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瓶中的小魚

    這個問題很好解釋。元末為什麼劉福通起義都打不過元朝,即使初期的朱元璋也被元末打的不敢北上,但後期還是朱元璋的那些將領,為什麼就能打的元朝節節敗退?

    戰爭後勤。曹操在赤壁說過,一場戰爭若要獲得勝利,一個穩固的後方是必不可少的。後方的錢糧賦稅戰略物資會源源不斷輸入站場,戰爭其實就是打的後勤,打的綜合國力。明末的軍戶體制在當時弊端已經凸現,各地為吃空餉,虛報兵員導致戰鬥力下降。其次上級軍官貪腐嚴重,士兵食不果腹,大部分士兵只求明哲保身,誰會為一個千穿百孔的王朝賣命?大明王朝看似幅員遼闊,但各地皇族土地兼併嚴重,官紳強取豪奪,導致民不聊生。試問這樣一個後方,如何為前線輸送錢糧物資?大明軍隊在舊體制下,可以各種理由拒絕中央調動,朝廷在一群把持朝政的文官手裡,整日為瑣事爭論不休,執行力十分抵效,且將領為自保避免成為各種派系鬥爭的犧牲品。但投降到了滿清不一樣,沒有大明的朝廷的各種制約,且後方穩定,糧餉充足,戰鬥力自然就上升。試想,一支有錢有糧贏了戰鬥還可以加官進爵的軍隊,對付隔三差五餓肚子還要拼命的軍隊,能不勝利嗎?

  • 2 # 網言軍事

    一言以蔽之——這就是體系的力量。

    先舉個我們身邊的例子,印度士兵在大英帝國時期表現不錯,可謂打遍世界,功勳卓著。然而等到獨立後,印軍水準卻顯著下降,從戰鬥力和作戰意志方面來講已淪為二三流軍隊。

    實際上,建國之初的印軍還是幾年前鏖戰北非、東亞的那支勁旅,只不過他們原來所處的建立於英國發達經濟(特別是軍工業)、先進文化和全球殖民地(本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後勤供應網路)基礎之上的完善體系沒有了。

    具體到一場戰爭中,印軍也不可能再免費得到英軍強有力的情報偵察和海空力量支援,而只能依靠自身落後農業國的一點可憐巴巴的本錢,去攢錢從頭髮展這些強國強軍的必備因素。

    前推數百年,身處王朝末世的明軍也遇到了類似問題——帝國行政體系已在縱橫南北的各路農民軍衝擊下基本停擺,人員和物資供應也從政府統籌包辦變成了自行解決(其實就是靠搶),軍官培養、士兵訓練都脫離正規,兵器製造和維修保養已成無源之水。

    由於明帝國頑疾纏身,哪怕最精銳的明軍(比如關寧鐵騎)也很難得到來自大後方的鼎力支援——這種支援既包括物質保障,也包括高層的信任和倚重。然而袁崇煥的悲慘結局和吳三桂父子的宦海沉浮(為防吳三桂投清,他的父親吳襄實際上被明朝圈養在京城當了人質),都讓一線部隊難以施展手腳,更談不上無後顧之憂。

    值得注意的是,投降清軍的明軍各部大都原本就屬於精銳。比如孔有德原屬毛文龍部下,素以驍勇善戰著稱,他因士兵譁變而率部與耿仲明在膠東發動叛亂,佔據登州圍攻萊州,明朝花費了快2年時間才擊敗他。但孔有德、耿仲明仍帶領近萬人渡海逃往遼東投靠清軍(後金),還帶去了後者急需的紅衣大炮部隊及兵器工匠。

    吳三桂更是如此,他所率關寧鐵騎本來就是明末在北方最後一支精銳邊軍,戰鬥力之強自不待言。這些勁旅降清後,就等於融入了新的政治、經濟與戰爭體系——他們既可以得到八旗各部的配合、支援和監視(降清明軍膽敢不效忠拼命,估計難逃一死),又有皇太極、順治、多爾袞等清朝統治者的信任和支援,後方補給也源源不斷(清軍入關後,京城糧食供應一度全靠關外儲備支撐),自身還配有比較先進的武器裝備,這些明軍精銳同時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戰鬥力當然會陡增。

    另外,這些降清明軍的主要對手也發生了變化——之前他們主要是與強大的八旗鐵騎作戰,而如今前者變成了他們的兄弟部隊(甚至劃撥麾下由其指揮),主要作戰物件已經變成了農民軍和昔日同僚(衰朽不堪的明軍餘部)。這些新對手的戰鬥力不提也罷,跟一觸即潰也差不了多少。

    而且,隨著清軍節節勝利,更多的人口、版圖和資源納入清廷手中,這些降清明軍的自身實力也隨之不斷增強。尤其是他們的民族和階層屬性,讓其佔了很大便宜——那些有心降清的農民軍和明軍餘部,也相對傾向於直接投靠他們。

    戰局的發展很重要一點就是“形勢比人強”,而非拋開局勢演變,去單純計算南明還有多少地盤、多少軍隊,或者農民軍還有無可能鹹魚翻身。既然明帝國大勢已去(就別給明末腐敗統治貼金了),而農民軍無論高層領導水平(李自成、張獻忠比滿清貴族在政治、軍事才能上差遠了),還是基層建設成就(農民軍基本上就屬於流寇,根據地建設起步太晚,而清朝在關外已苦心經營數十載),都沒法與新興的清朝抗衡。降清明軍戰鬥力的起伏,其實也正應了當時人心向背的時代潮流。

  • 3 # 渭郃

    看了大家的幾個答案,都有點兒以偏概全了。居然還有人用印度軍隊來做比?我也是醉了。我們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

    首先要看投降清朝的都是什麼軍隊?投降清朝的主要就是皮島的毛文龍殘部。這些人本來是跟著毛文龍抗清的,可是在毛文龍被袁崇煥冤殺之後,這些人全都投降清朝,玩了命的滅亡明朝。因為大明對毛文龍不公,對松江鎮不公。他們要為松江鎮,為毛文龍,為自己討回一個公道。清初最厲害的四個漢族將領,除了平西王吳三桂以外,剩下的三個都是松江鎮毛文龍部出身,孔有德,尚可喜,耿忠明。所以這些人有滅亡大明的理由。大明已經成了他們的生死仇人,所以他們在滅亡大明的戰鬥中驍勇善戰就不足為奇了。

    下來是吳三桂。吳三桂其實本來在大明滅亡的時候是要打算投降李自成的,但是卻被李自成殺了他爹吳襄,搶了老婆陳圓圓,毀家滅族。李自成的大順已經不能接收吳三桂了,而且李自成已經準備攻打山海關來消滅吳三桂了。與其說是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不如說是李自成不給吳三桂活路走。而且對吳三桂來說還有一個理由,他效忠的大明已經被李自成滅掉了。而他投降大清後,更是消滅大順,為大明報仇。而就私而言,李自成的大順跟吳三桂有滅門之恨,當然也玩命的殺了。

    至於洪承籌這些人,投降大清後,其實在戰場上並不活躍。而剩下的一些邊角將領和部隊也就隨大流了。

    再說說為什麼明軍和八旗打屢戰屢敗的問題。首先是面對的對手不一樣,這些軍隊在大明的時候是和八旗打。而投降大清之後是和農民軍,還有過去大明的同僚打。兩個對手不一樣,各自的戰鬥力也就不同了。就比如說,明軍的戰鬥力是100,八旗是120,這自然就不好打了。但是農民軍就80,當然是農民軍好打一些了。

    再說說這些部隊最後的心理狀態,其實很多人和吳三桂一樣。認為大明被大順滅亡,那麼就和大順是有生死滅國之仇的。無論自己投降大清也好,先滅亡大順給自己的先主報仇,也算是全了臣節。而且南明小朝廷不光是這些人,就是還沒有淪陷的其他地區的漢人也不怎麼承認。事實上當崇禎上吊之後,在天下人的心中其實已經改朝換代了,大明已經被大順滅亡了。

    但是當這些人打完了農民軍,開始面對大明的殘餘勢力時。這些人就有的內疚,有的不忍,但是更多的是想立刻殺死對方。因為自己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情,自然不想被那些光彩的人注視。只有徹底毀滅那麼光彩的人,那麼剩下的大家一樣不光彩,誰也別說誰了。

  • 4 # 三生有畫

    打仗,其實打的是後勤和指揮體系。清初在努爾哈赤,皇太極,多爾袞的經營下,已經建立完備的軍事體系和後勤保障體系。軍隊作戰能力強。加上八旗兵在後面虎視眈眈,監督作戰,自然戰鬥力不弱。但也不是很強。

    因為他們遇到的,是一支末世潰敗,發不出軍餉,內鬥嚴重,臨時組建拼湊的南明軍隊作為對手。

    對手太弱了,不是他們太強了。

  • 5 # D之守護

    崇禎被文官集團忽悠的連餉銀都發不全,導致士兵只能把兵刃與戰甲賣給清軍謀生,拿根木棒去和武裝到牙齒的清虜比,有可比性嗎?而且,清軍的後勤有晉商財閥大力支援(就是後來的八大皇商),明軍有什麼?打仗就是打錢糧,一個連肚子都填不飽計程車兵,你讓人去替你打仗玩命。在那個只有朝廷,沒有國家的年代,可能嗎?是我們是投降了,但既然我們投了降,那麼你們也別想好,既然要沉淪,那麼誰也別想跑,只要改朝換代成功,新朝之內,我們就是功臣,至於罵名,除非新朝滅亡,不然你們敢罵嗎?這就是那些投降者的真實心裡寫照。

  • 6 # icexaoxao

    明軍最關鍵的還是官僚化和腐敗極其嚴重。

    明朝關寧防線花了好幾千萬兩銀子,結果浪費驚人,效率低下,腐敗到前線的刀槍一砍就斷,火銃經常炸膛,嚇得士兵自己都不敢用。士兵吃不飽穿不暖,平時還要當農奴。

    這幾千萬輛白銀要是去歐洲僱傭歐洲僱傭軍,能把整個滿洲殺成無人區,實際上只要每個人頭懸賞一定白銀,歐洲來的強盜能把滿洲殺絕戶。歷史上美洲大陸,一個印第安人懸賞幾塊銀元最後殖民者幾戶把印第安人的頭全拿去換錢了。清朝為啥寧肯借款也不願徵稅,就是因為腐敗嚴重,錢收不到,民間造反加劇。幾千萬兩白銀,連歐洲幾百萬就能辦的事,都沒辦成,可見文官體系的損耗有多大。

    明朝崇禎本身能力低下,好大喜功,為人懦弱缺乏決斷,色厲內荏,看似經常殺文官,那反而是色厲內荏的本質表現。

    根本沒辦法很好的進行中央排程與組織。也沒有充分發揮民間力量,防民甚於防虜。清朝後期戰鬥力不行了,好歹還敢信任各地地主豪強,自發武裝起來和太平天國幹,明朝連這點都做不到地主豪強還有宗室藩王全都被皇帝死死按住,自衛都不行。最後地主豪強藩王的錢糧全給農民軍做了糧餉。

    明朝社會風氣嚴重糜爛,讀書人屁用沒有不知兵事。現在流行的三十六計,什麼陰謀詭計都是明朝讀書人的意淫,要是啥陰謀詭計能打得了仗,怎麼明朝的文官全是打敗仗的貨色。打仗靠的是勇武,靠的是執行力,不是文官的空想,一天到晚空想火攻,夜襲,斷糧,這些思維和文官集團一種邏輯,屁用沒有。

    前線武將實際上是綁著手腳和滿清作戰的。這種狗屁的所謂大一統王朝,能被幾萬人的野人耗幹國庫,連分封制的歐洲都不如。社會資源在古代因為生產力進步慢,幾乎是一定的。你多佔了別人就少佔。文官多佔了說明前線賣命計程車兵就少佔了。那誰願意賣命。

    有句話叫做集中力量辦大事,明朝這種結構,光是集中了力量了,但是根本辦不了大事,資源耗散嚴重。根本就是皇帝一個人的農奴制。哪怕明朝能把邊地分封給守將,讓他們自行決斷轄區軍政民政,也就不會滅亡。現在人說唐朝亡於藩鎮,但是藩鎮可是對外作戰的利器,各種吊打遊牧民。

  • 7 # 火影157361154

    其實只是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就拿洪承躊來說吧,他在崇禎手下乾的時候,此時的明帝國,政治,經濟,軍事已經全面腐化,由於東林黨極力阻撓朝廷徵收工商稅,導致明帝國陷入空前的財政困境,後勤補給難以為繼,再加上朝廷之中黨爭激烈,而崇禎本人又性格太急,導致前線將領無所適從,還得防著朝廷之中那幫嫉賢妒能的廢物隨時放過來的冷槍暗箭,所以只能心力交瘁,疲於應付,這樣的環境,這仗怎麼打?反觀滿清那邊,因為是新生的政權,其積極進取的活力比早以行將就木的明帝國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再加上南明一片稀爛的局面,打起來猶如千鈞之力打塊爛豆腐,能不輕鬆麼?若是碰到稍微有點能耐的對手,比如李定國,滿清那邊就明顯的不夠看了,至於農民軍,大夥想多了,一群土匪而已,欺負老百姓還行,真要跟人家正規軍幹?大夥想多了!!!

  • 8 # 鐵木真165163663

    這個問題不難回答,因為清朝給這些官員與士兵高官與厚祿,糧餉充足,士兵不在像在明朝一樣,又吃苦又捱餓又挨凍,個個都精神抖擻躍躍欲試想要為清朝立功建功立業,好讓清朝八旗子弟,看得起明朝投降士兵的價值,不在那麼小看明朝投降土卒,清朝賞瑞分明的制度大大提高了明朝投降軍隊的作戰能力,立個功馬上加官進爵,所以投降清朝的軍隊變成後來滿清入關的開路先鋒,反觀明朝軍隊經常缺衣少糧,糧餉不足,當官的還要剋扣底下士兵的錢糧,皇帝還老是賞瑞不分明老是責怪前方將士作戰不力不根據實際情況做出賞罰分明的政策,而是動不動就殺頭滅門,都寒了前方將士的心,有心殺敵也無力迴天,遇到這樣朝廷這樣的皇帝,不能怪將帥無能,只能怪最高統帥無能累死千軍吧啦!

  • 9 # 將進酒202066437

    我來回答幾點,其實最大原因還是在明軍時,重文輕武,一個二三品的高階武官還要向一位七品縣令下跪請安,軍人在文官眼裡豬狗不如,軍餉又很少,平時飢寒交迫,作戰時也以保命為主,打贏了燒殺搶掠,甚至殺良冒功,作戰保命為主,輸了望風而逃,這樣的明軍自然屢戰屢敗。反觀清軍,平時軍餉豐厚,打仗的時候更是賞賜豐厚,傷亡有豐厚撫卹金,立了戰功更是福澤後代。八旗子弟就是這麼來的。

  • 10 # 史論縱橫

    這個問題問得不是誰厲害誰不厲害,而是,明軍為何前期不厲害,而投降清軍後就變厲害了。

    很多因素,其它的答主都分析過了,我就從軍隊文化方面來講講吧!

    明朝是什麼樣的軍隊文化,是全國性政權在和平時期長期重文輕武的常規部隊。說說明末的名將,也就是所謂崇禎的一手好牌,袁崇煥,孫傳庭,洪承疇,楊嗣昌,盧象升,嗯,清一色的科舉進士出身,就這個,打仗的時候還得派幾個監軍太監指手畫腳。

    清軍八旗是一種什麼樣的軍隊文化呢?八旗,就是女真人一種為狩獵打仗而存在的一種軍事化組織。八旗,就是為了打仗而生的,沒有文化人,也沒有太監,有的就是一群打架分錢,搶東西歸自己的餓狼(土匪)。

    明軍打仗,打的是錢,軍人是職業化的軍人,拿的是死工資(俸祿),而清軍沒有工資,打勝就能吃肉,打敗了,湯都沒得喝,這就是兩方士兵的軍隊文化。

    所以,清軍的狼性更強大一些。

    那些投降清軍的明軍,一看還有這種操作,那還不幹翻全宇宙。有名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其實很多時候,都是釋放士兵的狼性,讓士兵high起來的措施。

  • 11 # 劉宇149541493

    根本原因就在於兩個字:軍功

    士兵當兵說白了,也是來打工的,古代並沒有明確的民族觀念,只要有我一畝三分地種,管他天子是誰。

    明朝末期,由於天災加上人禍,將士們經常被朝廷剋扣餉銀,肚子都沒填飽。打起仗來自然有氣無力。

    而加入滿清後,滿清給予了很多獎勵和激勵,士兵從“打工者” 一下子變成了“創業者”,只要為朝廷立功,就可以加官進爵。

    這種策略個秦國商鞅變法後,實施的軍功策略是相近的。所以士兵一下子士氣大振。

    而且由於南明的迅速崩潰,明朝軍隊因各種原因投降滿清後,已經沒有了退路,他們必須透過立軍功,才能在新朝中迎來一席之地。

    軍功 成為了所有士兵夢寐以求的東西,打起仗來自然就拼命了!

  • 12 # 真歷史

    這個事如果往多了說,洋洋灑灑寫本書都沒問題,往少了說,也就是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就是明軍自己,客觀就是清軍,所以原因主要是這樣幾個情況:

    一、清軍戰鬥力太強,這個是實話,當時有句流行語叫“清兵過萬,天下無敵”,清軍處在一個興起時期,再加上本身就是強悍的遊獵民族,騎兵發達,這是天然的優勢。

    二、八旗制度優勢,八旗制度既是軍事制度,又是行政制度,二者融合在一起,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優點非常明顯:一是作戰成本非常低,二是作戰願望非常強烈。

    八旗軍由於特殊的編制結構,基本不需要作戰成本。八旗軍開戰時,馬匹、軍器、糧草、鎧甲等等都是自己準備,八旗政府是不負責的。即使這樣,每每旗主召集滿人打仗時,這些人都興高采烈、欣然前往,而這些人的家屬並不像漢人的家屬一樣哭哭啼啼,生怕不能再見,而是敲鑼打鼓,歡呼雀躍,為何,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個仗不是去送死的,而是去搶東西的。家裡的鍋碗瓢盆棉布棉衣早就沒了,趕緊去搶吧,搶完了我們就啥都有了。

    三、王朝興起的活力,不得不說,有的時候真得相信氣數,一個王朝在興起的時候,總是充滿朝氣:團結、有凝聚力、有進取心、有開疆拓土的慾望·····

    然後反觀明朝,其實真的不是一點兩點能說明白的,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君王決策的、內部的、外部的·····太多了,一個王朝到了末期,各方面都腐敗到幾點,我們選幾個有針對性的問題說說。

    一、相對滿清,明朝的部隊已經完全荒廢,士兵待遇低,軍備鬆弛,訓練廢弛,很多士兵餉銀根本分發不到位,有計程車兵把馬料,兵器,衣服···賣了去賭錢,很多軍隊根本不訓練,以薩爾滸大戰前的一些怪現象來舉例。出征前進行軍事操練,有的騎兵馬都賣了,列隊時光站一個人。有計程車兵把兵器賣了,列隊時就杵一根木棍。有的騎兵倒是有馬,可馬由於缺少馬料,瘦的皮包骨頭,士兵操練的時候連馬都上不去,馬一開跑,嚇的抱住馬脖子不敢動,再跑快點,直接從馬上掉了下來,這樣計程車兵怎麼打仗。開戰時進行祭旗,士兵用刀殺牛,捅了半天都沒捅進去,刀都鈍成啥樣了,可見武備鬆弛到了什麼地步。

    二、軍隊的財政沒有保障,由於東林黨的私心自用,剿滅農民作亂的大量耗費等等各種原因,士兵的軍餉經常得不到保障,戰鬥力可想而知。

    三、沒有作戰願望,中原計程車兵和清兵不一樣,和清兵作戰,沒有任何發自內心的慾望,因為這仗打的一點不划算,打贏了,功勞是當官的,自己只是小兵,更不可能從天寒地凍的地方搶回什麼來。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隻要打仗,不管結果如何,自己都有死的可能,我們的傳統思想告訴我們,孝敬父母撫養幼小是青壯年男子的重擔,是家庭的支柱,有時候真的不是怕死,是死不起。所以沒有多少人願意打仗。

    其實這幾點說的非常的籠統,因為像清軍入關後,投降清軍的明朝軍隊主要是南明江北四鎮的明軍,例如高傑部,黃得功部,劉澤清部,劉良佐部,這裡面除了黃得功和高傑在投降前就已死,其他的都是立馬投降,然後調轉馬頭屠殺自己的同胞,像嘉定三屠其實是高傑部下李成棟乾的,清兵都沒人參與。

    而武將這樣大批次的投降,文人殉節的和北宋南宋亡國時相比更是寥寥無幾,這個氣節的缺失其實和朱元璋、朱棣父子大量屠殺文人,打斷讀書人脊樑有莫大的關係,當年姚廣孝告訴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會寒了天下讀書人的心,滅了讀書人的種子,相信暴力的朱棣最終殺了方孝孺,這樣導致後來的讀書人不會再堅持什麼忠孝節義和操守了,因為這個沒什麼好下場,因此上位的很多都是一些奸邪小人······好了,就說到這裡,跑偏了,說的很籠統,歡迎指正。

  • 13 # 不執著財經

    原因很簡單,就是明朝的體制問題,當時萬曆一朝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景泰帝一月暴斃,天啟帝在職七年專職木工活兒,而我們的崇禎帝又追求完美,對守邊的將領過於嚴苛,稍有敗績,不是貶就是殺。

    所以,皇太極派軍隊五次攻進長城隘口,明軍將領只是後面跟隨,不敢接戰,一旦皇帝追究,只能吞金自盡,生怕開打後打不贏,皇帝又要將他們“傳首九邊”。

    再者,軍隊紀律煥散,長期的不發餉銀,軍官又很貪汙受賄,甚至連武器裝備也幾十年不換,有明史曾講,有一次清軍打過來了,明朝軍官要開啟倉庫發放武器,但是卻發現,武器長期存於倉庫不用,已經腐爛,還不如打狗棒管用,這將直接影響到守邊將士計程車氣,那誰還願意為大明朝拼命呢?

    此外,我還講個故事,明朝的洪承疇,在崇禎朝已經官至兵部尚書,最後在松錦之戰時打不過皇太極,最後被擄了過去。原因很簡單,洪承疇率十三萬明軍徵遼,但是皇帝不放心,放個大太監在你身邊,讓你不能亂動,而且洪承疇用兵之時,皇帝還親自瞎指揮,導致用兵出現重大決策失誤,十三萬明軍,八鎮總兵都被滿清給滅了,最後獨有吳三桂單騎跑回去,而洪承疇最後跑不掉也只能投降滿清。

    但令人奇怪的是,洪承疇在指揮明軍作戰時,打不過清軍,但是加盟到清軍隊伍中打起南明來,卻十分歷害,先後消滅了大量的明朝抵抗勢力,為清軍打天下立下汗馬功勳。

    這主要是清朝統治者把權力都下放給你了,而且還把滿清的軍隊劃歸你指揮,這就等於把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發揮到極至,而明朝的統治者只會在你帶兵的時候扯你的蛋,你成功了怕你功高蓋主,擁兵自重,你失敗了,就要革職拿辦,混得不好就要像前薊遼督師熊廷弼那樣傳首九邊。

  • 14 # 軍武次位面

    主要就三條:一,滿洲軍事貴族基本不欠餉,二,有八旗軍的監督,三,對手不一樣。

    先說第一條。明朝從衛所制名存實亡以後,就改為募兵制,士兵都靠軍餉養家餬口。然而明朝晚期國家財政一塌糊塗,拖欠軍餉變成了常態,軍隊因為欠餉導致譁變的例子數不勝數。好容易發點餉下來,又讓一級級揩油,最後發到士兵手裡就沒幾個子兒了。當兵的賣兒賣女也難吃上一頓飽飯,身上破衣爛衫,連襪子都沒有,這種狀態能有戰鬥力就有鬼了。而清朝收編了明朝降軍之後,儘管經濟上非常殘破,財政壓力也很緊張,但是清朝統治者感於戰爭的巨大壓力,始終儘量保證軍餉基本能按時發放,同時作戰有功的明朝降軍清廷一律慷慨給予獎賞,基本解決了這些官兵的後顧之憂。古代軍隊並無什麼國家民族的觀念,誰能給他們較好的待遇,他們就會為誰賣命。

    (《董衛國紀功圖》區域性,可見圖中綠營兵甲冑鮮明、武器精良,營壘森然,是一支戰鬥力很強的部隊)

    再說第二條。八旗軍在清初的威懾力是相當大的,明朝降軍跟八旗軍交過手的當然知道八旗軍有多強大,沒交過手的也知道八旗的威名。所以清廷就巧妙利用了這個威懾力,讓八旗在後方監督明朝降軍作戰。而明末之所以各路督師都很難駕馭軍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督師都是文官,手裡根本沒有可以自己的部隊。而明廷作為中央直屬部隊的京營又爛得一塌糊塗,根本威懾不了不聽話的軍頭們。像左良玉這種屢次臨陣脫逃、坑死了兩個督師的將領,崇禎爺不但不敢治其罪,還要予以重用,就是手裡沒本錢導致的。而清廷以強大的八旗為本錢,各路軍頭沒人敢不聽話。有幾個敢造反的,例如姜瓖、金聲桓、李成棟這些人,也是很快被八旗軍打成渣,其他人誰還敢當二五仔?

    最後說第三條。這條很好理解。明朝降軍之前的對手是強大的八旗軍,要麼就是正處於上升期的大順軍和大西軍。但是清朝入關之後,最強的對手大順和大西都被八旗軍迅速幹掉了。剩下的南明軍隊本身戰鬥力就不如北方明軍,對付這些軍隊,降清的北方明軍戰鬥力當然就顯得強大了。這個道理很好懂吧?

    當然,大西軍餘部、大順軍餘部和鄭家軍理論上也算南明軍隊,但是他們戰鬥力就強很多,所以遇到他們,明朝降軍甚至滿洲軍事貴族就不免要吃幾次癟了。

  • 15 # 焙燒風味

    因為在明朝體制下是農奴,在滿清體制下是釋放了獸性的強盜,而且,滿清軍事權貴相比起明朝文官們,絕不會拖欠軍餉。打起來沒有後顧之憂,打贏了還可以參加戰利品分配,在那個糟糕的時代可以說是美滋滋啦。

  • 16 # 歷史風暴

    明軍和八旗戰鬥屢戰屢敗,為啥投降滿清成清軍後卻各個驍勇善戰?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講一個小故事:以前我們廠離職率高的嚇人,最高的時候離職率達到過每年100%多,為這個底下的管理人員沒少捱罵。新人技術不熟練乾的慢不說,還老是出問題。看上去全廠忙的昏天黑地,實際上是在返工舊活!有一天,廠裡換了新廠長,他來後第一件事就是大幅度提高員工待遇,這一下離職率至少下降了一半,員工乾的也比以前用心了!產品的產量質量每個月都在提升,於是皆大歡喜!人還是那群人,不同的待遇帶來了不同的結果!

    明朝末年的明軍和廠裡的這些員工是一樣心態。當待遇低的時候,就不想拼命,所謂的掙多少錢幹多少活!待遇提高了,如果不好好幹就會被別人給頂替掉,所以就拼命了。

    而明朝軍隊不僅是待遇低這麼簡單,有時候他們連軍餉都得不到,以月糧為例,名義上一名士兵每月應發一石,實際上只有3-4鬥,多者也就8鬥,以至於經常有人鬧餉!本來工資就低,老闆還發不全,那誰願意啊!

    與軍餉相比,戰爭所獲要十倍甚至百倍!豐厚的回報來自於對明朝的劫掠,所以他們會愈加努力的去和那些混日子的明軍作戰,那些明軍那裡是他們的對手呢!

  • 17 # 飛天異界石頭

    很簡單啊,明朝皇帝太仁慈,打了敗仗也沒咋滴,就是文官討嫌,沒事就鄙視軍人,告黑狀。到了滿清那邊就不一樣了,不聽話就打,打仗不出力就砍頭,但也有好處,燒殺搶掠就沒人管,文官也不敢嘰嘰歪歪了。

  • 18 # 南田頭說歷史

    打個比方就明白了。

    我大萌朝,就像一個百年老國企,體量大的嚇人。在企業內部,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大部分領導崗位都是關係戶,盤根錯節形成利益共同體,不用幹活就能拿著高薪,還可以在外面開個自己的小公司把企業的資源輸送過去;極少部分從基層提拔上來的有能力的領導如盧象升、袁崇煥等等雖然也想一展抱負,但也是被利益集團層層掣肘;在各級領導肥的流油的同時,基層員工和技術骨幹只能拿基本工資,還往往發不出來,偶爾做個單子好處也被領導拿走。

    這時一家新興的外企八旗小公司進入市場,雖然裡面等級森嚴高層都是外國人;但是高層對人才很重視,只要是大萌公司的員工來投,技術骨幹立馬升為中層,普通員工提高薪水明碼標價按時發放,簽下單子(打勝仗)還可以按比例發放獎金。並且公司高層也在學習中國文化。

    你說如果你是大萌公司員工,你會怎麼選?

  • 19 # 平沙趣說歷史

    明軍前後戰績的巨大反差,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對手不同了,原先跟驍勇善戰的八旗兵打,那是勝少敗多,只有關寧鐵騎等少數明軍最精銳部隊可以跟八旗軍掰掰手腕。

    而當降清後,對手是那些舊日友軍和農民軍,這些軍隊的戰鬥力,本來就跟這些降清明君要低,畢竟率先降清的要麼是跟清軍鏖戰多年的如關寧鐵騎等精銳,要麼是在北方跟農民軍往來廝殺的軍隊,戰鬥經驗豐富,戰力比其他明軍要強得多。

    二則是整個政權體系的不同,當時整個天下有三股勢力,南明政權、清朝、大順和大西等農民軍政權,從政治軍事等一系列方面來比較,都是清朝完勝。

    南明是直接承繼明朝的南方,經過近三百年的發展,明朝跟其他所有專制王朝一樣,陷入到腐朽不堪的境地,課稅繁重、民不聊生,這才能夠造成農民軍的迅速壯大,可以說,明朝是氣數盡矣,1644年不亡,過幾年還是得亡。

    南明跟明朝一個德行,內部大臣黨爭激烈,相互拆臺,並且對大將不信任,明末能夠出好幾個會打仗的文人是明朝命好。

    不過即便如此,明朝的財政已經入不敷出,無力提供足夠軍需、軍餉,原本應該有官府統一調配的後勤、餉銀,都得軍隊自己解決,因為朝廷拿不出來。

    這樣的腐敗統治下,軍隊即便有戰力,也很難發揮,畢竟保障跟不上,誰跟你玩命。

    清朝跟明朝迥異,清朝內部只有一個統治者,不管是皇太極還是多爾袞,才智都遠超常人,而且清朝是新建政權,經營才數十年,正出入上升期,其軍隊供應充足,當然,清朝不需要考慮餉銀,因為搶來的就是報酬,如此,反而更能激勵士兵悍不畏死。

    農民軍就不說了,沒人有朱元璋那種水平,一進北京城軍紀就崩了,原本就不多的民心徹底散了,再加上領導者的能力和自身戰力(農民軍不經整頓,戰鬥力很難跟正規軍相比)不如,基本就是被人秒殺。

    明軍在給明朝賣命的事後,經常被朝廷剋扣餉銀,士兵連肚子都填不飽,而投靠滿清後,這些將士們吃得飽了,而且只要他們在戰場上的表現英勇,加官進爵都是有可能的。

    這相當於同一個人,一是把你往後拖,一是把你往前推,哪個走的更快自然一目瞭然。

  • 20 # 牧羊人94215017

    明朝是亡於李自成,崇禎死後明朝沒有留下合法繼承人,南方一盤散沙誰也不服誰,也不服李自成,然後被各個擊破。而李自成一介草民,剛佔北京也沒多久,沒有群眾根基。滿清當時已經很強了,又有多爾滾等牛逼人物 。一步一步地給清妖撿了便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值得推薦的歐美校園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