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02年,朱棣攻入應天城皇宮內,皇宮大火,只是發現了馬皇后的屍身,那麼朱允炆到底去哪裡了呢?
10
回覆列表
  • 1 # 搞笑鹹魚君

    “靖難之役”後,朱允炆究竟去哪兒了?史料三種記載哪種靠譜

    朱允炆,明洪武十年出生於應天府,是太子朱標的第二個兒子。因朱標英年早逝,所以在朱元璋去世後,繼承了皇位,成為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史稱建文帝。

    (朱允炆像)

    朱允炆在位期間,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致力於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大大緩和了朱元璋時期尖銳的社會矛盾,史稱“建文新政”。

    在這些新政取得一定效果後,朱允炆便於1399年推行另一項舉措——削藩。不料這個舉動激起了燕王朱棣的強烈發對。於是,朱棣以“清君側,靖國難”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

    這場爭鬥一直持續了四年,於1402年朱棣成功登基,成為永樂皇帝后結束。

    可當朱棣率燕軍攻入南京城時,朱允炆卻離奇消失了。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朱允炆究竟去了哪裡?到底是生是死?

    史書上至今沒有定論,只是有以下幾種傳說。

    一種說法是,朱允炆出家為僧了。

    傳說朱元璋在位時,曾經留下過一個鐵箱子,且反覆叮囑,不到九死一生的緊急關頭,不得開啟。後來,這個箱子一直由朱允炆的貼身太監保管。

    (朱棣像)

    當朱棣的軍隊攻入南京城時,朱允炆自知在劫難逃,欲拔刀自刎。

    情急之中,身邊的太監突然想起朱元璋遺留的箱子,急忙命人找來。開啟一看,裡面除了少許銀錠以外,還有數套僧服以及剃度用物。

    於是,萬念俱灰的朱允炆,當即讓太監為自己剃了發,換上僧侶衣服,從皇宮後門逃走,不知所蹤。

    關於這種說法,《明神宗實錄》裡記載有張居正的一段話:“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

    另一種說法是,朱允炆自焚而死了。

    朱允炆在得知燕王朱棣的軍隊已攻入南京金川門時,便下令縱火焚燒皇宮。瞬間,大火瀰漫了整個宮廷。

    朱允炆對隨從說:“大丈夫寧可站著生,不可跪著死。”隨即投入熊熊大火之中,其妻子馬皇后、長子朱文奎,也跟著自焚了。

    《明太宗實錄》對這件事是這樣說的:“建文遂闔宮自已焚燃。上望見宮中煙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屍於火中,還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明史》中也有關於朱允炆自焚的記載:“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屍於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鄭和下西洋)

    還有一種說法是,朱允炆飄洋出海了。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朱棣派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不是為了外交需要,而是為了尋找朱允炆。

    朱棣即位後,懷疑朱允炆沒有自焚,派人多方打聽朱允炆的下落,終無收穫。後偶然得知,朱允炆已乘船出海,遠度重洋了。於是,朱棣便命鄭和率船隊,以“楊大明威德”之名,出海尋找朱允炆。

    鄭和第一次遠航是在1405年。當時明朝剛剛經歷“靖難之役”,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朱棣首要解決的是安撫民心,發展經濟,而不是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勞師動眾的數次下西洋,且回報甚微。

    因此,鄭和7次下西洋的目的受人質疑。

    《殊域周咨錄》曾載,鄭和下西洋的全部檔案《鄭和出使水程》後來莫名其妙地遺失了。於是,有人猜測,《鄭和出使水程》記載有關於朱允炆的訊息,被朱棣藏起來了,並非遺失。

    關於朱允炆的生死之謎,恐怕只能繼續仰仗史學家,甚至是考古學者們了。

    (參考資料:《明實錄》《殊域周咨錄》《明史》)

  • 2 # 閆廣鑫

    傳說建文帝逃走後出家為僧。

    但也只是傳說。

    其他傳說包括逃往南洋。總之,侄兒的真實下落令朱棣很是煩惱。

  • 3 # 浪子非雲

    中國歷史上存在著許多的未解之謎,比如秦始皇的生父是誰?武則天的無字碑之謎?當然,建文帝在靖難之役之後去了哪裡,史書中從來都未曾有過真正的記載。

    只能從野史中進行一些猜想, 相傳建文帝在城破之日,剃度出家,從此成了一個遊方僧人,也有人說他西渡重洋,去了海外,後來,朱棣之所以會派遣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找尋他的蹤跡。

    但不管真相如何吧!哪一種猜測都無從考證了,筆者更願意相信,在城破之日,他就已經葬身火海之中,畢竟,一個亡國之君,難道剃了頭髮就沒人認識了麼?這不現實。朱棣又怎麼可能輕易放走自己這個曾經當過皇帝的侄子呢?

  • 4 # 歷史的酒瓶子

    建文帝因朱棣攻破南京城後下落不明,有流言稱建文帝在南京破城前就逃往朱元璋曾的的寺廟皇覺寺,當了一個和尚,但是根據史料記載,朱允炆很有可能逃亡海外了,因為朱棣曾派鄭和多次出海,很有可能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的蹤跡

  • 5 # 奔跑的紅塵光

    其實如果沒有所謂的地長子繼承製,朱棣其實才是皇位最佳的繼承人。

    大明的統治者特別崇信儒家,認為“長幼有序”,所以朱棣即使再有才能,礙於儒家的禮教,朱元璋也不能將皇位傳承給他,而是給個性比較懦弱善良的長子朱標。

    朱元璋是個比較摳門的人,在明朝做官都比較慘,因為俸祿很少,藩王就不一樣了,藩王的薪水俸祿是很豐厚的。

    朱元璋是個沒背景的人,他白手起家,沒有任何家族勢力幫襯,所以他成就大業依靠的是兄弟,鎮守大業依靠的則是家人。這是古代小農意識一旦發達後,最根深蒂固的觀念——外人哪有家人親,一旦出了事,還是自己家的人。這些家人中,最親的不是自己的堂兄弟、叔伯兄弟,而是自己的兒子。

    明初有這樣一種規定:皇子封親王,會給予他大量金寶,歲祿萬石,護衛也會配備至少三千個,最多更是可以達到九千個,他們都隸屬兵部。下天子一等,大臣均應拜謁,休得無禮。

    朱棣在心裡一合計,留在朝廷不划算,不但沒錢拿,還被防來防去,不如到封地上去,還能順便培植自己的勢力。朱棣一開始沒想那麼多,也想不到他會是未來的皇帝,他想到最多的是眼下的利益和他自身的安全。

    天高皇帝遠,在北京比在南京,對於他而言更安全。

    當朱棣在北平就藩的時候,他才20歲,是個非常年輕的皇子,他也很有軍事才能,在他鎮守期間,參與了北方的一些軍事活動,像制服蒙古乃兒不花等,在一次次真槍實戰的鍛鍊中,他的羽翼逐漸豐滿。

    天不佑朱元璋,他雖然年輕時候經歷了風光,也幹掉了陳友諒這種強大敵人,但他的晚年卻成了孤家寡人,不但朱標去世了,而且他看中的皇位繼承人都離他而去了。所以他只能選朱允炆這個皇長孫當皇帝,這也是他一直期盼的。

    當時一句“好皇孫”讓他選中朱允炆,在他的心裡,皇位早晚是要傳給他最疼愛的孫子的,但他需要燕王,只有燕王能幫他鎮守北京,抵擋蒙古進攻。

    朱元璋對朱棣用之越切,提防之心就越重,他既想讓朱棣幫助朱允炆抵擋蒙古鐵騎,又怕他勢力太大,朱允炆無法鎮壓,所以朱元璋一確定皇位人選之後就馬上在朱棣身邊安插很多內奸,秘密的監視著朱棣。

    後來朱元璋選中的眼線也離他而去了,朱元璋徹底病倒了,在垂危之際他叫來自己的親信,說了一句含糊的話,他喘息著抓住親信的手,努力地說了四個字,他說:燕王已病。

    這話很明顯,燕王已經必須要根除了,病,要根除,中國的文字還是博大精深的。朱允炆也聽到這句遺言,但他並無反應,在他善良的頭腦裡也許認為沒人會是壞人,他不會想到朱棣會害他,畢竟朱棣是他的親人。

    隨著建文帝削藩令的下達,而燕王又有姚廣孝不斷攛掇和出謀劃策,終於決定反了。造反是有風險的,但朱棣無疑是幸運的,他一次就成功了。

    那麼姚廣孝是何人?

    姚廣孝是聰明人。當時朱元璋起事有劉伯溫,朱棣起事有姚廣孝。

    這個姚廣孝一眼看到建文帝內部的破綻——大臣跟他貌合神離,他們之間矛盾重重。也就是說如果朱棣真的起事,只要價碼開得合適,大臣們沒理由死磕“忠君”這一條,反正換個君他們也一樣“忠”。

    朱棣學著當年朱元璋步步為營的戰略,對北京開啟瘋狂自殺式的攻擊,果然,中央軍不戰而潰,而被朱元璋託付以重任的駙馬就是個廢物,結果朱棣一路登上皇位毫無懸念。

    最終朱棣開啟了繁榮的永樂時代,而朱允炆則在一場大火中下落不明,成為千古的遺憾。

    歷史就是這樣,成王敗寇,歷史上對道德的分配從來就不是公平的,強者為王,歷史並無真正的公平。

    朱允炆到底是城破時自殺了還是跑掉了?綜合後來朱棣辛辛苦苦的尋找他十幾年,鄭和下西洋據說也是去找尋朱允炆,他失蹤了,成了千古之謎。我個人覺得,他出家為僧的可能性較大。

  • 6 # 淺竹清韻

    關於朱允炆的去向是宮廷秘史,《明史》記載:“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朱棣召見胡濙後二人徹夜長談,談完之後朱棣的心結就徹底被開啟,至於二人到底說了什麼沒有記載,但是胡濙確實帶回了朱允炆的訊息,而且對於朱棣來說是好訊息。

    對於朱棣是好訊息結果有以下兩個版本

    1、朱允炆已經死了

    2、朱允炆沒有死,但朱允炆已經對皇位已經完全放下了,不再和朱棣爭奪皇位。

    不管怎樣,朱棣最後對於這個事情終於想開了,不再執著朱允炆的生死。

  • 7 # 舊人何時歸

    朱允炆,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不幸的是他充當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王爺造反,而且造反成功了的朱棣的背景。史稱靖難之役。而被推下臺的朱允炆下落不明,成為千古之謎。而關於他的下落主要有以下三種說法。或許有真有假,我們一起來看:

    一、在朱棣攻入南京之前以自焚

    此說法,根據《明史·成祖本紀》及《明史·方孝儒傳》而來,在城破之時,滿朝文武紛紛投降朱棣,覺得大勢已去朱允炆下令焚宮,帶著後宮嬪妃赴火而死,而朱棣攻入後宮之時,詢問朱允炆的下落,有侍衛從火堆中扒出一具屍體指認為朱允炆,不過由於屍體經過焚燒,已經分不清本來面目,無法辨認真假的朱棣也不敢確定他就是朱允炆。所以一直派人繼續搜尋。

    二、化妝為僧,逃出生天,出家隱藏於寺廟,或在四川,或在福建,或在江蘇,或在南洋

    此說法有兩個地方,一個是,當時城破,朱允炆確實是想一死了之,但是在少監王鉞的勸阻下化妝成為僧人,出逃。而且據傳,當時確實有宮內侍人看見僧人出宮。(此說法不知道真假)。另外一個是,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裡記載:朱棣當了皇帝后,一直不相信建文帝自焚而死,於是就派胡濙一直明察暗訪,長達十六年之久,直到朱棣死前的一晚上,胡濙才把建文帝的訊息帶回來。鄭和下西洋也與此有關,至於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地點,不知道真假,說起來也長篇大論。有興趣的朋友網上搜尋。

    三、早已經被朱棣秘密殺死,只是未公開訊息

    破城迅速,根本沒給建文帝朱允炆多少的時間幹嘛,一下子就被朱棣擒拿,繼而殺死,不過畢竟造反就已經被人唾罵,再把殺死自己侄子的訊息放出來,說不定會引起不良反應。所以就一直對外宣稱建文帝下落成謎。此說法也不知道真假。我覺得是假的。

  • 8 # 五千年看洛陽

    毫無疑問,穿越了!不信你去搜搜各種電影電視

    哈哈哈哈,言歸正傳,朱允炆失蹤成為歷史最大疑團,但其實這個疑團並不是由朱允炆的失蹤開始的,早在朱棣攻入京城時,北軍就接到了一個奇怪的命令,即不入皇城,而是退守龍江驛。很明顯,朱棣並不想背上殺掉自己侄子的罪名,他圍困皇城,給朱允炆自絕或是讓位的時間。

      但朱允炆的選擇卻出乎他的意料,燒燬宮殿說明朱允炆並不想讓位,但這位有幾分骨氣的侄子卻也沒有自殺,因為在入宮後,朱棣並沒有找到朱允炆的屍體。既不退位,也不自殺,那就只剩下逃跑了。

      朱允炆的下落從此成了千古之謎,朱棣要尋找的不是仙人,而是一個死人,至少是一個已經被開出死亡證明的人。他派胡濙和鄭和開始滿天下秘密尋人。

      胡濙開始“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查建文帝安在”,這期間連自己的母親死去,他也沒有回家探望,而是繼續著自己的工作,探尋這個秘密已經成為了他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最終,他找到了答案,在十六年之後。

    永樂二十一年(1423)的一個深夜,遠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內睡覺(帝已就寐),忽然內侍前來通報,說有人前來進見。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興,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人也不願意在熟睡之際被人從美夢中驚醒,但當內侍說出前來進見的人的名字時,朱棣如同觸電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他命令馬上召見此人。而這個深夜前來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濙。( 聞濙至,急起召入)

      朱棣的心中充滿了興奮、期待、和恐懼,他十分清楚,如果沒有他的命令,胡濙是絕不可能私自回來的。而此刻胡濙不經請示,深夜到訪必然只有一個原因——他找到了那個人。

      胡濙見到了朱棣,告訴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兩人交談了很長時間。(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相信很多人都會問,他們到底談了些什麼,這個懸疑二十年的謎團的謎底到底是什麼?

      我必須飽含悲痛地告訴大家,我也不知道。

      坦率地說,現在說出這句話,我也很慚愧,不過大家也不用失望,因為我雖然不能給出結論,卻能夠推理出一個結論。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歷史學家的職責之一就是從過往的死文字中發現活的秘密。

      下面我們就開始這段推理,力爭發現歷史背後隱藏的真相,在這段推理過程中,我們將得到三個推論:

      首先,從上面的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胡濙的使命確實是尋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還如此興奮,其原因我們也已經分析過了,除非已經完成使命,胡濙是絕對沒有膽子敢擅離職守的。

      由此我們得到推論1: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帶來了建文帝的訊息。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爭議最多的部分,胡濙到底對朱棣說了什麼?

      這似乎是個死無對證的問題,但其實只要在推論1 的基礎上抓住蛛絲馬跡進行一些推理辨別,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那個夜晚兩人交談的內容。

      胡濙深夜到訪,會對朱棣說些什麼呢?有以下幾種可能:

      A:我沒有找到建文帝,也沒有他的訊息,這麼晚跑來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結論: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會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給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

      B: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經死了。

      結論:可能性較小。

      原因:雖然本人當時並不在場,我卻可以推定胡濙告訴朱棣的應該不是這句話,因為在史書中有一句極為關鍵的話可以證明我的推論:

      “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嗎,“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說一個人已經死掉,就算你是驗屍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講這麼長時間,胡濙為人沉穩寡言,身負絕密使命,絕對不是一個喜歡說廢話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推定,他告訴朱棣的應該不是這些。

      我們就此得出最後的結論C。

      C:我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論:很有可能。

      原因:以上兩推論皆不對,此為所剩可能性最大的結論。

      就這樣,我們結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個推論。

      推論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合推論1 和推論2,我們最終來到了這個謎團的終點——建文帝對胡濙說過些什麼?

      這看上去似乎是我們絕對不可能知道的,連胡濙對朱棣說了些什麼我們都無法肯定,怎麼能夠了解到建文帝對胡濙說過什麼話呢?

      其實只要細細分析,就會發現,我們是可以知道的。

      因為建文帝對胡濙說過的話,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談話內容!

      胡濙不是吃飽了沒事幹四處找人聊天的那種官員,他肩負重要使命,且必須完成,當他找到建文帝並與之交談後,一定會把所有的談話內容告訴朱棣,因為這正是他任務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在那個神秘夜晚胡濙告訴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訴胡濙的。

      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濙和建文帝的談話內容,就能瞭解胡濙和朱棣的談話內容,那麼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談了些什麼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會談論天氣好壞,物價高低等問題,當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禮敘舊外,其談話必然只有一個主題——你的打算。

      陛下,你還活著,那你到底想怎麼樣呢?

      我們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給了胡濙一個答案。

      而在那個神秘的夜裡,胡濙告訴朱棣的也正是這個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麼,這看上去也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然而事實上,我們是可以瞭解這個秘密的,因為這個秘密的答案正是我們的第三個推論。

      解開秘密的鑰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釋”。

      歷史的真相雖然還在朦朧中,但我始終相信,真相只有一個,而它必定有被揭開的一天。

  • 9 # 楓丹白露211735932

    1398年,戊寅,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亡。皇太孫允炆即位,史稱建文帝。以齊泰為兵部尚書,黃子澄為太常卿兼翰林院學士,同參軍國亊,定議削藩。命人監視燕王朱棣。七月,燕王起兵殺北平布政使張昺、北平都指揮使謝貴等將,舉兵稱"靖難"。

    1402年,壬午,明建文四年,正月,燕軍渡黃河南下至徐州。五月,渡淮,揚州守軍降。六月,燕軍克鎮江,直逼京師,李景龍等投降。建文帝在宮中自焚而亡。

    傳說他從地道逃走為僧。偽言不可信矣。

  • 10 # 唐門吹水

    說起來,朱允炆的一生都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很幸運,父親和大哥都早早死了,所以皇帝的帽子輕而易舉地落到了他的頭上。他的悲催之處是隻當了不到五年的皇帝,就被他的叔父當時的燕王朱棣即後來的永樂帝奪去了皇位。

    朱允炆出生於公元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號“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懿文太子朱標的第二個兒子,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標病死,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朱元璋死前密命駙馬梅殷( 寧國公主之夫)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幾天後,朱允炆於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時年21歲。

    1398年末,朱允炆即位剛幾個月,他就開始考慮怎樣增強自己的權力而同時削弱諸封建王國的權力,並且利用或有或無的罪名對那些較小較弱的藩王採取激烈的行動。一年之內在五個舉足輕重的藩封被廢之後,燕王便成了下一個目標。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 清君側”旗號起兵“ 靖難”,史稱“ 靖難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三年的軍事對峙。建文四年六月,燕軍渡江直逼南京城下, 谷王朱橞與曹國公李景隆開金川門迎降,京師被攻破。

    燕兵進京,在燕王軍隊抵達後的一場混戰中,南京城內的皇宮大院起了火。當火勢撲滅後在灰燼中發現了幾具燒焦了的殘骸,已經不能辨認,據太監說它們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長子朱文奎的屍體。當時官方的記載當然只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於難中,否則,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

    那麼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到底是死是活,如果活著的話他又去了哪裡呢?幾百年來眾說紛紜,留下了各種各樣的說法。

    1 “自焚而死“說

    朱允炆眼看大勢已去,下令焚宮,頓時火光熊熊,朱允炆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妃嬪侍從等,大都亦隨其蹈火而死。燕王朱棣入宮後,清宮三日,搜查朱允炆下落。宮內侍人都說朱允炆已自焚,並從火堆裡扒出一具燒焦的屍體證明之。燕王見到屍體,分不清男女,慘不忍睹。朱棣繼位稱帝后,只得以天子“禮葬建文皇帝“。

    有人指出,朱允炆自焚身亡是歷史真實,因為當時燕軍兵臨城下,把紫禁宮團團圍住,朱允炆想逃也來不及了,更何況也無路可逃。朱允炆也深知他的四叔燕王是個貪權無厭、殘暴無情的武夫,落在他手裡決無好下場,不如以死了之為上策。 燕王朱棣也絕不會讓朱允炆活下去,否則,他就不能當皇帝。

    2 “遁入空門“說

    據有學者考證,朱允炆晚年化名詹碧雲,隱蹤在江西上饒玉山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在三清福地借修建道教宮觀為掩護,巧妙修築了“ 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和其他相關石雕,楹聯,三清山石刻260餘處,留下了“風流建水翁承贊,樽酒論文千載同 “、”方豪上“、“都俞脫生“、“壺市安井“等一系列可供考研的石刻隱逸文化密碼。

    而在《明史·姚廣孝傳》和《胡濙傳》裡記載:明成祖朱棣當了皇帝后,對朱允炆自焚而死,也產生過懷疑,也有人告訴他那具燒焦的屍體不是朱允炆,朱允炆削髮為僧外逃了。他就把朱允炆的主錄僧溥洽抓了起來關進監獄長達十餘年,逼他供出朱允炆下落。

    他還派戶科都給事中胡濙遍行郡、鄉、邑長達16年,搜尋朱允炆下落。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他已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胡濙訪得朱允炆逃離紫禁宮後,削髮為僧,既沒有去神樂觀也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已無復國之意了。

    近年也有人透過查閱大量文獻和實地考察後指出: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允炆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而對於建文帝出家的地方也有多個版本,有的說是重慶的龍行古鎮,有的說是雲南武定獅子山,有的說是江蘇普濟寺等。

    3 逃亡海外說。

    《明史·鄭和傳》中有記載說,明成祖外朱棣登位後,感到生死未卜的建文帝對他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因此多次派心腹大臣到處訪問。永樂年間朱棣多次派鄭和下西洋,是因為他懷疑朱允炆沒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在鄭和的陪同官員中,有不少錦衣衛士,這顯然就是用於暗中查訪建文帝的。

    4 歸來說。

    在《英宗實錄》中有記載說,英宗年間,有一位90歲的和尚到了北京城中,稱自己是建文帝,得到了英宗的厚待,最後終老北京城。有趣的是,史料記載明朝時有不少人冒充自己是建文帝,招搖撞騙。

    如今幾百年過去了,可是朱允炆的真正下落,仍然是一個未揭開的歷史之謎。

  • 11 # 雲深知楚

    朱允文到底去了哪裡,是朱棣最想知道的事情,也是歷朝歷代的史學家們最想知道的事情,既然幾百年過去了,歷史學家也沒搞清楚,我們也只能盡情想象了。

    1、有人說在宮變中燒死了,我覺得不太靠譜。雖然朱允文有點懦弱,但並不傻。既然有人擁護他,自然有人助他逃走。機會還是有的,他不會愚蠢到在那活活燒死。

    2、有人說太祖爺爺留袈裟度牒給他,助他逃走。我覺得有點扯淡。朱元璋雖然厲害,卻不至於能算定朱棣會反,既然提前已知後事,為何不採取措施?要麼傳位朱棣,要麼殺了朱棣。他是開國皇帝,他想立嫡立長立賢,是可以自己說了算的。

    3、有人說他出逃去了國外,因為鄭和下西洋的真實目的就是為了找允文。這個說法也有點站不住腳。以大明永樂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基本上沒有哪個小國家敢於藏匿允文這個危險分子。

    4、有人說出家了,後來被接回宮中居住,死後葬於景陵附近。這個說法也不靠譜。如果真有此事,這是好事,是可以為朱棣洗白的,朱棣子孫為何不讓明史不記下來?

    所以這些說法都是猜測。既然是猜測,我倒是寧願相信他沒沒燒死,也沒被朱棣抓住。我相信他是以出家人的身份逃走了,至於逃到哪裡,我寧願相信是雲南。一來雲南山高皇帝遠,二來雲南的沐英家族跟朱元璋和馬皇后關係親密,應該會願意收留允文。可能後來朱棣也知道了此事,但他江山已坐穩,允文已構不成威脅,所以也沒必要背上殺侄的惡名,所以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罷了。

    當然了,都是猜測。至於真相如何,只能等後世來揭秘了。

  • 12 # 奶牛貓的文史雜談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時候把子孫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到建文帝登基時各藩王實力已然非標壯大!所以建文帝和大臣們採取了一系列的削藩政策,削藩政策大大觸動了藩王的權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隨後揮師南下,憑藉自己多年的實戰經驗和靈活多變的戰爭策略,燕王最終攻下帝都應天,將皇位取而代之。

    事後關於建文帝去向不明,史料也多記載為失蹤,我認為其中疑點重重。但是各說各的有理,關鍵個別人拿出的資料文獻更是說的有理有據,反正也沒法證實,大家姑且就找個自己願意相信的信吧!而這些理由裡面多見的有兩個觀點

    一:失蹤

    持這個觀點的是大多數人,信的人特別多,反正不管多少人信,我是不會信。因為這個觀點的出處,問題就特別大,基本是明成祖朱棣以後的正史都是這麼記載的,所以說這個觀點的源頭很可能就是來源於朱棣本人。這個不用多解釋,換做是任何人,我認為這都是最好的結果,失蹤了,對吧?是他自己不出來,我還可以跟他商量商量的,不是我非要當這個皇帝,可是您失蹤了,我不做誰做

    二:出家了

    這個理由毫不可信,如果讓我非要承認這個理由的價值,我認為它充分滿足了後世文人和說書人的意淫心理!為他們出書創作增加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我認為建文帝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駕鶴西去”

    大家應該很瞭解明成祖朱棣,他從小到大的個人經歷,使他擁有別人不曾有的機謀和權謀,他對人性的認知也是常人達不到的,在他做藩王的時候還常常親征維護邊界。說這麼多,只是想表達一點,這是一個有勇有謀的皇帝,他起兵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意思就是說我不是造自家人的反,我要殺的是奸臣,我是幫咱們老朱家的。他攻入應天后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處置建文帝,我認為應該是“秘密處決”,然後把所有知曉這件事的人斬草除根,這件事不難,起碼在當時是一點也不難辦,當時部隊剛攻入應天,可以說是兵荒馬亂,為他處理這件事提供了太大的便利條件。當然他也怕有個別的人走漏一點點的風聲,所以繼位後把建文帝的舊臣殺了個乾乾淨淨。有的人說他當時沒找到建文帝如何如何,我想說,他找到的可能性比找不到大的多,如果對天下人說“我抓住建文帝了”,這不是一個笑話嗎?接下來你怎麼處置呢?殺?弒君!放?自己辛辛苦苦起兵造反,歷史上起兵造反的不少,能像他這樣只差一步的少的可以數一隻手的指頭!所以,殺了再說找不著!這才是最漂亮的手筆,只要找不著,後面所有的可能性我都可以編的冠冕堂皇,比如“我要找到建文帝馬上請他繼續當皇帝,我就當個好叔叔”,“我要找到建文帝馬上領兵回我燕地,只要他殺了奸臣”,可是這一切的前提假設都有一個硬性要求:“找到建文帝”!可是現在一切麻煩都省了,因為我找不著!找不著太好了,比起找到後再發生的種種可以使他與帝位失之交臂的可能,找不著的理由無可反駁,誰質疑,我就殺誰!後來他也這麼幹了!朱棣繼位,並沒有繼承建文帝的位,他繼承的可是朱元璋的位!

    當然,明成祖朱棣一生也是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被後人稱為“永樂大帝”!

  • 13 # 終究還是漸行漸遠

      公元1402年,朱棣率領軍隊攻陷南京城。一場大火焚燬了皇宮,同時也隱滅了建文帝朱允炆的蹤跡,等到朱棣帶領大群消防隊員趕到現場的時候,留給他的只是一堆廢墟和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尷尬局面。

      從此時開始,建文帝的下落也成了朱棣的心腹大患,於是他安排一位叫胡濙的大臣專門負責在國內尋找建文帝下落,他接受了秘密的使命,獨自出行兩湖江浙,探訪大小寺廟,只為了尋找朱允炆的行蹤,十年之間費盡心力,卻毫無收穫。

      胡濙十分清楚,朱棣絕對不是一個可以商量的人,自他接受這個任務起,自己的命運就只剩下了兩種結局,要麼找到朱允炆,要麼繼續尋找,直到自己死去,另一個人來接替他。

      沒有同伴,沒有朋友,不能傾訴也無法傾訴,胡濙就這樣苦苦尋找了十幾年,這期間他沒有回過家,連母親去世他也無法回家探望,因為在使命完成之前,他沒有回家的權力。

      朱棣也並不是刻薄的人,他深知這項工作的辛苦,永樂十四年(1414),他終於召胡濙回來,並任命他為禮部左侍郎,從小小的給事中一下子提拔為禮部的第二把手,胡濙成為了眾人羨慕的物件,但只有朱棣和胡濙本人才知道,這一切不過是對胡濙從事的秘密工作的報答。

      歷時十年,胡濙沒有能夠找到朱允炆,他只得回到朝廷做他的官。

      這個人真的還存在嗎?或許這一輩子也找不到他了吧。

      三年後的一次任命打破了胡濙的幻想。

      永樂十七年(1419),朱棣再次命令胡濙出巡江浙一帶,這次任命看似普普通通,實際上是另一次尋找的開始。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次朱棣是獲得了準確的情報,朱允炆就在這一帶!

      一定要找到他!

      然而胡濙這一去又是幾年毫無音信,這下子連朱棣也幾乎喪失了信心。

      胡濙一直在找,朱棣一直在等,二十年過去了,兩個青年人的約定變成了老年人的約定,朱棣的身體也是一天不如一天,恐怕等不了多久了,但約定還在繼續,也必須繼續下去。

      就在看上去朱允炆即將被劃入永遠失蹤人口時,事情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轉機。

      這個懸疑長達二十年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答,在一個神秘的夜裡。

      永樂二十一年(1423)的一個深夜,遠征途中的朱棣正在他的行在內睡覺(帝已就寐),忽然內侍前來通報,說有人前來進見。

      被吵醒了的朱棣很不高興,這也是人之常情,即使普通人也不願意在熟睡之際被人從美夢中驚醒,但當內侍說出前來進見的人的名字時,朱棣如同觸電一般地立刻睡意全消,他命令馬上召見此人。而這個深夜前來吵醒朱棣的人正是胡濙。( 聞濙至,急起召入)

      朱棣的心中充滿了興奮、期待、和恐懼,他十分清楚,如果沒有他的命令,胡濙是絕不可能私自回來的。而此刻胡濙不經請示,深夜到訪必然只有一個原因——他找到了那個人。

      胡濙見到了朱棣,告訴了他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兩人交談了很長時間。(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至是疑始釋)

      相信很多人都會問,他們到底談了些什麼,這個懸疑二十年的謎團的謎底到底是什麼?

      我必須飽含悲痛地告訴大家,我也不知道。

      坦率地說,現在說出這句話,我也很慚愧,胡濙最終沒有忽悠朱棣,他雖然讓朱棣等了十六年,但確實帶給了他答案。

      而從我講這個謎團開始,到現在謎團結束,中間穿插了無數歷史事件,也已經過去了很長時間,但我最終還是不能給大家一個肯定的答案。

      說實話,這似乎也不能怪我,之前已經說過,此文是採集多種史料經過本人自己的分析辨別寫成,雖然也採用過一些明清筆記雜談之類的記載,但主要依據的還是明實錄、明史等正史資料。

      我這人膽子並不算小,但如此重大的歷史懸疑問題,也實在不敢亂編,史料上沒有,我自然也不能寫有。不過大家也不用失望,因為我雖然不能給出結論,卻能夠推理出一個結論。

      要知道,史料是死的,人卻是活的,歷史學家的職責之一就是從過往的死文字中發現活的秘密。

      下面我們就開始這段推理,力爭發現歷史背後隱藏的真相,在這段推理過程中,我們將得到三個推論:

      首先,從上面的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知道,胡濙的使命確實是尋找建文帝,而朱棣在深夜被吵醒還如此興奮,其原因我們也已經分析過了,除非已經完成使命,胡濙是絕對沒有膽子敢擅離職守的。

      由此我們得到推論1:胡濙完成了他的使命,帶來了建文帝的訊息。

      接下來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爭議最多的部分,胡濙到底對朱棣說了什麼?

      這似乎是個死無對證的問題,但其實只要在推論1 的基礎上抓住蛛絲馬跡進行一些推理辨別,我們就可以知道在那個夜晚兩人交談的內容。

      胡濙深夜到訪,會對朱棣說些什麼呢?有以下幾種可能:

      A:我沒有找到建文帝,也沒有他的訊息,這麼晚跑來吵醒你是想逗你玩的。

      結論:不可能。

      原因:朱棣不會把如此重要的工作交給一個精神不正常的人。

      B:我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但他已經死了。

      結論:可能性較小。

      原因:雖然本人當時並不在場,我卻可以推定胡濙告訴朱棣的應該不是這句話,因為在史書中有一句極為關鍵的話可以證明我的推論:

      “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

      看到了嗎,“漏下四鼓乃出”!如果說一個人已經死掉,就算你是驗屍的,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講這麼長時間,胡濙為人沉穩寡言,身負絕密使命,絕對不是一個喜歡說廢話的人,所以我們可以推定,他告訴朱棣的應該不是這些。

      我們就此得出最後的結論C。

      C:我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論:很有可能。

      原因:以上兩推論皆不對,此為所剩可能性最大的結論。

      就這樣,我們結合史料用排除法得到了第二個推論。

      推論2:胡濙找到了建文帝,並和他交談過。

      結合推論1 和推論2,我們最終來到了這個謎團的終點——建文帝對胡濙說過些什麼?

      這看上去似乎是我們絕對不可能知道的,連胡濙對朱棣說了些什麼我們都無法肯定,怎麼能夠了解到建文帝對胡濙說過什麼話呢?

      其實只要細細分析,就會發現,我們是可以知道的。

      因為建文帝對胡濙說過的話,必然就是胡濙和朱棣的談話內容!

      胡濙不是吃飽了沒事幹四處找人聊天的那種官員,他肩負重要使命,且必須完成,當他找到建文帝並與之交談後,一定會把所有的談話內容告訴朱棣,因為這正是他任務中的最重要部分。所以我們可以肯定,在那個神秘夜晚胡濙告訴朱棣的,正是建文帝告訴胡濙的。

      現在我們已經清楚,只要知道了胡濙和建文帝的談話內容,就能瞭解胡濙和朱棣的談話內容,那麼胡濙和建文帝到底談了些什麼呢?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不會談論天氣好壞,物價高低等問題,當年的臣子胡濙除了向建文帝行禮敘舊外,其談話必然只有一個主題——你的打算。

      陛下,你還活著,那你到底想怎麼樣呢?

      我們有理由相信,朱允炆給了胡濙一個答案。

      而在那個神秘的夜裡,胡濙告訴朱棣的也正是這個答案。

      建文帝的答案到底是什麼,這看上去也是我們不可能知道的秘密。

      然而事實上,我們是可以瞭解這個秘密的,因為這個秘密的答案正是我們的第三個推論。

      解開秘密的鑰匙仍然在史料中——“至是疑始釋”。

      解脫了,徹底解脫了,二十年的疑問、憂慮、期待、愧疚、恐懼,在那個夜晚之後,全部煙消雲散。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同時可以推定胡濙與朱棣談話之時,建文帝應該還活著。

      因為胡濙是一個文臣,之後他還因為在此事上立下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併成為了後來的明宣宗託孤五大臣之一,在尋訪過程中,為了保密,他一直是單人作業,像他這樣的一個人,是幹不出殺人滅口的事情的。而他深夜探訪朱棣,也充分說明了在此之前,他並沒有向朱棣通報過建文帝的訊息。

      當然,在談話之後,朱棣會不會派人去斬一下草,除一下根,那也是很難說的。

      不過我願意相信,朱棣沒有這樣做,在我看來,他並不是一個滅絕人性的人,他的殘忍行為只是為了保證自己的皇位,如今二十多年過去了,他也變成了一個老人,並且得到了那個答案,他也應該罷手了。

      推論3:答案。

      “二十年過去了,我也不想再爭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個人繼續活下去。”

      我相信,這就是最後的答案,因為只有這樣的答案才能平息這場二十多年的紛爭,才能徹底解脫這兩個人的恐懼。

      坐在皇位上的那個,解脫的是精神,藏身民間的那個,解脫的是肉體。

      我不會再和你爭了,做一個好皇帝吧。

      我不會再尋找你了,當一個老百姓,平靜地活下去吧。

      這場叔侄之爭終於劃上了句號。為了權力,這對親人彼此之間從猜忌到仇恨,再到兵刃相見,骨肉互殘,最終叔叔打敗了侄子,搶得了皇位。

      但事情並未就此結束,登上皇位的人雖然大權在握,卻時刻提心吊膽,唯恐自己在某一天夜裡醒來,會像上一個失敗者那樣失去自己剛剛得到的東西。

      因為一無所有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得到後再失去。

      被趕下去的那個人更慘,他必須拋棄榮華富貴的生活,藏身民間,從此不問世事,還要躲避當權者的追尋,唯有隱姓埋名,只求繼續活下去。

      這種殘酷的心靈和肉體上的煎熬整整持續了二十年,六千多個日日夜夜的折磨,足以讓任何一個人發瘋。

      得到了權力,似乎就得到了一切,但其實很多人並不明白,在權力遊戲中,你沒有休息的機會,一旦參加進來,就必須一直玩下去,直到你失敗或是死亡。

      得到了很多,但失去的更多。

      這就是他們必須付出的代價,無論是成功者,還是失敗者。

      走上了這條路,就不能再回頭。

  • 14 # 醬牛肉啊

    電視劇穿越時空的愛戀說是穿越了,

    個人認為可能是藏起來了,畢竟當時科技不發達,或者是追尋者有意隱瞞

  • 15 # 鄔龍信

    奉天承運皇帝昭曰,自燕逆起兵而有四年,朕殫精竭慮奈何庸臣誤我。朕自焚皇宮以顯天子之勇也。幸天不絕我。蟲洞乃生。朕自建文四年而穿越至西元二零二零年。天命所歸。可知一二。朕存國庫鉅款於海外孤島。欲作復國之用。天下義士,與朕同袍,再建大明。則子孫萬世公侯不斷,與國同休。特命卿等為朕欽使,率四方之義士,建不世之功勳。一干事宜,可與樓主聯絡。欽此

  • 16 # 專注科幻奇談

    據說是流亡民間,或者是流亡海外,但是我覺得大機率是死於亂軍之中而未被發現。具體已經無法考證,每種說法都會有爭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歷史上的關羽和張飛有何背景,為何感覺劉備遇到他們後就變得“天下無敵”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