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木杉男裝

    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從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開始!

    提高學習能力的本質是學會思考。

    首先,我們來區分兩種學習。一類叫“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一類叫“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也叫學院式學習,是以透過考試或者科學研究為目的,主要強調對知識的理解、記憶、歸納、解題。以自己為中心的學習也叫成人學習,主要強調解決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們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如何提升學習能力”,屬於第二種學習的範疇。

    “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主要包括三個維度:

    要想提升學習能力,就要從提高內化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和整理資訊的能力、追問和反思經驗的能力這三個維度入手,並且學會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達到知行合一。當你掌握了這種方法時,無論是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還是學習某種技能、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的能力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這篇文章總共分為四個部分,前三個部分分別從“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學習的三個維度進行了闡釋,給出了具體可執行的行動方案;第四個部分是個人在“以知識為中心的學習”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兩種不同學習過程中的體會。

    內化和應用知識

    《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作者給出了一種在讀書的過程中,透過3張便籤來幫助實現“內化與應用知識”的方法:

    “XXX我早就知道了”這句話是不是聽起來很耳熟?人們在接觸到新的資訊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用已經知道的內容去匹配它,用“已知”去附會“新知”,於是就以為自己看透了、讀懂了。這種思維方式並不是與生俱來的,事實上它來源於在學校中學習時老師教給我們的習慣:總是概括段落大意、文章中心思想,用過去學過的方法來解決新的問題。這種思維方式本身沒有錯,我在之前寫的關於學習方法的第一篇也提到了“透過聯絡新課程與舊課程,融會貫通,構建知識網路”、“用已經掌握的公式推導得到教材給出的新公式可以加深理解、幫助記憶”。這個推導的過程,本身就是從舊知指向新知的箭頭。

    附會本身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止步於附會。找到新知與舊知的相同之處很容易,人人都能做到;而找到不同之處,則需要你去思考。好的學習者則會追問,這個資訊和我以前知道的內容細節的差別在哪兒?適用條件有沒有差別?對細微的知識有多敏銳,就體現了你的學習能力有多強。

    市面上常見的提升人際關係與執行力的暢銷書,比如卡內基《人性的弱點》,比如柯維《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有人說前者是“提升人際關係的聖經”,也有人說它“講得是誰都懂的道理,但是犯錯的人根本意識不到,所以根本沒用”;有人說後者“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也有人說它“老生常談,名不副實”。

    為什麼會有截然相反的兩種評論呢?除去個人理解能力不同的因素,第二種人顯然更多地附會舊知。提出新的理論的人少之又少,但同類的書中它們之所以能成為佼佼者,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它們把“老生常談”進行了“生動演繹”——你本來就聽說過的道理,一直不知道怎樣實踐,它告訴你怎樣把這些道理用在生活中。這是的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能力,值得我們去花錢花時間在這本書上。

    具備內化和應用知識的一個表現,就是把附會的本能反應,升級為界定新知舊知二者邊界的理性反應,從而能更深入、更敏銳、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時還加深了對舊知的認識。

    我們回看上面的“便籤法”。在“重述資訊”(I便籤)這個步驟中,很多人會止步於附會舊知,或者乾脆就直接摘抄了原文中的內容。就算你把書裡的這一段背下來了,它也不是你自己的。“重述”的意義在於“理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文中的內容,是很難用自己的話表達的。為了達到“內化與應用”的目的,可以在具體操作時將原文知識總結或加工出明確具體的操作方法或建議步驟。

    在“回想經歷”(A1便籤)這個步驟中,切忌泛泛而談。沒有具體時間、具體事件的都是泛泛而談。講的是認知而非具體經驗。為了讓這個步驟執行性更強,可以參考這些要素:記錄的事件必須是自己親身經歷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敘事體現了起因、經過、結果;原文或I便籤的諸多要素有明確的對應。A1便籤最關鍵的是經由新的知識點刺激,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反思自己的經驗,從而把自己的知識和經驗結合起來,以獲得個人成長。

    當你要規劃A2時,先問自己:“這件事對我來說有多重要?”如果在原書中很重要,但是對我自己不重要,不妨到此為止,去看後面的內容吧。當你真的決定要把書中的知識用在實際當中時,先定目標。規劃行動必須是自己可以實現的行動,而不是對原文的摘抄,哪怕原書的建議給的非常具體,也不能算成自己的知識。

    我們總是習慣於在新年到來之際“表決心”:“新的一年,我要讀100本書,我要瘦20斤,我要……”;總是喜歡在考試結束後發誓“下個學期我不能再這樣頹廢了,我要好好學習”,通常信誓旦旦立下的目標過了三分鐘熱度就再也沒碰過。因為這些目標都太遠大了呀,大到你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努力才能完成它。當你打算執行“規劃應用”(A2便籤)步驟時,先給自己定一個具體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以達到的(Attainable)、與其他目標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的(Relevant)、具有明確的截止期限的(Time-bound)目標(即目標遵循SMART原則)。然後問問自己:具體行動步驟是什麼?誰?在哪裡?何時開始?是否在使用了原文資訊或I便籤的方法?都是自己能做到的或推動他人做到的嗎?能測量做到的程度嗎?

    只有對“規劃應用”這個步驟的那些問題很清晰,才能提高對決心或感慨的辨識力。能夠判別哪些決心氾濫的話看起來很漂亮,但是無法落地;哪些是確實可行腳踏實地的建議——這是一項很重要的學習能力。

    2. 分析和整理資訊

    分析和整理資訊能力是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個資訊遠多過知識的時代,人們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資訊流。如果你不具備這種能力,可能會今天看到“人際關係不好,是因為你不知道這幾點”於是覺得人際關係最重要,明天發現“不懂得時間管理,你已經輸在了起點”,後天又發現“情商才是你最大的短板”。有一些自媒體人和寫手為了博取閱讀量會刻意地偏激、誇大、煽情甚至誤導。

    並非所有資訊都是知識。二者最主要的差別在於知識的上下文主要顯明前因後果和適用邊界。如何避免盲從輕信,鑑別那些資訊是對自己有益的呢?可以試著從以下8個方面入手:

    分析資訊的關鍵是追問前因後果。

    前(前車之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他是怎麼引出這個資訊的?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可行性嗎?後(以觀後效):若依從資訊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果(自食其果):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整理資訊的關鍵是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援這個的事例?用(使用條件):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邊(旁敲側擊):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資訊?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資訊,和這個資訊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以幾天前在知乎引起熱議的《咪蒙:我為什麼支援實習生休學?》為例來試著用上面的8個方面分析與整理這篇文章的內容吧。斜體字是栗子,不想看可以直接跳讀到下一個部分。

    ——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

    ——嗯我正在讀大學,而咪蒙卻支援休學,和我是有關係的。

    注意,這個地方如果判定的是“對我不重要”,可以直接關掉這篇文章了。如果認為不重要還繼續看,接下來的每一分鐘時間除了變成沉沒成本以外,對你不會有任何好處。

    ——作者是怎麼引出這個資訊的?

    ——她的實習生學了不喜歡的專業,為了自己的“喜歡”休學了,作者支援而咪蒙認為“為了學習,你休學吧。”

    ——作者提出了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

    ——是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

    ——對於假設1她舉了一些個例來印證她的觀點。請注意這裡,她的樣本是為了支撐自己的觀點提出的,並沒有提到人群中有多少的老師是“是極不走心的”,只是含糊地說“很多老師”,沒有任何來自權威機構的資料的支援。而在我的認知裡,四年間我上過的幾十門課程中,如她所說的不足3人。對於假設2,作者沒有論證。什麼是自己喜歡的?怎樣判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有標準可以參照嗎?怎麼樣才算“找到了?” 這是一個沒有根據的論點。對於假設3,有知友指出論據裡“北大教授”說的話其實是哈佛一名教育學家說的,而且這名教育家十分重視基礎教育。作者的論據與論點矛盾。

    ——還有其他可行性嗎?

    ——我可能在畢業之後能找到自己“喜愛的事業”,既拿到了文憑也實現了心願;也可能在大學期間一邊讀書,一邊“實現心願”;也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自己的“喜歡”;也可能休學了,“喜歡”的事業失敗了,一輩子也沒有成為“成功人士”;也可能從明天起奮發圖強成了一個學霸。

    ——若依從資訊去做之後會怎樣?對我的好處(效用)是什麼?

    ——依從作者的觀點,我應該休學。可能的好的結果是我靠著在社會中磨練走向了人生巔峰,壞的結果是我可能拿不到學位證還一事無成。

    ——不這麼做的後果是什麼?不改變的問題有多嚴重?

    ——我可能維持現狀,不好不壞地過完四年。不改變好像也沒什麼嚴重的。

    再考慮適用邊界:

    ——有沒有相反的觀點?有沒有不支援這個的事例?

    ——有。作者自己就是個不支援她觀點的事例,作者是山東大學的文學碩士,讓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學校,卻支援實習生休學。

    ——要這樣做,得具體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什麼情況下是不管用的?

    ——作者沒有給出任何具體的條件,如果我要去做這件事的話,首先要考慮休學成本。如果“喜歡的事”失敗的話可能得重新高考,這個成本有點高。靠寫字賺錢養活自己,萬一我靈感枯竭了怎麼辦?如果讀者不喜歡我寫的東西怎麼辦?如果我掙的錢不夠花怎麼辦?我想去的傳媒公司第一門檻是學歷怎麼辦?這些都是我要考慮的因素。

    ——從前有沒有類似的(或乍看起來差不多的)資訊?其他領域/行業/作者如何看待類似問題?

    ——有,“讀書無用論”。其中的兩種:一種是高學歷的人給學歷沒那麼高的人打工;另一種是讀了很多書最後都忘了。觀點一側重的是“單一原因”導致“唯一結果”,事實上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複雜的;觀點二沒有考慮到“結果是多樣的”,即“不讀書的話,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可能都會有所不同,而只看到了“忘記了”這一方面。

    ——無論是相反的還是類似的資訊,和這個資訊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角度不同。這篇文章的側重於“理想”,上面的兩個側重於“原因和結果”。相反的資訊如知乎問題“如何看待《咪蒙:我為什麼支援實習生休學》”下前幾位答主,側重於道德、營銷策略、經濟水平等不同方面。

    重要的不是資訊是從哪裡來的,重要的是無論拿到什麼資訊,我們可以去判別、加工資訊的質量,可以給他補上上下文。你越能一針見血地問到這8個問題,就越能體現自己的學習能力。

    想要提升學習能力,就要在一切與學習有關的事情上反求諸己。

    這裡的“學習”是廣義的學習,既包含“以知識為中心”也包含“以自我為中心”。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於認為“都是別人的原因”:從小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是因為自己的父母不上心;成績不好是因為老師水平不行講得不好;和女朋友關係不好老吵架是因為她太作;和男朋友關係不好老冷戰是因為他不夠愛自己;和上司發生爭執是因為他太變態……也許你說的這些理由都對,但是,學習還是不好;還是沒有良好的親密關係;工作人際關係也一塌糊塗。而“反求諸己”的意思則是,從自己開始改變——就算不是自己的原因,但它對我很重要,我也應該做點什麼來讓它變得更好不是嗎?

    為什麼大家在校的時候看起來都差不多,但是離開學校幾年之後就天差地別了呢?其實每一個人的特質和能力本來就差別很大,只不過在學校的時候你只看到了學習成績,就誤以為已經瞭解了他的全部。畢業1年之後,溝通能力和在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帶來的影響就會顯現;畢業3年之後,解決問題的能力、情緒能力、關係能力就會把差距拉大;畢業5年之後,拼的是自我管理能力,邏輯能力和影響力;畢業10年之後拼的是成就、幸福,而這些主要來自於在婚姻中不斷成長的能力,教育子女的能力,管理和激勵他人的能力。

    知識不能改變命運,但能力改變命運。對資產不多的年輕人來說,最優的投資要投資到自己的能力上。在所有具備的可控性要素中,只有能力的增長能帶來指數增長的自我升值。

    而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元能力。

    3. 追問和反思經驗

    蘇格拉底說,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

    並不是所有的經歷都是經驗,並不是所有的經驗都是智慧。如果不加以明覺精察,不進行反思、總結,那經驗就不可能變成智慧。

    大衛•庫伯(David kolb) 認為,經驗學習過程是由四個適應性學習階段構成的環形結構,包括具體經驗,反思性觀察,抽象概念化,主動實踐。具體經驗是讓學習者完全投入一種新的體驗;反思性觀察是學習者在停下的時候對已經歷的體驗加以思考;抽象概念化是學習者必須達到能理解所觀察的內容的程度並且吸收它們使之成為合乎邏輯的概念;到了主動實踐階段,學習者要驗證這些概念並將它們運用到制定策略、解決問題之中去。

    在“內化和應用知識部分”我們介紹了便籤法,再來複習一下這部分內容吧:

    改進一下,就得到了“追問與反思”,實現庫伯學習圈:

    在真正的行動中檢核資訊,然後發現新問題再去反思,如此形成迴圈。

    追問和反思經驗,在經驗中學習的要點如下:

    A1部分用來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一定要是自己親身遇到的問題,不能是想象的問題、理論的問題,或者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問題最好是緊迫的、比較重要的,因為解決無關痛癢的問題很難帶來真正的學習。要儘可能簡短。沒必要進行過多分析,用幾句話簡要描述就可以了。

    I部分用來重述資訊,澄清問題,理解問題,找到根源,從而重新定義問題。當在A1便籤中寫下問題時,一定不要急於尋找答案或者採取行動。一定不要直接從A1跳到A2。因為同樣是自己的經驗,在讀書時想到的和在解決問題時寫下的A1有著本質的區別。未經反思的經驗都是不可靠的,未經追問的問題不是真正的問題!

    經反思,背後的假設、前提或標準往往是含混、片面或完全錯誤的。

    與第二部分“分析和整理資訊”類似,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追問的前因後果:

    前(前車之鑑):為什麼這件事對我重要?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怎麼驗證或排除這些假設的?還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後(以觀後效):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樣?那是我期待的嗎?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麼都不做,會發生什麼?

    然後對問題的原因假設追問適用邊界:

    適(適得其反):有沒有人會不同意我對原因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例項? 用(使用條件):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考慮成本收益,考慮態度能力……)?這件事可以用什麼其他方式來完成? 邊(旁敲側擊):有沒有可供借鑑的情況?其他領域/行業/人如何解決類似問題? 界(楚河漢界):無論是不同的意見還是類似的問題,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什麼?交界在哪裡?

    在寫A2的時候,要注意目標性、行動性、關聯性、可控性。

    仍然優先考慮目標,問題解決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效果你就滿意了。這樣的話,你在A2中寫下的行動或者應用,都是為了拉近現狀跟目標狀態之間的距離。另外,儘可能要求自己在A2便籤寫下一個以上的行動方案。因為有多個備選的方案會大大增加找到更好的結果的可能性。到了最後在綜合考量每個方案的現實性、可執行性、成本和收益,根據可控性的要求鎖定具體行動。

    我在參加“拆書訓練營”課程的時候老師給了一個用來分析的範例,直接貼在這裡了:

    用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大專學歷,工五年工作經驗,感覺無法突破技術瓶頸,因為英語底子太差,無法閱讀最前沿的技術文件。手機上裝了一個“新概念英語”的app和背單詞的軟體,但覺得英語水平成長很慢。

    對問題追問前因後果:

    ——為什麼學英語對我很重要?

    ——英語本身對我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前沿技術文件都是英文的

    ——是怎麼出現這個問題的?越來越多地需要英文文件。

    ——都有哪些關於原因的假設呢?1.英語底子差;2.工作忙,加班多,能用於用於學習的時間少;3.沒有能夠指導自己的人。

    ——有其他人能幫我思考,給出更多選擇或可能性嗎?

    ——我該問問去技術大牛,看看他們能不能給我一些建議。

    ——若這個問題解決了,最好的結果是什麼?

    ——我的英語水平提高了,技術能力會上升,可能升職加薪。但是我們公司好像不是很看重技術,技術崗位機會比較少,只是有可能,而且可能性也不大。

    對問題的假設追問適用邊界:

    ——有沒有人會不同意我的假設?有沒有不符合這個假設的例項?

    ——這個我不清楚。我有必要去了解是不是每個技術專家的英文能力都很強。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就我這個底子,即使只是到流暢看文件的水平也需要投入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這件事可以用什麼其他方式來完成?有沒有可供借鑑的情況?

    ——如果我有機會定期參加技術培訓也許會更好。可惜,我們公司很少安排學習機會。我有一個朋友在騰訊,他們參加學習和交流的機會都很多,我估計很看重技術的公司都會很在意技術崗位員工的成長、培訓等等。

    ——和我的思路的真正區別是?

    ——真正的區別在於我的公司很少有學習機會,給技術專家也沒多少晉升的空間,總是想的自學。

    I:我怎樣找到並能進入一家能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和成長空間的企業?

    你會驚奇地發現,你通常認為需要解決的、最近一直很困擾自己的問題,經過反思、追問,大部分都會被重新定義。

    A2:一週內約XXX喝咖啡,請教他的成長之路和學習方案。一個月之內收集到兩家目標求職公司,以及兩家用於練手面試的公司……

    在經驗中學習,最難的是追問的不同視角。

    經驗經由反思和追問可以沉澱成資訊,資訊經過分析和整理可以昇華為知識,知識經過聯結和行動會內化為能力,行動帶來新的經驗,閱讀帶來新的資訊,反思帶來新的知識。如此不斷在體驗和反思中迴圈,就達到了知行合一,產生了學習之道。

  • 2 # 蟹YY的小夥伴

    自律,好學。

    例如你現在想考一個證件,那你就要給你自己安排一個時間表,幾點起來,看書學習幾點到幾點,堅持下去,把這個變成一個習慣。

  • 3 # 逍遙者

    當讓是先提升自己的思維邏輯了!

    思維大體上可分為兩大類,其一是邏輯思維,其二是非邏輯思維。

    何謂“邏輯思維”?概而言之,就是運用理性進行的思維,也可以解釋為擺事實、講道理的思維模式。 這類思維是有基本規律和一定程式的,不能亂來。很大程度上,屬於規定動作。那麼,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途徑就很清楚了,必須掌握動作要領,亦即首先要掌握最基本的邏輯規律,比如同一律、排中律和矛盾律等。還應該瞭解一些形式邏輯的基本方法,比如分類、抽象、分析、綜合、類比、歸納和演繹等。這些個玩意兒說起來似乎挺複雜,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在思維的過程中,腦海中所運用的物件,或者說概念,要盡力想清楚,不能含糊;前後要一致,不能自相矛盾,也不能有歧義。小蔥拌豆腐,一清二楚。物件之間的各種聯絡,都要講究真憑實據,不可胡猜冒料。掌握了上述基本規律和方法,若能不斷加以運用,則邏輯思維能力就能得到提高。對規律的理解越深刻,方法的應用越靈活,則邏輯思維的水平就越高。

    非邏輯思維的基本原理與上述規則有很大不同,不屬於規定動作,不講究什麼固定程式,而類似某種不拘一格的自選動作。很大程度上,就是讓思維天馬行空、自由翱翔。所以,非邏輯思維的最大特點,是強調靈感和想象力。說到這兒,有人可能會懷疑,難道胡思亂想就是非邏輯思維?這誰不會啊!還別說,從人的認知過程看,如果不能發揮想象力,就算是放開來讓人胡思亂想,人們多半還是會侷限在曾經的經驗範圍之內,其實也亂不到哪兒去。比如,三十年前,有人會胡思到移動網際網路嗎?二十年前,有人能亂想到如此方便快捷的電商模式嗎?雖然沒那麼早的預見性,但在芸芸眾生當中,還是有人比其他人更早想到了移動網際網路和新的電商模式,並最終成為引領時代的弄潮兒。所以,非邏輯思維實際上是一種比邏輯思維更具有創造性的思維。而提高非邏輯思維能力的路徑,就是利用人所固有的自由意志,盡力發揮人的想象力。

    非邏輯思維是創新的源頭,而邏輯思維是把創新最終變為現實的路徑。

  • 4 # 稅企之橋

    提高自己的能力,要做到以下幾多:

    1、多思考

    2、多總結

    3、多學習

    4、多實踐

    5、多交流

    6、多行動

    7、多動筆

    8、多自醒

  • 5 # 茶人暖

    或許問問題的你此時此刻很迷茫!能力的範疇定義很廣泛哦!比如生活,工作,理財,學習,交友等等等等,都是需要我們具備一定能力的!

    生活能力,首先我們要能合理的規劃自己的時間,讓自己學習一些生活小技能,例如,收拾房間,清洗衣物,做簡單的飲食等等,當你透過一定的時間來掌握這些技能的時候你會感慨“原來我有生活“能力”!

    工作能力,首先我們要明確規劃自己的職業範疇,認真掌握在這項工作中需要具備的自身條件,合理利用時間來充分學習這項工作技能,從而達成你所期望的工作目標!

    交友能力,首先我們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點,找一些有共同認知共同愛好的人來做朋友!從而透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讓自己成長!更理智成熟的處理與朋友之間的關係!

    一生中有很多我們需要掌握的能力,但前提是我們要更瞭解自己,明確自己自身的優缺點,再加上合理的規劃明確目的!久而久之你會發現我們已具備各種能力並且能夠利用自己的能力優勢實現自己!

  • 6 # 高中生媽媽1505

    首先要提高自己有很多種途徑但是沒有捷徑,只有不斷的努力學習並且將學到的東西用到實踐中去就可以提升自己,可現實中最好提升自己的辦法是到社會中摸爬滾打從中間體會並得出經驗,俗話說的好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其次重學習能力培養,提升知識素質。現代社會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就是力量、就是生產力,不學習則必將被社會所淘汰。 首先,我們要具備廣博的知識修養。豐富的知識儲備是我們事業成功的資本和基礎,同時在觀察和分析問題時才能視野開闊、思維敏捷,抓住問題的實質和關鍵,更好地處理相關工作。其次,我們還應重點學習專業知識。 提升能力素質。能力是一個人的知識智慧在工作中的綜合體現,即完成一定活動的本領,能力素質是個人素質的核心。要把工作做優需注重培養自身四個能力:一是應變創新能力。敢於面對挑戰、抓住機遇,敢想、敢幹、敢變。二是交際協調能力。要培養通權達變的熟練的人際交往能力,能夠善於與上級、同事及其他人員交往,正確處理個人與上級及同事的關係;要培養處理各種矛盾、協調各種關係的能力。三是組織能力,對於自己任務能夠合理安排、聚集人力高效率的完成。四是預測和決斷能力。要培養全域性觀念做到深謀遠慮,防止目光短淺,能預測事物發展的趨勢;要培養自己的決斷能力,面對錯綜複雜、緊迫突發事件能夠採取果斷措施,解決問題。 保持良好心態,提升身心素質。一要注意克服不良心理影響如自卑、自大、多疑、嫉妒等心理障礙,保持寬闊的心胸,遇事能容、能忍,能泰然處之;二要培養堅強的意志,在遇到困難時能夠不氣餒、不灰心。做到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

  • 7 # 農夫2552596

    活到老學到老,多出去轉轉,接觸一下新事物,敢於接收新常態,還有自己接收到新事物要努力鑽研,轉化成自己的技能

  • 8 # 廖廖曹曹

    只有認為自己是比別人還差那麼點,還要向別人學習的人,提高自己是最好的捷徑。三人行必有我師,永遠看別人的長處比較自己才知道差距。

    各項領域的精英,去不是你學習的榜樣。從他們身上取到真金,才能提高自己能力。

  • 9 # 婁200736793

    兩種方式:增強自身能量,在茫茫市場找供需點,傳統的,現代的,及其他。然後就是物質投資,踐行思想抓手,成敗因素繁多,難以一一點解。二是,迎合,組織或人際關係,從新去定位,改變自己。利用僅有的社會資源,去做一些能賺錢的事,忘記自我,只懂一樣:錢香。慢慢品,慢慢嗅!

    兩者都很危險,可能賺到錢,但肯定會弄丟自我。沒有辦法,錢,讓人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 10 # 春日槐花香

    能力的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從以下幾方面慢慢培養。

    一、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人類的知識積累是很豐富的,新的知識又層出不窮,一個人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識,要有“活到老學到老”的一種堅持,才能在社會的發展中不被淘汰,讓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斷提高。

    三、要勇於反思自己的言行,在自己內心進行自我批評和否定,完善自己的言行和性格,從而讓自己更適應社會。

  • 11 # 笑對人生方圓

    一,首先要學會對自己要有正確清晰的認識。可以靜下心來,在紙上寫下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在想想自己現在的能力,自己想要什麼,如何奮鬥,這樣就行了!

    二,不要封閉自己,多接觸社會,多關心幫助別人。在接觸外界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增長了知識和經驗,能力慢慢就會提高了。

    三,學會給自己訂目標和計劃,然後一步一步地去實現它。要腳踏實地,切合時際地去實現它,不要好高騖遠。

    四,多讀書,少看電視、手機,用心思考。這樣你會從中學到很多知識、經驗,能力也會提高。少看電視劇,那是一種浪費時間,也別老依賴手機,這樣你會脫離社會,變得不夠現實。

  • 12 # 遊樂寫寫

    如何提升自己,我覺得應該是從多方面下功夫。要知道能力的提升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見成效的,它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積累的越多,才能夠量變到質變,能夠更快的提升自己的能力。

    第一個方法是會總結。可以做每日總結、每週總結、每月總結。做任何事情都要善於總結,因為總結才能產生經驗,才知道哪裡有不足,有不足才能有進步。比如說我在上一次統計資料的時候出現了錯誤,被領導批評了,我會在紙上寫下我錯在哪裡,是怎麼樣錯的,並且我會把這張紙留存下來。當我下次處理相似問題的時候,我會拿起這張紙來重新分析對比,避免出現相同的錯誤。要知道很多錯誤都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如果你不再犯相同或者是相似的錯誤,你就在工作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第二個是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這方面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看書了,我們要看一些思維提升方面的書。在工作中需要用到什麼能力,我們就看哪方面的書,儘量少看一些仙俠傳奇之類的書,多看一些和工作、交際、思維相關的書,從書中系統地學習搭建出自己的知識體系來,並不斷地填充和豐富。當你的頭腦中搭建出這樣的體系來,你就具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就能夠以不變應萬變,碰到任何事情,都能夠進行一定的分析了。

  • 13 # 生在桂M

    如果想改善你現在的情況,你必須超越自己的內心世界,只有戰勝自己,你才會變得更加強大,更加美好。建議你勇敢的做自己以前自己不敢做的事,講白了就是不管發生什麼事都要硬著頭皮上。你也可以跟一些樂觀,積極,上進的人在一起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跟多了你就會改變很多了。你還可以去看看書,在書上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其次,就是經過人生的經歷,讓自己慢慢懂得怎麼做。很多東西是慢慢來的,不可以及。如果你想學好,那必須要逼著自己去學習,人這一輩子活到老學到老。

  • 14 # 華4402

    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這句話包括了太多。假如你才20岀頭剛剛從學生,轉換為工作者、創業者,那麼就應該虛心好學。多做實事少說空話。把你從書本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同時要接收別人的先進思維方式與理念,勇於創新、開拓進取。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如果你已工作多年,積累了一些實際經驗。那麼就應該多勤奮努力,多借鑑別人的優勢與及別人的長處。改變自己的主觀臆斷,不斷學習書本與現實的人生經驗。努力完善自己。人說活到老學到老,無論你多優秀都有不及別人之處。所以要想成為人上人,就得不斷地從理念到實際都要有一個飛躍!

  • 15 # 義大利啊琴

    要看哪方面的能力,領導能力,社交能力,技術能力?選好領域,朝著目標不斷努力:學習—實踐—再學習,學習包括看書,或者向別人學習,或者上學校學習,現在最直接的是上網路學習。

  • 16 # 車旅生活阿軍AJun

    能力這個範圍太廣了,大到專業能力、社交能力、管理能力,組織能力、銷售能力,小到表達能力、演講能力、寫作能力。

    不管提升什麼能力,都有一個通用的提升方法,就是學習 練習 使用 思考,把這四個步驟做無數次迴圈後,你的能力就提高了

  • 17 # 微語魏言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才能提高自己。

    首先,學生階段,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這就是知識積累的過程,也是在不斷的學習中掌握一些知識,豐富自己。

    其次,走上工作崗位,在工作中跟著師傅、同事學習,掌握一門技能,提高自己。

    再次,生活中,也是處處皆學問。生活小竅門,怎麼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美食……

    即使是退休後也是提高自己的最美時光。比如夕陽紅模特隊,廣場上大媽們的舞蹈,空地上大爺們的大字,公園裡傳出的悠揚樂器聲……

    總之,生活中時時處處都是學問,只要你有心,不論何時何地都能提高自己。

  • 18 # 滇西型男

    1.多觀察 從觀察中我們可以學習很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是非常必要的。

    2.多思考 思考不僅可以鍛鍊我們的大腦,還可以讓我們變得精明。

    3.多提問 我們不可能什麼事情都懂,我們要多提問這樣才能更好的提示我們的能力。

    4.多學習 我們要有終身學習的理念,這樣我們才能不斷進步,不斷提示。

  • 19 # 後起人生

    最近很多朋友諮詢關於怎麼提升自己的能力的問題,今天的這篇經驗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方法/步驟

    1

    學習,不管處於什麼年齡段,不管出於什麼目的,都要不斷的學習,去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

    2

    看書,看書是學習的方式之一,也是最能夠達到學習目的的方式。

    3

    挑選適合自己的,選那些關於自己工作、專業的書籍來看。

    4

    談吐,語言是有魅力的,提升自己的說話能力、溝通能力,提升自己的幽默感,談吐水平,這樣可以更加容易處理好人際關係。

    5

    遇到各種各樣的事情,成熟穩重,遇事冷靜,沉著思考。

  • 20 # 元月2006

    我認為,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必須勤奮學習,經常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多借鑑別人的長處,找出自己的不足,努力完善自己,學到老活到老。自己有多優秀,總有不及別人之處,必須要虛心,才能進步。多聯絡同志,才能有發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最出名的將軍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