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戲迷擂臺聯播
-
2 #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洪承疇,字彥演,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鎮良山村霞美)人。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累官至陝西布政使參政,在明末農民起義的戰事中屢立戰功,升任陝西三邊總督。崇禎年間轉任薊遼總督,松錦之戰後投清朝。
崇禎十四年(1641年),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四萬來援,集結寧遠,與清兵會戰。三月,皇太極發大兵採取長期圍困錦州的方針,勢在必克。洪承疇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在崇禎皇帝也希望持重的情況下,採取了速戰速決的方針。八月,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赴援,駐紮在松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面,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松、杏間明軍的聯絡,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官主張南撤,最後集議背山突圍。最後十數萬人土崩瓦解。
崇禎十五年,洪承疇聽說朝廷援軍趕到,又派6000人馬出城夜襲,戰敗。松山一直被圍困了半年之久,城中糧食殆盡,松山副將夏承德叩請清軍,願拿兒子夏舒做人質約降。三月,清軍應邀夜攻,松山城破,洪承疇被俘。
可以看出從其經歷來看,洪承疇能力不輸皇太極只是明庭內部矛盾重重,積重難返, 無法有效調動資源,非將無能
至於降清之後那就身不由己,另當別論了
-
3 # 紅藏之友
洪承疇是明朝末年非常優秀的傑出地方大員,他的統帥督剿下,李自成等多股農民軍紛紛潰敗,後金軍入侵,他再次臨危受命,率領吳三桂等大明朝當時的精銳部隊與皇太極親自統帥的八旗勁旅作戰,最終還是敗了。首先是洪在統兵謀略上略遜色於皇太極。其次是明朝末年的八旗軍驍勇善戰,難遇對手。最關鍵的雙方統帥對比,後金皇帝皇太極的雄才大略,完勝剛愎自用,狐性多疑的崇禎皇帝。
最終洪承疇敗了,並降後金。
圖為連環畫中的崇禎帝
-
4 # 秋雨魯北說歷史
洪承疇是明朝末年的一位名帥,他在剿滅陝西農民起義軍上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的農民軍運動漸漸走向了低潮,崇禎帝為了扭轉關外的不利戰局將洪承疇啟用為了薊遼總督。
關外的清朝已經非常的強大是個不容易對付的對手皇太極在努爾哈赤手中接過了後金但他不滿足於現狀,為了入主中原他積極的對外擴張。皇太極繼位後不僅將遼東全境基本納入後金的版圖,還打敗了蒙古的林丹汗和南部的大明朝藩屬國北韓,基本上解除了關外明軍對清朝的威脅。
皇太極遷都瀋陽並改國號為清,其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入主中原。為了實現這個願望他多次繞過山海關奇襲關內,也有幾次打到了北京城。為了擴充兵力皇太極積極的建立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二十四旗兵力在手是清朝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割據勢力。
松錦大戰的失敗讓明朝完全失去了翻盤的機會洪承疇被啟用為薊遼總督後,崇禎帝可謂是把全部的家當都給了他,當時洪承疇手下有十幾萬大軍算的上是明朝北方最後的精銳。洪承疇在關外還是借鑑了和起義軍作戰的思路步步為營蠶食清軍,不和八旗軍大規模的野戰。
他在松山錦州等地建立據點以此呼應,但是崇禎帝不願意用這種墨跡的打法和清朝消耗,他喜歡速戰速決喜歡決戰。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不在據點和清軍野戰,明軍取勝的機會很小,但君命難違。
洪承疇只能硬起頭皮和八旗軍決戰,此戰連皇太極也親臨前線,最終清軍取得了戰役的最終勝利,明軍慘敗實力嚴重受損。
洪承疇兵敗是能力問題嗎?崇禎帝性格多疑因此身為前線主帥很難獨自施展,加上洪承疇對戰清軍的能力不如袁崇煥,連袁督師都沒有太好的辦法對付清軍,其實洪承疇也很難取勝清軍。
但是洪承疇對農民軍的研究是強於其他人的,因此在剿匪的戰役中他屢建奇功。清軍不是農民軍經過多年的建設和戰爭的洗禮,這隻部隊已經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騎兵沒有之一,在明朝失去蒙古和北韓的策應後清軍入關也只是時間問題。
僅憑吳三桂的幾萬人是不足以守住山海關的,洪承疇也是沒有能力收復關外。但是沒有崇禎帝的參與估計洪承疇不會出現這樣的慘敗,和清軍相持應該沒有問題,明朝假如有這隻機動部隊也不至於京師被李自成攻破。
只能說時也運也,假如有袁督師在遼東加上洪承疇在關內,那麼明朝不會這麼快就滅亡。出現這樣的情況崇禎帝是第一責任人,主帥才能再突出又不能施展那麼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
5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這件事,最大責任人其實並不是崇禎,也不是洪承疇,而是另有其人,此人便是陳新甲。
崇禎十一年,清軍南下,京師戒嚴。此時明朝兩面受敵,內有李自成,外有皇太極。好在這個時候,洪承疇、孫傳庭等明軍大將,終於將李自成擊敗,到崇禎十二年,李自成只剩下十八名騎兵,只能遁入商洛山中。
這邊按下去了,崇禎皇帝立馬發出調令,讓洪承疇到山海關外錦州一線做薊遼總督,為大明抵禦另一個敵人,即皇太極。
咱實話實說,洪承疇剛剛接手薊遼,面對的是與李自成完全不同的八旗清兵,如何對敵?和此前對付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完全是兩回事。這種差異,就好像美華人對付伊拉克的共和國衛隊和伊朗的“聖城旅”,完全是兩回事。敵人不同,你就必須好好研究,摸透了相關情況,再研究下一步的應對策略。
但是洪承疇的時間很有限。崇禎十三年,他剛上任不久,清軍便進攻錦州及寧遠,洪承疇派兵出援,全部吃了敗仗。
這實際上也就是說,洪承疇還沒有捉摸出應付滿清的辦法。
軍情緊急,你沒有辦法也得想出辦法。所以洪承疇只能點起所謂八總兵,拼湊起十三萬軍隊,跑到寧遠和清軍會戰。
不過,即便是打仗,也有持久戰和速決戰兩種打法。洪承疇的選擇,其實就是前者,具體來講,就是: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尤其是不能和清兵打大規模的野外決戰,答案很簡單,打不過!當時不但是洪承疇,包括錦州城內的祖大壽,都持相同看法——如果這樣打,至少明軍損失不會太大,清軍得不到便宜,遲早也會知難而退。
但是北京城裡的文官,以兵部尚書陳新甲為首,卻力主快點打,所謂速戰速決(當然這種理論的前提是開戰就能勝),理由是明朝這次拿出了最強大的軍隊,而維持這麼多兵力,需要很多錢糧。若是打持久戰的話,朝廷負擔會很困難。
洪承疇說你這不是鬼扯麼?你咋說速戰就能速勝,如果速戰的結果是速敗,你說咋整?(但是以當時的話語環境,洪很難明明白白地說出口)
這裡要說,陳新甲並不是完全紙上談兵,他也上過前線,曾做過寧前道兵備僉事。寧前道,就是錦州、松山、杏山這些山海關外的重地,陳新甲在這裡憑著自己的才幹出了名。崇禎四年大淩河新城被包圍,援師雲集,出戰、修城等事全靠他處理。但是,僅僅如此而已,這裡要說的是,陳新甲在戰場上,從來就沒有打過一次勝仗,他曾總督宣大,協御清兵,但始終不敢出戰。他部下計程車兵,還在某一天夜裡發生譁變。而對於這些,好疑的崇禎皇帝居然沒有一絲怪罪。
他又是怎麼當上兵部尚書的呢?其實就是因為崇禎十三年,兵部尚書空缺,而大臣都不願當,所以就拿他替補了這空檔。
崇禎十五年松錦之戰爆發之際,洪承疇和崇禎帝都認為應該持重緩進,這個陳新甲卻跳出來力主張速戰,並提出要分四道夾攻,還派了一個叫張若麒的人去遊說洪承疇,不但如此,更親自寫信,其實就是力逼洪承疇出兵。
而皇帝這邊,因為陳新甲的主張,似乎也不再堅持持重的策略。
在這裡,我們便要講一句古老的戰場真理,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洪承疇不敢。最終,出兵大敗,被俘降清,松山、錦州,全部失陷。
-
6 # 品茗讀史
前言:洪承疇是軍政全才,其軍事才華極其出眾。洪承疇在松錦大戰中兵敗被俘,並不是洪承疇打不過皇太極;而是因為崇禎皇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插手軍事指揮,事權不一,破壞了洪承疇的軍事部署。
洪承疇是明末的朝廷重臣,他是文武兼備的幹才。在松錦大戰中,洪承疇率領八總兵、十三萬人馬,採取步步為營、穩紮穩打的策略,使清軍無可奈何,皇太極急得直流鼻血。
然而,歷來性子急躁的崇禎皇帝因為明朝財政壓力過大,軍餉難以為繼,所以他主張速戰速決,嚴旨洪承疇“刻期進兵”,與清軍進行決戰。
洪承疇迫於崇禎皇帝的嚴令,只得出兵與清軍決戰。最終,明軍因為倉促進兵,糧道被切斷,軍心大亂,導致戰爭失利,洪承疇兵敗被俘。
松錦大戰,洪承疇兵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這麼三點:
1.崇禎皇帝不顧戰場實際情況,一味嚴旨催逼。
洪承疇善於用兵,採取了且戰且守、穩紮穩打的持久戰策略。在松錦大戰前期,明軍獲得的戰果很大,重挫了清軍,也大大提高了明軍計程車氣。
而清軍則是初戰失利,死傷眾多,幾乎全軍潰敗。這種狀況令皇太極束手無策,急得直流鼻血。
但是,洪承疇卻必須面對來自朝廷的巨大壓力!
崇禎皇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因為此次出戰調集了重兵集團,軍餉支出數量巨大,朝廷財政壓力很大;所以,他們認為明軍不宜與清軍打持久戰,而應速戰速決,儘快與清軍進行決戰,以便節約朝廷的財政支出。
洪承疇鑑於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等人的悲慘下場,不敢堅持己見,只得放棄了原有的軍事部署,倉促率兵出戰,全軍僅帶了三天的軍糧。皇太極偵知了這一軍情,派清軍偷偷切斷了明軍的糧道,從而導致明軍軍心大亂。
2.兵部尚書陳新甲派來的監軍張若麒,在松錦大戰中起到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張若麒在軍中指手畫腳,一味主張速戰速決,不把洪承疇放在眼裡。他屢屢干涉洪承疇的軍事指揮,以致軍中將士們只知道有張監軍,不知還有總指揮洪承疇了。這樣一來,就使得洪承疇的威信降低,發出的軍令也無法暢通無阻地得到貫徹執行了。
在糧道被切斷、大軍被包圍之後,張若麒又極力反對洪承疇“鼓舞士氣、與清軍決一死戰”的計劃;他再也不誇誇其談什麼“速戰速決、與敵決戰”了,而是堅決要求趕緊突圍、撤回寧遠。
張若麒作為朝廷派來的監軍,他在明軍將領中影響力很大,他的突圍逃跑這一主張,渙散了明軍將士的鬥志。
3.明軍將領一心要儲存實力,以自己的軍隊來保證以後的榮華富貴。
明軍將領們眼看朝廷腐朽無能,排程無方,致使大軍陷入重圍,就紛紛打起了小算盤,一心想要儲存自己的實力,來保住自己的地位及榮華富貴。
於是,一部分明軍將領不再把洪承疇的軍令當回事兒,私自在夜間率部逃跑,致使軍中大亂;而清軍乘勢大舉進攻,大敗明軍。
結語:明清松錦大戰,由於明朝朝廷的腐敗無能、明軍將領的膽怯自私,最終招致了戰場上的慘敗。但是,作為明末最優秀的軍事統帥,洪承疇因為婆婆眾多、事權不一,並沒有展露出自己那傑出的軍事才華。因此,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僅憑戰爭的結果,就武斷地認為洪承疇不是皇太極的對手!
如果崇禎皇帝不是性子苛急,一味促戰,而是做好後勤保障,真正放權給洪承疇,那麼,依洪承疇那一身經驗豐富的軍政本領,是一定能夠挫敗清軍,為錦州解開重圍的。
-
7 # 歷史笑春風
洪承疇是明末的著名統帥,他雖然是文人出身,但是帶兵打仗很有一套。在他的指揮下,明軍在國內的鎮壓農民起義軍的戰場上屢獲大捷。因此,崇禎皇帝對他十分信任,倚為干城。但是,就是這樣一位明軍的著名統帥,卻在明清的大決戰松錦之戰中打了大敗仗。洪承疇率領的明朝大軍大部被殲,自己也做了清軍的俘虜。
那麼,在這場決定明清命運的大決戰裡,洪承疇究竟表現得怎麼樣?他的失敗是因為崇禎皇帝的掣肘,逼迫他冒險出戰,還是因為他自己的將略低劣,不是皇太極的對手呢?依我的看法,這兩種原因都有。正是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才使得洪承疇打了敗仗。
一、松錦之戰的經過。松錦之戰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解清軍對錦州的圍困。清朝皇帝皇太極在收服了蒙古和北韓後,決定繼續對明朝進攻。皇太極和屬下經過探討以後,決定先奪取關外的遼西走廊,再奪山海關,進取中原。
在奪取遼西走廊的戰爭中,錦州作為遼西走廊東北端的軍事重鎮,戰略地位極為重要,是雙方必爭的要點。皇太極在經過幾次進攻失敗後,決定對錦州採取圍困的戰術,準備經過長期的戰爭最終拿下錦州。
經過長期的圍困,駐守錦州的明將祖大壽被迫多次向朝廷求援。當時,李自成和張獻忠又東山再起,國內戰場吃緊。但是,明朝君臣權衡形勢後,認為錦州更為重要。於是決定抽調人馬,由洪承疇率領為錦州解圍。
洪承疇率領由各地抽調來的十萬明軍,號稱十三萬大軍去為錦州解圍。洪承疇採取了且戰且守的戰術,以寧遠為基地,以松山、杏山為依託,和錦州守軍協同,步步為營,對清軍發起不斷的反擊。在消耗疲憊清軍後再尋機決戰。
在戰役初期,洪承疇的這個戰術奏效,給了清軍一定的殺傷,並且取得了一些小的勝利,掌握了一定的戰場的主動權。
但是,就在清軍步步後退的時候,明朝的皇帝崇禎聽從了手下兵部尚書陳新甲的建議,以兵多餉艱為藉口,要求洪承疇速戰速決,急進錦州和清軍決戰,迅速解錦州之圍。在崇禎皇帝密敕洪承疇刻期進軍下,洪承疇不得已,只得急進錦州,反擊圍困錦州的清軍。
在戰術上,洪承疇吸取薩爾滸之戰分兵失敗的教訓,採取一路進兵的策略,集中兵力企圖中央突破。洪承疇將輜重分置後方,將明軍主力十萬人馬分為兩個梯隊北進。多爾袞指揮的清軍和洪承疇作戰不利,幾乎支援不住,於是向皇太極求援。
皇太極趕緊調集援軍前往,他在觀察洪承疇的佈陣後,指出洪承疇的佈陣缺陷。因為洪承疇要和清軍決戰,他把主力前調,造成後路空虛,“大眾集前,後隊頗弱”。所謂“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
於是皇太極率領軍隊包抄了洪承疇的後路,挖斷道路,斷了洪承疇的糧道。然後皇太極襲取了洪承疇明軍前線的屯糧之地筆架山,奪獲明軍的糧草。斷糧後的明軍失去作戰的勇氣,於是決定突圍撤退。在突圍的過程中,被清軍殲滅大半。一夜竟然被清軍消滅了五萬三千餘人。
留下的洪承疇率領的明軍被包圍在松山,最終也被清軍攻克,明軍全部被殲。洪承疇和一大批被圍的明朝將領被俘。隨後糧盡援絕的錦州也被迫投降。
這一仗,清軍以較小的代價消滅了明軍最後的主力,至關重要的遼西走廊落入清朝之手。後人說此戰為清朝定鼎之戰。
二、明朝此戰失敗的原因。這一仗,是雙方的一次大決戰。雙方最後投入的兵力相當,而且都是雙方的最後主力。這一仗可以說決定了雙方的命運。在這一仗中,洪承疇本有取勝的機會,但是,最終明軍還是失敗了。
在這一次戰役中,崇禎的指揮是失敗的一個原因。但是,從崇禎這方面來看,他的判斷來自陳新甲等幾個近臣,對前線情況不瞭解。他只是聽從陳新甲等人說的軍心可用的報告,並且為沒有糧餉發愁,根本就不管前線將士的死活。
這樣,崇禎根本不理睬洪承疇的合理建議,一意孤行的下命令,讓洪承疇進攻。這打亂了洪承疇的作戰部署,給戰役程序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而相對於崇禎的指揮,更致命的是洪承疇指揮的錯誤。洪承疇在內心對崇禎的指揮是牴觸的,所以他在作戰部署上,依然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佈置,而不是配合崇禎的方針來部署。這就使得將帥不合,貽誤了戰機。
崇禎讓洪承疇出擊,是讓他速戰速決,以解錦州之圍。在當時,錦州附近的清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低於洪承疇。而且這部分清軍前有堅城,後有明朝援軍,處於不利的地位。如果洪承疇採取速戰速決的戰術,是有可能打破清軍的圍困的。
但是,洪承疇根本沒有領會崇禎的意圖。他依然採取的是穩紮穩打的戰術。雖然他集中了優勢兵力,可是卻沒有孤注一擲,迅速突破清軍的陣營。雖然在初期給了多爾袞以沉重打擊,使得清軍哀嚎,說自己“勢不能擋”。可是依然沒有打破清軍的陣營,給了清軍調集援兵的時間。
從洪承疇北進到皇太極率領緊急徵調的援軍趕到戰場,這中間有半個月的時間。如果洪承疇抓住這半個月的時間,在皇太極的援軍到達之前,把多爾袞的清軍擊破,那麼形勢將是另一番景象。
在皇太極趕到戰場,包抄了洪承疇的後路時,洪承疇的指揮更是拙劣。他在這種情況下,居然和下屬計議撤退逃命。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前有敵人,後有截兵,大軍一動,必定崩潰無疑。
這個時候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和清軍決戰。如果戰勝,自然一切好說。如果失敗,這十萬人馬也會換來幾萬清軍的損失。這樣,元氣大傷的清軍,至少在幾十年裡都不會是中原的威脅。這樣,也就很可能不會有清朝這個朝代了。
可是,洪承疇選擇了逃跑,最後明軍幾乎被清軍全殲。而清軍沒有付出多大的代價,依然成為進取中原的力量。
結語:松錦之戰是明清的一場大決戰,這次戰役由於崇禎皇帝的插手,以及洪承疇的錯誤指揮而失敗了。如果崇禎皇帝不是那麼急躁,不理會前線將領的合理建議。如果洪承疇能夠孤注一擲,在關鍵的時候不計生死的血戰。那麼松錦之戰有可能不會失敗,即便是失敗也不會失敗得那麼慘。最低也要讓清軍付出必要的代價,讓它喪失進取中原的力量。
-
8 # 老蟲
1642年,洪承疇在松錦大戰中失敗被俘,這其中自然有洪承疇自身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崇禎的瞎指揮造成的。崇禎雖然立志要做一個明君,但志大才疏,做事急功近利,沒有耐心,錯失良將,將一手不算太爛的牌打得稀爛。
1、洪承疇支援錦州
1641年,皇太極率大軍圍困錦州,同時還策反了錦州軍中的幾位蒙古將領,明軍守將祖大壽被迫退守內城,同時向朝廷發出求救。崇禎接到錦州告急的訊息後,連忙派薊遼總督洪承疇去解錦州之圍。洪承疇到達寧遠就駐軍,不敢冒進。
此時朝廷的聲音有兩種,一是以兵部尚書陳新甲為首的京官,他們認為明朝兵多餉足,執意深入速戰。而以薊遼總督洪承疇為首的關外將領,認為後金勢力強大,明朝軍隊戰鬥力不足,應該“且守且戰”。崇禎表面上保持中立,實際上他也是執意速戰結束戰鬥。崇禎一方面派出張若琪前往寧遠監軍,另一面有牌綏德知縣馬紹愉出關,打探軍情。洪承疇初期取得了一點勝利,他們就對崇禎說“可以一戰”,於是崇禎就下令洪承疇立即出兵,傳旨催戰。
洪承疇迫於崇禎的旨意,只好發兵支援錦州,多爾袞倉促應戰,洪承疇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錦州之圍依舊沒有解。
2、洪承疇被圍松山
洪承疇孤軍深入,沒有後援,被隨後而來的皇太極團團圍住。洪承疇害怕軍糧不足,就想盡快突圍。結果洪承疇突圍未成,又被皇太極奪了軍糧,結果士氣大落,很多將領都沒有了作戰的勇氣。同時監軍張若琪也同意先回寧遠,於是洪承疇放棄瞭解救錦州。洪承疇計劃分兩路突圍,結果總兵王樸膽怯,率先逃跑,引發了明軍的混亂。
在混亂中,明軍又遭到皇太極的埋伏。皇太極料到明軍必向西突圍,就做了周密的部署。吳三桂、王樸等將領遭到伏擊後逃入杏山,後續部隊掉頭逃亡海邊,又中了埋伏。整個杏山到沿海塔山一帶,屍橫遍野。洪承疇和一些將領退守松山,監軍張若琪、馬紹愉從海上討回寧遠,隨後吳三桂等人也從杏山逃亡寧遠。結果只有吳三桂和王樸兩人逃脫,部將全部陣亡。僅僅十天,明軍全部被殲。
3、洪承疇被捉
洪承疇突圍失敗後,被困松山,但明廷依舊要求他死守,還說援軍就在路上。其實明廷並沒有支援一兵一卒,而且朝廷已經在商議將松山、錦州放棄,還秘密和後金和談。
松錦被圍的明軍處境艱難,多次突圍未果,糧食也將耗盡。城中每人每天只有一小碗米飯果腹,後來還將戰馬殺死充飢,甚至還發生人吃人的現象。洪承疇向後金請求“先將老弱送出,然後投降”,但遭到後金的拒絕。
就在彈盡糧絕的時候,後金拉攏了城中一些明朝將領做內應,一舉攻下松錦。洪承疇、祖大壽等將領全部被俘,後來投降後金。
松錦大戰失敗,洪承疇等人被俘,崇禎要負主要責任,明廷的盲目催戰,促使了洪承疇的冒進,導致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此外總督洪承疇和監軍張若琪之間也不和睦,由於張若琪是陳新甲的人,兩人總是意見不合,這也嚴重影響明軍的戰鬥力。洪承疇在戰鬥指揮中也存在孤軍深入、舉棋不定的錯誤。最後就是明朝將領畏死懼戰,導致軍隊混亂,突圍失敗。 -
9 # 希望星晨58298869
大明自萬曆而後,江河日下!木匠皇帝朱由校執政時,怠政懶政,使大權旁落到大太監魏忠賢手中,魏忠賢結黨營私、排擠異己,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及致崇禎17歲登基時,明朝內亂外患不斷,而龐大的文官集團又把持著朝政,整個大明帝國已千瘡百孔、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了。
依我看,洪承疇兵敗被俘主要是崇禎帝瞎指揮造成的!捉
1.洪承疇支援錦州,崇禎干預前方戰事。
1641年,英勇善戰的皇太極率後金大軍圍困錦州,同時策反了明軍中的幾位蒙古將領,明軍錦州守將祖大壽被迫向朝廷求救、同時退守內城;崇禎接到訊息後,急忙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軍去解錦州之圍。
洪承疇率大軍到達寧遠後就駐紮了軍隊,前方敵情不明,他不敢冒進,他認為後金戰鬥力強大,明軍應“且守且戰”;依當時的力量對比,善於用兵的洪承疇此法穩妥、得當!
而崇禎皇帝和兵部尚書陳新甲等京官們,自知帝國此次出戰調集重兵不易,軍餉支出數目龐大;所以,他們認為不宜與清軍打持久戰,而應一鼓作氣、速戰速決!這群傢伙並沒有實踐經驗,軍事知識等於零,願望是美好的,可惜現實骨感而嶙峋!
2.崇禎以前對前方軍事將領的態度震懾了洪承疇,使洪承疇不敢堅持己見。
在崇禎帝的旨意下,洪承疇鑑於熊廷弼、袁崇煥、盧象升等人的前車之鑑,不敢違背朝廷的意思,只得依崇禎的意思展開軍事部署,倉促率兵出戰;可要命的是全軍只帶了三天的軍糧,皇太極獲悉了明軍軍情,就派清軍精銳切斷了明軍的糧道,導致明軍軍心不戰而亂。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由於秉崇禎的旨意倉促出戰丟了糧草,已為松錦之戰大敗埋下了禍根。
3.崇禎派往軍中的監軍張若麒對明軍破壞作用極大。
被崇禎與陳新甲派來的監軍張若麒,在軍中指手畫腳、頤指氣使;起先,他一味強調出戰、出戰。且依恃陳新甲這個靠山,根本無視主帥洪承疇的存在,隨心所欲地干涉洪承疇的指揮,處心積慮地提高個人聲望,以致軍中將士們心目中只有張監軍,沒有總指揮洪承疇了。因此,洪承疇的威信迅速降低,發出的軍令難以被貫徹執行了。
在糧道被切斷、大軍已處包圍狀態之後,目空一切的張若麒又極力反對洪承疇“鼓舞士氣、與清軍決一死戰”的方案,從根本上放棄了“與敵決戰”的計劃;他認為保命要緊,所以,他堅決要求突圍、撤回寧遠;作為朝廷派來的監軍,張若麒負作用極大,關健時刻力主逃跑的主張,動搖了軍心、渙散了將士們的鬥志,他的權力是崇禎給的!所以,崇禎帝逃不了干係。
崇禎上位後勵精圖治,勤於政事,儉樸律己,企圖再興大明;可惜他剛愎自用、志大才疏、獨斷多疑,最終沒能力挽狂瀾;成為了亡國之君!
-
10 # 清水空流
洪承疇的失敗首先必須歸罪於崇禎。就皇太極和崇進行對比的話,皇太極親臨一線指揮戰鬥。而崇禎則是遠在北京聽報告瞎指揮。就此一點,二人高判立下。假設如果不是崇禎瞎指揮。完全放開手腳讓洪承疇指揮。即便洪承疇失敗,也不會那麼慘。就個人能力而言,洪承疇高於皇太極。
明朝和女真有三次重大戰役,楊鎬薩爾滸之戰,袁崇煥寧遠之戰,和洪承疇松錦之戰。而其中松錦之戰是從1640年1642年間爆發,洪承疇與皇太極之間最關鍵的一場戰役。他是明朝關外最後一支勁旅,此役失敗以後,整個遼東徹底喪失。皇太極直逼山海關外。那松錦之戰崇禎和洪承疇到底輸在哪裡。
首先就是雙方的戰略上的錯誤,崇禎和洪承疇的意思是一致的,就是解救祖大壽,穩固錦州。而皇太極的目標是徹底吃掉洪承疇。在戰略上皇太極就技高一籌。但就洪承疇個人在戰術很明確,主力不急於解救錦州。輪番騷擾清軍。讓女真自己撤退。打消耗戰,看誰耗得過誰。期間,洪承疇和多爾袞交手數次互有勝負,但洪承疇和錦州城內的祖大壽聯絡上了。而且運上了糧食。讓女真自己撤圍,如果不撤那就耗死你、雙方都在等。這時候皇太極的好隊友崇禎出現了。幾乎就是皇太極想要什麼,崇禎就給什麼。
就在兩軍相持的時候,兵部尚書陳新派了一個叫張若麒的職方郎中去前線監軍,此公不知兵,就是一個書呆子。來了後就寫了戰術情報給崇禎,意思就兩個,我們可以打,而且可以打贏。如此相持空耗錢糧。問題在於,崇禎不相信前線兩大軍事主管官洪承疇和祖大壽的意見,偏偏聽信一個剛剛到前線的書生的意見。真是奇葩。崇禎立即派人去前線督軍,洪承疇無奈之下全軍出擊。就此戰結果已經註定。至於洪承疇在戰鬥的失誤就是戰術問題。即便洪承疇不失誤,也無法擊敗圍困錦州的皇太極,戰略失誤就是最大的失敗。因為決戰的時機不對。 一都是枉然 。
1641年7月,洪承疇在寧遠率13萬人抵達錦州城南展開決戰。皇太極則立即趕往前線,奪糧,掘壕,斷後路,圍點打援成功,明軍精銳大部喪盡。 洪承疇被俘降清,後來陳新甲議和洩露被崇禎當了替死鬼。那個紙上談兵的張若麒下獄被殺。洪承疇最大的失誤在於糧道被掐斷,造成崩潰。實際上洪承疇完全可以奪回糧道。皇太極只有五萬人馬。而洪承疇卻有十三萬。只是已經崩潰的軍隊無法指揮了 。
但最實際的原因在於,大明王朝已經是內憂外患,經濟崩潰。一場戰役之勝負無法改變大明王朝氣數已盡的事實。就算是勝利,也只能讓這個日薄西山的王朝多苟延殘喘幾年,內憂依舊是內憂,外患依舊是外患。誰也無法挽回他的覆滅。
-
11 # 魏青衣
負責指揮松錦戰役的洪承疇,真的就實力不如皇太極嗎?非也,無論是攻打流寇,還是後來的洪承疇進軍南明,都曾經有過不錯的表現。但實際上,松錦戰役參戰的明軍共有十三萬,而女真士兵卻只有五六萬的樣子即使如此,明軍還是大財了。
若是單論軍事指揮能力,洪承疇不是皇太極的對手嗎?當然是,洪承疇不僅是皇太極的對手,還能夠在松錦戰役前大敗皇太極,讓皇太極一時間找不到突破口。
可以說,如果僅僅是洪承疇自己指揮戰役,明軍遲早可以拖垮皇太極。明軍的優勢在於可以頑強抵禦,堅守城池,而女真騎兵的優勢則是野戰,雙方的優勢所在不同。
皇太極面對洪承疇,也是一時間無可奈何,洪承疇只要堅守,徐徐推進,依靠著錦州城,完全可以拖垮皇太極,事實也是如此,皇太極多次折於洪承疇之手,對洪承疇也是無計可施。
可惜,正當士氣大振,有希望擊敗皇太極的時候,遠在京城的崇禎皇帝卻開始瞎指揮。
這時候的崇禎皇帝礙於財政問題,在兵部尚書陳新的建議下,開始對洪承疇施壓,要求洪承疇速速開始決戰,一舉擊敗皇太極,贏得關外的勝利,想象很美好,現實卻很骨感,匆忙之下松錦戰役打響了,後金依靠優勢兵力切斷了明軍的糧道,導致明軍被迫堅守,這不是最麻煩的問題,糧道被切斷,派兵奪回來就行了,但是此時的明軍早已不是精銳之師,人心惶惶之下,所有人只想撤退,洪承疇即使有心指揮屬下作戰,卻無能為力,這時候的明軍各部已經脫離了洪承疇的指揮,一心想著撤退,皇太極抓緊機會,乘勝追擊,以優勢兵力將明軍各路各個擊破,至此,明軍大敗。
松錦戰役的失敗,意味著山海關以外徹底落入了後金手中,明軍在關外徹底失去了還手之力,與此同時,後金也再次崛起,變得更加麻煩。
此戰之後,洪承疇被俘,未久,降清。
可以想象,依靠京城崇禎皇帝的遠端遙控指揮,想要擊敗皇太極可以說是難上加難,若是單讓洪承疇步步緊逼,擊敗皇太極或許是可以的,但有崇禎皇帝這個坑隊友在背後捅刀子,即使是洪承疇這樣的優秀將領都做不到。
明朝的覆滅不是沒有原因的,不是明朝缺少人才,而是明朝缺少伯樂,一個個足以威脅後金的將領都被處死,大明想贏可以說是難上加難。
-
12 # 公子霜塵
導言:明朝與後金政權在遼東戰場發生的三次大戰役,是明朝逐漸衰落,後金逐漸崛起,此消彼長的過程。薩爾滸之戰標誌著,明朝喪失了遼東的主動權,轉為守勢;沈遼之戰標誌著後金確立了遼東的統治;而松錦之戰則是明朝損失了遼西最後的一支精銳部隊,至於說松錦之戰的失敗,既有洪承疇迫於朝廷的壓力改變作戰計劃,也有皇太極在戰略部署上的棋高一著。
雙方態勢上述所說薩爾滸之戰影響了雙方的態勢。元氣大傷的明朝,以建立的關寧錦防線為依託,轉為守勢。此時,趁著後金在寧遠、寧錦的兩次兵敗,導致政權內部的更迭,無暇顧及,轉而將主力投入到鎮壓農民起義,接連挫敗了李自成、張獻忠等多支起義軍。
後金方面努爾哈赤一心想趁熱打鐵,奪取山海關,不想在寧遠兵敗後不久逝世。繼位的皇太極轉而韜光養晦,一方面解決內部民族矛盾,鞏固政權;一方面統一漠南蒙古,征服北韓,剪除明朝的外圍勢力。
錦州因地處關內外的戰略要衝,距離東南40裡便是出海口,有儲備糧倉,明朝可透過這裡源源不斷地輸入糧餉,保證遼東戰場的後勤補給。如此,皇太極將其作為攻破關寧錦防線,佔領遼西走廊,奪取山海關的關鍵。
圍困錦州為此皇太極做出了三點部署:
1、修築義州城。皇太極命令“令明山海關外寧、錦地方不得耕種”,派齊爾哈朗駐紮於距離錦州90裡的義州,屯田種糧,以此為據點,解決後金軍隊的糧餉以及軍事排程;
2、圍困錦州。令4萬騎兵駐紮在錦州城外,在城的四面立八營,繞營挖一圈深壕,壕變修建垛口,從而由點及面形成四面屏障,完成對錦州的合圍;其次對於錦州外城的蒙古兵進行勸降;
3、調集紅衣大炮,炮轟錦州城內,迫使守軍出城迎戰,消耗明朝的有生力量。
明軍援錦錦州主將祖大壽向朝廷告急,崇禎皇帝派出洪承疇率領楊國柱、吳三桂、曹變蛟等8總兵,共計13萬步騎火速增援。出發之前,以兵部尚書陳新甲為首的一派,以“兵多餉艱”為由,主張分兵速戰;而以洪承疇為首的邊將認為“寡不敵眾”,主張且戰且守。崇禎支援了洪承疇,並採納了兵部的一些合理建議。
洪承疇部,總兵楊國柱首戰告捷,在松山擊退了後金齊爾哈朗的軍隊。得到訊息的兵部尚書陳新甲為首的“速戰派”變得歡欣鼓舞,上書說“邊兵可戰”,加上此時後金軍隊缺糧,放出風說即將南下搶糧。如此,崇禎皇帝轉而否定先前制定的“持久戰”,催促洪承疇迅速揮師,增援錦州。
露出破綻洪承疇鑑於此前,明軍在遼東戰場的失利,採取了“建立餉道,步步為營,邊戰邊進,解圍錦州”的策略,雖然進展緩慢,但取得了幾次小規模的勝利。在崇禎皇帝的催促下,火速增援錦州。進入松山,洪承疇考慮後金的策略是前頭打援,故其將兵力集中起來往前推進。
遭遇失利的後金主帥皇太極,日月兼程,親臨前線,一下子看出了洪承疇佈陣的破綻:此陣有前權,而無後守,可破也。即是說重點都在前面,後面的防守薄弱,是虎頭蛇尾。
松山決戰針對洪承疇的佈陣,皇太極做出部署:
1、包圍明軍主力。將部隊部署在松山杏山之間“橫截大路,錦亙駐營”,挖三道“深八尺,寬丈餘”的深溝,切斷松山明軍與外界的聯絡;
2、反包圍援錦明軍。皇太極的策略是包圍錦州只是幌子,真正的目的是明朝的援軍。洪承疇率部來援救,使得皇太極的重點由包圍錦州,轉為了反包圍洪承疇部明軍。從而又以此作為誘餌,再次施展圍點打援的戰術,在明軍退往寧遠的必經之路,設下伏兵;
3、切斷明軍糧道。從而引起洪承疇部明軍的恐慌,動搖軍心。
最終,後金軍隊大獲全勝,洪承疇被俘後,投降後金。
結語史學家的觀點是明朝亡於萬曆。其後的皇帝給力挖坑,又有祖上留下的“宦官之患”,還有那明清小冰期的“加持”,明朝焉能不亡?而另外一邊是以“十三副遺甲”起家的後金,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的勵精圖治,建立後金政權。此消彼長之下,洪承疇即便有再強的能力,也只是延緩明朝的滅亡,再說了這份能力又還受到掣肘。
洪承疇被俘後投降,時人在其所作的對聯上加字:“君恩深似海矣;臣節重如山乎”(洪承疇所做對聯:君恩深似海;臣節重如山),極盡諷刺。但其對於後來的清朝,在穩定社會秩序,制度建設方面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各位看官,不知道您,怎麼看?
-
13 # 青春鼓手
洪承疇作為明朝的重臣,地位的重要和威望自然不用多說。對付明朝皇太極自然研究許久不然怎麼忍痛割愛把自己的妃子都拱手相讓呢?也許洪承疇的被捉藏著一個驚天陰謀。在軍事指揮上崇禎帝沒有什麼錯誤,錯就錯在明朝叛徒太重要,假如沒有松山之役中其副將夏承德松山之役中其副將夏承德叛變的叛變,那麼歷史也許改寫。皇太極也明白要想收復中原光靠殺是沒有用的,經過深思熟慮和叛徒的點撥之後,他認為殺人之器,攻心為上。殺人誅心,這招真絕啊,當用了一些下三濫手段攻破洪承疇的心理防線後,那麼得到大明朝還遠嗎?就這樣把崇禎帝氣了個半死。經過這麼一折騰,國內又加上農民兄弟的暴動,成就了清朝的入關。在這裡不得不說的是作為皇帝崇禎帝並沒有那麼愚鈍,而是因為他爸爸,他爺爺把祖宗的基業都敗沒了,這麼大窟窿他自己能堵上嗎?自然而然的在內憂外患下被滅了。至於洪承疇的被捉應該是皇太極蓄謀已久的陰謀,目的就是要借洪承疇攻破大明之心而已,所以說皇太極是極其高明的。
-
14 # 喬加貝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洪承籌的大敗是敗於皇太極的軍事才能和軍事魄力。
崇禎將袁崇煥冤殺,也就等會是將自己提前送到那棵歪脖子樹前了。
袁崇煥被殺後,明朝軍隊是屢戰屢敗,直到大明壽終正寢!
相關內容
- 假如皇太極殺了多爾袞或者崇禎沒有殺魏忠賢,中國能否成為世界中心?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說洪承疇與皇太極的莊妃(大玉兒)有不堪之情?到底是不是真的?
- 歷史上為何吳三桂的名氣比祖大壽壞很多?
- 有人說袁崇煥是清巴圖魯援京,為什麼不與皇太極打京師殺崇禎?
- 崇禎與皇太極有驚人的多處軌跡重合,為何崇禎卻輸在了起跑線?
- 皇太極與明朝和談,雙方几乎達成協議,為何崇禎最後堅決不同意?
- 袁崇煥剛剛擊退皇太極,解了京師之圍,為何之後就被崇禎斬殺呢?
- 皇太極表現出極大誠意,給明朝的待遇優厚,為何崇禎依然選擇自殺呢?
- 洪承疇為什麼不派重兵守衛糧草,令皇太極有機可乘,取得松錦大戰的勝利?
- 崇禎PK皇太極,二人成長經歷驚人相似,為何完全走向不同結局?
明朝末年,洪承疇本是祟禎的肱股之臣,其二十三歲中舉,二十四歲中進士,科舉路上毫無坎坷,仕途上也是一帆風順。崇禎十二年,洪承疇被封為兵部尚書,曾率部於潼關大破農民起義軍,迫使李自成敗走商洛山中。
趁著農民軍在背後搗亂,滿洲八旗兵也開始侵犯遼東。之後,洪承疇又被授為薊遼總督,率大軍出山海關救援錦州。但晦氣的是,松山之役中其副將夏承德叛變導致松山城破,彈盡糧絕之下,洪承疇和巡撫邱民仰、總兵王廷臣、曹變蛟等都被俘虜。
訊息傳來,明廷大震,眾人皆以為洪承疇此番必死無疑。失去這樣一個重臣,崇禎也感到極為痛心,其下令輟朝三日,以王侯規格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期間,崇禎宣佈親祭十六壇(七日一罈),並寫下“悼洪經略文”的昭書佈告天下,讓大家認真學習。
不料,這才祭到第九壇,洪承疇降清的訊息傳來,大家聽後是尷尬已極,祭奠也被無聲無息撤銷了。
《清朝外史》中說,洪承疇四人被俘後,皇太極為震懾洪承疇,將邱民仰、王廷臣、曹變蛟三人全殺了,唯獨留下洪承疇一人械送至盛京(今瀋陽)。
據說,洪承疇開始是誓死不屈,其日夜篷頭跣足,詈罵不休,並引頸待刃,“只求速死”。隨後,洪又絕食七日,但仍然“求死不得”。皇太極愛才心切,令人百般勸降,然始終不能將之降服。
後來,皇太極問其他明朝降將,有什麼可以討好洪承疇的,有人以“好色”對。皇太極聽後大喜,命十餘名年輕漂亮的滿洲少女精心打扮,然後千嬌百媚的到洪承疇處去好生侍侯。但不知洪承疇是餓昏了,還是嫌其為庸脂俗粉,他對於這些少女誘惑完全不予理會。
當時,皇太極的妃子博爾濟吉特氏長得貌美體健,豔壓群芳。正當皇太極苦惱之時,其心頭一動,於是令博爾濟吉特氏打扮成奴婢模樣,前去設法勸降洪承疇。
博爾濟吉特氏接令後,認認真真梳洗打扮了一番,既不讓自己太過豔麗,但又要顯出自己的身段和美貌,著實花了不少工夫。
當晚,博爾濟吉特氏將人參汁偷藏在一個小壺裡,隨後嫋嫋婷婷的走進了洪承疇的監室。此時,洪承疇正在閉目面壁,突然聞得一股獨特的女人香氣。他不覺睜眼一瞧,只見一個漂亮女人依偎著坐在了自己身邊。洪承疇心想壞了:罪過罪過,看來我老洪今晚是把持不住了!
這時,美女輕啟朱唇,嬌聲道:“洪將軍,您的忠心世人皆知。您即使絕食,喝口水也不影響您就義啊?別讓人說,我們虧待了你”。
見洪承疇不為所動,美人兒又上前一步,她拉著洪承疇的袖子,湊到他的脖子上嬌滴滴的說,“將軍,您就給我一個面子,喝一口吧!”
美人那香噴噴的氣息和甜蜜蜜的話語,弄得洪承疇心神盪漾,方寸大亂,不知不覺就著那小壺喝了一口!
洪承疇不知這“水”乃是人參湯,喝了一口後還想喝。美人兒又在旁邊乘機再勸,洪承疇一時連喝幾口,這下不但沒有餓死,反而精神充沛。加上有美女陪伴,最後他對送來的美酒佳餚也乾脆來者不拒,絕食就義一事,早已拋之九霄雲外。
過了幾天,皇太極親自到太廟招降,洪承疇見後立而不跪。皇太極並不生氣,他見洪承疇衣服單薄,便問:“先生冷不冷啊?”未及其回答,皇太極便脫下身上貂裘,披在洪的身上。
據《清史稿》描述:“洪承疇瞠視久,嘆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頭請降”。
皇太極大喜之餘,痛加賞賜,並擺酒唱戲以示慶賀。其手下大將見後很不服氣,說:“洪承疇不過是個俘虜囚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皇上何必如此看重他呢?”
皇太極呵呵笑道:“你們這些粗人,懂得什麼?你們說,我們成天風裡來、雨裡去的,圖個啥啊?”
眾將說:“奪取中原,享受榮華富貴啊!” 皇太極笑道:“說得簡單,我們進軍中原,就像瞎子一樣,今天獲得一個引路的人(洪承疇),我怎能不開心啊?”眾將這下才服氣。
據說,皇太極本打算將“寧死不屈”的洪承疇給殺了,但有個細節救了他。當時皇太極派他最寵信的大學土范文程前去勸降,洪承疇在監室裡開始是大肆咆哮,百般辱罵,范文程耐著脾氣,既不發火,也不提招降的事,而是和洪承疇聊起家常。
兩人談話時,樑上突然掉下塊燕泥弄髒了洪承疇的衣服。洪承疇便一邊說話,一邊屢次拂拭。范文程把這個細節看在眼裡,隨後將這事回奏皇太極,說:“洪承疇不會尋死的。他對自己的破袍子還這麼愛惜,何況他的生命?”
皇太極心想也是,這才打消了殺洪承疇的念頭而改為極力勸降。
投降後兩年裡,洪承疇還要觀察觀察事態發展,他既不做官,也不為清廷效勞。但後來崇禎吊死在歪脖子樹上,明廷崩潰已無可挽回,而清廷正勃勃興起,“以清代明”乃大勢所趨,洪承疇於是決定再度出山,以求救萬民於水火。
由此,清初多采用洪承疇建議,錄用明朝降臣,沿用明朝制度,約束軍紀,不殺不搶不燒,並免除三餉,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據說,洪承疇臨死前一直有個心病,怕死後別人戳自己的脊樑骨罵他是漢奸,於是一擲千金,請人為自己寫傳記,但十幾個人寫好後他都不滿意。
後來,有個秀才前來應召,說保證一個月內寫出讓他滿意的傳記,結果洪承疇眼巴巴等了二十九天,那個秀才卻成天吃喝玩樂,一個字也沒動過。
洪承疇大怒,心想明天要再寫不出來,我就宰了你小子!
那秀才倒不慌不忙,第二天隨手揀出一份別人已經寫好但洪承疇不滿意的傳記,提筆在最前面加了兩句:“弒吾君者是吾仇,斬吾仇者是吾君!”(暗指明朝覆滅系因李自成農民軍,而清朝幫助中原恢復了秩序)
洪承疇一見,喜出望外,眼含淚水的握住那秀才的手說:“兄弟啊,你真是我的知己啊!”於是,那秀才便發了一筆大財。只可惜,洪承疇死後沒多久,康熙時官方編的《貳臣傳》裡,洪承疇就名列首位,終究是名節不保。
所以不是崇禎瞎指揮,而是皇太極手段太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