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顛強時代

    我們中華民族是由五十六民族組成得大家庭,在這個五十六個大家庭中,各民族有各民族得民族特色,各民族在發展得過程中由於自己文化得不同、地理環境得不同,都形成了自己獨有得民族風俗習慣,促成我們中華民族得燦爛文明,推動著我們中華民族得發展和進步。

    首先說下我們漢族,我們漢族最鮮明得節日是春節,過春節呢也是我們最期盼、最嚮往得節日,而我們漢族在吃上沒有什麼忌口,有我們自己獨特得食物“包水餃”,在清明節得早晨都要在自己家門口插柳條還有吃雞蛋。

    回族:回族最忌諱得就是不吃豬肉,這是他們最大得忌口。他們傳統得節日有開齋節、和古兒綁節,在這兩個盛大的節日上他們都會慶祝,舉行各種各樣得活動。

    彝族的火把節,這個是他們傳統的節日,到了這一天他們都會歡慶在一起。

    傣族的潑水節,潑水節呢做為傣族得傳統慶祝節日,在這天人們都會聚集在一起慶祝。

    藏族得藏曆新年,這個是他們獨有得風俗節日,還有他們自己獨特生產得青稞酒和青稞面。

    蒙古族得那達慕大會,這是他們民族最隆重得節日風俗了,他們會喝著自己自制的馬奶酒、烤著全羊慶祝自己得盛大節日。

    苗族的有苗年,四月八節,這些都是他們隆重得節日,當他們有客人來訪時都會熱情款待,他們有個習俗是吃油茶,他們民族得戀愛方式也很特別,就是對歌戀愛,男女互唱山歌,唱到意中者就會自行相隨離去,開始他們得戀愛。

    侗族的有償節和祭牛神節,這都是他們隆重的節日,他們得服飾穿戴很特別,也很有自己得民族風俗。

  • 2 # 搞笑開心一傑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杆,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裡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北韓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閤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繡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蹟,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采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裡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從’99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地的省城昆明,到“風花雪月”的大理名勝;從高原水城麗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雙版納;從“天下第一奇觀”的石林、千姿百態的元謀土林,到世所罕見的“三江”並流,江狹水兇的虎跳峽、、、這些迥然相異的山川景色,如一個天然的自然博物館,每一位來到這裡的遊客,都會深深地感受到這是一塊博大而充滿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美麗、富饒的雲南,是祖國西南邊疆的一塊寶地,它土地遼闊、山川壯麗、資源豐富,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早在170萬年前,元謀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這裡是中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口岸。雲南有10個國家級風景區,48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有海拔6740米終年積雪的高山東省,至今無人能夠攀登頂峰;不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險峻深邃的峽谷,喀斯特岩溶地貌開成的石林以及九鄉溶洞等奇觀。繞三靈 又叫“繞三林”,始於南詔,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白族群眾文體娛樂與郊遊活動的民族盛會,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白族群眾穿紅戴綠聚紅成隊,前來參加活動,或掛一綵綢,葫蘆,手執蚊帚、拿著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後邊跟隨一男女,唱著調子,打霸王鞭,彈著三絃琴和月琴,載歌載舞,由蒼山東麓至慶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繞三靈”。三靈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這三都。 彝族踏歌 打歌,又稱踏歌,以巍山、南澗、漾濞等縣流行較廣。大體可分為模擬動物體態的動物舞。以及抒發情感的情趣舞兩類,大凡婚喪嫁娶,民族節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腳下,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邊跳邊唱,可隨意編詞,也加固定唱詞。有領有和,瀟灑自如,激烈時,熱情奔放,情緒激昂。打歌調以葫蘆笙,竹笛吹奏的曲調為兩個聲部,與人唱的打歌調結合,形成三個聲部的打歌音樂、音樂效果非常強烈,這種特殊的和聲,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見的。

    同時,“三日街”、“火把節”、“蝴蝶會”、“花朝節”、“石寶山歌會”、“潑水節”、“賽花船”、“要海會”、“漁潭會”、“菊花會”、“本主節”等也都是雲南著名的民風民俗。 白族風俗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繡花挎包。白族婦女穿白襯衣,著豔紅、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繡花加繡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繡花鞋,腰繫加繡有花、鳥等圖案的繡花短圍裙。 白族婚禮熱鬧而且繁瑣,一般要三天。結婚這天稱“正喜日”,頭一天叫“踩棚”,後一天叫“散客”。其中頭兩天較有特色,“踏棚”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戲”。

    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建築獨具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為封閉式建築,正房對面的院落圍牆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勻稱,外觀十分優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還非常注重裝飾,使照壁顯的更加高雅秀麗。 摩梭風情 摩梭古稱“摩沙”,是寧蒗境內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屬於中國古代遊牧民族“犛牛羌”。

    特殊的社會地理環境,使永寧摩梭人一直保留著獨特而神奇的風俗禮儀。瀘沽湖畔摩梭人傳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態,成為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觀,形成一個撲朔迷離的幽遠的夢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長到13歲,便要舉行成年禮。 摩梭人至令還保留著人類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態。流行於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兩種,即阿夏異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靈,相信天地萬物、日月水火、風雨雷電,引經據典由神靈主宰,所以長期以來逐漸形成了形式各異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過年分為大年和小年。過小年在每年的農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飲酒食肉,歌舞狂歡,放牧人員備受優待。全家都會贈給放牧人員豬膘肉、香腸、雞蛋、粑粑等禮物。他們還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條紅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員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來年水草豐茂,牲畜興旺。過大年在每年的臘月三十日。院子裡正房門前要栽兩棵青松,房頂上插松枝和彩色經幡。桌上供煮熟的豬頭祭祖先和神靈,青年們舉行摔跤,打鞦韆,對山歌,跳土風舞等活動。 他們的傳統節日是轉山節,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裝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個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護神。 白族對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歷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節日,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動之一

  • 3 # 手機使用者5723621

    講不全。漢族過年初一不外出走,初二走親戚,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或者媳婦給公婆拜年。壯族女青年談物件是拋繡球……

  • 4 # 蘇幕遮yo

    1.蒙古族: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

    2.回族: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

    3. 藏族: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繫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

    5.阿昌族:阿昌族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裡,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6.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哈薩克斯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專案。

    8.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

    9.錫伯族: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忌食狗肉。

    10.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遊牧生活,住帳篷。

    13.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

    14.滿族人: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15.北韓族:北韓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16.壯族:壯族人喜歡吃醃製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

    17.彝族: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

    18.土家族: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髮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釦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並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裡,婦女還戴各種銀質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20.侗族: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21.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寺院遍佈,曾有“妙香古國”稱。

    22.哈尼族: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龍樹”為保護神。幾段打了結的繩子作為賬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23.黎族: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24.高山族: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製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繡,並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於雕刻和繪畫。

    25.納西族:納西族喪禮一般為土葬。傳統節日中,比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節和火把節。

    26.水族:水族服飾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飾。上衣為緊身窄長袖右開襟,襟沿鑲繡有花邊,與漢族的“姊妹裝”頗相似,但袖長而窄。身短而緊是與漢族姊妹裝”的微小區別。

    27瑤族:瑤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透過對歌活動來進行。對歌一般出現在節日和婚娶等活動中,農閒季節青年男女串寨或走親戚也要進行對歌活動。

    28.拉祜族:拉祜族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蘆節”,拉祜族人還在農曆六月二十四過驅蟲護糧的“火把節”、農曆八月間穀物成熟時過“嘗新節”。

    29.傈傈族:傈僳族的重要節日“刀杆節”的活動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怒族村寨多分佈在怒江兩岸的山腰臺

    地上,房屋樣式有本楞房、幹腳落地屋等,片石

    屋頂房是用地區特殊石材資源建蓋的特色住屋。

    31.布朗族:布朗族喜食竹筒飯以及各種副食、蔬菜、肉類。食垛生,食透過獨有方法制成的各種南咪、酸茶。還食用山野裡的各種蟲類。

    32.赫哲族:在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33.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34.普米族:普米族有成人禮的習俗,男女長到13歲時要分別舉行“穿褲子禮”和“穿裙子禮”。

    35.佤族:佤族地區較多繪畫及雕刻像,雖相對粗糙,但卻充溢著早期人類的審美理想。會畫見於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塗繪,圖案有動物、人物活動和山水等,畫法粗獷簡明,風格與在佤族地區發現的距今3000多年的滄源崖畫相類似。雕刻物則以人像、牛頭居多放置於門頭及寨樁上。

    36.京族: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37東鄉族: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

    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38.無族:無族母家母戶要似各柙沺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39.景頗族: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七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德昂族婦女服飾的別緻在於以“藤篾纏腰”為飾。

    41.保安族:保安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明顯地受到伊斯蘭教教規的約束。結婚選在“主麻日”。

    42.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的重要節日是“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

    43.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頗族:景頗族普遍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獨龍族: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ー)。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47.中國俄羅斯族:風俗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東正教,使用俄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

    48.裕固族:裕固族生產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製成的。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

    49.撒拉族:撒拉族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汙濁之物進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

    51.錫伯族: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林”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

    52.拉祜族: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弓玄”。

    53.基諾族: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後,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狩獵,擅長射箭。

    55.畬族: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漢族,全稱大漢民族。原名華夏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裔,炎黃子孫。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漢族民族服飾為漢服。

  • 5 # 滿山紅遍

    1.蒙古族: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

    2.回族: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駝等反芻類偶蹄食草動物,不吃馬、驢、騾、豬、狗肉,不吃動物血液和自死動物。尤其禁食豬肉。

    3. 藏族:藏族人信奉喇嘛教,即藏傳佛教。藏族人身穿長袖短褂,外套寬肥的長袍,右襟繫帶,腳穿牛皮長靴。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系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婦女大多穿大領短衣和百褶裙。山區苗族的住宅建築大多是“吊腳樓”。

    5.阿昌族:阿昌族待客禮儀中盛行使用茶壇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會先拿出酒壺倒上一小盅酒為來客洗塵,隨後又拿出茶壇,放上茶葉,倒上開水,放到炭火上煮一會,煮好之後倒進茶杯裡,主客一道喝茶交談。

    6.維吾爾族: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薩克族:哈薩克斯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專案。

    8.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

    9.錫伯族: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忌食狗肉。

    10.烏孜別克族:烏孜別克族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12.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為防止食品變質,每家倉庫或院內都壘挖一深坑,夏天放易腐食品,冬天將積雪和冰塊放進去,這種食品儲藏室叫“帕孜”,牧區的塔塔爾族適應遊牧生活,住帳篷。

    13.達斡爾族:達斡爾族最大節日是春節,臘月三十那天要祭祖、掃墓,晚上玩個通宵,大年初一大家一起向長輩拜年、請安,然後男女老少穿上節日服裝,逐戶拜年。

    14.滿族人:滿族人重禮節,有一個時期,小輩對老輩是三天一小禮,五天一大禮;三天見長輩要請安,五天見長輩要“打千”。

    15.北韓族:北韓族的傳統食品有冷麵、泡菜和打糕等。

    16.壯族:壯族人喜歡吃醃製的酸食,以生魚片為佳餚,婦女有嚼檳榔的習慣。

    17.彝族: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寬褲腳長褲,用長數丈的青布包頭。女子頭上纏包頭,有圍腰和腰帶。男女外出時都披“擦爾瓦”,形如斗篷,下綴長穗。彝族的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

    18.土家族:婦女愛穿左襟大袖短衣,滾花邊,下著八幅長裙或鑲邊筒褲,頭挽髮髻,喜歡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男子穿對襟衣,多釦子。衣料多用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19.布依族:男子大多穿多襟短衣或長衫,包藍色或白底藍方格頭巾。婦女大多穿右大襟上衣和長褲,或套鑲花邊短褂,或系繡花圍腰,也有穿大襟大領短襖,並配臘染百褶長裙的。在節日裡,婦女還戴各種銀質首飾,臘染是布依族珍貴的手工藝品。

    20.侗族:鼓樓是侗族村寨中別具一格的建築物,形似寶塔,是村民聚會、休息和娛樂的地方。各村寨都有鼓樓,有的高達13層,頗為壯觀。逢年過節,侗族人民便聚居在鼓樓前的廣場上,盡情歌舞。

    21.白族:服飾以藍、白、黑色為主,男女都包頭。他們喜歡吃酸、冷、辣味食物,還愛喝烤茶。白族信奉佛教,洱海地區寺院遍佈,曾有“妙香古國”稱。

    22.哈尼族:哈尼族人大多信奉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以“龍樹”為保護神。幾段打了結的繩子作為賬本,被哈尼人珍藏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1957年,哈尼族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

    23.黎族: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地區。這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錢鈴雙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24.高山族:高山族的衣服主要用麻布、棉布製成,樣式各地不一。一般男子穿披肩、背心、短褂、短褲。婦女穿短上衣、圍裙和自肩上向腋下斜披的偏衫,在衣服上加刺紋繡,並佩戴用貝殼、獸骨磨成的裝飾品。高山族人民能歌善舞,精於雕刻和繪畫。

    25.納西族:納西族喪禮一般為土葬。傳統節日中,比較盛大的有二月八日的三朵節和火把節。

    26.水族:水族服飾最有代表性的是女性的服飾。上衣為緊身窄長袖右開襟,襟沿鑲繡有花邊,與漢族的“姊妹裝”頗相似,但袖長而窄。身短而緊是與漢族“姊妹裝”的微小區別。

    27.瑤族:瑤族青年男女婚前交往比較自由,交往的方式主要透過對歌活動來進行。對歌一般出現在節日和婚娶等活動中,農閒季節青年男女串寨或走親戚也要進行對歌活動。

    28.拉祜族:拉祜族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曆十月十五至十七的“葫蘆節”,拉祜族人還在農曆六月二十四過驅蟲護糧的“火把節”、農曆八月間穀物成熟時過“嘗新節”。

    29.僳僳族:僳僳族的重要節日“刀杆節”的活動內容主要有兩項,一是“下火海”,二是“上刀山”。

    30.怒族:怒族村寨多分佈在怒江兩岸的山腰臺地上,房屋樣式有木楞房、千腳落地屋等,片石屋頂房是用地區特殊石材資源建蓋的特色住屋。

    31.布朗族:布朗族喜食竹筒飯以及各種副食、蔬菜、肉類。食垛生,食透過獨有方法制成的各種南咪、酸茶。還食用山野裡的各種蟲類。

    32. 赫哲族:在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繡有云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33.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34. 普米族:普米族有成人禮的習俗,男女長到13歲時要分別舉行“穿褲子禮”和“穿裙子禮”。

    35.佤族:佤族地區較多繪畫及雕刻像,雖相對粗糙,但卻充溢著早期人類的審美理想。繪畫見於大房子的木板壁上,用炭黑、石灰、牛血塗繪,圖案有動物、人物活動和山水等,畫法粗獷簡明,風格與在佤族地區發現的距今3000多年的滄源崖畫相類似。雕刻物則以人像、牛頭居多,放置於門頭及寨樁上。

    36.京族: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揹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37.東鄉族: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38.羌族: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39.景頗族:景頗族春節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40.德昂族:德昂族婦女服飾的別緻在於以“藤篾纏腰”為飾。

    41.保安族:保安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明顯地受到伊斯蘭教教規的約束。結婚選在“主麻日”。

    42.塔塔爾族:塔塔爾族的重要節日是“撒班節”,又稱為“犁頭節”

    43.柯爾克孜族:柯爾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節日是諾若孜節, 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44.塔吉克族:塔吉克族的許多傳統節日,與當地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柯爾克孜族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基本相同。

    45.景頗族:景頗族普遍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6.獨龍族:獨龍族有日食兩餐的習慣.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準備的多寡而定

    47.中國俄羅斯族:風俗習慣與俄羅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仰東正教,使用俄語和俄文,也用漢、維、哈文。

    48.裕固族:裕固族生產和生活上用的大部分用具也都是毛皮製成的。裕固族主要信奉喇嘛教格魯派(黃教)。

    49.撒拉族:撒拉族忌食豬肉、狗肉、驢肉、騾肉和死的畜禽肉及動物的血;嚴禁在清真寺內及其附近地吐痰或攜帶汙濁之物進入清真寺;

    50.仡佬族:即中國古代“僚人”, 仡佬族很喜歡吃辣食,吃法很多

    51.錫伯族:族人喜愛騎馬射箭。因而,錫伯族享有“射箭民族”的美譽。他們能歌善舞,“東布林”是錫伯族特有的彈撥樂器。

    52.拉祜族:拉祜族信仰大乘佛教和基督教。民間文學也極為豐富,傳統的樂器有“蘆笙”和“三絃”。

    53.基諾族:基諾族待客真誠,在民間一直保留“生分熟吃”的習俗,即捕獲到獵物之後,凡是見到捕獲者的人,生時都可分一份,熟時都可去吃,直到吃完為止。飲酒也是如此,只要客人不放杯,主人一定要奉陪到底。

    54.珞巴族:珞巴,是藏族對他們的稱呼,意為南方人。多信巫教。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狩獵,擅長射箭。

    55.畲族:有客人到門,都要先敬茶,一般要喝兩道。有一種說法:“喝一碗茶是無情茶。”還有說法:“一碗苦,兩碗補,三碗洗洗嘴。”客人只要接過主人的茶,就必須喝第二碗。如果客人口很渴,可以事先說明,直至喝滿意為止。若來者是女客,主人還要擺上瓜子、花生、炒豆等零食。

    56.漢族:中國最大的民族,分佈較廣,居住在華北平原的漢族,其傳統住住房多為磚木結構的平房;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那裡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實,主要是為了保暖;居住在陝北的漢族,則以窯洞為住房,窯洞不僅冬暖夏涼,而且不佔耕地面積;居住在南方的漢族,其傳統住房以木建房為主,講究飛簷重閣和律卯結構。

  • 6 # 軒83

    1 、阿昌族:分佈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佈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佈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佈在雲南,人口8.2萬餘,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佈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北韓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佈在貴州、湖南、文字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誌,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11、東鄉族:主要分佈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佈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佈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佈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佈在臺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佈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糰,地戲 18、哈尼族:分佈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佈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21、赫哲族:分佈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佈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佈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佈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佈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杆 30、珞巴族:分佈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佈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佈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33、門巴族:分佈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佈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佈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繡、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佈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佈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佈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佈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佈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佈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佈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佈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佈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46、土族:分佈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臺會 47、土家族:分佈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佈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髮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佈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佈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佈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佈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杆杆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佈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佈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佈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華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多少時間用於陪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