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樹梅家長教練

    兩歲左右是孩子的第1個逆反期。最重要的表現是每一句話都要加個不字,所以三歲說不是正常的。

    第一,對於孩子不接受批評也是正常的。這是我們父母對孩子的說話方式不一樣造成的。我們總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和孩子說話。比如在這個大冬天,孩子和你一起出去,孩子總是喜歡穿的又有點兒多,這樣就會發熱要脫衣服,可是因為媽媽沒有運動就不發熱,當孩子說我要我熱了要脫衣服的時候,你說不熱剛剛好,不能脫衣服,這樣就和孩子形成了對立面,下面的交流就會產生對立,孩子無法接受。

    第二,想要孩子聽你的話,我們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首先要全盤接納他的感受。接受嗯他所有感受才能和他產生一樣的心情,說出的話才不會唱反調,這樣才會有接下來你和孩子正常交流溝通達成意見。比如上面的事件你可以這樣回答哦,你感覺到很熱,可能是剛剛運動的原因引起的。我沒有動,感覺一點都不熱喲。這樣慢慢引導下去,才能和孩子形成良好溝通。他才不會唱反調。

  • 2 # 笨點點

    轉自網路:

    都說3歲的孩子最讓人頭疼,像是進入“叛逆期”一樣,原來乖巧的孩子開始總說“不”,“進了電梯,樓層不是他按就哭鬧一定要重新來一次”“讓他睡前收玩具回床上,就不回床上”…孩子原來很聽話的,這3歲怎麼就開始“叛逆”起來了?其實在2-4歲這個階段,孩子迎來了他們的第一個反抗期,而這個時候家長的教育態度就很重要,會給孩子帶來很深遠的影響,家長們該怎麼做呢?一起來學習吧!

    在孩子3歲開始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美國心理學家盧文格將其稱之為幼兒的“衝動階段”。他認為這一階段寶寶的衝動表明了寶寶想要證實他的獨立的一面。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他們認為的秩序和規律,想要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絡以及生活上的規律,所以他們更想遵守自己眼中的“秩序”而不是大人要求的。

    而在孩子3歲左右也是安全感建立的關鍵時期,所以比較敏感,如果一旦自己心中的“秩序”和“獨立”被破壞,就會產生不安和不滿的情緒,透過哭鬧來表達。

    這個階段寶寶會有這些表現,在大人眼裡是“叛逆”的行為:

    1. 好勝心變強

    這個階段的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好勝心,例如喜歡和別的孩子比較誰的個子高,特別計較輸贏,處處要佔上風。

    2. 情緒波動大

    因為對世界好奇心但卻無法真正獨立探索,所以在想要依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和不得不需要父母幫助中糾結的情緒,有一點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哭鬧。

    3. 想要獲得獨立和尊重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模仿能力變強,他們渴望和大人一樣能夠獨立做事,也希望自己獲得尊重。

    孩子在這個時期需要接納學習的東西有很多, 秩序感是兒童獲得安全感和道德感的基礎,穩定的秩序體驗讓孩子加強“自我”建設,從而勇於去探索周圍的一切。家長們一方面不能隨波逐流,任其自然,否則會令其放縱自己,不利於形成社會化人格。另一方面也別過分嚴厲,否則又容易傷害到寶寶的自我意識和自信。

    一般來說,有以下幾個小竅門來應對:

    1. 簡單的需求,陪孩子再來一次

    孩子的秩序感是對自我世界的建立,家長能夠做的就是耐心的接受和引導,孩子簡單的需求,可以儘量滿足孩子去完成,陪孩子再來一次,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給孩子多做選擇題,這樣孩子更能感受自己擁有獨立的思考,在一些問題上不必要求孩子按照絕對的答案進行,可以多一點靈活性。

    2. 家庭教育理念要一致

    很多時候家長的教育理念不同也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如果在家中能夠建立良好的規則秩序,那麼孩子學習適應社會能力就能更強,所以家長的教育理念要統一,原則不能被破壞,如果你給孩子建立了睡前不能吃糖的規則,有人破壞了這個秩序去縱容孩子,那麼這個規則也就失去了意義,有序的教養環境, 有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精神秩序,所以家長一定要統一教育理念。

    3. 適當放手讓孩子“獨立”

    孩子有這樣的秩序敏感,說明孩子對於獨立的需求更高,也是孩子成長的表現,作為父母的我們也要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去構建自己的秩序世界,讓孩子試著能夠獨立完成這個階段可以做好的事情,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方向,呵護和引導同樣重要,陪孩子一起跌倒,一起起跑。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有各自的閃光點,不要用自己的規則去磨滅孩子所有的小固執,有時候適當的放手也許孩子能夠給你更多的驚喜和感動。

    分享一個適合學齡前兒童用得識字軟體【貓小帥識字】,家裡或者身邊有適齡兒童的話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哦,這裡面有豐富的童話故事,還有有趣的冒險任務,孩子可以和喜歡的童話人物一起學習漢字,不知不覺中對漢字產生興趣。

  • 3 # Yaki90

    三歲男孩出現這種情況這很正常的,寶媽不必焦慮。

    孩子3歲是他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這一階段寶寶的個人自主意識開始萌發,寶寶說不表明瞭寶寶想要證實他的獨立的一面。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他們認為的秩序和規律,想要找到事物之間的聯絡以及生活上的規律,所以他們更想遵守自己眼中的“秩序”而不是大人要求的,這一階段的孩子如何去引導,以下是幾點建議:

    一、尊重孩子

    在家庭生活中建立規則和秩序,給予孩子尊重,比如在家裡劃出一片區域,是孩子的專屬區域,如玩具房,每次爸爸媽媽進門之前先敲門,得到孩子允許在進入。

    二、傾聽孩子聲音

    寶媽儘可能的多陪伴孩子,耐心的引導與傾聽,比如這一階段孩子可能會出現無緣無故打人的情況,寶媽可以說,媽媽打你一下,你會不會痛,換位思考你無緣無故打小朋友,他們也會痛,但是在引導過程中注意態度,因為這個階段孩子很敏感,態度太多強硬,孩子逆反心理更盛。

    三、給予鼓勵

    對於孩子的進步及時給予鼓勵,這樣讓孩子覺得自我價值得到了肯定,積極性提高,每個孩子身上都有很多閃光點,不必對孩子要求過高,有時候適當放手,他反而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 4 # 玫迷夢妮妮

    順其自然,慢慢引導。小孩是有這麼一段時間的,強硬只會適得其反。

    每個孩子天性不一樣,只要不是給家人跟別人造成很大的影響,就順著他去。

    三歲孩子說話能夠很流暢,走路可以很穩當,所以能活動的範圍也越來越大,隨著知識的擴充套件,孩子學到的東西越來越多,瞭解的事情越來越廣泛,慢慢就有了自己的小主意,自我意識慢慢增強,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可以做好了,不想再受大人的“控制”,想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所以事事跟大人作對,不願意別人干涉自己的行為。

    孩子有這種行為,恰恰就是他認識自我,獨立性開始萌芽的時候,是他生理和心理發展的重要表現。

  • 5 # 叨叨幼稚園

    孩子不願接受批評和教育,很大原因是家長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不正確。在糾正孩子犯錯誤的同時,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處境和感受。批評也是有技巧的。

    所以在批評教育孩子時,有幾點建議供各位家長參考:

    一、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當孩子真的做錯了事,家長在批評教育的時候,千萬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有些家長教育孩子不分場合不分地點,甚至為了發洩情緒說出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話,就像姍姍的媽媽,當著老師的面說一些很難聽的話,這樣只能讓孩子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行。

    二、鼓勵孩子的可取之處

    發明家愛迪生向老師提出“2+2為什麼等於4”的問題,由此闖下大禍,剛進校3個月就被勒令退學了。但他的母親沒有責怪他,反而親自教育愛迪生,為了給愛迪生建立自信心,給他講文學、物理學,培養他愛學習的好習慣。後來愛迪生的求知慾不斷被激發出來,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當孩子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時,家長儘量不要帶著衝動、怨恨的情緒指責孩子,也不要使用武力懲罰孩子,這樣只能激化雙方矛盾。應該先對孩子的可取之處進行鼓勵,沒有人喜歡天天接觸負面的訊息尤其是評價,家長需要學會鼓勵為主,批評為輔,多些支援少些抱怨。

    三、允許孩子表達

    我們身邊有很多沒有耐心的家長,孩子一辯解家長就強行打斷,甚至在不瞭解事情真相的情況下妄加論斷,這是很不明智的行為。各位家長一定要給予孩子表達自己感受及情緒的空間,這是他們說話的權利,等孩子說明原因後,我們再判斷事情的對錯。

    媽媽看到3歲的小明用熱牛奶澆花,沒有批頭蓋臉一頓數落,也沒有立刻做出結論:小明在破壞植物,小明在浪費食物。而是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耐心問小明這樣做的原因,小明說:“爸爸說每天早晨喝一杯牛奶身體棒棒,我想讓花兒長得更好,所以用牛奶澆花。”小明的媽媽沒有急於說教或立刻糾正小明的錯誤,而是耐心聽小明解釋,並試著理解小明的想法,這樣有助於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家長應該是孩子成長道路上溫暖的陪伴者,用正確的教育方法跟孩子進行溝通,用鼓勵的言語進行巧妙的批評,好好說話,幫助他們減少錯誤的發生,建立足夠的自信心。

  • 6 # 中國式家教

    1歲半到3歲處於‘自我認同危機期’,孩子說“不”,就是曾經跟父母緊緊相連,依靠依戀父母,現在要把自己跟父母獨立開來,言行舉止的對抗就是在表達這個意思,你有你的思想,我有我的思想!

    人生來就是不喜歡規則的,從孩子開始說“不”就很明顯,他不明白規則是什麼?為什麼要遵守規則!所以孩子這個階段試探規則,挑戰規則,並最終適應規則,需要父母疏通引導。

    說“不”是孩子開始有自我意識,希望掌控自己生活。這是他們在現發展階段人人都要經過的階段,家長一定要疏通引導,不可一味的圍追堵截!

    孩子的拒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能掌控局面,有自豪感,更加自信;反之嘗試要屢屢受到限制就會感到沮喪,無力,久而久之就會感到自卑,怯懦和膽小!

    不讓孩子拒絕,說“不”,他就慢慢的沒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家長說什麼是什麼;在外面就變成了別人說什麼是什麼,可能會被帶偏;在學校同學和老師說什麼是什麼,就會收到同學的欺負和霸凌!

    孩子經常說“不”或頂嘴,也是他在發展自己的思維,你可以跟他多互動互動,問問是什麼原因呀,經常用柔和的方式跟他一起探討背後的原因,其實也是在訓練他的邏輯思維能力,既然他要說“不”,要頂嘴,他礙面子也好,還是基於人性也好,有足夠的動力去探尋背後的原因和邏輯,因勢利導,化腐朽為神奇,順便把孩子的表達也訓練了,多好的事情!多跟孩子協商,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和獨立人格。

    家長也要利用這樣的機會,樹立自己的威望,讓孩子佩服你的態度,邏輯,想問題和處理問題的過程,你做到了,孩子也就慢慢潛移默化,最終內化成自己的了。

    孩子說“不”還只停留在擦槍走火的階段,“嗖”的一聲就過去了,你要上綱上線,馬上就會上升到情緒的層面,進入權力爭奪,馬上就要開始一場硬仗了,並且你永遠也贏不了,要麼你讓步,孩子贏;要麼雙輸!

    如果單方面只是為了讓孩子不說“不”,不頂嘴,服從,用打罵,體罰,吼叫的方式,只能暫時有效,馬上失效,永久無效,並且會給孩子的身體和心靈帶來無法抹滅的創傷!

    給孩子一個擁抱,微笑,摸摸孩子的頭,就可以讓孩子的情緒緩和很多,或許他本來就不是非要說“不”,即使他依然堅持,至少氣氛會緩和很多,情緒也會好很多,在平靜的狀態下繼續,對你和孩子來說是不是還不至於是那麼糟糕的事情!

    事前約定,或者附帶一定的條件(例:我們再過五分鐘還是八分鐘回家,而不是說回家,馬上立馬要求必須回家,真的要按時回家,那麼家長就提前把時間掐好),會讓事情更加從容和淡定,大大的降低和減少孩子的拒絕和頂嘴!

    如果孩子不聽,提醒兩次,依然不聽,用不帶情緒的行動代替說教,讓孩子去承受孩子的行為產生的後果(一定要是孩子可以接受的後果,例:涉及到安全就是堅決不可以的);也可以提供少量可供選擇的項讓孩子自己來決定。

    如果覺得孩子的頂嘴和說“不”完全無厘頭,就是一種條件反射而已,孩子經常會你說句話他就“不”,當他說出口,不但我們,連孩子都覺得其實很好笑,因為語句都是不通的,這個時候給孩子一個微笑,化解尷尬,給孩子一個臺階下,孩子也會很覺得很微暖的。你也可以選擇不迴應(一定不能冷暴力不迴應,這是很危險的),讓孩子的拳頭打在棉花上,他也不用受傷,我們也不用,切不可不分場合,時機的講道理,孩子經常說“不”連他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沒有什麼邏輯和道理呢?你如果上綱上線,孩子就會變成任人宰割的羔羊,你說孩子的感覺能好嗎?他的迴應就只能是無理取鬧,讓你更加難受!

    每天,每週或者階段性要做的事情,把習慣養成,規律形成,孩子說“不”的機率就大大降低了!

  • 7 # 紅塵無我9

    我家寶寶的口頭禪是,為什麼要吃飯呀,能不能明天再吃,每次吃飯都是這句話,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道理講了一籮筐就是不愛吃飯,

  • 8 # 小小思維家

    藉助孩子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動畫形象

    兩三歲的孩子還不具備獨立的判斷能力,但若把他們喜愛或厭惡的各種實物、形象作為“外力”,卻可以對其行為起到鼓勵或制止的作用。

    如孩子睡覺不喜歡蓋被子,父母可說:“天黑了,小朋友要睡覺了。蚊子就會嗡嗡地叫著說“唉,我的肚子好餓呀,到小朋友的身上去找點吃的吧。”孩子聽完,就會乖乖地把被子蓋上了。

    藉助小孩心目中的“權威人物”

    兩三歲的小孩常常會說:你這樣做不對,我們老師說應該那樣做。

    我們不妨把這樣的人稱為小孩心目中的“權威人物”。但小孩對待權威人物的態度有一個特點:當他和你在一起的時候,你的話他不一定聽得進去,而不在現場的第三者卻有可能被當成權威。譬如在家的時候,幼兒園的老師可能成為權威。

    藉助以小孩為“主角”的故事

    在他們心目中,虛構的情節也是真實的生活,而且對故事的內容深信不疑,尤其是把他變成故事中的主角時,他對自己在其中的表現就格外關注,

  • 9 # 薯片話梅

    一.為什麼孩子犯了錯誤不願承認呢?

    1.逃避責罰

    孩子襪子穿反了,吃飯油不小心滴身上了,父母總是不依不饒,連打帶罵,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以至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你怎麼這麼笨”“你真沒用,這點事都做不好”孩子根據以往經驗遭遇,做錯事情,馬上出於本能保護自己,絕不承認,逃避父母的責罰。

    2.家長錯誤示範

    優優媽媽找不到一個髮夾,想到平時女兒優優喜歡擺弄她梳妝檯的東西,就不問青紅皂白的責罵優優亂動她的東西。第二天洗衣服,優優媽媽在自己衣服口袋洗出那個髮夾,昨天冤枉優優了,可優優媽媽覺得自己是大人,有家長特權,不肯承認自己冤枉優優拿髮夾的事,輕描淡寫打馬虎眼的帶過去了。“我工作這麼多年這麼可能會做錯”“這個怎麼可能會是我做錯的”父母在家裡與同事溝通工作喜歡說這樣的話,孩子有樣學樣,為面子,自尊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3.沒有責任意識

    父母對孩子從小鞍前馬後,大包大攬,連牙膏每天都幫孩子擠好,不給孩子獨立完成一件事情的機會。孩子凡事依賴,心想反正爸媽會幫我搞定,是好是壞與我無關,我照單全收就可以了。一但犯錯不願承認以免要承擔責任。

    父母應該如何引導孩子學會主動承認錯誤

    1.讓孩子放下思想包袱,人不可能十全十美

    孩子襪子穿反了,湯撒的一地,碗打碎了。對這些生活的瑣事意外,父母可以對孩子說“媽媽小時侯也經常這樣的”,多給孩子說說自己小時侯的囧事,讓孩子覺得每個人都會犯錯,不用覺得自己沒用,這是成長過程大家都要經歷的,父母也不會因為這個不愛你。別人也不會因此嘲笑看不起你。

    2.對孩子犯錯要有同理心,對孩子主動承認錯誤大肆表揚

    孩子犯錯,父母不如站孩子角度考慮一下,想一下孩子做事的能力水平在哪個點上。平心靜氣和孩子談談,讓孩子說出他認為這件事的難點在哪裡,考試沒考好,是哪幾個知識點沒掌握?象朋友一樣和孩子一起分析,找到事情解決的方法,以免下次再出錯。孩子主動承認錯誤,表揚孩子象個男子漢,敢作敢當,雖然做錯事了,但主動承認錯誤還是個好孩子,而且保證對於孩子做錯的事情不會再追究責怪。

    3.榜樣的力量

    父母在生活中誤會孩子,要及時主動放低姿態向孩子道歉,讓孩子覺得主動認錯不丟人,多給孩子講講名人主動承認錯誤贏得大家讚美,卡通小豬因為不主動承認錯誤大家都不和他玩的故事。

    4.培養孩子的責任心

    多給孩子獨自處理事情的機會,學會自立。自己的書桌每天自己收拾,要帶去學校的書本校卡出門前自己檢查一遍,陽臺的花交給孩子管理養護。讓孩子多參與到家庭事務裡面,讓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一成員,對這個家有責任和付出。督促孩子做事不可應付了事,一件事要有始有終,讓孩子感受自己認真做完一件的過程,體會事後成功的喜悅滿足。

    父母對孩子不主動承認錯誤,要循循善誘,不可操之過急,凡事都有個過程。父母帶著同理共情的心和孩子一起克服缺點,養成良好習慣,為未來人生打下夯實的基礎。孩子這顆嫩綠的幼苗不僅需要父母的悉心澆灌,也要不時經受風吹雨打,長出的果實才更豐碩飽滿。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

    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

    普遍存在廣告頻繁、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

    快速適應幼小銜接。故事閱讀配有動畫,比枯燥的識字紙牌更有吸引力,並且不用擔心孩子會誤吞卡牌造成危險。

    聽音選字,發音清晰標準,並且最重要的目前所有課程都一次收費就能終生享受,我家孩子一直在學,

    不會像之前其他應用一樣因後續收費導致學習中斷,讓孩子系統的學習我覺的是很重要的。

  • 10 # 花生麻麻育兒筆記

    我家三歲的男孩,口頭禪就是我不要,哼!死鴨子嘴硬,不接受任何批評。要怎麼教育?

    叛逆的兩歲,恐怖的三歲。

    其實是孩子越來越大了,自己有獨立的意識了,有自己的想法了,不在任有大人擺佈了。其實需要改變心態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我兒子馬上三歲,有一天,和我說:“媽媽,你以後能好好和我說話嗎?比如你想叫我出去玩,你應該問我想不想去,我說可以就去,我說不可以就不去。”我:......

    想想是這個道理,我們想讓別人幹一件事,都會先徵求他人的意見,反倒對待孩子,就忽略了孩子的想法了呢。

    最近,我們說什麼,兒子都會說:“不要。”一開始我也會覺得這個孩子怎麼總跟大人對著幹,後來想想,在孩子眼裡,就是大人怎麼總是跟我對著幹呢,最後,由於身形的懸殊差距,大部分時候都是孩子妥協了,然後,我們還要教育孩子,你這麼做不對......

    越來越多的虐童案,校園暴力的發生,讓我也在反思,到底應該怎麼教育我的孩子,才能保護他?

    1 我會告訴他:“孩子,你可以不乖。”曾幾何時,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安安靜靜,不吵不鬧,都會說:“這個孩子真乖啊。”有多少在幼兒園受到傷害的孩子,回家不敢和家長說,因為老師說了,你告訴爸爸媽媽就不是乖孩子了。孩子為了這個“乖孩子”,付出了多大的代價。

    2孩子說:“我不要。”我不會在生氣。我接受孩子表達自己的意見,甚至我會告訴孩子,你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意見要勇敢地說出來,上幼兒園了,要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對家長說不,並不是在挑戰我們的權威,只是我們自己錯位,總是認為他還是個孩子,可他也是一個獨立的人。一個人獨立完整的自尊體系是怎麼建立起來的?家長要給足孩子尊重,這樣孩子才能擁有越來越多的自信。

    我們不要總想著教育孩子,批評孩子,這樣會讓我們和孩子成為對立面,我們不如放低姿態,多想想孩子為什麼這麼做,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很多孩子身上的問題,我們不把他當成問題,那就不是一個問題,有時候只是在特定年齡段會出現的【問題】,不用那麼在意。

  • 11 # 淅爸育兒記

    孩子在建立“我”的意識,也是孩子獨立宣言的第一步,不要太緊張。

    他們在這個時期提及最多的詞就是“我”,不管是“我要”,還是“我不要”,他只是釋放出一個訊號:他需要被尊重了。

    孩子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他希望享有和大人一樣的權力,當然他也是在模仿,不單單是模仿“我不要”這樣的字句,更多地就是在模仿大人拒絕他、拒絕他人的權力。

    此時的孩子很容易被認為是和大人對著幹,通俗點來說,就是題主所提及的“死鴨子嘴硬”,他們犟的根本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在和家長作權力鬥爭,家長和孩子“牛頭不對馬嘴”,孩子自然不接受任何批評了。

    逆反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媽媽與其與他硬碰硬,不如溫柔地、巧妙地、智慧地對待寶寶。

    1.不要侵犯寶寶

    有的時候,寶寶逆反真的是媽媽招惹的。比如,孩子正玩在興頭上,媽媽就打斷寶寶,讓他跟人打招呼或者回家睡覺去,要知道,寶寶的心思正在自己的事情上,此時打斷寶寶,寶寶能不反抗嗎?

    即使媽媽真有必要打斷寶寶,也要好好跟寶寶說:“寶寶,先停一會兒,你最喜歡的阿姨來了,打個招呼吧?”這樣寶寶就不會覺得父母是在干涉自己,更不會以頂嘴的方式抗議,以示自己的獨立性。

    2.微笑效應

    微笑有一種效應,可以感染每個人對你微笑。媽媽如果對寶寶笑笑,鼓勵寶寶講出自己的感受,寶寶就不會逆反了。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寶寶語言能力還不是很發達,表述過程難免斷斷續續,媽媽要耐心點,雙眼注視著寶寶,鼓勵寶寶講出來,然後說出寶寶想法的不可行之處,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慢慢地,寶寶也就學會了以心平氣和的方式和別人相處,遇到事情先聽聽別人怎麼說,而不是很武斷地頂撞別人!

    3.把話說到前頭

    有的媽媽經常因為寶寶看電視、玩電腦超時,或者經常犯某一種錯誤而苦惱。既然說服寶寶不容易,那麼就在寶寶做這些事情之前跟寶寶說清楚吧。

    例如,“寶寶把第三集看完,就關掉電視,跟媽媽出去散步啊!”“媽媽答應你去林林家玩,不過,媽媽說什麼時間回來,你就回來!不許吵鬧!”“現在4點半,玩到5點就關掉電腦,開始吃飯啊!”

    孩子同意後,媽媽才能讓寶寶做。時間到了,要堅決執行約定,即使寶寶哭鬧也不要心軟。

    4.以假裝忽略的方式搞定寶寶

    寶寶玩起來很投入,忘了時間,忘了睡覺。這個時候,來硬的不好辦,媽媽不妨幽默一下,把孩子吸引過來。

    例如,晚上快10點的時候,媽媽要給凡凡洗澡,可是他玩小汽車著迷了,說什麼也不肯。媽媽過來,對寶寶說:“你自己玩吧,我給小汽車洗個澡去!洗好了,小汽車好睡大覺了!”凡凡見媽媽拿著小汽車要進洗澡間,趕緊追過來說:“我洗,我洗,我也要洗!”

    寶寶都有一種想被重視的心理,當媽媽重視別的物品的時候,他是非常不願意的,就會以向媽媽妥協的方式贏得媽媽的注意。

    5.利用寶寶的逆反心理

    既然寶寶逆反,媽媽就從反面給出建議,為了表現自己的獨立,寶寶就會選擇反面的反面——正面了。

    例如,每次吃蘋果,媽媽說給燦燦削皮,她都強烈反對,然後一邊吃,一邊吐皮,弄得到處都是。一天,一家人吃蘋果,媽媽給燦燦拿蘋果的時候說:“我和你爸爸的要削皮,你的不用削皮,然後自己啃皮,是不?”燦燦想了想,說:“我的你也削了吧。”

    這個時期寶寶的心理發展是要向大人展示自己的獨立,他會透過各種方式來表現。如果媽媽先徵求他的意見,說出媽媽不贊成的做法,他一般會反過來,選擇媽媽贊成的做法。

  • 12 # 燕灃

    他現在是個逆反期,你不能和他硬碰硬,否則會適得其反,要順著他,慢慢來。比如他說我不要,你就要說好啊,一會自己想要了,自己拿或者和媽媽說,媽媽一直在。總之一定要讓他感受到你的愛,感受到你是在乎他,一直在他身邊的。相信你的愛一定可以幫他度過這段時期。

  • 13 # 葫蘆爸爸談育兒

    這不是教育的問題,這是孩子的第一個逆反期,主要表現就是愛說:“我不,我不要,就不”,大人越是讓幹什麼,偏偏就不幹什麼,這次逆反期主要是在爭取自己行動的自由,不想受大人控制自己的活動。

    這種情況:

    1、尊重孩子的自由,他喜歡做什麼,就讓他做什麼,尊重孩子的自由活動要求(只要沒有安全隱患);

    2、用包容的心態對待孩子的錯誤,少斥責和辱罵,給孩子試錯的機會;

    3、父母做好引導和陪伴,多鼓勵孩子進行各種嘗試;

    4、這個階段大概要持續3-6個月左右,父母給的環境越寬鬆,對孩子越有利;如果父母硬要控制和管制,就可以會影響孩子的發育和成長。

    葫蘆爸爸——少兒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少兒情商訓練師,從事教育二十年,兩個娃的爹地;願與各位朋友一起探討關於親子教育、兒童習慣養成、學習方法、青少年不良行為矯正、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問題和思考。

  • 14 # 戰勝時光的老母親

    如何與三歲的娃溝通?

    最近在實踐中,從遊戲製作的角度總結了一些哄小孩的技巧,記錄下來。給擁有類似困擾的爸爸媽媽點思路。當然每個小孩都是不一樣的,可能效果也不同,僅供參考。

    第一步:制定規則並明確

    這個就跟做遊戲底層規則一樣,是必須有的。

    對小孩的底層規則就是例如9點必須上床睡覺,睡前刷牙後不能再吃零食一類。

    有了這個規則後,就是執行了。但這個時候問題來了。

    =============================================

    我:9點鐘了,我們該睡覺了。

    娃:不,我一點都不想睡覺。

    我:不行,必須睡覺了!

    娃:不要不要!

    我:必須!

    娃:我一點都不想睡覺!我還想看小豬佩奇(玩玩具……)

    我:必須,這是規矩!

    娃:不!

    這個時候,天就聊不下去了。事實上,如果我心情不好或者有事情急著做,可能直接會越過如下步驟,跳到第四步。但是一般說來,直接走第四步風險超大,很可能兩敗俱傷。

    第二步:搭建世界觀&洗腦

    在遊戲製作中,劇情有一個工作,就是搭建一個遊戲世界觀,讓玩家毫無障礙的代入其中。在理論上,這個世界觀可以解釋各個遊戲系統功能,使玩家輕易理解並心甘情願付費。在設計世界觀及包裝相關係統時,我們得從玩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揣摩他們的心理。

    對娃也一樣。這種什麼必須執行的規則,他們是無法理解的。他們理解的只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感受的,以及他們看的動畫片裡小動物都會說話,小仙女們都有魔法……

    所以我給娃搭建了一套擬人化魔法化的世界觀。

    然後再透過不斷的重複這個世界觀給娃洗腦……

    擬人化世界觀應用

    ==========================================

    我:小豬佩奇到睡覺的時間啦,她也該睡覺,沒辦法給你表演了。

    娃:可是我想看……

    我:小豬佩奇想睡覺了,你想想你很困很困的時候,是不是也不喜歡被別人打擾啊?

    娃(想了想):好吧,那我想玩積木。

    我:積木也到睡覺都時間了,它只能明天再和你玩了。

    (類似對話可能重複好幾遍)

    娃:好吧,可我一點都不想睡。

    我:你不想睡可以,但其他的東西都要睡覺了。你可以起來自己走走,但不能碰玩具哦!

    (娃起來走了走,發現沒意思。遂答應上床睡覺)

    刷完牙後,娃躺在床上。

    娃:我很餓!我想吃餅乾!

    這個時候,家長有兩個選擇:

    1 同意請求,吃完再刷一次牙

    2 嘗試讓她改變主意

    因為我比較懶,所以我一般傾向選擇第二個……這個時候,身體可以懶,腦子就得轉起來了。按照擬人化的思路:

    =============================================

    我:講餅乾也睡覺了,TA不想被吃了,只能明天早上等TA醒來才能被吃。

    娃這個時候,可能還是強調自己想吃。但用這個道理跟她講,她能理解,也不會那麼憤怒。然後告訴她只有水還沒睡,所以只能喝水了。如果不是真的餓,一般講幾次就會改變主意了。

    類似的還有上幼兒園的時候,看到所有的小動物,無論是小狗,小貓,還是蝸牛小蟲子……它們都是去上幼兒園的。

    魔法化的世界觀的應用

    娃:我想喝飲料!

    我:馬上吃飯了不能喝。飯後才能喝。

    娃:我就想現在喝。

    ……

    反覆幾次後,我明白又會陷入無止境的爭論。並且她已經把瓶子遞給我讓我幫她開了。

    我假裝開不開,但似乎她並不相信……於是我靈機一動。

    我:這個上面有魔法封印的,把瓶子鎖住了。只有你吃完飯,封印才能解除,媽媽才能開啟。

    她似乎相信了。

    然後我們探討了一下魔法封印的規則,她高興的去吃飯了。

    擬人化與魔法化世界觀綜合

    娃:我不想吃米飯了,只想吃XX菜。

    我:(摸摸肚子,假裝釋放魔法的樣子)媽媽摸了你肚子,感覺裡面還有地方放米飯的啊。

    娃:可是我不想吃。

    我:可是你光吃XX菜,到了肚子裡,TA會寂寞的,TA也需要夥伴,吃些米飯和其他菜,這樣TA就有小夥伴一起玩了啊。

    她似乎被說動了。

    我:你剛剛是不是喝了一些水啊?這樣你吃進去的東西就能在一塊兒游泳啦!

    因為幼兒園有游泳課,娃對這個有概念並表示認同,高興的吃了起來。

    第三步:釋出任務,適度示弱

    在任務劇情設計中,為了增強玩家的成就感,會設計牛逼NPC陷入困境,只能請求玩家協助一類的劇情,有時也能運用到哄娃之中。

    ================================================

    娃:我想去盪鞦韆。

    我:可是我們出來是為了買水果啊。

    娃:不,我就想去盪鞦韆。

    我:那你先和媽媽去買水果,我們再去盪鞦韆。

    娃:不要,我不想去買水果。

    我:可是媽媽得去買水果啊。

    娃:我不想去!我想直接去盪鞦韆!

    我:可是,如果你不陪媽媽去買水果,不保護媽媽,媽媽就可能被壞人帶走啊……

    娃:好吧,我去陪你買水果。

    第四步:創作出GM武器

    事實上,在以上實踐中,也會有失敗的情況。

    當各種手段都沒有效果時,我就只能祭出大殺器:

    “再不聽話,我就揍你!”

    在我與娃互相適應的過程中,她已經明白這句話意味著她已經觸及底線了,大部分時候她並不會真的被揍,但這是一個訊號,意味著對手已經掏出了牛逼閃閃的GM武器……

    不過這一步使用需謹慎,特別是在娃困了的時候。我也常常出現因使用不當遭反噬的情況,最終只能等大爆炸自己恢復平靜……

    寫在最後

    因為不知道這種方式不知道到四歲的時候還能不能湊效,想來也不可能一直用,娃總會長大。所以真心希望各位帶孩子的爸爸媽媽有什麼哄娃妙招說出來大家一起笑一笑!

  • 15 # 38號家教課堂

    我家三歲的男孩,口頭禪就是我不要,哼!死鴨子嘴硬,不接受任何批評。要怎麼教育?

    孩子這個年齡出現這種情況,也是我們一個新生命心理發展所會經歷的過程,3歲孩子的思維是帶有自我為中心的,會表現出自私逆反的現象,家長無需擔心,理解孩子,正確引導孩子。

    當孩子出現壞行為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能直接動手打孩子,威脅或懲罰,因為你一但這樣做了,孩子會覺的你既然已經打了我或者威脅或懲罰,孩子會覺的這個種事情我們就扯平了。孩子以後還會繼續犯。

    父母在立規則的時候,要讓孩子看起是認真的,這件事情不能做就是不能做,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當孩子說不的時候,這是孩子在試探你的規則。父母不能退讓,當讓孩子為此大哭大鬧時,父母要控制自已的情緒,如果孩子一直哭,你就在旁邊看著,不說話,當孩子累了,你可以抱著孩子,讓孩子知道你還是愛他的,只有等孩子情緒穩定後,父母再跟孩子進行溝通,有很多父母看到孩子無理取鬧大哭時,心裡的怒火直線上升,要嘛就是動手,要嘛就是大吼。做為一個父親我也理解這種行為,但是如果家長確實沒有控制著,事後一定要跟孩子道歉,爸爸剛剛這個行為是不對的,我跟你道歉。

    給孩子也樹立一個榜樣,做錯事就應該道歉

    其實人在發洩情緒的時候,任何人的語言是聽不進去的。所以應該採取的方式是事後再跟孩子進行溝通,讓孩子明白無理取鬧是行不通的。透過這一次的訓練,以後孩子跟你要玩具或者其它物品時,他就能明白了。。。

    不管孩子出現什麼"壞"行為,父母不要一噸說教,更不能進行批評教育,你越是這樣越會影響到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如我們大人在公司如果經常受到領導批評教育,心裡肯定狠死這個領導了,我們大人有情緒控制能力,但是我們的孩子才3歲是沒有情緒控制力的。心理學上有這樣一個說話,一個人的情緒是由外在事情引起的,具有偶發性。當我們的3歲孩子出現壞行為的時候,父母經常性在旁邊就是一頓批評教育,孩子聽的多了,慢慢就形成這種逆反心理,嘴硬,你說什麼都不聽。孩子的這種情緒出現,是我們父母自身造成的,要找自已的原因,一定要換一種方式管教的我們的孩子,理解尊重孩子

  • 16 # 粘兜包

    正好我家現在也是這樣。也是三歲多的男孩。

    看了一些兒童心理學的書,大概這個歲數開始,孩子自我意識萌發,3歲開始進入第一個逆反期了。

    具體表現就是大人說什麼,讓幹什麼,都說:我不要~還會故意對著幹,越不讓幹什麼越要幹。比如我家的例子:掉在地上的東西不讓他吃,跟他說吃了髒東西肚子疼,他就會說:我不要~我就要肚子疼。亂扔玩具不收拾,到處搗亂等等。沒有一分鐘消停。。。。

    我不知道女孩子這個時期是不是也這樣,總覺得男孩子更淘些,但淘氣也有需要有個度,這個時期的孩子大人就需要介入立規矩了,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現在想想有道理。大人一味慣著總覺得孩子還小,不管不教,淘氣過了度那就是任性了。所以這個時候需要分清哪些事是有關禮儀教養,需要有原則有底線。該收拾就得收拾他!

    比如:我家孩子現在愛朝人吐口水,這就得收拾他。孩子本身他不懂這是不禮貌的行為,他只是覺得你的反應大,生氣或者憤怒,孩子覺得成功引起大人的注意,就好玩。所以他百試不爽。這個時候你要說不許吐口水,不禮貌。他肯定說不要。嚴重時滿地躺著撒潑打滾。

    怎麼辦呢?家裡不管幾個大人,大家意見得統一,不能當爸的嚴厲,奶奶卻縱容。孩子都是人精,誰耳根子軟人家就跟誰來勁。家裡成員對待孩子的教育要取得一致。然後有一個人能治得住他才行。我家經過千錘百煉可行的方法是,我來最後收尾談心套路兒子。具體操作如下:我帶他進到一個臥室關上門,先等他哭鬧完,再講道理。什麼時候講通了答應不再犯什麼時候才放出來。當然過一段時間還會再犯。。。。繼續操作。講道理也不是講大道理,先要跟孩子共情,就是讓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行為和心理,知道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我再告訴他這樣做為什麼不對。

    當然什麼事兒都講道理有用那還要警察干啥。。。孩子天性如此,三天又再犯,半個月就捱揍貌似也是家常便飯。家長時時保持耐心,保持童心換位思考,這樣狗都嫌的時光也是匆匆呢,等到發覺孩子一眨眼就長大懂事,是不是又有些許悵然若失呢,曾經雞飛狗跳日子也是最珍貴的回憶不是麼。

  • 17 # 註冊營養師紅豆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也是在不斷摸索學習中嘗試跟孩子相處的方法。如果發現孩子從頭到尾都表示出抗拒,不接受任何批評,可以試試這三步:

    一、找原因,從根本解決;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跟我們親密接觸,潛移默化中,會受到經常陪伴人的影響,他們就像一面鏡子,會把我們身上的優點或缺點放大的表現出來。所以,當發現孩子身上的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建議先從大人身上找原因,審視自己或經常陪伴孩子成長的親人,是否在說話或做事時潛意識裡帶著拒絕,比如說:不要玩水!不要調皮!不要尿到床上!

    三歲的孩子,可能還不能明白"不要“的意思,他只是熟悉了這種表達。所以,改變孩子,從改變經常陪伴孩子的人開始。

    2、引導孩子表達,鼓勵孩子多嘗試。

    當孩子說“不要”時,可以溫和的問問寶寶想要什麼呢,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積極在他拒絕的事情或物件上尋找能引起寶寶興趣的閃光點。比如寶寶說我不要穿這件衣服,我就會說:哎呀,這件衣服上有牛伯伯欸,它在做什麼呀?轉移注意力,引起孩子的興趣。

    3、多鼓勵少批評。

    得到肯定和讚美肯定讓孩子心情愉悅。大人也許會用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比如喝水灑地上了,吃個飯勺子掉了好幾次.......,等等等等,建議家長可以換個方位看待這些事情,適當降低自己的標準,給孩子成長的時間。肯定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多鼓勵,少批評。

    對孩子需要改正的地方,換個方式表達,比如我家大寶寫作業時,姿勢不太好,有時候都趴到桌子上了,我說了很多次都不改,後來發現在他姿勢不對的時候說“今天姿勢不錯,值得表揚啊”,他反而有意識的能保持姿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