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炒米視角

    在《大明風華》裡,由於瓦剌部大汗馬哈木扮成養馬人潛伏於明軍中瞭解了明軍的具體戰術,所以朱棣的第五次出征並不順利。

    唯一亮眼的也就是擁有主角光環的朱瞻基。他英勇無畏,一馬當先衝鋒陷陣,帶動了整個明軍士氣高漲,但結果由於突遇大風,全軍上下損傷慘重,不但馬哈木抵抗住明軍的猛烈進攻。朱瞻基也在衝鋒中中劍受傷。

    於是朱瞻基力諫朱棣退兵。但是朱棣可能是考慮到自己命不長久了,不能無功而返。於是斥責朱瞻基“你還不是皇帝”。甚至還做出了一個匪夷所思的決定,那就是派朱瞻基去攻打三峽口。這不是要把孫子往絕路上送嗎?雖然邏輯上有點不是那麼合理。

    但是接下來的一幕徹底告訴我們,此刻導演要把朱瞻基放在絕境中的最終用意了。因為經歷過這一關之後,所有的靖難遺孤最終都會徹底反轉,也最終使得宣德朝和靖難遺孤達成最終和解。

    因為在這個關鍵時刻,靖難遺孤中最死硬的聶興最終放棄了復仇,而選擇了用生命捍衛朱瞻基。這在此前幾乎是不可以想象的,因為即便孫若微多次勸告聶興放棄復仇,聶興卻腦殘般地不斷重複地找一切機會復仇。

    然而就在朱瞻基真正命懸一線的時候,聶興突然被感化了,決定放棄復仇。

    因為靖難遺孤們幾十年來,活著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殺盡朱棣一脈,為建文復仇。但是到了此刻,他看到朱瞻基為了大明百姓不遭受瓦剌塗炭,親生赴險,命懸一線的時候。他重新考慮了自己為什麼要活著?自己這麼多年來的怨念是否正確?

    太子在收到朱瞻基後來寄回的家書的時候,感覺朱瞻基的行文突然變得很陌生,沒有了那種輕鬆,而特別官方化,還在埋怨。結果幫助處理公文的孫若微找到了朱瞻基的摺子 ,才得知聶興死了,是為救朱瞻基死的。這對孫若微進一步轉變是有著非凡意義的鋪陳的。

    這也是孫若微由對朱瞻基的遊離感情狀態,最終徹底轉向站到朱瞻基一邊的開端。

    最後胡善祥反而因為放不下復仇,卻最終被黑化了,而孫若微卻因為轉變過來,放棄復仇,一心輔佐朱瞻基以及後來的朱祁鎮,成了最後的贏家。

    PS:在正史中,朱棣最後一次北征,實際並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戰爭(因為根本沒找到敵人);朱瞻基並未跟隨,也未有涉險經歷;幫太子朱高熾的整理公文的也不是孫若微,如果有更可能是張妍;孫若微和胡善祥並非親姐妹,也更不是所謂的“靖難遺孤”。而這一切都是為了烘托本劇女主孫若微,而刻意改編的。

  • 2 # 千水千山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的長孫,從一出生就備受祖父母的喜愛。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登上皇位,便把朱瞻基帶到了京都,朱瞻基從小是由祖父母親自教養長大,備受關注。

    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是當朝太子,為人寬厚,深得朱棣器重,但他身體不好,肥胖有疾,卻一直身居太子之位不倒,這其中也有朱瞻基的功勞。

    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為人剛猛狠厲,因為曾隨同朱棣一同參加靖難之戰,自認為戰功了得,一直覬覦皇位,甚至多次刺殺朱高熾未遂。

    這一切不能說朱棣毫不知情,但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不忍心對自己的兒子下手,只能想辦法保住朱高熾的太子之位,再加上他對朱瞻基的寵愛,更加鞏固了朱高熾的地位。

    朱瞻基不但孝敬祖父母,對父親朱高熾也是非常愛重,在父親危急之時總能語出驚人,救父親於急難之時。

    有一次明成祖令朱高熾、朱高煦及皇太孫朱瞻基等人一同拜謁太祖皇陵,朱高熾因為身體肥胖,再加上腿部有疾,由兩個侍官攙扶,仍時不時走不穩。

    朱高煦便藉此機會戲弄兄長,跟在太子後面當著眾人的面說“前人蹉跌,後人知警”。這時跟在後面的年幼的朱瞻基立刻接道“更有後人知警也”,朱高煦一聽不由得變了臉色,沒想到小小年紀的朱瞻基能說出這樣的話,心裡頓時有了幾分懼意。

    朱瞻基從小便展現出聰慧敏捷的一面,這使得朱棣對他更加器重。

    在朱棣心裡,朱瞻基已經是未來國君的人選,他挑選最有才學的大臣來教導朱瞻基,還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影響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朱瞻基以後當皇帝做準備。

    朱瞻基天資聰穎,博文強記,凡事一學就會一點就通,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

    朱棣一生尚武,登基以後更是加大了對蒙古的打擊。朱棣在位期間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與蒙古作戰,他在十四年間曾五次出征蒙古,給蒙古的割據勢力以沉重的打擊,也鞏固了明朝政權的穩定。

    永樂十二年正月,朱瞻基有幸隨朱棣出征,這一年他才十六歲。

    朱棣之所以帶朱瞻基出征,是要讓他親自體驗一下軍旅生活,看一看前線的戰士們是如何浴血奮戰,更讓他明白這大明江山的來之不易,希望他以後能做一名不負祖德的好皇帝。

    六月初在達撒裡怯兒,明軍與蒙古軍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雙方死傷人數眾多。

    朱瞻基此時跟隨內侍官李謙在九龍口守護,李謙仗著自己武功高強,與敵人交戰,沒想到朱瞻基也隨其加入了戰鬥,但因為敵我力量過於懸殊,朱瞻基一方陷入了危急的境地。

    這邊朱棣帶著鐵騎兵把蒙古軍殺得落荒而逃,突然聽說皇孫也加入了戰鬥,並且情勢危急,急忙派兵進行增援,最終解救了朱瞻基一行。

    李謙這時才明白不該讓年少的皇孫涉險,自己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因此自殺謝罪。

    歷史上朱棣並沒有讓自己的愛孫涉險的環節,這只是影視劇中演繹的而已。

    當時的朱棣只是為了鍛鍊一下年少的朱瞻基而已,是不可能讓他上戰場真刀真槍與敵人對峙的,更不要說明知山有虎,還要放孫上山喂虎,這實在是於理不通。

  • 3 # 歷史漫談君

    在《大明風華》裡,救了朱瞻基的是聶興。他是在靖難之役中的遺孤。

    話說朱棣第五次北伐,同時帶上了16歲的朱瞻基,就是為了讓他歷練一下,在戎馬生活中體驗下生活的不易。但是,沒想到,朱瞻基還遭遇了一場硬戰,還差點因此喪命。

    那麼,朱瞻基的救命恩人聶興是個怎樣的人呢?聶興的父母都死在了靖難之役。於是,他心裡就充滿了仇恨,所以他和孫若微的目標一致,就是要來京城為父母報仇。

    遇到朱瞻基,孫若微漸漸放下了仇恨。但聶興多次尋找機會刺殺朱瞻基,但是都失敗了,在孫若微的保護下,才得以離開。但是聶興還不死心,後來又假扮成大明士兵混在隊伍中,並找準時機對朱瞻基再次行刺。

    在與敵人的這次鬥爭中,朱瞻基他們遇到了硬骨頭,一時陷入了僵局。面對敵軍的進攻,朱瞻基為老百姓誓死不退,身受重傷後,危在旦夕。敵人看到了對著朱瞻基舉起了刀的聶興,也看到了倒地的朱瞻基。在敵人眼裡,穿著大明士兵衣服的聶興也是敵人。

    於是,聶興先替朱瞻基擋了一刀,隨後,聶興回擊,把敵人給咔嚓了。但是聶興也倒下了,聶興此時還只想刺殺朱瞻基。但是,由於聶興的出現,意外保住了朱瞻基的命。甚至聶興在重傷之後,聶興還嘗試著刺殺朱瞻基,但都是徒勞了。或許,此時聶興的心裡也是矛盾的。屠刀是該舉起?還是該放下呢?

    隨後,朱棣增援,敵軍敗退,皆大歡喜。

    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朱瞻基並未有這一次遇險,是電視劇《大明風華》設計的,是根據劇情的需要而演繹的,並不是真實的歷史故事。這也無可厚非,藝術就是高於生活的,如果全部按照歷史發生的事情來寫,估計就編不出電視劇來了。

    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朱高熾的兒子,朱棣在立太子的時候,就是考慮到自己的好孫子朱瞻基,才立了朱瞻基的父親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朱高熾雖然仁厚,但是胖且瘸,行動不便,還要人扶著走路。朱棣不喜歡柔弱的長子朱高熾,而喜歡二子朱高煦,因為朱高煦像他自己。但是解縉用“好聖孫”這三個字就說服了朱棣,讓他堅定了立了朱高熾的為太子。

    事實證明,朱高熾與朱瞻基開創了“仁宣之治”,是一個不錯的繼承人。而且,在面對自己的二叔朱高煦的多次無端挑釁後,終於下定決心烹殺了朱高煦,結束了朱高煦作亂的一生。

    但是,朱瞻基無故廢了賢淑的皇后胡善祥,做得是有點過了。

    《明史》載:時孫貴妃有寵,後未有子,又善病。三年春,……諸大臣張輔、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等不能爭。張太后憫後賢,常召居清寧宮。

    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的朱瞻基,也曾隨朱棣征討蒙古,但沒有遇到險情。 朱瞻基於1425年即位,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

    之後,朱瞻基停止用兵,整頓吏治和財政,實行仁治,經濟得到發展,史學家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終年38歲,葬十三陵之景陵。

  • 4 # 楚風說歷史

    看到這個問題肯定又是《大明風華》裡面的情節,雖然《大明風華》拍的不錯,但是它不是歷史記錄片,它只是一個電視劇,很多情節在歷史中它根本不存在的。

    先來說一下電視劇

    在電視劇中的人物設定是聶興救了朱瞻基,聶興本來是靖難之役的遺孤,他從小就勵志要為父母報仇,誅殺朱棣。所以在朱棣帥兵北伐蒙古時,聶興混進了軍中。

    朱棣派朱瞻基做先鋒攻打三峽口,在三峽口之戰中,朱瞻基一馬當先,領著騎兵衝進了三峽口,蒙古士兵見明軍衝了過來,也紛紛出動,包圍了明軍。沒過多久,朱棣又指揮五軍營出發。朱瞻基正和敵人搏鬥時,聶興突然出現,他想趁機殺了朱瞻基,也算是為父報仇了。當聶興快要靠近朱瞻基時,朱瞻基已經被蒙古人打倒了,就在朱瞻基要被敵人殺死的那一剎那,聶興趕到挑開了敵軍的刺槍,聶興想要自己殺了朱瞻基。就在聶興想要用刀砍死朱瞻基時,沒注意到身後的敵人,聶興沒能刺殺成功,反而還被敵人刺中。最後結果就是聶興倒地奄奄一息,朱瞻基把聶興帶回大營,告訴聶興下輩子再讓他殺了自己。

    所以從劇情來看,聶興是想親自殺了朱瞻基才會變相的救了朱瞻基。從電視劇來看之所以這樣演,無非就是要突出一下主角,朱瞻基為大明是多麼英勇無畏。同時證明朱瞻基不同於一般人,有上天保佑,能夠逢凶化吉。但是在真實的歷史上卻不是這樣的。

    真實的歷史

    其實真實的歷史上,大明和北方的蒙古部落實力是差距很大的。而朱棣一共進行了五次北伐蒙古,雖然最後兩次無功而返,但是那都是因為找不到蒙古人造成的。朱棣前三次的北伐,都打的蒙古部落毫無還手之力,不得不說電視劇直接把朱棣弱化了。歷史上朱棣是極其厲害的,而所謂的瓦刺和韃靼,都被朱棣向趕鴨子一樣,追的到處跑,哪裡敢和大明正面交鋒呢?

    還有作為皇太孫的朱瞻基是不可能和敵人短兵相接的,朱棣也不會腦子有病派自己的皇位繼承人作為先鋒和敵人硬拼的。相反朱棣還會派專門的大將保護朱瞻基,畢竟朱瞻基是朱棣的寶貝孫子,如果有一點散失,朱棣打多麼大的勝仗,都是失敗。

    雖然朱棣對朱瞻基保護的很好,可是有一次確實也很危險,而這危險都是朱瞻基自己找的。那是朱棣的第二次北伐,絕對不是電視劇中說的第五次北伐,因為朱棣的第五次北伐,都沒找著人,蒙古人早就跑的沒影了。

    朱棣第二次北伐打的是瓦刺部落,因為第一次北伐已經把韃靼打殘廢了,所以韃靼殘廢了瓦刺就開始得瑟了。朱棣北伐發現瓦刺軍在玩誘敵深入,瓦刺首領馬哈木也是個聰明的人,知道硬拼是打不過朱棣的大軍,所以就想用智不用力。朱棣雖然知道瓦刺在玩伏兵,但是如果堅守不出糧食遲早用完,因為第二次北伐朱棣帶上了皇孫朱瞻基,雖然朱瞻基這時候才十六歲,朱棣如果無功而返,就不能給朱瞻基樹立好的榜樣。於是朱棣決定進入瓦刺的伏擊圈,這樣才能讓瓦刺和自己決戰,雖然進入伏擊圈對朱棣不利,但是朱棣相信如果自己夠快,一樣可以擊敗瓦刺軍隊。

    後來朱棣憑藉自己的王牌神機營,雖然在被包圍的情況下,一樣打的瓦刺軍落花流水。朱棣的策略很簡單,就是讓神機營站在外圍,等待瓦刺大軍衝過來先放一輪槍炮,瓦刺軍哪裡見過這樣的火力,直接怕了。然後朱棣讓神機營兩翼散開,衝出自己的精銳騎兵三千營(名為三千,實際上比這多的多)把瓦刺分割開,慢慢擊破,最後再上五軍營掃蕩戰場抓俘虜。

    朱棣親自領三千營的中軍主力,發揮老當益壯的精神,領騎兵衝入敵陣,殺的敵人聞風喪膽。朱瞻基看到爺爺朱棣一馬當先,奮勇殺敵,朱瞻基也想去幫忙。這時候瓦刺大軍潰敗,朱瞻基追擊敵人時,由於身邊的人越來越少,朱瞻基被瓦刺潰兵包圍。幸虧朱棣早發現自己的皇位繼承人不見了,親自率領精銳騎兵把包圍朱瞻基的瓦刺潰兵趕跑,才使朱瞻基脫險,而負責保護朱瞻基的那個大將嚇得直接自殺了,由此可見將軍們是很怕朱棣的。

    綜上所述,在電視劇中是聶興救了朱瞻基,當然聶興也是為了親手殺了朱瞻基所以才會救。正史中朱瞻基那次遇險,是爺爺朱棣親率騎兵救的,如果不是瓦刺潰兵傷亡太重,被打怕了,朱瞻基是很有可能被殺的,那樣的話,歷史真的要改寫了。

  • 5 # 歷史小跟班

    故事裡的事,說是不是是也是。

    朱瞻基遇險是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的情節,屬於編劇和導演的文學構想。

    聶興為了刺殺朱瞻基,假扮成小兵混在朱瞻基的部隊裡面,伺機刺殺。後來在與敵人的戰鬥中,朱瞻基為了保護老百姓親自斷後,被敵軍重重包圍,身受重傷危在旦夕。

    機會來臨,聶興自然不會放過,舉刀就要砍向朱瞻基。哪知道敵人看他也是穿著的明軍戰衣,把他當成了朱瞻基的侍衛,連他一起殺。

    聶興也是個狠人,三下五除二把敵人解決了,但自己也受了重傷。再要刺殺朱瞻基已經不可能了,因為朱棣的援兵已經到達。陰差陽錯,聶興不但沒有殺掉朱瞻基,反而救了他一命。

    真實的歷史

    歷史上朱瞻基是真的隨朱棣上過戰場,北伐瓦剌的。朱棣很心疼這個孫子,把他當做繼承人。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怎麼會讓他遇險!

    朱瞻基在朱棣的悉心教導,言傳身授下,最後也成了一個好皇帝,勵精圖治開創了“仁宣之治”,也算沒有浪費朱棣的一番心血。

  • 6 # 畫素說

    朱瞻基被誰救了?怎麼理解這句話呢,要先有“遇險”才有“被救”一說。題主提出這個問題唯一的可能便是被近期熱播的某一影視劇(我在這裡就不點名劇名了,畢竟有很多人說出劇名了,我在點出有推廣之嫌,還是認真答題吧!)所誤導了,在真實的歷史上,朱瞻基沒有多少遇險的機會,所以這個被救就很難去界定了。

    我先來說下題主所說的影視劇中的劇情吧。

    題主說的是影視劇中,朱棣第五次北伐讓朱瞻基做先鋒攻打三峽口的韃靼和兀良哈部的蒙古兵,朱瞻基一馬當先殺入敵中,不過由於朱瞻基衝的太前面了,一下子被蒙古人困住,並被擊倒,說時遲那時快,差點就要被蒙古兵的長矛刺中的瞬間,聶興出現了挑開蒙古兵的長矛救下了朱瞻基,因為聶興想的是朱瞻基只能死在自己的手裡。不過就在聶興準備結果朱瞻基的瞬間,卻被蒙古兵刺中,為朱瞻基擋下致命的一擊。隨後朱瞻基被趕來的明軍救走,他也把聶興一起帶走,回到營地的朱瞻基對聶興說到,下輩子在讓聶興殺了他。從這裡來說,是聶興救了他!那麼真實的歷史中也是這樣麼?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上,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首先當時的蒙古根本無法與明軍匹敵,無論是韃靼、瓦剌還是兀良哈,他們根本就不敢與明軍正面衝突,不得不說影視劇裡有弱化朱棣的表現。

    而且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朱棣根本就沒有和蒙古人對上,因為他們早就不知道跑哪裡去了,朱棣第五次北伐根本沒找到他們,最終選擇退兵。

    既然都沒有對上,哪來的朱瞻基遇險呢?更何況第五次北伐的時候,朱瞻基都沒有隨軍!

    不過歷史上朱瞻基也有一次遇險,就是朱棣差點讓自己的好聖孫交代在大草原上。就是朱棣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十六歲的朱瞻基跟著自己的爺爺朱棣親征。朱瞻基看到自己爺爺奮力殺敵,便跟著去追殺潰敗的瓦剌兵。不過因為朱棣及時發現,帶著大明的精銳鐵騎前去營救,這才保住朱瞻基的小命,不然也就沒有後面的宣德帝了。

    所以按照正史來說,朱瞻基遇險是朱棣救的,至於聶興那只是影視劇的劇情,真實的歷史中並不存在。

  • 7 # 漢史趣聞

    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而且朱棣十分喜歡他,在朱棣當了皇帝之後,他就把朱瞻基給接到了宮裡和自己一起生活。

    這等於朱棣是要把朱瞻基當作皇位的繼承人來培養的。

    我們都知道在朱棣靖難之役的時候,有兩個兒子的功勞最大,這兩個人也是最有可能繼承皇位。

    一個就是朱高熾,另一個就是朱高煦。

    朱高熾是朱棣的嫡長子,同時他也是朱瞻基的老爹。朱棣就是把他給立為了太子,可是,朱棣對於這個朱高熾是真的喜歡不起來。

    因為朱高熾長得很胖,他還有腿疾,這樣的一個人若是當了皇帝,真的是有損國威。不過,最後朱棣還是選了朱高熾來當皇帝。

    很大程度上,他被選為皇位的接班人,就是因為是朱棣看上了他的兒子朱瞻基。

    畢竟朱高熾最後的皇位,是要傳給自己的兒子的。

    為了培養和鍛鍊自己的孫子朱瞻基,朱棣還帶著他出徵去討伐北元,讓他去漲漲見識,看看打仗是怎麼回事。

    這種情況下,朱瞻基當然是會被保護的好好的了。可以說只要是明軍還有一個人在,這個人就會安排到朱瞻基的身邊。

    因此說來朱瞻基是不可能遇到危險的,沒有危險當然也不需要人救他了。事實上他也沒有遇到任何敢傷害他的人。

    可以說只要是敵國的人不傷害他,就沒有人敢傷害朱瞻基。畢竟他是最被朱棣看中的一個人,沒有人會因為得罪朱棣來傷害朱瞻基的。

    題目上之所以說,朱瞻基被人救了。是因為這是小說裡的情節,在小說裡有很多人是想要殺朱瞻基的。

    比如說小說裡有個一聶興的人,他就是想要殺朱瞻基的,但是,他沒有殺成。到了朱棣的軍隊到來之後,他反倒是成為了救朱瞻基的人。

    畢竟聶興也是穿著明軍的服裝,根本就分不清他是敵人,還是友軍。還有朱棣帶著朱瞻基和蒙古人打仗的時候,朱瞻基也上了戰場,還殺了不少敵人。

    在最為關鍵的時刻,朱瞻基被敵人圍住了。後來是李謙帶著士兵,突破層層重圍,然後殺出一條血路來救了朱瞻基的命的。

    當然了這裡都是小說裡的情節,做不了真的,我們只要知道朱瞻基在正史上沒有遇到危險就可以了。

  • 8 # 冰哥聊史論古今

    朱瞻基遇險這種事情一般是很少碰到的,因為不管怎麼說,他是當時皇帝朱棣的孫子,並且已經被封為皇太孫了,地位不可謂不尊貴,所以周圍自然會有大量的精銳部隊保護,怎麼也不可能輕易的去涉險。

    朱瞻基遇險這件事情是最近熱播的電視連續劇,大明風華里面所描述的,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第5次北伐的時候,派皇太孫朱瞻基為先鋒,結果遭到了蒙古騎兵的包圍。在危急的關頭,聶興最後救了朱瞻基。不過聶興本來和朱瞻基有仇,本來他想殺朱瞻基,不過因為當時朱瞻基碰到了蒙古騎兵,聶興不能讓朱瞻基死在別人手裡,必須自己親手殺他。但是由於敵人也把聶興當做了朱瞻基的護衛,也連他也一起打,所以聶興也失去了殺朱瞻基的好機會。

    只能說是電視劇為了吸引人的眼球,所以什麼事都瞎編,朱瞻基如果真的知道聶興跟自己有仇,怎麼可能把這麼一個危險的人物放在自己身邊呢?而且朱棣的第5次北伐,也就是最後一次北伐,並沒有帶皇太孫朱瞻基出塞。更何況朱棣即使帶了朱瞻基出塞外,也只是歷練而已,不可能讓朱瞻基去當先鋒,因為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怎麼可能去殺敵,要不把自己報銷在戰場上,豈不完蛋了。

    事實上朱棣的那幾次北伐都是佔據絕對優勢的兵力,當時的瓦剌和韃靼還有其他蒙古部落,甚至都不敢和明軍的精銳騎兵交戰,早早的就跑了。至於在電視劇中所說的,明朝軍隊和蒙古騎兵猛烈交戰的局面,在真實的歷史上並不多見。至少在朱棣所在的時代,明朝的軍隊實力還是空前強大的,蒙古根本不敢與之正面交鋒。

  • 9 # 齊君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我不知道題主提的是不是現在熱播的《大明風華》電視劇,還是真正歷史上的朱瞻基。如果是《大明風華》中的朱瞻基,他是被靖難遺孤聶興在瓦剌戰場上所救,聶興替朱瞻基擋了一槍,朱瞻基保住了性命,而聶興不幸犧牲了。其實聶興和朱瞻基是死對頭,朱瞻基的爺爺朱棣將聶興的家人全部殺害了,所以他要報仇,而為什麼仇人聶興卻要救他呢?(大明風華中的聶興)

    總的來說你應該去看《大明風華》你就明白了。他們鬥爭了這麼多年,產生了一種奇妙的感情,就像當初朱瞻基對孫若薇說的那樣,朱瞻基的死必須要死於聶興的手裡別人不配取他的性命。在聶興的價值觀裡,只有自己殺死了朱瞻基才算是真正的報仇血恨。( 大明風華中的聶興替朱瞻基而死)

    而歷史上的朱瞻基是躲避他二叔朱高煦的追殺和埋伏,在歷史中這是一個未解之謎,朱瞻基提前到達京城並走小道,並沿用替身來代替自己本尊從大道行走。歷史上的朱瞻基未雨綢繆,深知帝王之術,數次躲過他二叔的追殺,併成功在北京即位。而歷史上的朱高煦不甘心 還試圖謀反,最後被他大侄子給燒烤了。(大明風華中的朱瞻基)

  • 10 # 佳寧說歷史

    在真正的歷史上,朱瞻基根本就沒有什麼險情,而且英年早逝,人生也非常的短暫,被敵人抓走的那個人,是他的兒子朱祁鎮,那麼朱瞻基被誰所救,這裡涉及到的是電視劇《大明風華》裡的劇情。

    《大明風華》裡,救了朱瞻基的是一個叫聶興的人。他是在靖難之役中的遺孤,父母死於那場戰爭。

    話說明成祖朱棣第五次北伐,同時帶上了年僅16歲的朱瞻基,就是為了讓他歷練一下,在戎馬生活中體驗下生活的不易。可是沒想到,朱瞻基還遭遇了一場硬戰,還差點因此喪命。

    話說朱瞻基的救命恩人聶興是個怎樣的人呢?聶興的父母都死在了靖難之役。於是在他心裡充滿了憤恨,所以他和孫若微的目的一致,就是要來京城為父母報仇。 因為要不是朱棣發動那場“靖難之役” 聶興的父母也不會離他而去,聶興暫時殺不了朱棣,那麼就拿他最愛的孫子動手,皇太孫朱瞻基一死,朱棣勢必會傷心欲絕,這樣聶興也算為父母報了仇了。

    聶興和同樣來尋仇的孫若微不一樣,孫若微是女孩子,她見到朱瞻基這個16歲的翩翩少年之後,慢慢的愛上了他,漸漸的放下了仇恨,她覺得朱瞻基是無辜的,不應該把自己的仇恨強加在一個無辜的人身上,況且她還喜歡對方。而聶興則不同,他是男人,他的目的就是復仇,所以多次混入軍中,找朱瞻基報仇,但是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但是他還是不死心,繼續尋找刺殺朱瞻基的機會。

    再說朱瞻基,在一次作戰中,他碰上了硬骨頭,作戰一時陷入了僵局,面臨敵軍的強烈猛攻,朱瞻基英勇無畏的精神,在身受重傷之後,生命危在旦夕,敵人看到了這裡,認為是一個絕妙的機會,同時對朱瞻基舉起了刀的聶興,也看到了倒地的朱瞻基。在敵人眼裡,穿著大明士兵衣服的聶興也是敵人。於是聶興別無選擇的替朱瞻基擋了一刀,說是吃那是快,聶興又當機立斷的反擊了敵人,把敵人一刀給結果了,隨後聶興由於體力不支也倒下了,但是在倒下的那一刻,他還想著刺殺朱瞻基,也許他是一個矛盾體,想殺人又救人,聶興本性是善良的人,否則他不會為朱瞻基擋刀的。

    總結:朱瞻基自幼聰明可愛,深受爺爺朱棣的喜歡,朱瞻基是朱高熾的嫡長子,但是朱高熾因為過度肥胖,卻不受父親朱棣的喜歡,但是朱棣卻異常疼愛孫子,因此朱瞻基很早的時候就被立為皇太孫,朱瞻基被救的事件在歷史上是沒有的,這只是影視劇的戲說成分,大家不要當真。

  • 11 # 唐古看今

    最近熱播的古裝劇《大明風華》裡有這樣一段劇情:明成祖朱棣領大軍第5次北伐時,為歷練他最心愛的孫子朱瞻基,就命他為前部先鋒官對抗蒙古軍隊,當朱瞻基率先鋒營衝殺到最前線時,卻中了蒙古人的計,被蒙古軍隊包圍了。一陣廝殺過後,朱瞻基所領的先鋒營漸漸不支,朱瞻基也身受重傷,眼看就要被蒙古兵殺害,這時扮成士兵的聶興出手救了朱瞻基,朱瞻基才化險為夷!

    不過聶興扮成士兵的本意卻是刺殺朱瞻基,聶興作為靖難遺孤跟當時的大明有血海深仇,而朱瞻基又搶了他心愛的“女神”,所以聶興要殺了朱瞻基,哪知卻碰到了朱瞻基被蒙古兵包圍,於是聶興展現了他的“大俠風格”先救朱瞻基,然後再自己親手殺了他,就這樣朱瞻基化險為夷,並被趕來的明軍救回!

    其實這只是電視劇裡為劇情需要加的一場戲。歷史上朱棣確實親自領兵進行過第五次北伐,並且在北伐途中駕崩,但是這次北伐朱瞻基並沒有參加,即使朱瞻基參加了也不可能遇到這樣的險境,因為朱棣不可能讓他心愛的孫子去涉險,而朱瞻基作為皇太孫可是重點保護物件,朱棣即使要歷練朱瞻基也會派人進行隨軍保護的!

    歷史已經發生是不會改變的,而電視劇的劇情只是為了吸引觀眾眼球,當不得真!

  • 12 # 魏青衣

    題目中的朱瞻基,被誰所救,關於這一點,其實也只是影視劇中的情節而已,歷史上真實的朱瞻基並不需要被誰所救。

    朱瞻基,明成祖朱棣之孫,也是明仁宗朱高熾之子,後世稱之為明宣宗。

    朱瞻基,生於公元1399年3月16日,卒於1435年1月31日,為明仁宗朱高熾與誠孝昭皇后的長子。

    雖說是朱高熾的嫡長子,但朱高熾之所以能夠成為明仁宗,也是託了這個兒子的福,朱瞻基自幼聰明伶俐,朱棣對其十分喜愛,命專人教授朱瞻基書畫,騎射,可以說完全把朱瞻基當繼承人來培養了。

    本來朱高熾與朱高煦兩人都是皇儲的候選人,但朱高熾因為生有腿疾,且天生肥胖,因此,自然而然的便是要受到朱棣嫌棄的,畢竟,大明王朝的皇位候選人怎麼能找一個聲優殘疾的人呢?

    雖然朱高熾自己的品相不是很好,但朱高熾卻有一個好兒子,朱瞻基,朱瞻基深受朱棣喜愛,憑藉著一句“好聖孫”朱高熾正式登上了儲君之位。

    電視劇《大明風華》中朱瞻基遇險。

    在電視劇《大明風華》中,由於朱棣曾經推翻了朱允文的統治,因此,朝中還藏著眾多對朱棣不滿之人,聶興正是其中之一,聶興畢生所願,不外乎手刃朱棣,抑或是手刃朱棣的子孫後輩。

    恰逢當時朱棣率領大軍第五次討伐北元,為了鍛鍊朱瞻基,朱棣最終還是將朱瞻基帶上了。

    戰場上,朱瞻基奮勇殺敵,但卻因為一些原因身陷蒙古軍包圍圈,危在旦夕。

    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曾經試圖趁著朱瞻基被困之時刺殺朱瞻基的聶興卻突然被朱瞻基感動了,不僅沒有殺害朱瞻基,反而奮勇殺敵砍殺敵人,經此一役,聶興用自己的生命保下了朱瞻基,但自己也死在了亂軍之中。

    真實歷史上。

    真實歷史上並沒有記載關於這段的歷史,儘管朱瞻基的確上過戰場,但因為朱瞻基是朱棣欽定的太子繼承人,不管前線戰事再激烈,朱瞻基都不應該會受到影響的。

    可以明確的說,不管明軍戰勝或是戰敗,朱棣與朱瞻基兩人都絕對是最有可能活下來的兩人,朱棣不可能將朱瞻基派遣到危險的地方,因此,朱瞻基不可能遇到危險。

    打從一開始,朱棣就將朱瞻基當繼承人培養,朱瞻基也確實沒有辜負朱棣的期望,也算是做了一個明君。

  • 13 # 小姐姐講史

    提起朱瞻基,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講的便是這位的故事了,朱瞻基在歷史上算的上是一位幸運的皇帝了,他的爺爺朱棣爭取來了登臨帝位的資格,而小小的朱瞻基也在那時和本不會屬於自己的皇位有了一場歷史註定的緣分。而縱觀他的一生,他始終都是那個被朱棣捧在手心的好聖孫,不會讓其輕易置身於危險之中。這樣看來,這位好聖孫朱瞻基的一生應該是無比順利的吧,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朱瞻基也沒逃過,但他有皇爺爺朱棣呀,然後驚險的度過了這場劫難。

    這裡就要提下,對於朱瞻基來說寓意著劫難的來自自己皇爺爺朱棣的第二次北伐了。當然,這次劫難確切地說應該是和一個人有關。

    朱棣二次北伐中,有一個叫李謙的宦官,他自恃勇猛,看到大明軍在追擊瓦剌,就擅自引著皇太孫朱瞻基和500鐵騎往九龍口方向去追擊敵人。但作戰不是演戲,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什麼都可能發生,這一行人本想追擊敵人,然而禍患突生,他們被瓦剌人發現了。這裡也不得不感慨一下朱瞻基的壞運氣了。 值得一提的是,瓦剌人並不知道大明皇太孫也來這兒了,所以此時的朱瞻基被單獨針對的危險性還不太高。然而情勢又急轉而下,這些瓦剌人看到一個穿著特別又被人緊緊護衛著的少年,猜測到他一定是大明的重要人物,這個特別的少年就是處於C位的朱瞻基了。果然太過耀眼被人針對,敵人就這樣不約而同地向著皇太孫朱瞻基追擊過來。當然500鐵騎連忙反擊,死死地護衛著朱瞻基,但敵人實在太多了,且瓦拉人十分兇猛並抗打,太多的鐵騎將士血灑疆場,而敵軍已逼至眼前,朱瞻基被瓦剌人緊緊圍住,真的是命懸一線。

    但朱瞻基的好運氣及時而至了,援軍及時趕到了。詳細說來,對戰的結果是明軍以絕對的武器優勢和軍力優勢取勝,得到追瓦剌人“至土剌河,生擒數十人。”的戰果,而此時的朱棣想起自己的小愛孫,卻突然發現朱瞻基不見了,焦急的朱棣問過護衛才知道李謙的宦官自恃勇猛,看到大明軍在追擊瓦剌,居然擅自引著皇太孫朱瞻基和那500鐵騎往九龍口方向去追擊敵人。

    當然孫子重要,現在並不是生氣降罪的時候,擔憂上火的朱棣立即撥出自己的一部分警衛前去護衛皇太孫,然後的事情走向就是我們所看到的那樣,在朱瞻基命懸一刻之時,皇爺爺派的援軍及時趕到,遇到瓦剌人連砍帶殺,瓦剌不敵,潰退下去,朱瞻基得救了,在夜幕降臨時安全的回到了御帳。而那位闖下彌天大禍的宦官李謙因懼怕事後深究,就上吊自盡了。這裡就不得不感慨一下,果然歷史上每一事件的發生都是有自己的意義的,存在即合理呀。

    當然,若是有在看《大明風華》的小夥伴,會在劇中看到有一位叫聶興的人無意中救了朱瞻基,但這只是編劇的想象,並不在正史中有真實的記載,所以快樂追劇就好,不要過多的代入歷史中呀。歷史中的朱瞻基,在這次的幸運逃生後,可是和自己的父親一起開創了被譽稱為“仁宣之治”的時代,他在位期間,御駕親征平定番王叛亂,並重用“三楊”等賢臣,改組內閣,減免賦稅,使得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發展,終年38歲,葬景陵,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這才是一個真實的朱瞻基。

  • 14 # 史學達人

    朱瞻基是一個幸運的人,因為他本是不應該當皇帝的人,畢竟朱元璋開創大明江山,就沒有打算把皇位讓給他們這一支血脈的人來繼承。

    但是,朱瞻基的爺爺也就是朱棣,他不認命。在建文帝削藩的時候,他開始起兵了,並且最終他取得了勝利,當上了皇帝。

    大明的皇位,就開始從他們這一支血脈延續了下去。

    為什麼說朱瞻基是一個幸運的人呢?

    原因就是他是朱棣十分喜歡的一個皇孫。在朱棣當了皇帝之後,就把他給接到了宮裡。為了讓他漲漲見識,朱棣還帶著他去討伐北元。

    本來以朱瞻基的身份和地位,他肯定是不會遇到任何危險的。

    但是,有的時候命運是很無常的,在朱棣帶著朱瞻基第二次討伐瓦刺的時候,偏偏就出現了意外。

    儘管說那一次在和瓦刺開戰的時候,大明佔盡了優勢。但是,朱瞻基卻被一個叫李謙的宦官給帶偏了。

    原來看到瓦刺在一步一步的撤退,李謙立功心切,他就帶著五百人馬一直追了過去,這五百人馬當中,就包含皇孫朱瞻基。

    當李謙意識到自己犯了一個錯誤之後,他已經距離大部隊很遠了。自己想要安全撤離,根本不可能了。

    瓦刺看到這一支五百人的明軍隊伍,當然是不會把他們放在眼裡了。可是,僅僅只有五百人,要不要打他們,這個是瓦刺的領導人要考慮的。

    當他們看到這五百人的隊伍,僅僅護佑著一個年輕的少年的時候,他們頓時覺得這個少年的身份肯定不一般。

    若是能抓一條大魚,當然是值得一打的了。

    於是,他們開始向這李謙和朱瞻基這裡殺來。

    李謙等人當然是奮不顧身的抵抗了,按理說他們這些人早晚是會被瓦刺打敗的。但是,就在最為關鍵的時刻,朱棣發現自己的孫子朱瞻基不見了。

    這一下真的是非同小可呀。

    朱棣經過一番詢問,才知道自己的皇孫被李謙給帶走了,然後他趕緊派了大部隊去支援李謙,還好這一次是有驚無險。

    瓦刺看到明朝的大部隊來救援了,他們也就很知趣的撤退了。就這樣朱瞻基死裡逃生了,他被救回到了自己的爺爺的身邊。

    後來李謙知道自己惹了禍,因為害怕被處罰,他自己也就自殺了。這就是朱瞻基一生,經歷最為危險的一個至暗時刻。

    不過還好,僅僅是一次有驚無險的經歷而已。

  • 15 # 不才講史

    朱瞻基是朱棣的孫子,朱棣篡權當了皇帝之後,一直都是把朱瞻基當作皇位的繼承人來培養的。

    我們都知道,朱瞻基的父親是朱高熾。

    朱高熾這個人是一個胖子,而且還有腿疾。朱棣本來是不喜歡這個兒子的,但是,最後他還是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

    朱棣之所以這樣做,就是因為朱高熾有一個好兒子。

    畢竟,只有自己把皇位傳給朱高熾,朱高熾才能把皇位傳給朱瞻基。

    按理說在朱棣的保護下,是沒有人能夠傷害朱瞻基的。可是,題目上為何會有朱瞻基是被誰救的這麼一個提問呢?

    說到這裡其實這件事還是和朱棣有關的。

    朱棣為了培養朱瞻基的膽識,他還帶領朱瞻基到戰場上去。朱瞻基的最危險的一個時刻,正是發生在戰場上。

    也就是在朱棣第二次帶領朱瞻基到戰場上去的時候,發生了一個小小的意外。

    朱瞻基被宦官李謙帶走打瓦刺去了,可能是瓦刺不敵明軍,他們跑的太快了。李謙等人沒有剎住車,他們緊追不捨。

    然後,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

    原來這時候的李謙僅僅帶著五百人在追逐瓦刺的大軍,明軍的大部隊沒有跟上來。在這種情況下,瓦刺也放慢了腳步。

    他們想要轉身把這五百個追逐自己的明軍給滅了,當瓦刺圍攻過來的時候,他們發現這五百人都死死的圍住了一個少年。

    很顯然這個少年的身份,肯定是不一般的。

    這下瓦刺知道自己可能要逮住一條大魚了。他們所有的人,開始向五百明軍靠近。兩軍經過一番廝殺,明軍傷亡慘重。

    但是,朱瞻基一直被他們保護著好好的。

    也許,在繼續戰鬥一會,包括朱瞻基在內的五百人,就將被瓦刺給打敗或者俘虜了。可是,不一會了明軍的大部隊也趕了過來。

    原來朱棣再打了勝仗的時候,一看自己的孫子朱瞻基不見了。他知道事情十分的危機,趕緊讓自己的部下去尋找朱瞻基。

    還好,他們來的比較及時,在朱瞻基最為危險的時刻,他們挽救了朱瞻基的性命。瓦刺看到明軍的大部隊來之後,他們就落荒而逃了。

    這就是朱瞻基被救的過程,也是朱瞻基一生最危險的一個至暗時刻。

  • 16 # 野史日記

    朱瞻基,大明王朝的一個寵兒。身為一位皇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比百媚千嬌的楊玉環還要得意。就連他的父親朱高熾,也是借了這個兒子的光,才順利登基大寶。因為朱高熾的身材實在太差,身體又有一點殘疾,如果沒有朱瞻基的緣故,朱棣很可能把皇位就傳給了朱瞻基的二叔朱高煦了,畢竟朱高煦身材挺拔,有帝王之相,在朱棣起事之初,就跟著朱棣南征北戰、出生入死,在軍中也有極高的威望。

    不過,因為有朱瞻基的存在,朱棣喜歡的不行,最終還是為了朱瞻基,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大明風華》,正是演繹了這一段歷史內容,不過在劇中,還是有一些內容與真實歷史有所不同,例如朱瞻在劇中基陪同朱棣親征蒙古時,曾在戰場中被人施救,這個人正是靖難遺孤聶興,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中,真的有人救了朱瞻基一條命嗎?

    備受寵愛的朱瞻基

    朱棣曾經做過一個夢,夢到了自己的老爹朱元璋,父子倆在夢中相見,朱元璋賜給他一個大圭,大圭是古代皇帝所執的玉質手板,它代表的可是無上的權利,如今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了他,朱棣非常高興,這證明朱棣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也證明朱元璋希望他能夠繼承自己的權力傳承,這讓朱棣下定了決心,他要奪回本該屬於自己的皇位,而不是坐以待斃。

    就在他接過大圭的時候,朱元璋開口說話了,他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說完這句話,還沒等朱棣開口詢問時,夢就醒來了,朱棣品味了一下剛才的夢境,覺得這是吉祥的徵兆,唯一不解的便是朱元璋最後說的那句“傳世之孫,永世其昌”。就在朱棣犯嘀咕的時候,朱瞻基降生的訊息傳來,朱棣一聽到這個訊息,立刻笑逐顏開,他心裡明白,或許這位小孫子就是老爹口中的“傳世之孫”,於是,朱棣匆匆忙忙去看望自己剛出世的小孫子,並且極為歡喜,因為這個小孫子和自己特別像,這一幕增子添孫的畫面,再加上朱棣昨夜的夢境,讓朱棣對這個小孫子朱瞻基異常喜愛,甚至當場高興地表達了自己的內心,“這和我的夢境太符合了,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聽了這一句,在場的人都一愣,明白了朱棣決心。

    生之前夕,成祖夢太祖授以大圭曰:“傳之子孫,永世其昌。”既彌月,成祖見之曰:“兒英氣溢面,符吾夢矣。”

    朱棣最終也確實舉起了反對朱允炆的大旗,最終將朱允炆趕下臺,自己當了皇帝,史稱靖難之役。在《大明風華》劇中的靖難遺孤,指的就是在這場靖難之役中喪生的朱允炆方面官員的子女。

    朱瞻基去軍中意義深遠

    朱棣登基之後,帶著朱瞻基進京了,在永樂九年就封了朱瞻基為皇太孫,從那以後,朱棣時刻把自己的這個小孫子帶在身邊,喜歡的比當初更甚。朱棣當了皇帝之後依然多次御駕親征,每次都帶著他的這位皇太孫。為什麼呀?當然是為了歷練這位皇太孫,為了他將來能夠接班,進行提前培養啊。這一點從朱棣經常命令學士胡廣等人隨軍教朱瞻基讀書就能看出來,這朱瞻基雖然是隨軍出征,但是文也沒落下,武更是不用說,朱棣幫助朱瞻基在學習的同時,在軍中也要樹立威信,因為朱棣比誰都清楚,這皇帝想要坐穩,還得是在軍中下足功夫才行。

    “自是,巡幸徵討皆從。嘗命學士胡廣等即軍中為太孫講論經史。”

    朱棣雖然帶著朱瞻基出征,但是絕對不會讓他如《大明風華》劇中那樣,孤軍深入,犯生死之險,因為朱瞻基是皇儲,未來大明的接班人,是朱元璋口中的“傳世之孫”,他怎麼可能會被朱棣當前鋒使用呢,也就自然不可能出現靖難遺孤救朱瞻基這樣的劇情了。

    其實,《大明風華》劇中“靖難遺孤”的角色,都是編劇不著邊際的臆想。當年靖難之役中擁護建文帝的舊臣們,所謂的“靖難遺孤”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世世子孫勒令為娼”,他們被貶入賤籍,不能讀書,不能科舉,甚至不能與良民通婚,入宮為後為妃,入軍刺殺皇太孫,這樣的事件簡直不著天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最搞笑的電影是哪一部?用一句臺詞概括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