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石說大史話
-
2 # 小灰LX
古代基本上所有超過30萬大軍的故事都只是1個傳說. 而且越是古代,信的人就越多,到了明末以後,雖然軍隊出戰,還依舊把人數號稱的無比多,但已經沒有什麼人相信了.比如明朝第1次討伐努爾哈赤.8萬多明軍,1萬多北韓軍就敢自吹是47萬大軍,到了以後還有升級版本,1766年乾隆派雲貴總督楊應琚討伐緬甸,他就區區3000個大頭兵,卻寫信給緬甸王說他帶領50萬大軍來討伐他們來了.乾隆53年討伐尼泊爾,也把幾千清軍吹噓成了幾十萬大軍.
明朝土木堡之變的50萬大軍的傳說. 土木堡戰役現在流行說明軍出動了50萬大軍,這純粹是拿號稱當真實數字了。
古代那些幾十萬大軍的傳說:都是嚇唬人的。
我自己考證最多不超過20萬。證據是,明師錄宣宗68卷,記載宣德10年,京軍77衛總共是253800人。除去屯田,守城以外,有116400人全在內務府,和外面當差。在營操練的只56000人,從這裡我們知道京軍是25萬人。
明英宗實錄卷180記載,7號的時候,這個正統皇帝下令準備2日後起行,結果各個官員,隨從,都是倉促準備,連糧食都沒有準備好。大軍就出發了,就2天能準備什麼?也就更加提不上什麼調集外地明軍隨同出征了,除非他們有1000架銀河運輸機去拉人。其實送信的人沒到呢,人家那邊就已經出發了,就是想去也來不及了。所以這些被徵調而沒去的人實際上都參加了後來的北京保衛戰.
英宗實錄卷181記載,8月大軍出發後,北京還有不滿10萬軍隊。就說8萬左右吧,和25萬的總數一算,那就是說土木堡戰役,明軍只有17萬.
這個時候會有人說可以調動行軍路上的宣大邊防軍呀,那是胡扯,戰役後蒙古軍隊首先就進攻了這些地方,就是應為他們沒有隨同出發,才有足夠的實力頂住敵軍的進攻。同時還可以向北京派去援軍。後來蒙古軍是在漢奸的帶領下抄了個小路進關的.
還有人說蒙古軍只有2萬,那是不準確的,英宗實錄181,184卷記載,戰役後的9月,蒙古軍萬餘進攻山西一處關口,3萬進攻遼東的關口,3萬在和宣府明軍對峙。也就是說蒙古軍隊至少是7萬騎兵。
現在我們知道了土木堡之戰,明軍是17萬沒有糧食,大夏天的也沒有水的步兵為主的部隊對7萬蒙古騎兵.
曹操的八十萬大軍下江南. 書中也說此80萬大軍為號稱,也有人說實際上是青州兵主力15、6萬 ,和荊州降卒7、8萬.但是史載曹操得青州兵30萬,但擇其精銳,得三萬而已。
其實根據晉書.地理志,我們可以知道晉朝初年全國只有245萬戶.多了不過1000萬人口.而已經是北方和南方相對穩定了幾十年以後,而得出的人口數量了.而在幾十年前,哪個殺伐慘烈的時候,曹操的地盤上最多隻有100多萬戶.這麼點人口是絕對無法供應二十幾萬大軍的.
-
3 # 石頭的光輝
正規軍,僕從軍,輜重隊,民夫等加起來自然容易超過十萬!實則真正軍隊沒這麼多,看明清時期打仗很少能出動十萬人上的!
-
4 # 開心一刻影音娛樂
在中國古代,基本上所有超過30萬大軍的故事都只是一個傳說。
明末以後,雖然軍隊出戰,還依舊把人數號稱的無比多,但已經沒有什麼人相信了。比如明朝第一次討伐努爾哈赤,8萬多明軍,1萬多北韓軍,就敢自吹是47萬大軍。到了以後還有升級版本,1766年乾隆派雲貴總督楊應琚討伐緬甸,他就區區3000個大頭兵,卻寫信給緬甸王說他帶領50萬大軍來討伐他們來了。乾隆53年討伐尼泊爾,也把幾千清軍吹噓成了幾十萬大軍。
先說說著名的土木堡戰役吧。 土木堡戰役現在流行說明軍出動了50萬大軍,這純粹是拿號稱當真實數字了。《明實錄》宣宗68卷,記載宣德10年,京軍77衛總共是253800人。除去屯田,守城以外,有116400人,在內務府,或外面當差。在營操練的只56000人,從這裡我們知道京軍是25萬人。明英宗實錄卷記載,正統皇帝下令準備2日後起行,結果各個官員,隨從,都是倉促準備,連糧食都沒有準備好大軍就出發了,也就更加提不上什麼調集外地明軍隨同出征了。英宗實錄卷181記載,8月大軍出發後,北京還有不滿10萬軍隊。就說8萬左右吧,和25萬的總數一算,那就是說土木堡戰役,明軍只有17萬。
再來說說曹操的八十萬大軍下江南。書中也說80萬大軍為號稱,也有人說實際上是青州兵主力15、6萬 ,和荊州降卒7、8萬。但是史載曹操得青州兵30萬,但擇其精銳,得三萬而已。其實根據《晉書》我們可以知道,晉朝初年全國只有245萬戶,多了不過1000萬人口,而在幾十年前,哪個殺伐慘烈的時候,曹操的地盤上最多隻有100多萬戶,這麼點人口是絕對無法供應二十幾萬大軍的。戰鬥人員和後勤人員起碼要1比3,才有起碼的戰鬥能力,那這樣計算曹操起碼要動員100萬人以上。那所有的男性成年人就都要出動了,那田地怎麼辦?來年吃什麼?
乾隆第4次討伐緬甸,依仗著上億人口的龐大生產力,只動用4萬清軍和10萬騾馬,1天就需要1000石糧食。區區幾百裡,就要設立幾十站的糧臺,徵用民夫30-40萬,幾萬人一個運輸隊。就曹操那幾百萬人,,還想供應二十幾萬大軍?所以,根據人口和後勤能力,大膽估計曹操實際上也就幾萬人馬,最多不超過10萬人。
-
5 # 月夜luck
10萬大軍、帶甲10萬,不要說漢末三國,即使從古代到近代的東西方,都是非常驚人的數字。康熙要是知道準格爾的噶爾丹有10萬軍隊,估計要被嚇一跳,可惜昭莫多之戰,噶爾丹連5萬都拿不出來,康熙調動3路軍隊,動員3個月,才不到10萬兵力。太平天國的北伐才2萬多人,就能直逼天津。曾國藩要是知道太平天國又突然變出10萬,不,哪怕多出5萬軍隊,估計曾國藩都要再跳一次水。拿戰的第三次反法同盟,法國、俄國、奧地利,3國加起來人口超過1億,100萬軍隊肯定是有的,可三皇會戰的3國出動兵力加起來,還不到20萬,結果拿破崙打贏會戰沒幾天,奧地利就被迫停火了。淝水之戰,苻堅動員計劃動員112萬軍隊,結果前秦從開始動員,到兵敗淝水,才不到110天。最搞笑的是很多壯丁尚未抵達,而已經集結的軍隊在項城穎水,就引起水路堵塞,苻堅聽到前線大捷,乾脆“留大軍於項城,引輕騎八千,兼道就融於壽陽”,把軍隊留在項城,直接帶著8000輕騎兵去前線,所以估計前秦在淝水前線的軍隊,也就10多萬人。大內義興:淝水之戰前秦真的有百萬軍隊麼?孫子兵法都說的很明確了,“興師十萬,出征千里”,要“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出征1000裡,出動10萬軍隊要70萬戶百姓來確保後勤,7戶出1兵(壯丁)。五代十國屬於恐怖的武人時期,兵戈四起,後唐末年,契丹南下,李從珂10月下詔北方全國動員,還是按照7戶出1兵的標準,到11月,時間太短+基層執行不力,就聚集5000人,馬2000匹,還鬧得“民間大擾”。資治通鑑卷280:(936年)冬,十月,壬戌,詔大括天下將吏及民間馬,又發民為兵,每七戶出征夫一人,自備鎧仗,謂之"義軍",期以十一月俱集,命陳州刺史郎萬金教以戰陳,用張延朗之謀也。凡得馬二千餘匹,征夫五千人,實無益於用,而民間大擾。古代要組織10萬,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軍隊,首先要具備的客觀條件就是,需要足夠多的時間去進行動員,兵力越多,那花費時間就越長。不要什麼1月計劃動員50萬,特喵2月就軍隊出發了,那這軍隊絕對沒有50萬,有5萬就謝天謝地了。淝水之戰,前秦計劃112萬軍隊,結果從開始動員,到兵敗才110天,苻堅還“留大軍於項城”,前線哪來112萬軍隊?李從珂10月下詔動員天下兵馬,7戶出1人,要求11月聚集,結果就5000人。所以古代數十萬大軍,絕大部分都是號稱數字、計劃數字、賬面數字,往往準備時間太緊張、不充分,或基層不給力,而導致實際兵力數字極度縮水。現在說三國,史料不多引:曹魏227年,孫資認為曹魏動用“十五六萬人”進攻蜀漢,就要“天下騷動,費力廣大”。244年曹爽伐蜀,《王平傳》記載曹爽“步騎十餘萬”,而《曹爽傳》記載曹爽才“發卒六七萬人”,可見曹爽有10多萬人純屬蜀漢的吹噓,敵人很多之類的,曹爽不到7萬人就已經“轉輸不能供”了。258年司馬昭平定淮南,263年滅蜀,再到280年西晉滅蜀,都是幾路人馬,而且用兵數量一直在10多萬-20多萬浮動,可見曹魏、西晉上限就是20多萬兵力,還不能保證時間充足,士兵是否都能準時抵達。東吳赤壁之戰,孫權擁有大半個揚州,也就“乃使周瑜、程普將兵兩萬隨亮與備南拒操,權自將中軍一萬繼之”(建康實錄),總共拼湊3萬人,給周瑜、程普2萬人去赤壁,自己1萬人去合肥。著名的215年合肥之戰,什麼孫權10萬大軍,又是差不多7月還與劉備進行湘水之盟,8月孫權就被張遼擊退,從陸口到合肥,個把月的短暫時間,孫權壓根就不可能有10萬軍隊。253年,諸葛恪“大發州郡二十萬眾”(諸葛恪傳),計劃動員20萬進攻合肥新城,就“百姓騷動,始失人心”,最搞笑的是諸葛恪“二月,軍還自東興,大行封賞。三月,恪率軍伐魏。夏四月,圍新城”(三嗣主傳)。諸葛恪2月從東興回來,3月立刻動員20萬進攻合肥,結果4月就迫不及待地抵達合肥,1個月時間,4月份在合肥的吳軍特喵有幾萬人,就謝天謝地了!什麼20萬人,影子都沒有。其實,228年的石亭之戰,大致就是東吳的兵力上限了。當時“夏五月,鄱陽太守周魴偽叛,誘魏將曹休”,然後8月曹休南下,9月戰事結束,東吳是“陸遜為元帥,全琮與桓為左右督,各督三萬人擊休”(朱桓傳),東吳動員3個月,不到10萬人,與康熙打噶爾丹3個月動員不到10萬人差不多。蜀漢按照《晉書宣帝紀》吹比,諸葛亮北伐是有“眾十餘萬”,可實際上諸葛亮才“戰士不滿五萬”(東吳張儼)。蜀亡前,姜維也就被鍾會吹比成“所統步騎四五萬人”(鍾會傳)。可以說蜀漢核心軍隊數量,不超過5萬人。
-
6 # Worldwar2
在古代時期,軍隊真的有這麼多人嗎?在早期,華人口可能只有區區幾百萬,不會拿出這麼多人來當兵,難道全民皆兵嗎?答案是不是的。
在當時,其實稱為當時的百萬大軍 ,幾十萬大軍都是有水分的。比如拿十萬大軍來說,這十萬大軍並不是純粹的作戰部隊。要知道在古代可怕的後勤保障體系下,光補給線上的糧食損耗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比如說一隊運糧車隊運十車糧食到前線,中途往返運糧車隊要吃掉六車,那麼送到前線的糧食只有四個而已。所以,這十萬大軍,是否是作戰大軍和後勤人員的總和?古代軍隊常有三種人:戰兵,輔兵,民壯。然而出於不同目的,統帥常常將將不作戰的輔兵和民壯都算在裡面。所以在以前古代來說,常常是戰鬥單元人數與後勤保障隊伍人數的綜合數字!
-
7 # 當代曹植
古代十萬大軍,帶甲十萬,很少出現。
首先,古代總人口不多,秦朝人口兩千餘萬,西漢最盛時五千多萬,隋朝最多時六千萬,唐朝頂峰六千多萬,北宋後期達1.2億,元朝最多時八千萬人口,明朝最多時1.4億,清朝最多時4.5億。
不難看出,清朝人口遠邁前朝,可也很少一次性出動十萬大軍,前朝可想而知。
軍民比最高為1:10,且只能短期維持。
古代戰爭時期,一名步兵,需要四人提供後勤,一名騎兵,需要十人提供後勤。
糧草物質,千里轉運,十不存一。因為古代沒有火車汽車,只有牛車驢車騾車馬車,路況又不好,一天走不了多少里路,遇上雨雪天氣,更是寸步難行,還要提防土匪與敵人。運糧人與牛馬,來回路上也要消耗糧草。當然,走水路要好一些。
古代沒有無線電、電報與電話等裝置,統帥用旗牌官透過旗語來傳達資訊。十萬大軍,資訊太多,容易造成了混亂。
古代沒有參謀本部制度,統帥雖有幕僚,但是不能精確計算出敵我雙方每日所需糧草、每日送達糧草、橋樑每日能夠透過最大重量與人數、雙方兵馬裝備、地形等等,換言之,古代統帥很難統帥十萬大軍,戰場上千變萬化,僅憑統帥的直覺與經驗,遠遠是不夠的。
十萬人分發饅頭就要發好久。
兵在精而不在多,多而弱,不過是烏合之眾,給己方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後勤壓力與國內矛盾,給敵方送人頭。
十萬大軍徵集也十分困難,十萬大軍出征,後面的後勤人員近百萬,這麼多人脫產,給國家造成極大的負擔,甚至會影響生產,來年會更加困難。
十萬大軍的盔甲、刀槍、戰馬以及生活物質,那都是海量的,這還沒有算官兵的工資。
打了勝仗,皇上要賞賜,打了敗仗,皇上要發撫卹金,皇上不哭窮才怪。
綜上,古代十萬大軍,往往是詐稱或號稱,以便嚇唬對方。
-
8 # Rennnrrrrr
在中國古代,動輒就是幾十萬大軍。記得史書記載,白起坑殺趙國軍隊有20萬多人;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打敗了秦軍的30萬人;劉邦聚集諸侯各國軍隊80萬人,被項羽10萬人馬打敗;赤壁之戰,曹操也號稱自己是百萬大軍。
中國當時軍隊真的有這麼多人嗎?在早期,華人口可能只有幾百萬,怎麼拿出這麼多人來當兵,難道全民皆兵。其實有好多百萬大軍 ,幾十萬大軍都是有水分的。比如十萬大軍,這十萬大軍並不是純粹的作戰部隊。要知道在古代可怕的後勤保障體系下,光補給線上的糧食損耗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所以,這十萬大軍,是否是作戰大軍和後勤人員的總和?古代軍隊常有三種人:戰兵,輔兵,民壯。然而出於不同目的,統帥常常將將不作戰的輔兵和民壯都算在裡面。
即便真有幾十萬作戰部隊,在通訊情況極差的古代,將這幾十萬軍隊統一排程,排兵佈陣,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另外,史書是人寫的,人寫的就有可能是假的。就像唐朝,唐朝同越南作戰,聲稱兵力達80萬,越南直接說自己兵力有500萬事實上,雙方兵力加到一起都不到30萬。
而且,古代是怎麼算人數的,這麼多人要完全統計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可能古人的計數方法都是乘以10吧。小編認為,古代軍隊幾十萬打仗應該是有的,但並不是很多,大多數情況下,也就幾萬軍隊。小編才疏學淺,考慮問題可能不全面,不知道讀者朋友們怎麼看?
-
9 # 大河橋下流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天下大勢分分合合,戰亂不斷,大小戰爭不勝列舉,其中雙方動員十萬人以上的大型戰爭,就曾多次出現,造成了大量的物資和人員消耗,給普通老百姓造成極大的經濟負擔。
俗話說"人到一萬,無邊無岸;人到十萬,徹地連天"。可以想見十萬大軍列陣
擺開,讓人震撼的場景,但這麼大的棋,著實不好下,需要應付的事情太多,非大軍事家,難以駕馭。一旦戰敗,後果不堪設想。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戰爭從某些方面說,也是雙方後勤保障能力的較量,糧草如果跟不上,或是被對方截斷,將不戰自亂。所以,吃飯問題始終被兵家擺在首位。
十萬大軍數量龐大,運輸糧草的人員更多,據估算,一個士兵至少需要三個人供應吃用,十萬人的隊伍最少需要三十萬人供應物資,消耗巨大。
冷兵器作戰,極為重視陣型陣法,小隊匯聚成大隊,大隊組成兵團,都是列陣迎敵。
古代軍隊官職設定與現代軍隊相似,一般五人設一伍長,十人設什長,百人設百夫長,五百人設小都統,千人設大都統,三千人設正、偏將,五千人設正、偏牙將,萬人設正、副將軍。
指揮大兵團作戰,歷來是讓人頭疼的問題,為方便起見,一般軍隊都是用擂鼓命令進攻,敲鑼表示撤退。軍中主將還有令旗、傳令兵等指揮手段。
古時候鐵的產量很低,一句″好鋼用在刀刃上"就能看出古時冶煉鋼鐵和製造刀槍弓箭等武器的不易。
古代多發的戰爭,讓老百姓吃盡了苦頭,有的地方的人家竟到了“十室九空"的地步,″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就是一些戰亂後的民間慘烈景像。
-
10 # 戶外榴芒教授
十萬大軍相當於十個師或者三個軍的兵力,解放軍230萬左右,武裝警察60萬左右
綜上所述,在中國古代超過十萬甚至二十萬三十萬可信度大打折扣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古代十萬大軍是什麼概念?
據考證,古代軍隊最多不超過20萬,例如明朝第一次討伐努哈爾赤,動用了八萬多明軍和一萬多北韓軍就敢就自稱是47萬大軍
在此之前,中國秦朝開始統一,更別說是幾十萬大軍,春秋時期有三萬大軍,吳國就敢發其滅楚戰爭,後來秦國一統天下,其中不乏民兵以及抓來的俘虜和壯丁等等
另外到了二戰時期,中國大力擴張人口才達到了四億人口,非常的顯然,中國古代幾十萬大軍都是杜撰出來的
在中國古代都會把民夫和壯丁,甚至戰俘都編為軍隊,形成戰鬥力,其實他們的戰鬥力微乎其微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中國古代有專門的運糧人員,其實都是一些不參加打仗的人員,都要跟隨大部隊行軍,就會說幾萬幾十萬大軍出征,真正到前線打仗的軍隊,也就是部隊的1/3,
英布就是一個戰俘,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秦朝快滅亡的時候打劉邦和,項羽的時候,軍隊非常的弱,把英布整編為自己的軍隊,去一線作戰。元芳,你怎麼看?
-
11 # 聽湖
應該根據不同兵種和戰場遠近,區別來說,古代在計算大軍人數的時候一般會把負責輜重後勤兵也計算在內。因此,古代說十萬大軍意味著,正式參與打仗的兵員最多也就7萬到8萬人。 “三人餉一卒,極矣,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夢溪筆談·官政一》)
不談結構的資料都是嚇唬人。
當然,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考慮。一般來說,如果是步兵為主的部隊,十萬大軍裡面,正式兵員約佔全軍總人數的七至八成,輜重後勤兵約佔全軍總人數的二至三成,也就說十萬大軍中,有7到8萬正式兵員,有2萬到3萬輜重後勤人員;如果是騎兵為主的部隊,輜重後勤兵的比例會比較高,如果是遠征部隊,甚至是境外遠征部隊的話,輜重後勤兵的比例會更高,達到一半以上,也就說十萬大軍中,有5萬甚至更少的正式兵員,其他全是輜重後勤兵。
具體就中國古代來說,在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時代和兵種發展不同時代,十萬大軍對應不同內涵:
漢魏時期。《曹操注孫子兵法》:“車駕駟馬,卒十騎一重。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二人主養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車駕牛。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裝,凡三人也。”也就是說,曹操的兵馬,騎兵部隊的輜重後勤兵佔全軍一般(1/2),步兵部隊的輜重後勤兵也佔全軍三成(3/10)。
隋代。《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一》:“每軍大將、亞將各一人;騎兵四十隊,隊百人,十隊為團,步卒八十隊,分為四團,團各有偏將一人;其鎧冑、纓拂、旗幡,每團異色;受降使者一人,承詔慰扶,不受大將節制;其輜重散兵等亦為四團,使步卒挾之而行;進止立營,皆有次敘儀法。”也就是說,隋煬帝第一次出征高句麗的大軍,每一軍人數有2萬左右,其中騎兵4000人(每隊100人,40隊,每團1000人);步兵8000人(每隊100人,80隊,4團,每團2000人),輜重後勤兵8000人(4團,每團2000人),輜重後勤兵佔全軍四成(3/10)。
唐代。《通典·卷一四八》:“諸大將出徵,且約授兵二萬人,而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馬步通計,總當萬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隊當戰,餘六千人守輜重。”也就是說,唐初軍隊編制,全軍2萬的話,輜重後勤兵約有6000人,比例約為三成(3/10)。
宋代。 《武經總要·前集卷一·料兵》:“古法:馬步三軍,每軍一萬二千五百人,總三萬七千五百人。近代營陣法,或以二萬人為率。今按古法,馬軍每將三百人,其差次則先以善騎者,次以蹺健者,末以善用短兵者,總六千人;步軍每將五百人,其差次先以強力疾足、負重能走者三千人,次能射遠趨二百里者三千人,次能射親者四千人,次但能射遠者四千人,次壯碩輕勇能格鬥者一萬人,總二萬四千人;將校並居內,為馬步戰兵之數也。其所由曹司、車御、火長、收人、工匠,別計七千五百人。此合兵之大率也。” 也就是說,北宋一般軍隊,如果全軍3萬7千5百人,騎兵6000,步兵2萬4,輜重後勤兵為7500人,比例約為二成(1/5)。
明代。《明史•戚繼光傳》:“繼光至浙時,見衛所軍不習戰,而金華、義烏俗稱剽悍,請召募三千人,教以擊刺法,長短兵迭用,由是繼光一軍特精。又以南方多藪澤,不利馳逐,乃因地形制陣法,審步伐便利,一切戰艦、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也就是說,戚繼光的塞上練兵,大致分為騎、步、車、輜四營,騎、步、車三營大致為三千人左右,輜重營則為一千六百人,但騎、步、車三營又每隊十二人有一名火兵(即炊事兵),輜重後勤兵比例大致也佔全軍的二至三成。
當然,除了步兵、騎兵,隨著時代發展,還有其他兵種,如車兵、水兵、炮兵,步兵下面還可以分為:長槍兵、盾兵、戟兵、弩兵,或是輕步兵、重步兵,弓弩兵、器械兵、弓箭手(長弓、短弓)、盾牌手、朴刀手、斧兵等。騎兵也可以分為:輕騎兵、重騎兵,弓弩騎兵,異種騎兵(駱駝騎兵)。戰車兵可分為:輕車兵,重車兵 。水兵可分為:普通水兵(水手,瞭望,攻擊,操舵),特殊水兵(蛙人),還要旗手等,不同兵種,構成都有所不同,這裡不再贅言。
-
12 # 勇戰王聊歷史
彭城之戰,劉邦號稱56萬大軍,其實劉邦說的這是各地參與“滅楚”諸侯的總兵力。這些諸侯(常山王張耳,河南王申陽、魏王魏豹、殷王司馬卬、韓王信)“不入流”,也不可能兵力比項羽和劉邦還多。
按照吹牛傳統:“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劉邦手裡能有十萬兵就不錯了。而且,在彭城跟項羽作戰的劉邦,還要分兵去圍攻章邯。所以,劉邦其實只有5萬來人。這就能解釋,他為什麼會被3萬人的楚軍打敗了。
赤壁之戰,曹操十七八萬人,就敢號稱80萬大軍。而對陣的周瑜才三萬兵;劉備只有兩萬兵(其中包括劉琦的一萬)。
夷陵之戰,劉備“衝冠一怒為紅顏”傾全國之力伐吳,才湊齊五六萬人。而當時,蜀漢全國也就十萬兵力。
昆陽之戰,王莽賬面上有四十多萬人,動員一個月後,派出去作戰的也不足10萬人。
再往近了說,康熙時(1690年),為了打噶爾丹的3萬人。用了三個月,才籌集其十萬大軍,分三路出兵親征。
清末太平天國運動,李開芳率領2萬餘人,就敢北伐北京城!從安徽、經河南、山西,一直打到直隸!震動朝野!當北伐的太平軍遇到阻礙時,太平軍派出去的北伐援軍才7500人!就這,北伐軍還堅持了快兩年時間!太平軍要是有十萬北伐軍,(哪怕是再加5萬人)早把滿清給滅了。
綜上所述。十萬兵力,真是可以發動“滅國之戰”了。而且,按照前線和後勤人員比例1比3算。真要是出動十萬大軍,那就需要至少動用40萬人。有至少40萬戶會直接參與到戰爭中。同時,這個層級,也是一個朝廷在不傷筋動骨的前提下,所能支撐的最大兵力上線了。
當然,古代冷兵器作戰,拿根鋤頭都能上戰場。如果是土匪武裝的話,攜裹百姓,百萬大軍也是常有的。清末民初,土匪人數上十萬的省份,多的是。但是,這些真的就是土匪,放下武器就是“百姓”。山東最大的土匪劉黑七,最強盛時,也只組建3萬人的“正規武裝”。
-
13 # 徑兒愛生活
中國古代是由文人治軍史,文人根本不去思考自己給出的數字是否可信,就寫上了,如果是軍人治軍史的話根本就不會這麼寫,有句話叫做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引申一下,盡信史不如無史,還有不要想當然,有些廣為流傳的常識實際上是錯的。
首先是關於軍隊的定義,人馬皆披堅甲的重騎兵是軍隊,身批重甲的重步兵也是軍隊,沒有像樣防具的足輕拿著簡陋武器也叫軍隊,負責後勤的運輸糧食的民兵也叫軍隊,這些成員佔軍隊的比率大小將決定這支軍隊軍隊的戰鬥力,也將決定這支軍隊的維護成本,一般來說,裝備越好維護成本越大。打仗軍隊數量並不是越多越好,有句話叫兵不在多,在精,過分追求軍隊數量是十分愚蠢的行為,未經訓練的民兵派往戰場容易一衝就散,會影響到整個軍隊的作戰。我就拿簡單的秦趙長平之戰和淝水之戰來分析一下。秦趙長平之戰趙軍損失45萬人,首先推算一下這個數字是否可信。
趙國根本投入不了那麼多人去和秦國作戰,古代戰爭十個男丁裡出一個去戰場這就已經算是全民皆兵了。這一時期的秦國大概有600萬人,趙國只有大概300萬多一點,男女比例1:1的話,趙國有男丁150萬人,長平死的趙國男丁大概佔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這個樣子。動員這個詞在是近代才有的概念,在古代更準確的說法是徵發和排程,簡單劃分一下年齡結構,20歲一下佔三分之一,20歲到40歲佔三分之一,40歲以上佔三分之一,趙國是真真正正的將全國青壯年男子派往前線,剩下的老弱病殘不僅要負責後方的生產運輸還要防禦北方的匈奴和東方的燕國。這些參與到戰爭之中的人不僅不事生產(屯田的糧食微不足道),而且會將戰區吃空,需要後方源源不斷的運送糧草維持前線戰爭(這又不知道需要多少人),國家的民力和財力會被漸漸吃空,秦國不需要同趙國作戰單是使用靜坐戰術看個趙國幾年趙國自己就崩潰了,有人拿挖出長平的坑來說事,挖出來的那幾個坑人數加起來都不過萬的。
苻堅戎卒60萬,騎27萬,御林軍3萬共計90萬大軍,這是記載苻堅伐東晉的兵力,這個數字簡直開玩笑,東晉一方只有8萬,苻堅沒必要集結那麼大兵力,對於苻堅來說,集結有把握能夠打贏東晉一方的兵力就可以了,集結那麼多兵力這是用國家的生命來裝逼啊。對於古代的一個農戶來說,所擁有的財產不過幾片良田農具牲畜而已,一家農戶的所有財產來購買一副重步兵的裝備根本不夠。馬分戰馬,軍馬,還有民馬,能作戰馬的馬對於馬的要求非常之高,這得多少馬?馬要披輕甲重甲這又得多少甲?這又得多少錢?歐洲之所以採取騎士制度是因為國王根本養不起那麼多騎士,這麼多輕重騎兵又要多少錢?
1600年的日本大概有1200萬人口,可以集結大概20萬兵力(處於戰國完全開發軍隊潛力的情況下)。薩爾滸之戰明軍有十萬人,後金有6萬人,時間越接近現在,能投入戰場的人數越多,為何兵力數字下降這麼多?公元200年的羅馬有大概4600萬人,羅馬與波斯人的每次大戰所召集的兵力雙方都沒有超過十萬人,如果趙國真的可以聚集起來45萬人投往戰場我可以誇一下海口,一個三百多萬人口的小小趙國可以滅掉西方的兩大帝國羅馬和波斯。
對於不能一刀切說沒有百萬級別的大戰,說這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我只能說這種說法是對歷史學家的尊重,只是對於歷史文獻的盲目信任而已,西方歷史之父希羅多德有謊言之父的外號,說中國古代有百萬級別戰爭並煞有其事的拿出文獻來佐證就和拿著希羅多德的歷史說,波斯真的集結500萬大軍去入侵希臘一樣。 -
14 # 歷史名人物
在中國古代,動輒就是幾十萬大軍。記得史書記載,白起坑殺趙國軍隊有20萬多人;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打敗了秦軍的30萬人;劉邦聚集諸侯各國軍隊80萬人,被項羽10萬人馬打敗;赤壁之戰,曹操也號稱自己是百萬大軍。
中國當時軍隊真的有這麼多人嗎?在早期,華人口可能只有幾百萬,怎麼拿出這麼多人來當兵,難道全民皆兵。其實有好多百萬大軍 ,幾十萬大軍都是有水分的。比如十萬大軍,這十萬大軍並不是純粹的作戰部隊。要知道在古代可怕的後勤保障體系下,光補給線上的糧食損耗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所以,這十萬大軍,是否是作戰大軍和後勤人員的總和?古代軍隊常有三種人:戰兵,輔兵,民壯。然而出於不同目的,統帥常常將將不作戰的輔兵和民壯都算在裡面。
即便真有幾十萬作戰部隊,在通訊情況極差的古代,將這幾十萬軍隊統一排程,排兵佈陣,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另外,史書是人寫的,人寫的就有可能是假的。就像唐朝,唐朝同越南作戰,聲稱兵力達80萬,越南直接說自己兵力有500萬事實上,雙方兵力加到一起都不到30萬。
-
15 # 見舟巨木
在中國古代會把輔兵、民夫、壯丁甚至是戰俘都算做是戰鬥力,但其實他們的戰鬥力微乎其微。正如現在的一國軍隊,比如人數大概有200萬左右,但是其戰鬥部隊也不過就100萬左右,陸軍大概80萬左右,空軍海軍的後勤人員是最多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軍隊中,有專門的輜重部隊,這些人是不參與打仗的,而且到了戰時還會徵集大量的民夫,這些人要跟隨大部隊行軍,所以有些記載就會說幾萬,幾十萬大軍出征,其實這裡很多的都是不打仗的輔助兵種,真正打仗的軍隊也就是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
16 # 芯宸趣史
在中國古代會把輔兵、民夫、壯丁甚至是戰俘都算做是戰鬥力,但其實他們的戰鬥力微乎其微。正如現在的一國軍隊,比如人數大概有200萬左右,但是其戰鬥部隊也不過就100萬左右,陸軍大概80萬左右,空軍海軍的後勤人員是最多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軍隊中,有專門的輜重部隊,這些人是不參與打仗的,而且到了戰時還會徵集大量的民夫,這些人要跟隨大部隊行軍,所以有些記載就會說幾萬,幾十萬大軍出征,其實這裡很多的都是不打仗的輔助兵種,真正打仗的軍隊也就是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
17 # 臨沂阿牛哥
在中國古代會把輔兵、民夫、壯丁甚至是戰俘都算做是戰鬥力,但其實他們的戰鬥力微乎其微。正如現在的一國軍隊,比如人數大概有200萬左右,但是其戰鬥部隊也不過就100萬左右,陸軍大概80萬左右,空軍海軍的後勤人員是最多的。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古代軍隊中,有專門的輜重部隊,這些人是不參與打仗的,而且到了戰時還會徵集大量的民夫,這些人要跟隨大部隊行軍,所以有些記載就會說幾萬,幾十萬大軍出征,其實這裡很多的都是不打仗的輔助兵種,真正打仗的軍隊也就是總人數的三分之一。
-
18 # 火器工坊
十萬大軍,如果是作戰部隊,那可就是超級多,可以在野戰中碾壓別國的存在了。
一般來說,只要提到中國古代的軍隊,大傢伙就群情激昂的認為一個朝代隨隨便便拿出幾十萬大軍去打個仗跟玩似的,而且個個都是在戰場上硬剛的勇士。
相比之下,歐洲西亞包括日本區區數千人的戰爭被網友們戲稱為村戰,似乎自古以來,我們國家的人口就是世界上最多的最龐大的。
然而今天在這裡,我得說一句,古代幾十萬幾十萬的大軍去打仗純屬扯淡,之所以會這樣,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書寫這方面記錄的史官並沒有詳加區分。尤其是後面幾代幾代的史官,去描述幾百年以前的史實時,沒有做好考察。
不過更主要的原因還是民間曲藝人的“胡謅八扯”,不管說書的也好,唱戲的也罷,再不然就是寫小說的,為了博人眼球,增加感覺效果,編出了及其龐大的數額。打個比方,赤壁之戰在《資治通鑑》的考究上是曹操出兵20萬、號八十萬,周瑜出兵五萬,到了演義上就變成了曹操真的出兵80萬。
那可能有人就說了,也許出兵八十萬五十萬的是誇張,那出兵十萬左右總是很正常的吧,偌大的國家,還出不了十萬人嗎?
確切來說,古代中國想擁有十萬軍隊很輕鬆,但是想調動十萬軍隊去打仗就很難了。而且是越遠越困難。
為什麼呢?因為有蒸汽機以前,行軍打仗的糧草,是靠人力運輸的啊!
說白了也就是在一個大軍中,除了拼刀子的人,還有運糧的、搞醫療救助的等等搞後勤工作的。因為科技水平不夠,故而一支出徵的軍隊中就很需要大量的人力來維繫後勤工作,而這些人數在明中期以前,都是被一同記錄在出兵人數中的。
那麼一隻十萬人的大軍中,後勤和作戰單位的比例應該是多少呢?
起碼也要六四分,也就是說,一個十萬人的大軍,至少有6萬人是負責運糧的。
這其實也不難理解,你這麼想,十萬人每天要吃多少糧食,一個人能運多少,運送的過程中也要吃,運到了之後大家都要吃,運糧兵返回的時候還要帶夠口糧。很明顯,只能是人多喂人少,要是反過來,那估計運糧的就累死了。
相比之下,歐洲關於出兵數量的記載相對靠譜,因為他只記載作戰人數或者騎士人數,這麼想,一個幾百人的騎士戰爭,每個騎士都有三個以上的侍從,從農民中臨時徵召十幾個人,加在一起,不也是好幾萬嗎?
再看看什麼薩爾滸之戰,明軍舉全國之力卻只有9萬大軍,原因就是後勤問題。等前線的人死得差不多了,後面陸陸續續的又可以幾千幾千的出兵了。因為糧食就那麼多,一次能拿出來的也就那些,再大補給線就跟不上了。
還有清軍征討準格爾,也是隻出兵5萬多,理由同樣,東部到大西北,路途太遠,只能養得起這麼多出戰隊伍。而且考慮到清朝的諸多科技水平已經比前代要高了。清軍尚且如此,更何況前代呢?
最後還要說,古代的人口並不是一直這麼多,一場瘟疫下來人口欻欻的就能掉三四千萬。而且因為農業水平有限,在宋朝以前,中國的人口最多也就是6000萬,宋代引入占城稻,人口上漲到一個億,明末引入的紅薯和玉米,在清代發揚光大,這才把人口拉到四億。適逢一個戰火紛飛的年歲,人口就只有一兩千萬,甚至一千萬都不到。哪裡還來的百萬大軍出征呢?
-
19 # 史研
這個還得了,你要是造反的話,在朝廷之中根本沒有人能夠阻擋你,憑藉人數你都可以壓死一些非常厲害的將軍,就像在亮劍裡面都曾經過這樣的話,10萬大軍的話,就算是10萬頭豬,你捉的話你做三天都做不完。
要想調動10萬大軍的話,必須要動一個全國的力量,其中最難以調動的就是糧草這個問題,因為古代的話都是要靠車子去運的,或者就是靠人力去搬,所以就非常的低下,又不是現在的汽車,而是牛羊馬車,再加上古代的路又不好走的話,可能是需要很久,你要是從湖南到北京的話,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你要準備打仗的話也要準備一年,不然的話到路上糧草都被吃完了。
10萬大軍真的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要是有密集恐懼症的人從天上看著那10萬大軍的話,估計都會被嚇死。我們曾經看過一個小小的螞蟻窩,都是在我們家門口匆匆的走過一群小螞蟻,只要跟著他們的步伐,就會看到一個螞蟻窩,然後挖開之後你會發現密密麻麻的東西里面的螞蟻可能就只有3萬隻,但是並沒有太多,要是10萬的話至少是需要10個窩,這個是需要靠自己想象力去想象的。
而當時要調動這麼多人在不在生產力如此低下的時候,皇帝從來不喜歡打仗,而一旦打仗的話,必然是勞民傷財。畢竟當上皇帝之後,最重要的是讓天下變得太平,自己靠著收老百姓的稅就可以過上好日子就可以了。除非是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才會調動10萬大軍,而我們在古代很多時候都聽說有10萬這個數字,但是很多時候都是假冒的,是用來嚇唬敵人的。
真的是有十萬大軍的話,那你可能到時候和敵人打仗的時候,就告訴敵人我有五十萬大軍 就像曹操當年打赤壁之戰的時候就說自己有幾十萬大軍,可要是你實在是太差了的話,一把火就被燒沒了。
-
20 # 紅顏讀史
十萬大軍如果是“實數”的話,那將是一支數字驚人的隊伍。
舉個栗子,就能很容易看明白了。
殷商中期,商王武丁時期,武丁的王后婦好帶兵討伐羌方,根據出土的甲骨文記載,婦好自己有3000家兵,然後武丁又給了她1萬兵力,這相當於將武丁時期的全部兵力都給了婦好來帶。
甲骨文時期,中國關於戰爭方面的記載是很真實的,不會出現後世動不動就“百萬雄兵”“三十萬大軍”這樣虛給的描寫。
也就是說,1.3萬軍隊,是武丁時期的全部兵力值。
根據史料,商朝人口最高峰大概在1200萬,商超晚期人口大概在800萬,我們假設取箇中間值,武丁時期的人口在1000萬。
再來看唐朝,唐朝人口最高峰出現在唐玄宗時期,大概是8000萬(也有說9000萬、1億的),也就是說相當於武丁時期人口的8倍。
那麼我們將1.3萬兵力也乘以8,得出10.4萬。
當然這種演算法有些機械,但以武丁中興時期的綜合國力來看,1.3萬/1000萬這種比率是比較現實的,畢竟主力人群是要以農耕為主,軍隊和百姓都是要吃飯的,即便是唐朝也是一樣。
也就是說,在唐朝人口的最巔峰時期,舉全國之兵力,最理想狀態大概可以達到10.4萬,注意,這可是有兩個前提:人口最高峰,舉全國之兵力。
但從實際情況來講,平均下來日常的人口數並沒有那麼多,正值壯丁年紀的男人自然也沒有那麼多,如果不是戰爭年代,和平時期常備軍的數量也不可能“舉全國之力”。
反過來講,如果是戰爭年代,比如唐朝末期,那麼人口數會因為戰亂而急劇減少,能充入軍中的人數自然也就大大減少。
所以,十萬只是一個理想狀態,通常在記載中或者傳說中看到的所謂“十萬大軍”,可能實際數量只有七萬、八萬,甚至有的四五萬也敢稱十萬大軍,這應該算是戰術心理範疇了。
回覆列表
古代十萬大軍需要考慮的不僅僅是簡單數字,需要從徵集、後勤、指揮等多個角度進行分析!
很多人會感到奇怪,春秋戰國時代動不動就數十萬大軍的決戰,比如長平之戰趙國投入四十萬大軍,秦始皇滅楚國需要六十萬,可到了統一以後召集十萬大軍都是非常艱難的問題!
當然不排除數字的誇大,還有則是軍隊概念的分析,比如長平之戰的趙國四十萬大軍,不僅有作戰部隊,還有負責運輸、後勤保障等等,而後來朝代的十萬大軍則是真正對作戰部隊的明確認定!
不要小看十萬大軍的徵集,古代明朝以前全國也就幾千萬人,排除老人、女性、幼兒,十萬大軍並非小的數目。打仗不僅要看到這個數字的殺傷力,還有他們的消耗!十萬大軍是人,他們需要吃喝拉撒,不說別的單說消耗的糧食,假如一個人一天吃兩斤,那那麼10萬人就是20萬斤,也就是說一個王朝如果養十萬大軍,哪怕他們什麼都不幹,一年下來就得7200萬斤的糧食,以明朝為例一年稅收貨幣、糧食等大概摺合白銀2000萬兩,明代一兩銀子(萬曆)大概能買近300斤的糧食,一年的糧餉大概是24萬兩白銀,好像只有大明一年稅收的百分之一,不算特別多,但是如果打仗消耗不僅有糧食,軍械、盔甲、馬匹,如此消耗遠非一般可比,明朝某種程度上便亡於連年征戰!
十萬大軍聽上去很威風,可如何將這十萬大軍的能量發揮到最大,不是所有人都是韓信,如果指揮不行,就是50萬也就只是個數字,土木堡之變大明數十萬精銳毀於一旦!薩爾滸之戰明朝十萬精銳傷亡殆盡,全都因為指揮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