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要嘗試一下
-
2 # 江南飈
結合《三國演義》回答這個問題。
有道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詩詞文章是誰寫的 ?文人。在東漢末年,封建統治階級的荒淫無道引起了人民的反抗,封建證券在農民大起義的有力打擊下出現動搖和瓦解。封建統治秩序開始混亂,原有的一整套壓迫剝削人民的制度不同程度的被破壞,各個政治軍事派別都不遺餘力的延攬人才,以圖壯大實力,原有的一套體現封建統治著利益和意志的人才選拔的方式和渠道在嚴峻的現實面前被不斷地改進和拓寬,導致大量的知識分子透過各種渠道走上政治舞臺,開始在漢末天下大亂的歷史時期施展各自的才幹和抱負。給任一種人才濟濟的感覺。
其實這是在原有的人才選拔機制被打破以後呈現出的現象。事實上在封建統治相對穩固的時期,民眾中的各類人才都還是非常多的,只不過被封建統治者用一套人才選拔機制給壓制了,導致大量人才不能出人頭地。戰亂打破了陳規陋習,拓寬並疏通了人才的成長通道,讓各類人才在歷史舞臺上大顯身手。
隨著戰爭的不斷髮展,一些不能順應形勢發展的政治軍事集團相繼被消滅,最後出現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居民。這三個封建割據政權在各自的勢力範圍內推行了一套與舊的封建統治者完全相同的人才選拔制度,使得各自勢力範圍的舊秩序得以重建,在魏蜀吳三個封建政權內部,再次出現了“世胃躡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的局面。大量的人才受到了壓抑和壓制,造成人才不能充分被尊重和發現,給人一種人才減少的感覺。實際上人才沒有減少,只不過是被反動統治者的反動人才政策給壓制了。
-
3 # 蘇沉船
三國後期並沒有人才凋零,只是《三國演義》沒有詳細描述三國後期的故事,以致後期人物知名度不高。
同時在三國後期階段,戰爭進入了穩定期,不再像從前一樣軍閥之間頻繁互相攻擊。人才的能力多體現在治理州郡,訂製國家政策,選用人才等各方面。故而軍事謀略事蹟變少了。
隨著三國鼎足之勢形成,一旦發生戰爭就容易演變為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大戰,故猛將在軍陣裡衝殺的事蹟變少了,且名將得到戰功的機率也不再像以往那麼頻繁,故三國後期名將很少有百戰之功,可是相對的他們主持戰役的規模變大了許多,同樣體現出不俗的實力。
如鄧艾、鍾會、王濬、王渾、杜預這類人物所執行的都是滅亡一個國家的大戰,單論戰績而言,他們一場功成就勝過諸多百戰宿將。尚有毌丘儉率軍遠征高句麗,將其驅逐到東北之外。
接著再列一個司馬師幕府陣容,司馬師在掌權後招攬了大量曹魏人才為自己黨羽,基本可以匹敵曹操時期的公府陣容。
王肅是王朗之子,於毌丘儉叛亂事精確分析出對方將士的親屬都在司馬師的控制範圍,這支勁旅遲早會像昔年的關羽軍一樣土崩瓦解 。司馬師採納其計策,大破毌丘儉。
傅嘏,弱冠知名於當世。其人謀略出眾,有先見之明,是司馬兄弟掌權的關鍵人物,擔任尚書僕射控制行政權。若非此人死的太早,足以可以擔當起荀彧一類的角色。
荀勖是荀爽曾孫,其人博學多才,謀略出眾,參與國家制度的建立,還精通音律和史學。這人要不是人品太差,能力也不會沒得到重視,論起事蹟才能,應該是荀攸一類角色。
鄧艾、鍾會暫且不論,裴秀少年就名滿天下,被稱為子奇、甘羅一類人物。在為司馬氏效力後歷來參與機要,屬於郭嘉一類角色。
惡貫滿盈的賈充時常為司馬兄弟出謀劃策,關鍵時刻可都督軍隊或留守後方,作用頗多,是程昱一類角色。
史書號稱賈充、石苞、裴秀、王沈是司馬昭手下謀略最為出眾的幾人,可是他們全都不及陳騫,陳騫才兼文武,有先見之明,只是施展謀略的具體事例不多,故不張揚。
其餘還有阮籍、山濤、王沈、魯芝、鄭袤、盧欽、鍾毓、荀顗、虞松等,雖非一等一的大才,但相較三國早期一群幕僚也是相差不遠。
這幫謀臣之所以顯得不出名,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沒著重寫,其次是三國後期人才的重點都體現在處理行政事務、規劃國策方面,故顯得軍事謀略較少。再就是彼此之間勾心鬥角,一股聰明勁都用作官場自保或謀害同僚方面,當然對敵國少有輸出。
戰將方面,王昶、王基在荊州之戰把步協、施績、諸葛融壓著打,其後王基在征討諸葛誕時都督二十六軍,兩人主持的戰役規模相比早前的關羽、曹仁、夏侯淵等名將只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王基為人謀略出眾,臨陣應變能力甚多,恐怕早前的名將都不一定是他敵手。
除去主持大戰役的名將,如破蜀三將牽弘、楊欣、王頎皆勇猛善戰,淮南戰場的蔣班曾斬殺留贊,攻破張悌。張特以合肥新城拒守諸葛恪二十萬大軍。這些戰將只是都沒有列傳而已。只有果敢剛烈的周浚被立傳記,在滅吳戰役中立下赫赫戰功。
《晉書》還提到吳將陶璜、吾彥和晉將毛炅,他們是可以跟陸抗並列的人物。特別是陶璜謀略超絕,幾乎可說是獨立遠征越南,平定交趾的叛亂。
蜀將有柳隱勇冠三軍,以拒守位於漢中的孤城黃金城,直到劉禪向鄧艾投降,他都沒讓黃金城陷落。
故可以說題主的問題是不成立的,只是這些人物於歷史上知名度不高而已。沒有側重提到的羊祜、杜預、陸抗都在武廟中,這幾位是不必細說了。
-
4 # 成熟的灬淺笑
三國後期我們可以定義成漢昭烈帝劉備死後一直到晉武帝司馬炎登基這段時間。
這段時間中由於3大政權的英雄奠基者們相繼過世,和3大政權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使得後人對這段歷史提不起興趣並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有些人甚至由衷的感嘆:三國後期人才凋零。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然,究其原因三國前期自黃巾之亂開始,到反董同盟,到群雄割據,到官渡之戰,到赤壁之戰,每個時間段都會有10餘個割據勢力,天下大勢混沌不明,諸侯之間征戰不休,所以給武將文臣發揮空間很大,才華得以施展,給人人才濟濟的感覺。同樣的情況也體現在春秋戰國時期,五胡亂華時期,五代十國時期等,越是大變革,大動盪的時代越會湧現出各路豪傑,正所謂:亂世出英雄!
回到正題,我為大家細數一下後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
蜀
姜維 王平 鄧芝 魏延 夏侯霸等
魏
鍾會 鄧艾 陳泰 郝昭 王基 王睿 杜預 羊祜
司馬師 司馬昭 賈充 郭淮等
吳
陸遜 淩統 諸葛恪 陸抗 朱然等
-
5 # 小馬奔騰8243
第一,天才是成群出現的
第二,三國後期總人口少了許多
第三,相互攻閥死了許多天才
第四,三國後期也有許多天才,但沒有前期多,而我們熟悉前期,不熟悉後期,所以覺得三國後期比前期天才少的多
-
6 # 憤怒的憂藍君
其實就正史來說,沒有什麼人才凋零這一說。只不過三國演義把一些人物給神話了,什麼呂布關羽張飛趙雲的。我們明顯可以看出三國演義的作者是偏向蜀國的。這與羅貫中生活的年代有關,可能是他不喜歡朱元璋,也可能是他壯志未酬。
但是三國演義裡我們明顯感覺前期人才鼎盛,後期凋零。這是因為小說的設計,這樣的設定可以讓故事慢慢收尾,也可以讓讀者感受到戰爭的殘酷。
-
7 # 宸哲
有一句俗話叫做時勢造英雄。
任何時代都不缺少人才,哪怕是最混亂時期也會有人才輩出。
三國之所以讓我們覺得將星雲集英雄輩出,與當時的大背景有著直接的關係。混亂的朝政背景下,軍閥氏族,平頭百姓,一個一個粉墨登場,站在歷史的大舞臺上,揮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從而讓後世知道他們的才智。
反觀和平時期,其實社會的進步與和平時期的人才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是他們的默默付出,才使得整個社會一直在朝前發展。
所以不要迷信什麼時期人才多,不過是每個時期人的使命不同罷了。
-
8 # 船伕
戲都快唱完了,沒機會了
所謂人才,也是需要舞臺的,那句是金子總會發光的話。只不過是心靈雞湯罷了,不要忘了,金子可以存在萬萬年,但人的壽命不到百年,且真正能發揮作用就幾十年而已。如果你恰好出生在一個週期的末年,很不幸的告訴你,你沒機會了!、
東漢末年爆發的黃巾軍起義,是一場大戲的序幕,而董卓入京則宣告正是進入群雄逐鹿的主題,雖然你方唱罷我登場,但主角往往都會在前半部嶄露頭角,像新版《倚天屠龍記》那樣,把趙敏放在23集,相當於中場(總共才50集),那應該是導演加戲的結果,別太當真。
真實的情況是,在高潮前還不及時出場,那你基本沒戲了,而整個三國就三個高潮,也就是三個重大戰役,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在這幾場戰役中,各方勢力互相博弈,謀士武將各顯其能,好不熱鬧。三個高潮過後,就是尾聲了,就是你有逆天的才能,也沒什麼施展的餘地了。
借用水鏡先生司馬微的那句話就是:“不得其時!”
預算有限,資金用的差不多了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文臣武將想要展示並證明自己的才能,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戰爭!這點想必大家都沒什麼疑問。從東漢末年黃巾軍起一開始,天下就沒一天消停過,大戰不斷,消耗自然也不會斷,而戰爭消耗的不外乎兩點,一個是人口,也就是有生力量,另一個就是糧食,古時候糧食就相當於錢。
所以不斷的消耗,導致人口和糧食越來越少,等到三國後期,已經不剩下什麼了,對於那些喜歡並熱衷於折騰的謀士武將,就是一個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窘境。縱使心中有百萬雄兵,腹中有奇謀良策,也無用武之地了。
所謂人才凋零,只不過是大戲快要落幕,沒什麼預算和時間供你“玩耍”和揮霍了。
-
9 # 傳木工坊
其實後三國各種陰損毒辣的謀士、韜略滿腹的大將、血腥殘暴的政治廝殺,甚至是捨身赴死的刺客,比前三國一點不遜色。而大家之所以覺得後三華人才凋零,因為羅貫中沒費太多筆墨描寫後三國,所以給人印象那會兒人才少。
而且若論政治鬥爭的慘烈程度,更是漢魏吳立國之初無法比擬的。
論戰事,鄧艾段谷破姜維,兩人幾番搶地利奪天險,你來我往,戰機的把握戰場的指揮都精彩絕倫。如果姜維不是因為胡濟援軍失期未至,勝負還在未定之天。後來姜維自沓中閃電行軍,急行將近500公里的路途,躲閃鄧艾追兵,晃點諸葛緒,神速馳援劍閣,拒鍾會大軍十餘萬。如果沒有鄧艾兵行險著,越陰平翻景谷,偷襲綿竹,鍾會大軍必然無功而返。
論政爭,孫吳先有孫權立儲,二宮之變,全家步家仗著皇親地位操弄權柄排除異己,孫權罵死陸遜、賜死朱據,開孫吳流血政爭先河。之後孫峻圖謀諸葛恪,又有孫休清算孫綝,再有孫皓屠滅濮陽興、張布。基本是一朝天子一場殺伐,腥風血雨。更別提各地方大族互相勾心鬥角,相愛相殺。沒一場權謀政爭,驚險刺激,喪心病狂,都遠超現在任何一部宮鬥戲。
論謀略,司馬家咄咄逼人篡取曹魏,司馬懿老烏龜賺曹爽,司馬師殺李豐、夏侯玄,賈充鍾會毒計百出,一條比一條陰損。廢曹芳殺曹髦,借呂安案殺嵇康,夏侯玄和嵇康的首級嚇得天下名士只敢清談不敢清議。司馬家奪權的路上,靠著計謀巧取,每一步都蹚著血,步步
-
10 # 五色土聊歷史
後三國時期,並沒有人才凋零,只是關鍵人物在三國的前半部都出現了。
這是小說佈局謀篇的需要,要突出的關鍵人物,必須在前半部出現,由這些關鍵人物把小說推向高潮,然後逐漸逐漸調低振幅,最後做到完美收官。
如此這般才能讓讀者感到,既跌宕起伏,又回味無窮。
-
11 # 人生最好是當年
前期的人經歷過和平年代,有時間和物質基礎受教育學本事,後期殺的整個中國只有幾百萬人,人民窮困潦倒,哪裡有時間和精力練武習文,能不餓死就謝天謝地了,一將功成萬骨枯!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三國名將如雲,都是殺人殺出來的,哪裡有那麼浪漫的事。三國前期比殺人,後期比養人。
回覆列表
前三國時期主要是三個政治集團間的爭鬥,每個集團都一致對外,所以每個集團的文臣武將表現突出的較多較明顯,而後三國時期卻不是這樣。
後三國時期,魏蜀吳每個政治集團主要偏安一隅,固然有三國之間的爭鬥,但主要是每個集團內部爭鬥比較激烈,如果每個集團內部一致對外的話,估計蜀漢和東吳也不會那麼快滅亡。
為什麼這樣說呢?後三國時期,每個政治集團都人才濟濟,只是他們的精力不是用於對外上,而是用於內耗內部利益之間互相算計殺伐上,這樣的例子很多。
首先,江東虎王孫權生性好鬥,也喜歡挑起兒女之間的爭鬥,導致自家國力衰敗。
孫權一直就是看不慣士家大族,立個太子孫登卻和士家大族走近,這是他不能容忍的,便想換掉孫登,只不過碰巧孫登病逝,孫權正好藉此機會可另立太子。
於是在赤烏五年(242)正月,孫權立次子孫和為太子,這個太子也是和士族關係好,這讓孫權很生氣又想把孫和換掉,於是他故意讓孫和之弟魯王孫霸待遇和孫和一樣,並鼓勵群臣中一些人聚集到孫霸麾下。
於是南魯黨爭開始了,時間長達八年,這就導致東吳內部政權的分裂,後來孫和被廢,在這期間,他讓他寵愛的的女兒全公主參與進來亂攪和一通,好的朝廷烏煙瘴氣。陸遜就死於此事件。
最後他立了他寵愛的潘夫人的才七歲的兒子孫亮為太子。至此,東吳因內部鬥爭元氣大傷,孫權死後,一幫文臣武將也是爭權奪利都得你死我活,經常朝廷上充滿血腥。
可以說東吳的滅亡是孫權直接導致的。
再說蜀漢內部人才也不可謂不多,但內部派系鬥爭一樣激烈,而且益州派本身就不擁護劉家,主張投降魏國,所以它很快就滅亡了。
曹魏也一樣,只是曹魏被司馬懿算計了,也沒奈何,最後後三國的人才都因政治鬥爭而死在了歷史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