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看了一本書《大宋帝國三百年》,書中觀點五代時期“權反在下”,有時候並不是是節度使想造反,而是下面基層士卒逼迫節度使造反。那麼為什麼 梁唐晉漢周 的皇帝削弱節度使的權利都沒有成功,而趙匡胤用“杯酒”就成功了!
25
回覆列表
  • 1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怎麼處理功臣,歷來是開國皇帝最棘手的問題。在處理功臣問題上,開國皇帝可以分為兩派:一派就是以項羽為代表,對功臣進行大肆分封。這樣做的結果就是,過不了多久太平日子,功臣又起來造反,國家又重新陷入動亂之中。第二派就是以劉邦和朱元璋為代表,大肆屠殺功臣,這樣雖然解除了威脅,但同時也讓開國皇帝處在千古罵名的位置。這兩種方式都是有問題的。而宋太祖趙匡胤採取了一種特別的方式,既不屠殺功臣,又確保了功臣不造反。這就是“杯酒釋兵權”。

    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為什麼能夠取得成功呢?

    第一,宋初掌握兵權的大將,都是趙匡胤的“義社兄弟”。這些義社兄弟和趙匡胤的關係相當不錯。他們肝膽相照,都是出生入死一起走過來的,他們對趙匡胤非常尊敬,很聽趙匡胤的話。這個感覺就像梁山好漢對宋江那樣。所以趙匡胤要“杯酒釋兵權”,他的兄弟們不能不聽。

    第二,趙匡胤有足夠的理由說服大將們。這個理由就是趙匡胤從後周那裡獲得皇位的過程。趙匡胤說,我知道你們都是好兄弟,你們絕不會反我。但是難保你們的部下不也把一件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那時候,你們不想當皇帝,也由不得你們了。這個理由趙匡胤的那些大將們真的無法反駁,因為他們都是從那時候走過來的。如果反駁,意思就是趙匡胤的皇位來得不正,是趙匡胤有意而為,這個話怎麼能說呢?

    第三,趙匡胤做的是一筆還算公平的交易。什麼交易呢?就是用金錢買大將們手中的權力。他說,我給你們一大筆錢,給你們一大片土地,你們回去當“富家翁”,過好日子。反之,你們不回去,你們留在朝廷上,那麼你們就對我就構成了一種威脅,那我這皇帝當得不痛快,你們也過得不痛快,最後說不定我就把你們給殺了。對於那時候,具有那種價值觀的人來說,這筆交易其實是相當公平的。既然是公平買賣,趙匡胤又陳明利害,那些大將也不得不接受。

    第四,趙匡胤是漸進式進行的。當然了,掌握兵權的,除了他兄弟外,還有其他一些地方節度使。趙匡胤先解除了他兄弟的兵權,要解除其他地方節度使兵權的時候,他們自然無話可說。

    就這樣,趙匡胤用了一年的時間,完全撤換了整個軍隊的領導,最終和平實現了“杯酒釋兵權”。

  • 2 # 帝國的臉譜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的皇帝削弱節度使的權利都沒成功,而宋太祖趙匡胤用“杯酒”就成功了,這是為什麼呢?要考量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為什麼能夠成功,首先得了解趙匡胤這個“杯”子裡到底裝的是什麼“酒”,是兔死狗烹的“毒酒”,還是香醇可口的“佳釀”?

    趙匡胤自己就是透過兵變奪取的政權,所以,他對軍人掌權過大有著深深的忌憚,尤其是他上位之初,就暴發了李筠和李重進等兩位節度使的叛亂,更加深了他對這個問題的憂慮,也更增加了他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如何讓自己的位子更加穩妥牢靠,如何消除五代以來不停重複上演的兵變,這是他上位後要做的頭等大事。

    凡有大事,趙匡胤就會想到趙普。所以,961年,也就是趙匡胤登上皇位的第二年,七月的一天,他專門找來趙普,問他唐末以來,五十年間換了八姓十二個皇帝,如今我得天下,如何長久?趙普提出的對策是:“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於是,趙匡胤依計而行。

    趙匡胤的“釋兵權”其實是分步實施的。他先從比較疏遠的將領開始,如張光翰、趙彥徽、慕容延釗、韓令坤,這四人既不是他的義社兄弟,也不是跟隨他時間很長的,甚至私交也不很深厚。因此,對於他們,手段相對簡單一點,但雖說簡單,不過也沒有虧待他們,先是,張光翰、趙彥徽分別罷去侍衛親軍司馬軍和步軍都指揮使職務。接著,免去了慕容延釗的殿前司都點檢一職,隨後免去韓令坤罷侍衛親軍都指揮使職務。對這些人,都作了較好安排,一律到各地任節度使,加使相頭銜,給予極高的禮遇。

    對於他那些義社兄弟,趙匡胤的手段柔和一些。961年秋的某日,趙匡胤叫來石守信、王審琦等義社兄弟和開國功臣,大家一起喝酒。喝著喝著,趙匡胤忽然不樂起來,大家問何故,趙匡胤說,假如不是你們出力,我怎麼會有今天,你們的功勞,我當銘記。只是如今做了皇帝,卻老是睡不好覺。大家又問何故。他說,這原因,你們自然知曉,做皇帝威風八面,誰不想做?大家嚇得立馬跪倒,當面表達忠心。趙匡胤接著說,你們忠心耿耿,我不懷疑,但如果你們的下屬貪圖榮貴,到時候將黃袍披到你們身上,那時就由不得你們了。

    這下可把大將們嚇死了,趙匡胤話裡有話,明顯有猜忌,一旦皇帝開始猜忌,那說莫說榮華富貴,就是卿卿性命也難保。因此,他們磕頭如搗蒜,請皇帝指明出路。趙匡胤見時機成熟,就直接說,人生短暫,有功勞不如有富貴,你們何不解去兵權,置產立業,為子孫謀福,又多買歌兒舞女,安心享受,這樣,你們快樂,我也安心。

    於是,石守信、王審琦等大將第二天就上書稱病,請求解去兵權。趙匡胤立即同意他們的請求,同時,賞賜他們大量珠玉錢財,授他們節度使官銜,又與他們結為親家,把長女嫁王審琦的兒子,次女嫁石守信的兒子,安排弟弟趙廷美娶張令鐸的女兒。這就是 “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之所以在“杯酒釋兵權”上順利,成功解除政權威脅,主要原因是,他沒有給大將們取命的“毒酒”,而是給了他們香醇的“美酒”,所以釋兵權釋得平安無事,皆大歡喜,這充分顯示了趙匡胤在政治上傑出的御人之術。

  • 3 # 清風淡影談歷史

    歷史上趙匡胤“杯酒釋兵權”,難道僅僅是靠幾杯酒、一頓飯嗎?

    杯酒釋兵權

    第一,趙匡胤把兵權分散,使之不能一呼百應!趙匡胤坐上龍椅後,把原來的“兩司”變成“三衙”,即後來的宋軍“三帥”——殿前都指揮使、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侍衛步兵都指揮使。然後又在“三帥”下面設立“四衛”,又在“四衛”下面設立“四廂都指揮使”,進一步分散兵權,以達到削弱個人兵權的目的。這樣想擁兵自重的話難度非常大,因為軍隊不是在一個人手上,而是在很多人手上!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第二,以文官養兵,武將用兵!簡單來說就是平常軍隊由文官管轄,包括調動軍隊都是文官,而有戰事的時候武將帶兵打仗。這種兵權分管制度,可以說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軍隊的主人只有皇帝!

    影視劇中的宋軍

    第三,削弱地方部隊,強化自己的禁衛軍。宋朝的部隊,主要由禁軍、廂兵、鄉兵、藩兵四個部分組成的!禁軍就是宋朝的正規軍,皇帝直屬的部隊,相當於皇帝的私人部隊。其它的都是地方部隊,或者像類似僱傭兵之類的。趙匡胤下令:無論廂兵還是鄉兵,凡身強力壯、武藝高強者,全部都要編入禁軍。這意味著,禁軍以後越來越強大,地方兵留下的都是一群老弱病殘,根本無力起兵造反。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軍隊

    第四,不允許擁有私人武裝,趙匡胤明確下令:不論什麼級別,不論什麼高官,也不管對帝國的忠心程度,只要敢私自招兵,培養自己的私人武裝,就一個字——殺;補充一個詞——無赦!從唐朝開始的藩鎮之禍,仗的就是自己強大的私人武裝。而趙匡胤的這項規定直接來了個釜底抽薪,讓你們造反有心無力。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綜合上述原因,在“杯酒釋兵權”之前,這些大將啊,什麼大元帥等,其實已經被趙匡胤架空了!他們早就變成了無牙的老虎,因為不管是《宋史紀事本末》,還是《續資治通鑑》,他們都加了這麼一句話:其實兵權不在也。

    影視劇中的趙匡胤

    所以“杯酒釋兵權”不在於“杯酒”,而是這些政策的作用,趙匡胤才能完美的到達“釋兵權”目的。

  • 4 # 蕭武

    按照現在的宋史研究,已經很少有人提杯酒釋兵權這個事了。差不多可以斷定,這是透過宋朝幾代士大夫的努力,建構起來的一個神話,實際上並不存在。

    一個最簡單的反駁就是,如果到宋太祖已經當上皇帝之後,各節度使和高階禁軍將領仍然能夠對軍隊有比較大的控制權,怎麼可能宋太祖一句話就讓他們乖乖交出軍權,不做絲毫反抗呢?

    節度使坐大,威脅到中央政權,並且直接導致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出現這種情況,最重要的原因是,節度使直接掌握自己轄區內的軍政,行政,財政和人事權力,中央即使有意加強控制,也沒有有效的政策工具。

    五代時期,各代都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所以,從後梁開始,中央就開始對節度使的權力進行調整和削弱。

    首先是將財政權力收歸中央,各地財政收入由中央派出的轉運使負責徵收,統一解交中央,再由中央統一安排,地方財政支出也由中央統一撥付。地方節度使不再完全掌握自己轄區內的財政收入。

    其次是行政,由中央政府統一派出文官主持地方行政事務,也就是知某某府事,簡稱知府,判某某府事,同判某某府事,也就是州判官和通判等。

    然後是軍隊,地方上的駐軍由中央財政統一供應糧餉,尤其是精銳部隊,都由中央直接控制,也就是後來的三衙管軍制度。地方保留的部隊承擔的多數並非重要的軍事任務,比如重大工程建設,疏浚河道,地方治安等。

    再就是人事安排,地方官員統一由中央任命,地方官員,比如節度使轄區內的州縣官員,都由中央統一任命,節度使不能隨意處置這些朝廷命官。

    透過這些制度上的調整,才逐步削弱了節度使的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這個過程從後梁時期就已開始,到北宋初期基本完成,並且矯枉過正,形成了崇文抑武的政治傳統。

    關於杯酒釋兵權的說法,在北宋初期並不存在,大體上要到北宋中期開始,才逐步出現和流傳開來。

    比較詳細的論述和分析可以參考北大歷史系鄧小南教授的《祖宗之法》一書。

    有意思的是,在北宋滅亡,南宋初建時期,曾有人向宋高宗建議,在已經淪陷的北方廣大地區廣泛設定節度使,軍政,財政,行政和人事這些權力都交給這些藩鎮。

    但這個建議並沒有得到高宗的同意和實施。這不是因為宋高宗和當時的南宋朝廷不明白這個道理,而是他們很清楚,這是一個完全沒有可行性的計劃。

    因為,唐朝的藩鎮制度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而是在唐玄宗從開元到天寶長達三十多年的逐步摸索和建設才形成的。這背後是唐朝前期府兵制的衰敗所帶來的制度上的變化。

    宋朝一百多年長期的軍事,行政,財政權力相互分裂,已經形成了新的政治傳統,那些仍然在北方堅持抗金的文官和將領都沒有能力文武一把抓。文官不懂軍事,將領不懂行政和財政,根本沒有重建藩鎮制度的基礎。

    而且,在紹興十一年的和議達成後,高宗也進行了一次杯酒釋兵權式的對軍隊指揮體系的調整。

    先是徵調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和岳飛入朝,分別擔任名義上級別更高的樞密使和樞密副使,再分別調整了各軍鎮的將領職務,防區,部署等,從而透過溫和的方式完成了對財政,軍事和行政權力過大的各鎮的軍鎮的調整,加強了中央對軍隊的日常管理和指揮權力。

    在一定程度上,殺岳飛也與這個調整有關。而且,在此之前,劉光世軍的調整中出現了酈瓊之亂,高階將領率軍北上投敵,嚴重危及江淮防線。所以,在岳飛被殺的同時,岳飛軍中地位和威望比較高的張憲和岳飛的兒子也一同被殺,一定意義上,就是為了防止出現這種情況。

  • 5 # 金山萬丈

    趙匡胤默不作聲,過了幾天,又把趙普找來,開口就問:“自從唐末以來幾十年間,一共有八個姓的十二個皇帝。戰爭不斷,生靈塗炭,我想平息天下的混戰,建立一個長久和平的時代,該怎麼辦?”

    趙普先拍馬屁,“皇上能問這個問題,是天地人神的福氣。”接著,說出了自己的著名論斷:“節度使們權力太大,只要消弱他們的權力,天下就安定了。”

    趙匡胤點了點頭,“你不用再說了,我已經知道了。”

    過了幾天,晚朝結束後,趙匡胤把石守信等武將留下來喝酒,喝著喝著,趙匡胤看到大家都酣了,讓伺叢們都退下,正劇正式開始。

    石守信等人互相對視,不知道怎麼回事。趙匡胤慢慢說道:“要是沒有你們,就沒有我今天。但是當皇帝太艱難,大不如你們做節度使快樂,我常常晚上睡不好覺。”

    石守信等人很緊張,紛紛表態:“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命已定,誰還敢有謀反的心!”

    趙匡胤接著說:“我知道你們不會有,但是假如你們的下屬有想富貴的,把龍袍強加在你們身上,你們雖然不願意,那又能怎麼辦呢。”

    石守信等人馬上下跪,“我們太笨沒有想到這個,還請皇上給我們指點一個方法。”

    趙匡胤先提議了一種生活方式:“人生短啊!就像白駒過隙,所以祈求富貴的人,不過是多積累些金銀,自個好好享樂,為子孫後代們多置辦些基業,再多買些歌女什麼的,日夜飲酒作樂,以終天年。”

    停了一下,趙匡胤說出了自己的真正想法:“你們何不放棄兵權,出守大蕃,過這樣的生活,”為了打消大家的後顧之憂,趙匡胤接著說:“我與你們結成兒女親家,君臣之間,沒有猜疑,上下相安,這樣多好。”

    石守信等人相互看了看,齊聲說:“皇上為我們考慮的這麼詳細,真可以說是生死骨肉的關係!”

    第二天,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羅延環等紛紛上書說自己老了,幹不動了,請求能夠交出兵權告老還鄉。趙匡胤履行諾言,先是答應他們的請求,然後將自己的兩個個女兒嫁給了石守信和高懷德的兒子。

    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但只是釋兵權這項艱鉅工程的一部分。掌握兵權的有兩種人,一是掌管中央軍禁軍的將領。另一種,危害更大,是掌管地方軍的節度使、藩鎮。

    趙匡胤君臣要想避免再次發生兵變,至少還有三件事要做,一、鞏固杯酒釋兵權的成果;二,罷免有影響力的藩鎮的兵權;三,建立制度。

    杯酒釋兵權後不久,趙匡胤又打算讓符彥卿掌管禁軍。符彥卿是柴榮和趙光義的老丈人,出生於將軍世家,有勇有謀,善於用兵,每次打仗後的戰利品都分給士兵,士兵們也因此樂於為他效死命。

    符彥卿從後晉開始就是天下名將,以至於遼華人每次出戰時先祈禱不要碰到他,這樣的威望後世恐怕只有楊繼業能達到。後晉少主被遼華人俘虜後,少主的母親感嘆道,要是符彥卿在,中原怎麼會失策到這種程度。趙匡胤就是打算把大宋的中央軍交給這樣的人掌管。

    這時候,趙普出來說話了,“符彥卿的聲譽已經很高了,怎麼能再給他兵權!”趙匡胤回答:“我待他很好,料想他不會負我。”

    趙普又說:“那皇上您怎麼負周世宗柴榮了呢。”趙匡胤默默不說話,再也不提把禁軍交給哪個名將了。

    鞏固杯酒釋兵權的成果之後,趙匡胤君臣開始收回藩鎮、節度使的兵權,地點仍然是在開會之後的酒桌上,有了上次的預演,這次更加直接。

    趙匡胤等到大家喝酣了,從容的說:“你們都是國家的舊臣,鎮守一方,公務很繁忙,這實在不是朝廷禮賢的本意啊”

    有些藩鎮們意會,附和著說:“我們本來沒什麼功勞,卻享用了這麼久的榮華富貴,現在已經老了,唯一的心願就是等著這把老骨頭能在家鄉安葬。”

    還有些藩鎮沒有理解領導的意思,比如武行德、郭從義他們,竟然訴說自己領兵打仗的資歷。趙匡胤很不耐煩,打斷他們的話說:“這些只是上個朝代的事,不值得再提。”

    第二天,悟性高與不高的藩鎮、節度使都被罷了兵權。

    沒有殺一人,趙匡胤解除了這些開國功臣的兵權,對於開國功臣們來說,這已經是很好的歸屬了。看來,在選擇領導時,一定要選擇本來就富貴的,諸如劉秀、李世民、趙匡胤這樣;要是選擇了本來就很貧窮的,諸如劉邦、朱元璋這樣,功成之後十有八九會落個兔死走狗烹,鳥盡良工藏的結局。

  • 6 # 談古論金

    唐代之亡,是因為宦官、朋黨、藩鎮這三大禍患,因而本身就是軍閥出身的趙匡胤為了長治久安,首先就從消除藩鎮這一禍根下手。

    司馬光《涑水紀聞》記載此事如下:

    上因晚朝,與故人石守信、王審琦等飲酒,酒酣,上屏左右謂曰:“我非爾曹之力不得至此,念爾之德,無有窮已。然為天子亦大艱難,殊不若為節度使之樂,吾今終夕未嘗敢安枕而臥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難知之,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守信等皆惶恐起,頓首曰:“陛下何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敢復有異心?”上曰:“不然。汝曹雖無心,其如汝麾下之人慾富貴何?一旦以黃袍加汝身,汝雖欲不為,不可得也。”皆頓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憐,指示以可生之途。”上曰:“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無貧乏耳。汝曹何不釋去兵權,擇便好田宅市之,為子孫立永久之業;多置歌兒舞女,日飲酒相歡,以終其天年?君臣之間,兩無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謝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謂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稱疾,請解軍權。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所以慰撫賜賚之甚厚,與結婚姻,更置易制者,使主親軍。

    這就是所謂的杯酒釋兵權。

    但是,這個故事首先見於真宗朝宰相丁謂的《丁晉公談錄》,後來被仁宗朝宰相王曾收錄在自己的《王文正公筆錄》中,最後記錄在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中,故事日漸豐滿生動,可以看出加工的痕跡,彷彿在告訴我們,這是一個僅見於筆記的歷史故事,這是一個層累加工完成的故事。

    為什麼梁唐晉漢周的皇帝削弱節度使的權力都沒有成功,而趙匡胤用“杯酒”就成功了?

    這是因為早在“杯酒”之前(甚至可能就沒有“杯酒”這回事),趙匡胤早已經透過制度安排在實際上剝奪了節度使們的兵權。

    趙匡胤在黃袍加身之後,很快就把原來的殿前司和侍衛司變成了三衙(侍衛司分為馬步軍兩個指揮系統),然後在三衙的長官下面設立四衛,每衛又設四廂。

    上述軍事主官負責指揮軍事行動,但是所有的調動軍隊的權力都屬於樞密院,軍事主官手下沒有部隊。

    同時,趙匡胤還採用強幹弱枝的政策,把所有的地方精銳部隊都遴選出來充實禁軍,剩下的廂兵和鄉兵都是老弱病殘。

    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表白是勝利的凱歌,不是衝鋒的號角,同理,“杯酒釋兵權”即使真的存在,也是在做好各項鋪墊後的一杆清檯,而不是用這來作為開球手段。這也就是我們看到趙匡胤用“杯酒”就成功了的原因——談笑風生背後是趙大苦心的全面安排和精巧的頂層設計。

  • 7 # 峰峰說史

    趙匡胤,宋朝的建立者。一介武夫的趙匡胤憑藉著名的陳橋兵變而黃袍加身。最終建立了宋朝。不得不說,趙匡胤是偉大的。建立王朝以後,有憑藉一場酒宴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成功的解除了有功人士手中的兵權,不得不說,趙匡胤確實厲害,可謂文武雙全。那麼,他為何要上演“杯酒釋兵權”呢?

    因為趙匡胤的皇位就是憑藉兵變而來的,所以他當上皇帝之後,害怕同樣的事情有一天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他要上演“杯酒釋兵權”。

    其次,杯酒釋兵權為何會成功呢?

    第一,離不開趙匡胤出色的演技。說的好聽點就是帝王權術。

    趙匡胤為功臣設宴,在宴席上他先是同群臣暢飲,情到濃時,他便開始飽含深情的回起憶征戰往事,讓群臣知道他是一個顧念就情的皇帝,在他說出自己顧慮之後,臣子們又不由得擔心起來。但趙匡胤很快解除了他們的後顧之憂,他一面寬慰眾人,一面勸誡眾人:“人生如白駒過隙,所謂好富貴者,不過欲多積金錢,使子孫無貧乏耳。爾何不釋去兵權,為子孫立無可動之業。”

    群臣一方面為能保住性命而沾沾自喜,另一方面又感嘆皇帝的重情重義,回想自己與皇帝征戰的光輝歲月,不禁紛紛感嘆到:“陛下念臣至此,可謂生死而骨肉也。”遂拜謝皇恩,並於次日辭去兵權。

    第二,給予他們優厚的待遇。

    趙匡胤不僅給群臣優厚的待遇,讓他們免去後顧之憂,而且還承諾善待他們的後世子孫,他甚至還與臣民們聯姻,將他們的女兒或收入後宮,賜予高位,以此來顯示他願同臣民們世代交好,親上加親,並希望以此來表示他的誠意。聽到這些,群臣自然願意接受,雖然實權已無,但終其滿門仍能享受到如此優渥的待遇,最主要的是再無被殺頭的隱患,何樂而不為呢!

    就這樣,一場集權在一場酒宴中就解決了,最終大家皆大歡喜。不得不說,趙匡胤是厚道的,他沒有像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那樣,建立江山之後去屠殺昔日的功臣。而是在飯桌上用一杯酒就說服了這些開國功臣,藉助酒意一袒心聲,在收回軍權的同時還實現了臣子利益的最大化。這種做法值得人們敬重,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也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政策!

  • 8 # 瀋陽有青山

    宋太祖趙匡胤成功解除手下將領的兵權,在歷史上被稱作“杯酒釋兵權”,宋朝也是歷史上沒有誅殺開國功臣的朝代。

    那麼說趙匡胤解除這些將領的兵權,這些將領願意嗎?這不是很清楚,但做為一個帝王,做出這麼大的決定,肯定會有相應的防範措施。

    可不願意又怎麼樣,誰知道周圍有沒有刀斧手,要知道他們進宮是不準帶武器的,真要鬧翻了,他們赤手空拳只有受死的份。

    據《宋史.石守信傳》記載:“帝曰:人孰不欲富貴?一旦有以黃袍加汝之身,雖欲不為,其可得乎?”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這些將領再不領會精神,刀斧手可能就真的要出現了。

    再說了,就算這些將領反抗了,也殺出去了,他們指揮的動手下計程車兵嗎?並且他們打得過趙匡胤嗎?

    要知道,趙匡胤在軍中和民間的威望是極高的。這從他發動“陳橋兵變”到周恭帝退位,整個過程幾乎是兵不血刃完成的,這就可以看的出來,趙匡胤是極受擁護的。還有趙匡胤無論從智慧、心機、手段以及軍事才能、戰略眼光也不是這些將領能比的,能平定五代十國亂世的人,豈是庸才。

    另外,跟隨趙匡胤的這些將領,為了什麼會追隨他發動兵變,無非是榮華富貴,現在趙匡胤把他們想要的,甚至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東西,都給他們了,算是實現了他們的人生目標,交出兵權也就沒什麼可惜的了。

  • 9 # 冷眼話文史

    我的答案是:宋朝太祖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得到天下。軍隊的控制權完全在宋太祖趙匡胤手中,且對可能的反叛已經進行了新的人事部署。可以說生殺大權完全掌握在趙匡胤手中,各級將領無實力反抗,所以太祖可以輕鬆杯酒釋兵權。

    一,宋朝建立之初,無擁兵自重的將領

    宋朝和其他朝代的不一樣,沒有經過征伐天下就得到了天下。所以宋朝沒有自己的開國將領。

    其他各個朝代如唐朝有凌煙閣功臣秦瓊,尉遲敬德,程咬金等;明朝有徐達,常遇春;漢朝有韓信,樊噲等。因為沒有徵伐,將領們就沒有軍功,就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勢力,在軍隊的影響力就不夠大。

    如果透過征伐得到天下將領們就會培養出死忠於自己的隊伍。這種情況下,想要杯酒釋兵權就比較困難。

    所以漢朝劉邦得天下後對將領們大開殺戒,明朝朱元璋也用同樣的手段。因為在漢朝和明朝即便他們解除了將領的職務,那些忠於將領計程車兵還是隻聽命於他們的將領。

    到宋朝就不是這種情況,太祖趙匡胤完全控制軍隊,軍隊只聽從於趙匡胤任命的將領,而不是聽從於將領本人。

    二,趙匡胤登基後被調整職務的將領

    趙匡胤的部隊有9個主要的將領,在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前,對其中四個進行了架空式的升職。另外五人一人為趙匡胤弟弟,一人為妹夫。

    這樣算來絕對忠於趙匡胤的將領有6個,部隊原先的統領就剩了3個。已經至少掌握了2/3的力量,所以勝券在握。

    1、殿前都點檢慕容延釗,外放提升為節度使;該職務由新提拔人員擔任。

    2、殿前副都點檢高懷德,兵權被去。

    3、殿前都指揮使王審琦,兵權被去。

    4、殿前都虞候趙光義,趙匡胤弟弟。

    5、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韓令坤,外放提升為節度使;該職務由新提拔人員擔任。

    6、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石守信,趙匡胤妹夫。

    7、侍衛馬步軍都虞候張令鐸,兵權被去。

    8、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張光翰,外放提升為節度使;該職務由新提拔人員擔任。

    9、侍衛步軍都指揮使趙彥徽,外放提升為節度使;該職務由新提拔人員擔任。

    三,宋朝軍隊更戍制

    趙匡胤兵變得天下,他最怕的就是其他將領效仿他。所以他上臺後,實行了一系列措施,如“更戍制”部隊將領三年輪換一次等,來削弱將軍對軍隊的領導權利。

    這種措施在當時是非常有效的,整個宋朝都沒有再發生將軍兵變的事情。但負面影響也是顯著的,整個宋朝形成了將不識兵,兵不識將的局面。

    所有武將都在全國範圍內來回調換,古代通訊、交通又不發達,很多將領需要半年或者更久才能到新的部隊任職,又加上駐防計程車兵並不進行輪換。這就導致將軍無法號令士兵,士兵比將軍還橫的局面。反叛雖被滅絕了但強橫計程車兵譁變日益增長,經常出現拒絕執行各級命令的情況。

    宋朝這種特殊的制度,也導致宋朝的軍隊戰鬥力十分低下,對外戰爭輸的一塌糊塗。為以後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 10 # 沉睡的天堂

    宋太祖趙匡胤是後周時期手握兵權的大將,後來透過一次兵變登上皇位.他深知武將權利過大的危險,為了解決唐末以來軍人權利過大導致顛覆政權的問題,宋太祖決定以文臣取代武將,掌握國家實權.因為他認為,即使文人犯法,亦不過是貪汙舞弊,禍害遠不及謀政奪位的武將嚴重.

    趙匡胤是從五代十國的混戰中走出來的皇帝,他深刻了解武將專權對國家江山的隱患,自己能登上皇位說到底是自己的部下貪圖富貴,所以鑑於五代十國武將亂政的前車之鑑,收回兵權就成為趙匡胤第一個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唐末建立的節度使制度嚴重威脅中央政權的穩定,節度使在自己的封地裡可以自己招募兵丁自己任免官吏,自己徵收賦稅,這樣地方政權的權利挑戰中央政權,不利宋朝的統治。所以在宋初削弱節度使的實權就是施政之一; 趙匡胤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兵權從少數大將手重收回到中央鞏固中央政權,排除隱患摸所以讓文官掌握兵權讓文官為帥武將為將這樣將帥互相牽制,同時建立由皇家直接指揮的近衛軍—禁軍拱衛中央禁軍數量佔全國軍隊的1/3 到1/2這樣的一旦地方出現叛亂中央政權有足夠的兵力鎮壓,而且禁軍的戰鬥裡遠勝地方軍隊禁軍是從地方軍隊中挑選出來的精兵組成的。

    宋太祖趙匡胤一該歷代血腥的方式收回兵權,他透過很有名的典故 “杯酒釋兵權” 解除了石守信等幾個大將的兵權,故事是這樣的,宋太祖趙匡胤請幾位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大將喝酒,在酒席間,故意愁眉不展,大將問其故,他說我現在天天擔心自己的江山坐不穩,大將就說現在天下的已經平天誰還會威脅大宋的江山呢。趙匡胤說,你們是我的愛將忠心耿耿我自然不用擔心,可是如果有一天你們的部下貪圖富貴把也來個黃袍加身到時候就由不得你們了,將領一聽慌忙跪下問那該怎麼辦,宋太祖趙匡胤說到:你們跟我打天下血戰沙場,無非是為了榮華富貴,不如多買良田美宅,過的舒服。幾天後將領領會宋太祖趙匡胤的用意就自動提出交出兵權,宋太祖趙匡胤就賞賜許多良田毫宅金銀來安撫這些武將。

    那麼他為什麼能成功呢?筆者認為有這麼幾點:

    1.趙匡胤不是那種承平之君,他是從基層一步一步打出來的,手腕、心機、能力、頭腦都是一時之選,如果平庸無奇,早就在殘酷的亂世中被淘汰了,如果說,趙匡胤做出如此重大的決策時,沒有任何防範措施,那也太小看他了!至於做了什麼措施,用腦子一想就清楚了。

    石守信等禁軍將領,都是手握兵權的大將,可是再厲害的將軍,進了皇宮也是沒有資格攜帶武器的,單槍匹馬的來到皇宮,你能翻起什麼大浪?趙匡胤嘴上說得漂亮,顧念著當年的情誼,可如果禁軍們拒絕交出兵權,趙匡胤會手軟?誰敢說周圍沒有趙匡胤的刀斧手?禁軍將領們不是傻子。

    2.趙匡胤有著崇高的威望。當初趙匡胤的部下為什麼會擁立他當皇帝?而不是別人?就是因為宋太祖在禁軍中有著極高的威望,所以石守信等才服膺他。趙匡胤的仁厚,是經歷了歷史的考驗的,就連柴氏都能夠留下血脈,何況是這些大將呢?

    這些將領們起兵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榮華富貴、蔭及子孫?這些東西,趙匡胤都給了他們,他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難不成真要把兵權握在手裡,大家撕破臉?就算撕破臉,能出得了皇宮?就算出了皇宮,能指揮得動士兵嗎?就算能指揮得動,打得贏趙匡胤嗎?

    3.趙匡胤的軍事才能,是被嚴重低估的。從個人武藝來講,他是封建王朝帝王中,唯一被稱為武術家的。從軍事才華來講,他的戰略觀、大局觀、戰場應變能力,都堪稱一時之選,能夠結束五代十國亂世的帝王,豈是弱者!

    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絕不是我們表面上看到的那樣簡單。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是一次精心策劃的兵變,“杯酒釋兵權”,同樣是一次精心策劃的行動。這起為後人所稱頌的“仁厚”,背後依然充滿著算計、博弈,充滿著驚心動魄、不為人知的細節和兇險。

  • 11 # 朝文社

    作為宋太祖趙匡胤一場著名的“政治秀”,“杯酒釋兵權”被後人大書特書了上千年,甚至常被拿來稱頌趙匡胤的“大智慧”與“仁厚”。但實事求是說,放當時,這事兒他想不成功都難。

    因為“杯酒釋兵權”的意義與難度,並沒有後世諸多野史裡描繪的那麼大。

    為何這樣說?可以先看看“杯酒釋兵權”的年代背景與“物件”。比比“大殺功臣”的漢初與明初,當時的宋太祖趙匡胤,只是“繼承”了後周王朝的疆域,半壁江山都不安生,離漢初明初那“天下一統”的景象還差得遠。至於“物件”?被趙匡胤瞄準了要“釋兵權”的石守信王審琦們,雖說都是禁軍悍將,還是趙匡胤早年的結義兄弟,但比起韓信彭越英布藍玉們,論戰功和威權,也都是差得遠。

    而那支趙匡胤賴以起家的禁軍,早在趙匡胤“老領導”後周世宗在位時,就經歷了強力變革,軍隊的戰鬥力和行動力都空前提高。趙匡胤“黃袍加身”後又再接再厲,對禁軍各種“洗牌”: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兩位禁軍名將都被外調,“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等要職上,都換成了王審琦石守信等“把兄弟”。整個禁軍,都被他牢牢掌握在手。

    所以,對於當時的趙匡胤來說,請這幾個“老兄弟”喝頓酒然後“釋”個兵權,真不是什麼難事。說哭就哭說“請辭”就“請辭”。大家心照不宣,合力演一齣戲而已。

    也正是在這出“戲”之後,王審琦石守信們擔任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等職務,都從此不再設定,取而代之的是禁軍“三衙”(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殿前司)。後來又增設樞密院,從“三衙”手裡拿走了發兵大權。強大的北宋禁軍,這才確保牢牢掌握在大宋朝廷手中。所以說,“杯酒釋兵權”雖說難度不高,卻是個很重要的過場戲。

    但雖說如此,對於絞盡腦汁建立大宋軍事制度的趙匡胤來說。“杯酒釋兵權”這齣戲雖然“演得好”,但並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大招。

    趙匡胤當時最犯愁的是啥?他親歷的那個五代十國時代,堪稱中國古代亂世裡的“戰鬥機”。北方五十三年換五個朝代,十五個皇帝裡七人靠篡位上臺,子殺父弟殺兄的悲劇一出接一出,將領甚至兵士反水譁變,有時比吃飯睡覺還常見。把他“捧”上皇位的“黃袍加身”鬧劇,在他之前就有過好幾場。誰坐在皇位上,一想這毛病,都得後背發涼。

    這嚴重毛病,難道就靠“杯酒釋兵權”解決?宋初名臣趙普一句話點中要害:“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比起這些還能與趙匡胤喝酒的禁軍“老弟兄”來,那些畫地為牢的“方鎮”,即唐代藩鎮制度發展到此時的“毒瘤”,才是趙匡胤,乃至初立國的大宋朝廷的大患。

    所以,“杯酒釋兵權”,是為了繼續更革禁軍,而更革禁軍,也只是解決這問題的其中一步。透過繼續強力的改革,趙匡胤時代的禁軍,實現了對各地藩鎮絕對的戰力優勢。可只靠這威懾力還不夠,更重要的,是挖“藩鎮割據”的根。

    於是,跟野史裡神乎其神的“杯酒釋兵權”比起來,趙匡胤真正奠定北宋百年太平的,是接下來另兩條國策。一是“削奪其權”,從北宋建隆元年(960)開始,昔日各個“方鎮”的“馬步判官”,即司法官員,一律改由朝廷派遣文官充任。“方鎮”的死刑權也在兩年後被收回。各個方鎮的“鎮將”,也陸續換成朝廷派來的縣尉。各地的“方鎮”將領,更必須解散親信“牙將”,撤銷所有“幕府”。昔日“藩鎮割據”的基層結構,沒幾年被砸的粉碎。

    二是“制其錢穀”,地方“方鎮”之所以跋扈,除了有兵更因有錢。於是從乾德二年(964)開始,地方“方鎮”可以截流財政收入的“留州”特權,被完全廢除,各地負責財政的轉運使,完全向朝廷負責。方鎮親信操縱的官市稅收,也被京城派來的官員取代。昔日橫徵暴斂的苛稅,從此被大量廢除。哪怕方鎮們手裡兵再多,沒錢?照樣養不起。

    如此折騰幾年後,昔日各地位高權重的“方鎮”節度使們,幾乎都被廢了武功。這些“識趣”的老油條,也就順水推舟,主動放棄了手中權力,從趙匡胤手裡領了份閒職後歡度晚年。而“杯酒釋兵權”裡的幾位“主角”們,更對趙匡胤的苦心看得明白。

    比如被“釋”了兵權的王審琦,後來其老部下犯法後被縣令懲治,部下們紛紛嚷嚷不公,王審琦卻趕忙教育部下:“五代以來,方鎮強橫,縣令不能專任其職事。現今天下治平, 我為方鎮 ,而所部縣令能黜去奸吏,誠為可賞。”

    這話,明面上是在歌頌趙匡胤,其實也在敲打自家兄弟:“醒醒吧弟兄們,時代不同了。”

    參考一下五代時期,軍頭跋扈叛亂不斷,戰亂不停的慘劇,再看看後來王審琦的嘆息。必須說:“杯酒釋兵權”也許是出小戲,但能以和平的手段,親手結束那樣一個五代亂世,如此趙匡胤,堪稱英雄。

    而對於北宋國祚來說,趙匡胤更重要的貢獻,是留給了繼任者們一支訓練有素,令行禁止的強大禁軍。在宋遼戰爭初開打時,強大的北宋禁軍,曾經創下十天急行五百里的神速,且不經休息,就在野戰裡痛打遼國主力。其強悍的戰力,竟嚇得第一次幽州之戰裡的遼國膽顫不已,紛紛閉關自守。如果不是彼時的宋太宗“軍事興致”大發瞎指揮,“收復燕雲”的偉業,本該和“杯酒釋兵權”的難度一樣,是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都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但看看接下來宋太宗的“陣圖”,以及北宋和平年代裡膨脹成“冗兵”的禁軍,那更不得不一聲嘆息:趙匡胤一生煞費苦心種下的“軍事大樹”,就這麼被後來人“養歪”了。靖康之恥的一幕,何嘗不是“養歪樹”的悲劇?

    參考資料:汪聖鐸《細說宋太祖》、高天流雲《如果這是宋史》、《宋史》

  • 12 # 風塵講歷史

    杯酒釋兵權發生在北宋立國之初的乾德年間,由於宋太祖趙匡胤是武將出身,因為“黃袍加身”而當了皇帝,所以他很是忌憚手下的將領效仿自己,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趙匡胤就做了這麼一場秀,透過酒宴的方式威逼利誘手下的高階將領交出兵權。這之後趙匡胤就對宋朝的軍事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重文抑武的政治格局由此形成。杯酒釋兵權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趙匡胤的大智慧,特別是跟劉邦和朱元璋等大殺功臣的皇帝比,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顯得尤為仁厚,可其實杯酒釋兵權的難度並沒有很大,甚至說其意義也不大。

    杯酒釋兵權的時代背景是剛剛經歷過亂世的北宋初年,而當時的宋朝也只是繼承了後周的江山,南北都還有割據政權,可以說這時的北宋政權也只是一個地方割據政權,這與劉邦和朱元璋大殺功臣時的天下一統完全不同,而且趙匡胤收繳的主要是石守信等高階禁軍將領的兵權,與西漢初年的異姓諸侯王和明朝初年的驕兵悍將完全沒得比,所以要收他們的兵權難度並不是很大。

    況且禁軍實際上是牢牢掌握在趙匡胤手中的。早在柴榮在位時趙匡胤就是殿前都指揮使了,掌握著京城的禁軍,其後他又安插自己的親信進入禁軍的高階將領佇列,反是慕容延釗和韓令坤兩位禁軍老將領被外調了。趙匡胤若在禁軍中沒有威望,那黃袍加身也輪不到他。所以說禁軍的高階將領很多都是趙匡胤的人,本就是趙匡胤提拔的,如今趙大成了皇帝,想要將這些高階將領換掉也就容易多了。

    杯酒釋兵權之後禁軍中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和“殿前都指揮使”等職務都不再設定了,取而代之的是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和殿前司(合稱“三衙”),之後還增設了樞密院分走了三衙的調兵權,三衙則只剩下了統兵權了。如此設定禁軍才牢牢地掌握在了中央朝廷手中,不會有將領坐大的危險。那麼為何說杯酒釋兵權對宋朝的軍事制度改革的意義不大呢?是因為杯酒釋兵權對於當時的大環境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

    當時正處五代十國的亂世,每個中央王朝的存活時間都不久,後梁享國16年、後唐享國13年、後晉享國11年、後漢享國3年、後周享國9年,短短52年的時間歷經了五個王朝十五個皇帝,骨肉相殘篡位奪權的事屢見不鮮。恰巧趙匡胤自己也是篡位奪權的,誰也不知道新成立的大宋王朝會不會步五代的後塵,所以趙匡胤坐在皇位上是如坐針氈,不把一切可能性排除這個皇位就坐不安穩,這個問題哪裡是一場杯酒釋兵權就能解決的。

    針對這個問題,丞相趙普給出了自己的見解“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可見造成王朝短命、篡位奪權頻繁的原因就是唐末藩鎮割據嚴重,皇帝弱小臣子強勢。可見這跟那幾個禁軍高階將領沒什麼關係,趙匡胤要做的是解決唐朝遺留下來的藩鎮權力太大的問題。而杯酒釋兵權就是第一步,改革禁軍,提高軍隊戰鬥力,使得中央的實力對陣藩鎮有著絕對的優勢,對藩鎮有了震懾力後就可以著手將藩鎮連根拔起了。

    趙匡胤針對此制定了兩個政策,得以讓北宋享受百年太平。其一就是“削奪其權”。先是撤職各個藩鎮的司法官員,改由朝廷派遣的文臣擔任。接著各個藩鎮的鎮將也陸續換成由朝廷派來的縣尉,藩鎮將領必須解散親信並撤銷幕府。如此一來唐末以來的藩鎮割據的層層架構就被破壞重建了。

    其二就是“制其錢穀”。藩鎮之所以敢跟中央叫板就是因為既有錢又有兵,那麼問題就好解決了,我斷了你的財路就可以了。趙匡胤下令自乾德二年(964年)起廢除藩鎮截流財政收入的“留州”特權,各地負責財政的轉運使通通得對朝廷負責。地方操縱管事稅收的人也被朝廷派的官員取代。此舉一舉廢除了昔日的苛捐雜稅,藩鎮也就沒錢了,沒錢有再多的兵也養不起。

    這兩個政策實行了幾年後各地的節度使們都認清了現實,不再與朝廷作對,乖乖地交權並領了一份閒職回家養老去了。至於杯酒釋兵權的幾位主角更是對趙匡胤毫無威脅了。

  • 13 # 藍鳥啃蘋果

    趙匡胤名門之後,加上苦讀史書,明白殺戮不會帶來長久的和平仁義行善才是當時社會所向。宅心仁厚在那個時代是難能可貴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G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