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火燊輝
-
2 # 史海撈蝦
蘇軾寫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時,是他人生遭遇中又一悲慘際遇之時,貶謫黃州,削去一切俸祿,幸得黃州知州徐大猷同情,著其一家開懇黃州東坡荒地,艱難度日。
此時的蘇軾,既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悟,又有"小舟從此去,江海寄餘生"的厭世消極。想必情緒一定低落到了極點。烏臺詩案雖僥倖存活,但禍及兄弟及家人是他難以消除的隱痛。他有"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的希冀,更有“西北望,射天狼"的抱負。還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願景。但這一切,隨著黨爭的禍及自身以及朝廷屑小的汙衊陷構,似乎均如夢幻泡影,隨波逐流。他只能“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慰平生。"細想自己自幼攻讀,心慕先賢,懷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不料壯志未酬,卻遇江湖之險,心中波瀾自是難平。結合後來蘇軾對自己一生的總結"身似己灰之木,心屬不繫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來看,身貶黃州,緬古實為諷今,發出"人生如夢"的感嘆,當是一種對前途渺茫,對人生無奈的悲嘆。
人總有低落之時,無論古人今人,無論平庸之輩或名流賢達,生命的歲月不可能總是春光無限。人生如夢,其實是哀嘆,又是自嘲,關鍵的是,夢畢竟會醒,看你如何正視困境,自強不息,走出生命低谷。
-
3 # 愛國老頑童
烏臺詩案是蘇軾一生中最大的轉折點,死裡逃生後他被貶黃州,日子過得特別艱難,大起大落的遭際,讓人到中年的蘇軾看到了仕途的險惡,對手的陰險兇殘,自己的雄心壯志受到摧折,華髮早生,有了“人生如夢”的感慨。
-
4 # 仰虹軒主
這首詞是蘇軾在神宗元豐五年(公元一〇八二年)寫的。那年他已四十七歲,因反對新法被貶謫在黃州(今湖北黃岡)已經兩年多了。古典詩歌中詠史,懷古一類的作品,一般都是古為今用,借對史事的評論,對古蹟的觀賞來抒自己的懷抱。此首詞也不例外。他想到古代“風流人物”的功業,引起了無限的嚮往,同時就引起了自己年將半百,“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的感慨。江山依舊,人事已非,淪落無聊,徒傷老大,於是引發“人生如夢”的感傷。
-
5 # 一梅君
《念奴嬌·赤壁懷古》創作於1082年,是蘇軾(1037年-1101年)被貶黃州團練副使(閒職)時所作,時年46歲,本該大有作為的年紀卻被賦予閒差,對於一個有抱負、滿懷豪情的文人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但作者沒有因為自己的人生坎坷、仕途不順而悲泣沉淪,正如這首豪放詞,透過遊覽祖國河山---黃州赤壁,由奔放的江水,激盪的景觀而激發出內心深處的豪邁,聯想到年輕有為、春風得意的千古風雅人士---周瑜,對比自己的處境又不禁感慨,已近暮年而功業未成,繼而又豁然開朗,一句“人生如夢”既蘊含了作者的無限感慨 ,又表現了作者在生活中練就的曠達與豪放。
奉上全詞,一起領略這首詞的激越、沉鬱和豪放。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
6 # 文子心語
《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一向被認為是蘇詞中最負盛名的代表作,寫於元豐五年(1082年)。當時的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政治上很不得意,這首懷古詩,就是透過一系列鮮明的形象表現詞人羨慕古人之有為,感慨自己之無為的思想。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詞的上闋,寫赤壁山水的雄奇,起筆氣勢就很豪邁。大江之水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歷史的長河也像這江水一樣日夜奔騰不息;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上,湧現出多少有作為的英雄豪傑啊!
詞人看到江邊的古堡,很自然地就把它和三國時周瑜等率軍大破曹操的赤壁聯絡在一起。
此處說“人道是”,顯然是根據人云亦云的意思,把這個地方作為古戰場,藉以懷古。
“亂石穿空”三句,是從正面描寫赤壁景色,岩石壁立,驚濤怒吼,波浪千疊,洶湧而來。令人驚心動魄。
“江山如畫”兩句,由景物轉入人事,從現實進入幻想,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詞的下闋,追憶周瑜、諸葛亮。“遙想”以下三句,集寫周瑜的風流倜儻,年少英俊。“羽扇綸巾,笑談間、強虜灰飛煙滅”,寫諸葛亮面對強敵,從容瀟灑指揮有力。以上描寫突出了周瑜、諸葛亮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歷史功業和他們的風度。
“故國”三句,再從幻想回到現實,抒發自己的感慨:我對赤壁這個歷史名勝是如此的神往,有什麼用處呢?只是自笑過於多情,以致這麼早就使頭髮變成花白了。這裡的“多情應笑我”是“應笑我多情”的倒文。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詞人的自我寬解:人生不過是猶如一場夢,還是讓我高舉酒杯,痛痛快快的飲酒賞月吧。
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用的是以賓喻主之法。明曰懷古,實為抒情:周瑜、諸葛亮,不過是“賓”,而詞人自己才是“主”。之所以用大篇幅極寫周瑜、諸葛亮的有為,正是為了反襯自己的無所作為。
結尾故作曠達,其實詞人的感慨是很深沉的。
-
7 # 華軍abc
《念奴嬌•赤壁懷古》中,蘇軾為什麼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
這首詞是蘇軾貶官黃州後的作品。蘇軾21歲中進士,30歲以前絕大部分時間過著書房生活,仕途坎坷,隨著北宋政治風浪,几上幾下。
43歲(元豐二年)時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下獄,出獄後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個閒職,他在舊城營地闢畦耕種,遊歷訪古,政治上失意,滋長了他逃避現實和懷才不遇的思想情緒,但由於他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雲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這首詞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一、作品原文: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二、作品譯文:
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就是三國周瑜鏖戰的赤壁。
陡峭的石壁直聳雲天,如雷的驚濤拍擊著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雄壯的江山奇麗如圖畫,一時間湧現出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春風得意,絕代佳人小喬剛嫁給他,他英姿奮發豪氣滿懷。
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
我今日神遊當年的戰地,可笑我多情善感,過早地生出滿頭白髮。
人生猶如一場夢,且灑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三、有關這首詞最後一句“人生如夢”的賞析:
1、最後一句承接“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而來,在這裡"故國"兩句,蘇軾便由周郎轉到了自己。周瑜破曹之時年方三十四歲,而蘇軾寫作此詞時年已四十七歲。孔子曾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蘇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應笑我"之句,語似輕淡,意卻沉鬱。
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不是一介悲悲慼慼的寒儒,而是參破世間寵辱的智者。所以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悲哀後,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樣的沉溺苦海,自傷心志,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個江山歷史之中進行觀照。在蘇軾看來,當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
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和子由澠池懷舊》)。所以蘇軾在與周瑜作了一番比較後,雖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業無法與周瑜媲美,但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展規律和普遍命運,雙方其實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
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結句"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正如他在《西江月》詞中所說的那樣:"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消極悲觀不是人生的真諦,超脫飛揚才是生命的壯歌。既然人間世事恍如一夢,何妨將樽酒灑在江心明月的倒影之中,脫卻苦悶,從有限中玩味無限,讓精神獲得自由。
其同期所作的《赤壁賦》於此說得更為清晰明斷:"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也。"這種超然遠想的文字,宛然是《莊子?齊物論》思想的翻版。但莊子以此迴避現實,蘇軾則以此超越現實。
2、“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表達了遙想三國赤壁戰事和周郎的兒女情長,詞人感觸頗多,一方面他認為自己的才華、抱負堪比周瑜,但卻懷才不遇,沒能像周郎那樣建功立業;另一方面又自嘲自己是自作多情有點好笑,哎,45歲就“早生華髮”。
於是,發出了“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感嘆!人生就如一場夢,短暫漂浮。感嘆歲月有什麼用,這裡的江月是真實美好的,為你敬上一杯,我們共飲吧!
最後一句似乎有點無可奈何,但又顯示出某種豁達。如果說前面的詞句情緒激昂的話,那麼最後一句就回歸平靜了。
3、結尾兩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對開頭的照應深化,又是嘆喟人生短促,無可奈何,只好借酒澆愁,寄情江月,以求自我解慰。這流露出他政治上失意,心灰意冷的情懷,也隱含著不安現狀的憤慨。儘管顯得超逸曠達,但已經失去了奔放騰躍的激情,情調較為低沉消極,反映了詞人的理想與現實存在的極大矛盾。
綜上閱讀,我以為蘇軾之所以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是因為蘇軾在這首詞裡把歷史與現實聯絡了起來,由現實中的景物想到了歷史上人和事,由歷史上的人和事想到了現實中的人和事,特別是想到了自己,觸景生情,生髮聯想,聯想產生出了多種複雜的感情,特別是對人生或許有了自己更深刻、更獨到、更接近本質的認識吧!於是,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感慨!
-
8 # 沸騰的泡泡
這首詞是蘇東坡貶官黃州時所作。在汴京為官時,蘇軾是無心創作詞的,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幫助皇帝治理國家之上。
寫這首詞時,蘇軾已在黃州居住兩年有餘,這兩年他缺衣少食,飽嘗人間疾苦。恰逢仕途上的不如意,讓蘇軾在疾苦的人世間,對生命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貶官黃州期間,激發了他對生命意義更深一層思考,這些寶貴的人生財富融入到他的詞作中,促成了他寫下許多千古流傳的好詞,達到了他人生中的文學創作巔峰。
在歷經人生磨難之後,他的詞中更多的表現出一種豁達和樂觀。他把宋詞的創作引領到一個廣闊的空間,他的詞作打破了唐以來內容主要以春愁秋恨、離別相思的特點。
在他的詞作中,山川景物、內心的憂愁快樂、懷古傷今、黎民百姓的生活,皆可入文。他的詞,意境開闊、個性分明,在眾多詞作中《念奴嬌 赤壁懷古》是其中的姣姣著。
在這首詞作中,詩人以壯闊的視野勾勒出赤壁雄壯之景,“亂石穿空,驚濤拍案,捲起千堆雪”氣勢雄渾,如一幅波瀾壯闊的山水畫顯示在讀者的面前,極具畫面感。
在這樣的雄渾背景下,引出三國往事,一切人物是那樣的生動可感,但最終一句“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道出詩人對功過的真正感悟,一切一切,終究會隨時間流逝,不留下任何東西。
最終詩人一句“人生如夢”道出對生命本真的看法:一切都如夢境一般,短暫,轉眼即逝,所以成也罷、敗也罷、富貴繁華也罷、貧窮落魄也罷,最終一切的一切都會消失殆盡,不留一絲痕跡。
這是歷經波瀾後的蘇軾對生命最通透的看法。正因為有了這樣的認識,所以我們也能理解,蘇軾在日後無數次再遭貶謫後,依然笑對人生,活出令世人敬佩的豁達和樂觀。
這是一位看透生命本質的、超脫肉體榮辱的偉大哲人的人生態度——寵辱不驚,泰然處之。
最後,詩人寫出“一尊還酌江月”,在天地間,我與江與月共飲一杯酒,人生能豁達至此,人世間還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呢?
-
9 # 胡林平a
蘇東坡少年得志,20出頭考取“百年第一”的制科三等,其文才深得神宗青睞,評價甚高,說李白無蘇軾學識。初為鳳翔籤判,38歲為密州太守,可謂官場得意,但好景不長,因反對王安石過於冒進的“新政”,在詩中議論朝政,被人捕風捉影,斷章取義曲解,被文字獄所害,“烏臺詩案”幾置之死地,坐牢138天,後被貶黃州,東坡開荒,以解一家飢謹。某日泛舟赤壁,聯想到赤壁之戰年輕有為的周瑜,不禁感慨萬千。赤壁成就東坡文學,一道天光衝破蒼穹,留下赤壁千古絕唱的詞賦。痛定思痛,蘇軾回顧自己的過往,反省自己的年少輕狂,恃才傲物,好發議論,口無遮攔,率性而為,官場複雜,人心叵測,事道險惡,王弗早逝,兄弟骨肉分離,有濟蒼生建功立業的壯志卻淪為戴罪之身的犯官,自然悲從中來,發出了“人生如夢”的感嘆,以牢獄之災悟出生存之艱,名氣才華,在權力面前不堪一擊,功名、財富都是過眼雲煙,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活著才是硬道理,多麼痛的領悟。
-
10 # 武哥說文
跳出這首詞的本身,綜合蘇軾的人生閱歷、北宋政治、作詞的情景來理解蘇東坡發出的“人生如夢”的感慨,或許會更加合理。
因為,“人生如夢”本就是蘇軾很多作品的共同旋律。
蘇軾雖然是中國古代最優秀詞人之一,但是,他內心深處更願意後人把他作為大宋的一名政治家來進行評判。
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的這段評價很有代表性: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保持天真淳樸,終生不渝。他的詩詞文章,或是一時即興之作,或是有所不滿時有感而發,都是自然流露,順乎天性,剛猛激烈。
“修身、齊家”不是他的追求,“治國、平天下”才是他最大的志向。所以,蘇軾發出的這聲喟嘆,背景很複雜。
一、積貧積弱的北宋,內憂外患不斷,朝廷無能為力,蘇軾特別憂慮,卻又效忠無路。在中國歷史上,北宋是一個沒有完成全國統一的王朝。在蘇軾生活的時代,遼、西夏和宋政權並立並存,而北宋統治階級除了宋太宗外,都很軟弱。公元1004年,宋和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公元1047年,“宋夏和議”,元昊向北宋稱臣,但北宋每年給西夏歲幣絹13萬匹、5萬兩銀和2萬斤茶葉,北宋付出歲幣,委曲求全保一方平安。
可以說,北宋政府從建立開始,就一直折騰在“冗官、冗兵、冗費”與“積貧積弱”的兩難境地中無法自拔。國庫空虛,入不敷出,雖然有“慶曆新政”,雖然有“王安石變法”,都無力迴天。財政的虧空迫使政府不斷增加賦稅,加重農民負擔,又導致了農民起義不斷。
最讓蘇軾牽掛傷懷的是,宋神宗時期,西夏外戚梁太后姐弟當權,國勢衰落,政治腐敗,為轉移視線,多次出兵攻宋,北宋元豐四年(西夏大安七年,1081年),也就是蘇軾寫《念奴嬌·赤壁懷古》的頭一年,宋發40萬大軍,兵分五路,大舉進攻西夏靈州,由於主將徐禧盲目自大,指揮不當,長途奔襲,糧餉不繼,宋軍大敗。
蘇軾雖然遠在黃州,一顆心卻始終在憂國憂民,他多麼想自己能夠像三國周瑜那樣,“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灰湮滅”,拯救北宋於水火。可是,他只是黃州的一個團練副使,不由得悲從中來,只能自嘲一笑“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感嘆“人生如夢”啊,不如“一樽還酹江月”!
二、蘇軾獨特而複雜的文人情懷,他有佛教徒的人生否定,也有儒學家的人生使命,還有道學家的人生出世。蘇軾的性格有異常明顯的文人特徵,他有中國古代文人的氣節和悲天憫人的情懷。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儒、釋、道交叉重合的影子,他的作品已經突破了前人侷限於描寫閨怨相思的範疇,擴大到論佛談道,人生哲理。
劉熙載在他的《藝概》中說:“詞至東坡,其境益大,其體始尊,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借天地萬物談古論今,對人生的苦短,對生命的無常,他悟得很深刻。
1.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那時蘇軾還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邊賞月一邊飲酒,他想起了蘇轍,更想到了自己的人生,寫下了《明月幾時有》的千古名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雖然是首思念兄弟感情的詞,可是放到任何一個層面都很協調到位。因為,蘇軾要表達的本身就是普遍的人生感情。在這裡,蘇軾進入到了對人生的初步思考階段。
而蘇軾“人生”觀的真正成熟,是在黃州。餘秋雨說,黃州成全了蘇東坡,蘇東坡也成全了黃州。誠然。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言獲罪,“烏臺詩案”中蘇軾雖然有驚無險,可死裡逃生到黃州的經歷,讓他真正開始思考人生的真正意義了。蘇軾在黃州的很多作品都有這方面的痕跡。
2.元豐三年(1080年),蘇軾寫下了著名的《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渺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在這個非常淒冷的環境中,蘇軾猶如孤鴻驚慌失措,孤獨而傍徨,回頭尋找,人生路在哪裡?在這篇作品中,蘇軾開始了對人生的價值的追問:“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3.元豐五年(1082年),是蘇軾思想成熟和詞的藝術發展到巔峰的一年,他寫了很多首思想深刻的詞。
《臨江仙·夜歸臨皋》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蘇軾在持續追問著人生,這時他想到自己的宦海沉浮,苦悶彷徨,喝了一杯又一杯,回家已經是三更,家童不知道憂慮,睡得鼾聲雷鳴,蘇軾聽著江水滾滾流逝的聲音,真想就此順一葉扁舟,了此浮生,倒也一了百了。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此詞寫於這年三月,雖然是抱病遊歷,蘇軾心裡的創傷在開始癒合了,他本來就是一個樂觀豁達的人,最善於遺忘。黃州山水滋養了他的靈魂,在逆境中也表現出了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此刻,蘇軾對“人生”的詮釋,有了愈挫愈勇的豪氣。
元豐五年六七月間,蘇軾寫了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
與《赤壁懷古》交相輝映的是前後《赤壁賦》,這個時期,蘇軾的“人生如夢”的哲學命題已經詮釋得通透明晰了。
其中,個人最愛前《赤壁賦》的這一段,請原諒我大段引用出來,因為太美了。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蘇軾對人生哲學有一以貫之的憂鬱情懷,在這首詞裡,他對生命,對人生的思考,更加立體,更加理性了。他已經能夠自由出入理想和現實,能夠坦然面對得意和失意。
黃州四年,蘇軾的人生觀終於得到了徹底的昇華。
三、赤壁磯的風物場景深深的觸動了蘇軾的內心,歷史風起雲湧,撲面而來,不可阻擋,蘇軾的思緒已經風雲激盪,不吐不快。黃州城外,赤壁磯,風景優美,李委秀吹笛,小舟載酒,蘇軾飲於赤壁下。此時,風起水湧,大魚皆出,山上有棲鶻,亦驚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蘇軾陡然想到自己坎坷的人生,忍不住賦詞一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有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曾被譽為“古今絕唱”。
面對著氣象磅礴的長江,蘇軾思接千載,視通萬里,胸懷激盪,那種雄渾無邊的驚濤,那種亂石穿空的蒼涼,深深的感染了他。江山如畫,蘇軾也要成為舉世無雙的英雄,建功立業,馳騁沙場。
江風清涼,蘇軾的情緒終於平穩了點。是啊,在歷史的沙礫中,多少英雄好漢都“故壘西邊”了,哪怕是像周瑜這樣的人物,兒女情長也好,英雄氣短也罷,都逃脫不了只能“故國神遊”,何況是我這樣“早生華髮”的文弱書生。恰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總結: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蘇軾創設的這片天地奇觀,有自然風物,有家長裡短,有嬉笑怒罵,更有人生哲理。
蘇軾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博採眾長,在人生態度上達到了超脫曠達,在處世方式上做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他豐富了中國文化,也把中國文人品格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並對後世文人的人格追求和道德建樹產生了模範性影響。
-
11 # 殘陽暮裡酹江月
這首詞是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蘇軾謫居黃州時所寫,當時作者四十五歲,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已兩年餘。
縱觀蘇軾的人生,烏臺詩案這一巨大打擊是他一生的轉折點。
為什麼這麼說呢?
要知道,蘇軾二十一歲的時候,在科舉中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在在歐陽修的一再稱讚下,聲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會傳遍京師。
歷經母喪、父喪後,因反對王安石變法,他自請出京,先後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等職務。
元豐二年(1079年),四十三歲的蘇軾被調為湖州知州。上任後,他即給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這本是例行公事,但文人的身份使得他不免會有些賣弄文采,而這些被新黨加以利用。
“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這些話被新黨利用,說他“愚弄朝,妄自尊大”、“銜怨懷怒”、“指斥乘輿”、“包藏禍心”,又諷刺政府,莽撞無禮,對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謂死有餘辜。他們還從蘇軾的大量詩作中挑出他們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一時間,朝廷內一片倒蘇之聲。
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個月的蘇軾被御史臺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師,受牽連者達數十人。這就是北宋著名的“烏臺詩案”。好在與蘇軾政見相同的許多元老紛紛上書,連一些變法派的有識之士也勸諫神宗不要殺蘇軾。王安石當時退休金陵,也上書說:“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在大家努力下,這場詩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決”,蘇軾得到從輕發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受當地官員監視。
但蘇軾下獄一百零三日,險遭殺身之禍。在獄中時,他常感時日無多,曾對家人(長子蘇邁)約好:你在京城裡四處打聽著,為父如果沒有性命之憂,你就給為父送普通的食物;如果聽到了凶信兒,就給為父送條魚來。 蘇邁一直謹守著父子密約。不料有一天糧食用盡,他到陳留縣(今河南開封東南)去借糧,委託朋友代為送飯,剛巧那位朋友得到一條魚,出於好心,做熟之後高高興興地送進了御史臺。蘇軾一看,嚇得腿肚子都軟了,絕望之中給神宗寫了兩首訣別詩。
兩宋本有不殺士大夫的國策,但從此事看來,即便如此,蘇軾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驚嚇。
黃州團練副使一職相當低微,不但沒有實權,據歷史記載,好像還是個不給俸祿的閒職,蘇軾不得已在黃州東邊開荒自行耕種,並因此自號“東坡居士”。
可以說,此時蘇軾已變得心灰意冷,至少對仕途已經沒有抱什麼希望了。故而才會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吧。
-
12 # 若木小記
引言
“自有橫槊氣概,固是英雄本色”,這是清代詞論家徐軌對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詞作的評價。蘇軾一生詩詞創作產量頗豐,最能體現英雄氣概的當屬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中,“人生如夢”這句有著四重含義。它包含了對赤壁美景的陶醉、對過往人物的緬懷、對自己人生命運的感慨以及釋懷後的曠然豁達。
蘇軾人生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州眉山人。他聰慧放達、為人率真。在父親蘇洵和母親程氏的教導下,蘇軾自幼飽讀詩書。在他21歲的時候,與他的弟弟蘇轍一同考上進士,被授予大理評事的職位。
熙寧二年(1069),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和、反對新法,自請離京,先後任杭州、密州、徐州等地方官。
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烏臺詩案”事件被貶黃州。高太后臨朝時,又逐漸升遷入京,供職翰林院。哲宗親政後,又遠貶惠州、儋州等地。
建中靖國元年(1101),蘇軾在徽宗的大赦下北歸回朝。但不幸在江蘇常州病故,時年六十五歲。
創作背景分析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這是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在湖州任上給皇帝一封謝表中的兩句話。這本是一句很平常的帶有感情色彩的言語,但蘇軾卻因此受到了新黨的抨擊,說他“諷刺政府、妄自尊大”。他們還在蘇軾的詩詞中挑出了很多他們自認為隱含譏諷之意的句子。事情越演越烈,蘇軾最終被逮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經過了朝廷元老的合力營救之後,蘇軾最終保全了性命,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名義上看著仍然是一名官員,實際上有職無權,是一個閒職。
面對人生如此大的落差,加上被貶後的生活十分困苦、拮据,蘇軾一度變得心灰意冷。由於是閒職,但任後的他無公務可做,又心情鬱悶。遂寄情于山水,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玩,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兩賦一詞”。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創作出來的。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赤壁美景、陶醉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寫出了月夜下,長江上的壯美景色:陡峭的山崖聳立雲霄、洶湧的駭浪拍打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雪浪。在這種驚心動魄的景象中,作者精神振奮,陶醉於其中。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從《前赤壁賦》、《後赤壁賦》等作品來看,蘇軾曾多次到赤壁遊玩。就文章來看,一次是在盛夏時節(七月既望)、一次是在深秋時節(十月既望)。文中所描寫的赤壁風景優美,四季各異,令人神往。
因為沉醉於赤壁的美景,蘇軾暫時忘記了現實生活中的痛苦。猶如夢幻一般,讓他產生了莊周夢蝶之感。所以“人生如夢”這句,第一重含義就是感慨赤壁美景,此時的東坡已然陶醉其中。
三國不再、周郎已矣“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在這些豪傑中,有隆中對策的諸葛亮、有橫槊賦詩的曹孟德、有足智多謀的周公瑾、有縱馬射虎的孫仲謀。蘇軾最嚮往的還是那破敵赤壁的周瑜周公瑾。
所以在此詞的下闕中,蘇軾用“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這幾句來著重刻畫周瑜的形象。體現了周瑜的年輕有為、佳人在側的瀟灑風姿。
韶華易逝、英雄成冢。三國已經成為了歷史,周瑜也英年早逝。一切都如過眼雲煙,自己亦“早生華髮”。所以詞末“人生如夢”這句表達了作者對三國時光的追憶,對周瑜等三國先賢的緬懷,以及對時光飛逝的感嘆。
被貶黃州、失意落魄蘇軾自幼博學多才,二十一歲便高中進士及第。入仕以來,仕途順利。雖然後來任杭州參軍,但這也僅是因為政見不合,自請離京。在“烏臺詩案”之前,蘇軾可以稱得上是年少有為,春風得意。
但因為“烏臺詩案”,蘇軾差點丟掉了自己的性命。被貶黃州後,有職無權,生活困苦。這對蘇軾來說,是自己人生中最重的一次打擊。這讓他感到十分的失意落魄、茫然彷徨。
對比之前的春風得意,蘇軾此時的境地真的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讓他自己產生了恍惚感。人生就像一場大夢,宦海的沉浮、人生的起落都是不可預測的。自己的被貶也可能只是一場夢,或許夢醒了,一切便都好了。
大夢已寤、曠然豁達蘇軾積極、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並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由於後期的人生經歷加上自己的感悟慢慢養成的。被貶黃州是他積極樂觀人生態度養成的起點。
在赤壁的山水裡、在東坡的泥土中、在定慧院的禪語薰陶下,蘇軾對仕途、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即“人生如夢”。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人生本來就很短暫,就像做了一場夢,不要讓那所謂的“閒愁”亂了心境。周郎如此雄姿英發、年少有為,到如今還不是成了煙雲消散了。我人生中的這點挫折是在算不上什麼,還不如看山川美景、舉酒賞月。
所以“人生如夢”是作者的一種明悟,是對現實遭遇的一種放下。表現了作者豁達、超曠、積極的人生觀。
結語胡仔在其《苕溪漁隱叢話》中寫道:“東坡赤壁詞,語意高妙,真古今絕唱”。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這首詞中,蘇軾懷古抒情,上下闕中的思想變化十分明顯。詞尾“人生如夢”包含了多重的意思,可謂是全詞的點睛之筆。
-
13 # 墨青丹姑娘
我是予小草,我來回答。
蘇軾這個人太牛逼了,會做官,會寫詩詞,會畫畫,會吃。
在我印象中蘇軾是一個很樂觀豁達的人,在挫折面前,不會像杜甫一樣很悲觀,感嘆國難家貧。蘇軾的在宋代就已經非常出名了,作為已經千古流傳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來看看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寫的是什麼: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檣櫓 一作:強虜)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大家看詩多了知道一個道理,每首千古流傳的詩,都是有作者本人託物言志的意思在那裡。當時蘇軾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四十七歲了,是一箇中年男人。
蘇軾因為著名的“烏臺詩案”被貶到了黃州,已經呆了兩年時間。黃州城外的赤壁(鼻)風景優美,是文人清賞之地,所以蘇軾也是一定會去看看的蘇軾的前半生,21歲參加科舉中進士做了官,之後在官途中,有升有貶,從少年到中年,人的心境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蘇軾在黃州當官的時期,也是蘇軾思想轉折的時期,他不斷的走向睿智和成熟的時期。
蘇軾當時的心情非常好理解,赤壁這麼出名的原因,是因為在三國時期,赤壁大戰中孫權和劉備一起打敗了曹操,從此歷史發生了轉變,曹操鎮守魏國,劉備建立蜀國,孫權建立吳國。
蘇軾看著今天的赤壁,想起了當年的赤壁大戰那段歷史。
《念奴嬌》詞分上下兩闕。上闕詠赤壁,下闕懷周瑜,並懷古傷己,以自身感慨作結。作者弔古傷懷,想古代豪傑,借古傳頌之英雄業績,思自己歷遭之挫折。不能建功立業,壯志難酬,詞作抒發了他內心憂憤的情懷。
蘇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應笑我"之句,語似輕淡,意卻沉鬱蘇軾不是一個悲觀者,也不是寒儒,而是參破世間寵辱的智者。蘇軾把周瑜放進了整個江山宏觀歷史去看,當年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這樣一比 ,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
蘇軾在與周瑜作了一番比較後 ,雖然也看到了自己的政治功業無法與周瑜媲美,但是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發展規律和普遍命運,雙方其實也沒有什麼大的差別。有了這樣深沉的思索,遂引出結句"人間如夢, 一樽還酹江月"的感慨。
正如他在《西江月》詞中所說的那樣: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蘇軾豁達的胸懷,在祖國雄偉的江山和歷史風雲人物的激發下,借景抒情,寫下了一系列膾炙人口的名篇,此詞為其代表。
-
14 # 塵埃說教育
古之文人雅士,大多極喜極悲燃感靈,大起大落生詩性,寫出千古佳文。但由於人慾望無至境,往往喜時少,悲時多,蘇軾也不離外,“人生如夢”也是從悲中來。
“千古風流人物”之中,對周瑜嫉妒、羨慕、恨。蘇軾長的不帥,馬臉蛇腰,無男子氣概,而周瑜英姿瀟灑,人稱“周郎”,此為嫉妒;盛年之時,周瑜有美女佳相伴,而蘇軾早發嬌妻王弗離他而去,蘇軾對王弗感情也極深(見《江城子》),此為羨慕;周瑜一生仕途順利,蘇軾卻屢次被貶,同時盛年,周瑜“驚濤拍濤,捲起千堆雪”,名望有佳,雄姿英發,而蘇軾自己卻身敗名裂,“早生華髮”,此為恨,恨自己悲慘遭遇。
蘇軾與人對比心理落差極大,消極厭世,於是發起“人生如夢”的感概。
-
15 # 無名草2020
“浪淘盡,千古英雄“,就已看破了人生!
何況蘇大學士還是一個很有悟性的居士。
早已看破凡塵,早已了知人生如夢。
回覆列表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於43歲,元豐二年寫的,當時的他因作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後貶官為黃州團練副使,是個清閒之職,他胸襟豁達,熱愛自然,在歷經赤壁時,觸景生情由感而作。
三國曆宋朝近千年,時間差感催使蘇軾發岀感嘆!眼望著這場景,歷史事件人物歷歷在目,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轉眼間斗轉星移己七百多年過去了,那時人壽命較短,活百歲甚少,這就是說己經好多代人了,感慨人生的無常,時間的短暫,恍惚間如人生一場夢。
這麼長時間的歷史眼前一晃而過,而當時蘇軾己近知命之年了,想歷史,想自己,覺得自一轉眼將到暮年,此生休亦,似覺一夢,未醒而歸,道岀了他無限惆悵和無奈。
也咉襯岀了他彼貶之後的消沉思想,憶周喻昔日風采,無限風光,躊蹣滿志,春風得意,對比自己還未有岀頭之日卻遭貶,這麼短暫的人生,恐怕己春光難現。
因此,蘇軾發岀人生如夢感嘆是有意境的,與他的貶官閒愁、人己到中年後再無激情上進,轉眼即逝的思緒相關,這是感慨之嘆!也是無奈之嘆!也確實感覺到了人生的短暫,如夢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