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六六談古今
-
2 # 竹影臨風
徐庶離開劉備是中了奸雄曹操的誘騙之計。《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劉備和曹操兩軍對戰,徐庶透過觀察曹軍動向,料定曹軍晚上要來偷營劫寨。於是早做安排。是夜曹仁和李典果然領兵夜襲劉備大營,被早有伏軍的劉備大敗而回。曹操驚奇劉備帳下有能人,問謀士程呈可知劉備手下何人為謀。程呈說是高於自己十倍的徐庶,曹操愛其才,想收為已用。在程呈的策劃下,去徐庶老家將徐庶老母誘騙軍中,訪徐母筆跡召徐庶回。徐庶乃世之大賢。見書便辭劉備而去。史有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之說。
-
3 # 趙慧卿5764980061293
千古中華孝第一。徐庶進曹營是因為老母在曹操處。是不得已而赴曹營也。然徐庶雖進曹營,卻一言不發,一計不獻。徐庶恨曹操!是曹操逼死了徐庶的母親。徐母雖然不是曹操親殺,但確是因曹操而死。也正因此徐庶才有了連環計。才有火燒聯營的赤壁之戰。成就一千古話。
-
4 # 霍東尊
劉備實力太弱;徐庶以備為跳板,獲曹之聞名
徐庶生逢亂世卻想有所作為,空有才華但是沒有人舉薦,進取之路被堵住。不得以,徐庶只能投靠一方稍小勢力,稍微打響些名聲後才有更好的選擇。劉備勢力就是徐庶的首選。
首先劉備的名氣足夠。劉備最起碼當過徐州牧,在袁紹、曹操的勢力中都混過,名義上是漢帝的皇叔,名聲不小。
其次劉備的實力不足。劉備武將方面勉強夠用,但是謀臣方面一直是缺少的。劉備前期屢戰屢敗跟他沒有足夠的智囊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最後劉備屯駐的地方很適合。劉備所在的新野是曹操南下必然要攻打,徐庶投靠的是劉備最關鍵的時刻,肯定會被重用。
基於以上三點,徐庶選擇投靠劉備。劉備對徐庶肯定是“器之”。
徐庶進入劉備勢力的第一件事,便是推薦了諸葛亮。這是為了擴充自己在劉備勢力中的影響力。為了抬高諸葛亮的身份,徐庶建議劉備親自上門去請。諸葛亮與徐庶屬於同級別的人物,這是借抬高諸葛亮的身份抬高自己的身價。
因為曹操手下的勢力基本飽和了,沒有新人才的地方了。徐庶借亮抬高身價,獲得勢力最大的曹操的重視,從而在曹操屬下任職,獲得較高的人生價值。
-
5 # 公明淏
徐庶離開劉備的時間正是長坂坡之戰的時候。
徐庶投奔劉備是在201年,建安六年,劉備被曹操擊敗而南下依附劉表,劉表讓劉備於新野駐紮抵禦曹操。徐庶以劉備是漢室皇親,而且信義著於四海,前往投奔,劉備見徐庶後,非常器重他。
徐庶推薦諸葛的時間是在207年,建安十二年,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乃是臥龍,將軍願意見他嗎?”劉備說:“你可以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可以見,但不能委屈他前來,將軍應該放下自己的身份親自去見他。”於是,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
曹操進軍荊州的時間是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表病死,次子劉琮接領荊州,派遣使者請求投降曹操。
當時徐庶與劉備屯於樊城,聽聞此事後,劉備率眾南行,徐庶帶家眷與諸葛亮一起隨劉備逃亡,在當陽長坂坡被曹操大軍追上,徐庶的母親被曹操軍所擄,徐庶為了保全母親,辭別劉備,前往曹營。延康元年(220年)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勸進表。
不論是主觀還是客觀原因,徐庶都勸曹丕進位大統卻是真的,那麼,《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這段就很有意思了。
他自己說本來是想和劉備共圖王霸之業,因為母親的緣故方寸大亂,結果就和曹丕完成了王霸之業了。
(石韜)
徐庶投奔曹操是因為他母親,石韜投奔曹操也是因為母親嗎?孟建呢?沒有記載石韜和孟建的母親也被曹操擄去了!徐庶、石韜、孟建仨人都投奔曹操了。
(孟建孟公威)
徐庶是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石韜是郡守、典農校尉;孟建官拜涼州刺史、徵東將軍。還有崔鈞崔州平,西河太守。還是曹操的人!等於說就諸葛一個人跑到了劉備的帳下。
(崔鈞)
這就難怪司馬徽說他”雖得其主不得其時”了。徐庶、石韜、孟建、崔鈞都投奔了曹操,徐庶先投奔的劉備,7年後改投曹操,我認為這是棄暗投明!
當然諸葛是有他自己的主見,也許他就是想要這樣的結果呢?
(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遇到了劉備這樣的明主,但是他出生在一個亂世之中,一生操勞是在所難免的,最後無功而返,病死五丈原也說明了這點。
”未得其時”,中的這個“時”字指的是天時中的時,是諸葛出山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正是因為他沒有天時這一優勢,所以他六出祁山都沒有成功,還病死在了五丈原上,最後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壯結局。
徐庶雖然沒落下悲壯的結局,可也沒有得到歷史的名望。
-
6 # 一半秋色
徐庶追隨劉備之時,有沒有遭到張飛和關羽的刁難呢?
應該沒有!《三國演義》中沒有記載,《三國志》中也沒有。徐庶投奔劉備之時,正當劉備用人之際,劉備頗為倚重他,張飛不會給大哥拆臺,故意刁難徐庶的,關羽更不會。
何況,徐庶性格直來直去,頗有豪俠之氣,這樣的脾氣秉性,正對張飛、關羽的脾氣,張飛、關羽喜歡都來不及呢,怎麼會刁難他呢!
其實,張飛、關羽真正刁難的人不是徐庶,而是諸葛亮,這是為何呢?因為諸葛亮愛擺臭架子。
劉備跑了三次隆中,前兩次都撲了個空,張飛很生氣,劉備好歹是個皇室宗親,屈尊去請一個無名小卒,已經非常禮賢下士了。
況且,撲了空之後,劉備特意給諸葛亮留了一封信,隨後回到了新野。諸葛亮看到信之後,本該火速前往新野拜見劉備,但諸葛亮沒有,張飛更是惱火。
第三次去隆中,諸葛亮恰好在家,正在屋裡睡美容覺呢,劉備不敢打擾,苦苦在外站著,等了兩個鐘頭,腿都抽筋了,差點虛脫了。張飛既心疼又生氣,要不是關羽攔著,張飛早跳上前去,把諸葛亮摁在地上暴揍一頓了!
咱們再來看徐庶離開劉備的原因。徐庶給的解釋是,母親被曹操擄走了,我是個孝子,必須去找母親。
這個理由冠冕堂皇,也無法辯駁,因為漢朝以孝為先,忠孝不能兩全,徐庶為了一個孝字,離開了劉備,無可厚非。
但這只是表面原因,真正原因絕非如此,《三國志》中有幾處非常重要的小細節,耐人深思。
1、推薦諸葛亮的時間點。《三國演義》中徐庶離開之前推薦了諸葛亮,也就是說徐庶走了之後,諸葛亮才過來;《三國志》中徐庶臨走前一年推薦了諸葛亮,也就是說徐庶和諸葛亮共事了一年多。2、徐庶離開的時間點。《三國演義》中徐庶離開劉備的時點,是在劉表沒死之前;《三國志》中徐庶離開劉備,是在長坂坡劉備大潰退途中。
3、追隨劉備多久。《三國演義》中徐庶化名單福,幫助劉備打了幾場大勝仗,隨後就離開了,前後不過一兩年時間;《三國志》中徐庶在201年追隨劉備,207年離開劉備,長達7年之久。
4、公元220年,徐庶改名徐福,列入曹丕提拔名單。
5、公元223年,徐庶被任命為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先看第1點,徐庶為何提前1年推薦諸葛亮,而不是提前3年、5年,或者剛加入劉備集團就推薦諸葛亮呢?要知道,諸葛亮在鄉下種地,面朝黃土背朝天,小白臉都曬成大黑臉了!
唯一的解釋是,徐庶準備離開了,他提前一年把諸葛亮找了過來,交接一下工作,他好毫無負擔、毫無愧意地離開。
再看第2點,徐庶在長坂坡大逃亡途中離開了,這意味著什麼呢?說明徐庶覺得劉備不行了,跟著劉備早晚是個死,乾脆趁此機會開溜吧!
再看第3點,徐庶跟了劉備七年之久。七年,都有七年之癢了;七年,足夠認識一個人了,劉備認識了徐庶,徐庶也認識了劉備。徐庶越跟著劉備幹,越覺得前途渺茫,遂萌生退意。
第4點,徐庶改名叫徐福,他為何改名呢?因為他不好意思,他曾經信誓旦旦地對天下人說,我身在曹營心在漢,不發一言,不為曹魏出一條計謀。但現在,他恐怕要食言了,要打臉了,為了不讓人恥笑,只能改個名字。
第5點,徐庶擔任了御史中丞,主要職責是提意見,出主意,現在徹底打臉,原形畢露了吧!
綜合以上五點,徐庶離開劉備的真實原因,絕不不像他所說的那樣,為了母親,為了親情,而是為了保命,為了前途。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其實徐庶做的沒錯,如果是你,也許你也會這麼做!
-
7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引言:徐庶遭到了關羽、張飛的刁難最主要的原因是不適應。之前行軍打仗都是劉備說去哪去哪擊潰他們,徐庶來了以後就變為依軍師的將令去哪去哪擊潰他們,這肯定讓關羽、張飛感到不適。
徐庶離開劉備的原因是徐庶母親被曹操方俘獲,徐庶不得不去曹營。如果是對劉備不滿而去又怎麼會身在曹營終身不獻一策。
徐庶遭遇關羽、張飛刁難因未能在正史中查閱到徐庶為什麼被刁難,所以我以《三國演義》的角度結合自我的分析推斷。徐庶是劉備在新野駐防時得到的謀士,而徐庶當時化名單福,因為殺人被官府通緝所以流浪江湖。而劉備在路上遇到徐庶時,徐庶衣著邋遢,但是口出文章精彩絕倫,所以引得劉備註意。一番談論過後,劉備得知此人絕非一般的人才,一心招募徐庶加入陣營,徐庶同意後隨劉備回城輔佐劉備。
劉備半生顛沛流離沒有容身之所,所以招募到的謀士不過是些泛泛之輩。而且劉備自認為武有關羽、張飛、趙雲足以開天闢地,忽視了謀士的作用。但是得到徐庶後劉備常常與之交談,發現了謀士的益處,漸漸的開始重視文人。而後的幾場和曹操部將小的戰役在徐庶的指揮下都得到了勝利,這讓劉備更加的重視徐庶。劉備看懂了謀士的重要性,但是不代表關羽、張飛就明白了。關羽、張飛是最早和劉備起家的武將,算得上劉備陣營的二、三把交椅,現在來了一個書生對他們指手畫腳,而且地位還要超過他們,他們心裡又怎麼會甘心。尤其是關羽一生輕視文人,若不是劉備坐鎮,關羽、張飛又豈是刁難徐庶。
徐庶離開劉備的原因徐庶的離開並不是因為臣子之間的排擠,而是因為徐庶的老母親被曹操抓獲。為什麼說徐庶不是被排擠走的呢?如果徐庶處處受到排擠,劉備又不聞不問那麼徐庶自然是找個藉口就脫身了,徐庶如果在劉備帳下不得以發展又怎麼會向劉備推薦諸葛亮這位治世良臣。
而且結合《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來看,徐庶自從投奔曹營以後真的終身未向曹操獻一策。而且徐庶在曹營的日子只有《三國演義》有一小段的記載,就是赤壁之戰時龐統獻策戰船用鐵索連環時,唯有徐庶看出破綻但是並沒有言語,而是在龐統走後向龐統請教脫身之法,自此消失在三國史中。
總結:徐庶在三國曆史中屬於曇花一現,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間太短了。關羽、張飛的刁難只是一時的不適應,長久發展必然會和睦。而徐庶奔曹營而去無論是正史還是小說都完全因為一個孝字,這點事毋庸置疑的。
-
8 # 海學390
為什麼徐庶最終會離開劉備,真的是因為他母親嗎?
徐庶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對於徐庶來說,在歷史上留有一席,主要的原因就是和司馬徽、諸葛亮等人的密切關係。當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對於當時的劉備,寄人籬下,雖然手下有關羽、張飛、趙雲等名將,但是缺乏地盤和謀士,是一個實力很弱的諸侯。
當時,曹操在平定北方中原地區後,率兵來攻打荊州,使的劉備不斷的逃跑。在此混亂之際,徐庶選擇離開了劉備。《三國演義》對徐庶棄劉奔曹的這段詳細的寫了一番,體現了劉備的仁德和徐庶的忠義。不過,事實很可能不是這樣。根據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記載: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由此,正史中,曹操根本沒有用假造書信的方式來欺騙徐庶投靠自己。至於徐庶表達了因為孝道而投降曹操的意思後,劉備似乎也沒有什麼態度。這可能是因為劉備對徐庶的離去,並沒有感到意外。在曹操的大軍到來之際,特別是赤壁之戰之前,劉備根本不具備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能力,甚至連自保都是比較困難的。在此背景下,趙雲即便是去營救阿斗,也會被劉備的手下誤認為去投靠曹操。
最後,進一步來說,對於當時的劉備,背叛自己的手下不止徐庶一人,根據魏略的記載:及荊州內附,孔明與劉備相隨去,福與韜俱來北。其中,福指的是徐庶,而韜則是指諸葛亮的朋友--石韜。並且,在曹魏陣營中,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總的來說,徐庶投靠曹操,可能有要遵從孝道,也即孝順母親的原因,但絕不僅僅因為這一原因。
綜上所述,徐庶離開劉備只是借了他母親這一契機,相信沒他母親這回事,相信徐庶也極有可能離開劉備,因為當時不管從哪方面來看,投靠曹操都是最佳的選擇,再不擠投靠孫權也比留在劉備這裡強很多。
-
9 # 醉美木瀆
對於自身價值,諸葛亮是在炒股,追求的是高風險,高收益,而徐庶是在買國債,當然買大國強國更有保證。
徐庶進入劉備集團,對劉備集團的意義是十分巨大的,在此之前,劉備集團的核心人物“劉,關,張”,糜蘭糜芳兄弟,或是出身軍吏,或是出身地方豪強,文化程度,人際交往圈子有限,劉備集團在戰略上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展方向,劉備帶著自己的核心團隊四處漂泊,可以說是為了生存苦苦掙扎。
徐庶的加入就像給劉備集團紮下了一劑強心針,讓劉備集團的發展逐漸找到了明確的方向。但是徐庶的出身和經歷決定了,他絕對不會屈身在劉備的旗下做一個謀士,他肯定要為自己找到更大的發展舞臺。《魏略》中說“庶先名福,本單家子,少好任俠擊劍。中平末,嘗為人報仇,白堊突面,被髮而走,為使所得,問其姓字,閉口不言。吏乃於車上立柱維磔之,擊鼓以令於市廛,莫敢識者,而其黨伍共篡解之,得脫。於是感激,棄其刀戟,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始詣精舍,諸生聞其前作賊,不肯與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獨掃除,動靜先意,聽習經業,義理精熟。”這裡的本單家子,不是說徐庶原本姓單,而是說徐庶出身貧寒,而東漢末年卻又是一個極其講究出身的年代,袁紹憑藉家族“四世三公”的名頭,在討袁大業中就能坐上盟主,而劉備見人首先就要亮出自己皇叔的身份,雖然他這位皇親的家族在200年前的西漢時代就和皇帝家出了五服,但是了勝於無。
徐庶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俠客,為了給別人報仇,在臉上塗上白粉去殺人,被抓住後,一言不發,官吏就把他綁在木樁子上,做出要肢解他的樣子,並且敲鼓召叢集眾,群眾有認識他的人,但是誰都不敢檢舉他,可以看出,徐庶的俠客生涯混的還是不錯的,最起碼也是稱霸一方的狠角色,後來被他的黨羽救了出了,估計自己悟了出來,靠著做遊俠是光耀不了門楣的,要幹事業還是要幹更狠的角色——當官。
於是徐庶就去讀書了,估計做遊俠時弄到了不少錢,在漢末,書可不是任何人都讀的起的,可是他的同學聽說他做過賊,都不願意搭理他,徐庶也不惱怒,收起了遊俠的那一套睚眥必報,快意恩仇,每天自己早早起來打掃教室,好好表現,終於學到了學問,不僅如此,還拜了名士司馬徽為師傅,同時徐庶和孟公威,石廣元,諸葛亮一塊遊學,被稱為“諸葛四友”。在儒學界打出了名頭,成為天下名士,撈到了做官的資本。
後來到了劉備手下,其實也是徐庶的無奈之舉,當時的軍界大V,例如曹操,次一點的劉表,手下的謀士,官員大部分都是出身當地的世家大族,或是有能人推薦,徐庶實際上是靠不上邊的。例如曹操這邊著名的荀氏家族,劉表手下的蔡氏家族。
徐庶只能先找一家小企業練練手,可以說,徐庶在劉備這邊優異的表現,讓他進入了曹丞相的法眼,後來曹丞相相邀,徐庶自然是鳥槍換炮,改投到曹操門下。徐庶在曹操門下混的是十分不錯的,到了魏文帝時代做到了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高位,實現了人生的逆襲。
那問題來了,諸葛亮為什麼選擇劉備並且矢志不渝,最後名動三國,獨秉國政,而徐庶為什麼要改投曹操,才有出路。實際上,這是兩人的境界和人生目標不同。在一起讀書的時候,諸葛亮就說過,雖然“諸葛四友”的學問都非常精深,但是自己只看戰略方面,今後是要做管仲樂毅一樣匡扶天下的人,他認為徐、孟、石這三個人是一類,諸葛亮認為他們只能做到刺史,郡守,的位置。
諸葛亮要做到如此高位就不能投靠曹操,因為曹操手下已經有了資格更老,能力同樣出眾的一群謀士,在那裡自己很難出頭,所以他選擇眼前人才匱乏,潛力極大的劉備集團,徐庶則不同,他能力,出身都不如諸葛亮,理想也不如諸葛亮遠大,自然選擇曹操集團比較穩妥。
-
10 # 石頭說歷史
關羽和張飛並沒有刁難徐庶,倒是刁難過剛入夥的諸葛亮。
因為徐庶是自己來找劉備的,並且第一次用兵的時候稱關羽為“關公”,給足了關羽面子。再加上徐庶劍術不錯,身上有股遊俠習氣,和關羽、張飛有共同點,這三人氣味相投,是一路人。
那麼徐庶離開劉備真正的原因是啥呢?不是別的,就是因為他的母親被曹操控制住了。
不過正史中和演義中的故事是不一樣的。
演義中的情節是曹操將徐庶的母親弄到了許昌,然後程昱模仿徐庶母親的筆體給徐庶寫了一封信,讓他速速回許昌來見她。徐庶是個大孝子,見到“母親的親筆信”方寸大亂,只好向劉備請辭,並許諾不為曹操出一計。劉備只好放行。
而正史中是這樣的。徐庶本是潁川人,後來因為犯下了案子,便帶著母親逃到了荊州。201年,徐庶投奔劉備,不過並不是劉備的軍師。曹操南征時,徐庶帶著母親同劉備大軍南撤,在途中兩人被衝散,徐庶的母親被曹軍俘虜。徐庶得知後為了保全母親性命,向劉備請辭,劉備也沒有為難他,於是徐庶就去曹軍那裡了。
徐庶到了曹操那裡並不是一言不發,不僅升了幾次官,還勸曹丕篡漢稱帝,最終做到了曹魏的御史中丞。
-
11 # 酒翁
題主提到了兩個問題:1、徐庶是否有遭到關羽和張飛刁難?2、徐庶離開劉備的真正原因是啥?
首先,咱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徐庶是否有遭到關羽和張飛的刁難?
無論是從正史還是野史中,都沒有找到徐庶被關羽和張飛刁難的記錄,所以,我論為關羽和張飛並沒有刁難徐庶,相反,我覺得關羽和張飛不僅不會刁難徐庶,反而會比較喜歡徐庶,其原因如下:徐庶雖和諸葛亮、孟公威、石廣元一起讀過書,但徐庶和他們卻又不一樣,因為徐庶不像他們幾個都是從小就追求學問的人,徐庶在讀書之前,曾做過一陣子游俠,為了給別人報仇,曾殺過人,由此可見,徐庶不是普通的書生,而是有一定武功或者是說是能動刀子的人,正因為如此,徐庶的性格應該與張飛和關羽比較接近,快人快語,直來直去,再加上當過遊俠,所以,應該有股俠氣,所以,我覺得反而能和他們兩人湊到一起去。
那為啥會有徐庶被刁難的說法呢?因為關羽和張飛確實有刁難過人,誰呢?正是大名鼎鼎的“臥龍”諸葛孔明,不知道的人會問,孔明不是幫助過劉備他們嗎?關張二人為何還要刁難孔明?幫助是後來的事兒,刁難卻是一開始的事兒。劉備與孔明的相遇,有一件非常出名的事兒:三顧茅廬,而刁難的起因正是從這三顧茅廬開始,我們都知道劉備的身份,漢室宗親之後,說白了就是還帶著一些皇家的血統,在當時的漢朝,家族血統這是個大事兒,普通的名門望族可以永遠的讓人瞻仰,更何況還是皇室血統,所以,在關張二人的眼力,劉備就是自己的主子(雖然三人結拜了)。
可孔明是什麼人物?隆中的一個村夫,雖然有點名望,若關張是讀書人,孔明的名望會給他們倆帶來震撼,只可惜關張是武將,文武本來就是對立的,所以,關張二人並不知道孔明的本事,也不想知道,當劉備提出要親自去隆中拜見孔明時,關張二人就開始對孔明心生不快了,再加上去了兩次都沒有見到孔明,劉備還特意給孔明留了一封信,關張二人原想著孔明在看到信後,會立即親自來新野拜見劉備,可誰曾想,不僅沒有主動來,相反,當劉備第三次拜見孔明時,孔明竟然因為在睡覺,而讓劉關張三人在屋外等待,這三次的拜見,讓關張二人對孔明產生了非常大的怨氣,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後來的孔明到了劉備麾下後,關張二人對孔明處處刁難,甚至看不起孔明。
所以,關張二人卻又刁難人之事,只不過不是對徐庶,而是對孔明。
接下來再說這最後一個問題:徐庶離開劉備的真正原因是啥?
書上文字記載是因為在長坂坡一戰中,劉備大軍潰敗,而徐庶及其母親也在這次潰敗逃亡的人群中,只可惜,徐庶的母親逃亡沒成功,被曹軍給捕捉,帶了回去,後書信一封給徐庶,告訴他:你母親在我手裡。書上記載,從得知母親在曹操手裡開始,徐庶就魂不守舍,後向劉備和諸葛表明:因母親在曹操手裡,我無法在此苟活,我要去曹操手裡救下我的母親,至此,我將無法再輔佐主公了,也無法和孔明兄一起了,曾經的諾言,庶要食言了。劉備和諸葛以及關張二人在得知此訊息後,對其表明理解,畢竟當時的漢朝還是孝道第一,所以,也就順從了徐庶的意見,讓他離開了自己。在字裡行間,就此寫清楚了徐庶離開劉備的真正原因。
但救母真的是徐庶內心離開劉備的主要原因嗎?在我看來,救母只是徐庶的說辭,一個讓劉備、諸葛以及眾將都能接受,且對徐庶的人品不會產生影響的說辭,換句話說:是當時離開劉備最好的原因。
我為什麼會有這個理解,且聽我慢慢說來,我在前文說過徐庶的經歷,遊俠出身,能幹遊俠的,能幹殺人的事兒,可見這個家肯定不是什麼名門望族,別說是在那個時候,就是在現在,正兒八經的富裕人家,誰沒事兒去殺人呢?由此可見,徐庶無法靠家族門望來幫助自己,而在當時,門望是撬開各路諸侯的最有利的武器,譬如曹操手下的荀彧,劉表手下的蔡氏,近的再看看司馬氏,龐氏,只要是出於名門望族,十里八鄉的人都會知道你,若不是呢?就得靠自己百倍的努力付出,曹操如此出人頭地,在沒發跡前,也一樣被人鄙視,只因為他不是正兒八經的名門望族,所以,徐庶想成功難。
但徐庶已經在劉備身邊了,且已得到了劉備的賞識,為什麼還要離開劉備呢?徐庶和諸葛孔明的志向不一樣,諸葛孔明的志向正是要輔佐正處於幽微的主公,之前劉表請了好幾次,諸葛不出山,後來孫權也看上諸葛,也不肯去,而就喜歡死心塌地的跟著劉備,就是因為劉備當時是出境最差的一個,而打翻身仗,輔佐劉備,正是諸葛的志向。但徐庶不是,他之所以拋去遊俠的身份,在學院裡“苟活”,其原因就是因為徐庶想出人頭地,但徐庶需要劉備,因為徐庶不是名門望族,所以,他無法一下子得到曹操、孫權的招攬,所以,需要劉備這個墊腳石,他需要練手,在練手7年後,徐庶終於藉著長坂坡的劉備軍潰敗,母親被曹操抓去,找到了這個契機,徐庶準備跳脫劉備,追求更大的舞臺,在那個時候,曹操無疑是當時最大的舞臺,儘管當時曹操有荀彧家族這個謀士,但依舊不影響徐庶追求曹操的決心。
綜上,徐庶救母只是說辭,真正的原因是徐庶尋求更大的舞臺,得此更大的發展,從後來徐庶在曹魏的發展,也正如他所期盼的,首先劉備大軍確實最後並未實現三國統一,在劉備、諸葛去世後,蜀國很快走入歷史,而曹魏卻走到了最後,在魏文帝時期,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的高位。
所以,徐庶,徐元直是一個聰明的人。
-
12 # 豹眼看歷史
雖然史料對徐庶記載較少,但演義關於徐庶的故事,描寫地非常精彩,很有看點。
徐庶徐元直,在《三國志》中,陳壽並沒有單獨為其作傳,能夠見到的史料是在諸葛亮的傳記中。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引用了《魏略》的史料,《三國演義》對於徐庶的介紹可能出於此。
就此,豹眼詳細地說一說。
01
徐庶與劉備初次相識
徐庶與諸葛亮、司馬水鏡都比較熟悉。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徐庶就去拜見劉備,很得劉備賞識。
演義把徐庶見劉備的故事寫得很有味道。
徐庶當時改名單福,剛剛見到劉備時,並沒有出現題主所說的問題,張飛、關羽沒有一言半語為難過他。
徐庶一見劉備就說:“你騎的馬名曰的盧,會妨主。“並給劉備出了一個餿主意,說:”只要把這匹馬送給一個仇人,妨過他之後,再騎就沒有問題了。“
劉備一聽就不開心了,說:“你這人咋這樣呢?不教人學好,反而一來就出這麼下流噁心的主意,木法跟你玩啊。”
單福就說:“都說您劉皇叔仁德,我是故意試探您的。”
皇叔一向圖虛名愛面子,一聽這馬屁,自然是皆大歡喜,就任命單福為軍師。
這個橋段的看點就在於,徐庶不瞭解劉備,用這種方式給劉備下套。豈不知劉備是老油條,他怎麼會掉進去呢?
如果這事到此結束,就沒有多少味道。後面的事,才更有味道。
龐統跟隨劉備入川后,提出了取成都三計。劉備採納中策,在進攻雒城的時候,龐統被流失所中而身亡。
這是史實,沒有爭議。但有意思的是,在演義中老羅安排,劉備把這個的盧馬給了龐統騎,有木有單福的意思在裡面呢?
許多人都說老羅給劉備擦脂抹粉,但豹眼咋覺得這是故意在黑劉備呢?
這事特別是在劉備順利攻佔了涪城以後,大宴將領,一句話沒說好,劉備跟徐庶鬧翻了臉。劉備雖然喝多了,但立馬意識到了錯誤,緩和了關係。但彼此之間有了芥蒂。
在這種情況下,老羅安排劉備把的盧換給龐統騎,是個啥意思呢?有木有?
02
徐庶因為母親被曹操俘獲,辭別劉備。
建安十三年(208年),當陽長坂坡之戰,劉備拋棄妻子,只帶領張飛、趙雲、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劉備兩個女兒、徐庶的母親都被曹操俘獲。
據後來的情況看,徐庶當時是跟著劉備逃出來了。得知母親被俘獲,徐庶就投奔了曹操。劉備沒有阻攔,這很仗義,徐庶的確也是個孝子。
但演義把這個橋段描寫地也很耐人尋味。
徐庶先是以單福的名字投靠劉表,但感覺劉表這夥計不行,就離開了。見到司馬水鏡說起此事,被老頭好一頓噁心,說:“明主劉備就在跟前,你不投奔,卻去投靠劉表,這不是你自己找不痛快嗎?”
單福就投奔了劉備,這事肯定被劉表知道了。史料說劉備在新野,專門交納豪傑,恐怕說得就是徐庶。除了徐庶、諸葛亮,在這個時期,沒有見到一個有名氣的人跟隨了劉備。
劉表一生氣,就安排劉備去攻打曹操。曹仁率兵來阻擋,徐庶也不含糊,就設計把曹仁打得大敗。這裡也別去管徐庶打敗的是夏侯惇還是曹仁啦,總之,徐庶是露了一手,長了大臉。
曹仁被打敗,就回去跟曹操訴苦。曹操沒計較,但感覺劉備挖到了人才。
謀士程昱就說:這人我瞭解,不是啥單福而是徐庶,並說此人很了得,比我強十倍。而且給曹操出了個餿主意,把徐庶的母親騙到了曹營,假借其名義寫信給徐庶,騙徐庶到曹營為曹操效力,起碼是釜底抽薪,不能為虎添翼。
最經典的是,徐庶與劉備道別的情節。
劉備謀士孫乾私下裡對劉備說:“徐庶天下奇才,又熟悉新野的情況,如果放他走對我們很不利。”
劉備卻說:“母子天性,我為了自己的私利,不放他走不合適,我不能做這樣的事啊。”
劉備捨不得徐庶走,就以送行為藉口,一再挽留他。
徐庶說:“老母在曹營,即便是金波玉液也沒心思喝哦。”
劉備說:“你這一走,我就像失去了左右手,即便是龍肝鳳髓,亦不甘味。”
徐庶說:“主公放心,縱使曹操相逼,也終身不為其設一謀。”
劉備說:“先生既去,劉備也沒心思功名事業啦,就此隱遁山林。”
劉備、徐庶君臣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確是很感人哦。
可結果是,徐庶到了曹營混得很不錯,如果真的不為曹操出一點力,曹操境界再高也不會養一些閒人吧;徐庶走後,劉備也沒有隱遁山林,反而是混得風生水起。
在豹眼看來,孫乾已經建議劉備對徐庶下手,如果徐庶想不到這一點,也就算不上謀士。為了打消劉備的顧慮,徐庶就發下瞭如此的毒誓,為得是讓劉備放他一馬。
此時的徐庶還沒有真正懂得劉備,劉備一直以仁德混江湖,咋會為此殺掉他呢?
劉備反覆扭捏作態,無非就是想表達我不殺你,你也不能到了曹操那裡後,把我害得太苦哦。“此時的劉備恐怕是想起了官渡之戰時的許攸,如果徐庶也像許攸一樣,對劉備是大大不利的。
徐庶比許攸聰明多了,立馬就發了毒誓,劉備也發誓隱遁山林。要不說聰明人之間好辦事,點到為止,不必把話說明白,否則,就沒有趣味了。
劉備是否對徐庶說過此話,並不清楚。但類似的話,劉備的確說過。
赤壁之戰後,孫權採納周瑜的建議,準備攻打益州劉璋。劉備就寫信為劉璋求情,說:“劉璋是漢室宗親,又無大錯,看在我的面子上,就放他一碼吧。否則,我也沒臉在江湖上混了,也就披髮隱遁山林,退出江湖。”
其實,劉備是把益州看作自己的碗中肉,不想孫權惦記。如果你想取益州,我就先跟你拼命,除非我隱遁山林。“
孫權一看就明白了,也就打消了這一念頭。
03
徐庶走馬薦諸葛
《諸葛亮傳》記載,徐庶的確推薦過諸葛亮,而且建議劉備親自去請。
從長坂坡之戰的情況來看,徐庶在離開劉備之前,諸葛亮已經在劉備營中了。這的確說明,徐庶與諸葛亮是好友,而且不妒賢嫉能。
但演義卻不是這麼說的。徐庶離開劉備後,劉備眼淚汪汪要伐盡附近的山林。左右詢問其故,劉備說要多看徐元直一眼。這個情形,整得比霸王別姬還難看。
突然看到徐庶去而復返,劉備大喜,以為徐庶回心轉意。此時,徐庶就推薦了諸葛亮。
具體所言,與史料一致,諸葛亮是大才,不能叫來,只能去請。
這時候,劉備才曉得伏龍、鳳雛是咋個一回事。這個就是故事的需要,沒有多少值得品味的。既然司馬水鏡告知了劉備伏龍、鳳雛的典故,還能不告訴或者劉備不去詢問到底是啥人嗎?還需要徐庶去解釋嗎?
但老羅之所以如此安排,還是大有深意的。詳細介紹徐庶,其意在於為諸葛亮的出山做鋪墊,一般也都是這麼理解。
但僅僅侷限在這個層面去品讀演義,那就看低了老羅的真實意圖。
如果真如演義所說,徐庶之母見到徐庶以後就自殺了,告訴徐庶忠孝不能兩全,逼迫他要以忠君為上。
徐庶是孝子,理該遵從母親之願,是死也應該從曹操處逃走,回到劉備處,不能在曹操那裡享受榮華富貴哦。
徐庶咋不回到劉備身邊呢?如果徐庶是孝子,那麼劉備不就是虛偽的君主,假仁假義哪?
這是老羅自己在打自己的臉呢?還是在說劉備一生都在做戲呢?
因此,在豹眼看來,老羅是不會打自己的臉的,他恐怕真實的意圖就是說劉備在演戲。結合龐統與的盧馬的故事來看,老羅是不是有意為之呢?
徐庶來到劉備陣營,關羽、張飛並沒有刁難。這也是很值得品味的事,在這裡就不多說了。但徐庶這一來一去,的確展示了劉備作為梟雄的形象,把戲份演得足足的,老羅描寫地非常之好。
至於老羅究竟是咋想的,就由友友們自己去品味了,反正豹眼以為很好看。
-
13 # 歷史笑春風
徐庶離開劉備的原因,確實是因為他母親的原因。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是諸葛亮出場前的鋪墊,他化名單福,投奔到劉備的陣營。劉備和徐庶交談後,對徐庶十分佩服,於是任命他為軍師。在《三國演義》中,沒有寫張飛和關羽對徐庶的態度,更不要說刁難了。
在隨後的戰爭中,曹操多次派兵來討伐劉備。可是由於有了徐庶的指揮,劉備軍隊的戰鬥力大漲,連連打敗了前來討伐的曹軍。這一切,使得曹操對劉備的軍師重視起來。
在程昱的話裡,曹操知道了徐庶就是單福。於是採取程昱的計策,先賺取徐庶的母親來許昌,然後模仿徐庶的母親的字跡,騙徐庶來許昌。徐庶因此離開了劉備,到了曹操的手下。他臨走時推薦了諸葛亮,還向劉備保證,終身不為曹操設一謀。
而在歷史上,徐庶的母親確實是落到了曹操手中。但是並不是被曹操騙到許昌的,也不是在諸葛亮出山之前的事。在史書中記載: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從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徐庶的母親是因為劉備在荊州南撤途中,被曹操打敗而被曹軍俘獲的。在這一仗中,劉備的兩個女兒也做了俘虜。因為母親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徐庶才被迫離開劉備,投靠了曹操。那麼,徐庶就必須要投靠曹操不可嗎?
在這裡,我們可以從歷史上看到一點。那就是曹操活捉了徐庶的母親,但是並沒有虐待她,而是設法讓徐庶知道。可以想見,曹操對劉備手下是十分了解的,他知道徐庶在劉備陣營的位置。因此,曹操的這個舉動是有著他的用意的。
首先,曹操要以徐庶的母親給徐庶以精神上的壓力,逼迫徐庶投降。
在漢朝的時候,講求以孝治天下。所以,對父母的孝道就代表了一個人的品德。徐庶作為一個讀書人,這個孝字已經深深的刻入骨髓。如果失去了孝道,徐庶將在士人中聲名狼藉,無法立足。
因此,失去母親的痛苦時刻折磨著徐庶。知道母親在曹操的手中而見死不救,這種精神上、道義上的壓力讓徐庶無所適從。在這種情況下,徐庶即使就算在劉備的手下,他也如同一具行屍走肉,根本無法為劉備效力,所以,還不如離開去追尋母親,這也是徐庶向劉備解釋為什麼要離開的原因。
第二、曹操要借徐庶的表現對劉備集團在道義上進行打擊。
相比那些四世三公,世家大族,劉備可謂出身貧寒。他的皇叔的名號,並沒有多少人認可。於是他就以仁義為號召,來收拾人心。經過劉備的多年經營,劉備仁義的名聲慢慢傳播開來。在劉備荊州南撤的時候,居然有十幾萬百姓寧願拋棄家業和他一起逃亡,就可見一斑。
而曹操就看準了這一點。誅人誅心,曹操就要用徐庶的母親來對劉備仁義的名聲下手。曹操在當年殺孔融的時候就用了這一招。孔融是聖人之後,他要殺孔融,就給他扣一個不孝的罪名,不但要了孔融的命,還讓他聲名狼藉。
對於劉備,曹操也採取同樣的方式。徐庶是劉備重要的手下,被劉備委以重任,多加信任。曹操抓住這一點,用徐庶的母親做文章,會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當曹操故意將徐庶母親被俘的訊息傳到徐庶的耳朵裡時,就給劉備和徐庶出了一道無解的難題。如果徐庶顧及老母的生死,為了自己的孝道,他就必須要來尋找母親。
而徐庶如果不來的話。如果是徐庶個人的原因,那麼徐庶貪生怕死,不顧孝道的名聲會很快傳播出去。更有甚者,曹操可以殺了徐庶的母親,讓徐庶永遠被釘在恥辱柱上,遺臭萬年。
如果徐庶是因為劉備的留難而留下,那麼劉備的仁義招牌就會被打得粉碎。作為一個君主,強行拆散手下的家庭,讓手下陷入不孝的境地,會讓其他人都寒了心。這樣一來,劉備的仁義,就很容易被大家視為假仁假義,多年的經營就會毀於一旦。
因此,如果徐庶留下來,不管是因為誰的原因,都會讓劉備集團聲名狼藉。這樣,曹操就達到了他的目的。
比如三國中的馬超,這個人智勇雙全,武藝過人。他在關中實力強大,還和當地人民關係融洽。可是,他因為父親和兄弟被曹操所殺,自己不肯回京城送死,就被扣上了涼薄的名聲。在後來,他的宗族被害,逃到張魯那裡,張魯的手下還進讒言,說他不顧親族,不可信任。到最後,雖然歸降劉備,可也不得重用,鬱鬱而終。
如果徐庶處理不好自己和母親的問題,那麼劉備就很可能會遭到馬超的情況,被曹操扣上不良的名聲。劉備多年來的仁義的名聲,用來和曹操對抗的底牌,就會毀掉。沒有了政治號召,那麼劉備的事業馬上就會陷入危機。
因此,作為劉備,雖然不願意讓徐庶離開自己,但是,他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留下徐庶。這就是當徐庶離開劉備時,劉備並沒有挽留的原因。
結語:
正是由於曹操的計謀,為了母親的安危,為了自己的名聲,也為了劉備集團的未來,徐庶被迫去尋找自己的母親。雖然徐庶和劉備互相都不願意分開,可也無可奈何。因為徐庶離開劉備,去追尋他的母親,是眾多選擇中最好的選擇了。
也正是因為曹操的計謀,使得徐庶從此終身不設一謀。留下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諺語。不過,能夠從劉備手下把他重要的謀士挖出來,削弱了劉備的力量,曹操也沒有過多的苛求了。
回覆列表
徐庶又名單福,早年間是遊俠,喜歡到處行俠仗義。因為為友打抱不平,誤傷人命!被吃了官司,收押在牢房。為此他的家人和朋友們上下打點,把他救了出來。經此一事,徐庶決定棄武從文。拜水鏡先生司馬徽為師,鑽研兵法。學成後就留在荊州整日與崔州平,龐士元,諸葛亮等人為友。 劉備去了荊州以後,徐庶覺得他是能成大事的之人,就主動前去投奔。而後大破曹軍。讓劉備等人第一次嚐到勝利的喜悅。樓主說徐庶遭到張飛,關羽的刁難,這倒是沒有的事情。因為徐庶此人,文武雙全,為人仗義,謙遜有禮,從不居功自傲,主動讓功給關張二人。他們是對徐庶心存敬佩的。至於他離開劉備的真實原因,那就要從程昱說起了。
曹軍在荊州吃到敗仗後,曹操百思不得其解。不清楚何方高人為劉備獻策!這個時候程昱告訴曹操,這個人是劉備新拜的軍師,叫徐庶,並獻計曹操說,徐庶非常孝順,可以以此威脅他離開劉備。根據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的記載: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就這樣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為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他說終生不會向曹操施一謀,設一策!還向劉備推薦了臥龍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