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兜桌布

    表現主義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

    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透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物件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的扭曲和抽象化,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因此,主題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歷史淵博

    表現主義這個詞一般用來描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反對學術傳統的繪畫和製圖風格,它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一些國家文學藝術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德國和奧地利流行最廣。它首先出現於美術界,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

    弗蘭茨·馬爾克的《林中鹿》

    表現主義一詞最初是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用來與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區別。

    1911年希勒爾在《暴風》雜誌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現主義”一詞來稱呼柏林的先鋒派作家。

    1914年後,表現主義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和採用。

    在德國1905年組織的橋社、1909年成立的青騎士社等表現主義社團崛起。它們的美學目標和藝術追求與法國的野獸主義相似,只是帶有濃厚的北歐色彩與德意志民族傳統的特色。表現主義受工業科技的影響,表現物體靜態的美。

    尼采透過對古風藝術的批評在表現主義形成的過程中起了一個疏導和關鍵的作用。在他的《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阿波羅式的藝術是理智、秩序、規則和文雅的藝術;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是惡毒、混亂和瘋狂的藝術。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來自於人的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兩者都是神的兒子,互不相容,又無法區分。尼采認為任何藝術作品都包含這兩種形式。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鮮豔的顏色、扭曲的形式、繪畫技巧上漫不經心、平面、缺乏透視、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智。

    廣義地說表現主義是指任何表現內心感情的藝術。當然所有的藝術品都表現藝術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強調和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感情。尤其在社會動亂的時期這樣的作品尤其常見,而在歐洲歷史上從15世紀開始這樣的動亂時常重複:宗教改革、德國農民戰爭、八年戰爭等等,所有這些動亂和壓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跡。雖然這些作品一般從藝術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們透過它們所描述的恐怖始終能夠在其觀眾中引起強烈的感情。

    表現主義(2009年版辭海定義):亦稱“表現派”。現代西方流行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興起於20世紀初極盛於二三十年代的德國、美國等國。 要求突破事物表象而凸顯其內在本質,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楔入其內在靈魂,突破對暫時性的現象的描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或“真理”。深受康德、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影響。由於強調描寫永恆品質,筆下人物往往是某種共性的抽象與象徵;由於強調寫內心、直覺和下意識,多采用內心獨白、夢境、潛臺詞、假面具等手段;由於注重由作者主觀出發,去攝取事物實質,往往有意識的扭曲客觀事象。小說代表人物卡夫卡,戲劇代表人物有斯特林堡。

  • 2 # 靖西群青畫藝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

    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透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物件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的扭曲和抽象化,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因此,主題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 3 # 詩夜城主

    西方油畫藝術的“表現主義”所表現的主題

    自從20世紀初西班牙藝術大師畢加索的立體主義畫派把西方繪畫的一切禁忌和傳統全都打破之後,各種形式的抽象派藝術就層出不窮了,這使一切藝術家的創作得到了自由,藝術家們可以在完全沒有清規戒律的情況下作畫,其中,“表現主義”也是抽象派的一種。

    西方油畫藝術的“表現主義”所表現的主題是心態,也就是說,藝術家把人的心態的表現作為主題,比如,挪威畫家蒙克在油畫《吶喊》中表現一種全然絕望的情緒,畫中的每一樣東西都在加強這種絕望:人物有形而無實,在感情的重壓下曲折搖晃;彎曲的天空和水流,粗壯的橋樑斜線,都把觀眾引向那張開的嘴,它正在那裡大聲吶喊,

    橋上雖然還有其他人,但畫中卻有一種可怕的孤獨氣氛,那聲音似乎在呼喊:生存竟無法逃避,唯有難以忍受的生存痛苦,人們在畫上找不到寬慰,背景中絕無一處不在晃動,粗獷的線條和粗獷的節奏顯得很突出,繪畫中充滿了騷動不安,所有這些,都使畫家的感情躍然紙上,

    這種絕望的心態被描繪的如此有力,同時這也是表現主義的缺陷,因為許多極端的心態只不過是藝術家自己的心態,對其他人來說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也不能引起其他人的興趣,畢竟每個人都向往Sunny正能量的世界,積極樂觀的心態,像《吶喊》這樣表現負面、恐懼、絕望心態情緒的作品,在過去的繪畫作品中絕對是無所表現的。

    蒙克作品《吶喊》

  • 4 # 有態度的中國人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

    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透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物件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的扭曲和抽象化,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因此,主題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中文名

    表現主義

    外文名

    Expressionism

    時代

    20世紀初

    提出者

    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

    地位

    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

    名詞介紹

    但他們大都受康德哲學、柏格森的直覺主義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強調反傳統,不滿於社會現狀,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埃貢·席勒的《愛德華·科斯馬克肖像》

    在創作上,他們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摹寫,要求進而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敘而展示其永恆的品質。

    它在詩歌、小說和戲劇領域都產生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其詩歌的主題多為厭惡都市的喧囂,或暴露大城市的混亂、墮落和罪惡,充滿了隱逸的傷感情緒或是對“普遍的人性”的宣揚。它的特點是不重視細節的描寫,只追求強有力地表現主觀精神和內心激情。代表人物有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德國的海姆、貝恩等。

    其小說的人物和故事都是現實生活的異乎尋常的變形或扭曲,用以揭示工業社會的異化現象和人失去自我的嚴重的精神危機。代表人物有奧地利的卡夫卡等。

    其戲劇內容荒誕離奇,結構散亂,場次之間缺少邏輯聯絡,情節變化突兀,生與死、夢幻與現實之間沒有明確的界線 。多用簡短、快速、高聲調、強節奏的冗長的內心獨白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同時也大量運用燈光、音樂、假面等來補充語言的效果。代表人物有瑞典的斯特林堡、德國的托勒爾、美國的奧尼爾、捷克的恰佩克、英國的杜肯、衣修午德以及愛爾蘭的奧凱西等。

    歷史起源

    表現主義這個詞一般用來描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反對學術傳統的繪畫和製圖風格,它是20世紀初至30年代盛行於歐美一些國家文學藝術流派。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德國和奧地利流行最廣。它首先出現於美術界,後來在音樂、文學、戲劇以及電影等領域得到重大發展。

    弗蘭茨·馬爾克的《林中鹿》

    表現主義一詞最初是1901年在法國巴黎舉辦的馬蒂斯畫展上茹利安·奧古斯特·埃爾維一組油畫的總題名,用來與自然派和印象派相區別。

    1911年希勒爾在《暴風》雜誌上刊登文章,首次用“表現主義”一詞來稱呼柏林的先鋒派作家。

    1914年後,表現主義一詞逐漸為人們所普遍承認和採用。

    在德國1905年組織的橋社、1909年成立的青騎士社等表現主義社團崛起。它們的美學目標和藝術追求與法國的野獸主義相似,只是帶有濃厚的北歐色彩與德意志民族傳統的特色。表現主義受工業科技的影響,表現物體靜態的美。

    尼采透過對古風藝術的批評在表現主義形成的過程中起了一個疏導和關鍵的作用。在他的《悲劇的誕生》中,尼采將古代藝術分為兩類,阿波羅式的藝術是理智、秩序、規則和文雅的藝術;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是惡毒、混亂和瘋狂的藝術。阿波羅式的藝術代表著理智的理想,而狄俄尼索斯式的藝術則來自於人的潛意識。這兩種藝術形式與代表它們的神一樣:兩者都是神的兒子,互不相容,又無法區分。尼采認為任何藝術作品都包含這兩種形式。表現主義的基本特徵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鮮豔的顏色、扭曲的形式、繪畫技巧上漫不經心、平面、缺乏透視、基於感覺,而不基於理智。

    廣義地說表現主義是指任何表現內心感情的藝術。當然所有的藝術品都表現藝術家的感情,但是有些作品尤其強調和表達藝術家的內心感情。尤其在社會動亂的時期這樣的作品尤其常見,而在歐洲歷史上從15世紀開始這樣的動亂時常重複:宗教改革、德國農民戰爭、八年戰爭等等,所有這些動亂和壓迫均在印刷作品中留下了其痕跡。雖然這些作品一般從藝術角度不引人注目,但是它們透過它們所描述的恐怖始終能夠在其觀眾中引起強烈的感情。

    表現主義(2009年版辭海定義):亦稱“表現派”。現代西方流行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興起於20世紀初極盛於二三十年代的德國、美國等國。 要求突破事物表象而凸顯其內在本質,突破對人的行為的描寫而楔入其內在靈魂,突破對暫時性的現象的描寫而展示永恆的品質或“真理”。深受康德、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影響。由於強調描寫永恆品質,筆下人物往往是某種共性的抽象與象徵;由於強調寫內心、直覺和下意識,多采用內心獨白、夢境、潛臺詞、假面具等手段;由於注重由作者主觀出發,去攝取事物實質,往往有意識的扭曲客觀事象。小說代表人物卡夫卡,戲劇代表人物有斯特林堡。

    涉及領域

    視覺藝術

    以下為20世紀初一些重要的表現主義視覺藝術家:德國:埃米爾·諾爾德、弗蘭茨·馬爾克、昂斯特·巴拉赫、埃裡希·赫克爾、卡爾·施密特-羅特盧夫、艾恩斯特·路特維希·基希納、馬克斯·貝克曼、奧古斯特·麥克、馬克斯·佩希斯坦奧地利:埃貢·席勒、奧斯卡·柯克西卡俄羅斯:瓦西里·康定斯基比利時:康斯坦特·佩爾梅克、詹姆斯·恩索爾法國:錢姆·蘇蒂恩挪威:愛德華·蒙克藍色騎士組織和橋社是比較著名的表現主義畫家結社。20世紀裡表現主義也對許多其他藝術家起了重要的影響,包括所謂的抽象表現主義。

    《多萊多風景》

    事實上並沒有任何自稱為表現主義派的藝術家或藝術家團體,而且這個運動主要集中在德國和奧地利。藍色騎士主要集中在慕尼黑,而橋社則主要集中在德累斯頓(不過後來一些藝術家遷往柏林)。橋社的活動時間比較長,而藍色騎士實際上只活動於1912年。許多藝術風格‎對錶現主義起了影響作用,包括愛德華·蒙克、凡·高和非洲藝術。在法國表現主義與野獸派有一定的混淆。

    野獸派和表現主義在使用顏色上都非常大膽,但是他們使用顏色的目的不同。野獸派意在唯美,而表現主義則意在使用這些顏色來表現感情。顏色的作用在於其表達能力,而不在於使用它來表達一個物件或者作品。表現主義使用顏色和狂亂的線條來表達自我。

    藍色騎士的領導人康定斯基將這個做法繼續發展。他認為僅用顏色和形狀就可以傳達藝術家的感覺和情緒,由此他躍入了抽象主義的範疇,改變了20世紀的藝術。

    繪畫

    表現主義,是指藝術中強調錶現藝術家的主觀感情和自我感受,而導致對客觀形態的誇張、變形乃至怪誕處理的一種思潮,用以發洩內心的苦悶,認為主觀是唯一真實,否定現實世界的客觀性,反對藝術的目的性,它是20世紀初期繪畫領域中特別流行於北歐諸國的藝術潮流,是社會文化危機和精神混亂的反映,在社會動盪的時代表現尤為突出和強烈。在北歐各國的傳統藝術中早就存在著表現主義的因素:在早期日耳曼人的蠻族藝術、中世紀的哥特藝術、文藝復興中的鮑茨、勃魯蓋爾等畫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變形誇張的形象、荒誕的畫面藝術效果,這些都表露出強烈的表現主義傾向。

    埃米爾·諾爾德作品

    19世紀末,出現了象徵主義的影響和現代風格混在一起的第一個表現主義運動,先驅代表畫家是荷蘭人文森特·梵高、法華人勞特累克、奧地利人克里姆特、瑞士人霍德勒和挪威人蒙克,他們透過一些情愛的和悲劇性的題材表現出自己的主觀主義。

    20世紀表現主義的主要基地是德國,這決定於德國的社會現實,同時受到尼采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斯泰納的神秘主義的影響。

    表現主義涉及文藝各個領域的思潮和派別,作為社團,他的主要活動基地在德國。

    1、興起:19世紀末德國一些哲學家和美學家的理論對錶現主義起了推動作用。直接對德國表現主義產生影響的是挪威畫家蒙克,他的作品中出現強烈的表現主義因素。他的畫展推動了德國表現主義興起。蒙克代表作《吶喊》。

    2、橋社時期:1905年德累斯頓成立了表現主義第一個社團橋社。代表人物:基希納,黑克爾,配希施泰因等。基希納代表作《柏林街景》、《市場與紅塔》。

    3、青騎士社:1911年慕尼黑成立了第二個社團青騎士社,代表人物:康定斯基、馬兒克、馬可等。康定斯基代表論著:《論藝術的精神》等。康定斯基代表作組畫《秋》、《冬》、《樂曲》、《即興曲》、《構圖2號》等。

    4、新客觀社:德國表現主義後期社團,出現於1923年,代表人物:格羅斯、迪克斯、貝克曼,格羅斯代表作:《夜》,《壕溝戰》,《啟程》。

    文學

    表現主義文學是20世紀初期以德國為中心興起的一場國際性文學運動。表現主義文學是表現主義藝術在文學領域的體現,涉及到文學的各個領域,其中戲劇和詩歌的成就最為突出。

    “表現主義”一詞源自拉丁文“expressus”,具有“拋擲出來”、“擠壓出來”的意思。表現主義思潮最先出現在繪畫界,其後波及文學界。“表現主義”作為一個文學流派,最早確立於1913年。

    表現主義文學特點:

    1) 憑藉主觀精神進行內心體驗,並將這種體驗的結果化為一種激情

    2)捨棄細節描寫,追求事物的深層“幻象”構成的內部世界

    3)作品中的人物常以某種型別的代表或某種抽象本質的體現代替有個性的人。

    4)情節不連貫,發展線索不明晰

    5)均以怪誕的方式表現醜惡和私慾的“瘋人院”式的人世罪孽和無窮痛苦

    表現主義文學代表人物及作品:卡夫卡《變形記》

    音樂

    表現主義音樂,這個現代音樂的第一個主要流派,是以奧地利音樂巨人勳伯格和他的兩個學生貝爾格、韋伯恩為代表,緊隨在印象樂派之後產生的、一種相悖於印象樂派的美學思想和創作技巧的音樂流派。

    表現主義最初出現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開端於美術界——1911年,畫家康定斯基(1866-1944)、馬爾克(1880-1916)、馬克等人在德國創辦了《青騎士》雜誌,發表了多篇戲劇、繪畫、音樂詩歌等方面的、有關表現主義的理論,掀起了表現主義運動的潮流。戰後此潮流迅速風靡歐美,並先後在美術、建築、戲劇、小說、詩歌、電影及音樂領域中產生重要影響。

    表現主義,以其極大的主觀性著眼於人類精神與體驗的直接表現。在抗衡著印象主義客觀性的同時,追求形式上的最大自由,打破舊有的傳統觀念的囿限,顯示其表現主義的最大自由,打破舊有的傳統觀念的囿限,顯示其表現主義的共性特徵。

    表現主義音樂,是"新維也納樂派"針對法國的印象樂派所強調的、對自然中的朦表朧光色、虛無縹緲事物的描寫的尖銳反駁。他們主張藝術要表現人類的思想本質和心靈世界。正像勳伯格所說:"藝術家為之奮鬥的最偉大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表現他自己","我們的心靈才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當他們用自己的心靈感受到德奧現實生活充斥著痛苦和罪角的時候,他們便用音樂去表現自己內心所感受到的那種壓抑、孤寂、苦悶、絕望、刺激和瘋狂的情感。

    表現主義音樂的最大特徵,是無視傳統,無視規則,不追求龐大、誇張,刻意追求精緻、純樸,拋棄印象派的玄妙模糊,力求於音樂表現的簡潔、單純、明快和熱烈。

    表現主義的意義,以無調性為其基本成分。由於拋棄了主屬音的傳統觀念,八度中的十二個音的價值得以相等,從而使傳統的旋律概念、節奏、節拍的組織,曲式的結構,和聲與對位的感覺皆面目全非。融入十分自由的形式中的若干獨特音的連續,帶來了流動的、甚為發展的奇妙特色。而小巧、精緻的樂隊編配,常具單純、明快的色彩。[1]

    電影

    表現主義的電影也被稱為德國表現派,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有《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和《泥人》。

    戲劇

    20世紀初德國戲劇中喬治·凱澤和恩斯特·托勒爾是最著名的表現主義劇作家,其他著名劇作家有沃爾特·哈森克萊沃。瑞典劇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和德國演員和劇作家弗蘭克·韋德肯是他們的前例。

    表現主義戲劇的特點是極端簡化的人物性格、合唱效應、雄辯的對話和高度的集中。其內容往往是主人公的覺醒和悲痛,尤其是與市民價值和權威(一般以父親來代表)的鬥爭。

    表現主義戲劇中的對話不是庸長和幻想性的就是極端縮短和電報式的。

    代表人物

    表現主義先驅:斯特林堡(1849——1912)[瑞典]代表作《鬼魂奏鳴曲》(1907)把夢魘,鬼魂搬上舞臺,讓死屍、Phantom、亡魂、活人同時登場。被稱為表現主義文學源頭。

    表現主義小說代表:弗蘭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他是個生前無聞身後成名的人,善用象徵、誇張、變形的藝術手法來揭示現代社會所面臨的困境和“現代人的困惑”。作品情節荒誕不經卻蘊涵深意。代表作:《變形記》(Die Verwandlung)

    表現主義戲劇代表:尤金·奧尼爾(1888——1953)[美國],主要代表作:《毛猿》(1917)、《瓊斯皇》(1920),曾經先後四次獲得美國普利策獎1936年,以“體現了傳統悲劇概念的劇作所具有的魅力,真摯和深沉的激情”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美國當代戲劇的奠基者。

    表現主義繪畫代表:挪威的蒙克代表作《吶喊》,俄國康定斯基代表作組畫《秋》、《冬》、《樂曲》、《即興曲》、《構圖2號》等。 格羅斯代表作:《夜》,《壕溝戰》,《啟程》。

    表現主義音樂代表:阿諾爾德·勳伯格(Amold Schoenberg,1874—1951年),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是二十世紀著名的現代音樂作曲家之一,“表現主義”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交響詩《光明之夜》、《摩西與亞倫》、《室內交響曲》、歌劇《期望》以及為朗誦、男聲合唱和樂隊而寫的《一個華沙的倖存者》。此外還有幾首絃樂四重奏和許多鋼琴、聲樂作品等。

    思想特徵

    一般說來,文學作品中的藝術是手段,它是為作品中的思想內容所決定的,所以不瞭解表現主義的思想特徵,也就很難準確把握它的藝術性特徵,就象不瞭解燃料的特性就看不出火焰的特色一樣。

    反抗

    首先,在表現主義嘈雜的聲響中,反抗是它的主音,這是它的最明顯的特徵。

    這不僅是因為,捲入這個運動的人中,左翼激進派佔了相當大的比重,就是處於中間狀態的人如卡夫卡等,他的內心世界也充溢著一種“急欲爆炸”的感情。那氣勢,正如他們的一個喉舌《狂飈》所標示的,大有沖決一切藩籬的味道。魯迅要在“鐵屋子”裡砸出去的情緒就屬於這種感情。在左翼表現主義看來,似乎藝術是次要的,宣傳鼓動才是目的。他們宣稱:戲劇“不是舞臺,而是鼓動者的講壇”;“藝術的轉變,就引起世界的轉變。要聯合一切藝術手段和力量來複興社會。”貝歇爾的詩《人們,起來》、扎勒的劇作《搗毀機器者》、《轉變》、凱撒的劇作《加萊義民》等對立情緒都是很激烈的。

    行動

    其次,與上述有關,強調“行動”。

    這一特徵也被表現主義的另一個喉舌刊物《行動》標明瞭。有的作品也明確加以強調,如芬特納的劇本《監禁》,其中一個老頭強烈譴責一切流血事件,大喊:“目的必須是純潔的,我不希望它被玷汙。血不能增添光彩。血——這不能成為功績!”水兵和工人則反駁道:“行動,行動——這才是決定一切的東西!”魯賓納的《天上的光》號召所有被壓迫者上街頭“推倒那孤獨的囚室的高牆。”翁魯的劇作《血族》中的一位母親,眼看兒子被殺,奮起奪過了軍官的權杖,向前衝殺。表現主義這一傾向的積極發展,導致了一部分作家轉向了革命,如貝歇爾、萊昂哈特等,這些人後來成為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中文化幹部的重要力量。

    人物

    第三,強調“人”,提高人的尊嚴和素質。

    在左翼表現主義的創作中,人是他們關注的中心主題之一。魯賓納的《人是中心》可以說代表了他們的社會綱領。《轉變》中主人公面對圍住他的人群,號召每個人想一想:他是人!韋爾弗的詩作《特洛伊婦女》的人們在瀕臨絕境時仍氣宇軒昂,保持著勇敢和尊嚴。在表現主義者看來,人是“宇宙的精華”,人也是改造世界的主體。但現實的人都被生存環境扭曲了,壓扁了,早已失去了主體意識,變成心靈“空乏”的渺小生物。因此不僅尊重人,信任人,而且還要提高人的素質和本體價值。凱撒的《從凌晨到子夜》就是試圖“創造一種新人”,以迎接革命和人類的前途。表現主義作家、理論家品圖斯說:“只有人變好了,世界才能變好”。為此,小說家巴爾拉哈倡導人的責任感和積極創造精神。沃爾芬施坦的《男人》以及上述魯賓納、托勒的作品提倡以自我犧牲來喚起別人的覺醒。後來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布萊希特仍把對群眾的革命啟蒙作為自己戲劇工作的著眼點,這與上述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代溝

    第四,強調“代溝”——父子衝突。

    表現主義者多半是一些激進的小資產階級青年,他們以反傳統、反保守、反對現存一切自命,但又不能完全正確認識深入解釋社會障礙的根源究竟是什麼,便籠統地把上一代人看作社會罪惡的體現者,而父親是他們看得最清楚的這種體現者的代表。卡夫卡於1919年的《致父親的信》可以說是反映這種情緒的最鮮明的時代記錄。作者在這封超級長信中刻劃的是自己家庭裡的家長,他以自己經歷過的一件件事實揭露和控訴這位家長,那“專制有如暴君”式的統治方式怎樣摧殘著子女的身心健康。而這位家庭“小暴君”的表現時時讓人聯想到國家的那些大暴君的特點來。事實上社會上千千萬萬這類“小暴君”的特徵都是從大暴君的模子裡塑造出來的,他們就是國家的大暴君的統治及其保護下的社會罪惡得以維護的社會基礎!

    父子衝突這一主題反映在創作中,無論就作品數量還是就其尖銳性而言都引人注目。較為典型的是韋爾弗的中篇小說《兇手無罪,罪在死者》。其主人公是一個奧匈帝國軍隊裡的下級軍官,他父親則是這支軍隊裡的將軍,主人公對軍營生活的單調、劃一與等級森嚴感到反感與憤怒,他把仇恨集中到維護這種呆板的軍紀與制度的父親身上,彷彿這位高階軍官的父親是世界一切罪惡的代表者,他的反叛心理無心復加,終於間接地使父親喪了命。作者讓主人公以自我體驗的方式,以充滿正義感的語氣敘述了他的犯罪的,但又是令人同情和解恨的叛逆的故事。這類由倫常叛逆心理發展到謀殺的故事,在勃洛納的兩個劇作《殺父》和《青年的誕生》中還要激烈。作者把主人公的行為和感情寫成人的一種盲目的、無法控制的自發力量。但這種父子矛盾的主題反映在卡夫卡的小說裡卻是另一種面貌,例如他那兩篇寫得最早的成名作《審判》和《變形記》,其主人公都不是懲罰父親的“兇手”,而是父親淫威下死去的犧牲品。他的長篇小說《失蹤者》的主人公也是受父親懲罰而流落他鄉的。.

    異化

    第五,異化意識。

    在表現主義時期,一般作家對於“異化”這個概念與其說有了哲學意義上的理解和解釋,毋寧說他們透過種種生活現象開始意識到或洞察到人類生存環境中某種異己力量的存在及其普遍性,它的存在正在加劇著人性的變態,造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常,而又不知道有什麼辦法來遏止或克服這種趨勢,正如卡夫卡所說,“生活的紐帶”在把我們帶往哪裡,我們是“不得而知”的。文學作品中的“異化”描寫是多方面的,很難概括得全面,大致有以下幾點:

    A、陌生感一種是人與環境的陌生,一種是人與人之間的陌生。前一種表現為人不接受世界,或世界不接受他。典型的例子是卡夫卡的《失蹤者》和《城堡》(後者待後面再談)。《失蹤者》的主人公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因一個過失而遭父母放逐他鄉——美國。在流亡過程中,他處處遭人欺騙、冷遇和虐待。不是沒有人關懷他,不,他甚至還有過好運氣——不止一位姑娘接近他。然而個別人的關懷與暫時的好運,敵不過整個社會環境的冷漠,因而他始終未能改變他漂泊不定、不斷碰壁的命運——世界不接納他。這完全是作者自己內心感受的外化,他在一封信裡甚至說:“他在自己的家裡比陌生人還要陌生”。這是較普通的思潮。韋爾弗有一首詩的題目就叫“我們都是世界上的陌生人”。他甚至還以《異化》為題寫過一篇小說,講述一對姐弟,弟弟由於後來地位的升遷而與姐姐疏遠、陌生的過程。

    B、孤獨感它與“陌生感”是一對“孿生姐妹”。在陌生的環境裡,人與人之間感情不能溝通,這當然是從深層意義上講的。人們間的表層關係,當然也不缺乏親熱、溫暖,但從表現主義觀點看來,那都是由共同利害關係維繫著的表象。揭去這層表象,則暴露出的真實境況就是孤獨。卡夫卡的《變形記》從社會學層面上看就是如此:一個人一旦患了不治之症(“變形”即為這種絕症的象徵),丟了飯碗,從而不能繼續給家庭提供經濟來源,最後被全家人無情地唾棄。處在這種境遇裡的人就無異於動物,因為他被人即同類丟擲了人的圈子之外。韋爾弗的詩集《相互間》也把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視為人類生存的基本境況:孤獨是普遍的,而且是不可改變的。實際上普遍的是這股孤獨的思潮,它在尼采那裡有突出的表現。對錶現主義頗有同情的赫爾曼·黑塞的長篇小說《草原狼》講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是西方一部分知識界由於“上帝死了”以後失去了精神支柱,面對價值真空的“荒原”而產生的一種特殊感受。

    C、負罪感表現主義作家普遍認為,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善、惡兩種本性,內心中都有自己所不知道的黑暗領域,因此隨時都有犯罪的可能。這方面的主題在G.凱撒的三部曲《地獄-道路-人間》中闡述得比較典型。它的第一部就企圖闡明,在現存資產階級統治的社會里,每個社會成員對世界上的罪惡都負有責任的。德伯林的小說《漢姆萊特或者漫漫長夜的終結》處理的也是這個問題。因此,透過某一事件的震動或觸發,喚起對自身的罪惡的認識,並進而引起自審或懺悔,在表現主義作品中是頗為常見的現象。上述凱撒三部曲的第二、三部就是以此為任務的。劇中透過一個象徵性人物的自我犧牲態度,試圖喚起別人認識到在全人類面前大家無不犯了罪。起初大家都覺得他的行為太荒唐,但後來一步步受到感化,以至自己主動走進牢房,接受懲罰。最後連獄卒、法官、律師等等都照著這樣做。這種自審意識在韋爾弗筆下更不鮮見,從他的劇作《施魏格爾》、《鏡中人》到中篇小說《淡藍色的女人手跡》和長篇不說《同窗》都貫穿著這一主題。在作者看來,每一個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要為他的罪過承擔償還的責任,甚至需要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例如他的戲劇三部曲《鏡中人》的主人公塔瑪爾是個具有雙重人格的人,他經常受到他的第二個自我即“鏡中人”的誘惑,貪圖享受,以至墮落為罪犯,在備嘗種種苦頭之後,他受到良心譴責,把自己交給正義法庭,判處死刑——自殺,從而贖回了自己的靈魂。

  • 5 # 先鋒藝術史

    正巧最近在家重新研讀藝術史。西方油畫的“表現主義”其實不難理解。學習哲學、藝術之類的知識,不要被“XX主義”所搞暈了,要知 道英文的“XX主義”就是在任一單詞詞根後加上“-ism”的字尾,比如 “Expressionism”(表現主義)、Cubism(立體主義)、Futurism(未來主義)。

    一、哪些畫是表現主義

    言歸正傳,“表現主義”盛行於20世紀的歐洲,大家所熟知的 文森特·梵高、愛德華·蒙克、克里姆特都是表現主義的大家。

    梵高《星空》

    克里姆特《吻》區域性

    蒙克《生命之舞》

    二、世界大戰帶給人們的傷痛

    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摧毀了西方各界對於人類未來的樂觀心態。隨後的第二次世界將整個世界拖向災難的深淵。兩次世界大戰深刻的影響了影響了藝術思潮。戰爭讓人們不再崇拜理性,追捧進步論。人們對於未來變得悲觀、迷茫、消極。藝術家們的心態也收到了較大的衝擊。表現主義、達達主義與超現實主義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發端興盛的。

    表現主義出現的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80年代,德國作為表現主義的重鎮,1905第一批成熟的表現主義團體就有法國的野獸派和德國的僑社。1911年德國表現主義隨著“藍騎士”出現達到高潮。戰後表現主義從德國蔓延至整個歐洲大陸。

    三、表現主義表現在表現什麼

    表現主義藝術家用誇張和扭曲來表現藝術家的個人思想感情,融合戰時和戰後的非理性思潮。

    蒙克的《吶喊》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關於苦悶與彷徨的代表作,他認”透過人的神經、內心、頭腦和眼睛所表現出來的繪畫形象就是藝術。”主觀的思想幾乎完全擊敗了客觀的自然,而理性消失之後的苦悶與彷徨的個人情感也就呈現在了畫布之上。

    總結:

    西方油畫中“表現主義”表現的主題,其實就是純粹的藝術家主觀個人情感的表達,往往具有誇張和扭曲的筆觸,對映著20世紀世界大戰爆發,人們對於未來的悲觀與迷茫。

  • 6 # 塞尚的朋友

    表現主義(Expressionism),現代重要藝術流派之一。20世紀初流行於德國、法國、奧地利、北歐和俄羅斯的文學藝術流派。

    1901年法國畫家朱利安·奧古斯特·埃爾韋為表明自己繪畫有別於印象派而首次使用此詞。後德國畫家也在章法、技巧、線條、色彩等諸多方面進行了大膽地“創新”,逐漸形成了派別。後來發展到音樂、電影、建築、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

    表現主義是藝術家透過作品著重表現內心的情感,而忽視對描寫物件形式的摹寫,因此往往表現為對現實的扭曲和抽象化,這個做法尤其用來表達恐懼的情感,因此,主題歡快的表現主義作品很少見。從這個定義上來說馬蒂斯·格呂內瓦爾德與格雷考的作品也可以說是表現主義的,但是一般來說表現主義僅限於20世紀的作品。

    在創作上,他們不滿足於對客觀事物的摹寫,要求進而表現事物的內在實質;要求突破對人的行為和人所處的環境的描繪而揭示人的靈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對暫時現象和偶然現象的記敘而展示其永恆的品質。

  • 7 # 非朱非墨

    西方油畫藝術的“表現主義”中,所表現的主題要按照油畫的誕生與發展觀來看待,油畫從15世紀誕生開始,每經歷一個世紀,都會有不同的畫家來根據自己所生存的社會背景、人文背景來描繪自己心目中的油畫表現。因此表現主義也不盡相同。

    早期的油畫,比如初期15世紀16世紀是以寫實派為主,其油畫風格表現為寫實主義。到了19世紀中葉開始朝印象派轉變。一直到20世紀以後,科學的高速發展,社會也引起了深刻的變革。文化思想領域各種非理性主義反理性主義的思潮崛起後,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學說。

    各種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相互影響、滲透。不斷激發新觀念的形成。藝術創作因此而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多元、自由的格局。因此西方的油畫藝術也開始呈現了現代主義、立體主義、未來主義、構成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流派。

    壹、油畫的誕生和早期的表現主義

    我們先從油畫的誕生開始說起。15世紀,尼德蘭畫家凡·艾克兄弟成功的找到了繪畫用油,將油畫技術和材料成功運用而創作出技法完美的油畫作品。“油”這種媒介材料革命性的應用與發展,是繪畫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逼真效果。

    《阿諾菲尼夫婦的婚禮》揚·凡·艾克 尼德蘭 1434年

    達·芬奇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天才,對油畫的技法作了多種嘗試和試驗。他根據油畫的特性創造出獨特的形體圓潤過度和明暗表現方法。他將畫面中一切元素都歸於一種總體考慮和處理之中,畫面總是處於一種大的形式或大的光影的朦朧小鍋中,但又不是整體的分量感、實體感。他筆下的人與物,無論從體激素早還是空間關係表達上都更接近真實感。因此這個時期的油畫表現的是寫實主義。

    到了16世紀下半葉,油畫已成為當時西方畫壇的主要畫種。到了17世紀,油畫藝術開始走向成熟,西方畫壇也出現一批傑出的最佳化大師。荷蘭繪畫大師倫勃朗創造了前所未有的並與他的精神內涵相適應的油畫語言,形成了繪畫史上的“倫勃朗式”風格。他爸寫實風格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對油畫藝術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倫勃朗的表現風格多以“浪漫主義”為主。

    倫勃朗最大限度的發揮出油畫材料的特質,將傳統油畫的藝術表現力發揮到極致。他的油畫帶給我們的是高度的審美愉悅與創作啟示、高品格的精神性與高品質的繪畫性,從而使西方繪畫達到了一種完美。

    繼浪漫主義和寫實主義之後,19世紀60年代在法國畫壇上產生了印象派。是一個在繪畫史上具有革命性影響的畫派,對世界各國現代繪畫藝術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印象派的傑出成就在於他們對繪畫的觀察和表現技巧進行了大膽的創新,他們把對光與色的觀察與描繪在色彩中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19世紀末,以塞尚未代表的藝術家不滿足於印象派客觀表現和片面追求外光與色彩,而是強調藝術要抒發作者的自我感受。強調藝術形象要異於生活物像,要用作者的主觀情感去改造客觀物件,力求表現“主觀化了的客觀”。現代派藝術家把塞尚強調主觀感受的理論和實踐看作是新藝術的起點,稱他為“現代藝術之父”。

    叄、後現代文化範疇的“新繪畫”的誕生

    到了20世紀80年代,“繪畫”這種傳統媒介再一次成為人們關心的問題,一種屬於後現代文化範疇的“新繪畫”誕生了。如今,新繪畫正義不可阻擋之勢成為西方繪畫藝術主流,它標誌著繪畫藝術已經走出困境,迎來新的復興。

    油畫藝術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渡過了漫長的歷史時期,今天這一重要的繪畫形式同樣深深的受到各種文化思想領域的理性與非理性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現主義。藝術創作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其表現主義也多種多樣,只有人們理解不了的,沒有繪畫形式不能表現的。

    總結:

    綜上所述,因此我們其實不要去給西方油畫,甚至是繪畫給以界定性的定義,沒有什麼一定要表現的主義,藝術高於國界,是建築在人文主義精神上的一種表現手法,因此藝術索要表達的也是一種更多元,更博愛的精神層面。

    油畫就是藝術的一種。我們不能把油畫單獨從藝術的角度剝離開來,說其具體的表達主義具體是什麼。如果真的要選出一種表達主義,那麼我想說主要是表達一種“人文主義”情懷吧。

  • 8 # 黃智637

    西方油畫藝術的“表現主義”是西方資產階級繪畫藝術流派之一。二十世紀初興起於德國,流行於二十和三十年代的德國、法國、奧地利等國家。最初形成於繪畫領域,以後影響到其他文藝領域。所表現的主題是孤獨的人生,隱秘的悲憤,難忍的痛苦。

    一、西方油畫的“表現主義”流派,流行時間不長。發起人是由德國的凱爾希納組織而創立,這個“表現主義”的畫派崇尚直覺與非理性,把藝術家內在的情緒視為主要創作因素,只相信自己創造的內在實現。

    二、西方油畫藝術的“表現主義”流派,二十世紀初產生於德國。當時德國已完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多種多樣的醜惡、腐朽暴露無遺。藝術家因而感到孤獨、悲憤、絕望。於是產生“表現主義”流派中兩種傾向,一種是蒙克、珂珂式加為代表,另一種是康定斯基、馬爾克為代表。

    三、馬爾克被認為是德國“表現主義”畫家中最受歡迎的一位。以馬爾克為代表的另一種“表現主義”,其繪畫的主題內容表現的是,極力擺脫具象而接近抽象。馬爾克的油畫作品《紅馬》,他把色彩從自然中分離出來,賦予了自然一種新的獨立的生命。馬是一種從羅馬時代就開始被人們推崇的動物,是優雅、活力和自然力量的強勁象徵。在作品中將馬與景觀、色彩與形式結合起來,喚起潛在的抽象意識的審美感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子線和鉤子都是好好的,為什麼釣魚老是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