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總人數十萬

    這裡的總人數不是指士兵的總數,而是參戰的總人數。

    一般來說,出動1萬人民,後方運送糧草的民夫少數也要幾千人,如果是十萬人馬,真正能打仗計程車兵也就是六七萬人左右,剩下的就是民夫。

  • 2 # 公元前

    指的是十萬士兵,不包括戰馬。但是古代軍隊打仗所說的十萬兵馬,其實並沒有這麼。古代打仗的部隊分為三種:(1)戰兵,就是負責作戰的部隊;(2)輔兵,平時負責輜重,押運糧草,守備據點,戰時為預備隊;(3)民壯,負責糧草的轉運,修建營寨,開山搭橋。

    所以古代作戰部隊肯定是把輔兵和民壯的數目也加入了戰兵的數目中。看起來是幾十萬人的作戰部隊,其實只有幾萬人作戰而已。這是一種戰略欺騙。

    如果真的是幾十萬人的交戰,那麼估計只有外圍計程車兵在對打,敵人只有突進己方士兵的陣營中才有可能與內部計程車兵交戰。古代大戰,勝負就在這幾萬人之間,一旦這幾萬士兵戰敗、那麼後方士的兵就會一起潰散。並且如果當時主帥命令進攻的話,那麼就會出現自己人相互踐踏,等於自取滅亡。

    所以,古代打仗,必須在視野之內,軍隊實力才有可能完全施展開來。所以古代打戰,我認為應該是交替式的拼消耗、士氣、毅力的戰爭。就是前赴後繼,直到一方完全覆滅或是潰敗。很多些士兵根本就沒有看到敵人就勝利了,也有可能中間計程車兵還沒有與敵人交手就潰敗了。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十萬兵馬是誇張的說話,目的:()虛張聲勢;(2)打仗是要靠後勤補給的。古時候運輸不發達,都是靠人力運輸搬運的,還有武器的製造,士兵的醫療,戰後打掃戰場等。這些都需要算在作戰人員裡面的。

    假如有五萬人作戰,那麼後勤就需要十萬人的保障,實際上在冷兵器時代人多並不一定取勝,這個已經很常見了。而且大多數戰爭並不是靠人多來取勝的,很多時候都是拼的國家的實力。

  • 3 # 歷史的影子

    對於古代軍隊如何作戰,那麼我們腦海當中一定會浮現出這樣的場景。敵對雙方各自攜帶自己的軍隊,大家都有十幾萬的兵馬,然後隨著主將的一聲令下,雙方几十萬兵馬便交戰在一起。這種場景經常在僅是在影視劇品當中看到,那麼在歷史你當中這樣的情況可能發生麼?

    我們可以想象場景,如果雙方几十萬兵馬進行交戰的話,那麼只有雙方軍隊接觸的那條線是處於戰鬥狀態當中的。那麼後面計程車兵基本上只能狗加油助威之類的,可以說古代作戰當中,能夠決定勝負的便是幾萬士兵而已。如果在前面作戰計程車兵,一旦進行逃跑的話,那麼後面計程車兵自然而然的便會逃跑。這種作戰方式是非常不合理的,再加上當時部隊一般都都喜歡誇張資料。在軍隊當中除去士兵之外,還有一些輔助兵種,他們負責押送糧草、守備據點。當然還有跟隨部隊的民夫,他們一般都會幹些體力活。

    然而在進行作戰的時候,這些人是不會上戰場的。但是大家在彙報軍隊數量的時候,往往會將他們給新增上,這樣一來聽起來便非常具有氣勢。在戰場上交戰過程當中,基本上很少能夠大範圍造成傷害。能夠對君度造成人員大量傷害的便是在戰後,不管是白起的坑殺四十萬俘虜還是項羽的坑殺,都是在戰爭結束之後才造成的。在古代戰場當中,基本上死傷上千人便能夠分出勝負,基本上十萬人多人的戰役都是這樣的情況。

    十幾萬人的軍隊,在安營紮寨的時候,可以說佔據的地方面積都非常的大。所以說當時在進行作戰的時候,基本上不會出現大家一起都出動所有兵馬進行作戰。相反大家是在比拼鴿子計程車氣和毅力,如果哪一方先抵擋不住,那麼他將是會戰敗的那一方。可以說當時古代大家都喜歡虛張聲勢,這樣的話便能夠給對方很大的心理壓力,在戰場的對決當中出現很大的失誤。

    在古代進行作戰的時候,只要主將不糊塗,對於戰場局勢把握到位,基本上是很難失敗的。因為在當時兩軍進行交戰的話,是很難夠將所有部隊的行動及時看到。為此大家實際上比拼的便是國家的實力,所以說古代作戰真的有那麼誇張,幾十萬和幾十萬兵馬一起交戰。

  • 4 # 阿章之道

    應該是兵十萬,很多兵是沒有馬的,有馬的只是一部分,十萬兵裡面一部分是步兵,一部分是騎兵,只有騎兵和當官的才有馬。

  • 5 # 精品血檀

    古代一說十萬幾十萬都是誇大的說法,曹操領百萬大軍南下其實也就十幾萬左右,都是誇大為了嚇唬敵人而已。

    其實這具體的十幾萬也是一個虛的數字,運糧的,屯田的,後勤保障的也要好幾萬人吧,而這期中幾乎都是毫無戰鬥力的。總得說就是一次帶這麼多人出來是真的,真正能打戰的應該只有百分65到70左右……

  • 6 # 中國滄州愛旅遊

    古代一說十萬幾十萬都是誇大的說法,曹操領百萬大軍南下其實也就十幾萬左右,都是誇大為了嚇唬敵人而已。

    其實這具體的十幾萬也是一個虛的數字,運糧的,屯田的,後勤保障的也要好幾萬人吧,而這期中幾乎都是毫無戰鬥力的。總得說就是一次帶這麼多人出來是真的,真正能打戰的應該只有百分65到70左右……

  • 7 # 安哥小向

    應該是指兵的數量。好像民國軍閥動不動就說“我有多少條槍”,其實也是隻人的數量。當然古代的十萬兵馬,應該是虛數。

  • 8 # 睿讀西遊

    古代人打仗都喜歡忽悠人 ,五萬都敢說十萬, 什麼十萬兵馬 ,只是說明人多 嚇唬敵人的 ,所以他們的兵馬 ,可能是指士兵有那麼多, 也有可能是士兵加馬匹有這麼多, 還有可能就是嚇唬人的連兵帶馬都不夠十萬。

    中國古代,動輒就是幾十萬大軍。記得史書記載,白起坑殺趙國軍隊有20萬多人;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打敗了秦軍的30萬人;劉邦聚集諸侯各國軍隊80萬人,被項羽10萬人馬打敗;赤壁之戰,曹操也號稱自己是百萬大軍。 中國當時軍隊真的有這麼多人嗎?在早期,中國人口可能只有幾百萬,怎麼拿出這麼多人來當兵,難道全民皆兵。其實有好多百萬大軍 ,幾十萬大軍都是有水分的。比如十萬大軍,這十萬大軍並不是純粹的作戰部隊。要知道在古代可怕的後勤保障體系下,光補給線上的糧食損耗就是一筆很大的開銷。所以,這十萬大軍,是否是作戰大軍和後勤人員的總和?古代軍隊常有三種人:戰兵,輔兵,民壯。然而出於不同目的,統帥常常將將不作戰的輔兵和民壯都算在裡面。

    即便真有幾十萬作戰部隊,在通訊情況極差的古代,將這幾十萬軍隊統一排程,排兵佈陣,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

    另外,史書是人寫的,人寫的就有可能是假的。就像唐朝,唐朝同越南作戰,聲稱兵力達80萬,越南直接說自己兵力有500萬事實上,雙方兵力加到一起都不到30萬。

    而且,古代是怎麼算人數的,這麼多人要完全統計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可能古人的計數方法都是乘以10吧。古代軍隊幾十萬打仗應該是有的,但並不是很多,大多數情況下,也就幾萬軍隊。

  • 9 # 蘭色夜霜

    古人歷來有愛吹牛逼的傳統 宣傳十萬 能有一半就不錯了 更多時候只有宣稱的3成 赤壁之戰曹操號稱80萬重兵壓境 實際連一半都不可能有

  • 10 # 闕擎無止

    十萬大軍是人,是後勤加上去了。一般古代都是吹噓的,其實要是真的十萬,那後勤大概就至少六萬以上,真正戰鬥的也就兩三萬而已。

  • 11 # 路漫漫漫漫路

    古代大概一個能作戰戰士,後面有大概7個人服務後勤,比如,運糧食,醫療,軍工,馬伕,廚師等!10萬兵馬估計能作戰也就2萬左右!

  • 12 # 幻歡讀者

    兵馬,是一個代名詞,字義上面就是兵器與馬匹,因為兩者是古代軍隊不可或缺的戰爭資源,因此囊括兩者合成詞語,就直接指代“軍隊”的含義了。好比杜康是酒的代名詞,帥哥就是我的代名詞一樣[害羞]。

    那麼,關於題主的疑問,我的觀點是,

    其實很好解釋,就是不用疑惑於字面的意義,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說多少兵馬,多少軍隊,多少實力,都是以戰鬥單位而計算的。

    古代簡單點,都是以步兵為主,另外騎兵或者象兵也是一個“人+馬/象”的結合體。所以,在說軍力時,

    “步兵十萬,騎兵五萬”那就是一共是十五萬軍隊。

    同樣的,回到現代戰爭中步兵,坦克,飛機,航母這些,戰爭的本質已經是人與高科技的結合體了,不是單純的計算個數了,也不能純天然地合併數字而談,所以一般就各說各的數字即可。

    我不是軍事專家,有錯請糾正[祈禱]

  • 13 # 炒米視角

    古代的“十萬兵馬”往往是個虛詞。理論上是指含騎兵在內的10萬作戰部隊。但是真的要達到作戰部隊10萬人數的規模,實際上總人數要達到20萬加,甚至還不止。

    古代中原王朝的作戰部隊,簡單來講至少得分為輕、重步兵;輕、重騎兵;輜重器械部隊等等。這些就需要除了大量計程車兵外,還需要大量的輔兵以及民夫。

    從項羽開始,騎兵部隊一個騎兵的標配就是2匹戰馬;輕騎兵至少2匹,重騎兵至少3匹。不然項羽3萬兵馬星夜解彭城之圍,可以大破劉邦60萬諸侯聯軍?

    不過很多人說劉邦60萬大軍是虛數。這還真倒未必。歷史上有一種部隊,人數總是能滾雪球動不動滾到幾十上百萬,那就是“流民軍隊”。論戰鬥力,一觸即潰。但是由於拖家帶口,老幼不分,所以規模那是真嚇人。

    三國的時候,曹操就收留了百萬黃巾軍青州流民,給他們土地、種子。從中挑選了7萬人馬組建了赫赫有名的“青州軍”,那戰鬥力“槓槓”的,走哪都像螃蟹。曹操死後,青州軍要回家,曹丕都不敢攔。

    說回騎兵,騎兵除了可以實現閃電戰外,最大的優勢就是後勤費人力少。成吉思汗時代的蒙古鐵騎標配是一個騎兵4匹馬,3匹戰馬,1匹駝馬。實現了後勤分解至個人解決。

    即便到了明末,八旗騎兵、關寧鐵騎,也都是標配一人三馬。

    但是馬匹可是重要戰略物資,看似後勤不費人力了,卻超級費錢。所以即便到了17世紀,頂尖的騎兵部隊規模一直都上不去。

    八旗騎兵實際上一直保持在6萬以內,一次可以集中起來的不會超過2萬;而關寧鐵騎更是從來沒超過5000人數。其實即便曾經征服過歐亞大陸的蒙古鐵騎,總數也就在10萬。

    無論是演義小說裡,還是真實案例裡,冷兵器時代,那些號稱幾十萬、上百萬的軍隊最終的經典案例都是“以少勝多”。

    這原因就在於無論是真的還是吹牛的,真正能夠組織起來的有效戰鬥力的極限值就那麼幾萬人。對方人越多,劣勢越明顯。只要集中精銳,破其一點,或燒掉糧草,引起對方潰亂,你就贏了。

    無論是北宋“五路伐夏”,還是明軍“四路討伐後金”,都是幾路合圍,最後對方都是“管你幾路來,我只一路去”,都被分而擊之。

    為什麼中原王朝一而再地犯這種分兵的錯誤。罵他們不會打仗是錯的,說白了還不是因為給養的問題。分兵可以減輕後勤給養的壓力,由各地分別解決。

    所以打仗最終打的是後勤,打的是國力。十萬兵馬的本質和春秋時的“千乘之國”是一個意思。

  • 14 # 安未宇然

    古代的軍隊一般都是數量,有的甚至都號稱百萬,其實就是幾十萬,而這些人有三分之二是屬於後勤人員。

    是的,真實只有三分之一的戰鬥人員就不錯了,而在這幾年還要除去將軍的親衛隊,元帥的親衛隊,以及一些隨軍參謀人員。

    古代的輔兵的數量是很多的,單是糧草就需要很多,每個人每天都是有固定的份額的。而騎兵馬匹需要的糧草數量很多,一個騎兵平均需要三四個輔兵。軍隊的兵器,弓箭,攻城器械都是需要專人維護的,攻城還需要工匠等專業人員。

    所以古代的兵馬首先人數並不是真實的數字,其次很多都是輔助人員,甚至有的就是百姓臨時來幹活的。

  • 15 # 中國歷史研究所

    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一般來說軍隊的時候,還是以一個作戰單位為最基本的,所以說古代說的十萬兵馬,應該就是指十萬士兵,如果是步兵的話,那麼應該是十萬士兵,當然還有加上後勤的,做後勤的肯定是有馬的。如果是騎兵的話,那麼十萬兵馬就是指十萬士兵和十萬戰馬,因為一個士兵和一匹馬才能組成一個作戰單位。

    當然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一說到戰爭的時候,部隊人數 基本上都是造假的,目的就是為了嚇跑敵人,震懾敵人。比如說赤壁之戰,曹操號稱百萬大軍,當時曹操所有的人馬加起來估計也沒有百萬,都出動了,不守衛大本營了,不守衛北方邊境了?還有劉備伐吳,號稱七十萬大軍,估計能有七萬人就不錯了。所以說這些數字根本無需太去在意真實性。因為基本上沒幾個是真的。

    當然說到古代戰爭記載的話,就要說到一個事實了。

    其實在唐宋之前,確切的說在宋朝之前其實史書上對於戰爭人數的記載,把後勤和作戰部隊是統一記載的,比如說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秦國60萬,趙國45萬,其實就是所有的人馬加起來有這麼多,當然裡面的水分不討論。在按照《夢溪筆談》裡面的記載,古代以500公里為作戰半徑的話,那麼一個士兵就需要三個後勤人員來保障。而秦國咸陽到長平的話大概就是這個距離,那麼秦國真正的作戰部隊最多也不會超過15萬,趙國也就十萬左右。

    到了宋朝時期的時候,就把作戰部隊和後勤人員分開來記載了,在宋朝時期五路伐夏的時候就明確的記載了作戰部隊和後勤人員。之後的史書基本上就把作戰部隊和後勤人員分開來記載了。

    所以可以看到越到後來就感覺戰爭規模越來越小了,其實是記載的方式不一樣了,當然兵種也發生了變化,在唐朝之前實行的都是府兵制,全民皆兵,戰時為兵,和平時期就是農民。所以能夠動員的兵馬比較多。一打仗只要國家需要全部有作戰能力的男性都得上。但是到了唐朝的時候隨著募兵制的出現,出現了職業化的軍人,這個時候軍人作戰素質也提高了,而且職業化的軍人就需要國家來養了,也無法養活那麼多的軍隊了,軍隊數量也在減小。所以才發現軍隊是越來越少,戰爭規模越來越小了。

  • 16 # 勇戰王聊歷史

    古人一說“十萬兵馬”指的就是派出去十萬人的部隊。所以,不是“兵+馬=10萬”,而是派出去的作戰部隊有10萬人。

    當然,這10萬作戰部隊裡面,不全部都是打仗的。一般還有三分之一負責後勤輜重任務。

    在《夢溪筆談》中,沈括曾分析:十萬人的部隊,可分為七萬作戰士兵,三萬後勤士兵。

    若興師十萬,輜重三之一,止得駐戰之卒七萬人,已用三十萬人運糧,此外難復加矣。

    按照《通典》記載,一支兩萬人的軍隊中,有六千是輜重兵,也是佔了三成。

    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八》:"諸大將出徵,且約授兵二萬人,而即分為七軍。如或少,臨時更定。……。馬步通計,總當萬四千人,共二百八十隊當戰,餘六千人守輜重。"

    而且,必須注意的是,這三成後勤士兵只負責後勤警衛工作,不負責運輸糧草的苦力活。也就是說,還要有“民夫”負責幹苦力活。如果是勞師遠征的話。“民夫”和“軍隊”的這個比例一般是3比1。也就是說,出兵10萬人(7萬作戰,3萬後勤自重),要有30萬民夫做後勤運輸。

    漢武帝讓衛青、霍去病率領十萬兵馬遠征匈奴的時候,以14萬匹戰馬及五十萬步卒(包括民夫)作為後勤補給兵團。因為是去西北遠征,輜重兵和民夫所佔的比例更高。

    這個比例到近代,也適用。例如,解放戰爭中的渡江作戰。解放軍出動作戰部隊100萬人,同時,還動員了332萬民工負責運糧、修路。這個比例略高於3比1!

    那麼古代“10萬兵馬”中,有多少“馬”呢?

    我國古代騎兵一支緊缺,以唐朝為例。其巔峰時期,騎兵在軍隊中的比例也不超過四分之一。一般情況下,一支十萬人的部隊,能夠有兩萬騎兵就算是了不得了。而這兩萬騎兵,每人至少需要兩匹馬,才夠用。每人三匹就屬於高配了。也就是說,“十萬兵馬”可以有10萬人(30萬民夫)+4到6萬匹馬。

    當然,宋元時期的蒙古騎兵都是高配,一人三匹馬。如果是蒙古的“十萬兵馬”,那就是10萬人+30萬馬!

    總之,如果是農耕政權出兵,馬匹的數量不會太高。

  • 17 # 德慶梁氏

    古代人打仗都喜歡 忽悠人 五萬都敢說十萬 什麼十萬兵馬 只是說明人多 嚇唬敵人的 所以他們的兵馬 可能是指士兵有那麼多 也有可能是士兵加馬匹有這麼多 還有可能就是嚇唬人的連兵帶馬都不夠十萬

  • 18 # 桃桃是愛歷史的女孩子

    首先,我們從字面分析一下“十萬兵馬”這個詞。

    “十萬”屬於數詞,“兵馬”屬於名詞。

    當數詞+名詞,中間沒有量詞的時候,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判斷出,十萬兵馬的意思是指自己軍隊兵強馬壯。

    而並沒有特意指究竟是兵+馬=10萬,還是兵=10萬,就像百萬雄師的意思是一樣的。

    然後,我們從歷史角度分析一下“十萬兵馬”。

    許多史籍常常這樣記載,XXX領兵出征,號稱十萬兵馬。

    何為號稱?就是自己對外宣稱,我說我帶了十萬大軍,要不你把全殺了數數?

    白起請退出群聊。

    那麼十萬兵馬究竟是兵+馬=10萬,還是兵=10萬呢?

    這裡可以這樣理解,我要讓敵人認為我,兵=10萬;而實際上,我的兵+我的馬≤十萬兵馬。

    最後,即便是兵+馬≤十萬兵馬,這也沒有什麼可笑的。

    因為戰馬同樣是一名戰士,它們同樣為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把它們稱之為“戰士”,一點也不過分。

  • 19 # 漩渦鳴人yy

    一般來講的話,10萬兵馬具體就是指人數,跟戰馬的數量沒有任何關係。

    在中國的古代集結的人數超過10萬的軍隊可以說屈指可數,比如說戰國末期的時候,當時所有的國家幾乎就是全民皆兵,一個長平之戰,把趙國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殺了個精光!還有就是在漢武帝時期北征匈奴的那一場最大的戰役活動裡面,衛青和霍去病指揮的作戰軍隊人數大致就是10萬。

    那麼這個10萬兵馬為什麼它具體指是指人數的,我們可以以漢武帝北伐匈奴,這一場戰爭作為例子來分析一下好地北伐匈奴,他的具體人陣列成的除了他這10萬軍隊以外,還有十幾萬的戰馬,這十幾萬的戰馬是精挑細選出來專門用來作戰的,戰馬爆發能力強,執行速度快,而且從小到大就是吃的精飼料長大的,也就是俗稱的粟馬,光這些戰馬的數量就達到了十幾萬,而且還要算上幾十萬用來後勤保障的伏輔助軍隊,以及再加上接近於10萬的運送糧草的馬匹。

    這一場戰爭所動用的人數以及佔馬的數量均達到了數10萬以上,可他在史書上面的記載就是10萬軍隊,這10萬軍隊具體就是指的在前線征戰和廝殺的精兵,至於說這個戰馬和在這後面保障後勤的軍隊人數都沒有計算在內。

    在古代騎兵部隊,如果真的把戰馬統計在內的話,那數量可是要翻好幾倍的,因為古代的騎兵並不是只配被一匹馬,一般來講就是一兵雙乘,也就是一個騎兵,它會配備兩匹戰馬,一匹戰馬用來做戰令外匹戰馬,平常的時候就是用來拖著你四處走,並且坨送一些你需要的必要的生活物品。

    在蒙古。帝國征戰天下的時候,蒙古騎兵通常來講一般要配備三匹戰馬,這算得上是奇兵配置的巔峰了,當然一般來講沒有哪個部落能夠像蒙古人那樣財大氣粗,一下子拿出那麼多站嗎?通常情況之下一個騎兵兩匹戰馬,這是標準配備,有的時候可能是兩個騎兵三匹戰馬,但是總會有一匹戰馬用來做一些粗活累活,畢竟打仗的時候你也不指望一批經常替你幹活的戰馬在戰爭時期爆發出來強悍的潛力,然後幫你贏得戰爭吧,這不現實,也不地道。

    況且在戰爭之中,戰馬的損失數量遠遠要比士兵來的多,你比如說漢武帝這十幾萬皮用來北征匈奴的戰馬,這可是精心飼養出來的馬匹是寄予厚望的,結果一場戰爭打下來就只剩下來幾萬匹了,其中打仗的時候的損耗以及中途路上馬匹生病的損耗等等這些東西都要計算在內,最後剩下來的就剩下幾萬否,按照你這種演算法許可權可能10萬兵馬一場仗打下來已經死了好幾萬了,一查,人都沒死,全死的馬,你說這個事情幹不尷尬,而且在古代死了人那是需要發撫卹金的,這也是一筆支出那簡單了,前線的將領隨便去農村拉了一匹戰馬過來作為一個人來算,然後損失了以後跟上面報賬,損失了一個兵馬,這不是多拿了一份撫卹金嗎?那中央政府要這麼算賬的話,早就虧了一無是處了。

  • 20 # 優己

    正常來說,所謂的十萬大軍是會連同戰鬥部隊,後勤的役夫伙伕等一起算進去的,因為作為進攻方往往需要壯大聲勢,他們會盡量的誇大自己的兵力;而作為防守方,他們則無法分清對方的真實兵力,因為在斬首記功的古時候是無法分清砍下來的腦袋到底是誰的。這也是為何每次戰爭結束之後,敵對雙方統計的陣亡數字都相差非常大。

    在古代,一般所謂的十萬大軍,戰鬥總兵力大約是在4.5萬人左右,而其他的5.5萬人則是負責管理後勤的輸送部隊,這是針對有城池駐防的部隊(作戰距離在150裡地之間)。比如袁紹出擊官渡的時候,雖然號稱是十萬大軍,但實際上的戰鬥部隊則只有3.2萬名步兵,1.2萬名騎兵,總兵力在4.4萬人左右;而曹操方面的總兵力則是3.2萬人左右,所以可見這官渡大戰的兵力相差也不是很懸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夏天可以給剛出生的寶寶每天洗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