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城丹妹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透過臥薪嚐膽滅亡了宿敵吳國,此後勾踐出兵向北渡過淮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

    公元前465年,勾踐去世,他死後其子鹿郢即位。鹿郢逝世後,其子不壽即位。不壽繼位後的第十年,他的兒子朱勾發動政變弒父篡位。朱勾在位37年,他是越王勾踐之後國勢最強、武功最為顯赫的君王,位期間先後攻滅滕國、郯國,當時的越國與齊、晉、楚並列為天下四大強國,威震天下!

    朱勾死後,太子翳即位,史稱越王翳。越王翳在位期間,發生了“田氏代齊”這一事件,鄰國齊國一下子換了主人。田齊建立後對越國的都城琅琊虎視眈眈,而越國的另一個鄰國楚國也日益強盛,迫於齊楚兩國強大的軍事壓力,越國在中原的霸權實際上已經難以支撐,此外當時越國國內的舊吳國貴族也在圖謀復仇,在這種內憂外慮之下公元前378年越國被迫遷都於吳。

    越王翳的弟弟名為豫,他為了繼承王位,連續謀害三個王子。隨後,他又挑唆越王翳殺害太子諸咎,但越王翳未聽。太子諸咎得知後甚為恐懼,他為求自保決定先先手為強。公元前376年太子諸咎率領軍隊軍發動了宮廷政變,和他的祖父朱勾一樣弒父篡位。

    不幸的是僅僅三個月後,太子諸咎又被越國人群起而殺之。“諸咎之亂”後,越國貴族之間互相殘殺,造成越國國內的政局混亂不堪、經濟嚴重倒退、社會動盪不安、民生逐漸疲敝,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迅速走向了衰落。

    公元前306年,越王無疆北上伐齊,因為聽信田姓說客所言於是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楚國早有滅越之心,事先就有充分的軍事準備。當時楚國的國君楚威王親自領軍大敗越軍,殺死了越王無疆。

    由於越王無疆生前未曾明確指定王位繼承人,導致他的長子次子各以正統自居,分別建立東越國和閩越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越國故地成為秦朝的郡縣。

    到了漢朝漢武帝時,東甌和閩越餘部完全歸入漢朝,民眾遷徙到了江淮一帶,自此曾經在春秋時期稱霸天下越國勢力徹底消亡。

  • 2 # 澹奕

    越王勾踐,姒姓又名鳩淺,是越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君主,“臥薪嚐膽”的主角。公元前496年勾踐繼位為王,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擊潰被迫求和。之後勾踐臥薪嚐膽忍辱負重多年,越國國力不斷強盛起來,公元前482年與公元前478年兩次擊敗吳國。

    公元前473年滅吳國,迫使吳王夫差自盡,在徐州會盟諸國,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

    越國滅掉吳國以後,國土越過了淮水與中原的魯國接壤,並且疏通了江淮地區的運河,與齊魯諸侯會盟,致貢於周,被周天子承認為華夏諸侯的“伯”。

    當時的越國,國境越過淮水、北抵膠東半島,東抵大海,南至寧紹平原,最西到達鄱陽湖流域。越國土地遼闊而肥沃,農業發達,由於天然地理之便,越國水兵橫行於江淮之地,成為春秋末年最後一位霸主,國力強大。

    然而進入戰國時代,越國國力又迅速衰落下去,越王無疆時代,楚威王滅掉越國。

  • 3 # 泊圖泊途

    那就要從臥薪嚐膽說起。

    夫差繼位後,重用孫武和伍員(伍子胥),後者也不負眾望替他開疆闢土,但是在擊敗楚國和越國後,放縱起來,孫武和伍員的淡出為夫差的失敗埋下伏筆。

    事實上,除了勾踐自身的堅韌與勵精圖治外,他的策略也使他走向成功,他和齊國、楚國和晉國交好,在暗自發展的同時,還慫恿吳國去北伐,去中原爭雄,他得逞了,趁虛而入,進攻吳國。端老巢還差點火候,所以逼迫吳王議和。四年後,越國再次發起攻勢,吳國從此一蹶不振。直到滅國。

    越國成為新的霸主。

    到越王勾踐六世孫無疆時,有非常大的軍事動作,"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疆。”伐齊國的時候,對方施加以“嘴遁”,叫越國轉而攻楚,這是越國最大的失誤,因為他們被楚國擊敗,原來佔有的吳地也被奪去,最最重要的是,越王因此被殺。越國群龍無首,外患轉為內憂,諸子爭立,相互傾軋,向楚國服軟,從此開啟了下滑之旅。

    到了公元前306年,楚國趁其亂,將其滅之。

    後七世,越後人閩君搖,幫助平定了秦國,再次被封為越王。

  • 4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公元前496年勾踐繼位成為越王,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擊潰被迫求和。之後勾踐臥薪嚐膽,在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於公元前482年與公元前478年兩次擊敗吳國。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迫使吳王夫差自盡,此後勾踐在徐州會盟諸國,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實現了“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歷史傳奇。可就是這個春秋時代笑到最後的霸主在戰國時代卻顯得似乎籍籍無名。

    事實上在戰國早期越國的實力還是很強大的,畢竟當年的吳國就險些滅掉楚國這樣的老牌大國,而勾踐滅吳之後坐擁當年吳、越兩國的土地人口兵馬糧草,實力更勝當年的吳國,完全具有稱霸天下的資本。當時越國將首都遷移到了琅琊地區,這一地區在今天山東省境內,已經靠近老牌大國齊國的疆界了。這一舉動直接威脅了中原各國:在當時甚至有一些小國投靠了越國,越國甚至堪與晉國、楚國比肩。在戰國的初期越國仍是四大強國。墨子認為:楚國、魏國、齊國、越國為四大強國,這時秦國都還排不上號。然而越國的衰敗之迅速達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到戰國中期隨著秦、趙等國相繼崛起,七雄在選擇自己盟友時甚至考慮了中山國和宋國,但都沒有考慮越國。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戰國初期的列國地圖

    事實上越國中衰的跡象在越國滅吳之後的全盛時期就表現出來了:志得意滿的勾踐不再銳意進取,並且將數百里的土地主動割讓給楚國等諸侯國。特別是淮上之地的贈送,無異於表明越國就安心在吳越之地做一個土霸王。這種不思進取,遠離中原先進文化、政治、軍事、經濟等制度的心態使得勾踐變得日益剛愎自用。在其死後其王室宗族經常發生內亂。尤其是在王朱勾發動政變弒君殺父篡位後,越國連續發生幾代內亂弒君篡位的惡行,而這對於越國的國力無疑是巨大的內耗。從“諸咎之亂”後越國貴族間的互相殘殺,造成越國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越王勾踐開創的霸業也走向衰落。

    伴隨著越國王族的內亂,人才的匱乏也日益嚴重:在越王勾踐以後越國再也沒有出現什麼雄才大略的君主。在那家天下的時代君主的水平對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越國連續發生了多次弒君事件,一系列的政治動盪造成了人心浮動。戰國時期各國爭相籠絡人才——例如蘇秦、商鞅、孫臏、張儀、公孫衍、樂毅、申不害等大佬。但是由始至終越國再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人才。上無賢君下無能臣的國家怎能不衰敗?

    事實上越國本身的地理位置就算不上好,越國君主的做法更使問題雪上加霜:吳越地區當時還是蠻荒地區。越國完全是依賴范蠡、文種等傑出人才的輔佐,制定了良好的戰略規劃,加之時運眷顧才成就霸業。越國的糧食產量、武器產量其實樣樣不及中原各國。時至戰國中期秦國吞併了陝北和巴蜀地區,趙國則吞併中山國和草原地區,燕國選擇向遼東發展。就連鄰居楚國也選擇向南方發展,但是越國沒有擴張的空間:越國的東邊是大海、西邊是楚國、北邊是齊國,當時越國絕對不會渡海征服日本。齊國和楚國都是強國,越國根本就吃不下這些國家。

    戰國中期的列國地圖

    到了勾踐的六世孫越王無疆時代想要恢復勾踐時代的越國霸業,於是興師北伐齊國。齊威王田因齊派使者遊說越王說:“越國不攻打楚國,從大處說不能稱王,從小處說不能稱霸。估計越國不攻楚國的原因,是因為得不到韓、魏兩國的支援。韓、魏本來就不攻打楚國。韓國如攻打楚國,它的軍隊就會覆滅,將領就會被殺,那麼葉、陽翟(韓國國都,今河南禹州)就危險;魏國如攻打楚國也如此,軍隊覆滅、將領被殺,陳、上蔡都不安定。所以韓、魏事奉越國,就不至於軍隊覆滅、將領被殺,汗馬之勞也就不會顯現,您為什麼重視得到韓、魏的支援呢?”

    越王說:“我所要求韓、魏的,並非是與楚軍短兵相接、你死我活地鬥,何況攻城圍邑呢?我希望魏軍聚集在大梁城下,齊軍在南陽、莒練兵,聚結在常、郯邊界,那麼方城以外的楚軍不再南下,淮、泗之間的楚軍不再向東,商、於、析、酈、宗胡等地即中原通路西部地區的楚軍不足以防備秦國,江南、泗上的楚軍不足以抵禦越國了。那麼,齊、秦、韓、魏四國就可以在楚國實現自己的願望,這樣,韓、魏無須作戰就能擴大疆土,無須耕種就能收穫。現在,韓魏不這樣做,卻在黃河、華山之間互相攻伐,而為齊國和秦國所利用。所期待的韓魏如此失策,怎麼能依靠他們稱王呢!”

    齊國使者說:“越國沒有滅亡太僥倖了!我不看重他們使用智謀,因為那智謀就好像眼睛一樣,雖然能見到毫毛卻見不到自己的睫毛。今天君王知道韓魏失策了,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這就是剛才比方的‘能見到毫毛卻看不到自己睫毛的眼睛’之論了。君王所期望於韓魏的,並非是要他們的汗馬功勞,也並非是與韓、魏聯軍聯合,而是分散楚軍的兵力。現在楚軍兵力已分散了,何必有求於韓魏呢?”越王說:“怎麼辦?”使者說:“楚國三個大夫已分率所有軍隊,向北包圍了曲沃、於中,直到無假關,戰線總長為三千七百里,景翠的軍隊聚結到北部的魯國、齊國、南陽,兵力還有超過這種分散的嗎?況且君王所要求的是使晉、楚爭鬥;晉、楚不鬥,越國不出兵,這就只知兩個五卻不知十了。這時不攻打楚國,我因此判斷越王從大處說不想稱王,從小處說不想稱霸。再說,讎、龐、長沙是楚國盛產糧食的地區,竟澤陵是楚國盛產木材的地區。越國出兵打通無假關,這四個地方將不能再向郢都進獻糧、材了。我聽說過,圖謀稱王卻不能稱王,儘管如此,還可以稱霸。然而不能稱霸的,王道也就徹底喪失了。所以懇望您轉而攻打楚國。”

    於是越王聽從了齊國使者的建議,放棄齊國,攻打楚國。而楚威王則集中兵力迎擊越軍,大敗越軍,擊殺了無疆,把原來吳國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然後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南京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今江蘇南京)。接著,楚威王乘勝指揮大軍討伐齊國,進圍徐州,與齊國大將申縛鏖戰於泗水,進圍徐州,大敗申縛。越國經楚國這次打擊,分崩離析,各王族子弟們相爭權位,但最終都降服於楚。

  • 5 # 枯榮說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唐·李白《越中覽古》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

    具上文可見,越王勾踐不過一庸主,雖然臥薪嚐膽、吞吳雪恨,號稱霸王,但是功成之後,自毀長城、貪圖享樂。

    勾踐死後,他的後代相繼伐齊、伐楚,在勾踐死後第七代國君在伐楚的時候被楚威王打敗,舉國降楚。

    自此越國滅。

  • 6 # 鐵馬冰河wu

    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為父報仇,率大軍攻打越國,勢如破竹,大獲全勝,越王勾踐屈辱求和,被吳軍俘虜,成為階下囚,被押往吳國宮廷中服苦役,並被扣押了三年。越王勾踐在吳國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忍受了三年的屈辱後被吳王釋放回國,在賢臣范蠡、文種的輔佐下,勾踐為了報仇雪恥,立志圖強,睡在柴堆上,坐臥飲食都進出要嘗一下苦膽,用艱苦的生活磨礪不屈的意志,隨時提醒自己勿忘國家破亡的痛楚,激勵自己的勇氣與鬥志。經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脫胎換骨,化繭為蝶,由弱轉強。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率精兵攻打吳國,越軍一路所向披靡,終於滅掉了吳國,迫使吳王夫差揮劍自刎,成就了越國的霸業,並使自己成為春秋時代最後一個霸主。

    從此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就在中國歷史上代代相傳,不僅極具傳奇,而且膾炙人口,一直延續至今。

    越王勾踐本是一個外寬內忌、刻薄寡恩之人。夫差與勾踐的差別主要表現在能力與作為方面,與道德、正義等冠冕堂皇的說辭關係並不大。文獻記載,勾踐最初對吳王闔廬之戰之所以能獲勝 ,就是靠陰鷙狠毒、驚悚恐怖的“自殺戰術”取得的。戰前,勾踐招集了一批以巴人為主的亡命之徒加以訓練,開戰時讓這些“敢死隊員”排在吳軍陣前依次拔劍自殺,吳軍將士從未見過如此不要命的怪異打法,個個看的瞠目結舌、魂飛魄散,最後不知所措,潰不成軍,勾踐乘勢揮兵掩殺,大破吳軍。

    夫差之父闔廬臨死前叮囑他勿忘“越國勾踐殺汝父”之仇。夫差牢記父親的遺囑,日夜訓練軍隊,終於在公元前494年把傾巢來犯的越軍團團包圍在會稽。在吳軍的凌厲攻擊下,大舉進犯的勾踐麾下只剩5000殘兵。

    夫差沒日沒夜的操練士卒,增強武備,終於等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滅越復仇良機。

    然而夫差卻心懷婦人之仁,將這絕無僅有的機會白白喪失了。在你死我活的爭霸戰中,容不得一絲一毫的人性光芒,勾踐深諳此理,夫差卻一無所知。

    夫差只是將勾踐押回吳國軟禁起來,對待他如奴隸一般,百般羞辱他,勾踐卻明白韜光養晦的玄妙,怎麼能讓夫差解氣他就怎樣來,完全將帝王的尊貴面子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勾踐蓬頭垢面,自我作踐,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與豬狗無異。然而勾踐並未泯滅心志,他自勵自省,一切只為復仇雪恥。這一切都與錦衣玉食、剛愎自用的夫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作為勝利者,夫差根本沒將階下囚勾踐放在眼裡,而是顯示出一種雄主的雍容大度,完全沒有參透中國傳統政治中的韜晦玄機,更不知道“小氣忌刻”是寬容大度的剋星。

    3年後,勾踐騙取了夫差的信任,被放回了越國。而後他臥薪嚐膽,發憤圖強,最終反敗吳國,逼死夫差。

    在范蠡、文種的策劃下,被稱為“千古第一美人記”的滅吳計劃得以悄然進行。夫差得到了疑似越國“間諜”的絕色美人西施,日夜沉溺在溫柔鄉里難以自拔,早已經消磨了胸中的萬丈霓虹之志。中國的傳統政治家最善於利用美人攪局,此法勝過千軍萬馬,屢試不爽。夫差得到了西施,就註定身陷泥淖中,再難脫身。

    在此期間,吳國丞相伍子胥識破了越國的陰計,他屢次勸諫吳王夫差,不止一次的勸他不要沉溺於女色中、必須儘快滅掉越國,以免後患,夫差卻將伍子胥的忠言當耳旁風。最後惱羞成怒的他在佞臣太宰嚭的讒言攛掇下,居然賜伍子胥自盡。“萬眾諾諾,不如一士諤諤”,伍子胥正是那鐵骨錚錚的諫臣,用這句話形容他再恰當不過了。史載,伍子胥用吳王賜劍自盡前憤憤地說:“我死後將我的眼珠挖出,掛在東門上,我要親眼看到越軍攻入都城”!就這樣,最忠於吳國、對越國威脅最大的非凡人物,被好賴不分的吳王自己剪除了,從此越國再無顧慮了。

    越王勾踐揮師滅吳,吳國慘敗,雖然越王答應將被俘的吳王夫差安置到甬東,留給她100戶的食邑,然而造化無力,悔愧交加的吳王感覺沒臉苟活於世,還是揮劍自裁了。弭謗阻諫的吳王終於失國身亡了。

    越國滅吳後成了春秋最後一個霸主。越國勝利後,功臣范蠡卻不告而別、攜西施泛遊五湖、遁匿於名山大川中,後來在齊國成了富可敵國的“陶朱公”。

    勾踐吞吳稱霸後,率大軍渡過淮河,召集齊、宋、晉、魯等諸侯在徐州會盟,並遷都琅琊,成了春秋時期最後一代霸主。

    公元前465年,勾踐病死 。其子孫繼續其霸業,越國強盛一時。直到公元前306年,再度強盛起來的楚國乘越國發生內亂之機,揮師擊越,強大的楚軍很快就滅掉了越國,改設江東為郡。自西周時首創,已建立了1000多年的越國幾起幾落,終於在楚國的強大攻勢下灰飛煙滅。

    【插圖源於網路】

    【寫作不易 嚴禁搬運】

  • 7 # 淡看天上月

    勾踐最重要的是透過隱忍的方式才得以報仇雪恨,自己登上霸主地位。這是相當一部分人做不到的事情。

    最後一霸

    越王勾踐滅吳之後,也因此當上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位霸主,越王的國力這時候開始趨於鼎盛。勾踐去世之後,他的幾任繼承者也算是發憤圖強,這時候的越國還是維持著霸主地位。

    亂象已現,樹倒猢猻散

    勾踐之後,到了戰國時期。越王朱勾透過弒父取得了王位。這算是越國自勾踐之後最有抱負的一個君主了。但是也是因為他的上位模式開啟了越國宗室不再那麼統一,亂象已經在越國滋生。

    到了越王無疆時候,很多國家基本上都完成了變法。早就和春秋時期已是有很大不同了。這是的越國卻還是一個老越國,並沒有半點改變的跡象,卻還有兼併他人之心。所以最終越王無疆被楚威王所殺,越國至此樹倒猢猻散,紛紛自立。

    最終走入歷史

    正因為越王沒有像諸多國家那樣變法,也不重視人才,在越國名存實亡之後也不像自己的祖先勾踐一樣反思,再來一次臥薪嚐膽,所以戰國之雄裡面已經沒有了它的位置。

    到了秦始皇時期,當年越王的後人的勢力範圍已經和勾踐等幾個時期相差甚遠,秦始皇統一之後就來收拾這些殘餘勢力了,這時候他們也都乖乖的俯首稱臣。不過秦末也搭上了諸侯反秦的班車,到漢初又有些混得一個王來噹噹。到了武帝時期就完全融入了漢朝,越國正式走入了歷史。

  • 8 #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不錯。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確實沒多少事。勾踐死後就是兒子鼫與、鼫與死後是兒子不壽、不壽死後是兒子翁、翁死後是兒子翳、翳死後是兒子之侯、之侯死後是兒子無彊。越王無彊因為被齊國挑撥進攻楚國,結果被楚國大敗反殺。越國滅亡,族長們或稱王或稱君,但都紛紛臣服楚王。之後秦將王翦滅楚平百越,在越國故地設定會稽郡,正式併入了中國版圖。

    不過根據古本《竹書紀年》和諸子百家等史料,給我們提供了一些新的內容。越王勾踐之後是兒子適郢(鼫與)、適郢之後是不壽、不壽被兒子朱勾(翁)所殺篡位,朱勾在位攻滅了滕國和郯國,並且和楚國多有戰爭,還聯合三晉兩次大敗齊國。朱勾死後是兒子翳、翳攻滅繒國,但也無法對北方進一步經略,於是從琅琊南遷到姑蘇。

    之後就和《史記》的世系不太一樣了,翳被兒子諸咎所殺,諸咎又被翳餘黨殺害。之後又有孚錯枝即位,然後被大夫寺區廢黜,又立無餘之為王。無餘之又被寺區的弟弟忠殺死,立無顓為王。而無彊就是無顓的弟弟。而無彊被楚國殺死已經是公元前306年,並非是《史記》說的公元前333年。

  • 9 # 謀士說

    勾踐早年敗給了吳王夫差,屈辱求和。後來親自到吳國侍奉吳王,並臥薪嚐膽,勵志滅掉吳國,報仇雪恥。後來,勾踐在大批謀臣的策劃下,透過戰爭奪取了屬於自己的一切。勾踐也因為“臥薪嚐膽”成為中華民族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但是,勾踐滅掉吳國之後,越國後來怎麼樣了呢?

    根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勾踐滅掉吳國以後,就出兵向北渡過黃河,在徐州與齊晉兩國諸侯會合,並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的肉給句踐,稱他為“伯”。越王句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當時,越國在長江和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勾踐號稱霸王。

    謀臣范蠡在勾踐滅吳稱霸以後,於是離開了勾踐去了齊國。從齊國給好友文種發去一封信。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長頸鳥嘴,只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以與其共享樂,你為何不離開?”文種看過信後,聲稱有病不再上朝。有人中傷文種將要作亂,越王勾踐就賞賜給種一把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只採用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條吧!”於是文種自殺身亡,印證了范蠡說過的那句話“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勾踐逝世以後,兒子鹿郢即位,越國全盛時期結束。越王鹿郢逝世,兒子不壽即位。不壽逝世,兒子翁即位。越王翁逝世,兒子翳即位。越王翳逝世,兒子之侯即位,越王之侯逝世,兒子無強即位。越王無強繼位後,越國發兵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與中原各國爭勝。在楚威王的時候,越國攻打齊國,齊威王派人策反越王,勸說其攻打楚國。越國放棄齊國,轉而攻楚,結果被楚國打敗。越王無強被殺,越國因此分崩離析,各貴族子弟們競爭權位,有的稱王,有的稱君,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服服貼貼地向楚國朝貢。所以,越國從無強開始,已經滅國。越國最輝煌的時刻也就勾踐稱霸時期,此後的越國基本淡出了戰國曆史。

  • 10 # 子曰愛人

    春秋戰國的英雄人物,我最不喜歡的就是勾踐。勾踐人如其名,確實夠賤,攜李之戰,打不過,弄出一隊死囚玩集體自刎的行為藝術,打敗了闔閭,敗給夫差後果斷裝孫子,連吃屎的賤招都用上了,騙了夫差放虎歸山,之後用美人計、送煮熟的種子之類下三濫的招數削弱吳國,趕上吳國和齊晉爭霸元氣大傷的時候,偷襲吳國,一朝得勢,不依不饒,圍攻吳國首都姑蘇城多年終於滅吳。一提起勾踐,我就想起農夫和蛇,東郭先生和狼,老太太和郝建。

    勾踐爭霸成功後還逼走范蠡,殺害文種,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忘恩負義,令人不恥。勾踐死後,越國內亂不斷,但直到戰國中前期還是一個大國,直到越王無疆時,越國又妄圖爭霸,於是伐齊攻楚,被楚懷王擊敗,無疆被殺,越國佔領的吳地被楚國奪取,越國的殘餘勢力分裂成若干小國,秦始皇滅楚國後降服越君,漢武帝又消滅了越人後裔建立的東甌和閩越,至此越國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 1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越王勾踐是春秋末期最後一個稱霸的諸侯王。勾踐稱霸以後,周朝也就在那個時期進入了戰國時代。可以說,越國處在一個非常好的節點上。然而,擁有得天獨厚條件的越國,為什麼最後竟然沒有發展成戰國時期的強國呢?本來具有很好的競爭條件,越國怎麼會落伍呢?

    (越王勾踐劇照)

    一、不重人才。

    勾踐在文種和范蠡的幫助下,透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成功滅掉吳國,取代了吳國的霸主地位。

    但是,勾踐在報仇雪恨以後,對待文種和范蠡這兩位功臣卻相當刻薄。文種是勾踐賜劍於他自殺的。勾踐為什麼要殺文種?史料中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後世的一些學者分析說,是因為勾踐想北上中原爭霸,但是文種卻認為應該偏安江南,保持實力。兩人因為政見不合,於是勾踐便讓文種自殺。

    如果真是這個原因,那就不對了。文種只是給你勾踐提出不同建議,你怎麼能把提不同建議的人殺掉呢?殺掉文種,誰還給你提建議?

    又有人說,勾踐殺文種,是忌憚功臣的表現。如果是這樣,也是不對的。畢竟勾踐只是打敗了一個吳國,並不算功成名就。在這種情況下,就卸磨殺驢,誰還敢來為勾踐所用啊。

    而范蠡因為預料到勾踐會做卸磨殺驢的事,提前跑了。他提前跑不打緊,卻因為說了一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給勾踐的越國做了極為廣泛的反面宣傳,讓勾踐的為人與做法,在那時候及後世都具有極大的傳播度,以至於後來韓信在被殺的時候,也把這句話提出來說。

    文種被殺,范蠡逃遁,從此再也沒有人才敢去越國。事實上,此後的越國,也確實沒有任何人才去那裡的記錄。

    (文種劇照)

    二、不興教化。

    春秋時期,那些參加過爭霸的諸侯國,由於他們先後都有數百年的歷史,國內的文化底蘊比較厚。再加上他們非常重視文教,因此,就算招徠不來外地的人才,國內的人才也會反覆不斷地湧現。比如齊桓公時期開設的稷下學宮,就是這樣的教化機構。由於國內人才得到了大力的培養,因此,國家的底蘊才會變得越來越深厚。

    越國原本是偏遠的國家,國民普遍處於矇昧狀態。文化底蘊薄弱,拒絕外來人才,又不重視國內人才的培養。這怎麼發展得起來呢。

    三、策略不當。

    勾踐爭霸時期的越國,雖然處在春秋向戰國延續的時期,是一個很好的節點。但是,勾踐的策略顯然並不恰當。他的思維依然停留在春秋時期,還在做著春秋霸主們所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北上和齊、魯會盟;比如帶信給周王室,讓周王室提高他的爵位;比如平定衛國、魯國的內亂;比如干涉邾國的內政等等。

    其實,在這麼一個節點上,最重要的並不是做爭霸的事情,而是應該致力於國內的內政,包括經濟和軍事。就像當時的一些諸侯國做的那樣,銳意改革,在國內確立一個好的發展制度,讓自己的國家變得真正強大。

    春秋時期那種諸侯爭霸的方式,雖然提高了國際影響力,但因為反覆興兵,也極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國力。吳國當年就是因為北上爭霸,造成國內空虛及經濟困頓,所以才給了越國可乘之機。雖然越國北上爭霸,並沒有引起別的國家偷襲,但是自己的國力已經大減,沒有再有發展成戰國強國那種條件了。

    (范蠡劇照)

    四、內亂不斷。

    《竹書紀年》曾記載,勾踐之後,越國此後的三代人,連續發生了弒君現象,也就是“越人三弒其君”。雖然《竹書紀年》的記載比較簡略,也分不清楚這些弒君的因果關係。但是很明顯,越國發生了極大的內亂現象。

    當戰國初期,其他諸侯國都在高歌猛進往前發展的時候,越國一方面好大喜功爭霸,一方面不注重國計民生,同時內亂不斷。因此,越國的爭霸也就只能是曇花一現,最終也沒能發展成強盛的國家。

    (參考資料:《史記》《竹書紀年》)

  • 12 # 國史記聞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越王勾踐在勾踐三年(公元前494年)被吳王夫差擊敗之後經過十幾年的發展最終在勾踐十五年(公元前482年)出兵伐吳,最終在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消滅吳國。

    勾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勾踐胙,命為伯。

    即越王勾踐滅吳之後又北上與齊國、晉國等中原強國會盟,最終周元王承認了勾踐的霸主地位——越王勾踐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越國成為最後一個稱霸的諸侯國。那麼在越王勾踐去世之後,越國的狀況是怎麼樣的呢?越國為何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越國的滅亡又是在什麼時候?

    但是越王勾踐去世之後越國的統治者們卻一代不如一代,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越國在齊國、楚國的壓力下被迫遷都,放棄了爭衡中原的目標。越王翳三十六年越國在王位繼承人問題上爆發了政變,在之後的十幾年內越國始終處於嚴重的動盪之中。

    越王無彊三十七年(前306年),越王無彊決定再次北伐中原,其最重要的目標就是齊國,但是此時在位的齊王乃是齊威王,齊國並沒有直接與越國對戰,而是對越王無彊說:“楚國離你們這麼近而且國內空虛,應該打楚國才對啊”。越王無彊覺得齊威王說得有道理,於是率兵伐楚,結果被楚威王大敗而回,越王無彊被殺(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

    越王無彊臨終並沒有指定越國的繼承人,於是越國再次陷入內亂之中。《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記載:“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

    經過楚國的打擊之後,越國可以說是名存實亡了。越王無彊的子嗣中有兩人建立了另外的政權,他們分別是閩越王無諸同越東海王搖。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們二人的王號均被取消,成為秦國的郡長。秦末起義爆發之時,他們又率兵歸附了鄱陽縣令吳芮(即後來的長沙王)。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漢王劉邦重新立無諸為閩越王,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3年)閩君搖重新被冊立為東海王,由於其都城在東甌,所以他也被成為東甌王。後來的故事大家就比較熟悉了——漢武帝時期東甌和閩越徹底歸順漢朝,成為漢朝領土的一部分,其民眾也大部分都遷徙到了江淮一帶。至此,曾經稱霸天下的越國才算是絕嗣了。

  • 13 # 史論縱橫

    說起來這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春秋的五霸越國,到戰國時期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勾踐爭霸後的越國怎麼樣了?

    戰國初期的越國,尚能“四分天下而有之”

    我讀的書比較少,能背下的長句不多,蒲松齡有 一副勉勵自己的對聯,是我初中時候最喜歡的,他說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讀起來朗朗上口,相當霸氣,勾踐是一個十分有抱負的國王,曾經在吳越戰爭中擊敗春秋五霸中的一霸吳王闔閭,當然,在吳越巨大的國力面前,勾踐敗給了闔閭的兒子夫差,越國差點因此而被滅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最終打敗吳國,成為春秋最後一霸。

    勾踐臥薪嚐膽稱霸中原後,將國都遷到了距離中原更近的琅琊,使得越國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的越國 “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然而勾踐去世後,越國實力逐漸下滑,使得越國的發展開始呈下降的趨勢,成為《墨子》中"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也就是說,儘管越國掌握了絕對的霸權,但是齊楚相繼崛起,再加上老牌強國晉國,越國還是能夠做到四強之一。

    強大的越國一度讓尚未完全崛起的齊國忌憚,在越國的攻勢下,齊國周邊的小國一點點被越國吞併,在三晉伐齊的過程中,越國也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綜合來說,越國在戰國初期雖然實力下降,依然是強國之一。

    越國的這種強國地位,並沒有保持多久,到戰國中期的時候,就已經淪為二線國家了,這裡面可以從趙武靈王繼位事件來看。

    趙武靈王趙雍繼位的時候,秦齊楚魏四大強國決定趁機吞併趙國,這個時候,趙雍決定聯合當時的韓、宋、越等國來一同對付四大強國的兼併,越國所要牽制的物件就是楚國,可見,即使在這個時候,越國還是能夠和所謂的戰國七雄相提並論的。

    戰國中期的越國,“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

    勾踐之後,越國並沒有擺脫政治體制不成熟帶來的不利因素,一連三代都發生了弒君事件,對越國的影響很大。

    越國能夠保持在戰國初期的強勢地位,很大程度上是依賴越王朱勾完成了,作為勾踐之後越國能力最強的君王,在朱勾在位期間,越國不斷對外擴張,吞併了不少的小國。

    然而,朱勾的上位方式卻並不光彩,他是透過弒父篡位奪取的政權,這一時間對越國產生了很不利的影響,為越國後來不斷弒君埋下了伏筆。

    朱勾在位三十七年,去世後由太子翳即位,是為越王翳,越王翳在位初期還能夠發兵攻打齊國,然而在田氏代齊之後的齊國逐漸強大起來之後,楚國也逐漸強大,在面對外部巨大威脅的同時,吳國人也想要復辟,在這樣的情況下,越王翳權衡再三,于越王翳三十三年從琅琊遷都到姑蘇。

    在越王翳晚年,他的弟弟豫為了繼承王位,向越王翳進獻讒言,說他的兒子要造反,越王翳深知自己的父親朱勾是如何上位的,對這種讒言十分敏感,連續殺了三個兒子。

    最後他的兒子諸咎為了自保不得不發動政變殺死越王翳。

    越王翳一死,越王政治算是亂了套了,不久之後諸咎也被人殺死,後來人們立諸咎的兒子錯枝為王,說起來也挺搞笑的,這個錯枝並不想當這個王,甚至逃到洞穴中,最後還是被大臣用煙燻出來的,不久之後錯枝也被人廢除了,越王翳的兒子無餘被立為越王。

    可以說,自從越王翳遷都之後,短短几年的時間,連續三位越王死於政變,而且還沒有終結的趨勢。

    無餘甚至被立為越王不會有好下場,甚至仰天長嘆:“君乎,君乎,獨不可以舍我乎!”無餘在位十餘年之後又被人殺了,至此又掀開了新一輪的宮廷政變。

    到戰國中期的越國,如莊子所說,越國“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

    戰國後期的越國,不作死,就不會死的楚滅越之戰

    越王無疆即位之後,越國總算是減緩了頹勢,然而剛過幾天好日子,無疆就開始折騰,以圖爭霸中原。

    不能說越王無疆是一個無能的人,只不過無疆沒有趕上一個好時候,當時越國想要入主中原所要面對的齊國和楚國,在當時都是超級大國的存在。

    越王無疆第一個想要攻打的物件就是齊國,齊、越之間的戰爭歷來很頻繁,以齊國為目標對手,是十分慣性的事情。

    當時的齊王派遣使者跟無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當時的楚國才是越國的心腹大患,越國放著楚國不去征伐,而是去攻打齊國,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越王無疆一聽,齊國使者的話說的很有道理。

    相對於齊國來說,楚國當時的勢力的確更為強大,當時的楚國經過吳起變法,迅速變強,取得了"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的成績。

    早在楚國與魏國作戰時,越國就幫助了魏國,從地緣政治上來說,楚國在越國的上游,雙方早晚會有一戰,實際上楚國早就派出間諜去考察越國的情況,隨時準備吞併越國。

    此時,楚國正忙於北上爭霸,國內空虛,越國趁機而攻打楚國,可能會取得意想不到的結果。

    但是,越國明顯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而低估了楚國的實力,越國伐楚之戰竟然打 成了楚滅越之戰。

    楚國 “大敗越,殺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蓄,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徹底形成了“越亂而楚治"的情況。

    越王無疆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實在是太疼了。

  • 14 # 波啦波啦蜜

    有這問問題的時間自己讀一讀史記去!吳王戰敗自殺,越王開始驕傲自滿,結果功臣要麼跑路要麼被殺!十多年後勾踐病死,百多年後越國被楚打殘,再後秦始皇統天下,越亡

  • 15 # 藍海動能

    臥薪嚐膽後的勾踐成功滅了吳國,並把國都向北直接遷到齊國邊境附近,顯示出極大的野心。

    但是很可惜的是,之後的越國,包括勾踐本人,也不可免俗地迅速腐化,驕傲自滿,馬上就呈現出衰落的跡象。

    我們都知道兔死狗烹這個成語。

    這個成語就來自於勾踐和他大臣的故事。它的完整原話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這是著名的“財神”范蠡,勸說自己的好友同為勾踐重臣的文種的一段話。

    越國滅吳之後,勾踐迅速腐化享受起來,看出風向不對的范蠡決定隱退,在臨走之前他勸自己的好友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這就是說,越王勾踐這個人,為人陰險狠毒,只可以與其共患難,他絕對不願意與你共同分享富貴,而是會猜忌你,最終沒有好下場,你怎麼還不走?文種看完信後,一方面覺得范蠡說的有道理,另一方面又對越王勾踐抱有幻想,於是拿著一半捏著一半,既不走,卻又稱病不上朝,結果反而更加激起了勾踐的猜疑。

    後來有人向勾踐進讒言說文種將要作亂,勾踐便送給文種一把劍,對他說:“你教給我七個滅人國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個就把吳國滅掉了,還剩下四個方法,你替我從先王開始試下吧。”文種知道意思,於是自殺了。

    之後的越國在勾踐死後迅速衰落,退化為各種越人部落自治的鬆散聯合體,進入戰國後幾無作為,後被楚國滅亡。

    吳國和越國的土地被一併納入楚國,直到秦國又把楚國消滅,納入秦朝,然而它們都不是最終的勝利者,秦朝終被漢朝取代,所有的地方演變成漢族並延續至今,漢朝才是最終的勝利者。

    後世之人的引用典故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實際上勾踐雖然滅了吳國,但終究只是報了個人的仇恨,於國而言最終並未受益,越國也沒有成功統一天下。

    很多事情,只能說是造化弄人了。

  • 16 # 梅子林煮酒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重用范蠡、文種,終於覆滅吳國,吳王夫差自殺而死,勾踐終於成就霸業。一心謀取千古霸業的勾踐在滅亡吳國完成復仇之後滿懷雄心,試圖北進中原,窮兵黷武;同時開始沉迷於享樂之中不能自拔,引起部分老臣不滿,同時很多人不支援繼續興兵謀取霸業,畢竟吳國覆滅前車之鑑不遠。

    勾踐本性心胸狹隘,難以共富貴,於是重要謀臣能士文種被賜死,范蠡泛舟西湖而去。

    勾踐最終坐享霸業,越國在春秋末期雄霸一方,但是由於位置偏遠,始終難以造成太大的影響。

    越國後來興盛半個世紀,最後越主無能,被楚國打敗,最終走向末路。

  • 17 # 朱八戒CC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千古留傳,極具傳奇色彩,眾所皆知,不必重講。他的英雄壯舉,堪稱千古一帝。後來的越王國怎麼樣,那又是一段漫長的歷史,只是後來的越王沒有一位能有勾踐的威武霸氣,更沒有出現過勾踐時曾經有過的威震四方。

    越王勾踐被吳國夫差打敗之後,關押三年淪為階下囚。這三年是他一生中的苦難和黑暗,受盡了夫差的百般凌辱。牛馬不如,生不如死。夫差競要勾踐吃他的糞便,這對勾踐的身心是多麼大的汙辱和摧殘。面對殘酷的磨難,勾踐仍然以驚人的意志和毅力忍辱負重,百折不撓。夫差眼見勾踐己被折磨得人不不人,鬼不象鬼,認為他再也無所作為,就釋放勾踐回到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之後,痛定思痛,發誓報仇雪恨。收回越國的失地,重振越國的雄風,讓夫差死無葬身之地。從此他每天睡在柴草上,並在住的地方掛上一顆苦膽時常品嚐,為的是進一步地磨礪自己,不忘曾經的屈辱,早日成就自己的霸業。

    勾踐在賢臣范蠡的輔佐下,經過十年的勵精圖治,讓越國終於化蠶為蝶,實現了富國強兵。此時的勾踐東山再起,反敗為勝,終於等到了血洗吳國擒拿夫差的這一天。

    公元前473年,勾踐率精兵強將殺向吳國,一路所向無敵。夫差見大勢已去,不甘受辱苟活於人世,揮劍自刎,死在勾踐的面前。勾踐橫掃吳國,成就了越國,實現了他的霸業夢想,成為春秋末期最後的一位霸主。

    勾踐滅吳稱霸,兼併鄰近弱小的國家,讓越國更加強大,有著空前的盛世。勾踐去世之後,他的子孫延續著他的千秋霸業,尤其是他的孫子朱勾在位37年,國家的勢力最為強大。當時的越國是與齊、晉、楚齊名的天下四大強國,十分顯赫。

    朱勾去世之後,太子朱翳繼位,越國因宮庭矛盾和其他原因開始衰弱。而鄰近的楚國卻日益更加強大,對越國虎視眈眈,早有透過戰爭兼併越國的野心,越王翳的越國在楚國的戰火中走向滅亡。

    越國是中國歷史延續時間最長的國家,秦始皇統一六國都沒有將越國全部滅亡,直到漢武帝時代,越國才徹底歸順漢朝。一個弱小的國家能歷經1000多年的滄桑鉅變,有著這麼頑強的生命力,是一大奇蹟,絕無僅有。

  • 18 # 超超9918

    查了一下史 越國後期很混亂 本身吳 越二國就有問題 文化 文明落後 且人口少 山民部落多 越滅吳後 穩定過幾十年 但楚 越大戰 越囯大敗 國君無疆戰死 越國就陷入到王室成員爭王位的鬥爭中 直到楚滅越 這段時間 史上也講不清 越滅亡後 有很多遺民遷到了閩地

  • 19 # 正史漫談

    越王勾踐不是透過戰爭戰勝吳王夫差的,他靠的是戰略和陰謀。然而天道輪迴,在他挖坑滅掉吳國後的100多年,自己的後代也犯了吳王夫差同樣的錯誤,慘遭滅國。

    吳越相爭,其實沒什麼道德高下之分,也不存在復不復仇的概念。

    兩國的國君家族雖然都來自中原華夏,但長期偏居東南一隅、與少數民族混居融合的現實,使得他們都淪為了斷髮紋身的“蠻夷”。所以在早期的春秋史料中,兩國壓根沒留下多少記載,可謂難兄難弟。

    春秋中期,持續百年的晉楚爭霸將無數小國裹挾其中,吳、越也難以獨善其身。為了制衡楚國,晉國主動聯絡、幫助吳國發展;而為了給吳國添亂,楚國也聯合越國,就這樣,吳王闔廬、越君允常開始了掐架。

    當然了,即使拋開大國博弈的元素,以越國的地理位置,他若想與華夏文明保持聯絡,也必須首先應對吳國。說兩國是天生的死敵,並不為過。

    但在相差懸殊的國力面前,只要吳國未被其它因素干擾,越國壓根不是對手。

    起初的吳國,對於越國的威脅並沒放在心上,而是把精力集中於問鼎中原、挑戰曾經的霸主楚國。公元前505年,趁著吳王闔閭率大軍佔領楚國郢都、國內防備空虛之際,勾踐舉國伐吳,讓闔閭驚出了一身冷汗。

    此後,吳國才真正留意起身後這個不起眼小國,很長一段時期內將精力集中往南。

    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親自率軍伐越。實力處於下風的勾踐兵行險著,派出三波敢死隊在吳軍陣前自殺;吳兵被這一場面驚呆,因此放鬆戒備,卻被越軍主力偷襲,其後全線大敗而退,吳王腳拇指受傷,並因此而死。

    臨終前的闔廬交待兒子夫差,必須要報這一奇恥大辱。一旦吳國集中精力,越國毫無與之抗衡的機會。僅僅過了三年,勾踐就面臨著被圍會稽山上的絕境。

    對於夫差接受勾踐投降,後世爭議頗多。但若結合那個時代的特徵,我們站在夫差的立場上,其實並不難理解這一決定。

    在春秋時期,爭霸還是主流、趕盡殺絕並不受歡迎;而爭霸既要憑武力,更得靠信義、仁德。越國並不是吳國進軍中原的主要敵人,若對放下武器、俯首稱臣的勾踐窮追猛打,吳國付出慘重代價事小,在中原各諸侯國中造成“窮兵黷武、得理不饒人”的印象才更要命。

    更何況,在那個春秋信義尚存的年代,人們對堂堂一國之君作出的承諾還是比較有信任度的。但夫差君臣沒料到的是,勾踐並不是有規則意識的人。

    勾踐在國內臥薪嚐膽、鼓勵生產、招攬人才這些動作我們無需多言,單講他對外是怎麼迷惑、削弱吳國的。

    首先,他對吳王、吳國極盡謙卑之能事,不僅自己俯首帖耳,還派重臣范蠡、柘稽等人前去吳國當人質;至於進貢、送禮、朝拜,那更是基本操作,讓吳國上下都放鬆了戒心。江湖上甚至流傳他替夫差嘗大便診病的傳說;

    其次,分化、離間吳國君臣。勾踐利用夫差與伍子胥的理念衝突,不吝重金收買吳國太宰伯嚭,挑撥、打壓察覺出勾踐復仇心思的伍子胥,使吳國內部再也沒有對越國心生警惕的重臣;

    其三,鼓勵夫差北伐,惡化吳國與中原各國的關係。勾踐利用夫差急於稱霸中原的雄心壯志,利用大夫逢同的建議,對外“結齊、親楚、附晉”,孤立吳國。

    同時,他採取各種方式鼓動吳國北伐,每當吳王決心未定時,勾踐就採取諸如主動請求出兵助拳、送上象徵武力的“屈盧之矛,步光之劍”等加油鼓勁;而當吳軍付出慘重代價疲憊歸來時,勾踐則“率其眾以朝吳,厚獻遺之”,讓夫差越發志得意滿。

    在這一番組合拳下,越國埋頭髮展、實力逐漸增長;吳國一方面損失了伍子胥這樣的能臣,另一方面被無盡的北伐消耗國力、人力,而且還招致了中原各國的排斥。

    公元前482年,當夫差率領主力北上伐齊、其後黃池會盟時,認為時機成熟的勾踐終於撕掉了面具,率領全部精銳對腹地空虛的吳國發動了背刺。夫差不得不倉惶回撤,甚至迫於嚴峻的局勢對越國低聲下氣。

    但勾踐並不會像夫差當年那樣心慈手軟。公元前475年,精疲力盡的吳國徹底被打崩,吳王夫差自殺,曾經威震天下的吳國滅亡。

    而在吳國岌岌可危的幾年裡,由於勾踐在前期的挑撥、分化,中原諸強態度出奇的一致:坐山觀虎鬥,坐視一個大國被吞併,這在秉大國承勢力均衡的春秋戰國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獲勝的勾踐,深刻吸取了吳國的慘重教訓,他在徐州與齊、晉兩強會盟,態度極其端正,絲毫沒有當初夫差那樣的趾高氣昂;他恭恭敬敬的向周天子進獻貢品,表態要當一個服從華夏秩序的乖諸侯。

    回國後,他把當初吳國從楚國手裡奪下的淮河流域返還給楚國,把吳國從宋國手裡侵佔的土地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百里之地送給了魯國,反正這也是原來吳國的領土,借花獻佛、換得鄰居們的親善,不亦樂乎。

    在勾踐的一番操作下,當時的越國地位是這樣的:“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偏居一隅的小小越國,如今竟然成了春秋最後一霸,這樣的場面,往前推個十幾年,估計壓根沒人敢相信。

    只可惜,“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勾踐的後代最終忘記了祖輩的教訓,重蹈樂吳王夫差的覆轍。

    在勾踐死後,雄霸東南的越國仍一度保持著強勢地位,就像墨子說的那樣:“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今以並國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期間,越國趁機吞併了幾個小國;戰國初期,在田氏代齊的時候,越國甚至打起了齊國的主意,但在齊楚兩強的威壓下,越國的野心未能得逞。

    接下來,天下變成了戰國七雄的舞臺,無力逐鹿中原的越國王室開始沉迷於內鬥,不斷髮生弒君弒父的慘案,整個越國也步入了政局混亂、社會動盪、經濟倒退的困境,越國國運不可阻擋的衰落下去。

    公元前334年,在位的越王無彊雄心萬丈,計劃繼續祖先征伐中原的未竟夢想,首要目標仍舊是橫在北方的齊國。

    齊威王不會傻到跟越國硬拼,他來了一手神操作:派人忽悠越王“伐齊不如伐楚之利”,即聲稱當時的楚國國內空虛、是個軟柿子。

    楚國如果真的軟,齊國為啥不去捏?然而,對於這種漏洞百出的話,無疆竟然深信不疑,他果真調轉火力對付楚國。

    可惜,一代雄主楚威王早已把越國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並進行了充分的準備。他正愁沒有開戰的藉口呢,無疆竟然送上門來,躍躍欲試的楚軍猛撲過來,早已落後於時代的越軍不堪一擊,潰不成軍,原有的吳地成了楚國的領土,越國王室分崩離析,各宗室紛紛自立門戶,淪為了一盤散沙,爭先恐後向楚國稱臣,越國已經名存實亡。

    如下圖,甌越、閩越,就是越國的殘餘力量,但已經失去了諸侯國的地位,再度淪為“蠻夷”。

    秦朝時,百越被納為郡縣;而在秦末大亂時,越國宗室後裔站在劉邦一邊,後來被封為閩越王;漢惠帝時期,分封另一位越國王室為東海王(東甌王)。直到漢武帝時期,他們才被完全納入漢朝,融入了中原。

  • 20 # 歷史逸事

    吳越爭霸史,是春秋戰國最膾炙人口的一章。它有著帝王、將相、英雄、美女、陽謀、陰謀、霸主、囚徒……太多太多關鍵詞交織成那個時代的縮影。作為春秋時期最後的霸主勾踐,我們都能說出一個成語“臥薪嚐膽”。那稱霸後的越國發展怎麼樣?後繼幾位君王,被誰所滅?來了解這一段歷史吧。

    勾踐滅了吳國後大會諸侯,周元王也對勾踐進行賜名,冊封為霸主。但勾踐卻似乎不滿足和齊桓公、晉文公、吳王夫差一樣作為周天子的公侯,他有了個新的封號——霸王。甚至還曾出兵攻打不服的秦國,最後因為秦國求和而班師。

    為了統治空前廣袤的越國,他還進行了分封。據《越絕書》記載,戰國時期分封在吳地的越族首領就有宋王、搖王、荊王、幹王、周宋君、餘復君、上舍君、麋君,等等。

    勾踐三十三年(前464年),這位蓋世梟雄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在他死後,越國仍然武力強大,如《墨子》所說“今天下好戰之國,齊、晉、楚、越”,但卻始終沒有改革成為新型國家,吳國和越國,他們作為後起的超級大國,儘管在春秋戰國之際耀武揚威,越國甚至和晉、楚、齊號稱中國四強;但勾踐並沒有進行政治改革,所以吳越的霸業註定只能曇花一現,吳國先被越國滅亡,越國也守著“霸王”最後被滅亡。

    歷史車輪走向戰國,戰國幾個大國不再滿足於稱霸,他們紛紛改革,兼併弱小諸侯國,想統一天下。

    勾踐病逝後,越國又傳七王,越國滅亡。而這中間僅過167年。這中間發生了什麼讓這個一千多年的古國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呢?

    勾踐此後的傳位順序是這樣的:勾踐——適郢——不壽——翁——翳——無餘之——無顓——無疆。

    越王適郢即位後,六年後(前458年)死去。浙江省博物館有一把劍就是這位越王的——“者旨於晹劍”。“者旨”即“諸稽”,是越國的都城名,表明越王以諸稽為氏;於晹則是適郢的名字,適郢又叫與夷,與“於晹”音近。

    適郢死後,兒子不壽即位,不壽又叫盲姑,名字起的真不吉利,不壽十年(前448年),不壽為兒子朱勾所殺,朱勾又叫翁。

    翁算是個較有作為的君主,在位時滅了滕國和郯國,並且侵佔莒國的領土,還阻擋了楚國東侵。楚國和越國雖然一度聯手滅亡吳國,但因為利益終於撕破臉了。

    當時楚國和越國經常在江淮水戰,本來實力旗鼓相當,但楚國在上游、越國在下游,楚國進攻時雖然猛烈,但撤退時卻容易吃虧,所以被朱勾連連擊敗。

    之後魯班為楚惠王制造“鉤拒”,這個發明相當厲害,當越國戰船撤退時,楚國戰船可以鉤住他們;當楚國戰船撤退時,楚國戰船又可以拒擋他們,從此在楚越戰爭中越國佔下風。但越國暫時還是強國,楚國拿越國也沒辦法。

    翁對齊國則較佔優勢,他奉行勾踐的聯晉政策。公元前441年,晉國大夫趙桓子會盟諸侯伐齊,朱勾派令尹宋帶兵參戰。這一戰齊國吃虧不小,以致開始修築長城防禦。

    公元前430年,晉國三大貴族韓、趙、魏聯合越、宋伐齊,這次戰爭朱勾親自參與,三晉往東攻破了齊長城的句俞門,越宋則往北在襄平大敗齊軍。

    當時齊國掌權大夫田白認為越國已經是死老虎,事實證明越國當然還很強大,但也已經開始呈現頹勢了。

    越王朱勾對外關係有功有過,但沒想到的是竟然開啟了手足相殘的模式,此後的一百年越國將長期處於內亂中,以致實力進一步衰弱。

    朱勾三十七年(前411年)死去,兒子翳即位,翳又叫不揚。

    公元前404年,三晉大夫韓虔、趙籍、魏斯之子魏擊伐齊,再一次聯合越國西南夾擊。這次齊國學乖了,為避免雙線作戰,主動向翳提出割地請和。翳同意了,這讓王翳好好風光了一把。

    這也是越國最後的風光,儘管越王翳還滅了繒國,但已經感覺到無法保持其對中原的控制,於是採取內縮的戰略,放棄了國都琅琊,遷到了故吳的都城姑蘇。

    越王翳有四個兒子,還有個弟弟王子豫。王子豫想取代兄長的王位,於是進讒言讓越王翳先後殺了三個兒子。華人都知道三個王子無辜,紛紛指責越王翳無道。

    這時越王翳只剩下太子諸咎一個兒子了,但無恥的王子豫決心斬盡殺絕,又教唆越王翳殺死諸咎。那邊諸咎不願束手就縛,選擇了造反,帶領華人突襲王宮,殺死了父親和叔叔。

    王翳在位三十六年,所以勢力仍然強大,當年十月份諸咎就被王翳的死黨殺害,這年是公元前375年。

    這王翳集團和諸咎集團打來打去,便宜了第三方。

    當時姑蘇一帶還有不少吳遺民。吳人貴族孚錯枝暗中集結吳人後裔,渾水摸魚攻入了王宮,孚錯枝自立為王。亡國近百年的吳國此時居然一度復辟。

    孚錯枝二年(前373年),好景不長的孚錯枝被越大夫寺區罷黜,寺區擁戴無餘之即位。無餘之又叫莽安,身份不詳,大概也是王翳的子輩。

    無餘之十二年(前361年),寺區的弟弟忠大概也想學哥哥專權,殺害了無餘之,想立王子搜為王。王子搜是個聰明人,知道王位是個燙山芋,堅辭不就。越人一路追逐他到山洞裡,在洞口燒起了艾草,很快洞裡瀰漫著濃煙,王子搜被燻得淚流滿面,只好乖乖出來被擁立為王,這就是越王無顓。

    諸咎殺王翳、粵殺諸咎、忠殺無餘之這一系列案件被後人稱為“越人三弒其君”,加上吳人錯枝的一度亂入,越國國力大大消耗。

    無顓即位後開始著手緩和矛盾、發展生產,越國逐漸恢復了元氣。無顓在位十八年去世,公元前343年,無顓的弟弟無彊即位,延續無顓政策安定國內,並開始圖謀外國。

    無彊做了三十七年國王,走到了他人生的盡頭,同時整個越國也奏起了輓歌。

    這時正是秦國、齊國、楚國三足鼎立,秦齊拼命想拉攏中原韓魏威脅楚國,無彊也明顯感受到了來自楚國的壓力,想結好韓、魏牽制楚國。公元前312年,無彊派公師隅到魏國,進獻戰船、漁船等三百艘船、五百萬箭矢和犀牛角、象牙等特產給魏襄王。

    楚國此時在位的是楚懷王,他早就把滅亡越國提上日程。他先是派大臣昭滑投入越國從政,實際上是作為間諜搜取情報。而這個時候,秦武王新喪,秦昭王即位,他的生母宣太后是楚華人,秦楚關係不錯,而齊楚關係也不錯,楚懷王沒有了後顧之憂,已經準備向越國動刀了。

    有意思的是,無彊被齊宣王派使者遊說,竟然主動進攻楚國,打算守住霸主地位。而臥底五年的資深老間諜昭滑早已把越軍的行軍路線給了楚懷王,現在越軍的戰鬥力比起楚軍不可同日而語,主力被楚軍殺得幾乎全軍覆沒,越王無彊也死在軍中。

    於是楚軍趁勢攻進姑蘇,滅亡了越國,取得故吳國直到錢塘江北的越國地盤,設定了江東郡為管轄。

    越國雖然滅亡了,但姑蘇南北的越人還是有人稱王,有人稱君,但都取消了越國名號,願意作為楚國的藩屬。只能說是部落政權。

    勾踐和以後的七位越王適郢、不壽、朱勾、王翳、無餘之、無顓、無彊都沒放棄稱霸思想,但缺少改革魄力,拒絕吸引人才,片面崇尚武力,加上“越人三弒其君”的動亂的內耗,最後又因戰略失誤而導致滅亡。

    春秋最後一個霸主越國就此滅亡,他們的霸主思想不可不說是越國的一大悲劇。

    無彊也有後代玉、尊、親相繼擔任君長,但這支越族已經無法和楚國競爭,被迫南遷到浙南閩北的南山一帶,並繼續稱王與楚國分庭抗禮。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翦滅楚後橫掃越地,降服東甌王和閩越王(兩王都為勾踐的後人)。之後秦始皇設定會稽郡管轄今浙中一帶,設定閩中郡管轄今浙南、福建一帶,並且採取遷徙的方法,一方面將越人遺民內遷到浙西、皖南,一方面將漢人罪犯東遷到越地。

    在秦末大起義的時候,東甌王搖和閩越王無諸都跟劉邦打敗項羽,越人將領在漢初被封侯的也有貰侯、海陽侯、絳陽侯、煮棗侯等人。漢高祖和漢惠帝又先後重封閩越國和東甌國。到漢武帝時期,這兩個藩國都被滅亡,全部被併入會稽郡內。

    也有部分民眾和吳人一樣,漂洋過海到了日本,《三國志·魏志·倭人傳》說日本“自古以來其使詣中國,皆自稱大夫夏後少康之子”。這種說法能在日本的文獻學、民族學、考古學等學科中得到佐證,至少日本文化受吳越文化影響一定是很廣泛的。

    于越族的政權終於消失在歷史長河中,越人也基本與漢人融為一體。但春秋歷史這一曲最璀璨最傳奇的吳越爭霸,也永遠地鐫刻在歷史簡牘和文化記憶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人活著的終極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