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晨曦
-
2 # 小陳新態度
中文名
1930經濟危機
外文名
The Great Depression
時間
1929—1932
起源地
美國
開始標誌
黑色星期四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範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鬥爭日益激烈。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
3 # 縱橫宇內
樓主指的應該是大蕭條。樓主可以只看加粗部分,想深入瞭解可以全文閱讀。
經濟大危機的背景說到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背景,就不得不提到柯立芝繁榮。柯立芝繁榮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前奏,也被認為是一種虛假的繁榮。柯立芝繁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時期,恰巧在總統柯立芝任期之內(1923—1929年),所以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然而柯立芝繁榮在表現出空前繁榮景象的同時,也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首先,柯立芝繁榮是少數人的繁榮,這一時期的財富分配是嚴重不均衡的。1920年因瘦經濟危機影響,國民收入下降到578.84億美元,但到1929年國民收入總值上升到828.1億美元。然而迅速上升的財富只是在少數人手中,占人口1%的最大資本家佔有財富達59%,占人口總數12%的小資本家佔有財富達33%。這樣我們不難算出,在這1%和12%之外87%的普通人,知佔有可憐的8%的財富,差距竟然有倍之多。財富佔有多少的巨大差異,反映出的是當時美國社會財富分配嚴重的不公平。大量的財富雖然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是這一小步分人的購買力是有限的,龐大的財產不可能都用來消費,然而占人口大多數的普通百姓,雖然看上去是龐大的消費群體,但由於財富有限,也不能使他們的購買裡的到百分之百的發揮,這樣一來,繁榮的景象無法帶來更加繁榮的消費刺激,反而導致國內市場的萎縮。其次,財富分配不公平現象的存在,必然導致社會矛盾的產生,帶來許多不穩定因素。
這一時期,瘋狂的經融投機也為災難埋下了伏筆。投機是由於預期某種東西將來會漲價而以低價買入,而投機過程中沒有實質性的財富增加,只是“預期”本身而已。這一時期完美的繁榮景象,使人們對投機充滿信心和樂觀的估計,於是更加不顧後果的進行。美國經濟學家福克納說:“投機增長,特別是股票投機的增長,從來不是所謂景氣時代的特徵。這在20年代並不例外。”
經濟大危機的表現1929-1933年經濟危機是一場影響巨大的經濟浩劫。這一危機的表現是多樣的。
首先,工業生產上,生產總值大幅下降,不僅是在危機發生的美國,很快波及到整個歐洲甚至世界範圍。世界工業生產到1932年下降為1929年的54%。具體來看,德國下降為53%,法國生產下降為69%,英國的生產下降為84%。
其次,農業上農產品和初級產品價格整體下跌,1933年1月,以黃金計算的橡膠價格僅為1929年1月的13%,羊毛為22%,絲為28%,棉花為34%,大米和咖啡為41%,小麥為42%,食糖為50%。由於貧富差距導致的消費力低,使得大量的農產品積壓過量,甚至出現了大量傾倒農產品的現象,加劇了危機。
再者,金融業也遭到了重創。1929年10月24日,美國金融業“黑色星期四”的到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全線下跌,也是由此觸發了美國經濟危機。隨後,故事進一步暴跌,一天之內1600多萬股票被拋售,50種主要股票的平均價格下跌了近40%。大批的銀行破產,到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人們的財富一夜間化為烏有,無數人瀕臨破產,甚至頻頻出現資本家跳樓自殺的現象,並且有近4000美華人跳樓自殺身亡。
最後,在人們的生活方面,由於大量的企業倒閉,導致這一時期失業人口急劇上升,這給普通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災難。由於失業造成的收入銳減,導致人們的購買力嚴重下降,很多貨物在倉庫中長期積壓,甚至導致一些資本家,不得不大量傾倒農產品,而與此同時卻又存在這大量需要糧食救濟的貧民。
造成的影響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其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主要可以分為對美國和對世界的影響兩個方面。
就美國而言,首先金融業出現了信任危機。銀行的破產使得人們的財產一夜間化為烏有,當時人們無節制的崇尚分期付款和信貸消費的體系,在這一時期權全線崩潰。貨幣的接連貶值,也使人們對貨幣失去了信任。再者工農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大量企業倒閉,農產品價格也大幅下跌。國民收入因失業人口的增加而大幅下降,購買力下跌,進一步加劇生產過剩。下降的生活水平,以及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使得美國社會的階級矛盾,社會矛盾不斷加劇,社會穩定與和諧遭到威脅,法西斯主義也在矛盾重重的美國有所抬頭。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急劇下降。到了20世紀20年代,世界貿易結算方式,尤其是美國對歐洲的貿易逆差不斷增長。
就世界而言,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也是一場罕見的經濟災難。首先,由美國起始,迅速掀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甚至是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大危機。世界工業生產總值急劇下降,農產品及初級產品的價格大幅下跌,國際貿易值,特別是歐洲的孤寂貿易值明顯下降,戰後重建的金本位制崩潰、國際貨幣制被摧毀。再者,資本主義世界的社會危機不斷加劇。由於經濟的蕭條,失業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降低,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改善生活,示威遊行,罷工鬥爭不斷出現,社會矛盾不斷激化,各國政壇醜聞迭出,政府信譽掃地。與此同時,法西斯藉助群眾對社會不滿,開始廣為散播法西斯的言論,煽動人民促使社會動盪不安,藉此興風作浪,是世界充滿了不安定因素,為後來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禍根。最後,這場經濟危機也使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暴露和激化。為了擺脫危機,各國紛紛採取“各自求生”、“以鄰為壑”的措施。
總而言之,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可以總結為,影響範圍特別廣,以美國為開始,波及整個資本主義社會甚至全世界,已及幾乎所有經濟領域;影響時間特別長,從1929-1933年4年的時間,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破壞力特別大,整個世界經濟處於一片大蕭條之中。
-
4 # 蒙B歷史課堂
1930年經濟大蕭條是指華爾街股市大崩盤。
華爾街股市大崩盤之後引起連鎖反應,引起大規模的企業破產和農業破產。又引起大規模的失業。然後美國經濟全方位進入衰退,衰退之後,經濟危機從美國滲透到歐洲,又從歐洲滲透到全世界整個世界的經濟形勢,陷入一片毀滅之中。
隨後各國為了各國為了保護本國的貿易,大幅度提高關稅,國際貿易受到巨大打擊。各國的市民都處在飢餓之中,法西斯德國成績崛起,在本國獲得政權,間接導致第2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
5 # 史海尋蹤
用幾個關鍵詞來描述當時的情景:前所未有、慘淡空前、影響深遠。
準確些這場危機是從1929年爆發,席捲全球資本主義世界,因此帶來的副作用極大,直接推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作為經濟的晴雨表,危機首先從紐約華爾街的股市中體現出來。10月29日,美國股市暴跌,並一直下行到從未有過的低位,由此拉開大蕭條序幕。
僅僅在幾天之前,美國還在對日趨繁榮的經濟表示極為樂觀。然而表面繁榮無法取代深藏其中的尖銳矛盾,該爆發的遲早都要爆發。
在一戰中,美國坐收漁利撈足了錢,戰後各國紛紛向美國支付債務,大批資金流入美國,這就形成美國一枝獨秀,其他地區急速抽血的局面。惡劣的後果開始顯現,因為將大量資金用來還債,包括英國等強國再也無力從美國進口物資,這讓美國的外貿訂單大為縮減。
美國國內的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工廠生產效率提高55%,工人工資則只增長2%,同期農民收入只有工人四成。
效率提高令資本家大量裁員,於是美國消費市場出現以下情況:財富迅速集中到少數寡頭手中,他們有錢但是消費能力有限;廣大工人農民、以及越來越多的失業者嗷嗷待哺,卻苦於手裡沒錢購買消費品。
這種情況令美國內市場銷量巨減,促使產品滯銷的資本家們大批裁員,反過來形成失業人員增多,加劇市場疲軟這麼一個惡性迴圈。
此前依賴借貸透支消費造成的虛假繁榮,也因越來越多的人無力償還債務受到打擊。銀行等金融機構形成大量壞賬,迫使他們收緊貸款降低風險,這造成了更多家庭陷入財政危機,雖然急需食物等日用品,但苦於兩手空空。這是另一個死迴圈。
國際市場、國內市場、信貸市場,均出現巨幅萎縮,使得空有生產能力的美國工廠也被迫停轉,蕭條瀰漫於國家每一個角落。
原本的銀行家、華爾街精英、體面的醫生,因為破產或失去工作,成了無業遊民。大量的產品被積壓在倉庫中,大量的糧食、牛奶由於賣不掉被傾倒入河中,美國的經濟再也無力轉動。
最嚴重的情況是飢餓,許多美華人只能依靠翻找垃圾箱,等待餐廳的殘羹剩飯找到食物,在持續四年的蕭條中,有700萬美華人死於因缺乏食物引發的營養不良。
連強大的美國都如此慘況,其他各國自然難以倖免,危機籠罩全球。
這場大蕭條根本原因,在於資本主義世界本身的結構性矛盾。雖然在此之後,美國對此進行了完善和修補,然而仍然未能從根本上避免後續週期性危機的發生,只是程度有所減輕。
-
6 # 隨緣King
不堪回首的歷史
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指1929年~1939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全球工業國家無一倖免,可以說是史上歷時最久、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經濟衰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上世紀20年代美國出現經濟繁榮。此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巨大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享樂之風盛行,人們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瘋狂的20年代”。
儘管這一繁榮造就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繁榮本身卻潛伏著危機。農業一直都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始終貧困,社會財富越來越 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貧富極度不均。全美三分之一的國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佔有;60%的家庭年收入為僅夠溫飽的2000美元水平;還有21%的家庭年收 入不足1000美元。
由於大部分財富集中到極少數人手中,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引發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大量資金並沒有投入到再生產過程,而被投向能獲得更高回報的證券投資領域。
上世紀20年代,人們對經濟前景的自信完全體現在股票市場,道·瓊斯指數從1921年的75點上漲到1929年頂峰時的363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1.8%,這是一個讓人恐懼的數字。歷史上金融危機前的欣欣向榮景象出現了。
股市崩盤:一切化為烏有
1929年初,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Mustang一路狂奔。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然崩盤,接下來的兩三天,眾財團和總統紛紛為救市出招。此後一 周之內,美華人在證券交易所失去的財富高達100億美元。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許多 普通美華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1929年~1933年間,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美元跌到8美元,有9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關門。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商品批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佔全國勞工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失業。
美國大蕭條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使德國、英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勞工失業。由於經濟大蕭條,美國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在國外的短期 貸款,影響所及,1931年5月,維也納最大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佈它已無清償能力,從而在歐洲大陸引起恐慌。7月,德國所有銀行都被命令停業;柏林證 券交易所關閉了兩個月。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在大蕭條的影響下,到了1932年,世界貿易總值減少了一半以上,下降幅度驚人。
事實上,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災難,一舉摧毀了眾人的希望。經濟停滯一直持續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戰爭對人力和Junhuo的需求,加上對工業技術的刺激,進而出現新的經濟復甦時期。
大蕭條的原因及化解之道
大蕭條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應該用什麼方法化解?經濟學家提出他們的看法和解決方法。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Keynes)曾指出,主要原因是總需求不足,由投資機會減少和投資需求下降引起。他提出以“有效需求”作為政府處理經濟蕭條的理論基礎,政府可以利 用財政赤字,擴大支出,增加就業機會來解決大蕭條。
另外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認為:對於這場大蕭條,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責任。在大蕭條時期,聯儲會默許了銀行的倒閉,未採取任何強有力的 行動,終於釀成金融系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面,於是出現了倒閉—擠兌—倒閉的惡性迴圈,使貨幣存量急遽地減縮,因此應該運用貨幣政策的調整來解決大蕭條的問 題。
目前,世界正面臨著類似1930年代經濟蕭條的前景,或許是2009年經濟大衰退的幾倍。對大多數人來說,這可能是我們一生中經歷的最大的經濟事件。
中國國內的經濟規模足以防止我們的產出出現大幅下降。但是,當我們的經濟恢復正常時,世界其他地區將陷入困境。不僅是出於戰略利益,而且還是道德要求,這都是我們在這個世紀對世界各國施以援手的機會。在國際社會中如此難以建立的信任,將透過我們對人道主義援助真誠而實際的踐行來實現。
-
7 # 空空嘉措
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是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為嚴重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大蕭條的開始時間依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絕大多數在1930年起,持續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大蕭條是二十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
在當前,大蕭條被立為世界經濟衰退的標杆。大蕭條從美國開始,以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下跌開始,到10月29日成為1929年華爾街股災,並席捲了全世界。大蕭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人均收入,稅收,盈利,價格全面下挫,國際貿易銳減50%,美國失業率飆升25%,有的國家甚至達到了33%。
全世界個大主要城市全面遭到重創,特別是以來重工業的地區。許多國家實際上無法進行建築工程。農產品價格下降約60%,重擊農業。由於沒有可替代的工種,第一產業中的經濟作業,採礦,伐木等部門受到的打擊最為嚴重。有的經濟體在30年代中期開始恢復。大多數國家知道二戰後得以復甦。
與其他很多重大歷史事件一樣,不同經濟學派對大蕭條的根本原因解釋迥然不同,整體而言,市場派學者認為大蕭條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錯誤管制將一個正常的衰退擴大為大蕭條,而政府派的學者認為大蕭條顯示了資本主義市場的缺陷,呼籲更多的政府管制和干預。個人認為,應當遵循市場經濟的前提下,適度的加以宏觀調控。
本月美國股市5次熔斷刷新歷史記錄,特朗普施以猛藥(美聯儲降為0利息,無限貨幣量化寬鬆)強制干預,個人覺得有點類似於1930年的經濟大蕭條的錯誤管制,會給美國及世界經濟帶來深重災難。
-
8 # 沒有雨傘的人要努力
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指1929年~1939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全球工業國家無一倖免,可以說是史上歷時最久、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經濟衰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上世紀20年代美國出現經濟繁榮。此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巨大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享樂之風盛行,人們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瘋狂的20年代”。
儘管這一繁榮造就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繁榮本身卻潛伏著危機。農業一直都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始終貧困,社會財富越來越 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貧富極度不均。全美三分之一的國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佔有;60%的家庭年收入為僅夠溫飽的2000美元水平;還有21%的家庭年收 入不足1000美元。
由於大部分財富集中到極少數人手中,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引發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大量資金並沒有投入到再生產過程,而被投向能獲得更高回報的證券投資領域。
上世紀20年代,人們對經濟前景的自信完全體現在股票市場,道·瓊斯指數從1921年的75點上漲到1929年頂峰時的363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1.8%,這是一個讓人恐懼的數字。歷史上金融危機前的欣欣向榮景象出現了。
股市崩盤:一切化為烏有
1929年初,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Mustang一路狂奔。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然崩盤,接下來的兩三天,眾財團和總統紛紛為救市出招。此後一 周之內,美華人在證券交易所失去的財富高達100億美元。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許多 普通美華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1929年~1933年間,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美元跌到8美元,有9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關門。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商品批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佔全國勞工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失業。
美國大蕭條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使德國、英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勞工失業。由於經濟大蕭條,美國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在國外的短期 貸款,影響所及,1931年5月,維也納最大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佈它已無清償能力,從而在歐洲大陸引起恐慌。7月,德國所有銀行都被命令停業;柏林證 券交易所關閉了兩個月。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在大蕭條的影響下,到了1932年,世界貿易總值減少了一半以上,下降幅度驚人。
事實上,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災難,一舉摧毀了眾人的希望。經濟停滯一直持續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戰爭對人力和Junhuo的需求,加上對工業技術的刺激,進而出現新的經濟復甦時期。
大蕭條的原因及化解之道
大蕭條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應該用什麼方法化解?經濟學家提出他們的看法和解決方法。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Keynes)曾指出,主要原因是總需求不足,由投資機會減少和投資需求下降引起。他提出以“有效需求”作為政府處理經濟蕭條的理論基礎,政府可以利 用財政赤字,擴大支出,增加就業機會來解決大蕭條。
另外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認為:對於這場大蕭條,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責任。在大蕭條時期,聯儲會默許了銀行的倒閉,未採取任何強有力的 行動,終於釀成金融系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面,於是出現了倒閉—擠兌—倒閉的惡性迴圈,使貨幣存量急遽地減縮,因此應該運用貨幣政策的調整來解決大蕭條的問題。
-
9 # 古談奇聞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範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鬥爭日益激烈。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
10 # slongberg影來樂感
1930年美國失業人口超過1500萬,失業率達到了25%,銀行倒閉了5000家,經濟衰退從1929年--1939年持續了十年,從底層到中產甚至億萬富豪都受到了極大的衝擊。美國參加二戰該因素至關重要!
-
11 # 十九的月亮圓
世界經濟大危機又稱“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Capitalistic World Economic Crisis in 1929~1933 )或“30年代大危機”(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1930s ),是指1929—1933年間發生的、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波及範圍最廣、打擊最為沉重的世界經濟危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曾經歷了20世紀20年代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但隨著各國進行大規模的固定資本更新以及開展“產業合理化”運動,生產迅速擴大,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卻在相對縮小,這一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從1929年起,資本主義世界陷入歷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經濟大危機。危機首先在實力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爆發,然後迅速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的大暴跌,成為此次大危機的導火線。這次危機歷時近五年,其間資本主義各國工業生產劇烈下降,各國企業大批破產,失業人數激增,失業率高達30%以上。資本主義農業危機與工業危機相互交織激盪,農副產品價格大幅度下跌,農業生產嚴重衰退。同時國際貿易嚴重萎縮,各國相繼發生了深刻的貨幣信用危機,貨幣紛紛貶值,相繼廢止了金本位制,資本主義國際金融陷入混亂之中。由於商品嚴重滯銷,市場問題變得異常尖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奪市場的鬥爭日益激烈。1933年危機逐漸結束。此後,資本主義世界又出現了五年左右的持續蕭條。這次經濟大危機還加速了法西斯主義在德國、日本和義大利的發展,使這些國家走上了對內強化軍事統制、對外大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
-
12 # 馬兒說歷史
我是馬兒,我來回答。
1929年10月24日,美華人將他稱為黑色星期四。這一天,股市崩盤,紐約華爾街股市大崩潰,成千上萬的美華人失去了他們的積蓄,11個金融家自殺, 股票暴跌,銀行倒閉,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262美元下降到22美元,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美元下降到8美元。
很多股民一夜之間從一個百萬富翁變成負債累累的“負翁”。
當時的美國幽默小品說:“在旅館你必須排隊才能擠到視窗跳出去。”
“旅店的招待員總要先問旅客:‘您是要一個房間睡覺,還是跳樓?’”
一場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巨大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金融領域爆發。
緊接著波及到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9096家銀行倒閉,130000家企業破產,12830000人失業,找工作就像中彩票一樣難,根本就沒有就業機會,到處都是無家可歸的流浪者等待社會救濟。
甚至人們高呼“世界末日來臨了”。
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在這之前的總統演講中所宣揚並許諾“如果我當選,將使美華人家家鍋裡有一隻雞,家家有一輛汽車”的幸福日子,相差十萬八千里呀。人們對這位總統失望透頂, 美國民眾把胡佛作為嘲諷的物件,稱他為“飢餓總統”。淒涼敝陋的貧民窟、舊報紙、乞討袋、破汽車被人們分別稱為“胡佛村” “胡佛被”“胡佛袋”“胡佛車”,曾經深受歡迎的總統名聲掃地,最終被人民拋棄。
這一切是什麼原因所導致的?經濟大危機爆發的原因.
1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相對來說沒有購買力.
財富都掌握在少數資本家手中,廣大工人收入非常低,購買力不足。1920~1929年,美國工人的工資增長2%,而工廠中生產率卻增長55%。農業工人的工資還不到非農業工人的40%,1926年統計,佔1/10人口的資本家擁有全國財富的9/10,而廣大勞動人民日益相對貧困,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收入僅夠維持生活。
2 分期付款,經濟虛假繁榮,提前透支了社會購買力。
當時美國的流行說法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人們紛紛貸款購物。
據統計,1924~1929年,美國分期付款的銷售額,從20億美元增加到35億美元。 汽車、收音機、電冰箱、洗衣機、鋼琴、電唱機以至結婚戒指都可以按月分期付款.
經濟危機爆發以前,美國市場上盛行分期付款。1926年售出汽車,約有70%是美華人用分期付款形式購買的。據統計,1924—1929年間,美國的分期付款銷售額增長了75%。
3 股票投機過度
在致命一天到來前的18個月裡,華爾街股票市場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動搖的,一些主要工業股票的價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時間以內,每天的成交量多達50O萬股。1929年9月3日,一天的成交量超過800萬股。
1928年8月底,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價格相當於5年前的4倍。1929年夏季的三個月中,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
全民購買股票,就連股市掃地的阿姨都跟風買股票。
4 政府自由放任
自由放任政策是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的傳統經濟政策。它認為市場機制是一隻“看不見的手”,能夠自動調節經濟活動;政府的干預只能造成低效率和浪費,所以沒有政策就是好政策。
“只有管的少,才能管得好”,政府扮演好經濟“守夜人”的角色足矣胡佛一直採取這種政策,沒有作出調整。
5 根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
馬克思說當生產力超過工人的消費力,經濟危機就不可避免。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相對來說沒有購買力,分期付款過度膨脹、股票投機過度等導致盲目生產,無序競爭,生產與銷售出現矛盾,生產相對過剩。
-
13 # 鄜延路節度使李
大蕭條是1929年至1933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最為嚴重的世界性經濟衰退。大蕭條的開始時間依國家的不同而不同,但絕大多數在1930年起,持續到30年代末,甚至是40年代末。大蕭條是二十世紀持續時間最長、影響最廣、強度最大的經濟衰退。
大蕭條從美國開始,以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下跌開始,到10月29日成為1929年華爾街股災,並席捲了全世界。大蕭條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人均收入、稅收、盈利、價格全面下挫,國際貿易銳減50%,美國失業率飆升到25%,有的國家甚至達到了33%。
全世界各大主要城市全部遭到重創,特別是依賴重工業的地區。許多國家實際上無法進行建築工程。農產品價格下降約60%,重擊農業。由於沒有可替代的工種,第一產業中的經濟作物、採礦、伐木等部門受到的打擊最為沉重。
在華爾街股災爆發前,美國經歷了所謂“咆哮的二十年代”,人們普遍不理會投機買賣的風險,憧憬股市將會再創新高,並過著奢華的富貴生活。就在股災發生前夕,經濟學家歐文·費雪甚至立下名言,宣稱“股價已經立足於像永恆的高地上”。
可是,這種樂觀的態度,連帶人們從牛市獲得的豐厚利潤,卻通通在“黑色星期四”以後化為烏有。在當天,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股價率先急跌,隨後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暴跌,持續一個月方才止息。
在10月24日下午一時,華爾街的主要銀行家開會商討辦法消除股市連跌引起的公眾恐慌。與會者包括摩根銀行的署理主席托馬斯·W·拉蒙特、大通國家銀行主席艾伯特·維京、及紐約全國花旗銀行主席查爾斯·E·米切爾。會後他們決定以紐約股票交易所副主席理查·惠特尼代為出手。
經濟學家及作家理查·M·薩斯曼曾謂在10月29日,儘管市場謠傳指美國總統赫伯特·胡佛不會否決等候國會透過的《斯姆特-霍利關稅草案》,但股市依舊加劇暴跌。當日商界鉅富如威廉·C·杜蘭特和洛克菲勒家族等等相繼高調大手入市,企圖穩住公眾對市場的信心,但這些努力以失敗收場。道指在10月29日以再多跌12%告終,由於交投過多,報價機要一直運作至當晚7時45分。總括而言,市場在10月29日一天損失140億美元,而整個星期的累計損失則高達300億美元。
美國經濟的衰退拖慢了其他國家的發展,各國因自身經濟的強弱而導致衰退情況也有所不同。貿易保護主義者抬頭《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瘋狂地尋求自保,導致其他國家以報復性關稅作為迴應;這加劇了全球貿易的崩潰。
到1930年底,全球經濟衰退有條不紊地開始,並在1933年達到底谷。在所有國家中,經濟衰退的後果是大規模失業:美國1370萬,德國560萬,英國280萬(1932年的最大資料)。大蕭條對拉丁美洲也有重大影響,使得在一個幾乎被歐美銀行家和商人企業家完全支配的地區失去了外資和商品出口。
大蕭條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大蕭條期間約有200-400萬中學生中途輟學;許多人忍受不了生理和心理的痛苦而自殺;治安日益惡化。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失業。在美國,失業人口總數達到了830萬,1929-33年間失業率長期介於25%,即使是羅斯福新政時期也從未低於15%.在美國各城市,排隊領救濟食品的窮人長達幾個街區)英國則有500-700萬人失業,市民在勞務交易市場內需要排隊等候著很長的隊伍。
在大蕭條中,當時的紐約流行一首兒歌:“梅隆拉汽笛,胡佛敲大鐘;華爾街發訊號,美國朝地獄衝。”可怕的連鎖反應很快發生:瘋狂擠兌、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貧困來臨、有組織的抵抗內戰邊緣。
農業資本家和大農場主大量銷燬“過剩”的產品,用小麥和玉米替煤炭做燃料,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使這條河變成“銀河”。城市中的無家可歸者用木板、舊鐵皮、油布甚至牛皮紙搭起了簡陋的棲身之所,這些小屋聚集的村落被稱為“胡佛村”。
流浪漢的要飯袋被叫做“胡佛袋”,由於無力購買燃油而改由畜力拉動的汽車叫做“胡佛車”,甚至露宿街頭長椅上的流浪漢上蓋著的報紙也被叫做“胡佛毯”。而街頭上的蘋果小販則成了大蕭條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象徵之一。
德國魏瑪共和國受到了大蕭條極大的重擊,其中美國對德國的援助貸款因衰退而停止供給。失業率飆升,特別是在大城市中,政治轉向了極端主義。1932年,失業率逼近了30%,民眾瘋狂地支援納粹黨和共產黨,兩黨在當年7月的選舉中共同佔據了國會的多數席位。
1932年的洛桑會議上,德國的戰爭賠款一案被擱置。此時,德國支付了賠款中的1/8。1933年1月,希特勒的納粹黨上臺執政,建立了獨裁政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鋪墊了道路。
大蕭條嚴重影響日本經濟。在1929-1931年間,日本經濟衰退了8%。大藏大臣高橋是清是第一個採納凱恩斯主義的官員:第一,透過大量財政政策,包括赤字支出來刺激經濟;第二,將日元貶值。高橋是清透過日本央行進行赤字開支,並將隨之而來的通脹壓力最小化。計量經濟學研究顯示這些財政刺激十分有效。
貨幣的貶值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日本紡織品在出口市場上取代了英國紡織品成為了第一。赤字開支的影響深遠。這些支出被用來購買武器軍備。在1933年,日本已經擺脫了蕭條。到1934年,高橋是清意識到經濟可能出現過熱的危險。為了避免通貨膨脹,他削減了武器軍備上的赤字開支。
這個做法導致了民族主義者的強烈負面反應,特別是軍隊的意見強烈,並導致了二二六事件的爆發,高橋是清的遇刺。這引發了日本文職官僚中的寒蟬效應。自1934年起,軍隊對政府的控制持續加強。政府非但沒有削減赤字開支,反而進行了物價控制和配給方案,沒有對通貨膨脹進行控制。這一問題一直遺留到二戰結束以後。
赤字開支對日本產生了改革效果。日本工業產值在30年代翻倍。不但如此,在1929年,日本的上榜企業中,輕工業,特別是紡織業佔據了主流(豐田公司是以紡織起家的)。到1940年輕工業取代了重工業,在日本經濟中的規模最大。
回覆列表
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指1929年~1939年之間全球性的經濟大衰退,全球工業國家無一倖免,可以說是史上歷時最久、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經濟衰退。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上世紀20年代美國出現經濟繁榮。此時,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發生巨大變化,發財致富成了人們最大夢想,投機活動備受青睞,享樂之風盛行,人們把這時的美國稱為“瘋狂的20年代”。
儘管這一繁榮造就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期,但繁榮本身卻潛伏著危機。農業一直都沒有從戰後蕭條中完全恢復過來,農民始終貧困,社會財富越來越 集中於少數人手中,貧富極度不均。全美三分之一的國民收入被5%的最富有者佔有;60%的家庭年收入為僅夠溫飽的2000美元水平;還有21%的家庭年收 入不足1000美元。
由於大部分財富集中到極少數人手中,社會購買力明顯不足,引發了生產過剩和資本過剩;大量資金並沒有投入到再生產過程,而被投向能獲得更高回報的證券投資領域。
上世紀20年代,人們對經濟前景的自信完全體現在股票市場,道·瓊斯指數從1921年的75點上漲到1929年頂峰時的363點,平均年增長率高達21.8%,這是一個讓人恐懼的數字。歷史上金融危機前的欣欣向榮景象出現了。
股市崩盤:一切化為烏有
1929年初,狂熱的美國股市如脫韁Mustang一路狂奔。10月24日,紐約證券市場突然崩盤,接下來的兩三天,眾財團和總統紛紛為救市出招。此後一 周之內,美華人在證券交易所失去的財富高達100億美元。到11月中旬,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下降40%以上,證券持有人的損失高達260億美元,許多 普通美華人辛勞一生的血汗錢化為烏有。
1929年~1933年間,通用汽車公司的股票從73美元跌到8美元,有9000家銀行倒閉,至少13萬家企業關門。工業總產量和國民收入暴跌了將近一半,商品批發價格下跌了近三分之一,商品貿易下降了三分之二以上;佔全國勞工總數四分之一的人口失業。
美國大蕭條造成了世界性的經濟影響,使德國、英國和其他工業化國家數以百萬計的勞工失業。由於經濟大蕭條,美國金融公司不得不收回在國外的短期 貸款,影響所及,1931年5月,維也納最大銀行、奧地利信貸銀行宣佈它已無清償能力,從而在歐洲大陸引起恐慌。7月,德國所有銀行都被命令停業;柏林證 券交易所關閉了兩個月。9月,英國放棄了金本位制。在大蕭條的影響下,到了1932年,世界貿易總值減少了一半以上,下降幅度驚人。
事實上,這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大災難,一舉摧毀了眾人的希望。經濟停滯一直持續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戰爭對人力和Junhuo的需求,加上對工業技術的刺激,進而出現新的經濟復甦時期。
大蕭條的原因及化解之道
大蕭條產生的原因是什麼?應該用什麼方法化解?經濟學家提出他們的看法和解決方法。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Keynes)曾指出,主要原因是總需求不足,由投資機會減少和投資需求下降引起。他提出以“有效需求”作為政府處理經濟蕭條的理論基礎,政府可以利 用財政赤字,擴大支出,增加就業機會來解決大蕭條。
另外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曾認為:對於這場大蕭條,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負有不可推卸的重大政策責任。在大蕭條時期,聯儲會默許了銀行的倒閉,未採取任何強有力的 行動,終於釀成金融系統近乎完全崩潰的局面,於是出現了倒閉—擠兌—倒閉的惡性迴圈,使貨幣存量急遽地減縮,因此應該運用貨幣政策的調整來解決大蕭條的問 題。
今天,各國政府吸取當年教訓,已懂得如何處理類似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的危機,因此這次金融海嘯演變成另一次大蕭條的可能性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