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曦如汝言

    孩子從一出生,就是父母手中的寶,依附於父母的生活當中。當孩子對這個世界開始有自己的認知,孩子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陪著孩子長大,卻無法陪著孩子變老;父母養育孩子的身體,但也要尊重孩子的靈魂。真正睿智的父母,往往更願意成為孩子的守護神,而不是掌控者。有人說,父母子女之間,其實就是一場不可避免、漫長的告別。所以,我們終要學著灑脫地放手,子女也要學著獨立的生活……因此,孩子並不只是你的孩子。

  • 2 # 學習不是事

    孩子是上天派來的使者,藉由你們的”房車”<母親的子宮>和你們的家庭,來完成他們的使命。從小家而言,他們是家庭和家族的傳承者。從國家而言,他們是國家和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要從高層次來看待這個問題,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更是國家的和世界的!要放大胸懷,為國家和世界的發展來培養人才!有這樣的心態,我們作家長就會任勞任怨!無怨無悔!

  • 3 # 大頭—小龍人

    你的孩子,

    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

    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

    變得象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

    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裡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紀伯倫的這句話有一些“大逆不道”了,很多人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感覺到自己的內心受到了重創。尤其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這種理論是完全不能被接受的。

    但是很遺憾的是,當一個人老了或者臨死的時候,他應該就會明白這個道理了。無論是什麼關係,我們其實都是一個孤單的個體。雖然話自私了一些,但是卻是世界的本質。

    實際上,紀伯倫全詩的主旨,是在提醒天下的父母,對孩子要尊重,而不是捆綁;要支援,而不是束縛;要愛,而不是佔有;要行使身為父母的職責,而不能把孩子視為我們的附屬品。聽起來,這些道理是顯而易見的,可做起來,卻沒有那麼容易。

    身為父母,幾乎沒有人不愛自己的孩子,幾乎沒有人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長,但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每一個孩子,都只是完整地屬於ta自己,而非其他任何人,包括父母。

    因此,在提供必要的養育、支援、關愛之外,要給予孩子的應該是充分的自由、信任、尊重。因為,屬於ta的道路,只能由ta自己去走,我們無法替代。

  • 4 # 靖麗丹淑

    孩子其實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經由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當他們年幼時,需要父母的引導。等他們長大了,就會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想做的事情,自己的理想,開啟自己的人生,最終離開父母,尋找自我!

    龍應臺在書中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接納分離,才是愛的最終目的

    成長與分離是對同一件事情不同主體的描述。對孩子而言,是成長;對父母而言,是分離。

  • 5 # 星光微教育

    這句話出自紀伯倫的著名短詩《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這首詩告訴天下所有的父母:你能給予孩子的只是身體、愛和力量,孩子有自已的思想和追求,是你不能左右的!

    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想盡所有辦法為孩子提供最好的,希望孩子是最優秀的。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希望與孩子的願望總會背道而弛。

    在這個因肺炎病毒而不斷延長的假期,相信許多家庭親子關係面臨崩潰,我的感觸最深!

    女兒從過完年初六開始做假期作業,開始幾天,每天睡到自然醒才起床,總是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在做作業,做作業的時間還沒有玩的時間多。焦慮的我開始嘮叨:”學習一點緊忙也沒有,鬆鬆垮垮!”逆反期的孩子喜歡跟家長對著幹,到2月1日班級網課正式開始,也許是忌憚老師要求的打卡監督,多少會自覺一些,但總覺得她沒有百分百投入精力學習,只為完成各科老師交代的任務。於是我忍不住又說了:“全力投入,高效學習。”結果她懟我一句:”你來你來!請你不要再管我的學習,你什麼都想插一手!”一句話把我嗆得無言以對。

    事後想想也是,孩子每天從早上七點到晚上十點半,除了吃飯、上廁所時間一直在上網課,完成作業上傳,一個多月沒出過門,已經不容易了,還盯那麼緊幹嘛?

    不能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有孩子的壓力,總不能再施加一份壓力給她,也給孩子一點自由成長的空間!

  • 6 # 西貝娃娃經

    讓孩子成為他/她自己!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保持一顆謙遜和敬畏之心,為孩子建立起一套支援性系統,永遠尊重自己的孩子,爭取讓他們在自己的時代,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 7 # 樂高小夏老師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很多家長當成了自己生命的延伸,而且沒有覺知,總覺得的自己為孩子好。可是他們卻忘記了孩子的主觀意志,想讓孩子走自己鋪好的路。

  • 8 # 發現教育之美

    非常正確,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是國家的,是社會的。你的任務就是撫養教育好!

    但是,大多數家長認識不到這一點。認為孩子就是自己的,是私有的。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

  • 9 # 學哥哥講故事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行為、心理、靈魂!不該成為大人加以思想的工具,比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為他們規劃未來。

  • 10 # 思路生活

    這句話出自紀伯倫的詩《致孩子》,詩比較長,但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原話是: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這句話不是從法律及生物遺傳的角度來講的,而是從孩子的身體,思想,心靈,人格及人生髮展道路來講的。

    結合原詩和我國親子現狀,解讀如下:

    1.是孩子透過父母的身體,自己開啟了生命之旅。

    孩子的受精卵誕生的那一瞬間,與卵子和精子本身的質量、特質和生命力有關。父母根本無法從數以億計的精子中選擇一箇中意的精子,也無法操控卵子。

    孩子的誕生是億萬精子中衝破重重阻礙,拿到冠軍的那一個,這種衝刺,這種只爭第一的精神,就是生命對自身的執著追求與渴望,是生命自主選擇的結果,“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其實是孩子自己選擇了與眾不同的特質。

    而且,受孕後的小生命還要歷經眾多關口和風險期,沒有胎兒自身的努力,是不可能平安來到這個世界的。

    因此,原詩說:他們屬於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成為的兒女,他們透過你來到這個世界。

    2.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更不能以父母的名義佔有。

    很多母親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孩子,你是我十月懷胎掉下來的肉!有的毌親還時常對孩子任性地想打就打,想罵就罵。

    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為,且不說孩子在法律上是獨立的自然個體,其基本的權利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孩子不是父母私自佔有的財產,而是應該用愛來呵護的家庭個體成員。

    3.孩子應該有獨立的思想、心靈和人格,不能把孩子當成輸入父母思想的容器。

    不少家長見不得不聽話和叛逆的孩子,原因是挑戰了父母的權威,與父母的思想相左就是錯,認為孩子還小,不該有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只要好好讀書、乖乖聽話就最好。

    其實,可怕的不是孩子有想法,而是孩子一直沒想法,沒有辯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也沒有獨立的人格。

    父母不能認為自己的想法是絕對正確的和不容質疑的,更不能用灌輸的方式來取代孩子自己的思考,心靈的塑造和人格的培養。

    4.孩子應該走自己的人生路。

    孩子的飯該自己吃,人生路得自己走,得自已學會成長。為人父母,應該讓孩子有選擇自己人生路和生活方式的權利,不能強制孩子在父母設定的人生模板裡生活。

    簡而言之,紀伯倫說“孩子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孩子是獨立的生命個體,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心靈和人格,父母應該呵護他,放開他,激勵他,讓孩子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 11 # 在路上的同路人

    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實也不是任何人的孩子.因為他經由父母來到世上,但卻是一個個完整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意志.有自己獨特的脾氣愛好和行為方式.

    他可能繼承你的基因,跟你有許多相似,但卻完全獨立於你,有著自己獨特的人生.不是你生命的再延續,也不是父母的複製品或附屬物.他們將帶著自己獨一無二的思想和身體經歷自己的人生.因此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只能是他們自己.

  • 12 # PS教學分享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生的子女。

    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

    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以愛,卻不能給他以思想,

    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的靈魂,

    因為他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的夢境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選自紀伯倫《先知》第四章“論孩子”

    第一次讀這首詩的時候對我很有觸動,從來沒有想過,原來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人格,做事方式。

    很多家長都喜歡說:孩子,聽話。可是換個角度想,為什麼要聽話?聽誰的話?

    中國家庭向來不缺乖孩子,然而那些乖孩子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由於長期受到打壓,他們不敢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否定自己,很難建立真正的自信;他們缺乏主見,遇到挫折六神無主;他們事事順從,最後如果失敗了,會說都是因為你,他們承擔不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拒絕以愛的名義親情綁架,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他借你而來,卻非因你而來。他與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你可以給他以愛,卻不能給他以思想,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卻不能庇護他的靈魂,因為他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的夢境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 13 # 小眼睛的姑娘smile

    確實從某種角度來說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孩子只是藉助你的身體來到這個世界。有很多父母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自己的興趣寄託到孩子的身上,這是不對的。一個人沒有勇氣活成自己想要旳樣子,才會把別人變成自己想象的樣子。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父母要幫助孩子實現他自己的夢想,培養孩子做主的能力。而不是告訴他,他應該做什麼

  • 14 # 那片海喲

    對於中國父母,其實這個是很痛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中國父母是傾盡所有,如果可以,他們可以幫孩子吃飯,幫孩子上課,幫孩子寫作業,幫孩子結婚生子。但他們很難去接受孩子終究是個獨立都個體,無論如何,世上的酸甜苦辣最終她都得獨自去承擔。盡然最終都要放手 ,早點狠下心放手,他將來他或許會堅強一些。面對風雨會樂觀地站在風雨中等待彩虹。

  • 15 # 共話巴山夜雨時

    龍應臺在書中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興趣,不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我們要尊皇孩子的獨立個性,寬容和愛是最大的教育。

  • 16 # 有匪君子平安喜樂9785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紀伯倫

    曾經看過一部由華裔導演拍攝的動畫短片《包寶寶》,時長不足8分鐘,沒有一句對白,卻讓中國式親子關係在網上引發熱議。

    短片裡有一位母親意外收穫了由一枚包子變成的小男孩,她每天把“新兒子”捧在手心裡,給予他悉心的照料,但孩子慢慢長大,漸漸地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想被媽媽控制,逐漸開始脫離媽媽的掌控。媽媽生氣卻無可奈何,終於有一天,不滿被控制的“包子寶寶”回家了,但他卻是回來收拾東西,準備離開家。難以接受現實的母親去阻攔,但都無果,著急的母親居然一口把兒子吃了下去!這位母親的“掌控欲”直接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當時現實生活中的孩子們並沒有被吃掉,但父母過分的掌控欲,也在無形中“吃掉了”孩子的人生。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在踏入社會,經歷碰撞的過程中成長,而不是在父母的控制中長大。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有的是因為母親對兒子婚事的諸多幹涉,以至於孩子的多個女友告吹,如今年逾四十,依然孤身一人;有的是因為婚後,母親對小兩口生活指指點點,導致婚姻破裂;還有有一個親戚,年屆不惑,母親試圖還處處包辦、干涉,以致孩子一事無成,母子關係尖銳。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開手,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 17 # 蝸牛媽媽說育兒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從一出生他就他自己,不屬於任何人,那怕是父母。

    父母不能讓孩子為滿足你的期待而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步入學校後會有更多的老師,但不管是哪位老師,都要清楚,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自立”。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幫助”其自立。

    當教育、指導、幫助都以“自立”為目標的時候,“尊重”就是教育的入口。

    我們要對孩子們心懷尊重。尊重就是實事求是地看待孩子,並認識到其獨特個性的能力。

    父母不要試圖改變或者操控孩子,不附加任何條件地去認可“真實的孩子”。

    孩子因為被認可、被尊重,他也會因此獲得巨大的勇氣。接納自我,並找到“自立”的勇氣。

    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給孩子,要努力去發現孩子本身的價值,並進一步幫助他成長髮展,這才是父母該做的。

    願你能教會孩子自立!

  • 18 # 縱哥的詩意生活

    父母只是孩子的養育者,不是孩子的所有者。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然,孩子自出生便不再屬於自己。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道路,有自己的價值。

    父母不能借愛孩子而控制孩子,禁錮孩子,更不應該把孩子作為自己的私有品!任何藉著愛孩子而毀滅孩子的追求的行為都是可恥的,都是卑鄙的。

  • 19 # 傑西卡的花裡胡哨

    孩子是父母生下來的,從生理上以及血緣關係上來看,這是父母的孩子。但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有自己的生活,雖然父母給予了他們生命,但是並不意味著孩子要完全按照父母的意志生活,他們有自己的思考與夢想,不會絕對服從。

  • 20 # 紫竹媽媽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是以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好壞作為衡量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

    最好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好孩子。

    於是,不讓孩子外出和同學玩,不讓孩子看電視,在家好好學習,嚴格控制,甚至貶低責罵,一切都是“為了你好”。

    可是,這真的是為了孩子好嗎?不知不覺中,把孩子當成私有物品,以愛之名來綁架他,讓他聽話 ,做他們不喜歡的事,走不喜歡的事。

    1、父母的控制慾,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一般情況下,我們大人之間,有問題的時候,大家都會選擇在尊重對方的前提下,先進行溝通,瞭解情況,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然後一起想辦法解決。

    這是我們成年人之間的溝通模式,但問題如果發生在父母與孩子之間,很少有人有耐心用這種方式和孩子溝通,特別是對待叛逆期的孩子。

    總是強調孩子,你必須聽我的才對,我都是為了你好。

    一個在控制慾中長大的孩子,他的人生是壓抑的,如同牽線的木偶。

    許多人都看過《小歡喜》,劇中的英子被逼得要去跳海。

    2、不被父母尊重的孩子,很難得到幸福

    綜藝節目《少年說》中有個女孩,大聲向媽媽喊出自己的心聲,希望媽媽不要再拿自己和同學比。

    結果,媽媽表示女兒的性格需要打壓才行。

    媽媽絲毫不顧及女兒的感受,將自己的教育觀念強加於女兒。

    很多父母習慣說著“為你好”,來左右孩子的思想,剝奪孩子處理問題的能力。

    生活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他將很難健康成長。

    父母是否尊重孩子,對孩子的幸福有著深遠的影響。

    教育家孫雲曉說過:“教育孩子的最根本的前提,是瞭解和尊重孩子。”

    父母如果不尊重孩子,孩子容易陷入挫敗和失望中,將來很難有所作為。

    《弗洛伊德的使命》書中說:

    “一個受父母尊重寵愛的孩子,會一直保持勝利者的感覺和成功的信念,不斷獲得成功。”

    明智的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懂得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為理想的模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前的消費形勢並不樂觀,如何度過復工企業過度期?你有什麼金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