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蒼傷大叔
-
2 # 萌叔觀世界
宋朝的80萬大軍為什麼打不贏15萬金軍,因為在金軍第二次南下時,汴京已經沒多少兵力了。
北宋是中國最富有的朝代,軍事上卻頻頻受周邊少數民族政權的欺負,最後皇室被金軍一鍋端,釀成了慘烈的“靖康之恥”,實在令人惋惜。實際上,作為土豪的宋朝,其軍事力量是不弱的,最高峰宋仁宗時期達到了140萬,光戍衛京城的禁軍就有80萬, “80萬禁軍總教頭”稱呼就是這麼來的。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變法提出了減少兵員數量,提高士兵質量的主張,北宋士兵的數量逐漸減少。直到北宋滅亡前,禁軍大概只剩40萬了,這40萬禁軍還有一半被派到了外地,守衛汴京的也就20萬左右。
但是,對於遊牧民族幾萬十幾萬的兵力而言,20萬也不是個小數目,另外只要戰爭一開打,分散在外地的各路軍隊可以馬上進京勤王,短時間就能湊齊幾十萬大軍。
1126年1月金軍第一次攻打汴京時,李綱等主戰派大臣組織了第一次東京保衛戰,加上各路勤王部隊,達到了30萬之多,把金軍打回了老家。以這種軍事力量,北宋吊打金軍是分分鐘的事。
但是,俗話說羊領導的獅群不如獅子領導的羊群,北宋空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卻攤上了一對懦弱的活寶—宋徽宗和宋欽宗。第一次東京保衛戰以宋朝的勝利告終,但是主降派很快把持了朝廷,將李綱排擠出去。懦弱的宋欽宗派代表與金軍和談,割地求和並交納鉅額賠款。
在這之後,主降派們又以節省資金以供賠款為由,解散了守衛汴京的軍隊,到了金軍第二次南下時,汴京只有7萬守衛部隊了。
金國看到了北宋皇帝及其朝廷的軟弱,於同年9月第二次南下,這次攻打汴京的金軍有15萬大軍。汴京此時雖只有7萬軍隊,但是其他勤王的軍隊已在路上,有50萬之多。只要宋欽宗下決心抵抗,支撐到勤王大軍的到來,北宋不一定滅亡。
被嚇破膽的宋欽宗急急忙忙做了金軍的俘虜,等到50萬勤王大軍趕到汴京時,已是人去樓空的一片廢墟。
一句話,就是宋徽宗宋欽宗及其朝廷太懦弱,敗光了豐厚的資本,直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這給了我們一個啟示,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和敢於亮劍的勇氣,再富有也只是別人案板上的一塊肥肉。
-
3 # 小然和雷哥說歷史
北宋的滅亡主要由內因和外因所共同起作用的。
內因是是當時北宋統治者昏聵無能,執行了一條聯金滅遼的損人不利己的政策。北宋統治者透過與金訂立宋金海上之盟,相約共同滅遼,滅遼後把原屬於幽雲十六州歸還北宋。但是北宋軍隊沒有能力守衛這片地區。當遼滅亡後,宋與金直接接壤,所以面對新興的女真金國,宋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去對抗,最後得而復失,喪失了天然防線的北宋在軍事上更為被動,同時也是金國看到了北宋孱弱的實力。另一方面,當金軍南下時,宋欽宗由於對金國抱有幻想,總想透過談判來妥協,保住自己的江山,所以親自勸退了各地勤王的軍隊,導致北宋國都汴京防守極差,從而給金國以可乘之機。
從外因來看,當時北宋首都汴京地處華北平原,從地緣政治因素來看,是四戰之地,交通便利,幾乎無險可守,,再加上失去了幽雲十六州這個防禦北方少數民族的緩衝區,金國軍隊可隨時南下奪取汴京,當時宋朝的軍隊部署也沒有放在黃河以北的地區用於形成大縱深防禦體系,從而使金國軍隊很輕鬆的跨國了黃河。
-
4 # 小史微課堂
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大家都聽說過,難道真的有八十萬?這裡不敢肯定,不過南宋卻沒有八十萬禁軍。
南宋最鼎盛時岳飛收編起義軍精兵五六萬所轄部眾有十餘萬,當時已是抗金主力。另外三名中興將領各自兵力肯定不能與之相比,中興四將算起來最多隻不過有四十餘萬,加上鎮守四川的吳玠吳璘兄弟兵力十餘萬,這基本已經是所有抗金的正規部隊了 再加上些散兵遊勇,也就是說能打仗的也就五十萬軍隊。
那為什麼卻沒有打贏呢?這裡的因素很多,比如澶淵之盟,讓遼和北宋有了一百多年的經濟發展,而軍事卻有所怠慢,使得遼和北宋都沒有擋過金的第一波衝擊。遼被金滅亡,北宋被打的割城棄地,有了後來的靖康之恥,二帝以及眾人被俘虜。
還有宋太祖趙匡胤是怎麼上臺的呢?他本來是一個將軍,後來陳橋兵變,自己做了皇帝。之後杯酒釋兵權,解除了武將的軍權,之後一直重文輕武。
有人會說有這麼多名將為什麼打不過,這裡說一說著名的中興四大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和張俊。實際就岳飛,韓世忠能打。劉光世就是個擁兵自重,尾大不掉的野心家。劉光世死後,所部8萬多士兵譁變。有一半降了金。可見這是個什麼貨色。張俊,初期還算有點戰功,但嫉賢妒能。害死岳飛的禍害之一。
-
5 # 尬聊歷史
古代有很多軍隊人數聽起來都很嚇人,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號稱。
北宋末期的禁軍80萬也是如此的。
看過水滸傳的都知道,豹子頭林沖就是80萬禁軍總教頭,其實也是個虛名而已,林沖有實力,但沒辦法真正號令禁軍。
原因無他,皇帝無能,佞臣當道,打不過金軍的原因也是這。
北宋向來都有冗兵的現象,仁宗時才是真正意義上禁軍80萬,當時軍隊總人數高達140萬,其中禁軍80萬,湘軍60萬。但後來王安石變法,裁兵減將,禁軍人數就只剩60萬了。
但是60萬禁軍也是十分龐大的數量了,理論上對付15萬金軍也綽綽有餘,但為什麼就是沒打過呢?其實金軍的15萬也是號稱,貌似只有6-9萬的樣子。
即使這樣,金軍南下,如入無人之境,竟然鮮有部隊阻攔,史料記載只有兩個部隊在抵抗,一是步軍指揮使何灌率禁軍2萬禁軍駐守黃河浮橋;二是宦官梁方平帶7000禁軍駐守浚州(今河南浚縣),除此之外沒了。但是這些部隊也只是噹噹樣子,當時的金兵一來,這27000人基本作鳥獸散,跑的比兔子還快。讓金軍覺得愕然:“你們不是有80萬禁軍嗎?咋來應戰啊!”
對啊,禁軍呢?
實際上,北宋當時的禁軍只是名義上的禁軍,並沒有禁軍的實力。怎麼說呢?一是當時難民不少與其他們造反,不如充當禁軍養著;二是吃空餉嚴重,宋徽宗帶頭吃空餉,拿禁軍名額的餉銀來養著自己的梨園班子,上行下效,高俅童貫等人也以其為自己的僕役所用。
史料稱(高俅等)多佔禁軍,以充力役。其所佔募,多是技藝工匠……凡私家修造,磚瓦、泥土之類盡出軍營。可知禁軍缺額有多嚴重,60萬禁軍多數並無其人,剩下的是難民、戲子和僕役,敢問這些可以打仗嗎?
可是明白人會問,當時不是很重視西北軍嗎?對,西北禁軍確實有20萬兵力可戰,但是童貫的錯誤指揮導致西北禁軍也所剩無多,到了欽宗朝,因為宋欽宗趙恆和大臣李綱等人的錯誤遙控指揮,以及軍事籌備、後勤上的佈置不當,被金軍圍點打援,於太原大戰中又殲滅了數萬西北軍,朝廷能夠依賴的最後捍衛者至此損失殆盡。
到最後,守衛汴梁的部隊只剩下二三萬,不論從戰鬥力還是裝備上,都差金兵很多,打贏了才怪!
-
6 # 登臨送暮
為什麼勝負一定和數量有關係呢?謝安4萬打敗了80萬的符堅,滿清幾萬軍隊追著李自成的百萬大軍滿世界跑。沒有良好的指揮和嚴格的訓練,軍隊越多敗的越快,倭寇幾百人就能縱橫東南沿海。有個成語叫望風而逃,沒有素質的軍隊敵人還沒來就開始跑了,搞的有素質的軍隊被帶散了,這就是為什麼說兵貴精不貴多。
-
7 # 贏在思維z
《水滸傳》有一個堪稱人氣最高角色之一的“豹子頭”林沖,他號稱是北宋80萬槍棒總教頭。後世有人提出疑問,北宋真的有80萬禁軍嗎?如果真有,那靖康之難時禁軍又身在何方呢?其實,不但我們有這樣的疑問,就連當時的金軍統帥——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次子斡離不率金東路軍南下侵宋,在慶源府附近遇到了奉命出使金國的宋朝官員沈琯時,也問了這樣的問題:聞南朝有兵八十萬,今在何處?今何不迎敵?
《宋史·兵志》記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可見禁軍是一支只屬於皇帝的軍隊,其職責是守衛京師、保衛皇帝,並在國家進入戰爭狀態下征戰四方。禁軍的前身是親軍,是唐末藩鎮割據的產物,而北宋太祖趙匡胤就是出身後周親軍——殿前司的主將“殿前都點檢”,他也是被親軍將領擁護而“黃袍加身”,建立了宋朝,然後靠親軍四處征戰,逐步統一了全國。
更重要的是,趙匡胤曾計劃定都洛陽,卻因為親軍糧食供養的問題而不得不選擇了漕運發達的開封。由此可見,親軍不僅成就了趙宋王朝,也決定了開封宋都的地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趙匡胤為了防止“黃袍加身”的歷史再一次重演,為了保證軍權不再旁落,對親軍進行重新整編,將有作戰能力的兵員納入中央直屬軍隊之內,使之成為吃皇糧領皇餉的皇帝私人武裝,並將其命名為“禁軍”以彰顯皇帝對其所有權的唯一性。
為了確保中央權力的穩固,趙匡胤在宋初立下規定:全國20萬禁軍,並按照“京師十萬餘,諸道十萬餘”的原則屯駐。可見,20萬禁軍是宋朝正規軍中精銳中的精銳,雖然它們能享受優厚的待遇,但對士兵的入伍要求、訓練方式、軍容軍紀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這也讓禁軍具有很強的戰鬥力。那麼80萬禁軍這個數字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其實,禁軍駐京人數大部分時間在10萬到20萬之間,真宗、仁宗時期最多也不過30萬。
不過,由於宋朝允許京師禁軍將士家屬隨軍屯駐,東京城內及周邊的禁軍軍營內不光有正規軍官兵,還有他們的妻兒老小。由於經常出戍,宋時軍人家庭往往子嗣不多,每戶平均人口4人,那麼禁軍連帶上家屬,也有至少40萬人以上的規模,雖然沒有80萬那麼唬人,但依然有很強的存在感。80萬禁軍除了官方的誇大之外,還有東京百姓對它的宣揚和傳播,久而久之80萬禁軍自然就聲名在外了。
雖然,禁軍會在平時進行訓練、演習,但這終究不是真正的戰爭。禁軍在安逸的環境中,與崢嶸歲月漸行漸遠。禁軍的素質逐漸下降,很快在仁宗朝對西夏的戰爭中暴露無遺。當時被緊急派到邊境的禁軍,已經“難稱魁頭,大率不能辛苦,而摧鋒陷陣非其所長”,相反就地招募的陝西五路的西兵“雖不及等,然驍勇善戰”,在真實戰爭的磨練中,西兵在數量和數量上迅速超過禁軍,成了宋軍的絕對主力。
到了北宋末期,金軍兵臨城下之時,東京城內的禁軍仍有“二百二十指揮”,即11萬人,扣去宋徽宗時期近1/3的缺額比例,再扣去各種損耗,真正可用來作戰的禁軍士兵不過3萬多。然而,這支軍隊自始至終都沒有排上用場。宋欽宗的瞎指揮、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排斥李綱、聽信妖道郭京和他的“六丁六甲神兵”等荒唐舉措,最終斷送了北宋王朝。而親眼目睹了這場鬧劇的禁軍將士,早已被朝廷耗盡了士氣,最終“無一人死敵,於是皆下城遁走”,消失在漫天風雪之中。
-
8 # 摯守靜篤
禁軍,是直接由皇帝管轄,擔任著保護皇帝的安全和守護首都的責任。在歷朝歷代都是最精銳的部隊。但北宋未年,金兵南下,北宋號稱80萬禁軍卻在15甩金軍面前不堪一擊,是什麼原因呢?
宋朝是一個提倡文治,重文輕武的朝代,武將不受重用,軍隊冗員較多,戰鬥力並不強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透過黃袍加身的”陳橋兵變“坐上帝位的,他知道武將擁兵自重對皇帝位置的影響。他上臺後就透過”杯酒釋兵權“把一幫武將的兵權給奪去了。
其後,宋朝就一直提倡文治,重文輕武,把文官的地位提得很高,而武官的地位則儘量抑低。比如,仁宗時期的著名將領狄青,因得軍心,士卒頗為崇拜,可是朝廷擔心他向宋太祖學習,所以他雖立了大功卻並沒用到重用,還被逼身亡。
雖然,宋朝的統治者害怕武官有一天奪權,但又不得不養著軍隊,依靠軍隊。我們知道,在宋太祖當皇帝前,後唐的石敬塘為了當上皇帝,不惜把幽雲十六州獻給了遼國。石敬塘還向遼太祖自稱”兒皇帝“。這樣做的後果是導致以往朝代倚為要塞的長城落在了遼國的手中,中原再無屏障。
這樣一來,宋朝不得不時時防著北方的遼國,不得不養著大量的軍隊,無法像其他朝代開國時那樣,讓軍隊退役回家。一個士兵被招募來後,輕易是不離開行伍的,一直養到六十歲都還在軍隊裡。這些老兵,戰鬥力自然低下,國家又只好招新兵,於是軍隊就越養越多,冗員也越來越多。
宋初時的禁軍只有二十萬,可到仁宗時就有一百二十五萬了。只四十年多年時間,中央軍(禁軍)就增加了一百萬左右,可見軍隊的冗餘。王安石本來想推行裁軍的,可是沒有成功。
北宋禁軍實行分番戍守的輪換制度,導致兵不習將,將不習兵北宋時的軍隊分禁軍與廂軍,廂軍基本上就是維持下地方秩序,戰鬥力嚴重不行。各地的防守,只好派禁軍去。但又害怕禁軍戍守過久會驕縱,就規定了分番戍守的制度。
具體來說,就是戍守的軍隊可能今年在河南,明年又被調到中央去,再隔一年,又可能被調到了河北。反正,宋代禁軍不在邊防,就在中央,到六十歲前都在軍隊裡。搞得軍人們始終在奔波當中,士兵累,國家的錢也花得多。
而這個分番戍守的制度,最大的問題是,將官不和士兵一起調動。士兵離開了,將官還在那時接收新一批輪換來計程車兵。這樣做的目的是怕將官擁兵自重,那一天發生像”陳橋兵變“一樣的事。結果是,兵不習將,將不習兵,打起仗來,戰鬥力自然低下了。
總結起來說,雖然宋朝的禁軍人數眾多,但冗員較多,武將又不用重用,戰鬥力其實並不高,面對強悍的金國騎兵,自然不堪一擊了。 -
9 # 紫煙雲閣
這個問題我來分析吧
當金軍南下時,北宋軍隊雖然有人數上的優勢,但是並不代表北宋軍事實力的強大。而其軍事上的弱勢,直接導致了北宋的亡國。為何北宋軍隊在金軍的進攻下顯得不堪一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妨一一分析
1、軍事制度問題宋太祖趙匡胤原為後周殿前都點檢,顯德七年(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由此建立宋朝。
由於宋朝皇帝是靠造反起家的,因此對軍事將領都是格外忌憚的。所以,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給主要將領或高官厚祿,或良田美宅,但是卻剝奪了他們的兵權。這些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有著豐富的作戰經驗,但是都解甲歸田,以至於後來的宋朝將領都資歷不足,經驗缺乏。
此外,宋朝設立樞密院作為最高軍事機關,負責軍隊的調動。但是軍隊的日常訓練卻是其他機構負責。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將領由皇帝臨時指派。這就導致了將領和士兵之間沒有感情可言,彼此之間也不熟悉。可謂“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指揮困難,執行命令也大打折扣。要知道,真正有戰鬥力的軍隊,將領恨不得與士兵同吃同睡。
而且,為了抑制武將的權力,部隊出征時往往軍中有文官作為監軍,可以節制武將。而文官往往缺乏實戰經驗,瞎指揮,亂出主意的現象層出不窮。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是宋朝採取募兵制,要麼是罪犯充軍,要麼就是走投無路的災民。這導致了其兵源素質非常差,毫無戰鬥力可言。遇到強敵,一觸即潰。
2、社會風氣問題整個宋朝商業繁榮,文化燦爛,導致整個社會奢侈浮誇,缺乏尚武精神。宋太祖時期,還明確提出了“興文教,抑武事”的方針。透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這個社會羨慕才子,卻看不起行伍出身的將領。
比如說,北宋名將狄青因出身行伍而備受歧視,當時曾與其共事的韓琦儘管官階和他相等,但根本不把他放在眼裡。
如此一來,大量的有志青年棄武從文,軍事人才嚴重匱乏,風流才子反而燦若星河。
後晉皇帝石敬瑭,為了尋求契丹的支援,坐穩皇帝的位子,把極具戰略意義的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從此,中原王朝無險可守,遊牧民族的鐵騎在中原版圖上長驅直入。傳統的步兵根本無法阻擋起兵的衝擊。北宋政權感受威脅持續長達160多年。
4、錢糧戰馬問題北宋年間,社會風氣浮誇,人們貪圖享樂,修造地宅,飲酒奏樂,金錢浪費不計其數。再加上宋朝有大量冗餘的官員,導致財政收入中很大一部分用於官員及皇室開支。常年累月的戰爭已經使得中央財政背上了沉重的負擔,以至於軍隊的後勤補給一度出現問題。
此外,中國傳統優質的養馬場為內蒙、熱河、東北、河套地區等,而這些地方已經被遊牧民族佔領。這導致宋朝戰馬嚴重不足,騎兵更是極其匱乏,戰鬥力薄弱。要知道,當年漢武帝和匈奴打仗都是要引進汗血寶馬的。而宋朝騎兵的孱弱在金氣勢洶洶的鐵騎面前根本不堪一擊。
總結起來,宋朝軍事上無法戰勝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天時、地利、人和似乎都存在短板,而這些因素相互疊加,最終導致了北宋滅亡,可悲可嘆
-
10 # 涼薄青年丶玖壹
北宋,宗欽宗趙桓,1100年一1156年,宋朝第九位皇帝,
北宋80萬禁軍為何慘敗於15萬金軍,簡單概括,首先,士兵戰鬥力素質和金人相比太差,
金人比較野蠻,作戰勇猛,而禁軍中一些騎兵連馬都騎不了,怎麼打仗,兵員作戰素質差,
另外,朝廷軟弱,宋欽宗統治者在戰略問題上出現了偏差,
金人沒來,他就有向金人求和的意願,
竟勒令抗金部隊撤回,連城防攻事都不讓修,儘量展示給金人求和的意願,
未戰而垮,這種情形,80禁軍,800萬也白搭,簡單概括,不周諒解。
-
11 # 香茗史館
北宋的主要軍隊有禁軍、廂軍和鄉兵三種,其中禁軍為主要戰鬥力。北宋初期的禁軍兵力其實只有二十萬左右,經過不斷擴充,到宋仁宗時開始達到八十多萬。那麼,北宋末期時,面對南下的15萬金軍,北宋的禁軍為何毫無抵抗能力呢?
北宋的兵制,禁軍乃是主要戰鬥力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為了改變五代十國時期武強文弱的局面,表面重蹈“黃袍加身”的覆轍,一招“杯酒釋兵權”後,將禁軍軍權重新收歸皇帝控制,並分別由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統率。
△宋太祖趙匡胤影視形象
為了避免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再度上演,宋朝在兵力配置上遵循“強幹弱枝,內外相維”的原則,也就是從各地廂軍、鄉兵中抽調精銳軍隊編製成禁軍,其中最精銳的殿前軍駐守京城,侍衛親軍則駐守各地。如此一來,京城軍隊最為精銳,各地藩鎮發生叛亂可迅速平亂,這便是“強幹弱枝”;而如果京城有變,各地駐紮的禁軍在聯合地方軍隊後,也足夠應對,這便是“內外相維”。
△宋太宗趙光義影視形象
再後來,因對侍衛親軍司和殿前司的長官虛而不置,於是侍衛親軍司便逐解分為了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分別以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長官。殿前司亦以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長官。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並稱三衙,分別負責統轄殿前諸班、直和全國禁軍。
同時,宋朝還對兵權進行了分解,以求達到相互制約的目的,也就是“兵符出於樞密,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即樞密院有調兵之權,但並不掌管軍隊;而三衙雖然掌管軍隊,卻並無調兵之權。同時,率兵出征的權力,既不在樞密院,也不在三衙,而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率臣領兵出征,戰爭結束便收回兵權。
△宋朝軍制
此外,根據《宋史·兵志》的記載,“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兵。”
也就是說,除了禁軍之外,雖然地方還有廂軍和鄉兵,但廂軍主要從事工役或雜役,故也稱“役兵”,根本沒什麼戰鬥力;而鄉兵更像是平時接受軍事訓練的農民,戰鬥力自然也不用多說。因而宋朝的主要戰鬥力還是來自於禁軍。
北宋末年,八十萬禁軍為何毫無抵抗力據錢穆《國史大綱》說,宋朝開國之初,禁軍只有二十萬左右,此後則愈增愈多,至北宋中葉,禁兵增至八十餘萬人。《續資治通鑑·宋仁宗慶曆八年》也有“向因夏人阻命,諸路增置禁軍約四十二萬餘人,通三朝舊兵且八九十萬人,其鄉軍義勇、州郡廂軍、諸軍小分剩員等不在此數。”的記載。
由此可見,宋朝中期開始,禁軍的數量的確已經擴充到了八十萬之巨,那麼為何面對金軍,卻如此的不堪一擊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制度影響:從宋朝的兵制來看,掌兵、調兵、統兵權力分散,的確有效防止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但對軍隊的戰鬥力影響同樣極為可怕。因統兵將領平時根本不接觸軍隊,一旦戰爭爆發,往往面對的就是“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尷尬局面。宋初軍隊戰鬥力強悍之時,這個弊端尚不致命,可到了北宋晚期,隨著軍隊戰鬥力的下降,這個弊端可就成了致命的缺陷了。這也是王安石變法時,採取“裁減兵額、置將分領”後軍隊戰力迅速提升的原因,同樣也是北宋末期、南宋初期私募軍隊比朝廷軍隊戰鬥力還要強悍的原因所在。
2、軍隊腐敗:到了北宋末年,禁軍的腐敗已經十分嚴重,禁軍數量看似龐大,然而各級將領吃空餉情況十分嚴重,兵力數字存在巨大水分。北宋末年,面對金兵的進攻,京師三衙所統率的實際兵力,其實僅僅只有三萬人,其餘的全部是空額,這也是抵禦金兵時,朝廷需要大量募兵的原因所在。
3、兵源素質:這源自於軍隊的不斷擴充,除了繼續從廂軍和鄉兵中挑選之外,禁軍還從民間募集了大量士兵。朝廷甚至在災荒時期,募集大量流民充入禁軍,這雖然避免了因流民引起的動盪,但卻造成了軍隊素質的嚴重下降。正是由於兵源素質的參差不齊,再加上訓練鬆懈、管理混亂,北宋末年的軍隊規模雖然相較於北宋初期有了大幅度提升,但戰鬥力卻不升反降。
4、決策失誤:北宋末期戰備方面極度差勁,不僅在軍隊訓練方面極為懈怠,就連加固城防這種最基礎的工作,宋欽宗也下令停止修建。更為重要的是,在金兵南下之際,宋欽宗為了向金人展示求和的誠意,根本就沒有打算抵抗。當時,很多地方軍隊都準備入京勤王,宋欽宗竟然對此予以了拒絕,朝廷如此態度,這個仗還怎麼打。
綜上所述,莫說北宋末期的軍隊數量水分極大,就算80萬禁軍全部滿編,在其他因素的影響之下,到底能發揮多少戰鬥力,也不得不讓人懷疑。
-
12 # 晉之乘
這個問題容易讓人聯想到秦末農民起義時幾十萬秦軍玩起了失蹤。事實上我們說北宋八十萬禁軍,八十萬禁軍教頭,這也是受了《水滸傳》很大的影響,北宋末年軍事力量究竟如何?
宋朝兵制大概可分為禁軍、廂軍。廂軍在五代時就是指地方軍隊,到了宋朝“收其精兵”政策與淘汰老弱的“剩員”制度的逐漸推行,廂軍作為戰鬥部隊的性質逐漸削弱,故其定位基本為“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無戍更,然罕教閱”,一般負責後勤、建設等。禁軍則為“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是直轄於中央的正規武裝力量,並由國家進行組織。在仁宗時期,西北邊患爆發,為防禦西夏,宋仁宗在河北、陝西以及河東地區增置大量軍額。此時宋朝軍隊人數達到了中國歷史的高峰,達到上百萬,此後哲宗、徽宗朝也基本維持在100萬左右,禁軍比例也維持50%的比例左右,也就是說至少有50萬禁軍。當然,這是紙面上的資料。
我們說北宋的禁軍和別的朝代不一樣,並不是全部駐紮在京城,而是分散在各地。駐紮在京師和邊防重地的稱為“駐屯禁軍”,駐紮在各地並且經常調換的稱為“就糧禁軍”。北宋末期,朝綱腐敗,其腐敗也影響到了軍隊。當時北宋戰鬥力較強的都是邊防軍,主要駐紮在陝西、河北等地。王曾瑜先生在《宋朝軍制初探》中提過:“北宋禁兵主要屯紮在北方 , 駐兵一千七百三十二指揮 , 其中, 開封府界駐禁兵六百八十四 , 京東。京西。河北、河東和陝西駐禁兵一千零四十八指揮 , 而南方僅駐兵一百九十五指揮 。”陝西各路那近二十萬的西北軍,他們在和西夏的百年戰爭中,已經半軍閥化了,西夏人少地偏,這也是西北軍拿著“養寇要錢”的藉口,養出了禁軍中的精銳。方臘起義軍就是西北軍回師江南剿滅的,當地的禁廂軍卻打不出西北軍那樣的戰績。
這樣的話,先不說北宋末年禁軍實際人數究竟有沒有達到八十萬,就算是有,大部分禁軍的戰鬥力和戰鬥素質並不是那麼樂觀的。
宋朝每年耗費都著當時全世界最多的軍費,軍費開支甚至超過國家收入的70%以上,理論上每個兵卒配備的鎧甲弩箭兵刃,都耗資巨大,足可夠中等之家溫飽。而汴京城那八十萬的禁軍名額,一大半是空額,為補充空額便由各色地痞盲流小商販充任,其他的空額仍然空著。這樣一來,保持著賬面上的人數,可以領著空餉 而那些空餉就進了官員權貴的腰包裡 許多鉅額軍費打了水漂。
八十萬禁軍在人數上宋金戰爭前就比較虛報了,而禁軍真正實有的人數也經歷了幾個逐漸減少的階段。按照徐夢宰《三朝北盟會編》卷一九的說法:“ 國家以兵為重,方熙豐之時, 內外禁旅合九十五萬人 , 至崇觀間 , 闕額不補者幾半 , 西討夏人; 南平方寇; 北事幽燕 , 所腕折者又三分之一, 至靖康間,金人再犯闕 , 淸散逃亡者又不知其幾何。”北宋禁軍軍力的消亡是“慢慢來”的,先是想趁遼國快崩了收復燕雲,在宋金海上之盟後,北宋開始北伐攻擊大遼,準備一舉奪回燕雲之地。此次北伐趙宋可謂精銳盡出,調集了幾乎所有的陝西和河北禁軍,由童貫主持,我們是大軍,對方是潰軍,孰勝孰敗一目瞭然,看著非常胸有成竹的樣子,可事實上卻是“ 平燕之役,延慶提數十萬眾, 當契丹殘破之師 , 兵鋒未交 ,一夕遁去 , 儲糧器甲委為盜資 , 兵夫枕藉 , 填滿坑谷 , 挫損國威。”。連金國都懵了。從沒有想過對友這麼菜雞。1125年,大遼國滅,大金準備一鼓作氣南下消滅大宋。河北禁軍因伐遼元氣大傷,北方無兵可守,只能調來了西北禁軍勤王,由种師道、姚平仲率領,擋住了第一次金軍南下。但是在其之後的太原保衛戰中,宋朝以最精銳的西軍十八萬投入解圍,卻在完顏宗翰、完顏銀術可的磨盤戰術下,被三萬金軍圍點打援,打光西軍精銳約十五萬人,幾乎盡數被殲,“小種相公”种師中也戰死。為何西北軍是精銳,卻也打瞭如此敗仗?回到原先的解釋,禁軍人數慢慢消磨著,戰鬥力和戰鬥素養卻也不見提高。拿太原之戰來說,以當時最為精銳的西北軍為例,在與金軍對戰中,有記載“去太原百里,而古、灝失期不至,兵飢甚。敵知之,悉眾攻,右軍潰而前軍亦奔。師中獨以麾下死戰,自卯至巳,士捽發神臂弓射退金兵,而賞繼不及,皆憤怨散去,所留者才百人。師中身被四創,力疾鬥死。” “師中進次平定,乘勝復壽陽、榆次諸縣,不裝置,有輕金人之意。又輜重、犒賞之物,悉留真定,不以從行。金人乘間突諸軍,以神臂弓射卻之。欲賞射者,而隨行銀碗只十數枚,庫吏告不足而罷。於是士皆憤怒,相與散去。師中為流矢所中,死之。” 本來宋軍神臂弓手的弩箭連發,已經把金軍騎兵壓制了幾個時辰,射殺敵騎無數了, 但是按大宋軍中的規矩,是步軍發射神臂弓,射一輪就得有一輪的賞賜, 射著射著,种師中大帥打賞射手的銀碗已經用光了,於是射手們竟然TM不打了。。。。一鬨而散,導致大敗。
姚平仲那邊防禦金兵渡黃河時,數倍於金軍的軍力卻不敢應戰,憑著僥倖心理發動夜襲,“”竟以襲敵營不克,懼誅亡去。”這麼一戰,作為北宋軍隊主力的禁軍,而又作為禁軍主力的西北軍差不多覆滅了。離八十萬禁軍的距離又拉大了一步。
金軍第一次南下,索討了大筆金銀,得到宋朝許割三鎮(太原、河間、中山)的許諾後,滿載而過。也正是過程如此輕鬆,所獲如此豐厚,才讓他們很快又發動了第二次進攻開封的戰爭。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朝綱腐敗,一批大臣坐以待斃,宋軍兵力大減。第二次南下前,宋朝在靖康元年所置四道都總管 , 本為拱衛京師之用。但第二次南下 , 僅有張叔夜一路兵馬進京勤王 , 其他三路非潰即亡 ,所謂八十萬禁軍也名存實亡。
我們說戰爭問題從來就離不開政治問題,封建王朝末期毫無例外的都有黨同伐異和吃空餉的情況,承平日久下卻隱藏著深深的危機。
-
13 # 吞天曆史
北宋的80萬禁軍其實是個虛誇的數量,真正能打仗也就二十三萬,宋朝為了防範地方割據勢力,重文輕武,將領的權力都不是很大,長期太平的盛世,讓軍隊幾乎沒有了什麼作戰能力,也就花拳繡腿的搞些演習,時間久了,很多士兵連怎麼打仗都不會,戰鬥素質可以說非常差了,大臣們也趁機靠著禁軍的經費來吃空餉,養肥自己,軍隊能力卻連陝西五路臨時排編的西兵都不如。
金軍南下之時,北宋的禁軍基本都沒什麼作戰概念,還沒怎麼打,就四散而逃,丟盔棄甲,如狼似虎的金軍長驅直入,打的大宋措手不及。1127年,金軍破東京,宋欽宗投降,金軍俘獲欽宗和徽宗二帝及賓妃宗室三千多人,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
14 # 歷史淘沙
北宋禁軍只有在宋仁宗年間達到了80萬,其他的時候根本沒有那麼多,而且北宋的禁軍跟別的朝代不一樣,不是隻負責宮廷守衛,禁軍也會被派到地方去作戰,這就導致實際在開封的禁軍就更少了。金國進攻開封實際上是打了兩次,才將開封攻陷,按說擁有幾倍於金兵的兵力,不應該給金兵第二次機會,但是歷史就是這麼無情的打臉北宋。透過兩次的開封戰役,就可以看出北宋的禁軍為何打不過金兵。
|第一次開封戰役
公元1125年金兵分兩路南下進攻北宋,東路軍一路攻下燕山府(宋金聯合滅遼之後已經收回燕雲十六州的一半),破古北口,佔領真定府,渡過黃河包圍開封;西路軍預定攻取太原,佔領潼關將宋軍抗擊西夏精銳與開封分割開,誰知在太原受到宋軍頑強抵抗,西路軍沒有達到作戰目標。各路勤王的禁軍和對抗西夏的精銳相繼趕到開封,東路軍被迫撤退,和北宋儀和之後金國兩路軍隊退軍,第一次開封之圍宣告結束。
|第二次開封之圍
公元1126年經過一年多的準備,金國重新集結兵力伐宋,北宋在這一年裡做了哪些準備呢?
按說此時北宋應該加強防禦,防止金人再次發起進攻,可是昏庸腐敗的北宋朝廷(用昏庸腐敗形容北宋那還是在誇他),竟然自毀長城,黃河渡口的守軍被主和派(投降派)以‘如若金兵不來,養兵的錢就白花了’,將守兵大部分解散,只留下了兩萬多人守黃河。來開封勤王的三十萬部隊,就地解散一半,剩下的又有一半被趕回了潼關,結果開封只剩下了七萬多的禁軍。等到金兵第二次圍城的時候,東路軍沿第一次進攻路線如入無人之境,直撲開封,西路軍克太原封鎖潼關,也直撲開封,兩路合圍開封。宋軍各路勤王計程車兵被主和派下令不得靠近開封,抗擊西夏的部隊則無法東進,開封形勢及其危急。此時如果北宋能有明朝于謙守北京的決心,也不會滅亡,結果北宋朝廷又開始花樣作死,竟然採用巫師的意見大擺鬼陣,被金兵又殺死大半,剩下守城計程車兵因為發射鳥銃攻擊金兵,竟然被斬首示眾,原因是破壞了和金國議和的氛圍。最後金兵攻破開封,強行扒下宋徽宗、宋欽宗兩個昏君的龍袍,不知道他們心裡作何感想,那幫投降派大臣心裡又在想啥。
靖康之變就是北宋朝廷自己把自己給滅亡了,把一手的好牌全打爛。主戰派的李剛守城,開封不會破;金兵第一次北撤,採取主戰派意見,尾隨金兵過黃河時半渡而擊,宋不會亡;讓各路勤王開進開封,宋不會亡;不使用巫術守城,宋不會亡;黃河加強防禦,宋不會亡。終宋一朝,重文輕武的思想已經深入骨髓,文官甚至出現從心底裡鄙視武將的現象,這樣的環境是極其危險的,一個國家無論什麼時候,都要重視國防,重視軍隊建設,否則就會像北宋一樣,雖擁有百萬大軍,卻自毀長城,白白斷送了國家命運。
-
15 # 人皆可為舜禹
歷史是一出沒有結局的戲。每個結局都是這齣戲的新情節的開始。大家好,我是司徒,聽我聊歷史,關注我不迷路。禁軍
北宋時期的中央軍。隨著不斷的發展,北宋的禁軍人數不斷的擴大,後來禁軍人數達到80萬之多,擔任守衛京城和出外征戰或戍守的任務。當時宋朝擁有如此強大的兵力,為何會讓如此小的金國欺負呢?
軍隊的標準太低禁軍是從宋太祖時期就成立的,宋太祖招收的20萬禁軍的實力應該就是最強時期,後來的宋太宗將禁軍招收到50萬,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水分,到了宋仁宗時期,禁軍也是到達了史上之最80萬之多,這其中簡直一般都是水軍。所以儘管人多,他們的戰鬥力卻是比不上金軍的。
宋朝重文輕武宋朝一直都是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所以這個禁軍士兵的地位都是十分的底下的,這也讓很多計程車兵失去了信心和鬥志,徵兵更是難上加難。所以這也導致後期禁軍的人數雖多但是卻都是一些渾水摸魚之輩,毫無作戰的能力。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宋朝的政治是相當的腐敗的,宋朝的縣官大多是不合格的,他們都是靠關係或者賄賂才坐上官位。一個朝廷自上而下腐敗,那麼他必然伴隨著滅亡。宋朝的80萬禁軍打不過15萬的禁軍,你就可以知道宋朝時多麼的腐敗無能。
不過每個朝代都是伴隨著興盛到衰敗,這也是歷史的必然趨勢。 -
16 # 宗曰歷史
北宋那也只是號稱80萬禁軍,而且沒有主要將領的禁軍,說句不好聽的,就想楚雲飛形容第八十九師一樣,五萬人,就算五萬頭豬共軍都還得捉一會兒呢,人就潰敗的這麼厲害。
我們必須承認的是,當一支部隊如果沒有好的將領的話,那麼無論這支部隊表面實力看起來有多麼強大,那麼都毫無意義,在作戰經驗豐富的金軍面前,宋軍很快就支離破碎,形成不了有效的進攻,哪怕是阻擊。
另外,那時候的宋代皇帝確實比較昏庸無道,明明能力不行還瞎指揮,導致宋軍的戰鬥力更是明顯的下降。尤其皇帝重用奸官,獨攬朝政,宋軍的戰略佈局經常出現重大失誤。
最後是宋朝確實是中國古代皇朝經濟最發達的朝代了。在這樣的環境下,人都會生出一種惰性,居安不思危,戰鬥力差,沒有非常明顯的壓力,這一點宋軍就比金軍差的太多了。
所以說宋軍打不過金軍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
17 # 小江讀史
這個問題也可以換一種說法,為什麼北宋軍隊的戰鬥力那麼弱。基本的邏輯就是要麼自己因為內部原因導致戰鬥力弱,要麼是外敵的強襯托出自己的弱。從根本來說內部原因是主要的因素,外部的因素是客觀因素。趙匡胤在陳橋發動兵變被部下黃袍加身,擁立為皇帝,建立了北宋。為了防止自己的部下也像他那樣被黃袍加身,因此國策也發生改變,他所奉行的國策加強了中央集權,但也導致了不良的影響。北宋軍隊戰鬥力羸弱的原因,主要有幾個方面。
一、“重文輕武”的國策,重用文官,輕視武官,這是北宋軍隊戰鬥力羸弱的根源。這個政策的產生,是在唐末五代十國地方藩鎮割據勢力過於強大的背景上產生的,再加上趙匡胤自己的經歷,形成了這個政策。取得天下之後,在一次酒席上趙匡胤向部下闡述了自己的苦難,在這次酒席中紛紛撤銷了各大禁軍大將的兵權,這就是“杯酒釋兵權”。之後為了收回地方的權力,幾次罷免地方將領的兵權,隨後進行了新的軍事改革:調兵權和領兵權分離;將部隊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駐紮在地方,另一部分駐紮在京城,京城的軍隊多於各地任何一個地方;兵將分離,定期調動更換大將,統兵權和調兵權分離。透過這些政策北宋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並且這些政策被北宋後繼統治者所沿用。這樣的政策也導致一些不良的影響:“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能直接帶軍隊的將軍不能調動軍隊,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面對北方的遊牧民族接連入侵,不能靈活的採取策略,導致軍心渙散,戰鬥力變弱。
二、“重文輕武”思想的影響之下造成“三冗”問題,即冗官、冗兵、冗費,過多的軍隊一方面加重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另一方面過多的軍隊造成兵多而不精。冗兵問題的造成,是北宋政府實行“兵農分離”“不耕而食”的募兵制所造成的。也就是說平時軍隊什麼活都不用幹,不用做農業活動,軍隊只吃國家的財政。這樣的政策吸引大批的人參軍,到了北宋後期軍隊達到了100多萬,這些人來參軍混口飯吃,面對強敵的入侵,他們畏懼死亡,紛紛潰逃,戰鬥力弱也不容置疑了。
三、文人治軍的政策是導致軍隊戰鬥力削弱的重要原因。北宋統治者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防止將軍將領病變,因此把部隊牢牢掌握在手中,指派不懂軍事的文人掌控軍隊,難以培養優秀的將領,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擁有優秀的將領是提高軍隊戰鬥力的保障。沒有了優秀將領,可想而知軍隊戰鬥力難以上升。
回覆列表
禁軍在很多朝代,都是人們對皇帝親兵衛隊的統稱。這群人不僅要保護帝王的安全,還要肩負著守衛皇宮,戍防首都的重任。在關鍵時刻,也是整個帝國最後的撒手鐧。但北宋時代的禁軍,比較特殊,此時的禁軍已經成為國家的常備軍的統稱,也是朝廷的中央軍,聽命於皇帝陛下。軍籍和調兵權歸樞密院指揮,而統兵權由“三衙”屬理。
北宋時代的三衙,指的是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這幾個機構早在五代十國時期便已經出現。其中殿前司還要掌管皇宮的衛戍事宜,換句話說,北宋的禁衛軍歸殿前司管理(“上四軍”也歸他所管)。《水滸傳》中的高俅高太尉,便是殿前司的一把手,也是豹子頭林沖的上官。而金槍手徐寧,則是皇帝衛隊班直——金槍班中的軍官兼任教頭,自然都聽命於高俅。
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深知唐末藩鎮和五代十國地方將領擁兵自重的弊端。於是趙匡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將地方軍中的精銳,悉數編入禁軍。禁軍由皇帝直接掌管,下面的將官只有在上陣被委以重任的時候,才能接觸到軍隊。禁軍不僅在京畿地區駐防,還派往州城府縣屯駐,加強對地方的管控。
北宋的兵制除了禁軍,還有廂軍、鄉兵和蕃兵。廂軍是地方部隊,除了少數精銳成為保衛地方治安柱石,多數廂軍都是在服勞役雜兵。這群人有的是從禁軍中被裁汰出來的,有的則是刺配充軍的,還有是從民間招募。廂軍的社會地位和福利待遇要低於禁軍很多,而禁軍因為招募和從廂軍中選拔精銳,人數不斷擴充,由宋初宋太祖趙匡胤時代的接近20萬人,暴漲到北宋仁宗時代的82萬人。王安石變法,裁汰冗兵、冗員,禁軍、廂軍的人數也有所減少,但在宋徽宗時代,禁軍的在籍總人數也有六十多萬人。再加上廂軍、鄉兵、蕃兵,北宋末年在籍服役的人數也有一百多萬,但為何在金兵入侵的時候,被打得那麼慘?北宋經濟繁榮,商業發展,中原腹地的百姓過慣了歌舞昇平的生活。安逸和享樂,也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風氣,跟安史之亂爆發前的開元盛世時期的人們差不多。作為國家柱石的禁軍也是如此,歐陽修曾看到過禁軍士兵僱傭僕人拿著行李,進京參軍。一方面,有著“將兵權”的將領們,將麾下的禁軍士兵當做自己的家奴僕從,疏於操練,卻精於雜事。宋代時重文輕武,軍人的社會地位底下,很多人都不願意當兵。後來採用募兵制度,招收的多為市井無賴。每逢遇到荒年凶歲,大量的流民和饑民為了吃飯,也被招募其中,致使宋代晚期軍隊戰鬥力和士氣均不如中前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