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創造者

    曾經強大的多了去了,蒙古也曾經非常強大,如今也是戰五渣,以前那套不好使了,又不是冷兵器時代了,現在都0202年了

  • 2 # 愛之育之

    阿拉伯帝國

    也曾經稱霸天下

    一時無人能敵

    兵強馬壯

    彎刀閃閃

    萬騎湧來

    所向披靡

    佔有各交通要道

    大做生意

    賺得盆滿缽滿

    歐洲經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人權自由民主思潮後

    科學技術蓬勃發展

    很快從冷兵器跨入熱兵器時代

    戰略戰術大發展

    阿拉伯人明顯落伍了

    最終成了捱揍的主

    故,阿拉伯帝國煙消雲散

    至今起色不大

    凌遠長著

  • 3 # 陶式防務評論

    這個說法很奇怪的。阿拉伯帝國的強盛,都是在一千年前了。

    這一千多年裡,強大的國家和軍隊數不勝數,地球上幾乎半數國家都能夠安上“歷史上非常強大”這個詞。比如,900年前埃及“非常強大”、800年前丹麥“非常強大”、700年前蒙古帝國“非常強大”,600年前奧斯曼帝國、烏茲別克汗國、帖木兒汗國“非常強大”,500年前莫臥兒帝國、緬甸帝國、西班牙、葡萄牙也非常強大,400年前波蘭、瑞典、荷蘭也“非常強大”,甚至威尼斯人、滿者伯夷人、馬里人、祖魯人、印加人、阿茲特克人都能稱為“非常強大的”。無一例外,強大的時間都比阿拉伯還要接近現代,但到了現在全都是“戰五渣”。

    所以說,祖上強大,在地球上根本不算件事兒。現在任何一家戰五渣,都能數出幾個厲害的祖先,甚至有吊打阿拉伯人或奧斯曼人的輝煌過去。

  • 4 # 偽裝的觀點

    客觀的來說,過去強不代表現在強,現在弱不代表將來弱。

    認為阿拉伯帝國過去很強,現在阿拉伯這個國家應該也很強,這種觀點就是用靜止的眼光看世界,認為“老子英雄兒好漢”,“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又或者“一朝是賊,一世是賊”。

    這些對不對?

    有些時候是對的。

    什麼時候呢?

    就是它們應上了這些規律的時候,比如朱元璋和朱棣,康熙和雍正。

    但是大多數時候是應不上的,例子隨便抓,秦始皇和胡亥,成龍和房祖名,甚至上古的聖皇舜他老爹也是個老混蛋,但也不妨礙舜的聖賢。

    傳說中還有龍生九子各不相同。

    而歷史上的帝國大多風流雲散,後世子孫大多都不太行。

    古羅馬,沒了,義大利是什麼情況大家也都清楚。

    古波斯,沒了,伊朗現在混得啥樣不說也罷。

    古埃及,馬其頓帝國,奧斯曼帝國。。。

    就算是我們中國,也是經歷了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這兩個屈辱的時代,現在也不敢說是已經恢復全面強盛了。

    所以,以前的阿拉伯帝國強大,現在阿拉伯成了戰五渣,這都是沒有邏輯問題的,因為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

    至於阿拉伯為什麼變成了戰五渣,原因不多也不少。

    首先是資源詛咒,石油來錢太快了,導致統治者只需要霸住了石油,國家治理什麼的,根本無需考慮。

    所以他們寧可讓美國保護他們,中東美軍大半都在他們家。

    他們自己的軍隊是王族衛隊,不是人民軍隊,這樣的軍隊缺乏榮譽感,打順風仗沒問題,一旦碰到硬骨頭,那基本就拉稀了。

    其次是制度問題,現在是民主時代,雖然民主不一定就好,不民主的一定有問題。題外說一句,我們中國是民主制度,這個不是我胡說,不信可以去查資料,有專制不代表不民主。

    沙特到現在還是王室說了算,根本就沒什麼民主,這種體制別說面對大國,就是面對個以色列,都能被人家按在地上摩擦。

    最後是宗教問題,不是說歧視宗教,但凡是宗教在社會生活中佔比比較大的,打仗多數都拉稀,穆斯林國家和印度是典型,以色列很特殊,但是他們逃亡兩千年才得到這個機會,阿拉伯是體會不到的。

    所以,阿拉伯戰五渣基本就是這麼來的,可以預見未來他們還會渣下去,翻身無望。

  • 5 # 海中巖haha

    不僅是阿拉伯,從火器時代到來以後,特別是機關槍普及以後,遊牧民族都變得熱愛和平載歌載舞了。 遊牧民族在冷兵器時代是非常能打的,他們有著天生的優勢,但從有了機關槍,優勢就沒有了,只能任人打了,遊牧民族文化落後,不容易掌握技術,先進的武器用不好,自然打得不行。這點不僅體現在遊牧民族上,中國的漢族也有這個問題,在古代都是北方軍隊特能打,這是因為北方人個子高體型大,冷兵器上優勢大,但進入近代用槍後,對體力要求降低了,對頭腦要求高了,這時南方人當兵的優點就體現出來了。湖南、四川、雲南、廣西這幾省的人個子都不高,原來打起來吃虧,但用槍的時代,個子小目標小,反而減小了被打中的機會,用槍打時個子高低是不影響的。這就是這幾個省民國時軍隊比較強的重要原因。

  • 6 # 安和權

    開宗明義,如今的阿拉伯世界沒有形成一個媲美阿拉伯帝國的強國是很正常的,因為美國人不同意!

    基辛格曾經說過: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的國家;誰掌握了貨幣發行權,誰就控制了世界;誰掌握了糧食;誰掌握了糧食,誰就控制了人類!

    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石油就成為了每個國家最為重要的戰略物資。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正如基辛格所說的,誰掌握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基辛格作為美國的戰略大師,一語道破了美國強大的關鍵所在。石油,美元,石油美元,美國用三者橫掃世界,所向披靡。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宣告了美元與黃金的脫鉤,美國與沙特在1974年簽訂了牢不可破的協議,最關鍵的是把美元作為石油的結算貨幣。其他OPEC成員國也紛紛效仿沙特,石油與美元掛鉤,正式形成了石油美元體系。世界各國都想發展,工業的發展是必須的,那就需要石油。怎麼獲得石油呢?前提是你必須有美元,怎麼又美元呢?用你的貨物跟美國換美元,美國開始印刷美元,相當於,美國開著印刷機從全球吸血。

    美國玩兒的6不6?美國的戰略大師為美國設計了包賺不賠的買賣,太牛了!這麼好的生意,美國會允許其他國家染指嗎?當然不能,美國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不答應,美國的航母和導彈不答應。

    作為世界石油主要產地的中東地區,也就是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所在地,美國能允許出現一個染指他生意,卡著他脖子的地區強國出現嗎?絕對不能!不僅不能,我還要往這個地區打下楔子----以色列。以色列可以面積不大,但是軍事實力必須強,做一個合格的看門人。

  • 7 # 千里萬里遙

    倭馬亞王朝90年,換了14個哈里發,最後滅亡之前的35年,換了8個。比中國的元朝還亂,幾乎每次大位更迭都是血腥的政治鬥爭和內戰。

    阿拔斯王朝也沒好到哪裡去,薩法赫、曼蘇爾、哈倫拉希德、馬蒙,四位雄主和夾在他們之間的幾個守成之君把阿拔斯王朝的鼎盛時期續了有80年,但是這當中仍然不乏有各種各樣的內戰。自從穆塔西姆遷都薩馬拉開始,帝國國勢中衰,哈里發霸權失壓,突厥武人、波斯文官、庫爾德軍閥輪番登場,塞爾柱人橫行霸道,十字軍來來回回,直到蒙古的鐵蹄橫貫西亞,把所有人都幹挺了,自此再無阿拉伯帝國。

    所以,中東這地方,一團糟才是常態……

  • 8 # 唯戀無名

    阿拉伯帝國曾經是非常強大得國家之一,但是曾經得輝煌強大也是曇花一現,隨著時間得推移,阿拉伯帝國受到各種因素得制約,固步自封,不進則退終有一天也會走向沒落,就拿大清帝國來說就是最好的例項,滿清王朝自建立以後,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但是自滿清後期採用閉關鎖國,閉關自封得政策之後,被列強欺負,國內經濟衰退,大清帝國最終被取代。那麼我們來看看為什麼阿拉伯帝國現在變得這麼渣呢?

    原因之一:

    從公元8世紀至12世紀,阿拉伯的文明程度遠超過了西方,而且在對外戰爭中也是勝多敗少。早期的伊斯蘭教透過信仰迸發出的強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與阿拉伯人掌握的先進軍事技術結合後,就轉化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強悍戰鬥力。鼎盛時期的阿拉伯文明,讓阿拉伯帝國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領域足以傲視世界,但是,時代的發展一直很快, 任何文明如果不能不斷的革新,就難逃“盛極而衰”的命運。早期伊斯蘭教雖提倡學習、研究新知,但其內在價值觀始終將知識和科學視作手段而非目的。所以,對於穆斯林來講,掌握知識就必須要服從於宗教意義且有助於鞏固伊斯蘭世界統治地位,所以這一實用性目的最終還是導致了阿拉伯科學發展雖可維持幾個世紀的繁榮,但是卻最終還是從源流上枯竭了。

    原因之二:

    我們要知道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和伊斯蘭教的興起有關。因為伊斯蘭教並非是只具備單一的宗教功能,而是一整套有關社會組織和社會治理的規則,伊斯蘭教使得阿拉伯人異常團結,並且提供了高效的政治軍事管理框架。團結的軍隊、高昂計程車氣使得阿拉伯軍隊幾乎戰無不勝。並且當時的阿拉伯軍隊比較強大,他們都是騎著駱駝在沙漠地區作戰,而一旦戰敗,又能撤離到沙漠地區。由此可見,阿拉伯的地理位置並不佔優勢,地處乾旱沙漠地區,不適宜人類生存,也沒有出海口,這樣一來對貿易的發展當然不利。再加上阿拉伯伊斯蘭教的影響深重,世俗化程序緩慢。我們通常有種阿拉伯還處於古代世界的錯覺,比如王室佔有鉅額財富,比如婦女地位低下,他們雖然信仰宗教,但是卻忽視了對科學技術的學習,社會意識的落後性也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所以,曾經的強大不代表現在和將來的強大,落後就要捱打說的還是在理的,不能驕傲也不能自滿洋洋得意,然而,阿拉伯帝國就是太過於自信了,不知道提升自己,所以就被超越了。

  • 9 # 電視劇裡看歷史

    阿拉伯世界空有漫天財力,卻無一戰之力。

    阿拉伯世界在歷史上也有過輝煌時期,橫跨歐亞非大陸的阿拉伯帝國當年與唐朝並列,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伊斯蘭教的鋒芒壓迫東羅馬帝國大氣都不敢喘一下,只是後來分裂衰落,加之百姓起義不斷,這才滅亡。

    現代,由於石油貿易的影響阿拉伯世界幾乎成為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區之一,有錢了以後阿拉伯財大氣粗,雖然自己的科技勢力不咋的,但是歐洲的,美國的,蘇聯的武器有多少買多少,也是湊出來一隻裝備精良的部隊。

    可惜就是這支部隊,中東戰爭卻多次敗給彈丸小國以色列,這也是它戰五渣之稱的來源。

    中東戰爭起源於巴以衝突,後來巴勒斯坦打不過以色列,遂求同為阿拉伯民族的沙特,埃及,敘利亞等幫自己團戰以色列。可惜戰爭斷斷續續從1948年打到1982年打了5次,沒有一次打敗過以色列,自己還傷亡慘重。戰五渣之稱名副其實

  • 10 # 是阿維啊

    曾經的阿拉伯帝國也是叱吒一時的帝國王朝,強盛時期德它席捲整個歐亞大陸,對外戰爭勝多敗少,甚至他們還一度想入侵中國。唐開元三年阿拉伯帝國聯合吐蕃攻擊唐朝的拔汗那國。

    但如今的阿拉伯已經是輝煌不在,成為了戰五渣的代名詞。為什麼阿拉伯有著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因自然有各種,最重要的一條還是在於他們的“保守”。

    阿拉伯世界中絕大部分人都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尤以遜尼派居多,他們從一開始就認為知識和科學只是手段而並不是目的。

    對穆斯林來講,掌握知識必須服從教義並且鞏固伊斯蘭的世界統治地位,這有點類似於明清兩代的“閉關鎖國”。這樣的教義讓阿拉伯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睜眼看世界”,落後於世界。

    也正是由於宗教內部問題,阿拉伯帝國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教派和教義的衝突,各種爭鬥不斷,阿拉伯帝國變成了阿拉伯世界。

  • 11 # 歷史漩渦裡的雜學家

    這是麼得感情的雜學家大文豪在2020年4月12日寫下的問答【8】

    阿拉伯帝國的強盛與衰亡

    公元632年,在“先知”默罕默德的帶領下,阿拉伯人建立了自己的民族國家。透過不間斷的對外戰爭,阿拉伯帝國一度擴張到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水平,是世界歷史上第五個領土橫跨歐亞非的王朝。

    阿拉伯帝國的存續時間從公元632年到公元1258年,覆滅的標誌是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攻破首都巴格達。

    阿拉伯帝國強大的原因

    首先,阿拉伯帝國強大的根本在於狂熱的宗教信仰。由先知默罕默德在中東地區傳播開來的伊斯蘭教有著極強的蠱惑性和利於階級統治的便利性。因此,儘管阿拉伯帝國疆域遼闊,民族成分複雜,卻依然能夠緊密地團結起來。

    其次,阿拉伯帝國具有先天的兵種優勢。鑑於帝國核心地區多沙漠,狂風和高溫的自然環境特性,發源於此的阿拉伯軍隊以輕甲甚至是無甲騎兵為主,主要的戰術兵器包括短弓,彎刀與長槍。這樣的軍隊組成在對外侵略的過程中佔盡了優勢。

    在面對中東地區的敵人時,狂熱和人數是阿拉伯軍隊的法寶。在面對非洲敵人時,兵器質量和戰馬是阿拉伯人的法寶。在面對歐洲人時,強大的機動性是阿拉伯人的法寶。所以前中期的阿拉伯軍隊天然counter他能看得到的所有對手。

    最後,阿拉伯帝國全民皆兵,同時上層又可以利用宗教手段以極低的成本控制下層民眾,調配社會資源,這就使得只要帝國內的民眾不覺醒自身的民族意識,阿拉伯人就擁有全世界最低的戰爭成本。

    近代阿拉伯人為什麼成為了戰五渣

    根本原因在於阿拉伯人沒有跟上時代的腳步,自身的戰爭科技樹沒有自主發展的能力,歸結為一句話就是“不太聰明的亞子”。

    近現代科技的進步,不論是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還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在開始時都與阿拉伯人絕緣,阿拉伯人只有被動接受歐美的先進成果,注意是成果,還不是思想。

    因此,當歐美不斷湧現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開拓性人才,國家的科技樹像是接通了電源的串聯電路一樣一路瘋狂閃耀的時候,阿拉伯人只能暗中旁觀,偶爾喊一嗓子“wc,牛逼!”

    科技的代差決定了阿拉伯人在軍事自主方面再沒有抬頭之日,這就叫做“時代變了,大人!”。

    隨著石油成為世界經濟的命脈,坐擁豐厚資源的阿拉伯人就更沒有了奮鬥的動力。畢竟努力奮鬥是為了賺錢享受,而對於阿拉伯人來說,“有錢”不是奮鬥的結果,而是與生俱來的先天屬性。再加上民族成分複雜,也沒有什麼“為國家崛起而讀書”的概念。對於阿拉伯人計程車兵來說,自身的經濟狀況已經到了“買坦克又不是買不起”的狀態的時候,又有誰會選擇開著坦克上戰場拼命呢?

    感謝閱讀,喜歡的可以點點關注支援一下我,我是麼的感情的雜學家大文豪,希望在下一篇歷史問答中還能遇見你。

  • 12 # 汗青正浩

    唐朝是中國古代的一個巔峰時期,在軍事、文化以及版圖上都有極其突出的表現。然而這麼一個強盛的朝代,卻也在同一時期遇到了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二者之間甚至還發生過數次交手,這個對手,就是阿拉伯帝國,唐朝人稱之為“大食”。

    阿拉伯帝國曾經統治過中東和北非的廣袤領土,建立於公元632年,滅亡於公元1258年,歷時六百餘年,先後經歷四大哈里發時期、倭馬亞王朝以及阿拔斯王朝,其中阿拔斯王朝存續時間超過五百年,遠在同期的大唐之上。

    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唐朝正好處於由巔峰走向衰落的天寶年間。公元751年(天寶十年),剛剛推翻倭馬亞王朝的阿拔斯王朝的中亞守軍在怛羅斯(今哈薩克境內)與唐朝安西都護府的軍隊發生衝突,戰爭以唐朝軍隊的失利而告終,史稱怛羅斯之戰。

    這場戰爭的規模似乎並不大,沒有對歷史產生重要的影響,甚至沒有後續發展,大唐和大食兩大帝國仍然各自相安無事。但無論如何,它是當時兩大帝國之間鮮有的正面遭遇戰,故而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阿拉伯帝國曾經和盛唐旗鼓相當,如今的阿拉伯人卻是一盤散沙,甚至成了“戰五渣”的代名詞

    阿拉伯帝國雖然沒有和唐朝有過大規模的正面衝突,可是自從阿拉伯人崛起後,唐朝往西的擴張之路就走向了終結,再加上兩大帝國的小規模交鋒互有勝敗,足見實力是旗鼓相當的。然而唐朝只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王朝之一,唐以後,還有元、明、清等大一統王朝,哪怕是今天,中國也能坐擁960萬平方公里的版圖。

    反觀阿拉伯帝國,自從阿拔斯王朝被蒙古人滅亡以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過大一統的世襲王朝,今天的阿拉伯世界,儘管佔據著廣袤的領土,人口也超過4億,卻被分化成了22個國家,完全是一盤散沙的狀態。

    不僅如此,從五次中東戰爭中的表現來看,阿拉伯人居然連以色列這個蕞爾小國也奈何不了,真可以說是當代的“戰五渣”了。為什麼一個偉大的帝國,會淪落到今天的地步呢?阿拉伯人究竟是怎麼了?

    阿拉伯世界的分裂現狀,與阿拉伯帝國沒有直接的聯絡

    不少人會想當然地把今天的阿拉伯世界與曾經的阿拉伯帝國聯絡起來,誠然,兩者確實在地域以及民族、文化、宗教等層面上有極深的聯絡。

    論地域,阿拉伯帝國極盛時期的全境,差不多就與今天的阿拉伯聯盟重疊,論民族、文化、宗教,更是有著直接的傳承。然而即便如此,今天阿拉伯世界一盤散沙的狀態,也和曾經的阿拉伯帝國沒有半點關係,原因很簡單,阿拉伯帝國滅亡距今已經快八百年了,這期間,阿拉伯世界不知道經歷了多少帝國的統治,如果要論責任的話,自然是後起的帝國,比如伊利汗國、帖木兒、奧斯曼等帝國的責任更大。

    舉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倘若清末中國分裂成一堆小國,那今天的人是否會把中國分裂的責任歸咎於八百多年前的宋朝呢?這顯然是可笑的。

    阿拉伯世界未能重新統一,阿拉伯人成為“戰五渣”的代名詞,與外部勢力的持續干涉有關

    中國(南宋)和阿拉伯帝國都曾亡於蒙古人,但是阿拉伯人卻沒有中國人那麼幸運,統治阿拉伯世界的蒙古人被趕走後,卻很快迎來了突厥人,與此同時,東邊還有波斯人是個勁敵。在外部勢力的干涉下,阿拉伯就再也沒有統一過,原阿拉伯帝國的領土,不是被突厥人統治,就是被伊朗人或者中亞的遊牧民族統治。一直等到近代,突厥人(土耳其人)建立的奧斯曼帝國崩潰後,阿拉伯世界才有了重新統一的可能。

    可惜的是,機會雖到,國際形勢卻不再允許,西方列強不會容忍一個擁有三億多人口的強大的阿拉伯,在列強的干涉下,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國組成的聯邦迅速瓦解,阿拉伯世界嘗試統一的計劃被無限期擱置。

    更可恨的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還硬生生在阿拉伯世界的腹地插入以色列這根芒刺,讓整個中東地區陷入永無休止的戰爭和仇殺中。有西方勢力的干涉,再加上以色列這個攪屎棒,阿拉伯世界的統一就更是遙遙無期了。只要無法統一,阿拉伯人的力量也就無法擰成一根繩,哪怕單個國家的實力再強,也會在內耗中消耗大半。

    比起阿拉伯,中國是幸運的。倘若中國也像阿拉伯一樣,蒙古人走後再也沒能形成穩定的統一王朝,尤其是沒有出現漢人王朝,那麼今天的中國,也極有可能會像阿拉伯世界一樣分裂成一堆小國,那到時候,被嘲諷為“戰五渣”的,肯定就不只有阿拉伯人了。

  • 13 # 銳度何老師

    美國,當今的世界霸主,很多問題的根源都能查到他那裡,因為他干預著全世界。但美國對全世界的影響也僅僅是從二戰以後開始,到現在75年。二戰以後就是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美國又都吃了虧,影響力受挫。他真正的崛起,樹立起威信是在海灣戰爭,到現在其實不過20多年,不到30年。而且隨著特朗普的上臺,他又開始收縮,他實際上掌控世界的時間並不是很長。

    在他之前,掌控世界的是大英帝國,時間非常長,將近300年。英國,左右了世界300年的程序,影響力非常大,也非常的深遠。這是一個因果關係,現在結的果,是以前種的因,現在種的因,以後會結果。我們現在這個世界,很多事的結果,根源其實是英國以前種下的果,美國現在種的因,想結果,還是在未來。未來世界的很多事,才是因為現在美國產生的影響。

    現在的印巴衝突、中印矛盾、盧安達大屠殺、中東戰爭、包括阿拉伯的問題以及咱們的香港,病根都在英國這裡。都是他當年埋下的種子,現在開花結果。甚至美國的稱霸世界,背後的推手還是英國。

    阿拉伯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後來被奧斯曼帝國統治,在一戰、二戰期間,阿拉伯人就主張自治、獨立。按理來講,如果從奧斯曼帝國中分離出來,獨立建國,阿拉伯人應該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

    阿拉伯人是閃族一支,他們自身就是一個民族,就像蒙古人一樣,是一個民族。他們有共同的語言、文字、宗教......這就是成立一個國家的最合理的條件。

    但當時奧斯曼帝國已經衰敗不堪,實力非常弱,作為被統治的民族,阿拉伯人更弱。他們想獨立建國需要大國的支援。而當時主宰世界的大國就是英國。英國當時是支援阿拉伯人獨立的,按照正常的思路,阿拉伯人脫離奧斯曼的統治,獨立,肯定是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

    但是,支援來支援去,到最後一步,英國人沒這麼幹,沒按照阿拉伯人最初的意願去執行。阿拉伯人本來想獨立以後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但英國依靠自己的控制能力,先幫助阿拉伯人獨立了出來,但在建國這一步,英國聯合阿拉伯的酋長們,聽他話的酋長,把這個民族分成了:埃及、沙特、伊拉克、敘利亞、約旦、黎巴嫩、葉門、科威特......很多個國家。

    一下子就造成了阿拉伯的分裂。這是阿拉伯國家力量弱的根!分裂!

    如果按照最初的設想,只建立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這些國家放到一起,那將是一個非常大的國家。這麼大的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又佔據了中東那麼一大片油田,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強大有影響力的國家,不會比英國、法國、德國弱。

    但英國沒讓這一切實現。英國人的遠見以及狠辣,我是一直很......佩服或者說忌憚。

    肢解了阿拉伯國以後,在這個基礎上,才又產生了以色列、阿以問題。如果當年阿拉伯國家不分裂,也就不可能有後來的以色列建國。建,也得是換個地方建。

    伊拉克吞併科威特、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一直到現在的敘利亞戰爭,沙特和敘利亞的敵對,根子都是當年英國操縱的阿拉伯分裂。不分裂,什麼伊拉克、科威特、沙特、敘利亞,人家本來就是一個民族,要建立一個國家。這些國家如果是一國,哪還有後來這些麻煩。

    如果當年建立的是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人口一個多億,領土面積將近500萬平方公里。他不同意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以色列就不敢建。即便是建了,這樣一個大國,統一的軍隊、統一的指揮,也會輕鬆的滅掉以色列。但是,由於阿拉伯的分裂,這時候他再想打以色列,那就得是聯軍,指揮不統一,配合不默契,作戰不協調,然後各懷心機,想保留自己的實力,這一下子就打不過了。

    阿拉伯世界早期和以色列比,也只是各有優勢,阿拉伯略微的吃虧,如果他們是統一的國家,力量翻倍,自然能輕鬆滅了以色列。而扶植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國,依然是英國。分裂阿拉伯、扶植以色列,這是英國的一整套買賣。自此,中東永無寧日。

    對於阿拉伯來講,分裂的危害遠遠不止力量分散這麼簡單:兄弟分家就是仇人。

    巴基斯坦和印度本來是一家,分了以後,就開打,一直到現在。

    俄羅斯和烏克蘭、喬治亞本來是一家,分開以後,開打。

    朝鮮和韓國本來是一家,分開以後,開打。

    盧安達的胡圖族和圖西族本來是一家,被英國人為的分成兩個部族以後,開打,大屠殺。

    而阿拉伯世界的伊拉克和科威特打,沙特和敘利亞打,然後其他國家站隊,這就造成了嚴重的內耗,力量在內部相互抵消。

    這筆賬得這麼算:俄羅斯原來和烏克蘭是一家,他們的力量是10,後來分裂了,俄羅斯的力量是7,烏克蘭的力量是3,然後他倆變成了仇人,俄羅斯想壓制住烏克蘭,就得拿出自己的3去抵消烏克蘭的那個3,如果俄羅斯想獲得優勢,他需要拿出的其實是4,這樣,俄羅斯剩下的力量就只剩下了3,烏克蘭的力量歸零,兩家的力量是3,遠遠不是以前的10。

    朝鮮和韓國也都有兩下子,但他倆兄弟敵對,力量歸零。

    阿拉伯分裂的太多,太雜,咱就不算了,但阿拉伯內部彼此相互的敵對,抵消了他們自己絕大部分是實力,是肯定的。如果當年建立的是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他是實力是10的話,現在分裂的阿拉伯世界,實力就只剩下1,甚至更少。

    阿拉伯的90%的實力,是自己內部互相抵消了。

    如果當年清軍不入關建立大一統的中國,而是在關外自立,和中原形成兩個國家,再加上蒙古、西藏、雲南、臺灣......延續到現在,就是阿拉伯的亞洲翻版。力量在內部互相抵消。薩達姆想當多爾袞,但沒能成功。

    統一,比誰當領導更重要。

    反正我個人不是民族、種族主義者。我是法律、制度主義者。

    我覺得人都是差不多的,都一樣。黑人、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中國人......在智力上、戰鬥力上都沒有區別。區別就在於體制、法律、制度。制度落後,人就落後。體制不行,人就不行。阿拉伯就差在這個分裂的體制上。

    很多黑人懶散,但他們那個國家的體制就是懶散,沒人逼你幹活,沒人逼你祖祖輩輩的幹活......所以,勤快、吃苦耐勞的背面,也都有著深刻而沉重的歷史、現實原因。能幹活的人笑話懶人不幹活,是很悲哀的。

    如果阿拉伯不分裂,建立的是一個統一的國家,美國、蘇聯、英國、中國,各種體制,他隨便選一個,哪怕建立的是王國,也不至於現在這麼弱。打以色列肯定是沒問題。

    但話又說回來,沒有家賊引不來外鬼。

    當年也是這些阿拉伯的酋長們配合了英國,才造成了現在的局面。聽英國的,分裂,就讓你當這個小國的國王、總統,不聽話,就找別人。這些酋長們也都樂意自己升級,國王、總統,肯定比酋長好看許多。裡外一拍即合:民族、國家,分裂!

    阿拉伯帝國當年的強大,原因就兩個字:統一。

    現在的戰五渣,原因也是兩個字,反義詞:分裂。

  • 14 # 謀士說

    俗話說:“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歷史就是這樣,曾經的輝煌並不代表現在就很輝煌,阿拉伯帝國強大的時候,地跨歐亞非,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公元1258年,阿拉伯帝國被成吉思汗的孫子旭烈兀所滅,從此阿拉伯帝國滅亡。比如,蒙古騎兵輝煌的時候打到了歐洲,滅亡了一個又一個的帝國,版圖遼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到了元朝後期蒙古騎兵就被秒成了渣,直接被徐達趕出了北京。

    如今的阿拉伯國家用戰五渣來形容也不妥,目前的阿拉伯國家有22個,雖然說伊拉克和敘利亞、伊朗都屬於阿拉伯國家,但是戰鬥力還是有的。尤其是塔利班組織的戰鬥力也不弱,讓美國也很頭疼,美國政府打得都開始洩氣不想打了,正在和談。

    在冷兵器時代,阿拉伯帝國還能在軍事史上排一個名次,但是近代戰爭屬於高科技戰爭,完全用人力來打仗,不被秒成渣渣那才怪。現在阿拉伯國家很多武器都不能自主研發,基本靠進口,即便再強悍,在現代化武器面前也會成了“戰五渣”。比如曾經的伊拉克在中東號稱第一強國,結果在海灣戰爭中被美國打得抬不起頭,伊拉克被空襲了42天就慫了。在2003年的美伊戰爭當中,美軍攻陷伊拉克首都只用了26天。

    伊拉克堅持了26天,首都被攻陷,難道你就能說他戰力很弱嗎?肯定不能,美國在2011年才從伊拉克撤軍。所以,戰力的強弱要看對手是誰?伊拉克在阿拉伯國家當中戰力其實也不差,但是在龐大的美軍眼裡他就是小弟了。比如現在的伊朗,絕對是阿拉伯國家的領袖,但是他跟美國來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美國打伊朗肯定能打下來,但是美國佔領了伊朗的首都以後怎麼收拾呢,我敢肯定戰後死的人,比進攻時死亡的人數高數百倍,可以說是一個無底洞。

    所以,我們不能低估任何一個國家的意志。目前比的是科技和武器的先程序度,武器好就佔優勢。比如,俄羅斯就是靠武器一直霸佔著世界第二的位置。連中國都要從他那裡進口武器,如今的俄羅斯經濟很差,難道你敢否定他軍事很渣嗎?歐洲很多國家比俄羅斯富有,但是軍事上卻不如他。

    所以,國家的強弱,除了經濟還有軍事上的強大作為支撐才行。說阿拉伯國家是“戰五渣”的代名詞有點過,目前的阿拉伯國家如國聯合起來也是一股強大的洪流,所以單看阿拉伯戰鬥力,要看對手是誰,不能一概而論。

  • 15 # 依稀說史

    632年,阿拉伯帝國建立。新建立的阿拉伯帝國立刻展現了強大的活力。四大哈里發時期,阿拉伯帝國就已經開始對外擴張。倭馬亞王朝和阿巴斯王朝先後建立,兩個王朝的戰鬥力都非常強大。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領土面積達到了1340萬平方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大帝國。

    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橫跨歐亞非,甚至在怛羅斯之戰中擊敗了唐朝軍隊。阿拉伯帝國承東啟西、承前啟後,是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大帝國。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祖先被壓縮到了一角,當時的阿拉伯帝國在亞歐非敵手較少。正式由於阿拉伯帝國強大的綜合實力,所以阿拉伯民族也隨之擴大,阿拉伯文化的影響也隨之擴大。至今為止,依然有阿拉伯世界這個說法。

    當年的阿拉伯帝國非常強大,戰鬥力也非常強大,可以堪稱是當時的戰鬥民族。但是當今的阿拉伯世界卻沒有強國,阿拉伯世界的戰鬥力也比較一般。一個以色列就可以將整個阿拉伯世界攪得天翻地覆。五次中東戰爭,阿拉伯世界無一次取勝。目前阿拉伯世界也非常不穩定,經常發生戰爭。雖然阿拉伯世界經常發生戰爭,但是戰鬥力非常一般,甚至有人說阿拉伯成了戰五渣的代名詞。

    阿拉伯帝國建立之時,處於古代社會。當時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的戰鬥力差距並不大,打仗之時,甚至遊牧民族還要佔據優勢。古代遊牧民族建立的帝國,往往比農耕文明建立的帝國更加強大。比如匈奴帝國、蒙古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阿拉伯帝國等都是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帝國。

    阿拉伯帝國建立之時,依靠伊斯蘭教將阿拉伯人緊密組織起來,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阿拉伯帝國對外擴張之時,周邊國家並沒有強大的政權。西羅馬帝國已經崩潰,東羅馬帝國也已經岌岌可危,歐洲剛剛進入中世紀,西亞和中亞並沒有什麼強國。阿拉伯趁機崛起,並且打敗了一個又一個敵人。經過倭馬亞王朝和阿巴斯王朝前期的努力,最終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非,面積達到了1340萬平方千米,總人口超過了4000萬的大帝國。

    當今時代國際情況發生了新變化,依靠人口優勢和騎兵等舊式戰爭方式,已經難以建立強大的帝國。現在戰爭依靠的是強大的工業和科技實力,打的是高科技戰爭和資訊化戰爭。

    工業革命以後,工業對於推動人類進步和戰爭的走向的作用越來越大。工業文明對於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有絕對優勢。五十名手持步槍和馬克沁機槍的英軍士兵,便可以擊敗手持冷兵器的五千名祖魯士兵。時至今日,有些阿拉伯國家非常富有,成為“土豪”的代名詞。比如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酋等國家非常富有。但是這些富有的中東國家並沒有建立現代工業體系,只是依靠石油積累了財富。由於阿拉伯國家沒有建立現代工業體系,也沒有掌握現代製造業,所以也很難建立現代軍工體系。

    阿拉伯國家沒有建立現代工業體系,以色列卻建立了現代工業體系。擁有現代製造業的以色列將阿拉伯世界打得找不到北。伊朗和土耳其也掌握現代製造業,最終也成為了地區性強國。無論是以色列還是伊朗和土耳其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阿拉伯世界的局勢。沒有掌握現代製造業的阿拉伯國家的戰鬥力則非常有限,最終成為別國爭奪的物件。

    阿拉伯國家沒有掌握現代工業和製造業,更沒有掌握現代科技。現代戰爭如果沒有科技做為支撐的話,也將成為無根之水。現在世界上的強國大多掌握高科技,比如以色列。以色列的國土面積僅為2萬平方千米左右,但是依靠強大的科技力量,最大限度地將國家潛力發掘。依靠強大的科技實力,以色列可以研製出先進的戰機、導彈,甚至是核武器。依靠強大的科技實力,以區區八百多萬人對抗阿拉伯世界四億多人。阿拉伯國家沒有掌握高科技,戰爭依然處於相對低階的階段。阿拉伯以相對落後的狀態對抗擁有現代科技的國家,戰鬥力自然非常有限。

    阿拉伯世界礦產資源豐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不少國家在該地區都有利益關係。近代以來,不少強國先後插手這一地區事務。二戰前,英國和法國在這裡擁有一定地位。二戰之後,美國也開始插手該地區事務。第一次中東戰爭之時,若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支援以色列,以色列也不可能戰勝阿拉伯國家。此後美國一直插手阿拉伯地區的事務,將這些地方攪得雞犬不寧。這些地區也很難真正發展起來。除了美國之外,伊朗、土耳其等國家也想插手該地區事務。

    阿拉伯國家內部不和睦。伊斯蘭內部就有不少教派,阿拉伯人內部也有不少細分的民族,同一個國家內部也有不少反對勢力。阿拉伯內部不團結,白白消耗了自己的力量,長時間的戰爭也使得阿拉伯世界始終沒有迎來真正和平。內部不團結的阿拉伯人對外戰爭始終處於不利地位也正常。

    如果阿拉伯國家能夠走出資源陷阱,利用自己手中的資源,努力發展現代工業和製造業,同時消除內部不睦,說不定可以迎頭趕上,將自己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強大。

  • 16 # 歷史紅塵

    歷史上的阿拉伯帝國確實有過輝煌的存在,在公元7世紀初時,阿拉伯帝國的領土就開始向西和東擴張。一路達到北非伊比利亞半島,也曾打穿了中亞,還與我國的唐朝發起恆羅斯之戰,在這場戰爭中,唐朝甚至不敵阿拉伯軍隊。

    當時的阿拉伯帝國橫跨亞非歐大陸,而其軍人的戰鬥力也是以強悍著名,該帝國一度被稱為“沙漠中的明珠”。

    然而,曾經的輝煌已經被掩埋在了歷史中,在我們現在看到的幾次中東戰爭中,都是以以色列軍隊的獲勝而告終,以至於大家都認為以色列軍隊太強了。但事實上,雖然以色列軍隊在國際上是比較出名,可是也並非達到駭人聽聞的程度,所以唯一的答案就是“阿拉伯軍隊太弱了”。

    那麼為什麼,阿拉伯軍隊會變成如今世人口中的“戰五渣”呢?

    阿拉伯國家在世界上公認的有22個,但在現代戰場上論戰鬥力的話,我們會發現: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歷史上的阿拉伯帝國戰鬥力確實強悍,但奈何這種強悍的戰鬥力持續的時間並不長。因為在阿拉伯帝國擴張的工程中,純正的阿拉伯軍人隨著展現的擴張到最後越來越少,以至於到後來的阿巴斯王朝時期,帝國軍隊核心已經很少有阿拉伯人了。

    因為人少,最初的軍隊中阿拉伯人還能當人指揮官的角色,到後來軍隊計程車兵幾乎都是來自波斯和突厥的,純正的阿拉伯人後來主要從事宗教方面的工作,在軍事上基本只擔任輔助工作。

    在後來蒙古佔據巴格達之後,佔據阿拉伯人核心聚集區兩河流域的都是蒙古—突厥系的帝國。如伊爾汗國、帖木兒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等。而在兩河流域以南,被稱為阿拉伯人“龍興之地”的半島地區,除了幾處宗教聖地之外,因為太過貧瘠導致並不被人注意。所以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又回到帝國之前的部落散居狀態。

    一直到了近代,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沒落,在英法等列強的干預下,一系列阿拉伯國家才獨立出來,但它們也成為了列強的殖民地。為了瓜分利益,很多阿拉伯國家的國界線都是直線的。而所謂的“獨立”的阿拉伯國家其實就是大量部落組成的國家,真正能夠掌權的也就那些國內大號部落或者幾個大部落的聯盟體。這些大部落和聯盟體根本就不具備科技和文明的發展。

    民族內部問題導致戰鬥力的下降

    阿拉伯國家由於什葉派和遜尼派的不和諧,導致國家內部部落矛盾重重,這就讓阿拉伯國家很難形成一個凝聚力。所以我們會發現,阿拉伯國家在後來擺脫英法國家控制後,但政變猶如家常便飯。唯獨那些比較穩定的阿拉伯國家政權,基本都是王室統治或強人政權。

    而王室本身就是所在國大部落的代表,強人本身或許就出自大部落或得到了幾個部落的認可,其統治核心權力並非來自法律,而是部落。

    這樣框架下的國家,所組成的軍隊也同樣帶著典型的部落特徵,給部落見組成起來計程車兵因為信仰不同,時常導致矛盾的發生。而由於部落權力的因素,軍隊中很多指揮官並非有真正的能力,而是因為出生高貴,有地位的人不會去當兵的,只有底層的人才會去。於是,阿拉伯國家的軍隊構成就是貴族當指揮官,不管有沒有能力,下層平民去當兵。

    那些出生差的人當兵只是為了混口飯吃,根本不存在國家榮譽感,他們甚至都沒有接受過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以至於許多現代化武器都不懂得使用。這樣的軍隊就像一群烏合之眾,一旦傷亡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全軍崩潰。因此,中東戰爭打了這麼多年,也沒見出現過幾個戰鬥英雄。

    有好裝備,卻不會打好戰

    因為阿拉伯國家的石油挺多的,所以很多國家都比較富裕,有錢了就會買好的裝備給士兵。當時的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士兵手中就有不少來自蘇式的先進武器,所以跟以色列的軍隊相比,阿拉伯軍隊的武器在某些方面還勝過以色列的武器。

    但奇怪的是,似乎阿拉伯士兵喜歡單兵作戰武器還是怎麼滴,蘇聯給他們的坦克,沒打幾發就給扔了,然後就抓起手氣的AK開打。還有,沙特扶持的3個旅的作戰部隊,在行軍途中被胡塞武裝打了伏擊,結果就全軍覆沒,被抓了上千名俘虜。這種情況,也只有在二戰的時候會出現過。

    綜上原因:阿拉伯國家軍隊的戰鬥力如此低下,主要還是軍隊內部原因造成的,士兵的文化水平不高,沒有國家榮耀感,部落矛盾衝突導致國家凝聚力不強,所以自然的戰鬥力也就不高了。

    但話在返回來說,他們雖然在國家榮譽感這點上不強,可是如果具體到部落上的話,阿拉伯人戰鬥力就不容小覷了,因為在他們的觀念中,部落的利益高於國家的利益。畢竟阿拉伯國家是由許許多多的部落組成的,雖然玩不動先進武器,但戰鬥意志還是有的。

    也就是說,阿拉伯人在保衛國家時的戰鬥力和包圍部落時的戰鬥力不一樣,簡單來說就是他們不是不能打,是為誰而打?自己信仰的教派,還是自己出生的部落。

  • 17 # 東尼不確定

    阿拉伯在冷兵器時代強大,依靠的是彎刀大馬,憑藉速度和衝擊力,確實征服很多地方,還有依靠宗教傳教力量,野蠻暴力,被征服的地方,不信教就殺死,如今熱兵器時代,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但是一千多年了,這個宗教它落後野蠻寄生,不允許後人改動一個字,所以思想行動方式,還在一千多年前,很落後,這個宗教還有一點,就是打不贏敵人,可以投降,但是不能退教,退教就被其他教徒打死,所以整個阿拉伯世界,無法前進,就成今天戰五渣的代表。

  • 18 # 天高雲淡177526726

    因為聖人穆罕默德死了,穆罕默德死後伊斯蘭教就分裂了。分裂以後就再也不行了,近代列強害怕阿拉伯統一不好掌控,又把它分裂成十幾個國家。國家彼此對抗,國內教派衝突,更加的雪上加霜。更加重要的是阿拉伯是君權神授的國家,這種體質注重神學,不注重科學,因為神學和科學彼此互相對立,也就沒有現代工業。古代洗腦可以不怕死,現代戰爭不怕死也沒用。綜合種種原因,所以衰落了,並且再也沒有崛起的可能。

  • 19 # 晴遊雨讀99

    阿拉伯人源於阿拉伯半島的貝都因人,熱情、坦誠、尚武。在伊斯蘭教尚未誕生前,阿拉伯人的社會相當的原始,被周邊的波斯人、東羅馬帝國的羅馬人等視為只會好勇鬥狠的蠻人。先知默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阿拉伯人有了精神寄託,隨即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由於阿拉伯人本身武力出眾,迅速征服周邊,之後發展成了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人征服周邊各地後,也認識到了自身國家體制的不足,便多多借鑑波斯帝國、羅馬帝國等先進體制與理念。但是,宗教與世俗事物接觸後,必然會產生很多矛盾,亟待解決。故而,伊斯蘭教的教義學、教法學、聖訓學等等都在發展,也為之後的伊斯蘭教形成各個教派埋下禍患。

    先知默罕默德過世後,阿拉伯帝國進入四大哈里發時期。四大哈里發,都是大家推舉出來的。但之後的倭馬亞王朝與阿拔斯王朝,乃是世襲制的,阿拉伯帝國正式成為了帝王制的國家。

    在這樣的背景下,伊斯蘭教各個教派隨即誕生。

    其中,穆阿臺及勒派佔據優勢的時期,是伊斯蘭教最高光的時期。當時的阿拉伯帝國無比強大,思想界更是無比開明。為了研究與發展教義,阿拉伯帝國從羅馬帝國那裡弄來了很多古希臘哲學、文學書籍,並由學者翻譯研究。正因為阿拉伯人保留了古希臘的書籍,歐洲文藝復興才有了資料。

    但是,穆阿臺及勒派最終敗給了遜尼派,並徹底被遜尼派消滅。遜尼派,即如今伊斯蘭世界的主流教派。該派不提倡研究教義,只重視《古蘭經》、聖訓與教法。致使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穆斯林的思想發展進入停滯狀態。因為在穆斯林眼中,他們世界的全部就只有《古蘭經》和默罕默德的聖訓。

    什葉派與遜尼派之爭,表面是先知死後繼承人之爭,實際是權力之爭。即波斯人被滅過後,企圖在伊斯蘭教內部製造矛盾,從而復國。故什葉派的全部歷史,就是造反與準備造反的歷史。儘管如此,他們仍未成功。目前什葉派佔多數的伊斯蘭教國家仍沒有幾個。

    當然,伊斯蘭教歷史上另有蘇非派、哈瓦利吉派等幾大教派。但都非主流教派。

    所以,阿拉伯或者說伊斯蘭教之所以沒落,是思想、文化的沒落,絕非國家分裂導致這麼簡單。可以這麼說,如果當時穆阿臺及勒派戰勝遜尼派,那或許當今世界的主流文化就不是歐美的西方文化了。但歷史沒有如果,思想停滯就造就了現在的局面。

    下圖列舉幾位著名學者:賈希茲、伊本.西拿、法拉比、比魯尼、拉齊,其中以賈希茲最為出色。可以這麼說,阿拉伯帝國曆史上的著名學者,絕大部分都是穆阿臺及勒派的。

  • 20 # 網言軍事

    阿拉伯文明的核心是伊斯蘭教,但這並不意味著後者從建立之初就與科學發展、文明進步格格不入。恰恰相反,在長達約500年的時間裡,伊斯蘭教都扮演著促進、推動阿拉伯文明走向興盛的關鍵角色。

    早期的伊斯蘭教寬容尚學、海納百川,穆罕默德有句名言,“知識是伊斯蘭教的生命,知識是信仰的柱石”,鼓勵信眾“哪怕知識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當時的阿拉伯世界,充分發揮自己聯結東西的區位優勢和善於經商的民族傳統,如飢似渴地汲取來自四面八方的文明成果——希臘的哲學、印度的數學、波斯的行政制度和文學、中國的火藥和造紙術、地中海的航海術和造船術,等等。

    從公元8世紀至12世紀,阿拉伯文明程度遠超西方,而且在對外戰爭中也是勝多敗少。早期伊斯蘭教透過信仰迸發出的強大凝聚力和感召力,在與阿拉伯人掌握的先進軍事技術結合後,就轉化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強悍戰鬥力。當然,前者也確實趕上了千載難逢的良機——他們對外征伐之際,正值波斯薩珊王朝和拜占庭帝國歷經400多年漫長爭鬥而兩敗俱傷、精疲力竭。

    公元7世紀阿拉伯統一政權建立後四處開疆拓土,僅用100多年時間就擴張形成了橫跨歐亞非、版圖面積超過1300萬平方公里的龐大帝國,治下人口近5000萬之眾,成為與唐帝國並駕齊驅的東西2大霸主。

    鼎盛時期的阿拉伯文明,不僅軍事上近乎無敵,而且在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領域也足以傲視世界,先後形成了亞歷山大學派、巴格達學派和西班牙科爾多瓦、埃及開羅2大文化中心,藝術家、工程師、學者、詩人、哲學家、地理學家、鉅商富賈輩出,歷代統治者也大多對科技創新予以鼓勵和支援,使得阿拉伯世界在天文、航海、化學、農業、醫學、物理、哲學、法律、藝術、工業技術等領域全面發展。

    但是,任何文明如果不思自我革新,就難逃“盛極而衰”的命運。早期伊斯蘭教雖提倡學習、研究新知,但其內在價值觀始終將知識和科學視作手段而非目的。對於穆斯林來講,掌握知識必須服從於宗教意義且有助於鞏固伊斯蘭世界統治地位,這一實用性目的導致阿拉伯科學發展雖可維持幾個世紀的繁榮,卻最終從源流上枯竭。

    另外,阿拉伯古代科學的一大“軟肋”就是缺乏嚴密的邏輯推理。19世紀埃及著名思想家艾哈邁德·艾敏在所著《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史》中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希臘人使用概括、分析研究的眼光觀察事物,阿拉伯人則盤旋於一件事物的周圍,看到的是各種各樣的珠寶,卻沒有將之穿成珠寶串”。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菲利普·希提也認為,難以推導、演化出科學結論並建立最後的體系,“是阿拉伯人智力鎧甲上最弱的一個環節”。

    始自公元11世紀的外族入侵,也給了阿拉伯文明以重創。從1096年開始、綿亙近200之久的十字軍東征,讓小亞細亞、地中海東岸、尼羅河三角洲等古代阿拉伯世界經濟最富庶、文明最發達的區域慘遭戰火塗炭。

    13世紀中葉蒙古入侵,則讓兩河流域、波斯蒙受空前浩劫,歷史文化名城巴格達毀於一旦,數十萬居民(包括大批學者)遭遇屠城被殺,阿拉伯文明的輝煌時代在1258年隨著阿拔斯王朝覆滅戛然而止,從此由盛轉衰。

    與此同時,西方卻靠著十字軍帶回的阿拉伯先進文化技術和大批財富,不僅顯著提升了軍事和經濟實力,還刺激了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地中海商業霸權也從阿拉伯人手中落入歐洲彀中。

    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科學發展與主要靠外部需求(市場競爭、軍事)驅動的歐洲科技進步有一個巨大區別,就是前者嚴重依賴統治集團(君主、高官和富商)的扶持和資助。其顯然是不穩定的,一旦遭遇外敵入侵或改朝換代,這種脫離社會和大眾的“皇家科學”就會隨之衰落。上文提到的阿拔斯王朝被入侵的蒙古軍消滅後,就導致大批受其資助的阿拉伯科學家死的死、逃的逃,科學發展因此停頓乃至陷入倒退。

    不過,雖然遭受重創,但直到15世紀之前阿拉伯文明仍較西方略勝一籌,而同時期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則讓伊斯蘭世界再次呈現“中興”景象。長時間領先世界的優越感和奧斯曼帝國的赫赫武功,愈發固化了阿拉伯人的“唯我獨尊”思想。

    15世紀阿拉伯著名學者伊本·赫勒敦儘管學識淵博,卻對自然科學和哲學嗤之以鼻,宣稱前者“對我們的宗教事務或日常生活來說無關緊要,不必加以理會”。他的傲慢與偏見可謂那個時代的阿拉伯學術界的典型代表。結果就是在伊本·赫勒敦去世後100多年的時間裡,西方就在航海、天文、醫學等領域迅速超越阿拉伯世界。

    到16世紀中後期,伊斯蘭世界僅有的對西方的軍事技術優勢也逐漸喪失。奧斯曼軍隊頹勢初現,其海軍不僅在1571年輸掉了勒班陀戰役(阿拉伯傳統槳帆船在火力上遠遠不敵西方的風帆戰艦),而奧斯曼帝國引以為豪、配備有舊式重炮的陸軍則驚訝地發現,他們很難“啃動”哈布斯堡王朝新構築的星形稜堡要塞,其被迫停下向歐洲擴張的步伐。

    18世紀中葉,隨著歐洲歷經文藝復興、大航海時代,並用新大陸和東方殖民地掠來的數萬噸金銀“啟動”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無論是沒落的奧斯曼帝國,還是分崩離析的阿拉伯世界,都已無力再與構建起近代化體系的西歐強國抗衡。

    1683年奧斯曼大軍兵敗維也納城下,標誌著伊斯蘭世界在軍事上已全面落伍於西方。等到1798年拿破崙遠征埃及和敘利亞,金字塔之戰中法軍發揚戰術與火力優勢,一舉殲滅曾大破蒙古鐵騎的馬穆魯克軍主力,更是將阿拉伯國家與西方的“全方位差距”暴露無遺。

    為救亡圖存,18世紀中葉阿拉伯半島興起了“復古”的瓦哈比運動,希望用原教旨主義的神學來對付外部威脅和克服阿拉伯社會的衰退,而這種閉關鎖國的“開倒車”方式顯然無法解決根本問題。

    而地中海沿岸的阿拉伯國家(以埃及、敘利亞為代表)雖然嘗試了全盤西化、政教分離的現代模式,但其經過幾十年實踐,卻並未出現阿拉伯民族主義者所期望的國富民強的嶄新局面,反而在美國所扶持的以色列軍事打擊下不斷遭遇戰爭失利和國土淪喪。

    於是乎,宗教復興運動從20世紀70年代在阿拉伯世界又一次興起,恰逢這期間信奉瓦哈比派的沙特因石油繁榮而實力大增,使得阿拉伯社會更加趨於保守,政經改革舉步維艱。而觀察過去100年中阿拉伯民族武力的衰退,實際上都是被軍事危機所掩蓋的社會問題。

    以海灣戰爭時伊拉克的慘敗為例,該國別看社會世俗化程度較高,經濟和軍事實力也不弱,但薩達姆政權並未善加利用寶貴石油財富,沒有將之用於加快實現工業化和推動社會改革與經濟轉型,反而認為只要對內靠高福利政策和威權統治管控民眾、對外靠“買買買”引進先進武器裝備,就能實現富國強兵的“家天下”統治,這顯然是一廂情願,其只要與強大對手交鋒就會破綻百出。

    是否完成工業化與社會現代化改造,是一個民族崛起和復興的關鍵條件——日本、德國在二戰中變成一片瓦礫,卻在戰後很快復興,而阿拉伯國家往往戰敗一次就好長時間緩不過勁來,大多隻能靠附加苛刻條件的外援或繼續廉價出賣油氣資源來換取重建資金。

    為什麼以色列能利用西方的資金和技術,在沙漠中創造經濟奇蹟,在沙場上創造連勝戰績,在科技上引流時代潮流,而阿拉伯國家卻做不到呢?宗教只是問題的一方面(以色列和西方宗教氛圍也挺濃厚),恐怕真正的答案還要看阿拉伯民族是否願意像1000多年前的先賢那樣,破除封閉狀態,積極主動地擁抱先進文化,透過兼收幷蓄、海納百川來推動自身社會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次跑完高速你有沒有後怕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