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投資正能量

    歷史著名經濟危機之1637年鬱金香泡沫

    01

    “鬱金香泡沫”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金融泡沫。16世紀中期,鬱金香從土耳其被引入西歐,不久,人們開始對這種植物產生了狂熱。到17世紀初期,一些珍品賣到了不同尋常的高價,而富人們也競相在他們的花園中展示最新和最稀有的品種。到17世紀30年代初期,這一時尚導致了一場經典的投機狂熱。人們購買鬱金香已經不再是為了其內在的價值或作觀賞之用,而是期望其價格能無限上漲並因此獲利(這種總是期望有人會願意出價更高的想法,長期以來被稱為投資的博傻理論)。

    1635年,一種叫Childer的鬱金香品種單株賣到了1615弗羅林(florins,荷蘭貨幣單位)。如果你想搞清楚這樣一筆錢在17世紀早期荷蘭的經濟中是什麼價值,你只需要知道4頭公牛(與一輛拖車等值),只要花480弗羅林,而1000磅(約454公斤)乳酪也只需120弗羅林。可是,鬱金香的價格還是繼續上漲,第二年,一株稀有品種的鬱金香(當時的荷蘭全境只有兩株)以4600弗羅林的價格售出,除此以外,購買者還需要額外支付一輛嶄新的馬車、兩匹灰馬和一套完整的馬具。

    但是,所有的金融泡沫正如它們在現實世界中的名稱所喻示的一樣脆弱,當人們意識到這種投機並不創造財富,而只是轉移財富時,總有人會清醒過來,這個時候,鬱金香泡沫就該破滅了。在某個時刻,當某個無名小卒賣出鬱金香——或者更有勇氣些,賣空鬱金香時,其他人就會跟從,很快,賣出的狂熱將與此前購買的狂熱不相上下。於是,價格崩潰了,成千上萬的人在這個萬劫不復的大崩潰中傾家蕩產。

    歷史著名經濟危機之1720年南海泡沫

    02

    “南海泡沫”是指的是在1720年春天到秋天之間,在英國南海公司引發的脫離常規的投資狂潮,最終因股價暴跌投資者遭受巨大損失!1720年,南海公司承諾接收全部國債,作為交易條件,政府要逐年向公司償還,公司允許客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僅僅只需支付10%的價款)來購買公司的新股票。2月2日,英國下議院接受了南海公司的交易,南海公司的股票立即從129英鎊跳升到160英鎊;當上議院也透過議案時,股票價格漲上了390英鎊。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

    投資者趨之若鶩,其中包括半數以上的參眾議員,就連國王也禁不住誘惑,認購了價值10萬英鎊的股票。由於購買踴躍,股票供不應求,公司股票價格狂飆。從1月的每股128英鎊上升到7月份的每股1000英鎊以上,6個月漲幅高達700%。在南海公司股票示範效應的帶動下,全英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機物件。社會各界人士,包括軍人和家庭婦女,甚至物理學家牛頓都捲入了漩渦。

    1720年6月,為了制止各類“泡沫公司”的膨脹,英國國會通過了《泡沫法案》。自此,許多公司被解散,公眾開始清醒過來。從7月份開始,首先是外國投資者拋售南海股票,國內投資者紛紛跟進,南海股價很快一落千丈,9月份直跌至每股175英鎊,12月份跌到124英鎊。“南海氣泡”由此破滅。

    歷史著名經濟危機之1837年大恐慌

    03

    這是一場受總統干預而引發的災難!在1816年,美國國會授權成立第二合眾國銀行,它的出現使得國家貨幣得以統一,並創立了單一匯率制度,其一度成為美國最具規模的貨幣發行機構。後來,伴隨著各州銀行業的發展,美國聯邦銀行管理體系開始出現衰退跡象,美國進入到一個“自由銀行”時期。鑑於許多州銀行立法很倉促、經營不善、大多資本不足、受監管不嚴,而且對市場前景盲目樂觀,為維護自身穩定,第二合眾國銀行拒絕接受其認為經營不善的銀行的票據。受此影響,公眾對第二合眾國銀行的信心漸漸不足。

    1829年,傑克遜當選為美國總統,他認為第二合眾國銀行的信貸相關問題嚴重影響了美國經濟的發展,隨之決定打壓第二合眾國銀行。作為打壓計劃的一部分,傑克遜從該銀行撤走了政府財政存款,轉而存放在一些州立銀行。由於獲得了大量存款,不嚴格落實授信政策的州立銀行可以發行更多的銀行券,並以房地產作抵押發放了更多貸款,而房地產是最缺乏流動性的投資之一。

    在“自由銀行法”實施的第一年,僅僅密執根州就有四十家銀行開業。然而到了年底,則無一例外地全部瀕臨破產邊緣,就連當時最大的銀行之一賓西法尼亞美國銀行也未能倖免,類似情況也在其它各州大範圍蔓延開來。迫於形勢,銀行巨頭們紛紛東奔西走,尋求重組以渡過危機。與此同時,銀行欺詐活動猖獗,銀行信譽蕩然無存,這又進一步惡化了銀行業搖搖欲墜的處境。很快,民眾意識到繼續容忍銀行業為所欲為將會蒙受更大的損失。因此,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時間裡,數以百計的銀行處於倒閉、重組、再開業、再破產倒閉的亂象中,各州也被迫廢止、修訂、重新頒佈“自由銀行法令”。至此,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恐慌在全國範圍內爆發。

    1837年,美國的經濟恐慌引起了銀行業的收縮,由於缺乏足夠的貴金屬,銀行無力兌付發行的貨幣,不得不一再推遲。這場恐慌帶來的經濟蕭條一直持續到1843年。

    歷史著名經濟危機之1929年大崩潰

    05

    這是華爾街有史以來形勢最為嚴峻的時刻。歷史上著名的股災發生在1929年秋天。在一片樂觀的投資氛圍中,持續數年的牛市突然改變了方向。9月5日,市場開始下跌,10月29日,道瓊斯指數一瀉千里,跌幅達22%,創下了單日最大跌幅。華爾街持續下跌的勢頭直到11月才最終止住。到1932年,道瓊斯指數教1929年最高點下跌了89%。股災之後,美國進入了長達4年的經濟衰退,這一次空前絕後的衰退造就了“大蕭條”這樣一個專用名詞。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社會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在美國各城巿,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造成的災難是人類歷史上所前所未有的。甚至比中國三年困難時期1959年到1961年所謂的“三年大饑荒”還要嚴重。這次美國經濟大蕭條1930年~1933年爆發嚴重的經濟危機,發生了遍及全美國的大饑荒和普遍營養不良,導致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最保守估計,至少有700萬人死亡,約佔當時美國的7%。

    1933年,羅斯福總統開始著手實施歷史上依他名字命名的“羅斯福新政”,大幅度的改革美國經濟政策,並著手對岌岌可危的華爾街進行改革,以恢復市場的信心。1933年,美國取消金本位制,頒佈《證券法》和《格拉斯--斯蒂格爾法》;1934年,美國頒佈《證券交易法》;同年,根據該法成立了美國證監會;1940年,美國頒佈《投資公司法》和《投資顧問法》。至此,美國資本市場在自我演進超過百年之後第一次出現了關於證券發行,交易和投資基金的法律,也第一次建立了監管機構,這一系列制度建設形成了現代金融體系監管的基本框架,也為隨後幾十年美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歷史著名經濟危機之1987年黑色星期一

    06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當日紐約股票交易所的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直線暴跌,造成了華爾街股市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

    在1987年夏季,市場環境發生變化。利率開始上漲,市場出現對經濟擴張質疑的聲音。美國貿易赤字的增加和美元貶值引發了人們對於通脹和加息必要性的擔憂。不確定性也在增加。

    10月14日,股市開始回落。下跌原因最初是由於取消企業併購稅收優惠的傳言以及政府宣佈8月貿易赤字高於預期。美元進一步下滑。週四,股市延續跌勢。機構投資者開始焦慮並將資金從股市轉移至債券。週五,股市下行開始加速,由於前兩天的價格變動使許多平值期權失效,導致投資者難以對沖自己的頭寸,因此他們透過做空期貨來實現避險。大量的期貨空頭頭寸使得股指期貨和現貨的價差擴大。截至收盤,標普500指數在當週下跌9%,為過去10年最大單週降幅之一。

    1987年10月19日,著名的黑色星期一。美國股市開盤後。僅3小時,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指數下跌508.32點,跌幅達22.62%,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的財產(約5000億美元)瞬間蒸發了。隨即,恐慌蔓延,當天,倫敦、東京、香港、巴黎、法蘭克福、多倫多、悉尼、惠靈頓等地的股市也紛紛告跌。隨後的一週內,恐慌加劇。10月20日,東京證券交易所股票跌幅達14.9%,創下東京證券下跌最高紀錄。10月26日香港恆生指數狂瀉1126點,跌幅達 33.5%,創香港股市跌幅歷史最高紀錄,將自1986年11月以來的全部收益統統吞沒。與此相呼應,東京、悉尼、曼谷、新加坡、馬尼拉的股市也紛紛下跌。於是亞洲股市崩潰的資訊又回傳歐美,導致歐美的股市下瀉。據統計,在從10月19日到26日8天內,因股市狂跌損失的財富高達2萬億美元之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及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5.92倍。美林證券公司的經濟學家瓦赫特爾因此將10月19、26日的股市暴跌稱之為“失控的大屠殺”。

    歷史著名經濟危機之2007年次貸危機

    07

    在截至2006年6月的兩年時間裡,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17次提息,將聯邦基金利率從1%提升到5.25%。利率大幅攀升加重了購房者的還貸負擔。而且,自從2005年第二季度以來,美國住房市場開始大幅降溫。隨著住房價格下跌,購房者難以將房屋出售或者透過抵押獲得融資。受此影響,很多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借款人無法按期償還借款,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開始顯現並呈愈演愈烈之勢。

    2007年3月13日,美國房地產市場引發道瓊斯指數下跌242.7點。經營次級房貸的新世紀金融公司於當日被紐交所緊急終止交易。當年8月9日爆發流動性危機,2007年10月道指見大頂(大跌近百分之60)到2008年,環球股災爆發,隨後華爾街一片風雨飄搖,貝爾斯登被接管、美聯儲接管房利美和房貸美、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華盛頓互惠宣佈破產。隨後危機蔓延,冰島瀕臨破產、英鎊大貶值,美國、英國、西班牙,包括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失業率都創出歷史新高。

    次貸危機從2007年8月全面爆發以來,對國際金融秩序造成了極大的衝擊和破壞,使金融市場產生了強烈的信貸緊縮效應,國際金融體系長期積累的系統性金融風險得以暴露。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是美國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起源於美國的這次次貸危機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體系受到重大影響,危機衝擊實體經濟。中國也受到次貸危機的影響。

  • 2 # 訪古尋幽

    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1857)1857年經濟危機在歷史上是第一次具有世界性特點的普遍生產過剩危機。這次危機也是第一次在美國、而不是在英國開始的危機。由於英國對美國鐵路建設進行了大量的投資,故美國鐵路投機的破產對英國也造成了很大的震動。1847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從1850年開始的週期性高漲的最重要的特點是世界貿易急劇的擴大,19世紀50年代世界貿易的年平均增長額比前20年提高了2倍。機器工業的發展,運輸業的革命,新興國家和新興部門捲入國際商品流通,以及加利福尼亞和澳洲金礦的發現都促進了世界市場的迅速擴大。1848年至1858年,美國建成的鐵路約達33,000公里,超過了其他國家所建鐵路的總和。而英國在40年代的建設熱潮中,所鋪設的鐵路卻只有8,000公里。美國鐵路事業的蓬勃發展,按道理應會帶動其冶金業的大發展,然而,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而且,這一時期,美國生鐵產量長期停滯不前,棉紡織業的增長速度也不快。與此同時,鐵軌、生鐵、機車、棉布和其他英國製成品的進口卻增長得十分迅速,英中國產品充斥美國市場阻礙了美國冶金業和棉紡織業等當時的重要工業部門發展。隨著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1907年銀行危機1907年10月,美國銀行危機爆發,紐約一半左右的銀行貸款都被高利息回報的信託投資公司作為抵押投在高風險的股市和債券上,整個金融市場陷入極度投機狀態。首先是新聞輿論導向開始大量出現宣傳新金融理念的文章。當時有一篇保羅的文章,題目是“我們銀行系統的缺點和需要”,從此保羅成為美國倡導中央銀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後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紐約商會宣稱:“除非我們擁有一個足以控制信用資源的中央銀行,否則我們將經歷一場前所未有而且影響深遠的金融危機。”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 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嚴重的危機。在此期間,社會經濟雖然有一定發展,但是,資本家獲得了高額利潤,廣大勞動人民卻日益相對貧困,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資本家為眼前的利潤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銷售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同時,人們醉心於利潤豐厚的股票等投機活動,股價被大幅度哄抬,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1]1929年10月,紐約華爾街股票市場形勢急轉直下,股價狂跌。人們瘋狂拋售股票,股市崩潰,引發了一場經濟危機。首先是銀行紛紛倒閉;接著,工商企業大量破產,生產銳減,市場蕭條;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民收入減少,很多人瀕於破產。1929年上半年,紐約股市經過不斷哄抬,持續上揚,呈現一片“繁榮”。10月23日,股價開始急劇下跌。次日,在一些銀行巨頭的干預下,股市行情有所回升。美國總統胡佛聲稱:美國經濟“形勢很好,欣欣向榮”。但是,好景不長,29日,股市出現了災難性的風暴,一天之內拋售了1600多萬股,一些主要股票的價格下跌了40%,轉眼問,許多人破產。到 l1月,紐約股市的各種股票損失達260多億美元。據統計,1933年初,美國已經有半數銀行倒閉,完全失業人數達到1500萬至1700萬人;此外,還有許多人處於半失業狀態。當時,窮人想盡一切辦法艱難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禦寒;而資本家為了維持商品價格,保證利潤,不惜大量銷燬商品。經濟危機很快波及到其他國家,影響世界各國,演變成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具有一些明顯的特徵,如來勢之猛烈、範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等等,以至於“大蕭條”、“大恐慌”成了這次危機專用的代名詞。當時,美國經濟對其他國家經濟和世界市場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美國出現的經濟危機很快引發了其他國家的經濟危機。1930年,嚴重依賴美國資本的德國發生經濟危機;接著,英、日等國經濟出現了嚴重的衰退;1932年,法國經濟也開始蕭條。各國不得不相繼宣佈放棄金本位。1929年至1933年,西方世界工業生產下降了 l/3以上,貿易額減少了2/3。其中,美國和德國的受破壞程度最大。美國的進出口額下降了70%,英、法、德、日也都減少了一大半。美、英、法、德共有30萬家企業倒閉,失業工人竟達到3000萬以上。許多昔日機器轟鳴的工廠區,變得死氣沉沉,野草叢生,成為所謂的機器“墓地”。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但壟斷資本家為了維持他們的利潤,穩定商品價格,卻大量銷燬商品。大量的玉米、小麥、棉花、牛奶等產品,或被當作燃料,或被傾人河流、大海。1933年以後,這場經濟危機的高潮才過去,但各國經濟的恢復仍是步履艱難。1929一1933年的經濟危機對各國的社會狀況和世界局勢也產生了巨大影響。首先,加深了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醜聞層出不窮,政府信譽掃地;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狀況,示威遊行和罷工鬥爭不斷;法西斯分子利用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1932年春夏之際,曾經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20萬美國退伍軍人聚集華盛頓,在郊外紮營,要求發放福利金。軍警奉命前往驅散退伍軍人,並燒燬其營地。雙方發生衝突,退伍軍人死傷50多人。其次,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各國為了改善本國經濟形勢,紛紛加強對經濟的干預,並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各國間的矛盾和摩擦日趨尖銳。為了儘快擺脫困境,各國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了當地人民的反抗。經濟危機期問,各國紛紛設定關稅壁壘,推行傾銷戰術,採取有利於本國的貨幣政策,以保護本國的經濟。1930年,美國國會透過法案,把近900種主要商品的進口關稅平均提高近40%,由此引發了一場關稅大戰。第二年底,先後有七八十個國家採取了報復措施,大幅度提高了關稅。1973-1975石油危機1974年美國的汽油定量配給票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石油生產國削減石油輸出量,造成油價飛漲,立即打亂了西方國家經濟發展的節奏,從而引發了經濟危機。除開石油危機的因素,美元的貶值和和此次危機的產生也不無關係。1971年,由於美國國際收支赤字的不斷上升,同時西方外匯市場大量拋售美元、搶購黃金和西德馬克,為防止美國黃金儲備的嚴重枯竭,美國尼克松政府宣佈暫停按佈雷頓森林體系所規定的以每盎司黃金換35美元的價格向美國兌換黃金;當年12月,美元正式貶值7.8%;1973年1月,新的美元危機再度爆發,2月2日美國再度宣佈美元貶值10%,3月,西歐各國對美國實行浮動匯率。至此,以美元為中心的佈雷頓森林貨幣體系宣告瓦解,波及整個西方的經濟危機也呼之欲出。這是戰後最嚴重的一次全球經濟危機。在危機發生一年之後的1974年12月,美國汽車工業下降幅度高達32%,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近一半,1975年,美國的失業率高達9.2%。而在此期間,整個西方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了8.1%;英國的股市比危機前的最高點下跌了72%;危機最嚴重的1975年,西方發達國家的每月平均失業總人數達1448萬人;世界貿易的總額在1975年減少了6%。最為可怕的是,此次經濟危機造成了西方經濟較長時間的“滯脹”。一方面,危機之後,經濟回升極其緩慢;另一方面,通貨膨脹卻與蕭條共存。危機過後,各發達國家的通脹率依然居高不下,美國的通脹率甚至還不斷上升,1979年消費物價上漲年率達到13.2%。直到80年代裡根成為總統後,運用減稅、減規、減開支和節制通貨流量等“里根經濟學”,才使得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出現巨大的回升。1987年黑色星期一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上午9時30分,紐約股市一開盤,道·瓊斯指數經過一段顫動後突然下跌,截至休市,道·瓊斯指數暴跌508.32點,跌幅達22.62%,超過了1929年10月29日紐約股市暴跌的紀錄。如果將抽象的指數折算成貨幣,這一大紐約股市下跌使市場喪失了5000億美元的市值。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這次突如其來的股災,實際上是在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結果。自1983年起,美國以至整個西方經濟進入了一個持續增長期,同時整個西方國家的股市也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牛市中,1982~1987年,美國道·瓊斯指數上漲了兩倍多,義大利、日本、聯邦德國股市也分別上漲了3.56倍、 3.51倍和1.6倍,市場出現過熱的跡象;但在1987年,西方國家的經濟已出現了經濟衰退的跡象,它已無法支援股市上漲,導致了經濟泡沫的產生;此外 1986年,美國財政赤字2210億美元,外債更是高達2636億美元,已淪為世界最大債務國;另外西方各國在協調經濟發展中不斷髮生貿易糾紛,也影響了世界經濟和股市的穩定。紐約股市的暴跌,迅速引起了西方主要國家股票市場連續大幅下挫。10月19日,英國倫敦《金融時報》指數跌183.70點,跌幅為10.8%;日本東京日經指數10月19日、20日累計跌幅為16.90%;香港恆生指數19日下跌420.81點,跌幅11.2%;法國、荷蘭、比利時和新加坡股市分別下跌9.7%、11.8%、10.5%和12.5%,巴西、墨西哥股市更是暴跌20%以上。10月23日,美元遭到拋售大幅貶值。受此影響,10月26日道·瓊斯指數再次暴跌156.63點,跌幅為8.03%其它國家股市也再次隨之下跌,香港恆生指數更是暴跌1120.7點,日跌幅高達33.33%,創世界股市歷史上的最高跌幅。這是迄今為止影響面最大的一次全球性股災,造成了世界主要股市的巨大損失。美國股票市值損失8000億美元,世界主要股市合計損失達17920億美元,相當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的5.3倍。1997東南亞金融危機自1997年7月起,爆發了一場始於泰國、後迅速擴散到整個東南亞並波及世界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使許多東南亞國家和地區的匯市、股市輪番暴跌,金融系統乃至整個社會經濟受到嚴重創傷,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僅半年時間,東南亞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的貨幣貶值幅度高達30%~50%,最高的印尼盾貶值達70%以上。同期。這些國家和地區的股市跌幅達30%~60%。據估算、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僅匯市、股市下跌給東南亞同家和地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達1000億美元以上。受匯市、股市暴跌影響。這些國家和地區出現了嚴重的經濟衰退。[2]08年次貸危機2002以來利率先降後升,房地產市場卻先熱後冷,導致大批藍領階級陷入房貸陷阱[1]次貸危機是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為緩解次貸風暴及信用緊縮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穩定金融市場,美聯儲幾月來大幅降低了聯邦基金利率,並打破常規為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直接貸款及其他融資渠道。美國政府還批准了耗資逾15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另外放寬了對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兩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融資、準備金額度等方面的限制。在美國房貸市場繼續低迷、法拍屋大幅增加的情況下,美國財政部於2008年9月7日宣佈以高達2000億美元的可能代價,接管了瀕臨破產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 3 # 王牌策略

    花開花謝,一年四季輪迴。經濟的繁榮與衰退也是由某種看不見的手左右的,這就是年代之間的內驅力。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產物,週期性爆發,不可避免。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一旦發生,必然會波及世界每個角落,迅速演變成世界經濟危機。

    自1825年英國第一-次發生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以來,隨後發生危機的年份是1836 年、1847 年、1857 年、1866 年、1873年、1882年、1890 年和1900年。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發生一次這樣的經濟危機。進入20世紀,在1900年危機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又發生了1907 年、1914 年、1921 年、1929~1933年、1937~ 1938年的經濟危機,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發生一次危機。

    第1次經濟危機:經歷一戰發大財之後的經濟調整,主要源於“外需”的減弱,從1920年開始至1921年底結束,大約2年時間(工業下降從1920年7月至1921年4月最低點),危機期間,工業生產下降了25%,機器製造、煤炭、鋼鐵等都曾下降70%左右;農業生產總指數下降11.4%,其中主要農產品價格最大下降70%;失業率最高達到23.1%。

    第2次經濟危機(大蕭條):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核心時間在1929年10月至1933年,但是一直延續到二次大戰開始,貫徹整個30年代。 根本原因是生產能力的過度膨脹與消費能力的日益縮小造成的,裝置更新到極點、消費透支到極點、國際貿易到極點、貧富分化到極點、股市投機到極點,最終以股票市場的崩潰而開始。

    第3次經濟危機,只在1948年產生,工業生產下降10%的小幅調整。

    第4次經濟危機,1954年,由於北韓戰爭的結束導致軍事需求下降,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產值分別下降1.3%和5.3%,僅僅持續了9個月,到1955年3月又重新進入高漲時期。然後是汽車與房地產對經濟的大力拉動。

    第5次經濟危機,從 1957 年 3 月開始,主要是由於汽車房地產的需求下降造成的,工業生產連續 14 月下降,共下降 13.5% ,生產水平倒退 37 個月,回到 1953 年的水平。 1958 年 5 月再次回升。

    第6次經濟危機,從1960年2月至1961年2月,工業生產下降6.2%。 從1961年1月至1969年10月,經濟持續繁榮了106個月,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一直在2.5至6之間。這次繁榮,越南戰爭起了很大的支撐作用。

    第7次經濟危機,從1969年10月開始至1972年3月,經濟沒有大幅下滑,但是處於徘徊狀態。 整個70年代,從1973年12月爆發,一直到1982年復甦,總體表現為“滯脹”。 生產與就業的停滯伴隨著長期的通貨膨脹,主要原因是美元與黃金脫鉤以後,美國政府為了拉動經濟而不斷提高財政支出、美元大量印刷產生的後果。同時,在40、50、60年代科技革命之後,70年代的新科技力量缺乏,而微電子技術為核心的科技革命仍然在醞釀中,世界貿易也在日本、德國的崛起中有所退縮,能源危機成為直接的危機導火索。

    第8次經濟危機, 1973 年 12 月至 1975 年 5 月,持續時間長達 18 個月 ,工業生產下降15.3%,國民生產總值下降5.7%。1.5萬家企業破產。失業率最高達到9.2%。私人固定資產投資下降16.6%。通貨膨脹連續兩年超過11%。

    第9次經濟危機,在經歷了 3 年的恢復和增長以後, 1979 年 4 月至 1982 年 11 月,危機再次光臨,持續時間長達 44 個月。 失業率最高達到10.8%,私人固定資產投資額下降26.6%,通貨膨脹率均達到10%以上。還好,工業生產只下降了11.8%,國民生產總值下降了3.0%。 80年代以後,美國經濟開始復甦,從1982年12月一直持續到1988年底,持續8個年頭,通貨膨脹率得到抑制,就業率增加,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其間,美元貶值,使得美國的勞動成本下降22%,而日本和德國的勞動成本上升了40%左右。美國的“自動化生產體系”使勞動生產率大幅提高。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在1984年底,大型企業的電腦普及率達到了100%,小公司達到了51%。飛機及航空製造業得到較大的發展。

    第10次經濟危機,導引於1987年的*,從1989年至1993年,持續時間長達5年,1989年第二季度GDP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變為負增長,然後經歷了為時三個季度的惡化階段,又經歷了約兩年半的危機後期階段,呈現W+W型。進入1993年,美國經濟開始復甦。這次危機中受傷害最大的是日本。 之後,美國經歷了長達6年多的黃金歲月,個人計算機、網際網路泡沫帶動了經濟的持續繁榮發展,道瓊斯指數由3000多點一直攀升到11000多點。

    第11次經濟危機,就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網際網路泡沫,從2000年3月開始至2003年3月,持續了3年時間。 從納斯達克的調整開始,中間經歷了9.11恐怖襲擊事件,還有安然事件。其間道瓊斯從最高的11749.9點一直跌到7197點,跌幅達到38.74%。這次危機期間的GDP並沒有大幅下滑,2001年前3個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0.6%,-1.6%和-0.3%,儘管第4季度和2002年第1季度分別恢復到2.7%和5.0%,但第2季度則降至1.3%。 之後就是格林斯潘主導下的房地產次貸泡沫,一直持續到2007年7月,長達5年的繁榮。這個時期的繁榮,是以嚴重透支消費、寅吃卯糧為代價的。

    第12次經濟危機,次貸危機+金融危機+經濟危機。 從2007年7月的次貸危機開始,按照很多經濟界大腕的預測,是對美國戰後消費模式的一次大清算。

  • 4 # 理財中的霸主

    1、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1857),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導致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第二次世界經濟危機(1929~1933),資本主義發展史上延續時間最長、波及範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一次經濟危機。企業破產倒閉的數目創造了有史以來的最高記錄。工人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一般高達30%以上。物價和股票價格猛跌。此次經濟危機魏瑪共和國倒臺,納粹黨抓住機會掌握德國政權,間接導致後面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3、1987年黑色星期一,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如果將抽象的指數折算成貨幣,這一天紐約股市下跌使市場喪失了5000億美元的市值。這個數字幾乎相當於當年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八分之一。

    4、2007-2008年次貸危機,這次危機是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先是雷曼兄弟的破產,然後政府放寬了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兩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融資、準備金額度等方面的限制。2000億美元的可能代價,接管了瀕臨破產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 5 # 那年深冬

    經濟危機(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週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 ,是經濟週期中的決定性階段。現就歷史上西方資本主義發生過比較大的經濟危機總結分析如下:

    1、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

    隨著經濟危機的爆發,美國的銀行、金融公司和工業企業大量倒閉。僅1857年一年,就有近5000家企業破產。糧食生產過剩,糧價和糧食出口下降,加上英國工業品的劇烈競爭,促使了美國經濟危機的加深。反過來,英國的經濟發展也受到美國危機的打擊。由英國向之提供資金的美國銀行、鐵路、商業公司紛紛破產,也使英國的投資者持有的有價證券急劇貶值。1857年秋季,美國還爆發了貨幣危機,整個銀行系統癱瘓了,美國的貨幣危機在10月中旬達到了頂點,當時紐約63家銀行中有62家停止了支付,貼現率竟然超過了60%,股票市場行市則下跌了20-50%,許多鐵路公司的股票跌幅達到80%以上。美國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到英國和歐洲大陸,引發了一陣又一陣的破產浪潮。1857年經濟危機波及面很廣,之後,爆發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其後,奴隸制的消滅、宅地法的實施、重工業的發展,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2、1929~1933年第二次世界經濟危機

    這場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損失。在這場危機中,各國工業生產大幅下降,與 1929年相比,美國1932年工業產值下降46。2%,德國下 降40。2%,日本下降37。4%,義大利下降33。2%,法國 下降31。9%,英國下降20%。各國農業經濟也受到很大影響,農產品嚴重“過剩”,糧食價格直線下降,在美國甚至出現如此場景:棉花無人採摘,只能爛在田地中;大量牲畜被活埋;很多牛奶被傾倒入密西西比河;相當數量的咖啡被倒進大海中或充當火車燃料。受經濟危機的影響,各國國民收入也大幅降低。

    這次經濟危機還使許多人失業,1933年美國的失 業率為24。9%,失業人口達1700萬,德國失業人口800百萬,英國400萬。經濟危機進一步引發政治危機,失業工人聯合起來遊行示威,在職工人也舉行罷工活動以表達對資本家和政府的強烈不滿

    3、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為不斷惡化的經濟預期和中東局勢的不斷緊張,造就了華爾街的大崩潰。這便是“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華爾街上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崩盤事件。道·瓊斯指數一天之內重挫了508.32點,跌幅達22.6%,創下自1941年以來單日跌幅最高紀錄。6.5小時之內,紐約股指損失5000億美元,其價值相當於美國全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8。這次股市暴跌震驚了整個金融世界,並在全世界股票市場產生“多米諾骨牌”效應,倫敦、法蘭克福、東京、悉尼、香港、新加坡等地股市均受到強烈衝擊,股票跌幅多達10%以上。股市暴跌狂潮再西方各國股民中引起巨大恐慌,許多百萬富翁一夜之間淪為貧民,數以千計的人精神崩潰,跳樓自殺。這一天被金融界稱為“黑色星期一”,《紐約時報》稱其為“華爾街歷史上最壞的曰子”。

    4、2007-2008年次貸危機

    次貸危機是由美國次級房屋信貸行業違約劇增、信用緊縮問題而於2007年夏季開始引發的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震盪、恐慌和危機。為緩解次貸風暴及信用緊縮所帶來的各種經濟問題、穩定金融市場,美聯儲幾月來大幅降低了聯邦基金利率,並打破常規為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提供直接貸款及其他融資渠道。美國政府還批准了耗資逾1500億美元的刺激經濟方案,外放寬了對房利美、房地美(美國兩家最大的房屋抵押貸款公司)等金融機構融資、準備金額度等方面的限制。2000億美元的可能代價,接管了瀕臨破產的房利美和房地美。

  • 6 # 阿杰股市

    經濟危機是指一個或多個國民經濟或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負的經濟增長率)。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週期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也是經濟週期中的決定性階段。

    1825年英國爆發了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但這不具有世界性,因為這時其他國家還沒有發生工業革命,而資本主義經濟從未擺脫過經濟危機的衝擊,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

    在二戰後真正意義上屬於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只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經濟危機,只有這三次危機表現了明顯的國際同期性。

    而在戰前1929~1933年的大危機是最嚴重的,直接震撼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波及所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被稱為“三十年的的大危機”。這次危機長達4年之久,生產下降和失業增長都達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對外貿易總額、工業生產(生鐵產量和鋼產量)、汽車產量直接下降,而失業率大幅度上升,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的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

    危機對全世界影響巨大,並給世界經濟發展留下深刻的教訓。

  • 7 # 腦洞認知新思維

    我認為,

    原來,西方政府認為,政府越小越好,

    維持政府運轉,開支就越小。

    稅賦也就越少,人民的負擔,也越輕了。

    所謂的,小政府,大市場。

    但,20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

    引發西方,世界經濟危機,

    對小政府,大市場,感到懷疑,

    羅斯福總統,實施新政,政府幹預,整頓銀行;

    對農產品補貼,大規模興建,基礎設施,化解經濟危機。

  • 8 # 麻辣番薯醬

    後面的答案都太長了,估計是百度複製貼上過來的,我都不想看,我來簡單的講講題目所問。

    一、經濟危機的次數

    目前四次,最近有可能會出現第五次,不過也說不好

    分別是以下四次(世界範圍影響大的,敲重點,荷蘭鬱金香這類只有幾個國家自己過家家的就不說了)

    1、1857年的貨幣危機引起的經濟危機

    2、1929年的信貸緊縮造成的經濟危機

    3、1987年的中東局勢造成的經濟危機

    4、2007年的次貸危機造成的經濟危機

    上述最嚴重的是2,4項,都是美國開頭。按照當前疫情局勢,連英國首相都進了ICU,引起低經濟預期有可能造成第五次經濟危機。那如果經濟危機出現,造成的後果是什麼?我在這裡解釋一下

    二、經濟危機的影響

    雖然引起的原因不同,但是一旦出現,後果總是相似

    1、對社會財富、社會生產力的嚴重破壞

    因為經濟危機出現,供給和需求的資金很難正常進行,往往導致想生產的沒錢生產,想投資的沒地花錢。當這一種現象普遍出現,就有可能造成生產力的倒退。

    2、激化社會階級矛盾

    由於經濟不景氣,失業、窮困人民會變的更多,由此會帶來一系列社會矛盾,甚至有可能導致政變,我們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也證明,讓群眾吃不飽的皇帝是活不長的。

    3、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

    大家能感受到的東西我就不多做解釋了,只要生產力在發展,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就存在。經濟危機只是拉大了差距水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到底是不是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