾多美好的寓意和美好的傳說;再說,文人對飲茶的熱衷和講究,對茶文化的推動和振興有著不可估量的效果。而眾多文人墨客對茶道的痴迷確實留下了不少美麗的詩詞;如“品茗談天地,賞花語人生”,“寧可一日不食,不可一日無茶”,“水流清影通茶舍,風遞幽香.....

    其次、“茶文化”是什麼?個人認為是在社會發展中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歸總。

    1.茶文化物質方面,包含茶的發現、利用、種植、精製、飲用方式方法及相關輔助物質;同時還包含相關茶的文物、遺蹟、書畫、文章、傳說等等。

    2.茶文化精神方面,包含茶德、茶道、待客、修身養性、茶禮等由茶事引申出來的內容。

    總之,茶文化是以茶為載體,對茶事有著推動作用的所有文化歸總

    最後、“雅過頭”在此處個人理解為,對茶文化的過度“消費”失去了本心,一味追求“別具一格的標新立異”的雅就是俗。當然不反對個別人追求的大雅,但不推崇所有人東施效顰。

    1.茶事源於中國,經唐宋走出國門,近代由於歷史原因,國內茶文化發展有所停滯;但現代茶文化正快速發展。個別“雅士”和“商者”熱衷於傳播日韓茶道精神,差異化的文化讓人啼笑皆非。

    2.茶文化的發展是需要適合的土壤,華人的茶文化應該是在華人生活中積累並提煉昇華;廣泛傳播的文化需要簡潔,所以個人更加崇尚自然、隨心和無為的茶文化,(但也不反對繁瑣的模仿或者創新,畢竟這是人家的自由)。

    綜上所述:個人認同某人所說,“一個好端端的吃茶,何必亦步亦趨地學別人的癖好,搞得像小媳婦纏腳一樣俗不可耐”。這樣實在不利於茶文化的健康發展,也不利於中國茶文化被廣大愛茶人士接受和傳播,更加不利於年輕人愛上茶文化,歡迎有識之士共探共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餐是健康生活方式,在國人共餐文化環境中怎麼才能有效做到分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