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慢慢的變富
-
2 # 燕國術士虎胤空
岡仁波齊這部電影講述了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在父親去世後決定完成父親的遺願,帶著叔叔去拉薩和神山岡仁波齊朝聖。時正馬年,正好是神山岡仁波齊百年一遇的本命年,小村裡很多人都希望加入尼瑪扎堆的朝聖隊伍。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000多里的朝聖之路,路上經歷了很多波折,最終各人完成心願。
這是一部講述信仰和堅持的故事的電影。
先說一點,觀影體驗可能不太好,這是一部可以說是紀錄片的電影,大量的長鏡頭和演員雜亂的臺詞以及含混不清的誦經聲使得這部電影給人的第一感覺貌似很low,但是,認真看下去!隨著情節的展開,觀眾會越來越覺得震撼,對,是震撼!其實,展開的情節也很簡單,一群人為了心中的信仰,一路磕著長頭向神山岡仁波齊前進,就這麼簡單。但是,沒有任何事能阻擋他們的腳步讓他們停下來,片中一次車禍使朝聖隊伍的車子報廢,換成其他人,至少要個車錢,氣性大的可能還有別的故事發生,但是,朝聖隊伍把行李收拾一下裝上一輛板車,用人力拉著繼續前進,到了一定距離之後,拉車的人會回到上次的出發點把該磕的長頭補回來,然後繼續出發如此迴圈。
影片最後,隊伍中的長者雖然沒有完成轉山,但依舊安然離世。
整部影片就是在一種沉悶的氣氛中進行的,如果能夠靜下心來仔細觀看的話,就會在片中發現一種可以淨化心靈的東西——信仰。
《岡仁波齊》的現實意義很直白也很簡單,它就在於:人心中如果有能夠堅持的信仰,那麼在追逐信仰的路上沒有任何人、事、物能成為障礙。而這一點,卻正好是現在社會很多人所缺少的。並且與很多大片不同,這部電影不是讓人興奮或激動,而是讓人安靜下來,從身到心的安靜,因為在觀影的過程中跟隨情節的推進觀眾可以同時進行思考,不論導演是有意還是無意的,這一點確實是《岡仁波齊》這部電影的過人之處。
總結:《岡仁波齊》給人的啟發就是:安靜下來,尋找自己心中的信仰並儘可能的去實現它是活著必須做的一件事!
-
3 # 殺姐電影
薦|《岡仁波齊》的確消費了信仰,可那又怎樣呢?
《岡仁波齊》會遭遇兩極化評價,
小殺姐姐絲毫不感到驚訝。
因為,
在這個“朝陽區30萬散養仁波切”的時代,
只要一提到信仰、藏地、朝聖這些字眼,
哪怕是路邊賣煎餅的大娘,
都會瞬間變得文藝起來。
自然的,
當一部關於西藏的電影,
既未透露出文藝聖潔的氣息,
又沒展現出悲天憫人的調調時,
文青小資們,
就坐立難安了。
但也正是因此,
讓我覺得很有必要,
為這部片子討幾句公道。
《岡仁波齊》的確消費了信仰,
它也的確沒有進行什麼辯證的思考,
但這卻是它最讓我欣賞的一點——
冷靜。
下面,
我就帶小夥伴們預覽一下,
這部片子的看點。
1
第一薦
薦對藏民朝聖的白描
《岡仁波齊》的故事極盡簡單,
它說得就是,
從芒康前往拉薩朝聖的一行人,
在路上發生的瑣碎。
其瑣碎程度,
近乎可以算是不加任何修飾的白描。
72歲的楊培,
喜歡唸經。
哥哥在世時,
兄弟倆一直想去朝聖,
卻始終未能如願;
23歲的次仁曲珍,
懷孕半年。
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
只是聽到要去磕頭,
便想要同行;
32歲的仁青晉美,
因前幾年家中蓋房發生事故,
導致兩死兩傷,
賠款使家中欠下債務。
這使他心中彆扭,
因此想前去朝聖,
圖個吉祥;
35歲的江措旺堆,
平日裡靠幫別人殺牛換錢。
但由於藏族人不殺生,
所以他一直對此心有不安,
希望透過朝聖消業;
還有9歲的扎西措姆,
她的父母平時繁忙,
一直和曾祖母一起生活,
此番聽到了父母要去朝聖,
便想要同行。
諸如此類的理由,
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神聖,
它與我們畏懼大限的老人,
生活不順的中年人,
懵懂無知的孩童一樣,
因為有所期許,
所以想去朝聖。
而朝聖的過程,
也不同於我們想象當中,
那種始終繃著內心的感動般的浪漫。
在路上的他們,
同樣要吃喝拉撒,
要面對突發狀況,
要面對生老病死……
可以說,
《岡仁波齊》做到了,
將“朝聖”這個長久以來,
一直被我們玄之又玄的概念,
還原為了藏人的生活方式。
並在將之展現給我們的過程中,
讓我們看到了,
我們原本好奇,
但卻被過多無用的呻吟或感懷,
所掩蓋的藏地生活細節。
這本是一部地域性風貌展現的電影,
應做到的基本,
但卻因為太多的空有世界觀、感悟,
而沒有方法論的影視劇作品的存在,
而顯得十分難得。
2
第二薦
薦對體裁界限的突破
《岡仁波齊》受到的“消費信仰”的詬病,
主要來自於它偽紀錄片的體裁。
有不少觀眾認為,
這種擺拍的方式,
是對朝聖的一種侮辱。
甚至於,
劇組在拉薩拍攝時,
亦受到了其它朝聖者的另眼相待。
對此,
且不再提我前面說到的,
朝聖本身是否具有那般強烈的神聖性,
而就從電影本身出發。
我實難以相信,
時至今日,
仍然有人堅定的認為,
紀錄片容不得意思擺拍。
可如若如此,
那麼歷史紀錄片,
難道我們要先穿越回過去,
以保證紀錄的真實、客觀?
並且,
攝像機對被紀錄者的暴力干預,
所產生的其不自覺的表演,
已經是眾所周知。
其實,
在如今的紀錄片語彙下,
只要保證紀錄片導演,
想要傳達出的想法,
其體裁、手段的多元化,
並不應當受到質疑。
在這一點上,
我反而覺得,
《岡仁波齊》這種透過實拍也好,
擺拍也罷,
積累出大量的素材,
以確保表意的完整性,
是一種比較高明的做法。
對比15年的《喜馬拉雅天梯》,
我們便可一目瞭然。
高原的惡劣自然條件,
有可能導致紀錄片劇組,
面臨各種各樣的突發問題。
而若沒有萬全的準備,
就極有可能導致,
傳主不清、表意不明的狀況。
由此,
我相信張揚導演此番的嘗試,
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並且,
大概真如“修仙”傳聞一樣,
張揚導演能參透、通達“真假”,
這種境界,
正契合了影片“朝聖”的主題。
3
第三薦
薦對信仰的參悟
回到開頭的話題,
《岡仁波齊》雖然著力於冷靜呈現,
但卻絕不僅是一部,
致力於奇觀展示的電影。
影片中浸透了,
導演對“信仰”的參透——
片名叫做“岡仁波齊”,
但影片卻將全部篇幅,
押在了一行人前往岡仁波齊的路上。
當他們抵達神山腳下,
一組固定的遠景鏡頭,
完成了山與觀眾對向凝視,
影片戛然而止,
並未呈現真正朝聖時,
“轉山”的內容。
這種資訊錯位,
其實是在暗中,
向觀眾傳達了“朝聖”,
和“信仰”的真正含義。
“朝聖”沒有那麼神乎其技,
不能讓你經歷了一次周折後,
整個人就能昇華垢減。
那只是期許,
是信仰的驅動力。
而真正使人不斷參悟的,
正是朝聖的過程。
只要心中有所期許,
並全心前往,
這就是在修行了。
所以,
雖然影片講得是,
藏地的朝聖故事,
但它對朝九晚五的我們也說得通——
信仰隨處可見,
可能是神佛,
也可能是RMB,
而為之上路的我們,
其實都是修行者的姿態。
這便是《岡仁波齊》最為讓我傾心的一點,
它只闡釋,
不裝逼。
將藏地故事拍出來售票放映,
的確是在消費信仰,
可那又怎樣呢?
難道人人盡成仁波切,
不是消費信仰?
天天無病呻吟地嚷著西藏,
不是消費信仰?
而《岡仁波齊》至少讓我看清了,
什麼才是真正的信仰。
-
4 # 吾腔調
看過《岡仁波齊》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思考,一座擁有神秘傳說的神山,對於這11位藏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竇文濤的《圓桌派》有一期主題談師徒,從火遍微博話題的郭德綱師徒罵架,到匠人精神,而後無意間聊起一段藏傳佛教。他打趣梁文道,說:文道修過藏傳佛教,他懂。梁文道接過話頭,道出藏傳佛教師徒之間認定關係,並不是人們以為的,遇見一位上師,你就衝過去磕頭拜師,藏傳佛教的帶與認,是一個慢慢的互相觀察、互相選擇的過程。當你在一個團體裡,上師與徒弟之間,透過日常接觸,瞭解彼此的價值觀、秉性,雙方都認為彼此可以進入到師徒關係中,才會有接下去的拜師儀式,跟隨師父修行等一系列動作。這個過程,與電影裡11個人徒步叩拜2500公里抵達神山岡仁波齊腳下很像。影片中11人的朝聖之路,我們看得到每個人的外在,在這過程中都經歷了什麼,11位藏民從內裡認定神山是值得他們從頭到腳毫無保留去相信的存在。轉山之路,不止腳步的丈量,也是心靈的沉澱。我不知道我身上的罪孽為何這麼重,但我相信朝著神山所在的地方,一程一程拜過去,它看得見。我不知道我今生餘下的日子還有多久,但我相信朝著神山所在的地方,一圈一圈轉經筒,它看得見。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會接連遇到那麼多困境,但我相信朝著神山所在的地方,一句一句誦經文,它聽得見。我不知道我的孩子要選擇哪個時間降臨人世,但我相信朝著神山所在的地方,一天一天祈福願,它聽得見。我不知道為什麼大人會選擇去轉山,但我相信朝著神山所在的地方,我的父母和領隊,它連線得到。神山是11位藏民修行,磨練自己的終極所在,一座山,巍峨的佇立在2500公里之外,它不止是神山,它還是藏民信仰的精神表徵。2017-09-26 01:25
——衡·Isabella
-
5 # 玉音玉語
《岡仁波齊》不是一部能讓你激動的電影,但它註定是會讓你思考的電影。
有目標的人生,真好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沒有目標,而是沒有堅持下去。
當初馬雲拿到投資做阿里巴巴,他的投資人同時還投資了多個電商創業公司。每年,投資商都會把各個公司的人組織起來談談創業的進展。
剛開始,大家都在談如何做電商。過了幾年,就有人在說,他已經在做社群了,有的人在說他開始做交友了;又過了幾年,當初的那百十幾個創業者再到臺上說創業的時候,不是在做垂直門戶,就是在做防毒軟體,或者財務軟體……只有馬雲一個人上去時說:呃……我還在做電商。
很多人都勸他試著去幹點別的,但他並沒有,直到做成了今天的阿里巴巴。
《岡仁波齊》裡,朝拜的人們在半路遇到有段路被水淹了,他們站在水邊討論了一下,最後說:要不磕過去吧?於是所有人就在20幾釐米深的水裡匍匐著磕了過去。然後擰乾身上的水,換了身衣服,就繼續走了。在他們眼中,朝聖的路上遇到任何不可思議的事情都再正常不過,而他們需要做的,僅僅是“磕過去”。
“磕過去”看著是最簡單的辦法,卻往往不是我們會選擇的方法,我們太聰明,總會找到藉口逃避。
那群心裡總有座聖山的人,匍匐著,執拗地,向著目標進發,不死不休。
有這樣的人,真好!
有目標的生活,真好!
平靜而頑強地活著,便是一種至高無上的信仰導演張楊,是一位對生活情有獨鍾的導演。
關於生活中一切痛點——成長、青春期、愛情、理想、激情、贍老等,他都能用其擅長的平靜樸實的鏡頭精妙記錄下來。
《愛情麻辣燙》中對都市的愛情進行了相簿記錄般的刻畫;《昨天》中對已逝搖滾演員賈宏聲的迷亂紀錄;自傳體作品《向日葵》中對自小長大的北京胡同中的人情實錄的描畫,記錄了北京在三個時代中的靜靜變遷。平靜地紀錄,真實地表達,生活場景由此緩緩展開,平淡中透出一股堅定的力量,讓人不知不覺被一種如向日葵般“頑強而執拗”的精神所感染。
在遙遠的西藏邊境,那裡有一種與世隔絕的平淡生活,此次,張楊把紀錄生活的鏡頭指向了這裡——文藝紀錄片《岡仁波齊》講訴了一個淳樸的普拉村村民尼瑪扎堆,為完成父親遺願,帶領村民前往聖山岡仁波齊朝聖,此去經年,眾人歷經艱辛和磨難,終於抵達拉薩。口袋所剩無幾的朝聖者,為了籌備旅費,留在拉薩做起了臨時工。當他們湊齊路費朝著岡仁波齊前進,在抵達聖山時,同行轉經輪的老人終因疲累盍然離世。
影片中展現的藏區牧民生活,宛如荷蘭畫家維米爾對生活的平靜描繪,吃飯、放牧、屠宰、誦經、睡覺,日復一日,在美麗的高原之上,靜謐中蘊含力量。這些身處每日重複的人們,臉上有悽苦和愁容,卻總能在Sunny燦爛、風過高原時露出純真又溫暖的微笑,是什麼在支撐他們抵抗著如此艱苦的生存環境?
“生活捕捉者”張楊,精準地捕捉到了這個時代,尤其是繁華都市中普遍缺失的東西——信仰。
《岡仁波齊》描述的是一群生活信仰者,他們不是專侍誦經求佛者,他們有著血肉豐滿的普通生活,脫離了高深宗教色彩的生活者。因為有了信仰,所以他們的生活不可撼動。近5000公里的餐風露宿、貼地伏拜,途中遭遇朝拜婦女生產、飛來橫禍至使車毀人阻、雪崩山體滑坡砸傷腿腳等,雖有些戲劇的跌宕起伏,但卻是生活中真實存在的遭遇。所有的一切痛苦和疲累,都可以透過“信仰”得以療慰。
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加繆說:“要想了解一個地方,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探索那裡的人們如何出生、如何戀愛、如何死亡。”
電影《岡仁波齊》在豆瓣的評分雖然只有7.6分,但是它完美的給我們展現了,另一種我們不曾見過的生活方式,儘管我們大多數人都認為這種生活方式難以理解。
這種難以理解貫穿了整部電影。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扎西措姆的9歲女孩,為了跟著大人去朝聖,連學都不上了。一路上跟著大家風雨無阻的磕長頭,有一天她對她媽媽說,磕的頭已經很疼了,她媽媽的回答是:女孩子要多磕頭,漲見識。
朝聖隊伍中,還有一名懷孕6個月的孕婦,名字叫次仁曲珍,只有23歲。在他們磕到左貢的時候,這位年經的媽媽產下了一名小男孩,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媽媽生完孩子沒多久就又繼續她的磕長頭之路。
發生車禍是這部電影裡,唯一能表現戲劇衝突的事情。他們用來拉物資的拖拉機在318國道上與一輛越野車相撞,拖拉機整個車頭基本上報廢,但是處理這起交通事故只用了不到一分鐘。
當越野車主說他急著送車上的人去拉薩看病時,拖拉機司機便讓他走了。在他們的眼中,似乎什麼事情都可以原諒。
導演張揚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確的,但每種生活方式都有它的儀式感,而磕長頭就是這個民族對生活的儀式感,岡仁波齊並不是終點,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棄理想和信念,我們都在朝聖的路上。
-
6 # 艾爾加
做事需要堅持,需要信仰。
沒有一件事是不經過努力獲得的。
岡仁波齊告訴我們,目標是一條或苦或敗的路,是一個過程。努力了,也就成功了。
-
7 # 說而無說
1,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是什麼?2,為什麼其它國家甚至部落都有信仰?雖然各不相同。3,一些神話或傳說真的是虛構的嗎?4,現代科學的解釋是終極答案嗎?5,生命是什麼?或者說我從哪裡來?終究到哪裡去?
抱歉!問的是不是太多了
-
8 # 沁荷緣
無法理解你們的問答,一個正常的過日子,有那麼神奇嗎?不要動不動就信仰,
漢族,宗教服務人民,藏族人民服務宗教,
大學畢業,留在所在城市?不是信仰?不是過日子?
真逗
-
9 # Larus173485444
謝謝邀請!最近兩個月都在藏區溜達,所以不單單是《岡仁波齊》這個片子,更多的是路上遇到的人和事,帶給我更多的思考。人,特別是有堅定信仰的人,做事情都是無所畏懼、篤定前行的,因為他們一直都沒有忘掉他們的初心,所以才可以如此堅定。回想自己,過去好些年都忘掉了自己的初心,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學習,忘了自己為什麼要工作,忘了自己為了什麼而奮鬥。也許有句話說的很對,以前走的太快了,以至於靈魂落下了,忘記了為什麼要出發,所以現在我要等等我的靈魂。只有靈魂回來了,我才可以篤定前行、無所畏懼。
-
10 # 可以不可以1101
《岡仁波齊》,一部很特別的片子。作者運用紀錄片式的、返璞歸真的拍攝思路,沒有專業的演員,沒有華麗的場面,沒有高科技的後期加工渲染,以一種平淡的方式記錄普通藏民的平凡生活,看似與我們無關的生活和信仰,但是,它會觸動觀眾的靈魂,感受信仰這種形而上的存在,它會帶領人們重新去認識生和死,自我與眾生,物質與精神,讓我們感受信仰的力量,感受主人翁內心世界的安寧和平和,啟發我們調整生活的姿態。或許,信仰才能使人無畏無懼,像一個勇士一樣無畏無懼地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考驗!
-
11 # 走馬的耗子
看了轉山就想去西藏,看了岡仁波齊,決定去西藏。從山東坐火車去成都,買腳踏車買裝備,單人出發。後來如願看到朝聖的,看到轉經筒,看到風馬旗,喝了酥油茶。一路上,不停的趕路,到了一站就在考慮下一站,目的只為終點,那種感覺是再苦也要堅持下去。晚上十點多冒雨摸黑到的布達拉。瞬間感覺不用逛拉薩了,一切都值了。
第一次在鏡頭裡看朝聖者,瞬間被震撼到了,荒地雪山,蜿蜒的公路,陡峭的懸崖,偶爾的泥石流塌方,飛石,充滿各種危險。穿梭的車流帶來新時代的便捷與安逸,但總有人喜歡用人力來證明著什麼。歷經萬水千山,克服諸多磨難,也許,是信仰讓他們更加堅定吧。
他們這種信仰的意義,不是我們一個看客,一個遊客靠看幾眼,拍幾張照片能感受的的。即使你徒步,騎車,跟他們同行受苦。內心的追求決定了我們始終是過客,而他們卻是西藏的一部分。總之,我想成為他們那樣的人,卻又做不到。回來一個多月了,我還是以前那個我。說什麼淨化心靈,沒幾個外人能做到吧?
-
12 # 香港電影
剛剛上映的電影《岡仁波齊》與同期院線電影相比顯得獨樹一幟。這部電影沒有流量明星,零特技,裡面甚至熟臉的明星都沒有,連語言都是最地道的藏語的《岡仁波齊》。故事發展平鋪直敘,畫面乾淨質樸得讓人肅然起敬。
鏡頭裡只有藍天白雲飛雪,沒有繁華都市裡的燈紅酒綠,角色是一群有信仰的藏民,避開了現代社會男女狗血愛情的陳詞濫調。
《岡仁波齊》以信仰劍走偏鋒直指人心,美得不加修飾且感人肺腑。
No Fear In My Heart朴樹 - No Fear In My Heart
為了信仰,五體投地
電影由一群藏民最普通的一天開始,以“朝聖”二字為主線,如同油畫一般地展現了這一群對生命懷有敬意的藏民,為了共同的信仰,不遠萬里,去到被譽為“神山之王”的岡仁波齊朝聖的心路歷程。
他們結伴同行,從他們住的普拉村為起點,一步一腳踏,頭磕地,手貼地,心也貼地。
這當中有年輕人,老人和小孩子。他們不懼風霜雨雪,踏歌而行。
2.信仰使得活著充滿儀式感
他們是生活得最原始的藏民,不被喧囂的現代化大都會多打擾,整日以最舒服的方式和天地對話,與牛群為伴,只為最平凡的生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活得極為純粹,願為了去到想去的地方,完成生命中最神聖的朝聖,上了路。
他們在朝聖休息的間隙招呼路上的過客同飲一杯茶,在寒天凍地的夜晚,收留露宿街頭的旅人,大方原諒了撞壞他們唯一交通工具的魯莽司機。隨後一行人哼著歌,帶著共同的美夢,迎著泥土的芬芳快樂上路。
去吃苦,去經歷,在風雪的洗禮中獲得身心的自由,在一次次的負累中解脫出由衷的快樂。
同吃同住,相互支援,渴望被祝福然後誠心去祝福別人,一路以莊重的儀式感做著與天地的交流,一路與人為善交換著對生命最大的善意。
沒有疲於奔命,不去勾心鬥角,更不會為了迎合所謂現代化,丟棄了初心和生而為之最可貴的自由和快樂。只是為了心中一個念想,去做去堅持去感受,這就是信仰。發自內心,無需多的解釋和讚美,虔誠去實現就行。
他們把信仰保護得很好,他們被信仰保護得很好。
3.美麗的西藏,信仰的饋贈
這部電影是極美的,他不媚俗,他所呈現的風景與人物,美得真實動人,而非特技下的矯揉造作。
以信仰為引子帶給觀眾一個關於西藏最瑰麗的想象,它那純淨的空氣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留下的如夢風光,關於宗教最為神秘的吸引力,以及沒有被高速發展現代化大都會汙染的淳樸民風民俗,簡直就是大自然對於人類最特別的饋贈。
於是,生活在那裡的藏民,愛他敬他,視他所贈的信仰五體投地。為了信仰而上路,以力所能及的身體力行完成與信仰的一次傾心交流。虔誠無比,堅定不移。
只有真正擁有信仰的人才做得到,也只有信仰才可以讓人這樣去做。
對信仰的召喚,對生命的尊重,對電影最原始的迴歸。《岡仁波齊》這樣的電影小眾卻精美。
因為信仰二字,在這個已然將電影戲謔成工藝品的時代,顯得莊重而大氣。
張楊導演及整個拍攝團隊,隨著這支朝聖隊伍,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全程真實記錄,光拍攝就花費了整整1年。
“無論吃住還是工作,我們全程都在這條實實在在的朝聖路上進行。對我們而言,比拍攝電影更困難的是不得不在極端的環境中生存下來,因為這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生活。”談起在藏區拍攝《岡仁波齊》的時光,張楊導演如是說。
整個影片中的人物都由非專業演員出身的當地人本色出任,電影沒有指令碼,全部真實記錄,張楊將《岡仁波齊》定義為真實電影。
或許他不好看,但他給了一部電影靈魂和尊嚴,因為他就是導演和一幫製作團隊以朝聖的方式拍出來的。
不去獵奇,極度尊重屬於西藏的原始的美,一步一個腳印,擺正了電影工作者的姿態,只為了一部好電影虔誠而行。
在這部電影裡看到的只有真心,看不見一絲向市場獻媚的浮誇與誇大其詞。給我們帶來了信仰的力量。在這個華而不實,看臉不看演技,走腎不走心的電影市場大趨勢下顯得彌足珍貴。並透過難得的儀式感提醒我們,電影也是信仰的一種,我們需要信仰就如同需要真正有意義的電影一樣。
《岡仁波齊》未必到達了終點,慶幸的是他已經在朝聖的路上。
-
13 # 其則有岸
《岡仁波齊》丨這就是藏地的信仰
如果你去過西藏,一定遇到過那些拿著護手板,圍著羊皮裙的朝聖者,他們幾步一匍匐,旁若無人地朝著心中的聖地前進。他們的虔誠和堅決每每會令人驚詫萬分而又欽佩不已。影片《岡仁波齊》記錄的就是這樣一群朝聖者的漫漫征程。
對於外界之人來說,藏區最有名的山是海拔之最珠穆朗瑪峰,但對於藏傳佛教而言,岡仁波齊峰才是心中的聖地,去那裡轉山叩拜可洗淨罪孽,求得幸福。這也是《岡仁波齊》中尼瑪扎堆等十餘人的朝聖之旅的因由。這一行人中,有老人有孕婦有兒童有屠夫,他們有的為了完成長輩的夙願,有的為了尋求佑護,有的為了消弭自身的殺生罪孽,在聖山的召喚之下殊途同歸地踏上了艱辛旅途。
人的一生之中總會有那麼一些地方是魂牽夢縈的,特別是對於精神層次上升到一定高度的人而言,這種牽掛的緣起更能催生出一種莫名的衝動,這或許就是佛所說的緣。但是一些人走遍千山萬水也終究是率性而為的,和《岡仁波齊》中有著虔誠宗教信仰的這一群人始終不同。前者是對一種情境的體驗,後者是尋求精神的救贖。
《岡仁波齊》中的這群朝聖者相攜上路,在特寫鏡頭下,他們的叩拜比現實情景更具視覺衝擊力,他們將用身體去丈量心靈與聖山的距離,而這個距離是2000多公里。當突如其來的車禍把他們拉物資的拖拉機撞毀之後,更是進入了苦行之上的苦修,他們要把車斗先拖上一段距離,然後再回頭用叩拜來彌補這段空白。真實的信仰既是激勵也是約束,容不得半點虛假。
《岡仁波齊》是一部帶有仿紀錄片性質的電影,描述得是朝聖路上的普通藏民的點點滴滴。因此,影片並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最大的波折不過是途中仁次曲珍生子和那場有驚無險的車禍。因為寫實性的拍攝手法,這樣的矛盾衝突不會帶來故事片那樣誇張的戲劇效果,但這恰恰是《岡仁波齊》感染力之所在。而壯美的自然景色和匍匐前行的朝聖者完成了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的和諧統一,這是或許就是影片在影像上想要表達的積極意義。
《岡仁波齊》中沒有專業演員,從始至終都是這群普通藏民在本色演出,或者更確切地說是被記錄。這是難點同時也是影片的特點。就《岡仁波齊》而言,導演沒有讓“演員”刻意演戲,正是這一點保證了影片的整體紀實風格。
在第六代導演當中,張楊是相對低調的一位,但他一直保持著穩定的創作水平。從《愛情麻辣燙》到《飛越老人院》,從《洗澡》到《落葉歸根》,從《昨天》到《無人駕駛》,無論是城市題材還是鄉村故事,無論是現實主義的作品還是商業性質的影片,都能以新穎的角度去表現社會群體的生存狀態,並且在藝術和娛樂之間取得了難得的平衡。
《岡仁波齊》的拍攝是需要追隨藏民的朝聖之路的,而以叩拜的速度從芒康到岡仁波齊大概需要一年的時間。在當今急功近利的影視圈中,能夠以這種執著的心態去完成一部可能得不到商業回報的作品,是需要勇氣的。不論結果如何,都值得尊敬。
在我看來,如果是我們能夠遵從內心,完成一段屬於自己的旅途,做一件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就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
14 # 霧都老徐
佛教裡講: 大疑生大悟!
而這個電影裡的一家之主,在去朝拜的路途中,一直在教育及灌輸晚輩: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至於為什麼應該這樣,應該那樣,為什麼全家要花費這麼長時間去看一座山,而且路上要磕大頭?除了以家長來教育晚輩,並沒有其他可探討的內容。
佛教裡的“般若”智慧與磕大頭沒有一絲聯絡,磕大頭只是形式,卻被一家之主從上到下傳承下去,只能說西域來的佛教到中國之後被扭曲了。
岡仁波齊之所以被稱為神山,倒是有外星人的資訊說,太陽系裡的瑪爾代克Maldek星球,坐飛船第一次來到地球降落的地方在這座山附近,留下了傳說而已。
所謂轉山能夠洗清罪孽,也是對佛學的一種迷信說法,就是個體育鍛煉而已。佛教的修行是心法,心到比身體到要實在得多。不知道為什麼那麼多虔誠的佛教徒不仔細看看佛經呢?即使看了佛經,佛祖早就告誡過: 要透過自己的修行實踐自己判斷。
-
15 # 淡0927
平平淡淡的一個片子,真真實實的故事。
岡仁波齊,2012年暑假,我搭車從318出發去拉薩,一路的風景沖刷到到達目的地的那種興奮,相反,還帶了點失落。真應了,有人,必定商業與開發。
帶著這種不滿足,我又一個人搭到岡仁波齊,來到神山腳下,本以為只是仰慕,就走,誰知,碰到一個新疆小女孩,也許緣分,也許岡仁波齊要我洗去冤孽,沒帶半點東西,就跟她一起轉山,一路風餐露宿,除了吃飯,沒有停下來一直走。半夜狼吼,藏獒叫,怕被叼走;走錯路,唯一的路面被冰凍住,怕結冰不夠結實掉進水裡;走到有村莊被狗追,歷經生死,最後半夜在淳樸藏民的幫忙,終於帶我們走進曙光,客棧。路上轉山者丟下的衣服,說可以去掉孽債。萬般帶不走,唯有孽纏身,轉山走過的路,洗不掉孽,但卻能達到另外一種高度,比如人生觀,價值觀。沒有有過的看此片,不過是以一種旁觀者看別人的感悟。紙上得來談覺醒,得知此事要躬行。
-
16 # 薺鵧
考完這部影片。我覺得那個出生的小生命太厲害了。母愛太偉大了,但是問題的關鍵來了。說走就走。我看那裡面要去朝聖的人。太簡單了。就兩句話。我也想去。可以。一起走!我覺的我們不用思考什麼。虔誠信仰在西藏。而我在鋼筋水泥森林中。
-
17 # 二手老法師
就是信仰中的生死輪迴吧,不覺得導演消費了信仰,就時候磕長頭到岡仁波齊就是每個藏族人的夢想。特別百感交集的就是楊培長眠在岡仁波齊的轉山途中,也算是圓滿了。
還有那個殺牛太多自感罪孽深重的藏族人,雖然鏡頭不多,但也同樣是信仰的力量,促使他一路跟隨,這種無形中的東西太強大。
-
18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電影《岡仁波齊》劇照
“
如果你許了個願,請按照你許願的步伐走。
最關鍵的是你磕頭時,要有顆虔誠的心。
”
2014年,藏曆馬年,神山“岡仁波齊”的本命年。一群人走上朝聖之路,一隊電影人跟隨拍攝。這支隊伍裡有即將臨盆的孕婦、家徒四壁的屠夫、自幼殘疾的少年,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也懷揣著各自的希望。為了去岡仁波齊,這支十一人的隊伍踏上了歷時一年,長達2500多公里的朝聖之路......
電影《岡仁波齊》劇照
2017年,繼《飛越老人院》上映五年之後,張揚導演第八部電影作品《岡仁波齊》6月20日上映,迅速引起關注和熱議。影片用紀實的風格,記錄了11位藏民為了各自心中的願景,組成一個前往拉薩大昭寺與神山岡仁波齊的朝聖隊伍。
用身體丈量一條朝聖路,是信仰還是困惑?救贖還是逃離?岡仁波齊又為何被稱為“世界的中心”?在“中國的掌紋”系列之《大地棲居》一書中,作者蕭春雷寫到了這座神山。
電影《岡仁波齊》劇照
拉薩至阿里1500公里的漫長路途中,最精彩的點睛之筆,無疑是神山與聖湖。進入普蘭縣境不久,兩列山脈之間出現了一個大湖,美麗的瑪旁雍錯如約而至,水色湛藍,深情得讓人想沉浸在湖裡。聖湖背後,喜馬拉雅山脈推出一座高大的雪峰——海拔7694米的納木那尼峰,湖中倒映著它厚實的身軀。又行駛了半小時,北面的岡底斯山脈不甘示弱,在群峰簇擁下,一座金字塔形的雪山——岡底斯山脈的主峰、海拔6656米的岡仁波齊峰如蓮花綻放。它是亞洲藏傳佛教、本教、印度教和耆那教最著名的神山,是“世界的中心”。
岡仁波齊
蕭春雷 / 攝
我回頭看去,高原的南端,納木那尼峰還佇立在天際線上,與岡仁波齊遙望,相互打量。此前,我請教過許多人:為什麼岡仁波齊是神山,而更高的納木那尼峰不是?得到的回答都不得要領。一位藏族朋友說:“在我們看來,每座山都是神山,納木那尼也是神山。”
我確實問錯了,於是換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大家都來轉岡仁波齊,而不是納木那尼峰?”
“你忘啦?不是有句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嘛。”
“那麼,神靈為什麼選擇岡仁波齊,一座更矮的山?”
“這就要去問神靈了。”他哈哈大笑。
站在這裡,我終於明白了答案的關鍵——因為納木那尼峰的造型不完美。它的東坡是陡峭的刃脊,西坡卻相當平緩,形成一個長長的斜平面,北坡又崩塌一片,看上去既不對稱,也沒有通常山峰的高聳、峻峭、挺拔之美。而岡仁波齊像金字塔一樣高高聳起,峰頂微圓,南坡中央有一道縱向凹槽,顯露出梯級水平岩層,像是通往頂峰的石階,更襯托出它的雄奇與優美,看上去像是堅強的頭顱。喜馬拉雅山系誕生了許多偉大而完美的山峰,但是在中段普蘭境內,卻沒有一座可與岡仁波齊相比,僅僅出於美學的理由,後者也更容易受人喜愛和膜拜。
西藏的每一座高山都居住著山神,都可稱為神山。神山的地位與政治權力有關,例如“四大神山”之首的雅拉香波並不雄偉,僅僅因為位於雅隆河谷,隨吐蕃王朝而發跡,地位便超過了名氣更大的阿尼瑪卿、念青唐古拉等神山。岡仁波齊作為上古時期最著名的神山,隨著象雄王朝的滅亡,本教衰落,其在後世的藏區神山體系中也逐漸被邊緣化,連“四大神山”、“九大神山”都沒有入圍。然而,岡仁波齊仍然是獨一無二的神山,其驕傲在於它是一座跨宗教、文化、種族和國界的神山,受到信奉不同宗教的藏人、印度人、尼泊爾人、錫金人和蒙古人的廣泛崇拜。
在聖湖瑪旁雍錯洗浴的藏族牧民
蕭春雷 / 攝
岡仁波齊與印度的關係極為密切。據才讓太先生《岡底斯神山崇拜及其周邊的古代文化》一文,印度古代吠陀文化中的至尊大自在神,就住在岡仁波齊。傳說混沌初開時,為了拯救世間,大自在神吞下了一個毒瓶,痛楚難忍,只好棲身於涼爽的岡仁波齊雪山,大自在神因此有了一個“棲岡底斯山者”的稱呼。他的妻子烏瑪、弟子楞伽王、神猴哈努曼塔,甚至妙音天女都把岡仁波齊當成寓所。大自在神就是後來印度教大名鼎鼎的溼婆。
印度還有一個以苦修聞名的耆那教,也與岡仁波齊關係密切。傳說耆那(大雄)就是在岡仁波齊佛座巖修煉得道,創立了教派;他的長子巴熱達亦率領19個兄弟一起出家,在岡仁波齊修行;耆那教第20位教主穆尼索熱那塔曾帶領信徒萬餘,在岡仁波齊苦修得道。簡直可以說,耆那教就起源於岡仁波齊。
同為印度宗教,深受吠陀文化和耆那教影響的佛教,也早早銘記了岡仁波齊,將其當成傳說中的須彌山、勝樂佛的聖地。後來佛教傳入西藏時,更直接與本教爭奪岡仁波齊。
最令人不解的是,站在印度平原上,可以看到喜馬拉雅山脈,或許還可以看見納木那尼峰,但肯定看不見岡底斯山脈,那麼古代印度人怎麼會知道岡仁波齊呢?唯一合理的解釋便是河流。藏族的河流都來源於雪山,而在岡仁波齊附近,分別衍生出馬泉河、孔雀河、象泉河和獅泉河四條河流。馬泉河為雅魯藏布江之源,孔雀河是恆河之源,象泉河、獅泉河是印度河之源。一座雪山,成為南亞三條偉大河流的源頭,不是“世界的中心”又是什麼?想象過去,當本教的神山信仰越過喜馬拉雅山脈,沿孔雀河谷,經過普蘭傳播到下游時,一定啟發了印度不同教派追溯大河之源,並爭奪這一神聖資源。
如今從拉薩的角度看,岡仁波齊位於荒涼的阿里,是藏區邊緣,無足輕重。但是在象雄王朝強盛的上古時期,邊緣正是它的優勢。站在多種文明交會地帶的岡仁波齊,其高大的身影投向四面八方,並且漫過青藏高原的南部邊緣,在輝煌的印度古代文化中刻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兩千多年來,神山岡仁波齊的精神高度,遠遠超過了喜馬拉雅山,成為凝聚亞洲多種古老宗教的信仰中心。
磕長頭朝拜岡仁波齊神山的信徒
蕭春雷 / 攝
計劃轉山108圈的贊太公
蕭春雷 / 攝
同一座神山,在不同宗教的信徒看來,居住的神靈各異,宗教儀軌也有些差異。佛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的教徒是按順時針方向轉山的,本教徒卻恰恰相反,按逆時針方向轉山。你不用擔心雙方會磕磕碰碰,因為藏傳佛教已佔絕對優勢,岡仁波齊附近數百公里內,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本教寺院,絕大多數香客都是按順時針轉山。
在轉山過程中,其實每個人都是孤獨的——孤獨地面對自己和神靈。這是一條寬闊的深谷,兩邊雪峰高峻,岡仁波齊出現在右邊,依然是潔白的金字塔形,寧靜地矗立在深藍的天空下。天地之間,人影像螞蟻一樣渺小。走不多久,我就開始大口大口地喘氣,時不時坐在路邊的石頭上。後面的轉山者一個個追了上來。有行裝簡樸、健步如飛的藏人,手牽犛牛的馱隊、背夫,也有緊握手杖的外華人、騎馬的新加坡香客。有位外國女人一身藍衣,騎在高頭大馬上,我打了個招呼,問她是不是來自印度,她不好意思地笑笑:“法蘭西。”
我體力差,落在後頭,但也有追上別人的時候。先是追上了更緩慢的易水,接著追上了一撥磕長頭的香客。三位中年婦女,身前穿戴長及腳踝的圍裙,雙手套著一雙布鞋,站立,高舉合掌,跪下,全身向前趴下,雙手前伸長拜,接著再站起,走到雙掌落地的位置,重新開始跪拜,此起彼伏。她們中有兩位是昌都人,一位是改則人,已經磕長頭8 天了,全部磕完最快也要半個月。
神山背後的哲普寺附近,許多藏民搭起帳篷提供住宿
蕭春雷 / 攝
翻越神山卓瑪拉山口
蕭春雷 / 攝
神山是一種偉大的存在,亙古如斯,超越任何個體的生命。在一個又一個時代的簇擁下,神山巍峨屹立,支撐起無數信眾的精神世界。說岡仁波齊是世界的中心,我原本並不當真,但我現在相信了。任何旋轉都創造自己的中心。這麼多血肉之軀無休無止地轉動,像陀螺一樣,終於帶動岡仁波齊旋轉起來,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隨之旋舞……世界之軸就這樣誕生。
本文選自蕭春雷著《大地棲居》(“中國的掌紋”系列)
-
19 # 西梔北桎
很遺憾今天(2018年3月17日)才看了本片,但也慶幸,在這個年齡沒有錯過它。今年北京的雪來的很晚,也貌似很少,但終歸還是來了。藉著週末,放下所有的包袱,一心一意的看了本片。
與其說這是劇情片,不如說是紀錄片,關於信仰的紀錄片。總體來說一下這部片子。沒有讓人血脈賁張的橋段,沒有懸念的開頭,也沒有一驚一乍的腎上腺素起伏,有的只是平凡,震撼,真實且扣人心絃。誠然,“大片”固然好看,但給我們灌輸太多虛無縹緲,看再多的“大片”也不會讓我們過好這一生,哪怕是滌盪幾分心靈也不會。在這種越來越浮躁且匆忙的社會里,我們需要時不時的“用淚水將雙眼自然而然的浸潤”,強迫我們思考或者感慨一下人生,也只有看它或者看完它的短暫時間內我們才會有這種空閒,《岡仁波齊》就是這樣一部片子,不是“大片”,卻堪稱大片。
從這部電影裡面我看到了藏民們對信仰的虔誠。必不可少每晚的唸經,也不會偷懶。在朝聖的路上,他們只要開始走第一步,就不會偷半步的懶,無論颳風下雨漫霧,無論河流擋道泥濘坎坷。生完小孩再回到前一天匍匐的終點繼續朝拜,車子壞了拉一段路再返回去把沒朝拜的路補上……
從這部片子裡我也因此看到了信仰力量的真實模樣。以前我覺得信仰的力量是種抽象的東西,但今天看了這部片子,我豁然開朗。信仰讓藏民們生活樸素實誠,看看他們的臉,再看看他們一起吃飯的樣子,這就是生活的模樣。信仰讓藏民們和睦相處,無論認識不認識,一句“過來喝茶”就化解了人與人間的尷尬距離。出車禍,他們也沒大吵大鬧,肇事者焦急的模樣,“你先走吧”,信仰讓他們善良。信仰也讓他們時刻想著為大家祈福。……
有信仰,才好,無論貧貴富賤,不要你非得作出什麼貢獻,只要問心無愧,不過的行屍走肉就行。
人,真的性本善。 -
20 # 笑談影視劇
在岡仁波齊要下映之前,趕著去看了,電影院的人比我想象的要多許多 我完全明白的知道這是一部擺拍的電影,但導演也從來沒有說過自己是紀錄片。你要說這是在消費藏民和獵奇,其實也並不錯。
我的確很好奇,我對磕長頭這件事一直有異常的嚮往與好奇,從我看鬼吹燈開始,從我在普陀山看到一個個拾級而上的磕頭人開始 其實過度化的宣揚西藏或貶低都不合適,也都很可笑 我喜歡的曹保平導演說過,電影應該是要表達一些東西的 出了電影院我一直在想,這部電影想說什麼 導演是想要表達信仰的高尚嗎,我並不這樣覺得,電影裡的他們恐怕也不這樣覺得 導演只是告訴了我們這樣一件事,一群去朝聖的人,一路上發生的事 我想去朝聖,於是我便去了 我家的兩個孩子想去,於是她們便也去了 沒什麼了不起的理由,就是想去而已 生活就是這樣,孩子自然的出生,老人自然的死去 並沒有過多的興奮,也沒有過度的悲傷 發生就是發生了,我們繼續往前走就是了 有人被碎石砸傷了腳,他說老天爺不公平,他的全家都沒有做任何的壞事,但他卻欠了債 他沒有咆哮,他沒有憤憤不平,他平淡的說了自己的不理解 尼瑪扎堆說的是什麼呢,他說“我們仍然要心懷眾生的平安” 其實吧,我們只能接受,生活所帶來的一切 片子裡的人朝聖都有自己的原因,屠夫要減輕罪孽,有人要祈求家庭平安 父親曾和我探討燒香拜佛的理由,他蔑視一切帶著要求而去祈求佛祖的人,他把這些人統稱為臨時抱佛腳 可有求就是錯的嗎?
這世界上有幾個人可以無慾無求 我一直覺得人能給予這個世界最大的善意,應當是尊重 你自然可以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天文地理無所不知,但你不應該嘲笑他們的信仰,是你口中的愚昧,因為他們也會用手機,也知道生孩子應當去醫院 你可以覺得自己生活的特別通透高高在上,但你不該嘲笑活的和你不一樣的人 我們各自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著,這何嘗不是一種朝聖 我喜歡這部電影 因為他沒有預設,沒有批判,他只是告訴了你 朝聖是怎麼一回事,他們會做哪些準備,你看,他們也會偷個懶,他們都是祈求平安的普通人 這個世界上,誰又不是普通人呢 因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要學會接受 好的,壞的,所有的
回覆列表
人這一生,晃幾下就過去了,當我們在人生完結之前,不會後悔,就算成功了。就像電影裡面的楊培老人,我想他死之前一定很安詳很滿足,雖然他沒有完成轉山,但這一次他離神山卻是那麼近。也許我們的人生沒有碩果累累,但至少要轟轟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