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在成都的小燕子
-
2 # 不會游泳的魚兒呀
硬碟原來品牌很多,機械盤有西部資料,希捷,日立,東芝等。而固態盤三星,影馳,金士頓等,當然西數希捷都生產固態。
而國內硬碟則以監控龍頭海康威視一家獨大,固態盤則有清華紫光等。
光碟逐漸退出歷史,安裝也拋棄了光碟,以前的索尼、惠普等光碟佔據絕大多數市場,而現在也基本銷聲匿跡了。大容量u盤逐漸淘汰了光碟機和光碟。
光碟和光碟不一樣,硬碟和硬碟也不一樣
先說說光碟:
普通的CD-R和DVD±R燒錄盤使用染料作為資料層,其老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並且溫度和溼度升高會顯著加快其老化速率,尤其是質量低劣的燒錄盤,在五年之內失效的機率是很大的。
但是也是有很靠譜的燒錄盤,通常稱作檔案級燒錄盤,使用改進的材料作為資料層,並且有嚴格的測試作為保證,比如日本的三菱、中國產的清華同方,但是價格就貴得多了,通常在20元以上。這種光碟通常能夠有效存檔20年以上。最近還興起了一種叫M-disc的光碟,使用無機材料作為資料層,號稱“千年光碟”,但是實際效果也沒有那麼誇張,根據機率模型推測的95%有效壽命在500年左右。M-disc在國內不容易買到,美國亞馬遜價格在每張$1左右。
另外,到了藍光時代,一切又不同了。藍光光碟很高的儲存密度使得資料層必須使用無機材料,CD和DVD時代染料老化的問題大大改善,普通的(合格的)藍光燒錄盤的壽命也能到10年以上。號稱50年壽命,三菱的檔案級壽命大於100年。M-disc同時也在生產藍光碟,但是就像上面所說,藍光燒錄盤的壽命相比CD和DVD有了大幅提高,其優勢已經不那麼明顯。
+++++更新多年前的一個案例:Ritek的BD-R儲存介質曾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集中失效,確切原因不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光碟不是燒錄完就一勞永逸了,要實現長期有效儲存,必須定期對光碟內的資料進行校驗,GB/T17678裡有詳細的介紹:檢查校驗頻率最初每兩年一次,隨著錯誤率逐年上升,頻率提高到每半年一次,最後當錯誤率高到一定程度之後,就需要將光碟資料匯出並更換儲存介質。
再來說說硬碟
上面說了,光碟資料層的材料老化是一個連續和均勻的過程,可以透過定期檢查來保證資料完好。與光碟不同,硬碟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儲存介質,還包含了複雜的機械結構和讀寫電路。在大部分情況下,硬碟的失效並不是由盤面引起,而是由電機、磁頭和電路的故障導致。這就使得硬碟的失效模式變得極為複雜,長的有十幾年不壞的,短的幾個月就壞了,即使同一品牌同一批次的不同個體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難以透過簡單的機率模型來估計壽命。這也是硬碟廠商通常只提平均無故障執行時間,而不說儲存時間的原因。換句話說,在不通電的情況下,我們基本無法得知一塊硬碟有多大機率已經損壞,也無法預測它什麼時候會壞。
因此,用光碟存檔的方法來管理硬碟是行不通的,需要另外的方法。硬碟存檔靠的是映象冗餘+熱備,也就是多塊硬碟同時儲存,並且實時線上檢測,當一塊硬碟損壞的時候,立刻把新的硬碟換上並從映象恢復資料,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Raid 1。
對於個人而言,如果有良好的儲存環境(室溫+防潮+遮光),檔案級或者M-disc光碟是比較好的選擇,其次質量好的藍光光碟也行,記得每隔幾年重新燒錄一次就行,一定一定不要用普通的CD-R和DVD±R燒錄盤!!
對於經常需要訪問的資料,硬碟是不二的選擇,但是在冗餘備份的基礎上一定要經常通電檢查硬碟是否執行正常,防止資料損壞而備份早已失效的情況。
至於工業上怎麼解決大量資料的冷備,有一個東西叫做磁帶機,個人使用者很難接觸到,感興趣可以自行多瞭解一些。
普通的CD-R和DVD±R燒錄盤使用染料作為資料層,其老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並且溫度和溼度升高會顯著加快其老化速率,尤其是質量低劣的燒錄盤,在五年之內失效的機率是很大的,這裡放一張圖:
但是也是有很靠譜的燒錄盤,通常稱作檔案級燒錄盤,使用改進的材料作為資料層,並且有嚴格的測試作為保證,比如日本的三菱、中國產的清華同方,但是價格就貴得多了,通常在20元以上。這種光碟通常能夠有效存檔20年以上。最近還興起了一種叫M-disc的光碟,使用無機材料作為資料層,號稱“千年光碟”,但是實際效果也沒有那麼誇張,根據機率模型推測的95%有效壽命在500年左右。M-disc在國內不容易買到,美國亞馬遜價格在每張$1左右。
另外,到了藍光時代,一切又不同了。藍光光碟很高的儲存密度使得資料層必須使用無機材料,CD和DVD時代染料老化的問題大大改善,普通的(合格的)藍光燒錄盤的壽命也能到10年以上。號稱50年壽命,三菱的檔案級壽命大於100年。M-disc同時也在生產藍光碟,但是就像上面所說,藍光燒錄盤的壽命相比CD和DVD有了大幅提高,其優勢已經不那麼明顯。
+++++更新多年前的一個案例:Ritek的BD-R儲存介質曾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集中失效,確切原因不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光碟不是燒錄完就一勞永逸了,要實現長期有效儲存,必須定期對光碟內的資料進行校驗,GB/T17678裡有詳細的介紹:檢查校驗頻率最初每兩年一次,隨著錯誤率逐年上升,頻率提高到每半年一次,最後當錯誤率高到一定程度之後,就需要將光碟資料匯出並更換儲存介質。
再來說說硬碟
上面說了,光碟資料層的材料老化是一個連續和均勻的過程,可以透過定期檢查來保證資料完好。與光碟不同,硬碟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儲存介質,還包含了複雜的機械結構和讀寫電路。在大部分情況下,硬碟的失效並不是由盤面引起,而是由電機、磁頭和電路的故障導致。這就使得硬碟的失效模式變得極為複雜,長的有十幾年不壞的,短的幾個月就壞了,即使同一品牌同一批次的不同個體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難以透過簡單的機率模型來估計壽命。這也是硬碟廠商通常只提平均無故障執行時間,而不說儲存時間的原因。換句話說,在不通電的情況下,我們基本無法得知一塊硬碟有多大機率已經損壞,也無法預測它什麼時候會壞。
因此,用光碟存檔的方法來管理硬碟是行不通的,需要另外的方法。硬碟存檔靠的是映象冗餘+熱備,也就是多塊硬碟同時儲存,並且實時線上檢測,當一塊硬碟損壞的時候,立刻把新的硬碟換上並從映象恢復資料,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Raid 1。
對於個人而言,如果有良好的儲存環境(室溫+防潮+遮光),檔案級或者M-disc光碟是比較好的選擇,其次質量好的藍光光碟也行,記得每隔幾年重新燒錄一次就行,一定一定不要用普通的CD-R和DVD±R燒錄盤!!
對於經常需要訪問的資料,硬碟是不二的選擇,但是在冗餘備份的基礎上一定要經常通電檢查硬碟是否執行正常,防止資料損壞而備份早已失效的情況。
至於工業上怎麼解決大量資料的冷備,有一個東西叫做磁帶機,個人使用者很難接觸到,感興趣可以自行多瞭解一些。
普通的CD-R和DVD±R燒錄盤使用染料作為資料層,其老化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並且溫度和溼度升高會顯著加快其老化速率,尤其是質量低劣的燒錄盤,在五年之內失效的機率是很大的,這裡放一張圖:
但是也是有很靠譜的燒錄盤,通常稱作檔案級燒錄盤,使用改進的材料作為資料層,並且有嚴格的測試作為保證,比如日本的三菱、中國產的清華同方,但是價格就貴得多了,通常在20元以上。這種光碟通常能夠有效存檔20年以上。最近還興起了一種叫M-disc的光碟,使用無機材料作為資料層,號稱“千年光碟”,但是實際效果也沒有那麼誇張,根據機率模型推測的95%有效壽命在500年左右。M-disc在國內不容易買到,美國亞馬遜價格在每張$1左右。
另外,到了藍光時代,一切又不同了。藍光光碟很高的儲存密度使得資料層必須使用無機材料,CD和DVD時代染料老化的問題大大改善,普通的(合格的)藍光燒錄盤的壽命也能到10年以上。松下有檔案級藍光碟號稱50年壽命,三菱的檔案級藍光碟加速老化測試壽命大於100年。M-disc同時也在生產藍光碟,但是就像上面所說,藍光燒錄盤的壽命相比CD和DVD有了大幅提高,其優勢已經不那麼明顯。
+++++更新多年前的一個案例:Ritek的BD-R儲存介質曾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集中失效,確切原因不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光碟不是燒錄完就一勞永逸了,要實現長期有效儲存,必須定期對光碟內的資料進行校驗,GB/T17678裡有詳細的介紹:檢查校驗頻率最初每兩年一次,隨著錯誤率逐年上升,頻率提高到每半年一次,最後當錯誤率高到一定程度之後,就需要將光碟資料匯出並更換儲存介質。
再來說說硬碟
上面說了,光碟資料層的材料老化是一個連續和均勻的過程,可以透過定期檢查來保證資料完好。與光碟不同,硬碟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儲存介質,還包含了複雜的機械結構和讀寫電路。在大部分情況下,硬碟的失效並不是由盤面引起,而是由電機、磁頭和電路的故障導致。這就使得硬碟的失效模式變得極為複雜,長的有十幾年不壞的,短的幾個月就壞了,即使同一品牌同一批次的不同個體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難以透過簡單的機率模型來估計壽命。這也是硬碟廠商通常只提平均無故障執行時間,而不說儲存時間的原因。換句話說,在不通電的情況下,我們基本無法得知一塊硬碟有多大機率已經損壞,也無法預測它什麼時候會壞。
因此,用光碟存檔的方法來管理硬碟是行不通的,需要另外的方法。硬碟存檔靠的是映象冗餘+熱備,也就是多塊硬碟同時儲存,並且實時線上檢測,當一塊硬碟損壞的時候,立刻把新的硬碟換上並從映象恢復資料,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Raid 1。
對於個人而言,如果有良好的儲存環境(室溫+防潮+遮光),檔案級或者M-disc光碟是比較好的選擇,其次質量好的藍光光碟也行,記得每隔幾年重新燒錄一次就行,一定一定不要用普通的CD-R和DVD±R燒錄盤!!
對於經常需要訪問的資料,硬碟是不二的選擇,但是在冗餘備份的基礎上一定要經常通電檢查硬碟是否執行正常,防止資料損壞而備份早已失效的情況。
至於工業上怎麼解決大量資料的冷備,有一個東西叫做磁帶機,個人使用者很難接觸到,感興趣可以自行多瞭解一些。
但是也是有很靠譜的燒錄盤,通常稱作檔案級燒錄盤,使用改進的材料作為資料層,並且有嚴格的測試作為保證,比如日本的三菱、中國產的清華同方,但是價格就貴得多了,通常在20元以上。這種光碟通常能夠有效存檔20年以上。最近還興起了一種叫M-disc的光碟,使用無機材料作為資料層,號稱“千年光碟”,但是實際效果也沒有那麼誇張,根據機率模型推測的95%有效壽命在500年左右。M-disc在國內不容易買到,美國亞馬遜價格在每張$1左右。
另外,到了藍光時代,一切又不同了。藍光光碟很高的儲存密度使得資料層必須使用無機材料,CD和DVD時代染料老化的問題大大改善,普通的(合格的)藍光燒錄盤的壽命也能到10年以上。松下有檔案級藍光碟號稱50年壽命,三菱的檔案級藍光碟加速老化測試壽命大於100年。M-disc同時也在生產藍光碟,但是就像上面所說,藍光燒錄盤的壽命相比CD和DVD有了大幅提高,其優勢已經不那麼明顯。
+++++更新多年前的一個案例:Ritek的BD-R儲存介質曾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集中失效,確切原因不明+++++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光碟不是燒錄完就一勞永逸了,要實現長期有效儲存,必須定期對光碟內的資料進行校驗,GB/T17678裡有詳細的介紹:檢查校驗頻率最初每兩年一次,隨著錯誤率逐年上升,頻率提高到每半年一次,最後當錯誤率高到一定程度之後,就需要將光碟資料匯出並更換儲存介質。
再來說說硬碟
上面說了,光碟資料層的材料老化是一個連續和均勻的過程,可以透過定期檢查來保證資料完好。與光碟不同,硬碟並不是一個單純的儲存介質,還包含了複雜的機械結構和讀寫電路。在大部分情況下,硬碟的失效並不是由盤面引起,而是由電機、磁頭和電路的故障導致。這就使得硬碟的失效模式變得極為複雜,長的有十幾年不壞的,短的幾個月就壞了,即使同一品牌同一批次的不同個體也可能有很大的差異,難以透過簡單的機率模型來估計壽命。這也是硬碟廠商通常只提平均無故障執行時間,而不說儲存時間的原因。換句話說,在不通電的情況下,我們基本無法得知一塊硬碟有多大機率已經損壞,也無法預測它什麼時候會壞。
因此,用光碟存檔的方法來管理硬碟是行不通的,需要另外的方法。硬碟存檔靠的是映象冗餘+熱備,也就是多塊硬碟同時儲存,並且實時線上檢測,當一塊硬碟損壞的時候,立刻把新的硬碟換上並從映象恢復資料,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Raid 1。
對於個人而言,如果有良好的儲存環境(室溫+防潮+遮光),檔案級或者M-disc光碟是比較好的選擇,其次質量好的藍光光碟也行,記得每隔幾年重新燒錄一次就行,一定一定不要用普通的CD-R和DVD±R燒錄盤!!
對於經常需要訪問的資料,硬碟是不二的選擇,但是在冗餘備份的基礎上一定要經常通電檢查硬碟是否執行正常,防止資料損壞而備份早已失效的情況。
至於工業上怎麼解決大量資料的冷備,有一個東西叫做磁帶機,個人使用者很難接觸到,感興趣可以自行多瞭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