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史論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也是肯定的。

    雖然歷史上都說“成王敗寇”,因為歷史都是勝利者所寫的,但是那只是普通人不瞭解的歷史,所以後來的勝利者可以按著政治正確進行美化。把己方說的多麼多麼正義,多麼多麼上承天命,下順黎民等等,而把對方說的多麼反對、邪惡、暴虐等等。

    但是對於一些亂世歷史的發展,有時是不受最後勝利者所裹挾的,因為那時各方勢力都存在,歷史流傳下來也會去多方的,換句話說就是,普及面較寬,大家都知道了,你就沒法改了。

    對於秦末的楚漢之爭,就是這麼一段歷史,我覺得大家之所以喜歡項羽多於劉邦,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項羽更加的光明磊落,不屑於用陰謀。

    比如在鴻門宴上,項羽是有很多機會斬殺劉邦的,但是他沒有,他不屑於用這種把劉邦哄騙來之後,然後趁著劉邦無兵無勢時將其斬殺,這不是大丈夫所為。雖然被謀士范增冠以“豎子不足以謀”的差評,但是這隻能說項羽不適合做帝王,因為我們還聽過一句古話“一將功成萬骨枯”,歷史上很多梟雄都是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的,項羽不是梟雄,但絕對是個英雄!

    第二,項羽更加愛惜家人,不會為了自己而不顧家人死活。

    項羽在起叔父項梁受難時,冒死捨身去營救;在其部下被圍困時也是一定會前往。而劉邦相反,為了自己逃跑曾經連自己的父親和妻兒都不管不顧了,被項羽抓獲,但是項羽也不會用其一家老小去要挾劉邦,而是待為客人。

    再者,項羽忠於愛情,一生摯愛虞姬一人,從未始亂終棄或者移情別戀。但是劉邦則是風流性情,在成帝之前就好幾個妻妾。

    總結一下,雖說“勝者為王敗者寇”,但是這句話,在西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這裡不符合。雖說,項羽在楚漢之爭時敗了,這隻能說明在動盪亂世,一味地講究君子之道是很難取勝的,必須陰謀陽謀,政治外交和軍事手段齊用,才可能拼的一席天下。但是項羽的在人品和戰品(自創的一個詞,意思是戰爭的品質)等方面確實贏了劉邦,至今兩千多年吸引了不少歷史的後人對其讚揚。

    司馬遷的《史記》中《項羽本紀》一篇就把項羽作為帝王來寫的,在漢朝官方尚且如此,那普通人對項羽喜歡一點就不足為奇了!

  • 2 # 六六談古今

    宋朝李清照寫過一首詩叫《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劉邦項羽楚漢相爭,前後共用了四年時間。以項羽兵敗垓下,自殺而亡結束。俗話說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是歷史上喜歡劉邦的人遠遠沒有喜歡項羽的人多,這是為什麼呢?咱們先從他們兩個人的幾件事分別說起!

    劉邦雖然成功了,可是他為人不檢點。在和項羽楚漢相爭的時候,面對項羽拿劉邦的父親威脅他,竟恬不知恥的說,你我曾經結為兄弟,我的父親也是你的父親。如果你要烹殺他的話,請分一杯肉羹給我!還有就是在被項羽追趕,逃亡的路上,因為馬車跑的太慢,竟然把自己的子女多次踢下車去,在呂雉被項家軍俘虜後,劉邦還經常給其他女人鬼混,品德上有汙點。

    而項羽的缺點是任人唯親,分工不均,剛愎自用。可是他多次以少勝多,破釜沉舟,大敗章邯40萬大軍。彭城之戰以3萬精兵大敗劉邦56萬漢軍,如此戰績在歷史上的確少見!而且他一生只愛虞姬一人,是一位頂天立地的大丈夫!

    我想這就是為什麼項羽失敗了,還有那麼多人喜歡他的原因!

  • 3 # 啊籟看電影

    項羽是英雄,劉邦是梟雄,

    項羽吳江自刎就能看出來。英雄寧願死也不逃走。

    我負天下人,不讓天下人負我。這就是一代梟雄劉邦。

    這樣對比一下就能看出來了吧

  • 4 # 永遠的9527

    悲劇是把喜劇拆開了給人看,每個人都有一種英雄情結。項羽之死,是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羞愧,也是自身性格的侷限,與項羽相比,劉邦則全然不同,吾父即汝父,若烹,則勿忘分羹與吾,從這點來看,劉邦是深得厚黑學真諦,而項羽註定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不明白人世間的險惡。中華五千年,成功者畢竟寥寥,悲情英雄常有,且絕大多數難免情懷與現實脫節,理想很難實現。正因如此,項羽,這個理想主義者才會無數次被人們想起,因為他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敢愛敢恨。

  • 5 # 寶藏美瞳home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是在很多人心中是成功的,他的一生都是勝利✌,英雄,偉岸。

    項羽26歲時的成名之戰是鉅鹿之戰。有了破釜沉舟的群體增益光環,再加上項羽本人的戰術氣魄,5萬人對上40萬人,把這場仗給打贏了。

    從鉅鹿之戰中,項羽未中華文明貢獻了一耳熟能詳的成語:破釜沉舟。

    可以說項羽的一生都在贏,只有最後一場輸了。但是輸的非常有氣魄,可謂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 6 # 人草木136

    人生的成功是多方面的。

    人們對項羽的詬病無非是他在亡秦之戰中坑殺俘虜太多,可那也反映了項羽的報仇心切。

    人們之所以喜歡項羽,是因為項羽身上更多的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只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遺言,就讓厚顏無恥的劉邦遜色不少。

    連柔弱婉約的李易安都不高唱“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而劉邦在戰場上為逃己命,竟然是把兒女從戰車上一腳踹下去。兩軍陣前,面對項羽以烹俘虜的太公為要挾,竟說出“幸分我一杯羹”話,其無奈小兒的嘴臉展露無遺。

    當然,劉邦成功了,可他成功之後高祖還鄉的那一番炫耀,恰好反映了他小人得志的肚腸。

    簡而言之,劉邦是真小人,項羽是偉丈夫!

  • 7 # 烙印客廳

    人的心理總是同情弱者,而嚮往強者。關於人們對項羽總是念念不忘,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虞姬、還有霸王別姬的美而烈的故事。

  • 8 # 一醉秋風

    “成王敗寇”是個人的境遇,是政客的說辭,但公道往往自在人心。被亞父范增斥為“豎子不足為謀”的項羽自負,有勇無謀,千百年來,“鴻門宴”上的“婦人之仁”更是屢屢被詬病。但項羽不恃強凌弱,不乘人之危的做法卻契合了普通大眾善良或者仁慈的內心。至於“無顏見江東父老”的烏江自刎,更是把一個男人的擔當、義氣、決斷演繹的千古悲歌,引人啜泣。反觀劉邦,陰柔、狡詐、狠毒的秉性和做法,雖取得了江山,但終究如骨,千百年來哽在世人的喉頭。歷史撲朔迷離,變化萬千,但祖祖輩輩平凡大眾傳承的價值觀念和喜好不曾廢離。

  • 9 # 博博說

    1.劉邦是政治強者,項羽是英雄王者。前者適合政治客觀,後者適合個人崇拜。而眾所周知,客觀就要經得起挑剔,崇拜?你喜歡就好。

    2.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對失敗者,人們又往往抱有遺憾和同情。不要小看同情,它的力量有時候可以顛倒黑白。

    3.人們喜歡假設並不存在的結果,然後在這結果里加上自己主觀情緒腦補一出感同身受的大戲。實際獲得心理滋潤的是自己,不是別人,也並非事實。

    4.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評判人物時應當客觀辯證。劉邦如果真有那麼不堪,就不會有那麼多忠臣良將為他前仆後繼;項羽如果真那麼完美,也不會敗走烏江自刎散場。

    5.成敗都有它自身不可逆轉的客觀因素存在,當王者對上王者,誰能勝出往往取決於小節,而並非大局。

    6.劉邦是個合格的政治家,項羽是合格的大丈夫。跟豪氣干雲的大丈夫比起來,政治家的嘴臉總是油膩又騷包。所以……你懂的!

  • 10 # 磊珞

    “王”與“寇”,與喜歡不喜歡沒有必然聯絡。梁山好漢也是“寇”,可是,他們的故事卻世代傳頌。

    不管是“王”,還是“寇”,他們的故事,讓老百姓產生了共鳴,都會產生同情、喜歡、崇敬和愛戴的情感反應。反之,就會厭惡、唾棄、憎恨他們的。項羽就是前者,而劉邦所玩弄的某些無賴、混混的套路,則是老百姓所不齒的。

    人們之所以喜歡項羽,是因為他做人光明磊落,具有令人欽佩的英雄氣概。他從小就立志要做“萬人敵”,取秦王而代之。他為人仗義,重情守信,即使有機會滅掉劉邦,也不用小人手段取勝。項羽失敗了,就不願意苟活,認為“無顏再見江東父老”,才自刎以謝天下的。

    同時,項羽又是個忠於愛情的男人。他對虞姬的情感至死不渝,而且一生只愛虞姬一人。劉邦則對感興趣的女人,見一個愛一個。

    項羽是英雄,不是政治家,所以失敗了。劉邦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即使成了王,也沒有辦法掩蓋他的那些不良行徑。

    喜歡項羽的多,但是,願意做項羽的人並不多。喜歡劉邦的人沒有喜歡項羽的多,但是,有意無意地模仿著劉邦做人秉性的,卻不少。你說為什麼呢?

  • 11 # 山人天相

    楚漢之爭,已過多年矣,廝殺之聲猶響耳畔。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應以辯證唯物主義的視角來審視。

    就個人媚力而言,我看好項羽,重情重義,乃大丈夫也。

    政治就是政治,劉邦雖為我不喜,但他作為政治人物,完成了國家的再次統一。其手段下作,但功在社會。不得不讓人欽佩。

    世無完人,看其格局。到哪片水唱什麼歌,到哪座山砍什麼柴。既然是評價歷史人物,就要以歷史上的功過而定是非。我想,這也是辯證唯物主義所倡導的。

    未妥所在,敬請指正。

  • 12 # 尋找迷失的風

    項羽是真英雄,劉邦則是一個無賴!任何時候,英雄都會被無賴小人所暗算,這是英雄的悲哀,也是歷史的悲哀,更是人性的悲哀!

    垓下之圍,烏江自刎時項羽才24歲,而劉邦已經48歲,老謀深算再次用計謀戰勝了血氣方剛的項羽!

    項羽與劉邦交戰多次,劉邦都是一敗塗地,甚至棄父親妻子兒女於不顧,當項羽說完烹劉邦父親時,劉邦卻拿出自己都不屑一顧的禮儀來束縛講究古仁人之心的項羽,說“我倆是結拜兄弟,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如果你非要烹了我們的父親,那麼就分一杯湯給我喝吧!”無恥之極,以父親的性命來激項羽,萬一項羽被激怒,父親的性命不是被自己給害了嗎?

    也有人說這是劉邦的一計,也許我不是政治家,也許項羽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竟然認為劉邦說的有道理。

    但我始終認為,項羽一直認為自己就是西楚霸王,是不可戰勝的王,其他人在他眼裡都是那麼的弱小,自己什麼時候打敗他都可以,這也許就是項羽的自信,也許就是太史公司馬遷所說的剛愎自用!

    也許正因為有這樣的想法,項羽才會在鴻門宴上放了劉邦,後人一直耿耿於懷的就是這件事,為什麼不直接殺了劉邦,放虎歸山,還順便成就了樊噲的名聲。

    其實項羽還是覺得逮劉邦就像貓抓耗子一樣容易,不願殺樊噲是因為覺得樊噲至少還有點膽量,是個人物,既然是有幾分膽量的人,就應該在戰場上打敗他,讓他心服口服!

    項羽正因為想讓人們心服口服,但的確當時的英雄人物都無限佩服項羽,因為誰都是項羽的對手,英布、彭越這麼厲害的人物,也只有項羽可以打敗。

    項羽垓下被圍時,一個人想打誰就打誰,漢軍誰也沒有辦法,只是項羽不明白自己怎麼會失敗,如果不是掛念身邊之人,虞姬悲壯自刎,身邊衛士慷慨悲壯,項羽定會殺個痛快,如果不是最後時候突然心灰意冷,烏江自刎,怎麼會成就那麼多的無名豎子!

    司馬遷更是懷著無比崇敬之情來寫項羽,於是把項羽破格提到帝王之列,後人更是無比感慨,唏噓萬千!

    項羽是一個真真正正的大英雄!

  • 13 # 重生的精靈

    項羽在秦末農義起義中功勳卓著,為推翻秦朝暴政立下了汗馬功勞,基本都是正面形象、英雄形象,但由於剛愎自用,不善用人,有才不用,導致向心力趨減,人才良將漸行漸遠,加上劉邦狡詐無賴,幫兇漸眾,黨羽日豐,導致大勢逆轉。項羽垓下兵敗至烏江邊,尋思片刻而不肯過江,認為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再有東山再起的念頭,因而自刎於烏江邊,寧死不屈,寧死不受辱,寧死不苟且偷生,錚錚鐵骨,男兒血性,盡顯英雄氣節!是個悲劇英雄,令人同情。正如北宋詞人李清照《夏日絕句》所宣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而劉邦本來出身市井無賴,一旦成功容易得意忘形,就暴露了許多缺點,所以遭人詬病。因此,喜歡項羽的人自然就比喜歡劉邦的人多。

  • 14 # 揚州小兔子

    中國歷史上不乏成王敗寇的記錄,因為中國的正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有例外嗎?有!項羽是其中最著名的失敗英雄的代表!還有誰?大意失荊州的關羽,我認為也是!

    說回項羽。我們普通人對項羽的瞭解,來自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對項羽,司馬遷傾注了自己的喜愛與同情。按照《史記》分類,項羽的級別應該為“世家”,作者卻將他划進了“本記”。他筆下的專案,有情有義,堂堂正正!

    出身貴族的項羽與出身底層的劉邦,在行為處事上,有本質的不同。在婦孺皆知的《鴻門宴》上,後人皆以為,項羽有那麼多機會殺劉幫,為什麼不殺?是“婦人之仁”。白白浪費了準備和計劃。但是,透過文字,我卻看到了義,大丈夫立於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行動辦事的光明磊落!

    反觀劉邦的行動,則與大英雄差別大太多!

    再說情。項羽重情,這是英雄不應該的兒女情長。“霸王別姬”一折,哭傷了古今多少人!縱然他發出“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末路英雄的悲嘆,人們卻沒有一點因此輕看他。反觀劉邦,為了逃命,不惜一次次將親生兒女推下馬車。在父親有可能被項羽烹殺的時候,高叫出“吾與汝約為兄弟。吾父即汝父,若烹必分一杯羹”的混帳話。

    項羽呢?是“約為兄弟”觸動了他?他居然放掉了劉邦的家人!或許,他根本沒打算殺他們,只想威脅一下劉邦!

    “霸王別姬”後,一個“無顏見江東父老”,再一次將項羽的人格魅力推到了新的高度。以致於千百年來,人們讚頌同情項羽,反而得勝利的劉邦,置於口誅筆伐的境地!

    李清照的《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大概可以代表後代文人們對項羽的態度吧!

  • 15 # 笑面人生182836906

    生活中,像劉邦那樣成功的人少,或者說讓大家認為成功的人不是很多,多數人在某種意義上自我感覺不是成功的。所以,由於羨慕而生嫉妒,不喜歡劉邦之類的人,同情項羽之類的人。

    二是生活中很多成功的人,有能力,但多數奸詐,霸道,兇殘,待人虛偽。所以人們不喜歡劉邦之類的成功者。

  • 16 # 旺臣優品

    為什麼人更多人喜歡項羽,而不是“勝利者”劉邦?

    勝則為王敗則寇,是中國的一句流傳很廣的俗話。堪稱歷史的真理。項羽卻打破了這條無情的定理。項羽,使無情的歷史變得有情了。 項羽失敗了,未受到親人責怪,也未遭敵人嘲笑,不管親人還是敵人,對這個失敗者都是敬重的。為什麼呢?就因為項羽是性情中人,有情有義,大恨大愛。或者說,與城府很深的劉邦相比,項羽徹底是透明的。 項羽不只是敢想敢幹的浪子,更是敢作敢當的赤子啊。他表面上強硬,心其實很軟的,譬如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對手劉邦,譬如誓死也不願過江東。他的失敗乃至他的死,都是由於心太軟(即所謂“婦人之仁”)而造成的。至少,心太軟為他最終的失敗埋下了隱患。即使這樣,他也不後悔。不僅不回頭,也不後悔。他寧願相信此乃“天要亡我”,也不責怪自己的心軟,也不檢討因為心軟而犯下的錯誤。他覺得就該那麼做。寧願承受心太軟造成損失,也不希罕無情無義所能獲得的利益。用現代的話來說:項羽有點認死理,項羽有點一根筋。 可中國人還是喜歡這個心太軟的男人,喜歡這個一根筋的英雄;大多數人都能做到的事情,項羽偏偏做不到。大多數人都做不到的事情,項羽偏偏能做到。如果沒有一點超人的品質、另類的精神,即使勝利了,成為王者,人們也不見得真把他當成英雄。英雄是什麼?英雄要有可歌可泣的事蹟,要讓人歌頌,讓人哭泣。 項羽心很軟,骨頭卻很硬的。項羽重情義,甚至置之於生死之上。項羽愛寶馬、愛虞姬、愛故鄉,乃至愛惜自己的羽毛、愛護自己的形象,都說明他內心有陽光,即使失敗了,也是一個很陽光的失敗者。他信守諾言、遵照道義,講究規則,不僅在乎別人的看法,自己心裡就有一道關。 凡此種種,註定了他在爾虞我詐的政治 鬥爭中會成為犧牲品,他卻無怨無悔。用一句“天要亡我”來輕描淡寫,既不追悔自己心太軟,也不責怪別人心太硬。他失敗了,卻認命。他輸了,卻輸得起,輸得光明磊落。輸得起的人也是英雄啊。比贏得起的人更配稱作英雄啊。因為贏得起的人不見得輸得起呢。不信就試試? 項羽愛面子,總比不要臉要好吧? 項羽的心軟或“婦人之仁”,總比無情無義、鐵石心腸要好吧?要更有人味吧? 項羽遵守遊戲規則,總比把人生與政治徹底當作無規則遊戲要好吧?那天下不更亂了嗎?那不是在給亂了的天下添亂嗎?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愧對故鄉人,總比“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要好吧?項羽的心太軟,說明他還是有良心的。沒有良心的勝利者,或者說靠出賣良心、拋棄良心獲得的勝利,不可能帶來真正的光榮,頂多是製造了一個假英雄。離可歌可泣相距十萬八千里。 項羽的心軟,不僅讓他的故鄉人心軟,更讓後人心軟。在中國歷史上林林總總的真假英雄中,作為失敗者的項羽,反而引起更多的人同情。霸王別姬,那場生死離別似乎至今也未結束。人們不只為項羽的失敗嘆息,更為他的多情而生敬意。於是,中國又多了一個俗話,簡直像為項羽量身訂做的:無情未必真豪傑,多情如何不丈夫? 是啊,項羽要是無情無義,他就不是項羽了。項羽要是無情無義,哪會有人為他的失敗而嘆息,為他的生離死別而傷心?項羽要是無情無義,人們頂多會把他當作一個土霸王來看待,怎麼可能把他視為真英雄呢?那些想成為英雄的人要記住囉,勝負乃兵家常事,而情義無價,情義才決定一個人終極意義上的成敗。 在不敢回家的人裡面,項羽是最著名的。他不怕死,偏偏在故鄉面前流露出膽怯。沒有誰擋住他回家的路,他自己把自己擋住了:“無顏見江東父老。”失敗的英雄,在敵人面前沒有臉紅,偏偏在故鄉的親人面前臉紅了。正因為如此,他失敗了,仍然是英雄。失敗可以跟勝利一樣偉大,一樣感人。 那偉大的失敗,使我記住了項羽,並且記住了項羽的故鄉。項羽的故鄉是江東。他與故鄉只隔著一條烏江,他沒有跨過去,而選擇了背對故鄉死去,在最後一次衝鋒之後倒下。誰說項羽輸得一乾二淨,他直到死,心裡還是有故鄉的。再也不願後退半步。以失敗的形象還鄉,簡直比死還難受。項羽不想給故鄉帶去恥辱。在故鄉面前的膽怯,其實也是一種勇敢,項羽勇敢地死在家門外,死在與故鄉一江之隔的戰場,獨自承擔失敗的代價。這反而增加了故鄉的光榮:江東,江東,培養出的果然是一個視死如歸的英雄。 項羽此舉,不僅讓天下的男人敬仰,也使女人佩服。女詩人李清照專門寫過一首讚美詩:“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我一遍又一遍念著。念起來真過癮。知道大家為什麼忘不掉項羽了吧?知道中國人為什麼會讚賞一個失敗者吧。

  • 17 # 虎嘯一生

    大家好,我是考古論今,我認為核心原因有三個:人們的英雄情結;項羽有大功於歷史;項羽相對於劉邦更有感情味。

    人們的英雄情結

    自古以來,人們普遍具有英雄情結,尤其是處於弱勢的英雄。項羽並沒有最終勝利,但是他力拔山兮氣蓋世,每戰都身先士卒,所向披靡。自身武功應該是秦漢時期最強的。

    項羽有大功於歷史

    項羽破釜沉舟,擊殺章邯,推翻秦王朝,分封諸侯,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他率領楚軍,擊殺章邯,打掉秦國最後一支軍事對抗力量。所以項羽對中國歷史有重大的功業,他不應該被人們忘記。

    項羽相對於劉邦更有感情味

    自小我們耳濡目染的就是項羽的快意恩仇,兒女情長,直來直去的性格和光明磊落的行事方式。鴻門宴,劉邦稱兄道弟,贏得了項羽的憐憫,才得意逃生;霸王別姬,一曲虞兮虞兮奈若何,唱碎了多少人的心;項羽無顏再見江東父老而選擇烏江自刎;自刎時見到舊人呂馬童,還說你拿我的人頭去封侯吧。所以更比劉邦具有感情味,劉邦作為一個成功者,已經超脫了一般的感情困擾。

  • 18 # 悠遠至前

    我喜歡劉邦,項羽只是影視劇塑造的重情義,悲情英雄往往能引起觀眾的共鳴,而影視劇把劉邦生生塑造成一個混混。

    我覺得,有能力平定天下之人一定不簡單,(晉除外,看不起,搶小孩子的)一個普通人可能連日子都過不好,何來平定天下呢,劉邦是天選之人也不為過,就像朱元璋一樣,你能想象你一個村裡出來幾個能征善戰的大將軍嗎,有幾個村有這能力。天選之人有多差,

    項羽有點盲目自信,自大,該出手時顧及名譽不動手,鴻門宴動了手也就沒後來的事啦,連毛主席都說“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不過也造就了歷史上獨樹一幟的強大漢朝,

  • 19 # 大聰明7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向來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在歷史學家的筆墨下,更是將敗者貶得一無是處,以此來提高勝者的威望。然而唯有一人不同,那就是項羽。

    項羽身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參加起義時二十四歲,率領大軍破釜沉舟,在鉅鹿大敗秦軍主力,隨後到達咸陽,分封諸侯,火燒阿房宮,剛愎自用,不聽忠言,最後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雖是敗者,但是在歷史上卻有很多人喜歡項羽,不貶低他,甚至還誇他!

    其實,二人性格不同,項羽俠骨柔情、重情重義、一身正氣,他出身名門望族,符合很多人的英雄審美,而劉邦一身市井之氣,貪生怕死,而且為了自己目的不擇手段,寧願犧牲自己的老婆老爹也要保住自己,所以對於劉邦大家都會嫌棄他是小人!再論能力,項羽年紀26,鉅鹿之戰,破釜沉舟,5萬楚軍就擊敗了秦王的二十萬大軍,單人戰鬥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而劉邦,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麼辦啊?其實要不是這幾個人,劉邦也得不了天下!

  • 20 # 老龔166916589

    楚漢相爭。為什麼人們喜歡項羽。劉項二人的性格差別,項羽是真道,劉邦有邪念,項羽雖敗了死了,人民還是懷念他,劉邦雖贏了他的為人百姓厭惡。

    。項羽由於大度,如在鴻門宴上聽范增之揀,不費吹灰之力殺了劉邦,就設有九里山之敗,自勿烏江,項羽為什麼有良好機會不殺項羽,他認為;乘人之危,殺了他,勝則不武,這種人的思想在歷史上是少見,所以能得到人民的擁護,看好

    。因為劉邦是多面人物,善於隨機形變。比:如:在需要韓信時,能低三下四搭髙臺拜將,超常規地君拜臣,行三拜九叩首之大禮(歷史上君拜臣也是劉邦首創),韓信功勞髙封三齊王,還保璋他往後偶而犯錯三不殺(即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鐵不殺),但是到了建國後韓信手握重兵己派不上用張的時侯,他要變臉了,因自已限於臉面,有呂雉(呂太后)出面令簫何將韓騙到京城被押,不講任何理由,將他押之未央宮樓上,告訴韓信:這裡上不見上,下不見地,武器是竹扦,都沒有違反高祖封嘗,在這裡請你歸天。韓信説且慢,我有二句話要說,呂后同意,韓信說:‘狡兔死走狗亨,飛鳥盡良弓藏’。然後行刑,將他用竹扦戳死。這樣的君主何人不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拼怎麼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