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清凌乜磐

    明朝最著名的將軍是戚繼光。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障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條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陸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戚繼光的戚家軍從沒敗過。

  • 2 # 波波視屏

    明朝公認第一猛將是徐達,第一先鋒常遇春,這兩人是黃金搭檔。當然不能少了朱正文,他曾用三千人擋住了陳友諒六十萬大軍。還有李文忠(排名一般認為僅次於徐達)以及湯和,這是朱元璋時代的。後面有朱隸,雖說是皇帝,但是那個時代公認的第一騎兵將領、藍玉,被認為是最後一位名將,滅了元朝。中期不能漏的有王守仁、戚繼光、李如松,後期有被稱為明朝第一戰略家的孫承宗,盧象升。至於樓主問的最著名,明朝第一戰將徐達吧。

  • 3 # 萬丈高樓由地起

    明朝開國功臣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徐達小時候家境貧寒,與朱元璋一塊放過牛,兩人從小就很要好。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下詔建立功臣廟,並親自確定功臣的位次,以徐達為第一,其次是常遇春、李文忠、湯和、沐英、胡大海用等人。徐達能夠成為明朝開國功臣第一人,不只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老鄉、少年時代的玩伴,更重要的是他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明王朝的建立過程中,明朝開國功臣徐達開闢江漢流域,掃清淮楚之地,攻取浙西,席捲中原,聲勢威名直達塞外。先後降服王公、俘獲將領不計其數,但他從不居功自傲。

    1363年7月,朱元璋率大軍到達鄱陽湖,與陳友諒決戰。開戰第一天,徐達衝鋒在前,打敗了敵軍前鋒部隊,殺敵1500餘人,繳獲一艘大船。鄱陽湖大戰持續一月有餘,朱元璋靠火攻終於大勝敵軍,陳友諒被飛箭射死。1367年2月,徐達因平江久圍不克,派人向朱元璋請示。朱元璋親寫書信:“今後軍中一切事務皆由將軍自行定奪。”雙方戰到9月,平江城中糧盡,只能以枯草老鼠為食。徐達指揮大軍猛烈攻城,張士誠全線崩潰。徐達的軍隊攻入城中,張士誠自殺未遂,被押送應天。

    徐達謙虛謹慎,戰功卓著,忠誠正直,愛憎分明,不結黨營私,當之無愧的名將。

  • 4 # 大叔來嘍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朝代,享國兩百七十六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趁亂入關,擊敗大順、大西、南明諸政權;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滅亡。168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告終。三百多年間內憂外患不斷,起於農民起義,亡於農民起義。在中國歷史上名將人數是僅此於唐朝的朝代。

    一、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參加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被任命為左相國。至正二十七年,與常遇春率軍消滅張士誠。洪武元年,與常遇春攻入元大都,元朝滅亡。以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

    主要成就:與常遇春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殘餘勢力。

    二、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出身貧苦,初為盜匪,後來投奔朱元璋,攻佔集慶後,開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時的先鋒升至元帥。至正二十年,在龍灣大破陳友諒軍隊。至正二十三年,參與滅亡陳友諒。至正二十七年,與徐達率軍滅亡張士誠,被封為鄂國公。洪武元年,與徐達率軍攻破元大都。洪武二年病卒軍中,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

    主要成就:與徐達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

    三、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四、李如松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明朝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初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因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後升任山西總兵官。曾指揮過萬曆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萬曆二十五年,出任遼東總兵。萬曆二十六年,在與韃靼騎兵的交戰中陣亡。死後追贈少保、寧遠伯,諡號為忠烈。

    主要成就:平定寧夏叛亂、指揮抗倭援朝戰爭。

    五、傅友德

    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出身農家,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後率部歸朱元璋,跟隨常遇春四處征戰。參與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洪武三年封為潁川侯。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

    主要成就: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雲南。

    六、李文忠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明朝著名將領、謀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至正十二年,被朱元璋收為養子。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轉戰沙場,官至榮祿大夫、浙江行省平章事,複姓李。明朝建立後,李文忠多次領兵出塞征討元軍殘餘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陽王,諡號武靖。

    主要成就:攻克大寧、高州,斬魯王。

    七、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進士,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正德十三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正德十四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嘉靖七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

    主要成就: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

    八、于謙

    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樂十九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跟隨明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叛亂,平叛後,升任巡按江西。正統十一年,因進京覲見時不向王振獻媚送禮,遭其黨羽誣陷,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升任兵部尚書。後來率軍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天順元年明英宗復辟,受石亨等人誣告,被殺。

    主要成就:組織北京保衛戰。

    九、李定國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十歲時參加了張獻忠起義軍,被張獻忠收做養子,跟隨張獻忠征戰各地。張獻忠死後歸順南明政權。公元1652年,李定國率軍八萬東出湖南,取得靖州大捷,收復湖南大部分土地;隨後南下廣西,取得桂林大捷,逼得定南王孔有德自殺,收復廣西;然後又北上湖南取得衡陽大捷,殺死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公元1659年,李定國指揮磨盤山戰役給予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公元1662年,吳三桂殺死了永曆帝。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不久去世。

    主要成就:殺死孔有德、尼堪,抗擊清軍。

    十、盧象升

    盧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鬥,明末著名將領。天啟二年進士,創立“天雄軍”。崇禎六年,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又升任右副都御史,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再遷兵部左侍郎。崇禎七年,擊潰張獻忠農民軍。崇禎八年,擊敗高迎祥、李自成農民軍。崇禎十二年,盧象升率部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死後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

    主要成就:抗擊清軍、鎮壓高迎祥叛軍。

  • 5 # 這些歷史要讀

    說到明朝,那還真是一個將星雲集的朝代!

    明朝初年,跟隨明太祖朱元璋將蒙元韃子攆走的,那可都是一群猛人,諸如徐達、湯和、常遇春、藍玉、馮勝、鄧愈、李文忠、朱文正、傅友德、沐英等等,個個都是身經百戰的將帥;之後在老朱家的內戰——靖難之役中,不論是北軍的朱能、張玉張輔父子,還是南軍的盛庸、平安、鐵鉉,他們都算得上是傑出的軍事將領。

    及至明朝中葉,又湧現出戚繼光、李成梁、李如松、俞大猷、譚綸、馬芳、麻貴、盧鏜、劉挺等一大批能征善戰的名將;即便是到了大廈將傾的明朝末年,也還是造就了諸如袁崇煥、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熊廷弼、趙率教、楊嗣昌、滿桂、曹文詔、李定國、鄭成功等一眾救亡圖存的愛國名將......

    總之,縱觀大明276年,期間所湧現的傑出軍事將領,那還真是相當的多!

    首先,簡單和大家簡單說下,戚繼光身處的時代,明朝究竟有多悲劇!明朝中葉的嘉靖年間,由於嘉靖皇帝的昏庸,寵信奸相嚴嵩禍亂朝綱,致使朝政腐敗,國勢衰退。這段時期,北方的韃靼和東南的倭寇趁機而起,使得明朝陷入內憂外患,南北雙線作戰的危機之中。

    公元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更是發生了恥辱的庚戌之變(庚戌虜變),俺答率軍一路打到北京城下,在京郊大肆燒殺搶掠。而在此期間,拱衛京師的數十萬明軍竟然堅壁不戰,坐視韃靼兵殺戮百姓,掠奪財物。北方戰線明軍精銳雲集尚且如此,東南的抗倭一線,明軍就更是不堪一擊。甚至被區區幾十名倭寇,一路輾轉殺到了南京城下。而戚繼光正是在明朝軍隊被況日下的時代背景下,憑藉個人的努力,南平倭寇,北拒韃靼,團練新軍,改革戰法,讓大明軍隊重振雄風。

    不同於明初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一眾崛起於草莽的名將,戚繼光可是將門出身,自幼研習兵法,世襲登州衛指揮僉事。與其他明朝時期的名將相比,戚繼光可謂是一名多棲將才,不光武力驚人,精通十八般武藝,而且具備極高的軍事指揮能力。

    在東南沿海能夠以一場場漂亮的攻堅仗,徹底掃清了肆虐沿海多年的倭寇;到了北方戰場,又能以一場場大規模的殲滅戰,打得韃靼毫無招架之力,從此不敢南下犯邊。

    此外,戚繼光在軍事理論、治軍練兵、兵器戰陣等諸多軍事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留下了諸如《紀效新書》、《練兵實紀》、鴛鴦陣、車營等軍事著作和戰法戰陣,還創造了戚氏軍刀、狼筅、虎蹲炮等武器裝備。

    戚繼光除了懼內這個小小的缺點之外,幾乎就是完美的將帥。因此,若是從軍事成就和綜合能力來看,戚繼光乃是明朝眾多名將中,最為出眾的一位!

  • 6 # 烽火野史

    徐達,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主要戰績: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徵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 7 # 花開水不流

    明朝時期最著名的十大名將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明朝開國名將。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主要成就:與常遇春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多次北伐元朝殘餘勢力。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號燕衡,明朝開國名將。一生為將未曾敗北,自言能將十萬軍橫行天下,軍中有“常十萬”之稱。洪武二年病卒軍中,死後被追封為開平王。主要成就:與徐達率軍滅亡陳友諒,張士誠,攻破元大都。

    戚繼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主要成就:南平倭寇,北御蒙古。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號仰城,明朝名將,遼東總兵李成梁長子。萬曆二十五年,出任遼東總兵。萬曆二十六年,在與韃靼騎兵的交戰中陣亡。死後追贈少保、寧遠伯,諡號為忠烈。主要成就:平定寧夏叛亂、指揮抗倭援朝戰爭。

    傅友德(?-1394年),明朝開國將領。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主要成就:平甘肅、定四川、取貴州、下雲南。

    李文忠(1339年-1384年),字思本,明朝著名將領、謀臣,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病逝,追封岐陽王,諡號武靖。主要成就:攻克大寧、高州,斬魯王。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字伯安,別號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主要成就:平定寧王之亂,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剿滅南贛盜賊。

    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天順元年明英宗復辟,受石亨等人誣告,被殺。主要成就:組織北京保衛戰。

    李定國(1621年-1662年),字寧宇,南明永曆政權抗清名將。公元1662年,吳三桂殺死了永曆帝。李定國聞訊,悲憤成疾,不久去世。主要成就:殺死孔有德、尼堪,抗擊清軍。

    盧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鬥,明末著名將領。崇禎十二年,盧象升率部在鉅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兵不救,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死後追贈太子太師、兵部尚書。主要成就:抗擊清軍、鎮壓高迎祥叛軍。

  • 8 # 你的陳曦曦吖

    常遇春:(1330~1369) 中國明朝開國名將。字伯仁,安徽懷遠人。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

    元至正十五年(1355),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後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

    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

    二十五年十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後佔浙西,於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

    十月,又以副將軍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率軍繼續北征,攻佔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餘。

    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

  • 9 # 電影解說者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17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1],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曾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著有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各種奏疏傳世。同時他改造了城防設施,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極大地提升了明軍戰鬥力。

    中文名

    戚繼光

    別名

    戚元敬、戚南塘、戚孟諸、戚少保、戚武毅

    國籍

    明朝

    民族

    漢族

    出生地

    山東蓬萊(一說山東濟寧)

    更多

    作品集

    《紀效新書》

    練兵實紀

    98%的人還看了

    俞大猷

    胡宗憲

    戚景通

    張居正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戚繼光

    戚繼光幼年時風流倜儻,很有個性。雖然家境貧寒,但是他喜歡讀書,通曉儒經、史籍。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繼光繼承祖上的職位,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戚繼光負責管理登州衛所的屯田事務,當時山東沿海一帶遭受到倭寇的燒殺搶掠,戚繼光有心殺賊,寫下了“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的詩句。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繼光受張居正的推薦,進署都指揮僉事一職,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防禦山東沿海的倭寇。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繼光被調往浙江都司僉事,並擔任參將一職,防守寧波、紹興、台州三郡。

    南征倭寇

    岑港之戰

    戚繼光半身畫像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倭寇進犯樂清、瑞安、臨海等地,戚繼光率軍前往救援,但因為道路隔絕而沒有來得及,朝廷也因此不治戚繼光的罪。而後,汪直餘黨作亂於岑港,戚繼光與俞大猷兩軍會合,前往圍攻。但很長時間都沒有攻下來,於是朝廷將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全部罷免,讓其帶罪殺敵。駐守在岑港的倭寇抵禦不住戚繼光與俞大猷的進攻,於是打算逃走。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寇造好了大船,準備駕船夜遁,俞大猷和戚繼光趁機發動進攻,擊沉倭寇大船,餘黨向閩南逃竄。從岑港逃走的倭寇又在臺州燒殺搶掠,給事中羅嘉賓等人彈劾戚繼光故意放走岑港的倭寇,有通倭的嫌疑。正要準備治罪,戚繼光卻因平定汪直的功勞而復官,讓戚繼光守衛守臺、金、嚴三郡。

    戚繼光到浙江赴任後,發現衛所的將士作戰能力一般,而金華、義烏的人比較彪悍,於是戚繼光前往招募了三千人,在戚繼光的指導訓練下,將其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台州之戰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大舉進攻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軍扼守桃渚,於龍山大破倭寇,戚繼光一路追殺至雁門嶺。倭寇遁走之後,趁虛襲擊台州,戚繼光一馬當先手刃倭寇首領,餘黨走投無路,全部墜入瓜陵江淹死。而圻頭倭寇竟又來侵犯臺州,戚繼光率軍於仙居將其全殲。台州大捷後,戚繼光官升三等。而後,閩、廣一帶的倭寇流入江西一帶作亂,總督胡宗憲無法平定,於是讓戚繼光來增援,戚繼光率軍於上坊巢將其擊破,倭寇奔走建寧,戚繼光引軍回浙江。

    福建之戰

    福州戚公祠中的戚繼光塑像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進犯福建,並聯合福寧、連江等地的倭寇,先後攻陷壽寧、政和、寧德等地,從廣東南澳方面侵略的倭寇聯合福清、長樂的倭寇攻陷玄鍾所,並進犯龍巖、松溪、大田、古田、莆田等地。

    倭寇聲勢浩大,當地官軍不敢進攻,於是胡宗憲傳令讓戚繼光帶兵剿賊。戚繼光領命後引兵先進攻橫嶼,橫嶼四面水路險隘不易通行,戚繼光命將士們每人手持一束稻草,填壕而進,大破橫嶼倭寇,斬首兩千二百餘級。而後,戚繼光乘勝追擊,殺至福清,搗毀牛田,端了倭寇巢穴。倭寇餘黨慌忙逃往興化,戚繼光也不停歇,一路狂追,又搗毀倭寇據點六十餘營,斬首無數。

    戚繼光平定福建倭患後班師回浙江,行至福清,遇見少量倭寇從東營澳登入,戚繼光率兵急攻,斬首兩百人。經過幾番戰鬥,閩廣一帶的倭寇幾乎被戚繼光殺光。

    興化之戰

    莆禧古城北門戚繼光石雕像

    戚繼光回到浙江後,從日本國本土而來的新的倭寇又伺機侵略,他們人數日益壯大以後,襲擊興化,但圍攻了好幾個月都沒有攻下來。而此時劉顯派了八個人帶著書信到興化傳達資訊,被倭寇攔殺,倭寇就換上劉顯使者的服飾騙開城門,趁機攻陷了興化城。

    倭寇攻陷興化後,劉顯率兵逼近興化,但因為兵少,劉顯不敢擅自攻城,卻因此被彈劾,揹負罪名。而福建總兵俞大猷也表示需要有大軍合圍。

    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朝廷以譚綸為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前來支援,而都指揮歐陽深卻中了倭寇埋伏搏戰而死,倭寇遂佔據平海衛。四月,戚繼光率領浙江兵前來支援。戚繼光到後,譚綸立刻籌備對倭寇的總攻,先在各海道上環立柵欄阻斷倭寇歸路,而後譚綸以劉顯為左軍,俞大猷為右軍,譚綸自領中軍,以戚繼光為先鋒,圍攻平海衛,一舉告破,斬首兩千餘級,戚繼光等率兵追擊,倭寇道路不通,又被斬殺三千多人。於是劉顯等復興興化。朝廷以戚繼光先前橫嶼大戰,錄前後戰功,以戚繼光為都督同知,世廕千戶,代替俞大猷為總兵。

    仙遊之戰

    戚繼光像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倭寇餘黨糾合一萬多人圍攻仙遊,打了三天,戚繼光率兵前往解圍,倭寇敗走,戚繼光率軍追擊,追至王倉坪,斬首百餘級,不少人都墜於懸崖摔死。餘黨數千人逃走佔據漳浦蔡丕嶺。戚繼光分五哨(古代軍事編制單位)將士攀巖而上,與倭寇短兵相接,連俘帶殺一百多人。剩下的倭寇劫掠漁船逃到海上,而後侵擾福寧,戚繼光率領李超等前往將其擊敗,又乘勝追至永寧,殺死三百多人。

    同年,潮州倭寇聚眾二萬,與海盜吳平互為犄角之勢劫掠潮州,俞大猷率兵殺敗倭寇,並將吳平招降,讓吳平駐紮在梅嶺。但不久之後,吳平糾合被明軍擊敗的流散倭寇一萬多人,夥同林道乾、曾一本先後在走馬溪、泊浦澳登陸,洗劫南村堡和港口村。戚繼光即刻率軍前來圍剿,吳平得知後放棄之前據守的梅嶺,集合大船一百多艘,逃入南澳,並修築大寨防禦。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俞大猷率領水軍,戚繼光率領步兵,二人合力圍剿吳平,吳平破敗,孤身逃往鳳凰山。

    載入更多

    相關搜尋

    俞大猷

    胡宗憲

    戚景通

    張居正

    岳飛

    胡守仁

    譚綸

    嚴嵩

    參考資料

    [1]戚繼光

    [2]戚繼光“鴛鴦陣”[圖]

    [3]戚繼光與南北長城

    更多

    © 2020 SOGOU.COM

    編輯

    編輯

    報錯

    取消

    目錄

  • 10 # 歷史叩門人

    明朝最出名的將軍當屬戚繼光,而戚繼光最出名的原因,也是因為他曾在我國沿海地區抗倭數十年,並且最終一舉蕩平倭寇,贏得千古美名。

    戚繼光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名將,他不僅訓練出一支赫赫有名的部隊“戚家軍”同時他還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以及軍事工程家,“鴛鴦陣”便是戚繼光傑出的創造之一,在與倭寇的對抗中,戚家軍運用鴛鴦陣對他們進行了毀滅性的打擊,在屢屢作戰中,戚家軍無傷亡的原因也在於戚繼光傑出的指揮能力以及創造能力。

    後世以來,戚繼光經過一些文人墨客的渲染,他已經是歷史上有名的民族英雄,在諾大的明朝中,實際上有很多的民族英雄,但是因為諸多原因,他們並沒有戚繼光出名,與戚繼光同期的俞大猷,也是一位十分出色的抗倭英雄,他的俞家軍與戚家軍曾同稱為“俞龍戚虎”可見俞大猷的出色,可是不知為何,俞大猷並沒有如同戚繼光一般,廣為人傳頌。

    戚繼光不僅擁有出色的軍事能力,曾寫出《紀效新書》,《練兵實紀》等軍事著作,為我國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軍事經驗,他同時還擁有傑出的文學能力,留下《止止堂集》等詩文篇章,在當時就有人稱讚“偉負文武才如公者,一時鮮有其儷”清初知名詩人文學家王士禎曾稱讚戚繼光,乃古今名將能詩的十一人之一。

    總的來說,戚繼光為明朝最出名的將軍,乃是實至名歸。

  • 11 # fang愛中華

    明朝最著名的將軍是誰?

    我來答

    crj_0

    LV.6 2018-07-05

    明朝有名的將軍:徐達:(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佔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衝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徵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 12 # 306室長

    “出名”本身是一個相當模糊的概念,並沒有有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明代傑出將領眾多,開國元勳如常遇春、徐達,抗倭名將如戚繼光,元朝抗倭將領如李如松、鄧子龍,

    就我個人而言,我更傾向於李如松。因為李如松是明代少數能夠揚名海外,被三國正史所頌揚的將領。1592年太閣豐臣秀吉發兵14萬侵略朝鮮,妄圖透過朝鮮征服中國。戰爭初期日軍勢如破竹,不到3個月就攻佔了朝鮮大部分領土。後李如松率明軍入朝抗倭,在平壤大敗日軍,後在碧蹄館之戰中以數千日輕騎大戰數萬日軍不落下風,全身而退。其功績不僅載於中華歷史,亦得見於韓、日兩國正史,威名遠播海外。

    什麼叫“國際將星”(戰術後仰)啊[白眼]

  • 13 # 美食阿怪

    大家好,我是混跡於廚房但熱愛歷史文化的家庭主婦。明朝最出名的將軍是誰?我覺得應該是于謙。最早知道于謙,是因為小學課本里的那首古詩。

    《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每次讀後都感覺滿腔熱血,心潮澎湃。

    于謙(1398~1457年),字廷益。歷任御史、兵部尚書等職。于謙任兵部右侍郎兼都御史時,巡撫山西、河南前後19年,為官清正廉潔,深得百姓擁戴。于謙不僅在政治上有建樹,在軍事上更有卓越才能。

    1.北京保衛戰

    正統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舉侵犯邊疆,宦官王振建議英宗親征.八月英宗在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京師震動.皇弟郕王朱祁鈺監國,將於謙擢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當時朝廷中有些人主張向南遷都避敵,于謙挺身而出,駁斥了各種投降主義的論調,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堅持保衛北京,繼續抗敵。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京城保衛戰”。在這場戰役裡他力挽狂瀾,使明王朝轉危為安。

    2.軍戰連坐法

    在堅守德勝門事件中,于謙頒佈了一條眾人聞所未聞的軍令. “凡守城將士,必英勇殺敵,戰端一開,即為死戰之時!” “臨陣,將不顧軍先退者,立斬!” “臨陣,軍不顧將先退者,後隊斬前隊!” “敢違軍令者,格殺勿論!” 這就是明代歷史上著名的“軍戰連坐法”。這一舉措鼓舞了士氣增加了軍隊的戰鬥力。

    于謙為人正直,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兩袖清風。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在很多戰役中立下汗馬功勞,多次幫助明朝轉危為安,是不折不扣的大將軍,民族的大英雄。

  • 14 # 薩沙

    當然是徐達了。

    1367年11月,朱元璋下令出兵25萬北伐。

    沒有爭議,徐達為徵虜大將軍。

    朱元璋麾下猛將眾多,為什麼任命徐達為主帥呢?

    朱元璋自己說的很好:徐達才是真正的大將之才,常遇春雖戰功卓著,擅長具體作戰但大局觀較差。

    徐達判斷局勢,提出正確的戰略:先佔領山東,斬斷元軍右臂,再打河南,封鎖潼關阻擋元朝西北的元軍,最後圍攻大都所在的河北。

    11月,徐達大軍從江蘇出發,首先對付盤踞魯南的元將王宣、王信父子。

    王宣、王信父子是狡詐的軍閥,一面謊稱嚮明軍投降,一面四面調集主力頑抗。

    徐達沒有被他們迷惑,商店出兵殺死王宣,王信逃走。

    第一戰完勝。

    王宣、王信父子的慘敗後,魯南其他元將聞風投降。

    當月徐達攻入魯中,同青州元將普顏不花決戰。

    普顏不花是元軍少有的悍將之一,曾多次擊敗農民軍。

    然而,強中自有強中手。

    在徐達猛攻下,普顏不花的上萬大軍,僅僅堅持了幾日。

    普顏不花被斬殺,俘虜就有1萬人。

    12月,徐達大軍攻克濟寧,元將陳秉逃走。擊破元將多爾濟,佔領濟南。

    元惠帝見山東危機,緊急命令中書右丞相伊蘇、太尉知院託和齊、中書平章政事呼琳岱、陝西行省左丞相圖嚕等救援。

    這些將領畏懼徐達,紛紛按兵不動。

    1368年3月,僅僅4個月內,徐達基本佔領整個山東,俘虜元軍3萬多人。

    攻打山東期間,徐達用兵得法,部隊勢如破竹,沒有打過一場敗仗。

    平定山東以後,徐達立即閃擊河南。

    徐達大軍銳不可當,迅速攻克重鎮開封,元將李克彝棄城逃往洛陽,不敢迎戰。

    4月,徐達大軍逼近洛陽,準備同河南最強軍閥元將脫因帖木兒(王保保的弟弟)決戰。

    脫因帖木兒孤注一擲,集中5萬大軍,在洛水和徐達對決。

    老辣的徐達迅速發現,脫因帖木兒佈陣有漏洞,側後軍力空虛。

    徐達果斷抓住戰機,命令常遇春立即從側翼突破。

    常遇春是一員猛將,親自率領騎兵,衝入蒙古軍隊陣內。

    當時歷史記載,蒙古騎兵見有明軍騎兵殺入,緊急使用主力圍攻。

    混戰期間,常遇春數騎同20名蒙古騎兵遭遇。常遇春毫不示弱,一箭射倒蒙古軍官,隨後帶著幾個部下持長矛衝鋒。

    另外19個蒙古騎兵見常遇春他們如此勇敢,肝膽俱裂,急忙逃走。

    將軍如此勇敢,普通士兵自然勇氣百倍,奮力砍殺。

    面對明軍的乘虛猛攻,元軍很快陣腳大亂。士兵四散奔跑50裡,騎兵踐踏自己的步兵,死者不計其數。

    眼見控制不住部下,脫因帖木兒慌忙帶著親兵逃到陝縣。

    洛陽的元梁王阿哩袞(王保保的外祖父)無可奈何,開城投降。

    河南境內的洛陽、開封兩大重鎮丟失,最大軍閥脫因帖木兒慘敗。

    河南其它元軍將領更無鬥志,紛紛投降。

    至此,僅僅3個月時間,河南大部被徐達攻佔。

    同月,徐達主力攻破潼關。陝甘軍閥李思齊、張思道根本不敢和徐達交戰,分別率兵西逃鳳翔、鄜城(今陝西洛川境內)。

    由此,徐達封鎖了西北元軍可能的支援路線。

    至此河北的元大都門戶洞開,無兵可用,危在旦夕。

    1368年7月,徐達大軍北上,一路摧枯拉朽,順利攻陷河北通州,8月包圍大都。

    7月,元順帝見勢不妙,早已帶著妻兒,倉皇逃離大都,逃往蒙古草原。

    順帝一路上如驚弓之鳥,連山峰塌方都以為是明軍到來。

    徐達大軍攻入大都,並沒有遭遇幾十萬卻薛軍和其他禁軍的攔阻。

    由此,在徐達的猛擊下,短短半年多內,曾經強大的元朝滅亡。

    由此,中國再次恢復漢人統治,結束了異族王朝。

  • 15 # 北方的天空下

    徐達,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至正二十三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以為左相國。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勳。

  • 16 # 生活在海爾

    明朝開國

    徐達

    藍玉

    常遇春

    明朝中期

    戚繼光

    明朝末期

    熊廷弼,祖大壽,孫承宗,祖大壽,毛文龍,吳三桂,袁崇煥,楊嗣昌,

  • 17 # 四象八卦

    恕我直言,這種問法有點無聊。

    大明朝橫跨200多年曆史,名將數不勝數,“最”出名如何判斷?

    他們也不能彼此之間打上一仗來一決雌雄。

    但,幸虧科技在不斷進步。

    現在是大資料時代,把一切交給搜尋引擎。雖然談不上絕對客觀,但也可以做一個參考。

    從百度搜索指數可以看出,大多數時候,戚繼光是被網民搜尋最多的名字。尤其在2016年1月,戚繼光更是有絕對優勢。

    那麼為什麼在網民心中,戚繼光最出名呢?

    1、最近100多年來,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瓜葛、糾紛最多。尤其是21世紀以來,日本右翼勢力抬頭、軍國主義復甦,導致中國民間反日情緒高漲。明朝最出名的兩位抗日名將,一個是戚繼光,一個是戚繼光的學生李如松(二人並無師徒之實,但李如松很崇拜戚繼光,拜讀了他所有著作,而且戚繼光的親密戰友徐渭是李如松的授業恩師)。所以,戚繼光作為最出名的抗日英雄,自然也會最容易被網民銘記。

    2、其他諸位將帥,雖然也很厲害,但大多體現在實踐上,沒多少作品流傳下來。古代又沒有紀錄片,後人只能透過史書上的描寫來意淫諸位將帥的操作,揣摩他們的用兵方法。

    但戚繼光不一樣,他不僅帶兵打仗了得(三十年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一敗),還著書立說,留下了不少兵法,比如《紀效新書》、《練兵紀實》、《蒞戎要略》、《武備新書》。縱觀古今,能聞名天下,且以將領的名字命名的軍隊只有兩支:戚家軍和岳家軍。

    曾國藩後來就是借鑑了戚繼光的兵法,練就了一支勇猛無比的湘軍。

    蔣介石也曾為《合印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撰序,稱讚這兩部書:為孫吳而後言兵者最切實用的工作。有清一代,曾知兵者,莫不奉此為治軍準繩······餘從事軍旅,荏苒數載,於戚氏遺書,寢饋與俱,心得之益,獨深且多。

    這些兵書即便放在今天來研究也不過時。換句話說,戚繼光的肉體雖然消失了,但他的抗倭精神與方法永存!

    3、戚繼光的綜合素質最強。除了以上兩大優點外,他竟然還很擅長搞工程(修築長城)和搞發明(戚氏軍刀、虎蹲炮、狼筅),可以說是全能型選手。

  • 18 # 歷史的發生

    明朝最出名的將軍莫過於戚繼光,他抗倭衛國的事蹟流傳千古!

    將門之後世襲罔替

    戚繼光的祖上戚祥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遠征雲南的時候不幸陣亡,朱元璋給了戚祥後人世襲罔替的職位-明威將軍、登州衛指揮僉事。所以說戚繼光生下來就是個官N代。

    戚繼光與其他官宦子弟不同,他勤學苦讀,想要考取功名。後來俺答來犯,戚繼光不得已上了前線,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倭寇襲擾東南沿海,民不聊生,為朝廷一禍事。戚繼光到了浙江就職,招募義烏兵訓練,他又鑽研武器、陣法,配備了鳥銃、火炮,戚家軍狂虐倭寇,全戰皆勝,一舉蕩平東南沿海倭寇,從此海波平。

    一代名將也怕妻

    戚繼光身經百戰,練就了錚錚鐵骨,俗話說一物降一物,再英勇的戚將軍也敵不過戚夫人。戚夫人王氏,也是將門之後,通曉武藝,性格潑辣。

    一次,戚繼光率大軍抗倭,城內只剩少量士兵和老弱婦孺,王氏排兵佈陣,戰法得當,終將倭寇擊退,旁人刮目相看。

    王氏孩子夭折,戚繼光揹著她先後納了三房小妾,生了幾個孩子,王氏知道後差點活劈了戚繼光,而戚繼光不敢與之硬來。

    沒了後臺晚年淒涼

    戚繼光受到了張居正的提攜,在軍事上屢屢升遷,再者他軍事才華橫溢,親手打造的戚家軍戰無不勝,戚繼光的事業如日中天。

    天有不測風雲,首輔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對張居正展開了清算,戚繼光也受到了牽連。給事中張鼎思上書萬曆皇帝,戚繼光不應該放在北方,隨後被調往廣東,也失去了戚家軍的指揮權。三年後給事中張希皋彈劾戚繼光,萬曆皇帝將戚繼光罷免,他回鄉後鬱鬱寡歡最後病逝。

    戚繼光一手打造的戚家軍並沒有隨著戚繼光的去世而一蹶不振,反而成為明朝後期的中堅力量。

  • 19 # 陝西延豐恆消防工程

    徐達:(1332~1385) 中國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元至正十三年(1353),參加農民起義軍,因智勇超群,位在諸將之上。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塗),克集慶(今南京)。繼又率部攻佔鎮江(今屬江蘇)等地,為開拓江南基地作出了貢獻,授淮興翼統軍元帥。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身先諸將,衝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四年,因功升左相國。二十五年,以大將軍率師出征,先佔淮東,繼平浙西,連戰皆捷。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江蘇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同年十月,以徵虜大將軍率師25萬北上,先取山東,旋師河南,然後揮軍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初,他多次率軍遠征漠北等地,戍守邊疆,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徐達長於謀略,治軍嚴整,戰功顯赫,名列功臣第一。明洪武十八年二月病卒,追封中山王。

  • 20 # 楊石頭子

    明朝有著卓越貢獻的將軍不佔少數,每一位能讓歷史銘記的將軍都有著自己的過人之處,他們對於每個時代、每個領域的奉獻都不一樣。每一位對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的將軍都在最有名的,我自己最喜歡的明朝將軍是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明朝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沒有自知之明的下屬,連正式工也不是,不服管理,總想給你出難題,怎麼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