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深漂流記錄

    項羽他們起事,就是歸咎於秦統一天下,而不是學夏商周大力分封各地諸侯。所以項羽應該沒有統一天下的打算,頂多就是想佔據天下最大最好的地盤,做個名義上的王上。但是問題出在這個分封並沒有讓大夥滿意,所以又出來搞事情。其實劉邦建立西漢後,也學周搞分封制,洛陽以西才是劉邦的地盤,以東基本都分封給各路諸侯王了。項羽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舊秩序守護者,他所崇拜的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所以他分封各路諸侯,自己也是一路諸侯,只是自己帶有霸主角色,是調節各諸侯矛盾的世界警察。

  • 2 # 我不懂車

    項羽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舊秩序守護者,他所崇拜的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所以他分封各路諸侯,自己也是一路諸侯,只是自己帶有霸主角色,是調節各諸侯矛盾的世界警察。

    從上古三代,到商周時期、春秋戰國,千年時間裡,從來就沒有過什麼集權帝制,唯一出現的一個就是秦朝,還短命的不行,二世而亡,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不認同帝國制的。項羽是楚華人,楚國的貴族分封制最為嚴重,他骨子裡就不認可什麼帝制,他要做的是諸國霸主。

  • 3 # 我是小一城

    這個問題說起來挺大,但是稍微推敲一下項羽的行為就知道,項羽不可能統一天下,因為他壓根就沒想要統一天下。

    項羽既然不想像秦始皇一樣統一天下,那他想幹嘛?他想象的天下應該是什麼樣子呢?簡單的說,他想回到春秋時代,他想當齊桓公一樣的人物。

    周朝統一天下以後,實行分封制,將貴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替周王室管理整個國家。但是這個局面一直到平王東遷之後就無法維繫,因為周王室衰落了,諸侯國的國力都可以與周王室相抗衡,甚至超過了周王室,所以天下開始群雄並起。此時齊桓公首先站了出來,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號召諸侯王一起維護周王室的尊嚴,共同面對化外蠻夷對華夏大地的入侵。由於齊桓公實力最強,因此他成了諸侯的盟主,由齊桓公來維持一個大致和平的局面,誰敢不服就糾集諸侯共同討伐。

    此後的歷任幾位霸主都維持了這樣一個政治格局,因此儘管華夏大地已經禮崩樂壞,但是還相對保持平衡。然而,三家分晉之後,平衡被打破,華夏大地真正變為“叢林法則”主宰的天下,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終於秦始皇拳頭最大,一舉統一了華夏。

    然而,秦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的統治就分崩離析了,因此對於後繼的統治者來說,選擇怎樣一種統治策略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於項羽來說,他就認為國家應該恢復到春秋時代,天下分封,諸侯各安屬地,互不侵擾最好。齊桓公尊周王室,而他就推出一個楚懷王熊心,讓他來做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他自己就像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當一個霸主就好,負責調節諸侯間的關係,做一個裁判員。

    所以項羽在推翻秦朝以後,以義帝楚懷王的名義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將當時的華夏大地瓜分乾淨,然後給了自己一塊最大的封地後,自任西楚霸王。霸王的霸並非是說項羽特別兇殘,武力強大,這本身就是個稱號,與春秋五霸的霸字一樣,是盟主的意思。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分封之後,有人建議項羽應占據關中富庶之地,而項羽卻予以拒絕,項羽還說出了“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樣短視的話,因為他認為自己的事業已經到頭了,他想要做一個諸侯盟主,如今他做到了,所以現在該是他衣錦還鄉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了。

    項羽沒想過,齊桓公晉文公他們並非不想一統天下,而是沒辦法。春秋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能夠動員的戰爭資源不足以支撐他們的野心,他們只好退而求其次。而到了秦末,生產力水平與春秋時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支撐一場統一戰爭完全沒問題。而且國家在經歷了東周那段動盪歲月之後,老百姓也渴望過上安寧的日子。

    反觀秦朝的速亡,與統一沒有關係,而是秦始皇好大喜功,在國家剛剛統一之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各種超大規模的工程,修秦始皇陵,修上林苑,修長城,修馳道等等。整個國家在經過統一戰爭之後急需休養,而秦始皇卻不顧一切往前衝,直接拖垮了秦朝。所以秦朝的滅亡與統一無關,而是與秦始皇本人的功利心太重有關。

    因此項羽所崇尚的分封制的國家形態是逆潮流而動,他想取得成功簡直天理難容。

    劉邦就不一樣了,他不像項羽那樣是貴族出身,沒有封侯的概念。他的心態跟賭徒一樣,贏家通吃。輸了就輸得乾乾淨淨,贏了那麼整個天下都是我的。他眼裡沒有諸侯,只有天下。因此他同意韓信東征,將諸侯各個擊破,然後合擊項羽,目的只有一個,都給我滅了,只有我一個老大。這個思想恰恰與國家統一的大趨勢相吻合。儘管漢朝初年也分封了諸侯王,然而在他與呂后的聯手之下,異姓諸侯王一個個被剿滅,再經過漢初幾代皇帝的努力,連同姓諸侯王也沒了脾氣,天下就真正到了老劉家的手裡。

    所以項羽為什麼沒奪得天下,因為眼界有問題,所以最終只能跟虞姬在垓下灑淚而別,烏江自刎。

  • 4 # 龍城浪子

    周朝統一天下以後,實行分封制,將貴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替周王室管理整個國家。但是這個局面一直到平王東遷之後就無法維繫,因為周王室衰落了,諸侯國的國力都可以與周王室相抗衡,甚至超過了周王室,所以天下開始群雄並起。此時齊桓公首先站了出來,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號召諸侯王一起維護周王室的尊嚴,共同面對化外蠻夷對華夏大地的入侵。由於齊桓公實力最強,因此他成了諸侯的盟主,由齊桓公來維持一個大致和平的局面,誰敢不服就糾集諸侯共同討伐。

    此後的歷任幾位霸主都維持了這樣一個政治格局,因此儘管華夏大地已經禮崩樂壞,但是還相對保持平衡。然而,三家分晉之後,平衡被打破,華夏大地真正變為“叢林法則”主宰的天下,誰拳頭大誰說了算,終於秦始皇拳頭最大,一舉統一了華夏。

    然而,秦朝僅僅維持了十五年的統治就分崩離析了,因此對於後繼的統治者來說,選擇怎樣一種統治策略就成了一個很大的問題。對於項羽來說,他就認為國家應該恢復到春秋時代,天下分封,諸侯各安屬地,互不侵擾最好。齊桓公尊周王室,而他就推出一個楚懷王熊心,讓他來做名義上的天下共主。而他自己就像齊桓公晉文公一樣,當一個霸主就好,負責調節諸侯間的關係,做一個裁判員。

    所以項羽在推翻秦朝以後,以義帝楚懷王的名義分封了十八個諸侯,將當時的華夏大地瓜分乾淨,然後給了自己一塊最大的封地後,自任西楚霸王。霸王的霸並非是說項羽特別兇殘,武力強大,這本身就是個稱號,與春秋五霸的霸字一樣,是盟主的意思。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分封之後,有人建議項羽應占據關中富庶之地,而項羽卻予以拒絕,項羽還說出了“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這樣短視的話,因為他認為自己的事業已經到頭了,他想要做一個諸侯盟主,如今他做到了,所以現在該是他衣錦還鄉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了。

    項羽沒想過,齊桓公晉文公他們並非不想一統天下,而是沒辦法。春秋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能夠動員的戰爭資源不足以支撐他們的野心,他們只好退而求其次。而到了秦末,生產力水平與春秋時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支撐一場統一戰爭完全沒問題。而且國家在經歷了東周那段動盪歲月之後,老百姓也渴望過上安寧的日子。

    反觀秦朝的速亡,與統一沒有關係,而是秦始皇好大喜功,在國家剛剛統一之後,就開始大刀闊斧的進行各種超大規模的工程,修秦始皇陵,修上林苑,修長城,修馳道等等。整個國家在經過統一戰爭之後急需休養,而秦始皇卻不顧一切往前衝,直接拖垮了秦朝。所以秦朝的滅亡與統一無關,而是與秦始皇本人的功利心太重有關。

    因此項羽所崇尚的分封制的國家形態是逆潮流而動,他想取得成功簡直天理難容。

    劉邦就不一樣了,他不像項羽那樣是貴族出身,沒有封侯的概念。他的心態跟賭徒一樣,贏家通吃。輸了就輸得乾乾淨淨,贏了那麼整個天下都是我的。他眼裡沒有諸侯,只有天下。因此他同意韓信東征,將諸侯各個擊破,然後合擊項羽,目的只有一個,都給我滅了,只有我一個老大。這個思想恰恰與國家統一的大趨勢相吻合。儘管漢朝初年也分封了諸侯王,然而在他與呂后的聯手之下,異姓諸侯王一個個被剿滅,再經過漢初幾代皇帝的努力,連同姓諸侯王也沒了脾氣,天下就真正到了老劉家的手裡。

    所以項羽為什麼沒奪得天下,因為眼界有問題,所以最終只能跟虞姬在垓下灑淚而別,烏江自刎。

  • 5 # 車兒

    項羽的思想還停留在西周或者春秋戰國的分封制和貴族政治時代。而秦朝建立的是中央集權官僚政治皇權時代。趨勢已經無法逆轉了。項羽落後了,無法滿足天下人的願望,就會被淘汰。

  • 6 # 一星期一本叔

    漢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五路大軍於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基本完成了對10萬楚軍的合圍。劉邦立刻任命韓信為聯軍統帥,指揮大軍作戰。韓信命劉賈、英布軍自南將楚軍外圍出路全部封閉,命彭越軍自北封閉通路,韓信軍三十萬於劉邦本部軍主力則合成一股,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當時的情況,楚軍處於絕對劣勢:

    一、西楚國位於長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萬楚軍成為絕對的孤軍;

    二、楚軍缺糧已經幾個月,士兵飢餓,軍隊根本沒有半點補給;

    三、漢軍聯兵約七十萬,且精力飽滿、糧食充足、士氣旺盛,而項羽孤軍十萬,連續久戰疲憊,決戰之時已是十二月的大冬天,而楚軍剛從廣武前線上撤下來,未經補給,多為穿著夏秋季的裝備,寒冷飢餓,士氣潰散;

    四、漢軍分五路有秩序推進,先佔楚土,再行合圍,步步為營,包圍圈完善,楚軍難以發動突然性的反攻;

    五,楚軍離江東五郡距離遙遠,即使衝破包圍圈,也很難在漢軍的追擊下及時回到己方領土,可以說是“突圍無效”。

  • 7 # 埋首故紙堆

    項羽乃秦末群雄逐鹿,爭霸天下亂世之風雲人物也。其少時學書不成,學劍亦不器。唯有習兵法乃大喜。嘗睹始皇遊會稽,乃曰:“彼可取而代也”。可見其少時便懷有凌雲之志。起兵吳中,提三尺劍吞併諸侯,攻城略地。與劉邦會盟鴻門,行婦人之仁,而使邦還走霸上。於是西入咸陽,誅殺子嬰,焚燒宮室,已盡失民心。已而罷諸侯於戲下,各就國。然其任人唯親,諸將皆反而投漢王,此乃自斷臂膀也。

    稍得富貴便衣錦還鄉,乃沐猴而冠也。誅殺義帝,忘恩負義,天下共討之,此乃四面樹敵也。兵敗垓下,烏江自刎,此乃優柔寡斷之徒也。

    項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乃其有大志而無大智也!

  • 8 # 海洋情感小屋

    首先跟項羽的性格有關係,項羽的性格可以說本來就不是那種可以做帝王的人,他只適合做那種稱霸一方的諸侯王,所以就算項羽那個時候佔領了咸陽,他也沒有主動的稱帝,而是選擇和其它的諸侯一起平分天下。

    其次項羽是一個集優柔寡斷和剛愎自用為一體的人,此外項羽對帝王之術的運用跟劉邦相可以說是差了一大截的,這種性格也致使他不知道怎麼去使用自己的手下,所以到了戰爭的後期,導致他這邊的很多有能力的人都投靠到了敵方的陣營。

    就比如說一代戰神韓信,韓信剛開始的時候是在項羽的手下做事的,但是項羽並沒有重用韓信,對於韓信來說一兩次可以容忍,但是時間一長心也就冷了,所以最後才會毅然決然的選擇投靠到劉邦的麾下,這種缺點也直接表明項羽根本不適合做皇帝。

    不僅如此,那個時候的項羽並不算完全的稱霸天下,雖說前期項羽的勢力是最強的,但是秦朝滅亡以後,還是存在很多大大小小的諸侯王,而且項羽也沒有進一步產生想要吞併這些諸侯王的想法,不然也不可能放任劉邦去蜀川那邊發展。

    要知道這些諸侯王一日不滅他就一日不可能做皇帝,但是天下的大勢肯定是分久必合的,你不做這個皇帝肯定會有人來取代你,所以劉邦在合適的時間站了出來,打敗了項羽,然後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漢朝。

  • 9 # 鍋盔餅子

    項羽其實是統一了天下的。只不過他拋棄了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實行了周朝的分封制。諸候們經過了秦朝大一統,誰都不甘心屈居人下,以劉邦為代表。後期的楚漢爭霸實際是中央集權制和貴族分封制的碰撞。

  • 10 # Relax放鬆

    首先要搞清楚一個根本的問題:統一和大一統是兩回事。

    華夏文明自炎黃肇始,就是開始走向統一的部落聯邦,到夏商周三代發展為統一的封建王國,天下只有一個王,其餘全是區域自治的諸侯,這不是統一是什麼?

    什麼是大一統?就是車裂鞅搞得那一套,是絕對歸一,用外地人管理本地人是非常變態的政治邏輯,以保證天下一切權力歸於擁有最高權力的那一個人,這個人可以是秦王或秦始皇或者秦二世,也可以是車裂鞅自己,還可以是羋八子,或者呂不韋,乃至趙高。

    華夏的天下自炎黃到夏商周三代都是統一的,只是疆域在不斷擴大。秦始皇不是統一了本就統一的天下,而是把天下大一統了。

    霸王是華夏文明的天然傳承者,高貴高傲天縱戰神,愛情都是專一的,怎麼可能去幹大一統這麼變態滅絕人性的事?所以滅秦後不承秦制,不稱帝,分封天下,自己只做夏商周三代王室一樣的天下共主,給諸侯自治權,粉碎了秦式大一統,恢復了炎黃至夏商周的華夏文明原本的統一模式,因為華夏文明本是開源的,天然具有聯邦性和多樣性。

    華夏史觀和秦漢史觀,是完全不同的。

  • 11 # 華夏長河五千年

    個人認為項羽從未想過一統天下!

    首先,項羽從起兵開始就一直打的旗號是為楚國復仇,就是說他仇恨秦國滅掉了楚國,但從未說是因為秦國暴政,也從未因為其他五國同樣被滅國而有任何幫助,同樣採用的策略也只是為楚國復仇,恢復楚國社稷,而並非為天下萬民的生存和生活去推翻秦國政權!

    其次,項羽攻破咸陽,火燒阿房宮,只是懷著復仇的種子,打敗敵人,表達自己復仇成功的情緒。讓天下諸侯跪迎霸王入咸陽,只是表示臣服自己的霸主地位,而並非是讓別人成為自己的臣子。

    其次,項羽分封諸侯,自封為霸王,各王都是平等的國家。並不受霸王的命令和節制,而自己也並不是作為君王分封諸侯,而是作為會盟首領去帶領各國。也沒有作為一個整體國家應該定都的咸陽,而是回到了楚國的故地彭城定為楚國的國都!

    最後,項羽攻擊對自己不服從的諸侯,從來都是自己率領楚國軍隊去征戰,而並沒有調集其他諸侯的軍隊。所以從隸屬關係上他只是楚王,而並非天下共主。最重要的是項羽滅秦後,全部廢除了秦國的律令,無論好壞,這都不是一個一統天下的國君應該有的思想和眼光!

    綜上所述,項羽無論從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沒有想過一統天下的!(個人看法,僅供參考,如有相左,敬請斧正)。

  • 12 # 國王影視

    項羽起兵的目的是反抗暴秦,最後跟劉邦訂立鴻溝之約,劉邦夫人以及大臣要劉邦一統江山,本來項羽已經不想打仗,無奈劉邦步步緊逼,直到烏江自刎,將星隕落!

  • 13 # ____李慢慢

    項羽是一代名將,西楚霸王。他的是家也並不差,祖祖輩輩都是,楚國鼎鼎有名的大將。然後被楚王分封到項,所以說他們都姓項。

    可是談起項羽為什麼會敗給劉邦。這個話題的答案也就多了起來。

    我認為主要有這麼幾點:一,項羽不會用人,每次別人提的意見也不聽。二,項羽的小心眼,以導致跟隨項羽的將相們都不願再隨著項羽。三,項羽的制度有問題,如果項羽並沒有分封制,而是直接一個大統一。劉邦也不就沒有造成的機會了嗎?我認為的就只有這幾點。

    首先來說說項羽,的人才儲備。項羽從秦朝末年開始造反。造反必備的是什麼?人才。可是那項羽卻並沒有這些人才的儲備。在剛開始造反的時候,他的叔父項梁,與他一同造反。早飯途中,遇到了范增,身為亞父的他,也是一位名臣,到一路上便沒有遇到過人才。我認為並不是行軍途中或者攻城路上沒有人才了。而是項羽,眼光太狹小。在范增之後,有一位投奔他的韓信,可是,項羽並沒有把他放在眼裡,只是給了他一個管糧食的小官,最後項羽並沒有重用他所以他才走了,去到了漢營,遇見蕭何,於是他就成了一代名臣。項羽自己看不到人才。也同樣丟失了韓信這一個人才。於是項羽就缺失了一大優勢。自己人才的儲備並不比劉邦好。並且也不善於聽從別人的見意。從而改變自己堅持的意見。這是第一點項羽輸給劉邦的原因之一。

    第二,也是項羽的小心眼兒,在,滅秦以後。項羽並未給他的功臣頒發過多的榮譽。只是象徵意義的,給了一點榮譽以及財寶。剩下大部分的責他自己享受。致使,他的功臣們,漸漸的去到了,別人的地方而並沒有在項羽這裡過多的停留。也導致項羽的人員流失。

    第三,也就是項羽思想中制度的問題。在消滅秦之後,項羽入了關。在其他諸侯國眼中,他是霸主。這也僅僅只是個霸主。如果他利用他這個霸主的地位,因而對他們,攻擊。項羽說不定可以一統天下,贏取最大的勝利。可惜,項羽還是保留著舊思想,並沒有去,一統天下。而是,把各個諸侯再次分封到每個地方。因此各個諸侯國便擁有了,繼續與項羽作鬥爭的能力。可是看項羽,他卻是繼續的當他的西楚霸王。沒有再次征戰的意思。只是坐在自己的地盤上,看著其他的諸侯國爭來爭去,鬥來鬥去。如果說項羽他把其他各個諸侯國消滅了。那麼他自己的軍事實力也會增加。與項羽再次戰爭就沒有問題。也有很大的機率獲勝,並不會輸得那麼慘。

    最後我想說的是一點。項羽的自大,與人才都疏漏,還有他制度的漏洞。都已造成項羽的可憐可悲之處。他原本可以一統天下,做一名世代名將。可惜他卻沒有這樣做。

    我在此只能對英雄的無限惋惜而感到哀嘆。

  • 14 # 肥肥來說事

    項羽想過,而且想的是當天下共主。

    在秦始皇迅遊過程中,項羽看到秦始皇的軍隊曾經說過“彼可取而代之”,若非有雄霸天下之心,又怎麼會想著取而代之呢?而且項羽在大敗秦軍後,可是將天下分封給各路諸侯,若沒有得到天下又如何將天下分封呢?這時項羽的權力已經算得上是皇帝了,所以司馬遷也將項羽列入本紀之中,本紀可是為各位皇帝所寫的史。

    但是項羽為什麼不被認為一統天下呢?其一因為項羽沒有稱帝或者稱天子,項羽想做的是做霸王,如齊桓公、晉文公一般的天下霸主,能夠號令天下,分封天下。其二,項羽推行分封制度,使得國家回到諸侯分治天下,這也和後世帝王治天下,皇帝得天下的集權思想背道而馳。

    可以說項羽被認為沒有統一天下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後世的偏見,後世認更多認為能將天下從名義上和實際上據為己有才稱為統一天下的君主,而項羽想的是能夠威震天下,控制天下。更多想的是實際上控制,而非名義與實際上的控制,這一點和開創江戶幕府的德川家康很相似。

    但是我卻認為項羽算得上是統一天下了,1,秦統一天下之後國家並沒有出現分裂局面,2,項羽打敗秦軍後能夠像周武王一般分封天下,有了天子的氣勢與權力。3,項羽能夠得到如同司馬遷這樣的史學家認可,被司馬遷劃入帝王範疇。

  • 15 # 茫茫人海M

    你好:項羽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舊秩序守護者,他所崇拜的是春秋時期的霸主,所以他分封各路諸侯,自己也是一路諸侯,只是自己帶有霸主角色,是調節各諸侯矛盾的世界警察。

    從上古三代,到商周時期、春秋戰國,千年時間裡,從來就沒有過什麼集權帝制,唯一出現的一個就是秦朝,還短命的不行,二世而亡,所以大部分人都是不認同帝國制的。項羽是楚華人,楚國的貴族分封制最為嚴重,他骨子裡就不認可什麼帝制,他要做的是諸國霸主。

    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知道項羽不可能殺劉邦。劉邦是獨立的諸侯,有功無過,項羽憑什麼去殺他,他可以打壓,但是不會去殺了他,不是不能,而是這違背了他自己的政治理念,只要諸侯對自己表示順從,就沒有必要殺了他。這種霸主思維和帝王思維是完全不一樣的。霸主是允許他人的獨立性,只要對方表示臣服於自己的權威就行,而帝王則必須是唯我獨尊的,任何威脅到自己唯一性的都是敵人。 項羽殺了義帝,卻不自己當皇帝,就是因為他反對這種帝制,要重回諸侯時代。

    其他諸侯也大都是這麼想的,管好自家一畝三分地,對於統一天下沒興趣。韓信對於劉邦忠心耿耿,甚至項羽勸他三分天下他都不幹,為什麼攻克齊國之後卻主動要求要做齊王,不是因為心裡有野心了,而是韓信也是一箇舊秩序觀念者,他以為劉邦是要做一個新的霸主,就像項羽一樣,等天下安穩了,還是諸侯林立,只是換一批諸侯罷了,他沒把自己要求做齊王的行為當成是不臣之心,而是本來就覺得自己應該是獨立自主的一路諸侯。 如果你要分析歷史大勢,就應該站的足夠高,以上帝視角去看;如果你想搞清楚某個人的行為邏輯,就應該站的足夠近,以這個人的視角去看,你就能理解他的許多事情。

  • 16 # 娛樂金魚號

    想有什麼用?我還想做皇帝,做馬雲呢。首先關羽沒有這個威望與能力.劉備在生根本做不到一把手,張飛以為關羽降了曹操都差點殺了他,所以說大家只認可劉備。就算劉備死了還有諸葛亮。關羽根本沒機會。

  • 17 # 看見影視剪下

    項羽分封是滅秦之後的最重要歷史事件,現行記載有若干繞人的地方,所以需要梳理。《秦楚之際月表》有關這個事件的瑣瑣碎碎記載,與其他記載對照,有不合處。之所以說月表的記載瑣瑣碎碎,是因為十二月、正月記方案,二月記各國歸屬,三月記各國都於何地(請記住這幾個內容)。難道這幾個事情不是一開始就定的,還要用幾個月時間來慢慢磨?所以這些瑣碎與不合要好好分析分析,讓我們來看這個分封裡面到底有什麼貓膩。

    實際上的分封是從鴻門宴結束甚至沒有結束就開始了。

    本來諸侯聯軍對滅秦志在必得,分封應該是諸侯聯軍滅秦後開始,沒想到楚將沛公劉邦先行入關滅秦,這樣一來就打亂了諸侯聯軍的步驟,造成實際的分封較計劃稍稍有所提前。項羽對先行滅秦的劉邦要打要殺,實質就是要分封的主導權。

    如果按楚懷王之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劉邦都王了關中了,這個分封還有什麼味道?所以才有了鴻門宴。鴻門宴的實質是,因項羽對劉邦王關中的前景堅決不接受,暴怒著要武力解決劉邦,劉邦情知不敵,便對到訪的項伯作了出讓王關中權利的承諾,並且提出了對自己的安置方案(去巴蜀)。項伯見劉邦做出了最大的讓步,便替項羽接受了這些條件。劉邦到項羽處會面,不過是落實敲實他與項伯的口頭約定。日後劉邦又透過張良運動項伯與項羽多要到漢中一郡一事,恰好證明最初的方案不包括漢中。具體考據過程可以參見拙作《千古不散鴻門宴》。

    鴻門宴事件的結果是,項羽廢除了原有的入定關中者王之的反秦預案,這本身是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作為諸侯上將軍,項羽的實力無人能匹,但名義上他仍然是楚懷王治下的一員將領。他置楚懷王的定案於不顧,就是想主導分封。而劉邦表示願意不王關中,就為項羽主導分封創造了條件。只是這樣的結果,是楚懷王治下的兩個將領的私下授受,完全沒有合法性,甚至不能放到檯面上。所以,縱然項羽是實力派,也還是要走程式。史料中出現 “項羽使人還報懷王。懷王曰:如約”這樣的記載,其實質是項羽在向楚懷王彙報完成滅秦的時候,夾帶了他與劉邦的私下授受,想讓楚懷王認可他們的非法交易,但被楚懷王堅決地否定了。未能如願的項羽肯定大為光火,所以才有接下來的記載:“乃曰:懷王者,吾家項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約?本定天下,諸將及籍也。乃佯尊懷王為義帝,實不用其命。”顯然項羽這是在胡說八道。項梁戰死,楚軍喪膽,如果沒有楚懷王出面主持反秦大業,推翻秦王朝就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但項羽這時掌握了最雄厚的兵力,他要強行改變遊戲規則,就必然要扭曲事實,貶低楚懷王的貢獻也是應有之義。項羽的這番連篇鬼話最終影響到楚懷王的歷史評價,這是華人最不認真造成的。怎麼能項羽怎麼說,大家就怎麼聽呢?

    注意,項羽向楚懷王報備的事,應該在鴻門宴一結束就進行,項羽取得劉邦的讓步,就到楚懷王處備案,而楚懷王遠在彭城,距關中幾千裡,這樣的資訊傳遞及回覆一來一回怎麼樣也需要一個月左右吧。這樣一來,《秦楚之際月表》及各種記載中的分封行為,應該是在沒有等到楚懷王批覆的時候就進行了。兩個本紀把項羽報批、被否定、項羽的對策記錄成一時之事,是照顧事件的完整性,實際上不可能同時發生。不等楚懷王的答覆就開始分封,表示項羽對分封一事是鐵了心要主持,且不論楚懷王持什麼態度。這是項羽以為實力為王,就霸王硬上弓,在名不正言不順的情況下強行推行項記分封。也許項羽做了兩手準備,即楚懷王同意或不同意。如果楚懷王接受或默許項羽出面分封,就皆大歡喜;如果楚懷王不接受項羽與劉邦的私下授受,他也只好硬分了,管他難看不難看。所以瑣瑣碎碎的分封,應該含有邊分邊等楚懷王回覆的意思在內。而在當時,也只有分封一事是最有凝聚力與約束力的事,當這個最大興奮點在進行的時候,諸侯聯軍才會安安靜靜地等待這樣的程式走完。這大概就是《秦楚之際月表》記載得瑣瑣碎碎的原因,也表明事實上的分封就是這樣慢悠悠地進行的。而項羽對楚懷王功勞的終極貶低,也應該是在得知楚懷王答覆後作出的。

    實際過程月表與本紀有出入,《秦楚之際月表》十二月正月記分封方案,而《高祖本紀》裡明確講了項羽的西楚霸王與劉邦的漢王是正月事。這個出入大概與《史記》的記事特點有關,《史記》有時會把事情記於事情的末尾,有時會記在開始時,所以不能一概而論。到分封的事情上,可能二月定名分是主流,但有部分先定了,比如劉邦。只是劉邦在正月還不會一開始就是漢王,因在鴻門宴的讓步計劃裡只有巴蜀,這個漢中是日後透過張良的運作劃到劉邦名下的,只有分到漢中才有漢王。所以本紀裡的劉邦正月為漢王需要甄別,是事後的追認而不是當時就是漢王。《留侯世家》記錄了這個過程:“漢元年正月,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王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漢王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過程有了,順序還不對,還是那個話——有漢中才有漢王。《留侯世家》這個記錄應該修正為:“漢元年正月,沛公王巴、蜀。沛公賜良金百溢,珠二斗。良具以獻項伯。沛公亦因令良厚遺項伯,使請漢中地。項王乃許之。遂得漢中地。沛公為漢王。”

    劉邦的事大致這樣了,項羽的記錄還要甄別,項羽的西楚霸王還不能因為月表與《高祖本紀》裡明確講了是正月的事,我們就認這個賬。因為《項羽本紀》的記載又不一樣了,是先王諸侯才自王的,即後於諸侯而立。看來《項羽本紀》對項羽的記載更準確,表面上大家挑剩下來的歸項羽,實際上是項羽把好的都留給自己了。本紀中有人建議項羽王關中而被拒絕採納一事,應該發生在分封正式開始之前或分封剛剛開始時。之所以未被採納,是因為項羽有更加穩妥的處置辦法,菜九有《沐猴而冠引發的血案與冤案》一文探討過這個問題,稍後會作簡述。

    《張耳陳餘列傳》記錄到張耳得封的時間是漢元年二月,並且在此之前,給人的感覺是分封沒有張耳的事,或者至少張耳能不能得封還是一件懸而未決的事。張耳透過請人遊說,說服說動了項羽,才最終落實。根據項羽立張耳為常山王的結局來看,張耳心急了點,因為常山王就是替代趙王的,說明項羽不是應付式地對待張耳,而是公佈了早先的預案。張耳為常山王,原趙王歇徙王代。並不是張耳不為常山王,趙王歇就不動,項羽分封的原則就是貴者賤之,賤者貴之,把原先的王削弱,給新王騰位子。月表十二月就有分趙為代的計劃,代就是為趙王歇預備的。所以張耳為常山王一事,無論其是否遊說都不會有太多的變數,絕對不會因為他不遊說,項羽就把常山王封給其他人。但張耳不放心啊,所以才有運作之舉。估計可以遊說項羽的人裡面有劉邦,劉邦是張耳的門客學生,跟項羽能說得上話,正好項羽拿掉了劉邦王關中的權利,項羽也多少有點過意不去,加上本來就準備分給張耳,索性賣劉邦一個人情。張耳得封的原因應該是,他追隨項羽入關,他本來就是趙相,他有劉邦之類友好為其鼓吹。張耳如此,可能其他的王也有類似的動作。

    史料中的不吻合處可以鉤沉者大致如此。說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事,旨在說明歷史記載到的分封過程還是有可以推敲處的。

    在沒有楚懷王授權的情況下,項羽以什麼身份做這些事呢?《秦始皇本紀》稱“項籍為從長”,從長,即合縱長。史料中沒有項羽當選從長的記載,估計此稱號是從諸侯上將軍轉變而來。這樣的稱號也是項羽主持分封的法理依據吧。

    有關分封這件事,如果從鴻門宴算起,基本史實應該是這樣的:

    具體的史實應該是鴻門宴之後,項羽從劉邦手中接管了關中事務,所以才能進行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西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

    項羽此暴行結束了劉邦帶給秦人的短暫幸福。(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與此同時,項羽向遠在彭城的楚懷王彙報滅秦之事,並夾帶他與劉邦的私下授受。

    然後不等楚懷王的回覆,項羽就開始著手分封。(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

    大概有人為了討好項羽,主張他王關中,被項羽拒絕,並殺害了建議者。(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

    項羽首先安置了劉邦,將巴蜀移花接木說成關中,以便表面上與原有的關中之約相銜接。(項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

    然後項羽將關中切割一裁三,含巴蜀則為一裁四,將齊一裁三,從趙分出代國。從燕分出遼東。從魏分出殷國。從韓分出河南國。這些就是月表十二月的事。

    劉邦的安置應該是最早進行的。只有劉邦安置好了,才方便進行其他步驟。所以劉邦的漢王是正月定的,是在原巴蜀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漢中,其他諸侯不會有異議。將三秦將立為三秦王,本身就是將原來的雍王一裁為三。章邯原來的雍王就相當於關中王,至此只在關中據一角,並且承擔了封堵劉邦的重任。而將通往關外的門戶交給了與項羽家族有交情的司馬欣(塞王),也算是對能力超強的章邯起到一定的封堵作用。劉邦與章邯為鄰,對章邯也是有牽制作用的。

    估計楚懷王的回覆在正月裡也會到達關中,惹火了項羽。正好也要把楚懷王攆出彭城,就有了遷移義帝方案。月表稱正月諸侯尊懷王為義帝。估計不實。因為義帝與安置應該是同一時的事,所以應該是二月的事。(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

    估計各諸侯的公佈主要是二月的事,有張耳運動的史料為證。估計公佈之後,各路諸侯就要著手經營自己的地盤了,尤其是有變更者,如魏豹。魏豹原在東郡碭郡一帶稱王,項羽看中那個地盤,就將魏豹遷到黃河以東今山西太原一帶。魏豹在那裡沒有一點根基,估計應該提前去佈局。

    三月確立了全部各國都城。其實多數都城此前就定了,至此全部確定。因為義帝還在彭城沒有遷走,項羽估計在江都建立了臨時建都機構。

    項羽在分封事件中主要精力就是用來處理楚懷王之約與對義帝的安置,其餘的事都依附於此二事,或由此二事衍生而來。如果有沒有兼顧到的事,大概就是沒有封齊相田榮。正是因為沒封田榮,才造成日後田榮鼓動同樣沒有被分封的Sunny普照的彭越挑頭鬧事,造成項記太平頃刻之間土崩瓦解。

    題外話是,好象現在流行的觀點是項羽分封是開了歷史倒車。實際上,天下併力滅秦,並沒有延續秦大一統的意願,以為項羽開倒車的人難道能提出在什麼人的名義下統一的方案嗎?估計根本提不出來。既然提不出來,還要說這樣的話,不是廢話嗎?歷史研究時,需要追究的不是項羽開倒車,而是項羽在分封期間如何上下其手,最終成為這樣一個局面。

    《秦楚之際月表》分封四月的記載如下:

    (漢元年十二月)分楚為四。 (項羽)至關中。誅秦王子嬰,屠燒咸陽。分天下,立諸侯。 分趙為代國。 項羽怨(田)榮殺之,分齊為三國。 (沛公)與項羽有郄,見之戲下講解。羽倍約,分關中為四國。 臧荼從入,分燕為二國。 分魏為殷國。 分韓為河南國。

    (漢元年正月)義帝元年,諸侯尊懷王為義帝。 項籍自立為西楚霸王。分(楚)為衡山。分(楚)為臨江。分(楚)為九江。(趙)更名為常山。分(趙)為代。(齊)更名為臨葘。分(齊)為濟北。分(齊)為膠東。(漢)正月 分關中為雍。分關中為塞。分關中為翟。燕。分(燕)為遼東。(魏)更為西魏。分(魏)為殷。韓。分(韓)為河南。

    (漢元年二月 義帝)徙都江南郴 。西楚王伯項籍始,為天下主命,立十八王(考證王伯當作霸王)。 (衡山)王吳芮始,故番君。 (臨江)王共敖始,故楚柱國。 (九江)王英布始,故楚將。 (常山)王張耳始,故楚將。(索隱故趙相。) (代)王趙歇始,故趙王。 (齊)王田都始,故齊將。 (濟北)王田安始,故齊將。 (膠東)王田市始,故齊王。 漢王始,故沛公。 (雍)王章邯始,故秦將。 (塞)王司馬欣始,故秦將。(索隱故秦長史。) (翟)王董翳始,故秦將。(索隱故秦都尉。) (燕)王臧荼始,故燕將。 (遼東)王韓廣始,故燕王。 (西魏)王魏豹始,故魏王。 (殷)王司馬卬始,故趙將。 (韓)王韓成始,故韓將。(索隱故韓王。) (河南)王申陽始,故楚將。《秦楚之際月表》。

    (漢元年三月 義帝)都彭城。 (衡山王吳芮)都邾。(西楚霸王項羽)都江都。 (臨江王共敖)都江陵。 (九江王英布)都六。 (常山王張耳)都襄國。 (代王趙歇)都代。 (齊王田都)都臨淄。 (濟北王田安)都博陽。 (膠東王田市)都即墨。 (漢王劉邦)都南鄭。 (雍王章邯)都廢丘。 (塞王司馬欣)都櫟陽。 (翟王董翳)都高奴。 (燕王臧荼)都薊。 (遼東王韓廣)都無終。 (西魏王魏豹)都平陽。 (殷王司馬卬)都朝歌。 (韓王韓成)都陽翟。 (河南王申陽)都洛陽。

  • 18 # 經典守望者

    嚴格說來項羽應該沒有想過一統天下。在他的意識裡,一統天下的郡縣制不如六國復興的分封制。作為楚國沒落貴族的後裔,分封制與楚國的復興是他的畢生夙願。而且,項羽本身是一個形式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他對於秦人有很深的仇恨,對於其他的六國中人也有很大的蔑視感。所以,從根本上他並不希望一統天下,而是希望將這些外人全部清除出自己的政權。所以,他寧可定都於故鄉彭城,也不願意佔有富庶的關中。

    從民族文化上看來,項羽是楚文化圈的代表。楚文化尚巫,中原文化尚禮。他本身是很排斥其他地域的文化,他在鉅鹿之戰後消滅了秦軍的主力部隊,完全有能力一統天下。甚至公然廢黜懷王,自立為帝都有可能。但是,他不僅沒有統一中華,反而復興了周代的分封制。這足見項羽從根本的思想上就不希望天下一統。

    最後,項羽當時可能還要顧及懷王和楚國其他貴族的問題。按照項羽的功勞,實行分封制,封王裂土是當之無愧的。如果一統,那麼皇帝只有可能是懷王。在當時,他以和平手段稱帝的籌碼還不足,如果要自立,就必須用非和平的手段廢黜懷王。在這一過程中,難保不會成為眾矢之的。像共敖等人都是楚國的元勳,項羽封王時也為共敖等人分了一杯羹。所以,實行分封制還是有必要的。

  • 19 # 六六談古今

    我覺得項羽沒有想過一統天下,首先他坑殺秦軍二十萬,火燒阿房宮。引起了秦人對此的憎恨。其二分封制的不均,項羽佔領關中後,分封諸侯時,有功之人並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他剛愎自用,任人唯親。各路諸侯對此多有不滿。還有有其三《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攻佔咸陽後,“人或說項王曰:‘關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王見秦宮室皆以燒殘破,又心懷思欲東歸,曰: ‘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說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王聞之,烹說者。”以上幾點會帶來的弊端,以范增和項羽的智商肯定可以想得到。為什麼他們還堅持那麼做呢,這說明項羽沒有想過一統天下,他捨棄關中,建都彭城就是最好的證明!

  • 20 # 古聞聯播

    在當時人們的主流觀念裡,分封是常態,而統一是變態。項羽當時志不在統一,就像現在川普不想統一世界一樣。不過野心較大的劉邦在競爭中勝出,六國又無法凝聚力量,稱帝變得可行。值得關注的是,即便劉邦稱帝后,也未完全繼承郡縣制,而是封國與郡縣並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今年有什麼好看的恐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