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
回覆列表
  • 1 #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音樂與文化既相互促進發展,又相互制約。

    音樂的產生與文化息息相關。音樂植根於文化之中,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從一個時期的音樂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特定環境和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特徵。

    音樂可以促進同時期的文化發展,好的音樂能夠起到鼓舞人心、淨化心靈的作用。因此音樂源於文化,同時又高於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一個時期內所形成的觀念和思想,它代表著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反映出這個群體在一定時期的生活狀態。音樂透過美的薰陶來影響和感染人們的思想和心靈,它是連線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的橋樑,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續的最佳途徑。

    擴充套件資料

    音樂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它能在特定環境和特定區域內起到喚起民心、鼓舞士氣的作用,音樂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變為無窮的物質力量。民族音樂可以把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歷史文明呈現出來,它能印證這個地區或民族的人類文明發展痕跡,也能使人在音樂的引導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比如江南的“絲竹”、河北的“笙管”、西安的“古樂”等,這些樂器都有古老的傳世樂譜,也有代代相傳的樂人傳承。即使現在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流行音樂,也能反映出這些古代地域文化昔日的輝煌和在當今樂壇中綻放出的絢麗光彩。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 2 # 伊人說美麗

    音樂象徵著生命的旋律,可以滋養人的靈魂

    文學就是生命的靈魂,有著無限美好的旋律

    音樂與文學都是我熱愛的

    音樂讓我的身心隨之喜怒哀樂,隨之波濤起伏,文學讓我的靈魂更加的自由開闊

    1,音樂是文學的發聲

    2,文學是音樂的基調

    3,音樂和文學都是藝術的一種形式,都可以讓人提升生命寬度,陶冶人的情操,讓人活的更通透美好。

  • 3 # 金秋國學

    這個問題特別好,也特別大,一時半會兒很難回答全面。在這裡提供三個角度。

    第一,歌曲,一半音樂一半文學。因為歌詞本身就是詩歌。

    第二,音樂,用音樂語言建構文學。音樂本身不是文學,但音樂語言也可以用文學鑑賞與分析的思路去欣賞。

    第三,音樂和文學都是文化。音樂所反映的,最終是作者的表達,和文化背景、民族特性、思考方式息息相關。

    比較籠統,感興趣的人多的話再細說。

  • 4 # 珠珠雜談

    我從幾個方面說說中國音樂和文學關係,以中國的音樂和文學為例!

    第一,音樂和文學互相影響,互相創造,在中國文學史上,中國的很多詩詞是可以用來唱的,比如,宋代的詞人柳永,凡有市井處,皆有柳永詞,說白了就像今天的歌詞,詞牌名也是相當於一種曲風,李白的很多詩歌就很多可以作曲來唱,屈原的詞本來就是民間祭祀的唱詞,只是在發展的過程中,曲沒有保留下來,所以只有詞作為文學作品保留了下來!但是很多藝術家從詩詞從獲得了創作音樂的靈感,比如龔琳娜就是!

    第二,《文心雕龍》說了,詩以言志,歌詠言!詩,音樂都是人類用來表達感情的手段,文學創作有勞動起源說,人類有兩大需求,生理,和心理,精神層面的需求更多是文化的薰陶,詩,和音樂在們滿足了物質需求後,作為精神需求被需要,比如,民謠,民歌,史詩,都是創作於生活,表達各種各樣的感情,詩,透過文字表達感情,音樂透過聽覺表達感情,最後兩種表達感情的手段都能滲透進心裡,他們的創作來源都來源於生活,都是表達感情的手段!

    第三,文學和音樂,互相創新發展,古典音樂,現代音樂,都可以從文學作品中去找靈感。同樣文學也是可從音樂中找創作靈感,很多文學作家都喜歡聽音樂尋找靈感,他們是相輔相成,互相創新發展的!我的古代文學老師還說,現在真是,懂文學的不知道如何創作古典音樂,懂古典音樂的不知道文學的創作!很多古詩詞都沒有人認真去作曲了!但是我推薦龔琳娜老師的歌,很多古詩詞她作曲成歌了!

  • 5 # 東霖Damagelee

    看了一圈回答,我只能說“言之無物”!一套環一套,讓你雲裡霧裡的繞

    我是不是有點“文人相輕”的意思!我也很鄙視我自己!

    言歸正傳!

    嬰孩初生,先會發音;而後才會喃喃學語,才能識字讀書,最後學文做學問!

    脈絡已經很明朗了!

    音樂和文學之間存在什麼關係?

    “小孩沒娘,說來話長!”

    音樂

    音樂是指有旋律、節奏或和聲的人聲或樂器音響等配合所構成的一種藝術。

    古代音、樂有別!

    《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鏚、羽旄,謂之樂。”

    後通稱“音樂”,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說的通俗點,古時的“音樂”,既要唱,還要跳!唱跳型的結構!

    文學

    文學是指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

    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內心情感和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

    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兩者之間

    不用空話、套話,大家抓緊時間!

    “倉頡”造字之前,民族、種族的文化、文學靠什麼承載傳承,就得靠古時這種唱跳型的音樂!

    唐詩宋詞,大家都很熟悉,是個華人都能來上兩句。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每首詩詞,都能吟唱!詩這種文學載體,又稱作“詩歌”!

    音樂就是文字這種工具出現之前的“文學”,一種喜聞樂見,大眾喜愛的“文學”!

    文學就是以文字為工具,具象化每個人心靈之聲的“音樂”,一種反映生產生活,內心情感的“音樂”!

  • 6 # 劇生活11

    音樂,最先沁入人心中的是悠揚的旋律、輕快的曲調以及扣人心絃的歌詞,當我們置身於音樂的海洋中時可以體會到它的神奇與親切;談到文學,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再到現代白話文形式的發展,都是形成文學史建築的基石。

    文學是音樂植根的土壤;音樂是文學的翅膀。它們親如兄弟,行同手足。音樂與文學這兩個看似不相稱的門類,它們其中的關係甚為緊密。

    音樂與文學都屬於人類物質文明中優秀燦爛的文化遺產,從人類文明誕生開始,這兩種文化形式就並相存在,共同發展。最初人類誕生之時面對自然無法預知的威力而恐慌時,人類需要透過一種媒介來記錄、傳承文明時,音樂與文學以它們獨到的審美藝術情趣及人類所賦有的特殊感官而予之啟蒙及發展。

    音樂與文學自始至終都並肩存在,它們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起推動與借鑑作用的。

  • 7 # h千祥雲集

    可以這樣去理解的,音樂和文學是藝術的兩種表現形式,他們可以表現著共同的主題,情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音樂是流動的文學,文學是凝固的音樂。古代的詩歌原來是可以合樂歌唱的,也就是說,音樂就相當於現在歌曲的曲,詩就相當於歌曲的詞。兩者是和諧統一的結合在一起。

    另外,音樂有Teana之音,文學有神來之筆。二者都是靈感與技巧的高境界昇華。藝術是相通的。就看你有沒有悟性。

  • 8 # 吾名散客

    首先,

    音樂與文學的聯姻表現為歌唱性的聲樂作品。

    聲樂作品範疇較廣,並非歌曲就能籠統概括。

    有的民族在沒有文字的時候,是用歌唱來記事的,流傳下來的就是一部部歌唱的史詩。

    中國古代從詩經,到樂府,到唐宋曲子詞,乃至到現存的民歌,都是音樂與文學的聯姻。

    歐洲古典音樂中的藝術歌曲,是音樂與詩歌的珠聯璧合。中世紀的遊吟詩人,是貴族文化、騎士文化、音樂與文學的融合。

    清唱劇、康塔塔這樣的大型聲樂作品唱的都是詩歌。

    戲劇與音樂的結合形成了各地的音樂戲劇,如西方的歌劇,中國的戲曲,當代的音樂劇。

    其次

    如果把表意的文字作為看做最廣義的文學範疇,那麼文學之於音樂的關係就是,文學為音樂提供審美的經驗和方向,沒有文字的參與,音樂沒有任何表達意義,因為音樂所使用的材料簡單到粗糙,而且沒有指代意義,人們必須透過語言文字和音樂的連結和對應來建立審美經驗,同時音樂所附帶的文字資訊又為審美提供了方向,哪怕是隻言片語的資訊。

  • 9 # 禧多策劃

    音樂是文化最早的表現形式之一,甚至先於文字,

    人類用敲擊自然物體產生的聲音才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甚至交流

  • 10 # 清風也若人

    音樂與文學是十分親密的關係。

    古代的詩詞就講究韻律,詩詞都要有節奏感。古代人讀書為何搖頭晃腦,就是因為有節奏的道理。節奏就是樂感!

    現在的詩歌小說散文其實同樣要有美學,音樂的情趣在,我寫小說之前就要先定好小說的節奏,就是小說的語言的調子,是快,慢,先鋒還是趣味,誇張還是幽默,調門高還是低,語言的程序的速度要統一,這樣的文章就有樂感。

    文學的美除了文字,故事情節,文學性,同樣包括音樂的成分,就像電影裡的音樂一樣,抒情的時候放鬆,恐怖的時候害怕,緊張的時候不知所措,美好的時候心情舒暢。

    音樂無處不在,文學與音樂密不可分,最高境界的音樂與文學往往融匯一體,讓人慾罷不能。

    在這精彩的世界裡,要讓音樂和文學有機結合,我們才能創作出高水平的作品。

    努力是我的方向!加油吧!

  • 11 # 清燈古道

    最早的文學藝術創作比如詩,古人的詩大多都的能唱的,所以詩具有音樂美。好的音樂不一定要多麼柔美或者高亢、具有詩一般的意境同樣也是加分的

  • 12 # 未來密碼

    音樂和文學是“姐妹”關係

    音樂為什麼與文學有著如此緊密的關係?我們必須從兩者之間的共性與各自的特性當中尋找答案。 人們常常把文學(直接如歌詞,間接如文學對音樂的影響)與包括音樂的藝術連在一起,稱之為“文學藝術”或“文藝”,其根本原因就在於文學與藝術同屬於人類的創造性精神勞動,它們都產生於人類的形象思維,都是“情動於中而形於外”,這一點是不能有絲毫動搖的。但與此同時在另一方面,文學和藝術到底是兩個不同的精神勞動種類,它們一個訴諸於作為人類思想感情表達和資訊傳遞工具的語言文字,一個訴諸於經過長期和嚴格篩選的聲音材料。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首先是具體的和明確的,它雖然能夠向人們提供極大的想象空間,但也是在獲得必要的具體、明確的資訊之後,是受到具體、明確的資訊的激發所致。音樂作品(除開歌曲、歌劇等樣式之外)則不同,它直接作用於聽覺器官,很多資訊和情感不經過對具體音樂環境的分析、不經過相對系統嚴格的專業訓練,是絕對不可能明白的;換言之,人們在欣賞音樂作品時,不能像欣賞文學作品那樣獲得“一目瞭然”的思想感情和資訊,而需要先聽到按照某種規律組合的一連串樂聲,然後把它“還原”成思想感情、資訊等等。這也就是說,如果說文學作品所具有的是直接性和形象性,所表達的東西更富有理性,那麼,音樂作品所具有的就是間接性和抽象性,所表達的東西就更富有感性、情緒性,二者完全不同。 現實中,音樂作品的音樂要素與文學要素結合的緊密程度直接決定著音樂作品的普及程度和具有多大的藝術感染力。在這方面,我們不能不承認歌曲是佼佼者。優秀的歌曲之所以比器樂作品具有更強的藝術感染力和號召力,主要就是因為它是文學作品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因為它具有具體、明確的思想內容和情感(當然也必須是健康的),既不像器樂作品那麼難懂,也不像其它音樂作品例如歌劇那樣篇幅龐大,在這裡,音樂要素所起到的是推波助瀾、錦上添花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當然不能說人類幾千年絲毫沒有進步,但音樂作品因其文學要素中所具有的具體、明確的資訊和含義而遭到封殺,其作者慘遭橫禍或遭到不公待遇的事例俯拾皆是。器樂作品除開在極特殊情況下(例如日本軍國主義佔領中國時期不允許華人哼唱哪怕是無詞的中國民間小調)之外,遭此禍患的就較少,分析原因,與沒有文學要素和含義的非理性、不確切,有著非常直接的關係。在這方面,極盡強調音樂的教化功能之能事的中國古代統治者的反動行為堪稱可圈可點,這又從另一個方面證明的文學與音樂之間的密不可分的關係。 很多人認為,“文學是音樂之母”(見2005年8月16日《中國藝術報》第一版對著名女書法家林岫的專訪),筆者不敢誇大其詞,在這裡,僅僅把文學與音樂形容成姐妹。如果此說成立,那麼,在人類迄今為止的所有創造性精神勞動中,毫無疑問文學是姐、音樂是妹。

  • 13 # 李vincent

    音樂屬於藝術的範疇

    而文學和藝術是並駕齊驅的

    音樂可以說和文學沒啥關係

    也許你在閱讀或寫作的時候喜歡聽音樂

    但你很難講清楚他們之間的關係

    我傾向於沒有關係

  • 14 # 鴻域

    要說音樂和文學之間的關係,首先分開來看,再找到他們之間的聯絡,最後一段將會總結出音樂和文學的最根本關係!

    音樂的起源無從追溯,但是歷史有記載以來就有音樂,音樂可以洗滌人的靈魂,可以淨化人的心靈,讓人不再煩躁,可以平靜的對待這個世界!音樂就是透過聲音的振動,來調頻到一個讓人聽著舒服的頻率,從而可以讓人心情愉悅,心情好了,身體也好了,幹什麼事也有激情了,這就是音樂文化的真諦!

    再來看文學,人類文明化程度、思想的進步離不開文學文化的啟迪!從古時候開始文學就是放在第一位,那時沒有物理、化學等學科,只有文學,考功名就考文學功底,看誰文章寫的好。文學給枯燥的文字增添了色彩,給一件平淡的事潤上了色。都說中國文字博大精深,一個詞用的場合不同,聲調不同,表達的意思更是天差地別。這就是文學的凸顯,正因為有了文學,才能讓呆板的文字產生出不同的意思!不再是直接的陳訴事情,而是給人想象的空間,寓意深遠,正是因為文學才能讓華夏文化一直傳承。

    音樂和文學的真諦說完,來分析一下他們的關係。音樂是精神世界的,著重於心情,調頻一個人的狀態,使人產生各種情緒。文學也是精神世界的,是文人的精神糧食,不同情調的文學作品也會讓人產生不一樣的心情。人有七情六慾,而六慾中有“耳,眼”,對應的是耳朵聽音樂,眼睛看文學!所以,音樂和文學都屬於人的六慾之中,而且音樂和文學都是精神世界的產物,音樂和文學透過耳和眼來還原世界的精彩一面!

  • 15 # 烏咪愛讀書

    音樂和文學,一個用來聽的,一個用來讀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表達形式,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其實,音樂和文學,有著同質的東西,都能讓人迅速進入物我兩忘的審美境界。

    一、音樂和文學都能讓人產生難以言狀的、使人神往的感覺,如果找一個詞彙來形容這種感覺,我覺得非“美妙”莫屬。聽音樂時,我們會被旋律控制,看小說時,我們會被情節代入,這就是“韻律”的魅力。

    二、音樂和文學都能夠讓人迅速沉浸,直達審美快感。因為一旦進入音樂和文學狀態,所有的恩怨、理性、煩惱、概念等,都會暫時隱藏,沒有了時間、空間、因果的束縛,只有純粹的盲目衝動,想跳就跳,想哭就哭,想笑就笑,隨心而動。這就是“掙脫了意志的魔掌”的力量。

    一個人如果既喜歡聽音樂,又喜歡讀文學作品,生活一定不會枯燥。

  • 16 # 長春翟國軍

    音樂與文學的關係:同屬於藝術範疇的音樂與文學,表面上似乎是殊不相關的兩種文藝型別。然而,從藝術的本質上看,它們都是指藝術家基於自身的審美經驗和審美體驗,運用特定的藝術語言和方式,所進行的從審美意象到藝術形象、情境或意境的創造性活動。 文學與音樂各自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首先在媒介材料、表現物件和結構方面有著本質的區別。音樂不需要任何因素的介入就能直接打動人的心靈,而文學只能用具體的情節和形象描繪,間接地影響人的心情。音樂的材料與感情形式相對應,文學的材料與感情內容相對應。此外,在藝術材料的普遍性方面,由於語言可以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而音樂的音響與現實的音響完全不同,因此,文學的普遍性在社會生活方面要甚於音樂;但語言的文化傳統有一定的侷限性,且其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語言涵義上,而音樂的音響如音調的抑揚頓挫,建立在審美體驗的基礎上,具有深刻的廣泛性,因此,在文化生活的普遍性上,音樂要遠遠甚於以語言作為材料的文學。 文學是音樂的基石。

       有人說文學是音樂之母。還是以一首古詩《長歌行》為例吧,它是一首樂府民歌,其中反應了中國古代人民勤勞耕作的形象和民間豐富多彩的生活,更多的是給人啟迪的人生哲學。另外《詩經·小雅》中的詩大都形象地反映了中國歷史上週王朝時期天王、諸侯國國君和卿大夫們招待賓朋時那種大排筵宴、歌舞昇平的情景。可以肯定的是,這既是一首文學作品,也是一部音樂作品,是一首歌的歌詞。古代多數的歌曲都是由詩詞演變改編過來的。

      在西方的古希臘羅馬時期,無論是再現曠日持久的特洛伊戰爭的荷馬史詩,還是泰番德爾、薩福、維吉爾、奧維德等詩人的詩歌,無論是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德斯、阿里斯托芬等劇作家的戲劇,還是大量產生於民間的情歌、酒歌、讚歌等等,全都同時具有著文學作品和音樂作品的雙重屬性,而且,由於人類記錄音樂的手段、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它們又同樣都是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得以流傳下來的。所有這些事實都充分證明,文學與音樂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

  • 17 # 無損音樂頻道

    音樂與文化既相互促進發展,又相互制約。

    音樂的產生與文化息息相關。音樂植根於文化之中,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託、相互促進。從一個時期的音樂可以看出這個時期的特定環境和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的文化特徵。

    音樂可以促進同時期的文化發展,好的音樂能夠起到鼓舞人心、淨化心靈的作用。因此音樂源於文化,同時又高於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在一個時期內所形成的觀念和思想,它代表著這個民族和國家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反映出這個群體在一定時期的生活狀態。音樂透過美的薰陶來影響和感染人們的思想和心靈,它是連線民族文化和區域文化的橋樑,是民族文化持久延續的最佳途徑。

    音樂具有文化的代表性。它能在特定環境和特定區域內起到喚起民心、鼓舞士氣的作用,音樂可以把人的精神力量變為無窮的物質力量。民族音樂可以把一個地區或民族的歷史文明呈現出來,它能印證這個地區或民族的人類文明發展痕跡,也能使人在音樂的引導下走向美好的明天。

    比如江南的“絲竹”、河北的“笙管”、西安的“古樂”等,這些樂器都有古老的傳世樂譜,也有代代相傳的樂人傳承。即使現在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流行音樂,也能反映出這些古代地域文化昔日的輝煌和在當今樂壇中綻放出的絢麗光彩。

    中國音樂,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時代,據考古發現,中國音樂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豐富的音樂文化。中國音樂曾經對中國周邊地區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從孔子傳六藝到唐代的胡琴再到近代的西方音樂,中國音樂又在吸收外來音樂要素的過程中不斷充實發展。中國素號“禮樂之邦”,古代音樂在人格養成、文化生活和國家禮儀方面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孔子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學習步驟。

  • 18 # 亦哲殤

    首先必須承認,音樂和文學同屬於藝術門下的兩個類別,他們有彼此的獨立性。但如果他們兩個存在什麼聯絡的話,也是有的。究其本質而言,文學和音樂都只不過是有意味的符號,只不過音樂比文學更天然一些而已。文學和音樂都是有一定的單位組成的,文學是透過文字的排列,音樂是透過音符的組合,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在其表現上,上古時期,中國音樂和文學是交織在一起的,音樂是透過文字來呈現的,所以中國的詩歌大多數都是能吟唱的。

  • 19 # bumptious王巍然

    感謝閱讀!

    音樂是文化所孕育。

    音樂和文化,我們從字面即可看出它們之間的關聯,它們都是能夠在我們人類之間進行交流並且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

    音樂誕生於文化。

    音樂作為藝術存在,不可能是孤立的。它是特定文化的產物,本身被文化所定義,離開了文化,音樂就沒有了靈魂和生命。就拿《黃河船伕曲》來說吧,我們朗誦著澎湃激昂的詩句,眼前浮現出船伕在風浪中頑強搏鬥的場面,透過豐滿的文化觸發出音樂的情感,讓我們彷彿置身於滔天洪流之中,為黃河的波瀾壯闊所震撼。

    音樂就是一種文化。

    音樂離不開文化,音樂的發展也離不開文化的發展。都說“藝術永遠是社會制度的一面鏡子”,那麼“文化永遠是引領音樂的燈塔。”隨著文化的持續發展,勢必會讓音樂的精華和靈魂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音樂促使文化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與精神得到昇華。

    音樂包含在文化中並被文化所影響。

    音樂屬於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文化家族的成員,但是音樂不能和文化並列,它小於文化,是文化的屬下,文化決定於音樂,就類似於部分和整體的關係。

    音樂和文化具有天然的契合力。

    著名作家葉文玲認為:音樂和詩是天然契合的藝術。學者趙鑫珊也曾說過:“莫扎特的音樂是旋律化、和聲化和節奏化了的唐詩。”認為:莫扎特的慢板樂章是他音樂的精華和靈魂,他那幽深的意境同唐詩的鐘聲是如此的相似,如張悅的《山夜聞鍾》中的“夜臥聞夜鍾、夜靜山更響。”或是“相思晚望山林寺,惟有鐘聲出白雲。”莫扎特的《第一長笛協奏曲》寧靜略帶憂傷的情緒把人帶進松風竹雨、山泉水波恬靜、澄明的景色,好像是在吹奏杜牧的詩句:“旅館無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遠夢歸清曉,家書到隔年。”

    音樂和文化密切相關。不依託文化,音樂將如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 20 # 晨陽芹語

    音樂和文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可以說文學是音樂根植的土壤,音樂是文學的翅膀,他們親如兄弟。

    這可以從中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說起,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而《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它們都是可以演奏的樂曲。

    再次,我們熟悉的《樂府詩集》是漢朝、魏晉、南北朝民歌精華所在。內容十分豐富,反映社會生活面很廣,主要輯錄漢魏到唐、五代的樂府歌辭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謠,共5000多首。它蒐集廣泛,各類有總序,每曲有題解。樂府原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蘭詩》,它也是由歌謠整理而來。

    我們熟悉的《楚辭》其本義是泛指楚地的歌辭,以後才成為專稱,指以戰國時楚國屈原的創作為代表的新詩體,它也是可以吟唱的。

    而詩詞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形式,詩詞之所以講究押韻,也是為了便於傳唱。坊間更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唱歌也能吟”的說法。

    再看看很多的文人墨客都是通音律,比如一代先師孔子就善鼓琴,會作曲,繞樑不絕,三月不知肉味。除此外,司馬相如撫的一手好琴,詩人王維彈的一手好琵琶,陶淵明:“樂琴書以消憂”……音樂給古代人文提供了一種人文關懷,是內心的一種釋放。

    音樂也因文人的參與,而變得更有意境,更加高雅。

    所以音樂與文人之間的淵源是很深的,可以說情同手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樂視手機很高的配置價格又不貴,為什麼感覺周圍很少有人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