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創意風向標
-
2 # 造就
這個能裝得下1000個銀河系的太空冷斑,或將證明多重宇宙的存在。
多重宇宙,是指我們的世界之外還存在無限多的世界。這聽起來天馬行空,但已經不再只是一種充滿科幻情懷的妄想。在科學界,它也是一種有著大量追隨者的理論,一些科學家已經開始證明鄰近宇宙的存在。
如今,科學家距離證明多重宇宙又近了一步。從最近遞交給《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的一份研究來看,多重宇宙理論變得更加有根有據。
英格蘭杜倫大學研究生瑞日·麥肯齊(Ruari Mackenzie)深入觀察了太空中的一個區域,這片區域是如此冰冷而廣袤,大多數科學家都認為,它不可能只是資料巧合罷了。有天文學家認為,這種所謂的宇宙“冷斑”是因為這片區域內的星系數量稀少而造成的某種光學錯覺。但麥肯齊和同事們透過研究發現,這些區域內的星系密度並不比宇宙中其他地方少,從而證偽了上述猜想。
在這個猜想被否定後,隨之而來的下一個合理解釋就是:冷斑也許是“我們的宇宙”在遠古時期與另一個宇宙撞擊所留下的痕跡。至少在目前,還沒有證據可以證實這一猜想。但是不久之後,隨著一份特殊星空圖的發表,科學家們也許就能確定一點:冷斑究竟是不是另一個宇宙的足印——而這樣的結果將徹底顛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
徹骨的寒冷如果我們能抵達古老、偏遠的宇宙深處,就能觀察到大爆炸發生僅37萬年後形成的遠古之光——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MB)。這些光中也許就藏有宇宙誕生的秘密,為所有這一切的起源給出最根本解答。因此,一直以來,天文學都試圖捕捉這種餘輝。
歷經多年,他們不斷完善著一份宏觀宇宙圖,其上佈滿了紅色或藍色的斑塊,代表著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不同溫度的區域(以及與之相應的不同物質密度)。通常,這些斑塊呈現的溫度差異極其細微——只有一個例外。2004年,天文學家使用美國宇航局(NASA)的WMAP(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發現了深藏在波江座裡的一個冷斑,它的溫度似乎只有普通冷斑的一百分之一。而且這個冷斑也十分之大,可以裝下足足1000個銀河系。
這片冷斑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異常的觀測結果而已。按照科學家構建的宇宙模型,在如此廣闊的區域內,宇宙空間和物質應該是均勻分佈的。而且按照這些模型來預測,自然狀態下產生如此低溫的區域,只有五十分之一的可能性。一些天文學家認為,這種可能性太低,已經超過了他們可接受的範圍。
對此,不少天文學家認為,這個冷斑是前景區域導致的光學錯覺。來自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光歷經近138億年,傳過各種物質稠密或是空蕩的宇宙空間。在這種條件下,光線會在引力的作用下發生改變。用地球上發射的火箭打個比方,地球引力會作用於火箭,給火箭減速。同樣的,離開地球的光線也會受到引力影響,只不過不是它的速度,而是波長會增加、能量降低。這會導致光線變紅、變冷。因此,處在前景區域的星系團也許會導致我們觀測到的CMB看上去更藍,如果前景區域裡是一片虛空的話,則會使之變紅、變冷。
如此推斷,那個“超級冷斑”的前景宇宙空間中,是不是有一個巨大的虛空呢?
2015年,夏威夷大學的伊什特萬·扎普迪(István Szapudi)等人認為,他們找到了這樣一片虛空,而且它龐大到歎為觀止,跨度達到了18億光年。但這一結果無法得到天文學家的驗證,爭議隨之而來。
針對這一爭議,麥肯齊和同事們利用新南威爾士的英澳望遠鏡展開研究,收集到7000多個星系的距離和位置資訊。在兩項觀測的輔助下,他們建立了一份那片空間內的三維星圖,但它未呈現出任何奇異之處,上面固然有片小小的虛空,但無法用它解釋冷斑的存在。“這就徹底否定了虛空假說。”杜倫大學湯姆·謝克斯(Tom Shanks)說。
不過,還有一個誘人的可能性未被排除:冷斑也許是附近宇宙存在的證據。“我敢說,下一個靠譜的解釋就是氣泡宇宙碰撞假說。”謝克斯表示。“這就要談到宇宙學中的標準模型——以及它的怪異至極。”
自然的結果很多人想到多重宇宙,也許腦海中就會浮現出某種充滿科幻情懷的想象,比如恐龍並沒有滅絕的世界,或者納粹打贏了二戰的世界,又或者某個黑化版的你為害一方的世界。然而,多重宇宙不僅僅是現代物理學中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而且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就以宇宙膨脹理論為例,該理論認為,在大爆炸發生後的第一個瞬間,原始宇宙向外膨脹,體積至少增加了10的26次方倍。儘管該理論受到宇宙學家的青睞(它解答了大爆炸理論的若干問題),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多數宇宙膨脹理論都預言了宇宙將永遠膨脹下去。這意味著,不僅我們的世界在向外膨脹,其他無窮多的世界也在膨脹。
描摹宇宙大爆炸的抽象藝術作品
利物浦約翰莫爾斯大學的天文學家伊萬·巴爾德(Ivan Baldry)表示,多重宇宙就好比奧卡姆剃刀原理——即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是正解。“既然宇宙中有數不清的恆星系,這些恆星系又組成了數不清的銀河系,那麼有數不清的宇宙也完全說得通。”他說。
這聽著瘋狂,實則不然。“說起平行宇宙,人們腦海中想到的,往往是通往地下世界或其他維度的傳送門。”紐約大學的馬修·克萊班(Matthew Kleban)說。他喜歡將多重宇宙想象成一個個島嶼。
不妨拿夏威夷群島打個比方。站在毛伊島上放眼地平線,你可能看不到其他任何島嶼,也不知有其他島嶼存在,直到有一天,海灘上飄來一顆奇怪的樹——本地明顯沒有這樣的樹種。
也許有一天,我們也會發展那顆來自附近宇宙的“樹”。
或者更確切一點,多重宇宙有點類似可樂中的氣泡。我們的宇宙只是其中一個小小的氣泡罷了。
就在打叉的地方兩個宇宙相撞會是什麼結果?一旦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事情就難免要向科幻方向發展了。如果多重宇宙真的像是可樂氣泡的話,只要產生的宇宙數量若足夠多,那麼,總有某個宇宙就會跟我們的世界相撞,沒準就會在宇宙微波背景輻射中留下溫度瘀痕,被天文學家探測出來。
這樣的撞擊會向宇宙各處發出能量脈衝,就好比航船的尾波,克萊班說。
“如果當時確實發生過這種橫掃整個宇宙的漣漪,必定會在太空中製造出某種特定的形態。”他說。有鑑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是早期宇宙殘留的痕跡,這種碰撞給CMB留下的烙印就應該就是那個無從解釋的超級冷斑,或是類似的東西。
在超級冷斑的若干可能解釋中,現在已經能排除其中之一,如此一來氣泡撞擊理論的可能性又大了一分,克萊班說。但他指出,現在還很難給出定論——主要是因為,如此非同反響的結論離不開非同凡響的證據。
非凡的證據也許很快就會出現。目前,天文學家正在合成一份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偏振圖。這種偏振現象,就好比湖面反射的光線。克萊班認為,宇宙撞擊留下的微波也會對CMB產生這種折射,找到這種折射,就可以作為宇宙撞擊的證據。
這份CMB偏振圖擬於今年釋出,克萊班希望,我們能儘快找到另一個宇宙存在的證據。“這將是有史以來最重大的科學發現之一,”他說,將其比作哥白尼的日心說革命也不為過。
“它將告訴世人,我們比先前想象中更加卑微渺小。因此,我覺得這將是一場重大發現,給理論物理帶來巨大沖擊。但更重要的是,我認為,它將對人類的想象力帶來巨大沖擊。”
翻譯:雁行
-
3 # 水木長龍
如果不能靠實驗和觀測的方法來驗證,那麼還有一種非直觀但直接的驗證方法——心感。心感,顧名思義,僅憑這兩個字也應該能猜到個八九不離十的意思,沒錯,心感就是心靈感應的意思。
心靈感應現象
每個人幾乎都有過這種感覺:有時候,當你身處某一個地方時,突然間感覺這個地方很熟悉,似乎曾經來過這裡,可是仔細一想,明明是第一次來啊。這種說不清道不明,但恍惚間又似曾相識的感覺效應,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往往都只是在一瞬間,然後當你注意力稍微一轉移便消逝了。同樣的,有時候你遇到某個陌生人,或看到某件發生的事,都會莫名地有一瞬間似曾相識的感覺蹦出。
難道這些似曾相識的熟悉感覺真的就只是幻覺嗎?不,絕不是!!!
為了將問題講清楚,將道理說明白,我們還得從舉例開始。
1.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是眾人皆知的偉大發明家,他一生的發明達兩千多項,擁有的專利達一千多種,為人類做出的貢獻轟動古今中外。為什麼他一生中能搞出這麼多的發明?而後來者卻無人能匹及他對人類做出的貢獻?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每個傳奇人物的背後,都隱藏著常人所不知道的傳奇秘密。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無論從言談舉止,還是智商測試,其實跟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他小時候開始上學的時候,一次老師佈置一個手工作業,讓全班同學每人動手自己製作一個小板凳。交作業的時候,全班同學只有愛迪生做的板凳最糟糕。老師不悅地說:估計這是我見過的最糟糕的板凳了。愛迪生紅著臉說:老師,您錯了,這是我交給您的第三隻板凳。說完,愛迪生將他做的前兩個板凳也拿了出來。老師一看,搖了搖頭,說:看來真的是我錯了。因為愛迪生小時候實在“太笨”,最後老師找到他的母親,說愛迪生不適合在學校受教育,以“低能兒”的名義將愛迪生攆出了學校。
可是為什麼愛迪生最後卻成為了人類歷史上被公認的最偉大的發明家呢?
網上資料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愛迪生因為總是愛問“為什麼”的問題,很多都是老師答不上來的,經常給老師辦難看,所以才被攆出了學校;有的說愛迪生小時候確實很“弱智”,連小板凳都做不好,留了一級又一級,還是老跟不上其他同學的步伐;還有的說,愛迪生從小就愛自己鑽研搞小發明,不喜歡上課學習,經常考試不及格才被老師勸退學的。
愛迪生退學不管是什麼原因,都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愛迪生小時候做出最糟糕的小板凳卻是真實發生過的事。為什麼長大後他就突然“智商”大增了呢?又是如何不可思議地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的呢?這才是我們關心的主要問題。
真理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同樣的,一些秘密也不可能被所有人都知道。
其實,愛迪生的“智力”在小時候既不是絕對的“低能兒”,也絕不是正常的“普通兒”。什麼意思呢?意思是:他的智力是忽高忽低的,有時候智商非常高,可有時候又的確是弱智的。或許水木這樣講你還是不能完全明白理解,水木的意思是:愛迪生的智力就如同被半堵塞的水道,時而通暢時而閉塞。隨著年齡的增長,那被堵塞在“水道里的堵塞物”終於被水流衝散疏通了,所以愛迪生的“智力”才能暢通無阻地流瀉出來。
愛迪生成年後,在搞研究發明期間,每次進入思維的瓶頸時,他都會獨自一人到休息室小憩一會,並告訴所有人不許在他小憩的時候進來打擾。每次小憩後,通常只要十幾分鍾,他都會在思維上有一個新的突破,然後很快就會有一項新的發明問世。
愛迪生在休憩室
他的小秘密最終還是被在他手下工作的一個助理發現了。在一次閒暇觀日出的時候,助理問愛迪生為什麼每次從休息室出來後,他都能巧妙地解決一些棘手的瓶頸問題。愛迪生只回答了一句話:「疏通阻塞的管道可以給你帶來暢通無阻的知識」。助理雖然不大明白愛迪生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也不敢再多問,他怕多問會引起愛迪生對他理解能力的懷疑,畢竟他可不想丟了這個鐵飯碗。
2.艾爾伯特·愛因斯坦艾爾伯特·愛因斯坦,是家喻戶曉的偉大科學家,他沒有像愛迪生那樣一生髮明瞭那麼多的東西,但他的質能方程以及偉大理論——相對論的提出以及最後得到證明,足以讓他名震中外,享譽世代。他被認為是人類科學界裡擁有「最聰明最智慧大腦」的人物。
艾爾伯特·愛因斯坦
在他去世後,他的大腦被解剖用於科學研究。人們從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得出的結論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的說,愛因斯坦的「神經元膠質腦細胞」非常多,遠多於正常普通人的數量,而這些「神經元膠質腦細胞」是承載能量的,愛因斯坦比一般人擁有轉化為驅動力的更多的能量,就像電腦機器一樣,電量充足才能快速運轉,所以愛因斯坦才具有更強的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有的說,愛因斯坦的大腦某個區域有很多的凹槽,這些凹槽不但多而且比普通人的也都寬大,可能這些凹槽與數學的運算能力有一定的相關性;還有的說,愛因斯坦的「星形腦細胞神經元」比普通人多出幾倍,而這些「星形腦細胞神經元」是促使大腦神經元活躍度的關鍵,更是提高大腦認知能力的開門鑰匙。
對於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不管得出的結論是什麼,都是為了說明愛因斯坦為什麼生前比其他人更加得聰明,具有更高的不可思議的智商。
當所有的人都向一個問題的閃耀點盲撲去時,只有保持冷靜頭腦的人才會看到太陽昇起來時帶來的更多光明。
愛因斯坦的智商很高,思維很超前,頭腦很發達,這是舉世認可、無以爭論的事實。但愛因斯坦也有隱藏的不為眾人所知曉的小秘密。
愛因斯坦當初「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和質能方程的建立,使他在物理學界的地位一躍併入前茅。當時物理學界能理解他的「相對論」的人傳說只有三個。他的好朋友「亞瑟·斯坦利·愛丁頓」是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推廣者,同時也是第一位理解愛因斯坦相對論並證明其正確的科學家。一次,在酒宴間,愛丁頓半開玩笑地問愛因斯坦:你那與眾不同的思維和超越時空的論點,究竟都是從哪裡來的呢?而愛因斯坦也似半開玩笑半似認真地回了一句話:「那些東西早已存在,我只是個搬撿工而已」。
愛因斯坦在演講他的相對論
當然,愛丁頓以為愛因斯坦只是給他開玩笑的,也就付之一笑不了了之。
但類似的問題愛因斯坦又被第二次問到過,那是他表姐曾經的男友,一次見到愛因斯坦問:為什麼你的想象力如此地驚人,你的思維如此地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還有你的那些理論都是怎麼想出來的?
當時,愛因斯坦只淡淡地回了一句話:「我不需要去發揮什麼想象力,它們早已存在我的頭腦中,我只要去認真分析、理解、運算就好了」。
3.尼古拉·特斯拉尼古拉·特斯拉,雖不像愛迪生那樣婦孺皆知,也不像愛因斯坦那樣聞名中外,但他的發明卻絕不亞於愛迪生,他的頭腦也絕不次於愛因斯坦。而真正知道他的人,卻把他當做神一樣的人物敬仰:有人說,他是來自外星球的擁有地球人不具有的特意功能;有人說,地球上發生的很多神秘事件都與他當初的實驗有關;還有人說,愛因斯坦、牛頓、愛迪生、霍金等那些名聲響震古今中外的偉大科學家,站在尼古拉·特斯拉跟前,也只能剛剛望到尼古拉·特斯拉的膝蓋。
尼古拉·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混的並不出名,不是因為他的能力不夠,反而恰恰是因為他太有才了。
他的交流電的發明從根本上改善了人類的生活,以至直到現在我們生活中使用的還主要是尼古拉·特斯拉發明的交流電。其他的發明還有很多,但都是已經公佈出來的,很多人也都已瞭解過,水木就不多說了。這裡,水木小編只公佈一些沒有被明目公開而知道的人很少的發明:黑光能量攝取機,球形閃電索能器,無線長明燈,源場能量轉換,時空座標的換算,永動機原理的提出(可惜經費不足,當時無法實驗,稿件至今被美-國-密-封-保-存),真空能量的轉換,等等等。列出的是水木知道的,不知道的或許還有很多。
「我只想把大自然的力量,變成為人類服務的物件」,這就是他說過的代表著自己理想和心願的豪壯誓言。而他的一生中也確實在朝著他的誓言邁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人類,為了專心工作,為了給人類創造出更多的利益,他終生未娶。一項能賣幾百萬美元的「交流電專利」,他毫不猶豫地撕毀放棄,讓其成為永遠為人類服務的免費資源。
尼古拉·特斯拉,交流電
可是,如此偉大、迷人、奇才的科學家,能力和貢獻都不次於“兩愛”甚至遠超他們,為什麼卻沒有“兩愛”的名聲大呢?為什麼得不到歷史應有的讚譽呢?為什麼如同被歷史遺忘了般“金埋塵沙”呢?
寫到這裡,說實話,水木現在的心情也很憤憤不平,既遺憾惋惜,也同情傷感,卻也無可奈何。因為這就是人類社會被隱藏的「潛規則」導致的結果,水木也曾深有體會。
一位對世界無私奉獻的偉大發明家,在經歷了欺騙、冤屈、逼迫、惡意中傷和詆譭後,依然無私無怨地為人類貢獻著自己的餘光,這該是怎樣的胸懷和怎樣的氣魄!可笑的是,人們一直受益著他的發明卻甚至都記不起他是誰,更不要說讚譽和紀念他了,人們至今還有很多人以為交流電是麥可·法拉第與波利特·皮克西等人研發出來的,而與特斯拉沒有關係。
「水至清則無魚」,同樣的,在人類的社會里,“人至能則遭嫉”。正是尼古拉·特斯拉太有才了,才使如此的一顆巨星,一名人類偉大的科學巨匠,被深埋於塵沙之內,而不得盡情地釋放應有的光芒。他的那些高效能高效率的發明,無形中威脅到了那些地位已經牢固的科學家,極力的聯合反駁,極力的針鋒排擠,極力的見縫打壓,極力的無中詆譭,極力的惡意中傷,甚至欺騙、威脅、逼迫等手段也明目張膽地施加到特斯拉的身上。試想,在人類之中,哪怕再有才能,除了尼古拉·特斯拉之外,誰還能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在如此沉重的風雨之中匍匐前進?
在與愛迪生合作的那段時間,是尼古拉·特斯拉人生第一次體會到被玩弄欺騙的感覺。
特斯拉與愛迪生合作期間,幫愛迪生改進發明瞭很多東西,可以說為愛迪生盈利不少。愛迪生善於商業運作,有經營頭腦,而特斯拉只顧埋頭髮明,從不考慮用自己的專利發財。愛迪生曾經承諾在特斯拉幫他改進發電機後會支付他5萬美元,然而愛迪生卻欺騙了特斯拉,這導致了特斯拉憤而辭職。特斯拉的離去正好中了愛迪生的下懷,這也是愛迪生故意不履行先前承諾的主要原因:故意趕走特斯拉,以免威脅到自己既有的地位,因為他發現,特斯拉的能力超出他的地方不是一點兩點。
這位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物理學家、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電力商業化的重要推動者,人類現代交流電系統的先驅,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曠世奇才。傳說,他每天只睡2個小時,最終獨自取得700多項發明專利。為了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特斯拉終身不娶。除了是一位科學家,他還是詩人、哲學家、音樂鑑賞家、養鴿專家、語言學家、吠陀專家。他精通八種語言:塞爾維亞語、英語、捷克語、德語、法語、匈牙利語、義大利語、拉丁語。
他的成就與事蹟被人為地打壓或隱瞞,導致絕大多數普通人沒有聽說過他。隨著人類對環境破壞的加大,引發出對清潔能源與自由能源的渴求,特斯拉的名字才漸漸浮出水面。
認真深入瞭解過尼古拉·特斯拉的人應該都知道,尼古拉·特斯拉每一項發明的圖紙都不是像其他發明家那樣——透過反覆的草稿修改的,而是直接在大腦中自動繪製修改好的,然後直接出圖,並與其他合作人員按圖紙直接進行實際實驗。並且,這樣一步到位的程式幾乎沒有出現過差錯,即使偶爾有偏差,他也不會在圖紙上添添改改,而是在頭腦中重新構圖好後,立馬再繪製出一張出來。所以,當時很多人都說尼古拉·特斯拉的頭腦就是一臺「自動執行機」。
4.斯蒂芬·威廉·霍金斯蒂芬·威廉·霍金,被譽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關於他,眾所周知,水木也就不多說了。這裡只說為什麼他被譽為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
斯蒂芬·威廉·霍金
一個只有三根手指頭可以活動的人,常年在輪椅裡度日,是怎樣時不時地冒出來那麼多奇特的思想理論的呢?他的那些宇宙理論和黑洞理論,是憑空想象的捏造,還是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的變身衍化?
水木先不說他的理論如何如何,但從他剛一開-通-微-博,第一篇微-博就招引粉-絲30多萬來看,他的那些理論還是備受歡迎的。不管是已經受到學術界認可的奇性定理、黑洞面積定理、黑洞霍金輻射和無邊界宇宙理論,還是最近他接二連三提出的新觀點:時光機、外星人論、星際移民、高維空間等,都說明他擁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大腦,足以向世人證明他享譽是繼愛因斯坦之後最傑出優秀的理論物理學家,是當之無愧的。
總結分析:這最偉大的人類歷史上的四個科學家,有關他們的傳奇,你知道的,不知道的,水木都大致作了介紹。但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科普,而是為了與題旨相呼應。
那麼,他們都有什麼樣的共同點呢?
愛迪生:「疏通阻塞的管道可以給你帶來暢通無阻的知識」。
愛因斯坦:「那些東西早已存在,我只是個搬撿工而已」。「我不需要去發揮什麼想象力,它們早已存在我的頭腦中,我只要去認真分析、理解、運算就好了」。
尼古拉·特斯拉:每一項發明的圖紙都不是像其他發明家那樣——透過反覆的草稿修改的,而是直接在大腦中自動繪製修改好的,然後直接出圖,並與其他合作人員按圖紙直接進行實際實驗。很多人都說尼古拉·特斯拉的頭腦就是一臺「自動執行機」。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個只有三根手指頭可以活動的人,常年在輪椅裡度日,是怎樣時不時地冒出來那麼多奇特的思想理論的呢?
當水木小編將前面四位科學家的關鍵不同處重新彙總在一起時,有沒有發現一個共同點?聰明的你,或許一下子就看了出來:他們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大腦,而且他們的大腦似乎不是受控於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就是說,他們的大腦好像不是他們自己的大腦一樣,而他們的想法和理論大多都是頭腦裡早已存在的,他們只是倒出來使用而已。
柏拉圖說:知識早已存在於我們的基因內,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學習,只是為了回憶起那些已經被我們遺忘的知識。
柏拉圖
根據量子力學理論:一件事物的所有情況皆有可能存在,所以我們的宇宙也有無數種可能——即有多重宇宙的存在。
根據量子力學的理論,多重宇宙是存在的
根據膜理論:空間共有11個維度,而我們是處於四維度的超曲面上,如同一張薄薄的膜一樣。
膜理論宇宙
根據佛學經典理論:「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更說明無論宏觀還是微觀都存在著無數的無窮層次的宇宙世界。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而這些都是無法證明的,因為我們觀測不到,也不能用實驗去驗證,那麼,我們該如何證明是否存在著多重宇宙呢?文章開頭,水木說過:我們還有一種非直觀但直接的驗證方法——心感。
如果存在多重宇宙,必然在其他宇宙裡也存在著一樣的我們自己。佛曰:「萬物皆有聯絡」。同樣的,所有的宇宙也絕不是彼此獨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相互聯絡著存在的。離我們近的平行宇宙,與我們的連線感應就會比較強烈。時間在我們的宇宙視角範圍裡,是一維的線性蔓延,但在所有的多重宇宙或平行宇宙裡,時間卻是多維度的蔓延。有的平行宇宙的時間是超前的,而且平行宇宙離我們又很近,這時,自身振動頻率較高的人——感應能力也會比較強,就會在頭腦裡看到未來的景象。
問題解答:1.為什麼有時候你會對某個地方、某處景物、某個人有莫名奇怪的熟悉感?
因為超前的平行宇宙對你的連線感測效應,讓你感受到了其他平行宇宙裡的事物。
2.為什麼人類的歷史上會有預言家的誕生存在?
中國唐朝時,袁天罡與李淳風的推背圖預言
因為超前的平行宇宙對你的連線感測效應讓你看到了未來的景象。
3.為什麼文藝復興時期出現了那麼多的精英奇才?
文藝復興時期,達芬奇的名畫:蒙娜麗莎的微笑
因為宇宙的歲差軌道的重合,導致了多重宇宙的大量聚首,能量波的感測效應一時間大爆發,被多重宇宙的能感波輻射到的人也增多,所以能人一時間也出現了大爆發的情況。這也解釋了達爾文無法用「進化論」來解釋的為什麼地球上曾有一段時間突然間就直接出現了大量的新生物種,而不是靠緩慢的進化而來的原因。
4.為什麼四大科學家僅透過自己的頭腦就可以得出那麼多驚人的理論,還能將理論演變出對人類有利的實際東西來?
因為超前的平行宇宙對他們的連線感測效應,讓他們看到了那些超前宇宙裡超前的自己頭腦裡已經存在的東西。
5.為什麼有時候做的夢醒來後感覺那麼的真實,好像真的親身經歷了一般?
有的夢,當你醒來時,好像親身經歷了一般
因為平行宇宙或多重宇宙的連線感測效應,讓你在睡眠中感應到了那些宇宙裡另一個你正在發生的事。順便補充一下,無意識的狀態是你獲取靈感的關鍵,更是你連線感應到其他平行宇宙或多重宇宙里人和事物的關鍵,而有意識的思維是鎖死這些的關鍵,你思考的東西都是無意識狀態時大腦從其他宇宙獲取到的東西,並不是你自己的發明創造。所以,有一句話:「你認為你的那些很奇特的思想真的就是你自己的思想嗎」?睡眠是一種無意識的大腦放空的狀態,所以夢並不是因為「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所導致的,而是因為白天你大腦的過於專注某事,堵塞了「感測連線」的傳遞,結果晚上睡著後,閘門才打開,被阻在外面的東西才流入你的大腦。
6.為什麼有的母子間會存在心靈感應?雙胞胎間很多都會存在心靈感應?夫妻久了有的彼此之間也會存在心靈感應?
因為你們相互有感應的每一個人的自身振動頻率,都能一致地與臨近的平行宇宙的振動頻率達成一定的共鳴度,透過臨近平行宇宙的感應效應媒介,如同中轉站一樣,建立起了你們之間的心靈感應。
回覆列表
多重宇宙是一個爭議頗多的理論,不喜歡它的物理學家也有很充分的理由。
眾所周知,測量結果僅僅在特定的參考系中有效。如果一個數字沒有單位,它就無法被賦予具體含義,而即便是像“很遠”、“很小”、“很奇特”這樣模糊的表述也需要設定參考系:“很遠”需要引入一個原點;“很小”應參照一定的數值範圍,“很奇怪”需要有對上下文含義的暗示。這些假設的“參考系”不像單位那樣被嚴格指定,但我們對事物(如物體,現象,實驗)的描述都是憑藉著這些不可見的參考軸進行校準的。
如果我們發現我們所瞭解的一切,我們所能知道的一切,都只不過是多重宇宙中的一個部分,而這一切的基礎建立於我們的座標系之上的話,即便觀察結果沒有改變,其實質也會發生改變。換言之,哪怕其他宇宙的存在可能不會影響到我們在儀器上測得的資料,它們也可能從根本上影響著我們解釋理論的方式。
在多重宇宙理論中,第一個難點便是多重宇宙的廣袤程度。它比人類以前處理過的任何事物都要大得多——這一點從它的名字“多重”宇宙中就可以看出來。如果說多重宇宙給人帶來的強烈震撼源自於它讓人類更加感受到自己的渺小,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與多重宇宙的其他諸多驚人性質中,“大”已經算是最稀鬆平常的了。
歐洲核子中心(CERN)理論物理小組的帶頭人吉安·朱迪切(Gian Giudice)的觀點可以代表大多數物理學家:“只要仰望天空,我們就會認識到自身的渺小性。即便多重宇宙是真的,我與浩瀚宇宙在度量上的差距也不會有任何改變。”事實上,宇宙的龐大和個人的渺小甚至讓許多人得到了慰藉,而非煩惱,因為一把自己放到廣袤的宇宙中,我們所有人的煩惱,日常生活的所有事件,都幾乎不復存在。正如物理學家勞倫斯·克勞斯(Lawrence Krauss)所說:“我們在地球上發生上的一切都與宇宙不相關聯。而我對此覺得很欣慰。”
從哈勃空間望遠鏡發回的令人驚歎的照片,使得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創作出詩篇《廣袤的夜空》(The Enormous Night),使得蒙蒂·派森(Monty Python)在《銀河之歌》(Galaxy Song)中唱到“當生活讓你感到萬分沮喪”,這些有著羅曼蒂克風格的作品都與我們意識到自身的渺小性相關聯。可以說,在歷史中的某個時刻,我們已經認識到了自身的渺小性。
如果不是因為我們害怕多重宇宙的廣袤,那我們抗拒多重宇宙的觀點,是不是因為它囊括了諸多我們看不見,甚至永遠也看不見的世界呢?這也確實是我從同事那兒最常聽到的抱怨。強烈反對多重宇宙論的物理學家喬治·埃利斯(George Ellis)和強烈倡導多重宇宙論的英國宇宙學家伯納德·卡爾(Bernard Carr)在一系列引人入勝的討論中就探討了這一問題。其中,卡爾認為,他們最根本的論點分歧在於“什麼樣的科學特徵才能被視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一問題上。
就科學的傳統而言,實驗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實在不能做實驗,比較觀測是一個可以接受的替代手段:天文學家不能操縱星系,卻可以在數百萬光年外以不同的方式和步驟來觀測它們。然而,這兩種方法都不適合多重宇宙理論。那麼,是否可以由此得出多重宇宙理論是位於科學領域之外的結論呢?
弦理論的創始人之一薩斯坎德為此給予一種令人信服的解釋。他認為,除了實驗和觀測之外,還有第三種用於實證科學的方法:由我們看到的事物來推測出看不見的事物和現象。要想證明多重宇宙存在與否,我們完全不必去遠至因果不連續的時空區域來尋找例子,類似的例子可以考慮亞原子粒子:我們永遠都不可能觀測到單獨的夸克,它們永遠三個三個地被束縛在一起,形成質子、中子及其他粒子,但我們誰都不會否認夸克的存在。薩斯坎德說:“到目前為止,夸克依舊隱藏在神秘的面紗。雖然至今為止,沒人觀測到單獨存在的夸克,但從來沒有人對夸克理論的正確性提出質疑。夸克已經成為現代物理學基石的一部分。”
由於我們的宇宙現在正在加速擴張,目前位於我們視線範圍內的星系將會很快地被推到視線範圍的邊緣。我們不會因為這些星系超越了我們的可見範圍就認為它們不存在,正如我們不會因為一艘船越過地平線以後就不存在了一樣。而如果我們承認星系可以存在於我們的觀測區域之外,那其他事物怎麼就不能存在於可觀測區域之外呢?比如那些我們從未見過,也永遠不會看到的事物?一旦我們承認在我們視線範圍之外的區域有事物存在的可能性,這種影響就將呈指數級增長。英國皇家天文學家馬丁·里斯(Martin Rees)將這一推理比作心理學中的厭惡療法:一旦我們承認在超出我們視線之外有星系的存在,就像容許了一隻小蜘蛛從很遠處爬過,但只要承認了這一前提,在不知不覺中你就認可了無窮多個與我們所在的宇宙完全不同的宇宙存在的可能性——到那時,你會發現自己周邊已經爬滿了大個的狼蛛。
就我個人而言,從任何方面來說,缺乏直接的實驗物件並不會影響一個理論成為好的物理學理論。因此,無法實驗驗證這一點並不是我牴觸多重宇宙理論的原因。
接受多重宇宙理論的另一個難點在於,它挑戰了我們最珍視的信念——獨特性。這一點會是我們困擾的根源嗎?正如塔夫斯大學的宇宙學家亞歷山大·維連金(Alexander Vilenkin)所解釋的,無論我們的可觀察的區域有多大,只要它是有限的區域,它就只能包含有限數量的量子態,每一個量子態都獨一無二地對應著相應的宇宙空間。因此,如果存在無限多這樣的宇宙空間,那麼總有一些宇宙所擁有的特定內容同時被其他宇宙所擁有。也就是說,我們所在的這個世界,乃至這一世界的每一處細節,都可能被其他的宇宙複製。這意味著,你再也不是獨一無二的,很可能在其他宇宙中,存在著千千萬萬個你。
維連金說:“這些‘複製品’的存在的確令人沮喪,儘管我們的文明有諸多缺點,但我們至少可以宣稱我們的文明是獨一無二的,就像一件藝術品一樣。但是現在我們不能再這樣說了。”我明白他的意思,這一點也深深困擾著我,但這一點可能仍然不是我不滿的根源。正如維連金沉思後所言:“我還沒有自大到認為自己能主宰客觀現實的地步。”
浩瀚無垠的星系:像圖中草帽星系這樣的星系,填補了我們可以看到的最遠處的空間,也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遠。
對於我來說,多重宇宙之爭的焦點,或許在於一個奇特的諷刺:雖然多重宇宙將我們的物理世界的概念擴大到了難以想象的程度,但這一理論本身卻是極其狹隘的,因為它從外部限制了我們能獲得知識的範圍以及我們獲取知識的能力。我們這些理論物理學家夢想著生活在一個有規律的世界裡,該世界不存在任何任意性,且其中的規則是完備的。我們的目標是找到一個邏輯嚴密、約束嚴格的自洽性理論,這種理論只能擁有一種獨一無二的結構,即便我們不知道這個理論從何而來,緣何產生,屬於這一理論的結構都不會任意改變。如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學家拉斐爾·布索(Raphael Bousso)所言,自然界所有的基本常數都應該由數學、π和2構成。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以後,世界各地的物理學家都驚歎於其非凡而持久的美。廣義相對論方程中的對稱之美是如此清晰,以至於這一理論看起來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物理學家也想把廣義相對論的成功複製到其他物理學領域,但是到目前為止都失敗了。
為什麼宇宙的基本常數非得是這幾個值呢?幾十年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原因,但是迄今為止沒有人找到。事實上,如果使用現有理論去推測一些基本常數的可能值,得出的結果與測量所得結果相去甚遠,簡直到了可笑的地步。但我們該到底應該如何解釋這些常數呢?如果只有一個獨一無二的宇宙,那麼掌管著宇宙結構的常數必定具有其特殊意義。如果它們的值不是完全隨機產生的,背後就必定會有一些緣由,甚至是一些有意為之的“設計”。
這兩種方式都讓人不太滿意。作為科學家,我們花費畢生去追尋規律,只因我們相信諸事的發生皆有原因,即便我們不懂其中道理;我們探尋模型,因為我們認為宇宙中存有秩序,即便我們不曾看到。在這種世界觀下,不存在純粹而隨機的可能性。
但如果說這一切的背後有著某種“設計”,這種想法也並不受人歡迎,因為這就意味著有一種超越自然規律的存在。這種“存在”必須能行使選擇和判斷的職能,而宇宙不像廣義相對論的體系那樣嚴格平衡、緊密限制,它是絕對任意的。而如果在邏輯上可能存在好幾種宇宙,而其中只有一個能被實現,這可不那麼令人滿意。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如宇宙學家丹尼斯·夏瑪(Dennis Sciama)所說,就好像有某個人看著一張清單,然後說“這個宇宙不要,這個宇宙也不要,要不就選這個吧”。
星系之外:圖中那個不太起眼的斑點是透過可見光和X射線觀察到的Abell 2029星系團。這類星系團是我們宇宙中最大的結合結構。
有關多重宇宙的辯論有時會變得十分激烈,懷疑多重宇宙的人甚至有可能指責多重宇宙理論的支持者是背叛了科學。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應當意識到,沒有人會願意主動選擇多重宇宙理論。(吶,發生這種事情,大家都不想的。)我們都希望我們的宇宙是由美麗而深刻的原理互動著有機地組成。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可以說,很不幸,宇宙不是我們所想的這樣。但宇宙本是如此。
有關多重宇宙的論調一定是消極的嗎?這一理論非得是最優選擇不存在的情況下的妥協嗎?我的許多同事也在嘗試替多重宇宙理論說點好話。比如,從邏輯上講,多重宇宙理論比單一宇宙理論更簡單,也更好解釋。就如夏瑪所言,多重宇宙理論“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奧卡姆剃刀原理,因為它能最小化你對宇宙的隨意約束”。溫伯格也說,一個沒有任何前提條件並且不用仔細除錯以使它符合觀察結果的理論,就其本身而言就足夠美麗了。他說,這種美可能與熱力學之美類似——熱力學之美是一種統計上的美,它解釋了宏觀世界的狀態,但是這種美不屬於其中的每一個個體。“你在探尋美的時候,肯定不能事先就知道自己會在哪裡發現它,也不能事先知道即將發現的美是什麼樣子的美。”溫伯格說。
有幾次,在思考這些重要的科學問題時,我的思緒不禁想到了安東尼·德·聖埃克蘇佩在《小王子》中展現那種樸素又美麗的智慧。小王子曾經認為他心愛的玫瑰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但他隨後就看到了一片玫瑰花圃中。他因為內心的這種背叛而思緒紛繁,並且因為這一損失而悲傷——為他的玫瑰花和他自己,不禁流下淚來。最終他意識到,他的玫瑰花“比世界上無數的玫瑰花都要重要”,只因為她屬於他,她馴服了他,她是他獨一無二的玫瑰花。
我們的宇宙沒有什麼特別的,除了這一點——它是我們的。但這一點還不夠嗎?即便我們的全部生命,我們知道的一切的總和,在宇宙中都顯得微不足道,但它們依舊是我們的。不管是此時,此地,還是我們,都有著獨一無二的意義,因為意義畢竟是由我們來賦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