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做好一個真正的人
-
2 # 碼字先鋒
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武安君,秦國眉(今陝西眉縣東)人。十六歲從軍。 主要戰績: 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165萬,下六國城池100餘座. 封號:武安君。官職:國尉。外號:戰華人稱戰神,殺人魔王,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地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 一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而膽寒。 生平事蹟: 周郝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任白起為左庶長,攻韓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克。北進。韓、魏聯軍34萬於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據險堅守。此戰秦軍兵力不足韓、魏聯軍一半,雙方相持。翌年,起利用兩軍之間互相猜疑、互不配合,各個擊破,先以一部牽制韓軍,集中主力猛攻魏軍,滅魏軍後,繼圍殲韓軍。滅韓、魏聯軍24萬,俘韓主將公孫熹,升國尉。 二十六年,起升任大良造(最高軍事長官),攻魏,克61城。 三十六年,率兵數萬攻楚。起兵力僅及楚軍的十分之一,仍奔襲楚國。秦軍順漢水南下,佔鄧(今湖北襄樊北),直逼楚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楚急調大軍數十萬北上守鄢。起見難以克鄢,於鄢西百里處築壩蓄兩水以灌之,淹死楚軍民數十萬人。乘勢攻取西陵(今湖北宜昌)。翌年,攻克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秦置郢為南郡,起受封武安君。 三十八年,起溯江而上,克巫(今四川巫山北),順勢南下定黔中(今湖南西部)。 四十二年,趙、魏聯軍攻韓,起奉命救援,大敗聯軍,斬魏兵13萬,溺趙軍 2萬於黃河。 五十一年,起率兵攻韓,至五十三年,克野王(今河南沁陽),斷上黨郡與韓都聯絡。韓欲割上黨以求和,郡守馮亭聞之,將該郡17城獻趙。 五十四年,秦派兵攻趙,克上黨,進至長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趙將廉頗堅守長平。秦久攻不下,行反間計。趙王中計,以趙括代廉頗為將。次年八月,趙括同秦軍決戰。同時秦密任白起為上將軍接管長平軍。起佯敗而退。趙括率軍追至秦營。起以一部堅守,以 2? 5(記載不統一)萬兵迂包圍趙軍,切斷其退路;另以5000騎佯攻趙軍營壘,防趙出援。起圍趙軍而不攻。至九月下旬,趙軍絕糧一月有餘,趙括多次突圍無效,死於亂箭之中。起乘勢攻之。降趙軍40餘萬。曰:“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盡埋之。 驚雷伊闋劍開鋒,江漢縱橫吞洞庭。 北討南征斬百萬,闢疆拓土下千城。 長平有意坑降虜,青史無心留罵名。 赫赫軍功誰可比?知羞孫子不談兵!
-
3 # JieDai不相等
攻之於城,殺人盈城。攻之於國,殺人盈野。(忘記是在哪本書上看到的了。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 。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這個是毛澤東對他的評價。
白起不是以攻佔城池為目的的,而是以殲滅有生力量為目的。白起適合打殲滅戰的統帥。還有一個適合打殲滅戰的是成吉思汗。
可想而知,白起有多強~四大名將之首。對秦朝的統一起到了一個加速作用。(也有人認為是減速,畢竟戰爭是殺人一萬,折兵七千。這個看法因人而異吧~
-
4 # 成功始於勤奮9
戰神白起一生戰功赫赫。古人有句話說得好:“一將功成萬骨枯”,而戰神白起一生的軍功是千千萬萬的頭顱換來的。人們往往只看到戰場上功臣名將表面的榮耀,卻忽視了這榮耀背後戰死的無數英魂。白起的少年時代未見諸史書,據說他行伍出身,靠著勇猛作戰一步步爬到高位,被封為戰神白起。
戰神白起為何是“人屠”
時間回到兩千多年前那個“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戰國末期,在那個以殺人掠地為主要內容的時代裡,秦國的戰神白起無疑是將軍中“男一號”。從歷史上看,他是當之無愧的戰神,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實際奠基者之一,但從另一面講,他一生殺伐過重,是天生的屠夫。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爭是秦、趙間的長平之戰,這場大戰趙軍全軍覆沒,四十萬降兵被秦軍活埋,加上戰死和被斬首的人,趙國軍隊大約損失了四十五萬,基本失去了和秦國爭霸天下的能力。而這場大戰的指揮者及坑殺命令的直接下達者,便是戰神白起。
四十五萬忠烈慘死!要知道,那時趙國全國的總人口,也不過三百五十萬左右,這樣的死傷比例何其巨大!
然而這四十五萬白骨,在戰神白起的殺人賬本上,還只是一小部分。請看白起的殺人簡歷:
在伊闕斬首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在鄢城決水灌城淹死楚軍數十萬;在華陽斬首魏軍十三萬;在黃河淹死趙軍二萬;在陘城斬首韓軍五萬;在長平殺害趙軍四十五萬。
以上還只是有史料可考的殺人數字,而據梁啟超先生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戰神白起所殺人數就佔二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在戰神白起的軍事生涯中,從未有過失敗的記錄。換句話說,只要六國軍隊和他相遇,等待他們的,只有死亡。
秦趙上黨之爭
戰神白起的少年時代未見諸史書,據說他行伍出身,靠著勇猛作戰一步步爬到高位。在最初的戎馬生涯中,白起攻韓、伐魏、拔趙、破楚,在一連串的勝利中佔領了近九十座城池,斬首了百萬之眾,自己的爵位也從左庶長一路升遷至武安君,不僅控制了秦國的兵權,還擁有了自己的領地,成為大諸侯中的小諸侯。同時,戰神白起運用自己“殲滅戰”的戰略沉重打擊了魏、韓、楚等國,極大削弱了秦國的幾個主要對手,為秦國東進開闢了道路。
彼時,六國之中,還有實力與秦一爭高下的,只有趙了。
趙國,在樂毅、藺相如、廉頗、趙奢等人的輔佐下,一時國富民強,掠土搶地。趙奢和廉頗兩位將軍只要聯手上陣,就連不可一世的秦軍也要蒙羞。
為了加快擴張的步伐,徹底征服六國,秦國任用了范雎,並推行了他“遠交近攻”的新戰略。這一戰略,使秦完全掌握了外交的主動權,確保了秦“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戰術的成功。
公元前280年,秦向鄰居南韓首先發起猛烈進攻,並曾派戰神白起深入上黨,攻取了光狼城(今高平康營村),扼住了南韓咽喉。由於時勢不利,秦軍最終撤了回去。但因上黨有著極重要的戰略位置,秦國心有不甘,就在公元前262年再次逼近上黨,並很快將這個地方重重包圍起來,並在總攻之前,由白起攻滅了附近援軍,斷絕了南韓國內大部分交通要道,切斷了上黨和外界的一切聯絡。
上黨郡守馮亭知道處境艱難,而南韓軍隊又無能為力,便連夜想出了個主意:準備將上黨獻給趙國,並派人火速將訊息傳達給了趙王。馮亭必是這樣考慮的:如果趙國接受上黨,秦國必然大怒,定會揮師攻趙,這樣,趙國便會被捲入對秦戰爭,不得不和南韓並肩作戰,兩軍聯合抗秦,想必可以抵擋住秦國的虎狼之師。
趙王得到訊息,覺得這件事不好辦,便與平陽君、平原君商議,平陽君說:“大王還是不要接受的好,接受了會得罪秦國,失去的遠比得到的多啊。”平原君卻勸趙王接受,他說:“平陽君多慮了,上黨可是個好地方,多少人出動軍隊都得不到的地方,現在有人親手送上,這麼好的事,為什麼不要?”趙王貪慾作祟,也覺得這麼大的便宜不佔白不佔,就同意了馮亭的請求,派兵接受了上黨。
趙國虎口奪食,秦王如何不怒?如此一來,秦韓之間的戰爭間接轉變為秦與趙的對決。
秦王的目標本是南韓,對於倉促攻趙沒有準備,因此先按住心中憤怒,在國內做了兩年的蓄力。兩年後,秦王在范雎的建議下,傾全國之師,分兵兩路,再次奪取上黨。這也意味著,秦對趙的正式宣戰。
由於準備不足,趙軍一路退敗,只好放棄上黨,退守長平。
就這樣,戰國期間規模最大,傷亡最為慘重的長平之戰打響了。
廉頗老矣,趙括為禍
退守長平後,負責鎮守的是趙國老將廉頗,他知道秦軍長途跋涉,必欲速戰速決,而趙軍實力略弱,不宜正面對抗。於是他採取了以逸待勞,以守為攻的戰術。
廉頗築起高壘、堅壁,每日只在壁壘內操練士兵,任秦兵怎樣挑戰,都堅決不出戰,如此對峙,三個月很快過去了。
廉頗雖老,但是帶兵打仗的策略依然勝人一籌。他本想用這一“打不死蒸不爛”的招數徹底拖垮秦軍士氣,等秦軍疲憊之時再出兵反擊,一擊制勝。此想法雖然高明,可廉頗的上級――趙王卻不認同,趙王非但沒能明白廉頗的用意,反而認為他作戰不利,故意拖延,拿著軍餉過退休生活,因此多次責備他。
秦國軍隊也很鬱悶,他們本以為能早點打完仗回家過春節,可沒想到拖了這麼久,一點轉機都沒有,朝野上下也都很著急。
就在這個時候,秦國兩個關鍵人物站出來了,他們接下來的所作所為,將改變歷史。
首先站出來的是秦相范雎,范雎有辦法。他先派人帶著大量的金錢來到趙國境內,收買一些貪財的官員和百姓,讓他們四處散佈流言,對趙華人說:“這次長平之戰打了這麼久還沒結果,知道為什麼嗎?因為趙國不會用人,他們不知道秦國最怕的、最難對付的將軍是趙括,那個老傢伙廉頗早就不中用了,你看他除了躲起來還能幹什麼?說不定啊,他自知不敵秦軍,早圖謀叛變了。”
結果這話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傳到了趙王的耳朵裡,趙王本就很反對廉頗的堅壁高壘戰術,又對他屢戰屢敗損失兵馬的現狀不滿,早有換帥之心,只是遲遲下不了決心。這下聽了范雎的反間之言,他便更下定決心,當即用趙括取代了廉頗。
臨陣換將,是兵家一大忌。這個趙括,是名將趙奢之子,趙奢曾經率軍戰勝過秦國。據說趙括從小就很喜歡研讀兵書,談起帶兵打仗來滔滔不絕,連趙奢都說不過他。別人都誇讚趙括,唯獨趙奢說:“上陣打仗那是要拼命的,這小子總以為打仗很簡單,這點很危險。將來趙國要是讓他當將軍啊,肯定是要失敗的。”
-
5 # 萬事問唐郎
白起,人稱“殺神”,又稱“人屠”,總而言之,這外號就讓人毛骨悚然。
一,白起有輝煌的戰績。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24萬。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
攻趙先後殲滅趙軍60萬(含長平之戰)。攻韓魏殲滅30萬。
白起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約165萬!
封號:武安君。官職:國尉(國防部部長)。
外號:戰神,殺人魔,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陵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二,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罕見的。長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
三,白起的作戰特點非常獨特。白起的作戰指導特點有三個:一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這是白起最為突出的特點。他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也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大將)。但白起能夠在二千多年前便主張打殲滅戰,這是非常難得的。二是為達殲滅戰目的強調追擊戰,對敵人窮追猛打,較孫武的“窮寇勿追”及商鞅的“大戰勝逐北無過十里”(《商君書·戰法第十》)。
顯然前進一步。三是重視野戰築壘工事,先誘敵軍脫離設壘陣地,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壘阻敵,並防其突圍。此種以築壘工事作為進攻輔助手段的作戰指導思想,在當時前所未有。
然善始者未必善終,白起功高遭忌,最終死在了自己人的手裡,白起如此,伍子胥、李牧皆是如此。
有人將白起列為中國歷史十大戰神之首,唐郎覺得也算得上,罕見的戰爭天才。
-
6 # 懷舊經典影像
名將白起的年齡 白起生於周顯王三十八年(公元前331年),出生在眉縣,是秦國老世族孟西白三家中的白氏,商鞅變法實行軍功爵制,限制了老世族勢力,奴隸成為新華人,老世族子弟和華人都必須靠戰場殺敵才能在軍隊中升遷。
我們接著看,白起聞名天下的第一戰——伊闕之戰。伊闕之戰(公元前294年),此時的白起38歲,秦的軍功爵制,使的白起從一個士兵做起,摸爬滾打,終於當上了將軍,注意看史料,這一仗是穰侯魏冉舉薦白起掛帥,也就是說,38歲時,白起從一個將軍升遷統帥作戰。可以說,白起的作戰經驗十分豐富。伊闕之戰,秦國對陣魏韓聯軍,秦國主帥白起對陣魏國主帥公孫喜、南韓主帥暴鳶。魏韓聯軍共24萬,秦兵力不足魏韓一半。試問,如果你是白起,你怎麼打?對面兩位名將,兵力超過你一倍,如果讓我指揮,那麼我選擇狗帶。但是,白起是主帥,一個從士兵作起,摸爬滾打幾十年經驗豐富的主帥,他不是平常人。秦與魏韓聯軍對陣,白起發現,對面的魏韓聯軍,魏軍在韓軍側後面。白起經驗老道,立刻察覺到,韓魏聯軍內部可能並不團結,事實正是如此,魏國主帥公孫喜希望韓軍打頭陣,南韓主帥暴鳶也不願當冤大頭,不想一場仗打下來自己損失嚴重,不願意打頭陣。魏韓聯軍貌合神離,尤其是南韓不想先出擊,魏國也想儲存實力,白起針對這一情況迅速做出部署。戰爭開始,白起首先部署少量疑兵與韓軍對陣,韓軍本來就不想做冤大頭打頭陣,看到秦軍擺出攻擊陣型,不知虛實,誤以為己方是秦軍進攻主要方向,不敢輕舉妄動,主力被白起疑兵所牽制。看到疑兵成功牽制韓軍主力,白起迅速抽調精銳主力迂迴到魏韓聯軍後方,趁魏軍不備,突然向魏軍後方和側翼發起進攻。魏軍認為韓軍打頭陣,要打也得等到韓軍與秦軍開戰己方再進攻,結果後方和側翼遭到突然衝出來的秦軍攻擊。毫無防備的魏軍被殺了個措手不及,倉促應戰,戰陣沒有統一排程,方陣大亂,被氣勢洶洶的秦軍攻破陣型,魏軍或各自應戰,或逃跑避戰,迅速慘敗。此時的韓軍正面正與誤以為是秦軍主力的疑兵對峙,突然得知側後方魏軍被擊潰,也是方陣大亂,側翼和後方完全暴露在秦軍精銳主力之下,未等韓軍反應過來,秦軍猛攻韓軍,與正面的疑兵夾攻韓軍,韓軍也是迅速潰敗。魏韓聯軍被擊潰後,秦軍乘勝追擊,一舉殲滅魏韓聯軍,斬首24萬。經此一戰,白起以少勝多,聞名天下,升遷至國尉,魏韓兩國國力大損,主力被秦軍殲滅,被迫割地求和,同時,秦國東出門戶徹底被開啟。
伊闕之戰後,秦昭襄王十五年(前292年),白起升任大良造,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為秦的東出崤函奠定了基礎。秦昭襄王十六年(前291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錯聯合攻下垣城。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前286年),白起攻打趙國,奪取光狼城。但是這三次戰役的斬首數量不詳,戰役過程不詳。
-
7 # 史鑑人生
大事件底下答案都說了,說些冷的。
1、史書說白起這人腦袋小且尖,眼睛小,看著就像一柄長矛,因此主殺。對此我很存疑,按照這個說法,鞏漢林老師豈非也是大殺器?類似,還有尉繚評價秦始皇長相的,也不怎麼靠譜。
2、白起是秦國升遷速度最快的將領,木有之一。
3、白起是穰侯魏冉發掘並培養出來的人,不過卻沒並沒有直接證據表明他站隊了。穰侯此人,雖然驕蠻,發現人才方面比范雎強太多,事實上我認為各方面都碾壓范雎。後者實在不怎麼是個東西,所謂狗尾續貂,大抵如此。
4、白起是第一個攻破楚國國都,逼得楚國連續遷都的將領。秦昭襄王時期主要是前期中期,白起領軍狂揍楚國,把楚國從一流強國拉下來。
5、白起獲封武安君,戰國時武安君是個被詛咒的封號,獲封武安君的都沒有善終,比如蘇秦,比如李牧。
6、白起是秦國曆史上有史記載的第一位和秦王硬剛的將領,也是唯一一位。當然,遇到心胸不怎麼寬闊的秦昭襄王,下場也比較悲慘。
7、白起臨死的時候自我反思,說可能是自己殺了太多的人,尤其是長平坑殺趙卒,結果遭了報應。若干年後,另一位秦國將軍也在臨死之前反思。
8、如果白起不被賜死,我覺得秦昭襄王晚期秦國軍力不會羸弱到被信陵君堵在函谷關蹂躪。當然,我滿希望看到白起VS信陵君的曠世大戰,那有該是怎樣的場景?可惜,秦昭襄王不給機會。
9、白起後來平反了,兒子白仲被封在太原,給他平反的是秦昭襄王的重孫,始皇帝嬴政。可惜,不久秦國就亡了。有傳白居易是白起的後人,嗯,不知道白起一脈和同樣眼睛小腦袋尖的白凱南有沒有關係。
10、司馬遷評點白起說他算計敵人能隨機應變,計出不盡,奇妙多變,名震天下,然而卻不能對付應侯給他製造的禍患(這句話來自百度譯文,因為我懶得翻譯了)。我理解,這就是傳說中的閻王好攆,小鬼難纏。在佞臣奸相這種附骨之軀面前,不管你是白起還是蒙恬,是岳飛還是袁崇煥,統統白給。
-
8 # 駭浪無波瀾
白起一生擔任秦國主帥30年,打下城池70餘座,授封武安君,素有戰神美譽,戰國四戰神之首。
由於功高震主,得罪應侯,接連被貶,於公元前257年賜死於杜郵。
白起一生殺人無數,戰國時期共戰死200萬人,其中有一半是白起殺的。單單長平之戰白起就坑殺40萬趙軍,直接摧毀了趙國主力。
白起擅長殲滅戰,只有戰死的敵人,沒有投降的對手。
-
9 # 歷史的達人
秦昭王十三年(前294年),白起擔任左庶長,領兵攻打南韓新城(今河南伊川縣西)。
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韓魏聯軍扼守崤函以阻秦東進,秦國的丞相魏冉推薦白起為主將,出兵攻打韓、魏二國。白起上任後採用避實擊虛、先弱後強的戰法,將秦軍主力軍繞至韓魏聯軍後方,多次擊破聯軍分隊及後方留守之軍,逐漸將韓魏聯軍主力包圍於伊闕,最終滅韓魏聯軍二十四萬人,俘虜魏將公孫喜,又渡黃河攻取南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此戰白起一戰成名,因功升任國尉。
受封武安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前282年),楚國出現一位善用弱弓射雁的人,楚頃襄王聽說後覺得稀奇,就召來詢問。此人卻是一位主張合縱的縱橫家,他用楚國過去的光榮歷史和今天的恥辱激勵楚王。楚頃襄王也有向秦報仇之志,於是派使臣前往各諸侯國,進行合縱伐秦的活動,秦國聽聞後決定予以楚國更大的打擊。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80年),秦國再次伐楚,白起先以漢北上庸之軍奪取鄢、鄧等五座城池(今襄州),而後秦軍越過秦楚邊境山區,自斷後援,分三路快速突進楚境,直圍楚國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9年),秦軍穿插到楚軍背後,大破楚軍,攻佔楚國都城郢(今湖北江陵紀南城),焚燒了楚王的墳墓夷陵(今湖北宜昌縣西南),向東進兵至竟陵,楚軍潰不成軍,退卻到陳(今河南淮陽),楚頃襄王將陳作為都城,仍稱作郢。同年,秦又攻佔了楚國巫、黔中郡。
秦國以郢為南郡,封白起為武安君(能撫養軍士,戰必克,得百姓安集,故號武安),白起名震天下。
上黨之爭
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前274年),白起率軍攻打救援南韓的趙、魏聯軍,大破聯軍於華陽(今河南新鄭北),擄獲韓、趙、魏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魏將芒卯敗逃。又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秦昭襄王四十三年(前265年),白起攻打南韓的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前264年),白起攻打南韓南陽太行道,斷絕南韓的太行道。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前263年),白起攻佔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上黨通往都城的道路被絕斷。南韓國君韓桓惠王命上黨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馮亭不願降秦,同百姓謀議道:“上黨通往外界的道路已被絕斷,我們已不可再為南韓百姓了。秦兵日漸逼近,南韓不能救應,不如將上黨歸附趙國,趙國如若接受,秦國憤怒必攻趙國。趙國受敵一定親近南韓。韓、趙聯合,就可以抵禦秦國了。”於是派人報告趙國。趙國國君趙孝成王與平陽君趙豹此計議。平陽君說:“還是不要接受吧,接受後帶來的禍患一定大於得到的好處。”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
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趙孝成王又問平原君:“接受上黨的土地,秦國必定派武安君白起來進攻,誰能來抵擋?”平原君回答說:“別人難與白起爭鋒。廉頗勇猛善戰、愛惜將士,野戰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勝任。”
於是,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計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為秦趙兩國的長平之戰點燃了導火索。
長平之戰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前261年),秦國大將王齕攻韓,奪取上黨,然後攻趙。
史載,趙國大將廉頗在長平佈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是空倉嶺防線,第二道是丹河防線,第三道防線是百里石長城。三道防線東西數十里,星羅棋佈,互相連線。秦軍與趙軍的第一次遭遇戰,發生在第一道防線以西的山谷。混戰中,秦軍斬殺趙國前鋒,突破空倉嶺,攻佔趙軍前線重鎮光狼城。
趙軍於空倉嶺陷落後,似乎曾作過加固南北兩翼以鉗制深入之敵的努力,所謂“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結果沒有成功,“秦又攻其壘,……奪西壘壁”,終於空倉嶺南北幾十裡防線西壘壁(一作西長壘)完全陷落。
秦軍攻勢銳不可當,趙軍連戰不利,損失很大。廉頗重新分析敵我態勢,在看到地形因素不利於趙軍,而秦國補給線遠比趙軍漫長,後勤保障比趙國困難,決心放棄不易防守的丹河西岸陣地,全軍收縮至丹河以東第二道防線,構築壁壘,決心以逸待勞,以圖挫動秦軍銳氣,堅守待變。
從堅守的戰術目的來看,廉頗是成功的,秦軍無論怎麼攻打都突破不了丹河防線,秦趙兩軍形成對峙局面,戰爭持續了三年,秦軍損兵折將。
長平之戰的第一個階段,是相持三年的消耗戰。戰略相持趙國無法繼續支撐下去,趙國的糧食產量只有秦國的三分之一,戰爭相持三年,二十萬大軍的鉅額消耗使得趙國經濟實力不濟的弱點完全暴露,更急於結束戰爭。加之瘀與之戰,趙奢大敗秦軍,使得趙國心存僥倖心理,如果集中兵力決一死戰,或許秦國並不是不能戰勝,所以改變了堅守的策略,用趙括替換了廉頗。
趙國更換主將對抗秦軍的同時,秦昭襄王也秘密派遣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奔赴前線領軍。
白起面對魯莽輕敵、高傲自恃的對手,決定採取後退誘敵,分割圍殲的戰法。他命前沿部隊擔任誘敵任務,在趙軍進攻時,佯敗後撤,將趙軍吸引進秦軍主力構築的袋形埋伏圈;然後從側翼派出兩支奇兵,一支為輕兵兩萬五千人,長途跋涉,繞到趙軍背後,奇襲了趙軍的最後一道防線百里石長城。
百里石長城所在的山脈突兀橫亙於平原之上,一邊通往長平前線,另一邊通往趙國大後方。趙軍由於一味進攻,重兵集結前線,導致後方兵力空虛,秦軍趁趙軍沒有防備,將其奪佔,使得長平的趙軍與後方斷絕,這是趙軍陷入危機的開端。秦軍出其不意的穿插到趙軍背後,襲佔百裡石長城防線,反應出白起一貫的戰術風格,深藏不露,避實擊虛。
在秦軍奇襲百里石長城的同時,長平的正面戰場秦軍卻一副節節敗退的樣子。八月,一心尋求決戰的趙括在不明虛實的情況下,貿然採取進攻行動,秦軍假意敗走,暗中張開兩翼設奇兵脅制趙軍,楔入趙軍先頭部隊與主力之間,伺機割裂。趙括完全沒有意識到在他前面,有一個巨大的口袋型的秦軍預設陣地,此時白起派出另一支奇兵,突然出現在趙軍背後,利用地形將整個袋形埋伏圈堵住,整支趙軍陷入包圍。
趙括連殺八名都尉以穩定軍心,命令數十萬趙軍從各個方向衝擊秦軍壁壘,卻始終不得突圍。白起令兩翼奇兵迅速出擊,將趙軍截為三段。趙軍首尾分離,糧道被斷。秦軍又派輕騎兵不斷騷擾趙軍。趙軍的戰勢危急,只得構築壘壁堅守,以待救兵。
秦昭襄王聽說趙國的糧道被切斷,下達全國動員令,徵調秦國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應戰,加封應徵者爵位一級,他親赴河內督戰,以阻絕趙國的援軍和糧草,傾全國之力與趙作戰。
九月,趙兵已斷糧四十六天,飢餓不堪,軍心動搖,甚至自相殺食。趙括走投無路,重新集結部隊,分兵四隊輪番突圍,終不能出,趙括親率精兵出戰,被秦軍射殺。趙軍大敗,四十萬趙兵投降。
白起與部下計議說:“先前秦已攻陷上黨,上黨的百姓不願歸附秦卻歸順了趙國。趙國士兵反覆無常,不全部殺掉,恐怕日後會成為災亂。”於是使詐,把趙降卒40萬全部坑殺,只留下240個年紀小計程車兵回趙國報信。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和俘獲趙軍共45萬人,趙國上下為之震驚,從此元氣大傷,一蹶不振。
將相失和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擬乘勝滅趙。秦昭襄王四十八年十月,秦再次平定了上黨,後軍分二路:一路由王齕率領,進攻皮牢(今河北武安);一路由司馬梗攻佔太原。而白起自將圍攻邯鄲。南韓和趙國驚恐萬分,派蘇代用重金賄賂秦相應侯范雎說:“白起擒殺趙括,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也將封為三公,他為秦攻拔七十多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公、召公、呂望之功也不能超過他。如果趙國滅亡,秦王稱王,那白起必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即使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秦曾經攻韓、圍邢丘,困上黨,上黨百姓皆奔趙國,天下人不樂為秦民已很久。今滅掉趙國,秦的疆土北到燕國,東到齊國,南到韓魏,但秦所得的百姓,卻沒多少。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正月皆休兵。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賜死杜郵
當年九月,秦又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正趕上白起有病,不能走動。二年正月,王陵攻邯鄲不大順利,秦王又增發重兵支援,結果王陵損失五校(一校約為8000人)秦軍。白起病癒,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秦昭襄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
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八、九月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結果如何?”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經范雎請求,仍稱病不起。由於病體不便,白起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秦昭襄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
-
10 # 毒舌看世界
絞肉機白起,白起秦華人,和王翦、廉頗、李牧一起被譽為戰國四大名將。我們都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凡爾登,當時德國和法國相繼投訴一百多個師的兵力,十個月的戰爭死亡25萬人,受傷50萬人,75萬人的傷亡給凡爾登創造了一個“絞肉機”的名字,但凡爾登絞肉機這個名號在白起面前,簡直是不值一提。
白起前後指揮幾次著名的戰役,其中就包括伊闕之戰、長平之戰、華陽之戰等著名戰役,為什麼說凡爾登絞肉機在白起面前不值一提呢,我們來算一下就知道了。
公元前293年,秦王派遣白起率領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白起將三國聯軍包圍在伊闕,最後俘虜一大批三國將領,只此一戰便斬首聯軍24萬人
公元前279年白起帶領士兵進攻楚國,自斷退路,大敗楚軍,連下五城,攻破楚國國都,並且燒燬了楚國的宗廟和陵寢,而後又引長江之水直達鄢城,城牆被水沖塌,直接淹殺數十萬百姓。這裡姑且只算10萬人。
公元前273年秦昭襄王命白起再次率領秦軍,進入南韓的華陽和魏國趙國的聯軍開戰,大破魏國和趙國的聯軍,接連攻下幾十座城池,同時殲滅了聯軍15萬人。
公元前264年,范雎遊說秦王遠交近攻,最後攻打南韓,白起再一次率軍出征,進攻南韓的陘城,接連攻破南韓五座城池,消滅了韓軍,然後又截斷太行山道駐軍把守,兩年後白起進攻南韓野王,迫使南韓投降。此戰斬殺敵軍5萬人。
公元前262-260年,根據《史記》的記載
秦攻韓上黨,上黨降趙,秦因攻趙,趙發兵擊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擊,大破趙於長平,四十餘萬盡殺之。
這是戰國時期秦國統一天下的轉折點,也就是這一次,白起率秦軍創造了一次軍事神話,於趙國長平一帶同趙國軍隊發生戰爭。趙軍以失敗告終,此戰秦國將領白起率兵共計斬殺趙軍45萬人。
最後一次戰爭長平之戰是一場著名的戰爭,白起征戰一生,這次是他屠戮最多的一次,白起因為功高震主得罪不少人,最後被秦王賜死,臨死前白起仰天長嘯,一生為秦國征戰卻落得如此下場,或許正是因為他一生殺人太多,長平之戰就坑殺了四十幾萬人。
我們仔細算一算,白起一生一共殺了99萬人上面的資料都是根據《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裡面所記載的資料,與當年白起征戰所殺人數應該是相對接近的。網上有的文章宣稱白起一共殺了165萬人,這個資料無從驗證。但根據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裡面記錄的資料來看,當年戰國時期各方面軍隊一共才死了200萬人左右,雖然沒有165萬那麼多,但能夠殺掉99萬人也是不可思議的,縱觀古今能夠有如此戰績的將軍,或許只有白起一人。
但其實要嚴謹一點來講,所謂殺掉99萬人也是有些為白起攬攻,如果沒有龐大的軍隊和各方將領的配合,也難以百戰百勝,如意我們看歷史更應該從各個角度多方面的去了解。
-
11 # 臣墨品書法
關於白起的記載,他是從士兵開始做起,到左庶長,遷左更,升大良造,後封武安君。
大家來看看白起的戰績:十五歲從軍,因屢建奇功被權臣穰侯魏冉帶在左右,刻意培養。前295年,白起攻打楚國,斬敵首二十四萬,淹死數十萬。前274年,與三晉作戰,斬敵首十三萬,溺斃二萬人。加上後來的長平之戰,至少四十五萬。合起來直接死於白起之手的列國將士不低於百萬,有人做過統計,戰國戰死的軍士二百多萬,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屠夫。
自秦孝公便開始謀劃天下,但是苦於沒有國力與軍事天才,才把王途霸業匿藏於心,但不代表秦國安於現狀,先用商鞅變法,秦國國力大大增強,再用張儀西取巴蜀,奪取天下糧倉,為以後解除後顧之憂,後用範睢近攻遠交,可以說白起之前,秦國是賢相時代或者說是蓄力時代,白起的出現秦國國君一定是歡喜的,原因無他,兼併天下有了希望,要想兼併天下不能像以前一樣小打小鬧,更不能像以前一樣把俘虜計程車兵還回去,因為秦昭王知道人才是一個國家的根本,亦是死灰復燃的希望,但是這個時候六國還不像後來嬴政時弱不可擊,如果滅了一個難保其他國家不聯合制秦,所以此時秦國有一個大膽的戰略,儘自己最大的能量去殲滅六國的有生力量,於是白起的軍事天才加上秦昭王的戰略便成就了白起“人屠”之名,我有一個大膽的假設,白起的死最主要的原因或許不是功高震主,白起的死根本就是一招死無對證的妙棋,秦昭王的命令是直接傳達給白起的,所以說斬殺降敵只有他們兩個人知道,而白起是直接操作,白起一死,便死無對證,一切的一切罪責便坐實在白起頭上,而當時白起已無心再征戰殺場,白起你就成全寡人吧。
-
12 # 鬼才少年
作為戰國的四大名將之一的白起,有哪些事蹟呢?
一代戰神,白起
秦昭王即位後,徹底實行軍功爵制,提拔平民出身的人才,白起順應時勢出現在中國歷史的舞臺。
公元前293年 伊闕之戰
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此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
此戰白起一戰成名!
公元前292年
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還有眾多的戰役成就了一代戰神的稱號!
白起被譽為戰神的原因其實不是因為殺人多少,而在於對戰役的把握,戰爭的誘導,以及對雙方戰力的戰前料算,白起的戰役不是停留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以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要思想。觀整個戰國時期的戰役,少則萬餘,多則數十萬,加上運調糧草物資的民夫等,一場戰役的投入在幾十萬上下是較為平常的事。但是戰國也同樣是整個社會形態劇烈動態的年代,將星璀璨,能人輩出,文化更迭頻繁。白起雖被冠以殺神的稱號,但在當時的秦國卻是整個秦國的驕傲。
-
13 # 一夜一世界
古人白起,一個秦國主將,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用30年的時間攻下70多座城池,更要命的是一生爭戰中毫無敗績。為秦國統一全國的路上打下堅實的基礎。而關於白起的事蹟也非常多,大致如下:
傑出的軍事才能,戰績卓越伊闕之戰 公元前293年,秦昭王為快速兼併六國,爭霸中原;急於開啟東進中原之路,派大將白起在伊闕攻打韓魏聯軍,並殲滅24萬人,主將公孫喜被殺,城池被秦國所佔;從此韓魏兩國紛紛割地求和。2.鄢郢之戰 公元前279—278年,白起率軍伐楚並改破楚國別都鄢和郢,從此以後楚國被迫遷都,國力漸弱,一個強國開始走上下坡之路。
3.華陽之戰 公元前275年,趙魏兩國攻打南韓的重要城邑華陽,韓無奈求救於秦。秦昭襄王派出名將白起於韓的華陽城進行阻擊,此戰打得趙魏潰不成軍,十五軍趙魏軍隊被殺。
4.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260年,白起率軍在趙國長平發起戰爭,此次爭戰趙軍45萬被坑殺,趙國再無實力與秦抗拒。此戰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影響深遠,是最早的、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而秦國也加速了統一全國的速度。
結語當然,白起的事蹟還有很多,比如將相不和而慘遭賜死杜郵;以及被後世尊稱為武廟十哲等等。
回覆列表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後因和秦昭襄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齕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臺。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並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
周赧王二十二年伊閥之戰,採取先弱後強、避實擊虛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約24萬人,因功晉升國尉。此後30餘年,攻取韓、魏、趙、楚等國70餘城。征戰沙場數十載,指揮的戰役數十場,甚少有敗仗,為秦國奠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白起擅長用兵,指揮了許多重要戰役,尤其是長平一戰,殲敵45萬,重創趙軍,加上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就是後人籠統算計的白起戰場上的殺人數量彙總。 但是這個資料還只是粗略的計算,並不完全,後來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這是個多麼讓人震驚的數字。是因為這個龐大的數字才有了白起殺神的稱號。白起的作戰技術高超,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勢,然後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後分割包圍戰術,殲敵45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當時白起的指揮作戰能力,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 後人總結了白起的作戰特點,得出四個結論:第一,白起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不以攻城奪地為唯一目標,而是以殲敵有生力量作為主要目的的殲滅戰思想,而且善於野戰進攻,戰必求殲。第二,白起強調追擊戰,為達殲滅目的對敵人窮追猛打。第三,精確進行戰前料算,不論敵我雙方軍事,並重視野戰築壘工事。白起這幾點作戰技巧被後人借鑑學習,並在一些史書中記載,以供後世流傳。 據一些歷史考證,說白起殺人數量將近百萬,而其只會作戰的戰役中攏共殲敵約450萬。不過450萬這個數字還有待考證,但是白起殺人數量較接近真實。近十萬人,這數字之龐大,非常讓人震驚。據不完全考證整個戰國時期戰死的軍人有近200萬人,而白起殺死的人就戰略將近百分之五十,可知白起的手段了。 一代戰神白起,一生經歷大大小小几十場戰役,是戰國時期秦國的名將,也是後人敬仰的殺神!他不僅為秦國的發展立下卓越功勳也為軍事計策上增添了精彩的一筆!